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人控制是委托代理制度中不可回避的现象

内部人控制是委托代理制度中不可回避的现象

一、内部人控制是委托-代理制中难以避免的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田晓玲[1](2020)在《云南省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在要求,是乡村振兴战略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宜良县于2018年底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得到释放、改革成果逐步突显。但随着改革深入,一些体制性、制度性的矛盾突显出来,农村集体经济治理机制不全、集体经济组织定位不明、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作为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的理论工具,对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治理中由于委托人分散,委托人和代理人信息不对称,激励机制缺乏,监督机制不完善,外部环境保障不良等原因出现了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层的管理能力不足,股权流转受限,农民财产性收入增收少等现实困境。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实现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治理目标,要求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宜良县从加快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扩宽集体经济组织代理人的选拔范围,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管机制等方面着手,丰富治理手段,以解决当前治理的困境,进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的根本目的。

祝铭齐[2](2020)在《内部控制视角下ST康得财务舞弊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财务舞弊事件频发,隐性关联方交易等舞弊行为因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等特点逐渐成为舞弊行为人谋利的工具,严重损害投资者与公司的利益,对资本市场造成极大冲击。如何从源头抑制舞弊行为的发生,最大程度减少投资者损失,是资本市场坚固群众信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多起恶性财务舞弊案的发生,国内外专家更加注重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建设,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明确要求企业应当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反舞弊机制。使用CSMAR数据库筛选得2016-2019年沪深板块累计发生财务舞弊行为33起,其中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财务舞弊公司占比高达90.9%,并有10家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同时我国上市公司虽自觉对外提供内部控制自评与专项报告,但内部控制报告评估结果有效背后却依然暗藏恶劣的舞弊行为。因此选取典型案例从内部控制视角出发具体分析内部控制与财务舞弊成因的关联机理,基于内部控制视角提出防治财务舞弊的具体对策建议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研究的问题为:内部控制以何种路径影响财务舞弊行为的产生,并从内部控制视角出发提出完善内部控制防治财务舞弊的相关建议。本文使用案例分析法与文献研究法,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为切入点,梳理文献综述,以委托代理理论,COSO内部控制整合模型,舞弊四因素理论为理论支撑,构建内部控制视角下财务舞弊成因的分析框架。基于理论分析框架对典型案例ST康得内部控制缺陷对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造成影响的具体路径实施分析,为完善内部控制实施反舞弊防治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得出结论:内部控制中的反舞弊控制环节无法得到有效设计与执行将会推动舞弊行为产生;内部控制环境失衡是财务舞弊产生的首要条件,管理层与实际控制人经营理念与诚信道德影响内部控制反舞弊机制是否获得有效运行;风险评估体系是反舞弊机制设计的重要环节,该体系虚设为ST康得财务舞弊提供化合理借口,导致无法对舞弊风险作出有效识别控制;控制活动失效是财务舞弊实施的直接路径,内部监督缺乏独立性与专业能力将削弱舞弊被发现的可能。最后基于内部控制视角提出财务舞弊防治建议,需优先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风险评估程序的公开与追责力度,并借助科技手段实现内外部信息化提升监管与运行效率。

高佳园[3](2018)在《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企业控制权争夺研究 ——以万科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近年来上市公司控制权之争频繁发生,控制权归属逐渐成为研究公司治理的热点之一。控制权争夺会暴露公司治理中的诸多问题,甚至一些经营状况良好、业绩名列前茅的口碑企业也会在争夺中陷入被动局面,最终影响公司经营与发展。本文以2016年房地产行业最有名的“宝万之争”为研究案例,宝能系来势汹汹,屡次增持万科股票,经历了长达一年、数个回合的争夺,万科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几经易主;创始人王石、代理人郁亮积极扞卫控制权,寻找白衣骑士,避免万科被“野蛮人”恶意收购。本案例综合了公司治理、国企改革和股权结构优化等几个制约当前企业改革的关键症结。本文基于公司治理视角,以优化治理方案为目的。全篇精华之处在第三至第五章:首先,对本案例控制权争夺的起因、过程及万科管理层反收购的措施进行回顾与和描述;其次,案例分析部分主要探究“宝万之争”中暴露出万科集团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及股权结构问题。万科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控制权争夺中屡次发生信息不对称、管理层沟通失效现象;公司章程上缺乏反收购防御措施;高级管理层持股比例低的弊端;以及股权分散影响下监督机制失效的现象。最后,总结出控制权争夺背后引发的思考,分别从公司章程层面、股权与控制权层面、内部监督层面、外部法律监管层面、信息披露层面、股东关系维护与战略联盟层面对存在共性问题的上市公司提出优化公司治理的建议与启示。本文基于公司治理视角发现这场典型的“敌意并购”源于万科公司治理的种种漏洞。本文认为上市公司亟需重视公司治理问题与控制权保护问题,优化股权结构、灵活运用反收购措施、完善公司章程、有效的股东监督,切实保护公司利益与稳定。进一步推进我国企业改革、资本市场规范化、市场化。

徐静文[4](2017)在《村级会计委托代理问题研究 ——以X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村财务问题是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村级基层财务公开和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管理方式方法,在全国推广先进地区“村级会计委托代理”的财务管理模式,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其有效性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仍有完善和优化的空间。本文界定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级财务管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等概念的含义,阐述了交易费用、寻租与信息不对称、内部控制和委托代理等理论。以上述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进行了研究。首先是分析了我国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变迁及当前推广的村级会计委托代理的运行机制,突出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在当前农村经营环境下适用的先进性。之后本文以X市作为切入点做案例分析,通过实际调查获得数据和案例,分析当前村级委托代理的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X市作为农业大市,在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经济发展差异很大,村与村之间资金状况不够平衡,收支不平衡、资产账实不符、软债权硬债务等集体资金和财务管理问题相当突出的背景下,于2004年开始,通过四个阶段的工作层层深入、顺利在全市开展推进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成功实施后,获得了民主监督加强、新增负债减少、群众信访减少,村级资金管理加强、非生产性开支减少,会计业务操作规范、不规范票据减少,农村财会人员总数减少,会计人员素质、会计现代化管理水平比之前得到提高,“家底”清楚、村级集体收入增长等阶段性成效。但运行多年仍存在八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村干部侵占集体资产案件频发,财务公开流于形式;二是民主理财代表虚设;三是白条入账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四是结算制度执行不到位,非现金结算未全面覆盖;五是存在资金管理不严的问题;六是存在违规支出情况;七是代理中心账户资金存在被挪用截留风险;八是农经队伍力量依然薄弱。通过从委托代理视角剖析,问题的成因是:“村民-村级”委托代理关系中,村级财务“内部人控制”,会计信息不对称;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村干部权力寻租;村委会“双重代理人”性质,侵占村民利益。“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委托代理关系中,村集体产权界定不清,村民民主监督积极性不高;民主理财小组与村委会成为利益共同体。“村级和村民主理财小组-乡镇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关系具有衍生性,外在约束有限,村级会计信息失真;村委会代收会计代理费,代理中心易发生妥协。市乡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乡镇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的监督管理中,会计代理机构不健全,代管资金风险高;监管责任不明,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被动;管理体制不顺,财务管理专业性不强;农经队伍没有正常的招收渠道。规范完善的对策从三个环节出发:一是强化制度完善,从源头堵住漏洞。确立村集体经营管理主体、发展集体经济、细化产权到个人,建立对村干部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村民自治进程,完善会计代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岗位职责、确保各司其职,提高农经队伍人员素质、提升思想认识和业务能力。二是规范制度执行,确保令行禁止。整治白条入账,全面推行非现金结算,落实村级财务民主监督机制,强化费用支出的控制管理。三是优化审计监督,落实责任追究。引进第三方审计、打造阳光村务,强化责任追究、倒逼责任落实。

杨贵桥[5](2015)在《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当前最大的法律问题依然农民权利问题。因为,农民作为我国最大的劳动者群体,多年来一直处于经济剩余分配序列中的最末端,这是资本主导下经济剩余以市场机制进行积累与分配的必然结果。因此,当前的“三农”困局,其核心是经济剩余的积累与分配问题。作为农业合作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农民资金互助社是对金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矫正。不过,农民资金互助社绝不是商业金融市场机制排斥“三农”的直接衍生物,而是农业合作化条件下以农民为主导的一种新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是农业商品生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信用形式——互助信用,从而是农业剩余积累的一种新机制。自2008年爆发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主要靠商业金融支持发展起来的工商业体系逐渐进入生产相对过剩阶段,几十年高增长的工业资本积累模式逐渐凸显困境,农村经济关系随之面临一场深刻变革,与此相应的金融法律制度也将由此出现重大调整。本文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从资本、身份、契约、金融异化等维度对农民资金互助社得以产生、演变的基本脉络和法律困境进行分析与研判,并结合调研,对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构想。本文认为,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源于互助资金资本化,因为互助资金资本化产生了社员之间基于剩余索取权的利益冲突,民间法调整失灵,因而需要引入国家立法予以规制。而从法理上讲,互助是身份之上的契约,身份与契约的对立统一是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内在机制,也是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以资金互助权为核心的原因所在。而资金互助权的具体状况及其实现程度,又最终取决于农业经营方式。当前,立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农民组织化成本较高的难题,因为高组织化成本是农民资金互助社内部治理机制难以运行、资金互助严重异化的关键因素。由此,农民资金互助社存在两个基本趋势,即合作金融趋势抑或异化了的商业金融趋势。目前,多数农民资助互助社实际上是以“资金互助”为名的商业性吸存放贷公司。这导致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存在诸多困境,而此种困境与农业的家庭分散经营方式密切相关。因而,在法律制度设计上,应该在尊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权基础上优先发展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社,利用村庄既有治理机制,降低农民组织化成本,构建我国多元化的农民资金互助社基层主体制度。同时,从市场准入、法人产权、内部治理、风险防范以及政府监管等方面完善相应立法。除此,农民资金互助社必然成为资本主导下的一场实质上排斥农民的商业金融运动,甚至演变为非法集资工具或高利贷组织,从而存在被取缔的可能。除导论外,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阐释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内涵、性质及其法律制度的基本构成、生成基础等问题。在法律性质上,农民资金互助社应定性为互益性法人。相应地,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是以资金互助权为核心的,因而其构成可以从资金互助权的基本内容、实现机制等角度进行解构。在经济根源上,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与农业自身特点、家庭经营方式以及商业金融对“三农”的排斥相关,更与农业合作化紧密相联。同时,从身份与契约的关系以及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治理阐释了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产生的法理基础,认为“身份之上的契约”是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内在机制,也是其以资金互助权为核心的根本原因。第二章是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域外考察。从比较分析的角度,介绍了域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的演变,揭示了域外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一般规律、新趋向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三章是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及其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本章从纵向角度梳理了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了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及其法律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重点考察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经验与教训,介绍了农民资金互助社以及法律制度演进的十年历程,特别推介了“赫堂经验”。第四章是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现实困境。本章结合调研,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了当前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法律困境,分别从法律性质、内部治理、信用机制、风险防范以及政府监管等方面予以分析,认为金融本位主义、商业金融本位主义、监管本位主义以及市场放任主义是导致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第五章是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完善。本章以上述四章为基础,对第四章涉及到的法律制度困境进行了回应,从建立农民资金互助社主体制度、重构法人产权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互助融资法律制度、健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以及完善监管法律制度等方面对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提出了建设性的完善框架。其中,特别论述了三点主张:一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权为基础,重点发展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社,并鼓励村集体参股设立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社;二是构建国家农业合作银行制度,为国家信用支持农民资金互助社发展提供制度平台;三是允许设人力资源股,借鉴乡村治理以及公司治理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促进农民资金互助社的良性发展。最后对全文主要观点、可能的创新点及研究不足进行了简短总结,并对农民资金互助社及其法律制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徐兴[6](2014)在《文化视阈下的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综观古今中外制度史的演变,制度的萌芽、形成和发展往往受到文化的无形支配。企业制度与其他制度安排一样,不仅是效率追求的结果,也是特定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可以说,文化构成了企业制度的基础和灵魂,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不同的企业制度体系,催生出各异的企业制度绩效表现。回顾历史,考察当下,日本文化和日本企业制度变迁及制度绩效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且耐人寻味,在日本独特的集团主义、等级秩序、现世主义、耻感文化、恩情主义等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作用下,日本企业的成长发展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国家颇不相同的的道路,形成了一道具有日本特色的企业制度变迁轨辙,是研究文化影响企业制度变迁和制度绩效问题的理想国别样本。论文即以“文化视阈下的日本企业制度变迁”为研究主题,主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同时充分借鉴伦理学、博弈论、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采取“总—分—总”的结构模式,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文化影响企业制度变迁的一般作用机理,总结归纳出了企业制度需要处理的五点核心利益问题以及在处理这些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伦理价值取向,提出了文化影响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的具体作用路径,即价值传导路径、自我修正路径、博弈演进路径、兼容诱变路径和变革锁定路径,进而顺着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从金字塔式垄断体制的沿革、雇佣制度的变迁、外部治理内部化的制度变迁三个层面,详细探讨了明治维新以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一段时间内日本传统文化作用下的日本企业制度变迁轨迹和绩效表现,最后重新回到整体的视角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制度绩效的逆转和主要变革趋势产生的文化诱因,对未来日本企业制度创新与绩效优化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与思考,力图通过对日本的研究,对文化与制度的关系、文化影响企业制度变迁的作用机制等共性问题形成一些创新性的认识,对中国企业制度的创新完善有所启示和帮助。

刘鑫[7](2014)在《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传承了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思路,继续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重要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方式。我国的国有资产大致分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及经营性国有资产两大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是保证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的郑常运作所存在的国有资产。这部分资产主要的形成方式是政府采购,在使用中不断消耗折旧,不涉及资产保值和增值的要求。而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主要存在方式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涉及的国有资产就必须要求保值增值,为实现我国的整体战略经济目标服务,为国家积累财富,为社会创造价值。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目的必须在市场的环境中依靠企业经营来达到。因此,采用何种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是否能够持续,进而影响到经营性国有资产能否实现保值和增值。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涉及到国有企业的存在状况,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问题,我国的经济理论界从未停止过研究。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前30年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和后30年的市场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1978年以前,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处于完全的计划经济管理时代,那时的国有企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企业。由于不存在外部市场,所有企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营销活动,可以看做是国家企业集团这个大公司的一个加工车问。这种完全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在建国初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为建立新中国的第一批国有企业和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国有资产做出了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程度的加深,这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逐渐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转变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因此,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就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手段。1978至今,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随着我们对市场经济认识的逐步加深而逐步演变,更加适应时代国有资产的发展规律。从最初的“政企分开”、“承包制”到十六大初次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构想,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这二十多年中经历的多次起伏变化。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出现了不少导致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混乱的问题。2003年设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推进到新的阶段。结束了以往多头管理、责权不分的问题。从2003年至2013年的十年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外向型性经济形态不断出现,我国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也不短提高。这些就是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释放的红利。虽然1978年至2013年间我国的国有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一些造成国有资产管理混乱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十六大首次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战略构想,但落实中偏重于在国有企业的微观层面以民资入股、国企改制的方式进行。虽然起到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目的,但也造成了国有资产贱卖、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十八大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问题时,更加注重宏观层面进行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混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拥有者和管理者,必须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市场竞争和市场资源分配。从而消除“国进民退”,“国企吃掉民企”的争议。让民营企业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参与国家资源的分配与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监督。这就是本文提出构建“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目的。“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管理模式设计上,强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不再是上级管理机关,而是代表国家进行出资的国家股东。而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不再是国资委的下属机构,完全听命于国资委,而是具有完整的现代企业治理机构,完善的现代公司制度的法人实体。这种设计从国有资产的根源上实现了混合所有制,让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从而整合公有制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的优势,共同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第一章本从发展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研究意义入手,主要涉及国内外的相关文件综述,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同时提出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不足。第二章涉及的问题是混合所有制发展中的相关基础概念,及国外相关的研究经验。主要涉及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企业管理及委托代理的相关理论,同时总结美国、法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的国有资产管理经验。为研究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创新提供借鉴。第三章主要谈论我国现有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剖析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分析现有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存在哪些优势与不足。从而明确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创新的方向和目的。第四章分析了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构建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背景与优势。从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国际化、信息化等方面阐述为什么要对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及现在进行改革有哪些有利的条件。第五章是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组建方案的分析。主要从基本理论、组建原则、适用的行业范围、组建方式和股权结构的形成和组建中的主要问题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六章以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管理控股公司的内部管理模式为分析对象,从功能界定、决策管理机构的组成、内部监管模式和内部控制的其他问题入手,阐明如何进行混合所有制公司的内部管理。第七章是从混合所有制公司的外部监管的角度,分析针对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国家审计制度的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及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等问题。明确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哪些外部条件。第八章从行政体制配套的角度分析发展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需要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与法制配套措施,同时也从股权平等的角度分析如何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之间的互信。第九章是结论和展望。对于本文提出的“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应用前景及发展方向提出设想。

王向南[8](2014)在《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独特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交叉渗透,社会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面对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需求,如何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在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创新上为其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归纳梳理国外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发展起源、组织结构、运行机理、覆盖领域、与其他社会部门的关系、运行现状等,从中探索在制度安排上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和借鉴意义的经验和做法,作为研究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制度设计的参照系;第二,研究分析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发展轨迹、组织结构、运行机理、覆盖领域、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制度安排、运行现状等,通过与国外同类组织的对比分析,找出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异同、优势和不足。针对存在问题,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创新,推进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第三,立足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巩固、发展和丰富这些作用的制度设计方面,研究新举措,探索新路径,形成新机制。本文以公共管理理论为主线、融合多学科理论进行研究,采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法学、情报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对非营利组织发育成长、运营管理、功能作用、社会地位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在制度建设层面对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外延、本质属性和行为特征、历史沿革和发展走势作出判断、得出结论。本文研究的创新性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国际视野对非营利组织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时期、冷战时期以及世界多极化新形势下的不同表现形态、行为特征、社会影响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梳理和概括,大纵深、全方位的对非营利组织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以及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作出研究分析。二是归纳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即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补充作用,对弥补社会结构失衡、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促进作用,对弘扬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引领作用,对扩大社会就业和社会财富分配的调节作用,围绕这些功能发挥,提出更好发挥其作用的制度安排。三是提出把知识管理方法引入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制度设计,在加强非营利组织信息管理、强化社会监督、非营利组织与社会良性互动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论述了知识管理作用于非营利组织信息管理的机制。通过中外非营利组织制度对比,在比较中鉴别,在借鉴学习中创新,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营利组织在制度创新方面,应更好运用市场机制和竞争手段,为激活组织自身活力创造制度需求,形成有利其发展的竞争压力和市场拉力。在宏观层面,有效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进程,激发各类非营利组织提高服务质量吸纳社会资源,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创新激励成长的外部制度环境;在微观层面,明确非营利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和公示制度等,促进其整体绩效提升,从而在社会管理领域形成政府主导下的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双主体运行模式,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非营利组织发展制度框架。

宛玲羽[9](2014)在《基于心理诱因的国企高管薪酬操纵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和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问题一直是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从国资委成立来,国企高管的薪酬机制虽逐步规范,但薪酬水平增长较快,与普通员工薪酬差距在不断拉大。如招商证券董事长宫少林2011年薪酬总计483万,是职工平均工资的60倍;中国建筑总公司党组成员孔庆平2011年领取薪酬910万,与职工平均工资相差180倍。这些信息混合在公众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的关注中,国家也将薪酬改革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面,试图制定出合理的薪酬契约。但频频见诸报端的国企高额薪酬、薪酬与业绩背离等现象似乎违背了薪酬契约设计的初衷,这些现象背后体现更多的是高管运用权力操纵薪酬的痕迹。那么,高管如何利用权力操纵薪酬?其操纵背后存在着怎样的原因呢?学者们一直在传统公司治理理论下,用追求利益最大化来解释高管的薪酬操纵行为,但对高管操纵行为的多样性却无法给予充分的解释。因为在传统的公司治理下,人是完全理性的,这种完全的实质理性,也即单单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能解释人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将心理学纳入公司治理的研究,行为公司治理打开了传统公司治理所忽视的决策黑箱,从人类真实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入手,研究在实际决策中,参与者心理对决策的影响。在此框架下,我们探讨高管的薪酬操纵行为,以期达到以下目的:第一,找到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操纵的不同证据,为更好的理解薪酬契约提供一定的支持;第二,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将高管心理与高管行为结合,从源头上探讨薪酬操纵行为背后的原因,为解释薪酬操纵方式的多样性提供依据。第三,通过薪酬操纵的现实基础、薪酬激励存在的问题以及薪酬操纵行为的心理分析,从约束高管权力、制度设计等角度为国有企业薪酬改革提供政策建议。为达到本文的研究目的,全文共分为八章,分步阐述本文的研究思想:第一章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等要素做一个必要交代,界定相关的研究边界,明确全文的研究逻辑和主要内容。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基于最优契约论、管理层权力论的研究以及管理者心理的研究分别进行综述,既是回顾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也是为了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提炼可借鉴的成果并找出其中的不足,进一步确定研究重点及研究空间。第三章是国企高管薪酬操纵的背景分析。本章首先探讨了国有企业的体制性障碍;其次,从薪酬操纵的现实基础出发,探讨国有企业高管权力的形成以及业绩考核困难性下具体操纵方式的可行性;再次,通过高管薪酬现状的分析探讨薪酬激励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薪酬操纵的研究提供现实依据。本章背景的分析为后续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了相应的制度铺垫。第四章是心理诱因下薪酬操纵的理论分析。本章首先阐述了薪酬操纵的理论基础,为薪酬操纵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接着运用行为公司治理理论作为高管心理与行为研究的理论依据。在此理论下,我们将高管的心理与其操纵行为相结合,并通过具体的心理学理论来解释高管不同心理的产生及与薪酬操纵行为的关系。第五章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基于攀比心理的事前薪酬操纵。研究发现,在上一年度高管薪酬低于行业均值的公司中,高管利用盈余管理操纵薪酬的动机会加强,初步说明了高管攀比心理的存在;而在这些公司中,若高管团队内的薪酬差距较大,则会抑制薪酬操纵的强度,说明了消极投入并不必然是高管消除负面情绪的唯一方式,改变参照物也能缓解攀比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进一步的,基于控制层级和外部环境的考虑,发现攀比心理对央企高管的解释力较弱,薪酬操纵显着的存在于偏好货币性收益的地方国企中;此外,环境的竞争性越强,攀比心理越发凸显,也更容易诱发薪酬操纵。最后,由于薪酬操纵是高管通过极端方式消除其心理紧张的手段,因而对企业未来的业绩和价值都会产生负面影响。第六章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基于辩护心理的薪酬契约操纵。首先我们利用企业内部业绩指标间的高低进行验证,研究发现,高管事后会提高薪酬与较高业绩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其高薪辩护,且权力越大,这种操纵行为越明显;由于央企存在着薪酬规制等原因,操纵行为显着的存在于地方国企中;进一步的,当相对薪酬越高时,操纵强度越大,说明了薪酬越高,高管的辩护心理越强烈。其次我们利用与行业平均水平比较下的相对业绩进行验证,研究发现,若相对业绩越好,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越强,进一步的说明了薪酬业绩敏感度的提高可能是基于辩护心理下的薪酬操纵手段。最后,由于高管的操纵行为扭曲了薪酬契约,会带来未来业绩的下滑和企业价值的下降。第七章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基于自我归因偏差的薪酬粘性。由于个体存在将成功归功于自身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的自我归因偏差,且会随任务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发生变化。据此,在验证薪酬粘性存在性的基础上,我们将公司业绩按照可控程度分为营业利润与营业外收支,按照风险程度分为修正的营业利润与投资收益,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可控性较强的营业利润和风险度较低的修正的营业利润的粘性特征较弱,而与可控性较弱的营业外收支和风险度较高的投资收益的粘性较强,进一步证明了高管自我归因偏差的存在性。我们还发现,金融危机冲击下环境的不可预测性使得业绩的可控性降低,进而使高管的自我归因偏差在危机前后存在着显着差别,表现为金融危机之后高管薪酬的粘性特征显着高于危机前。第八章是结论部分,在此章中我们回顾和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从抑制管理者权力角度和政策制定角度提出了具体相应的政策建议。此外,指出了研究的局限和不足,同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空间和继续努力的方向。本文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创新:第一,本文从影响高管行为的核心因素——心理特征出发,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探讨不同心理特征下薪酬操纵行为的形成机理,拓宽了薪酬操纵形成机理的理论视野。具体的,本文通过心理因素来解释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操纵方式的多样性,对于此类的文章,目前学者仍缺乏相关的实证检验,而这种研究思路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第二,本文研究了基于业绩评价指标选择的操纵,推进了事后薪酬操纵方式的研究,丰富了现有薪酬操纵的研究视角。对于辩护心理下薪酬操纵,我们的研究不同于主流的理论预期,我们认为高管会基于薪酬辩护的心理提高薪酬业绩敏感性。对此,我们将业绩按照企业内部业绩指标间的高低首先进行区分,研究高管是否会提高薪酬与较高业绩指标的相关性来操纵薪酬,并探讨相对薪酬高低下操纵的程度;此外,我们将业绩按照与行业相比的高低程度进行区分,探讨高管是否会选择具有行业优势的指标为其高薪辩护。第三,本文从事前的盈余管理操纵到事后的薪酬契约操纵、薪酬粘性,系统的研究了薪酬操纵的全过程,对高管心理效应的揭示以及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的理解做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解释。本文检验心理诱因的讨论思路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此外,本文探索从业绩考核角度来分析操纵的现实基础,加入国企高管薪酬的现状分析,进而使得薪酬操纵的研究前提有据可循,这有利于高管薪酬操纵的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王杨[10](2014)在《农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由村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专门为出资社员提供信贷业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既是合作金融组织,具有资金融通的互助性、资金来源和服务对象的封闭性以及管理方式的民主性等特点;也是微型金融机构,专为未受正式金融涵盖的弱势群体提供小额金融服务。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性质应为肩负特定公益任务的营利性法人。公益性主要体现为其宗旨是为社员提供服务,营利性则在于确保互助社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农村资金互助社划分为政策授权型互助社与未授权型互助社、自发型互助社与外力推动型互助社等类型。我国农村金融困境的解决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与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相比,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因而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农村金融需求扩大和农村正规金融供给匮乏之间的矛盾则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存在提供了现实基础;而民间资本的充裕、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优势与农村金融市场相契合等又决定了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可行性。德国、日本、印度以及孟加拉等国农村合作金融具有完备的合作金融组织体系、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完善的监管体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并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扶持,这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关系,这是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逻辑基点。这就要求一方面尊重农民的自发自愿,确保合作社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把握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中政府作用的限度,政府主要为互助社的发展间接地创造各种适宜的环境,并尊重社员的民主管理权力与权利。其次,要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市场准入、运行和市场退出等法律制度予以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市场准入的一般目标在于保证进入机构的品质、维持金融市场秩序:特殊目标则在于有效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为民间资本提供正规化发展渠道。市场准入包括取得市场主体资格的实体条件和程序条件。其中,实体要件主要包括发起人、注册资本、从业人员以及营业场所、设施等。发起人方面,应明确农民和农村小企业的社员资格;注册资本方面,应结合注册资本的保障功能、促进规模经济发展的功能、市场调控功能,对不同地区的农村资金互助社采取不同的标准或制定一些灵活有弹性的规定;从业人员方面,应适当放宽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任职条件,并加大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营业场所、设施等方面,应根据其设立场所,适当降低要求。农村资金互助社市场准入的程序要件,则主要集中在金融许可证的存废方面。实践中,金融许可证或成了农村资金互助社合法化的“绊脚石”,或使得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市场准入”变质为了“计划准入”。因此应废除金融许可证制度,改“审批制”为“注册制”,以利于农村资金互助社方便地进入市场。运行阶段往往被视作是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命脉所在,因为运行结果使得成员的预期逐渐明朗并直接影响着成员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互助社的成败。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运行主要包括治理结构、业务经营以及内部控制。内部治理方面,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民主管理原则在实践中遭到了削弱,表现为“内部人控制”代替了“共同经营”。因此,应明确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产权性质,构建合理的股权结构,严格“三会”的职责分工。当前,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业务经营在性质、经营目标等方面出现了异化,根本原因就是资金的匮乏,解决途径在于拓宽融资渠道:内部方面应适当提高存款利率、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外部方面应加强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合作,探索与财政支农资金的合作。目前,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着内部控制意识淡泊、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内部稽核作用不力等问题。因此,应着重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对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和加强内部稽核监督。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市场退出是其法人资格的终止。一般而言,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方式主要包括解散、撤销(关闭)以及破产。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市场退出法律制度有利于维护农村金融安全,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健康成长以及保护利益相关人的权益。目前,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市场退出的立法规定过于粗糙,行政干预过度,退出形式单一,缺乏风险合理分担机制。应完善市场退出标准,建立最后贷款人制度、接管制度等最后紧急救援机制,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破产制度,创建存款保险制度。

二、内部人控制是委托-代理制中难以避免的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部人控制是委托-代理制中难以避免的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阐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集体产权
        二、农村集体资产
        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产权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第二章 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第一节 宜良县的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条件
        二、社会经济情况
        三、农村集体资产情况
    第二节 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
        一、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二、集体资产家底不清,集体资产流失严重
        三、矛盾突出,农村治理失序
    第三节 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基本措施
        二、具体做法
        三、特色做法
    第四节 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效果
        一、激发了农民参与意识,农村集体产权治理主体被唤醒
        二、摸清了家底,集体资产流失得到遏制
        三、发展了特色产业,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出新路子
        四、增加了收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腰包有收获
        五、化解了矛盾,农村治理秩序得到重建
第三章 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第一节 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股权流转受限,产权赋权不充分
        二、发展不平衡,集体经济增收能力不足
        三、财产性收益不明显,农民获得感不强
        四、监督不足,侵占集体资财等违规现象屡禁不止
    第二节 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产权管理制度缺失,改革不彻底
        二、人才缺失,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三、吸引力不够,未形成发展集体经济的合力
        四、外部监督力度不足
第四章 国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北京昌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启示
        一、主要做法
        二、改革启示
    第二节 江苏苏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启示
        一、主要做法
        二、改革启示
    第三节 贵州湄潭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启示
        一、主要做法
        二、改革启示
第五章 深化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
    第一节 健全制度搭建平台,促进合理的产权流转
        一、完善产权流转制度,实现充分产权
        二、搭建产权交易平台,打通产权流通渠道
    第二节 建立人才选拔机制,破解人才缺乏难题
        一、竞争选拔优质代理人,打破人才封闭性环境
        二、强化激励,提高代理人履职动力
    第三节 补齐短板,协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一、政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发展短板
        二、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多渠道融资
        三、探索多种发展模式,增强集体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四节 完善机制,加强对集体经济监督
        一、完善集体经济组织内控制度
        二、加强公开,发挥委托人监督作用
        三、审计监督,督促集体经济代理人履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内部控制视角下ST康得财务舞弊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
        2.1.2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2.1.3 内部控制对财务舞弊的影响研究
        2.1.4 内部控制与财务舞弊的内涵
        2.1.5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舞弊四因素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内部控制视角下财务舞弊成因分析
        2.3.1 内部环境与财务舞弊动机
        2.3.2 风险评估与财务舞弊借口
        2.3.3 控制活动与财务舞弊机会
        2.3.4 内部监督与财务舞弊暴露几率
        2.3.5 信息沟通与财务舞弊机会
第3章 ST康得财务舞弊过程及表现
    3.1 公司简介
        3.1.1 ST康得基本概况
        3.1.2 股权结构
    3.2 舞弊事件始末
    3.3 ST康得财务舞弊表现
        3.3.1 虚增国内外业务收入
        3.3.2 关联方资金占用
        3.3.3 虚增货币资金
    3.4 处罚情况及经济后果
        3.4.1 顶格处罚
        3.4.2 ST康得持续经营能力薄弱
        3.4.3 投资者损失严重
第4章 内部控制视角下ST康得财务舞弊成因分析
    4.1 内部环境薄弱诱发舞弊动机
        4.1.1 董事会内部人控制
        4.1.2 股东大会受大股东控制
        4.1.3 高管薪酬激励动机
    4.2 投资风险评估机制缺失提供舞弊借口
        4.2.1 专业风险评估团队缺失
        4.2.2 定价风险难以识别
    4.3 会计系统控制无序提供舞弊机会
        4.3.1 审批流程失效
        4.3.2 购销业务处理违规
    4.4 内部监督机制虚设降低舞弊暴露几率
        4.4.1 监事会成员受控
        4.4.2 内审与独立董事无实权
第5章 ST康得财务舞弊防治建议
    5.1 完善内部环境
        5.1.1 优化股权结构
        5.1.2 健全董事会制度
        5.1.3 追责约束管理者行为
    5.2 应用金融科技构建会计信息系统
        5.2.1 区块链基本原理
        5.2.2 区块链技术下关联交易信息管理框架
    5.3 公开关联交易风险评估程序
    5.4 构造独立内部监管体系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企业控制权争夺研究 ——以万科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与不足
2 公司治理相关理论与文献评述
    2.1 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股权结构理论
    2.2 文献述评
3 控制权争夺案例介绍
    3.1 万科集团简介
        3.1.1 发展进程
        3.1.2 财务指标分析
    3.2 宝能集团简介
    3.3 “宝万之争”过程
4 控制权争夺案例分析
    4.1 万科集团控制权争夺的原因
        4.1.1 宝能集团恶意收购的动机
        4.1.2 万科集团成为目标的原因
        4.1.3 华润集团不作为的内幕
    4.2 万科集团开展的反收购策略
        4.2.1 制造舆论压力
        4.2.2 股票停牌战术
        4.2.3 “白衣骑士”计划
        4.2.4 “事业合伙人”股权激励制
    4.3 万科集团的委托代理问题
        4.3.1 代理人权责不统一的矛盾
        4.3.2 控制权争夺中信息披露的失当
        4.3.3 公司章程与董事会制度的漏洞
    4.4 万科集团的股权结构问题
        4.4.1 股权结构的特点及成因
        4.4.2 股权分散的弊端
    4.5 本章结论
5 公司治理的启示
    5.1 新增与修订公司章程
    5.2 丰富及优化股权结构
    5.3 明确并强化董事监督职责
    5.4 善用法律法规护盾
    5.5 聘用谈判与信息披露专员
    5.6 维护大股东及新建盟友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村级会计委托代理问题研究 ——以X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和技术路线图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村集体经济组织
        2.1.2 村级财务管理
        2.1.3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
    2.2 相关理论
        2.2.1 交易费用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与寻租理论
        2.2.3 内部控制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章 我国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变迁及运行机制
    3.1 我国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变迁
        3.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前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
        3.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后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
    3.2 当前推广的村级会计委托代理的运行机制
        3.2.1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的制度环境
        3.2.2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的基本原则
        3.2.3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的具体内容
第四章 X市实施村级会计委托代理的案例分析
    4.1 X市情况简介
    4.2 X市实施村级会计委托代理的过程及成效
        4.2.1 实施背景
        4.2.2 实施过程
        4.2.3 阶段性成效
    4.3 X市村级会计委托代理的问题分析
        4.3.1 村干部侵占集体资产案件频发,财务公开流于形式
        4.3.2 民主理财小组虚设
        4.3.3 白条入账问题普遍存在
        4.3.4 结算制度执行不到位,非现金结算未全面覆盖
        4.3.5 存在资金管理不严的问题
        4.3.6 存在违规支出情况
        4.3.7 代理中心账户资金存在被挪用截留风险
        4.3.8 农经队伍力量依然薄弱
    4.4 委托代理视角下X市村级会计委托代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中的多层委托代理关系
        4.4.2 “村民-村级”中的问题成因分析
        4.4.3 “村民-民主理财小组”中的问题成因分析
        4.4.4 “村级-乡镇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中的问题成因分析
        4.4.5 上级部门对乡镇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监管中的问题成因分析
第五章 规范村级会计委托代理的对策
    5.1 强化制度完善
        5.1.1 确立村集体经营管理主体
        5.1.2 建立对村干部的激励约束机制
        5.1.3 完善会计代理机构
        5.1.4 明确岗位职责
        5.1.5 提高农经队伍人员素质
    5.2 规范制度执行
        5.2.1 整治白条入账
        5.2.2 全面推行非现金结算
        5.2.3 落实村级财务民主监督机制
        5.2.4 强化费用支出的控制管理
    5.3 优化审计监督,落实责任追究
        5.3.1 引进第三方审计,打造阳光村务
        5.3.2 强化责任追究,倒逼责任落实
第六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合作金融组织的研究
        (二)关于农民资金互助社的研究
        (三)相关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立场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立场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农民资金互助社的一般性考证
        (一)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内涵
        (二)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分类
        (三)农民资金互助社的法律性质
        (四)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功能
        (五)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基本特征
        (六)农民资金互助社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的定位
    二、以资金互助权为核心的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构成
        (一)资金互助权
        (二)资金互助权若干维度与相应法律制度
        (三)资金互助权类型与相应法律制度
        (四)资金互助权实现与相应法律制度
    三、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经济基础
        (一)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二)农业资源由市场配置的局限
        (三)商业金融对农业的排斥
        (四)农业生产社会化
        (五)资金互助
    四、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法理基础
        (一)互助是身份之上的契约
        (二)互助资金资本化及其法律规制
        (三)金融异化与法律制度的形成
    五、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价值基础
        (一)自由价值
        (二)秩序价值
        (三)效率价值
        (四)公平价值
第二章 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域外考察
    一、欧美典型国家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
        (一)德国
        (二)法国
        (三)美国
    二、东亚典型国家或地区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
        (一)日本
        (二)我国台湾省
    三、南亚典型国家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
        (一)印度
        (二)孟加拉
    四、非洲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发展
    五、域外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法律制度演变的新趋势
        (一)放宽服务对象的身份限制
        (二)允许经营商业金融业务
        (三)民主管理和自治原则被消弱
        (四)分配呈现由资本主导的倾向
    六、域外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一)法律制度要与农业发展状况相适应
        (二)以合作制和服务社员为立法宗旨
        (三)以明确政府责任为立法重点
        (四)以构建互助信用机制为立法主线
第三章 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及其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1949年前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
        (一)我国悠久的民间资金互助传统
        (二)国民党推动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
        (三)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
    二、1949年后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的变迁
        (一)改革开放前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
        (二)改革开放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及其法律制度
        (三)农村合作基金会及其法律制度
        (四)钱会的发展及其法律规制
    三、2004年至今农民资金互助社及其法律制度的历史变迁
        (一)三个发展阶段
        (二)相关法律制度的演变
    四、历史经验总结
        (一)法律制度要以尊重农民自治为前提
        (二)以构建契合于村社共同体的信用机制为立法核心
        (三)以明晰政府权力边界为立法主线
        (四)以保障合作性质为立法目标
第四章 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现实困境
    一、对F县农民资金互助社的调研
        (一)F县农民资金互助社发展概况
        (二)F县农民资金互助社的运营方式
        (三)F县农民资金互助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当前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立法概况
        (一)基本法律
        (二)部门法规
        (三)地方性规范
    三、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困境
        (一)“营利”与否的性质认定困境
        (二)多重制度约束下的融资困境
        (三)“三会一层”形同虚设的内部治理困境
        (四)经营风险的内部控制及管理困境
        (五)立法滞后背景下的监管困境
    四、法律制度陷入困境的若干原因
        (一)金融本位主义
        (二)商业金融本位主义
        (三)监管本位主义
        (四)市场放任主义
第五章 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法律制度要体现的基本原则
        (一)自愿参与原则
        (二)民主管理原则
        (三)产业导向原则
        (四)谋求社员共同利益原则
        (五)特别保护农民社员原则
        (六)法律救济与道德救援相结合原则
    二、完善农民资金互助社主体法律制度
        (一)构建多元化的农民资金互助社基层主体制度
        (二)构建农民资金互助社联合主体制度
        (三)探索建立国家农业合作银行法律制度
        (四)完善区域性或全国性行业协会制度
    三、完善农民资金互助社法人产权制度
        (一)财政资金以股权形式构成法人产权
        (二)村集体入股重塑法人产权
        (三)准许设立人力资源股
        (四)实行差别股权制
        (五)完善公积金制度
    四、完善农民资金互助社内部治理结构
        (一)农民资金互助社内部治理的高成本
        (二)严格实行“一人一票”
        (三)理事会人员任职应以从业相关为条件
        (四)优化监事会人员构成
    五、构建农民资金互助社融资法律制度
        (一)明确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贷款责任
        (二)放宽商业融资限制条件
        (三)构建互助融资法律制度
    六、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法律制度
        (一)贷款保证制度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
        (三)社员信用评级制度
        (四)信贷决策制度
        (五)贷款回收责任制度
    七、完善政府监管法律制度
        (一)明确监管主体
        (二)健全监管机制
        (三)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四)拓宽市场准入渠道
        (五)建立外部审计监督制度
结论
    (一)基本观点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文化视阈下的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日本文化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的研究
        1.2.3 国内外关于文化与制度及企业制度变迁关系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主要创新与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内容
        1.4.1 主要创新
        1.4.2 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的内容
第2章 基本概念解读
    2.1 文化与制度的内涵诠释
        2.1.1 文化的概念与构成
        2.1.2 制度的内涵与基本结构
        2.1.3 本文对文化与制度的概念界定
    2.2 文化与制度的相互关系
        2.2.1 文化与制度的同一性
        2.2.2 文化对制度的决定作用
        2.2.3 制度反作用于文化
    2.3 企业制度的概念界定
        2.3.1 企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3.2 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
        2.3.3 企业制度的主要构成
        2.3.4 企业制度的主要功能
第3章 文化影响企业制度变迁的理论依据
    3.1 制度的伦理追求与价值判断
        3.1.1 制度研究中的伦理考量
        3.1.2 制度伦理追求与价值判断的来源
        3.1.3 制度伦理追求与价值判断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3.2 制度变迁理论的“路径依赖”说
        3.2.1 制度变迁的基本概念与发生机理
        3.2.2 制度变迁的方式与路径依赖
        3.2.3 文化传统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3.2.4 文化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的双重影响
    3.3 博弈论
        3.3.1 博弈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2 博弈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3.3.3 企业制度变迁中的博弈和均衡
    3.4 文化传统与制度绩效
        3.4.1 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3.4.2 文化传统作用于制度绩效的分析框架
        3.4.3 企业制度绩效的界定与评价标准
第4章 影响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的文化因素及其作用路径
    4.1 企业制度处理的核心问题
        4.1.1 谁的企业——为谁的“利益”服务
        4.1.2 经营的目标——追求的“利益”具体是什么
        4.1.3 核心利益主体——“利益”如何分配和平衡
        4.1.4 企业间关系——怎样开展基于“利益”的合作与竞争
        4.1.5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取“利益”
    4.2 影响日本企业制度形成与变革的核心文化因素
        4.2.1 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集团意识
        4.2.2 社会构造的基本法则——等级秩序
        4.2.3 群体的基本生活态度——现世主义
        4.2.4 行为方式的关键约束——耻感文化
        4.2.5 处理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恩情主义
    4.3 文化影响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的具体作用路径
        4.3.1 价值传导路径
        4.3.2 自我修正路径
        4.3.3 博弈演进路径
        4.3.4 兼容诱变路径
        4.3.5 变革锁定路径
    4.4 文化传统与企业制度的日本模式
        4.4.1 日本企业制度模式的内容与特征
        4.4.2 日本模式形成的文化根源——基于日美模式的比较
        4.4.3 文化差异与企业制度模式趋同
第5章 文化影响下的日本金字塔式垄断体制沿革与绩效评价
    5.1 制度引进与适应性变革:战前财阀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5.1.1 明治维新与日本财阀的兴起
        5.1.2 传统文化与财阀体制的形成
        5.1.3 财阀体制的绩效评价
    5.2 强制性制度变迁:战后美国对日本财阀体制的改造
        5.2.1 解散财阀与 GHQ 对日本企业制度的设计
        5.2.2 文化冲突与 GHQ 制度设计的破灭
        5.2.3 美国模式在日本实践的绩效评价
    5.3 适应性演化:财阀“复活”与新型金字塔垄断体制的确立
        5.3.1 法律修改与垄断资本的重新集结
        5.3.2 新型金字塔垄断体制的最低层:下请关系
        5.3.3 新型金字塔垄断体制的中间层:企业集团
        5.3.4 新型金字塔垄断体制的最高层:财界团体
        5.3.5 战后日本新型金字塔垄断体制的绩效评价
第6章 文化影响下的日本企业雇佣制度变迁与绩效评价
    6.1 家族主义经营:日本式雇佣的初步形成
        6.1.1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初始雇佣制度及其弊端
        6.1.2 家族主义经营的“回归”及主要内容
        6.1.3 家族主义经营的绩效评价
    6.2 战时劳动统制:权力干预下的雇佣制度变化
        6.2.1 战时劳动统制的基本内容
        6.2.2 国家对雇佣制度实施规制的文化基础
        6.2.3 战时劳动统制的绩效评价
    6.3 终身雇佣制:日本式雇佣的延续与发展
        6.3.1 战后终身雇佣制的形成与主要特点
        6.3.2 终身雇佣制度确立的文化根源
        6.3.3 文化约束与终身雇佣制的绩效评价
第7章 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化制度变迁与绩效评价
    7.1 主银行制:融资与债务约束的内部化
        7.1.1 财阀融资与主银行制的渊源
        7.1.2 文化影响与战后主银行制的形成
        7.1.3 主银行制的绩效评价
    7.2 从“实”到“虚”的股东与内部人控制结构的形成
        7.2.1 股东地位变化的历史梳理
        7.2.2 文化影响与战后经营层控制地位的确立
        7.2.3 监督机制弱化与经营层的自我约束
        7.2.4 内部人控制结构的绩效评价
    7.3 内部晋升制度:经理人市场约束的内部化
        7.3.1 内部晋升制度的主要内容
        7.3.2 文化影响与内部晋升制度沿革
        7.3.3 内部晋升制度的绩效评价
    7.4 治理模式与公司法的背离:企业运行的内源性
        7.4.1 企业运行与实体法相背离的历史与现实
        7.4.2 企业实际运行与成文法背离的文化诱因
        7.4.3 法律与实践背离的绩效评价
第8章 文化视阈下的日本企业制度变革与创新方向展望
    8.1 环境变化与日本传统企业制度失衡
        8.1.1 战后日本企业制度均衡的环境基础
        8.1.2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运行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8.1.3 传统文化对企业制度失衡的加速作用
    8.2 日本企业制度变革的实践与惯性趋势
        8.2.1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制度的变革与争论
        8.2.2 变革中的惯性趋势及其影响
        8.2.3 趋同与惯性的日本文化因素解析
    8.3 日本企业制度创新与绩效优化——从文化的视角进行思考
        8.3.1 文化引致的路径闭锁效应的规避与控制
        8.3.2 考虑文化因素的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方式的融合
        8.3.3 外部法律规制与内在经营目标的调适和统一
第9章 文化视阈下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9.1 文化视阈下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研究的结论
        9.1.1 企业制度蕴含伦理价值追求
        9.1.2 文化传统决定企业制度选择和制度变迁
        9.1.3 文化与制度的兼容决定高绩效的企业制度
        9.1.4 文化对企业制度变迁和绩效存在双重影响
        9.1.5 外在形式的改革不是治本之道
    9.2 现阶段中国企业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文化根源
        9.2.1 企业制度引进与本土文化的冲突
        9.2.2 契约文化缺失与企业制度的低效
        9.2.3 “一把手”、“官本位”文化与内部人控制
    9.3 日本企业制度变迁对中国的启示
        9.3.1 处理好制度移植、制度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兼容问题
        9.3.2 探索建立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现代企业制度
        9.3.3 积极推进与制度创新相匹配的传统文化变革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7)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
        1.4.1 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法
        1.4.2 跨学科研究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2 论文存在的不足
2.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管理模式的基础理论与国外经验
    2.1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1 所有制及混合所有制相关概念及理论
        2.1.2 国有资产及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相关概念及理论
        2.1.3 企业(公司)管理模式相关概念及理论
        2.1.4 委托代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2 发达国家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与经验借鉴
        2.2.1 美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2.2.2 法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2.2.3 德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2.2.4 日本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2.2.5 新加坡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2.2.6 国外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共同特点及经验借鉴
3. 我国现有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演进历程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1949~1978)
        3.1.2 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1979~1988)
        3.1.3 专业化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探索阶段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1988~2002)
        3.1.4 国资委成立后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2003年至今)
    3.2 “国资委”管理模式的特点分析
        3.2.1 我国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3.2.2 现行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的关系
        3.2.3 现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中的层级关系
    3.3 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3.3.1 深圳模式:三级授权
        3.3.2 上海模式:三级架构、两级管理
        3.3.3 辽宁模式:“两委合署”
        3.3.4 吉林模式:两级出资、三级架构
    3.4 我国现有的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3.4.1 我国现有的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组建方式
        3.4.2 我国现有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功能定位
    3.5 我国当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3.5.1 国有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5.2 “国资委”资产管理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3.5.3 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管理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4. 我国组建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4.1 组建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必要性
        4.1.1 应对国内外经济巨大冲击挑战的需要
        4.1.2 提高我国国有资产发展水平的需要
        4.1.3 调整国有经济发展方向的需要
        4.1.4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新定位的需要
    4.2 组建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有利条件
        4.2.1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4.2.2 重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2.3 国有企业在国际化运营中培育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4.2.4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促进我国国有企业进行了深层次变革
        4.2.5 民营经济的规模化规范化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供客观条件
        4.2.6 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管理空间距离逐渐消失
5. 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组建方案设计
    5.1 组建混合所有制国有控股公司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5.1.1 组建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指导思想
        5.1.2 组建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基本原则
    5.2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模式设计方案及理论创新
        5.2.1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设计方案的理论创新
        5.2.2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基本治理结构
        5.2.3 混合所有制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5.2.4 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创新适用行业范围分析
    5.3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组建方式
        5.3.1 国资委发起组建成立
        5.3.2 现有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母公司改造而成
    5.4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组建过程中非公有制股东的选择
        5.4.1 行业市场占有率高且管理规范的民营企业
        5.4.2 管理规范且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的上市公司
        5.4.3 拥有国际市场资源的跨国公司
    5.5 组建过程中不同股权结构的优劣势比较及适用范围分析
        5.5.1 国有绝对控股的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劣势比较及适用范围
        5.5.2 国有相对控股的公司股权结构优劣势比较及适用范围
        5.5.3 国有“黄金股”的股权结构优劣势比较及适用范围
    5.6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股份形成方式
        5.6.1 纯货币化的股份形成方式
        5.6.2 货币加资产的混合股份形成方式
        5.6.3 以股权出资的股份形成方式
    5.7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组建中出现的问题
        5.7.1 党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5.7.2 资本属性多元化和市场化问题
        5.7.3 收入分配的悬殊和社会矛盾的激化问题
6.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内部管理模式设计
    6.1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决策管理结构
        6.1.1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董事会的定位
        6.1.2 混合所有制公司监事会的职能定位
    6.2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内部监管模式
        6.2.1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内部监机构设置
        6.2.2 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6.2.3 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审计规范化和内审人员素质提高
    6.3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内部管控的其他问题
        6.3.1 完善混合所有制公司章程实现有效的内部自治
        6.3.2 完善国有出资人的代表制度
        6.3.3 创新人力资源制度优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6.3.4 设计合理的股权退出机制
7.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外部监管模式设计
    7.1 针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国家审计制度
        7.1.1 国家审计制度的设计的特点
        7.1.2 国家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相结合
        7.1.3 对混合所有制企业进行审计的内容
        7.1.4 针对当前审计制度需要做出的改进
    7.2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应用
        7.2.1 明确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
        7.2.2 完善独立董事的履职制度
        7.2.3 独立董事制度应当注意的问题
    7.3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中违规违法问题及其对策
        7.3.1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中内部人控制问题的防范措施
        7.3.2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中腐败现象的防范
        7.3.3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中党纪与国法的关系处理问题
8. 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创新所需的行政配套措施
    8.1 针对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改革
        8.1.1 政府从市场竞争的参与者转变为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者
        8.1.2 政府从项目的审批者转变成项目依法依规运营的监督者
        8.1.4 国企领导从影子行政体系长官转变成为职业经理人
    8.2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所需的司法体制配套
        8.2.1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
        8.2.2 从法制建设的角度保障混合所有制经济中股权平等
        8.2.3 从法制建设角度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8)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选题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非营利组织理论综述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
        一、当代西方学者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
        (一) 五特征说
        (二) “第三部门”说
        (三) “志愿部门”和“辅助性活动”说
        (四) “非政府组织”说
        (五) “慈善组织”或“免税组织”说
        二、黑格尔、马克思等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学表述
        三、中国古典民本思想—非营利组织的文化渊源
        四、中国当代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一) 正面定义法的定义
        (二) 剩余定义法的定义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起源理论
        一、政府失灵理论
        二、合约失灵理论
        三、志愿失灵理论
        四、文化因素影响与作用理论
        五、中国学者关于非营利组织产生的论述
        (一) 条件供给论的主要观点
        (二) 功能结构论的解释
        (三) 组织制度论的基本表述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和市场间的关系理论
        一、国外学者关于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的类型学理论
        (一) 四模式论
        (二) 八模式论
        (三) “3C关系”说
        (四) “SCA关系”说
        二、中国学者关于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的代表性观点
        三、企业—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学理论
        (一) 竞争关系论
        (二) 共生关系论
        (三) 利益相关者论
        四、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相互依赖理论
第二章 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体制环境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非营利组织发展
        (一) 资产阶级革命为宗教慈善组织营造了社会环境
        (二) 宗教慈善组织在英国发展的深层原因
        (三) 非营利组织发展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表现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非营利组织发展
        (一)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三)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形态变化
        三、“冷战”时期非营利组织发展
        (一) 冷战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的产物
        (二) 冷战期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 冷战时期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四、世界多极化背景下非营利组织发展
        (一)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二) 后危机时代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功能特点
    第二节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制度安排
        一、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
        (一) 登记管理对非营利组织的意义
        (二) 登记部门及程序
        (三) 对非营利组织运行的管理
        二、国外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情况
        (一) 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机制和特点
        (二) 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方式和领域
        (三) 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功能作用
        三、国外非营利组织经费来源
        (一) 社会慈善捐赠
        (二) 政府资助
        (三) 组织会费
        (四) 服务收费
        四、国外非营利组织的文化和宗教表现形态
        (一)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文化表现形态
        (二) 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宗教表现形态
    第三节 当代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制度的特点和借鉴
        一、英国非营利组织制度安排的主要特征
        (一) 慈善组织的登记监管体制
        (二) 非营利组织运营模式
        二、美国非营利组织管理制度及与政府关系
        (一) 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制度
        (二) 非营利组织的自我管理
        (三) 民间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三、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及国际合作
        (一) 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
        (二) 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的国际合作情况
        四、日本非营利组织制度设计特色及沿革
        (一) 日本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及其沿革
        (二) 日本非营利组织的税收制度及其改革
        五、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制度安排的借鉴
第三章 中国非营利组织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产生与类型划分
        一、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历程概要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
        (一) 国际层面的宏观背景
        (二) 国内经济和社会背景
        三、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一) 准非营利组织
        (二) 公益型非营利组织
        (三) 互益型非营利组织
        (四) 官民双重属性的非营利组织
    第二节、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时代特征
        一、改革开放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特点
        三、新世纪以来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新挑战新机遇
        (一) 挑战来自多个层面
        (二) 机遇源于改革发展
    第三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和企业的相互关系
        一、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二、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关系
        (一) 相互监督关系
        (二) 对话竞争关系
        (三) 互利合作关系
        三、政府、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工与合作
    第四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现行制度
        一、登记管理制度
        (一) 登记程序
        (二) 登记管理的特点
        二、经费筹措制度
        三、运行监督制度
        四、激励约束制度
    第五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一、我国对外援助制度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 中国非营利组织对外交流合作的主要领域
        (二) 中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国际合作的主要形式
第四章 中外非营利组织制度与功能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外非营利组织制度差异及成因分析
        一、中外非营利组织兴起的文化基础比较
        (一) 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兴起的文化渊源
        (二) 中国非营利组织兴起的文化渊源
        (三) 中外非营利组织文化基础比较
        二、中外非营利组织成长的社会背景比较
        (一) 西方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兴起的社会背景
        (二) 中国非营利组织孕育的社会背景
        三、中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条件比较
        (一) 外部管理制度方面
        (二) 组织自身制度方面
    第二节 优势与不足:中外非营利组织的功能比较
        一、国外非营利组织功能的优势
        (一) 公众管理社会和参政议政民主平台的搭建
        (二) 较强的社会参与性使公民自治机制快速建立
        (三) 协调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中介功能充分发挥
        (四) 市场竞争机制中组织功能的不可替代性
        (五) 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功能及其缺欠
        (一) 整体性功能
        (二) 功能的缺欠
第五章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
    第一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约性制度
        (一) 资源配置政府权重过大导致的组织空间狭窄
        (二) 双重管理体制对组织取得合法地位增加了程序难度
        (三) 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不完善造成的社会公信力内伤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运行中的功能扭曲与矫正
        (一) 价值目标偏离
        (二) 行政化低效率
        (三) 志愿者失信
        (四) 内部控制倾向
        (五) 草根社团法制缺失
    第二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目标建议
        一、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一) 在资源配置方面对非营利组织的让渡和支持
        (二) 通过购买和委托授权发挥非营利组织公共服务作用
        (三) 通过政策和法规双向调节引导规范非营利组织行为
        二、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主体作用
        (一) 社会治理三边结构中的稳固一极
        (二)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三) 社会应急管理的优势基因
        三、建立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合作的有序机制
        (一) 建立与企业合作的比较优势机制
        (二)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合作的现实风险
        (三) 建立与企业合作的策略选择机制
    第三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构
        一、建立政府主导下的非营利组织外部治理结构
        (一) 完善政府监管职能
        (二) 健全相关法律规制
        (三) 构建第三方监督评价治理结构
        二、通过公益文化建设优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 行为文化的培育
        (二) 消费文化的培育
        (三) 法治文化的培育
        (四) 创新文化的培育
        (五) 生态文化的培育
        三、突出自我修复和自主发展能力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
        (一) 采取企业管理模式形成权力制衡营销高效的组织架构
        (二) 引入知识管理方法完善组织信息管理制度
        (三) 运用市场机制规范组织竞争和自律
        四、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环境的非营利组织前景展望
        (一) 功能作用展望
        (二) 制度创新展望
        (三) 内生增长动力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基于心理诱因的国企高管薪酬操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心理诱因
        1.2.2 国有企业
        1.2.3 高管薪酬操纵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最优契约论
        2.1.1 薪酬激励效果的研究
        2.1.2 薪酬激励影响因素的研究
    2.2 管理层权力论
        2.2.1 直接的权力租金攫取
        2.2.2 薪酬操纵
    2.3 管理者心理的研究
        2.3.1 攀比的研究
        2.3.2 薪酬辩护的研究
        2.3.3 自我归因偏差的研究
    2.4 小结
3. 国企高管薪酬操纵的背景分析
    3.1 国有企业代理问题的体制根源
    3.2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操纵的现实基础
        3.2.1 国有企业高管权力的形成
        3.2.2 国企高管业绩评价的困难性
    3.3 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现状分析
        3.3.1 高管薪酬总体状况
        3.3.2 不同控制层级下的高管薪酬对比
        3.3.3 高管薪酬行业内以及行业间的对比
        3.3.4 高管薪酬与业绩的弹性
    3.4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存在的问题
4. 心理诱因与薪酬操纵的理论分析
    4.1 薪酬操纵的理论基础
        4.1.1 企业契约理论
        4.1.2 管理层权力论
    4.2 行为公司治理理论
    4.3 攀比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分析
        4.3.1 社会比较理论
        4.3.2 薪酬攀比与事前薪酬操纵
    4.4 辩护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分析
        4.4.1 印象管理理论
        4.4.2 薪酬辩护与薪酬契约操纵
    4.5 自我归因偏差与行为的理论分析
        4.5.1 归因理论
        4.5.2 自我归因偏差与薪酬粘性
5. 基于攀比心理的事前薪酬操纵
    5.1 问题的提出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辩护心理的薪酬契约操纵
    6.1 问题的提出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自我归因偏差的薪酬粘性
    7.1 问题的提出
    7.2 研究假设
    7.3 研究设计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
        8.2.2 加强国有企业外部治理
        8.2.3 将心理因素纳入政策考虑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农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基础问题
    一、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界定
        (一)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含义
        (二)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法律性质
        (三)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类型
    二、农村资金互助社存在的必要性
        (一) 农村金融困境求解途径的论争
        (二) 农村资金互助社存在的现实基础
    三、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可行性
        (一) 民间资本的充裕为农村资金互助社提供资金来源
        (二)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优势与农村金融市场相契合
第二章 外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制的考察与启示
    一、外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制的考察
        (一) 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法制的考察
        (二) 发展中国家农村合作金融法制的考察
    二、外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制对我国的启示
        (一) 正确处理政府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关系
        (二) 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
第三章 农村资金互助社市场准入法律制度
    一、农村资金互助社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一般分析
        (一) 农村资金互助社市场准入的含义
        (二) 农村资金互助社市场准入的目标
    二、农村资金互助社市场准入的实体要件
        (一) 发起人准入
        (二) 注册资本准入
        (三) 从业人员准入
        (四) 营业场所、设施等准入
    三、农村资金互助社市场准入的程序要件
        (一) 关于金融许可证存在必要性的论争
        (二) 对金融许可证的实践考察
        (三) 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市场准入的程序选择
第四章 农村资金互助社运行法律制度
    一、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治理结构
        (一) 治理结构的含义
        (二) 农村资金互助社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 农村资金互助社治理结构的完善
    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业务经营
        (一)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资金筹集和运用
        (二) 农村资金互助社业务经营的异化及其原因分析
        (三) 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渠道的拓宽
    三、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内部控制
        (一) 农村资金互助社内部控制的概念和要素
        (二) 农村资金互助社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 农村资金互助社内部控制的完善
第五章 农村资金互助社市场退出法律制度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含义和方式
        (一) 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含义
        (二) 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方式
    二、农村资金互助社市场退出的必要性及现状
        (一) 农村资金互助社市场退出的必要性
        (二) 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市场退出的现状
    三、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市场退出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完善市场退出标准
        (二) 建立紧急救援机制
        (三) 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破产制度
        (四) 创建存款保险制度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四、内部人控制是委托-代理制中难以避免的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 田晓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2]内部控制视角下ST康得财务舞弊成因及对策研究[D]. 祝铭齐.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企业控制权争夺研究 ——以万科集团为例[D]. 高佳园.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4]村级会计委托代理问题研究 ——以X市为例[D]. 徐静文.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5]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研究[D]. 杨贵桥.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8)
  • [6]文化视阈下的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研究[D]. 徐兴. 吉林大学, 2014(03)
  • [7]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管理模式研究[D]. 刘鑫. 武汉大学, 2014(01)
  • [8]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D]. 王向南.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1)
  • [9]基于心理诱因的国企高管薪酬操纵研究[D]. 宛玲羽.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10]农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研究[D]. 王杨. 安徽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内部人控制是委托代理制度中不可回避的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