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移植(BMT)与化疗(CT)治疗白血病的疗效比较

骨髓移植(BMT)与化疗(CT)治疗白血病的疗效比较

一、白血病的骨髓移植(BMT)与化学药物治疗(CT)的疗效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曹履先,胡亮钉,曾堂清,陈虎,江岷[1](1992)在《白血病的骨髓移植(BMT)与化学药物治疗(CT)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报告了ALLo-BMT 26例,ABMT 14例及化学药物治疗(CT)26例对急性白血病缓解后治疗或慢粒白血病慢性期或加速期的疗效比较;Allo-BMT治疗结果相似,两组无明显差别,Allo-BMT组及ABMT组疗效均比化疗(CT)组为好,有统计学意义。用Kaplan Meier曲线计算患者三年生存率,Allo-BMT组、ABMT组及CT组分别为68.2%、41.8%及21.2%。Allo-BMT组与ABMT组两者无明显差别。但他们均比CT组患者疗效好,且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认为ALLo-BMT疗效要比ABMT好,ABMT又比CT效果好,并对有关问题略作讨论。

范腾[2](2020)在《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文中认为临床研究表明,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安全、临床有效。为进一步完善复方青黄散临床疗效、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本研究在课题组研究基础上,对复方青黄散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并利用MDS转基因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和作用机制探讨。研究一 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到2016年10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接受复方青黄散治疗1年半的6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患者使用复方青黄散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相关因素。患者一般资料描述采用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61例MDS患者接受复方青黄散治疗后:16例获得血液学改善(16/61,26.2%),40例获得血液学稳定(40/61,65.6%),5例治疗无效(5/61,8.2%),血液学进步率为91.8%。(2)61例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85.59±26.6g/L)较治疗前(79.23±21.28g/L)显着升高(p=0.016)。(3)61例患者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1.14±0.63×109/L)较治疗前(1.01±0.53×109/L)升高,无显着差异(p=0.12)。(4)61 例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43.67±37.79 × 109/L)较治疗前(44.35±38.23×109/L)无显着改变(p=0.93)。(5)61 例患者在治疗后 3 月(260ml)、6月(180ml)以及1年半(80ml)的输血量较治疗前(350ml)显着减少(p=0.0004)。(6)年龄小于60岁,染色体核型预后好和中等及IPSS-R低危和中危患者复方青黄散治疗后疗效较好。(7)61例患者使用复方青黄散后未见肝肾功能异常。结论:复方青黄散治疗MDS患者的血液学进步率为91.8%,复方青黄散对红系改善较为明显。研究二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目的:为了解复方青黄散药效学,本研究建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基因小鼠模型并进行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M11PTD/WT/Runx1Δ/Δ和TPM+移植小鼠的转基因MDS模型小鼠。M11PTD/WT/Runx1Δ/Δ和TPM+小鼠发病后,将其骨髓移植到受体鼠体内(B6J和B6J*129),TPM+移植小鼠给予多西环素食物诱导发病,M11PTD/WT/Runx1Δ/Δ移植小鼠则等待发病。移植后监测小鼠移植物嵌合度。小鼠发病后将16只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复方青黄散或PBS灌胃治疗,每周5次,连续4周。复方青黄散给药小鼠药物剂量为4.2mg/kg/天,PBS组给予100ul/天。评价给药前、后小鼠血常规的变化,记录小鼠的生存时间。结果:(1)M11PTD/WT/Runx1Δ/Δ和TPM+移植小鼠移植1月后移植物嵌合度检测:M11PTD/WT/Runx1Δ/Δ移植小鼠CD45.2+细胞群所占百分比为76.19±3.21%,TPM+移植小鼠中,GFP+细胞群所占百分比为74.59±7.22%。(2)复方青黄散和PBS治疗组小鼠治疗前血常规基线。PBS组和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的基线一致(p=0.32,0.19,0.55)。(3)复方青黄散和PBS组小鼠治疗后血常规变化。①治疗后第8,15,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红蛋白较PBS组小鼠血红蛋白显着升高(p=0.009,0.026,0.015);②治疗后第8,15,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红细胞较PBS组红细胞显着升高(p=0.005,0.012,0.004);③治疗后第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小板较PBS组小鼠显着升高(p=0.029)。(4)复方青黄散组和PBS组小鼠生存时间:PBS对照组小鼠中位生存时间为47.5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记录至128天,仍未得到中位生存时间,复方青黄散治疗组小鼠的生存时间较PBS组显着延长(p=0.04)。结论:复方青黄散可改善MDS模型小鼠贫血、血小板减少,延长其生存时间。研究三 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为了解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MDS小鼠和正常小鼠及MDS患者和正常人的细胞进行体内、外作用机制和分子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CCK-8法分析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和人的细胞以及MDS小鼠和人的细胞的细胞活力的作用;(2)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DS小鼠复方青黄散和PBS干预后骨髓造血干细胞和红细胞前体细胞分化;(3)采用克隆形成簇、红细胞爆发集落形成簇和红细胞集落形成簇分析,对MDS小鼠骨髓和正常小鼠骨髓进行体外培养,研究复方青黄散对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4)采用免疫蛋白电泳和定量PCR,探讨复方青黄散对MDS克隆和正常克隆的分子学作用机制。结果:(1)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细胞、MDS患者细胞、正常小鼠和人脐带血细胞无细胞活力抑制作用,可促进MDS-L细胞分化。(2)MDS小鼠给予复方青黄散治疗后,红细胞前体细胞群Ⅰ、Ⅱ较PBS组显着增加(p=0.014,p=0.031),成熟红细胞群Ⅳ较PBS组显着减少(p=0.039);复方青黄散组正常造血干细胞群较PBS组显着增加(p=0.006),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脾脏较PBS组显着减小(p=0.032)。(3)体外TPM+骨髓移植小鼠骨髓细胞、TPM+、TPM-小鼠骨髓细胞和正常小鼠骨髓的BFU-E和CFU-E培养结果显示:复方青黄散组BFU-E和CFU-E的克隆计数和细胞数均较PBS组增加(p<0.05)。(4)正常小鼠给予复方青黄散治疗后,小鼠的LSK,MPP2,MPP3,MPP4及Pre-CFU-E、Pro-E+CFU-E细胞群均较PBS组增加(p<0.05),两组小鼠的脾脏重量和血常规改变无差异(p>0.05)。(5)复方青黄散可下调M11PTD/WT/Runx1Δ/Δ细胞HIF1A蛋白及下游Binp3,Binp31,Ldha,Hk2,Ddit4基因表达,上调M11PTD/WT/Runx1Δ/Δ细胞P53、MDM2、VHL蛋白的表达。(6)复方青黄散可上调正常细胞GATA1、GATA2、GATA3蛋白表达。结论:复方青黄散通过促进MDS克隆和正常细胞的红系分化而改善贫血。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分子作用机制为:下调MDS克隆HIF1A表达,发挥抑制MDS克隆作用,使MDS克隆向正常红系分化;上调正常细胞的GATA1、GATA2、GATA3,促进正常细胞的红细胞系分化。

肖浩文[3](2013)在《基因突变与基因多态性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是血液系统恶性疾病、部分免疫缺陷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及部分实体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是移植后疾病复发是导致移植病患死亡的首要原因。尽管过去30年allo-HSCT治疗技术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步,但对如何减少allo-HSCT后疾病复发及提高复发患者生存率仍进展甚微,原因在于allo-HSCT后白血病复发的确切分子机制迄今不明。本研究从白血病自身生物学特性与机体抗白血病免疫的内外调控机制,围绕急性白血病allo-HSCT后复发机制开展研究。第1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者细胞来源的白血病复发机制研究Allo-HSCT后白血病复发分为两大类,一类复发的白血病细胞来源于正常的供者细胞,称为供者细胞白血病(Donor Cell Leukemia, DCL), DCL是移植后较为少见的复发形式,发生率为0.13%-5%,DCL确切机制仍不明确,正常供者造血干/祖细胞的癌基因转化被认为是DCL发生的关键环节,通过DCL研究正常的供者干细胞如何在患者体内转变为恶性白血病细胞,亦是研究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独特生物学模型。本研究设想在DCL病理过程中存在肿瘤“二次打击”模型,通过对临床发生移植后DCL患者的一系列动态标本,包括患者白血病初诊骨髓标本、化疗后完全缓解骨髓标本、移植前持续缓解期骨髓标本、移植后第1个月、第9个月、第12个月骨髓标本、移植后发生DCL时骨髓标本和患者口腔粘膜标本,以及其健康供者骨髓、外周血和口腔粘膜标本,检测是否动态发生目前己明确的、在白血病发生机制中起关键作用的两种类型基因突变:Ⅰ类突变包括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Fms-related Tyrosine Kinase3Gene, FLT3),成神经细胞瘤RAS病毒致癌基因(Neuroblastoma RAS Viral Oncogene Homolog Gene, NRAS),Ⅱ类突变包括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基因(CCAAT Enhancer-binding Protein Gene, CEBPA),髓系-淋系或混合系白血病基因(Myeloid-lymphoid or Mixed-lineage Leukemia Gene, MLL),核磷蛋白基因(Nucleophosmin Gene, NPM1)。结果发现,健康供者的造血干细胞带有CEBPA基因家族性突变(584589dup)(“一次打击”),但未引起白血病;敏感的供者干细胞在特殊的患者体内环境中获得了CEBPA基因的另外2个位点突变(247dupC和914916dup)(“二次打击”)最终恶性克隆转化成白血病细胞。本研究首次证实在移植后供者细胞来源的白血病复发中存在供者正常干/祖细胞动态获得关键功能基因-CEBPA基因多点突变,从而发生恶性克隆转化为白血病细胞,首次揭示allo-HSCT后供者细胞来源的白血病复发中存在多重基因突变打击机制,前期研究结果已以第一作者发表在血液学专业顶级期刊Blood杂志(IF9.898)。第2章CEBPA基因多点突变致急性白血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为进一步明确CEBPA基因多点突变致急性白血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对第一部分研究中发现的CEBPA基因3个位点的突变:N’端家族性突变(584589dup,影响蛋白TAD2功能区)、N’端移码突变(247dupC,导致正常42KDa全长蛋白翻译提前终止,过度合成缺乏TAD1功能区的截短30KDa蛋白异构体)、和C’端突变(914916dup,影响蛋白bZIP功能区),利用慢病毒质粒载体(pLenti6.3/V5-DEST)构建3种突变及CEBPA基因野生型的慢病毒质粒。将CEBPA基因野生型和各个突变体转染4种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 NB4, Kasum-1, HL60),小鼠正常髓母细胞株(32Dcl3),观察CEBPA基因不同类型突变对C/EBPa蛋白的抗白血病作用、细胞周期阻滞和促进粒系分化等三大重要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CEBPA基因N’端移码突变(247dupC)产生的截短的C/EBPa-30KDa蛋白具有Ⅰ类突变的作用,使细胞凋亡障碍,赋予细胞无限增殖的能力。影响TAD2功能区的CEBPA基因N’端家族性突变(584589dup)影响C/EBPa蛋白的周期阻滞功能。CEBPA基因C’端突变对C/EBPa蛋白抑制增殖、诱导凋亡和促进分化的功能均有损害,可能同时具有Ⅰ类和Ⅱ类突变的作用。我们的结果提示CEBPA基因不同位点突变在白血病发生的病理过程中,分别发挥Ⅰ类突变和Ⅱ类突变的作用。第3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自身细胞来源的白血病复发的基因分子机制研究基于90%以上allo-HSCT后复发的白血病细胞仍来源于患者自身细胞,虽然对这类复发普遍认为是患者残留放/化疗耐药白血病细胞克隆所致,但是越来越多研究证实白血病化疗后复发时,虽然复发的恶性细胞克隆与初发克隆具有某些相同的、来自更早期的前体细胞克隆起源,但是从初发到复发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基因突变,绝大部分复发克隆是由正常前体细胞或初发白血病细胞进一步获得新的基因突变后演变而来,少部分复发克隆则与初发克隆具有完全不同的基因背景,从初发到复发过程中白血病细胞克隆发生了克隆演变。因此我们设想在allo-HSCT后患者自身细胞来源的白血病复发中除了体内残留耐药白血病细胞克隆外,复发克隆亦可能是由初发白血病细胞或患者正常细胞获得新的基因突变成为优势克隆演变而来。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为发现与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移植后复发相关的基因突变和明确在成人ALL从初诊到移植后复发过程中是否存在白血病细胞克隆演变,选择临床最常见ALL类型——Ph-、正常核型的前体B细胞型ALL,首次利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患者初诊白血病细胞、移植前处于化疗后完全缓解期的血液细胞和allo-HSCT后发生复发时的白血病细胞进行基因背景比对分析,发现ALL从初诊到allo-HSCT后复发过程中存在3种白血病细胞克隆演变模式,第一种模式中,患者移植后复发的白血病细胞与初发白血病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背景,复发克隆来自原发克隆,是原发克隆的再活化。第二种模式中,患者移植后复发的白血病细胞与初发白血病细胞具有某些相同的基因背景,可能起源于初发克隆中少数克隆或亚克隆,进一步获得新的基因突变而成为优势克隆。第三种模式中,患者移植后复发的白血病细胞与初发白血病细胞具有完全不同的基因背景,可能是由正常干/祖细胞获得特异性基因突变后产生的新的、恶性克隆。我们进一步将通过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获得的、可能与ALL移植后复发相关的25个基因突变位点所涉及的23个基因,在验证组患者标本中进行验证,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基因功能分析,筛选出与Ph-、正常核型前体B细胞型ALL发生allo-HSCT后复发相关的PTPN21基因突变。第4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免疫逃逸机制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同于化疗的独特机制在于移植后的GVL效应,通过异体细胞免疫反应清除残留白血病细胞,是最终治愈白血病的关键,但是,最终导致复发的白血病细胞是如何逃逸GVL效应,其免疫逃逸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为发现影响移植后GVL效应的关键分子,首次基于中国人群遗传背景,围绕一系列参与GVL免疫反应各个重要环节的分子,在中心接受allo-HSCT的白血病患者及其干细胞供者中开展这些参与GVL反应的重要分子包括: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a)及其受体、干扰素Y(Interferon-γ, IFNγ)、转化生长因子p(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β, TGFβ)及其受体、白介素-10(Interleukin, IL-10);免疫细胞受体—NK细胞表面重要激活型受体本NKG2D (Natural Killer Group2, Member D)和T细胞表面最重要的共刺激分子—CD28,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 ICOS)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4, CTLA-4);免疫效应分子—粒酶B (Granzyme B)、死亡受体Fas及其配体;天然免疫相关基因—-Toll样受体(TLR1, TLR2, TLR3, TLR8, TLR9)等的基因型与移植后复发风险的关系研究,在这些众多的、参与移植后免疫反应各个重要环节的分子中发现干细胞供者CTLA-4和NKG2D的基因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患者的Fas基因型显着影响移植后白血病复发风险,首次报道接受干细胞供者为CTLA-4高表达基因型的患者或干细胞供者为NKG2D低表达基因型的患者,及Fas基因-670位点为TT基因型的AML患者,移植后复发风险明显增高,结果提示NKG2D、CTLA-4和Fas的表达高低影响allo-HSCT后异体反应性免疫活性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敏感性,为阐明白血病移植后复发的免疫逃逸机制找到关键靶点。研究结果已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国际造血干细胞移植权威期刊《Haematologica》(IF6.424)、《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IF3.746)和《Biology of Blood and Marrow Transplantation》(IF3.873)。结语: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在理论上,首次揭示allo-HSCT后供者细胞来源的白血病复发中存在多重基因突变打击机制,首次证实供者正常干/祖细胞动态获得关键功能基因—CEBPA基因多点突变,发生恶性克隆转化为白血病细胞。(2)首次关注CEBPA基因不同类型突变对C/EBPa蛋白的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和促进粒系分化功能的影响。(3)对占allo-HSCT后白血病复发90%以上的患者自身细胞来源的复发,首次提出并证实存在关键性基因突变和白血病细胞克隆演变的创新性理论,并筛选出与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移植后复发相关的PTPN21基因突变。(4)首次基于中国人群遗传背景,围绕一系列参与移植物抗白血病免疫反应各个重要环节分子的基因型与allo-HSCT后白血病复发风险的关系研究,首次报道干细胞供者CTLA-4和NKG2D的基因型、AML患者Fas基因型显着影响移植后复发风险,为阐明白血病移植后复发的免疫逃逸机制找到关键靶点。

李美蓉[4](2020)在《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急性白血病发病迅猛、耐药、易复发、复发后更难治、死亡率高,是白血病死亡最常见的疾病类型。随着近几十年药物研发和风险分类管理的不断改善,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得到了巨大进步,然而成年尤其是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许多患者复发后治疗失败,最终死亡。目前,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化疗失败或疾病复发时,才考虑进行骨髓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然而,化疗副作用强,耐药易复发,经常导致治疗失败和死亡。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存在供体难寻、手术费用高昂及手术过程痛苦难耐等问题,且仍存在一定复发风险。因此寻找副作用小、疗效可靠且经济的治疗新药具有重大意义。多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严重细菌感染后获得自发缓解的临床报道,结合目前关注度非常高的肿瘤细菌疗法,提示细菌疗法可能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一个新方向。在多种用于肿瘤治疗研究的细菌中,沙门氏菌因其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和抗肿瘤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治疗。但是沙门氏菌对血液肿瘤的治疗未见报道。经基因工程改造的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产生的内毒素毒力减少了5万倍,且其耐受性和安全性已在一期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是研究细菌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理想菌株。本课题首次分别以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L1210、人源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HL-60皮下移植瘤模型,和人源AML融合蛋白MLL-AF9驱动的系统性AML小鼠模型,评估了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并探究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体外细菌-细胞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呈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抑制多种急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2.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治疗实验结果表明,VNP20009能抑制急性白血病皮下移植瘤的生长。肿瘤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和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 T)d 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免疫荧光结果表明VNP20009能显着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导致肿瘤中心区域细胞核破碎、DNA降解、胞膜解体,肿瘤组织大面积坏死。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蛋白表明,VNP20009能显着上调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及Cleaved-PARP的表达,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3.MLL-AF9驱动的AML模型小鼠治疗实验结果表明,VNP20009显着抑制小鼠体内AML细胞的增殖;降低AML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其五分类数值,使其恢复至近正常生理水平;延长了AML小鼠的生存期。4.血清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检测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VNP20009一方面能上调抗肿瘤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的产生,并降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水平来抑制、杀伤肿瘤细胞;另一方面,显着上调分泌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0(C-X-C motif ligand-10,CXCL-10)和CC趋化因子配体-2(C-C motif ligand-2,CCL-2),招募并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和以CD4+为主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杀伤、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VNP20009还能进一步刺激T淋巴细胞向CD4+IFN-γ+和CD8+IFN-γ+效应T淋巴细胞极化,释放IFN-γ,进一步维持、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结论: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能显着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起到治疗和延缓白血病的作用。一方面VNP20009进入机体后,能够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和多种免疫细胞的增殖,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抑制和杀伤白血病细胞,延长AML小鼠生存期。另一方面移植瘤组织中线粒体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的表达增加,提示VNP20009感染后可能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该研究为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和理论基础。

吴学东[5](2010)在《不同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thalassemia),也称为海洋性贫血或库勒氏贫血,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病之一。地中海贫血是其中一组对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溶血性血液病,因该病最早发现的病例为地中海沿岸地区的人而得名,其分子基础为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珠蛋白链合成障碍,使形成血红蛋白四聚体的α-链/非α-链比例失衡,进而引起红细胞破坏而溶血。我国的高发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人群中α地贫基因携带者检出率约为1-23%,p-地贫为0.5-6%,其中,尤以广西、广东和海南三省(区)为甚。地中海贫血是一种进展性疾病,虽然可以给予红细胞输注及去铁治疗,但这一疾病最终还是导致病人早期死亡。死因一是慢性贫血及其并发症,二是死于未适当地使用铁鳌合剂而导致的铁沉积病。目前使用的常规治疗方法主要包含二个方面:一是输血。每10-30天1次,以纠正他们所患的严重贫血,使血红蛋白(Hb)维持在90-120g/L,长期连续地输血导致体内大量铁的沉积,特别对身体的器官如心脏、肝脏和内分泌系统带来损伤;二是正确使用铁鳌合剂。在中国,1名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如果接受正规输血及去铁治疗,每年的费用在5万元以上。尽管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临床实践表明,在中国大部分的地贫儿童在生命前十年内死亡,其余的儿童在第二个十年内死亡,能够活至20岁以上重型地贫儿童很少,目前这些病人因经济原因绝大多数得不到有效治疗而在15岁前死亡;广东省总病人数现估计在3000人左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接受正规或不正规输血替代治疗的病孩逐渐增多,生存期有所提高,全省总病人数也在增加。这种经历十几年的折磨,最终的残酷结局,对每个地贫病人家庭和社会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都是沉重的打击。即使给予正规的输血加去铁治疗也常于30岁之前夭折。可见,β重型地贫病人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的危害,对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人口质量构成严重威胁。自Thomas和他的同事于1982年首先报道了第一例成功的同胞骨髓移植治疗地贫病例以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开始被用于治愈地贫;异基因HSCT是根治重型地贫唯一的治疗模式,这一治疗策略已经被医学界所普遍接受。因为HSCT是通过克服受者免疫屏障,将供者干细胞作为基因载体植入受者体内替代造血,纠正受者基因缺陷,因此HSCT实际上是一种基因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的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传统输血及去铁治疗的患者。对有HLA相合同胞供者的重型β-地贫患者来说,造血干细胞移植应作为首选治疗。骨髓移植的效果与患者年龄、身体状况、预处理方案、供者来源、HLA相合程度及对并发症的处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地贫方面备受研究者关注的是造血干细胞的来源问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同胞供髓骨髓移植治疗重型β地贫,国外已相当成熟,但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HLA全相合的同胞骨髓来源显得异常困难,绝大部分重型β地贫病人无HLA全相合同胞供者。因此,人们不得不尝试应用其他来源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中国地贫移植研究起步晚,移植的病例不多,患者去铁的情况多不正规(港台地区除外),病人的状况较差,而医疗卫生资源相当有限,需要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重型地中海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可行之路。本课题主要就不同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法,不同状态儿童移植效果的差异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方案,移植相关并发症如感染、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的防治等问题进行研究。我们自90年代末以来,即开始探索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地中海贫血,近几年来,不断改进治疗方案,进行新的探索,本文将我中心自2005年1月以来至2009年12月共5年所做的地贫93例共97次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回顾性总结,报告如下。研究对象与方法:地贫患儿93例,男68例,女25例;中位年龄7岁(0.7岁-12岁);单次移植89例,二次移植4例。根据国内地贫患儿年龄、肝大情况和铁蛋白水平,将重型地中海贫血分为低危(17例)、中危(46例)、高危(30例),大体相当于Pesaro地贫分度标准的Ⅰ度、Ⅱ度和Ⅲ度。为了抑制和减轻患儿骨髓高增殖状态,减轻预处理的负担,增加植入的机会和减少移植后排斥,患儿移植前45天(40-60天)开始,给患儿口服羟基脲(hydroxyurea,30mg/kg.d)和硫唑嘌呤(azathioprine,3mg/kg.d)。预处理方案。环磷酸胺(cyclophosphaminde,CY):剂量100-120mg/kg,分2天静脉滴注(-10d--9d)。白消安(Busulfan,BU):剂量9.6-17.6mg/kg,分3-4天静脉注射(-8d--5d,或-8d--6d)。年龄越小,单位体重使用BU剂量越大。抗人T-淋巴细胞兔免疫球蛋白(Tabbit Anti-Human T-Lymphocyte Immunoglobulin):剂量15-30mg/kg;或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商品名即复宁,Thymoglobuline,法国),剂量6mg/kg,分3天静脉滴注(-3d--1d)。氟达拉滨(Fludarabine, FLU),剂量200mg/m2,分5天静脉滴注(-6d--2d)。噻替哌(thiotepa,TT),剂量10mg/kg,1天分2次静脉滴注(-5d)。上述药物联合应用组成预处理方案。期间,按2500ml/m2的补液量进行水化并加用5%的碳酸氢钠进行碱化、止吐和苯妥英钠预防癫痫治疗。造血干细胞输注与移植类型。在预处理方案完成之后,次日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物输注,输注造血干细胞的当天称为0天。根据造血干细胞来源不同进行造血干细胞输注。54例骨髓移植物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为:2.7(1.8-3.9)×108/kg。CD34+细胞数为6.2(1.7-16.1)×106/kg。外周血干细胞移植35例,其输注的造血干细胞数量为:8.1(7.23-11.0)×108/kg。CD34+细胞数为5.5(2.3-15.3)×106/kg。脐血移植物输注13例,输注的脐血干细胞体积约30-280ml。有核细胞数量从5×108至19×108不等。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本组病例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预防方案因移植的种类和造血干细胞的来源不同而有差异。所用药物和用法为:环孢霉素A (cyclosporine, Cs-A)移植前1天(-1天)开始1-3mg/kg.d静脉滴注;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移植后第1、3、6天各给予10-15mg/m2静脉注射。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移植后第1天开始给予15mg/kg.d连续口服至30天停药。当发生GVHD时,加用甲基强的松龙(2mg/d)治疗。肝静脉闭塞病防治。肝静脉闭塞病(Veno-occlusive disease,VOD)预防采用肝素钠100-200u/kg. d持续静注,在无出血表现的情况下维持APTT/TT轻度大于正常;前列腺E脂质微球(1-1.5μg/kg·d)。69例应用熊去氧胆酸12mg/kg.d,分两次餐中口服(08年以后患儿);24例未用熊去氧胆酸作为对照。出血性膀胱炎防治(HC)。HC的预防:在预处理期间水化(2.5L/m2/天),保证每小时尿量大于60-100ml/m2;同时应用美斯纳:在第一剂环磷酰胺前半小时开始,加入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滴注超过12小时;每天美斯纳的剂量=1.25×每天CY量。治疗采用水化+血小板输注。感染防治。清除龋齿、肛屡等感染病灶,移植前肠道消毒,移植后无菌饮食,全环境保护性隔离,无菌操作及护理,药物预防(静脉应用抗生素、更昔洛韦/阿昔洛韦和口服复方新诺明)等。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时,根据经验及早选择有效足量的广谱抗生素。真菌的预防:采用伊曲康唑(4-6mg/kg.d)、从+5天开始至粒细胞大于0.5×109/L后3天停药。抗真菌治疗选用脂质体两性霉素B (3mg/kg.d)、科赛斯(1-2mg/kg.d)、伏立康唑(14mg/kg.d)。心功能检测。对19例地贫移植患儿进行了N端脑利钠肽前体的动态观察,以评价N端脑利钠肽前体与急性心力衰竭的关系。从预处理开始每隔3-4 d抽外周血检测血浆NT-ProBNP、心肌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直至植入稳定出院或者植入失败自身造血恢复出院。移植后植活指标检测。(1)、间接指标:移植后临床存活超过21天;各系统造血恢复正常,包括红系、粒系、淋巴系、巨核系等;临床上发生GVHD。肿大的肝脾回缩至正常大小;乳酸脱氢酶(LDH)降至正常水平。(2)、直接指标:红细胞抗原(ABO和Rh血型改变成供者型)、细胞遗传学标记(外周血或骨髓性染色体转变成供者型)、HLA抗原(在HLA配型不全相合的病例中,HLA抗原改变为供者型)、分子遗传学证据(应用PCR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PCR-STR>分析移植后病例外周血中,供者的遗传学标记及所占的比例)。结果:造血重建。不同类型移植造血重建时间不同,骨髓加脐血恢复较快、外周干细胞移植次之,骨髓移植相对较慢,NEU>0.5×109/L、PLT>20×109/L、HGB>90g/L在骨髓供者移植所需时间分别是19、24、32天,在骨髓+脐血供者所需时间分别是14、23、27天,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所需时间分别是17、22、28天。骨髓+脐血供者的粒细胞与血小板恢复较单纯骨髓供者移植快,两者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与骨髓移植相比,粒细胞恢复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小板与血红蛋白的恢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情况。93例地贫患儿,移植后成功植入83例,植入率89.2%,随访时间0.4-5年。中位随访时间24月。存活75例,无病存活68例(73.1%),总生存率为80.6%,死亡18例(19.4%):4例地贫患儿进行了2次移植,2例为同胞移植,只有1例2次移植时采用非亲缘外周干细胞移植获得植入,植入后存在慢性GVHD。1例同胞移植未植入,予非亲缘脐血移植亦未植入,恢复地贫状态,1例同胞移植被排斥后改用同胞外周干细胞移植因慢性GVHD死亡。1例非亲缘外周干细胞移植再次采用非亲缘外周干细胞移植因感染死亡。对89例病人的移植结果进行分析,亲缘相关HSCT(同胞和单倍体)的植入率、无病存活率、死亡率分别为89.5%、73.7%、18.4%,非亲缘相关HSCT的植入率、无病存活率、总生存率、死亡率分别为90.2%、76.5%、80.9%、17.6%。结果显示亲缘移植与非亲缘移植供者植入及生存情况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比较非亲缘移植中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骨髓移植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结果,显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植入率高、排斥率低、无病存活率高,但统计学显示尚无意义(P>0.05)。移植相关并发症。93例地贫移植病例,发生各类并发症至少17种,发生率超过40%的并发症有血清病(54.8%)、口腔炎(49.5%)、呼吸道感染(44.1%)、急性GVHD (43.1%),其他并发症包括植入综合征、胃肠道感染、败血症、CMV感染、出血性膀胱炎、VOD、慢性GVHD、癫痫、糖尿病、自身免疫性溶血、肝功能损害等。大多数可以控制,不影响治疗效果,但部分病人死于并发症,或留下后遗症。正确防治各种并发症,是保证移植成功的关键。病例的选择和HLA配型的相合、以及预处理方案、GVHD的预防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措施。本组病例中,感染及GVHD是患儿移植死亡的最常见的致死并发症,其他死亡原因包括ARDS、VOD、心衰、颅内出血等。结论:1.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无病生存率在70%以上,但移植存在一定的风险,部分病人可因移植并发症而死亡。2.不同类型移植造血重建时间不同,骨髓加脐血恢复较快、外周干细胞移植次之,骨髓移植相对较慢。3.同胞骨髓移植仍是治疗地中海贫血的重要手段,动员后的同胞骨髓加脐血混合移植治疗儿童重型β-地中海贫血植入时间早、排斥反应不重,疗效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Ⅰ-Ⅱ度地贫比Ⅲ度地贫移植效果好,提示重型地贫患儿应及早移植。4.非亲缘移植治疗效果已达到同胞移植的疗效水平,非亲缘外周干细胞较非亲缘骨髓移植的植入率更高、无病存活率更高,疗效更好。非亲缘移植发生急性GVHD较同胞骨髓移植高。5.熊去氧胆酸联合肝素及前列腺素E脂质微球预防重型β地中海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静脉闭塞病疗效显着。6.重型β-地中海贫血病人allo-HSCT后血浆NT-ProBNP的浓度与AHF发生有相关性,而心肌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的变化与AHF无明显相关性,血浆NT-ProBNP可作为重型地贫病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中急性心衰的一个早期实验室预测指标。7.移植并发症较多,包括个GVHD、VOD、HC、感染等,多数并发症可控制。部分引起死亡。感染及GVHD是患儿移植死亡的最常见的致死并发症,其他死亡原因包括ARDS、VOD、心衰、颅内出血等。8.儿童Allo-HSCT后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较常见,真菌感染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发病时间多在移植后1月内。有口腔粘膜炎的患儿发生真菌感染机会大;真菌感染症状体征无特异性,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IFI的死亡率较高,是Allo-HSCT后因感染而死亡的重要原因。

贺涓,廉宗,韩明哲,韩悦,冯四洲[6](1999)在《白血病骨髓移植的MRI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研究MRI对白血病骨髓移植 (BMT)患者骨髓变化的评估作用和价值。方法 共2 0例白血病BMT患者 ,分别在BMT前后行SE序列T1WI和脂肪抑制成像 ;并测量腰椎骨髓T1弛豫时间。结果 17例BMT后骨髓在T1WI上信号强度升高 ,复发率 5 88% ;3例信号无变化者 ,复发率66 70 % ;两组间复发率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 (P <0 0 5 )。BMT后腰椎骨髓T1值低于正常值 (P <0 0 5 ) ;与BMT前相比 ,有下降趋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不支持腰椎“带状”表现是BMT后早期特征性表现。结论 MRI是监测白血病BMT后骨髓再生造血和预示复发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手段。

靖彧,于力,刘海川,姚善谦,楼方定,张伯龙,高春记,周绮,李红华,薄剑,王全顺,赵瑜,朱海燕[7](2008)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16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包括:同胞allo-HSCT125例,非血缘关系allo-HSCT30例和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7例]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和生存状况。方法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6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5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2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6例,多发性骨髓瘤(MM)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3例,慢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1例,霍奇金淋巴瘤(HD)1例。经预处理,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的同胞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27例,allo-PBSCT98例和非血缘关系allo-BMT4例,非血缘关系allo-PBSCT26例,HLA相合的同胞非清髓allo-PBSCT7例。非血缘关系allo-HSCT患者采用长程加强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方案(将环孢菌素A提前至预处理开始时使用,同时加用霉酚酸酯)。结果移植后中位随访38(2~259)个月。allo-HSCT患者长期DFS为54.9%(89/162),CML至今DFS为61.3%(38/62),AML至今DFS为56.9%(33/58),ALL至今DFS为39.3%(11/28),MDS至今DFS为83.3%(5/6),3例NHL存活1例,1例CMML存活,3例MM均死亡,霍奇金淋巴瘤(HD)1例死亡。移植后100d内移植相关死亡率(TRM)19.8%(32/162),死亡原因分别为急性GVHD、播散性感染、复发和植入失败;移植后100d至2年内TRM为24.7%(40/162),死亡原因分别为慢性GVHD、CMV感染和疾病复发,1例于移植后1413d死亡,其余移植超过2年均存活,死亡原因是慢性GVHD合并感染,最长生存已11年。结论allo-HSCT可使相当部分白血病患者获得长期无病存活,治疗MDS效果良好,治疗MM效果很差。该组患者移植后100d内死亡原因主要是急性GVHD;移植后100d至2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慢性GVHD和CMV感染、疾病复发;故除正确处理移植相关并发症、减少移植手术期死亡之外,还应加强患者移植后的医学监护和康复指导,进一步提高移植成功率。

蔡梦鑫[8](2016)在《儿童少见类型恶性肿瘤临床病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几种儿童少见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及软组肉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讨论相关诊疗进展。方法:收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自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少见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4例及自1998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少见类型软组织肉瘤51例,分别回顾性分析患儿所有临床资料,讨论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少见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6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3例、痘疱样淋巴瘤3例、儿童滤泡性淋巴瘤2例。以皮肤病变起病10例(71.4%),伴发热10例(71.4%),伴肝脾肿大7例(50%),14例均未发现骨髓及中枢浸润。无统一治疗方案,主要采用CHOP和/或类似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化疗方案,7例(50%)加用干扰素治疗。初治获得完全缓解10例(71.4%),未失访生存者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24-71个月)。2年OS及EFS分别为83.6%和57.1%。51例少见类型软组织肉瘤包括纤维肉瘤17例、滑膜肉瘤10例、肾外横纹肌样瘤9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6例、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3例、未分化肉瘤6例。首次确诊中位年龄5岁(1个月-13.5岁)。肿块最常见原发部位为四肢,其次为头颈部,分别占41.2%和19.6%。出现远处组织或器官受累12例,以骨转移最为常见。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123个月),初治获完全缓解44例,部分缓解3例,有效率92.2%。后续随访获持续缓解29例,复发13例。2年OS和EFS分别为87.8%和56.9%。手术是否完全切除是本组病例唯一预后影响因素。结论:本文几类儿童少见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症状不典型,骨髓/中枢浸润发生率低,病理诊断较困难。目前尚无统一有效治疗方案,运用类似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方案并加用干扰素治疗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痘疱样淋巴瘤及儿童滤泡性淋巴瘤预后相对良好。儿童少见类型软组织肉瘤主要以原发于四肢的肿块起病,以达到肿瘤完整切除为目标的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与预后密切相关。

杜胜男[9](2019)在《定量检测微嵌合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意义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定量检测微嵌合体,并分析其动态变化,来早期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早期植入情况和早期预测HSCT的复发风险,从而可以进行合适的干预治疗,以达到降低移植失败率的目的。同时对比脐血移植(CBT)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早期植入的规律。方法行allo-HSCT治疗多种恶性及非恶性难治性血液病15例。其中,中位年龄16岁(0.8-60岁),中位体重42 kg(8-80 kg)。急性白血病(AL)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5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2例,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WAS)1例。在15例患者中,行PBSCT有5例,输入的中位有核细胞数为85.60 x 10^7/kg(69.90-109.90 x 10^7/kg),CD34+细胞计数为39.80 x 10^5/kg(30.70-49.40 x 10^5/kg)。而CBT有10例,输入的中位有核细胞数为8.91 x 10^7/kg(3.84-11.00 x 10^7/kg),CD34+细胞计数为2.50 x 10^5/kg(1.34-4.57 x 10^5/kg)。收集患者移植后至少15天的外周血样本,使用插入或缺失多态性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Indel-qPCR)定量检测微嵌合体。结果15例患者中,15例(100%)获得了中性粒细胞植入和11例(73.3%)获得了血小板植入。13例患者通过微嵌合体的检测达到了完全供者嵌合(CDC)。在10名达到CDC并且没有混合嵌合增加(IMC)中,9名获得完全植入,1名中性粒细胞植入,血小板还未植入;3名达到CDC后出现1次IMC的患者中,中性粒细胞全部植入成功,血小板有2名成功植入;在2名出现多次IMC且始终未达到CDC的患者中,2名血小板未植入。在15例患者中,1例出现多次IMC的患者复发。在11例可评估的患者中,3例患者发生了II-IV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在存活超过100天的患者中,没有患者发生慢性GVHD。迄今为止,15名患者中有13名存活,中位生存时间为4.7个月(0.9-11.0月)。总生存率(OS)为86.7%。结论1.Indel-qPCR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检测微嵌合体的方法,可以作为早期预测植入和复发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2.通过对CBT和PBSCT的植入对比,虽然PBSCT血小板植入优于CBT,但是两者中性粒植入无明显不同,两者的总生存率也无明显不同,说明CBT可以作为治疗血液病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秦洋[10](2020)在《非血缘与同胞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目前可以治愈恶性血液病的有效且唯一手段。对于缺乏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同胞相合供者(matched-sibling donor,MSD)、非血缘相合供者(matched-unrelated donor,MUD)的患者来说,脐带血(umbilical cord blood,UCB)可作为重要的替代供者来源。近年来,脐血移植(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UCBT)技术已逐渐成熟并完善,脐带血也逐渐成为可替代亲缘及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供者干细胞来源,在儿童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大力支持,储存脐带血对未来脐血移植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目的分析比较单份同胞UCBT与单份非血缘UCBT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接受同胞UCBT及非血缘UCBT治疗的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单份脐血移植。根据供者来源分为同胞UCBT组(SUCBT组)和非血缘UCBT组(UUCBT组)。2.两组患者均采用清髓性预处理(myeloablative conditioning,MAC)方案,SUCBT组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预防单用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UUCBT组GVHD的预防采用CsA+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方案。3.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造血重建情况、GVHD发生率、移植相关死亡(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TRM)率、复发率、5年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和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4.统计学描述及分析:所有患者的疾病特征及移植疗效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生存率的计算及生存曲线的描绘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并采用Log-rank检验法进行组间生存比较。结果1.42例UCBT患者中,37例患者顺利获得造血重建,植入率为88.1%。SUCBT组与UUCBT组患者中性粒细胞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6天(11~43天)vs 20天(12~45天),P=0.350],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20天(15~50天)vs 28天(18~56天),P=0.805]。两组患者在造血植入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SUCBT组与UUCBT组患者100d内发生a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3.3%(5/15)vs 40.9%(9/22)(P=0.738)。两组患者c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4.3%(2/14)vs 33.3%(6/18)(P=0.412)。两组患者 aGVHD 与 cGVHD 的累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的移植相关死亡(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TRM)率分别为29.4%(5/17)vs 44.0%(11/25)(P=0.3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SUCBT组患者中有4例复发,UUCBT组患者中有8例复发。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23.5%(4/17)vs 32.0%(8/25)(P=0.8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SUCBT组与UUCBT组之间5年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3%±12.3%)vs(27.2%±9.9%)(P=0.047),两组之间5年DFS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47.1%±12.1%)vs(23.5%±9.2%)(P=0.045)。且 SUCBT 组的长期生存率高于 UUCBT 组。结论1.脐血移植(UCBT)是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的重要移植方式之一,对于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来说,脐血是关键的替代供者干细胞来源。2.本研究显示,同胞UCBT患者较非血缘UCBT患者在长期生存方面可获益,因此,在国家开放二胎政策的大背景下,储存脐带血为同胞脐血移植保驾护航,显得尤为重要并值得逐渐在临床推广。

二、白血病的骨髓移植(BMT)与化学药物治疗(CT)的疗效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血病的骨髓移植(BMT)与化学药物治疗(CT)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2)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复方青黄散治疗MDS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目的
        1.2 病例来源
        1.3 研究方案
        1.4 病例选择
        1.5 纳入和排除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疗效评价标准
        1.8 患者资料
        1.9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外周血细胞计数
        2.3 输血量改变
        2.4 不同年龄疗效比较
        2.5 不同性别疗效比较
        2.6 不同染色体核型疗效比较
        2.7 不同IPSS-R危度疗效比较
        2.8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和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MDS小鼠模型建立及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骨髓细胞提取
        1.3 药物干预方案
        1.4 外周血细胞计数
        1.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
        1.6 动物实验伦理
        1.7 仪器和设备
        1.8 试剂
        1.9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MDS小鼠移植物嵌合度检测
        2.2 复方青黄散干预前MDS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
        2.3 复方青黄散干预后MDS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
        2.4 复方青黄散干预后MDS小鼠生存时间
        3. 讨论
    第二节 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1.2 细胞
        1.3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1.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
        1.5 q-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1.6 Western-bol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1.7 克隆形成蔟分析
        1.8 实验仪器及耗材
        1.9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复方青黄散对小鼠和人源细胞细胞活力的作用
        2.2 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骨髓造血的作用
        2.3 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2.4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造血的作用
        2.5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2.6 复方青黄散对MDS克隆的分子作用机制
        2.7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细胞的分子作用机制
        2.8 复方青黄散中雄黄、青黛对正常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文献综述
    (一) 中医论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二) 西医诊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三) 红细胞分化成熟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3)基因突变与基因多态性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次
第1章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者细胞来源的白血病复发机制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和方法
        1.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1.2.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供者排除存在潜在血液系统疾病可能
        1.3.2 患者处于allo-HSCT前的不同时间点的骨髓标本的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1.3.3 干细胞供者的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1.3.4 患者处于allo-HSCT后不同时间点的骨髓标本的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1.3.5 患者发生allo-HSCT后供者细胞来源的白血病复发的病理过程中CEBPA基因突变的动态演变过程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CEBPA基因多点突变致急性白血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CEBPA基因的表达
        2.3.2 C-BPα蛋白野生型与各个突变体在细胞中的定位
        2.3.3 CEBPA基因突变对C/EBPα蛋白的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功能的影响
        2.3.4 CEBPA基因突变对C/EBPα蛋白的阻滞细胞周期功能的影响
        2.3.5 CEBPA基因突变对C/EBPα蛋白的诱导粒系分化功能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自身细胞来源的白血病复发的基因分子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患者及移植特征
        3.2.2 主要材料、试剂、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
        3.3.2 通过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发现与移植后复发可能相关的基因突变
        3.3.3 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过程白血病细胞克隆演变模式
        3.3.4 通过基因突变验证组中进一步验证获得与allo-HSCT后复发相关PTPN21 基因突变
        3.3.5 与ALL发生allo-HSCT后复发相关的PTPN21基因突变位点蛋白质序列保守性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免疫逃逸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患者、干细胞供者及移植特征
        4.2.2 要材料、试剂、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统计分析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影响移植后复发风险的关键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4.3.2 影响移植其他重要并发症和移植疗效的关键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4.4 讨论
    4.5 小结
总结和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血病概述
        1.1.1 白血病的定义及常见症状
        1.1.2 白血病的发现及分类
        1.1.3 白血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1.4 白血病流行病学
        1.1.5 白血病的治疗
    1.2 白血病自发性缓解与细菌感染
    1.3 细菌抗肿瘤研究
        1.3.1 细菌抗肿瘤研究历程
        1.3.2 细菌抗肿瘤的优势
        1.3.3 细菌抗肿瘤的应用前景
    1.4 沙门氏菌抗肿瘤研究
        1.4.1 沙门氏菌有效靶向肿瘤
        1.4.2 沙门氏菌介导肿瘤细胞自我死亡
        1.4.3 沙门氏菌减少肿瘤转移
        1.4.4 沙门氏菌诱发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
        1.4.5 沙门氏菌增强肿瘤化疗敏感性
        1.4.6 沙门氏菌联合治疗进一步促进了肿瘤的消退
        1.4.7 沙门氏菌的遗传学改造
        1.4.8 沙门氏菌可作为递呈肿瘤治疗分子载体
    1.5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研究
        1.5.1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构建及遗传特点
        1.5.2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生物分布特性
        1.5.3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毒理学评价
        1.5.4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抗肿瘤研究
    1.6 课题研究思路、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VNP20009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体内外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及细胞株
        2.2.2 实验动物及饲养
        2.2.3 试剂与耗材
        2.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5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2.3.2 细胞培养
        2.3.3 细菌-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
        2.3.4 Annexin V-PE/7-AD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2.3.5 L1210皮下瘤模型建立
        2.3.6 动物分组与给药治疗
        2.3.7 石蜡切片的制备
        2.3.8 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
        2.3.9 石蜡切片缺口末端标记(TUNEL)免疫荧光分析
        2.3.10 总蛋白的提取
        2.3.11 蛋白浓度测定
        2.3.12 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
        2.3.13 统计学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VNP20009 体外抑制L1210/Jurkat细胞增殖
        2.4.2 VNP20009 体外诱导L1210/Jurkat细胞凋亡
        2.4.3 VNP20009治疗L1210细胞荷瘤小鼠体重和活动未见异常
        2.4.4 VNP20009抑制L1210皮下移植瘤生长
        2.4.5 VNP20009引起L1210皮下移植瘤组织坏死
        2.4.6 VNP20009诱导L1210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
        2.4.7 VNP20009治疗L1210皮下移植瘤凋亡蛋白表达量升高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NP20009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体内外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及细胞株
        3.2.2 实验动物
        3.2.3 主要试剂与耗材
        3.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5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3.3.2 细胞培养
        3.3.3 细菌-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
        3.3.4 Annexin V-PE/7-AD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3.3.5 HL-60皮下瘤模型建立
        3.3.6 动物分组与给药治疗
        3.3.7 石蜡切片的制备
        3.3.8 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
        3.3.9 石蜡切片缺口末端标记(TUNEL)免疫荧光分析
        3.3.10 总蛋白的提取
        3.3.11 蛋白浓度测定
        3.3.12 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
        3.3.13 统计学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VNP20009体外抑制HL-60细胞增殖
        3.4.2 VNP20009体外诱导HL-60细胞凋亡
        3.4.3 VNP20009治疗HL-60细胞荷瘤小鼠体重和活动情况无异常
        3.4.4 VNP20009抑制HL-60皮下移植瘤生长
        3.4.5 VNP20009引起HL-60皮下移植瘤组织坏死
        3.4.6 VNP20009诱导HL-60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
        3.4.7 VNP20009治疗HL-60皮下移植瘤组织凋亡蛋白表达量增加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NP20009 对系统性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免疫激活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株及细胞
        4.2.2 实验动物
        4.2.3 主要试剂与耗材
        4.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4.2.5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4.3.2 沙门氏菌VNP20009的组织分布
        4.3.3 MLL-AF9 驱动型AML白血病细胞的复苏
        4.3.4 MLL-AF9 驱动型AML白血病细胞小鼠尾静脉注射造模
        4.3.5 抗凝全血样本的采集
        4.3.6 血清样本的采集
        4.3.7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GFP+)检测
        4.3.8 血涂片瑞氏-吉姆萨染色
        4.3.9 小鼠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
        4.3.10 原代脾脏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4.3.11 原代骨髓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4.3.12 原代白血病细胞红细胞裂解处理
        4.3.13 原代白血病细胞的冻存
        4.3.14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分组与给药治疗
        4.3.15 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的测定
        4.3.1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
        4.3.17 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
        4.3.18 统计学分析
    4.4 研究结果
        4.4.1 VNP20009小鼠组织分布情况
        4.4.2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模型的构建
        4.4.3 VNP20009 治疗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体重未见明显异常
        4.4.4 VNP20009 抑制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4.4.5 VNP20009 抑制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脾脏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4.4.6 VNP20009 影响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细胞的分布
        4.4.7 NP20009对MLL-AF9驱动型AML主要器官重量的影响
        4.4.8 VNVNP20009 延长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生存期
        4.4.9 VNP20009调节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
        4.4.10 VNP20009调节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
        4.4.11 VNP20009 激活 MLL-AF9驱动型 AML 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增殖
        4.4.12 VNP20009 促进 MLL-AF9 驱动型 AML 小鼠脾脏中 IFN-γ+效应T淋巴细胞的极化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不同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对象
    2.1 患儿的基本情况
    2.2 分度标准
    2.3 移植前治疗情况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病人的选择与准备
    3.2 造血干细胞采集
    3.3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方法
    3.4 随访
    3.5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造血重建
    4.2 总体生存结果
    4.3 并发症
    4.4 死亡原因
第五章 讨论
    5.1 造血重建
    5.2 生存情况
    5.3 并发症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中英文缩略词表
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6)白血病骨髓移植的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1.病例组:
        2.对照组:
    二、MRI检查
        1.MR成像参数:
        2.MRI检查时间:
        3.腰椎T1弛豫时间的测量:
    三、骨髓活检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3例, 图1, 2)
        1.BMT预处理前骨髓:
        2.BMT后骨髓:
    二、急性白血病 (17例, 图3~8)
        1.BMT预处理前骨髓:
        2.BMT后骨髓:
    三、腰椎T1弛豫时间
讨论

(7)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骨髓移植
        1.2.2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1.3 预处理方案
    1.4 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的预防
    1.5 肝静脉闭塞病 (HVOD) 的防治
    1.6 支持治疗
    1.7 骨髓植入指标
2 结果
    2.1 移植后血象变化和造血重建
    2.2 存活情况
        2.2.1 移植后100 d存活率
        2.2.2 长期存活率
        2.2.3 各种疾病移植后存活情况
    2.3 移植物抗宿主病和肝静脉闭塞症
        2.3.1 移植物抗宿主病
        2.3.1 肝静脉闭塞症
    2.4 移植年份、例数、存活率
3 讨论

(8)儿童少见类型恶性肿瘤临床病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部分
    第一部分 儿童少见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远期随访分析
        1.儿童少见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概述
        1.1 非霍奇金淋巴瘤新分类
        1.2 非霍奇金淋巴瘤最新分期
        1.3 治疗进展
        2.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分析标准
        2.2 诊断及分期标准
        2.3 治疗方案
        2.4 疗效判断标准
        2.5 严重并发症定义
        2.6 随访方法、截止日期及统计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特点
        3.3 治疗方案
        3.4 疗效评估及随访
        4.讨论
        4.1 关于发病率
        4.2 关于临床特点及诊断难度
        4.3 疾病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4.4 皮肤病变为主的几类NHL分期
        4.5 关于治疗
        5.结论
    第二部分 儿童少见类型软组织肉瘤临床病例远期随访分析
        1.儿童少见类型软组织肉瘤概述
        1.1 WHO2013软组织肉瘤分类
        1.2 非横纹肌软组织肉瘤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2.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分析标准
        2.2 病理分型标准
        2.3 临床分期及分组
        2.4 治疗方案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随访方法及截止日期
        2.7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特点
        3.3 治疗
        3.4 生存分析
        4.讨论
        4.1 软组织肉瘤发病率
        4.2 少见类型软组织肉瘤临床特点
        4.3 预后影响因素
        4.4 治疗策略
        4.5 治疗相关副反应
        5.结论
英文正文
    Part 1 Clinical analysis of rare types of NHL in children
        1 Background
        2 Patients and methods
        3 Results
        4 Discussion
        5 Conclution
    Part 2 Clinical analysis of rare types of soft tissue sarcoma in children
        1 Background
        2 Patients and methods
        3 Result
        4 Discussion
        5 Conclution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相关论文

(9)定量检测微嵌合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意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定量检测微嵌合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意义分析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非血缘与同胞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病例资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脐血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白血病的骨髓移植(BMT)与化学药物治疗(CT)的疗效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白血病的骨髓移植(BMT)与化学药物治疗(CT)的疗效比较[J]. 曹履先,胡亮钉,曾堂清,陈虎,江岷. 山西白血病, 1992(04)
  • [2]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D]. 范腾.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基因突变与基因多态性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肖浩文. 浙江大学, 2013(03)
  • [4]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美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5]不同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研究[D]. 吴学东. 南方医科大学, 2010(12)
  • [6]白血病骨髓移植的MRI研究[J]. 贺涓,廉宗,韩明哲,韩悦,冯四洲.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09)
  • [7]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临床疗效分析[J]. 靖彧,于力,刘海川,姚善谦,楼方定,张伯龙,高春记,周绮,李红华,薄剑,王全顺,赵瑜,朱海燕.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8(03)
  • [8]儿童少见类型恶性肿瘤临床病例研究[D]. 蔡梦鑫.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9]定量检测微嵌合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意义分析[D]. 杜胜男. 东南大学, 2019(05)
  • [10]非血缘与同胞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对比研究[D]. 秦洋.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骨髓移植(BMT)与化疗(CT)治疗白血病的疗效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