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橡胶厂落实临时工安全管理五件事

杭州橡胶厂落实临时工安全管理五件事

一、杭州橡胶厂实行临时工安全管理五个一样(论文文献综述)

六河[1](2017)在《白银火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薛瞎子对韩非说:"我娘当年生在西石——现在的西石已经被大水淹了,连个山头都不见了。"再早,西石脚下就是胶河,胶河旁边就是我们的村子。我们村子里一共种着七十四棵松柏,据说都是当年汉武帝刘彻亲手栽下的,所以,我们的村子就叫汉帝柏村。当年刘彻为什么要种下这么多柏树呢?鬼才知道,反正史书也没有记载,也许只是他一时兴起,也许因为某件关乎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事件。大事也好,小事也罢,

邱志仁[2](2016)在《生命伦理学视域下的上海租界公共卫生 ——以工部局档案为基础的研究》文中提出生命伦理学是对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的伦理学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其话语内核不能脱离“现代性”的实践关切。本文在生命伦理学视域下,以上海市档案馆工部局卫生处英文档案(档号U1-16)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工部局卫生处在医院医疗卫生、工业卫生、难民收容卫生、卫生知识宣传方面的工作展开研究,试图解读“卫生现代性”在租界这一特殊的社会文化空间之下,是如何获得具体实践的。第一章从生命伦理学中“生命与政治”的视角出发,阐述了侨民公共卫生与华人公共卫生的伦理问题,对卫生处解决华人公共卫生难题的伦理实践进行了考察,展现了卫生处当之无愧成为上海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开拓者。第二章主要从“生命与身体”的角度论述租界医院的医疗卫生,展现了工部局为治疗和护理社区居民的生命健康的实践。第三章从“生命与生产”的角度,分析租界工厂的工业卫生,通过对租界工厂检查权的中外交涉的重新考量,展现工部局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如何帮助和拯救工人们的生命。第四章从“生命与战争”的角度,研究难民收容所的卫生,从中可以看到工部局面对难民问题时,为保持秩序、对抗疾病所采取的措施。第五章从“生命与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工部局为传播卫生知识、构建城市卫生文化所做的努力。全文着重表现了工部局卫生处对于生命权利、生命价值、生命质量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正是现代性的生命伦理学观念支配了工部局的这些工作内容和方针,而这些工作则在租界乃至上海促成了尊重生命的伦理学观念的形成。在工部局卫生处构建租界医院医疗卫生体系、工业卫生体系、难民生命应急救助体系和多媒介生命教育体系的过程中,现代性、殖民性与民族主义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呈现出一幅曲折而又瑰丽的历史画面。

李晓[3](2015)在《南京国民政府工厂检查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工厂检查制度是南京国民政府实施的一项劳工政策。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为了达到巩固政权与再造国家并举的目的,实业部推行了一系列劳工政策,工厂检查便是其中之一。1931年《工厂检查法》颁布,并于同年9月1日正式施行。次年,应国民政府之邀,国际工厂检查专家来华协助中国建立工厂检查制度,视察了工业发达的上海。与此同时,实业部在南京开办工厂检查人员养成所,先后培训了两期学员,共计59名,派往各地担任工厂检查员。1933年,国民政府成立中央工厂检查处,该机关随即开展了执行工厂检查政策的九项工作。1933年,应中央工厂检查处的要求,地方政府陆续制定了工厂检查计划,开始纷纷“举办”工厂检查,随后各地受迫于条件与时局,工厂检查制度推行进展缓慢,部分省份甚至彻底停办。旋即,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南京国民政府的工厂检查工作全盘陷入停顿。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工厂检查制度历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其次选取上海租界工厂检查权争议事件,作为展现政府对检查工厂事务态度的一个侧面;另外还具体描述了地方政府执行工厂检查的详细情况,并作简要对比。据此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工厂检查,表明其在管理国家社会与规范工业生产两方面,想达成社会整合手段科学化,政权实行主体国家化,大众参与领域公共化的愿景。由于该政策实施时间过短,执行过程中又遭到内外两个方面的挫滞与曲折,总体说来,结局是不成功的,但失败的缘由并不仅限于此。本文引入社会失重、观念失重的视角来探讨为何工厂检查陷入困局,就是为了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从而把工厂检查放在民国制度变革进程中进行整体性考察。通观工厂检查的整体制度史,笔者认为国民政府本想借检查工厂之机完成制度补足,却反而暴露出自身制度短缺;想依靠争夺工厂检查权寻求制度进路,却被逼入制度退路;想凭借一己之力完成制度建构,无奈获取支持力量太少,最终导致建成的制度呈现出“失重”之态。

宋国[4](2012)在《新形势下天津市安全监管工作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安全生产问题越发重要。当前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重大事故多发,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损失。本文首先介绍了一些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概念,对比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安全生产工作上的区别。又通过对天津市安全生产总体情况和变化趋势的分析,找出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提高天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总体水平的思路和措施。过去数年,天津市政府一直着力提升全市的安全生产工作水平,通过立法、执法、教育和培训以及宣传推广等工作,事实上,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已取得理想的成果,有明确的迹象显示,天津市的安全生产工作正稳步改善,但距离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并且也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因此安全生产工作不能有一刻的放松,我们会在过去数年取得进展的基础上,继续努力,通过采取“树立一个理念,健全完善七大体系”的工作措施,确保天津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周勇[5](2011)在《“鞍钢宪法”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表明“鞍钢宪法”是建国后十年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经验的总结,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企业管理和技术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鞍钢宪法”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局限性,并因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对“鞍钢宪法”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历史影响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不仅肯定其中科学合理的因素和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而且不回避其中的失误和不足,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总结其中的教训。第一章主要是阐述“鞍钢宪法”诞生之前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状况,这是“鞍钢宪法”形成的重要历史背景之一。第二章阐述“鞍钢宪法”形成的具体过程。先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概括了“鞍钢宪法”的历史背景。接着阐述了鞍钢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的突出表现以及毛泽东批示关于“鞍钢宪法”的具体过程。最后,结合对毛泽东批示的文本分析对“鞍钢宪法”的思想内容以及当时的解读作了系统分析。第三章阐述“鞍钢宪法”的曲折历史命运,也就是在其诞生以后的传播、推广状况及历史影响。在“鞍钢宪法”诞生之初,因为中苏论战的原因没有在国内公开宣传,只是在冶金工业部门和大型企业中进行了宣传和推广。在随后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鞍钢宪法”与贯彻《工业七十条》、学解放军、学大庆等结合起来,虽然在客观上得到了一定的继承和发扬,但也未形成单独的宣传声势。“文化大革命”时期,“鞍钢宪法”形成浩大的宣传声势,但却被严重的扭曲了。因此,改革开放之前“鞍钢宪法”没有获得全面的、科学的解读,这为它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长期被忽视埋下了伏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鞍钢宪法”的基本精神有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第四章是关于“鞍钢宪法”的历史评价。第一节分析“鞍钢宪法”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以“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作典型分析,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证“鞍钢宪法”的历史必然性。其次,将“两参一改”与天桥经验的“三参一改”进行比较,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分析“鞍钢宪法”的历史必然性。再次,从“宪法”的命名方式着手,通过层层剖析,论证“鞍钢宪法”作为十年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经验总结的必然性。最后,逐层论证十年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经验为什么会出现在东北、出现在鞍钢。第二、三节分别分析“鞍钢宪法”的历史局限性、合理内核。

罗昌焰[6](2010)在《AB公司市场竞争战略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受汽车制造和工程机械行业长期快速增长的拉动,中国轮胎产业近年获得了高速的发展。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全球轮胎厂商75强中排在前十位的轮胎企业纷纷抢滩中国,来华建厂或成立合资企业。目前,国内大型轮胎企业中有50%已被外资控股。与国外轮胎品牌大举占领中国市场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国内轮胎企业却有40%的产能依靠出口,受2009年美国轮胎“特保案”及欧盟提高进口轮胎技术标准的影响,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总体而言,目前我国轮胎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应认真研究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目前的有利条件发展壮大,同时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从战略的高度全面提升公司的竞争力。本论文基于轮胎产业发展的现状,以AB公司作为典型的国内大中型轮胎企业研究对象,首先运用PEST、SWOT、波特五力模型、三大基本竞争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理论工具分析AB公司的竞争力,为AB公司的竞争战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然后,通过对AB公司市场竞争战略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重点讨论AB公司竞争战略推行过程中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对策。本研究有利于AB公司竞争战略的有效制定与实施,有利于该公司的产品获得规模化发展及赢得绝对市场优势,也为其它国内轮胎企业的竞争战略提供借鉴意义。

李朝晖[7](2010)在《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问题研究 ——以湖南湘中五城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化推进和城镇化提速,农民工正逐步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构成。从客观现实来看,农民工大多承担苦、累、脏、险工作,在经历职业非农化转变的同时也面临着角色转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所从事的高危风险职业特征决定了他们是工伤事故及职业病的主要受害者,工伤风险保障已成为仅次于工资纠纷的第二大突出问题。农民工经济上贫困性、承受能力上脆弱性影响他们工伤风险的认知,特别目前《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保费由用人单位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农民工个人不缴费”状况下,用人单位存在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都增加了事故的发生。劳动合同执行不严,工伤保险参保率低下、事故理赔弱势地位等现象表明农民工集体团结权抗衡合力缺乏,市场与非市场程序因素负面影响显着。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是以工伤或职业病等职业伤害为标的的社会保险,具有基金稳定、同质风险单位众多、制度立法层次高以及费率科学合理等多种优势,是一种对劳动者在生产、工作过程中因意外所造成的负伤、致残、死亡或患职业病补偿的制度形式。客观事实表明,这是现阶段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的最优制度安排,但制度本身缺陷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制约使目前农民工工伤保险供给与需求未能达到均衡。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多采取地市分级统筹,作为理性经济人,地方政府、企业、工伤经办及医疗服务机构等相关利益集团都将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而作为,这必然导致试行方案实施效果与政策目标间存在差距。地方政府为保持劳动力廉价优势,为争取本地利益绩效最优,缺乏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障体系积极性,特别在涉及农民工跨统筹地域流动时,这种色彩表现得尤为显着;而企业本身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的赢利性单位,对于经济利益分配具有极端排他倾向,基于“经济人”立场,很可能在非法与合法方式行为间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农民工的职业安全与劳动保护利益;于农民工而言,享有城镇职工同等社会保障权益,被纳入工伤社会保障网是种本能愿望,但作为弱势群体,在与资方的博弈中,他们不敢也没有能力主张职业安全与劳动权益保障,如果企业因参保而减少工作机会,他们将主动放弃相关权益,甚至将其视为寻找工作障碍产生反感,在工伤保险参保问题上表现出较强的短视倾向。综上所述,文章认为,农民工与政府及资方的博奕结果不容乐观,劳动保护硬环境具一定刚性,短期内难以取得较大改观。基于社会公平正义以及资源配置最优政策目标实现,在工伤侵权救济、雇主责任保险以及工伤保险等多种救济形式并存状态下,应当适用利于农民工方面的模式安排。有必要建立一个由政府监管、企业责任、工会维权、卫生服务以及社会救助构成的多元保障机制,有必要加速推行“预防-康复-补偿”三位一体型工伤保险模式,有必要在督促社会各方责任履行的基础上共同维护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权益实现。

汪青松[8](2009)在《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关于企业管理的观点、原则、原理和方法体系,在当代中国企业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研究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以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企业管理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是当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指导方针。研究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对于推进中国企业管理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社会主义改革原理和文本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历史与逻辑分析的方法,考察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精神实质。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及特征,分析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研究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总结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第三章企业环境改善与人本式企业管理,研究了邓小平关于人本式企业管理的秩序规范、人本理念、环境和谐及质量文化。第四章企业格局改组与多元制企业管理,分析了新中国单一制公有企业管理格局的形成及问题,阐述了邓小平多元制企业管理思想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实证考察了多元制企业管理格局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第五章企业经营改制与市场化企业管理,回顾了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改革的历程,总结了邓小平市场化企业管理思想及其对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的指导。第六章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了邓小平创建学习型企业及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思想。探讨了建设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的措施。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全文总结。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第一,研究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总结概括出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按照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沿着新中国60年企业管理实践的脉络和路径,探讨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酝酿萌发、开始形成、初步成熟、体系完善、丰富发展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把握新中国60年企业管理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与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互动关系,并揭示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战略性、开放性、实践性特征。第二,阐述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本文认为,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是:始终立足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国情,准确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大势,面向世界,放眼未来,将宏观层面的治国方略与微观层面的企业管理一以贯之地进行系统思考,并针对中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审时度势,对企业改革与管理进行全面规划并予以极力推动。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内在逻辑是,从企业秩序整顿和人本式管理切入,以多元制企业管理与市场化企业管理为重点展开,最后归结到创新型企业管理上,企业改革与企业管理相互促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思想。第三,对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精髓作了实证性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针对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拨乱反正的诉求,邓小平以企业秩序规范为手段、人本理念为取向、环境和谐为场景,质量保证为目标,把科学管理提升至人本式企业管理;进入改革开放初期,为革除单一制公有企业格局存在的弊端,邓小平提出坚持公有企业为主体,通过个私企业、合资企业、股份企业等非公企业的长入,形成多元竞争、活力勃发的企业生态;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国际形势重大变化和我国计划体制的突出问题,邓小平提出通过企业、市场、政府等市场经济三要素的功能定位与协同运作,驱动企业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企业技术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的欠缺日渐凸显,邓小平主张从技术引进、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到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梯次推进,确立企业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指导我国企业管理由无序式向人本式、单一制向多元制、计划型向市场化、制造型向创新型的转变。

刘大卫[9](2006)在《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研究》文中提出企业并购作为社会化大生产、规模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集聚的必然产物,是西方经济学一个古老的研究课题。19世纪末以来,西方国家已经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并购始于1984年,现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高潮初起阶段,但是国内关于企业并购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关于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研究则更显薄弱。 企业并购即并购企业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过程,其中人力资源整合是最为重要的第一资源要素整合。无数实践证明:有效的人力资源整合并不保证企业并购的必然成功,但无效的人力资源整合必然导致并购失败。因此深入研究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不仅对企业并购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也将有助于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并购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 一、总体结构 本文主要通过相关理论成果的梳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探索性地提出一个比较具有普适性和分类指导意义的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范式。全文除第一章绪论和第十章结论以外,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背景研究,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简要介绍并购的一些基本概念,回顾了国际企业并购的历史,分析了国际企业并购的成因及其特点;第三章则研究了中国企业并购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对就业的影响。 第二部分即第四章,主要研究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框架和模型。在该章中提出了人力资源整合视角下的企业并购分类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整合模型和方程式,并详细分析了人力资源整合的内容三层面、过程三阶段和整合路径。 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探讨了企业文化整合问题,明确提出了“身份管理”的概念;研究了管理技术整合问

黄风[10](2005)在《浴火之鸣——纪念潞安集团石圪节矿业总公司矿山解放60周年》文中指出

二、杭州橡胶厂实行临时工安全管理五个一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州橡胶厂实行临时工安全管理五个一样(论文提纲范文)

(1)白银火车(论文提纲范文)

(2)生命伦理学视域下的上海租界公共卫生 ——以工部局档案为基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论文思路及资料
第一章 生命与政治:上海现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开拓者
    第一节 伦理问题:侨民卫生与华人卫生的难题
        一、卫生处的历史——侨民卫生与华人卫生
        二、路径选择——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结合
        小结
    第二节 伦理困境:卫生的现代性与殖民性
        一、为谁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对象的探讨
        二、现代性与殖民性——华洋政权的博弈
        小结
    第三节 伦理实践:卫生处对于华人的职责和活动
        一、卫生处的重要职责
        二、卫生处处理华人公共卫生难题的活动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生命与身体:租界医院的医疗卫生
    第一节 伦理问题:贫民医疗与资源短缺的矛盾
        一、贫民医疗与资源紧张伦理问题的出现
        二、伦理路径——医院理事会的控制
        小结
    第二节 伦理困境:财政资金的短缺
        一、维多利亚疗养院的建立
        二、去留之间
        三、戴维斯(C.Noel Davis)医生的三封信
        小结
    第三节 伦理实践:租界医院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一、租界医院体系
        二、医院医疗卫生的管理体系
        三、工部局护理体系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命与生产:租界工厂的工业卫生
    第一节 伦理问题:工业生产与生命健康
        一、工业生产中伦理问题的出现
        二、伦理路径选择——工业卫生
        小结
    第二节 伦理困境:民族主义的对抗
        一、民族主义的发难
        二、工厂主的立场
        三、民族主义的失败
        小结
    第三节 伦理实践:租界工业卫生建设体系
        一、工业卫生调查
        二、上海电力公司的煤烟处理
        三、工厂清洁
        四、合作诊所
        小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命与战争:难民收容所的卫生
    第一节 伦理问题:中日战争与租界难民收容
        一、战争与难民收容问题的出现
        二、伦理路径选择——人道主义
        小结
    第二节 伦理困境:人道主义救助与难民利益的矛盾
        一、难民用水
        二、难民遣送
        小结
    第三节 伦理实践:难民生命应急救助体系
        一、卫生稽查
        二、传染病防护
        三、食物保障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命与教育:卫生知识的传播
    第一节 伦理问题:工部局对卫生传播责任主体的干涉
        一、卫生传播责任主体的作为
        二、伦理路径的选择——大众媒介话语权的掌控
        小结
    第二节 伦理困境:技术维度对卫生知识传播的挑战
        一、卫生教育电影计划
        二、技术维度困境的根源——经费短缺
        三、解决电影技术维度困境的尝试
        小结
    第三节 伦理实践:多样媒介构建的生命教育体系
        一、卫生年度报告
        二、医学演讲
        三、宣传册
        四、照片
        五、标语
        小结
    本章小结
结语:敬畏生命与卫生现代性
    一、“敬畏生命”的价值观
    二、卫生的现代性
    三、城市的生命力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南京国民政府工厂检查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研究与材料选择
        1、工厂检查与劳工立法
        2、工厂检查与上海租界
        3、工厂检查与安全卫生
        4、工厂检查与劳资关系
    三、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初以保工作目标——工厂检查的建立与勃兴
    一、概念界定,何为工厂检查
    二、他山之石,外国工厂检查简史
        1、中央集权制下的工厂检查
        2、地方分权制下的工厂检查
        3、各国工厂检查制度经验总结
    三、制度沿革,我国工厂检查来龙去脉
        1、立法经验与制度准备
        2、颁布法律与人员培训
        3、国际援助与检政起步
        4、机构完善与具体工作
第二章 错认主权为华袍——租界工厂检查权的争夺
    一、背景概述,工厂检查争夺起源
    二、反复参商,围绕法权初步较量
    三、灾害交涉,双方立场固守妥协
    四、纷争升级,国际国内顾此失彼
    五、戛然而止,主权安全孰轻孰重
第三章 终归检查成口号——中国工厂检查实施情况
    一、中央机关实施工厂检查概况
    二、地方工厂检查制度执行概况
        1、检查进程的落后与领先
        2、检查工作的成果与改进
        3、检查实施的缺陷与不足
        4、边缘工业地带的工厂检查
第四章 工厂检查制度“失重”的缘由探讨
    一、工厂检查“失重”的两个方面
        1、社会失重:工厂检查的制度环境单薄
        2、观念失重:工厂检查的实施初心偏离
    二、“重力”的短暂获得与再次失去,民国后期的工厂检查
        1、战时工厂检查暂时获得“重力”
        2、战后工厂检查“重力”再次失去
结语
    一、制度补足与制度短缺
    二、制度进路与制度退路
    三、制度建构与制度失重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形势下天津市安全监管工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安全生产概述
    2.1 安全生产的发展过程
    2.2 安全生产的监管机制与机构建设
第三章 天津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特点
    3.1 天津市的总体经济发展概况
    3.2 天津市安全生产的基本情况
    3.3 天津市安全监管的基本情况
第四章 天津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4.1 新的机遇
    4.2 新的挑战
第五章 天津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天津市安全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对策措施
    6.1 总体思路
    6.2 主要对策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鞍钢宪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五、资料文献
第一章 “鞍钢宪法”产生前我国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 (1949—1959)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企业管理思想的积淀 (1949-1952)
        一、企业民主管理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二、企业民主改造中的思想积淀
        三、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的思想积淀
        四、着名班组管理经验中的思想积淀
    第二节 开始全面建设时期管理思想的积淀(1953-1956)
        一、关于企业领导体制的探索及思想积淀
        二、五三工厂经验中的思想积淀
        三、技术革新运动中的思想积淀
    第三节 整风及“大跃进”中的思想积淀(1957—1959)
        一、从“干部参加劳动”开始的伟大实践
        二、“两参一改”的内容
        三、从“两参一改”到“两参一改三结合”
第二章 “鞍钢宪法”的诞生(1960 )
    第一节 “鞍钢宪法”诞生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思想的十年积累
        二、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与突破
        三、“大跃进”带来的政治经济环境
    第二节 “鞍钢宪法”的诞生过程
        一、鞍钢的技术“双革”运动
        二、鞍钢的一系列报告
        三、毛泽东批示“鞍钢宪法”
        四、当时对“鞍钢宪法”的解读及评价
    第三节 “鞍钢宪法”的思想内容
        一、对毛泽东批示的文本解读
        二、本文对“鞍钢宪法”管理模式的理解
第三章 “鞍钢宪法”的曲折命运 (1960—2009)
    第一节 诞生之初宣传上的内紧外松 (1960.3—1960.12)
        一、在钢铁行业的传播及影响
        二、未形成全国性的传播热潮
    第二节 与国民经济调整同行 (1961—1965)
        一、“鞍钢宪法”与《工业七十条》
        二、“鞍钢宪法”与“学习解放军”
        三、从“鞍钢宪法”到大庆精神
    第三节 经历“文革”的风风雨雨 (1966—1976)
        一、企业管理秩序的破坏
        二、“鞍钢宪法”被扭曲
        三、对“鞍钢宪法”基本精神的坚持
    第四节 在新时期的曲折发展 (1977-2009)
        一、企业民主管理的恢复和发展
        二、对“中国式管理”的理论探索
        三、“鞍钢宪法”的遗忘与回归
第四章 对“鞍钢宪法”的评价
    第一节 “鞍钢宪法”的历史必然性
        一、以“两参一改三结合”为中心的典型分析
        二、“两参一改”与“三参一改”的比较分析
        三、透过“宪法”的命名方式进行解读
        四、“鞍钢宪法”诞生在鞍钢的原因
    第二节 关于“鞍钢宪法”的历史局限性
        一、“鞍钢宪法”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二、“鞍钢宪法”历史局限性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关于“鞍钢宪法”的合理内核
        一、对当前关于中国式管理研究的基本看法
        二、基于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特色的考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6)AB公司市场竞争战略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2 竞争战略理论综述
    2.1 宏观环境PEST 分析
    2.2 行业竞争结构“五力模型”分析
    2.3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2.4 三大竞争战略理论
3 AB 公司战略环境的分析
    3.1 AB 公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 全球轮胎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3.3 我国轮胎行业的发展现状及目前竞争格局
    3.4 AB 公司宏观环境PEST 分析
    3.5 AB 公司面临的五种竞争力
4 AB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及SWOT 分析
    4.1 AB 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4.2 AB 公司SWOT 分析
5 AB 公司市场竞争战略实施探讨
    5.1 AB 公司竞争战略实施中的问题
    5.2 AB 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与制定
    5.3 AB 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问题研究 ——以湖南湘中五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的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2.1 国外研究动态
        2.2 国内研究动态
        2.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3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逻辑结构
        3.3 研究步骤
    4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主要概念界定
        4.1 研究方法
        4.2 数据来源
        4.3 主要概念界定
    5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机制问题的相关理论基础
    1 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机制建立的社会根源
        1.1 劳动者权益保障
        1.2 企业工伤风险的分散
        1.3 社会资源的节约
        1.4 社会正义的体现
    2 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相关基础理论
        2.1 社会保障相关理论
        2.2 工伤保险相关理论
        2.3 劳动保护相关理论
        2.4 工伤救济相关理论
第三章 农民工群体特征与工伤风险认知
    1 农民工弱势群体特征描述
        1.1 生活的贫困性
        1.2 承受能力上的脆弱性
        1.3 弱势地位改变力量缺乏
    2 影响农民工工伤风险意识因素的实证分析
        2.1 调查结果统计描述
        2.2 基于个体特征的农民工工伤风险意识影响数理分析
        2.3 基于社会影响特征的农民工工伤风险意识影响数理分析
        2.4 农民工个体特征与社会影响特征变量相关性数理分析
    3 不同市场条件下农民工工伤风险认知的经济学分析
        3.1 农民工工伤风险的负外部性
        3.2 完全信息市场下的农民工工伤风险认知
        3.3 不完全信息市场下的农民工工伤风险认知
        3.4 不同风险认知状态下的政策法规经济学分析
        3.5 结论
第四章 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劳动权益保障
    1 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劳动权益问题实证分析
        1.1 农民工劳动合同执行状况调查分析
        1.2 农民工劳动安全保护状况调查分析
        1.3 农民工岗位培训状况调查分析
        1.4 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情况调查分析
        1.5 农民工工伤事故理赔状况调查分析
    2 农民工职业安全风险的经济学分析
        2.1 农民工职业安全问题上的补偿性工资验证
        2.2 "享乐主义工资"对农民工职业安全主体行为影响
        2.3 农民工职业安全问题上的"汉德公式"运用
    3 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劳动权益保护缺损的原因分析
        3.1 市场与市场程序因素负面影响显着
        3.2 集体团结权抗衡合力缺乏
    4 结论
        4.1 农民工工伤保护意识正在增强,但岗位风险防范能力缺乏
        4.2 企业社会责任感普遍匮乏
        4.3 "职业风险"和"教育层次"两大因素影响显着
        4.4 农民工职业病危害日趋严重
        4.5 工伤保险正在逐渐成为农民工工伤社会保护的主要形式
        4.6 工伤事故赔偿处理上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
第五章 农民工工伤保险的供给与需求
    1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评价
        1.1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2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成就
        1.3 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制度优势
        1.4 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制度缺陷
    2 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对农民工工伤保险供给的双重约束
        2.1 影响农民工工伤保险供给实现的外生变量约束
        2.2 影响农民工工伤保险供给实现的内生变量约束
    3 农民工工伤保险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实证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调查基本情况
        3.3 农民工工工伤事故损失补偿需求测算及研究假说
        3.4 分析与结论
        3.5 几点建议
    4 农民工工伤保险供需失衡的社会经济后果与政府干预
        4.1 农民工工伤保险供需失衡的社会经济后果
        4.2 农民工工伤保险供需失衡的政府干预
第六章 "经济人"视角下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实施
    1 "经济人"理论在农民工工伤保险实施中的运用
        1.1 "经济人"理论综述
        1.2 "经济人"假设的边界位移
        1.3 "经济人"假设边界在农民工工伤保险实施过程中的运用
    2 利益集团对农民工工伤保险推行影响实证分析
        2.1 样本描述与问卷设计
        2.2 模型选择及设定
        2.3 模型处理及结果解释
    3 相关利益集团的"经济人"行为取向
        3.1 地方政府"经济人"行为取向
        3.2 企业"经济人"行为取向
        3.3 农民工"经济人"行为取向
        3.4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及医疗机构的"经济人"行为取向
    4 结论与建议
第七章 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与实现问题研究
    1 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与权实现的价值目标:公平与效率兼顾
        1.1 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与权实现的公平价值目标
        1.2 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与权实现的效率价值目标
    2 企业视角下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问题实证研究
        2.1 研究资料与问卷设计
        2.2 调查结果分析
        2.3 结论与启示
    3 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与权实现的多方博弈
        3.1 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权博弈的主体
        3.2 工伤保险参保权争取中农民工与用工单位的博弈
        3.3 工伤保险参保权争取中政府与农民工的博弈
        3.4 工伤保险参保权争取中政府与用人单位的博弈
        3.5 结论
第八章 农民工工伤救济机制建设
    1 农民工工伤损害的权利救济机制
        1.1 农民工工伤权利救济的内涵及特征
        1.2 农民工工伤权利救济缺损的现状及原因
        1.3 农民工工伤权利救济的方式选择
    2 农民工多种工伤救济形式比较分析
        2.1 工伤侵权救济与工伤保险比较
        2.2 工伤保险与雇主责任保险比较
        2.3 工伤侵权救济与雇主责任保险比较
    3 农民工工伤救济模式选择
        3.1 用人单位侵权导致农民工工伤事故应采用取代救济模式
        3.2 第三人侵权导致农民工工事故应采用兼得救济模式
        3.3 用人单位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农民工工伤可采用补充救济模式
        3.4 用人单位没为农民工缴费参保情况下应采用选择救济模式
        3.5 高危行业应主张工伤保险的同时强制性参保商业保险
第九章 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路径安排与机制建设
    1 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适应性路径选择
        1.1 控制型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路径安排
        1.2 企业责任型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路径安排
        1.3 保险型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路径安排
    2 "预防—康复—补偿"工伤保险模式设计
        2.1 基本设计思想
        2.2 "预防—康复—补偿"工伤保险制度具体方案设计
    3 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创新
        3.1 机制设计思路
        3.2 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长效机制构建方案
第十章 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建议
    1 研究结论
        1.1 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劳动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1.2 农民工劳动保护硬环境具一定刚性,短期内难以取得较大改观
        1.3 农民工与政府及资方博奕结果不容乐观
    2 政策建议
        2.1 工伤风险保障体系建设须体现社会利益集团责任与义务
        2.2 加快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实施
        2.3 建立健全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长效机制
        2.4 "预防-康复-补偿"模式应成为农民工工伤保险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8)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2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1.2.1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进程综述
        1.2.2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体系内容研究综述
        1.2.3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主要特点研究综述
        1.2.4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重大意义研究综述
        1.2.5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总体评价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及特征
    2.1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2.1.2 国外企业管理思想
    2.2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
        2.2.1 1949—1978年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酝酿萌发
        2.2.2 1978—1986年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开始形成
        2.2.3 1986—1991年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初步成熟
        2.2.4 1991—2000年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体系完善
        2.2.5 2000—2009年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丰富发展
    2.3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
        2.3.1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战略性
        2.3.2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开放性
        2.3.3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实践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环境改善与人本式企业管理
    3.1 人本式企业管理的秩序规范
        3.1.1 发挥员工积极性与健全管理制度
        3.1.2 保护员工热情与遵守劳动纪律
        3.1.3 认真落实政策与严格安全责任
    3.2 人本式企业管理的人本理念
        3.2.1 坚持企业的民主管理
        3.2.2 关心企业的员工生活
        3.2.3 建立企业的激励机制
    3.3 人本式企业管理的环境和谐
        3.3.1 工厂卫生要整洁
        3.3.2 厂区环境要绿化
        3.3.3 周边关系要协调
    3.4 人本式企业管理的质量文化
        3.4.1 质量建设面向社会求特色
        3.4.2 质量保证面向市场严标准
        3.4.3 质量管理面向用户创品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格局改组与多元制企业管理
    4.1 新中国单一制公有企业管理格局的形成及问题
        4.1.1 新中国建立之初五种所有制企业的并存
        4.1.2 邓小平在建国初就主张发展多种所有制企业
        4.1.3 纯粹社会主义与单一制公有企业
        4.1.4 公有企业的业绩与单一制公有企业管理格局的弊端
    4.2 邓小平多元制企业管理思想的提出
        4.2.1 邓小平最早提出开辟城市就业门路与个体企业的产生
        4.2.2 邓小平对私营企业的态度
        4.2.3 邓小平最早提出引进外资并兴办合资企业
        4.2.4 邓小平主张建立股份制企业
        4.2.5 邓小平坚持公有企业为主体
    4.3 多元制企业管理格局确立的根据及意义
        4.3.1 对非公企业认识的转变与多元制企业管理格局的确立
        4.3.2 企业管理格局演变基于对我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把握
        4.3.3 考量企业管理格局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4.4 多元制企业管理格局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4.4.1 四种所有制企业改组与增长
        4.4.2 四种所有制企业的效率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经营改制与市场化企业管理
    5.1 计划型企业管理与市场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5.1.1 计划型企业管理评析
        5.1.2 邓小平市场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思想
    5.2 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体制改革
        5.2.1 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改革的放权让利
        5.2.2 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改革的两权分离
        5.2.3 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改革的公司改制
        5.2.4 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改革的国资监管
    5.3 市场化企业的宏观管理
        5.3.1 市场化企业管理的政企分开
        5.3.2 市场化企业管理的市场机制
        5.3.3 市场化企业管理的政府调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型企业管理
    6.1 企业技术引进、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
        6.1.1 树立企业创新文化
        6.1.2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6.1.3 加快我国企业技术改造
    6.2 建设学习型企业与企业自主创新
        6.2.1 扩大企业技术人员队伍
        6.2.2 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教育
        6.2.3 增强企业学习力与竞争力
    6.3 在自主创新中推进创新型企业管理
        6.3.1 建立企业创新研发机构
        6.3.2 提高企业研发创新能力
        6.3.3 促进企业研发成果转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的项目和获得的奖项

(9)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录
图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企业并购的一般分类
    第三节 相关理论概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 国际企业并购的五次浪潮
    第一节 国际企业并购的五次浪潮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国际企业五次并购浪潮的成因和特点
第三章 中国的企业并购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改革以来企业并购的发展态势
    第三节 企业并购对社会就业的影响
第四章 企业并购的分类和人力资源整合模型
    第一节 人力资源整合视角的企业并购分类
    第二节 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模型
    第三节 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模型构建思路
    第四节 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路径
    第五节 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类别特征
第五章 企业文化层面的人力资源整合
    第一节 企业文化概述
    第二节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
    第三节 文化整合类别特征
    第四节 文化整合中的身份问题
第六章 管理技术层面的人力资源整合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第二节 管理模式整合
    第三节 管理技术整合类别特征
第七章 法律制度层面的人力资源整合
    第一节 相关法律法规概述
    第二节 国有企业并购中的制度失灵
    第三节 人力资源整合的法律制度保证
    第四节 法律制度整合类别特征
第八章 人力资源整合的危机管理
    第一节 危机管理概述
    第二节 人力资源整合的危机表现
    第三节 人力资源整合的危机处理对策
    第四节 危机管理类别特征
第九章 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三三三”范式
    第一节 “三三三范式”概述
    第二节 “三三三”范式的内容要点
    第三节 基于“三三三”范式的人力资源整合的平衡分析
第十章 结论及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杭州橡胶厂实行临时工安全管理五个一样(论文参考文献)

  • [1]白银火车[J]. 六河. 百花洲, 2017(06)
  • [2]生命伦理学视域下的上海租界公共卫生 ——以工部局档案为基础的研究[D]. 邱志仁.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7)
  • [3]南京国民政府工厂检查制度研究[D]. 李晓.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3)
  • [4]新形势下天津市安全监管工作的研究[D]. 宋国. 天津大学, 2012(08)
  • [5]“鞍钢宪法”的历史考察[D]. 周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09)
  • [6]AB公司市场竞争战略的分析[D]. 罗昌焰.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2)
  • [7]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问题研究 ——以湖南湘中五城为例[D]. 李朝晖.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8)
  • [8]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D]. 汪青松.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1)
  • [9]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研究[D]. 刘大卫.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 [10]浴火之鸣——纪念潞安集团石圪节矿业总公司矿山解放60周年[J]. 黄风. 黄河, 2005(02)

标签:;  ;  ;  ;  ;  

杭州橡胶厂落实临时工安全管理五件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