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安全检查

第6讲安全检查

一、第六讲 安全检查(论文文献综述)

洪家殷[1](2015)在《论行政调查中之行政强制行为》文中指出行政调查系指行政机关为达成特定之行政目的,所从事之各种资料搜集活动。行政机关于从事行政调查时,依据"职权调查主义",不受当事人主张之拘束,并承担调查事实之责任。惟有调查遇有困难,可由当事人依法律规定提供协助,但对事件之澄清责任仍应由行政机关承担。当事人若未尽协力义务,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否则不得强制其履行。任意性之调查行为不具处分性,无"行政执行法"之适用。间接强制之调查行为应属行政处分。违反此种协力义务者应受行政罚上之罚款作为制裁之手段,故不得再依"行政执行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直接强制之调查行为属事实行为,但事先要求当事人接受调查之行为,应仍具处分性,应受"行政执行法"之约束。直接强制调查行为在法律保留之要求上较无疑义,惟调查时应遵守比例原则和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于从事行政调查时,法律若未有赋予其得强制进入之权限,则行政机关原则上仍不得采取强制进入之方式。行政调查于声请令状后皆可从事行政搜索,于个别法律之规定中,单独明定得声请令状实施行政搜索应有容许空间。有关临时进入检查,应践行通知之程序。惟基于较为重大之公益之考虑,且经事先通知将无法达到调查目的之情形,应可容许有不经事先通知之临时检查。倘当事人拒绝放行,须视此种调查是否有得直接施以强制力之规定而定,若法规允许,自得以强制力排除当事人之阻碍,否则仍只能以间接制裁之方式。当行政机关已进入关系人之场所实施检查时,不论是否以直接强制力进入,除进行相关检查外,原则上不得附带从事搜索行为,或对相关证据予以扣留。

崔敏[2](2005)在《第六讲 查处毒品犯罪中的疑难证据问题》文中提出毒品案件是在证据运用方面十分特殊的犯罪案件。如何通过证据认定持有毒品人"主观上明知"?如何使用证据区分"运输、贩卖"与"非法持有"行为的界限?如何处理口供意识与证据意识的关系?采用技侦手段获取的证据如何转化?充当特情的"污点证人"如何出庭作证?"卧底"警察取得的证据如何使用?诸如此类的疑难证据问题,不仅长期以来困扰着实务界,而且也向法学界提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2004年6月24日晚六点半,我国证据法学大家崔敏教授登台"德恒证据学论坛"第六讲,阐述了毒品案件实务中的疑难证据问题及对策。崔敏教授近年来主持着国家级课题"毒品案件证据研究",带领课题组成员多次奔赴缉毒工作第一线,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深入比较了中外有关毒品案件证据的规则与规定,得出了深刻的研究心得。

何建国[3](2011)在《领袖着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着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孙中山在致力于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博览群书、笔耕不辍。他长期对中西新旧之学的汲取成为其革命思想的源头,并逐渐沉淀、物化为文本,形成丰厚的着述,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在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因其是乱党的首领、讨伐的对象,他的着作涉嫌“邪说”、“赤化”及妨碍治安等只能秘密出版。孙中山逝世后,他所创立的中国国民党逐步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他本人也由往日被通缉的要犯而成为中华民国的国父。同时,中国国民党通过一系列的决议使孙中山的思想逐渐由个体而群体进而被确立为一个时代的思想——中华民国最高根本法,上升为一种意识形态。中国国民党为了实现建构意识形态这一目标,把孙中山的着作奉为“圣经”,对其大量编辑,并且逐步建立了集印刷、出版、发行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推广体系。不仅把孙中山的原着改编成多种形式出版,而且还编印出版对其原着的阐述性着作。此外,还将孙中山着作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对孙中山着作的编辑、出版与推广成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一项施政内容。抗战爆发后,中国国民党宣传部、三青团以“摊派”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征印《总理遗教》、征印《三民主义》百万册的运动。在政府的倡导下,孙中山着作成为图书市场中一个醒目的、具有巨大号召力的符号。因此在官方之外,民间机构顺势而为,迎合政府的意图,也大量出版孙中山的着作。官民交互之下的孙中山着作出版经历了从秘密到公开,从民间主导到官方主导,从拒绝承印到主动承印再到被动捐印的过程。孙中山着作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出版所呈现的基本特点是出版机构多,持续时间长,版本种类繁、形式内容异。与此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充分施展国家权力,借助国家力量,通过编印书刊、散发传单、演讲宣传、艺术宣传、社会教育、读书运动、张贴标语、呼喊口号及现代媒介等各种渠道来宣传孙中山的学说。特别是在教育界、学术界开展一系列对孙中山学说的植入与推广活动。它们或者以中性的和暗示性的语言,欲使其等同于普遍真理;或者向全社会导读孙中山的着作,提供当局所认可的“有用之学”,试图“说服”全体国民接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信仰三民主义。它不仅在“加工”知识,而且也在“加工”人。在政治家、教育家、出版家及名流学者等社会各个阶层的合力推动下,南京国民政府所推广的意识形态逐步扩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日常生活与政治有机交叠,成为普通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许多值得关注并令人深思的问题。首先,孙中山生前精心修订的《三民主义》,竟然在日后的出版过程中错误百出,乃至鱼目混珠。国民党中宣部对孙中山着作的发行,也逐步由全部承担出版费用过渡到部分承担,最后发展为不承担费用。其次,国民党内部对孙中山着作众说纷纭的解读,不断赋予其“新”的意义。同时,对孙中山着作的阅读逐渐从个体走向了集体,从自主性转变为强制性,从主动演变为被动,从积极发展为消极。再者,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在经费、组织、宣传技能以及具体宣传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孙中山的着作在历史的时空中,被不断地扭曲和利用,简约为一种象征、一种仪式、一种符号等一系列的“他者”。南京国民政府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意识形态,在使主义学术化的同时,也在使主义符号化、工具化、商品化。更为关键的是,孙中山的宏伟蓝图在现实的具体实践中没有落实到位,这种背驰使得中国国民党试图通过宣传孙中山的学说来“启蒙”大众,实现信仰三民主义的愿望,在实际的施政中却是在消解着这一构想。人们在对学说认知、期待实现的过程中,逐渐走向了“反启蒙”的立场。孙中山着作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张力,导致以统一思想为出发点的意识形态宣传,事与愿违地收获了思想混乱,言论庞杂,以致于根本无法形成统一的思想,最终使国民党所宣传的三民主义变成了一个抽象名词。孙中山着作所背书的政府信用在文本与实践的巨大反差中丧失殆尽,使广大民众丧失了对三民主义的信仰。纵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孙中山着作的出版与传播,它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向特定的政治目标,是官方话语对大众话语的精神改造。它既是中国国民党再造知识权威的过程,也是建构意识形态的过程,同时还是解构意识形态的过程。

王唯力[4](2016)在《《晨报副刊》新诗史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晨报副刊》所发表的新诗为研究对象,以文学史论的思路和方法,全面梳理《晨报副刊》上的新诗创作,为上世纪二十年代新诗在《晨报副刊》的历史状况作总体性勾勒。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梳理了《晨报副刊》历史。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晨报副刊》的主编变动、样式变化以及“刊中刊”情况。第二章对《晨报副刊》发表的新诗作整体概述。首先介绍了当时其他刊物发表新诗情况并由此分析《晨报副刊》早期发表新诗的历史环境,再对《晨报副刊》的诗人群以及其新诗数量做出大概的数据统计,以便对《晨报副刊》新诗有直观的认识。第三章论述李大钊时期的新诗创作。本章选取了朱自清、康白情、品今三位诗人,分析了他们该时期在《晨报副刊》上的新诗发表情况,并对最具代表性的新诗进行文本分析。第四章论述孙伏园时期的新诗创作。本章重点介绍了小诗写作群体,如冰心、王统照、何植三等,此外对刘氏三兄弟以及周作人、胡适等人的新诗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五章论述徐志摩时期的新诗创作。本章以《诗镌》为中心,对“内”重点介绍了《诗镌》发起人徐志摩、闻一多、刘梦苇、“清华四子”的新格律诗创作;对“外”选择了新诗创作较为活跃的绿波社、无须社成员的如焦菊隐、蹇先艾等人的创作。胡也频是徐志摩离开《晨报副刊》后发表新诗最多的诗人,因此胡也频也是重点介绍的诗人之一。

荆孝民[5](2016)在《跨文化教育视野下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研究 ——以西北师大附中为例》文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是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将国际的、跨文化教育的维度融入普通高中办学的愿景、课程、教学、师资、科研、德育、交流等学校教育教学各要素和具体过程之中,促进学校和师生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教育实践。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基础教育国际化办学实践迅速发展,大量国际课程被引入中国,普通高中在国际化教育实践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理念不清晰、课程引进与整合不规范、教学内容不恰当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在引进国际课程的同时,普通高中自身在课程目标、管理、结构和实施等方面也受到挑战。如何将国际的、跨文化教育的维度融入教育实践,增强高中国际化办学的规范性,促进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以西北地区一所普通高中国际化教育实践为行动研究对象,以跨文化教育理念为研究视角,追溯其办学发展历史,深入实践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重点对国际化教育实践中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支撑学校课程变革的诸要素,如理念与愿景、管理与组织、教师和学生、交流与合作等进行考察,力图通过发展现状、实践结果的梳理,运用跨文化教育的理念作为背景,审视、发现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改进的策略和措施,以期为高中教育国际化提供一点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讨素材,并为跨文化教育理论在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学校教育是实施跨文化教育的载体,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有适合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科学地施教过程、师生共同发展的机制、开放合作的办学平台与环境等作为基础与保障。从这四个维度对高中教育国际化实践进行的分析和梳理来看,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对于改进课程与教学、增强学校办学实力、促进国际理解和跨文化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以及高中新课程改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或借鉴作用。同时也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比如对于高中国际部还需进一步准确定位、规范运行;课程整合与教学组织需进一步优化;对学生的多样需求和多元培养应给予更多关注;对于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中的跨文化教育应落到实处;要重视并利用好国际化办学对于普通高中长远发展与规划的积极影响,并发挥辐射与带动作用。最后集中对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的改进对策进行了思考。新常态下教育政策的积极与正确作为是国际化办学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明晰的国际化教育理念与共识为引领,通过英语学科及各学科的变革与发展,坚守教育价值取向和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的各项功能目标,达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的。

章少康[6](2020)在《人格特质和行为收益对有意不安全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不安全行为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作为不安全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意不安全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格特质和行为收益属于影响有意不安全行为的关键因素,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有意不安全行为的发生频次。为探究人格特质和行为收益对工人和安全监管人员有意不安全行为的影响规律,进而控制有意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减少事故,特使用大五人格特质理论和博弈论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为收集定量化的人格特质、行为收益和有意不安全行为频次等数据,通过理论分析、专家讨论等手段修订、编制适用于企业员工的大五人格特质量表、行为收益问卷和有意不安全行为测量问卷。(2)使用SPSS软件,结合问卷调研收集的数据构建工人和安全监管人员的大五人格特质得分-有意不安全行为频次回归模型,分析人格特质与有意不安全行为的内在影响规律。(3)系统分析、归纳总结企业实际生产中可能产生的博弈收益情况与均衡结果,使用MATLAB软件,从传统博弈、普通演化博弈和强刺激作用下的演化博弈三个角度出发,模拟博弈过程,系统分析行为收益对有意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影响规律。(4)跟踪调查某企业工人和安全监管人员的人格特质、行为收益和有意不安全行为频次等数据,对比人格特质法和行为收益法的预测模拟结果和实际情况的差异,得出结论与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与成果有:(1)在BFFP-CAS-S版大五人格特质量表的基础上修订编制了适用于企业员工的BFFP-CAS-SW量表,该量表信效度良好,适用性强。(2)构建了大五人格特质得分-有意不安全行为频次回归模型,并发现严谨性、神经质、宜人性这3种特质和严谨性、神经质、外倾性这3种特质的得分分别与工人和安全监管人员的有意不安全行为频次存在显着的回归关系。(3)通过分析企业生产的实际条件,发现可能存在的博弈收益情况可分为6类,10种。(4)改变同一种博弈收益情况的行为收益可以缩短或延长博弈的演化过程,增加或减少群体中采取某种行为策略的人员比例;同属一个收益情况的安全管理博弈中,初始行为概率表现较好的其博弈过程和结果也较为理想。(5)强刺激作用能够迅速改变博弈的行为收益,降低有意不安全行为概率,但这种作用会随时间衰退,随着博弈收益恢复成初始水平,只有第6类博弈收益情况中的博弈双方能维持行为概率的改变,企业应根据刺激消退的规律定期进行刺激或者通过设定合理的安全激励机制来确保长期的博弈行为收益。(6)实证表明,行为收益法的分析结果更为敏感,对工人的预测模拟结果更为准确,人格特质法的分析结果更为保守,对安全监管人员的预测模拟结果更为准确。(7)为减少有意不安全行为发生,企业可使用主观意愿建立、可行性心理暗示、行为习惯养成、环境情景刺激等手段改变工人和安全监管人员的人格特质;企业可使用正强化激励、负强化激励、惩罚和消退等手段改变工人和安全监管人员的的行为收益。

白敏华[7](1991)在《《铁道建筑》1991年分类总目录》文中研究表明

陈日东,林什全,梁雪梅[8](2018)在《广东农林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安全研究——以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安全管控,从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安全环境等三个维度着力,严防紧盯气象地质安全、动植物安全、身体不适安全、治安交通安全等四个方面安全隐患,强化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机制建设及物资建设等五个层面建设,全面构建"345"校外实践教学安全保障体系。

赵德顺[9](2010)在《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协同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安全是企业稳定、持续、高速发展的根本保证,安全问题历来是企业生产的头等大事。随着科技日趋进步和企业机械设备稳定性与安全性的不断提高,直接由机械设备故障导致的事故发生率大幅降低。但目前企业的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通过对大量事故原因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安全事故属于责任事故,其中8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由此可见,人为因素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影响日益显着,已经成为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如何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对安全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不安全行为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概念、分类等角度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做了充分的探讨,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分为无意的不安全行为和有意的不安全行为两大类,并对其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理论控制方法。接着,阐述了我国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了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培训教育不当、规章制度不能落实、安全检查不够系统、安全信息沟通不畅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之后,分析研究了几种新型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式:BBS行为安全流程、STOP安全审计、安全文化建设等。选择这些国际领先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式,加以对比研究和分析,总结了这些新型模式中共性要素及各自的特性要素。根据这些模式对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角度的不同,本文将这些模式分为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和安全文化管理模式。在结合我国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为能够充分利用新型模式中的优秀因素,提出了员工不安全行为协同管理模式—行为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建设协同。然后论述了构建协同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及其理论基础,设计出协同模式的流程。与传统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式相比,协同模式具有很多优势:能够有效解决我国企业不安全行为管理中很多现存问题、实现不安全行为管理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的有机结合、解决安全文化建设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实现不安全行为管理的增效。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如何有效进行协同管理模式运行实施的建议。本论文期望通过这种协同模式的引入和实施,对改善我国企业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水平有所帮助。

高冉[10](2019)在《LNG接收站码头安全评价》文中认为随着天然气的广泛应用,我国近年来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很多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然而,由于LNG特有的低温性与可燃性,LNG接收站和LNG运输船一旦发生事故常常导致极为恶劣的后果。尤其是连接海面与陆地、船舶与管道和储罐的接收站码头,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单元。因此,本文将以LNG接收站码头为对象,开展安全评价。本文主要完成以下研究内容:首先,分别对LNG接收站码头在装卸LNG工作情况和休息监察(巡逻检修保养)状况下可能出现的事故及其后果进行研究和分类。从不同角度对引起事故的原因进行全方位的细致分析,包括人为失误、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恶劣程度、管理的不到位及不合理等,得到码头安全影响因子。其次,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即,在利用层次分析确定权重的基础上,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构建LNG接收站码头的安全评价模型。以某特定码头为研究对象进行专家意见的收集和统计计算,得到安全评价的结果。再次,针对此特定LNG接收站码头的卸料臂泄漏,利用有限元软件FLACS对泄漏扩散后果进行模拟,得到不同时间泄漏源附近的浓度场和温度场,确定出危险范围。最后,结合安全评价与泄漏扩散后果模拟结果,对特定接收站码头可能出现的事故开展相应对策研究,为减少事故发生和更有效的管理提供依据。

二、第六讲 安全检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六讲 安全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1)论行政调查中之行政强制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行政调查之概念
    (一)行政调查之意义及种类
    (二)职权调查主义及当事人之协力义务
    (三)小结
三、行政调查中行政强制行为之概念
    (一)行政调查中行政强制行为之意义及种类
        1. 间接强制调查。
        2. 直接强制调查。
    (二)现行法上有关行政调查之行政强制行为类型及判断
四、行政调查行为之性质及其与“行政执行法”之关系
    (一)概述
    (二)任意性调查与“行政执行法”之适用
        1. 行政调查本质之职权调查主义。
        2. 行政调查性质属程序行为。
        3. 立法者之裁量决定。
        4. 与“行政执行法”之关系。
    (三)间接强制调查与“行政执行法”之适用
    (四)直接强制调查与“行政执行法”之适用
    (五)与实时强制之关系
    (六)小结
五、直接强制调查行为之合法性
    (一)概述
    (二)明文规定得直接施以强制力
    (三)未明文规定得直接施以强制力
    (四)令状原则之适用
    (五)其他相关问题
        1. 临时进入检查。
        2. 附带搜索或扣留。
六、结论

(3)领袖着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着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关于研究对象的说明
        二、几个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范围的说明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框架及资料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第一章 读书与着述:孙中山着作的形成
    第一节 孙中山的阅读世界
        一、学生时代的读书生活
        二、在英国伦敦的读书生活
        三、在日本旅居的读书生活
        四、晚年的读书生活
        五、孙中山的读书习惯与特点
        六、孙中山的藏书
    第二节 《建国方略》的成书
        一、《孙文学说》成书考
        二、《实业计划》成书考
        三、《民权初步》的成书
    第三节 《三民主义》的成书
        一、三民主义的名称由来
        二、《三民主义》的成书
    第四节 孙中山的其他着作
        一、《总理遗嘱》与《建国大纲》
        二、其他着作的成书
第二章 邪说与圣经:孙中山着作走向神圣
    第一节 民国时期孙中山地位与形象的演变
        一、"逆首"、"孙汶"与"孙大炮"
        二、"中山"与"国父"
    第二节 孙中山着作走向神圣
        一、恭诵总理遗嘱
        二、胡适与孙中山着作
    第三节 孙中山思想由个人到群体到时代
        一、孙中山思想由个人到群体的确立
        二、孙中山思想由群体到时代的确立
第三章 编辑与发行:中国国民党官方对孙中山着作的出版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出版
        一、孙中山着作的编译
        二、孙中山着作的印刷与出版
        三、孙中山着作的发行
    第二节 征印总理遗教
        一、征印总理遗教的缘起
        二、征印工作的开展
        三、征印工作的余波
第四章 形式与摊派:《三民主义》百万册运动
    第一节 征印运动的缘起
        一、抗战时期的三民主义青年团
        二、征印运动的发起
    第二节 征印的过程与结果
        一、征印运动的组织与宣传动员
        二、版本的选择
        三、各地的征印情况
        四、收复区的征印情况
        五、印刷与发行
        六、征印结果
    第三节 征印成果探析
        一、三青团组织的松懈
        二、征印与摊派
第五章 特色与差异:不同场域中的孙中山着作出版
    第一节 官方视域下的孙中山着作
        一、《三民主义》版本摭议
        二、《总理全集》的编纂
    第二节 文化市场中的孙中山着作
        一、孙中山着作的秘密出版
        二、孙中山与消费市场
        三、民间机构对孙中山着作全集本的出版
        四、主义商品化
第六章 学术与政治: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孙中山着作研究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党义研究会
        一、党义研究会的成立
        二、党义研究会的成果
    第二节 学术团体的建立与研究工作的开展
        一、国民党对研究孙中山着作的重视
        二、学术团体的建立
    第三节 孙中山着作的研究成果
        一、主义学术化
        二、主义学术化成果探析
第七章 型塑与建构:孙中山着作与三民主义教育
    第一节 从党化教育到三民主义教育
        一、党化教育的缘起
        二、党化教育在广东
        三、三民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
    第二节 课程的设置与教科书的编纂及审查
        一、课程设置
        二、教科书的编纂
        三、教科书的审查
    第三节 课堂教学的开展与效果
        一、课堂教学的实施
        二、课堂教学的效果探析
第八章 推广与宣传:孙中山着作的传播
    第一节 孙中山着作的传播者
        一、孙中山本人对其学说的宣传
        二、国民党政要对孙中山学说的宣传
        三、基层国民党党员对孙中山学说的宣传
        四、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宣传
        五、国际友人对三民主义的宣传
    第二节 孙中山着作的推广与宣传
        一、建立宣传机构,培养宣传人才
        二、宣传书刊的编印
        三、传单的散发
        四、宣传品的审查
        五、演讲宣传
        六、社会教育宣传
        七、叛变人员现身说法
        八、艺术宣传
        九、读书运动
    第三节 宣传工作的缺陷与弊端
        一、经费的短缺
        二、宣传工作执行的缺陷
        三、宣传技能的低劣
        四、渠道的阻塞与宣传的变异
第九章 阅读与信仰:孙中山着作的符号化
    第一节 孙中山着作的阅读群体
        一、青年、学者对孙中山着作的阅读
        二、国民党政要对孙中山着作的阅读
        三、各级机关工作人员及党员的阅读
        四、孙中山着作的阅读态度
    第二节 孙中山学说的信仰状况
        一、社会各界对孙中山学说的了解程度
        二、社会各界对孙中山学说的信仰
    第三节 孙中山着作的符号化
        一、孙中山着作的工具化
        二、孙中山着作的标语化与口号化
结语
附录
    孙中山着作出版大事记
    总理遗教、总裁言论认印薄及缴费收据印制使用办法
    中央宣传部奖励翻印总理遗教办法
    中国国民党历任宣传部部长一览表
    南京国民政府历任教育部部长一览表
    各级党部中山室筹设办法
    改善专科以上学校三民主义课程办法
    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推行"三民主义一万册运动"实施办法
参考文献
后记

(4)《晨报副刊》新诗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晨报副刊》史
2 《晨报副刊》新诗概述
3 李大钊时期
    3.1 朱自清
    3.2 康白情
    3.3 品今
4 孙伏园时期
    4.1 小诗写作群体
        4.1.1 冰心
        4.1.2 王统照
        4.1.3 何植三
        4.1.4 汪静之及其他诗人
    4.2 刘氏三兄弟
    4.3 周作人的儿童诗
    4.4 其他诗人
5 徐志摩时期
    5.1 徐志摩
    5.2 闻一多
    5.3 刘梦苇
    5.4“清华四子”
    5.5 绿波社及无须社
        5.5.1 焦菊隐
        5.5.2 于赓虞
        5.5.3 蹇先艾
        5.5.4 朱大枬
    5.6 胡也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跨文化教育视野下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研究 ——以西北师大附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面临的挑战
        3.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应有的价值取向
        4.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的跨文化应然性
    (二)相关概念梳理及理论基础
        1.基础教育国际化
        2.课程国际化
        3.普通高中及其国际化教育实践
    (三)研究的理论视角——跨文化教育
        1.跨文化
        2.跨文化教育
        3.跨文化能力
        4.跨文化交流和学习
    (四)相关研究综述
        1.关键词检索文献情况分析
        2.有关跨文化教育的研究
        3.关于高中教育国际化的研究
    (五)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3.研究的方法
        4.本人的研究经历和兴趣
二、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的理想与愿景
    (一)普通高中的国际化办学理想
        1.培养国际人才,实现高中升学多元化
        2.开展国际交流,增进国际理解教育
        3.提升高中办学质量和水平
    (二)西北师大附中国际化办学愿景的形成与确立
        1.西北师大附中国际化办学的基本状况
        2.西北师大附中国际化办学愿景的跨文化教育表达
    (三)小结
三、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的课程与教学实践
    (一)国外引进课程
        1.课程国际化的内涵与要素
        2.引入我国高中的“国外课程”基本情况
        3.引入我国的部分“国外课程”的简介
    (二)西北师大附中的课程结构
        1.西北师大附中的生源构成、班级设置
        2.普通高中班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
        3.高中国际部课程实施
        4.高中国际部其他课程
    (三)课程的延伸与拓展
        1.研究性学习
        2.社团活动
        3.游学活动
        4.跨文化的主题交流、展示活动
        5.延展课程之跨文化思考
    (四)小结
四、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过程中的教学管理与组织
    (一)国际部
        1.国际部产生与发展
        2.国际部对高中国际化办学的作用和意义
    (二)国际化办学的项目与平台
        1.孔子课堂
        2.国际化办学的资源平台
    (三)国际化办学中的教学组织
        1.“学科备课组”与“班级科任组”的活力
        2.探索跨文化背景下“教”与“学”的联结形式
    (四)小结
五、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中的教师和学生发展
    (一)自主发展规划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实施跨文化培训促进教师发展
        1.国际部教师的培养目标
        2.教师海外研修、培训
        3.教师的跨文化培训
    (三)多元评价让学生多样化发展
        1.多元化评价与另类测量
        2.多元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德育GPA与动态、过程评价
        4.不一样的班级与成长
    (四)跨文化视野下的国际班德育
        1.德育与跨文化意识培养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3.开好主题班会,打造班级文化
    (五)小结
六、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的现实困境
        1.高中国际化办学的规范性
        2.高中国际班办学的困境
        3.国际化与学校办学实际的统整
        4.办学现实的跨文化理性
    (二)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实践中的问题
        1.高中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定位问题
        2.普通高中国际部的问题
        3.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关注和教育学生的问题
        5.跨文化教育思想在普通高中其他学科的适用问题
        6.英语学科教学中应注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问题
        7.对于普通高中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影响力较弱问题
    (三)跨文化视野下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改进措施
        1.新常态下教育政策的积极作为与正确作为
        2.普通高中对于育人价值取向的坚持与坚守
        3.学校管理者应该形成明晰的理念与共识
        4.跨文化教育促进英语及各学科的变革与发展
        5.课程引进必须保障中国本土的文化与价值观
        6.课程整合中过程核心价值观的区别与把握
        7.高中教育国际化实践应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国际课程班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赴海外留学校友跨文化调查问卷
附录三:西北师大附中国际班学生海外大学升学指导课程大纲
附录四:西北师大附中School Profile 2016
附录五:一篇学生的对话
后记

(6)人格特质和行为收益对有意不安全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格特质与有意不安全行为研究现状
        1.2.2 博弈行为收益与有意不安全行为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出发点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分析
    2.1 人格特质理论分析及选择
        2.1.1 人格特质的概念
        2.1.2 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流派
        2.1.3 人格特质理论流派选择
    2.2 不安全行为理论分析及选择
        2.2.1 不安全行为的概念
        2.2.2 不安全行为分类方式选择
        2.2.3 有意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原因
    2.3 博弈理论分析及行为收益影响因素选择
        2.3.1 博弈的概念及要素
        2.3.2 博弈行为收益的影响因素
    2.4 调研分析流程
    2.5 本章小结
3 问卷设计及修订
    3.1 大五人格特质量表设计及修订
        3.1.1 量表初步修订
        3.1.2 量表信效度分析及修订
    3.2 工人及安全监管人员有意不安全行为测量问卷设计
        3.2.1 问卷调研方式
        3.2.2 测量题项筛选
    3.3 博弈模型的行为收益问卷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大五人格特质-有意不安全行为研究
    4.1 数据统计及信效度检验
    4.2 回归模型构建
        4.2.1 人格特质得分与工人有意不安全行为频次回归模型构建
        4.2.2 人格特质得分与安全监管人员有意不安全行为频次回归模型构建
    4.3 实例调研验证
        4.3.1 运行初始时行为概率预测
        4.3.2 运行平稳后行为概率模拟及实证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博弈行为收益-有意不安全行为研究
    5.1 完全理性视角下的传统博弈理论分析
        5.1.1 只存在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博弈收益情况
        5.1.2 只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的博弈收益情况
        5.1.3 同时存在混合策略和纯策略纳什均衡的博弈收益情况
        5.1.4 小结与建议
    5.2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演化博弈理论分析
        5.2.1 复制动态及演化均衡分析
        5.2.2 6种博弈收益情况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5.2.3 第1 类博弈收益情况
        5.2.4 第2 类博弈收益情况
        5.2.5 第3 类博弈收益情况
        5.2.6 第4 类博弈收益情况
        5.2.7 第5 类博弈收益情况
        5.2.8 第6 类博弈收益情况
        5.2.9 小结与建议
    5.3 结合强刺激视角下的演化博弈理论分析
        5.3.1 第1 类博弈收益情况
        5.3.2 第2 类博弈收益情况
        5.3.3 第3 类博弈收益情况
        5.3.4 第4 类博弈收益情况
        5.3.5 第5 类博弈收益情况
        5.3.6 第6 类博弈收益情况
        5.3.7 小结与建议
    5.4 实例调研验证
        5.4.1 传统博弈分析
        5.4.2 演化博弈分析
        5.4.3 强刺激作用下的演化博弈分析
        5.4.4 实证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成果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成果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问卷调查
    附录B MATLAB代码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广东农林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安全研究——以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校外实践教学现状
二、农林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存在的安全隐患
    1. 气象地质安全隐患
    2. 动植物安全隐患
    3. 身体不适安全隐患
    4. 治安交通安全隐患
三、农林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1. 组织建设
    2. 制度建设
    3. 能力建设
    4. 机制建设
    5. 物资建设
四、结束语

(9)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协同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课题研究目的
        1.3.2 课题研究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
    1.5 课题研究思路
2 我国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现状分析
    2.1 不安全行为概述
        2.1.1 不安全行为的概念及特性
        2.1.2 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2.1.3 不安全行为控制策略
    2.2 我国企业不安全行为管理现状
        2.2.1 传统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方式及其存在问题
        2.2.2 我国不安全行为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势
    2.3 本章小结
3 新型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式分析
    3.1 行为基础安全管理流程
        3.1.1 BBS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3.1.2 BBS的基本程序
        3.1.3 BBS行为安全流程
    3.2 杜邦STOP安全审计
        3.2.1 STOP安全审计概念及主要理论
        3.2.2 STOP的基本程序
    3.3 安全文化建设
        3.3.1 安全文化的概念
        3.3.2 安全文化对安全行为的影响
        3.3.3 安全文化构建流程
    3.4 新型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式分析与比较
        3.4.1 新型模式共性分析
        3.4.2 新型模式各自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协同管理模式的设计
    4.1 不安全行为协同管理模式构建可行性分析
    4.2 员工不安全行为协同管理模式设计理论基础
    4.3 员工不安全行为协同管理模式设计原则
    4.4 员工不安全行为协同管理模式设计
        4.4.1 协同管理模式基本要素的确定
        4.4.2 协同管理模式运作流程的设计
    4.5 协同管理模式的优势
        4.5.1 有效解决我国企业不安全行为管理中很多现存问题
        4.5.2 实现安全管理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的有机结合
        4.5.3 解决安全文化建设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4.5.4 实现不安全行为管理的增效
    4.6 本章小结
5 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协同管理模式的实施建议
    5.1 建立模式实施机构
    5.2 安全领导对模式运行的支持
        5.2.1 领导者在行为上为员工做出表率
        5.2.2 管理层对模式实施的维护
    5.3 充分发挥三级安全员的作用
    5.4 建立制度保障体系
        5.4.1 安全评估制度
        5.4.2 安全目标管理制度
        5.4.3 培训教育制度
        5.4.4 安全数据统计制度
        5.4.5 合理化建议制度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10)LNG接收站码头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码头现状与安全评价方法
    2.1 LNG接收站码头
        2.1.1 码头工作系统组成
        2.1.2 码头环境情况
    2.2 安全评价方法
        2.2.1 安全评价依据的标准以及LNG安全规范
        2.2.2 风险识别方法
        2.2.3 安全评价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LNG接收站码头风险分析
    3.1 LNG接收站码头的风险
        3.1.1 靠/离泊作业
        3.1.2 卸料臂作业风险
    3.2 LNG接收站码头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3.2.1 人员因素
        3.2.2 码头设备因素
        3.2.3 管理因素
        3.2.4 环境因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LNG接收站码头安全评价
    4.1 模糊综合评价法
    4.2 LNG接收站码头安全评价模型
        4.2.1 因素集
        4.2.2 评语集
        4.2.3 权重
        4.2.4 隶属度
        4.2.5 综合评价
    4.3 LNG接收站码头安全评价案例
        4.3.1 计算权重
        4.3.2 评价向量
        4.3.3 综合评价
        4.3.4 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码头LNG泄漏事故模拟及对策研究
    5.1 码头LNG泄漏事故模拟
        5.1.1 FLACS软件介绍
        5.1.2 码头栈桥场景构建
        5.1.3 场景风场形成与泄漏液池模拟
        5.1.4 LNG泄漏扩散浓度场
        5.1.5 LNG泄漏扩散温度场
        5.1.6 模拟结果
    5.2 对策
        5.2.1 人员因素风险控制对策
        5.2.2 码头设备因素风险控制对策
        5.2.3 管理因素风险控制对策
        5.2.4 环境因素风险控制对策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码头安全影响因子
附录B LNG接收站码头危险识别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C LNG接收站码头安全因素隶属度调查表
致谢

四、第六讲 安全检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行政调查中之行政强制行为[J]. 洪家殷. 行政法学研究, 2015(03)
  • [2]第六讲 查处毒品犯罪中的疑难证据问题[J]. 崔敏. 证据学论坛, 2005(01)
  • [3]领袖着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着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 何建国.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4]《晨报副刊》新诗史论[D]. 王唯力.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
  • [5]跨文化教育视野下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研究 ——以西北师大附中为例[D]. 荆孝民.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6]人格特质和行为收益对有意不安全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D]. 章少康.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7]《铁道建筑》1991年分类总目录[J]. 白敏华. 铁道建筑, 1991(12)
  • [8]广东农林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安全研究——以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 陈日东,林什全,梁雪梅. 林区教学, 2018(06)
  • [9]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协同管理模式研究[D]. 赵德顺. 江苏大学, 2010(08)
  • [10]LNG接收站码头安全评价[D]. 高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  

第6讲安全检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