心肺复苏护理进展

心肺复苏护理进展

一、心肺复苏护理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魏晓侠[1](2016)在《临床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知识、态度、技能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护理实习生实习前后心肺复苏知识、态度调查和心肺复苏关键技能考核,了解目前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和对心肺复苏认知水平以及院外实施心肺复苏的意愿,进一步探讨护理实习生学习及实施心肺复苏存在的问题,为我国护理专业急救课程设置以及医院临床心肺复苏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临床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新疆某三甲医院自愿参加本次调查的198名临床护理实习生进行调查,采用《心肺复苏操作考核评分表》对护理实习生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技术考核,调查分两次进行,即护理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前与结束实习后各发放一次调查问卷,同时进行心肺复苏技能考核,在调查开始前与护理实习生所在科室护士长和带教老师进行沟通,并取得护理实习生本人知情同意,由研究者本人发放调查问卷,在调查开始前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必要的问卷填写说明,问卷作答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现场回收问卷。心肺复苏技能考核由参加过培训的临床执业注册护士负责考核并打分。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结果:(1)护理实习生实习前共发放问卷198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8.99%,,实习后共发放问卷198份,回收有效问卷195分,有效回收率为98.48%。(2)护理实习生实习前心肺复苏态度总均分为(24.89±7.13)分,知识总均分为(48.48±5.30)分,技能总均分为(42.97±16.24)分;护理实习生实习后CPR态度总均分为(25.40±4.43)分,知识总均分为(51.26±4.30)分,技能总均分为分(54.10±14.27)。(3)护理实习生实习前后实施心肺复苏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技能操作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学历护理实习生实习前后CPR知识、态度、技能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知识掌握情况较好,学习心肺复苏的态度较积极,心肺复苏技能掌握不佳。(6)通过临床实习可提高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水平,对护理实习生态度无显着的影响。结论:(1)临床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知识掌握较好,通过临床实习可提高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知识水平。(2)护理实习生学习心肺复苏的态度较积极,影响护理实习生实施心肺复苏最主要的原因是担心自身急救技能有关,护理实习生对亲近的人实施心肺复苏的意愿高于陌生人,对同一对象实施胸外心脏按压的意愿高于口对口人工呼吸。(3)通过临床实习可提高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技能水平,但是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技能操作掌握不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4)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应重视护理专业学生在校CPR的技能操作以及临床培训与复训,找出临床护理实习生现场实施心肺复苏的障碍,提高院外实施CPR的意愿。

贾亚南,蒋培余,金静芬[2](2016)在《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应用与应对策略研究现状》文中指出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救护者心肺复苏的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应用与应对策略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提供参考。

李爽[3](2019)在《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发生率高而存活率低,尽早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和快速除颤是抢救OHCA患者的关键措施,可由第一反应人在医疗急救(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借助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实施,以有效缩短OHCA患者的应急反应时间。我国第一反应人和AED资源有限,且缺乏合理利用,使得OHCA院前急救形势严峻。基于此,本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并进行OHCA现状分析,以最大覆盖选址模型(Maximal Covering Location Problem,MCLP)为基础,构建基于 OHCA 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和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制定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进而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以充分利用第一反应人和AED资源使之有效参与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从而改善心搏骤停院前急救现状,提高OHCA患者存活率。研究方法1.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并进行OHCA现状分析基于Utstein报告模式,参考AHA指南、欧洲复苏协会指南以及国内外OHCA数据库,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2012年1月~2017年7月OHCA院前急救病历信息,使用MySQL数据库软件,以E—R模型和第三范式为设计指导,采用专家小组会议确定数据库表结构,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应用OHCA数据库对浦东新区16122例OHCA事件进行现状分析。2.构建并验证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通过信息收集和实地调研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AED配置现状;结合OHCA数据库中录入的5年(2012年~2016年)OHCA位置信息,通过地理编码将位置信息录入ArcGIS系统中,采用欧几里得度量计算距离,分析当前AED对OHCA的覆盖水平;以MCLP为方法学基础,设置AED的有效覆盖半径和AED数量两种参数,形成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并以2017年的OHCA位置信息为基础,对AED优化配置方案进行验证。3.构建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以ArcGIS系统中2012~2016年的OHCA位置信息为研究基础,以MCLP为方法学基础,根据社区网格化管理概念将浦东新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作为第一反应人的活动辖区,设置第一反应人的有效覆盖半径和OHCA覆盖水平两种参数,形成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4.构建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结合前期AED优化配置方案以及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小组会议构建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进而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研究结果1.形成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是参考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院前急救特点,结合国际公认指南、专家会议进行设计,规范了 OHCA数据内容的录入标准和表达方式,其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操作便捷,具备录入、查询、导出及管理功能,可为未来院前急救中心常规OHCA患者的信息登记提供模板。应用OHCA数据库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6122例OHCA事件进行现状分析,结果显示OHCA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81-90岁高发,但患者ROSC率和成活出院率均较低。80.22%的OHCA发生于居民区,公共区域的OHCA以街道发生频率最高。65.9%的患者以心源性病因为主,首次监测心律多为心搏停止,心律类型为不可除颤型心律。OHCA目击率、旁观者CPR实施率以及旁观者除颤实施率均较低,超过半数的OHCA放弃了心肺复苏。OHCA的高发时段为6:00-11:59,冬季较夏季发生频率高。OHCA的持续时间、急救响应时间均超过心搏骤停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2.形成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AED合理性分析显示AED安放位置与OHCA发生地不匹配现象严重。当AED的覆盖半径为100 m时,当前配置的AED对OHCA的覆盖率仅为4.60%,OHCA患者离最近的AED的平均距离为1124.99 m。优化后的AED配置方案AED对OHCA的覆盖率显着提高,OHCA患者距离最近的AED的平均距离缩短,两种优化配置策略对比显示重新改变已配置的AED位置可节约成本,更大程度地提高对OHCA的覆盖水平。其次,AED验证结果显示仅依靠步行获取AED的时间超过黄金救治时间4min,而骑行和电动骑行基本在4min以内。AED优化配置方案验证结论与之前一致,证明AED优化配置方案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3.形成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研究显示,当覆盖半径为100 m时,第一反应人可快步行走至OHCA患者身边,其需求量为4626人时可覆盖95%的OHCA。若第一反应人骑行或电动骑行至患者身边,其最大覆盖半径分别为300 m和500 m,此时需要配置1626个和1262个第一反应人,才可将OHCA覆盖率提高到95%。4.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根据前期综合分析,选择AED优化配置方案为:①已配置的AED位置不可移动时,AED覆盖半径为100 m时新增AED数量400台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②已配置的AED位置可移动时,AED覆盖半径为100 m时AED数量1000台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为:①覆盖半径为500 m,OHCA覆盖率为90%时的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②覆盖半径为500 m,OHCA覆盖率为95%时的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以此为背景,根据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结合第一反应人的交通状态和OHCA事件中可利用的交通工具,呼叫不同覆盖半径下的第一反应人并取来不同覆盖半径下的AED,以尽可能使第一反应人和AED在医疗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到达OHCA患者身边,时间在4 min之内。研究结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具有中国心搏骤停特征,同时兼顾Utstein指南报告模版和国外成熟数据库特征,可规范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信息录入,高效管理和分析OHCA数据,提供临床及科研决策支持,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大样本OHCA病例分析显示OHCA事件发生率逐年上升,但ROSC率和成活出院率均较低,院前急救形势严峻。OHCA事件目击率、旁观者CPR和旁观者除颤实施率均较低,凸显了第一反应人和AED有效参与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当前AED配置合理性有待提高,基于OHCA事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可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充分发挥AED在院前的急救价值。此外,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为建立第一反应人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提示在未来配置第一反应人时,可根据招募的第一反应人的数量,为其合理配置交通工具,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让第一反应人随身携带AED,以缩短应急响应时间。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提供了第一反应人和AED参与OHCA院前急救的新模式,可为未来院前急救提供借鉴,以有效缩短OHCA患者的应急响应时间,改善院前急救现状,提高OHCA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王凤艳,孔秀兰[4](2011)在《心肺脑复苏抢救的护理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心肺脑复苏首先重视"生命链",掌握心肺脑复苏的最佳时机,它包括4个环节,即早期启动紧急心血管救护系统、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及早期高级生命支持;还介绍了心肺复苏的药物治疗及应用、脑复苏、重症监护及预防医源性感染。指出应提高群众自救和互救意识,使在任何场所的心搏骤停病人都能得到第一目击者实施的心肺复苏。

刘梦婕[5](2016)在《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随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等急救医学技术的进步,维持生命的手段日益增多,大量患者即使进入生命末期(end-of-life,EOL)仍可以在ICU延续“生命”,这种延续生命的支持技术不仅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还延缓着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导致其处于极差的生存质量状态。近年来以人性关怀为出发点和追求善终的姑息照护(palliative care)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ICU患者的救治除了传统的抢救生命之外,临终生命质量也正在被人们关注。实现姑息照护能提高ICU患者生命末期的生存质量,也可以减少ICU病房昂贵医疗资源的浪费,缓解目前我国医疗资源紧张的局势。而我国姑息照护发展相对缓慢,且目前大多聚焦于晚期癌症患者,ICU患者姑息照护服务尚无明确规定,也无可借鉴的姑息照护模式,导致ICU大量患者处于生命末期仍然给予积极的抢救和生命支持,严重影响了患者姑息照护的服务质量和应用。为此构建我国本土化的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目的:了解和分析我国ICU患者生命末期的生存质量和姑息照护现况,寻找我国ICU患者姑息照护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ICU姑息照护质量的构成要素体系;提出ICU姑息照护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构建原则;探索影响ICU患者生命末期临床决策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ICU患者生命末期的姑息照护模式。为我国ICU患者姑息照护的发展提供较为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促进未来ICU姑息照护服务质量的提高。方法:1.文献回顾法梳理国内外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质量的发展历史以及我国ICU患者生命末期照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伦理困惑及影响因素。内容分析法概括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理论基础,为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2.文化调试台湾版Mc Gill生存质量量表,运用问卷调查和病历回顾等方法了解我国ICU患者生命末期生存质量和姑息照护服务的现况;采用个人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我国icu患者生命末期临床决策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法提炼姑息照护模式核心构成要素体系;研制中文版icu家属qodd量表,为评价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质量提供评判标准,为构建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奠定基础。3.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基础上,应用综合归纳法提出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理论模型框架,并在前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初步构建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结果:1.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质量的内涵及特征:让生命末期的患者症状获得缓解与改善、提高生命末期的生存质量、协助患者及家属进行最佳的临终决策、给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社会支持等。生命末期照护质量评价指标包括,症状处理及身体舒适性照护、精神心理照护及情绪支持、灵性照护、伦理法律及文化社会因素(如病情告知、临终决策)、持续性的全程照护计划、团队成员的支持及继续教育与团队的相互合作。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核心构成要素:濒死及死亡质量(qodd)、生存质量、临终决策三个要素,每个要素又包含若干小要素。2.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在模式构建中的内在逻辑关系:人性化护理理论作为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核心理论,一般系统理论为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提供系统支持,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是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本位理论,人性照护理论为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提供方向指导,舒适护理理论为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提供目标指导。3.台湾版mcgill生存质量量表调查显示:icu患者生命末期总体生存质量较低;icu患者生命末期主要痛苦症状包括:疼痛、呼吸困难、活动受限、虚弱、恐惧等;icu患者生命末期精神维度得分最低,应重视生命末期患者的精神需求;icu患者生命末期躯体症状照护不理想,症状管理有待加强。4.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服务现况及影响因素:病历回顾表明icu患者生命末期镇静镇痛药物使用较低、家庭会议召开较少、积极性治疗措施使用频率较高、姑息照护提供较少或无姑息照护服务。质性访谈结果表明icu家属及医护人员为患者做临终决策时考虑因素主要是:当前的医患关系、患者生存质量、病情预后、生前意愿、是否有临终关怀场所、经济条件、政策的支持等。问卷调查表明影响icu家属及医护人员做临终决策时考虑因素主要是对生命末期病情真相告知态度、生命末期是否积极治疗态度及行为、对姑息照护认知、是否看过他人cpr等。5.研制了中文版ICU家属QODD量表,该量表的表面效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评价良好,适合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质量评价。构建了“以医护人员及家属的相互作用为核心,以患者的临终质量为中心”的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理论框架。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由3个要素和12个次要素组成的ICU患者姑息照护质量构成要素体系,为制定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构建了由照护服务提供者(医生、护士、家属)、照护服务接受者和政策环境支持等3个姑息照护模式的理论框架体系;本研究对医护人员及家属了解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照护方案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意义。构建的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有助于全面提高ICU患者的临终生命质量。今后需进一步对构建的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进行验证和修订,完善姑息照护模式的评价指标,以提高我国ICU患者的姑息照护服务质量。

刘慧卿[6](2019)在《慕课模式在新入职护士心肺复苏新指南培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了解新入职护士对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指南更新的培训需求,探讨应用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模式在新入职护士中开展CPR新指南培训实践的效果,为慕课时代开展新指南培训的模式创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将长沙市某省属三级医院2017年新入职护士 156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新入职护士对指南更新的培训需求;根据调查结果设计课程内容,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8人,对照组应用传统课堂模式进行CPR新指南理论培训,实验组应用慕课模式进行理论培训,分析比较两组新入职护士培训前、培训后立即、6个月的理论成绩和操作考核一次性通过率、培训相关时间和培训满意度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测量工具为自制的调查问卷、理论考核试卷、操作评价标准,各量表均经5位临床急救医疗、护理专家评审,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为1,通过20个小样本测试该评分表的信度,cronbach’ sa 系数均>0.7。本研究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描述采用x±s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工作年限、轮转科室数量、从居住处到医院路程来回所需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64.1%新入职护士认为十分必要开展CPR培训、19.2%认为有必要开展CPR培训;42%的新入职护士选择慕课模式培训;对新入职护士认为未掌握CPR新指南的主要原因为学习时间不够(41%)、课堂枯燥乏味(26%)。3.培训后及时考核,实验组理论成绩为94.85±5.12分,高于对照组的91.36±6.21分,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操作考核一次性通过率为90.8%,低于对照组92.1%,p=0.7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训6个月后,实验组理论考核成绩为80.39±3.24分,高于对照组的73.18±3.27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操作考核一次性通过率为60.5%,高于对照组30.3%,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实验组相关时间花费平均为8.4±5.6分钟;少于对照组40.6±11.2分钟,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实验组对培训的效果满意度94.8%(非常满意73.7%、满意21.1%),高于对照组满意度64.4%(非常满意27.6%、满意36.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当前培训模式满意度84.2%(非常满意43.4%、满意40.8%),高于对照组满意度46.1%(非常满意15.8%、满意30.3%)(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新入职护士对CPR新指南掌握程度不高,上岗前开展CPR新指南培训十分必要;2.慕课模式较传统模式利于提升新入职护士 CPR新指南的培训效果;新指南培训宜在六个月后再次进行巩固培训,慕课模式相比传统模式能降低因时间推移导致知识的遗忘和衰减,利于保持知识点的稳定掌握;3.慕课模式因其节省时间成本、激发学习兴趣、可随时获得培训资源等独特优势而受到新入职护士欢迎,值得推广。

徐艳,梁爱华,闫泽雨,王晶晶[7](2017)在《我国中学生心肺复苏培训现状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心源性猝死已成为大中城市最常见的院前死亡原因[1],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达54.4万[2],而且心搏骤停发生46 min后就可造成患者脑组织等重要器官的不可逆损害,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第一时间实施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能降低患者的院前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

董文,李亚洁[8](2011)在《成人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指对心脏骤停者所采取的旨在恢复人体意识活动的一种急救措施[1]。国际复苏联盟(International Liaison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LCOR)与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自2000年颁布第1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后,每5年都会根据临床与实验研究新的科学证据,对指南进行修订更新,以求得各国专家对推荐方案达成新的共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人员急救工作的开展心肺复苏的基

李海娜,兰超,李莉,李璐,史晓朋,郭楠楠[9](2015)在《心肺脑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心肺复苏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已经有所提高,但是心肺复苏后脑功能的恢复却不尽如人意。如何促进心肺复苏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亚低温治疗是心肺复苏后脑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在2013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年会上公布的两项大规模的有关降温治疗的临床研究,却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因此,本文就亚低温疗法在心肺复苏中脑保护的作用机制、降温时机、疗效和不良反应等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黄爱珍[10](2004)在《心肺脑复苏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二、心肺复苏护理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肺复苏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知识、态度、技能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与样本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工具
    2.5 研究方法
    2.6 课题质量控制
    2.7 本课题的伦理原则
    2.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护理实习生的一般资料
    3.2 CPR态度得分
    3.3 CPR知识得分
    3.4 CPR技能得分
    3.5 不同学历护理实习生实习前后CPR知识、态度、技能得分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护理实习生CPR态度水平
    4.2 护理实习生CPR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4.3 护理实习生CPR操作考核情况
    4.4 建议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 现代心肺复苏(CPR)发展史
    2. 公众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训现状
    3. CPR知识与技能掌握现状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临床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调查问卷
    附录B 心肺复苏操作考核评分表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2)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应用与应对策略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质量心肺复苏的标准
2 心肺复苏质量的研究现状
    2.1 院外心肺复苏质量
    2.2 院内心肺复苏质量
3 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应对策略
    3.1 院外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应对策略
        3.1.1 调度员电话辅助心肺复苏
        3.1.2 转运途中使用机械CPR
    3.2 院内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应对策略
        3.2.1 心肺复苏培训
        3.2.2 心肺复苏的监测反馈
        3.2.3 系统化持续质量改进

(3)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构建及应用
    一、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构建
    二、浦东新区OHCA数据录入及现状分析
    三、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构建及验证研究
    一、浦东新区AED配置现状研究
    二、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构建
    三、AED优化配置方案验证
    四、讨论
第四部分 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研究
    一、研究资料和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五部分 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院前急救模式构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六部分 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局限
    四、研究展望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和科研工作参加情况说明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三、学术交流情况
    四、所获奖励和荣誉
致谢

(4)心肺脑复苏抢救的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重视抢救新概念——“生存链”, 掌握心肺脑复苏的最佳时机
    1.1 早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
    1.2 早期心肺复苏
        1.2.1 开放气道
        1.2.2 人工呼吸
        1.2.3 胸外心脏按压
    1.3 早期除颤
    1.4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2 复苏药物治疗
    2.1 复苏用药的目的
    2.2 复苏给药途径
    2.3 复苏给药时间
    2.4 复苏药物的应用
3 脑复苏
4 重症监护
5 预防医源性感染

(5)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理论基础构成体系
    2.2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理论的逻辑关系分析
    2.3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文献分析
    2.4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核心构成要素体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质量现况的调查分析
    3.1 ICU患者生命末期生存质量的现况调查
    3.2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质量的病历回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CU患者生命末期临床决策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4.1 ICU医护人员对生命末期患者临床决策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4.2 ICU 家属生命末期临床决策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CU患者生命末期临床决策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质量评价工具的研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结果
    6.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构建
    7.1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构建的主要目标
    7.2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构建的原则
    7.3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构建的组织结构
    7.4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构建的护理流程
    7.5 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运用的关键技术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不再心肺复苏在国内外ICU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和有关成果
致谢

(6)慕课模式在新入职护士心肺复苏新指南培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1.2 样本量的计算
    2.2 研究工具
        2.2.1 编制新入职护士CPR新指南培训需求问卷
        2.2.2 编制新入职护士 CPR新指南理论考核试卷
        2.2.3 编制CPR新指南培训课程内容
        2.2.4 设置慕课课后随堂测验和评价内容
        2.2.5 CPR新指南慕课课程体系构建
        2.2.6 编制新入职护士单人CPR新指南技能考核评价标准
        2.2.7 编制培训后满意度调查表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性质
        2.3.2 抽样方法
        2.3.3 师资培训
        2.3.4 新入职护士CPR新指南培训方法
        2.3.5 新入职护士理论考核方法
        2.3.6 新入职护士操作考核方法
        2.3.7 观察指标
        2.3.8 研究技术路线
        2.3.9 质量控制
        2.3.10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
    3.2 新入职护士对CPR新指南培训的需求情况调查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比较
        3.3.1 两组新入职护士培训前与培训后即时CPR理论考核成绩差异比较
        3.3.2 两新入职护士培训前与培训后即时操作考核一次性通过率比较
        3.3.3 两组新入职护士培训后即时理论考核与6个月理论考核成绩差异比较
        3.3.4 两组新入职护士培训后即时操作考核和6个月后操作考核一次性通过率比较
        3.3.5 两组新入职护士培训相关时间差异比较
        3.3.6 两组新入职护士培训满意度情况比较
4 讨论
    4.1 新入职护士对心肺复苏新指南掌握度不高,再次培训非常必要;传统培训模式受新入职护士欢迎度不高
    4.2 影响新入职护士新指南掌握程度不高与培训时间、课堂形式、授课内容有关
    4.3 新入职护士新指南的培训可提升CPR掌握程度,慕课较传统模式培训效果更显着
    4.4 慕课有助于CPR知识巩固和技能保留
    4.5 慕课为新入职护士节约时间成本
    4.6 慕课模式满意度高
    4.7 本研究的创新点
    4.8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一:新入职护士2015版CPR指南培训需求问卷
附录二:新入职护士2015版CPR指南培训后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三:新入职护士CPR新指南培训前理论考核试卷
附录四:新入职护士CPR新指南培训后即时理论考核试卷
附录五:新入职护士CPR新指南培训后6个月理论考核试卷
附录六:新入职护士单人CPR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我国中学生心肺复苏培训现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中学生对心肺复苏培训的认知现状
2 培训方式
3 培训内容
4 培训时间
    4.1 单次培训时间
    4.2 复训间隔
5 培训评价
6 提高中学生心肺复苏培训效果的相关策略
    6.1 尽早开展急救医疗培训教育
    6.2 选择适宜的培训方式
    6.3 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和时间
7 小结

(8)成人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肺复苏的发展史
2 基础生命支持的研究进展
    2.1 快速判断意识
    2.2 充分开放气道
    2.3 有效人工通气
    2.4 高质量胸外心脏按压
    2.5 早期电除颤
3 我国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的研究展望
    3.1 详细评估我国心肺复苏的实际水平
    3.2 将复苏指南本土化
    3.3 重视复苏质量问题
    3.4 加强医务人员复苏的继续教育
    3.5 普及公众心肺复苏相关知识

(9)心肺脑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亚低温脑保护的作用机制
2 亚低温疗法开始时机的选择
3 亚低温疗法最佳温度的选择
4 亚低温疗法的效果
5 亚低温疗法的并发症
6 结 语

(10)心肺脑复苏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重视“生存链”, 使CPCR实施在最有抢救价值的黄金时刻
    1.1 早期启动EMS
    1.2 早期CPR
    1.3 早期心脏除颤
    1.4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ACLS)
2 重视延续生命支持 (PLS) , 巩固ACLS效果
    2.1 亚低温是促进脑复苏的主要护理措施
    2.2 脱水疗法
    2.3 重症监护
    2.4 把预防医源性感染做到院前
3 CPCR几种观点的重新评价
    3.1 开胸心脏挤压术
    3.2 CPR顺序
    3.3 口对口人工呼吸
    3.4 给药途径
    3.5 急救药物
    3.6 关于做出和放弃CPCR决定的问题
4 小 结

四、心肺复苏护理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临床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知识、态度、技能调查研究[D]. 魏晓侠.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2]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应用与应对策略研究现状[J]. 贾亚南,蒋培余,金静芬. 中国护理管理, 2016(02)
  • [3]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D]. 李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2)
  • [4]心肺脑复苏抢救的护理进展[J]. 王凤艳,孔秀兰. 全科护理, 2011(02)
  • [5]ICU患者生命末期姑息照护模式的构建研究[D]. 刘梦婕. 第三军医大学, 2016(02)
  • [6]慕课模式在新入职护士心肺复苏新指南培训中的应用研究[D]. 刘慧卿.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我国中学生心肺复苏培训现状及启示[J]. 徐艳,梁爱华,闫泽雨,王晶晶. 中华护理教育, 2017(05)
  • [8]成人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的研究进展[J]. 董文,李亚洁. 护理学报, 2011(24)
  • [9]心肺脑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研究进展[J]. 李海娜,兰超,李莉,李璐,史晓朋,郭楠楠.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5(01)
  • [10]心肺脑复苏新进展[J]. 黄爱珍. 中华护理杂志, 2004(02)

标签:;  ;  ;  ;  ;  

心肺复苏护理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