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1990年花絮

《幼儿教育》1990年花絮

一、《幼儿教育》1990年要目(论文文献综述)

曲曼鑫[1](2021)在《在恢复中重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学科演进历程探微(1978-1994)》文中认为

潘可欣[2](2021)在《美国幼儿园社会情感课程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杜贝贝[3](2021)在《黑龙江省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

蔡捷[4](2021)在《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幼儿体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幼儿体育的开展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积聚基础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幼儿体育活动开展不足、幼儿体质健康不容乐观,幼儿体育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幼儿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幼儿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系统性问题,提高幼儿身心健康水平,成为幼儿体育政策制定部门和幼儿体育教育人员、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幼儿体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演化出现的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现有对幼儿体育的研究分析中,将焦点聚焦于幼儿园体育或家庭幼儿体育,这固然是幼儿体育中两个重要要素,但从幼儿体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幼儿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突出,多重要素综合影响幼儿体育效果。发展幼儿体育的效果体现在幼儿身体活动和幼儿身心健康,这是幼儿体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幼儿体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幼儿体育成为新的研究议题之后,幼儿体育要素对幼儿体育效果的作用关系路径等,也理应受到重视。生态系统理论为幼儿体育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生态系统是处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生命有机体和外部环境通过物质能量交换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幼儿体育也处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多种幼儿体育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能组成一定的结构,实现幼儿体育效果,这与生态系统存在一定共性。生态系统理论中关于系统构成要素、结构、功能、演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幼儿体育的要素、结构、功能、发展、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基于此,可以提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而借助生态理论进行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进行筛选并建立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作用等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在系统实现阶段,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进行了仿真模拟。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幼儿体育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利用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鉴于此,将幼儿体育要素构成的系统界定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理论中有关系统要素构成、关系分析、演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成果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搭建了包含要素筛选、结构构建、要素关系分析、演化仿真和实现路径等环节在内的研究框架,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包括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社区幼儿体育种群、幼儿园体育种群、幼体机构体育种群、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等五大要素。每个要素内部由多个因子组成,其中,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由政策完善和政策落实组成;社区幼儿体育种群由社区幼儿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幼儿体育组织活动组成;幼儿园体育种群由幼儿体育课程、幼儿园场地设施和幼儿体育师资组成;幼体机构体育种群由服务专业程度和机构硬件设施组成;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由家长心理支持和家长行为支持组成。环境与种群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种群与幼儿体育效果之间等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完整结构。第三,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具有提高幼儿体育效果的功能。在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内部,其组成因子大多对幼儿体育效果组成因子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社区幼儿体育种群、幼儿园体育种群、幼体机构体育种群和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等要素均能够对幼儿体育效果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幼儿体育政策环境与种群之间、各种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特别是家庭幼儿体育发挥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强化整个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带来的幼儿体育效果。第四,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在不同仿真时期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从整体看,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呈现萌芽、生长、成熟、衰退等曲线状态。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各要素的演化均能够带来幼儿体育效果的提高,其中社区幼儿体育种群演化带来的提升效果最大。据此可以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的提出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对于幼儿体育效果的促进功能。第五,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相互作用、休戚相关、彼此赋能、合作共生、协同共进的生态系统,其实现路径是:明确目标,以幼儿体育政策为引导、以社区幼儿体育为重点、以幼儿园体育为核心、以家庭幼儿体育为关键、以幼体机构体育为补充,实现多元化发展;坚持资源共享;加强协同共育,共同实现幼儿体育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张萌萌[5](2021)在《幼儿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关怀伦理困境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教师关怀伦理的实践困扰引发我们对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关注。在本研究中,关怀伦理困境是幼儿教师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处理与自己、幼儿、家长、同事以及领导之间的关系时,对于如何选择、如何控制关怀行为作用的程度,常常感到困惑,处于难以抉择的困难处境。主要表现为关怀伦理的“两难”选择和“关怀伦理理念与行为的不一致”。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山东省幼儿教师进行调查,从困境维度上来看,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维度主要包括:关怀自我困境、关怀幼儿困境、关怀家长困境、关怀同事困境以及关怀领导困境。从困境表征上来看,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M=3.2409),困境表征最高的是关怀自我困境,关怀幼儿困境和关怀家长困境紧随其后,相对而言较低的是关怀领导困境。从个体背景变量上来看,性别和任教班级在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上的主效应不显着,但教龄、学历、年龄、幼儿园性质以及幼儿园所在区域均在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不同维度上主效应显着。对困境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后发现:从内部原因来看,幼儿教师自身关怀素养不高、专业素养不足、个人特质中的不良因素加深了幼儿教师对关怀伦理困境的感受程度。从外部原因来看,工作负荷重、幼儿园关怀氛围欠缺、关怀对象的刺激以及外部环境压力等因素也是引发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基于此,论文从幼儿教师、关怀对象、幼儿园以及社会四个方面提出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解困路径: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建立一种关怀型的关系、营造有利于幼儿教师关怀的氛围、给予幼儿教师外在环境的支持。

王枭[6](2021)在《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文中指出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怎样形成的?这是现代教学研究首要回答的问题。如果知道了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路径,那么就可以知道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什么。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现代中国教学研究的起点,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近代中国教学观念以中国传统教学观念为起点,中西方文化碰撞为其提供了驱动力、近代中国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教育诉求为提供了发展要求,在驱动力和发展要求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中国属性的近代教学观念,即教学做合一观念。本论文采用观念史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研究。首先,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源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之处等内容。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教学思想、观念史研究等相关文献,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从而确定论文的研究问题和论文的写作方向。其次,从观念史的含义、理论要义、理论的产生、理论的发展、方法论的意蕴等方面来探析观念史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明确观念史研究为教学思想史带来多个研究启示,如注重教学观念在文化场域中的综合研究、教学观念的语境研究、同一时空下多元教学观念间的互动研究等。再次,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起点是指中国传统教学观念阶段。通过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文化场域特征的梳理发现,此文化场域具有稳定和秩序性、直觉和顿悟性、关系性等特征。在此文化场域下,中国形成两种类型的教学观念,一是混沌一体教学观念,二是相对独立的教、学观念。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目的上具有关系性、教学内容上具有稳定性、教学方式上具有体悟性等特征。另外,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改变的动力来源于文化场域、教学观念转变的内部动力、教学观念转变的外部动力等。随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与路径。横向来看,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经历了教学观念的自我批判、欧洲大陆教学观念对教学制度化的改造、英美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造、近代中国教学观念重塑等四个阶段形成的。纵向来看,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是从文化改造、到西方教学观念传播与实验、再到教育改革的路径中形成的。之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与特征。通过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内涵的梳理,可知教学做合一观念具有三种含义,第一教、学、做是一体三面的关系,第二做是教、学的基础,第三教学做合一是一个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教学做合一观念具有关系论、主体性等特征。从学理的角度看,近代中国教学做合一观念是一个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最后,中国近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历程对我国教学理论本土化建构提供了三点启示,一是坚持文化自信,扎根教育传统;二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三是关注时代发展,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

桂建鑫[7](2021)在《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3-6岁幼儿体质研究报告》和《中国儿童肥胖报告》都显示,近年来我国幼儿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超重和肥胖率不断上升。相关研究指出,缺乏身体活动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家校合作的途径,构建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探索帮助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和身体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帮助改善幼儿的体质健康水平。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设计了该模式具体的实施路径和内容,为该模式配套开发出了“家园共育-幼儿亲子体育程序”(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登记号:2020SR1091432)、独立制作了45期亲子运动短视频,并将该模式在大班幼儿中进行了实践验证。本文的结论如下:(1)本研究从多个方面对“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进行了总体设计,确立了该教育模式实施的“互相尊重”、“民主平等”、“求同存异”、“资源共享”、“因家而异”的五项基本原则,设计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共育路径,并从“传递知识”、“构建环境”和“开展练习”三个方面制定了家园共育模式的内容,积极向幼儿家长传递体育知识,营造家庭运动氛围,促进幼儿参与到身体活动当中,为幼儿家庭提供了体育学习和展示的平台。(2)通过“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的实施能有效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的养成,并能促进幼儿部分身体素质的发展。具体表现为该模式的实施能有效提升幼儿的日均身体活动时间和身体活动参与频率,促使幼儿参加更多的身体活动项目,并让幼儿在家中拥有稳定的身体活动场所和固定的身体活动时间段,使幼儿能主动自觉的参加身体活动。同时,该模式实施使幼儿的十米折返跑和双脚连续跳成绩产生显着进步,有效促进了幼儿灵敏素质的发展。(3)通过“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的实施能有效地使家长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帮助明确家长的家庭体育教育责任,提高幼儿家长的家庭体育教育意识,使幼儿的家庭体育教育质量得到保障。该模式的实施还促进了幼儿园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融洽了“家-园”关系,有效提高了幼儿园的教育质量。(4)家园共育模式在实施要将注意两条实施路径(线上、线下)的相互结合,且在各项共育活动的组织中都要突出趣味性、合作性和简易性,共育活动的具体开展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家长现有的时间和能力。

郭旗[8](2020)在《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康是影响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密切联系,使体育运动成为健康生活的基石。本文基于全民健康理念,以提升大众体育建筑的全民健康服务能力为目标,研究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策略及方法。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存在严重的信息缺失,本文通过梳理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明确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阶段及数量分布。并以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典型寒地城市为例,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法及对比分析法,Python网络爬虫大数据调查及Arc GIS地理数据分析法,24个大众体育建筑的实地调查及现场观察法,538份问卷调查法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构方程模型建立(SEM)等数据分析法,进行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限制调查、现状问题调查及期望需求调查。本文解析了全民健康理念的外延理论,提出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全生命周期内涵及人类发展内涵,构建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完整人口覆盖、多元服务协同、高效资源利用的全民健康实现路径。总结归纳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及作用方式,在实践层面对设计对象进行原型解构,提出群体空间、个体空间及单一空间的设计层次。揭示不同设计层次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从而提出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的设计导向,构建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框架。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群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设施体系的结构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空间覆盖前提下,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城市大众体育建筑空间分布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规模分级模式。提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的策略方法。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个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需求覆盖前提下,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需求调查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需求等级及发展模式。提出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的策略及方法。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单一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感知覆盖前提下,能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规范调查,提出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空间要素分类模式。提出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运动风险外因防御的保障性设计、环境舒适空间干预的增强型设计的策略及方法。本文立足于通过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与社会意义,研究所得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调查方法体系、设计理论解析、策略方法集成可对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相关政策、标准制定、规划及设计提供指导,可为今后的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陈若阳[9](2020)在《幼儿园混龄体育游戏推进策略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国家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背景,家庭中二孩数量与日俱增,同时,幼儿的运动能力欠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混龄体育游戏正是打破年龄界限,扩大幼儿的交友范围,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同时为幼儿之间的动作学习与巩固提供了模仿与创生的平台。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范式,结合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以“阳光体育”为园本特色的XK园为研究场域,以混龄体育游戏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阶段及其推进策略。研究结论:1)根据幼儿的动作和社会性发展,本研究把整个行动研究历程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探索期——稳定期——拓展期。2)每一阶段具有各自的特征与问题,从而需要不同的策略推进。萌芽期,通过营造家庭氛围、间断性混龄、分层熟悉规则的策略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探索期,通过聚焦异龄互动、构建弹性化环境的策略诱导幼儿主动探索。稳定期,通过诱导异龄同伴协商、分层设定目标的策略促使幼儿自主解决问题。拓展期,通过以强带弱、团队激励的策略拓展幼儿的游戏经验。3)行动实施后,幼儿的身体素质增强,动作更加协调、灵敏;幼儿交往能力提高,社会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教师的观念转变,指导能力提高。研究者的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

李佳敏[10](2020)在《以绘本为载体的大班幼儿对于“我是谁”的哲学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众多国内外学者的推动之下,“儿童哲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广泛的关注。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以往的研究中倾向于将“儿童哲学”理解为“儿童哲学教育”,而忽视了“儿童哲学”的其他内涵,也缺乏在幼儿园开展的相关实践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强调重视“儿童哲学”的整体内涵,立足于“儿童的哲学”,试图了解幼儿对于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困惑与思考。本研究以四个哲学绘本为载体,选取湖南省长沙市S幼儿园大二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围绕“我是谁”哲学问题之下的四个小主题(我为什么存在、如何认识我、不一样的我以及我想要的生活),开展群体探究活动以及绘画活动,将所收集到的幼儿绘画作品以及访谈资料进行文字转录,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与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过程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幼儿对于“我是谁”的理解。研究结果显示,大班幼儿具有进行哲学探究的能力,他们的思考超乎成人的想象。在“我是谁”的哲学探究之中,幼儿对于不同的子主题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与表达。在“我为什么存在”的哲学探究中,大班幼儿从“什么是存在、为什么‘我’会存在、‘我’存在是为了什么”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他们会从“如何知道‘我’是谁、怎么判断‘我’是人、‘我’活着的意义”三个方面去诠释他们眼中的“如何认识我”;在“不一样的我”的子主题中,他们侧重于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以及应该如何才能区分一样的人;对于“我想要的生活”,大班幼儿认为家人朋友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此外在整个探究活动中还发现,幼儿会对好奇人类以及世间万物的起源;会认真思考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是什么、自己想要的生活;会对“自由”产生渴望;也会困惑“死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在结合本研究过程的总结与反思,立足于“儿童的哲学”的基础之上,笔者提出了在幼儿园开展哲学探究活动的相关建议:第一,教育者要树立新型的教育观、科学的儿童观,以及要了解哲学的本意所在;第二,要选取适合幼儿特点的哲学绘本和灵活采用多种组织形式;第三,要创建安静舒适的讨论氛围;第四要将哲学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二、《幼儿教育》1990年要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幼儿教育》1990年要目(论文提纲范文)

(4)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幼儿体育中文文献
        2.1.1 幼儿体育的概念
        2.1.2 幼儿体育要素研究
        2.1.3 幼儿体育效果研究
    2.2 幼儿体育外文文献
        2.2.1 幼儿体育要素研究
        2.2.2 幼儿体育效果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
    3.1 幼儿体育的现实困境
        3.1.1 幼儿体育的困境审视
        3.1.2 幼儿体育的困境归因
    3.2 生态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
        3.2.1 生态系统理论
        3.2.2 生态系统理论在其他学科的应用
        3.2.3 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到幼儿体育系统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3 其他相关理论
        3.3.1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
        3.3.2 社会认知理论
        3.3.3 生命历程理论
    3.4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概述
        3.4.1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概念界定
        3.4.2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特征
        3.4.3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4.1 构成要素筛选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选择
        4.1.2 研究过程
        4.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4.2 构成要素确定与关系构建
        4.2.1 基于开放性编码的要素提炼
        4.2.2 基于关联性编码的主范畴确定
        4.2.3 构成要素内涵
        4.2.4 基于选择性编码的要素关系构建
        4.2.5 要素信效度检验
    4.3 构成要素权重排序
        4.3.1 专家确定与数据收集
        4.3.2 一致性检验
        4.3.3 要素权重确定
    4.4 结构模型与系统功能
        4.4.1 要素层次结构
        4.4.2 与自然生态系统要素的比较分析
        4.4.3 结构模型
        4.4.4 系统功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实证分析
    5.1 研究假设
        5.1.1 各变量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假设
        5.1.2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
    5.2 问卷设计基本情况
    5.3 问卷题目设计
        5.3.1 社会人口学的测量
        5.3.2 变量的测量
    5.4 预调查及问卷修改
        5.4.1 预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5.4.2 预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5.5 正式调查
        5.5.1 描述性统计及信效度检验
        5.5.2 各变量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检验
        5.5.3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
    5.6 分析讨论
        5.6.1 幼儿体育政策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5.6.2 社区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5.6.3 幼儿园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5.6.4 幼体机构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5.6.5 家庭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仿真分析
    6.1 因果关系分析
        6.1.1 基本前提假设
        6.1.2 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6.1.3 整体因果关系分析
    6.2 系统动力学模型
        6.2.1 系统流图设计
        6.2.2 确定变量间函数关系
    6.3 模型检测
        6.3.1 模型直观检测
        6.3.2 模型运行检测
        6.3.3 模型历史检测
        6.3.4 模型灵敏度检测
    6.4 演化仿真分析
        6.4.1 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的演化仿真
        6.4.2 社区幼儿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6.4.3 幼儿园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6.4.4 幼体机构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6.4.5 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6.5 演化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
    7.1 目标定位
    7.2 多元化发展
        7.2.1 健全完善幼儿体育政策
        7.2.2 培育壮大社区幼儿体育
        7.2.3 巩固与完善幼儿园体育
        7.2.4 促进支持家庭幼儿体育
        7.2.5 鼓励扶持幼体机构体育
    7.3 资源共享
        7.3.1 人力资源共享
        7.3.2 场所资源共享
        7.3.3 信息资源共享
    7.4 协同共育
        7.4.1 构建支撑平台
        7.4.2 推动一体化发展
    7.5 实现路径图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研究展望
图目录
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1
附件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幼儿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关怀伦理困境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概述
        一、选题缘由
        (一)政策层面:国内外相关教师教育政策聚焦幼儿教师关怀伦理
        (二)理论层面:幼儿教师关怀伦理的学术研究趋势
        (三)实践层面:幼儿教师关怀伦理的实践困扰
        (四)个人层面:个人对关怀伦理的研究旨趣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教师专业伦理困境的相关研究
        (一)教师专业伦理困境的类型研究
        (二)不同教师群体的专业伦理困境研究
        二、教师关怀伦理相关研究
        (一)教师关怀素养方面的研究
        (二)教师关怀能力方面的研究
        (三)教师关怀行为方面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述评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关怀
        二、关怀伦理
        三、幼儿教师
        四、关怀伦理困境
    第二节 理论基础-关怀伦理理论
        一、关怀伦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一)西方关怀伦理思想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关怀伦理探究
        二、关怀伦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内涵:以人为本
        (二)核心:关怀性关系的建立
        (三)特色:情境的氛围与情感的力量
        (四)方法:榜样、对话、实践和求证
        三、关怀伦理理论应用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三章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结构维度与问卷设计
    第一节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结构维度的初步确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材料
        (三)研究程序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与分析:确定关怀伦理困境结构维度
        (一)当前关怀伦理困境研究维度的主要观点
        (二)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维度的确定
    第二节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问卷的编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材料
        (三)研究程序
        (四)研究工具
        三、结果与讨论:问卷信效度分析
        (一)问卷的信度分析
        (二)问卷的效度分析
        四、结论
第四章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特点
    第一节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表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材料
        (三)研究工具
        三、结果与讨论
        (一)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总体表征
        (二)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子维度表征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节 个体背景变量在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中的差异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材料
        (三)研究工具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个体背景变量在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中的主效应分析
        (二)主效应显着的个体背景变量的进一步分析
        四、讨论:个体背景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一)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各维度的教龄差异
        (二)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各维度的学历差异
        (三)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各维度的年龄差异
        (四)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各维度的幼儿园性质差异
        (五)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各维度的幼儿园所在区域差异
        (六)本章方法论探讨
        五、结论
第五章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原因探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及程序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材料
        (三)研究方法和工具
        (四)研究伦理
        (五)研究过程
    三、结果与分析
        (一)关怀素养不高
        (二)专业素养不足
        (三)个人特质中的不良因素
        (四)工作负荷重
        (五)幼儿园关怀氛围欠缺
        (六)关怀对象的刺激
        (七)外部环境压力
    四、讨论: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成因探讨
        (一)内部原因分析
        (二)外部原因分析
        (三)本章方法论探讨
    五、结论
第六章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解困路径
    第一节 幼儿教师: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
        一、提升自身的关怀素养
        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第二节 关怀对象:建立一种关怀型的关系
        一、关怀型师幼关系的构建
        二、注重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对话
        三、建立同事“共同体”组织文化
        四、幼儿园领导自身的转变
    第三节 幼儿园:营造有利于幼儿教师关怀的氛围
        一、为幼儿教师减负
        二、给幼儿教师专业自主的空间
        三、培训中纳入关怀伦理的内容
    第四节 社会:给予幼儿教师外在环境的支持
        一、社会各界端正对幼儿教师的态度
        二、提高幼儿教师的物质待遇
第七章 总的讨论与结论
    第一节 总的讨论
        一、本研究的方法学思考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二节 总的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开放式调查问卷
    附录 B 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 C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6)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源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一)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研究涉及的内容
        (二)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研究视角
        (三)观念史研究现状
        (四)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观念史研究及其对教学思想史研究的启示
    一、观念史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一)观念史研究的背景
        (二)观念史研究的流派
    二、观念史的含义及理论要点
        (一)观念史的含义
        (二)观念史的理论要点
        (三)观念史研究特征
    三、观念史研究的方法论意蕴
        (一)建构性研究范式
        (二)历史语境的研究方法
        (三)大众话语为研究对象
    四、观念史研究对教学思想史研究的启示
        (一)注重教学观念在文化场域中的综合研究
        (二)注重教学观念的语境研究而非普世研究
        (三)注重同一时空下多元教学观念间的互动研究
第三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起点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文化场域特征
        (一)稳定和秩序性特征
        (二)直觉和顿悟性特征
        (三)关系性特征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的类型
        (一)混沌一体的教学观念
        (二)相对独立的教、学观念
    三、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的特征
        (一)教学目的具有关系性特征
        (二)教学内容具有稳定性特征
        (三)教学方式具有体悟性特征
第四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动力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文化场域
        (一)转型中的社会文化冲突
        (二)碰撞中的中西文明
        (三)冲突中的人才选拔标准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内部动力
        (一)人才价值取向的矛盾
        (二)教学观念发展方向的矛盾
    三、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外部动力
        (一)传统教学观念与欧洲大陆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的冲突
        (二)传统教学观念与英美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的冲突
第五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与路径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
        (一)教学观念的自我批判
        (二)欧洲大陆教学观念对教学制度化的改造
        (三)英美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造
        (四)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重塑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路径
        (一)文化改造的路径
        (二)西方教学观念传播与实验的路径
        (三)教育改革的路径
第六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与特征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
        (一)教、学、做是一体三面的关系
        (二)做是教、学的基础
        (三)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特征
        (一)关系论特征
        (二)主体性特征
第七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对我国教学理论本土化建构的启示
    一、坚持文化自信,扎根教育传统
        (一)坚持直觉、顿悟文化自信,传承体悟教学方式
        (二)坚持关系论文化思想自信,注重教学理论中个体间的关系
    二、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
        (一)全面深入研究异域文化,避免文化嫁接
        (二)有选择地消化吸收异域文化,避免全盘西化
    三、关注时代发展,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
        (一)基于时代发展,建构本土教学理念
        (二)基于时代需求,建构本土教学活动
结论
参考?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幼儿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1.1.2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的养成是其健康成长的需要
        1.1.3 家庭和幼儿园在幼儿身体活动习惯的养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4 目前关于家园共育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研究比较薄弱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核心概念界定
        1.4.1.1 身体活动
        1.4.1.2 家园共育
        1.4.2 家园共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1.4.2.1 总体趋势分析
        1.4.2.2 关键词分布分析
        1.4.2.3 资源类型分布分析
        1.4.2.4 学科分布分析
        1.4.2.5 来源分布分析
        1.4.2.6 作者分布分析
        1.4.3 家园共育的内容选题研究
        1.4.3.1 家园共育模式理论基础的研究
        1.4.3.2 家园共育模式教育功能的研究
        1.4.3.3 家园共育模式实践路径的研究
        1.4.4 已有研究的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2.2.1 实验目的
        2.2.2.2 实验假设
        2.2.2.3 实验对象
        2.2.2.4 实验变量
        2.2.2.5 实验方案
        2.2.2.6 实验测试工具
        2.2.3 问卷调查法
        2.2.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2.2.3.2 问卷的效度
        2.2.3.3 问卷的信度
        2.2.3.4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2.2.4 数理统计法
    2.3 研究技术流程图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的总体设计
        3.1.1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家园共育模式的价值
        3.1.1.1 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
        3.1.1.2 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的养成
        3.1.1.3 有利于家长运动育儿水平的提升
        3.1.1.4 有利于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
        3.1.1.5 有利于幼儿园体育工作的开展
        3.1.2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家园共育模式的条件
        3.1.2.1 园所方面所需条件
        3.1.2.2 家庭方面所需条件
        3.1.2.3 教师方面所需条件
        3.1.3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家园共育模式的原则
        3.1.3.1 互相尊重原则
        3.1.3.2 民主平等原则
        3.1.3.3 求同存异原则
        3.1.3.4 资源共享原则
        3.1.3.5 因家而异原则
        3.1.4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家园共育模式的目标
        3.1.4.1 教师目标:构建家园共育沟通渠道,牢固家园合作关系
        3.1.4.2 家长目标:树立家庭体育教育理念,形成运动育儿能力
        3.1.4.3 幼儿目标:促进幼儿体质健康发展,养成身体活动习惯
        3.1.5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家园共育模式的路径
        3.1.5.1 线上路径: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构建在线共育平台
        3.1.5.2 线下路径:主动建立家园联系,协调同步教育影响
        3.1.6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家园共育的内容
        3.1.6.1 传递知识
        3.1.6.2 构建环境
        3.1.6.3 开展练习
        3.1.7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家园共育模式的评价
        3.1.7.1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家园共育模式的评价主体
        3.1.7.2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家园共育模式的评价对象
        3.1.7.3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家园共育模式的评价内容
    3.2 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的实施过程
        3.2.1 线上共育路径的实施过程
        3.2.1.1 家庭体育锻炼环境的创设过程
        3.2.1.2 亲子运动短视频的学习过程
        3.2.1.3 家庭体育作业的学习过程
        3.2.1.4 线上亲子运动会的开展过程
        3.2.2 线下共育路径的实施过程
        3.2.2.1 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的实施过程
        3.2.2.2 家长学校的开展过程
        3.2.2.3 家园共育信息栏和家长信箱的实施过程
    3.3 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的实施效果
        3.3.1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情况的前后对比分析
        3.3.1.1 幼儿日均身体活动时间前后对比分析
        3.3.1.2 幼儿身体活动频率的前后对比分析
        3.3.1.3 幼儿身体活动参与项目数量的前后对比分析
        3.3.1.4 幼儿身体活动行为表现的前后对比分析
        3.3.2 幼儿身体素质前后对比分析
        3.3.3 幼儿家长对模式实施的反馈分析
        3.3.3.1 家长对幼儿身体活动认识变化的反馈
        3.3.3.2 家长体育教育能力变化的反馈
        3.3.3.3 家长对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情况的反馈
        3.3.4 幼儿教师及园长对模式实施的反馈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4.1.2
        4.1.3
        4.1.4
    4.2 建议
        4.2.1
        4.2.2
        4.2.3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幼儿身体活动行为习惯调查问卷
附件2 “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实施效果的家长访谈提纲
附件3 《幼儿身体活动行为习惯调查问卷》问卷效度专家检查表
附件4 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内容及“家园共育 APP”设计效度专家评定表
附件5

(8)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范围内健康城市运动的兴起
        1.1.2 我国体育需求的不断扩张
        1.1.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困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1.4.1 健康
        1.4.2 大众体育建筑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结构
第2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调查
    2.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脉络
        2.1.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
        2.1.2 我国大众体育建筑的宏观数量分布
        2.1.3 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调研方法
    2.2 各国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规范资料对比
        2.2.1 建议模式对比
        2.2.2 场地标准对比
    2.3 规划布局的大数据调查
        2.3.1 Python网络爬虫的构建
        2.3.2 调查结果的可视化表达
        2.3.3 布局问题的提出
    2.4 设计问题的现场观察
        2.4.1 对象选取与现场观察
        2.4.2 空间问题的提出
    2.5 使用者需求的问卷调查
        2.5.1 功能需求调查的问卷设计
        2.5.2 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与检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架构
    3.1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内涵解析
        3.1.1 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
        3.1.2 全民健康理念的全生命周期内涵
        3.1.3 全民健康理念的人类发展内涵
    3.2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实现路径
        3.2.1 目标——完整人口覆盖
        3.2.2 手段——多元服务协同
        3.2.3 过程——高效资源利用
    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实现全民健康的原型基础
        3.3.1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
        3.3.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内部结构
        3.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作用方式
    3.4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
        3.4.1 设施系统的结构性调整
        3.4.2 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
        3.4.3 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
    3.5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导向
        3.5.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3.5.2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3.5.3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4.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网络分级设计原理
        4.1.1 设施分级的动力机制
        4.1.2 设施布局的组构法则
        4.1.3 设施类型的组合规律
    4.2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
        4.2.1 规模等级的模式建议
        4.2.2 潜在选址的框架适应
        4.2.3 设施数量的弹性调控
    4.3 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
        4.3.1 场域联系的柔性渗透
        4.3.2 道路连接的适停控制
        4.3.3 界面衔接的效率提升
    4.4 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
        4.4.1 季节特征的补偿开放
        4.4.2 运动类型的互补组合
        4.4.3 场馆组合的融合促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5.1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功能复合设计基础
        5.1.1 大众体育建筑的体育需求等级
        5.1.2 大众体育建筑的功能复合路径
        5.1.3 体育工艺的尺度要求
    5.2 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
        5.2.1 基础功能的单元衍生
        5.2.2 复合功能的分类路径
        5.2.3 空间组织的效率连接
    5.3 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
        5.3.1 结构选型的单元组合
        5.3.2 跨度转换的空间集约
        5.3.3 形态变形的结构适应
    5.4 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
        5.4.1 多义空间的设施预留
        5.4.2 可变设施的结构附加
        5.4.3 开放空间的模块转换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6.1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环境舒适设计要素
        6.1.1 评价标准的指标差异
        6.1.2 相关规范的要素筛选
        6.1.3 建筑设计的干预效率
    6.2 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
        6.2.1 混合通风的健康风险规避
        6.2.2 过滤系统的污染物渗透管理
    6.3 运动风险外因预防的保障性设计
        6.3.1 运动界面的材料防护
        6.3.2 专项设施的运动辅助
        6.3.3 节点更新的安全提示
    6.4 物理环境靶向干预的增强性设计
        6.4.1 视觉环境的心理舒适性调节
        6.4.2 热舒适性能的分时分区控制
        6.4.3 空间氛围的可供性交流促进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国运动场地尺度对比
附录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结果
附录4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案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幼儿园混龄体育游戏推进策略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文献探讨
    一、概念界定
        (一)混龄体育游戏
        (二)推进策略
    二、混龄体育游戏的相关研究
        (一)混龄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混龄体育游戏的相关研究
    三、理论基础
        (一)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二)动态系统理论
        (三)社会发展理论
        (四)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部分 研究设计
    一、研究场域和参与者
        (一)研究场域
        (二)研究参与者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式
        (二)资料收集的方法与工具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效度
    四、行动研究的流程
第四部分 研究实施
    一、萌芽期
        (一)营造家庭氛围
        (二)间断性混龄
        (三)分层熟悉规则
    二、探索期
        (一)聚焦异龄互动
        (二)构建弹性化环境
    三、稳定期
        (一)诱导异龄协商
        (二)分层设定目标
    四、拓展期
        (一)以强带弱
        (二)团队激励
第五部分 研究成效
    一、幼儿的发展
        (一)身体素质增强
        (二)动作更加协调、灵敏
        (三)社会性发展
    二、教师的提升
        (一)教师的观念转变
        (二)教师的指导能力提高
    三、研究者本人的进步
        (一)举步维艰
        (二)渐入佳境
        (三)碰撞交流,不断拓展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一)幼儿园混龄体育游戏的推进阶段
        (二)幼儿园混龄体育游戏的推进策略
    二、研究反思
        (一)研究影响因素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问卷》
    附录三 《幼儿动作技能观察量表》
    附录四 活动方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以绘本为载体的大班幼儿对于“我是谁”的哲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儿童哲学
        二、儿童的哲学
        三、绘本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儿童哲学的研究
        二、关于“儿童的哲学”的研究
        三、以绘本为载体的“儿童的哲学”的研究
        四、研究评述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第三节 “我是谁”哲学探究中绘本的选取
        一、本研究中绘本选择的依据
        二、基于“我是谁”的四个子主题而选取相应的绘本
    第四节 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一、资料的收集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三章 大班幼儿对于“我是谁”哲学探究的过程展现
    第一节 幼儿眼中的“我为什么存在”——以《妈妈,我为什么存在?》为载体
        一、什么是存在?
        二、为什么“我”会存在?
        三、“我”存在是为了什么?
    第二节 幼儿眼中的“如何认识我”——以《我不知道我是谁》为载体
        一、如何知道“我”是谁
        二、怎么判断“我”是人?
        三、“我”活着的意义?
    第三节 幼儿眼中的“不一样的我”——以《小绿狼》为载体
        一、“不一样”是什么?
        二、“我”和他人有什么不同?
        三、如何区分一样的人?
    第四节 幼儿眼中的“我想要的生活”——以《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为载体
        一、“我”选择哪一种生活?
        二、“做自己”意味着什么?
        三、“做自己”还是“属于他人”?
第四章 大班幼儿对于“我是谁”哲学探究的特点分析
    第一节 幼儿对“起源”的追问
        一、人类的起源
        二、世界的起源
    第二节 幼儿对“生活”的审视
        一、幼儿所理解的“生活”
        二、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第三节 幼儿对“自由”的向往
        一、幼儿所理解的“自由”
        二、幼儿向往“消极自由”
    第四节 幼儿对“死亡”的困惑
        一、幼儿所理解的“死亡”
        二、人为什么会死
        三、幼儿对于死后的好奇
第五章 对于与大班幼儿开展哲学探究活动的反思与建议
    第一节 对于与大班幼儿开展哲学探究活动的反思
        一、研究者在哲学探究中的收获与反思
        二、对幼儿在哲学探究中的反思
        三、对活动媒介的反思
    第二节 对于与大班幼儿开展哲学探究活动的建议
        一、教育者教育观、儿童观与哲学观的转变
        二、活动媒介的选取
        三、创设安静舒适的讨论氛围
        四、将哲学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四、《幼儿教育》1990年要目(论文参考文献)

  • [1]在恢复中重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学科演进历程探微(1978-1994)[D]. 曲曼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美国幼儿园社会情感课程实施研究[D]. 潘可欣. 西南大学, 2021
  • [3]黑龙江省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研究[D]. 杜贝贝.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4]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 蔡捷. 山东大学, 2021(11)
  • [5]幼儿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关怀伦理困境调查研究[D]. 张萌萌.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D]. 王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构建研究[D]. 桂建鑫. 首都体育学院, 2021
  • [8]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D]. 郭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9]幼儿园混龄体育游戏推进策略的行动研究[D]. 陈若阳.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10]以绘本为载体的大班幼儿对于“我是谁”的哲学探究[D]. 李佳敏.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幼儿教育》1990年花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