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编排特点重点训练阅读和写作——第5-12卷重点训练项目分析

根据编排特点重点训练阅读和写作——第5-12卷重点训练项目分析

一、按照编排特点重点训练读写——第五至十二册重点训练项目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睿颖[1](2012)在《建国以来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发展走向及其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排比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九套大学英语专业(以下简称“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包括许国璋主编的《英语》、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胡文仲主编的《大学英语教程》、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李筱菊主编的《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黄源深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何兆熊主编的《综合教程》以及何其莘和童明编着的《文化透视英语教程》等教材的初版及修订版,其内容涉及教材的编写依据,编写理念,编写体例,课文主题以及教辅配套材料。通过对50年来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主导教材的分析研究,笔者发现:英语教育思想和观念随着社会政治的变迁而转变,主要体现于以下诸方面:第一,从单纯传播语言知识到注重发展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转变。第二,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第三,从以单词、句子教学为中心向注重语义、语篇教学的转变。第四,从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向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转变。第五,从强调学习结果到重视学习过程的转变。对这九套教材全方位的详析与对比揭示出一种突出的发展走向:我国英语专业精读教材(包括改称为“综合英语”的教材)精读性质逐渐淡化,综合性质大大加强。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外语界引进并深受外国先进的外语教学理念的影响,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需要。本课题研究有以下意义:一是通过梳理,可以了解各教材编写者的语言观;二是通过梳理,可以了解各教材编写者的外语学习观;三是通过梳理,可以了解各教材与其社会文化的相关性;四是通过梳理,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的选择教材,让教材更好地发挥作用。论文就英语专业精读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评估理论以及从精读到综合英语的理想化追求与现实矛盾等三个方面理清我国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的发展走向并提出建议。

马磊[2](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马云[3](2006)在《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扫盲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生命个体赖以发展的需要。正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局势直接影响着本国各领域的发展一样,成人教育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进步伐,因此关注成人基础教育——即扫盲教育、尤其是文盲率较高的农村的扫盲教育问题至关重要。 在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引入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本论文以扫盲组织、扫盲教材、扫盲内容、扫盲形式、扫盲师资等问题为主线,从乡村社会控制视角探讨共和国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论文还将采用文献资料、档案资料和口述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展现基层扫盲工作开展的具体场景,借鉴成人学习动机理论以探析特定时期农民不同的学习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时期农村扫盲教育的横向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扫盲教育的纵向比较,力求深层次解读我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生态,刻画其复杂多样、嬗变斑斓又极具张力的社会历史画卷,系统分析和总结扫盲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正文部分共六章。 第一章即导论,分别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角度、已有研究成果、论文的基本概念及论文的框架结构等问题。 第二章着重论述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共和国成立后,为满足新的经济、政治建设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借鉴革命根据地扫盲教育的经验、师承苏联扫盲教育的体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教育,并于50多年来不断建构和健全农村扫盲教育的运行系统。遵循共和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主要按照扫盲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本论文将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分为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亚健康”发展(1958年—1965年)、“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及“双向导”理念指引(1993年以后)的前进历程。 第三章嵌入社会学视角、尤其是运用社会控制理论,探讨共和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变迁对农村基层扫盲组织的影响。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建构了高度集权的控制体系,将国家权力触角深入乡村社会,打通了几千年来国家与乡村之间呈现的“内核——边缘”、“中心——边陲”的结构,基层扫盲组织

吴驰[4](2012)在《由“文”到“语” ——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语教科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既是重要的语言教学工具,也是英语语言知识的重要载体。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科书是伴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而出现的,它产生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从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正式颁布标志着现代学制的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从无到有;从清末注重“文”逐渐发展为到民国中后期强调“语”。“文”指“英文”;而“语”则指“英语”。“英文”侧重的是文字,即语言学习四项基本技能中的“读"和“写”;而“英语”侧重的是其中的“听”和“说”。在清末到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演变的这个历史过程中,这一变化尤其明显。本文坚持教科书研究必须以文本实物为基础的研究原则,采取系统分析结合重点深入的研究思路,采用横向比较结合纵向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由“文”到“语”的发展特征作为研究主线。全文分为五章展开,每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言部分。本文从论文选题的缘起与意义、关键词的界定、相关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对整篇论文进行了初步的介绍。第二章以清末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发展体现出“文”的特点为主线,从两个阶段进行深入阐述,分别是:“英语教科书的雏形(1840—1901)”和“以读写为主:自编英语教科书的兴起(1902—1911)”。二十世纪初期,腐朽的清王朝在西方的枪炮下不堪一击,紧锁的国门被殖民者打开。由此,中国近代英语教育和英语课程逐渐走入历史的舞台,从而拉开我国近代英语教科书的序幕。清末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突出“文”的特点,即强调培养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忽略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英语教科书注重“致用”的目的,突出外语学习的精确性,这种视英语为工具的观点,直接体现在英语教科书的编排与内容上。该时期的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以语法翻译法为指导;侧重翻译,在编排形式上倾向于一一对应的英语互译形式;在内容上强调语法知识的学习,并且突出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该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语法类英语教科书;而纯英语读本的出现也是该时期英语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第三章着重探讨了民国时期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的发展。该章分别从三个阶段进行研究:“从读写转向听说:英语教科书的转型(1912—1921)”、“听说优先:英语教科书的定型(1922—1936)”以及“听说为主、读写为辅的全面发展:英语教科书的成型(1937-1949)”。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成立。随着实用主义的传播,以及国外英语教学改革对中国的影响,民初时期中小学英语教科书逐渐从清末以“文”为主转向以“语”为主,即从着重突出“读”、“写”能力培养开始转向强调“听”、“说”技能培养。这个时期小学英语教科书的大量出现、从小学到中学的系列英语教科书出版、英语教科书之间的连贯性是该时期英语教科书的突出特点。1922至1936年是英语教科书突出培养学生“听"、“说”技能的时期。随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盛行,直接法被大家认同并付诸于英语教学实际之中,该时期的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以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为首要目的,而语法知识和母语的使用从清末的倚重转为忽视,甚至排斥。直接法的大量体现、读本与语法的综合、教学辅助书籍的出现、逐渐完备的教科书审定制度都是该时期英语教科书的重要特点。而抗战胜利之后至1949年解放之前的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则突出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的全面发展原则。该时期英语教科书的特点基本成型,既没有一味突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也没有完全摒弃对其“读”、“写”能力的关注,而是按照“听”、“说”为主,“读”、“写”为辅的顺序进行编排。这个时期的英语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以此原则来进行编写,并逐渐成型。国际音标越来越受到重视、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指导用书出版以及英语教学方法多样化是该时期英语教科书的明显特点。第四章对从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中体现“教"与“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该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清末的“致用”教学目的到民国时期的“实用”教学目的;从清末民初教科书以语法翻译法为指导逐渐过渡到民国中后期的以直接法为指导;而教学内容的变化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从翻译制到单元制、从倚靠语法到忽略语法、从重视母语到忽视母语、从单词出发到以句型为始以及教材教授法提示由简单到详细。第五章作为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则主要反思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传播了外国文化,开拓了国人视野;突出了教科书的教诲性,塑造了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传播了英语语言知识,内容注重生活化与实用化;完善了英语教材教法知识,丰富了现代英语教学法内容;同时对当今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发展的启示为:悉心研读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科书需要避免单一的教学方法指导;建立优秀的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编写和研究团队;建立科学的中小学英语教科书评价机制。

赵燕[5](2016)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文中研究表明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三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罗树林[6](2018)在《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对语言事实的客观描述,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借鉴教材语言研究、社会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成果,尝试建立数据库,以期在数字量化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展开深入的分析、总结和解释。本论文研究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在于可以促进、丰富和完善教材语言研究理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当代中国教育史理论;应用价值在于可以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小学语文教学和教材语言语料库建设等实践活动提供指导作用。全文共分八章,分别是“绪论”、“编写概况研究”、“选文研究”、“词语研究”、“汉字研究”、“语言教学和语言能力研究”、“语言使用特征、功能和原因研究”、和“结语”。本文的分析结论主要有三点:文革教材语言的使用特征主要有语言要素编排混乱、语言知识介绍种类残缺、语言政论语体色彩浓郁、语言崇拜和语言暴力现象并存、豪言壮语句的广泛使用、少年儿童语言成人化倾向突出六个方面;文革教材语言的使用功能主要有知识教育、思想教育两个方面;文革教材语言的使用原因主要有语文课程性质、编写指导思想方面和社会语言渗透三个方面。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综合借鉴当下最新教材语言研究理论,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突破。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进了新课标的三维能力目标理论,试图用来分析语文教材语言的三大属性即工具性、科学性和思想性;二是引进了语义韵理论,用来分析和解释教材语言中词语的语义感染问题;三是充实、丰富和发展了教材筛选理论、教材分类理论和教材语言特征理论的研究内容。比如提出教材筛选的五大原则(即“权威性”原则、“流行面”原则、“初始年”原则、“成熟期”原则和“学制段”原则),归纳出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三大种类(即教材名称种类、教材版本种类和教材使用种类),总结出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的使用特征(比如农村常用字、农村常用词、语录体选篇等特色语言的运用)等。

李宗才[7](2014)在《《国文百八课》“读写结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阅读和写作本来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就在于读写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而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来,教与学的主要凭借就是教材,只有通过教材才能把读和写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才能真正做到“读写结合”。对于“读写结合”来说,以教学经验、理论研究的居多,从教材本身研究“读写结合”的论文少,而上世纪30年代编者所编的《国文百八课》就很好的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编辑理念。在这样的情况下,希望能够从教材本身来研究“读写结合”存在的问题,以便得到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启示。本论文的主要目标是对《国文百八课》“读写结合”的编排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国文百八课》中“读写结合”的编排理念、编排特点、“读写结合”的内容组合、编排的训练设计进行重点研究,对此教材这几个方面重点研究之后,对《国文百八课》“读写结合”编写的优势和编写的不足分别进行评析,依据评析,看到《国文百八课》中值得借鉴和注意的地方,希望能够对当今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建构获得启示,从而明白教材中“读写结合”的编排应该具有目标性和操作性、应该有完整的读写知识、完整的读写训练体系以及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ZIN YU MYINT(黄金英)[8](2011)在《缅甸小学本土化汉语教材建设探讨 ——基于五套汉语教材自建语料库》文中提出缅甸汉语教学分为母语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两种。由于尚未拥有本土化汉语教材,大多数缅北华校使用作为母语教学的中国台湾地区汉语教材,而缅南华校主要使用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国大陆汉语教材。面对尚未研发出本土化汉语教材的现状,目前缅甸汉语教学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研发一系列基于缅甸国情及文化、面向缅甸当地学生的本土化汉语教材。本文以三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编写的五套小学汉语教材作为研究对象。这五套教材共分为两类:一类是母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包括中国大陆编写的《语文》、马来西亚编写的《华文》和缅北华校主要使用的中国台湾地区编写的《国语》;另一类是第二语言教学使用的教材,包括新加坡编写的《小学华文》和缅南华校主要使用的中国大陆针对海外华文教学编写的《汉语》。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计量对比研究、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并基于五套汉语教材自建语料库,对这些教材进行对比研究后得出一些研发缅甸本土化汉语教材建设方面的启示和建议。希望这些数据和启示能为研发缅甸本土化汉语教材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本研究还创新性的使用了全球视野比较法对世界各国汉语教学现状做了一些初步的比较,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三个国家和台湾地区汉语教材使用的实际情况,将缅甸一国的教学研究对象放置在更加宽阔的国别化教学特征背景下,以期能为与缅甸文化差异较小的东南亚和其他亚洲国家在研发本土化汉语教材的过程中提供有益的借鉴。首先,为了解决缅甸母语教学使用的本土化汉语教材的编写问题,本文根据《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自建了语料库,对《国语》中的汉字和词汇进行了对比考察,并通过运用内容分析信度的方法和人工干预对该套教材的课文内容和练习形式进行考察。据此提出整套教材的特点及不足并揭示出《国语》对缅甸母语教学本土化汉语教材建设的启示。同时,基于《国语》《语文》《华文》三套教材的自建语料库,对这些教材的汉字、词语、课文等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后找出特点及不足之处,并提出三套教材对缅甸本土化汉语教材建设的启示。其次,为了解决第二语言教学使用的缅甸本土化汉语教材的编写问题,本文以自建《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语料库为准,对《汉语》教材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汉字、词汇、课文内容和练习设计的考察结果,找到教材的特点及不足,提出《汉语》对缅甸第二语言教学本土化汉语教材建设的启示。另外,基于《汉语》和《小学华文》的自建语料库,对两套教材进行对比后考察两者的汉字难度和汉字使用情况,并以自建《汉语国际教育用分级汉字表》语料库为标准,考察两套教材中使用汉字的等级水平划分。通过借用相关语料库和人工干预的方法对两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出两套教材的特点及不足之处,并提出两套教材对缅甸本土化汉语教材建设的启示。本文最后提出研发缅甸本土化汉语教材时应从六个方面i予以重点关注,即在教学理念上应注重交际元素;在教材容量上应与学时均衡匹配;在教材内容上注意吸收缅甸本土文化元素;并以本国学生的类型化特征进行技能训练的设计;注重汉缅语言要素比较;同时适量收录缅甸本土词汇。文中还特别提出,可以通过“五步跨跃”的特殊发展模式来促进汉语教学薄弱国家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具体是(1)优先研发专门领域的汉语教材,兼顾语言类基础教材的开发;(2)以教材研发带动教学大纲的革新,以教学大纲推进教材的完善;(3)教材研发过程中注重“优势借入”,提高编写效率;(4)本土化特色与国际化趋势兼容并包;(5)教材研发过程中接受“全方位帮扶”,提高汉语教学水平。这些理论观点和研究视角在同类型的科研成果中尚未得到关注或重视。笔者希望通过以上研究成果对现实中的汉语教材研发及教学活动产生实际有效的应用价值。

闫章虎[9](2019)在《政治制度视角下的唐代书法史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政治制度的视角出发,对唐代书法史进行深入考察,旨在揭示唐代书法史与政治制度相关的那一层面。基于这种观察视角,本文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讨论。根据论述主题,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揭示了唐代书法的“政治属性”,并考察唐代国家典仪中的书法因素,分析书法活动及相关书迹背后的政治意涵,解读它们在处理政治关系、维护统治中所发挥的作用。在第二部分,论文从文书行政的角度出发,思考唐代铨选制度中为何会设置“楷法遒美”及“工书”这两个关于书法的标准,探究“楷法遒美”与“工书”的具体内涵并梳理它们和唐代书法史的关系。基于以上讨论,这一部分还对“书判拔萃科”中“书判”的具体所指进行了考证。论文第三部分重点讨论凭借书法技艺为皇室服务的翰林书待诏,对这一群体的性质、供职模式、工作内容、选拔方式、仕途、社会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结合传世及新出石刻资料,考察唐代宫廷书法对翰林书待诏书法的影响,以及书待诏书法的群体性特征。第四部分关注的则是在行政及文馆机构中供职的文书吏、楷书手、书直等群体,揭示他们在当时整体制度框架中所处的不同位置、所承担的不同职能。并结合敦煌文献及吐鲁番文书,从职能的角度出发,对他们的书法特征进行了总结。第五部分研究的是唐代的“书法教育制度”,这一部分的目的不是对相关制度进行全面介绍,而是重在分析这些“书法教育制度”的实际运作情况以及对唐代书法发展的影响。结论表明,除侍书之外,书学、弘文馆等机构在唐代书法史上所起的作用明显被夸大了。

郑慧强[10](2018)在《美国大学汉语入门教材与教学调查研究 ——以八套美国本土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美国中文教学状况进行动态考察。按照不同时期发展特点,可以分萌芽-起步-发展-新发展四个阶段,体现美国汉语教育从单一化学术化到多样化学科化的发展过程。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阐述教材评价理论。以美国大学普遍使用八套入门教材为例,相关的教材评估理论为参照,结合欧洲外语教育政策和二语习得理论,构建较为全面系统的汉语二语教材评价框架。理论探讨教材的本质和属性、功能和局限基本问题。针对当前教材存在的问题,提出二语教材国别化和原型化基本原则。提倡汉语二语教材编写要符合推广国家的国情、族情、语情,牢牢抓住汉语本体特征,比如语音的特殊声韵母、声调的难点,词汇的单音合成的规律、语法灵活的规则、与语用修辞的密切关系等,科学制定重难点。提出面向教学的教材四个基本要求——启发性、针对性、有效性、趣味性。综合中外研究成果,初步探讨美国多元背景下汉语二语教材评价框架,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SPOT分析方法对八套本土化教材基础理论、编写理念、优缺点进行分析,微观上对教材文本的语言要素逐项进行分析和评价。余论部分总结全文,二语教材的编写需要有正确的理念、精要的内容和科学的方法。开发方面,提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确实可行的目标,建立编写队伍,经验互通,对已经编写的教材进行跟踪评价等建议。最后对教材实施过程教学提出具体建议。本文创新之处如下:一是材料创新:在对美国包括常青藤在内的20所重点大学东亚系进行教材的调查基础上,选取使用率和反响较好的八套初级入门为研究对象,展示了美国大学汉语教学和教材发展的全貌。同时兼顾教学实践,把教材文本研究和教学实施过程紧密结合。二是理论创新:结合最新二语习得理论和欧洲外语教育理论的研究,分析美国汉语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编写原则,对教材进行动态分析,从教育学的视角建立二语教材评价框架,并就美国大学八套汉语教材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三是方法创新:本文以美国大学现行使用率较高的八套入门教材为研究对象,将其建成语料库,综合运用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系统法、对比法等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通过准确真实的数据论述美国大学入门汉语教材编写思路,及海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启示。

二、按照编排特点重点训练读写——第五至十二册重点训练项目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按照编排特点重点训练读写——第五至十二册重点训练项目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建国以来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发展走向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大学英语专业教育在国内外语界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语界对我国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编写原则的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语界对我国大学英语教材评估理论的研究现状
        四、国内大学英语教材与英语课程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本选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二、本选题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三节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可行性分析
        一、本选题研究拟采取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二、本选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论文选题的学术意义
第二章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材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西方语言学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一、现代语言学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
        二、当代语言学时期
        三、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借鉴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第二节 西方教学法流派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一、国外教学法流派简介
    第三节 西方语言哲学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第四节 国外外语教学理论对我国外语教材编写的影响
    第五节 国外英语教材评估理论对我国外语教材的影响
        一、Cunningsworth的教材评估体系
        二、Jo McDonough与Christopher Shaw的细则
        三、MichaelP.Breen与Christopher N.Candlin的指南
        四、目前中国大学英语教材评估的困境
第三章 建国后起步阶段(1949-1977)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研究
    第一节 建国后高校英语教学起步阶段的教学概况
    第二节 许国璋主编《英语》(1-8册)介绍
        一、许国璋主编《英语》(1-4册)
        二、俞大絪主编《英语》第5-6册
        三、徐燕谋主编《英语》第7-8册
    第三节 许国璋主编《英语》:语言观
    第四节 许国璋主编《英语》:外语学习观
    第五节 许国璋主编《英语》:社会文化观
第四章 改革开放起始阶段(1978-1985)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研究
    第一节 改革开放起始阶段的高校英语教学概况
    第二节 许国璋主编《英语》修订版研究
        一、许国璋主编《英语》1-8册(1979-1981年修订版)介绍
        二、许国璋主编《英语》1-4册(1992年修订版)介绍
        三、许国璋主编《英语》修订版:语言观
        四、许国璋主编《英语》修订版:外语学习观
        五、许国璋主编《英语》:社会文化观
    第三节 张汉熙主编《高级英语》研究
        一、《高级英语》1-2册(1980年初版)介绍
        二、《高级英语》1-2册(1995年修订版)介绍
        三、张汉熙主编《高级英语》:语言观
        四、张汉熙主编《高级英语》:外语学习观
        五、张汉熙主编《高级英语》:社会文化观
    第四节 胡文仲主编《大学英语教程》研究
        一、《大学英语教程》1-6册(1983-1987年初版)介绍
        二、《大学英语教程》1-6册(1992-1996年修订版)介绍
        三、胡文仲主编《大学英语教程》:语言观
        四、胡文仲主编《大学英语教程》:外语学习观
        五、胡文仲主编《大学英语教程》:社会文化观
    第五节 三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比较研究
        一、三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的编写体例
        二、三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教学内容与编写理念比较研究
第五章 改革开放发展阶段(1986-1997)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研究
    第一节 改革开放发展阶段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概况
    第二节 李观仪主编《新编英语教程》研究
        一、《新编英语教程》1-4册(1986年版)介绍
        二、《新编英语教程》5-8册(1994-1997年版)介绍
        三、《新编英语教程》:语言观
        四、《新编英语教程》:外语学习观
        五、《新编英语教程》:社会文化观
    第三节 李筱菊《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研究
        一、《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1-4册(1987年版)介绍
        二、《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1-4册(2000年版)介绍
        三、《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语言观
        四、《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外语学习观
        五、《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社会文化观
    第四节 两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比较研究
        一、两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的编写体例
        二、两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教学内容与编写理念比较研究
第六章 改革开放创新阶段(1998-2010)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研究(上)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创新阶段的高校英语教学概况
    第二节 李观仪主编《新编英语教程》修订版研究
        一、《新编英语教程》(1998-2008年修订版)介绍
        二、《新编英语教程》修订版:语言观
        三、《新编英语教程》修订版:外语学习观
        四、《新编英语教程》修订版:社会文化观
    第三节 杨立民主编《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研究
        一、《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6册(2002年版)介绍
        二、《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语言观
        三、《现代大学英语精读》:外语学习观
        四、《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社会文化观
    第四节 黄源深主编《综合英语教程》研究
        一、《综合英语教程》1-6册(1998-2003年第一版)介绍
        二、《综合英语教程》1-6册(2005-2007年第二版)介绍
        三、《综合英语教程》:语言观
        四、《综合英语教程》:外语学习观
        五、《综合英语教程》:社会文化观
第七章 改革开放创新阶段(1998-2010)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研究(下)
    第五节 何兆熊主编《综合教程》研究
        一、《综合教程》教材1-8册(2005-2008年版)介绍
        二、《综合教程》:语言观
        三、《综合教程》:外语学习观
        四、《综合教程》:社会文化观
    第六节 何其莘、童明主编《文化透视英语教程》研究
        一、《文化透视英语教程》(2004-2010年版)介绍
        二、《文化透视英语教程》:语言观
        三、《文化透视英语教程》:外语学习观
        四、《文化透视英语教程》:社会文化观
    第七节 五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比较研究
        一、五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的编写体例
        二、五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教学内容与编写理念比较研究
第八章 后方法时代及其启示
    第一节 外语教学:能动与发展过程
    第二节 外语教学:以教师自主为核心的三维系统
    第三节 外语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一、英语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英语专业教材与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外语教学: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
    第五节 外语教学:策略研究
第九章 总论:结语与建议
    第一节 结语
        一、改革开放起始、发展和创新阶段九套大学主导教材的特色研究
        二、九套大学英语主导教材关于听、说、读、写项目设计情况比较
    第二节 我国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发展走向与建议
        一、重新审视新一代英语专业教材的编写原则
        二、加强中国英语专业教材评估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三、从精读到综合英语的理想化追求与现实矛盾
        四、局限与超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由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结语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3)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
        一 研究现状的回顾
        二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节 几个重要概念
        一 农村
        二 扫盲教育
        三 社会控制
    第五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继往开来与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
        一 建国初期农村扫盲教育的缘起
        二 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
    第二节 “政治挂帅”与扫盲教育的“亚健康”发展: 1958年-1965年
        一 “大跃进”与扫盲运动“大跃进”(1958年-1960年)
        二 挫顿后的调整与扫盲教育的缓慢恢复(1961年-1966年)
    第三节 意识形态极端化与扫盲教育的“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
        一 人为之灾与扫盲教育的尽乎停滞
        二 努力抗争与夹缝中的扫盲坚守
    第四节 经济重心与扫盲教育的“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
        一 扫盲教育正规化 制度化道路的重返及发展
        二 经济建设下的“经济”扫盲观
    第五节 非均衡理念与扫盲教育发展的“表”“里”:1993年-2005年
        一 “两基”初始齐驱与扫盲制度的继续调整(1993年-1996年)
        二 划片推进与扫盲依次攻坚(1997年-2000年)
        三 “双向导”旨趣与扫盲教育的“东”“西”理路(2001年-2005年)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第三章 重建与变迁:农村社会控制与扫盲组织关系探微
    第一节 农村社会强势控制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趋同化:1949年-1957年
        一 强势“硬”“软”控制与国家权力的逐渐下渗
        二 农村扫盲组织的“枝繁叶茂”
    第二节 农村社会控制偏差与扫盲教育组织的“沉”“浮”:1958年-1965年
        一 社会控制过度与教育权力的困顿
        二 扫盲组织的“沉”“浮”:结构及功能泛政治化的凸显
    第三节 农村社会相对失范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解构:1966年-1976年
        一 农村社会控制的相对失序与教育危机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扫盲组织形态及功能的解构
    第四节 文革后农村社会控制重建与扫盲教育组织的多维呈现
        一 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与乡村秩序的重建
        二 现代农村扫盲组织的“差序格局”
第四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上):扫盲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
    第一节 教育理念转型:扫盲教育思想重心的从低到高
    第二节 扫盲教育内容及教材分析
        一 扫盲教育内容的解析
        二 扫盲教材解读
第五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下):形式 师资及农民学习心理
    第一节 多样的扫盲学习形式
        一 集中学习
        二 分散学习
    第二节 扫盲师资及教师教学心理
        一 扫盲师资的选择与培养
        二 扫盲教师心理剖析
    第三节 学习心理与动机:农民学习心理解读
        一 主动性参与扫盲
        二 被动性参与扫盲
第六章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和发展路向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的指向
        一 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成效及局限
        二 建国以来农村扫盲教育的经验及其对当代扫盲教育实践的启示
        三 新世纪扫盲教育的新理念
    第二节 扫盲教育路径的比较与整合
        一 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不同理路
        二 扫盲教育发展路径的整合
参考文献
后记

(4)由“文”到“语” ——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关键词的界定
        一、中小学
        二、“文”和“语”
        三、教科书
        四、英语教科书
        五、研究范围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与清末民国教科书相关的研究
        二、与英语教科书相关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以“文”为主的清末中小学英语教科书(1902-1911)
    第一节 英语教科书的雏形(1840-1901)
        一、教会学校的英语教材
        二、商贸英语会话读本的大量涌现
        三、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
        四、《华英初阶》与《华英进阶》——国人自编近代英语教科书之开端
    第二节 以读写为主:自编英语教科书的兴起(1902-1911)
        一、清末新式教育与英语教科书
        二、1902-1911年间英语教科书出版概况
        三、该时期的代表着作——《帝国英文读本》
        四、1902-1911年间英语教科书的特点
第三章 以“语”为主的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1912-1949)
    第一节 从读写转向听说:英语教科书的转型(1912-1921)
        一、新教育宗旨的确立
        二、民国初期新教育与英语教科书
        三、1912-1921年间英语教科书出版概况
        四、该时期的代表着作——《英语模范读本》
        五、1912-1921年间英语教科书的特点
    第二节 听说优先:英语教科书的定型(1922-1936)
        一、新学制与英语课程
        二、新学制与英语教科书
        三、1922-1936年间英语教科书出版概况
        四、该时期的代表着作——《开明英文读本》(修正本)
        五、1922-1936年间英语教科书的特点
    第三节 听说为主、读写为辅的全面发展:英语教科书的成型(1937-1949)
        一、战时教育方针与英语教科书
        二、1937-1949年间英语教科书出版概况
        三、该时期的代表着作——《英语标准读本》
        四、1937-1949年间英语教科书的特点
第四章 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从“文”到“语”之教学
    第一节 教学目的的转变
        一、清末民初以“致用”为目的
        二、1922年新学制后以“实用”为目的
    第二节 教学内容编排的差异
        一、从翻译制到单元制
        二、从倚靠语法到忽略语法
        三、从重视母语到忽视母语
        四、从单词出发到以句型为始
        五、教材教授法提示由简单到详细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改变
        一、清末至民初以语法翻译法为主
        二、1922年新学制后以直接法为主
第五章 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发展的意义及其启示
    第一节 清末民国英语教科书的意义
        一、传播外国文化,开拓国人视野
        二、突出教科书教诲性,塑造社会合格人才
        三、传播英语语言知识,注重生活化与实用化
        四、传播英语教材教法知识,丰富现代英语教学法内容
    第二节 清末民国英语教科书的启示
        一、悉心研读英语课程标准
        二、优秀的英语教科书离不开优秀的编写和研究团队
        三、教科书避免单一的教学方法指导
        四、建立科学的中小学英语教科书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境外研究现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育杂志》
        1.3.2 儿童文学
        1.3.3 文学教育
        1.3.4 儿童文学教育
    1.4 理论基础
        1.4.1 儿童哲学
        1.4.2 教育学学理
        1.4.3 图式理论
        1.4.4 接受美学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活动史研究法
        1.5.3 统计分析法
        1.5.4 个案研究法
    1.6 不足与创新
        1.6.1 不足之处
        1.6.2 创新之处
第2章 《教育杂志》在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1 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独立与转型
        2.1.1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历史流变(先秦——1904年)
        2.1.2 儿童文学教育初步的独立期(1904—1912)
        2.1.3 儿童文学教育的草创期(1912—1919)
        2.1.4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激进期(1919—1927)
        2.1.5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反思期(1927—1936)
        2.1.6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深化期(1937—1948)
    2.2 《教育杂志》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关联性
        2.2.1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2.2.2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作用
第3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传播
    3.1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发展
        3.1.1 介绍日本现代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1.2 传播欧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2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2.1 "儿童观"的基本含义
        3.2.2 "儿童观"的主要模式
        3.2.3 促进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讨论
        3.3.1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的提出
        3.3.2 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探讨
第4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讨论
    4.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发展
        4.1.1 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六次变迁
        4.1.2 儿童文学教育在六次课标发展历程中的演进
    4.2 《教育杂志》中对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的推进
        4.2.1 民国初年的儿童文学课程
        4.2.2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课程
        4.2.3 国家本位主义儿童文学课程
    4.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争论
        4.3.1 儿童文学课程主旨的争论——"兴趣"与"教化"之争
        4.3.2 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争论—"读经与否"之争
        4.3.3 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国语"与"常识"的分合
    4.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的延伸
        4.4.1 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
        4.4.2 儿童文学的课外作业
        4.4.3 儿童文学体现出的课外休闲教育
第5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的建设
    5.1 《教育杂志》中的小学国语教材概况
        5.1.1 中国近代第一本儿童文学教育理论专着——《儿童文学概论》
        5.1.2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选择与组织
        5.1.3 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的建立
        5.1.4 推行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典型案例
    5.2 《教育杂志》中推动儿童文学教科书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5.2.1 民国初年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09—1918)
        5.2.2 儿童文学教材发展的繁荣期(1919—1936)
        5.2.3 抗战时期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37—1948)
    5.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建设的争论
        5.3.1 儿童文学教材"实用"与"审美"之争
        5.3.2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章"与"文学"之争
        5.3.3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5.3.4 儿童文学教材的"识字"与"欣赏"之争
    5.4 《教育杂志》中有关儿童文学教材的宣传
        5.4.1 儿童文学教科书的广告宣传
        5.4.2 儿童读物的广告宣传
        5.4.3 儿童文学领域的其它广告宣传
第6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推进
    6.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6.1.1 "儿童本位教育"理论
        6.1.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6.1.3 儿童文学教学原理
        6.1.4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外来影响
    6.2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阶段性发展
        6.2.1 民初儿童文学教学法的萌发(1909—1918)
        6.2.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繁荣发展(1919—1936)
        6.2.3 国家本位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发展(1937—1948)
    6.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3.1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孕育
        6.3.2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实验的尝试
        6.4.1 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的设计教学实验
        6.4.2 小问题的教学实验
第7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探讨
    7.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及其原因
        7.1.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
        7.1.2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引发的原因
    7.2 《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建议
        7.2.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的培训
        7.2.2 小学教员俸给标准与优待
        7.2.3 小学教员要求对教学环境的改善
    7.3 《教育杂志》中论述儿童文学教师的修养
        7.3.1 个学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7.3.2 小学教师的基本修养
        7.3.3 儿童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7.4 《教育杂志》中教育小说叙述乡村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以《倪焕之》为例
        7.4.1 小学教师地位的卑微与工作的满腔热情
        7.4.2 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儿童地位
        7.4.3 教师打造的儿童文学教育实验基地——乡村田园农场
第8章 结语
    8.1 儿童文学教育第一个黄金期的追溯
        8.1.1 儿童文学教育中"新"与"旧"的争论
        8.1.2 儿童文学教育应以渐进的方式发展
    8.2 儿童文学教育具有的本体性问题
        8.2.1 文学教育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走向
        8.2.2 儿童文学教育要求教学应"以善为美"
        8.2.3 儿童美学应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8.3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体性资源
        8.3.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科目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8.3.2 重新审视儿童文学教学中识字、听说、阅读、写作的分与合
        8.3.3 儿童阅读是拓宽儿童文学教育领域的有效途径
    8.4 教育传媒应与儿童文学教育建立起情缘关系
        8.4.1 教育期刊在儿童文学教育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8.4.2 教育期刊助力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8.4.3 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联姻构建本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题索引——《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的文章
附录B:《教育杂志》的相关资料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理论依据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理论依据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语料、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语料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
    第四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概况研究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开设
        一、语文课程的实施
        二、指导思想的影响
        三、语文教材的编纂
    第二节 语文教材基本情况
        一、教材名称分类
        二、教材版本分类
        三、教材使用分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研究
    第一节 选文分布
        一、选文篇数分布及重复度
        二、选文篇幅分布及年级增幅
    第二节 选文出处
        一、无产阶级革命者署名作者选文占重要地位
        二、“报纸”和“文集”是选文的两大资料来源
    第三节 选文内容
        一、“革命”成了选文思想教育的重要主题
        二、选文知识教育紧紧围绕思想教育展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词语研究
    第一节 词语的使用
        一、词种的界定与阶段分布
        二、高频词语的界定及其在词语教学中的地位
        三、单次词语的大量存在不符合词语复现规律
        四、从词语的共用与独用看中小学词语教学的阶段性
        五、成语、习语和缩略语是三种固定格式的词语
    第二节 词类
        一、词类知识教学
        二、广义词类与狭义词类是两种不同的词类划分系统
        三、前100位名词、动词、形容词使用情况分析
        四、其他狭义词类的词种排序
    第三节 词语的释义
        一、词义释例的组成与分布
        二、短语义释例的组成与分布
    第四节 农村常用词
        一、农村常用词词种及语义分布
        二、农村常用词在中小学词语教学中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汉字研究
    第一节 汉字的使用
        一、字种的界定与年级分布
        二、高频汉字的界定及其在汉字教学中的地位
        三、单次汉字的大量存在不利于汉字学习
        四、从字的共用与独用看中小学汉字教学的阶段性
        五、字的笔画数难度基本符合中小学汉字教学特点
        六、非常用字比例偏高
        七、生字难字的超纲、缺漏与重复
    第二节 汉字的要素
        一、字音教学贯穿于五大教学环节中
        二、字形教学以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教学为主
        三、字义教学以字义释例为主
    第三节 农村常用字
        一、农村常用字字种及语义分布
        二、农村常用字在中小学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教学和语言能力研究
    第一节 语言教学分析
        一、正文语言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语言知识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三、语言练习教学有助于提高语言教学效果和巩固语言知识
    第二节 语言能力分析
        一、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类型分布
        二、阅读能力的教学类型分布
        三、写作能力的教学类型分布
    第三节 语言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一、正文语言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二、语言知识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三、语言练习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教材语言使用特征、功能和原因研究
    第一节 语言使用特征
        一、基于教材编排的语言使用特征
        二、基于“革命”主题的语言使用特征
        三、基于情感表达的语言使用特征
        四、基于少年儿童的语言使用特征
    第二节 语言使用功能
        一、知识教育功能
        二、思想教育功能
    第三节 语言使用原因
        一、语文课程性质方面的原因
        二、编写指导思想方面的原因
        三、社会语言渗透方面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一、结论
    二、余论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7)《国文百八课》“读写结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现代语文教材编写的探索
    第一节 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教材的编排探索
        一、 选文的编排探索
        二、 文体编排和单元组合探索
    第二节 20 世纪 30 年代语文教材呈现的特点
        一、 语文知识开始编入教材
        二、 文言文和语体文混合编制
        三、 助读系统开始编入教材
        四、 单元组合明显加强
第三章 《国文百八课》“读写结合”概说
    第一节 “读写结合”的理念
        一、 读写一致,领悟知识
        二、 读写互动,相互印证
        三、 读写方法,侧重形式
    第二节 “读写结合”的编排特点
        一、 开创了“读写结合”的单元模式
        二、 确定了读写的文体序列
        三、 “文话”的编入有利于获得读写知识
    第三节 “读写结合”的内容组合
        一、 “文话”传授读写技巧
        二、 文选印证读写知识
        三、 文法(修辞)辅助和增强读写能力提升
        四、 习问加深读写理解
    第四节 “读写结合”的训练设计
        一、 读中学写,强化训练
        二、 读后仿写,降低难度
        三、 读写同步,掌握文体
第四章 《国文百八课》“读写结合”评析
    第一节 “读写结合”的优势
        一、 合理的编入读写理念
        二、 明确的读写训练目标
        三、 完整的读写训练体系
        四、 清晰的读写指导体系
        五、 重视应用文文体读写
    第二节 “读写结合”编写的不足
        一、 忽视听说训练
        二、 读写训练的难度大
        三、 忽视“注释”助学
        四、 读写训练中过分突出选文的单一性
        五、 读写训练编排过分突出技能训练
第五章 《国文百八课》“读写结合”对当今教材建构的启示
    第一节 读写训练应重视目标和可操作性
        一、 读写训练应具有明确的目标
        二、 应确定读写目标可操作性的步骤
    第二节 读写训练的体系应具有完整性
        一、 应注意听说训练的完整
        二、 应重视助读系统的完整
    第三节 读写训练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
        一、 读写训练要考虑学生的实际
        二、 读写训练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第四节 读写训练应该重视读写知识
        一、 应重视读写知识体系的建构
        二、 应重视读写知识能相互印证
    第五节 读写训练应充分发挥选文的作用
        一、 应重视发挥选文中作品的熏陶作用
        二、 应重视发挥应用文文体的读写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缅甸小学本土化汉语教材建设探讨 ——基于五套汉语教材自建语料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缅甸汉语教学研究情况
        二、教材编写研究情况
    第四节 主要论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国语》语料难度的定量与定性研究
    第一节 汉字难度的定量与定性分析
        一、汉字等级统计分析
        二、各分册的字频统计分析
        三、整套教材汉字频次与频率的计算
    第二节 词汇难度的定量与定性分析
        一、词汇等级统计分析
        二、各分册的词频统计分析
        三、整套教材词汇频次与频率的计算
    第三节 课文内容分析
        一、处理模式
        二、内容信度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练习设计
    第五节 《国语》的特点及其对缅甸母语教学本土化汉语教材建设的启示
        一、特点及不足
        二、《国语》对缅甸母语教学本土化汉语教材建设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套母语教学汉语教材语料难度的定量与定性研究
    第一节 汉字难度的定量与定性对比分析
        一、课文汉字使用总量
        二、汉字等级对比分析
        三、汉字使用情况
        四、识字与写字能力
    第二节 专有名词及熟语的定量与定性对比分析
        一、专有名词使用情况
        二、熟语使用情况
    第三节 课文内容
    第四节 课本编排设计与教学配套
        一、课本编排设计
        二、教学配套
    第五节 特点及不足
        一、《国语》
        二、《华文》
        三、《语文》
    第六节 三套教材对缅甸母语教学本土化汉语教材建设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语》语料难度的定量与定性研究
    第一节 汉字难度的定量与定性分析
        一、汉字等级统计分析
        二、各分册的字频情况统计分析
        三、整套教材汉字频次与频率的计算
        四、汉字的等级水平划分
    第二节 词汇难度的定量与定性分析
        一、词汇等级统计分析
        二、各分册的词频统计分析
        三、整套教材词汇频次与频率的计算
    第三节 课文内容分析
    第四节 练习设计
    第五节 《汉语》的特点及其对缅甸第二语言教学本土化汉语教材建设的启示
        一、特点及不足
        二、《汉语》对缅甸第二语言教学本土化汉语教材建设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套第二语言教学汉语教材语料难度的定量与定性研究
    第一节 汉字难度的定量与定性对比分析
        一、课文汉字使用总量
        二、汉字等级对比分析
        三、汉字使用情况
        四、汉字的等级水平划分
        五、识字与写字能力
    第二节 专有名词及熟语的定量与定性对比分析
        一、专有名词使用情况
        二、成语使用情况
    第三节 课文内容
    第四节 课本编排设计与教学配套
        一、课本编排设计
        二、教学配套
    第五节 练习设计
        一、《汉语》
        二、《小学华文》
    第六节 特点及不足
        一、《汉语》
        二、《小学华文》
    第七节 两套教材对缅甸第二语言教学本土化汉语教材建设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五套教材对缅甸本土化汉语教材建设的总启示
    第一节 母语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汉语教材特质对比
    第二节 五套教材对缅甸本土化汉语教材建设的启示
        一、教材与教学大纲
        二、教材的语言要素
        三、教材的选材
        四、练习设计
        五、注释解说
        六、排版设计
        七、教学配套
第七章 缅甸本土化汉语教材编写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学生类型决定教材类型
    第二节 缅甸汉语教材实现本土化的关键要素
        一、教学理念注重交际元素
        二、教材容量与学时均衡匹配
        三、教材内容吸收缅甸本土文化元素
        四、以本国学生的类型化特征设计技能训练
        五、注重汉缅语言要素比较
        六、适量收录缅甸本土词汇
    第三节 汉语教学薄弱国家教材资源的"五步跨跃"开发模式
        一、优先研发专门领域的汉语教材,兼顾语言类基础教材的开发
        二、以教材研发带动教学大纲的革新,以教学大纲推进教材的完善
        三、教材研发过程中注重"优势借入",提高编写效率
        四、本土化特色与国际化趋势兼容并包
        五、教材研发过程中接受"全方位帮扶",提高汉语教学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附录11
附录12
附录13
附录14
附录15
附录16
附录17
附录18
附录19
附录20
附录21
附录22
附录2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政治制度视角下的唐代书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视角与术语释义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
    第三节 基本资料评述
    第四节 本文的结构框架
第一章 礼仪与政治语境中的书法
    第一节 唐代书法的“政治属性”
    第二节 礼仪活动中的书法因素:以“册”类书迹为中心的讨论
        一、皇帝即位、册太子、上尊号仪式中的玉册及其书法情况
        二、丧葬仪式中的哀册、谥册、神主与墓志
        1、唐代哀册、谥册、墓志及神主使用制度概述
        2、现存唐代哀册、谥册的书法分析
        三、“册”的书写者、所用书体及相关问题
    第三节 书法活动的政治意涵
        一、建构政治合法性
        二、恩宠与褒功:唐代皇帝的赐“御书”活动
        三、纪功与纪念:碑刻的政治色彩
第二章 试以政事:文书行政视角下的“楷法遒美”和“工书”
    第一节 唐代之前的“文书行政”与官吏的“行政技能”
    第二节 唐代的“文书行政”
    第三节 作为官吏“行政技能”的“楷法遒美”和“工书”
        一、“楷法遒美”的重要性及其内涵
        二、“工书”标准与流外官的铨选
    第四节“楷法遒美”、“工书”的性质及其与唐代楷书发展的关系
    第五节“书判拔萃”相关问题考辨
第三章 执艺以事上奉诏而处中:宫廷中的翰林书待诏
    第一节 翰林院及待诏群体的性质
    第二节 翰林书待诏的供职模式与工作内容
    第三节 进入翰林院的途径及书待诏的仕途
    第四节 墓志所见书待诏的社会关系
    第五节 宫廷书法影响下的翰林书待诏
    第六节 翰林书待诏书法的群体性特征:基于石刻的考察
        一、字体、风格的多样性
        二、“各有所长”与“分工合作”
        三、书法传承的家族性
        四、“创作意识”的出现?:关于书待诏书写格式的一个推测
第四章 专职缮写:行政及文馆机构中的文书吏、楷书手、书直及告身书写人
    第一节 普遍设置的文书吏
    第二节 秘书省及诸文馆中的“职业抄写员”:楷书手
        一、楷书手的设置及职能
        二、楷书手的选拔与仕途前景
        三、“楷书手”称名问题考
        四、楷书手书法的特征:以敦煌所出宫廷写经为中心
        1、唐代官方抄写制度略说
        2、楷书手书法的“职业特征”
    第三节 作为“专业人才”的书直
        一、书直的设置及其职责
        二、书直的选拔标准、来源及迁转诸问题
    第四节 唐代的告身书写人及现存告身的书法形态
        一、告身颁给制度及告身书写人
        二、现存告身的类别及书法形态
第五章 唐代“书法教育制度”再研究
    第一节“文字教育机构”还是“书法教育机构”?:国子监书学性质考辨
        一、国子监书学的制度起源
        二、作为文字教育机构的唐代书学
        三、唐代官学的兴废及书学对书法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弘文馆书法教学活动的短暂性
    第三节 宫教博士与内廷书法教育
        一、宫教博士的设置及相关问题考论
        二、宫教博士的阶官化与内廷书法教育的式微
    第四节 作为皇室“职业书法教师”的侍书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10)美国大学汉语入门教材与教学调查研究 ——以八套美国本土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选题缘起
    1.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1.1 外语教材研究热点
        1.1.2 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1.1.3 教材设计及评估研究
    1.2 研究框架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1.4 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美国中文教学与研究
    2.1 美国中文教学历史和现状
        2.1.1 近代美国中文教学
        2.1.2 当代美国“汉语热”
    2.2 美国外语教育教学与研究一体化
        2.2.1 外语教育5C总目标
        2.2.2 二语习得理论发展
    2.3 欧洲语言教育相关研究
        2.3.1 外语教学新理念
        2.3.2 语言能力评价量表
        2.3.3 语言多元化与学习模式
第三章 汉语二语教材理论研究
    3.1 教材及相关研究
        3.1.1 教材的本质和属性
        3.1.2 教材的功能和局限
        3.1.3 二语教材的界定
    3.2 二语教材的编写的基本要求
        3.2.1 教材的启发性
        3.2.2 教材的针对性
        3.2.3 教材的有效性
        3.2.4 教材的趣味性
    3.3 二语教材的基本原则
        3.3.1 国别化原则
        3.3.2 原型化原则
    3.4 汉语二语教材的评价
        3.4.1 教材评价的类型
        3.4.2 教材评价的步骤
        3.4.3 汉语二语教材评价框架
第四章 美国大学汉语入门教材比较
    4.1 八套教材的基本内容
    4.2 汉语入门教材基本信息
    4.3 汉语入门教材理论基础分析
    4.4 八套教材SWOT动态分析
第五章 美国大学汉语教材文本研究
    5.1 汉语入门教材文本分析
        5.1.1 语音项目分析
        5.1.2 汉字与词汇项目分析
        5.1.3 语法项目分析
    5.2 汉语入门教材课文编排及练习
        5.2.1 入门教材话题对比
        5.2.2 入门教材课文比较
        5.2.3 入门教材练习的设计
    5.3 八套教材共同特点和类型归纳
        5.3.1 美国大学汉语入门教材共同特点
        5.3.2 美国大学汉语入门教材类型归纳
第六章 美国大学汉语教材编写
    6.1 汉语语音部分
    6.2 汉语汉字部分
    6.3 汉语词汇部分
    6.4 汉语语法部分
    6.5 汉语异文化教学
第七章 总结与启示
    7.1 汉语二语教材的编写理论
        7.1.1 正确的理念
        7.1.2 精要的内容
        7.1.3 科学的方法
    7.2 海外汉语教材开发
        7.2.1 海内外教材的对比
        7.2.2 海外汉语教材的开发
    7.3 海外汉语教学启示
        7.3.1 重视二语学习的特殊性
        7.3.2 开发利用课内外资源
        7.3.3 增加课堂互动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论文发表与研究成果

四、按照编排特点重点训练读写——第五至十二册重点训练项目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国以来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发展走向及其启示[D]. 马睿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3)
  • [2]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 [3]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D]. 马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4]由“文”到“语” ——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研究[D]. 吴驰. 湖南师范大学, 2012(11)
  • [5]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6]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研究[D]. 罗树林. 厦门大学, 2018(07)
  • [7]《国文百八课》“读写结合”研究[D]. 李宗才.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8]缅甸小学本土化汉语教材建设探讨 ——基于五套汉语教材自建语料库[D]. ZIN YU MYINT(黄金英). 中央民族大学, 2011(06)
  • [9]政治制度视角下的唐代书法史研究[D]. 闫章虎. 吉林大学, 2019(02)
  • [10]美国大学汉语入门教材与教学调查研究 ——以八套美国本土教材为例[D]. 郑慧强. 厦门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根据编排特点重点训练阅读和写作——第5-12卷重点训练项目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