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 20 世纪的 INTELSAT

跨越 20 世纪的 INTELSAT

一、跨越20世纪的INTELSAT(论文文献综述)

束安[1](2021)在《空间非合作目标的三目立体视觉位姿测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促进着人类对浩瀚太空的探索,航天活动日趋频繁,越来越多的卫星被送入太空。随着空间航天器和碎片的增多,应用于空间碎片移除、失效航天器回收、燃料加注,以及在轨维修升级等任务的非合作航天器在轨服务技术越来越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关注,成为航天领域研究的热点。在轨服务技术的关键在于两航天器近距离阶段解决对非合作目标相对位姿的高精度实时测量的难题。本文研究了空间非合作目标的三目立体视觉位姿测量技术,主要包括汇聚式三目立体视觉测量数学模型、非合作目标对接环快速识别、显着特征提取、特征点三目交叉极线约束匹配、立体视觉位姿测量、算法嵌入式平台移植优化以及DSP多核并行处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针对立体视觉测量数学模型,分析了视觉相机的成像机理,推导了空间点2D图像坐标与3D空间坐标之间的一一映射关系;分析了双目立体视觉理论模型、立体视觉极线约束准则和三目立体视觉测量模型,论证了三目立体视觉测量的可行性。研究测量模型的结构参数配置与测量精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立体视觉相机位置摆放结构与有效探测视场之间的关系,为汇聚式三目立体视觉模型的系统构型和最优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三目测量系统的单目相机标定和立体视觉标定,以及相机坐标系与世界坐标系之间的全站仪外测方案设计,得到三目测量系统的内外参数,为非合作目标的立体视觉高精度位姿测量奠定了基础。针对非合作目标表面的显着几何特征(对接环椭圆特征和显着特征点),研究多椭圆特征的改进弧支撑线段拟合算法和显着特征点检测算法。首先,针对复杂场景下的大尺寸、多椭圆特征的非合作目标图像,提出改进弧支撑线段椭圆拟合算法:根据图像的噪声特性利用双边滤波算法对其进行保边降噪的预处理工作;在椭圆参数拟合的过程中根据对接环内外环和发动机喷嘴均为同心圆的几何结构,优化弧线段分组机制,利用更多的椭圆边缘弧段拟合精确的椭圆参数,提高了初始椭圆集合到最终椭圆参数的转化率,进一步提高了椭圆检测效率。利用立体视觉极线约束准则和对接环半径约束建立完善的椭圆筛选机制,剔除无效椭圆信息的干扰,实现正确圆环的提取。之后通过两次遍历法快速标记连通区域,并加入面积和曲率约束,提取目标表面的显着特征点。最后利用立体视觉原理重建非合作目标的对接环平面和显着特征点数据,建立目标坐标系,计算目标与视觉测量系统的相对位姿关系。针对非合作目标失稳状态下,目标的对接环和显着特征点不能稳定清晰成像的问题,将目标看作几何结构未知的非合作目标,研究基于ORB特征点匹配的三目立体视觉位姿测量方法。通过基于FAST算子和Harris算子结合的ORB算法快速检测三目图像的特征点信息,提出利用三目交叉极线约束的方法进行三目同名特征点的匹配。通过第三个相机带来的额外极线约束条件,保证了目标特征点在三目图像上几何位置的唯一性,有效避免了复杂场景下图像相似性匹配带来的特征点定位误匹配问题。从而得到较密集的匹配点数据和较高的匹配精度,提高了位姿测量方法的适用性和鲁棒性。针对在轨服务视觉测量方法难以星上自主实时位姿测量的研究现状,搭建了三目立体视觉位姿测量嵌入式平台。首先,在VC环境下编写本文的三目立体视觉位姿测量算法;接着开展三目算法向DSP6678多核嵌入式平台的移植与优化工作;其次,为了提高嵌入式平台位姿测量算法的计算效率,设计了基于数据流模型的多核处理方法,完成了从相机获取三目图像,到图像处理单元进行非合作目标关键特征提取,再到位姿处理单元立体视觉位姿解算的数据流处理模式。最终位姿测量数据的输出更新率为1Hz。为了验证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完成了非合作目标15.0m~1.8m运动仿真实验和非合作目标地面测试实验。目标运动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的双目视觉测量系统,三目视觉测量系统融合了三组两两组合的双目视觉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位姿解算精度和安全可靠性。此外,地面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复杂场景下三目立体视觉位姿测量嵌入式平台的测试范围达到12.0m-1.7m,整体的相对位置测量精度优于1.3cm;相对姿态测量精度优于1.7°。本文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位姿解算精度和较高的鲁棒性,可以提供实时连续的非合作目标高精度位姿测量结果。

唐杰[2](2021)在《澳大利亚太空战略》文中认为"谁控制了太空,谁就能控制地球",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太空战略观点至今仍然振聋发聩。当前,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量子通信、5G等高技术的快速发展,太空领域风起云涌,各国竞争异常激烈。传统上,太空是大国战略竞争的角逐场,高门槛让其他行为体望而却步。现如今,第四次工业革命所产生的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正在颠覆传统太空竞争态势。人类太空活动已从政府主导的"太空1.0"时代向私人力量主导的"太空2.0时代"迈进。(1)太空2.0时代重新唤醒了一些国家的太空雄心,其中以澳大利亚为典型代表。

汪春霆,翟立君,徐晓帆[3](2020)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发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演进,综述了卫星通信网络、地面互联网及地面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历程,介绍了TSAT,ISICOM,Sat5G,3GPP NTN等系统或标准组织对天地融合组网的探索,总结了当前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组成结构,梳理了多波束天线、星上数字信道化转发、激光/太赫兹高速传输、星上路由、全电推进、天基信息港、频率共用以及干扰规避等关键技术,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蔺陆洲[4](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研究表明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车芸芸[5](2020)在《利比亚政权变更中网络政治参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治参与是公民沟通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也是评判各国政治是否民主的一个重要指标,政治参与也一直是政治学领域中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主题。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公民的政治参与出现了一种新的参与方式——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补充,较传统政治参与而言,参与方式的简单直接、参与主体的平等匿名、参与成本的低廉等都是它的巨大优势,为世界各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同时网络政治参与也有着其消极的一面,由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动因多样、参与过程的难以控制等特征对各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有序发展及其治理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而,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全面深入研究是现代各国政治建设过程中不容回避的迫切问题。2011年,对于中东北非地区的国家和公民而言是非比寻常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革命风暴席卷了这个区域,西方学者将其称为“阿拉伯之春”。此次风暴造成多国政局动荡,甚至造成有些国家的政权变更。此次革命的爆发除了阿拉伯国家普遍存在的专制统治、政体僵化、政府腐败、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原因外,网络参与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此次革命也被称为“维基革命”或者“推特革命”。而作为阿拉伯国家的利比亚,非制度性网络政治参与对利比亚的政权变更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在利比亚的政权变更中,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主要体现为公民通过互联网络浏览信息、发表政治意见、讨论政治议题、与政府对话以及进行网络政治行动。在此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青年公民为参与主力军、快速的网络集结、公民混乱无序的网络政治参与以及政府部门的消极应对四种特点。通过对利比亚政权变更中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对利比亚政权变更中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所存在的参与数字鸿沟、网络谣言、网络参与盲从以及网络参与群体极化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总结出推动整个网络政治参与向着健康、有序、理性方向发展的应对意见。

董艳萌[6](2020)在《高通量卫星信号发生及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卫星通信技术高速发展,对卫星通信的需求不断增加,高通量卫星应时而生。但发射卫星成本巨大,在轨修复十分困难,所以在卫星发射前需要对卫星状态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一方面,为了增强自由度和环境适应性,卫星通信标准支持多种编码调制模式的选择,如最新的DVB-S2X标准,支持组合模式可达数百种。另一方面,卫星通信的高可靠性要求使得其对地面解调监测全面性的要求也更高。针对传统通信卫星测试软件耗时长、使用复杂、兼容性差等缺陷,本文提出两种基于不同框架的高通量卫星监测系统软件,满足用户对兼容性以及自动化的不同需求。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在总结和分析现有相关通信卫星监测软件基础上,针对实验室自研高通量卫星调制解调器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设备,设计了基于QT框架的多模式自动化分析软件实现方案,克服效率低、测试模式单一的缺点。本文采用树型框结构实现百余种测试模式的直观选择,实现多种指令自动轮询请求FPGA设备回传数据,软件根据回传数据判断是否满足进入下一模式的测试条件,以自动完成给定信噪比区间的性能测试。其次,考虑到通信卫星监测软件的测试全面、兼容性强等需求,设计了基于Web框架的高通量卫星信号发生及分析软件,具有定制化开发多功能、客户端零安装、零维护,系统扩展容易的特点。本文设计使用Spring Boot框架和ECharts开源可视化图表结合,通过对调制、解调以及信道的多种可选参数进行配置,完成对产生调制信号EVM(Error Vector Magnitude)质量、同步状态、误码率、数据传输速率等的监测。本系统能够提供直观、交互丰富、高度个性化定制的数据可视化图表如星座图、误码率曲线图等,同时兼容IE8/9/10/11,Chrome,Firefox,Safari等浏览器,支持完成整个高通量卫星调制解调器研发阶段的全面测试。最后,从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方面进行软件测试。其中功能性测试主要包括模式选择、实时监测、自动化任务规划以及参数配置等功能进行测试;非功能性测试主要对软件的易用性、稳定性以及兼容性等方面进行测试。基于白盒、黑盒等多种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表明该软件各功能运行正常,满足用户各项需求,具有兼容性、可靠性以及交互丰富等特点。目前已经应用到高通量卫星调制解调器项目中,达到预期结果。

王颖[7](2020)在《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爱迪生发明了“活动电影放映机”,电影业的初创和发展就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从那一刻起,电影同科学就深刻交织,无法割裂。好莱坞作为全球商业电影产业巨头,留给了科学家很重要的银幕空间。银幕后是科学家为理论科学进步、技术革新做出的反复验证和试验,银幕上是一位位栩栩如生的科学家形象。无论是记录历史上现实科学家的科学家传记电影,还是表现虚构的科学家的科幻电影,都为传播科学理念和帮助树立科学价值作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从而在文化交流和科学传播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本文以好莱坞电影银幕上呈现的科学家为研究对象,从历时的角度梳理好莱坞科学家电影的演变,从共时的角度分析好莱坞电影中科学家形象对公众理解科学的影响。论文的核心在于考察好莱坞电影如何通过其特定的制作渠道、拍摄角度和文化视点,借助其庞大的资金、技术、规则、市场运作和传播渠道的影响力,进而影响科学家形象在科学传播中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价值,又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媒介作用解构和重构科学家形象以及阐述他们的科学理念,从而达到体现科学价值与传播科学文化的目的。本研究结合电影摄制背景、科学家传记、新闻报道等文献资料,对好莱坞电影历史上的主要科学家形象进行总体归纳和个案分析,从身份认同、角色扮演、性别差异、现实虚构等多种维度对人物进行考量,从内容上进行印证。论文同时注意结合受众对电影和科学家的理解,深入探究好莱坞从其特定角度塑造某个或者某类科学家形象的历史和意识形态原因,力求做到更为辩证地、更为完整地、更为历史化地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以期超越电影二维屏幕的“平面化”局限,从而“立体化”地认知银幕和现实中的科学家的“共生映像”。本文共分六章,从理论概述总起整篇论文,然后结合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详尽的案例分析,最后总结归纳,提出本论文所具有的实践意义。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对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综述有关好莱坞科学家形象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本文的研究进路,指出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提出解读电影文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章,对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进行一般概述总论。界定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分析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科学家的形象受到的制约因素。通过对138部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演变过程的梳理,概括好莱坞电影对科学家形象建构运用的策略与手段。演员是呈现银幕科学家形象的角色诠释者和最终实践者,本章专列一节分析演员通过角色扮演从而建构科学家形象的心路历程。第3章,通过分析好莱坞电影中的现实科学家形象的典型案例,划分好莱坞电影所树立的科学家银幕形象的类型。现实科学家的“刻板印象”是好莱坞电影历史上影响甚广的形象标准,“圣人科学家”一度成为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科学家的普遍脸谱,而随着时代的演变,越来越多的银幕上的科学家突显了更多的人性光辉,因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经典科学家形象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接受。在银幕形象与原型参照中,科学家形象鲜明地表现出“好莱坞化”的一面。通过科学家现实性和电影艺术性的对比,总结得出现实科学家形象在形象调整和呈现变化中对受众的不同影响力和强化效果。第4章,作为现实的科学家在电影中的形象的呈现的延续讨论,以电影《居里夫人》为例,参照相关史料,分析了对男权科学界带来巨大挑战并得到肯定的女性科学家居里夫人在银幕上的呈现,显现了好莱坞电影在呈现女性科学家方面的性别文化维度。同时参照既是好莱坞影星又是发明家的海蒂·拉玛在科学界获得身份认可的艰难历程,结合海蒂·拉玛的人物传记纪录片,突出好莱坞在性别上对科学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影响和制约。第5章,从跨文化的角度解读好莱坞电影中呈现的邪恶派虚构中西科学家的形象,分析了科学狂魔的形象特点,阐述虚构科学家和现实科学家的距离,以及好莱坞电影如此呈现的原因和对受众的影响。第6章,结语部分从全局对好莱坞电影中建构的科学家形象进行总体类型和特征归纳,从电影对公众理解科学的实践意义上突显本篇论文分析的立足点以及实践意义所在。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无论哪种好莱坞科学家电影类型,电影中的科学往往或者必然是当时科学技术特定阶段和科学思想发展的产物,电影对科学知识的合法性的传播面临着挑战,电影所呈现的科学家的可信度影响着受众对科学家电影的理解。2.受众对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的接纳度反作用着科学家形象的进一步塑造。3.在科学普及和教育中正确导入有关科学家的电影能够强化教育和传播效应。因此,描绘科学家形象的电影在反映科学家群体这个社会成员团体时,必须将其融入社会背景中,突破其刻板模式化印象,无论是呈现正面、或反面的,现实的、或艺术层面虚构的科学家形象,都要考虑到引导公众理解科学的传播任务。

吴迪[8](2019)在《基于天基GNSS掩星探测技术的电离层闪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离层闪烁会导致无线电信号的周跳甚至失锁,从而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导航定位、星地通讯以及区域通信等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基于我国雷达、北斗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南方区域正处于磁赤道异常北驼峰区域的现状,该地区电离层闪烁及时有效的监测和预警对我国的国防建设、南海渔业、海上航运等生产生活活动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南方乃至全球的电离层闪烁观测技术,推动电离层闪烁监测、预警和预报等空间天气研究。迄今为止,国内外已有大量电离层闪烁探测手段,其中,天基GNSS掩星接收机探测技术具有全球覆盖、高垂直分辨率、高精度、全天候和长期稳定等优点,是目前最主要的电离层闪烁探测方式之一,应当是我国发展的重点。我国于2013年研制并投入使用的GNSS掩星探测仪(GNSS occultation sounder,GNOS)搭载于风云三号C星(FY3C),其通过掩星临边观测获取了大量GPS电离层闪烁数据,为电离层闪烁预报、电离层闪烁概率发生模型等空间天气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基于FY3C-GNOS,我国于2017年研制并发射了搭载于FY3D卫星上的新一代GNOS,实现了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与北斗(Beidou N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双系统兼容的闪烁观测以及电离层闪烁观测数量的大幅度提升。本文详细介绍了电离层闪烁的探测原理以及研究现状,并围绕FY3C/FY3D-GNOS载荷,对其硬件设计实现、地面仿真系统设计、电离层闪烁产品反演精度验证、电离层闪烁产品应用等展开了详细讨论,并对FY3C/FY3D-GNOS电离层产品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1.系统介绍了电离层的介质特性及其电子密度不规则结构的表征方法,分析其对卫星通信、卫星导航、雷达等系统的电离层闪烁效应。综述国内外电离层闪烁探测方法,结合FY3C/FY3D-GNOS掩星探测仪,重点分析了天基GNSS掩星探测电离层闪烁时全球覆盖、高精度、全天候和长期稳定的技术特点和优势。2.通过设计控制解算DSP以及基带处理FPGA实现了GNOS载荷的硬件功能,其中,在基带处理FPGA环节,本工作创新性地采用基于匹配滤波器和FFT频率搜索的捕获方法以及变带宽环路设计,解决了由于掩星事件持续时间很短,快速准确捕获GNSS信号并高质量输出数据的困难以及星上高动态效应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是本次载荷设计中的技术亮点。3.自主设计了基于Cornell模型的电离层闪烁地面仿真系统,完成了FY3C/FY3D-GNOS载荷功能和性能的测试。该仿真软件可灵活配置闪烁时间、数据更新周期以及模型参数,从而得到闪烁影响下GNSS信号幅度衰落及相位波动序列,通过Spirent公司的双频GPS信号模拟器生成受到电离层闪烁效应影响的GPS L1和L2以及BDS B1和B2双频信号,利用GNOS掩星探测仪进行接收、处理,结果表明,FY3C/FY3D-GNOS电离层闪烁探测精度符合要求。4.为在轨验证FY3C-GNOS电离层闪烁的探测精度,首次采用交叉验证方法将FY3C-GNOS在轨运行期间获得的最大电离层闪烁指数S4max与同类型天基COSMIC掩星项目所观测到的S4max数据进行匹配以及误差分析,在匹配过程中,除常规时空匹配外,还首次将两者掩星射线的方向性纳入匹配条件。分析表明两者数值差异的平均误差和标准差都小于0.01以及0.1。该量级的统计误差特性验证了FY3C-GNOS电离层闪烁产品的可靠性和精度,同时证明了不同电离层GNSS掩星探测项目间具备无偏性、长期一致性和稳定性,为将来开展一系列综合和长期的电离层掩星数据应用分析奠定了基础。5.天基电离层掩星探测技术能够观测到全球电离层的各种变化以及各种现象引起的电离层效应。基于该技术特点,本文首次将FY3C-GNOS在轨期间观测的电离层闪烁指数应用于事件级磁暴以探索该产品在磁暴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FY3C-GNOS的电离层闪烁数据能够有效反映出磁暴初相、磁暴主相、磁暴恢复相的电离层变化特征,与已有闪烁探测结果相一致,表明了其在研究各类电离层现象中的巨大潜力。

刘尚合,胡小锋,原青云,谢喜宁[9](2019)在《航天器充放电效应与防护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随着我国"神舟"载人航天计划、探月工程、空间站等航天重大任务的逐步推进,航天器在发射和轨道运行过程中的充放电效应已成为航天器的重要电磁危害源,而充放电效应及防护技术研究是关系航天器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该文从充放电效应对航天器的危害、航天器充放电机理、充放电效应防护技术等方面重点阐述研究进展,在综合分析航天器充放电效应及防护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特点的基础上,对航天器充放电效应及防护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分析结果表明:航天器充放电效应与防护技术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新环境、新技术、新平台、新要求及新载荷带来的航天器充放电新机理和新技术研究,而下一步重点研究工作主要有航天器充放电地面多源综合化模拟技术、充放电效应在轨监测技术、航天重大任务中充放电效应防护以及空间静电应用技术等,这些技术为提升航天器在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技术支撑。

刘晓丽[10](2018)在《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内核。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理论抽象。如何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赢得最广大人民的认同、接受,从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方向,引导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传播的最根本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普遍应用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等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了新的信息传播格局。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情境下,在新的信息传播格局中,如何使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和引领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论文在整合政治学、传播学等学科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力研究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问题。论文首先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的内涵、构成要素,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内涵与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以及当前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基本现状。提出了要通过更新传播理念、创新传播方式、优化传播环境、培养传播主客体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主流政治价值的传播效果。本文的主要结论和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流政治价值是在社会中起主导、规范、引领作用的政治价值,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公正和谐”为主导精神,构成要素为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主流政治价值能否守好主战场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主流政治价值亟需经过网络的传播、扩散赢得人们接受、认同、内化并践行。第二,新时代,党管媒体原则、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为网络媒介下主流政治价值传播提供保障。但是,网络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与信息传播环境的改变依旧给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带来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网络为主流政治价值的传播提供传播平台与传播载体,提升了传播速度,丰富了传播的形式,增强了主流政治价值传播的互动性。另一方面,网络也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各种错误思潮、观点提供了繁殖和传播的温床,威胁主流政治价值的主导地位。第三,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以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为基本形态,以网站传播、虚拟社区传播、微博、微信传播为基本形式,通过采集加工-信道选择-信息传递-数字译码-信息反馈过程影响广大网民对主流政治价值的认知、认同与践行的程度。第四,审视当前网络传播现状,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的传播以其构成要素“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公正”为主要关键词。总体来看,新闻网站、门户网站等各类网站以及网络电视、维客、播客、博客、微博、微信等各类网络平台均参与主流政治价值的传播,但是,主流政治价值的传播以新闻网站与门户网站为主,以其他网络平台为辅。第五,网络媒介下主流政治价值传播虽然赢得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面临着传播困境。当前传播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为:一是传播主体乏力,二是传播方式与网络传播方式存在适应性障碍,三是传播内容缺乏吸引力,四是网络生态危机加剧,五是受众生存境遇改变。第六,网络媒介下主流政治价值在多元社会思潮与西方文化冲击中赢得主导地位,需要紧抓时代脉搏,增强党在主流政治价值传播中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占领网络传播阵地,结合网络传播规律,不断创新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内容、方法、路径,优化传播环境,改善传播主客体关系,凝聚传播合力,让受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主流政治价值,进而主动关注、认同并践行主流政治价值。

二、跨越20世纪的INTELSA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越20世纪的INTELSAT(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非合作目标的三目立体视觉位姿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空间目标在轨服务研究现状
        1.2.1 美国在轨服务研究现状
        1.2.2 欧空局在轨服务研究现状
        1.2.3 德国在轨服务研究现状
        1.2.4 日本在轨服务研究现状
        1.2.5 我国在轨服务研究现状
    1.3 非合作目标视觉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架构
第2章 三目立体视觉位姿测量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坐标系建立及转换关系
        2.2.1 像素坐标系
        2.2.2 图像坐标系
        2.2.3 相机坐标系
        2.2.4 世界坐标系
        2.2.5 目标坐标系
    2.3 双目立体视觉测量模型
        2.3.1 双目立体视觉结构模型
        2.3.2 极线约束准则
    2.4 三目立体视觉测量模型
    2.5 三目视觉系统测量精度分析及位置结构设计
        2.5.1 立体视觉测量模型精度分析
        2.5.2 三目视觉相机位置结构设计
    2.6 三目视觉相机标定及测量系统全站仪外测方法
        2.6.1 相机标定现状
        2.6.2 单目相机标定原理
        2.6.3 三目立体视觉标定原理
        2.6.4 三目系统标定实验
        2.6.5 三目视觉测量系统全站仪外测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合作目标关键特征识别与位姿解算
    3.1 引言
    3.2 多椭圆特征的改进弧支撑线段拟合算法
        3.2.1 常用椭圆检测方法及局限性分析
        3.2.2 改进的弧支撑线段椭圆拟合算法
    3.3 显着特征点识别算法
    3.4 基于对接环和显着特征点的三目立体视觉位姿测量方法
        3.4.1 基于立体视觉极线约束和半径尺寸约束的对接环筛选方法
        3.4.2 三目立体视觉位姿测量
    3.5 基于ORB特征点匹配的三目立体视觉位姿测量方法
        3.5.1 三目ORB特征点检测
        3.5.2 三目立体视觉交叉极线约束
        3.5.3 基于RANSAC方法的非合作目标位姿测量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目测量算法的嵌入式平台移植与多核处理方法设计
    4.1 引言
    4.2 三目相机选型
    4.3 DSP选型
    4.4 嵌入式平台算法处理模块
    4.5 三目视觉算法的DSP移植优化
    4.6 基于数据流模型的三目视觉算法多核处理方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目立体视觉位姿测量实验与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平台介绍
    5.3 三目与双目视觉测量对比实验
    5.4 对接环和显着特征点位姿测量实验与分析
        5.4.1 非合作目标模型静态实验
        5.4.2 三目视觉相机由远及近位置逼近实验
        5.4.3 非合作目标模型姿态转动实验
        5.4.4 实验结果分析
    5.5 ORB特征点匹配位姿测量实验与分析
        5.5.1 非合作目标模型静态实验
        5.5.2 非合作目标模型三轴位置移动实验
        5.5.3 非合作目标模型姿态转动实验
        5.5.4 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论文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澳大利亚太空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澳大利亚太空发展历史演进
    (一)初步探索阶段(20世纪40~70年代):
    (二)缓慢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
    (三)快速推进阶段(21世纪初至今):
二、澳大利亚太空发展动机
    (一)增强国防力量,改善战略环境。
    (二)引领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福利。
    (三)阻止人才流失,培养太空人才。
    (四)提升综合国力,追求国际威望。
三、澳大利亚太空发展路径
    (一)民用太空。
    (二)军事太空。
四、澳大利亚太空战略未来挑战
    (一)薄弱的产业链条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二)有限的国内市场遇见艰难的融资渠道。
    (三)新兴的太空活动直面落后的法律法规。
    (四)多元的岗位需求面临紧缺的太空人才。

(3)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发展历程
    1.1 卫星通信网络
        1.1.1国外卫星通信网络
        1.1.2 国内卫星通信网络
    1.2 地面互联网
    1.3 地面移动通信网络
    1.4 天地融合网络
2 系统组成及特征
    2.1 系统组成
        ① 通信卫星星座:
        ② 临近空间平台:
        ③ 地面通信基础设施:
        ④ 信关站:
        ⑤ 测控站:
        ⑥ 一体化核心网:
        ⑦ 网络管理系统:
        ⑧ 运营支撑系统:
        ⑨ 用户终端:
    2.2 系统特征分析
        2.2.1 网络架构
        2.2.2 空中接口传输
        2.2.3 路由和交换
3 关键技术
    3.1 多波束天线技术
    3.2 星上数字化信道转发技术
    3.3 星间高速传输技术
    3.4 星上路由技术
    3.5 全电推进卫星平台技术
    3.6 天基信息港技术
    3.7 频率轨位干扰分析和规避技术
4 未来展望
    (1) 天基网络作为未来信息网络基石已成为广泛共识,空间网络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2) 透明转发和星上处理等工作模式长期共存,在轨重构、软件定义为按需服务赋能
    (3) 高低频、高低轨系统协同发展,持续提升容量和效益成为重要发展目标
    (4) 确定性的服务质量保障成为未来天地融合网络的重要特征
    (5) 人工智能为网络的有效管理和特色服务提供了新动力
    (6) 天基计算、信息服务将重构卫星通信价值链
    (7) 行业和技术的垂直与横向整合将带来巨大的成本优势及商业机遇
5 结论

(4)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军事安全
        二、法律政策
        三、经济产业
        四、科学技术
        五、文化认知
        六、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二、航天科技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一、历史沿革
        二、定义范畴
        三、构成要素
        四、本质特性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第四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理论范式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关键要素
        二、理论内核
        三、主要逻辑
    第三节 理论推论
        一、太空竞赛
        二、空间合作
    第四节 理论验证
        一、定量检验
        二、定性检测
    第五节 理论颠覆
        一、理论界限
        二、商业航天
        三、理论发展
第五章 理论分析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一、综合分析
        二、分项分析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一、大国博弈
        二、多边主导
        三、应用推广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一、持续的竞争
        二、潜在的合作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5)利比亚政权变更中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网络政治参与概念界定
    一、政治参与
        (一)政治参与理论的简述
        (二)政治参与的内涵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概念
        (一)网络的概念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
第二章 利比亚政权变更中的网络政治参与
    一、利比亚政权变更过程及其成因
        (一)利比亚政权变更的过程
        (二)利比亚发生政权变更的原因分析
    二、网络政治参与在政权变更中的表现
        (一)利比亚政权变更前的网络信息化程度
        (二)利比亚政权变更中网络政治参与的表现
        (三)利比亚政权变更中网络政治参与发挥的作用
    三、利比亚政权变更中网络政治参与特点
        (一)青年公民是参与的主力军
        (二)快速的网络集结
        (三)混乱无序的网络政治参与
        (四)政府部门的消极应对
第三章 利比亚政权变更中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分析
    一、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意愿
        (一)提高公民政治表达意愿
        (二)增加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
        (三)扩大公民政治参与途径
    二、造成公民政治参与新的不平等
        (一)网络参与中的数字鸿沟
        (二)加深公民政治参与挫败感
    三、网络政治参与的盲目扩大
        (一)网络谣言充斥
        (二)造成社会动乱
    四、公民非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
        (一)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盲从
        (二)出现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第四章 利比亚政权变更中网络政治参与的反思
    一、缩小网络政治参与数字鸿沟
        (一)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公民网络参与技术教育培训
    二、加强网络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
        (一)健全网络政治参与制度
        (二)完善网络政治参与平台
    三、培养理性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
        (一)加强网络社会治理
        (二)培养良好的网络政治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高通量卫星信号发生及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工作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软件需求分析
    2.1 高通量卫星监测软件的功能需求分析
    2.2 高通量卫星监测软件的非功能需求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
    3.1 高通量卫星监测系统通用技术
    3.2 QT框架相关技术
    3.3 Web框架相关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设计目标
    4.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4.3 基于QT框架的多模式自动化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4 基于Web框架的高通量卫星信号发生及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功能性测试
    5.3 非功能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与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动因及意义
    1.2 科学家形象以及科学家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形象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及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思路与框架
第2章 科学家银幕形象建构的一般概述
    2.1 科学家银幕形象建构的相关要素
        2.1.1 科学家以及科学家形象概念的界定
        2.1.2 影响科学家银幕形象确立的好莱坞电影运作机制和社会环境
        2.1.3 科学家形象的建构立场
        2.1.4 科学家形象的建构策略
    2.2 西方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历史回顾:世界史角度
    2.3 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历史分期和变迁综述:好莱坞电影史角度
        2.3.1 20 世纪流行的疯狂科学家高潮
        2.3.2 20 世纪30-40 年代:基于现实科学家生活的电影平息疯狂科学家的高潮
        2.3.3 20 世纪50-70 年代,电影多样性下的战后反思和冷战思维下的科学家形象
        2.3.4 20 世纪80 年代始:成熟的科学英雄形象的兴起
        2.3.5 20 世纪90 年代始,“人性回归”:温情的科学家形象的出现
        2.3.6 21 世纪:科学大背景下的大制作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
    2.4 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塑造:演员理解科学家的角度
    2.5 形象塑造与形象差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实中的科学家的形象建构案例分析
    3.1 现实中的科学家银幕形象历史沿革
    3.2 典型性归纳与个案分析
        3.2.1 刻板印象的树立
        3.2.2 人性体现的融入
        3.2.3 走进科学家心灵
        3.2.4 科学家的合作形象
        3.2.5 文化冲突中的科学家形象
        3.2.6 有争议的科学实验中的科学家形象
    3.3 电影中呈现的现实科学家和科学家原型的参照
        3.3.1 《伟人爱迪生》中的圣人印象
        3.3.2 好莱坞化的爱因斯坦
        3.3.3 《美丽心灵》离现实中的纳什的心灵有多远?
        3.3.4 《模仿游戏》对现实中图灵的模仿成功了吗?
        3.3.5 《知无涯者》观众不知道的拉马努金的一面
        3.3.6 《自闭历程》面对的挑战:呈现当代在世科学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女性科学家形象的建构
    4.1 女性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历史分期及形象演变回顾
    4.2 个案分析
        4.2.1 居里夫人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呈现
        4.2.2 海蒂·拉玛:从好莱坞影星到发明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虚构的科学家形象建构
    5.1 邪恶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呈现
        5.1.1 西方邪恶科学家形象的典型:弗兰肯斯坦
        5.1.2 东方邪恶科学家形象的典型:傅满洲
    5.2 痴迷狂魔科学家的呈现:数学家麦克斯颠倒的数字人生
    5.3 对新一代科学家心灵救赎的关注:电影《心灵捕手》
    5.4 对未来科学家形象的展望:《漫威动画》系列
    5.5 虚构科学家形象的特点以及现实和虚构的形象差异
    5.6 本章小结
第6 章 结语
    6.1 科学家银幕形象建构之归纳
    6.2 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建构之科学传播意义与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图目录
附录2:文中出现的主要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3:文中出现的部分电影在各大媒体上的译名一览表
附录4:100部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家统计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
致谢

(8)基于天基GNSS掩星探测技术的电离层闪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电离层的形成及分层结构
    1.2 电离层闪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FY3C/FY3D GNOS掩星探测仪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GNOS电离层掩星探测仪方案及闪烁探测研究
    2.1 电离层掩星探测原理及反演方法
    2.2 GNSS无线电掩星探测系统
    2.3 GNOS掩星探测仪设计方案
        2.3.1 控制解算DSP
        2.3.2 基带处理FPGA
    2.4 电离层闪烁指数探测方法
        2.4.1 相干积累法
        2.4.2 窄带功率与宽带功率相差法
        2.4.3 基于FFT的电离层闪烁指数提取法
第3章 GNOS掩星探测仪地面测试电离层闪烁指数
    3.1 场景设置
    3.2 整机测试结果
    3.3 S4指数测试结果
第4章 FY3C GNOS掩星探测仪在轨测试及与COSMIC数据的对比验证
    4.1 电离层F层最大S4 指数的选取条件
    4.2 FY3C以及COSMIC探测的数量及分布
    4.3 FY3C-GNOS以及COSMIC的S4_(max)~F数据量变化
    4.4 空间天气条件
    4.5 FY3C与COSMIC的S4_(max)~F数据匹配标准
    4.6 数据匹配对实例
    4.7 数据对比结果统计
        4.7.1 全天数据对比结果
        4.7.2 夜间数据对比结果
        4.7.3 白天数据对比结果
    4.8 小结
第5章 磁暴期间FY3C GNOS掩星探测仪观测到的电离层闪烁变化
    5.1 2015年3月磁暴特性
    5.2 磁暴中FY3C观测到的电离层闪烁情况分析
    5.3 与已有的闪烁探测结果比较
    5.4 掩星视线方向对S4 的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政治价值与相关概念辨析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六、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第一章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概述
    第一节 主流政治价值的内涵
        一、政治价值的内涵
        二、主流政治价值的内涵
    第二节 主流政治价值的构成要素
        一、自由
        二、民主
        三、平等
        四、公正
        五、法治
    第三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内涵及意义
        一、网络传播的内涵及特征
        二、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内涵及意义
        三、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要素
第二章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生态分析
    第一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优势
        一、科学性与时代性: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理论基础
        二、传播合力形成: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力量保障
        三、新平台涌现: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载体多元
    第二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劣势
        一、主流政治价值认同障碍影响网络传播效果
        二、网络传播特征的复杂性削弱了对主流政治价值的管控力
        三、网络传播削弱了主流政治价值传播的渗透力
    第三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机会
        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提供精神力量
        二、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为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提供基础保障
        三、党管媒体为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提供制度化保障
    第四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威胁
        一、西方技术霸权、信息霸权、文化霸权威胁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
        二、社会转型期多元社会思潮威胁主流政治价值的主导地位
第三章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运行分析
    第一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与典型形式
        一、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二、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
    第二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过程
        一、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过程的特点
        二、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过程的要素
        三、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过程的阶段
    第三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模式
        一、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内涵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几种模式与评论
        三、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模式
    第四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效果
        一、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
        二、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三、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效果的层次
第四章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现状审视
    第一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总体概况
        一、“自由”理念网络传播概况
        二、“民主”理念网络传播概况
        三、“平等”理念网络传播概况
        四、“公正”理念网络传播概况
        五、“法治”理念网络传播概况
    第二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站传播现状
        一、新闻网站传播主流政治价值现状
        二、门户网站传播主流政治价值现状
    第三节 主流政治价值其他网络平台传播现状
        一、网络电视传播主流政治价值现状
        二、播客、博客传播主流政治价值现状
        三、微博传播主流政治价值现状
        四、微信传播主流政治价值现状
第五章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现实困境审视
    第一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主体乏力
        一、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主体力量不足
        二、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主体新媒介素养较弱
        三、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主体的传播意识滞后
    第二节 主流政治价值传播方式在网络传播中存在适应性障碍
        一、主流政治价值传播重理论灌输轻情感渲染
        二、主流政治价值传播重宣传轻沟通
        三、主流政治价值传播重官方形态轻民间形态
    第三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内容吸引力不足
        一、传播内容同质化
        二、传播内容碎片化
        三、传播议题抽象化
    第四节 网络生态危机加剧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困境
        一、海量网络信息淹没了主流政治价值信息
        二、网络信息资源结构失衡阻碍主流政治价值传播
        三、网络安全隐患破坏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环境
        四、网络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不够
    第五节 网络时代改变了受众的生存境遇
        一、网络时代受众多元化的需求导致价值取向模糊
        二、网络传播中受众心理的改变影响主流政治价值传播
        三、网络传播塑造的新型主客体关系影响主流政治价值传播
第六章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路径创新
    第一节 重塑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主体
        一、凝聚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合力
        二、树立科学的传播意识
        三、提升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
    第二节 丰富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内容
        一、提升主流政治价值的理论创新
        二、推进主流政治价值内容的数字化
        三、实现主流政治价值理论的大众化
    第三节 创新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方式
        一、构建主流政治价值独特的网络传播话语体系
        二、实行分众化传播方式
        三、有效融合官方显性宣传与民间隐性传播
    第四节 优化主流政治价值传播的网络生态环境
        一、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树立科学的网络生态观
        二、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强顶层设计
        三、加强行业自律与提升网民媒介素养
        四、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第五节 加强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平台建设
        一、重视网络信息技术建设
        二、推动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的有效融合
        三、加强网站平台建设巩固主流阵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跨越20世纪的INTELSAT(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非合作目标的三目立体视觉位姿测量技术研究[D]. 束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1(01)
  • [2]澳大利亚太空战略[J]. 唐杰. 国际研究参考, 2021(04)
  • [3]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发展与展望[J]. 汪春霆,翟立君,徐晓帆.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20(05)
  • [4]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5]利比亚政权变更中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 车芸芸.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高通量卫星信号发生及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董艳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D]. 王颖.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基于天基GNSS掩星探测技术的电离层闪烁研究[D]. 吴迪.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19(07)
  • [9]航天器充放电效应与防护研究进展[J]. 刘尚合,胡小锋,原青云,谢喜宁. 高电压技术, 2019(07)
  • [10]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研究[D]. 刘晓丽.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标签:;  ;  ;  ;  ;  

跨越 20 世纪的 INTELSAT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