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

特定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

一、具体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超[1](2021)在《文娱企业并购商誉会计问题研究 ——以T娱乐公司为例》文中认为过去几年,并购商誉可谓是证券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2018年11月,证监会发布了《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2019年1月,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咨询委员就商誉会计处理研讨意见的说明》;2020年1月,中注协发布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19年年报审计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将商誉做为第三大高风险审计项目;2021年2月,证监会通报了2020年审计与评估机构检查处理情况,其中商誉减值方法使用不当被作为重点事项说明。几大监管部门先后多次发布关于商誉的提示性文件,因此会计理论和实务界都更应当关注对并购商誉的研究。由于文娱类上市公司在并购时容易产生“高估值、高商誉”的现象,所以本文选取在深交所上市的T娱乐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初始确认层面,本文以T娱乐公司的两起溢价并购交易为起点,以顺周期效应和管理层过度自信理论解释购买方过于乐观估计被购买方的企业价值,加之被购买方的无形资产公允价值未被充分确认,导致T娱乐公司初始确认了虚高的商誉资产,为之后商誉减值暴雷事件埋下伏笔;其次在计量层面,本文利用修正的琼斯模型证明了T娱乐公司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同时“内部人控制”的存在为T娱乐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机会;再次在报告层面,T娱乐公司没有充分披露与并购商誉相关的所有重要信息,未能帮助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所拥有的商誉资产;最后在经济后果层面,T娱乐公司计提巨额商誉减值的行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证券市场恐慌等不良现象,同时也给T娱乐公司的财务绩效和股价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T娱乐公司商誉案例全面刨析后,对文娱上市公司的并购交易、商誉确认、商誉减值以及商誉信息披露等方面提供了相关建议。同时,本文亦对监管机构加强对文娱上市公司的并购交易、商誉会计处理等方面的监管提出了相关建议。

黄锦涛[2](2021)在《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法律规制研究》文中认为在证券市场中,自愿性信息披露是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相结合才能构建一套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随着我国证券市场持续深化改革,证券市场结构、投资者构成和公司经营业态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强制性信息披露越来越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市场主体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呼声越来越高。监管部门意识到自愿性信息披露的重要性,通过立法的形式鼓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相关信息。但在实践中,自愿性信息披露问题也很突出,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尚未对其形成系统性的规制。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与激励相容博弈理论,借鉴美国、欧洲国家相对成熟的证券市场经验,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目标,对现有法律体系重新审视和思考,探索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法律规制完善的建议。本文通过采用规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与市场实证法,将研究划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理论概述。界定了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含义、内容、价值等基本内涵,并对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激励相容博弈理论进行分析与概括。第二部分: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实证考察。通过梳理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渠道架设、基础信息披露和主动信息披露的情况,从而总结出在自愿性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着披露时间与口径不统一、恶意串联与选择性披露屡禁不止、自愿披露违规定责与诉讼保护难度大在内的三方面核心问题。接着探讨了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缺少自愿性信息披露平台支持、自愿性信息披露监管体制不完善、自愿性信息披露民事责任不完善、缺少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保护机制四个方面。第三部分:分析美国和欧洲国家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法律规制的实践,借鉴美国的“安全港”规则、“预先警示”理论、FD规则等,借鉴欧洲国家循序渐进扩大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公司范围、非财务信息披露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制定模板制度、重视监事会的作用、扩大监事会的审计责任等经验,以期完善我国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第四部分: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法律规制的完善建议。提出建立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平台法规指引、构建自愿性信息披露免责保护机制、完善自愿性信息披露监管体制、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和权责意识、构建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健全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机制六方面建议。

张艺琼[3](2021)在《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注册制改革正式开启了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重要转型,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成为证券监管的工作重心与核心理念。自201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行注册制以来,沪硅产业、百奥泰、君实生物等诸多非盈利公司成功上市的案例屡见不鲜,龙腾光电、路德环境和瑞晟智能等新上市的公司在报告期间相继业绩大幅下滑,这一系列亏损上市和业绩下滑事件中值得深思的是当前对于公司上市标准和价值的评判由盈利能力等传统财务数字信息逐步转向公司未来前景、商业模式和品牌价值等非财务数字信息。2020年颁布实施的新《证券法》明确提出“简明清晰,通俗易懂”的信息披露要求,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叙述性文本信息的要求和规范上升至法律层面。这些现象和变化说明相较于传统的财务数字信息,上市公司非数字的、定性的文本信息开始不断受到重视。由于年度报告是公司对外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其在信息披露中占据核心地位,因而,年报中文本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逐步引起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广泛关注,也同时成为当前学术界一个新兴的焦点问题。能否以及如何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保证其实质上符合信息披露基本原则要求?成为当前证券市场监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和挑战。在当前证券市场监管转型背景下,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作为公司治理的一种重要的外部治理方式,是实现年报日常事后监管、充分发挥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能的创新性举措。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基本原则的整体框架,聚焦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这一公司外部治理视角,针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这一焦点问题,选取2015-2018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Python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批量获取并深入挖掘交易所年报问询函与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从年报语调操纵、年报可读性和年报文本信息含量三个层面多维度、系统性地详细探究了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并揭示其影响机制和渠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最终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研究结论:(1)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能有效发挥其对公司的外部治理作用,显着促进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切实督促上市公司将信息披露基本原则落到实处。具体为: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显着降低了年报语调操纵,保证了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显着提高了上市公司年报可读性,保证了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准确性”。无论是纵向维度还是横向维度,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均能显着提高年报文本信息含量,促使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在实质上具备“完整性”。此外,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程度越严重,其越能充分发挥对管理层年报文本信息披露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和治理作用,即越能显着促进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2)年报数字信息与年报文本信息之间具有关联性,除了直接促进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外,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还能通过约束年报数字信息操纵进而间接促进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具体为: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能有效降低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而降低异常乐观语调、增加年报可读性和年报文本特质性信息。相对于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占主导,即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更多地会直接促进年报文本信息披露。此外,通过影响机制研究还发现上市公司年报文本相似度降低可能并非真正代表年报信息含量提高,当前学术界广泛采用年报文本相似度来衡量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方式可能并不完美。(3)在不同治理环境和内外部治理机制下,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体为:非国有企业和内部控制质量低的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其年报语调操纵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市场化进程高、媒体报道数量多时,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可读性的提高作用会更明显;较高的市场竞争程度下,管理层会提供更多与其他公司不同的特质性信息,提高横向维度的年报文本信息含量;而对于纵向年报文本信息含量即年报文本相似度来说,市场竞争程度较低时,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的影响反而更明显;媒体报道数量多时,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本文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体现为:第一,本文创新性地基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基本原则的整体框架,从年报语调操纵、年报可读性及年报文本信息含量这三个维度系统性、综合性地全面展开年报文本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丰富了针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传统单一研究视角,拓展了文本信息披露的研究外延。第二,与现有研究不同,本文选取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这一独特的公司外部治理方式,深入分析其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既弥补了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制约因素的研究不足,又丰富了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成果,具备一定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第三,考虑到年报数字信息与年报文本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本文将年报数字信息披露纳入研究体系,构建“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年报数字信息披露—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机制模型,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缜密、完整的逻辑链条和新的经验参考。第四,依据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大数据综合应用于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研究中,扩展了传统的文本信息披露研究手段,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创新性地运用Python的sklearn模块构建样本公司年报特征集并实现文本向量化,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同时构建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测度变量,完善和丰富了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评价和测度体系。

刘佳妮[4](2021)在《ST椰岛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陆续浮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就是学界常讨论的主题之一。盈余管理具有许多种方式,在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即为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方式。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不常发生的21项损益,证监会对其界定标准和披露要求作出规定,诸多学者对其概念进行了相关研究,综合这些规定和研究可以得出,非经常性损益性质上具有非日常性,偶发性等特点,这项损益对企业的盈利具有重要的影响,会左右财务数据使用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较多上市公司在面临经营困难且无法短时间改善经营业绩的情况下,会采用多种途径来使净利润为正,盈余管理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因为我国股票发行采用的是核准制,预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要通过层层选拔,上市的程序过程长且困难。与此同时,我国现行的退市管理规定为上市公司连续亏损两年,公司进入特别处理期,上市公司冠以ST标志;上市公司亏损三年股票暂停上市,因此上市资格是公司宝贵的资源。2012年,正式修订了退市制度,自此之后,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正”这一摘帽条件废除,因此也提高了企业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可操作性增强,公司能通过投资以及政府补贴等方式快速摆脱危机。这种行为导致部分企业从经营至上转变为保壳至上,企业没有专注其主营业务,变成空有其表的公司;企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通过良好的业绩表现吸引投资者。然而证监会对这类人为行为惩罚力度较小,导致上市公司不会给予较大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ST椰岛成功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方式摆脱退市危机的案例,对该企业所采用的手段、动机以及效果进行深度研究,揭露我国当前会计准则及退市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问题,与此同时,也阐述了对企业长期发展所具有的不利影响。本案例可以为我国当前会计准则和退市制度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揭露出资产市场存在的缺陷,以便监督部门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还可以警示上市公司提升自身内部治理能力,避免过度依赖盈余管理方式导致长期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案例分析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文献研究方面,首先对利用盈余管理、非经常性损益的现有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与之相关的理论基础,阐述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式。在案例分析方面,主要以ST椰岛的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行为为例,明确阐述了ST椰岛背景、股权结构、经营情况及被ST的原因,通过对利润水平和扭亏年度前后财务指标分析,详细介绍了ST椰岛利用非经常损益盈余管理的手段为:处置资产、取得政府补助性收入以及调增应收账款减值准备。通过案例分析ST椰岛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从准则、政府、监管三个角度展开ST椰岛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手段成功的原因分析,以及因此而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后归纳总结本文案例结论,退市制度的不完善是ST椰岛盈余管理的诱因、ST椰岛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行为不受审计师重视、企业会计准则的漏洞让ST椰岛有机可乘以及ST椰岛进行盈余管理使公司长期盈利能力降低。并提出本文针对制度、监管和企业角度的建议,建议证监会应完善股市退市制度、审计师应重视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审查、财政部应完善会计准则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要求以及企业应提升自身内部治理水平。

刘力嘉[5](2021)在《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决策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改革开放至今的四十多年里,国内经济发展不断增速,规模也在逐渐增大。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各家上市公司也在不断地找寻“求生存,谋发展”的前进之路。其中,企业并购这一经济手段得到了众多公司的青睐。一时间,并购规模不断激增,许许多多的“庞然大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国内市场,呈现出非常迅猛的发展态势。但是近几年中,特别是在2018年,商誉减值“暴雷”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各大报道之中。种种迹象表明,企业管理层存在不合理规避商誉减值的动机。企业管理层的不合理规避行为掩盖了企业并购项目业绩下滑的真相,时间一长,积累的隐患问题因某一“导火索”而集中爆发,导致大规模的商誉减值情况的发生,损害了股东与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与了解这一情况的后续影响,有关商誉与商誉减值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话题。许多研究表明,证券分析师能够对企业管理层起到外部监督的作用。证券分析师关注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他们往往能敏锐的发现企业财报中的问题,从而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管理层的不合理行为。作为一种外部治理的手段,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证券分析师的监督作用作为研究的对象。因此本文以商誉减值决策作为证据,通过研究证券分析师对商誉减值决策的影响,证实证券分析师的外部治理是否有效。首先,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参考、归纳并总结了已有文献,根据现有理论基础提出了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决策影响的假设。其次,本文合理选取与定义了有关证券分析师、商誉减值等变量。紧接着,依托实证研究法,本文根据2015-2019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描述性统计、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得出结论:证券分析师的关注度增加会促使存在商誉减值迹象的公司计提商誉减值,证券分析师的外部监督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效果更加明显。最后,文章通过对证券分析师的监督效果其他证据的研究,以及对证券分析师工作经验对商誉减值决策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分析师的工作经验高于平均值时,分析师的工作经验越丰富,越能促使商誉减值决策的发生,外部监督作用更加明显。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企业的商誉减值决策与证券分析特征相联系,揭示了证券分析师对企业行为外部监督作用,发展了有关证券分析师对商誉减值决策的影响研究,丰富了证券分析师外部治理作用的相关研究,也进一步为商誉价值的形成机理与动因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本文也为完善公司治理、规范管理层行为、发展证券分析行业以及商誉减值方法都提出了一定的借鉴性建议,提供了改进的思路。

董晓[6](2021)在《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财政部先后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四项金融工具准则。新金融工具准则自2018年1月1日起,先行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的企业施行,并于2019年1月1日起,于所有A股上市公司全面实施。新准则对套期会计信息披露做出了具体的要求。截至目前,新准则实施已两年有余,修订后的准则对于套期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得到了改善,但是新准则在上市公司实践运用中存在着较多问题,而有关新准则下套期会计信息披露状况等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本文主要研究新准则实施下上市公司套期会计信息披露情况。首先,运用两分法从风险管理策略、套期关系、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四个方面构建了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并采用“披露指数”作为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指标,对2018年和2019年应用套期会计并进行信息披露的A+H股上市公司的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在进行套期会计信息披露时存在披露形式单一且信息披露不够及时、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披露指数最高的紫金矿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详细地分析其套期会计信息披露状况,以期为其他上市公司套期会计信息披露提供借鉴。其次,以样本公司套期会计信息披露指数为结果变量,本文基于信号理论、代理理论、声誉理论、股东积极主义理论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内部激励和外部压力两个方面选取了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了多个因素对于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联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内部激励因素和外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审计质量和盈利能力是影响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关键因素,当企业聘请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年报以及盈利状况较好时,公司的套期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较高;(3)影响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原因具有非对称性,导致套期会计信息低披露质量的组态并非是产生套期会计信息高披露质量的反面条件组合。最后,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影响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本文从提高套期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制定质量及执行质量、增强内部激励并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政策建议。本文根据新套期会计准则构建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并采用组态视角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A+H股上市公司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实现套期会计信息高披露质量的组态路径,这与以往基于回归的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此外,本文的研究结论在拓展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理论研究以及丰富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贡献。同时,也为上市公司有效提高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启示。

赵世明[7](2021)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 ——以康美药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股权质押因为具有方便快捷与低成本的优势,成为了众多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最主要的融资途径之一。而股权质押规模的快速增长,也使得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代理冲突日益加剧,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开始显现。同时我国资本市场存在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整体较低的问题,上市公司与会计信息披露有关的违规事件频频发生,占到了全部违规事件的70%以上。为缓解信息使用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确保资本市场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每一个上市公司都应该及时、主动、真实、完整地披露相关会计信息。但是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出于提升股价,做大市值和控制权不被稀释的目的往往会有更加强烈的动机去联合管理层操纵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从证监会近年来公布的信息来看,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已经成为风险高发领域,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分析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并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股权质押制度以及避免其加深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低下的程度迫在眉睫。国内外学者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披露结合的研究并不多,而且已有的研究大多为实证分析。因此本文选取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且近期会计信息披露出现问题的康美药业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会计信息披露产生影响的内在逻辑。首先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以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等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问题,从影响因素、影响路径、经济后果三个方面分析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在联系,为下一步的案例分析打下基础。其次从康美药业股权架构、股权质押的动机特点等入手,分析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会计信息披露的作用机理,探讨康美药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同时达到顺利通过股权质押募集资金、呈现上市公司经营良好企业形象、防止出现股价波动强制平仓失去控制权等多重目的,会操控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和内容,造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低下的情况,损害企业本身经营发展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破坏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最后基于理论分析和康美药业的案例分析结论,从内部治理、外部监督以及政策制定等角度提出优化股权结构、引入社会监督、加大处罚条款力度等相关建议。本文对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制定更加合理的内部治理机制、投资者更加准确地判断企业投资效率以及政策制定者完善股权质押和信息披露相关法律制度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吴慧[8](2021)在《投资收益列报变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我国开始实施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其中CAS30《财务报表列报》对利润表格式做了较大的变动,不仅取消了其他业务利润,还将投资收益的列报位置从营业利润的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虽然投资收益是企业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构成内容较为复杂,不仅包含了利息、股利等可持续的“经常性损益”,还包含了处置金融资产等不可持续的“非经常性损益”,而营业利润由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产生,是企业最持续、最稳定的利润来源。因此,在投资者信息处理能力有限的情形下,投资收益列报位置的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应。一方面,将投资收益纳入营业利润核算可能会使一般的投资者将“非经常的投资收益”当做“正常的经营利润”,从而给上市公司利用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另一方面,将投资收益转移到营业利润线上也可能会增加营业利润的波动性,从而影响其价值相关性。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我国2007年投资收益列报变化的效应展开研究。首先,探讨投资收益列报变化是否会对非金融业上市公司金融化程度产生影响;其次,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角度分析投资收益列报变化是否会影响营业利润的价值相关性;再次,比较分析金融化程度不同的上市公司营业利润的价值相关性是否存在显着差异。本文通过对我国2001-2019年非金融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实证分析发现,2007年投资收益列报位置的变化不仅会增加我国非金融业上市公司的金融化程度,也会降低营业利润的价值相关性,而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却未能识别出金融化程度不同的上市公司营业利润经济实质的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营业利润中增加核心利润小计项目同时在投资收益下方按其性质分类列示明细项目可以增加投资者投资决策的有用性。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投资相关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建议。同时,在“脱实向虚”的大环境下,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投资者正确分析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促进资本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引导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专注于主业经营,防止其金融化倾向,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张淑彩[9](2021)在《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暨治理问题研究——基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对称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和披露质量直接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生产和披露存在着一定的供求机理,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生产和披露的质量。由于管理主体上的虚化、内控弱化和治理结构上的偏差、会计信息系统的集成和共享性弱以及从业人员素质上的差异,使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不充分性、非主动性、虚假性和滞后性问题,由此增加了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和风险发生的可能。因此,严厉打击资本市场会计信息造假,规范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需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创新和完善新技术背景下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加强对现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和会计信息披露标准的制定和使用,提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和会计信息披露独立审计监督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加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和披露监督标准化体系建设。

王言仲[10](2020)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保利地产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公允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重新引入,给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盈余管理的手段也更加多样化。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直接影响损益,使得上市公司的利润有了更大的可操作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一般表现为利润的剧烈波动,鉴于公允价值和利润的直接影响关系,本文主要选用保利地产年报中利润表中的项目构建盈余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净利润现金差异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营业外收支净额占净利润的比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的比重、资产减值损失占净利润的比重、其他综合收益占综合收益总额的比重这七个指标的分析,发现保利地产在2014年—2018年盈余波动性较大,公司盈余质量不佳,初步探测保利地产可能存在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通过对保利地产营业外收支净额占净利润的比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的比重、资产减值损失占净利润的比重、其他综合收益占综合收益总额的比重这几个指标的分析,发现保利地产存在利用营业外收支净额、资产减值损失等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但是由于保利地产为非金融类企业,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并不明显。为避免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结合保利地产自身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了规范和限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出建议。

二、具体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具体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文娱企业并购商誉会计问题研究 ——以T娱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商誉会计处理方法
    2.1 商誉概念界定
        2.1.1 经济学中的商誉
        2.1.2 会计核算中的商誉
    2.2 商誉会计处理方法
        2.2.1 商誉初始确认方法
        2.2.2 商誉后续计量方法
        2.2.3 商誉信息披露
    2.3 理论基础
        2.3.1 顺周期效应理论
        2.3.2 管理层过度自信理论
        2.3.3 内部人控制理论
        2.3.4 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章 T娱乐公司并购商誉案例介绍
    3.1 A股市场并购商誉现状
        3.1.1 A股市场溢价并购交易分析
        3.1.2 A股市场并购商誉增长情况分析
        3.1.3 A股市场并购商誉减值情况分析
    3.2 文娱企业并购商誉现状
        3.2.1 文娱企业行业环境分析
        3.2.2 文娱企业溢价并购交易分析
        3.2.3 文娱企业并购商誉增长情况分析
        3.2.4 文娱企业并购商誉减值情况分析
        3.2.5 文娱企业并购商誉特点分析
    3.3 T娱乐公司基本情况
        3.3.1 T娱乐公司简介
        3.3.2 T娱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3.4 T娱乐公司并购商誉产生过程及减值情况统计
        3.4.1 T娱乐公司并购商誉产生过程
        3.4.2 T娱乐公司并购商誉减值情况分析
第四章 T娱乐公司并购商誉案例会计层面分析
    4.1 T娱乐公司并购商誉初始确认层面分析
        4.1.1 顺周期效应提升并购交易价格的模型检验及结果分析
        4.1.2 管理层高估被购买方企业价值
        4.1.3 无形资产未被充分确认导致商誉虚高
    4.2 T娱乐公司并购商誉减值层面分析
        4.2.1 T娱乐公司商誉减值动机的模型检验及结果分析
        4.2.2 T娱乐公司计提巨额商誉减值的手段
        4.2.3 T娱乐公司计提巨额商誉减值的目的
    4.3 T娱乐公司并购商誉信息披露层面分析
        4.3.1 商誉信息披露不充分
        4.3.2 与商誉相关的其他信息披露不充分
第五章 T娱乐公司巨额商誉减值的经济后果分析
    5.1 巨额商誉减值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5.1.1 盈利能力方面
        5.1.2 偿债能力方面
        5.1.3 企业价值方面
    5.2 巨额商誉减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5.3 巨额商誉减值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5.3.1 事件日及研究模型的选取
        5.3.2 事件日的市场反应分析
第六章 文娱上市公司并购商誉案例的对策建议
    6.1 对文娱企业的建议
        6.1.1 企业并购方面
        6.1.2 并购商誉会计处理方面
    6.2 对监管机构的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1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理论概述
    1.1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内涵
        1.1.1 自愿性信息披露含义
        1.1.2 自愿性信息披露内容
        1.1.3 自愿性信息披露价值
    1.2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理论基础
        1.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1.2.2 激励相容博弈理论
2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实证考察
    2.1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现状
        2.1.1 自愿性信息披露渠道架设
        2.1.2 基础信息披露
        2.1.3 主动信息披露
    2.2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2.2.1 自愿性信息披露口径与时间不统一
        2.2.2 恶意串联与选择性信息披露屡禁不止
        2.2.3 自愿披露违规定责与诉讼保护难度大
    2.3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3.1 缺少自愿性信息披露平台支持
        2.3.2 自愿性信息披露监管体制不完善
        2.3.3 自愿性信息披露民事责任不完善
        2.3.4 缺少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保护机制
3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法律规制域外经验借鉴
    3.1 美国自愿性信息披露法律规制实践
    3.2 欧洲国家自愿性信息披露法律规制实践
    3.3 经验借鉴
4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法律规制的完善建议
    4.1 完善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立法
        4.1.1 建立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平台法规指引
        4.1.2 构建自愿性信息披露免责保护机制
        4.1.3 完善自愿性信息披露监管体制
        4.1.4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与权责意识
    4.2 完善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
        4.2.1 构建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
        4.2.2 健全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
        2.1.2 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
    2.2 证券交易所问询的相关文献回顾
        2.2.1 证券市场监管效果文献回顾
        2.2.2 证券交易所问询对公司的治理效应文献回顾
    2.3 上市公司文本信息披露的相关文献回顾
        2.3.1 上市公司文本信息的测度文献回顾
        2.3.2 上市公司文本信息策略性披露文献回顾
    2.4 证券交易所问询对上市公司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文献回顾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制度背景与机理分析
    3.1 制度背景
        3.1.1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3.1.2 我国证券交易所问询函的特征分析与现状描述
    3.2 基于相关理论基础的分析
        3.2.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3.2.2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
        3.2.3 基于印象管理理论的分析
    3.3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影响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机理分析
        3.3.1 交易所年报问询直接影响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机理分析
        3.3.2 交易所年报问询间接影响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机理分析
第四章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语调操纵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4.3.2 变量设定
        4.3.3 模型构建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主检验实证结果分析
        4.4.3 影响机制实证结果分析
    4.5 拓展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4.5.1 分组检验分析
        4.5.2 内生性问题处理
        4.5.3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可读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5.3.2 变量设定
        5.3.3 模型构建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主检验实证结果分析
        5.4.3 影响机制实证结果分析
    5.5 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
        5.5.1 分组回归分析
        5.5.2 内生性问题处理
        5.5.3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含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6.3.2 变量设定
        6.3.3 模型构建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主检验实证结果分析
        6.4.3 影响机制实证结果分析
    6.5 拓展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6.5.1 分组回归分析
        6.5.2 内生性问题处理
        6.5.3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启示
    7.2 研究对策与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ST椰岛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利用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研究
        1.2.2 关于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框架
2.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概述
    2.1 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
        2.1.1 非经常性损益的含义
        2.1.2 非经常性损益的特征
    2.2 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
        2.2.1 保壳动机
        2.2.2 薪酬动机
        2.2.3 融资动机
    2.3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
        2.3.1 处置资产
        2.3.2 政府补助
        2.3.3 债务重组
        2.3.4 关联方交易
        2.3.5 其他营业外收支
    2.4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2 委托代理理论
        2.4.3 有效市场理论
3.ST椰岛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介绍
    3.1 ST椰岛公司的基本情况
        3.1.1 ST椰岛公司简介
        3.1.2 ST椰岛股权结构
        3.1.3 ST椰岛经营情况及被ST的原因
    3.2 ST椰岛的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3.2.1 净利润指标总体分析
        3.2.2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3.2.3 扭亏年度前后财务指标分析
    3.3 ST椰岛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手段
        3.3.1 处置资产
        3.3.2 取得政府补助性收入
        3.3.3 利用应收账款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4.ST椰岛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
    4.1 ST椰岛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4.1.1 避免公司退市
        4.1.2 高管达到自身业绩考核目标
        4.1.3 维护公司股价的稳定
    4.2 ST椰岛选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
        4.2.1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操作简单
        4.2.2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具有隐蔽性
        4.2.3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行为不会引起审计师的重视
        4.2.4 利用非经常性进行盈余管理可以规避法律责任
    4.3 ST椰岛能够成功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
        4.3.1 相关会计准则对非经常性损益规定不够具体
        4.3.2 地方政府支持ST椰岛的保壳行为
        4.3.3 审计师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审计不够重视
    4.4 ST椰岛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不良后果
        4.4.1 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4.4.2 掩盖了企业经营绩效下滑的真相
        4.4.3 增加了债权人的风险
        4.4.4 公司高管陆续离职
        4.4.5 频繁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具年报问询函
5 案例的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1.1 退市制度的不完善是ST椰岛盈余管理的诱因
        5.1.2 ST椰岛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行为未被审计师重视
        5.1.3 企业会计准则的漏洞让ST椰岛公司有机可乘
        5.1.4 ST椰岛进行盈余管理使公司经营重点出现偏差
    5.2 案例启示
        5.2.1 证监会应完善股市退市制度
        5.2.2 审计师应重视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审查
        5.2.3 财政部应完善会计准则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要求
        5.2.4 企业应提升自身内部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5)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决策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有关商誉的文献综述
        2.1.1 有关商誉本质的文献综述
        2.1.2 有关商誉确认与计量的文献综述
    2.2 有关商誉减值的文献综述
        2.2.1 有关商誉减值决定因素的文献综述
        2.2.2 有关商誉减值后续影响的文献综述
    2.3 有关证券分析师的文献综述
        2.3.1 有关证券分析师预测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3.2 有关证券分析师外部监督的文献综述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合并商誉
        3.1.2 商誉减值
        3.1.3 商誉减值迹象
        3.1.4 证券分析师
    3.2 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
        3.2.1 委托代理理论
        3.2.2 信号传递理论
        3.2.3 声誉理论
    3.3 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假设
        4.1.1 证券分析师关注度与商誉减值决策
        4.1.2 企业内部特征对外部治理的影响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3 变量定义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
        4.3.3 控制变量
    4.4 模型设计
        4.4.1 证券分析师对商誉减值决策的影响
        4.4.2 公司内部特征对上述关系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实证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分析
    5.3 实证结果
        5.3.1 证券分析师与商誉减值决策
        5.3.2 公司成长性对上述关系的影响
        5.3.3 股权性质对上述关系的影响
        5.3.4 内部控制质量对上述关系的影响
    5.4 内生性检验
        5.4.1 控制个体固定效应
        5.4.2 证券分析师关注度的滞后期处理
    5.5 稳健性检验
        5.5.1 替换关键变量
        5.5.2 利用Probit模型进行拟合回归
    5.6 进一步研究
        5.6.1 分析师的外部监督其他证明
        5.6.2 分析师的个人特征差异
    5.7 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证券机构与证券分析师层面
        6.2.2 企业与企业管理层方面
        6.2.3 政府部门方面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新旧套期会计准则、中外套期会计准则对比研究
        1.2.2 套期会计准则应用后果研究
        1.2.3 套期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框架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准则规范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套期
        2.1.2 套期会计
    2.2 套期会计信息披露准则规范
        2.2.1 我国套期会计准则
        2.2.2 国内外套期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对比分析
    2.3 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理论基础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决策有用观
        2.3.3 不确定性会计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案例分析
    3.1 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3.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与依据
        3.1.2 评价体系的构建
        3.1.3 评分方法
    3.2 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分析
        3.2.1 套期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3.2.2 套期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3.2.3 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
        3.2.4 套期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3.3 套期会计信息披露高质量样本分析——紫金矿业
        3.3.1 紫金矿业概况
        3.3.2 紫金矿业套期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和具体披露内容分析
        3.3.3 紫金矿业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的模糊集定性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4.1.2 样本和数据
    4.2 研究方法选择
        4.2.1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
        4.2.2 选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的原因
    4.3 变量测度及校准
        4.3.1 条件变量
        4.3.2 结果变量
        4.3.3 数据校准
    4.4 条件检验
        4.4.1 必要条件检验
        4.4.2 构建真值表
    4.5 fsQCA实证结果分析
        4.5.1 套期会计信息高披露质量的条件组态分析
        4.5.2 套期会计信息低披露质量的条件组态分析
        4.5.3 稳健性检验
    4.6 研究结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高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政策建议
    5.1 提高套期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制定质量
        5.1.1 提高套期会计信息披露的针对性
        5.1.2 统一套期会计信息在附注中的披露位置
    5.2 加强套期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5.3 提高套期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执行质量
    5.4 增强内部激励,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 ——以康美药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相关研究
        1.2.2 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研究
        1.2.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控股股东
        2.1.2 股权质押
        2.1.3 会计信息披露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2.4 印象管理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分析
    3.1 国内企业股权质押和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
        3.1.1 国内企业股权质押和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3.1.2 国内企业股权质押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3.2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3.2.1 满足流动资金需求
        3.2.2 增强或稳固控制权
    3.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路径
        3.3.1 控制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
        3.3.2 操控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3.4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
        3.4.1 损害公司发展利益
        3.4.2 侵占中小股东利益
        3.4.3 扰乱证券市场
    3.5 小结
第4章 康美药业案例分析
    4.1 康美药业公司情况简介
        4.1.1 康美药业公司简介
        4.1.2 康美药业股权结构及质押情况
        4.1.3 康美药业会计信息披露情况
    4.2 康美药业股权质押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
        4.2.1 满足康美药业野蛮扩张的资金需求
        4.2.2 维持马兴田对康美药业的控制权
    4.3 康美药业控股股东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手段
        4.3.1 控制企业内部管理层和外部审计机构
        4.3.2 延迟数据发布使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4.3.3 隐瞒重要信息使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4.3.4 造假关键数据使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4.4 康美药业股权质押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
        4.4.1 损害康美药业自身发展利益
        4.4.2 侵占康美药业中小股东利益
        4.4.3 扰乱证券市场
    4.5 康美药业控股股东顺利操控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因
        4.5.1 企业内部治理问题重重
        4.5.2 企业外部监督难以落实
        4.5.3 法律监管体系不够健全
    4.6 小结
第5章 股权质押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治理建议
    5.1 优化内部治理机制
        5.1.1 重视内控文化建设
        5.1.2 调整优化股权结构
        5.1.3 改进内部监督机制
    5.2 强化外部监督体系
        5.2.1 规范中介机构管理
        5.2.2 加强股权质押行为监督
        5.2.3 建立吹哨人制度
    5.3 完善监管法治建设
        5.3.1 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法律法规
        5.3.2 更新股权质押管理制度
        5.3.3 加大违法处罚条款力度
        5.3.4 配套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
    5.4 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投资收益列报变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金融资产与经营资产
        2.1.2 营业利润、核心利润与投资收益
        2.1.3 企业金融化
    2.2 文献综述
        2.2.1 会计信息不同列报方式的效应
        2.2.2 投资收益的性质与列报
        2.2.3 投资收益与盈余管理
        2.2.4 投资收益与企业金融化
        2.2.5 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2.2.6 文献述评
第3章 相关会计制度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会计制度
        3.1.1 金融资产会计准则的变迁
        3.1.2 投资收益列报的制度变化
    3.2 理论基础
        3.2.1 委托代理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3.2.2 有效市场假说与功能锁定假说
        3.2.3 决策有用的信息观与计量观
第4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4.1 研究假设
        4.1.1 投资收益列报变化与企业金融化
        4.1.2 营业利润的价值相关性
        4.1.3 企业金融化与营业利润的价值相关性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2 变量定义
        4.2.3 模型设计
第5章 实证分析与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实证结果
        5.3.1 投资收益列报变化与企业金融化
        5.3.2 营业利润的价值相关性
        5.3.3 企业金融化与营业利润的价值相关性
    5.4 稳健性检验
        5.4.1 替换指标
        5.4.2 分组检验
        5.4.3 收益模型
    5.5 进一步分析
        5.5.1 增加核心利润小计
        5.5.2 投资收益分类列示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2.1 投资收益的列报
        6.2.2 证券市场监管
        6.2.3 上市公司角度
        6.2.4 投资者角度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暨治理问题研究——基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对称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本市场会计信息供求机理
    (一)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供需配置
    (二)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判定及影响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信息披露的不充分性
        2. 信息披露的非主动性
        3. 信息披露的虚假性
        4. 信息披露的滞后性
    (二)成因分析
        1. 管理主体上的虚化
        2. 内控弱化,治理结构不健全
        3. 会计信息系统的集成性和共享性较弱
        4. 会计人员素质的影响和制约
三、应对资本市场信息披露不对称的治理措施
    (一)完善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1. 加强制度顶层设计
        2. 充分发挥政府治理上的比较优势
    (二)加快新技术背景下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创新
        1.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完善和实施要确保在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上实现统一性和灵活性的有效均衡
        2. 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创新在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治理上的适时跟进
    (三)加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和披露监督标准化体系建设
        1. 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和会计信息披露标准的制定
        2. 会计信息生产和披露要满足资本市场数字化转型的需要
        3. 强化会计信息生产和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及实施的协同
        4. 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监督作用

(10)公允价值计量下保利地产盈余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盈余管理、公允价值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盈余管理相关概念与理论
        2.1.1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理论
        2.1.2 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
        2.1.3 盈余管理的方式
    2.2 公允价值相关概念与理论
        2.2.1 公允价值定义及理论
        2.2.2 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劣
    2.3 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第三章 保利地产基本情况与财务状况
    3.1 保利地产情况介绍
        3.1.1 保利地产基本情况介绍
        3.1.2 房地产行业主要特点
    3.2 保利地产主要财务数据及特点
第四章 公允价值计量下保利地产盈余管理分析
    4.1 公允价值计量下保利地产盈余管理评价指标
    4.2 公允价值计量下保利地产盈余管理综合评价
        4.2.1 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4.2.2 净利润现金差异率
        4.2.3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4.2.4 营业外收支净额占净利润的比重
        4.2.5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的比重
        4.2.6 资产减值损失占净利润的比重
        4.2.7 其他综合收益占综合收益总额的比重
第五章 同业对比及保利地产盈余管理带来的影响
    5.1 同行业上市企业盈余管理对比分析
    5.2 盈余管理对保利地产影响
    5.3 盈余管理带来的影响
        5.3.1 合法合规的盈余管理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5.3.2 盈余管理不当会影响财务报表的有效性
        5.3.3 过度的盈余管理会影响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
        5.3.4 会计准则及相关政策有待改善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对上市公司提出建议
        6.2.2 对监管机构以及服务机构的建议
        6.2.3 对政策层面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四、具体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娱企业并购商誉会计问题研究 ——以T娱乐公司为例[D]. 王智超.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法律规制研究[D]. 黄锦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08)
  • [3]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D]. 张艺琼. 西北大学, 2021(12)
  • [4]ST椰岛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D]. 刘佳妮.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5]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决策影响研究[D]. 刘力嘉.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6]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董晓.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7]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 ——以康美药业为例[D]. 赵世明.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8]投资收益列报变化效应研究[D]. 吴慧. 扬州大学, 2021(09)
  • [9]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暨治理问题研究——基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对称的视角[J]. 张淑彩.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1(03)
  • [10]公允价值计量下保利地产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 王言仲.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特定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