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浸渍法制备催化剂

流化浸渍法制备催化剂

一、流态化浸渍法制备催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彭瑞峰[1](2021)在《镍铁体系构筑与促进甲烷干重整性能调控》文中研究指明

赵志博[2](2021)在《模板相转化法制备陶瓷微通道反应器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文敏[3](2021)在《碳化钨基复合材料于电催化及硬质合金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我国具有丰富的钨资源,钨矿储量为世界总储量的第一位。相对而言,我国其他稀有金属储量却并不充裕,工业所需十分依赖从国外进口,严重阻碍我国相关工业产业发展。因此,假如可以充分的利用我国丰富的钨资源来调解或代替贵金属的紧缺问题,或者提升我国钨资源在传统行业中的生产工艺和利用效率,这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产生较大促进作用。碳化钨(WC)因独特的杂化轨道,具有类铂(Pt)性能,可部分替代贵金属Pt催化剂,常应用于电催化领域。此外,WC因其具有高硬度,常应用于硬质合金领域。但其脆性较大,所以需要以具有较高屈服强度且能与WC保持良好润湿性的过渡金属(Fe、Co、Ni等)作为粘结相。因此对纳米WC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相关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水热模板法制备了WC前驱体,以实验室制备WC工艺为基础,对制备的前驱体进行碳化处理,得到碳包覆碳化钨(WC@C)粉末,并对WC@C进行微波载Pt。得到较分散小纳米片(10-20 nm)组成的花簇状(尺寸为200-500 nm)前驱体。其中柠檬酸(C6H8O7·H2O)作为前驱体形貌尺寸调节剂,氧化石墨烯(GO)作为分散剂。H2WO4形貌尺寸与GO在反应体系中的分布状态有关。经热处理所得氧化钨(WO3)具有分布均匀的单片层状结构(厚度约10 nm,直径约100 nm)。采用小分子混合醇类作为碳源,得到由片状WC和表面石墨化碳层组成的核壳结构WC@C复合材料。无明显团聚,片层厚度约10-50 nm,长、宽约0.5-1μm。析氢反应测试结果表明,该催化剂(5%Pt-WC@C)在酸性溶液中性能明显优于10%Pt-WC@C和1%Pt-WC@C,最优10 m A cm-1电流密度对应的过电位为87.6 m V,塔菲尔斜率为51.59 m V decade-1。接近于商业催化剂20%Pt-C的催化性能,这一结果证明该方法合成的复合催化剂在低Pt催化剂的合成上具有可行性。针对传统方法所需的设备和工艺流程复杂,能源耗费大,制备过程也相对困难,制备的复合粉容易出现组元分布不均、晶粒大小分布不匀、形貌难以控制、性能不稳定等问题,选择可溶性钨盐、钴盐、有机碳源等作为关键原材料,通过液相分子水平混合碳化钨-钴(WC-Co)前驱体,有效控制WC-Co前驱体的形态尺寸。WC-Co复合粉的形貌尺寸变化的主要转变中间体WO2和Co O2的颗粒大小均匀,尺寸平均都在100 nm以下。纳米级的中间产物为碳化后的产物WC-Co粉末的纳米化提供了保障,最终样品的平均粒径为150 nm,C、W、Co元素分布均匀,样品保持着纯WC相和Co相。碳含量测试结果表明,该复合粉末的总碳含量处于5.63%左右,游离碳含量为0.08%,符合WC-8Co(YG8)的碳含量标准范围。经SPS烧结工艺探究,WC-Co复合粉末表面原位生长的石墨化碳层,可以有效减缓WC-Co复合粉末在烧结过程中晶粒的异常长大现象,显着降低烧结温度(1100-1250℃)。研究结果将为构建超薄碳包覆的WC-Co硬质合金生产工艺控制体系,最终实现超薄石墨化碳层助力提升高强度、高硬度WC-Co硬质合金奠定理论基础。

闫宪尧[4](2021)在《钙铈基复合材料吸收CO2强化生物质水蒸气气化制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钙循环的吸收CO2强化生物质水蒸气气化制氢技术利用钙基材料的原位C02捕集,不仅可以获得较高H2浓度与产量,同时可以实现CO2富集,具有良好应用前景。钙基材料的高活性和稳定的循环捕集CO2性能是获得高效生物质气化制氢的关键之一。然而由于高温烧结,天然钙基材料捕集CO2性能随循环次数衰减较快,使生物质气化循环中的制氢性能较低,从而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为了使钙循环强化生物质水蒸气气化获得更高捕集CO2和制氢效率,本文以CaO为CO2吸收剂、CeO2作为制氢催化剂,合成了一系列高活性钙铈基复合材料;分别采用Ca12Al14O33与赤泥增强钙铈基材料的抗烧结性能与催化焦油裂解性能,进一步提高钙铈基材料的循环捕集CO2与强化制氢性能,通过微观表征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揭示钙铈基复合材料强化生物质气化过程高效捕集CO2与强化制氢机理,为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与依据。通过湿混合法制备了钙铈复合材料,研究了多次循环中该复合材料强化生物质气化制氢特性,设计了 L12(4×23)正交实验并获得了该材料在吸收CO2强化生物质制氢中的最佳反应条件,分析了 CeO2对材料中CaO晶粒尺寸及多次循环中颗粒尺寸的影响,阐明了多次循环中生物质灰对复合材料反应性能的影响机制,揭示了钙铈复合材料具有较高捕集CO2性能与强化制氢性能的机理。研究发现,CeO2使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同时提高了 CaO的捕集CO2性能;当CaO/CeO2质量为90:10时,20次生物质气化循环后H2浓度与产量依然分别可达77.8vol.%与 141.8mL/g,分别为 CaO 的 1.49 与 1.81 倍。为了进一步提高钙铈复合材料在吸收CO2强化制氢中的循环稳定性,提出采用Ca12Al14O33作为惰性支撑体增强钙铈复合材料性能,通过湿混合法制备了具有更高循环稳定性的钙铝铈复合材料。研究了 Ca12Al14O33对钙铈复合材料的循环捕集CO2与强化生物质气化制氢的影响;探讨钙铝铈复合材料的活性位强度、化合价与电子态特性,分析了其在多次循环前后的碳酸化动力学特性、微观形貌与孔隙结构演变特性,揭示了 Ca12Al14O33与CeO2协同提高CaO强化生物质气化制氢性能与CO2捕集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Ca12Al14O33使钙铈复合材料在多次循环中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CeO2使复合材料获得了较高碳酸化反应速率,同时增强了 Ca12Al14O33对CaO的稳定和抗烧结作用,CeO2和Ca12Al14O33对复合材料的共同作用使CaO的CO2吸收量在20次循环后提高了 2.4倍;10次生物质气化制氢循环后,钙铝铈复合材料使生物质气化合成气中H2浓度与产量分别可达78.7vol.%与120mL/g,分别是煅烧石灰石的2.5与4.8倍。在生物质气化制氢循环中,为了进一步提高钙铝铈复合材料对焦油裂解的催化性能,提出采用工业固废——赤泥作为添加剂,通过湿-机械混合法合成了赤泥修饰钙铝铈复合材料。研究了赤泥预处理方式对钙铝铈复合材料碳酸化特性的影响,获得了赤泥对钙铝铈复合材料循环捕集CO2性能、催化制氢与焦油裂解转化的影响规律,探讨了赤泥修饰复合材料在多次循环中物相组成、电子特性及微观形貌的演变,阐明了赤泥修饰对钙铝铈复合材料捕集CO2、强化制氢与催化焦油裂解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多次循环中赤泥中的Fe2O3与CaO反应生成了Ca2Fe2O5,提高了钙铝铈复合材料中的氧空位浓度,增强了CaO与CeO2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了 CO2捕集,为水气变换与焦油裂解等反应提供活性位点;10次循环后使用赤泥修饰复合材料时合成气中H2浓度与产量分别为69.1vol.%与596.2mL/g,分别比未修饰复合材料提高了 43%与65%。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从原子尺度系统研究了生物质气化制氢条件下钙铈复合材料表面的CO2吸附特性,揭示了 Ce掺杂与H2O协同促进CO2吸附的机理;探究了 CaO表面生物质气化中典型反应——水气变换反应路径,阐明了 CaO强化水气变换制氢的机理;分析了钙铈复合材料表面对水气变换反应活化能与反应路径的影响,获得了 Ce掺杂对水气变换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e掺杂提高了邻位O原子的活性,使表面具有更高的CO2吸附活性,并且在H2O存在时与CO2成键更稳定;水气变换反应中的速率限制步骤H2O分子的解离在CaO表面自发进行,并且Ce的掺杂使O-H键进一步断裂的活化能得到了明显更小,降低了 CO2生成与吸附的活化能,使H2在表面自发脱附,从而获得良好的制氢性能。

冯江江[5](2021)在《负载型Au-Pd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苯甲醇氧化中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苯甲醛作为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在医药、香料、食品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传统生产苯甲醛的方法,如氯化苄水解法和甲苯催化氧化法不仅存在污染环境以及副产物较多等问题,且生成的苯甲醛中常含有氯化物,限制了其在医药、食品行业中的应用。目前无氯苯甲醛的主要生产工艺为苯甲醇的选择性氧化,但该工艺通常采用高锰酸盐或铬酸盐作为氧化剂,不仅会产生大量含重金属的三废而且很难避免过度氧化反应的发生。以氧气为氧化剂将苯甲醇在无溶剂条件下液相催化氧化制备成苯甲醛的方法以原料廉价、绿色环保、所得产品无氯、效率高等优点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然而,苯甲醇氧化反应过程易发生歧化反应,产物选择性难以调控,会生成一系列副产物苯、甲苯、苯甲酸苯甲酯等。因此,制备性能优异的催化剂,使其获得较高的苯甲醇转化率和苯甲醛选择性,其是苯甲醇催化氧化反应的关键。本文针对目前催化剂存在的技术缺陷,合成了不同形貌的Ce O2、不同形态的Ti O2以及C3N4载体,负载了Au、Pd活性组分,进行了结构表征和苯甲醇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采用N2-BET、XRD、XPS、TEM等表征手段对不同形貌/形态和负载不同金属比例的催化剂的物理特性(颗粒尺寸、Pd2+、Oα)进行了考察,得出了以下结论:(1)首先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不同形貌(纳米棒、多面体、立方体)的Ce O2载体,然后利用沉积沉淀法分别将双金属Au-Pd负载在三种不同形貌的载体上,结合苯甲醇催化氧化反应,发现Ce O2载体的形貌对苯甲醇的催化活性影响很大。棒状的Au-Pd/Ce O2催化剂比多面体状和立方体状的催化剂有更高的苯甲醇转化率,且棒状的Au-Pd/Ce O2催化剂TOF值也最高。XRD表征结果表明,各载体负载Au-Pd纳米颗粒后XRD图谱均无明显变化,表明负载Au-Pd纳米颗粒后对Ce O2载体结构基本无影响;拉曼测试结果表明在Ce O2载体上负载Au-Pd纳米颗粒后,未发现Au纳米颗粒或Pd纳米颗粒的归属带,表明金属颗粒分散性较好;TEM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的金属颗粒分布较均匀;利用HAADF-STEM统计了每种催化剂上的100多个Au-Pd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结果表明Au-Pd纳米颗粒均保持3nm左右的尺寸,即Au-Pd纳米颗粒在Ce O2载体上的分布受载体形貌和暴露晶面的影响较小;XPS表征结果表明在Au-Pd/Ce O2催化剂中,ACR催化剂中检测到的Pd2+浓度为100%,且ACR表面的Ce3+也最高,可以为Pd提供氧,其具有最高比例的氧空位,从而提升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2)其次,本文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不同形态(金红石型、板钛矿型和锐钛矿型)的Ti O2载体,然后通过沉积沉淀法分别将双金属Au-Pd负载于三种不同形态的Ti O2载体上,结合苯甲醇催化氧化反应研究Ti O2载体的不同形态对苯甲醇转化率、苯甲醛选择性和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经反应测试得出金红石型的Au-Pd/Ti O2催化剂的苯甲醇转化率最高,但它的热稳定性最差。XRD结果表明将Au-Pd纳米粒子负载到Ti O2载体后,Au-Pd/Ti O2催化剂中没有出现Au或Pd的衍射峰,表明Au和Pd在载体表面高度分散,且Ti O2载体的晶体结构未受到Au和Pd的影响;XPS表征结果表明,在Au-Pd/Ti O2催化剂上未检测到Au3+离子,且金红石型和板钛矿型的催化剂表面Pd2+含量最高,即Ti O2对Pd2+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金红石型催化剂上的吸附氧(Oα)比例最高(43.8%),其表面的氧空位比例最高,这对提高催化活性至关重要;TEM测试结果表明,对于Au-Pd/Ti O2(金红石型)催化剂,Au-Pd纳米颗粒的分散最均匀、平均粒径最小(4.1 nm),即粒径大小与催化剂载体的形态有很大的相关性。所以,催化剂表面较高的Pd2+比例、较高的吸附氧(Oα)比例、较小的金属粒径均有助于提升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3)最后,本文利用高温焙烧三聚氰胺的方法合成了g-C3N4载体,利用光沉积法分别制备了2%Au/g-C3N4、2%Pd/g-C3N4、1%Au-1%Pd/g-C3N4、0.5%Au-1.5%Pd/g-C3N4、1.5%Au-0.5%Pd/g-C3N4催化剂,考察了g-C3N4负载单金属、双金属及不同Au-Pd比例时对苯甲醇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负载不同比例的双金属时,2%Pd/C3N4、0.5%Au-1.5%Pd/C3N4、1%Au-1%Pd/C3N4催化剂的活性较高,1.5%Au-0.5%Pd/C3N4催化剂的活性较低。XRD表征结果表明将金属纳米粒子负载到g-C3N4载体后,Au和Pd在载体表面分散性较好;XPS表征结果表明,2%Pd/C3N4、1%Au-1%Pd/C3N4和0.5%Au-1.5%Pd/C3N4催化剂表面的Pd2+浓度(均大于11.23%)较高,且1%Au-1%Pd/C3N4和0.5%Au-1.5%Pd/C3N4表面具有更高浓度的Oα;TEM表征结果表明,单金属2%Pd/C3N4催化剂和所有双金属催化剂表面的金属颗粒尺寸较小。以上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Pd2+、较高浓度的Oα、较小的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有助于获得高催化活性。

赵志博[6](2021)在《模板相转化法制备陶瓷微通道反应器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艳茹[7](2021)在《铁基载氧体颗粒结构设计及其化学链甲烷干重整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学链重整(Chemical Looping Reforming,CLR)工艺的核心是载氧体(Oxygen Carrier,OC),其颗粒结构及理化性质直接影响其在化学链重整中的反应性能,一直是化学链重整技术研究的焦点。铁基载氧体由于不易积碳,储量大,价格低廉,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工业化的载氧体。然而,在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铁离子会不断地从本体向颗粒表面迁移,并在颗粒表面富集导致铁基载氧体的烧结,影响铁基载氧体的循环稳定性。近年来,研究者通过添加第二组分、复合金属氧化物和颗粒结构设计等方法来改善载氧体的性能,取得了显着效果。但大多数载氧体的设计仍然是面向固定床开发,不能直接用于流化床化学链重整。本文从与流化床化学链重整匹配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载氧体设计思路,即利用碳酸亚铁和碳酸镁的溶度积差异,通过调整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浓度、尿素的浓度以及反应时间调控粒径,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可直接与流化床匹配的具有类核壳结构的Fe2O3/MgO载氧体。研究成果如下:(1)探究了影响类核壳结构Fe2O3/MgO载氧体形貌和粒径的关键因素,发现载氧体的球形形貌受PVP控制,粒径则与PVP和尿素的浓度以及反应时间相关:载氧体粒径与PVP和尿素的浓度成负相关,与反应时间成正相关。PVP重复单元内含有的孤对电子产生的螯合作用改变了 Fe2O3/MgO初级粒子的生长习性,小单元结构由二维板状生长转变为金字塔形生长,PVP的存在还促进了金字塔形小单元结构的自组装,使得载氧体形貌由不规则纳米团聚体结构转变为微米级球形颗粒(20~70μm);而PVP的长链结构带来的位阻效应阻碍了晶体间的碰撞和聚集从而抑制晶体的生长速率;尿素浓度的变化则是由于影响了溶液中CO32-的过饱和度,进而影响了成核速率并最终表现在颗粒尺寸上。(2)揭示了类核壳结构Fe2O3/MgO载氧体的形成机制:在水热合成反应开始时,溶液内开始生成Fe2O3/MgO初级粒子,随着反应时间不断延长,在尿素逐渐释放碳酸根和PVP的影响下,Fe2O3/MgO初级粒子的团聚形态逐渐从不规则团聚体转变为球形颗粒,并逐渐长大;由于碳酸亚铁的溶度积远小于碳酸镁,因此形成了铁元素主要集中在颗粒球体中心,而镁元素主要包裹在外的类核壳式的颗粒结构。反应过程中形成的初级粒子与PVP的长链结合在一起,在较短的反应时间内形成为不规则固体,随着时间延长被PVP诱导逐渐转变为由金字塔小单元自组装而成的大粒径球形结构。(3)以化学链甲烷干重整为模型反应,对合成的类核壳结构Fe2O3/MgO载氧体进行了氧化-还原循环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该铁基载氧体由于具有独特的类核壳结构,外层大量的镁元素占据了铁元素的可迁移空位,能够抑制铁元素由于浓度梯度导致的外扩散,从而抑制铁元素在载氧体颗粒表面的富集,因而具有比普通浸渍法制备的载氧体更强的抗烧结性和更好的循环稳定性。(4)比较不同Fe含量载氧体,发现低Fe含量的类核壳载氧体由于晶粒尺寸较小,具有更好的反应性和循环稳定性。这是因为当类核壳载氧体中Fe2O3含量较少时,Fe2O3晶粒的分布更加分散,在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更不容易团聚或者形成的团聚体更小,尤其是在球体颗粒中心Fe2O3含量较高的位置,这一现象更加明显。

聂欣雨[8](2021)在《铜锰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催化乏风瓦斯燃烧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对乏风瓦斯最有效的利用手段,是通过催化燃烧对其进行转化。以铜、锰为代表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成本低廉、综合性能良好,是颇具应用前景的催化燃烧催化剂。但对于催化效果,存在有较高的起燃温度和完全燃烧温度的问题。本文利用氧化铈与铜、锰氧化物复合制备了二元或三元催化剂,并对其催化乏风瓦斯燃烧的性能进行研究。首先,以Cu/Mn摩尔比为1:1作为实验条件,分别采用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法作为制备方法,并在500℃、650℃、800℃焙烧温度条件下制备Cu-Mn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应用固定床反应器评价Cu-Mn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催化乏风瓦斯燃烧活性,进而筛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焙烧温度。结果表明,以水热合成法为制备方法,并将催化剂在500℃焙烧温度下焙烧制备,所得的催化剂其活性更佳。其次,运用水热合成法在500℃焙烧温度条件下,制备了不同Cu/Mn、Cu/Ce、Mn/Ce、Cu/Mn/Ce摩尔比的二元、三元复合氧化物催化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氮气吸附脱附(N2-BET)、程序升温还原(H2-TPR)、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不同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系统表征,结合乏风瓦斯催化燃烧活性评价实验结果,确定了适合乏风瓦斯催化燃烧的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金属组分及其摩尔比。结果表明,二元催化剂中Cu/Mn摩尔比1:1、Mn/Ce摩尔比7:3、Cu/Ce摩尔比7:3的催化剂在试验检测中表现出较高活性。三元催化剂中Cu/Mn/Ce摩尔比1:3:1和3:1:1两种催化剂具有较高活性。总体来看三元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性能更优。这是因为在三元催化剂中,形成较多的Cu、Mn离子,由于CeO2萤石晶体有很好的供氧能力,这些离子部分会与氧结合形成高活性的氧化物,还有一部分则会进入CeO2晶体中,从而生成铈基固溶体。因此在催化剂表面就会分布着促进反应发生的活性相。此外与Cu-Mn二元催化剂相比,Cu-Mn-Ce三元催化剂在氢程序还原表征中,呈现低温还原峰,XPS表征中O1S的结合能更高,综合得出铈基固溶体中的缺陷具有更好的氧容量。因此Cu-Mn-Ce三元催化剂可以获得较高的活性。该论文有图66幅,表14个,参考文献95篇。

杨凡[9](2021)在《甲醇芳构化富产对二甲苯反应过程研究及反应器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芳烃在橡胶、树脂和医药等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轻质芳烃中的对二甲苯产品因其大的需求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我国的煤基甲醇产能存在过剩问题。因此,发展煤基甲醇芳构化制对二甲苯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催化剂的修饰改性来提高甲醇转化制芳烃的选择性上,但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也尤为重要。由于甲醇芳构化反应十分复杂,产物繁多,因此,阐明反应的自发性、反应限度和反应速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甲醇芳构化的复杂反应过程,为优化反应条件和催化剂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本文将通过对甲醇芳构化反应体系进行热力学、动力学研究分析,进一步认识和优化甲醇芳构化反应。同时,在本团队前期对甲醇芳构化制对二甲苯催化剂开发的工作基础上,完成MTA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计算。首先,针对甲醇芳构化复杂反应系统建立了十六个独立反应方程式,并计算了这些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反应焓变、熵变和热力学平衡常数等,研究了芳构化体系的热力学变化规律。同时,采用Gibbs自由能最小法计算了反应热力学平衡组成。结果表明,甲醇转化生成芳烃的主反应是放热的,在900 K时,对二甲苯有最高的平衡组成。其次,对本团队前期开发的3Zn-3Si/ZSM-5催化剂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将整个反应体系的出口混合物进行集总分类,建立起四集总(甲醇和二甲醚,烷烃和烯烃,芳烃(对二甲苯除外)和对二甲苯)、六反应的反应网络。然后,用Runge-Kutta法和遗传算法求解并优化动力学模型参数。经统计结果检验,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是可靠的。最后,本文对流化床反应器进行了设计计算。设计结果为:床层直径DT9.4 m,流化床总高度13.9 m,筒体的材料为GB713-Q345R,筒体厚度15 mm,封头厚度15 mm。流化床层压降为3.77×104 Pa,分布板开孔396个,一级旋风分离器的筒体直径是1 m,筒体高度H1为1.5 m,二级旋风分离器筒体直径是0.9 m,筒体高度H1为1.35 m。

韩慧慧[10](2021)在《软模板法合成氧化亚铜及镍中空亚微球及其应用性能》文中认为中空纳米结构因低密度、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及高渗透性等优异性能而得到广泛应用。模板法是目前制备中空纳米材料的主要方法,其中硬模板法程序繁杂能耗高,软模板法常常在水热溶剂热的条件下进行,温度高耗时长,因此探寻一种简易温和绿色低能耗的方法制备中空纳米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文献报道与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水溶液中到达一定浓度时,SDS通过反离子架桥作用以束缚胶束的形式簇集在PVP链节上,形成拟聚阴离子结构的缔合物,并建立了项链状有序聚集体的微观结构模型。从拟聚阴离子聚集体结构上的层次性和有序性以及架桥离子的可取代性,推断其具有二次模板诱导形成中空结构的可能性。本课题组前期利用SDS-PVP拟聚阴离子为模板制备得到了Cu2O中空亚微球,初步验证了此猜想,且反应条件温和绿色,环境友好。至此该模板合成中空结构的研究较少,可控性尚不成熟,因此本文基于课题组前期的成果,进一步阐明Cu2O中空亚微球形成机理并完善其应用。由于镍在该模板中也显示微球结构,因此推测并验证该模板具有诱导镍形成中空亚微球的可能,进而推断该拟聚阴离子模板诱导其它金属形成中空结构的可能性是在晶体生长规律、模板导向作用和还原条件间寻求各自的平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SDS-PVP拟聚阴离子为软模板,采用简易一锅法,在40℃下制备得到了平均粒径为400 nm的介孔Cu2O中空亚微球。此方法温和绿色低能耗,有效的改善了硬模板的不足,由于,SDS-PVP拟聚阴离子的二级结构,显然比单一的软模板能发挥更多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Cu2O中空亚微球的形成是具有多级调控作用的SDS-PVP拟聚阴离子软模板辅助下的奥斯特瓦尔德熟化的结果。(2)将Cu2O中空亚微球作为光催化剂催化降解污水中的有毒染料甲基橙,结果显示,反应时间为1 h时中空Cu2O亚微球对10 mg·L-1的甲基橙可以达92%的降解率,5h后降解率高达96.4%。中空Cu2O亚微球重复利用五次后,仍能达到90%以上的降解率,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将Cu2O中空亚微球作为海洋防污涂料中的防污剂时,探究了涂料试样板在人造海水中45天内Cu2+的缓释情况。结果表明,Cu2+的渗出率在21天后基本保持稳定,且远远高于市面上购买的工业级Cu2O。当防污剂的含量大于10%时,试样稳态渗出率能够满足防污剂的最小渗出率(10 mg·cm-2·d-1)要求。此外,以Cu2O中空亚微球防污涂料试样与购买的工业级的Cu2O防污涂料试样进行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灭菌实验时,Cu2O中空亚微球低添加量可达到高杀菌率,表现了更优异的杀菌性能。(3)以SDS-PVP拟聚阴离子为软模板,采用简易一锅法,在65℃下制备得到了粒径分布在300~700 nm表面呈现出松针状叠合形貌的介孔镍中空亚微球。研究证明此模板确能诱导镍形成中空结构且具有与Cu2O中空亚微球同样的形成机理。在苯酚加氢反应中,该镍中空亚微球表现出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以异丙醇为溶剂,在150℃下反应4 h,苯酚的降解率高达100%,环己醇的选择性达到90%。此外,催化剂循环使用20次后催化活性基本没有下降,在空气中常温放置14天,表面没有被氧化,催化性能也并无明显下降,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与稳定性能,有望作为苯酚选择性加氢反应的床层化或流态化催化剂使用。

二、流态化浸渍法制备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态化浸渍法制备催化剂(论文提纲范文)

(3)碳化钨基复合材料于电催化及硬质合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WC-Pt催化剂的制备及概述
        1.2.1 WC的结构及性质
        1.2.2 WC的制备
        1.2.3 WC在电催化中的应用
    1.3 WC-Co粉末的制备及应用概述
        1.3.1 WC-Co纳米复合粉末研究现状
        1.3.2 WC-Co纳米复合粉末的制备方法
        1.3.3 WC-Co硬质合金的瓶颈问题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测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测试设备
    2.3 测试及表征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扫描电镜分析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2.3.4 热重-示差扫描量分析
        2.3.5 碳含量测定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
        2.3.7 电化学性能测试
        2.3.8 硬质合金的性能测试
第三章 WC形貌调控及其载铂电化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模板法制备前驱体
        3.2.2 前驱体的脱水及原位碳化
        3.2.3 Pt-WC@C催化剂的制备
        3.2.4 Pt-WC@C电催化电极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前驱体的微观结构表征
        3.3.2 前驱体脱水产物的微观结构表征
        3.3.3 前驱体碳化的微观结构表征
        3.3.4 Pt-WC@C的析氢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C-Co的快速复合及其烧结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WC-Co前驱体的制备过程
        4.2.2 WC-Co前驱体粉末的原位还原碳化
        4.2.3 WC-Co复合粉碳化工艺因素调控
        4.2.4 WC-Co硬质合金的SPS烧结工艺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碳源流速和碳化时间对碳化产物影响(乙醇/甲醇体积比10:90)
        4.3.2 碳源比例对碳化产物影响(乙醇/甲醇体积比5:95)
        4.3.3 碳化温度和碳化时间对碳化产物影响(甲醇)
        4.3.4 WC-Co复合粉产出扩大化探索
        4.3.5 WC-Co硬质合金的烧结探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钙铈基复合材料吸收CO2强化生物质水蒸气气化制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化石能源
        1.1.2 CO_2捕集
        1.1.3 氢能概述
    1.2 生物质气化制氢技术简介
        1.2.1 生物质水蒸气气化制氢技术简介
        1.2.2 吸收CO_2强化生物质水蒸气气化技术简介
    1.3 钙基材料吸收CO_2强化生物质水蒸气气化制氢研究现状
        1.3.1 常规钙基材料吸收CO_2强化生物质气化制氢研究
        1.3.2 提高钙基材料的循环CO_2捕集性能研究
        1.3.3 提高钙基材料对生物质气化制氢中的催化性能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节
2 实验系统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钙基材料循环CO_2捕集实验
    2.3 钙基材料吸收CO_2强化生物质气化制氢实验
    2.4 物相与微观结构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钙铈复合材料吸收CO_2强化生物质气化制氢特性
    3.1 引言
    3.2 钙铈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物相分析
    3.4 钙铈复合材料的循环CO_2捕集特性
    3.5 钙铈复合材料强化浒苔及其焦气化制氢特性
        3.5.1 CeO_2添加量的影响
        3.5.2 CaO/C摩尔比的影响
        3.5.3 正交实验
        3.5.4 循环次数的影响
    3.6 颗粒粒径分布特性
    3.7 XPS分析
    3.8 微观结构分析
    3.9 本章小结
4 Ca_(12)Al_(14)O_(33)对钙铈复合材料吸收CO_2强化生物质气化制氢的影响
    4.1 引言
    4.2 钙铝铈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物相分析
    4.4 钙铝铈复合材料的循环捕集CO_2特性
    4.5 钙铝铈复合材料吸收CO_2强化生物质气化制氢特性
    4.6 CO_2-TPD分析
    4.7 XPS分析
    4.8 微观结构分析
    4.9 本章小结
5 赤泥对钙铝铈复合材料吸收CO_2强化生物质气化制氢的影响
    5.1 引言
    5.2 赤泥修饰钙铝铈复合材料的制备
    5.3 赤泥修饰钙铝铈复合材料的循环捕集CO_2性能
    5.4 物相分析
    5.5 赤泥修饰钙铝铈复合材料吸收CO_2强化甘蔗渣气化特性
    5.6 EPR分析
    5.7 XPS分析
    5.8 微观结构分析
    5.9 赤泥修饰钙铝铈复合材料流态化下强化生物质气化制氢特性
    5.10 本章小结
6 在生物质气化制氢时钙铈复合材料吸附CO_2的DFT研究
    6.1 引言
    6.2 计算方法
    6.3 CaO与钙铈复合材料的体相晶胞分析
    6.4 钙铈复合材料的吸附CO_2分析
        6.4.1 钙铈复合材料吸附CO_2的构型
        6.4.2 钙铈复合材料吸附CO_2的电子特性
    6.5 钙铈复合材料的吸附H_2O分析
        6.5.1 钙铈复合材料吸附H_2O的构型
        6.5.2 钙铈复合材料吸附H_2O的电子特性
    6.6 预先吸附H_2O钙铈复合材料的CO_2吸附分析
        6.6.1 预先吸附H_2O钙铈复合材料吸附CO_2的构型
        6.6.2 预先吸附H_2O的钙铈复合材料吸附CO_2的电子特性
    6.7 钙铈复合材料的H_2O与CO_2同时吸附分析
    6.8 本章小结
7 在生物质气化制氢时钙铈复合材料强化水气变换的DFT研究
    7.1 引言
    7.2 计算方法
    7.3 CaO表面WGS反应中单一吸附质的吸附分析
        7.3.1 CaO表面WGS反应中单一吸附质的吸附构型
        7.3.2 CaO表面WGS反应中单一吸附质吸附的电子特性
    7.4 CaO表面WGS反应路径及活化能分析
        7.4.1 CaO表面WGS反应中吸附质的共吸附分析
        7.4.2 CaO表面WGS反应的还原路径分析
        7.4.3 CaO表面WGS反应的羧基路径分析
        7.4.4 CaO表面WGS反应的羧基-羟基路径分析
        7.4.5 CaO表面WGS反应的双羟基路径分析
        7.4.6 CaO表面WGS反应路径的计算方法对比
    7.5 钙铈复合材料表面WGS反应活化能分析
        7.5.1 钙铈复合材料表面WGS反应还原(a)路径吸附质的吸附分析
        7.5.2 钙铈复合材料表面WGS反应还原(a)路径吸附质的共吸附分析
        7.5.3 钙铈复合材料表面WGS反应还原(a)路径的活化能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及建议
    8.1 全文总结
    8.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ENGLISH DISSERTATION
    Paper Ⅰ:CeO_2-modified CaO/Ca_(12)Al_(14)O_(33) bi-functional material for CO_2 capture and H_2 production in sorption-enhanced steam gasification of biomass
    Paper Ⅱ: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absorption-enhanced steam gasification of Enteromorpha prolifera and its char using Ce-doped CaO material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负载型Au-Pd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苯甲醇氧化中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苯甲醇选择性氧化概述
    1.2 负载型单金属催化剂
        1.2.1 负载型单金属Au基催化剂
        1.2.2 负载型单金属Pd催化剂
        1.2.3 其它单金属催化剂
    1.3 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
        1.3.1 负载型Au-Pd双金属催化剂
        1.3.2 负载型Pd-Ni双金属催化剂
        1.3.3 负载型Pd-Zn双金属催化剂
        1.3.4 负载型Pd-Zr双金属催化剂
        1.3.5 负载型Pd-Co双金属催化剂
        1.3.6 负载型Au-Cu双金属催化剂
    1.4 载体的影响
        1.4.1 载体不同形态的影响
        1.4.2 载体前驱体的影响
        1.4.3 载体比表面积的影响
        1.4.4 载体碱性位点的影响
        1.4.5 其它影响因素
    1.5 制备方法的影响
    1.6 其它影响因素
        1.6.1 保护剂的影响
        1.6.2 取代基的影响
        1.6.3 溶剂的影响
        1.6.4 pH的影响
    1.7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气体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不同形貌CeO_2载体的制备
        2.2.2 Au-Pd/CeO_2催化剂的制备
        2.2.3 不同形态TiO_2载体的制备
        2.2.4 Au-Pd/TiO_2催化剂的制备
        2.2.5 g-C_3N_4(CN)载体的制备
        2.2.6 Au/g-C_3N_4、Pd/g-C_3N_4、Au-Pd/g-C_3N_4催化剂的制备
    2.3 绘制标准曲线
        2.3.1 气相色谱仪的工作原理
        2.3.2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2.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 催化剂性能的测试
        2.4.1 催化剂性能测试装置
        2.4.2 催化剂稳定性测定
    2.5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2.5.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
        2.5.2 N_2物理吸附(BET)
        2.5.3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5.4 拉曼光谱(RS)
        2.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5.6 透射电镜(TEM)
        2.5.7 高角环形暗场像-扫描透射电子像(HAADF-STEM)
第3章 Au-Pd/CeO_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苯甲醇氧化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催化剂的制备
    3.3 催化剂活性的评价
        3.3.1 双金属Au-Pd负载在不同形貌的CeO_2载体上的反应测试
    3.4 催化剂的表征
        3.4.1 ICP-AES
        3.4.2 N_2的物理吸附(BET)
        3.4.3 X射线粉末衍射(XRD)
        3.4.4 拉曼光谱(RS)
        3.4.5 透射电镜(TEM)和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HAADF-STEM)
        3.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Au-Pd/T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苯甲醇氧化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催化剂的制备
    4.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4.3.1 双金属Au-Pd负载在不同形态的TiO_2载体上的反应测试
    4.4 催化剂的表征
        4.4.1 ICP-AES
        4.4.2 X射线粉末衍射(XRD)
        4.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4.4.4 透射电镜(TEM)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Au-Pd/C_3N_4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苯甲醇氧化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催化剂的制备
    5.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5.3.1 单金属 Au、Pd和双金属 Au-Pd负载在C_3N_4载体上的反应测试
    5.4 催化剂的表征
        5.4.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5.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5.4.3 透射电镜(TEM)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铁基载氧体颗粒结构设计及其化学链甲烷干重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化学链燃烧技术
        1.2.1 基本原理
        1.2.2 发展历程
        1.2.3 化学链甲烷重整
    1.3 载氧体研究现状
        1.3.1 Ni基载氧体
        1.3.2 Cu基载氧体
        1.3.3 Co基载氧体
        1.3.4 Mn基载氧体
        1.3.5 Fe基载氧体
        1.3.6 混合氧化物载氧体
        1.3.7 天然矿物载氧体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铁基载氧体的颗粒结构设计
    2.1 引言
    2.2 设计思路
    2.3 实验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仪器
        2.3.3 合成方法
        2.3.4 分析和表征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Fe_2O_3/Mg0载氧体表征结果
        2.4.2 PVP浓度的影响
        2.4.3 尿素浓度的影响
        2.4.4 反应时间影响
        2.4.5 形成机理
        2.4.6 合成条件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类核壳结构Fe_2O_3/MgO的化学链甲烷干重整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3.2.3 分析和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力学分析
        3.3.2 测试使用载氧体的物性表征
        3.3.3 确定还原温度与还原时间
        3.3.4 循环性能评价
        3.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本文主要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铜锰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催化乏风瓦斯燃烧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乏风瓦斯主要利用方式
        1.2.2 铜、锰氧化物催化剂催化乏风瓦斯燃烧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实验手段及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催化剂制备与表征
        2.3.1 催化剂制备
        2.3.2 催化剂表征
    2.4 乏风瓦斯催化燃烧实验流程及结果评价
        2.4.1 乏风瓦斯催化燃烧实验流程
        2.4.2 催化燃烧结果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乏风瓦斯催化燃烧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制备方法研究
    3.1 共沉淀法制备铜锰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3.1.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3.1.2 催化剂的XRD表征
        3.1.3 催化剂的H_2-TPR表征
    3.2 溶胶-凝胶法制备铜锰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3.2.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3.2.2 催化剂的XRD表征
        3.2.3 催化剂的H_2-TPR表征
    3.3 水热合成法制备铜锰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3.3.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3.3.2 催化剂的XRD表征
        3.3.3 催化剂的H_2-TPR表征
    3.4 不同方法制备的铜锰复合氧化物催化剂活性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水热法制备不同组分催化剂催化乏风瓦斯性能研究
    4.1 铜锰系列催化剂
        4.1.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4.1.2 催化剂的SEM表征
        4.1.3 催化剂的BET表征
        4.1.4 催化剂的XPS表征
        4.1.5 催化剂的XRD表征
        4.1.6 催化剂的H_2-TPR表征
    4.2 铜铈系列催化剂
        4.2.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4.2.2 催化剂的SEM表征
        4.2.3 催化剂的BET表征
        4.2.4 催化剂的XPS表征
        4.2.5 催化剂的XRD表征
        4.2.6 催化剂的H_2-TPR表征
    4.3 锰铈系列催化剂
        4.3.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4.3.2 催化剂的SEM表征
        4.3.3 催化剂的BET表征
        4.3.4 催化剂的XPS表征
        4.3.5 催化剂的XRD表征
        4.3.6 催化剂的H_2-TPR表征
    4.4 本章小结
5 铜锰铈三元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催化乏风瓦斯性能研究
    5.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5.2 催化剂的SEM表征
    5.3 催化剂的BET表征
    5.4 催化剂的XPS表征
    5.5 催化剂的XRD表征
    5.6 催化剂的H_2-TPR表征
    5.7 甲烷转化的选择性
    5.8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甲醇芳构化富产对二甲苯反应过程研究及反应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甲醇制芳烃技术概述
        1.2.1 甲醇制芳烃反应机理
        1.2.2 甲醇制芳烃催化剂
        1.2.3 甲醇制芳烃反应器
        1.2.4 甲醇制芳烃工艺
    1.3 本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甲醇芳构化反应热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热力学分析方法
        2.2.1 热力学参数计算
        2.2.2 热力学平衡组成计算分析
    2.3 热力学分析
        2.3.1 热力学参数分析
        2.3.2 MTA反应的热力学平衡组成
    2.4 小结
第三章 甲醇芳构化反应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动力学实验
        3.2.1 催化剂制备
        3.2.2 实验试剂和主要设备
        3.2.3 甲醇芳构化反应
        3.2.4 内外扩散的消除
        3.2.5 动力学实验数据的获得
    3.3 反应结果分析
    3.4 动力学模型构建和参数计算方法
        3.4.1 甲醇芳构化反应集总动力学模型及反应网络的建立
        3.4.2 Runge-Kutta法求解动力学微分方程组
        3.4.3 遗传算法优化求解动力学参数
    3.5 动力学计算结果
    3.6 小结
第四章 甲醇芳构化反应器设计计算
    4.1 引言
    4.2 反应器设计计算参数
        4.2.1 设计条件
        4.2.2 催化剂及反应体系物性
        4.2.3 流化床反应器类型选择
    4.3 反应器直径设计计算
        4.3.1 起始流化速度U_(mf)
        4.3.2 颗粒的带出速度U_t
        4.3.3 床层直径计算
    4.4 反应器高度设计计算
        4.4.1 床层静高度L_0
        4.4.2 床层流化高度L_f
        4.4.3 床层的分离高度H_(THD)
    4.5 流化床反应器筒体厚度及校核
        4.5.1 筒体材料及加工参数的选取
        4.5.2 筒体壁厚的设计
        4.5.3 校核筒体强度(水压试验)
    4.6 流化床封头的选定
        4.6.1 上封头计算
        4.6.2 下封头计算
    4.7 流化床压降计算
    4.8 分布板
        4.8.1 分布板的选型
        4.8.2 分布板的压降
        4.8.3 分布板的开孔率α
        4.8.4 分布板设计及验证
    4.9 旋风分离器设计
        4.9.1 旋风分离器选型及参数
        4.9.2 旋风分离器的尺寸计算
        4.9.3 升气管尺寸的确定
        4.9.4 旋风分离器的高度设计
        4.9.5 旋风分离器压降计算
    4.10 换热设备计算
    4.11 小结
    4.12 流化床设备装配图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软模板法合成氧化亚铜及镍中空亚微球及其应用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中空纳米材料
    1.2 中空纳米材料的制备
        1.2.1 硬模板法
        1.2.2 软模板法
        1.2.3 自模板法
    1.3 中空纳米材料的应用
        1.3.1 传感器
        1.3.2 生物医学
        1.3.3 催化剂
        1.3.4 超级电容器
        1.3.5 电磁波吸收
    1.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性聚合物拟聚阴离子研究
    1.5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氧化亚铜中空亚微球的合成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Cu_2O中空亚微球的制备
        2.3.2 Cu_2O中空亚微球的表征
        2.3.3 Cu_2O中空亚微球光催化降解甲基橙
        2.3.4 防污涂料中Cu~(2+)缓释率测定
        2.3.5 Cu_2O中空亚微球防污涂料杀菌性能考察
    2.4 结果与讨论
        2.4.1 Cu_2O中空亚微球的形貌结构表征与物相分析
        2.4.2 Cu_2O中空亚微球形成机理探究
        2.4.3 光照时间对Cu_2O中空亚微球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2.4.4 Cu_2O中空亚微球用量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2.4.5 甲基橙浓度对Cu_2O中空亚微球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2.4.6 Cu_2O中空亚微球的循环利用性能
        2.4.7 防污涂料中Cu~(2+)缓释性能
        2.4.8 Cu_2O中空亚微球防污涂料对大肠杆菌的杀灭性能
        2.4.9 Cu_2O中空亚微球防污涂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镍中空亚微球的合成及催化苯酚加氢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镍中空亚微球的制备
        3.3.2 镍中空亚微球的表征
        3.3.3 镍中空亚微球催化苯酚选择性加氢
        3.3.4 镍中空亚微球的循环稳定性考察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镍中空亚微球的表征
        3.4.2 镍中空亚微球溶胶的光学特性
        3.4.3 镍中空亚微球形成机理分析
        3.4.4 镍中空亚微球催化苯酚选择性加氢结果分析
        3.4.5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4.6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3.4.7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4.8 镍中空亚微球的循环催化性能与稳定性能
    3.5 结论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流态化浸渍法制备催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 [1]镍铁体系构筑与促进甲烷干重整性能调控[D]. 彭瑞峰.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模板相转化法制备陶瓷微通道反应器及应用研究[D]. 赵志博. 济南大学, 2021
  • [3]碳化钨基复合材料于电催化及硬质合金中的应用[D]. 文敏.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4]钙铈基复合材料吸收CO2强化生物质水蒸气气化制氢研究[D]. 闫宪尧. 山东大学, 2021
  • [5]负载型Au-Pd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苯甲醇氧化中的性能研究[D]. 冯江江.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模板相转化法制备陶瓷微通道反应器及应用研究[D]. 赵志博. 济南大学, 2021
  • [7]铁基载氧体颗粒结构设计及其化学链甲烷干重整性能研究[D]. 孙艳茹.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01)
  • [8]铜锰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催化乏风瓦斯燃烧性能研究[D]. 聂欣雨. 黑龙江科技大学, 2021(08)
  • [9]甲醇芳构化富产对二甲苯反应过程研究及反应器开发[D]. 杨凡. 西北大学, 2021
  • [10]软模板法合成氧化亚铜及镍中空亚微球及其应用性能[D]. 韩慧慧. 江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流化浸渍法制备催化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