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境旅游的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

中国边境旅游的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边境旅游的基本类型、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杨茜[1](2021)在《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边境地区处于国家领土的最边缘部分,是地缘冲突的缓冲区,构筑了重要的国家安全防线。同时,边境地区紧邻他国,是国家间对外开放、联系交往最前沿的区域。西南边境地区从西至东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是我国联系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最前沿区域。随着“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对外合作倡议的加快推进,西南边境地区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边境城镇作为边境居民的重要聚居地,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对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繁荣稳定至关重要。西南边境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镇化进程缓慢。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革新,新时代背景下有助于推动西南边境地区城镇健康发展,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本文首先对边境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界定了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边境地区等概念;其次,对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理论、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城乡协调发展理论、地缘经济理论等理论的基本含义及其应用进行了解析;第三,构建综合评价指标,并采用熵值法结合专家赋值法测度2005-2018年西南边境地区11个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第四,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探究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间演变特征;第四,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软件中的因子探测探究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驱动机制。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时间演变特征:1)总体来看,西南边境地区各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先增大后减小,然后又逐渐增大。2)分区域来看,云南边境地区、广西边境地区两个区域之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逐渐增大。3)从两区域内各州市来看,云南边境地区各州市之间、广西边境地区各市之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均逐渐缩小。4)云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大于广西边境地区。(2)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1)总体来看,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高水平州市数量逐渐增加,低水平、较低水平州市数量逐渐减少,中等发展水平州市数量变化不大。2)从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来看,高水平区分布在滇西中缅边境的德宏州、滇南中老边境的西双版纳州、滇东南中越边境的红河州以及桂西南中越边境的崇左市、防城港市。低水平区分布在中缅边境段滇西北的怒江州以及中越边境段滇东南的文山州。3)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沿西北-东南方向发展。(3)从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关联类型演变来看:1)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不显着,整体上不存在空间集聚现象。2)西南边境地区各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虽然整体空间差异性不显着,但局部集聚特征明显。研究期内,西南边境地区各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H-H(高-高)、H-L(高-低)、L-H(低-高)集聚三种局域空间异质性集聚特征。(4)西南边境地区各个州市新型城镇化子系统时空演变特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州市如防城港市、红河州、德宏州、崇左市、西双版纳州等5个州市在主要子系统方面发展水平均较高。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较低的州市如怒江州、文山州等在六个子系统方面均处于低发展水平。(5)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驱动机制:1)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动力;2)市场经济发展为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基础动力;3)政府行政行为、国家政策是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加速器;4)自然资源禀赋对西南边境地区城镇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5)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提供后续动力;6)交通基础设施是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6)提出了打造西南边境地区中心城镇,加强不同规模等级城镇间的交流合作;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加强城镇间、城乡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国家政策优势,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比较优势选择城镇发展战略,城镇间加强联系合作;加强沿边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促进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策略。

马海鹰[2](2020)在《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演进及模型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催生出的新治理时代,摆脱固化的政府部门结构,通过跨部门协同治理对产业发展和社会诉求做出整体性回应,是新世纪以来多个国家政府改革的新趋势。推进跨部门协同治理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走向之一。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遵循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回顾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上,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政府诸多部门协同推进旅游业的治理上。在全域旅游下,发挥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下,加强政府的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研究就显得必要和有价值,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整体上显然还较为薄弱。本文溯源了政府跨部门协同的有关基础理论,包括协同理论、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明晰了政府跨部门关系中的政府跨部门协同概念,并从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发生的逻辑过程入手,对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四种主要类型,从内外因的角度对演进的过程进行了分析,从而梳理出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有关脉络体系。在对国内外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实践的分析基础上,通过对已有跨部门协同治理的主要典型模型分析,在借鉴优点和分析不足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分析模型。结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实际,本文对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政府的旅游行政职能实际上分配于多个部门之中,旅游行政权力的配置变化决定了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难易程度。政府需要在不同层面、环节和领域对旅游业发展采取大量的协同行为,既是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问题,又是如期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需要。不同的政府部门拥有不同的行政资源,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需求,也有进行资源交换的需要。政府管理的碎片化状态不仅直接影响政府服务的效率,也会给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带来权责空档、权责固守、利益冲突等阻碍。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和客体的多变性决定了旅游协同治理有着不同的类型。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聚焦于同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在我国同级政府的治理体系中,旅游治理的参与者往往包括多个层面:个体人、旅游行政机构及多种形式的协调机构和机制。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变化对跨部门旅游协同的治理方式提出更多的要求,这就对构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分析模型提出了需求。在分析已有SFIC模型、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公共部门旅游管理模型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明确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明确一般性目标、层次性目标和法律性目标。在明确目标之后,优化的协同方式和协同过程则至关重要,建立决策中枢系统协同、强化等级制职务权威协同、共享等级制组织协同的利益、加强旅游机构的协同能力建设、完善横向协同机制、完善辅助机制等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优化方式。同时,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还需要加强文化、制度和技术支撑,来帮助其运行得更加有效。在构建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县域政府引导推动旅游业发展、出台重大旅游政策、应对旅游突发事件的三个实践案例对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进行了具体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能够有效地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李雅旭[3](2020)在《内蒙古边境旗县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是国家在世界舞台争取和维护利益的重要手段,边境作为政治和地理相互参与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国家构建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联系的重点区域。内蒙古自治区处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枢纽地区,是中国“一带一路”向西和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边境以牧业旗县为主,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多为贫困旗县。在国家战略背景下,内蒙古边境旗县成为中国与欧亚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阵地,既有机遇与挑战,又集贫穷与落后于一体,发展具有高度复杂性。内蒙古边境旗县发展综合评价研究并划分类型为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建议,对保持边境地区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地理学的人地关系论、地缘经济学等理论,构建内蒙古边境旗县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计算各子系统权重,在收集了2002-2017年空间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各子系统时空演变特征并进行旗县发展综合评价,最后运用聚类分析法划分旗县类型并提出发展建议。主要研究结论有:(1)从空间分布特征上看,边境旗县自然环境存在显着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呈现从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的趋势;旅游资源整体上呈东北-西南走向并有较明显的极化和分散现象,竞争力水平有所提升,东北部和西部旗县竞争力水平较高;社会建设水平空间上看有所提高,较高水平的旗县多集中在基础设施完善且有口岸或距口岸较近的旗县;政策支持方面,边境旗县的政策支持处于不断的动态调整中,大部分旗县得到了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看各旗县发展水平差异较显着,有口岸的边境旗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从时间变化规律上看,自然环境质量主要受15年来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年际变化不大;旅游资源竞争力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大部分旗县的社会建设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东北部部分旗县发展水平降低;边境旗县的政策支持制度逐渐完善;经济发展方面,内蒙古19个边境旗县经济发展水平年际变化较明显。(3)从边境旗县发展综合评价看,各旗县综合发展水平随时间变化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且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各子系统的数值在波动中发展,对综合评价值贡献最大的子系统是经济发展为0.2545;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由2002年的满洲里市发展至2017年的满洲里市和二连浩特市,满洲里市和二连浩特市在边境地区占重要地位;东北部旗县虽然自然环境条件较好,但总体发展水平较差,综合发展的绝对优势地位逐渐下降,中西部旗县社会建设难度较大,发展较慢;优势旗县在空间上零散分布。(4)边境旗县可以划分为牧业型、工矿型、边境口岸型、旅游型、林业型五类,边境口岸型旗县发展较好,比其他类型的边境旗县发展更快。

陆保一[4](2020)在《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关系及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产业系统与旅游环境系统是区域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间互为关联的耦合共生关系不仅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旅游产业作为综合性与关联性较强的“朝阳产业”,通过带动住宿、餐饮、商贸、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为改善旅游地相关环境要素的发展提供重要动力;而旅游环境作为包含社会、经济、生态、服务等诸多环境要素的复杂系统,其相关要素的优化升级能够丰富旅游有效供给并逐步改善游客的旅游体验,为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云南省边境地区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门户,促进旅游产业及相关环境要素健康发展是其务实参与国家沿边开发开放战略的重要实践内容,因而在推动区域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其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内在动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增加优质旅游供给,探寻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路径,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47)的支持下,以位于云南省边境地区的八个市州为研究案例,在对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耦合发展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进展、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耦合作用机理等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基于2007—2017年的相关数据及调研资料,从量化角度细致分析了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其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的分维度发展现状,并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首位度、熵值—功效评价法、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重心耦合模型、灰色预测分析等多种模型与方法,对其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发展态势、协调发展趋势预测进行综合探究,结合障碍度模型与地理探测器系统剖析其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并根据其分析结果提出相应优化策略。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方面:1)2007—2017年,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总体发展形势向好,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其绝对差异均表现为逐步拉大,相对差异均表现为渐趋缩小,其各自发展结构均较为合理,相关发展要素在区域内集中适当;2)旅游产业系统发展的极化态势较为显着,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式空间结构,旅游环境系统发展总体形成了红河—文山、德宏—保山两大高值集聚区,在空间上总体呈现为双核布局态势。2、在两大系统重心耦合测评结果方面,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的发展重心在研究期内均位于普洱市境内,且二者重心在研究初期与研究末期的空间距离均呈现为渐趋缩短,均衡化发展态势明显,但二者重心的迁移方向却明显相异,其中旅游产业系统重心总体表现为向西北方向迁移,偏移速度渐趋减慢,旅游环境系统重心总体表现为向东北方向迁移,偏移速度逐渐加速,这与相关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聚集过程关系密切。受两大系统发展重心迁移方向和偏移速度的综合影响,二者间的空间耦合性相对较弱。3、在两大系统耦合协调程度方面:1)2007—2017年,云南省边境地区两大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渐趋提升,绝对差异在渐趋扩大,相对差异在渐趋缩小,其耦合协调度在边境地区内部结构相对合理、集中适当;2)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格局与其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具有较好的地域耦合性,高度及较高协调层级市州呈现多极核分布态势,一般协调层级的市州则主要表现为“趋同俱乐部”分布态势;3)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特征较弱,相关旅游要素流在边境地区内部的扩散与渗透规模相对较小,但随着时间演化,耦合协调度的总体空间异质性在渐趋缩小;4)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特征相对不明显,局部空间结构的稳定性也在持续降低。4、在两大系统协调发展趋势预测方面,2018—2022年,云南省边境地区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仍会保持着持续增长态势,且呈现出渐趋加速增长的特征,其空间格局将会相对稳定,“核心—边缘”式的空间结构特征仍较为显着,耦合协调度在边境地区内部的空间发展差异未有明显改善。5、在两大系统耦合发展动力机制方面,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受到多种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不同驱动力间存在较强的交互驱动效应,主要包括经济发展驱动力、资源禀赋驱动力、区域交通驱动力、旅游需求驱动力、旅游设施驱动力、城镇化驱动力、市场规模驱动力、人才支撑驱动力等,而政策调控力度、对外开放程度、科技信息化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因素目前则主要发挥阻滞作用,正向驱动效应尚不明显。6、提出了统筹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一带、三圈、四廊、六轴)、加强边境地区旅游环境相关要素建设(经济、生态、社会、服务)、合理开展政策调控,提升旅游对外开放水平、强化旅游科技成果运用,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推动边境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优化策略。

初楠臣[5](2020)在《俄罗斯城镇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背景下,中俄两国进入了开放合作新阶段,将打开全面开放合作的新格局,城镇化是促进中俄双边经贸合作的重要基础,研究俄罗斯城镇化是认识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内关于俄罗斯城镇化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镇化文献和相关理论基础上,论述了苏联时期、俄罗斯时期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城镇化发展特征、城镇化发展问题,在俄罗斯联邦、8个联邦区、83个联邦主体三个尺度单元上,系统地研究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城镇化演变过程与空间格局。首先,分阶段探讨苏联时期的城镇化发展基础,分析俄罗斯时期的城镇化过程和问题;其次,研究俄罗斯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再次,测度俄罗斯城镇化水平、研究俄罗斯城镇化空间分异格局;最后探讨俄罗斯未来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对策与中俄边境地区发展合作问题。该研究通过对俄罗斯城镇化历史过程、条件、背景和城镇化政策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加深对俄罗斯城镇化特征和问题的认识,对于认识俄罗斯国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促进中俄经济合作提供实践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从城镇化的基本理论、概念特征、发展阶段、水平测度、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城镇化、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空间格局的科学内涵。苏联时期罗蒙诺索夫、巴兰斯基、科洛索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萨乌什金等学者提出了生产力布局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经济区划理论,其提倡国民经济发展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在全国范围内有针对性地构建生产专业化部门间相互协调发展的地域单元,保障各个生产部门的最优专业化生产,同时强调农工业的协调、有机组合发展等,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城镇化发展阶段理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等理论要点和对本文的启示,为开展俄罗斯的城镇化空间格局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认为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俄罗斯城镇化的必要前提,二、三次产业向城镇集聚是俄罗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城镇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物质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是俄罗斯城镇化发展的结果;俄罗斯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是人类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变动,是经济、社会、交通、政治、文化等因素在地域上呈现的空间结构与分布规律。2.在回顾苏联时期和俄罗斯时期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阶段城镇化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俄罗斯城镇化存在的问题。苏联时期城镇化过程基本呈现“S”形曲线特征,符合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其城镇化先后经历了列宁执政时期的停滞和恢复、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波动增长、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缓慢增长、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发展等4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引导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大推动城镇化的发展,通过向城市内部迁移人口或通过行政区划管制将农村居民点变成城市,推进城市急速发展,人口城镇化率由1917年17%增加至1991年74%,实现了从农业为主的落后国家转型为工业为主的现代化国家。俄罗斯城镇化发展整体表现出叶利钦执政时期停滞、普京执政时期缓慢增长的变化趋势,人口城镇化率未有显着涨幅,其先后经历了2000-2007年经济快速增长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2009-2013年经济恢复与微增长期、2014年-至今欧美制裁下的停滞和发展期等,俄罗斯的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延续了苏联长期经济内生结构性的失衡问题,城镇化发展产业动力不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城市与农村聚落萎缩现象普遍,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等。3.结合人口重心、人口增减变化率、人口密度变化率、人口地理集中度、人口熵度等定量模型分析俄罗斯的人口重心迁移、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密度变化、人口迁移流动等格局变化,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特征构建俄罗斯的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和变异系数赋权的综合确权法测度俄罗斯及其83个联邦主体的城镇化水平,基于Arc GIS从3D立体、2D平面的视角研究俄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地理基础是俄罗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自然资源是俄罗斯城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人口经历了先降后增的变化,人口重心不断朝西北向迁移,2005-2016年间,俄罗斯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增幅不大,经济城镇化发展显着,经济城镇化是俄罗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70%左右的联邦主体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低于平均水平,部分联邦主体存在城镇化率虚高的现象;空间上,不同联邦主体间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显着,城镇化水平高值区是俄人口高密度核心地、俄人口快速增加区和俄人口重要流入地,主要分布于莫斯科、圣彼得堡、达吉斯坦-斯塔夫罗波尔-克拉斯诺达尔-罗斯托夫-沃罗涅日-伏尔加格勒-萨拉托夫-萨马拉-鞑靼斯坦-巴什科尔托斯坦-彼尔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车里雅宾斯克-秋明-新西伯利亚-克麦罗沃-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的带状区域,城镇化水平低值区是俄人口低密度边缘区、俄人口快速减少区和俄人口主要流出地,分布在远东区东北部、西伯利亚区南端、西北区北端,整体呈现“核心高-边缘低”、“中部高-南北低”、“西部高-东部低”的分异特征。4.基于俄罗斯的国情背景,在研究俄罗斯城镇化发展过程及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情况和长远发展趋势,探讨未来俄罗斯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对策,主要包括,(1)顺应当前世界城镇化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大都市区和城市群的发展建设,重点发展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乌法-彼尔姆等3个超大型城市群,喀山-萨马拉-陶里亚蒂-乌里扬诺夫斯克-伊热夫斯克、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巴尔瑙尔等8个大型城市群;(2)基于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理论,重点建设西伯利亚和远东区的增长极,培育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大区域增长极,符拉迪沃斯托克、伊尔库茨克、哈巴罗夫斯克等区域增长极,形成由这些增长极及西伯利亚铁路轴带组成的点-轴系统;(3)大力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铁、港口、机场、信息设施等,加强国土空间的连接效率和整个国土的紧凑度、一体化联系;(4)大力实施开放开发战略,加快边境地区城镇化的开放发展,尤其是中俄边境地区的发展与合作,包括: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扩大能源项目的协作、开发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培育多形式的跨境电商合作通道、加快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共享、推动合作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等。

张红梅[6](2020)在《基于地缘环境视角的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全是各行各业稳定生产的基础环境,旅游安全既是区域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居民出游的首要前提。边境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旅游业态,担负着柔性外交、经济促进、社会发展、资源保护等诸多功能,同时因其具有地缘环境特殊、旅游活动丰富、关联行业众多等特点,在运营管理等方面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旅游安全风险,因此边境旅游安全要兼顾边境安全和旅游安全双重考验,抵御风险、保障安全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陆疆边境跨境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机制及模式研究”开展研究,选择云南边境地区作为研究案例点,在基于系统理论进行边境旅游安全风险特殊性、边境旅游安全风险的类型和影响因素等分析基础上,进行客观环境和主观感知两方面的旅游安全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旅游安全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第一、二章在分析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梳理分析国内外有关地缘环境、旅游安全评价、边境旅游安全等的研究成果,理清地缘环境、边境旅游、边境旅游安全、边境旅游安全事件等基本概念。第三章基于系统理论分析边境地区旅游安全风险特殊性分析,认为边境旅游安全与一般旅游安全相比在旅游主体、安全设施、旅游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边境地区旅游安全风险的类型和特征,认为边境地区旅游安全受自然环境、地缘文化、边境社会、旅游管理、网络管理等五方面因素影响;第四章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评价方法,从边境地区旅游安全五大影响因素方面选取指标,建立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环境评价模型,并从时空分异角度分析云南边境市州旅游环境安全变化规律;第五章基于风险感知理论构建云南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评价模型,测度游客对影响边境地区旅游安全不同因素的感知差异和空间差异;第六章依据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观点,将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与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联系起来,从针对旅游环境和游客安全行为两方面提出了旅游安全管理的系列建议。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兼具边境安全和旅游安全双重属性,旅游环境安全评价结果呈现出时空分异特征。从时空演化角度来看,随着时间推移,2013—2017年间云南边境8个市州的旅游安全状况越来越好;同时,不同边境市州的安全得分存在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红河、普洱、保山、德宏、西双版纳、文山、临沧、怒江;但是各边境市州安全得分的差异逐年缩小。从影响因素角度来分析,五类影响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的因素中,边境文化安全和网络安全两个因子的影响比重逐年增加。2)云南边境地区的游客主观感知评价是安全认知与安全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云南边境地区游客的安全评价,呈现出以下规律:除了婚姻这一变量之外,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等人口特征统计变量对边境旅游安全评价呈现出显着差异;从空间上分析,边境游客对不同边境市州的安全评价几乎没有表现出差异性;从影响因素上分析,游客对五类旅游安全影响因素的安全评价有如下规律:除了边境地区社会安全评价、网络信息安全评价、游后反馈行为等因素存在地域空间差异,游客对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呈现出一致性;从游客安全认知与安全行为一致性的差异性上分析,游客对云南边境地区安全环境因素的认知评价对其安全行为意向的作用呈现出如下规律:游客对“旅游管理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的认知越高,游前准备行为越充分;游客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认知越高,游中防范行为越明显;游客对“边境社会安全”、“旅游管理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的认知评价越高,游后反馈行为越明显。3)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管理要从旅游环境安全和游客安全行为两方面着手。关于边境旅游环境安全管理的建议有:从旅游环境安全角度,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维护边境安全;加强旅游风险预警管理,提高应急救援水平;重视新型旅游安全问题,强化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关于边境游客安全行为管理的建议有:加强旅游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升游客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旅游者行为管理,引导游客正确的旅游感知;疏通游客意见反馈渠道,重视网络舆情管理。

张生瑞,王英杰,鞠洪润,钟林生[7](2020)在《中国陆地边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边境旅游是中国陆地边境地区的支柱产业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依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分析中国陆地边境旅游资源单体的数量、类型和质量,并结合陆地边境地级行政区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两个指标,从空间差异性和空间自相关两个方面刻画中国陆地边境旅游发展格局,探讨中国陆地边境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范围共涉及3 341个陆地边境旅游资源单体,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约占34.36%,建筑与设施是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多的类型。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是中国陆地边境旅游资源"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地区。在2006—2015年间,边境旅游经济发展最快的是新疆西北部和黑龙江东部边境地区;边境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边境地区,冷点地区主要集中在新疆东部、西南部以及西藏西南部边境地区。地形条件、文化多样性、区位条件、国际地缘政治关系以及旅游设施水平是影响边境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边境旅游发展政策,加强不同类型旅游资源之间的组合开发和区域旅游合作,完善旅游设施,积极探索开发与保护兼顾的发展模式。

普文君[8](2019)在《基于地域文化下的姐告边境口岸区城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实力的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与他国的社会经济的交往。其中作为对外开放前沿的口岸区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口岸区域是我国与相邻国家最直接的门户窗口,边境口岸区在有形和无形中传递着该地区乃至我国的形象及实力。由于早期粗放的城市开发模式,造成口岸区域资源浪费,山水格局丧失及其景观要素的不断恶化,居民社区归属感和公共空间活力丧失等现象,因此,边境口岸区域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指导性规划,只有通过强化边境口岸区的特色塑造,才能为城市更新及转型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地域文化越来越成为城市设计的内在支撑,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设计重点及设计策略。论文以姐告边境口岸区为研究对象,探索在国家政策大背景下,从地域文化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入手,将地域文化通过具体的物质要素在城市空间上进行表达,构建我国对外门户形象及地方特色形成,并探索出口岸城市的设计策略及设计重点。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通过对边境口岸区、地域文化等相关研究领域进行梳理,结合边境口岸区国家发展政策、西南地域文化等的支撑,阐明论文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框架,并通过对国外、国内不同地区的口岸区规划设计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口岸区域城市设计的核心问题,并为后续地域文化理论下的城市设计研究提供依据。第二部分为第三章,主要在第一部分相关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下,在城市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下提出地域文化下口岸区城市设计基本思路及设计路线,为后续姐告口岸区城市设计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为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第四章主要是针对论文研究对象姐告进行现状的分析,提出姐告先阶段发展中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并对姐告地域文化进行梳理,为城市设计策略提供切入点。第五章是在姐告城市设计定位与设计构思前提下进行文化导入口岸城市空间进行具体的设计。第六章则是对地域文化下的口岸区城市设计策略进行总结与阐述,并提出论文研究不足之处。

岳洁[9](2019)在《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流时空演变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越南、缅甸、老挝三国接壤,拥有许多边境旅游口岸,有保山、普洱、临沧、红河、文山、西双版纳、德宏和怒江8个边境州市,拥有长达4060公里的边境线,在这漫长的边境线上,有着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异域风情,具有明显的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再加上地理位置优越,云南省边境地区具备了边境旅游发展的区位与物质基础条件。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到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再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国家一步步推进了边境旅游的发展。2015年12月24日,国务院下发并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72号文件),该文件在第五条政策措施中明确指出:“提升旅游开放水平,促进边境旅游繁荣发展。”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又迎来一次良好的发展契机。为缩小边境各州市之间旅游发展的差距,优化边境旅游空间结构,促使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边境地区旅游流为切入点,分析其演化特征,找出问题并建言献策。首先,探讨选题背景和意义,分析评价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阐述研究思路,介绍采用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法。其次,对旅游流、边境旅游、时空演变、云南边境地区等概念进行阐释,解析核心—边缘理论、点—轴理论、空间扩散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再次,分析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概况,从旅游流流量、流质和经济规模三个方面对2008-2017年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流做时空演化,阐述演化特征,挖掘存在的主要问题:空间分布不均衡、节点间空间关联效应不强、时间波动较大。最后,为促进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提质增效、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针对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优化策略:完善云南边境旅游节点城市的功能;提升云南边境旅游节点城市的发展环境;加强云南边境旅游交通廊道建设;促进云南边境旅游区域间的关联互动。

王丽丽[10](2019)在《我国边境旅游政策演进的特征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国家沿边的对外开放合作,边境合作趋势愈加明显。边境旅游作为边境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和跨境合作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国家沿边开放、兴边富民行动以及两区(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等一系列政策的强力推动下,边境旅游再次掀起新的热潮,边境旅游政策研究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边境旅游政策的实际作用效果如何?对边境地区来说是否能够借助相关政策优惠实现旅游发展成果共享?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就需要我们在政策研究中投身实践进而指导实践。现有的边境旅游研究已有多角度的解读成果,但从整体政策层面的系统研究较少。通过研究边境旅游政策有助于深入了解和把握边境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重点领域以及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可促进政府进一步明确边境旅游政策指向和发展重点,对边境旅游发展实践具有更好的指导与支持作用。更重要的是,也能够丰富边境旅游政策理论研究内容和方法。因此,本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陆疆边境跨境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机制及模式研究”(编号:41671147)为支撑,以“边境旅游政策”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围绕“边境旅游政策演变机理和动力机制”的研究定位,按照“外部环境变化—政策演变(国家和省域层面)—政策发展的动力机制”总体研究思路,在构建边境旅游政策三维分析框架基础之上,分别研究了国家层面和云南省域层面的边境旅游政策发展演进,同时借助产业政策、政策工具、倡导联盟框架理论等相关理论,对边境旅游政策的发展路径和动力机制进行解析和建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边境旅游政策的优化方向。主要形成了以下结论:(1)构建了边境旅游政策三维分析框架,从政策演进、政策结构和基本政策工具三个主要维度对边境旅游政策的基本单元要素进行合理解构分析,从而发现边境旅游政策的发展演进规律。(2)应用资料收集和文本内容分析方法,建立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的政策工具指标体系,将政策工具分为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三大类。供给型政策主要包括对旅游线路/产品、示范工程与项目建设、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等六个方面的支持政策;环境型政策主要包括对目标规划、规范管理、管理机制/模式、口岸管理、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土地支持、安全管理等八个方面的支持政策;需求型政策主要包括对出入境便利化、区域合作、市场拓展、准入门槛、消费端补贴等五个方面的支持政策。(3)对国家以及云南省边境旅游政策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分析了国家和云南省两个不同层面的政策变迁。从国家层面来看,其边境旅游政策发展大致经历了地方政策试点引领阶段(1985—1991年)、地方政策试点向全国边境推广应用阶段(1992—1998年)、“粗放式生长”向“精细化发展”转型阶段(1999—2009年)以及转型后的全面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等四个阶段。从省域层面来看,其边境旅游政策发展步调与国家层面基本保持相一致,但时间节点上略微滞后,经历了探索起步阶段(1992—1993年)、快速发展阶段(1994—2004年)、停滞阶段(2005—2010年)以及全面恢复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等四个阶段。(4)总结了边境旅游政策的演变趋势。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发展方向来看,政策工具呈现出从微观监管向宏观调控发展转变;政府角色从引导推动者向服务者转变;直接性政策较少,间接性政策补充较强;各种制度安排对人才、信息技术等产业要素以及市场需求关注度明显不足。而省域层面政策演进过程与国家层面大体上相类似,但时间上又稍显滞后;2010年之前省域层面的政策发文量较少,2011年以后省域层面的政策发文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云南省边境旅游政策工具的使用结构和比例相对平衡,但依然存在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拉动力不足。(5)探究了政策演变的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其政策演变的实质是一种从制度的非均衡到制度均衡化的循环过程,也是一种强制性变迁和渐进性变迁。政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系统内外,具体来说,整个政策变迁的过程发生在政策子系统内部,其变迁的结果和方向受到外部环境压力的影响,政策子系统内包含若干倡导联盟,各联盟凭借其掌握的资源与策略展开博弈互动,并为了达成其政策目标或目的进行政策取向学习,进而作用于政策子系统的发展信念,由内而外促使边境旅游政策发生变迁。(6)探索了边境旅游政策的优化方向:集成利用已有的边境旅游政策,重视制度设计的结构性平衡;重视边境旅游政策协同发展与运作;因时因地制宜使用政策工具;对边境旅游政策进行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

二、中国边境旅游的基本类型、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边境旅游的基本类型、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域概况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城镇化研究综述
        2.1.1 国外城镇化研究综述
        2.1.2 国内城镇化研究综述
    2.2 边境地区城镇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新型城镇化
        3.1.3 边境地区
    3.2 研究理论基础
        3.2.1 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理论
        3.2.2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3.2.3 城乡协调发展理论
        3.2.4 地缘经济理论
第4章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4.1 数据来源
    4.2 指标体系构建
    4.3 评价指标权重测算
        4.3.1 评价指标权重测算方法
        4.3.2 评价指标权重测算结果
    4.4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计算
第5章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进
    5.1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时间演变
        5.1.1 测度方法
        5.1.2 结果分析
    5.2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格局
    5.3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走向
    5.4 空间关联格局演变
        5.4.1 全局空间自相关
        5.4.2 局部空间自相关
    5.5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子系统发展演变分析
第6章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驱动机制
    6.1 研究方法
    6.2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6.3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驱动因子分析
    6.4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驱动机制
        6.4.1 外向型经济发展是根本动力
        6.4.2 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动力
        6.4.3 政府行政提供政策保障
        6.4.4 自然资源禀赋是内源动力
        6.4.5 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6.4.6 交通基础设施是联结纽带
第7章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
    7.1 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总体策略
    7.2 不同类型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第8章 结语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演进及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实践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有关行政改革的研究
        1.3.2 有关政府部门间关系的研究
        1.3.3 有关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研究
    1.4 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研究不足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不足
2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理论
    2.1 理论溯源
        2.1.1 协同理论
        2.1.2 治理理论
        2.1.3 协同治理理论
    2.2 政府中的跨部门关系
        2.2.1 政府跨部门冲突
        2.2.2 政府跨部门协同
    2.3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
        2.3.1 政府介入旅游业的原因
        2.3.2 全球政府旅游协同治理的典型模式
3 中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演进
    3.1 政府履行旅游治理职能的演进
    3.2 中国政府旅游行政权力配置的演进
    3.3 中国政府旅游协同治理演进的内因
        3.3.1 政府组织协同的需要
        3.3.2 政府干预的需要
        3.3.3 部门行政资源交换的需要
    3.4 中国政府旅游协同治理演进的外因
        3.4.1 权责空档
        3.4.2 权责固守
        3.4.3 利益冲突
    3.5 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主要类型
        3.5.1 正式型横向协同
        3.5.2 有特定职能的旅游议事协调机构
        3.5.3 体制型的综合旅游机构
        3.5.4 非正式型协同
4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的构建
    4.1 已有代表性模型述评
        4.1.1 SFIC模型
        4.1.2 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
        4.1.3 公共部门旅游管理模型
    4.2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的完善思路
    4.3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的构建
        4.3.1 确立治理目标
        4.3.2 确定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的多中心治理主体
        4.3.3 确立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支撑
        4.3.4 确立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方式
    4.4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
5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的案例分析
    5.1 宏观维度:江西青原区政府引导推动旅游业发展
        5.1.1 案例基本情况
        5.1.2 案例的综合模型分析
    5.2 中观维度:协同推动边境旅游试验区重大政策出台
        5.2.1 案例基本情况
        5.2.2 案例的综合模型分析
    5.3 微观维度:处理中国旅游团在老挝严重交通事故
        5.3.1 案例基本情况
        5.3.2 案例的综合模型分析
6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内蒙古边境旗县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论文框架
    1.4 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人地关系论
        2.1.2 增长极理论
        2.1.3 边境贸易理论
        2.1.4 地缘经济学理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层次分析法
        2.2.3 熵值法
        2.2.4 GIS空间分析
        2.2.5 聚类分析
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
        3.1.2 资源条件
        3.1.3 社会经济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2 评价指标的含义
        3.3.3 评价体系的构建
4 内蒙古边境旗县发展综合评价
    4.1 内蒙古边境旗县发展单因素指标评价
        4.1.1 内蒙古边境旗县自然环境评价
        4.1.2 内蒙古边境旗县旅游资源评价
        4.1.3 内蒙古边境旗县社会建设评价
        4.1.4 内蒙古边境旗县政策支持评价
        4.1.5 内蒙古边境旗县经济发展评价
    4.2 内蒙古边境旗县发展综合评价
        4.2.1 内蒙古边境旗县发展的时空演化
        4.2.2 内蒙古边境旗县发展的地域差异格局
5 内蒙古边境旗县类型划分
    5.1 类型划分原则
    5.2 内蒙古边境旗县类型划分
    5.3 发展建议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关系及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边境旅游已成为国家沿边开放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促进边境旅游发展是助推沿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1.3 优化旅游环境是推动云南边境旅游发展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合分析法
        1.5.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法
        1.5.3 时空地理分析法
        1.5.4 GIS空间辅助分析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边境地区
        2.1.2 边境旅游
        2.1.3 旅游产业
        2.1.4 旅游环境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核心—边缘”理论
        2.2.2 旅游供需理论
        2.2.3 旅游区位理论
        2.2.4 协调发展理论
    2.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作用机理
        2.3.1 旅游产业发展助推旅游环境优化
        2.3.2 旅游环境优化保障旅游产业升级
        2.3.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效应
第3章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发展测评
    3.1 研究区概况
    3.2 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3.2.1 区位条件
        3.2.2 自然环境
        3.2.3 人文环境
        3.2.4 旅游资源
        3.2.5 社会经济
        3.2.6 政策保障
    3.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3.3.1 测评维度、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3.3.2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3 旅游环境发展现状分析
第4章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的耦合发展关系
    4.1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
        4.1.1 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2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历时性分析
        4.1.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特征
    4.2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发展态势
        4.2.1 研究方法
        4.2.2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重心耦合动态
        4.2.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历时性分析
        4.2.4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演化特征
    4.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预测分析
        4.3.1 研究方法
        4.3.2 灰色预测结果分析
第5章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5.1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潜在动力因素遴选
    5.2 研究方法
        5.2.1 障碍度模型
        5.2.2 地理探测器
    5.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5.3.1 动力因素的表征指标判定
        5.3.2 动力因素的负向驱动效应分析
        5.3.3 动力因素的正向驱动效应分析
        5.3.4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动力机制阐释
第6章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策略
    6.1 统筹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6.1.1 一条边境跨境旅游经济辐射带
        6.1.2 三大跨境旅游合作圈
        6.1.3 四条国际旅游走廊
        6.1.4 六大旅游发展轴线
    6.2 加强边境地区旅游环境相关要素建设
        6.2.1 经济环境方面
        6.2.2 生态环境方面
        6.2.3 社会环境方面
        6.2.4 服务环境方面
    6.3 合理开展政策调控,提升旅游对外开放水平
    6.4 强化旅游科技成果运用,大力发展智慧旅游
    6.5 推动边境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7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俄罗斯城镇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当前国内外城镇化研究趋势与问题
        1.2.1 国内外城镇化研究进展
        1.2.2 俄罗斯城镇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1.3.2 研究方案
        1.3.3 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城镇化
        2.1.2 城镇化水平
        2.1.3 城镇化空间格局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城镇化发展阶段理论
        2.2.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2.3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4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2.2.5 增长极理论
        2.2.6 核心-边缘理论
第3章 苏联时期的城镇化基础
    3.1 列宁执政时期的城镇化停滞和恢复
    3.2 斯大林执政时期的城镇化波动增长
        3.2.1 国民经济一 ·五—二 ·五计划时期
        3.2.2 二战及战后恢复时期
    3.3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城镇化缓慢增长
    3.4 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城镇化发展
        3.4.1 国民经济八·五—十·五计划时期
        3.4.2 国民经济十一·五—十二·五计划时期
第4章 转型时期俄罗斯城镇化特征与问题
    4.1 叶利钦执政时期的城镇化停滞
    4.2 普京执政后的城镇化提升阶段
        4.2.1 经济快速增长期
        4.2.2 全球金融危机期
        4.2.3 经济恢复与微增长期
        4.2.4 欧美制裁下的停滞与发展期
    4.3 俄罗斯城镇化问题与特征
        4.3.1 城镇化发展产业动力不足
        4.3.2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4.3.3 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
        4.3.4 城镇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4.3.5 城市与乡村聚落萎缩现象较为普遍
        4.3.6 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第5章 俄罗斯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分析
    5.1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的人口增长变化
        5.1.1 1992-2007年人口严重下降
        5.1.2 2008年-至今人口整体增长
    5.2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的人口结构变化
    5.3 俄罗斯的人口空间格局变化及原因
        5.3.1 俄罗斯的人口重心迁移格局
        5.3.2 俄罗斯的人口数量增减变化格局
        5.3.3 俄罗斯的人口密度变化格局
        5.3.4 俄罗斯的人口迁移流动格局
    5.4 俄罗斯的城镇化水平变化
        5.4.1 俄罗斯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5.4.2 俄全境的城镇化水平变化
        5.4.3 俄联邦主体的城镇化水平变化
    5.5 俄罗斯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及原因
        5.5.1 俄全境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及原因
        5.5.2 俄联邦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及原因
第6章 俄罗斯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与中俄边境地区发展合作
    6.1 俄罗斯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对策
        6.1.1 加强大都市区和城市群的发展建设
        6.1.2 培育西伯利亚区和远东区的增长极
        6.1.3 加强高铁、机场、港口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6.1.4 加快边境地区城镇化的开放发展
    6.2 中俄边境地区的发展与合作
        6.2.1 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
        6.2.2 扩大能源项目的协作
        6.2.3 开发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和产品
        6.2.4 培育多形式的跨境电商合作通道
        6.2.5 加快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共享
        6.2.6 推动合作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6.2.7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基于地缘环境视角的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
        一、云南边境旅游发展如火如荼
        二、边境地区旅游安全问题亟待重视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地缘环境研究
        二、旅游安全评价研究
        三、边境旅游安全研究
        四、目前还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五节 研究区域选择
        一、研究区域范围
        二、研究对象确定
    第六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七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地缘环境
        二、边境旅游
        三、边境旅游安全
        四、边境旅游安全事件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风险评估理论
        二、风险感知理论
        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四、安全系统理论
第三章 边境地区旅游安全风险分析
    第一节 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的特殊性分析
        一、旅游主体特殊
        二、旅游安全设施特殊
        三、旅游环境特殊
        四、旅游安全管理特殊
    第二节 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风险识别
        一、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风险类型
        二、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风险特征
第四章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评价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三、评价指标体系内涵
    第二节 评价方法及模型选取依据
        一、变异系数法
        二、熵值法
        三、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评价方法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模型构建
        一、基于变异系数法的旅游安全评价
        二、基于熵值法的旅游安全评价
        三、构建离差最大化组合评价模型
    第四节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综合评价
        一、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时间演化分析
        二、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各市州变化分析
        三、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动态评价
第五章 云南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评价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分析
        一、问卷设计过程
        二、问卷调查情况
        三、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四、问卷的修正与确定
    第三节 基于回归模型的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评价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基于人口统计学特征的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评价
        三、基于空间分析的边境地区游客安全感知评价
        四、边境游客安全认知—行为回归分析
    第四节 分析结果讨论
第六章 完善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管理建议
    第一节 边境地区旅游环境安全管理的建议
        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维护边境安全
        二、加强旅游风险预警管理,提高应急救援水平
        三、重视新型旅游安全问题,强化防范化解风险能力
    第二节 针对边境地区游客安全行为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旅游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升游客自我保护意识
        二、加强对旅游者行为管理,引导游客正确的旅游感知
        三、疏通游客意见反馈渠道,重视网络舆情管理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7)中国陆地边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3 研究方法
    3.1 空间差异性
    3.2 空间自相关
        3.2.1 全局自相关
        3.2.2 局部自相关
        3.2.3 冷热点分析(Getis-Order G)
3中国陆地边境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分析
    3.1中国陆地边境旅游资源空间格局
    3.2中国陆地边境旅游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4 中国陆地边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策略分析
    4.1 陆地边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
    4.2 陆地边境旅游发展建议
5 结论

(8)基于地域文化下的姐告边境口岸区城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战略背景下的云南口岸城市发展机遇
        1.1.2 丰富多样的西南地域文化
        1.1.3 地域文化在口岸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边境口岸城市
        1.3.2 地域文化
        1.3.3 地域化城市设计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边境口岸城市研究综述
        1.4.2 国内边境口岸城市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梳理
    2.1 边境口岸城市研究梳理
        2.1.1 边境口岸城市功能
        2.1.2 边境口岸城市发展特征
        2.1.3 边境口岸城市限制因素
    2.2 云南边境口岸城市研究梳理
        2.2.1 云南边境口岸分布
        2.2.2 云南边境口岸发展基础
        2.2.3 云南边境口岸现状及问题
    2.3 地域文化研究梳理
        2.3.1 地域文化特征
        2.3.2 城市地域文化的形成因素
        2.3.3 地域文化的发展观念
    2.4 相关案例研究
        2.4.1 瑞士巴塞尔
        2.4.2 新疆霍尔果斯
        2.4.3 云南河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域文化下的口岸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3.1 边境口岸区城市设计基本思路
        3.1.1 边境口岸城市现状剖析
        3.1.2 边境口岸城市文化定位
        3.1.3 边境口岸区城市设计目标
        3.1.4 边境口岸地域文化营造原则
    3.2 地域文化下边境口岸区城市设计路线
        3.2.1 文化导入口岸城市结构
        3.2.2 文化导入口岸城市空间
        3.2.3 文化导入口岸城市风貌
        3.2.4 口岸城市规划管控及实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姐告边境口岸区地域文化及现状分析
    4.1 姐告概况
        4.1.1 “天时”——国家形式及政策
        4.1.2 “地利”——地理区位及资源优势
        4.1.3 “人和”——木姐
    4.2 姐告地域文化梳理
        4.2.1 历史沿革
        4.2.2 地域文化提炼
    4.3 姐告空间要素现状分析
        4.3.1 空间格局
        4.3.2 用地现状
        4.3.3 绿化景观现状
        4.3.4 道路交通系统现状
        4.3.5 建筑现状
        4.3.6 开放空间现状
        4.3.7 天际线现状
        4.3.8 国门通道与边境线
        4.3.9 标识系统现状
    4.4 姐告现状评价
    4.5 姐告现存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域文化下的姐告口岸区城市设计
    5.1 姐告城市设计定位
        5.1.1 文化产业建设
        5.1.2 文化景观构建
        5.1.3 跨境宜居环境建设
        5.1.4 旅游服务功能强化建设
    5.2 姐告片区发展路径和设计构思
        5.2.1 姐告片区发展路径
        5.2.2 姐告城市设计构思
    5.3 文化导入结构,搭建文化载体
        5.3.1 用地性质调整
        5.3.2 空间结构优化
        5.3.3 景观体系构建
    5.4 文化导入空间,优化文化格局
        5.4.1 道路交通组织
        5.4.2 开放空间组织
    5.5 文化导入风貌,凸显文化特色
        5.5.1 建筑风格管控
        5.5.2 节点建筑设计
        5.5.3 口岸标志引导
        5.5.4 地域植被选择
    5.6 “高效、稳步”的规划管控
        5.6.1 城市设计导则
        5.6.2 分期分类建设
        5.6.3 更新开发策略
        5.6.4 文化创意活动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设计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9)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流时空演变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旅游流研究综述
        1.3.2 云南省边境旅游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旅游流
        2.1.2 边境旅游
        2.1.3 时空演变
        2.1.4 云南边境地区
    2.2 理论基础
        2.2.1 核心—边缘理论
        2.2.2 点—轴理论
        2.2.3 空间扩散理论
        2.2.4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第三章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发展概况
    3.1 云南边境地区概况
    3.2 云南边境旅游发展历程
    3.3 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现状
第四章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流时空演变分析
    4.1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流流量的时空演变分析
        4.1.1 国内旅游流流量的时空演变分析
        4.1.2 入境旅游流流量的时空演变分析
    4.2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流流质的时空演变分析
        4.2.1 国内旅游流流质的时空演变分析
        4.2.2 入境旅游流流质的时空演变分析
    4.3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流经济规模的时间演变分析
        4.3.1 国内旅游流经济规模时间演变分析
        4.3.2 入境旅游流经济规模时间演变分析
    4.4 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旅游流时空演变分析
        4.4.1 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旅游流流量时空演变分析
        4.4.2 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旅游流流质时空演变分析
        4.4.3 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旅游流经济规模时间演变分析
    4.5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流空间分布及演变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边境旅游流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4.5.2 边境旅游节点间的关联效应不显着
        4.5.3 边境旅游流的稳定性差,时间波动大
第五章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流的优化策略
    5.1 完善云南边境旅游节点城市的功能
        5.1.1 加强边境旅游城市基础设施
        5.1.2 营造边境旅游文化氛围
    5.2 提升云南边境旅游节点城市的发展环境
    5.3 加强云南边境旅游交通廊道建设
        5.3.1 完善交通体系
        5.3.2 开发旅游线路
    5.4 促进云南边境旅游区域间的关联互动
        5.4.1 建立境内旅游合作区
        5.4.2 建立跨境旅游合作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我国边境旅游政策演进的特征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边境旅游已经上升为中国开发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边境旅游已成为云南省旅游发展的重要形式
        三、边境旅游发展亟需集成性政策研究提供指导依据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一、旅游政策研究
        二、边境旅游政策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边境旅游
        二、旅游政策
        三、边境旅游政策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政策工具理论
        二、倡导联盟框架理论
第三章 边境旅游政策分析框架构建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基于政策工具的边境旅游政策分析框架
        一、分析框架的构建机理
        二、政策文本编码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归纳演绎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历史逻辑分析法
        四、比较分析法
        五、文献资料分析法
第四章 中国国家边境旅游政策演进特征
    第一节 国家边境旅游政策演进阶段
        一、地方政策试点引领阶段(1985—1991 年)
        二、地方政策试点向全国边境地区推广应用阶段(1992—1998 年)
        三、“粗放式生长”向“精细化发展”转型阶段(1999—2009 年)
        四、转型后的全面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第二节 国家边境旅游政策文本结构分析
        一、政策文本的数量发展
        二、政策文本的文种类型
        三、政策文本的发文机构及协同分析
    第三节 基于政策工具维度的国家政策文本内容分析
    第四节 国家边境旅游政策演进的主要特征
        一、政策工具呈现出从微观监管向宏观调控发展转变
        二、政府角色从引导推动者向服务者转变
        三、直接性政策较少,间接性政策较多
        四、各种制度安排对人才、信息技术等产业要素以及市场需求关注度明显不足
第五章 云南省边境旅游政策演进特征
    第一节 云南省边境旅游政策演进
        一、探索起步阶段(1992-1993年)
        二、快速发展阶段(1994-2004年)
        三、停滞阶段(2005—2010 年)
        四、全面恢复发展阶段(2011 年至今)
    第二节 云南省边境旅游政策文本结构分析
        一、政策文本的数量发展
        二、政策文本的文种类型
        三、政策文本的发文机构及协同分析
    第三节 基于政策工具维度的云南省政策文本内容分析
    第四节 云南省边境旅游政策演进的主要特征
        一、省域政策演进略滞后于国家政策
        二、2010 年省域政策呈现爆破式增长
        三、政策工具结构比例相对均衡
第六章 边境旅游政策演变机理及动力机制
    第一节 边境旅游政策的演变机理
        一、边境旅游政策演变的实质
        二、边境旅游政策的演变路径
        三、边境旅游政策演变的行为特征
    第二节 边境旅游政策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环境:影响政策变迁的外部因素
        二、主体:政策子系统内的倡导联盟及其信念系统
        三、路径:政策取向学习为导向的政策变迁
    第三节 边境旅游政策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集成利用已有的边境旅游政策,重视制度设计的结构性平衡
        二、重视边境旅游政策协同发展与运作
        三、因时因地制宜使用政策工具
        四、对边境旅游政策进行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国家边境旅游政策文件
    附录B 云南省边境旅游政策文件
    附录C 边境旅游政策文本编码示例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四、中国边境旅游的基本类型、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D]. 杨茜.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演进及模型构建研究[D]. 马海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3]内蒙古边境旗县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李雅旭.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关系及动力机制研究[D]. 陆保一.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俄罗斯城镇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研究[D]. 初楠臣.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5)
  • [6]基于地缘环境视角的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评价研究[D]. 张红梅.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7]中国陆地边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张生瑞,王英杰,鞠洪润,钟林生. 地理研究, 2020(02)
  • [8]基于地域文化下的姐告边境口岸区城市设计研究[D]. 普文君.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9]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流时空演变及其优化研究[D]. 岳洁.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我国边境旅游政策演进的特征与机制研究[D]. 王丽丽.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中国边境旅游的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