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丢羊”“修”

不是“丢羊”“修”

一、未“亡羊”“补牢”(论文文献综述)

彭慧[1](2022)在《《战国策》“见兔而顾犬”释义献疑》文中提出"见兔而顾犬"语出《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然而,对于句中"顾"字,各种《战国策》注本大多无注,各种古汉语或古文学教材则多释为"回头看",而各种国学读本则并无单独释义,而是结合前后文义对句义加以笼统解释。立足于上下文语义,并参照"顾"的具体用法,不难发现,含混笼统的解释固然失之严密,但将"顾"理解为"回头看"亦有失妥帖,"顾"应表"顾念、顾及",所谓"见兔而顾犬"应指人们见到兔子以后才想起猎犬,它旨在提醒人们重视猎犬。

史正华[2](2020)在《莫待“亡羊”再“补牢”》文中认为笔者最近看到一个安全经济学基本定量规律:1元事前预防=5元事后投资。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大大高于事故发生后的整改产出比。由这个安全经济学的基本定量规律,笔者联想到"亡羊补牢"的故事。在电力安全生产中,发生了安全事故,即使下再大的工夫去"补牢",但是"羊"已丢失,损失已不可挽回。如果在作业中严格按照标准程序,严格执行安全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就不会导致"亡羊"事故的发生,更不必花费人力、财力、物力去"补牢"了。

宋亚杰[3](2020)在《源自《战国策》成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战国策》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散文着作,其语言明畅通俗,可以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语言面貌,是研究汉语史中战国时期语言特点的一个重要窗口。分析专书中的词汇面貌是研究词汇发展史的特征的重要出发点。把握词汇中成语的样貌同样需要以专书研究为基础。本文以缪文远译注的《战国策》为语料,探究其中成语的相关问题。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绪论部分。首先,综述目前各位学者关于成语定义的观点以及成语特点的分析,总结成语与词汇中的其它组成部分的不同,明确本文界定成语的标准。其次,整理分析现有的《战国策》成语的相关文献,把握《战国策》成语研究现状。再次,确定本文的研究意义。最后,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对源自《战国策》的成语凝结为四字成语的方式进行了整理。发现共有204个成语源自《战国策》,其中在其原文中已经具备四字格被后世直接使用的成语有118个,另外经过不同方式的变形整理才凝结为四字格式的成语有86个。本章对这些经过变形整理而定形的成语的变形方式进行了归纳分类。第二章分析《战国策》成语的结构。成语在形式上相当于固定短语,内部结构存在一定的关系。本章从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战国策》成语的结构。其语法结构分为并列、主谓、动宾、偏正、中补等共九类,语义结构分为组合性成语、综合性成语和融合性成语三类。第三章分析《战国策》成语的继承与发展。成语具有定型性,相对于其它词汇形式具有稳定性,变化缓慢。本章首先分析源自《战国策》的成语对古代语言现象、历史文化的保留,其次探究部分成语的形式和意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变化。

宋朝[4](2020)在《套期保值,筑好风险管理的“篱笆”》文中研究指明"亡羊补牢"这句耳熟能详的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庄辛见楚襄王》,说的是羊圈破了洞,狼就有了夜里钻进破洞叼走羊的机会。如果不想"亡羊",只能"补牢"。如此自然就不会再"亡羊"。与此异曲同工的是英语的"hedging",中文翻译为"套期保值"。据牛津词典注释,"hedging"的词根是撒克逊古英语"hedge","hedge"是"篱笆、树桩"的意思,"hedge"加上时态词缀"ing"后形成"hedging",新造了一个词组"套期保值"。

孙杨生[5](2015)在《岂能等“教训”之后再整改》文中提出5月12日是我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科学减灾,依法应对"。江苏省各级消防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消防安全宣传活动。《新华日报》还专门设立"曝光台",对26家劳动密集型企业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公开曝光,实施省级挂牌督办。笔者闻之,从心底里为这种"他人‘亡羊’我‘补牢’,未雨绸缪忙整改"的明智做法连声叫好!

欧阳常青[6](2015)在《民族教育政策生成论》文中指出民族教育政策作为推动民族教育发展、促进少数民族成长的制度资源,它的价值与作用不言而喻。民族教育政策研究是一个宽泛的问题域,其涉及政策生成、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周期等政策过程。囿于精力、时间和物力等的限制,研究者想要穷尽民族教育政策的所有政策过程,都不是一件易事。民族教育政策的生成是民族教育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抓住、抓实、抓好民族教育政策生成这一首要环节,能为民族教育政策的其他过程奠定良好的前期基础。本研究一共分为7章。第一章旨在介绍本研究选题的缘由、意义以及研究的文献基础、基本架构、思路、方法。第二章聚焦于民族教育政策存与废的问题,探索民族教育政策当下实然性存在以及未来应然性消亡的理由。第三章在批判现成论思维的基础之上,提出并论证了民族教育政策生成论的观点。第四章探讨了“民族教育问题”和“少数民族的成长与发展”之成为民族教育政策生成的起点的缘由。第五章重点探讨了民族教育政策生成的背景,认为各种背景的综合作用催生了民族教育政策,并且经由人的选择机制而生成了与众不同的民族教育政策。第六章提出了并论证了民族教育政策生成的两种生成范式,即程序性生成范式与策略性生成范式,认为民族教育政策的两种生成范式共同促进着民族教育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成长。第七章论述了民族教育政策的理想和理想的民族教育政策,认为民族教育政策的理想指引着理想的民族教育政策的生成,而理想的民族教育政策的生成为实现民族教育政策的理想架设了桥梁。结语部分用简洁的语言对民族教育政策作了探索性的分析,尝试性的提出了民族教育政策生成研究的学理性命题。通过分析与探索,本研究认为:第一,从长远的、应然的视角看,民族教育政策必然会随着民族的消亡而消失。但从当下的、实然的角度看,由于民族差别、教育发展差异等的长期性存在以及民族教育政策之国际性的实然存在,使得当下社会并不具备民族教育政策退隐的条件。相反地,民族教育政策在当前非但不能舍弃和取消,反而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成新的民族教育政策,以促进民族教育持续发展,帮助少数民族实现新的成长。第二,旨在于解决民族教育问题和实现少数民族的成长和发展的民族教育政策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是在国际世情、国内国情以及国内经济、教育、政治、人口以及民族文化等背景关系中生成的,而且,由于人的因素而赋予了某一背景的重要权值,而使得生成的民族教育政策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性。第三,基于民族教育问题和基于少数民族的成长,是民族教育政策生成起点的两种思维路径,前者主要着眼于民族教育问题现实,后者着眼于民族教育之为了人的教育目的。两者共同推动着民族教育的发展和少数民族教育的成长。第四,基于民族教育问题的程序性生成范式与基于少数民族成长和发展的策略性生成范式,是民族教育政策生成的两种范式,它们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以及少数民族的成长。第五,民族教育问题是一个涉及民族、教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复杂体,不能期望生成的民族教育政策能够解决所有的民族教育问题——尽管民族教育政策的政策追求是实现民族教育问题的完美解决。

陈永祥[7](2015)在《关注言语形式 读活寓言故事——《亡羊补牢》教学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第9课。【设计理念】语文教学不应过多地进行内容的分析,应关注文本语言的形式。寓言故事语言简洁,内容富有情趣,它通过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学生读来兴趣盎然,并且寓意自然流露。《亡羊补牢》的开头与结尾其实就说清了这个成语故事,为什么要在中间加入街坊的劝告、养羊人的不听劝和再次丢羊的经过,明眼的人一次丢羊就会及时修补羊圈,难道这个养羊人真的这么愚

周艳华[8](2014)在《语文课,我们忽略了什么?》文中认为最近,笔者听了一些语文课,对语文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有些疑惑:语文课,我们忽略了什么?案例一:"亡羊补牢"="知错就改"?一位教师执教《成语故事<亡羊补牢>》一课,有两个细节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一是在释题时,教师板书——亡:逃跑;二是在总结课文时,这位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知错就改,为时不晚。这样的板书在很多大型公开课上也出现过,始终没有听到有什么异议。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故事家喻户晓,通俗易懂,讲的是羊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而被狼叼走了,后来牧人听取邻居的劝告将羊圈的窟窿修补好,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姚秋芬[9](2013)在《亡羊而补牢 未为迟也——对“破窗效应”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破窗效应"是犯罪学领域的一个着名理论,但对于学校教育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破窗"的影响是非常隐蔽的,但后果又是非常可怕的。"破窗效应"的核心是把握"及时修复",也就是要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李玓[10](2013)在《《战国策·楚策》典故流变研究》文中提出摘要:《战国策》作为一部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国别体史料,在文学界和史学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有许多生动的故事和富于雄辩的语言逐渐成为典故词语,并被后世广泛引用。本文通过检索查阅相关文献,对《战国策》研究现状和典故研究现状做出简单综述,再收集各典故词典中出自《战国策》的典故词语,对其进行分类。我们将所有典故词语分为劝谏类、记事类和抒情类,从中又细分出十小类,并统计出这些典故在各策中的分布情况。湖南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我们就以出自《战国策·楚策》的典故词语为研究对象,选取各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典故词语,利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对这些典故词语及其变体的历代使用情况进行普查,梳理其发展和演变过程,同时对《汉语大词典》中《楚策》典故的收录情况进行补充。

二、未“亡羊”“补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未“亡羊”“补牢”(论文提纲范文)

(1)《战国策》“见兔而顾犬”释义献疑(论文提纲范文)

一、“见兔而顾犬”中“顾”字的训释
二、“顾”表“回头看”义辨正
三、“见兔而顾犬”中“顾”字新解
四、结语

(3)源自《战国策》成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成语界定
    二、《战国策》成语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源自《战国策》成语的定形方式
    一、直接提取
        (一) 整体提取
        (二) 部分提取
    二、变形整理
        (一) 增加字词
        (二) 减少字词
        (三) 更换字词
    三、事典概括
        (一) 单一事件
        (二) 典故结合
第二章 《战国策》成语的结构类型
    一、语法结构
        (一) 并列结构
        (二) 主谓结构
        (三) 动宾结构
        (四) 偏正结构
        (五) 补充结构
        (六) 连谓结构
        (七) 其他结构
    二、语义结构
        (一) 组合性成语
        (二) 综合性成语
        (三) 融合性成语
第三章 《战国策》成语的继承与发展
    一、成语的继承
        (一) 体现古汉语的词汇特征
        (二) 展现历史文化内涵
    二、成语的发展
        (一) 形式的发展
        (二) 意义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源自《战国策》成语汇总
后记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民族教育政策生成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核心概念: 民族教育政策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二) 分析与评价
        (三) 可能的研究空间
    四、研究假设、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与思路
        (一) 研究假设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框架与思路
第二章 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的前提
    一、民族教育政策之“祛”——应然的视角
    二、民族教育政策之“存”——实然的视角
        (一) 长期存在的民族差别使然
        (二) 长期存在的教育发展差异使然
        (三) 民族教育政策是一种国际性的实然存在
    三、民族教育政策之“存”——“祛政策”之后的想象
        (一) 想象之一: 艰难的研究生入学机会
        (二) 想象之二: 民族教育长期的整体性滞后
    四、民族教育政策从“存”到“祛”的条件
        (一) 何为条件
        (二) 民族教育政策消亡的条件具备了吗
第三章 民族教育政策的存在形式
    一、现成论: 必要的分析
        (一) 现成论概述
        (二) 现成论的根源
        (三) 现成论的反思与评价
    二、从现成论走向生成论: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 生成的概念
        (二) 生成论: 思维方式的转向
    三、民族教育政策: 生成论的观点
        (一) 民族教育问题没有一劳永逸地现成的解决方案
        (二) 民族教育政策是一种生成性存在
第四章 民族教育政策的生成起点
    一、研究起点的意义
        (一) 找到研究的大门
        (二) 定型研究的方向
        (三) 明确学科的发展方向
    二、民族教育问题作为民族教育政策生成的起点
        (一) 公共政策制定的逻辑起点之争
        (二) 民族教育问题作为民族教育政策生成的起点
    三、少数民族的发展作为民族教育政策生成的起点
第五章 民族教育政策生成的背景
    一、民族教育政策生成背景的意义
    二、民族教育政策生成的背景
        (一) 国际背景
        (二) 国内背景
    三、以万生一: 民族教育政策在多元背景关系中生成
        (一) 国外背景与国内背景综合作用生成民族教育政策
        (二) 国内各种背景综合作用生成民族教育政策
        (三) 人的选择机制赋予民族教育政策的特殊性
第六章 民族教育政策的生成范式
    一、民族教育政策生成:程序性范式
        (一) 发现民族教育问题
        (二) 民族教育问题的理解
        (三) 民族教育问题进入政策议程
        (四) 设计和规划民族教育政策方案
        (五) 民族教育政策方案的评估、确定
        (六) 民族教育政策的合法化
        (七) 民族教育政策的执行
        (八) 新的民族教育问题出现
    二、民族教育政策生成:策略性范式
        (一) 为何需要策略性生成范式
        (二) 理解策略性生成范式
第七章 民族教育政策的理想与理想的民族教育政策
    一、民族教育政策的理想
        (一) 理想的特征
        (二) 政策的理想
        (三) 民族教育政策的理想
    二、理想的民族教育政策
        (一) 对少数民族特殊性的充分关注
        (二) 逻辑的一致性
        (三) 成本最少与效益最大的统一
        (四) 政策文本解读的一致性
        (五) 政策的可执行性
        (六) 政策的合法性
    三、民族教育政策的理想与理想的民族教育的关系
        (一) 民族教育政策的理想标识理想的民族教育政策的目标与方向
        (二) 理想的民族教育政策搭建实现民族教育政策理想的桥梁
结语
    一、民族教育政策生成研究:概括性的思考
        (一) 不能期待民族教育政策解决所有的民族教育问题
        (二) 合适的才是最好地民族教育政策
        (三) 民族教育政策追求共生而不是独荣
        (四) 民族教育政策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五) 不可忽视的民族教育政策负效应
    二、民族教育政策生成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 基本结论
        (二)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关注言语形式 读活寓言故事——《亡羊补牢》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教学内容】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导入课题
    二、了解梗概,初明寓意
    三、体会写法,深悟寓意
    四、读活寓言,故事新编
    五、回归生活,拓展阅读

(10)《战国策·楚策》典故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现状
        1.1.1 课题来源
        1.1.2 《战国策》研究现状
        1.1.3 典故研究现状
    1.2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1.2.1 选题意义
        1.2.2 研究方法
2 《战国策·楚策》典故统计与分类
    2.1 劝谏类
    2.2 记事类
    2.3 抒情类
3 《战国策·楚策》劝谏类典故流变例析
    3.1 寓言劝谏
        3.1.1 狐假虎威
        3.1.2 黄雀哀
    3.2 例证劝谏
        3.2.1 惊弓之鸟
        3.2.2 亡羊补牢
    3.3 论辩劝谏
        3.3.1 食玉炊桂
4 《战国策·楚策》记事类典故流变例析
    4.1 臣子言行
        4.1.1 楚硅
        4.1.2 掩鼻计
    4.2 国情军事
        4.2.1 势不两立
5 《战国策·楚策》抒情类典故流变例析
    5.1 侠客情怀
        5.1.1 被坚执锐
    5.2 君主贤明
        5.2.1 食不甘味
6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未“亡羊”“补牢”(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国策》“见兔而顾犬”释义献疑[J]. 彭慧. 天中学刊, 2022(01)
  • [2]莫待“亡羊”再“补牢”[J]. 史正华. 农村电工, 2020(10)
  • [3]源自《战国策》成语研究[D]. 宋亚杰.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1)
  • [4]套期保值,筑好风险管理的“篱笆”[J]. 宋朝.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20(05)
  • [5]岂能等“教训”之后再整改[J]. 孙杨生. 中国安全生产, 2015(06)
  • [6]民族教育政策生成论[D]. 欧阳常青.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6)
  • [7]关注言语形式 读活寓言故事——《亡羊补牢》教学设计[J]. 陈永祥. 小学教学设计, 2015(07)
  • [8]语文课,我们忽略了什么?[J]. 周艳华. 湖南教育(中), 2014(03)
  • [9]亡羊而补牢 未为迟也——对“破窗效应”的思考[J]. 姚秋芬.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8)
  • [10]《战国策·楚策》典故流变研究[D]. 李玓. 中南大学, 2013(06)

标签:;  ;  ;  

不是“丢羊”“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