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振子运动周期公式的研究与学生实验的开启

弹簧振子运动周期公式的研究与学生实验的开启

一、弹簧振子运动周期公式的研究及学生实验的开设(论文文献综述)

糜雪[1](2020)在《中国、美国和新西兰高中物理教材结构的比较研究 ——以“振动与波”主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材在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教材对比既可以促进教材编写者了解各国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继承与发展优良的教材编写风格;也可以帮助教材使用者梳理教材的结构体系,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引入应用于分析教材结构的解释结构模型(简称ISM),以中国《物理》教材(简称人教版)、美国《Holt Physics》教材以及新西兰《Physics for you》教材这三国高中物理主流教材的“振动与波”主题下的内容为例展开研究:提取关键要素、形成要素间关系、求可达矩阵、绘制层级有向图,并根据层级有向图,从关键要素的选择、起始要素的安排、结点要素的安排以及要素间形成关系这四个角度对三种教材的同一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展现不同教材的特色,挖掘各教材的优点与不足。本文通过对三种教材结构的比较研究,分析归纳出关于三国教材编写的相同之处,主要有:(1)知识内容的编排重视基础性和广泛性。(2)知识的呈现方式兼顾科学性与趣味性。(3)重视实验教学的功能性。同时,由于不同国家的课程目标、学生认知、社会需求等有所不同,三种教材在知识要素的选取、概念的陈述、知识要素间的形成路径和呈现方式上都显示出了各自的特色。基于对三种教材的研究比较,为我国教材编写者和一线物理教师提供参考和依据,为教材改革和利用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1)知识编排要循序渐进,知识框架要趋于完整。(2)知识呈现的视角要多元化。总之,教材编排和教学设计过程中知识要素间的形成路径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凌国亮[2](2019)在《基于数理核心素养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分析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评价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的关键依据。近年来,高中生升学的物理考试形成了高考、物理竞赛、自主招生三大层次,物理竞赛也逐渐成为备受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关注和喜爱的特长教育。参与竞赛的学生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物理知识、灵活的科学思维、强大的探究能力、严谨的科研精神,更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专业能力。为了促进物理竞赛教学和备考,基于物理、数学核心素养对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2014-2018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剖析物理、数学核心素养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试题的题型、分值、知识板块、考试内容、解题方法着手,分析试题和解答过程中涉及的物理、数学核心素养以及体现这些素养的内容,最后对其进行分类和统计,归纳试题特点。另外,选取经典试题案例,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五个部分,依次对试题及其解答过程进行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分析与评定,为考试命题提供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高考题在创设情境和考查内容方面与物理竞赛有很高的相似度;高考试题,尤其是计算题压轴题常常是以物理竞赛试题为原型创新或改编而成;高考压轴题的求解过程会涉及一些高中物理竞赛常用的解题方法。2.近五年的预赛试卷在题型、题量、分值上保持高度一致。试卷满分为200分,由5道选择题、5道填空题、6道计算题组成。其中,力学部分的试题分值约占总分的五分之二,是预赛最主要考查的知识板块。电磁学部分的试题分值约占总分的四分之一,也是预赛重点考查的知识板块。光学、热学、近代物理部分所占分值不多。3.近五年预赛的所有题目都对物理观念有所考查,着重考察学生运用相互作用观念和能量观念处理问题的能力。试题的解答需要学生掌握科学推理的方式,在不同情境中运用不同的推理手段解决问题,更要学会用已知的物理模型探究未知的物理情境。学生需要在理解物理学经典实验的基础上,多多关注和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试题对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考查以科技时事、物理学史、社会责任、科研精神的形式呈现,其中以科技时事呈现的频率最高。4.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体现在试题的解答过程中。预赛对数学运算有着较强的要求,更需要学生具备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数学关系的能力及数形结合的能力。基于数理核心素养对物理竞赛预赛试题进行研究,能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深入了解物理竞赛的相关内容,能让师生把握预赛试题的特点、命题规律及核心素养的考查情况,助力竞赛教学与备考,更能促使物理学科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朱国斌[3](2012)在《基于DISLab的几个高中力学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是高中物理新课标的一个特色。各种版本的高中物理新教材都增加了数字化实验的内容,数字化实验研究成为了当前中学物理实验研究的一个方向。据此,本文主要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对高中力学“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性和验证性实验”、“简谐振动的实验”和“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在已有的实验研究成果基础上,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的功能优势,从研究实验原理出发,确定了实验关键,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定了恰当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条件,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本文对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进行高中物理实验研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沈燕虎[4](2014)在《基于垂直驱动的压电振动送料器结构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振动送料器是自动加工和装配系统中的一种供料装置,由于其整列定向性能优良,供料效率高,通用性好,因而广泛应用于装配、加工、包装等各种自动上料工序。传统的振动送料器采用电磁铁为振动源,工作频率一般为50Hz或100Hz,消耗电能较多、工作噪声大、结构调整相对复杂。随着先进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产品愈来愈趋向于轻、薄、细、小、精,对新型振动送料器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日本首次提出了利用矩形压电双晶片作为激励源的压电式振动送料器,随后的几十年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在自动化生产线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对压电式振动送料器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结构形式上尚未完全突破国外知识产权的限制,而无法大批量生产,同时也缺乏研制高端压电式振动送料器的指导理论,难以满足精密生产的需求。本论文结合国家863项目“垂直驱动式压电振动送料器的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06AA04Z225)”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利用环形压电振子垂直驱动的新型振动送料装置。以这种新型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理论分析、样机设计与制作试验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压电式振动送料装置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总结了现有压电式振动送料装置的驱动状况,给出了垂直驱动式压电振动送料器的优缺点和研究意义。2、通过分析压电陶瓷的性能参数和相关特性,获得了振动送料器所用压电陶瓷的性能参数要求,确定了适于送料器驱动的压电陶瓷振动模式、送料器所用压电振子的类型、支撑方式与振动放大形式,为送料器的结构设计、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3、对垂直驱动式压电振动送料器进行了结构设计,并对其振动系统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得出了系统幅频响应的理论公式和影响因素。根据理论分析结果,对送料器的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和优化。4、分析了垂直驱动式压电振动送料器能够对物料形成输送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物料的运动力学模型;通过对物料输送过程中存在的运动形式的分析,确定了物料抛掷运动和滑移运动时各自对垂直驱动式压电振动送料器的结构参数和振动形式的需求条件;并推导了物料两种运动形式的平均速度公式。5、对垂直驱动式压电振动送料器系统的关键部件——振动料斗,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从材质、结构、参数、种类、表面处理、生产工艺等方面,对料斗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针对不同的物料,为垂直驱动式压电振动送料器匹配选择合适的料斗参数奠定了理论基础。6、制作了垂直驱动式压电振动送料器样机,确定了评估样机性能的参数及相关试验方法;分别从驱动信号、料斗、物料、振动体四个方面,对样机的性能影响进行了测试和试验,通过分析相应的试验结果,得出了各因素对样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本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丰富了压电式振动送料器驱动机理,为高端压电式振动送料器的研制和性能改进提供了初步理论和试验支撑,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压电式振动送料器的产品化奠定了基础。

李德洪[5](1994)在《弹簧振子运动周期公式的研究及学生实验的开设》文中提出弹簧振子运动周期公式的研究及学生实验的开设李德洪(四川省邮电学校610067)在简谐振动的理论教学中,教材以弹簧振子为例.在简要地介绍了弹簧振子的运动情况后,对弹簧振子运动的周期定量的给出了公式和简要地论述了周期与质量、倔强系数、振幅等物理量的关系....

许静[6](2007)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文中提出自1999年开始,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力度之大是空前的,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是一个全方位整体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物理课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科学教育和物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使高中毕业生具有更高的科学素质,以适应二十一世纪技术化社会的需要,在物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现行的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是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基于学生通过高中物理学习对现行大学物理学习的适应性如何的疑问而进行的,即高中物理新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准备是否充分?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变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物理教育研究者的意见存在分歧,至今为止,没有清楚的研究,因此我们认为对现行高中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本研究可使我们真正了解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可以真正了解通过新课程学习的学生,在现行大学物理课程学习中的适应性如何?理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促进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有序健康地发展,同时也可为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涉及到以下三项研究:1.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我们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对于高中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认为现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之下、统一编审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了多样化,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对于每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显然是不现实的,各版本的教材是遵循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体现了相同的课程理念,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基本相同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知识呈现的方式,语言文字的叙述,版面的设计等方面,即教材的深层结构没有什么差别,这也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所以在此我们选择“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对于高中物理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3个系列)的内容分析,我们主要从知识分析和方法论分析着手。知识分析主要分析教材体系和逻辑结构、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其知识应用,方法论分析即教材中所体现的研究物理学所应用的各种基本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理想化方法等,通过分析,可以明确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现出教材如何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世界观的培养。2.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大学物理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我们以大学物理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对于大学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通过调研就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调查取样是在全国各省市选取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农林、医学院校进行调查,调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向各高校发出信件询问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向100所高校发出信件),二是通过电话与高校的物理学院取得联系,三是通过上网,进入各高校的物理学院进行查询(教学计划),或者是通过各高校的精品课程介绍也获取了有价值的信息,最后我们收集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共105所高校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我们经过统计得到使用数量较多、具有代表性的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共约53本教材)。3.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在对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就高中物理模块课程与大学不同专业物理课程的对应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高中物理模块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同时,考虑到模块课程的选取问题,我们还要分析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1.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系列同文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文科大学物理的需要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对力、热、电、光、原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定性讲述,教材内容大部分介绍了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如基本粒子、现代宇宙学、熵、混沌、分形、对称性原理等,还探讨了物理学与社会、科技发展有关的问题,主要涉及到航天技术、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与能源科学、物理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与环境科学、医学中的物理学、信息技术、激光的应用、微观世界的近代技术应用等。高中物理必修模块讲述了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初步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磁学、热学等知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选修1-2讲述了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对于机械振动、机械波、波动光学的基本知识没有涉及到。学生在学习了高中物理共同必修和选修1系列后,能够掌握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以及波动光学的知识,虽然在选修1系列中没有涉及到,如果在大学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这部分知识,那么根据学生高中阶段的物理基础知识,结合文科大学物理自身的特点来讲,学生同样可以较容易地接受。2.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一般工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工科大学物理的需要工科大学物理涉及到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与光学、近代物理的内容,是在高中物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其重点放在讲清物理本质上,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通过计算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物理图像。没有繁琐的公式推导和数学运算,数学仅限于微积分和矢量分析。就教材中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而言,光学部分只讲解了波动光学的内容,而没有涉及到几何光学部分,对于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上应用的内容介绍较少。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没有涉及到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动量的知识内容,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此外,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突出了物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应用和操作等方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农林院校和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基本相同,就具体的知识内容而言,力、热、电、原子四部分基本相同,只是在光学部分内容稍微有些差异,农林院校没有讲述几何光学的内容,讲述了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而医学院校则与之相反,在原子物理部分,医学院校则重点讲述了X射线的知识。如果将农林、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与工科院校相比较,其区别在于流体力学的知识和光学部分,对农林、医学院校来讲,这部分知识都是作为专门的一章来介绍的,涉及到流体力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光学部分工科院校物理课程只讲述了波动光学的知识,而医学院校则讲述了几何光学、波动光学,农林院校讲述了波动光学和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在知识的讲述上,农林、医学院校的讲述方式是简单介绍物理学基本原理,然后就介绍物理理论知识在生物科学、农林科技以及日常科技中的应用、物理学在现代医学方面的应用,较少涉及到公式的推导、数学计算等。由此看来,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相比,两者在取向上是一致的,都侧重于物理学知识在生产、技术中的应用,它所提供的知识准备也是足够的。4.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系列同理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理科大学物理同样涉及到力、热、电、光、原五部分的内容,但是,同工科院校相比每一部分的内容讲得都比较深入,注重物理学的理论、思想、方法、数学方法的运用、计算量较多。此外,对于某些重点工科院校及相应的专业,其对物理知识的要求较高,对于今后想报考这些学校的高中学生来讲,选择高中物理选修3系列进行学习同样是适合的。5.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通过高中物理共同必修1、共同必修2、选修3-1、选修3-2的学习,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中力学、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中的物理学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为大学阶段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修3-1、选修3-2可作为选修3系列中的必选内容。就选修2系列来讲,对于那些今后从事实际应用和工程技术的学生而言,选修2-1是电磁学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选修2-2是力学和热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这一模块涉及到刚体、热机、制冷机等应用性知识,对于将来从事工程技术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选修2-3是波动光学、几何光学和原子物理的基础知识,对于从事农林、医学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就选修1系列而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文科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

陈东生[7](2005)在《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课程的开设与实施》文中提出本论文着重于“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并研制出了一批相应合理的实验仪器和装置,从而起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本论文解决的关键问题为:1. 如何开设、实施及评价“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课程”。2. 如何结合现有的条件,用高科技的手段来设计、研制出适合本校学生的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的内容及装置。3. 如何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整理并编写出适应21世纪发展的新颖教材,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以使不同需求及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本论文首先论证了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概括介绍了大学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功能、大学物理实验的目标及现状分析等。其次叙述了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的内涵及区别,课程的开设背景、实施原则以及对常用工具的介绍。然后分析与介绍了一些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的实例。最后给出了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课程的思考和评价以及不足之处和解决的途径等。本文的核心部分在于给出的八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的设计性及研究性实验内容,这些内容均在附录中以实验讲义的形式呈现。

魏珍[8](2009)在《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科学教育改革中,特别是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逐渐成为教学方法探索的热点之一。物理实验是一个探索过程,是一种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即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的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物理实验活动,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探究教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本实践研究的目标在于改变学生做物理实验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本文阐述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素以及高中物理实验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原则和策略,对高中物理实验实施探究式教学进行了实践研究。教学实践分为三部分:1、实践活动初期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实际情况调查;2、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教学实践;3、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效果调查。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结果显示:1、可以改变学生做实验的不良习惯;2、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3、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探究能力;4、能够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杨学清[9](2005)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文中指出在科学教育改革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探究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前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现状,论述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建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程序和实施条件。论文主要运用了问卷凋查和理论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并通过教育实践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本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并简要说明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系统的阐述了科学探究的理论基础及对本论文研究的指导意义,并从物理教学理论的角度,论证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学科基础;论文的第三部分对建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和实施条件进行了研究。论文的第四部分,具体探讨了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进行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并就最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材《力学》中的部分科学探究内容作了详细设计;在论文的第五部分对教学实践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第六部分闸述了探究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及发展展望。

刘美灵[10](2017)在《高中生“机械振动、机械波”相异构想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论是在进行科学学习之前,还是在进行科学学习之后,学生都存在着很多偏离科学现象本质和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我们统称为相异构想。相异构想是当今国际国内的教育研究热点之一,它对教学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机械振动、机械波”这两章包含众多复合概念,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此前,却因高考设置的原因在国内的相异构想研究中处于空白状态。本文以建构主义和奥苏泊尔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编制了二段式诊断性测试卷,诊断出学生在“机械振动、机械波”这两章学习后所存在的相异构想,分析了相异构想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转变这些相异构想的教学策略以及具体的教学设计,最后选择了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机械振动、机械波”这两章学习后所存在的主要相异构想有:(1)人和波源之间的距离越远,人接受到的频率越低;(2)振源停止振动,介质仍然会持续振动;(3)单摆的回复力就是摆子所受的合外力;(4)振幅越大,单摆的周期越大;(5)振幅等于振子在四分之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大小;(6)回复力的公式F=-kx中的k就是弹簧的劲度系数;(7)两列波叠加后,只要出现振动加强或减弱就是发生明显干涉;(8)回复力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有关;(9)作受迫振动的物体,振动频率等于固有频率;(10)弹簧振子的平衡位置一定在弹簧的原长处。结合相异构想的具体内容和对学生的访谈以及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笔者对学生产生这些相异构想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剖析,将原因归为以下六个方面:(1)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2)未能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3)知识的负迁移,(4)以偏概全的思维定势,(5)线性求简的逻辑思维模式,(6)功能固着的惯性思维。基于本文探查出的相异构想,结合建构主义和奥苏泊尔的学习理论,笔者提出了转变这些相异构想的六个策略:(1)充分了解学生的相异构想;(2)通过辨析明确概念内涵;(3)提高概念学习的直观性;(4)呈现特殊文本;(5)引发认知冲突构建科学概念;(6)通过探究性实验加深理解。基于这些教学策略针对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实验课四种不同课型进行教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教学实践。实践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施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后,取得了明显不同的教学效果。实验班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了对概念的理解水平,但是解题能力的提高则不明显。

二、弹簧振子运动周期公式的研究及学生实验的开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弹簧振子运动周期公式的研究及学生实验的开设(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美国和新西兰高中物理教材结构的比较研究 ——以“振动与波”主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教材
        2.1.2 教材结构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外对于物理教材比较的研究现状
        2.2.2 解释结构模型(ISM)法在教材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2.3 理论基础
        2.3.1 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2.3.2 有意义学习理论
        2.3.3 双重编码理论
第3章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ISM)法的教材研究过程
    3.1 提取关键要素
    3.2 明确要素间的形成关系
    3.3 由邻接矩阵求可达矩阵
    3.4 制作层级有向图
第4章 基于ISM法的振动部分的教材结构分析
    4.1 中国人教版教材振动部分的知识结构分析
    4.2 美国教材振动部分的知识结构分析
    4.3 中国和美国教材振动部分知识结构的分析比较
第5章 基于ISM法的波部分的知识结构分析
    5.1 中国人教版教材波部分的知识结构分析
    5.2 美国教材波部分的知识结构分析
    5.3 新西兰教材波部分的知识结构分析
    5.4 中国、美国和新西兰教材波部分知识结构的分析比较
第6章 基于ISM法的声音部分的教材结构分析
    6.1 美国教材声音部分的知识结构分析
    6.2 新西兰教材声音部分的知识结构分析
    6.3 美国和新西兰教材声音部分知识结构的分析比较
第7章 结论和启示
    7.1 结论
    7.2 启示
    7.3 不足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数理核心素养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理论基础
        1.5.1 素质教育理论
        1.5.2 多元智力理论
        1.5.3 教育评价理论
第二章 数理核心素养概述
    2.1 素养
    2.2 核心素养
    2.3 学科核心素养
    2.4 物理核心素养
    2.5 数学核心素养
第三章 高中物理竞赛概述
    3.1 物理竞赛的发展
    3.2 物理竞赛的考试范围
    3.3 物理竞赛与高考、自主招生之间的关系
    3.4 物理竞赛试题与高考试题之间的关系
    3.5 开展物理竞赛的意义
第四章 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物理竞赛试题中的体现
    4.1 物理竞赛预赛试题考查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4.2 物理核心素养在竞赛预赛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4.2.1 物理观念素养在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4.2.2 科学思维素养在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4.2.3 科学探究素养在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4.2.4 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在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4.3 数学核心素养在竞赛预赛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第五章 基于数理核心素养的部分预赛试题分析
    5.1 力学部分试题案例分析
    5.2 热学部分试题案例分析
    5.3 电磁学部分试题案例分析
    5.4 光学部分试题案例分析
    5.5 近代物理部分试题案例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对物理竞赛教学的启示
        6.2.1 对教师的启示
        6.2.2 对学生的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DISLab的几个高中力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利用 DISLab 进行高中力学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DISLab 系统的简介
    2.2 高中力学实验概述
        2.2.1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力学实验体系的构成
        2.2.2 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在现有力学实验体系中的体现及应用
    2.3 利用 DISLab 进行高中力学实验研究的策略
        2.3.1 分析实验原理
        2.3.2 分析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
        2.3.3 分析仪器的结构和掌握仪器的工作原理
        2.3.4 运动学、动力学实验方法概述
第三章 基于 DISLab 的“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研究
    3.1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研究综述
        3.1.1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教学的发展历程
        3.1.2 牛顿第二定律探究实验的研究现状
    3.2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2.1 教材中牛顿第二定律探究性方案存在的问题
        3.2.2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探究性方案
    3.3 利用阿特伍德机进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3.3.1 利用阿特伍德机进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研究综述
        3.3.2 利用阿特伍德机进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验证性方案
第四章 基于 DISLab 的“简谐振动实验”研究
    4.1 简谐振动实验研究综述
        4.1.1 教材中对简谐振动的处理
        4.1.2 简谐振动实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4.2 利用 DISLab 对简谐振动实验的研究
        4.2.1 利用 DISLab 进行简谐振动实验的设计
        4.2.2 利用 DISLab 进行简谐振动实验的改进
    4.3 利用 DISLab 进行弹簧振子简谐运动实验条件的研究
        4.3.1 弹簧振子的回复力滞后现象
        4.3.2 实验研究回复力滞后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基于 DISLab 的“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研究
    5.1 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研究综述
    5.2 利用二力平衡法测量重力加速度
    5.3 利用自由落体法测量重力加速度
        5.3.1 基于自由落体法利用位移感器测量重力加速度
        5.3.2 基于自由落体法利用光电门测量重力加速度
        5.3.3 基于自由落体法利用声波传感器测量重力加速度
    5.4 利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
        5.4.1 基于单摆法利用光电门测量重力加速度
        5.4.2 基于单摆法利用力传感器测量重力加速度
        5.4.3 基于单摆法利用微电流传感器测量重力加速度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研究结果
        6.1.1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实验的结果
        6.1.2 简谐振动实验的结果
        6.1.3 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的结果
    6.2 研究的不足与思考
        6.2.1 研究的不足
        6.2.2 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基于垂直驱动的压电振动送料器结构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来源及其研究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来源及其研究意义
    1.2 压电式振动送料器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1.2.1 振动送料器的工作原理与产品分类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压电式振动送料器产品及应用
        1.3.1 压电式振动送料器主要生产商及其产品
        1.3.2 压电式振动送料器的应用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压电学与环形压电振子动力学
    2.1 压电陶瓷与压电效应
        2.1.1 压电效应
        2.1.2 压电驱动常用机电参数
        2.1.3 压电陶瓷的生产工艺以及种类
        2.1.4 压电陶瓷的振动模式
        2.1.5 压电方程
        2.1.6 压电陶瓷的共振特性及其等效电路
        2.1.7 压电陶瓷的失效形式
    2.2 环形双晶片压电振子
        2.2.1 压电振子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2.2 压电振子的共振特性
        2.2.3 压电振子的力学特性
        2.2.4 压电振子的匹配特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垂直驱动式压电振动体的结构设计与送料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3.1 压电振动体的结构设计
    3.2 送料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动力学分析
        3.2.1 系统的工作原理
        3.2.2 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3.3 送料器系统的弹性元件设计理论
        3.3.1 系统参数的设计流程
        3.3.2 支撑弹簧片的设计
        3.3.3 橡胶底脚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料在输送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分析
    4.1 物料运动形式
    4.2 物料滑行运动理论
        4.2.1 料斗轨道工作面的运动
        4.2.2 正向滑行指数 D_k和反向滑行指数 D_q
        4.2.3 正(反)向滑动角及正(反)向滑动系数
        4.2.4 正向滑动与反向滑动的平均速速
        4.2.5 物料滑行运动状态及其与运动学参数的关系
    4.3 物料抛掷运动理论
        4.3.1 抛掷指数 D、抛离角与抛离系数
        4.3.2 物料抛掷运动的理论平均速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料斗基本设计理论与应用实例
    5.1 料斗综述
        5.1.1 料斗的种类
        5.1.2 料斗的材质以及制作工艺
    5.2 料斗设计
        5.2.1 上料结构
        5.2.2 筛选排序结构
        5.2.3 回料结构
        5.2.4 料斗的表面处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物料运动与系统振动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与试验
    6.1 振动送料器系统的性能评估
    6.2 试验装置与样机参数
    6.3 驱动信号的影响
        6.3.1 频率特性
        6.3.2 电压特性
        6.3.3 料斗振幅与速度和平稳性的关系
    6.4 料斗的影响
        6.4.1 料斗重量的影响
        6.4.2 料斗转动惯量(直径)的影响
        6.4.3 料斗轨道倾角的影响
        6.4.4 料斗涂层(摩擦系数)的影响
    6.5 物料的影响
        6.5.1 物料重量(比重)的影响
        6.5.2 物料形状的影响
        6.5.3 物料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6.6 振动体的影响
        6.6.1 支撑(共振)弹簧片的安装倾角影响
        6.6.2 压电振子的影响
        6.6.3 底座重量的影响
        6.6.4 底座转动惯量(直径)的影响
        6.6.5 橡胶底脚的影响
    6.7 性能对比与环保参数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性描述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物理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研究概述
    2.1 中学物理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研究概述
    2.2 大学物理课程研究概述
3 知识结构问题的探讨
    3.1 知识结构理论
    3.2 教材知识结构的基本内涵
    3.3 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3.4 物理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5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5.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内容分析
    5.2 高中物理选修1-1内容分析
    5.3 高中物理选修1-2内容分析
    5.4 高中物理选修2-1内容分析
    5.5 高中物理选修2-2内容分析
    5.6 高中物理选修2-3内容分析
    5.7 高中物理选修3-1内容分析
    5.8 高中物理选修3-2内容分析
    5.9 高中物理选修3-3内容分析
    5.10 高中物理选修3-4内容分析
    5.11 高中物理选修3-5内容分析
6 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6.1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与统计结果
    6.2 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3 工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4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5 医学院校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6 理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7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7.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与文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2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与工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3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4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与理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5 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分析
8 研究结果及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物理课程知识点统计表
    附录二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信函
    附录三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统计表
    附录四 大学物理教材知识内容统计表
致谢

(7)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课程的开设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大学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1 大学物理实验的地位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功能
    2.2 大学物理实验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向
第三章 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3.1 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的内涵及区别
    3.2 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课程开设的背景
    3.3 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课程的实施
    3.4 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3.5 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常用软件介绍
第四章 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的教学计划
    4.1 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课程内容
    4.2 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教学安排及实施方法
第五章 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的实例分析与介绍
第六章 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课程的思考及其评价
第七章 附录1: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讲义
    7.1 STM扫描遂道显微镜实验研究
    7.2 磁体在导体管中下落现象的半定量的实验分析与研究
    7.3 混合法测固体比热容仪器的研制与测量
    7.4 动态测量和显示亥姆霍兹线圈上的磁场分布
    7.5 数码半虚拟物理实验的开发
    7.6 用数码相机拍摄与研究弹簧振子的运动状态
    7.7 用数码相机拍摄与研究液体的粘滞系数
    7.8 旋转水透镜法测重力加速度的分析与研究
附录2:调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科学教育的理论
    1.2 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
        1.2.1 杜威的实用主义探究教学理论
        1.2.2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2.3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2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整体设计
    2.1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界定
        2.1.1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2.1.2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界定
    2.2.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点
        2.2.1 教师是实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2.2.2 学生是实验探究式教学过程的主体参与者
        2.2.3 学生参与实验是一个知识建构、社会化的综合体验过程
        2.2.4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评价是开放多元的反馈过程
    2.3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原则
        2.3.1 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2.3.2 可探究性原则
        2.3.3 主体性原则
        2.3.4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3.5 诱发性原则
    2.4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策略
        2.4.1 选择合适题目作为探究课题
        2.4.2 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物理实验
        2.4.3 创造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情境
        2.4.4 通过支持性评价保持探究热情
        2.4.5 倡导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
3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3.1 实践研究前学生的情况调查
        3.1.1 调查目的及调查问卷设计
        3.1.2 调查方法
        3.1.3 调查对象、时间及问卷回收情况
        3.1.4 调查问卷结果处理及分析
        3.1.4.1 学生对待物理实验的态度分析
        3.1.4.2 从学生的实验习惯分析
        3.1.4.3 从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
        3.1.4.4 从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方面分析
        3.1.4.5 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题前测结果分析
        3.1.5 对教学现状的反思
    3.3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3.2.1 各类专题研究
        3.2.1.1 变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
        3.2.1.2 变传统的分组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
        3.2.1.3 使课外实验成为学生探究实验
        3.2.2 教学反思
4 研究结论与反思
    4.1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结果分析
        4.1.1 调查目的及调查问卷
        4.1.2 调查对象及问卷回收情况
        4.1.3 调查结果分析
        4.1.3.1 实验班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更加深刻
        4.1.3.2 学生对物理实验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4.1.3.3 实验班学生的实验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
        4.1.3.4 实验班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动手能力明显增强
        4.1.3.5 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题后测结果分析
    4.2 课题研究的结论分析
        4.2.1 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2.2 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4.2.3 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4.3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研究的反思
        4.3.1 研究的不足
        4.3.2 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实践前调查问卷
附录二 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实践后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其它实验探究教学案例
致谢

(9)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问题提出的背景
        0.1.1 科学探究是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0.1.2 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素质培齐的首要任务
        0.1.3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中科学教育的问题及其负面效应
        0.1.4 中学科学教育改革中的认识误区和认识育区
    0.2 探究式教学的现状
        0.2.1 国外研究动态
        0.2.2 国内研究状况
    0.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1 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1.1.1 教学模式的概念
        1.1.2 教学模式的分类
        1.1.3 教学模式的结构
        1.1.4 教学模式的特点
        1.1.5 教学模式的功能
    1.2 探究教学模式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1.2.1 探究教学模式的涵义
        1.2.2 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3 探究教学模式的学科基础
        1.3.1 物理实验教学是建构与实施探究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
        1.3.2 在建立物理学概念规律的过程中实施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1.3.3 物理学研究方法为探究教学模式提供了方法
第二章 中学物理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建构
    2.1 物理探究教学模式
        2.1.1 情景激疑
        2.1.2 诱导探究
        2.1.3 表达与交流
        2.1.4 迁移运用
    2.2 中学物理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
        2.2.1 运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要求
        2.2.2 与探究教学模式相应的教学策略
        2.2.3 探究教学叶,教师的角色
第三章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过程
    3.1 科学探究的目标和要求
    3.2 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3.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3.2.2 教学的内容和目标
        3.2.3 探究性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研究的实施过程
    3.3 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力学》部分科学探究内容设计
        3.3.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科学探究内容设计
        3.3.2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科学探究内容设计
        3.3.3 第三章《相互作用》科学探究内容设计
        3.3.4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科学探究内容设计
附:教学案例三个
    案例一:研究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
    案例二: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其可行性评价
    案例三: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第四章 实践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4.1 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反应效果
    4.2 探究性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统计
        4.2.1 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比较的统计
        4.2.2 学生对物理课认识比较的统计
        4.2.3 物理课的具体活动过程比较的统计
        4.2.4 学生对物理课感觉比较的统计
    4.3 统计结果分析
    4.4 探究性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反思
        4.4.1 改变物理教材结构及功能内容
        4.4.2 改变教育教学观念
        4.4.3 改变教育教学的评价观
        4.4.4 改革高校选拔人才的制度
第五章 探究教学模式面临的困难及展望
    5.1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5.1.1 时间问题
        5.1.2 控制问题
        5.2.3 评价问题
    5.2 科学探究教学展望
参考文献
附:学生调查表
致谢

(10)高中生“机械振动、机械波”相异构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的不足和本文的创新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
    2.1 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前概念
        2.1.2 相异构想
        2.1.3 前概念与相异构想的关系
    2.2 课题的理论支撑
        2.2.1 建构主义
        2.2.2 奥苏泊尔的学习理论
        2.2.3 本文对两种理论的反思和应用
3 “机械振动、机械波”相异构想的探查与分析
    3.1 二段式诊断性测试卷的编制
        3.1.1 课程标准对“机械振动、机械波”的解读
        3.1.2 二段式诊断性测试卷设计和施测流程
        3.1.3 二段式诊断性测试卷的双向细目表
    3.2 测试卷的的实施
        3.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3.2.2 问卷的发放与实施
    3.3 测试卷的分析与思考
        3.3.1 测试卷的信度与效度
        3.3.2 问卷的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3.3.3 学生在“机械振动、机械波”存在的相异构想
        3.3.4 学生相异构想产生的原因
        3.3.5 相异构想的特点
4 促进相异构想转变的教学策略及案例分析
    4.1 转变学生相异构想的教学策略及案例
        4.1.1 充分了解学生的相异构想
        4.1.2 通过辨析明确概念内涵
        4.1.3 提高概念学习的直观性
        4.1.4 呈现特殊文本
        4.1.5 引发认知冲突构建科学概念
        4.1.6 通过探究性实验加深理解
    4.2 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4.2.1 研究对象
        4.2.2 实施培养办法
        4.2.3 测试及结果分析
5 结束语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弹簧振子运动周期公式的研究及学生实验的开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美国和新西兰高中物理教材结构的比较研究 ——以“振动与波”主题为例[D]. 糜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2]基于数理核心素养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分析研究[D]. 凌国亮.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基于DISLab的几个高中力学实验研究[D]. 朱国斌. 苏州大学, 2012(10)
  • [4]基于垂直驱动的压电振动送料器结构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D]. 沈燕虎. 吉林大学, 2014(03)
  • [5]弹簧振子运动周期公式的研究及学生实验的开设[J]. 李德洪. 中专物理教学, 1994(S1)
  • [6]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D]. 许静. 西南大学, 2007(05)
  • [7]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课程的开设与实施[D]. 陈东生.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7)
  • [8]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 魏珍. 河北师范大学, 2009(10)
  • [9]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D]. 杨学清. 南京师范大学, 2005(12)
  • [10]高中生“机械振动、机械波”相异构想的研究[D]. 刘美灵.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弹簧振子运动周期公式的研究与学生实验的开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