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现实没有脱节

书与现实没有脱节

一、书本与实际没有脱节(论文文献综述)

李培挺[1](2021)在《从“训导”到“育导”——当代中国转型境遇下管理教育变迁的内在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管理教育绝不是空的理论灌输,应是直面实践中组织与人的发展诉求。这需要基于当代中国转型境遇背景,构建"管理教育-管理实践"联动框架,侧重于分析管理教育理念定位变迁。新中国之后管理教育理念与管理实践的关系是丰富而复杂的,既有引进借鉴型,也有相对于管理教育理论更偏重自身现场教育的倾向,还存在管理实践与管理教育平行发展的隐忧。这种平行发展造成管理教育与管理实践的脱节。而近年的"双创"教育、新商科教育的提出,更加倡导"管理教育-管理实践"的有效联动。面向未来的管理创新时代,师者应更深度地直面实践,使管理教育模式从"训导"优化为"育导"。

吴鹏[2](2021)在《基于BIM和VR技术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应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BIM与VR技术作为建筑行业发展中的新兴技术,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在传统"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引入BIM与VR技术,能够让学生体验虚拟现实中的场景,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针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有效地将BIM与VR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施工"课堂。从高校近几年招生情况来看,土木工程等传统理工科专业的关注度呈下降趋势,而人工智能、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热度逐年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传统土木工程专业亟待转型,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谷佳媚,李苑雷[3](2021)在《列宁《青年团的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与现实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是一篇蕴含着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着作。该文既明确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照对象、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还提出了关于共产主义道德、思想教育、结合劳动等思想深刻、言语精炼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断,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权钊[4](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广元市3所高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曹斌华[5](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张雨萌[6](2021)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推动下,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人无德而不立,一个人的道德是其安身立命之本,人人无德,社会则不立,可见道德对人与社会的重要。学生的生活、学生个体都是整体性的存在,学校道德教育是因为学生而生,应当也是具有整体性的,道德教育是导以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由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但作为如此重要的道德教育,在学校道德实践过程中仍有较大偏差,道德教育异化为给他人展示的产物,往往带有“秀”色;作为整体性存在的道德教育被人为割裂,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别教育,忽视其内化过程,背离道德发展的规律。况且学生道德知行不一,要想让每位学生成为道德的人,就必须进行知行统一的教育。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并不高,学校道德教育知行培养存在问题,与立德树人目标相悖。学校道德教育知行脱节,引人反思,以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学校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的表征,分析其成因,并基于生活德育与道德知行合一理论提出整体的改进措施。为更好研究学校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问题,以沈阳S小学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查,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及介绍研究思路。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沈阳市S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问题进行研究。第二部分为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及道德教育知行理论,对道德教育、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道德知行脱节进行概念界定,并论述了生活德育理论和道德知行合一理论,将其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S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的表征,学生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直接受众,也体现着学校道德教育的知行脱节,因此小学道德教育知行脱节表征具体分为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观察学校道德教育知行情况与学生道德行为的表现,并运用访谈法探析学生的道德认知,以此分析学生道德知行是否统一,归纳总结得出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的表征。第四部分探讨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成因,基于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现状调查的资料,总结归纳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的成因并进行分析,提出学校道德教育有“去人化”倾向、学校道德教育部分评价标准矛盾、学校道德教育重视程度较低、教师任务繁重角色超载四个成因。第五部分提出改进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问题的措施,基于生活德育论及道德知行合一理论,整体提出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提出学校德育回归生活、教师道德教育专业化、学校行政管理专业化三条实施建议,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第六部分是结语,针对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罗贤娴[7](2021)在《弗朗西丝·伯尼与简·奥斯汀小说女性观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结合洛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主义思想、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比较研究弗朗西丝·伯尼与简·奥斯汀小说中女性观的艺术呈现。18世纪英国社会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变革,对两位作者的女性意识和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她们在描写当时的社会风貌、风俗人情以及变革时期的英国女性家庭环境、生活境遇和婚恋选择时,审视传统女性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表达的限制。她们借用小说形式加入18世纪的社会讨论,评议男权压制下的传统女性观,对女性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所面对的困境及女性道德规范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形成,提出各自的见解。然而,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创作经历使她们对女性问题的理解不同,也使她们在各自小说中表现出不同层次和性质的女性困境和女性道德。解析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反映的女性观,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两位小说家对于女性问题的思考,还有助于理解二者小说中女性思想与小说艺术创作之间的关联和发展,更有助于梳理和认识女性小说在英国18世纪的变革中起到的作用。伯尼与奥斯汀分别从女性教育与女性道德两个方面表达各自的女性观。首先,二者均反对以才艺为主的传统女性教育,认同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认为提升女性在社会实践中的理性认知能力才是女性教育的核心。其次,二者都反对行为指导书籍赞颂的抽象女性美德,鼓励女性在社会实践中用思辨的头脑衡量经济条件和情感因素对道德的判断,进而在人生重要关口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写作层面,两位小说家在吸收传统小说叙事技巧的基础上,挖掘和发展符合自己需要的叙事策略来阐述既定的主题。可以说,伯尼与奥斯汀的小说创作对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女性小说的兴起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国内的伯尼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除少量文章以及文学史中的简单评述外,相关研究十分稀少。这位与奥斯汀同时代且令其钦佩的女性小说家未真正进入国内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国内学者一般仅知晓伯尼对奥斯汀有重要影响,但不清楚这种影响具体是什么,也不明白这种影响是如何产生的,更不了解奥斯汀如何超越她曾经的榜样。笔者曾在联合培养期间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伯尼研究中心,接触到中心汇集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关于伯尼家族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也与中心的教授、研究员和博士生有着深入交流。这段经历令我获益匪浅,我也希望在以上几个方面给出自己的解答。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处于变革时期的18世纪英国社会、流行思想和文化背景,尤其是传统女性道德规范和进步女性思想之间的论辩;同时,也介绍伯尼与奥斯汀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和小说创作。在国内外学界对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女性问题的研究基础上,论文从女性教育观、女性道德观以及小说叙事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反映的女性观。第二章则结合洛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探讨伯尼和奥斯汀小说中女性自我认知教育,分别从女性认知成长的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实践阶段和反思阶段——进行分析和解读。第三章分析伯尼与奥斯汀小说的女性道德观,解读两位小说家如何在各自的小说中讨论经济因素和情感因素对女性道德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以及在双重影响下女主人公如何在婚姻关口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第四章借助当代叙事学理论,对比研究两位女性小说家的叙事话语,比较二者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以及叙事风格方面采用的与男性小说家不同的叙事策略和这些叙事策略在表达作者女性观方面取得的功效。第五章回顾并总结全文的要点。

李丽红[8](2021)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新时代国际教育改革和国民素质教育的发展,《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其中地理实践力培养肩负着新时代学习者应具备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的任务,促进学生成为具备自主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地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该教学方法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吸引了众多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的关注,但关于地理实验教学策略的提出有老生常谈之嫌。因此,亟需了解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和学生地理实践力水平的现状,探究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策略,对实验教学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梳理前人研究的成果,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杜威“从做中学”理论为基础。使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法,调取地理实验教学发展现状和学生地理实践力水平的真实数据,调查方式为随机抽取和网络问卷,调查对象为广西玉林市某中学的部分学生和玉林市高中地理教师,访谈对象为容县某中学的地理教师。经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课堂观察,得知目前地理实验教学发展不良,学生地理实践力水平不高,主要问题是实验教学地位被忽视,实际教学缺少课程与课时的安排,教学开展频次有限,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设施设备不配套等情况,故目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效果不明显。根据调查结果的显示,本文从社会、教学、教师和学生四方面深入分析影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因素。在结合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九大优化策略。首先提出课程、课时的设置,优化培训方式培养专业的实验人才,用以改善社会态度;二是依据教学目标,选取多样化实验教学内容,合理开发乡土实验教育资源;三是明确实验流程,多元使用教学方法;四是填补实验设施设备的空缺,精简实际教学所需的教具;五是实施地理实验教学八步措施,用以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六是健全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及时制定课堂实验教学评价表;七是学校将实验教学纳入研讨项目并定期开展研讨会;八是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改善教学的态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掌握教学技能;九是多元学生的实验学习活动,改善学习的态度,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反思归纳,积累实验的基础。基于实验教学策略的提出,进行优化课堂实验教学的实施。分别选取教学背景与教学条件相同的两个班级,但学习基础不一致的择校生班和非择校生班,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实验教学,用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对实验教学的课堂观察,分析每个实验案例实施的结果,总结归纳出实验教学的一般规律,且开展了实验教学的实证研究。经调查数据和成绩结果显示所开展的课堂实验教学,可改善目前实验教学发展的问题与局限,学生明显得到更多自主学习与自主发挥的空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地位和学习效率,促进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本文针对性地提出部分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和策略,意在给实验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希冀地理实验教学在践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上得到良性发展。

赵琦[9](2021)在《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开展的专门性认证,旨在提升高等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实现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对接,是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各高校积极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前已有上千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地方高校是推动我国由工程制造业大国向工程制造业强国转变的重要力量,是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地方高校应积极调整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抓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契机,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本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在梳理了专业认证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为具体研究案例,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照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支撑条件四个方面对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运用SPSS 21.0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同时以Nvivo 12 Plus为辅助工具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归纳编码,发现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不符、工程实践技能缺失、知识传授单一化和支撑条件弱化四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课程体系的崭新构思、教学方法的全面变革和支撑条件的多级建设四方面提出优化策略,要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构建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运用线上教学等现代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和打造三级实践育人体系,提升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韦婷[10](2021)在《《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文中指出《广雅》爲三国魏张揖所撰,该书体例比附《尔雅》,是《尔雅》之後又一部解释词义的训诂之作。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即疏证《广雅》的集大成之作,该书根据“因声求义”理论指出、系联大量具有音同、音近、音通、音转等通假关系的字组,并据此校订相关传世文献,多有发明,犹爲後人奉爲圭臬。历来对於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并不全面,对《疏证》中具有通假关系的材料也未能穷尽地整理、证实与检讨。本文选取《疏证》(含《补正》)中具有通假关系的异类声素字组爲研究对象,以“新材料”爲切入点,尽量全面地结合传世、出土文献材料对这些字组进行“新证”研究。其中,传世文献以先秦、两汉、魏晋材料爲主,出土文献以战国、秦汉简帛材料爲主,兼及金文、碑刻、铜镜、玺印、兵器及古文字字形等材料。通过本文的“新证”研究,意义有二:一是丰富了传世与出土文献中通假字的研究。本文拓展了《广雅疏证》的研究视野,不仅指出、证实不少新见通假字组,且较爲系统地总结了先秦两汉时期的通假材料、原则、规律及问题。二是本文在多重证据、多种角度上重新检讨与评价了王念孙的声韵理论、音转理论以及因声求义理论。本文通过对3466组异类通假关系字组地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一、王氏在《疏证》中一直将东、冬合韵,王氏晚年分韵二十二部,或基於谐声材料。二、在已标注声韵关系的3446组异类通假关系字组中,主要以双声或叠韵字最多,以同类音转爲次,以异类音转最少。从声韵关系的配合上来看,皆以声韵相近或双声叠韵爲主。从异类声、韵转的分布来看,常用、无例证通假字中的声、韵转规律与王力相同,其声韵部流转的语音条件皆呈反比,而不常用通假字中的声韵部流转没有明显反比关系。三、王氏《疏证》中“因声求义”理论已经脱离了以往随意“音转”的风气,基本严格遵守古声韵系统来系联音义,仅在个别单一音义系联上出现了问题。四、王氏《疏证》中的“转”主要是指声纽相同或相近,韵部相流转,王氏对於“音转”的尺度整体有很好的把握,存在少量滥用“音转”现象。值得注意地是,其中大多特殊音转词,属於受到时、地等因素影响较多的声训词、同源词、方言词、名物词、虚词、连词等等,而小部分零散的声训词、同训词或义近实词的特殊音转现象有待商榷。

二、书本与实际没有脱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书本与实际没有脱节(论文提纲范文)

(1)从“训导”到“育导”——当代中国转型境遇下管理教育变迁的内在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当代中国转型境遇下管理教育变迁
    (一)管理教育概念引入与转型境遇释义
    (二)技术导向、借鉴式与训导型
    (三)以激发群众为主导的现场教育
    (四)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型借鉴式特征
    (五)改革开放拓展期:平行趋向的隐忧
    (六)改革开放深化期:管理创新时代的新契机
三、当代中国管理教育变迁的厘定
    (一)联动特色
    (二)阶段性诉求
    (三)管理教育理念更新:从训导到育导
四、引领创新背景下“管理教育-管理实践”联动
五、结束语与研究展望

(2)基于BIM和VR技术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存在差异。
    2. 实践课程参与度不高。
    3. 考核方式不太客观。
三、BIM与VR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的应用
    1. 土木工程施工的工艺与流程。
    2. 施工图纸。
    3.“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设计。
    4. 施工现场安全意识。
    5. 专业融合。
四、基于BIM和VR技术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优势
    1.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学习形式多样化。
    3. 教学模式安全可靠。
    4. 考核方式全面。
    5. 促进教师团队建设。
五、结论和展望

(3)列宁《青年团的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与现实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一)《青年团的任务》指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照对象——青年
    (二)《青年团的任务》重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科学
    (三)《青年团的任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书本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二、严谨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论断
    (一)论断一:道德是为人类社会上升到更高的水平,为人类社会摆脱对劳动的剥削服务的
    (二)论断二:没有这样的统一意志、团结以及工农的自觉纪律,我们的事业就毫无希望
    (三)论断三:要把教育同劳动结合起来
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多场域融合发展的生活化教育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覆盖全社会各个阶层,面向全体人民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道德教育知行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道德教育
        2.1.2 道德认知
        2.1.3 道德行为
        2.1.4 道德知行脱节
    2.2 道德教育知行相关理论
        2.2.1 生活德育理论
        2.2.2 道德知行合一理论
第3章 S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的表征
    3.1 S小学道德教育知行脱节的学校层面凸现
        3.1.1 明确要求的道德行为与被忽略的道德认知
        3.1.2 无差别的道德教育内容,有违学生发展规律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培养
        3.1.3 道德认知培养功利化,道德行为无处生根
        3.1.4 道德教育缺乏一贯性,道德认知与行为无法巩固
        3.1.5 道德教育知性化,割裂与道德行为之间的联系
    3.2 S小学道德教育知行脱节的学生层面凸现
        3.2.1 有知无行
        3.2.2 因人而行
        3.2.3 行为不一
第4章 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问题成因
    4.1 学校道德教育有“去人化”倾向
    4.2 学校道德教育部分评价标准矛盾
    4.3 学校道德教育重视程度较低
    4.4 教师任务繁重角色超载
第5章 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问题应对策略
    5.1 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
        5.1.1 学校道德教育回归人的生活
        5.1.2 建构生活道德教育的范式
    5.2 教师道德教育专业化
        5.2.1 道德教育理论知识专业化
        5.2.2 道德教育方法专业化
        5.2.3 道德教育过程专业化
        5.2.4 道德评价合理化
    5.3 学校行政管理专业化
        5.3.1 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
        5.3.2 注重道德教育的衔接
        5.3.3 提升道德教育评价科学性
        5.3.4 打造家校合作的道德教育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7)弗朗西丝·伯尼与简·奥斯汀小说女性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文版本
书名缩写
弗朗西丝·伯尼生平与作品年表
简·奥斯汀生平与作品年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女性教育观比较
第三章 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女性道德观比较
第四章 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女性之叙事比较
第五章 结论
引用文献
参考文献

(8)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1.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
        2.中学地理教学需求
        3.教育理念、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地理实践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地理实验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地理实践力
        2.实验教学
        3.地理实验教学
        4.地理实践力和地理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式与调查对象
    (三)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四)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2.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五)访谈结果
    (六)影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因素分析
        1.地理实验教学现状发展问题
        2.地理实验教学发展因素分析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
    (一)设置课程与课时,培养人才,改善社会态度
        1.实验课程设置的系统化
        2.实验教学时间的常规化
        3.实验教学培训方式的结构化
    (二)依据教学目标,选取多样化实验教学内容
        1.课内实验内容
        2.课外实验内容
    (三)明确实验流程,多元使用教学方法
        1.验证性实验
        2.综合性实验
        3.设计性实验
    (四)填补实验设施设备空缺,精选教具
        1.实验设施设备的填补
        2.精选实验教学所需的教具
    (五)提高实验教学课堂实施效率
        1.创设真实的实践情境
        2.巧设实践活动,在认知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
        3.把控课堂节奏,在求知与质疑中提出问题
        4.明确问题,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与技能
        5.分析地理问题,做出实验活动方案
        6.在知识转化与应用中,解决地理问题
        7.利用实验评价,促进深度学习
        8.课后实践地理的拓展
    (六)健全实践评价体系,改善教学评价滞后
        1.终结性和过程性评价结合
        2.及时制定课堂教学评价表
    (七)开展实验教学研讨会,改善教学脱节
    (八)提升教学素养,改善教学态度和技能掌握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2.强化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3.参与实验教学竞赛
        4.树立教学信心
    (九)多元学习活动,学会总结反思,改善学习态度与基础
        1.体验式实验学习
        2.实验问题探究学习
        3.生活地理学习
        4.消除学习畏难情绪,学会总结归纳经验
五、高中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案例探讨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内容
    (五)实验教学时间
    (六)实验内容的时间安排
    (七)实验教学案例分析
六、高中地理课堂实验学习效果的验证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实证研究分析
        1.研究思路分析
        2.研究目的
        3.研究方法与对象
        4.研究结果分析
        5.问卷调查结论
    (二)学生地理实践力提升分析
七、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1.研究创新点
        2.研究不足
    (三)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验教学开展现状调查(学生版)
附录二 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验教学开展现状调查(教师版)
附录三 教师访谈内容
附录四 23级2020年10月地理考试
附录五 2020年秋季期高一年级段考地理试题
附录六 23级地理12月份试卷
附录七 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验教学反馈调查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国内工程专业认证的兴起
        2.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要求
        3.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急需改革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工程专业认证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2.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
        3.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的设计
        2.研究方法的选择
    (五)创新之处
二、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分析框架
    (一)我国工程教育发展历程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回顾
        1.工程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时期
        2.工程教育专才型人才培养时期
        3.工程教育通才型人才培养时期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施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的背景与政策引导
        2.国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及其实践探索
        3.EIP-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特色与适用性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定位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与内容
        2.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与地方高校行动选择
        3.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四)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1.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人才
        2.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技能
        3.教学方法:强调新兴教学技术
        4.支撑要求:满足多方需求
三、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
    (一)本论文案例选择的依据
    (二)山东省D学院的创立及其机械类专业建设
        1.山东省D学院的创立及其发展历程
        2.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发展概况
    (三)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过程
        1.问卷维度的设计
        2.调查样本的选取
        3.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调查结果的统计方法
    (四)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结果呈现
        1.问卷的信度检验和效度分析
        2.问卷调查结果的频数分析
        3.问卷调查结果的交叉分析
    (五)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访谈调查过程
        1.访谈对象的选取
        2.访谈提纲的设计
        3.访谈过程的实施
        4.访谈内容的整理
四、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现状
        1.调整了机械类专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2.拓展了机械类专业工程人才课程体系
        3.更新了机械类专业工程人才教学方法
        4.改善了机械类专业工程人才支撑条件
    (二)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盲目追求高精尖人才
        2.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工程实践技能缺失
        3.教学方法:传统式教学,形式创新受到制约
        4.支撑条件: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环境不足
    (三)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1.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办学过于功利化
        2.课程设置思路混乱,校企合作程度低
        3.学校管理机制滞后,教师考核不完善
        4.政府合作意识淡薄,缺乏政策的扶持
五、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设计
    (一)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
        1.革新思想与精准定位,满足当地企业发展
        2.目标制定需多方参与,过程性要适度调整
        3.改变单一的培养形式,进行综合化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的崭新构思
        1.加强统筹与规划,转变课程设置观念
        2.课程体系模块化,培养综合工程能力
        3.加大校企间合作,突出实践技能培养
    (三)教学方法的全面变革
        1.转变教学思维,确立学生中心教学理念
        2.改革传统方法,探索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3.注重因材施教,推行研究性的教学方法
    (四)支撑条件的多级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2.校内外实践联动发力,打造三级循环育人体系
        3.构建学校网络资源库,建立全天候多功能实验室
        4.学校管理要持续改进,建立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A1 关于某地方高校工程人才模式的调查问卷
附录 A2 山东省六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部分节选)
致谢

(10)《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上编
    绪论
        第一节 《广雅》与《广雅疏证》
        一、《广雅》概况
        二、《广雅疏证》概况
        第二节 《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解题
        一、“通假关系”相关概念界定
        二、通假字与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三、“新证”界定
        第三节 《广雅疏证》研究现状回顾
        一、王氏的音韵学、音转理论研究回顾
        二、王氏的“因声求义”理论与实践情况回顾
        三、“新证”研究回顾
        第四节 研究对象、使用材料范围
        一、研究对象
        二、使用材料范围
        第五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广雅疏证》语音关系新证概况
        第一节 王念孙的声韵理论概述
        第二节 《广雅疏证》中常用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一、常用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二、常用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三、小结
        第三节 《广雅疏证》中不常用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一、不常用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二、不常用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三、小结
        第四节 《广雅疏证》中无例证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一、无例证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二、无例证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三、小结
    第二章 从“新证”看王氏的“因声求义”理论
        第一节 “因声求义”理论溯源
        第二节 从“新证”看《疏证》对“因声求义”的实践
        一、从“新证”看王氏疏证连词
        二、从“新证”看王氏疏证的虚词
        三、从“新证”看王氏疏证的名物词
        四、从“新证”看王氏系联的同源字
        五、从“新证”看王氏指出的通假字
        六、从“新证”看王氏系联的音义相近字
        第三节 王念孙“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得失
        一、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成就
        二、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不足
    第三章 从“新证”看王氏的“音转”理论
        第一节 《广雅疏证》“新证”中的异类声转研究
        一、“新证”通假字的异类声转概况
        二、无例证通假字异类声转分析
        第二节 《广雅疏证》“新证”中的异类韵转研究
        一、“新证”通假字的异类韵转概况
        二、无例证通假字异类韵转分析
        第三节 从“新证”看《广雅疏证》中的“转”语
        一、常用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二、不常用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三、无例证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第四节 王氏音转理论与实践的得失
    结语
下编
    表一:《广雅疏证》(含《补正》)常用通假字一览表
    表二:《广雅疏证》(含《补正》)不常用通假字一览表
    表三:《广雅疏证》(含《补正》)无例证通假字一览表
    三十韵部条目索引
    音序索引
    引用材料简称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书本与实际没有脱节(论文参考文献)

  • [1]从“训导”到“育导”——当代中国转型境遇下管理教育变迁的内在逻辑[J]. 李培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基于BIM和VR技术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应用探讨[J]. 吴鹏. 教育教学论坛, 2021(47)
  • [3]列宁《青年团的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与现实启示[J]. 谷佳媚,李苑雷.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4]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广元市3所高中为例[D]. 权钊.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5]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问题研究[D]. 张雨萌. 沈阳大学, 2021(09)
  • [7]弗朗西丝·伯尼与简·奥斯汀小说女性观比较研究[D]. 罗贤娴.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8]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D]. 李丽红.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9]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的分析[D]. 赵琦.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10]《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D]. 韦婷.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书与现实没有脱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