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杉树的选择标准和方法(初稿)

优良杉树的选择标准和方法(初稿)

一、柳杉优树选择的标准与方法(初稿)(论文文献综述)

袁美灵,文亚峰,武星彤,李鑫玉,王敏求,蔡梦颖,李霞,张原[1](2019)在《柳杉遗传资源及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柳杉是东亚地区重要的用材林树种,包括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和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两个种。本文结合国内外柳杉遗传资源及其研究现状,对其资源分布与特征,遗传变异及遗传育种研究进行述评。提出当前柳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就其今后研究重点进行展望。对我国柳杉资源保护和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霞浦县杨梅岭林场[2](1977)在《柳杉优树选择的标准与方法(初稿)》文中指出 柳杉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多、繁殖易、分布广、适应性强,是我省主要的速生用材和“四旁”绿化树种之一。由于自然条件影响和异花传粉,自然变异显着,形成优劣的混杂群体,为选择优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我省柳杉资源少,片林小,多数是幼龄林和块状、团状分布的混交林,树龄较高大的绝大多数是散生树和“四旁”树。为了落实毛主席关于“推广优良品种”的指示,积极选育柳

亓军红[3](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指出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刘红[4](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李绪尧[5](2004)在《红松果林培育配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项研究是以牡丹江林区红松果林培育技术为研究对象,从结实型优良林分及优树的选择、嫁接、新造果林、果林经营密度、截干、松土、覆膜、引种刺老芽、最佳采种期、红松的物候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红松人工林分类经营、定向培育红松果林、果材兼用林、用材林的理论与分类标准,制订了结实型优良林分和优树的标准与选择方法,选择出了结实型优良林分120个小班,结实型预选优树1036株,结实型初选优树19株。经试验研究,获得了髓心形成层贴接的三种改进方法,嫁接的最佳时间、接穗及砧木的选择标准、嫁接植株的管理。新造型红松果林的地块选择、混交与造林技术、幼林管护、落叶松与红松果林混交营造的优势与效果。改建型红松果林最佳经营密度、截干促进红松结实技术与方法、整地与覆膜促进红松结实效果、红松果林引种刺老芽密度与经济效益以及红松最佳采种时间等结论性成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科学配套的技术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红松果林结实量,培育红松果林不仅可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而且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配套实用技术。

李单琦[6](2015)在《福建柏遗传多样性研究与景观型福建柏良种选择》文中指出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 (Dunn) Henry et Thomas),福建柏属的单一种植物,是一种古老的孑遗植物,也是我国珍贵的濒危物种,具有园林应用价值。本研究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5个种源福建柏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景观型福建柏进行良种选择。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适用于福建柏ISSR-PCR反应体系:总体积20μl,10×PCR buffer 2μl, Mg2+浓度1.8mmol·L-1, dNTPs浓度0.25 mmol·L-1, Taq酶浓度0.25U,引物浓度0.7μmol·L-1,模板DNA 50ng;扩增体系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48.6℃退火40s、72℃延伸2mmin,40个循环,72℃延伸7mmin。2、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17条;对供试的45个福建柏样本共扩增出237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217个,占总位点的91.56%;各个引物扩增位点在9-19个之间,平均13.94个;多态性位点在8-18个之间,平均12.76个;各个引物检测出的DNA片段大小在200-4500bp之间。3、利用引物UBC854、UBC849、UBC857、UBC860和UBC840构建了45个福建柏样本基于ISSR分析的DNA指纹图谱。4、利用Popgene 32软件对45份福建柏样本进行分析,得到总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9156,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348,Nei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610,Shannon信息指数1为0.4016,总基因多样性Ht为0.2610。样本间遗传相似度在0.5949-0.8481之间,平均为0.7492;遗传距离在0.1499-0.5193之间,平均为0.3078。5、35个种源多态位点百分率在26.16-54.43%之间,平均为37.67%;总体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8312,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076,Nei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444,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753,总基因多样性Ht为0.2444。种源间遗传相似度在0.6203-0.8608之间,平均为0.7540;遗传距离在0.1499-0.4776之间,平均为0.2914,其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泉州市丰田林场种源和泉州市竹园林场种源,亲缘关系最远的是三明市尤溪林场种源和韶关市罗坑自然保护区种源。6、福建省内7个福建柏居群共扩增出187个多态性位点,多态位点百分数为78.90%;多态性位点在36-150个之间,平均88个;多态位点百分率在15.19-63.29%之间,平均为37.07%。7个居群Na, Ne、h、和I指数分别为1.7890、13517、0.2150和0.3337,7个居群的总遗传多样性Ht为0.2072,种群内遗传多样性Hs为0.1320,种群间分化水平Gst为0.3629,种群间基因流Nm为0.8780。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分别在0.8324-0.9523和0.0489-0.1834之间,平均为0.9038和0.1047。7、5个省份的福建柏居群多态性位点在59-187个之间,平均111个。5个居群总的Na、Ne、h、I遗传多样性指标分别为1.9156、1.3861、0.2352、0.3663;5个居群的Ht、Hs、Gst指标分别为0.2410、0.1583、0.3432。群体间遗传相似度在0.8412-0.9436之间,平均为0.8900;遗传距离在0.0581-0.1729之间,平均为0.1414。8、根据基于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方法将35个福建柏种源划分为四类,第一类为32号种源;第二类为10号种源:第三类为2号、5号、7号、9号、11号、16号、22号、33号、34号和35号共10个种源;第四类为1号、3号、4号、6号、8号、12号、13号、14号、15号、17号、18号、19号、20号、21号、23号、24号、25号、26号、27号、28号、29号、30号和31号共23个种源。将7个福建省种群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南平市种群;第二类为漳州市种群;第三类为泉州市、三明市、福州市、龙岩市和宁德市种群。将5省份种群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福建省、广西省和湖南省种群;第二类为广东省;第三类为四川省种群。9、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景观型福建柏的观赏价值评价体系,并确定相关评价因子和权重。根据这一体系,为入选实验的16株福建柏各性状指标进行评分,结合权重值计算综合评分值,结果显示等级达到Ⅰ级的为10号和11号,达到Ⅱ级为3号、9号、12号和14号,其余10株全为Ⅲ级。

龚桂芳[7](2020)在《马尾松产脂性状EST-SSR引物开发及关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属于松科(Pinaceae)松属(Pinus L.)双维管束松亚属(Subgen.Pinus)常绿乔木。马尾松是我国分布最广泛的针叶树种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荒山造林树种和我国南方林业产业的当家树种。马尾松脂材兼用是我国最主要的产脂树种,马尾松松脂占全国产脂量的70%以上。由于市场对松脂的需求量较大,但目前可推广的高产脂马尾松品系较少,不能满足市场对松脂的需求量,因此对马尾松产脂性状的遗传改良非常重要。传统的改良方式主要是通过选择优良单株和杂交实现的,但这种改良方式所需的周期较长。而通过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方法开发出与马尾松产脂性状显着相关的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加快高产脂良种选育的进程。本研究通过对马尾松无性系的3种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转录组序列中SSR的重复单元类型、频率及分布特点,根据产脂差异序列筛选并设计合成EST-SSR引物,并对所开发的259对引物进行验证,将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EST-SSR引物对马尾松无性系进行分型检测,结合产脂量表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旨在寻找与马尾松产脂性状显着相关的分子标记,为马尾松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缩短马尾松产脂性状改良周期,加快良种选育进程。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转录组测序开发马尾松EST-SSR引物。通过对马尾松高产脂无性系和普通产脂无性系的针叶、顶芽和韧皮部共6个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对转录组测序结果中获得的124 345条Unigene序列进行分析,发现14 461个SSR位点分布在12 077条Unigene中,则SSR的发生频率为9.71%。SSR序列长度为1024 bp的重复序列最多。SSR重复基元类型最多的是单核苷酸重复序列,其次是二、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单核苷酸重复序列占SSR序列总数的58.18%,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的百分比分别为20.32%和19.7%,其优势重复基元分别为A/T、AT/AT和AGC/CTG。对高产脂和普通产脂马尾松的表达差异序列进行分析,共获得含SSR序列的表达差异基因3873条,其中在针叶、顶芽和韧皮部共有的差异基因281条。根据差异基因进行筛选共设计合成引物259对。2.候选基因EST-SSR引物的多态性检测。通过对设计合成的259对EST-SSR引物的有效性和多态性进行PCR检测,结果共有147对引物能扩增出清晰的条带,则引物的扩增有效率为56.76%,有65对引物有多态性,多态率为25.10%。说明基于马尾松产脂性状差异序列设计是EST-SSR引物是有效可行的。3.对马尾松产脂性状进行候选基因关联分析时,先使用admixture软件对马尾松群体进行结构分析,根据聚类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得到最优分群数,结果得到K=1,则该群体没有明显的分群,最佳分群数为1,说明该群体结构较简单。使用EMMAX、GAPIT、TASSEL-GLM、TASSEL-MLM共3种软件的4种分析模型分别对马尾松的产脂力(CZL)、日平均产脂量(QRC)和期望日平均产脂脂量(RC)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共检测到8个显着相关(P<0.05)的标记,表型变异解释率在0.01%1.61%之间。EMMAX和GAPIT模型进行关联分析获得与马尾松产脂力、日平均产脂量、期望日产脂量显着相关的标记分别为1个、4个、3个和2个、3个、2个。在GLM模型进行关联分析得到与马尾松产脂力显着相关的标记6个、与日平均产脂量显着相关的标记7个、与期望日产脂量显着相关的标记7个;利用MLM模型进行关联分析得到与马尾松产脂力显着相关的标记3个、与日平均产脂量显着相关的标记3个、与期望日产脂量显着相关的标记4个;其中在这两种模型均检测到的与产脂力显着相关标记有3个,与日均产量显着相关的标记3个、与期望日产脂量显着相关的标记4个。

苏月秀[8](2012)在《我国森林经营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研究我国森林经营现状,可为我国森林经营相关工作和项目提供理论依据,为森林经营决策制定提供政策性建议。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森林资源概况、森林经营历史沿革、森林经营指导思想。在研究各省森林资源和经营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四大林区即东北、西南、东南及北方零散林区的地理要求进行分区资料整理,分析了各林区森林资源及经营现状、做法经验及典型经营模式。从法律行政管理、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费政策、技术政策等几方面总结了现行森林经营政策。针对森林经营现状,提出了各林区森林经营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分析我国森林经营现状及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政策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森林资源总量和面积呈现持续双增长,各林区森林经营有特点、有重点、有突破,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定的森林经营模式和方法。森林经营政策涉及全面,森林多功能多效益逐步显现,各项林业事业稳步推进。但同时存在许多问题:森林经营意识不强;法制建设不完整;集体林改后续政策有待加强;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林业产权激励机制尚未形成;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科技支撑不足。

张华新[9](1996)在《油松种子园优质高产的遗传和栽培基础》文中研究表明提高油松种子园种子产量和品质是种子园管理的核心,也是当前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于1985~1995年在河南卢氏和内蒙古宁城黑里河油松种子园,观测了雌雄球花在树冠中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了光环境对雌雄球花空间分布的影响,探讨了树体修剪的原则;测定了无性系花粉数量和花粉生活力,并在球果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无性系间、无性系内分株间及不同冠层和方位中球果性状的差异及其原因,讨论了球果性状与种子产量的关系;调查了31个无性系11年的雌雄球花量,分析了无性系雌雄球花量的变异和年份变化,从中分别筛选出20和22个雌、雄球花量稳定和超稳定的无性系;在连续3年授粉试验的基础上,检测了进入珠孔和珠心的花粉粒数,分析了不同授粉方式的授粉效率,证实油松符合“最先到达珠被臂的花粉,优先进入珠孔和珠心”的假设,并根据雌球花在可授期内的授粉效率,提出了开花频率计算中加权值的确定方法;在结实初期和盛期各3年,观察了两个种子园86个无性系的开花物候,了解了开花物候在无性系、同一无性系分株间和树冠不同部位的差异,分析了气候条件对开花物候的影响以及开花物候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了开花物候、配子数量与子代遗传组成的关系,讨论了开花同步性、配子产量和配置密度等对配子贡献的影响,并以配子贡献平衡为原则,按开花同步性、配子产量对无性系进行再选择,并估算了子代平均基因型值;观察了油松雌雄球花的分化时间,雌雄配子体的形成、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在各个发育阶段败育胚珠的形态特征,以及不同无性系在球花发端和大小孢子发育进程上的差异,确定了雌雄球花促花处理的最适时期。 通过研究影响种子产量和品质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得出遗传、营养、花粉数量、亲本间交配亲和性、自交和病虫害等因素是造成球果败育和胚珠败育的主要因素;树冠间交叠和郁闭可限制球花分布;开花同步性、配子数量、亲本间交配亲和性及自交等影响配子贡献;自交是空籽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降低种子发芽率、苗木保存率和生长量。无性系再选择、辅助授粉、营养管理、疏伐和树体修剪等是提高种子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并提出了将来的研究目标。

徐华[10](2003)在《杭州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初探》文中认为杭州处于亚热带北缘、长江三角洲南翼,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杭州又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随着余杭、萧山划入杭州市区,杭州正向国际大都市迈进,因此除了有便捷的交通外,还需要有符合时代审美要求和国际大都市形象的道路绿地景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在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对城市形象有重要作用,回顾杭州城市道路绿地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反映杭州城市定位和风格的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1.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概述;2.杭州城市道路绿地建设概况;3.杭州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现状分析;4.杭州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5.结语。 第一部分,论述了与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有关的概念和研究现状。首先论述了城市道路绿地的概念及其发展简史。城市道路绿地(Urban Road Green Space)的定义是根据我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中的定义:城市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的可进行绿化的用地。城市道路绿地在国内外的发展最初是以行道树种植的形式出现的,后来才逐渐发展为道路绿地。其次论述了城市道路绿地的地位和作用。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凯温·林奇(Kevin Lynch)指出,人们对城市的了解,城市景观印象的形成都需要在道路上完成,道路在许多人印象中占统治地位。城市道路绿地具有保护环境、保障交通安全和美化道路景观等功能。再次论述了国内外关于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四种理论:①传统街道美学论,②现代交通与道路美学论,⑧城市开放空间论,④景观生态论。最后简要地论述了杭州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建设现状和研究的空白点。 第二部分,论述了杭州城市道路绿地建设概况。首先分析了杭州城市道路的立地条件,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和交通污染等因素对城市道路生境的影响。其次将杭州城市道路绿地建设分为四个阶段,并简要地阐述了各阶段建设成果和特色。最后从景观的角度提出了杭州城市道路可以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风景区道路、商业步行街和立体交叉道路等五大类。 第三部分,对杭州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现状做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总结了杭州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特色和存在的不足。特色包括体现了山水园林城市的骨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都市风貌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交通性道路绿地景观雷同;植物景观设计缺乏艺术构思;道路各区段缺少特色、整体景观单调;行道树树种单调;植物生长空间不足,绿化效果差;常绿和落叶植物搭配比例不当等。列举了典型的道路作为案例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第四部分,详尽论述了杭州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在对杭州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实地调查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杭州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依据和原则;提出了杭州城市道路绿地的总体设计模式;以及不同类型道路绿化植物选择的原则,并进一步提出可资参考的园林植物材料;最后结合实例对五种类型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具体探讨。 第五部分对文章做了小结,并提出了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设计理念应是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是对道路上的多种城市景观元素作统一合理的安排,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应结合具体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风貌和城市定位,这样才能营造有地域特色的道路绿地景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希望通过对杭州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初步研究,能为今后杭州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二、柳杉优树选择的标准与方法(初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柳杉优树选择的标准与方法(初稿)(论文提纲范文)

(1)柳杉遗传资源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柳杉遗传资源及其特征
    1.1 资源分布
    1.2 资源特征
    1.3 特异种质资源
        1.3.1 雄性不育种质
        1.3.2 多倍体种质
2 柳杉资源遗传变异研究
    2.1 表型遗传变异
    2.2 分子遗传变异
3 柳杉遗传育种研究
    3.1 种子园传统育种
    3.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
4 问题与展望

(3)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4)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5)红松果林培育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综述
    1.1 红松的地理分布
    1.2 红松的生物学特性
        1.2.1 红松主要形态特征与类型划分
        1.2.2 红松生长与主要生态因子的关系
        1.2.2.1 与光照的关系
        1.2.2.2 与温度的关系
        1.2.2.3 与水分的关系
        1.2.3 红松的生长
        1.2.4 红松的结实与杈干
    1.3 红松人工林经营沿革
    1.4 红松果林研究概况
        1.4.1 中国红松果林研究概况
        1.4.2 国外红松果林研究概况
    1.5 红松果林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1 红松果鳞有效成分
        1.5.2 红松种仁有效成分
        1.5.3 社会、生态及经济意义
2 研究地区概况和试验研究概况
    2.1 研究地区概况
    2.2 外业试验及内业分析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结实型优树的选择
        3.1.1 结实型优良林分的选择
        3.1.2 结实型优树标准
        3.1.3 结实型优树的选择
    3.2 嫁接
        3.2.1 砧木的选择
        3.2.1.1 矮接砧木的选择
        3.2.1.2 高枝接砧木的选择
        3.2.2 嫁接方法
    3.3 红松果林的营建
        3.3.1 新建型
        3.3.1.1 地块选择
        3.3.1.2 造林方法
        3.3.1.3 幼林抚育与管护
        3.3.2 改建型
        3.3.2.1 高枝嫁接林分选择
        3.3.2.2 疏伐试验
        3.3.2.3 修枝试验
    3.4 其它促进结实试验
        3.4.1 松土试验
        3.4.2 地膜覆盖
    3.5 引种刺老芽试验
    3.6 试验样地的观测与调查
        3.6.1 物候观测
        3.6.2 生长与结实调查
        3.6.3 刺老芽产量调查
        3.6.4 其它调查
4 结果分析
    4.1 结实型无性系的筛选
    4.2 砧木与接穗的选择
        4.2.1 砧木树种的选择
        4.2.2 砧木年令的选择
        4.2.3 采穗母树年令的选择
    4.3 嫁接技术的研究
        4.3.1 髓心形成层贴接
        4.3.2 劈接与舌接试验
        4.3.3 不同时间嫁接试验
        4.3.4 嫁接植株的管理
    4.4 疏伐试验结果
    4.5 修枝试验结果
        4.5.1 截干位置试验
        4.5.2 保留顶生枝数量试验
    4.6 其它促进结实试验结果
        4.6.1 松土试验
        4.6.2 覆膜试验
    4.7 复合经营试验结果
        4.7.1 用材与果林复合经营
        4.7.2 引种刺老芽试验
    4.8 最佳采种期的研究
    4.9 红松的物候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福建柏遗传多样性研究与景观型福建柏良种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福建柏简介
        1.1.1 福建柏分布情况
        1.1.2 福建柏的园林应用价值
    1.2 福建柏研究现状
        1.2.1 福建柏群落研究
        1.2.2 福建柏营林研究
        1.2.3 福建柏良种选择与种子园营建
        1.2.4 福建柏育苗研究
        1.2.5 胁迫处理对福建柏生长影响
    1.3 ISSR技术在濒危植物中的应用
        1.3.1 遗传多样性研究
        1.3.2 植物亲缘关系与分类研究
    1.4 层次分析法在植物观赏价值评价上的应用
    1.5 本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本研究主要内容
        1.5.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福建柏ISSR分析研究方法
        2.1.1 试验样品
        2.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1.3.1 福建柏基因组DNA的提取
        2.1.3.2 福建柏基因组DNA的检测
        2.1.3.3 福建柏ISSR-PCR体系优化
        2.1.3.4 福建柏ISSR-PCR产物检测
        2.1.3.5 数据处理
    2.2 福建柏观赏价值评价研究方法
        2.2.1 种源地选择
        2.2.2 方法
        2.2.2.1 评价指标建立
        2.2.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与一致性检验
        2.2.2.3 评分标准的建立
        2.2.2.4 综合评分值的确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福建柏ISSR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分析
        3.1.1 福建柏DNA检测结果
        3.1.2 福建柏ISSR-PCR体系的建立
        3.1.2.1 Mg~(2+)浓度的确定
        3.1.2.2 dNTPs浓度的确定
        3.1.2.3 Taq DNA聚合酶浓度的确定
        3.1.2.4 引物浓度的确定
        3.1.2.5 模板DNA含量的确定
        3.1.2.6 退火温度的确定
        3.1.2.7 福建柏ISSR-PCR体系的确定
        3.1.3 引物筛选与扩增效果
        3.1.4 福建柏样本鉴别与指纹图谱构建
        3.1.5 样本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3.1.6 种源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3.1.7 福建省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3.1.8 5省份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3.1.9 聚类分析
    3.2 福建柏观赏价值评价研究结果分析
        3.2.1 构建判断矩阵与一致性检验
        3.2.2 评价指标的权重
        3.2.3 景观型福建柏评等级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DNA提取结果
        4.1.2 ISSR-PCR体系的建立
        4.1.3 引物筛选结果
        4.1.4 福建柏指纹图谱构建
        4.1.5 福建柏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4.1.6 聚类分析
        4.1.7 福建柏观赏价值评价研究结果
    4.2 讨论
        4.2.1 福建柏基因组DNA提取
        4.2.2 反应体系的建立
        4.2.3 福建柏遗传多样性分析
        4.2.4 福建柏致濒原因与保护策略
        4.2.5 福建柏观赏价值评价问题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7)马尾松产脂性状EST-SSR引物开发及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马尾松简介
        1.1.2 松脂及针叶树种的产脂机理研究
        1.1.3 马尾松高产脂遗传改良进展
    1.2 分子标记在林木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2.1 林木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2.2 SSR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2.3 SSR标记在松树研究进展
    1.3 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1.3.1 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概念、优点及影响
        1.3.2 候选基因关联分析
        1.3.3 关联分析在农作物的研究
        1.3.4 关联分析在林木上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采集地概况及马尾松转录组测序的材料
        2.1.2 马尾松引物验证及关联群体的材料
    2.2 主要仪器、试剂及配制方法
        2.2.1 实验主要仪器
        2.2.2 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提取DNA的方法
        2.3.2 马尾松SSR引物设计
        2.3.3 PCR扩增及检测
        2.3.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
        2.3.5 马尾松产脂性状调查
    2.4 数据处理
        2.4.1 SSR标记的设计及开发
        2.4.2 关联分析的数据分析
        2.4.3 关联位点的表型效应计算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马尾松候选基因挖掘及SSR引物设计
        3.1.1 马尾松转录组中SSR重复单元类型、频率及分布特点
        3.1.2 马尾松转录组表达序列测序含SSR差异序列分析
        3.1.3 SSR引物有效性分析及多态性检测
    3.2 马尾松产脂性状关联分析
        3.2.1 群体结构分析
        3.2.2 马尾松产脂性状的测定
        3.2.3 关联分析
        3.2.4 关联位点的表型效应计算
    3.3 讨论
        3.3.1 基于候选基因策略的马尾松SSR标记开发
        3.3.2 基因关联分析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阶段发表论文
致谢

(8)我国森林经营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我国森林经营现状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森林资源现状
        1.2.2 国内外森林经营研究现状
        1.2.3 森林经营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标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我国森林资源概况
    2.1 森林资源现状
    2.2 森林资源的特点
        2.2.1 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少
        2.2.2 分布不均,东西差异大
        2.2.3 质量不高,林地生产力低
        2.2.4 人工纯林多,结构不合理
    2.3 森林资源现状的成因分析
        2.3.1 自然条件
        2.3.2 历史因素
        2.3.3 认识水平
        2.3.4 制度法制
    2.4 加强森林经营意义重大
        2.4.1 加强森林经营是林业建设的根本内容
        2.4.2 加强森林经营是实现森林功能效益最大化的关键
        2.4.3 加强森林经营是保障木材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
        2.4.4 加强森林经营是巩固林业建设成就的现实要求
        2.4.5 加强森林经营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举措
        2.4.6 加强森林经营是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求
3 森林经营历史沿革
    3.1 木材利用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3.2 木材利用为主兼顾生态建设发展阶段
    3.3 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阶段
    3.4 坚持强化森林经营的建设阶段
4 当前森林经营现状
    4.1 森林经营的概念
    4.2 森林分类经营是我国森林经营的指导思想
        4.2.1 我国森林分类经营思想的产生
        4.2.2 森林分类经营的实质
        4.2.3 我国森林分类的类型
        4.2.3.1 生态公益林
        4.2.3.2 商品林
        4.2.4 我国森林分类经营的整体思路和布局
        4.2.5 不同森林类型的经营要求
        4.2.5.1 生态公益林经营
        4.2.5.2 商品林经营
    4.3 我国主要林区森林经营现状总结
        4.3.1 东北林区森林经营现状
        4.3.1.1 本区社会经济情况
        4.3.1.2 森林资源基本特点
        4.3.1.3 经营技术
        4.3.1.4 主伐利用
        4.3.2 西南林区森林经营现状
        4.3.2.1 本区社会经济情况
        4.3.2.2 森林资源基本特点
        4.3.2.3 经营方法
        4.3.2.4 低效林改造及抚育
        4.3.3 东南林区森林经营现状
        4.3.3.1 本区社会经济情况
        4.3.3.2 森林资源基本特点
        4.3.3.3 商品林经营
        4.3.3.4 生态公益林经营
        4.3.4 北方零散林区森林经营现状
        4.3.4.1 基本情况
        4.3.4.2 西北地区森林经营现状
        4.3.4.3 华北地区森林经营现状
    4.4 森林经营实践地方典型经验
        4.4.1 森林分类经营典型经验
        典型案例一:黑龙江森工大海林林业局——科学分类经营,探索特色模式
        4.4.2 森林抚育经营典型经验
        典型案例二:湖南省金洞管理区——抚育经营有成效,绩效考核作保障
        4.4.3 大径材培育典型经验
        典型案例三:浙江省庆元实验林场——大径材培育经济效益显着
        4.4.4 珍贵树种培育典型经验
        典型案例四:明溪县——林冠下套种南方红豆杉
        典型案例五:林科院热林中心——珍贵树种经营潜力巨大
        4.4.5 经营主体培育典型经验
        典型案例六:安徽省广德县——突出竹业发展主导地位,培育经营主体
        典型案例七:广东雷州林业局——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经营有成效
        4.4.6 低效林改造典型经验
        典型案例八:黑龙江省——低效次生林分的改造
        4.4.7 特色森林经营模式举例
        典型案例九:吉林汪清林业局“采育林”模式
        典型案例十:甘肃小陇山“次生林多目标培育”模式
5 现行森林经营政策
    5.1 法律行政管理
        5.1.1 管理体制
        5.1.2 管理办法
        5.1.3 运作过程
        5.1.4 法律法规
        5.1.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5.2 财政政策
        5.2.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5.2.2 财政补贴政策
        5.2.3 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补助
        5.2.4 林业政府性基金
    5.3 金融政策
        5.3.1 森林保险政策
        5.3.2 林权抵押贷款制度
        5.3.3 林业贷款贴息政策
    5.4 税费政策
        5.4.1 所得税等优惠政策
        5.4.2 增值税退税政策
        5.4.3 天保工程实施企业和单位税收优惠政策
    5.5 技术政策
        5.5.1 植树造林
        5.5.2 森林采伐
        5.5.3 更新
    5.6 林业社会化服务
    5.7 地方典型政策案例举例
        典型案例十一:第一个实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广东省
        典型案例十二: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的典范——浙江省
        典型案例十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典范——福建省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森林经营整体状况良好
        6.1.2 森林经营政策涉及全面
        6.1.3 我国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逐步显现
        6.1.4 实施分类经营符合我国国情和林情
    6.2 我国四大林区森林经营对策分析
        6.2.1 东北林区
        6.2.1.1 林区经营存在的问题
        6.2.1.2 森林经营对策
        6.2.2 西南林区
        6.2.2.1 林区经营存在的问题
        6.2.2.2 森林经营对策
        6.2.3 东南林区
        6.2.3.1 林区经营存在的问题
        6.2.3.2 森林经营对策
        6.2.4 北方零散林区
        6.2.4.1 林区经营存在的问题
        6.2.4.2 森林经营对策
    6.3 我国森林经营现状小结
        6.3.1 实施了森林分类经营,加强了资源经营管理
        6.3.2 推动了重点工程项目,大力推进了人工造林
        6.3.3 加强了造林质量管理,提高了营林工作成效
        6.3.4 开展了森林抚育经营,全面推进了森林经营
    6.4 森林经营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6.4.1 森林经营意识不强
        6.4.2 法制建设不完善
        6.4.3 集体林改后续政策有待加强
        6.4.4 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6.4.5 林业产权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6.4.6 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6.4.7 科技支撑不足
    6.5 政策性建议
        6.5.1 加快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改革
        6.5.2 进一步规范法律法规
        6.5.3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续政策
        6.5.4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6.5.5 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6.5.6 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
        6.5.7 加强林业科技投入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油松种子园优质高产的遗传和栽培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英文)
前言
总论
    1 研究领域的进展和研究目的
        1.1 种子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进展
        1.1.1 开花物候和配子贡献
        1.1.2 授粉方式和授粉效率
        1.1.3 种子败育
        1.1.4 花粉败育
        1.1.5 球果败育
        1.1.6 雌雄球花空间分布和树体管理
        1.2 油松种子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总体构思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 种子园概况、材料和方法
        2.1 种子园概况和试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和数量分析
    3 结果和分析
        3.1 雌雄球花在树冠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3.1.1 垂直分布
        3.1.2 水平分布
        3.2 无性系球果性状空间变化和变异
        3.2.1 垂直变化
        3.2.2 水平变化
        3.2.3 无性系间和无性系内差异
        3.2.4 建园时亲本选择和配置的考虑
        3.3 雌雄球花量变异和稳定性评价
        3.3.1 年份变化
        3.3.2 无性系间和无性系内差异
        3.3.3 变异分析和稳定性评价
        3.4 授粉方式和授粉效率
        3.5 开花物候、配子产量与子代遗传组成
        3.5.1 种子园开花物候类型
        3.5.2 开花同步性
        3.5.3 配子贡献和子代平均基因型值
        3.6 雌雄配子体的形成及胚胎发育
        3.6.1 雌雄球花发育
        3.6.2 不同无性系球花原基分化和大小孢子发育进程
        3.6.3 新梢生长与球花发端
    4 讨论
        4.1 限制种子产量的因素及其分析
        4.1.1 球果败育
        4.1.2 胚珠败育
        4.2 配子贡献、可配性和自交与种子遗传品质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目次
    Ⅰ 张华新,沈熙环,卢国美.油松雌雄球花的空间分布特征.见:沈熙环主编.种子园优质高产技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125-135
    Ⅱ 张华新,沈熙环.油松种子园无性系球果性状的变异和空间变化.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18(1):29-37
    Ⅲ 张华新,沈熙环,李国锋.油松无性系雌雄球花量变异和稳定性评价1996. 待发表
    Ⅳ 张华新,沈熙环,江国奎,何玉芳.油松授粉方式试验和授粉效率分析.1996. 待发表
    Ⅴ 张华新,沈熙环,何玉芳,李占和.油松无性系开花物候、配子产量与种子园子代遗传组成.1996.待发表
    Ⅵ 张华新,李风兰,沈熙环,杨晓虹.油松无性系雌雄配子体的形成及胚胎发育.1996.待发表

(10)杭州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概述
    1.1 城市道路绿地及其发展简史
        1.1.1 城市道路绿地的概念
        1.1.2 城市道路绿地建设简史
    1.2 城市道路绿地的地位和作用
    1.3 城市道路绿地的景观及其研究现状
        1.3.1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概念
        1.3.2 国内外的理论研究
    1.4 杭州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
        1.4.1 城市道路绿地存在的问题
        1.4.2 杭州城市道路绿地研究的空白点
2. 杭州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概况
    2.1 杭州城市道路的立地条件
        2.1.1 气候条件
        2.1.2 地形地貌
        2.1.3 土壤
        2.1.4 交通污染
    2.2 杭州城市道路绿化历史回顾
        2.2.1 第一阶段:1949-1965年
        2.2.2 第二阶段:1966-1978年
        2.2.3 第三阶段:1979-1995年
        2.2.4 第四阶段:1996年至现在
    2.3 杭州城市道路的分类
3. 杭州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现状分析
    3.1 杭州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特色
        3.1.1 体现了杭州山水园林城市的骨架
        3.1.2 体现了杭州悠久的历史文化
        3.1.3 体现了杭州现代都市风貌
    3.2 杭州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存在的问题
        3.2.1 城市交通性道路绿地景观雷同
        3.2.2 植物配置缺少艺术构思
        3.2.3 道路各区段缺乏特色,整体道路景观单调
        3.2.4 行道树树种单调,缺乏地方特色
        3.2.5 行道树的生长空间不足
        3.2.6 部分道路落叶树偏多,常绿树偏少
        3.2.7 不同走向的道路绿化未作区分
        3.2.8 部分道路绿化树种表现较差
        3.2.9 立交桥等垂直绿化不够
        3.2.10 城市道路绿化可遵循地方性专业规范较少
4. 杭州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4.1 设计依据和原则
        4.1.1 设计依据
        4.1.2 设计原则
    4.2 道路绿地的总体布局和设计模式
        4.2.1 总体布局
        4.2.2 设计模式
    4.3 道路绿地的植物种类选择
        4.3.1 行道树树种选择
        4.3.2 花灌木植物种类选择
        4.3.3 植篱植物种类选择
        4.3.4 色叶植物种类选择
        4.3.5 地被植物种类选择
        4.3.6 草坪植物种类选择
    4.4 各类道路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
        4.4.1 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
        4.4.2 城市交通性道路绿地景观设计
        4.4.3 城市生活性道路绿地景观设计
        4.4.4 风景区道路绿地景观设计
        4.4.5 商业步行街绿化景观设计
        4.4.6 立交桥道路绿地景观设计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四、柳杉优树选择的标准与方法(初稿)(论文参考文献)

  • [1]柳杉遗传资源及其研究进展[J]. 袁美灵,文亚峰,武星彤,李鑫玉,王敏求,蔡梦颖,李霞,张原. 四川林业科技, 2019(05)
  • [2]柳杉优树选择的标准与方法(初稿)[J]. 霞浦县杨梅岭林场. 福建林业科技, 1977(S5)
  • [3]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5]红松果林培育配套技术研究[D]. 李绪尧. 东北林业大学, 2004(04)
  • [6]福建柏遗传多样性研究与景观型福建柏良种选择[D]. 李单琦.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7]马尾松产脂性状EST-SSR引物开发及关联分析[D]. 龚桂芳. 广西师范大学, 2020
  • [8]我国森林经营现状研究[D]. 苏月秀.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9)
  • [9]油松种子园优质高产的遗传和栽培基础[D]. 张华新. 北京林业大学, 1996(11)
  • [10]杭州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 徐华. 浙江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优良杉树的选择标准和方法(初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