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控制系统时序方法分析

微机控制系统时序方法分析

一、微机控制系统定时方法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海卫,盛卫锋,郑坤明[1](2021)在《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单片机卓越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文中指出江南大学本着"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制定了单片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改革的目标;从线上教学资源、线下课堂、实验环节、综合实践四个方面,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平台;按照卓越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实验环节与实践环节等进行了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引入互动讨论、翻转课堂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验与综合性实践提升学生创新设计能力与综合素质;最后,对改革的初步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马扬[2](2021)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表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智能电表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相比传统的电表,智能电表在安全性以及便捷性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所以成为了市面上主流的电表系统。传统电表需要电工师傅挨家挨户地进行抄表,不仅过程繁琐,而且很容易在记录过程中出错,而智能电表则避免了这个问题。在智能电表中一般会设计相应的电能统计模块与远程通信模块,所以供电公司在自己的服务器上便可对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远程监控,极大地简化了繁琐的抄表过程。但是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智能电表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无法进行数据存储;电池断电后数据易丢失;采用端到端通信,供电公司的服务器在进行数据采集时,压力较大。本文考虑到智能电表存在的这些问题,设计了一款新型的智能电表系统,系统具有如下所示的创新点:1、采用光伏电源进行设计。考虑到智能电表电池更换比较麻烦,而电表安装之后一般不会进行拆解,所以采用光伏转换电路将外部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后,为电能表提供更加长久的续航能力。2、采用集中器来统计一栋楼的用户用电数据,在集中器中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来与供电公司的服务器进行通信。相比普通智能电表端到端的通信方式,本文采用的系统可以将一栋楼用户的用电数据批量发送给服务器,这样可以显着地节省服务器的网络资源,降低服务器的压力,并减少单个智能电表的制造成本。3、采用数字量来对电能数据进行计算与存储,检测方式更加方便,同时也便于与其他数字式设备进行交互,系统的可扩展性更高。本文提供的智能电表采用了微型CPU来对用户的用电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这些分析后的用电数据首先被保存在本地存储芯片中,之后会通过RS485总线发送给本地集中器,由集中器将电能数据批量发送给供电公司的服务器,因此系统的成本得到了明显地降低,相比市面上流行的智能电表,本文提供的系统可以在实现相同性能的前提下,节省50%以上的成本,特别适合于大规模商用的场景。

吴迪[3](2021)在《新型自供电智能微机保护装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

刘丽娟,刘娜[4](2021)在《基于Proteus的“微机接口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两性一度"基本原则为宗旨,以Proteus虚拟仿真实验内容为依托,对"微机接口技术"课程实践环节进行改革,构建了"基础验证性+开放设计性+综合创新性"的三层次实验教学模式,使实验课程教学在经典性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提升高阶性,结合项目驱动式可自由选择的设计内容,突出创新性。层次化实验教学模式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增强了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挑战度,同时为线上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朱红萍,于文新[5](2021)在《卓越人才培养背景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下,文章针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实验项目和整合实验平台的措施,并以交通灯的控制为例进行了阐述。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实用电路设计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应用能力,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郭竞之[6](2021)在《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进步,社会对电力能源供应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发电厂总装机规模也不断增加。随着电网规模的逐渐增大,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很有必要提升电网稳定性、安全性、电能质量而满足其未来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开发出高性能的发电企业监控系统。某水电站是四川东北部高压传输电网的主力电站,担负着高压传输电网调节波峰、调节频率与意外突发事故配备等重要工作任务。2001年5月投入正式运行的南瑞SSJ 3060型计算机监控系统为安全、连续、稳定发供电打下了坚实的设备基础,提高了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水平。本文研究了此水电站监控系统的性能缺陷和难扩展相关问题,依据电力标准要求而对其进行重新设计。首先叙述了当前水电站监控系统的发展进步实际情况,根据水电站监控系统的真实状况以及特征,在对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需求研究的基础之上,指出了满足实际要求的设计方案。通过对计算机监控系统网络组成结构、上位机、现地控制单元、安全防护、AGC/AVC(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utomatic Voltage Control)等进行研究,结合现场的设备结构及实际生产情况,找到符合要求且安全可行的设计方案。在对系统整体结构进行设计的基础上,对硬件、软件进行了选型配置,同时对开停机流程、AVC/AGC等功能进行了研究设计,提高了生产运行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当代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是集自动智能化专业技术、电子信息化专业技术、网络专业技术、多数字媒体专业技术等多专业学科的结果。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过对水电站运行设备的展开参数采集、实时监视、调节控制、操作,在节约人力成本,减轻工作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安全可靠性。

杨洪涛[7](2021)在《1kW PDM中波发射机故障检修与维护》文中提出本文针对1kW PDM中波发射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几个典型故障分别进行了分析、判断,通过对故障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故障的处理方法和今后的预防措施。

姚静[8](2020)在《基于Proteus的微机原理实验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针对传统微机原理实验存在的问题,利用Proteus软件与MASM32编译器构建实验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具有系统资源丰富,实验场地不受限等优点。通过十字路口交通灯模拟控制系统的设计实例,证明仿真实验设计过程灵活,系统可扩展性好,软硬件联合调试便捷高效。实验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肖洁,曹清国,洪连环[9](2020)在《“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针对"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知识点多、课时紧张、实验硬件设备缺损等困难,尝试教学改革。课前精心设计规划,引导教学,课堂翻转,以任务为驱动,课外增加系统性设计和讨论,引入模拟仿真设计软件,改革考核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课程教学效果。

李谭[10](2020)在《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煤-岩结构体稳定性能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煤矿开采深度逐渐增加,地质构造条件也日趋复杂,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等动力灾害频繁发生且日趋严重。地质构造对动力灾害的发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甚至起主要作用。其中,煤层冲刷带是煤矿常见的地质构造,其附近煤-岩系统除受构造应力作用外,还将受到由硐室爆破、巷道掘进及工作面回采等工程活动引起的循环加卸载作用。煤-岩系统在循环加卸载作用下必然会引起损伤,降低煤-岩结构体的承载能力,导致巷道、煤柱发生失稳破坏。鉴于此,本文以煤层冲刷带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及现场实践等方法,对不同岩性和不同煤-岩高度比的煤-岩结构体在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能量演化特征及失稳破坏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科学评价煤-岩系统稳定性,防止煤矿动力灾害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根据煤层冲刷带内煤-岩结构特征,建立了煤-岩结构体的力学模型,对不同岩性及不同煤-岩高度比的煤-岩结构体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FLAC3D模拟软件,建立煤层冲刷带数值模型,研究不同冲刷带边坡倾角、不同煤-岩高度比、不同煤-岩强度比及不同围压强度对煤层冲刷带内积聚能量的影响,并对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2)对煤-岩高度比分别为1:3、1:2、1:1、2:1及3:1的煤-粗砂岩结构体、煤-细砂岩结构体和煤-泥岩结构体进行单轴压缩实验,对比分析不同岩性和不同煤-岩高度比的结构体在单轴压缩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变形破坏特征及冲击能量指数变化特征。将煤-岩结构体的峰值强度与煤、岩单体的峰值进行比较分析,煤-岩结构体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介于煤单体和岩石单体之间,但更接近于煤单体峰值强度,随着岩石强度的增大,结构体峰值强度也随之增强。(3)对煤-岩高度比分别为1:3、1:2、1:1、2:1及3:1的煤-粗砂岩结构体、煤-细砂岩结构体和煤-泥岩结构体进行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分析不同岩性和不同煤-岩高度比的结构体在单轴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的力学特征,并将单轴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的峰值强度与单轴压缩作用下的峰值强度进行比较、分析。通过CT影像、AE系统和DVC系统对煤-岩结构体在循环加卸载过程的裂纹发展和破坏形态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岩性和不同煤-岩高度比对结构体起裂应力和破坏形态的影响。(4)研究了单轴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的煤-岩结构体能量演化规律和声发射特征。分别用耗散能量法和声发射法对循环加卸载过程中煤-岩结构体的损伤变量进行计算、分析,比较两种计算结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联合损伤变量计算法。通过联合损伤变量计算法得到的损伤变量敏感程度较高,与结构体实际劣化过程相吻合,更好地反应了结构体在载荷作用下裂隙的发育、扩展情况。(5)对煤-岩高度比为1:3、1:2、1:1、2:1及3:1的煤-粗砂岩结构体进行了围压强度分别为3MPa、6MPa和9MPa的三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分析了结构体在三轴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的力学特征、能量演化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得到了不同围压强度和煤-岩高度比对结构体力学特性、能量演化特征的影响。并通过联合损伤变量计算法得到不同围压强度下结构体损伤变量的演化规律,以及不同围压强度和不同煤-岩高度比对结构体破坏形态的影响。(6)根据工作面前方能量储存的特点,从能量释放角度提出了判断系数(Q)的概念,利用能量判断系数对工作面在煤层冲刷带推进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微震监测法和钻屑法验证了能量判断系数的可靠性,为预测冲击的发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微机控制系统定时方法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机控制系统定时方法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单片机卓越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建设目标
2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平台的构建
    2.1 线上教学平台
    2.2 线下课堂教学
    2.3 实验环节
    2.4 实践环节
3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组织实施
    3.1 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
    3.2 实验环节的组织实施
    3.3 实践环节的组织实施
4 实施效果
    4.1 线上资源有利于改善学生间编程基础的差异
    4.2 混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实施卓越课程
    4.3 混合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素质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电能表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内发展现状
        1.2.2 国外发展现状
    1.3 本章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结构
第2章 智能电表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智能电表电能计算
    2.3 物联网系统架构
    2.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4.1 系统设计
        2.4.2 功能模块选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电表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STM32F103电路设计
        3.1.1 主电路设计
        3.1.2 时钟和复位电路设计
        3.1.3 光伏电源电路设计
        3.1.4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3.1.5 显示电路设计
    3.2 信号采集与传输电路设计
        3.2.1 电能采集电路设计
        3.2.2 RS485通信电路设计
        3.2.3 WIFI电路设计
        3.2.4 按键电路设计
    3.3 保护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电表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系统主程序设计
    4.2 系统定时器软件设计
    4.3 按键扫描软件设计
    4.4 数据发送软件设计
        4.4.1 数据格式定义
        4.4.2 RS485通信协议分析
        4.4.3 客户端数据发送软件设计
    4.5 数据存储软件设计
        4.5.1 IIC通信协议分析
        4.5.2 数据存储软件设计
    4.6 电能统计软件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电表系统的仿真与测试
    5.1 系统硬件调试
    5.2 软件调试
    5.3 实验测试
        5.3.1 系统功能测试
        5.3.2 系统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本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4)基于Proteus的“微机接口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层次化实验教学模式
2 虚拟仿真实验介绍
    2.1 虚拟仿真实验内容设计
        2.1.1 基础验证性实验
        2.1.1.1 I/O端口地址译码实验
        2.1.1.2 8253定时/计数器实验
        2.1.2 开放设计性实验
        2.1.3 综合创新性实验
    2.2 虚拟仿真实验操作步骤
3 结 论

(5)卓越人才培养背景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2“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课程内容
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课程改革举措
    3.1 优化实验项目
    3.2 实验平台模式的改革
4 结语

(6)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功能与需求分析
    2.1 基本需求
        2.1.1 现地控制级
        2.1.2 电厂控制级
    2.2 功能需求
        2.2.1 系统软件需求
        2.2.2 开发软件需求
        2.2.3 应用软件需求
    2.3 性能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3.1 监控对象
    3.2 设计原则
    3.3 结构设计
    3.4 设计难点及解决方案
        3.4.1 数据采集软件的问题
        3.4.2 主控平台与被控设备通讯软件配置参数及数据库修改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
    4.1 上位机的硬件设计
        4.1.1 上位机的硬件需求
        4.1.2 上位机的硬件设计
    4.2 现地控制单元(LCU)的硬件设计
        4.2.1 现地控制单元(LCU)概述
        4.2.2 现地控制单元(LCU)功能需求分析
        4.2.3 机组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4.2.4 公用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4.2.5 开关站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4.2.6 闸门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4.3 安全防护硬件设计
        4.3.1 主要安全风险分析
        4.3.2 安全防护硬件设计的总体原则
        4.3.3 分区防护
        4.3.4 硬件设计
    4.4 不间断电源系统(UPS)的硬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界面设计
        5.1.1 设计原则
        5.1.2 监控系统、触摸屏界面设计
    5.2 系统平台
    5.3 软件设计
        5.3.1 监控系统的软件结构
        5.3.2 监控软件功能模块
        5.3.3 软件设计思想
        5.3.4 监控系统应用软件
    5.4 机组自动控制流程的软件设计
        5.4.1 开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5.4.2 开机过程控制PLC程序设计
        5.4.3 正常停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5.4.4 正常停机过程PLC程序设计
        5.4.5 事故停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5.4.6 事故停机过程PLC程序设计
    5.5 机组自动发电控制(AGC)、自动电压控制(AVC)设计
        5.5.1 自动发电控制(AGC)的设计
        5.5.2 自动电压控制(AVC)的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评估分析
    6.1 测试目的和计划
        6.1.1 测试目的
        6.1.2 测试计划
    6.2 系统的试运行
        6.2.1 运行监视和事件报警
        6.2.2 顺控流程控制
        6.2.3 机组自动发电控制(AGC)
        6.2.4 机组自动电压控制(AVC)
    6.3 系统的测试用例
    6.4 服务器性能测试
        6.4.1 用户的并发数据测试
        6.4.2 服务器流量需求测试
        6.4.3 实时性的测试
    6.5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6.6 系统优缺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6.6.1 系统整体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6.6.2 LCU硬件回路及软件程序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6.6.3 上位机软件程序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6.6.4 设备布置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1kW PDM中波发射机故障检修与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 故障分析和处理
    2.1 故障一
        2.1.1 故障现象
        2.1.2 故障判断
        2.1.3 故障分析
        2.1.4 故障检修过程
        2.1.5 故障产生的原因
    2.2 故障二
        2.2.1 故障现象
        2.2.2 故障分析
        2.2.3 故障判断
        2.2.4 故障查找
        2.2.5 故障处理
    2.3 故障三
        2.3.1 故障现象
        2.3.2 故障分析判断
        2.3.3 故障检查过程
        2.3.4 故障处理
        2.3.5 故障产生原因
    2.4 故障四
        2.4.1 故障现象
        2.4.2 故障分析
        2.4.3 故障查找
        2.4.4 故障处理
        2.4.5 预防措施
3 结语

(8)基于Proteus的微机原理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Proteus和MASM32构建仿真平台
2 基于Proteus的微机原理实验教学设计
    2.1 实验原理
    2.2 基于Proteus的硬件电路设计
    2.3 基于Proteus的软件设计
    2.4 基于Proteus的软硬件联合调试
3 结语

(9)“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合理分配课时
2 翻转课堂,对比教学,提高编程教学效率
3 任务驱动,分解细化,提高教学效果
4 硬件仿真+模拟,强化系统概念
5 多元化考核,改善考核机制
6 结语

(10)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煤-岩结构体稳定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煤-岩结构体力学模型及能量理论分析
    2.1 煤-岩结构体力学模型
    2.2 煤-岩结构体能量理论分析
    2.3 数值分析
    2.4 影响因素敏感怔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煤-岩结构体单轴压缩试验及变形破坏特征
    3.1 煤及岩石单体单轴压缩试验
    3.2 煤-岩结构体单轴压缩试验
    3.3 裂纹演化及破坏特征
    3.4 煤-岩结构体与煤、岩单体单轴压缩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5 结构体冲击能量指数演化规律
    3.6 本章小结
4 煤-岩结构体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及变形破坏特征
    4.1 试验系统和试验方案
    4.2 煤-岩结构体力学特性
    4.3 强度对比分析
    4.4 裂纹演化及破坏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煤-岩结构体在循环加卸载作用下能量演化及损伤特征
    5.1 煤-岩结构体的能量计算
    5.2 煤-岩结构体能量演化规律
    5.3 联合损伤变量计算
    5.4 结构体弹性能量指数的演化规律
    5.5 本章小结
6 煤-岩结构体三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及变形破坏特征
    6.1 试验系统和试验方案
    6.2 煤-岩结构体力学特性
    6.3 煤-岩结构体能量演化特征
    6.4 联合损伤变量计算
    6.5 煤-岩结构体的破坏形态
    6.6 本章小结
7 工程应用与效果
    7.1 煤层冲刷带冲击危险的能量判据
    7.2 工程概况
    7.3 煤层冲刷带能量分布特征分析
    7.4 现场应用效果监测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微机控制系统定时方法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单片机卓越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陈海卫,盛卫锋,郑坤明.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21(09)
  •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表系统设计[D]. 马扬. 广西大学, 2021(12)
  • [3]新型自供电智能微机保护装置的设计与实现[D]. 吴迪. 安徽大学, 2021
  • [4]基于Proteus的“微机接口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 刘丽娟,刘娜. 现代信息科技, 2021(09)
  • [5]卓越人才培养背景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朱红萍,于文新. 江苏科技信息, 2021(09)
  • [6]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竞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1kW PDM中波发射机故障检修与维护[J]. 杨洪涛. 广播电视信息, 2021(02)
  • [8]基于Proteus的微机原理实验教学研究[J]. 姚静. 信息通信, 2020(10)
  • [9]“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肖洁,曹清国,洪连环.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20(05)
  • [10]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煤-岩结构体稳定性能实验研究[D]. 李谭.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微机控制系统时序方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