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

地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

一、地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薛诗雯[1](2021)在《《社会科教育》中的美国社会科教育 ——以“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美国社会科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历史为核心的社会学科综合课程,而历史教育集中体现在“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中,“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是社会科课程体系“十大主题轴”中的极为重要的,也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题轴。通过“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来考察美国社会科教育现状。本文所依据的资料主要为2010—2019年美国社会科权威杂志《社会科教育》。《社会科教育》是由全美社会科协会自主发行的学术期刊。刊文都是经由相应领域的专家或学科带头人精心筛选,每篇刊文的作者也都是在社会科教育研究领域中有相当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杂志刊文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教学实践方面都显示了美国社会科教育不断改革演进的实际状态。通过对2010年-2019年这十年的杂志刊文的梳理,笔者归纳了美国社会科教育在“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中的三大具体表现:第一,建构时空观念;第二,培育国家意识;第三,培养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并且每个方面配合1-2个实例进行解释阐述。本文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在论文论证分析过程中,将美国与中国、日本两国社会科教育进行比较,考察美国中小学社会科教育的特点。虽然中、日、美三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有不同,但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科作为培养全面发展、有责任感的公民的中小学人文素养学科综合课程,备受各国重视。通过三国社会科在课程演变、课程目标、教科书三方面的比较,笔者总结出了美国中小学社会科教育的三方面的特点:第一,以历史为核心;第二,关注国家意识与全球观念的培育;第三,开放性、实践性强。美国中小学社会科教育的经验值得我国中小学社会科教育借鉴。然而,由于国情不同,我们要选择性地借鉴这些经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科教育道路。

侯萌晗[2](2018)在《初中地理德育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德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目的。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地理学科研究核心为人地关系,在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这些环境问题也都需要地理知识、地理观念才能正确应对解决。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应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独特的德育价值,对学生进行德道教育,使其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保意识,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初中地理教育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轻视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初中地理德育教育实施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对初中地理德育实施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确定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其次,总结归纳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确定本文的研究起点。第三,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初中地理德育教育实施现状调查,并利用Excel、SPSS软件等多种统计方法对调查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第四,根据初中地理德育实施的相关文献研究、依据教师和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第五,根据提出的培养策略,并结合八年级上册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设计了案例。最后,总结主要研究结论,提出了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本文首先基于问卷对初中生关于地理方面的道德意识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多数学生虽然对地理感兴趣,但由于应试教育而不重视;学生获得地理德育内容较为片面,教师进行地理德育教育内容不够全面,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其次基于问卷对教师关于初中地理德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教师的德育意识普遍较高;初中地理课程承载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多数教师认为地理相关实践活动开展较少,且城乡地理活动开展频率差异较大。并且通过调查发现,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来自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本文主要从地理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操作性较强的培养策略。本文依据初中地理德育意识培养的相关文献研究,并根据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了以下培养策略:明确德育目标;积极开发课内外德育资源;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积极探索新的德育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构建生态型地理课堂;建立新的评价机制;提高地理教师的综合素养等。根据提出的地理德育培养策略,本位选取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第一课时)》进行了教学设计,为初中地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供借鉴。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初中地理德育现状整体尚可;(2)地理学科不受重视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是阻碍初中地理德育实施的主要因素;(3)提出了初中地理德育实施的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角度的创新。本文首先从教材角度,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初中地理德育内容进行了分析归纳,其次从时政的角度对地理教师和学生关于初中生地理德育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张月娥[3](2014)在《基于全球意识培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全球治理与全球教育背景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全球意识的基本问题,并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协同创新。全球意识是指从全球化和全球整体性出发,对全球社会发展和全球利益的关心、认同与思考,并积极参与到全球可持续发展历史进程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全球意识培养大部分是融入和渗透到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开展全球意识培养的主要渠道。全球意识具体包括全球场域意识、全球问题意识、全球治理意识和全球参与意识等四个方面,并与马克思主义的的科学价值理念是契合的。世界各国以不同方式组织和积极开展培养国际理解精神与全球共识观念的教育活动。纵观现有教育政策文件和高校课程设置,全球意识培养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和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为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全球意识状况和教育现状,本文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参加全球意识培养教育活动意愿普遍较高,但对高校相关教育的满意程度并不高,说明高校在大学生全球意识培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方面首当其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培养“世界历史的个人”。全球意识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需要而且完全可以融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形成与实践行动之中。在全球意识培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注重全球多元文化的批判性借鉴,并重视大学生民族精神与国民意识的培育。高校全球意识培养的基本目标应当是通过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培养“全球化中的中国人”,从视野、责任与能力等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全球适应与参与观念能力,并确定高校开展全球意识教育的内容体系。全球意识培养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丰富多样的实施途径与方法,需要在我国高校全球意识培养中借鉴和推广。高校全球意识培养需要结合全球意识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开拓教育思路并进行教育机制的创新,包括宏观层面的、中观层面的和微观层面等三个层面。宏观机制是通过系统内外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及整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创新。中观机制将全球意识培养融入和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构建全球意识全过程塑造的、网络化的高校全球意识培养模式。微观机制是有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促进大学生全球意识的主动性建构。高校全球意识培养的关键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全球参与感,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自觉、自行培育全球精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李文田[4](2011)在《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文中指出地理教科书的变革一直是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对地理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主要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5)、深化改革时期(1986-2000)和21世纪以来三个时期。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进行研究与总结,理论上,可以透视地理课程改革中教科书的发展趋势,拓展中学地理教育的研究视野,丰富地理教科书的相关研究成果;实践上,可以为我国地理教科书的变革提供实践参考,为新时期的地理课程改革提供实践借鉴,为地理教师的教科书理解提供方法指导等。总体上,对于推动21世纪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前提和依据如何?地理教科书在内容、组织、难度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如何?地理教科书变革具有哪些方面的结论和启示?本研究既基于时间线索,又基于问题角度,遵循论从史出、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围绕地理教科书变革这一核心,力求宏观分析与微观勾勒相结合,历史透视与具体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上,既注重对文献资料的充分收集和认真整理,又注重对具体研究方法的精心选择和灵活运用,突出研究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本论文主要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主要阐明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界定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陈述研究意义,研究的问题、思路与方法,论文基本框架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二章综述国内外教科书及地理教科书的研究现状,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问题入手,寻找研究的思路和突破口。第三章主要以纵向的时间发展为线索,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制度与大纲变革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概述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编写情况,从纵向上厘清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基本脉络。第四章针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变革与组织变革进行具体分析,概括其变革的具体特点。第五章针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课程难度变化进行分析,并选取不同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中的典型内容作为案例进行定量比较;以21世纪地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科书使用为例,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第六章主要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维度对影响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因素进行概括和探讨,阐述不同影响因素对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影响和作用。第七章对整个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述,得出相关结论及启示。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改革开放30年的制度与大纲变革为不同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前提和依据。不同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内容与组织变革明显:内容上由“注重双基”到“突出人地关系”再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组织上,框架结构由“学科体系为主”到“淡化学科体系”,表达方式由“相对单一”到“灵活多样”。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课程难度经历了“由难到易”的变化过程;新世纪地理课程改革中的教科书变革对师生的教学行为产生了明显影响,师生对于新教科书的满意程度较高。影响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外部因素主要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学科发展、课程改革、课程观念等。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启示:继承与创新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基本特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内在机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价值诉求;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发展趋势。本研究试图创新之处主要有:研究视角上,拓展了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研究视野;研究方法上,注重文献,强调分析,系统概述与具体分析相结合,突出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研究结论上,提炼了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主要结论与启示。本研究的不足:一方面,由于研究涉及时间段较长,不少相关材料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收集和利用,以致可能影响相关研究结论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本文形成的若干结论与观点,其科学性和客观性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尚有待提高。

常珊珊[5](2016)在《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设计研究 ——基于活动教育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主动、能动的建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如何参与学习活动获得自我发展,注重学生在过程中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获得。在理论研究中,教育工作者则更加关心“学生如何学”以及“如何施加影响才能让学生学的更好”。学习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复杂的系统化过程: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个体现象;既包含规模化的学校教育过程,又囊括自发性的个体学习过程;既是某个要素发挥作用最大化的过程,又是多个要素协调配合发挥整体价值的过程。本文聚焦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过程,基于活动教育的思想,借助“问卷调查法”、“特尔菲法”、“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尝试建构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一系列优化学习过程的实践策略,以期通过对地理教学实践的指导来改善和优化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过程。全文共包括六大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介绍研究的缘起、背景和意义,并围绕研究主题界定了相关概念,结合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学研究现状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定研究的目的、内容、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基于活动教育的思想进行高中地理学习过程的理论构想。首先,从地理学习过程的本质内涵、学科特色和教育价值进行概述:地理学习过程具备社会属性、人文属性、文化属性和发展属性,且由心理发展、行为发展和教育取向下的发展三个维度构成:地理学习过程具有多重教育价值,且具备一定的学科特色,包括空间表征、区域特征、综合思维、尺度思想、人地观念和地理实践力。其次,本章建构了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分析模型:地理学习的本质过程是促进高中生地理素质的获得,获得的方式是通过素质与地理学习活动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再次,从地理素质与地理学习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互动过程的本质两个层面解析了地理学习过程的机制,并将地理学习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感知地理事物表象、搜索内部地理信息、实践地理学习行为、开展主客我反思和形成个体地理素质。第三章通过特尔菲法对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进行优化框架的建构。首先,在分析和探讨框架制定原则的基础上,初步建构地理学习过程的优化框架。其次,将框架编制成专家问卷,通过特尔菲法,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描述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审查,并依据专家意见对优化框架进行修订。最后,得出相对科学的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框架,该框架由五个一级指标、十二个二级指标及其对应的具体描述构成。第四章对高中生学习过程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本章的研究目的不仅在于找到研究的实践起点,更在于为优化设计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础,共包含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湖北省武汉市三个不同层次学校465名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过程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优化程度总体不容乐观,且在不同学校层次上有明显的差异,另外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地理素质参与程度不全面,深度有待提高;第二部分通过课堂观察的方式对高中地理课堂中活动互动与促进学生地理素质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第五章从方法论角度进行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优化设计。阐明了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设计的环境支持、指导思想和实施策略。优化设计的环境支持包括地理教育的实践形态、地理教学目标的意蕴、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和地理课堂的学习情境。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包括促进学生地理素质的最优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习得方式、保障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发展、实现素质与活动的有效对接。优化设计的实践策略包括:通过问题聚焦、目标导向和主动发展激发主体活性;通过面向认知、关注学科和有序展开优化活动结构;通过整合加工、开放空间和迁移应用促进深度学习;通过意识先行、实践引领和评价突破拓宽互动领域;通过契合时机、对话交流和积极反馈加强教师调控。第六章是“结论与讨论”。本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研究的创新点、问题与不足进行了相关讨论。

高书蕾[6](2019)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中指出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是新时期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近年来爱国主义教育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知国报国的人生信条。但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本研究整理归纳了初中地理教材中隐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结合初中地理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渗透策略。本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阐述了国内外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并确定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介绍了爱国主义及爱国主义教育的概念,并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列举了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并对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进行了相关梳理。第三部分通过对聊城市五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了解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渗透策略。第五部分为教学设计案例,以八年级上册“疆域”为例,通过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海陆兼备的大国”等模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国情意识和领土主权观念,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一部分为研究结论,并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翟艳芳[7](2010)在《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我们面临一个全新的全球化时代。时代状况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育培养新一代公民,来适应一个经济一体化、政治主体多极化、文化和价值观多元化及生态关联化的世界。全球教育就是国际教育界为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而开创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目前,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全球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是总体上来看,该领域的很多研究还停留在对国外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上,对我国全球教育现状的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对全球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等方面缺乏深入的探索。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文本研究的方法,从分析全球化时代的特征以及全球化时代对教育的挑战入手,探讨了美国、英国、日本三国全球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继而选取国家主义视野下的国家公民与世界主义理想下的世界公民之间的矛盾与张力为视角,对全球教育进行了理论探讨,然后从教育政策和德育课程两个方面分析了全球教育在中国的开展情况,最后从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四个方面对全球教育进行了体系建构。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全球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和实践在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有四十多年的历程。美国全球教育从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上来看,有全球本位、国家本位和个体本位三种价值取向,体现出理论家、政府政策和教师之间在教育目标上的冲突与整合。美国全球教育反映出美国人对美国的世界主导地位的认同。在英国,公民教育的目标经历了从英国公民到欧洲公民到全球公民的发展。日本的全球教育以日本国为本位,以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为重点内容,内容重心随着时代不断变迁。第二,全球教育是对传统的国家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教育观念的超越。在国家主义的视野下,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个体的政治化和社会化,培养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观念、现代权利义务和民主法治观念、具备基本公民道德的合格公民。世界主义理想下的世界公民超越本土、家乡和国家认同,以地球公民或世界公民自居。而全球教育则是对这两种传统的超越,主张培养具有全球化素质的国家公民。第三,进入21世纪以来,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重要分水岭,我国公民教育开始拓展视野,公民全球意识和全球化素质的培养开始浮出水面。全球教育理念在在我国教育政策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和贯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目标泛政治化、内容狭窄、方法单一、偏重理论灌输、局限于国家视野等弊端制约着全球意识和全球化素质的培养。另外,与中小学的德育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第四,从全球教育的目标上来看,需要整合公民个体的多重身份认同,使个体在社区、国家和全球多层面上具备相应的认知、技能和价值观,以成功地扮演“多元身份的公民”的角色。在全球教育的内容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主要有地球系统科学的教育、人口教育、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包括关于人类社会系统的教育、跨文化教育、和平教育等内容;从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主要包括健康教育、消费教育、生命教育、信仰教育等内容。从全球教育的途径来看,除了专门的德育课程体系外,其他各门学科课程、跨学科和多学科的主题学习、实践活动也是渗透全球教育的重要渠道,良好的校园文化则是实施全球教育的文化基础。在方法方面,合作、交往和体验是全球教育的重要方法。

易凌云[8](2017)在《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变革》文中研究表明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任何领域的变革,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自然反应,教育的变革也不例外。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教育的深刻变革。最近一次技术变革,是以计算机、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革新及其广泛应用,开启了信息(知识)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信息社会发展需求对传统教育提出了变革的新要求;另一方面,科技进步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内部扩散,重构了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两个方面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推动教育变革的内外动力。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一场技术的变革,更是一场文明的洗礼。教育信息化开启了教育变革的大门,迎来了教育变革的新时代。作为教育信息化现阶段主要形态的互联网教育,如何在社会和历史的大变革中推动教育的变革?这是本文的主线,也是本文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论文从互联网教育事业和互联网教育产业两个维度来论述互联网教育对教育变革的冲击和影响,重点论述了互联网教育给教育体系带来的整体性变革,互联网教育带来了教育目标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习观、评价观等一系列的变革,并在各个因素变革形成合力的基础上,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做出了初步的构想。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对国内外互联网教育的实践和理论争鸣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提出本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并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从社会体系和教育体系两个层面介绍了互联网与教育的相遇开启了教育变革的大门,并从事业的视角和产业的视角对变革进行了了望。互联网教育促进了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共融,打通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并促进了教育公平,提高了教育质量。不仅如此,互联网教育还为传统教育注入了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方法,并凭借其所特有的免费、开放、共享等互联网时代的基因,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催生打破时空的新教育。第二章从价值坐标的角度,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目标变革进行了阐述。从个人价值坐标来看,教育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个性化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从社会价值坐标来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促进社会创新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从时代价值坐标来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重点论述了互联网教育与未来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第三章从课程的变革来看互联网教育对教育变革的影响。通过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课程的多元视角,来分析教育变革背景下课程目标取向和价值重塑。未来的课程必将向智慧性的课程发展,并介绍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课程设计与的课程组织形式。第四章从教师变革的角度论述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塑。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师从知识传递的权威者向权力去中心化转变,并重点论述了师生关系的转变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第五章重点介绍互联网教育带来教学的变革,包括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过程的重组、教学空间的重构、教师角色的重塑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这种背景下,笔者构建了网络智慧教学模式,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较好的信息交互与共享、彼此沟通与协作、共同探究与提高的互联网学习环境与平台。第六章介绍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学习变革。互联网教育带给学生个性化学习、双回路学习、社交化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学习者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课程的无缝学习,从而开启学习三个维度的变革。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个性化人才培养是互联网教育在发展中重点关注和思考的。为此,本研究构建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个性化学习服务模型。第七章分析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评价体系变革的内外因素,在分析和建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互联网教育评价方法体系的基础上,概括了以大数据为基础和智能评价为方向的未来互联网教育评价模式,并构建了互联网教育教学评价模型和互联网混合教学中的教学评价过程模型。结语对互联网教育与未来教育进行了展望。可穿戴、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与教育的进一步融合给未来的互联网教育带来了新的联想和展望,未来教育将走向万物互联的时代,未来的教育将迎来教联网时代。要加强对“育”层面的探索,重回教育本质。“未来已来,一切无限可能”,我们正在通向未来的教育。

王向东[9](2008)在《中学区域地理的主题选择、目标构建和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但长期以来,中学区域地理教学在教学方式、目标培养、教学设计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此同时,地理教育工作者多从地理学科的一般特征出发进行地理教学理论研究,忽略了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差异性。因此,从区域地理的角度探讨主题选择、内容编制、目标构建和教学策略等问题是当前摆在地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文章以吉林省长春市六所不同层次中学为样本调查区,对初、高中学生的区域地理素养水平和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区域地理教学中主题选择和内容编制、目标构建、教学策略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研究。全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组成部分,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基本遵循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思路。引言。从区域地理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区域地理的课程地位、区域地理的教学现状以及区域地理教学理论研究的现状等角度,阐述了研究背景。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第一章是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的研究综述。从区域地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角度对区域地理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主题的研究起点和研究视角。第二章是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文章运用Spss 14.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信效度检验与结果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区域地理素养水平都不高。此外,通过对学生区域比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区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区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的分析,能够反映出在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能力目标和方法目标的培养,提升学生运用各种信息解决区域地理问题的能力。第三章是中学区域地理的主题选择和编制策略。文章对国内外区域地理课程、我国近百年地理课程区域地理内容、新课程初中和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确立了区域地理的内容主题: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际联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同时,文章还从均衡性和典型性、综合性和区域性、基础性和探究性、权威性和趣味性、连续性和阶段性等方面提出了区域地理内容的编制策略。第四章是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文章提出,区域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人,核心目标是养成学生的区域地理素养。作者对区域地理素养的构成进行了如下界定:第一,必备的存量区域地理知识;第二,认识区域的方法,包括区域比较法、区域综合分析法、区域观察法和区域调查法;第三,研究区域的能力,包括区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区域地理空间觉察能力、区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区域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第四,认识区域的观点,包括空间观点、生态观点、人地协调观点、因地制宜观点。第五章是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的优化策略。文章提出了区域地理教学设计的模式和基本要领,归纳总结了区域地理案例的选编与呈现策略,并梳理了区域地理探究学习的重点内容领域。结论与展望。通过对中学区域地理教学内容主题、目标构建和教学优化等内容的归纳和总结,提炼出文章的基本结论。同时,通过对区域地理教学研究现状的认识,概括出本文的创新点。此外,对本文主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徐晨[10](2019)在《初中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两大基本特性。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是有效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条件。其中,区域认知是重要地理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帮助学生认识区域内地理现象和事物的思想和方法。然而在实际初中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不能系统掌握科学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区域认知素养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访谈、问卷调查、对照实验等方法,对初中区域认知素养的构成分析、培养现状、改进策略等问题做了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教师访谈法调查了初中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调查结论:在认识上,部分教师对区域认知素养内涵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不够;在教学评价上,部分教师对学生区域认知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区域认知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对区域位置描述、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对区域特征的认知缺乏归纳概括;对区域差异的对比缺乏恰当的比较方法;对区域联系表征的认识忽视提取隐含信息;对区域发展的认知缺乏辩证思维。(2)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改进策略。从区域认知素养五个主题维度分别提出改进策略:对区域位置从“定位与描述”“分析”“评价”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对区域特征从“描述”“分析”“综合提炼”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对区域差异从“描述”“比较”“分析”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对区域内部联系从“区域空间联系”“区域因果联系”“区域人地关系”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对区际联系从“表征”“条件”“功能”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对区域发展从“描述”“评价”“决策”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3)运用对照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改进策略实施效果进行了测评。得出实验结论:区域认知素养改进策略激发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认识区域的方法;学生的地理成绩有所提高。

二、地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科教育》中的美国社会科教育 ——以“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主旨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科
        (二)美国社会科
    三 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美国相关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 创新之处与局限
第一章 美国社会科及其课程标准
    第一节 美国社会科及其课程标准的发展
        一 美国社会科的产生
        二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的发展
    第二节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2010年)
        一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2010年)的主要内容
        二 十大主题轴
        三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2010年)的特点
    第三节 美国社会科C3框架(2013年)
        一 C3框架的主要内容
        二 C3框架与社会科国家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 《社会科教育》中美国社会科教育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 美国社会科权威杂志——《社会科教育》
    第二节 《社会科教育》在“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中的具体表现
        一 建构时空观念
        二 培育国家意识
        三 培养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
第三章 关于美国社会科教育中“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一节 关于“一战”时期的历史
    第二节 人权、国家意识、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的培养
        一 人权
        二 国家意识
        三 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
    第三节 “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以“国家历史日”为例
        一 国家历史日主题及主题的选择
        二 差异教学
        三 探究型课堂的“做中学”
第四章 美、中、日三国比较看美国社会科教育特点
    第一节 美、中、日三国社会科教育比较
        一 社会科课程演变的比较
        二 社会科课程目标的比较
        三 社会科教科书的比较
    第二节 美国社会科教育的特点
        一 以历史为核心
        二 关注国家意识与全球观念的培育
        三 开放性、实践性强
    第三节 美国社会科教育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社会科教育》杂志关于建构时空观念刊文概览
附录B:《社会科教育》杂志关于培育国家意识刊文概览
附录C:《社会科教育》杂志关于培养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刊文概览
附录D:《世界文化与地理》(World Cultures and Geography)目录
附录E:《历史与社会》目录
附录F:《中学社会》目录
致谢

(2)初中地理德育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地理学科具有独特的德育价值
        (三)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德育要求
        (四)目前初中地理德育培养有待提高
    二、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有利于体现地理学科价值
        (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德育
    二、理论基础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教育生态学理论
        (四)建构主义理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小结
第三章 初中地理德育现状调查
    一、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蕴含的德育内容分析
    二、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问卷编制
        (三)调查实施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二)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三)小结
第四章 初中地理德育实施策略
    一、明确德育目标
    二、注重德育内容的开发
        (一)充分挖掘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二)积极开发课外德育资源
        (三)积极开展乡土地理教学
        (四)注重海洋意识、公民意识和全球观念的培养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三、积极探索新的德育方法
        (一)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
        (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三)构建“生态型”地理课堂
    四、建立新的评价机制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一)组织教师进行德育相关培训
        (二)提高教师对地理学科德育价值的认识
        (三)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第五章 贯彻实施德育教育的教学设计案例
第六章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一)初中地理德育现状整体尚可
        (二)地理学科不受重视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是阻碍初中地理德育实施的主要因素
        (三)提出了初中地理德育教育实施的策略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D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蕴含的德育内容
致谢

(3)基于全球意识培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外研究状况
        (二) 国内研究状况
        (三) 简要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五、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全球意识培养的理论与经验
    第一节 基于全球意识培养的全球教育
        一、全球化趋势对全球意识培养的诉求
        二、全球意识是全球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全球意识的主渠道
    第二节、全球意识的主要内容
        一、全球场域意识
        二、全球问题意识
        三、全球治理意识
        四、全球参与意识
    第三节、全球意识培养的经验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全球意识培养
        二、亚洲国家与地区的全球意识培养
        三、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全球意识培养
        四、全球意识培养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第二章 我国大学生全球意识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意义
    第一节、我国大学生全球意识培养的实践考察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政策梳理
        二、学校教育与课程设置
        三、我国大学生全球意识培养的不足之处
    第二节、当代大学生全球意识现状调查
        一、受访者信息
        二、大学生全球意识情况调查
        三、大学生全球意识与国民精神教育情况调查
    第三节、高校开展全球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全球意识培养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应然性内容
        三、全球意识培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全球意识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
        五、全球意识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
第三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全球意识培养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全球意识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注重全球多元文化的批判性借鉴
        三、重视大学生民族精神与国民意识的培育
    第三节、大学生全球意识培养的目标与内容
        一、视野:全球意识的认知教育
        二、责任:全球意识的价值教育
        三、能力:全球意识的实践教育
    第三节、大学生全球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学校教育
        二、家庭教育
        三、社会教育
    第四节、高校全球意识培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创新
        二、全球意识融入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三、全球意识主体性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全球意识调查问卷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2.1 对"中学"的界定
        2.2 对"地理教科书"的界定
        2.3 研究范围界定
    三、研究的问题、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的问题
        3.2 研究的思路
        3.3 研究的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4.1 创新之处
        4.2 论文不足
    五、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1.1 国外主要教科书研究机构
        1.2 国外教科书研究综述
        1.3 国外地理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2.1 国内教科书研究综述
        2.2 国内地理教科书研究综述
        2.3 国内地理教科书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 制度与大纲: 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前提和依据
    一、制度变化: 地理教科书变革的重要前提
        1.1 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初期的制度变化(1978-1985)
        1.2 素质教育: 深化改革时期的制度变化(1986-2000)
        1.3 全面发展: 21世纪以来的制度变化(2001-2008)
    二、教学大纲: 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主要依据
        2.1 双基取向: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1978-1985)
        2.2 知能并重: 深化改革时期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1986-2000)
        2.3 三维目标: 21世纪以来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与地理课程标准(2001-2008)
    三、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概览
        3.1 回归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1977-1985)
        3.2 走向开放: 深化改革时期的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1986-2000)
        3.3 实现多元: 21世纪以来的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2001-2008)
第四章 内容与组织: 地理教科书变革的核心与形式
    一、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变革
        1.1 初中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变革
        1.2 高中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变革
    二、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组织变革
        2.1 初中地理教科书的组织变革
        2.2 高中地理教科书的组织变革
第五章 难度与使用: 地理教科书变革的结果与实施
    一、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课程难度的变化
        1.1 课程难度的内涵与模型构建
        1.2 初中地理教科书的课程难度变化
        1.3 高中地理教科书的课程难度变化
    二、地理教科书变革后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2.1 教科书使用的内涵与过程分析
        2.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2.3 初中地理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2.4 高中地理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第六章 成因与规律: 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外部因素
        1.1 政治因素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影响
        1.2 经济因素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影响
        1.3 文化因素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影响
    二、影响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内部因素
        2.1 地理科学发展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影响
        2.2 地理课程改革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影响
        2.3 不同课程观念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1.1 制度与大纲变革的主要结论
        1.2 内容与组织变革的主要结论
        1.3 难度与使用的主要结论
        1.4 变革影响因素的主要结论
    二、研究的主要启示
        2.1 继承与创新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基本特征
        2.2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内在机制
        2.3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价值诉求
        2.4 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发展趋势
    三、关于研究结论的讨论
        3.1 对本研究的评述
        3.2 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5)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设计研究 ——基于活动教育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地理学习
        二、地理学习过程
        三、地理学习过程优化设计
        四、活动教育的思想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
        二、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第四节 研究架构
        一、研究目的和内容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理论构想
    第一节 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概述
        一、地理学习过程的本质内涵
        二、地理学习过程的学科特色
        三、地理学习过程的教育价值
    第二节 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分析模型的建构及解读
        一、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分析模型建构
        二、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分析模型的要素解读
    第三节 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机制与环节
        一、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机制解读
        二、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环节划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框架的建构
    第一节 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框架的初步建构
        一、地理学习过程优化框架制定的原则
        二、地理学习过程优化框架的一级、二级指标
        三、地理学习过程优化框架的具体描述
    第二节 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框架的修订过程
        一、专家问卷的设计
        二、专家问卷的结果与讨论
        三、修正后的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框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现状审视
    第一节 走进学生: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三、调查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四、调查的结论
    第二节 走进课堂:活动互动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现状研究
        一、研究的总体设计
        二、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整体概览
        三、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分维度解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优化设计
    第一节 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设计的环境支持分析
        一、地理教育的实践形态
        二、地理教学目标的意蕴
        三、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
        四、地理课堂的学习情境
    第二节 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促进学生地理素质的最优发展
        二、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习得方式
        三、保障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发展
        四、实现素质与活动的有效对接
    第三节 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设计的实施策略
        一、激发主体活性——问题聚焦,目标导向,主动发展
        二、优化活动结构——面向认知,关注学科,有序展开
        三、促进深度学习——整合加工,开放空间,迁移运用
        四、拓宽互动领域——意识先行,实践引领,评价突破
        五、加强教师调控——契合时机,对话交流,积极反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研究的主要理论结论
        二、研究的主要实践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讨论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爱国主义教育概述
    第一节 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第二节 地理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性
    第三节 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构
    第四节 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第二章 初中地理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课堂观察与分析
第三章 初中地理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与渗透策略
    第一节 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渗透策略
第四章 基于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教学设计案例——以“疆域”为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意义
    1.5研究思路和方法
2 应运而生:全球化时代全球教育的兴起
    2.1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及其特征
    2.2 全球化时代对教育的挑战及全球教育的兴起
    2.3 本章小结
3 他山之石:美、英、日三国的全球教育
    3.1 全球教育在美国
    3.2 全球教育在英国
    3.3 全球教育在日本
    3.4 本章小结
4 全球教育在中国
    4.1 中国文化的世界主义传统与培养君子人格
    4.2 国家主义的引入与培养国家公民
    4.3 我国教育政策和德育课程中的全球教育
    4.4 本章小结
5 全球教育的取向:整合世界主义与国家主义
    5.1 国家主义与国家主义教育观
    5.2 世界主义与世界主义教育观
    5.3 全球教育:整合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
    5.4 本章小结
6 全球教育的体系建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6.1 全球教育的目标
    6.2 全球教育的内容
    6.3 全球教育的途径
    6.4 全球教育的方法
    6.5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及存在的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一) 理论诉求:互联网教育正在参与未来教育的重大变革
        (二) 实践归纳:互联网教育事业与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 价值追问:解决教育变革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 上位概念、中位概念和下位概念
        (三) 概念间的关系分析
        (四) 理论基础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 互联网教育研究的萌芽: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与变革的开启
        (二) 互联网教育研究的拓展: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核心能力及教学变革
        (三) 互联网教育研究的深入: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变革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从总到分与由分到总
        (二) 研究方法:实践归纳与理论演绎相结合
第一章 互联网与教育相遇:开启教育变革的大门
    第一节 社会系统视角:社会体系的变革对教育体系冲击
        一、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体系的变革
        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呼唤教育变革
        三、教育系统变革的内外动力
    第二节 教育系统视角:教育系统内的共融共荣共促
        一、互联网技术革新迫使教育系统变革势在必行
        二、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共融
        三、社会教育体系与学校教育体系的共荣
        四、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共促
    第三节 事业的视角: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整体性的变革
        一、孕育教育变革的互联网基因
        二、诠释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三、重构教和学的时间空间
        四、倒逼教育发生结构性变化
    第四节 产业的视角:互联网教育产业为教育变革提供强大动力
        一、互联网教育产业资本驱动教育行业高速发展
        二、互联网教育产业的商业模式促进教育公平
        三、互联网教育产业链增强了与教育产业之间的吸附性
        四、互联网教育产业增加了教育行业的科技含量
第二章 教育目标变革:新人文教育观与未来人才的培养
    第一节 教育目标变革的价值坐标
        一、个人价值坐标: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二、社会价值坐标:培养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创新发展
    第二节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教育目标变革
        一、教育的个人担当:要回归到人的本真存在
        二、教育的社会担当:要承担引领社会创新发展的使命
        三、教育的时代担当: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新人文教育观
    第三节 互联网教育与未来人才的培养
        一、以个人本位论为视角:互联网教育与个性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二、以社会本位论为视角:互联网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以新人文教育观为视角:互联网教育与家国情怀人才的培养
第三章 课程变革:对课程新生态的重构
    第一节 课程变革的新图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课程观
        一、课程理念重新审视:基于互联网视野下的多元视角
        二、课程目标价值重塑:基于互联网思维下“内容—技术”二元融合的视角
        三、课程观的重构:基于多元化的价值目标和需求
    第二节 课程形态的新探索:走向个性化和智慧性的教育课程
        一、课程形态:微课和慕课
        二、课程特征:“融合”与“联合”
        三、课程体系:“适”与“微”
    第三节 课程设计的创新: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合力的产物
        一、互联网教育的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用户思维
        二、互联网教育的内容设计:以个性化服务为重点的资源共享
        三、互联网教育的课程形式设计:以学习效果为导向的人性化设计
    第四节 互联网教育课程的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
        一、互联网教育课程:问题同样存在
        二、个性化定制:创建个人的“播放列表”
        三、后MOOC时代的课程:SPOC
        四、未来的课程:流动和无所不在
第四章 教学变革:走向智能化智慧性的教学
    第一节 教学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催生新的教学方式
        一、物联网:智能化教学
        二、人工智能:个性化的智慧教学
        三、虚拟现实:沉浸式教学
        四、教学游戏APP:教学游戏化、娱乐化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重组:组织模式的变革
        一、教学过程的生态模式:形成多元化交互学习共同体
        二、教学过程重组的实践案例:翻转课堂
        三、组织模式变革:走向虚拟化、分散合作化和智能化
    第三节 教学空间的重构:没有界限的多维教育空间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空间
        二、虚实结合无处不在的教学空间
        三、注重文化传承和审美的的教学空间
    第四节 新教学模式的构建:网络智慧教学模式
        一、网络智慧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网络智慧教学模式构建的现实依据
        三、网络智慧教学模式的构建
第五章 教师角色的重塑:师生关系的转变与教师专业成长
    第一节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师:教师权力去中心化
        一、教师权利的转变:从知识传递的权威者向权力去中心化转变
        二、教师职业是否消亡:不会消亡且作用更加重要
        三、新时代教师的使命:推动教育变革的关键力量
    第二节 师生关系的重构:由教师为主体变为师生互为主体
        一、互联网技术对教师的影响:教师为主体的结构解体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交互的多元化与师生互为主体
        三、教师内涵与角色的再认识:以学生为中心的引路人和服务者
    第三节 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力发展变化与拥抱新技术成长
        一、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新期待
        二、教师专业成长:拥抱新技术的终身学习者
        三、实践共同体:通过网络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未来的学校:共同体和生命成长的地方
第六章 学习变革:私人定制的个性化学习
    第一节 学习方式的变革:个性化和多样化
        一、个性化学习:一人一张课程表的私人订制
        二、双回路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
        三、社交化和扁平化学习:在分享与交互中学习
        四、无缝学习:无处不在的“微”学习
    第二节 渐进的革命:学习变革的三个维度
        一、时间维度:泛在学习与学习生活化
        二、空间维度:虚拟课堂与虚拟校园
        三、目标维度:让终身学习成为现实
    第三节 智慧学习:构建个性化学习服务模型
        一、个性化智慧学习:基于大数据的情景化学习体验
        二、个性化学习服务模型: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跟踪服务
    第四节 拓展创造的边界:新技术与未来学习的展望
        一、可穿戴设备:信息融入人体本身
        二、3D打印技术:学习者的个性化创造
        三、脑电波技术:更好的关联教与学
        四、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走进未来教育
第七章 评价与管理变革:多元评价和智慧管理
    第一节 多元化评价: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辩证统一
        一、注重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克服“一元式”评价方式的不足
        二、注重创新评价:彰显和引领时代创新精神
        三、注重多元评价体系:构建全方位、多视角、宽领域的综合评价模式
    第二节 全面评价:教学评价方法体系的变革
        一、前置评价:诊断性评价
        二、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
        三、结果评价:总结性评价
        四、教学评价模型:构建过程性和总结性有机统一的评价模式
    第三节 互联网混合教学评价: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评定
        一、以大数据为基础和导向
        二、“生评生”和“机评生”
        三、混合教学中的全面多元教学评价
    第四节 管理智能化:智能决策与智慧管理
        一、组织结构:扁平化和网络化
        二、教学管理:智能决策与控制
        三、学习管理:学历认证与“学分银行”
        四、教育资源管理:智能检索与共建共享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互联网教育推动了教育变革
        (一) 技术与教育:顺势而为与守正创新
        (二) 加强对“育”层面的探索:更需关注教育的本真存在
        (三) 重新认识教育:重新定义教育和学习
    二、展望:教联网时代的到来
        (一)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超越的五个维度
        (二) 物联网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教联网时代的到来
        (三) 从物联网到教联网:重构了三种新的互联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学区域地理的主题选择、目标构建和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标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研究综述
    第一节 中学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研究综述
        一、关于区域选择的研究
        二、关于区域编排的研究
        三、关于区域地理内容主题的研究
    第二节 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的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认知结构的构建
        二、关于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三、关于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
        四、关于地理视角的养成
    第三节 中学区域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综述
        一、关于“脑中地图”(心智地图)及其应用
        二、关于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三、关于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的其它方式
    第四节 研究综述对本文的启示
第二章 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问卷设计
        一、学生问卷的设计
        二、教师问卷的设计
    第二节 样本选择
    第三节 问卷信效度检验
        一、问卷信度检验
        二、问卷效度检验
    第四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初中调查结果分析
        二、高中调查结果分析
        三、初中和高中纵向比较分析
        四、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五节 调查结果启示
第三章 中学区域地理的主题选择和编制策略
    第一节 区域的选择
        一、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区域选择的纵向比较
        二、新课程改革中不同版本实验教科书区域选择的横向比较
    第二节 区域的编排
        一、区域编排的阶段顺序
        二、区域编排的组合顺序
    第三节 中学区域地理的主题选择
        一、区域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二、我国地理课程中区域地理的主题
        三、国外地理课程中区域地理的主题
        四、中学区域地理内容主题的框架
    第四节 中学区域地理内容的编制策略
        一、均衡性原则与典型性原则
        二、综合性原则和区域性原则
        三、基础性原则与探究性原则
        四、权威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
        五、连续性原则和阶段性原则
第四章 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的基本定位
        一、区域地理素养――区域地理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区域地理素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的知识目标
        一、中学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
        二、区域地理认知结构构建的技术支撑
        三、区域地理认知结构构建的核心方式
        四、区域地理核心要素的认知策略
    第三节 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的科学方法目标
        一、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目标组成
        二、区域比较法的培养
        三、区域综合分析法的养成
        四、区域观察法的养成
        五、区域调查法的养成
    第四节 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的能力目标
        一、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能力目标的构成
        二、区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养成
        三、区域地理空间觉察能力的养成
        四、区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的养成
        五、区域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的养成
    第五节 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地理观点的培养
        一、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地理观点的构成
        二、空间观点的养成
        三、人地协调观点的养成
        四、生态观点的养成
        五、因地制宜观点的养成
第五章 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优化区域地理教学设计――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前提
        一、区域地理教学设计应澄清的几个基本问题
        二、区域地理教学设计的模式
        三、区域地理教学设计的现状评析
        四、区域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要领
    第二节 精选活用区域地理案例――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载体
        一、区域地理案例的选编策略
        二、区域地理案例的呈现策略
        三、区域地理案例的总结策略
    第三节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方式
        一、地理探究学习的特征
        二、区域地理探究学习的目标
        三、区域地理探究学习的重点内容领域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初中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区域的观点是地理学的基本观点
        1.1.2 区域认知素养在初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1.1.3 初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的呼唤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区域
        2.1.2 区域认知素养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加涅信息三级加工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2.2.4 系统地理学方法
第3章 区域认知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1 区域认知教学现状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学生问卷设计情况
        3.1.3 教师访谈设计情况
        3.1.4 问卷的信度检验
    3.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1 区域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3.2.2 学生区域认知存在的问题
        3.2.3 区域地理学习难点存在阶段性差异
    3.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3.1 部分教师对区域认知素养内涵了解不够
        3.3.2 部分教师的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3.3.3 多种因素制约学生区域认知发展
        3.3.4 部分区域认知素养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第4章 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改进策略及案例分析
    4.1 区域位置认知的改进策略
        4.1.1 定位和描述区域位置的一般性策略
        4.1.2 分析区域位置影响的一般性策略
        4.1.3 评价区域位置影响的一般性策略
    4.2 区域特征认知的改进策略
        4.2.1 寻找和描述区域要素显着标志的一般性策略
        4.2.2 分析区域特征形成机制的一般性策略
        4.2.3 抽象提炼区域整体地理特征的一般性策略
    4.3 区域差异认知的改进策略
        4.3.1 寻找区域差异表现的一般性策略
        4.3.2 比较区域差异要素的一般性策略
        4.3.3 分析区域差异原因的一般性策略
    4.4 区域联系认知的改进策略
        4.4.1 区域内部联系认知的一般性策略
        4.4.2 区际联系认知的一般性策略
    4.5 区域发展认知的改进策略
        4.5.1 描述区域发展特点的一般性策略
        4.5.2 评价区域发展影响的一般性策略
        4.5.3 制定区域发展决策的一般性策略
    4.6 案例:从新疆地理条件看区域开发方向
        4.6.1 案例设计
        4.6.2 案例评析
第5章 初中区域认知素养改进策略的实施效果测评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及时间
        5.1.3 实验方法
    5.2 实验实施
        5.2.1 实验前测
        5.2.2 实验执行
        5.2.3 实验后测
    5.3 实验结果
        5.3.1 成绩对比分析
        5.3.2 问卷对比分析
    5.4 实验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地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科教育》中的美国社会科教育 ——以“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为中心[D]. 薛诗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初中地理德育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 侯萌晗. 河南大学, 2018(01)
  • [3]基于全球意识培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张月娥.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7)
  • [4]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D]. 李文田.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 [5]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设计研究 ——基于活动教育思想[D]. 常珊珊.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6]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 高书蕾. 聊城大学, 2019(01)
  • [7]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 翟艳芳.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7)
  • [8]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变革[D]. 易凌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9]中学区域地理的主题选择、目标构建和教学策略研究[D]. 王向东.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 [10]初中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 徐晨.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地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