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小板减少危象病人的观察和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1](2017)在《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表明前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我国患病率较高、致残率较高及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疾病。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尽管近些年我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有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
王文杰,詹艳,张东云,郭俐宏[2](2016)在《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治疗及护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正确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是影响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主要因素,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预防血管危象的发生。笔者查阅近40年血管危象的治疗及护理文献资料,分析血管危象的高危因素,总结断指再植检测手段、治疗及护理措施,认为精心的治疗及护理是防治血管危象的关键。
李刚[3](2015)在《基于“祛瘀生新”治则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干预显微外科术后组织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验研究部分第一部分祛瘀生新治则指导下复元活血汤方对大鼠离断股动脉显微吻合术后模型“血-脉-物”级联新生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显微外科血管损伤修复术后治疗中的指导意义,评估其对血管损伤术后“血、脉、物”级联新生的有效性干预,挖掘该治则在本领域的内涵与外延。方法: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制备大鼠股动脉离断吻合修复术模型,分别采取生理盐水、复元活血汤方、低分子右旋糖酐合罂粟碱、低右罂粟碱与复元活血汤方联合应用进行术后干预,24小时、3天、7天、15天时进行相应指标观测。从“瘀祛”后“生新血、脉、物”三角度评定术后组织新生修复疗效。应用四个时间点血流变、血清6-Keto-PGF10、TXB2含量测定评价血流状态的改变即“生新血”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管组织中VEGF、Flk-1、A ng-1、Tiel mRNA,血管组织标本在光镜下形态学观察及扫描、透射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观测,对血管修复新生即“生新脉”药物干预后结果进行评定;借助靶向肌肉组织匀浆SOD活力、MDA含量的测定评价肌肉组织及其微循环结构中相应的状态变化,即“生新物”级联新生情况。综合上述三方面对组织修复新生进行系统总结,从理论上解析“祛瘀生新”治则在显微外科的含义。结果:显微外科血管修复术后复元活血汤干预组大鼠血流变、血清6-Ket o-PGF10、TXB2含量方面与抗凝解痉西药对照组疗效相当,均显着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生新血”部分指标较西药组更为优异。复元活血汤组或中西药联用组在大鼠血管组织中VEGF. Flk-1、Ang-1、Tiel mRNA表达即“生新脉”方面整体显着优于两对照组(p<0.05),血管组织标本在光镜下形态学观察及扫描、透射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观测方面也较对照组为优,联合用药组提示对于早期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方面较单纯应用中药为优,电镜定量观测提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后期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段靶向肌肉组织SOD活力、MDA含量应用中药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评定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即“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大鼠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术后各级组织新生方面有正向干预作用,其在显微外科术后进一步疗效作用及该理论的治疗指导意义可通过临床研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第二部分祛瘀生新治则指导下复元活血汤方干预大鼠坐骨神经吻合术后血-脉-物级联新生及神经修复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显微外科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术后治疗中的指导意义,评估其对周围神经损伤术后“血、脉、物”级联新生及神经修复的有效性干预,同时挖掘该治则在本领域的内涵与外延。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制备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吻合修复术模型,分别采取生理盐水、复元活血汤方、甲钴胺进行术后灌胃给药干预,1周、4周、8周、12周时进行相应指标观测,从“瘀祛”后“生新血、脉、物”三角度评定术后组织新生修复疗效。通过相应时间点血清EPO,组织CD34、VEGF蛋白表达等方面,验证复元活血汤对显微外科术后血、脉新生的促进作用,即“祛瘀生新”法在周围神经术后微循环血管新生与改善神经再生环境的作用;借助荧光金逆行示踪,BDNF、Par-3、PO. S100等神经新生相关因子mRNA测定,NGF、胶原蛋白含量评估,再生神经光镜、电镜观测联合电生理、行为学分析和瘢痕评定等指标,探讨复元活血汤在“生新血、脉”基础上加速体内神经新生修复的作用;同时通过靶向肌肉形态、组织学变化分析该理论与周围神经损伤术后血管新生、神经再生、靶向肌肉新生“血-脉-物”级联新生的关联。结果:显微外科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术后复元活血汤干预组大鼠相应时段E PO、VEGF、CD34蛋白表达均显着优于两对照组(p<0.05),即“血、脉新生”指标为最优。复元活血汤组在荧光金逆行示踪,BDNF、Par-3, PO, S100mRNA表达测定方面与甲钴胺组疗效相当(p>0.05),均显着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在神经电生理、行为学分析等部分时段指标测定结果较甲钴胺组更为优异(p<0.05)。NGF、胶原蛋白含量评估,瘢痕评定三头肌湿质量等指标观测结果均提示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中药各时段与对照两组比较疗效均相对更优。综合评定复元活血汤中药组疗效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与甲钴胺组相当,即“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大鼠显微外科周围神经修复术后各级组织新生方面有正向干预作用,其在显微外科术后进一步疗效作用及该理论的治疗指导意义可通过临床研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临床研究部分第一部分祛瘀生新治则指导下辨证应用复元活血汤方干预断指再植术后成活及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目的:客观评价“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显微外科断指再植手术后治疗的指导意义,探讨其“血、脉、物”级联新生与断指再植术后早期成活、后期功能等方面的治疗作用,进一步从临床中揭示该治则在显微外科领域的内涵与外延。方法:将60例急诊行断指再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并行再植手术后,两组在早期抗凝解痉药物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全程口服复元活血汤作为术后核心治疗内容。通过早期各时段血流变、凝血四项测定及成活等级,综合评定早期成活情况。通过术后不同时间点随访,从X线检查、微循环指标观测及功能等级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评定验证“祛瘀生新”理论指导下复元活血汤方通过“血、脉、物”级联新生对于断指再植术后各阶段的治疗效果。借助断指再植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分析“祛瘀生新”治则在本领域的概念内涵。结果:术后复元活血汤治疗组早期各时段血流变、凝血四项指标、成活等级评定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即应用中药在早期“血、脉”新生基础上对再植手指成活各方面疗效更为优异。治疗组在术后随访X线观察、微循环指标观测及功能等级量化评分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即应用中药在后期“脉、物”级联新生基础上,对再植手指成活后各相关组织修复新生及功能改善方面疗效均较对照组为优。综合评定“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对临床中显微外科断指再植术后各级组织新生疗效方面有正向干预意义。第二部分祛瘀生新治则指导下辨证应用复元活血汤方干预胫骨皮瓣游离移植术后成活及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目的:客观评价“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显微外科复合组织瓣移植术后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探讨其“血、脉、物”级联新生与复合组织瓣移植术后早期成活、后期功能、各组织再生等方面的治疗作用,深层次揭示该治则在显微外科领域的内涵与外延。方法:将40例拟行胫骨皮瓣游离移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并行游离移植手术后,两组在早期抗凝解痉药物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全程口服复元活血汤作为术后核心治疗内容。通过早期各时段血流变、凝血四项测定、组织瓣成活状态等级、供区植皮成活、血循等情况综合评定早期复合组织瓣成活及供区修复愈合情况。通过术后随访供受区骨质X线检查计量平分,双侧肢体血循、肌力、局部愈合情况,组织瓣血循、感觉、微循环定量指标观测及相应等级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供受区组织修复新生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评定验证“祛瘀生新”理论指导下复元活血汤方通过“血、脉、物”级联新生对于胫骨皮瓣游离移植术后各阶段的治疗效果。借助胫骨皮瓣游离移植临床试验进一步分析“祛瘀生新”治则在本领域的概念内涵。结果:术后复元活血汤治疗组早期各时段血流变、凝血四项测定、皮瓣成活状态等级、供区植皮成活、血循等情况大部分计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即应用中药在早期组织新生基础上对游离组织瓣成活方面、供区修复愈合方面疗效更为优异。治疗组在术后随访供受区骨质X线检查计量平分,双侧肢体血循、肌力、局部愈合情况,组织瓣血循、感觉、微循环等定量指标或等级量化评分指标方面大部分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即应用中药在后期“血、脉、物”级联新生基础上,对游离胫骨皮瓣移植术供受区各相关组织修复新生及功能改善方面疗效较对照组为优。综合评定“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对临床中显微外科组织瓣游离移植术后各级组织新生疗效方面有正向干预意义。
孙菊芸,季姗姗[4](1994)在《血小板减少危象病人的观察和护理》文中认为血小板减少危象病人的观察和护理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孙菊芸,季姗姗我院1986年至1991至7月共收治血液病494例,其中发生血小板减少危象34例(6.88%),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34例中,男性14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16个月,最大8...
孙兰娥,潘群英,周武英[5](2009)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配合》文中提出
崔常雷[6](2020)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上肢动脉血管吻合术后血栓形成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血管吻合术后局部微环境较为多变,因其局部血流动力学及流体力学皆不稳定,血栓形成的风险很高。结合既往对星状神经节阻滞的相关研究,利用其独特的生理学特性,通过临床试验与动物实验双向探究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于上肢动脉血管损伤后血管吻合术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本研究主要由临床和动物实验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家兔SGB模型血栓形成的影响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家兔肱动脉吻合口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的机理。方法:实验对象:成年家兔60只,雄性41只,雌性19只,体重(3.2±0.3)kg。动物造模:首先制备家兔动物SGB模型,出现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裂减小证明造模成功。实验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对照组和阻滞组(每组各20例)。模型组:首先对成年家兔进行建模;建立SGB成年家兔模型后,给与麻醉药物干预,不行离断血管吻合术。对照组:首先对成年家兔进行建模;建立SGB成年家兔模型后,未给与麻醉药物干预,行离断血管吻合术。阻滞组:首先对成年家兔进行建模;建立SGB成年家兔模型后,给与麻醉药物干预,行离断血管断吻合术。模型组、对照组手术前给予生理盐水1.0ml/12h,阻滞组手术前给予0.25%布比卡因1.0ml/12h,生理盐水组、阻滞组在造模后3d行肱动脉离断吻合术。分别于造模前、术后即刻、4h、12h、24h各时间节点耳缘静脉采血2ml,3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80℃冻存。观测指标:1)多普勒超声检测:分别于手术开始前静息状态下、手术后4h、24h各时间节点测量吻合口远端3cm处肱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2)分别于造模前、术后即刻、术后4h、术后12h及术后24h各时间节点,通过ELISA法检测各时相点血清中TNF-α、IL-6的表达变化规律;3)分别于造模前、术后即刻、术后4h、术后12h及术后24h各时间节点,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去甲肾上腺素(NE)及氧化亚氮(NO)。统计方法:统计变量中,正态分布的计量变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则以以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法表示。统计变量中的计数变量数据均采用率和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或Fisher精确检验。多组间计量变量差异性比较采用ANOVA分析及LSD-t检验(正态分布)或Kruskal-Wallistest(非正态分布);两组计量资料的组间差异性分析用Student’s t test(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 U test(非正态分布)。连续时间节点的观测比较采用RM-ANOVA方差分析,并进行Bonfonni校正,计算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本研究所有假设检验采用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存在显着性,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该研究统计分析应用SPSS25.0软件(SPSS Inc.Chicago,IL,USA)以及R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多普勒频谱检测结果:静息状态下,阻滞组较对照组和模型组PSV,EDV均增加。PI,RI三组间无明显差异。术后4h对照组和阻滞组较模型组比较,PSV,,EDV,PI均明显下降。2)生化检测:阻滞前、阻滞后、4h、12h、24h时间节点与模型组比较,阻滞组和对照组TNF-α、NE、NO水平于术后4h开始升高,IL-6、MDA、SOD水平于12h开始升高,持续至24h。阻滞组各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对照组显示IL-6和TNF-α表达较高,而SGB治疗组显示不同程度地降低。TNF-α表达显着增加,在SGB组中更显着,持续时间更长。对照组IL-6升高并且SGB后IL-6增高;SGB处理后IL-6蛋白水平显着降低,而TNF-α蛋白水平不会明显改变。SGB可能会发生抑制早期过度炎症反应,提示SGB可能参与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的调节。4)电镜观察结果:术后电镜观察显示阻滞组吻合口缝线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覆盖面积均小于对照组。结论:1)SGB有助于减少血管吻合口血栓的形成2)SGB减少血管吻合口血栓的形成的机制可能与增加局部血管内流速、降低血管阻力,减少应激反应和调节细胞因子平衡有关。本研究表明SGB可能主要受益于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对交感神经系统及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不仅能够增加吻合口局部血流量,还可以通过调控炎性因子、抑制交感神经等局部微环境改变,介导血管吻合后血栓形成的积极影响,改善临床预后结局。据我们所知,SGB应用于前臂血管吻合术后减少血栓形成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报道。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疼痛、微循环和自主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但交感神经相关的前臂动脉区域支配着感觉和微循环在以往研究中已经确定,这也可能为本研究结论提供解释。因此,可以推断可能是星状神经节阻滞的疗效。第二部分: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人体上肢动脉血管吻合术后血栓形成的影响目的:观察SGB对上肢血管吻合手术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验证和探讨。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本院2013年12月-2019年12月上肢动脉血管损伤急诊需行血管吻合术患者,共计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19-52岁,平均年龄为(36.72±3.71)岁)。研究方法:通过随机化分组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N=20)和阻滞组(N=20)。两组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阻滞组:术前行SGB(超声引导颈7入路SGB)。对照组:常规术前操作(未行SGB),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泵术后镇痛(不设背景计量)。观测指标:1)人口学及临床特征资料:性别、年龄(岁)、居住属性、经济状况及吸烟史。2)入院时辅助检查指标包括:白蛋白(g/L)、淋巴细胞绝对值(109/L)、血红蛋白(g/L)、胆碱酯酶(U/L)及红细胞计数(1012/L)。3)合并症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卒中及冠心病;4)相关参数:住院时间(天)及治疗费用(万元)。5)肱动脉超声:分别观测阻滞前(基础值)、阻滞后即刻、术后4h、术后24h及术后48h收缩期最大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6)生化指标:术前、术后24h及48h各个时间节点TNF-α,IL-6,MDA,SOD,NE及NO含量。7)VAS评分: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前、术后);在本研究中,神经阻滞液由电子镇痛泵持续泵注,注药速率精确,患者自控。8)动脉血气分析乳酸含量:应用血气分析仪测动脉血乳酸值。9)血管危象发生率(%)。10)血管吻合术后存活率:吻合术后血管是否存活是根据吻合术后血管存活的评定标准,即术后血运、色泽、温度等指标与正常一样,判定为存活。统计方法:统计变量中,正态分布的计量变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则以以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法表示。统计变量中的计数变量数据均采用率和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或Fisher精确检验。两组计量资料的组间差异性分析用Student’s t test(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 U test(非正态分布)。所有假设检验采用双侧检验,计算95%CI,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25.0软件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结果:1)人口学及临床特征资料中性别、年龄(岁)、居住属性、经济状况以及吸烟史等因素组间无明显差异,基线可比。2)入院时辅助检查指标白蛋白、淋巴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胆碱酯酶及红细胞计数等因素组间无明显差异,基线可比。3)合并症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卒中及冠心病等因素组间无明显差异,基线可比。4)相关参数:住院时间(天),治疗费用(万元)SGB组优于对照组。5)肱动脉超声:阻滞前基线可比;阻滞后,SGB组较对照组PSV,EDV,PI均增加。RI组间无明显差异。6)生化检测:术前、术后24h、术后48h时间节点与对照组比较,对照组TNF-α、NE、NO水平于术后4h开始升高,IL-6、MDA、SOD水平于12h开始升高,持续至24h。SGB各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VAS评分:SGB组优于对照组。8)动脉血气分析乳酸含量:SGB组优于对照组。9)血管危象发生率(%):SGB组优于对照组。10)血管吻合术后存活率:SGB组优于对照组。结论:SGB应用于前臂血管吻合术能够减少术后血管危象发生,提高存活率,其机制可能与增加局部血管内流速、降低血管阻力,减少血管痉挛及血栓发生,减少应激反应和调节细胞因子平衡有关。
管玉霞,廖小青,沈文诗,傅羽红,李晓春,刘少萍,罗洪[7](2019)在《预见性护理在游离皮瓣修复手指创面术后预防血管危象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总结游离皮瓣修复手指创面术后预防血管危象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54例采用游离皮瓣修复治疗的手指皮肤缺损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给予预见性护理,总结护理方法,观察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结果]54例病人中发生血管危象4例,发生率为7.41%,皮瓣修复成活53例,成活率为98.1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消除或尽量避免血管危象发生的诱因,对降低血管危象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显着的作用。
孙莹莹,尹亚奇,方植[8](2019)在《手部皮瓣转移修复术后血管危象的早期观察及护理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手部皮瓣转移修复术后血管危象的进行观察,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行手部皮瓣转移修复手术病人,进行术后观察、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并对血管危象进行护理,探讨其护理疗效。结果患者术后发生血管危象15例,经及时对症处理,10例成活,术后随访1年皮瓣外观及功能良好。结论对手部皮瓣转移修复术病人进行个性化护理,能够明显减轻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提升预后疗效,值得临床借鉴。
李岩[9](2020)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中的应用效果,为降低血管危象发生率、提高再植指成活率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手指离断伤且行断指再植术患者120例作为对象,以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30日收治的60例患者为前瞻性观察组(集束化护理组)。以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31日收治的60例患者为历史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断指再植术后常规护理,包括术后血运观察,健康宣教,患肢保暖,烤灯使用,遵医嘱应用镇痛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集束化护理,包括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制定有循证依据的集束化方案并落实。做好疼痛评估,根据疼痛评分按三阶梯原则应用镇痛药,按时观察再植指末梢血运并拍摄照片上传微信群,表格化管理等。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便秘发生率,血管危象发生率,再植指成活率,医生、护士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血管危象影响因素1.1疼痛评分:两组患者术后即刻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3天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1.2便秘发生率:观察组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血管危象发生率:观察组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3再植指成活率:观察组再植指成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4满意度:观察组医生、护士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应用于断指再植术后患者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便秘发生率,有效地降低了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提高了再植指成活率。同时,该护理模式能提高医护患三方满意度,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乔安花[10](2011)在《ICU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专家咨询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对ICU护士的要求与标准,剖析ICU护士胜任力的内涵和结构,来构建科学的、系统的ICU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我国国情、护理教育和护理专业发展的特点,形成ICU护士胜任力自评调查问卷,对上海市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进行调查,了解ICU护士的胜任力现状,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①通过文献回顾研究,把握国内外ICU护士胜任力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获取ICU护士的胜任力标准,并对ICU护士胜任力的内涵、结构进行比较、分析。②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从事急救护理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员8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剖析ICU护士胜任力的内涵,形成ICU护士胜任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初稿。③运用两轮Delphi专家咨询,修订、完善ICU护士胜任力的评价指标体系。④采用专家会议法,形成ICU护士胜任力自评调查问卷。⑤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0年9月至11月期间对上海市13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ICU的220名护士进行调查,采用相关分析法、区分度分析法、Cronbach’α系数法,对所形成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筛选,确定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一步修订ICU护士的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了解ICU护士的胜任力现状,分析影响ICU护士胜任力的因素。结果:①界定了本研究核心概念和各指标相关概念的内涵。②构建了ICU护士胜任力的结构理论框架。③以胜任力理论和技能获得理论为指导,构建了上海市三甲医院综合ICU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由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能力和心理特质4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53个构成。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确定了各级指标体系的权重。④ICU护士胜任力自评问卷由58个题项组成,选用Likert5级评分法进行自评,从0~4分依次赋值,计算调查问卷的原始分数后,依据指标体系设定的权重对原始分数进行加权,得到ICU护士胜任力的实际分数,然后转换为百分制分数,并将胜任力划分为四个级别,即总分<60分为不合格,60~70分为合格,70~85分为良好,≥85分为优秀,以此评估其胜任力水平。⑤本研究所构建的ICU护士胜任力调查问卷,在调查问卷信度上,重测信度为0.884,Cronbach’α系数为0.933。在调查问卷的效度上,内容效度为0.870。采用相关分析法对指标进行结构效度的检验,一级指标得分与总分的相关性、二级指标得分与一级指标得分的相关性、三级指标题项与总分的相关性均呈显着相关,说明本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在区分度方面,通过t检验比较获ICU资格认证110名护士和未获ICU资格认证85名护士的胜任力得分,结果显示获ICU资格认证组与未获ICU资格认证组在总分与一级指标得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年龄段、ICU工作年限、技术职称、婚姻、岗位编制、初始学历和最后学历处于同等层次或水平的两组ICU护士胜任力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此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证明,是否获ICU资格认证是影响两组ICU护士胜任力的因素之一,表明本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区分度。⑥调查结果显示,获ICU资格认证组护士胜任力总分为(83.84±10.30)分,护士的胜任力处于良好水平。而未获ICU资格认证组护士的胜任力总分为(69.67±13.67)分,护士的胜任力处于合格水平。在一级指标得分和二级指标得分中,获ICU资格认证组护士的胜任力均高于未获ICU资格认证组,只有在职业发展能力和临床科研能力二级指标中,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⑦在影响因素上,获资格认证组ICU护士的影响因素有获得ICU资格认证年限、ICU工作年限、技术职称、初始学历。未获资格认证组ICU护士的影响因素有技术职称、年龄和初始学历。结论:①本研究总结、分析了国内外ICU护士的胜任力岗位要求与标准,为我国急救专科护理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内容和方法学参考,有利于推动我国急救专科护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职业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与国际护理接轨。②本研究所构建的ICU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突出ICU工作特点、注重专科特色。以胜任力理论为指导,将ICU护士胜任力与工作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③本研究所构建的ICU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调查问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护士可根据自身的胜任力水平,选择合适的科室和岗位,有效地进行职业规划与发展;护理管理者可根据护士的胜任力水平进行岗位分配和能级分层培训,为进一步发展ICU高级护理实践人才进行人才筛选和储备;医院管理部门可用于岗位绩效测评,也可用于护士的选拔与招聘。此外,培训机构可了解培训中的优缺点,为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的改革提供依据。
二、血小板减少危象病人的观察和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小板减少危象病人的观察和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
1.1 高血压流行现状 |
1.2 基层高血压用药现状 |
1.2.1 社区高血压药物使用现状 |
1.2.1. 1 总体用药: |
1.2.1. 2 单一用药: |
1.2.1. 3 联合用药: |
1.2.1. 4 复方制剂: |
1.2.2 不合理用药情况 |
1.2.3 基层社区高血压用药相关事宜 |
1.3 高血压等级医院药物治疗现状 |
2 高血压药物分类 |
2.1 降压药物基因组学 |
2.1.1 代谢酶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代谢 |
2.1.2 靶点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疗效 |
2.2 药物分类 |
2.2.1 利尿剂 |
2.2.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
2.2.3钙通道阻滞剂 |
2.2.4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
2.2.5 交感神经抑制剂 |
2.2.6 直接血管扩张剂 |
2.2.7 具有降压作用的其他药物 |
2.2.7. 1 硝酸酯类[34] |
2.2.7. 2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 |
2.2.7. 3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
2.2.7. 4 其他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 |
3 用药原则及规范 |
3.1 利尿剂 |
3.1.1 概述 |
3.1.2 分类 |
3.1.3 用药原则 |
3.1.3. 1 主要适应人群: |
3.1.3. 2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1.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2 钙通道阻滞剂 |
3.2.1 概述 |
3.2.2 CCB的分类 |
3.2.2. 1 根据与血管和心脏的亲和力分类: |
3.2.2. 2 根据与钙通道亚型的亲和力分类: |
3.2.2. 3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分类: |
3.2.3 用药原则 |
3.2.3. 1 适应证: |
3.2.3. 2 禁忌证: |
3.2.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2.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3.3.1 概述 |
3.3.2 分类 |
3.3.3 用药原则 |
3.3.3. 1 适应证: |
3.3.3. 2 禁忌证 |
3.3.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3.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3.4.1 概述 |
3.4.2 分类 |
3.4.3 用药原则 |
3.4.3. 1 适应证: |
3.4.3. 2 禁忌证: |
3.4.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4.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5 β受体阻滞剂 |
3.5.1 概述 |
3.5.2 分类 |
3.5.2. 1 根据受体选择性不同分类 |
3.5.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分类 |
3.5.3 用药原则 |
3.5.3. 1 适应证: |
3.5.3. 2 禁忌证: |
3.5.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6 α受体阻滞剂 |
3.6.1 概述 |
3.6.2 分类 |
3.6.3 用药原则 |
3.6.3. 1 适应证: |
3.6.3. 2 禁忌证 |
3.6.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6.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7 固定复方制剂 |
3.7.1 传统固定复方制剂 |
3.7.1. 1 概述: |
3.7.1. 2 分类: |
3.7.1. 3 用药原则 |
3.7.1. 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7.2 新型固定复方制剂 |
3.7.2. 1 分类: |
3.7.2. 2 应用证据: |
3.7.2. 3 应用原则: |
3.7.2. 4 方案推荐 |
3.8 中枢性降压药 |
3.8.1 概述 |
3.8.2 分类 |
3.8.2. 1 根据作用中枢不同受体分类: |
3.8.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分类: |
3.8.3 用药原则 |
3.8.3. 1 适应证 |
3.8.3. 2 不良反应 |
3.8.3. 3 注意事项和用法用量 |
3.8.4 方案推荐 |
4 国产创新药物 |
4.1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 |
4.1.1 药理学 |
4.1.2 创新点 |
4.1.3 药物作用 |
4.1.4 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
4.1.5 规格和用法 |
4.2 尼群洛尔片 |
4.2.1 药理作用 |
4.2.2 降压特点 |
4.2.3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4.2.4 药物规格 |
4.2.5 尼群洛尔片应用推荐见表21。 |
4.3 阿利沙坦酯 |
4.3.1 临床药理学 |
4.3.2 创新点 |
4.3.3 临床效果 |
4.3.4 安全性 |
4.3.5 禁忌证 |
4.3.6 药物相互作用 |
4.4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
4.4.1药理学 |
4.4.2适应证 |
4.4.3 原创点 |
4.4.4 开发背景 |
4.4.5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4.4.6 循证证据 |
4.4.7 药物规格 |
4.5 左旋氨氯地平 |
4.5.1 药学部分 |
4.5.2 药理作用及临床循证 |
4.5.3 耐受性与安全性 |
4.5.4 临床推荐 |
4.5.5 |
4.6 临床研究阶段的抗高血压新药 |
5 高血压特殊合并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
5.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5.1.1 概述 |
5.1.2 降压药物选择 |
5.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5.1.2. 2 药物推荐: |
5.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2 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
5.2.1 概述 |
5.2.2 降压药物选择 |
5.2.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3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
5.3.1 概述 |
5.3.2 降压药物选择 |
5.3.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5.3.2. 2 目标管理: |
5.3.2. 3 药物推荐: |
5.3.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4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 |
5.4.1 概述 |
5.4.2 降压药物选择 |
5.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5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 |
5.5.1 概述 |
5.5.2 降压药物选择 |
5.5.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5.5.2. 2 指南推荐 |
5.5.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6 高血压合并卒中 |
5.6.1 概述 |
5.6.2 降压药物选择 |
5.6.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5.6.2. 2 指南推荐: |
5.6.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7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
5.7.1 概述 |
5.7.2 降压药物选择 |
5.7.2. 1 药物选择原则: |
5.7.2. 2 指南推荐: |
5.7.2. 3 各类降压药物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
5.7.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7.3. 1 小剂量起始逐步递增: |
5.7.3. 2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
5.7.3. 3 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黄金三角) : |
5.7.3. 4 避免肾功能恶化: |
5.7.3. 5 监测血钾: |
5.8 高血压急症 |
5.8.1 概述 |
5.8.2 降压药物选择[403] |
5.8.3 |
5.8.4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 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 |
6.1 代谢相关性高血压 |
6.1.1 概述 |
6.1.2 降压药物选择 |
6.1.2. 1 药物选择原则: |
6.1.2. 2 指南推荐: |
6.1.2. 3 降压药物选择流程: |
6.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1.3. 1 降压目标: |
6.1.3. 2 其他注意事项 |
6.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
6.2.1 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 |
6.2.2 诊断和评估 |
6.2.2. 1 血压测量方法: |
6.2.2. 2 诊断和评估: |
6.2.3 综合干预 |
6.2.3. 1 非药物治疗: |
6.2.3. 2 药物治疗 |
6.2.3. 3 其他治疗: |
6.3 妊娠相关性高血压 |
6.3.1 概述 |
6.3.2 降压药物选择 |
6.3.2. 1 启动药物治疗和目标血压: |
6.3.2. 2 药物选择原则: |
6.3.2. 3 妊娠不同时期降压药物的选择和评估: |
6.3.2. 4 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压: |
6.3.2. 5 联合用药: |
6.3.3 注意事项 |
6.3.4 哺乳期降压药物的推荐 |
6.4 拟育夫妇中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
6.4.1 概述 |
6.4.2 降压药物选择 |
6.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5 老年高血压 |
6.5.1 概述 |
6.5.2 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特点[75, 482] |
6.5.3 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75, 119, 120, 483] |
6.5.4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获益 |
6.5.5 药物选择 |
6.5.6 降压目标值与达标流程 |
6.5.7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降压策略[75, 482] |
6.5.8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
6.5.9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75, 482, 484, 488] |
6.6 肾上腺性高血压 |
6.6.1 概述 |
6.6.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药物选择及治疗 |
6.6.2. 1 药物对ARR筛查的影响 |
6.6.2. 2 筛查过程中降压药物的选择: |
6.6.2. 3 血钾等对ARR筛查的影响: |
6.6.2. 4 原醛药物治疗: |
6.6.3 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及术前准备用药 |
6.6.3.1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 |
6.6.3. 2 术前准备: |
6.6.3. 3 预后: |
6.6.4 库欣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适宜人群及药物选择 |
6.6.4. 1 库欣综合征的治疗: |
6.6.4. 2 药物治疗: |
6.7 难治性高血压 |
6.7.1 概述 |
6.7.2 降压药物选择 |
6.7.3 近年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 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比例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520, 521]。 |
6.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 |
6.8.1 概述 |
6.8.2 降压药物选择 |
6.8.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9 肾血管性高血压 |
6.9.1 定义与病因 |
6.9.2 诊断 |
6.9.3 药物治疗 |
6.9.4 其他治疗 |
6.1 0 焦虑合并高血压 |
6.1 0. 1 概述 |
6.1 0. 2 焦虑与高血压的相互影响机制 |
6.1 0. 3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识别与评价 |
6.1 0. 4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
6.1 0.4.1 焦虑相关性高血压: |
6.1 0.4.2 高血压合并焦虑: |
7 基层高血压患者的国家基本药物应用原则 |
8 小结 |
(2)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治疗及护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高危患者分类 |
1.1 自伤自残患者 |
1.2 女性、孕产妇与小儿 |
1.3 吸烟患者 |
2 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影响因素 |
2.1 常见的影响因素 |
2.2 离断手指的保存方法 |
2.3 手术方式对血管危象发生的影响 |
2.4 环境因素 |
2.5 疼痛 |
2.6 体位 |
2.7 便秘 |
3 血管危象的临床检测手段 |
3.1 血液流变学在血管危象中的应用 |
3.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血管危象中的应用 |
3.3 特殊生化指标的应用 |
3.4 临床观察指标的应用 |
3.5 血管危象疼痛监测、评价指标及观察新方法 |
4 血管危象的处理方法 |
4.1 静脉灌流 |
4.2 肝素钠抗凝及放血 |
4.3 前列腺素E1的应用 |
4.4 尿激酶的应用 |
4.5 高压氧及手术探查 |
5 血管危象的护理措施 |
5.1 心理护理 |
5.2 治疗环境及常规护理 |
5.3 输液治疗及护理观察 |
5.4 疼痛治疗与护理 |
5.5 健康教育 |
(3)基于“祛瘀生新”治则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干预显微外科术后组织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
引言 |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第一部分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实验药品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模型制备 |
2.3 干预药物制备 |
2.4 给药剂量及方法 |
2.5 观测指标及方法 |
2.5.1 一般情况观察 |
2.5.2 吻合血管手术显微镜下观察 |
2.5.3 吻合血管光镜观察 |
2.5.4 吻合血管透射及扫描电镜观察 |
2.5.5 血管组织中VEGF、Flk-1、Ang-1、Tiel mRNA表达 |
2.5.6 肌肉组织匀浆中SOD活力、MDA含量测定 |
2.5.7 血液流变标本的采集检测和分析 |
2.5.8 血清TXB_2,6-keto-PGF1_α含量测定 |
2.6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
3.2 吻合血管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
3.3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 |
3.4 血清TXB_2和6-keto-PGF1_α测定结果 |
3.5 光镜观察结果 |
3.6 电镜观察结果 |
3.6.1 各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3.6.2 各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3.7 组织中VEGF、Flk-1、Ang-1、Tiel mRNA表达结果 |
3.8 肌肉组织中SOD活力测定结果 |
3.9 肌肉组织中MDA含量测定结果 |
4 讨论 |
4.1 瘀”概念的阐述与中西医比较理解 |
4.2 血管结构及显微外科血管修复与“瘀”关联性的探讨 |
4.3 “祛瘀生新”理论源流与含义浅析 |
4.4 各学科中医家对祛瘀生新治则应用的启迪及显微外科领域“生新”内涵的再理解 |
4.5 本次实验所选观测指标依据及意义 |
实验研究第二部分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实验药品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模型制备 |
2.3 干预药物制备 |
2.4 给药剂量及方法 |
2.5 观测指标及方法 |
2.5.1 一般情况观察 |
2.5.2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检测 |
2.5.3 神经电生理检测 |
2.5.4 神经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瘢痕分析 |
2.5.5 血清标本的采集制备及EPO的检测分析 |
2.5.6 吻合神经光镜观察 |
2.5.7 吻合神经组织透射电镜观察 |
2.5.8 NGF、CD34、VEGF、Ⅰ型胶原、Ⅲ型胶原检测 |
2.5.9 Par-3、BDNF、S100、PO mRNA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2.5.10 荧光金逆行示踪观测 |
2.5.11 靶向肌肉湿质量及恢复率测定计算 |
2.5.12 靶向肌肉形态学观察及萎缩程度测算 |
2.5.13 靶向肌肉ATP酶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
2.6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
3.2 血清标本EPO的检测结果 |
3.3 CD34、VEGF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
3.4 吻合神经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及瘢痕分析结果 |
3.5 坐骨神经SFI检测结果 |
3.6 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 |
3.7 NGF,Ⅰ、Ⅲ型胶原蛋白测定结果 |
3.8 Par-3、BDNF、S100、PO mRNA结果 |
3.9 神经组织光镜观察结果 |
3.10 神经组织透射电镜镜观察结果 |
3.11 荧光金逆行示踪观测结果 |
3.12 靶向肌肉湿质量恢复率结果 |
3.13 靶向肌肉形态学观察测定结果 |
3.14 靶向肌肉ATP酶染色观察结果 |
4 讨论 |
4.1 周围神经解剖概述及本次模型修复方式选择的依据 |
4.2 现代医学对神经损伤病理过程的认识及其与血供的关联探讨 |
4.3 周围神经修复术后的治疗内容及应用中药干预的优势 |
4.4 本次实验模型设计及所观测指标的依据及意义 |
4.5 论“痿”及祛瘀生新理论对“独取阳明”的进一步解读 |
4.6 现代医学治疗神经损伤与中医学“祛瘀生新”理论的汇通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第一部分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手术治疗适应证标准 |
1.4 纳入病例标准 |
1.5 排除病例标准 |
1.6 脱落、剔出、中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随机分组 |
2.2 两组受试对象一般资料 |
2.3 对照方法及盲法设计 |
2.4 药物选择 |
2.5 手术及用药治疗方法 |
2.6 试验要求及随访 |
3 研究内容 |
3.1 入组与完成试验情况 |
3.2 一般信息资料 |
3.3 效应性指标及观测方法 |
3.3.1 早期成活情况观察 |
3.3.2 后期恢复情况观察 |
3.4 安全性观察 |
4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入组及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
5.2 一般信息资料基线均衡性分析结果 |
5.3 效应性指标分析结果 |
5.3.1 早期成活情况观察结果 |
5.3.2 后期恢复情况观察结果 |
5.4 安全性评价 |
6 讨论 |
6.1 “瘀血”的类型与显微外科的关联性讨论 |
6.2 二论“祛瘀生新”及“祛瘀”内涵的再思考 |
6.3 断指再植术概述与中医药在本领域研究的新问题 |
6.4 “祛瘀生新”理论研究与本次断指再植模型的关联性 |
临床研究第二部分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手术治疗适应证标准 |
1.4 纳入病例标准 |
1.5 排除病例标准 |
1.6 脱落、剔出、中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随机分组 |
2.2 两组受试对象一般资料 |
2.3 对照方法及盲法设计 |
2.4 药物选择 |
2.5 手术及用药治疗方法 |
2.6 试验要求及随访 |
3 研究内容 |
3.1 入组与完成试验情况 |
3.2 一般信息资料 |
3.3 效应性指标及观测方法 |
3.3.1 早期组织瓣瓣成活情况观察 |
3.3.2 早期供区恢复情况观察 |
3.3.3 后期组织瓣恢复情况观察 |
3.3.4 后期供区恢复情况观察 |
3.4 安全性观察 |
4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入组及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
5.2 一般信息资料基线均衡性分析结果 |
5.3 效应性指标分析结果 |
5.3.1 早期组织瓣瓣成活情况评价结果 |
5.3.2 早期供区恢复情况观察结果 |
5.3.3 后期组织瓣修复情况观察结果 |
5.3.4 后期供区修复情况观察结果 |
5.4 安全性评价 |
6 讨论 |
6.1 组织缺损显微外科治疗与“洛阳骨皮瓣”技术应用简述 |
6.2 伤科中西汇通医家论述“祛瘀生新”对骨皮瓣移植治疗的启示 |
6.3 保证胫骨皮瓣成活与加速其新生的相关治疗及研究重点 |
6.4 胫骨皮瓣作为祛瘀生新理论在显微外科研究中模型的必然性 |
6.5 复元活血汤作为祛瘀生新理论代表方药在显微外科研究中的意义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临床试验研究第一部分病例观察表(节选) |
2 临床试验研究第二部分病例观察表(节选) |
3 综述 |
参考文献 |
4 个人简介 |
(5)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巡回护士配合 |
1.1 物品准备 |
1.2 麻醉配合 |
1.3 安置体位 |
1.4 术中配合 |
2 器械护士配合 |
2.1 清点物品 |
2.2 摆放器械 |
2.3 术中配合 |
3 讨 论 |
3.1 术前准备充分 |
3.2 严格清点制度 |
3.3 防护病人 |
3.4 严密观察病情 |
3.5 防止手术区域污染 |
(6)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上肢动脉血管吻合术后血栓形成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血管修复 |
1.3 血栓形成 |
1.3.1 血栓分类 |
1.3.2 临床表现 |
1.3.3 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
1.3.3.1 内皮细胞损伤 |
1.3.3.2 血流动力学变化 |
1.3.3.3 血液成分理化性质改变 |
1.4 吻合方法与血栓形成 |
1.5 凝血机制及抗凝治疗 |
1.6 血栓形成的诊断 |
1.6.1 影像学诊断 |
1.6.2 实验室诊断指标 |
1.6.2.1 血小板系统检测指标 |
1.6.2.2 凝血指标检测 |
1.6.2.3 纤溶指标检测 |
1.7 血栓形成预防措施 |
1.8 血栓治疗 |
1.8.1 溶栓适应症 |
1.8.2 溶栓禁忌症 |
1.9 星状神经节 |
1.9.1 概述 |
1.9.2 星状神经节阻滞 |
1.9.3 SGB技术 |
1.9.3.1 盲探SGB |
1.9.3.2 影像设备辅助SGB |
1.9.3.3 超声引导下SGB |
1.9.4 SGB的并发症 |
1.10 适应证及禁忌证 |
1.11 疗效判定 |
1.12 问题与展望 |
1.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14 技术路径图 |
第2章 SGB对家兔动脉吻合口血栓形成的影响 |
2.1 实验准备 |
2.1.1 药品及试剂 |
2.1.2 试剂配制 |
2.1.3 实验器材 |
2.2 研究对象 |
2.3 动物模型建立 |
2.4 实验分组 |
2.5 观测指标 |
2.5.1 一般情况 |
2.5.2 多普勒超声检测 |
2.5.3 血清细胞因子检测 |
2.5.3.1 血清TNF-α及IL-6含量测定 |
2.5.3.2 血清MDA、SOD、NE及NO含量测定 |
2.5.4 电镜观察 |
2.6 统计方法 |
2.7 研究结果 |
2.7.1 一般情况 |
2.7.2 光镜、电镜观察结果 |
2.7.3 多普勒频谱检测 |
2.7.4 细胞因子变化 |
2.7.4.1 血清TNF-α含量 |
2.7.4.2 血清中IL-6含量 |
2.7.4.3 血清MDA含量 |
2.7.4.4 血清SOD含量 |
2.7.4.5 血清NE含量 |
2.7.4.6 血清NO含量 |
第3章 SGB对肱动脉吻合后血栓形成的影响 |
3.1 研究对象 |
3.1.1 样本资料收集 |
3.1.2 样本量估计 |
3.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1.4 纳入对象 |
3.1.5 随机化分组 |
3.2 研究器材/药品及设备资料 |
3.2.1 手术相关仪器 |
3.2.2 麻醉材料 |
3.2.3 药品及试剂 |
3.2.4 检测仪器 |
3.3 实验流程 |
3.3.1 麻醉流程 |
3.3.2 观测指标 |
3.4 统计方法 |
3.5 质量监控 |
3.6 研究结果 |
3.6.1 人口学和临床特征 |
3.6.2 合并症及相关参数 |
3.6.3 PSV、EDV、PI及RI |
3.6.4 动脉血气乳酸值 |
3.6.5 VAS疗效评价 |
3.6.6 血管危象发生率 |
3.6.7 血管吻合术后存活率 |
3.6.8 住院周期及治疗费用 |
3.6.9 血清细胞因子 |
第4章 讨论、结论及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1.1 结论推断 |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预见性护理在游离皮瓣修复手指创面术后预防血管危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基础护理和用药护理 |
1.3.2 心理护理 |
1.3.3 疼痛护理 |
1.3.4 体位护理 |
1.3.5 皮瓣的观察 |
1.3.6 其他护理 |
1.3.7 康复护理 |
1.4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血管危象发生的原因分析 |
3.2 预见性护理对血管危象发生的预防作用 |
(8)手部皮瓣转移修复术后血管危象的早期观察及护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2 护理观察 |
2.1 术后皮瓣血循环的监测和血管危象的处理 |
2.2 心理护理 |
2.3 功能锻炼 |
3 结果 |
4 讨论 |
(9)集束化护理在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ICU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二、相关概念比较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五、理论依据 |
六、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ICU 护士胜任力结构理论框架构建 |
一、半结构式访谈法 |
第三部分 ICU 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ICU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二、专家咨询基本信息 |
三、咨询过程和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ICU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 验证研究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建议 |
第五部分 结论及展望 |
一、结论 |
二、创新性 |
三、局限性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血小板减少危象病人的观察和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07)
- [2]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治疗及护理研究进展[J]. 王文杰,詹艳,张东云,郭俐宏. 创伤外科杂志, 2016(09)
- [3]基于“祛瘀生新”治则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干预显微外科术后组织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李刚.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8)
- [4]血小板减少危象病人的观察和护理[J]. 孙菊芸,季姗姗. 实用护理杂志, 1994(01)
- [5]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配合[J]. 孙兰娥,潘群英,周武英. 中医正骨, 2009(05)
- [6]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上肢动脉血管吻合术后血栓形成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 崔常雷. 吉林大学, 2020(03)
- [7]预见性护理在游离皮瓣修复手指创面术后预防血管危象中的应用[J]. 管玉霞,廖小青,沈文诗,傅羽红,李晓春,刘少萍,罗洪. 全科护理, 2019(21)
- [8]手部皮瓣转移修复术后血管危象的早期观察及护理分析[J]. 孙莹莹,尹亚奇,方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48)
- [9]集束化护理在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中的应用[D]. 李岩.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10]ICU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 乔安花. 第二军医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