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发展简述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发展简述

一、略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胡莹,卢斯媛[1](2021)在《《剩余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为什么要围绕剩余价值来撰写政治经济学史?因为剩余价值是马克思本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剩余价值这一范畴蕴含了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基本方法和重要结论。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的观点进行了回顾与批判。对这些关于剩余价值观点的批判又是与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地租理论和利息理论等的分析结合在一起的,于是,《剩余价值理论》就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的初稿。我们可以把《剩余价值理论》对经济思想史进行研究的具体方法简要概括为三点:第一,掌握经济学不同研究方法的继承和流变;第二,强调经济现实对经济思想的塑造和制约;第三,立足于重要代表人物,以点带面地对经济思想史展开研究。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为基础,展开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

杨春学[2](2021)在《欧美经济思想史的意识形态谱系——基于自由主义类型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主旨在于提炼自由主义的共识,分析和比较自由主义的三种具体历史形态,用它们来识别历代主流经济学派在意识形态类型上的差异;展示这些意识形态类型在经济学中的表现形式,包括与之对应的政策倾向、理论结构及其特设。这些学派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辩护者,脱胎于各自时代的历史困境。它们的理论既受相应的自由主义类型的影响,本身又是构成这种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以古典自由主义作为经济哲学基础,喊着"自由放任"的口号,赞美私有财产、自由竞争和有限政府,为资本冲破阻碍其自由发展的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而摇旗呐喊。信奉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派,举着实现"积极自由"的旗帜,力图改革自由资本主义,解决自由巿场内生的贫富悬殊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则力图回归"消极自由",把批判的矛头对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广泛的干预,倡导最小政府,力主"重塑自由巿场"。这些学派都曾对西方社会的政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有其自身的限度,既因为经济理论与政治实践存在天然的差距,也因为理论自身存在内在缺陷。

聂锦芳[3](2021)在《马克思的“突围”——重思他对古典经济学思想图景和演变脉络的理解》文中提出《资本论》的核心问题是在对资本的探究中如何完成对古典经济学的"突围"和超越。按照马克思着述提供的线索,本文对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图景和演变脉络进行了清理,依次探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演变与功过、"庸俗经济学"何以"庸俗化"以及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的理论困境,最后反思了过去学界对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之间关系的理解,认为古典经济学为马克思展开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背景、议题和参照,经济学家们基于时代问题和国情状况而生发的思考,为他在《资本论》中的"突围"和超越提供了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古典经济学也就没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李杜悠悠[4](2021)在《考茨基的土地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谢皓明[5](2021)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劳动”不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还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实现了对前人劳动观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通过对劳动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也揭秘了可以认知整个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秘钥。习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劳动光荣,强调加强劳动教育,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涵的继承和发扬,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劳动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所以,目前社会各界十分重视“劳动”问题,劳动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热门话题。论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探究,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加强对劳动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文章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思路以及基本概念的界定。正文部分是论文的第二至四章,第二章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的时代境遇与理论基础,论述其形成背景、理论基础以及形成历程;第三章先总体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逻辑架构,再从生产劳动论、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劳动解放论四个维度分别阐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内容;第四章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论内涵,结合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阐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结论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第五章主要对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论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继承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内容整体上梳理并概括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形成、发展、内容,并理论联系实际,探究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当代价值,为当代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发展劳动、解决劳动问题敬献绵薄之力。

刘雷[6](2021)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思想及其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分析经济现象、论证经济规律、推断结论或定理已经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工具。习近平十分重视数学发展,并对马克思的数学研究给予极高评价,多次强调现代数学工具对分析经济问题的重要性。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到,马克思写下了数量庞大的数学等学科笔记,并引用恩格斯的话讲,马克思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习近平在“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中肯定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并指出:“他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得出的结论值得我们深思”。现实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明显不足,而习近平为“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指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发展的方向。首先,马克思对数学有丰富的研究,数理分析方法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理逻辑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属性之一,马克思研究数学的目的在于撰写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借助数学方法科学抽象了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并借助数理逻辑推动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这一过程是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具有“量”和“质”统一性和数学的根本属性决定的。马克思是精通数学的,马克思数学研究的进阶路径符合人对事物认知的一般规律,马克思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是其钻研数学的根本前提,马克思开创了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研究数学先例,在研究高等数学中推动唯物辩证法与政治经济学实践统一。马克思为高等数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时代贡献,马克思推动了高等数学的发展,提出“无穷小量”与“0”之间的辩证关系,独创了求导法,系统梳理了“神秘微积分”“理性微积分”“纯粹代数微积分”的特点和不足,敏锐发现了代数学向微分学转化的环节,创造性提出马克思微积分关键理论、辩证方法、通用公式,揭示了微积分的本质,突破了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跨越的关键理论。其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再生产理论、转形问题以及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理论等蕴含着丰富的数理思想,体现了严谨性、简易性、可推理性特点,据此完成了经典数理分析表达,研究其数理分析的发展逻辑具有明显的时代假设前提、问题局限和意识形态差异,可进一步切合实际针对假设条件、计量单位、公式模型进行数理表达重构。第一,马克思对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和计算蕴含了“大数定律”思想,运用平均值规律的数理性质,阐释了价值规律的科学性,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过程中,敏锐发现货币转化为资本体现的“无形增值”,存在特殊商品才能使流通成立的等价逻辑,从数理逻辑发现了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根本载体,体现了数理“剪刀差”和传递的数理思想;马克思阐释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转形问题都是建立在不断赋予“质”和“量”的内在数理含义上的,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从数理的角度推进了理论逻辑的展开。第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数理分析是以初等数学公式、文字逻辑及举例实现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经典剩余价值论、再生产理论和转形问题的数理表达体现了严谨性、简易性及可推理性特点。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观点、马克思所属时代基本前提假设,尝试建立了经典劳动价值论包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生产总量数理模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及其变化之间的数理模型”、“部门生产率与价值量变化之间的数理模型”、“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与价值量变化的数理模型”、“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和该企业单位劳动时间形成价值量变化之间关系的数理模型”等;尝试建立了经典剩余价值论所包含的“马克思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模型”、“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模型”、“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模型”等;尝试建立了“经典简单再生产”、“经典扩大再生产”、“经典价值转形问题”、“平均利润和平均价格”、“商业资本”、“地租”等理论的数理模型。第三,辩证探研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再生产理论和转形问题的发展逻辑和路径体系看,西方学者虽看似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表达解析内容,但也暴露了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发展的意识形态偏见问题,西方学者过于强调数学工具的重要性,经常出现“数理逻辑大于理论逻辑”的错误,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对西方学者研究述评和经典理论的数理建构上,还缺乏比较系统、全面的创新。第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现代重构必须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规律、新变化、新现象,以此对现代假定条件、计量单位与公式表达体系进一步重构,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观念、方法前提,切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推进数理模型建构。最后,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要科学看待数学工具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发展的能动作用,辩证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演进逻辑,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质属性和时代需要的角度出发,创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数理分析研究,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科学性、解释力,形成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有效路径、方法体系,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杨文俊[7](202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解放是指人类不断地消除自身异化状态,进而达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社会运动,是人类经过全面解放以把握和超越外部限制,进而倾覆资本逻辑、消灭私有制,进入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境域和历史过程。可以说,追求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矢志不渝的第一主题和核心价值诉求。因而,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理论的建构就见诸其思想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经典着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是其中的一篇重要文献。认真研读这一文本可以发现,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理论的诠释是深受自古希腊哲学以来的浪漫主义、自由主义、人本主义、启蒙思想、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等多种思想资源的熏染。于是,在此基础上,考察和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我们可以从横纵两个维度来进行。从横向维度来看,就是立足文本自身,以逻辑的视角探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建构;从纵向维度来看,就是以时间为顺序,说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所处的历史地位。总之,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全方位研究,它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贡献了思想素材和智力支持,并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围绕本题域,论文的篇章结构共有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绪论。这部分包括选题缘由、意义、方法及文献评述,等等。第二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渊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不是马克思在书斋里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马克思在广泛吸取自古希腊哲学以来的浪漫主义、自由主义、人本主义、启蒙思想、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等多种思想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艰苦的理论创造建构起来的。作为西方人,其精神领域不可避免受到西方文明的熏陶,而这主要包括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勾画、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启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未来社会构想和西方传统思想的理想勾勒,等等。这些思想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根基,成为它深厚的思想底色和坚实的历史基础。第三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建构。在人类解放的逻辑主题中,以异化劳动范畴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以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为路径的最终指向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主线,以人性的复归和共产主义的生成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归宿。第四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历史方位。人类解放理论作为马克思思想中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思想,它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成熟和完善的动态演变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四个阶段:《莱茵报》以前的时期及《莱茵报》时期的发萌期、《德法年鉴》时期的形成期、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的成熟期和从《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到《哥达纲领批判》的发展期。探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类解放理论的历史方位实质上是从整体性上把握它所处的地位和价值,从而认知其建构的局限。第五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当代价值。以一种整体性、批判性眼光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逻辑归宿展开深入研究,以一种历史的视角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历史方位进行深度把握,这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和把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类解放理论,从而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思想理论资源与智力支持。在这层意义上,研究本课题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所谓学术价值就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统一;所谓实践价值就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提供理论支持。

李佳怡[8](202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私有财产扬弃逻辑》文中指出“私有财产”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概念,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批判对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除了被普遍认为是马克思树立自己政治经济学立场观点的正式起点,更涌动着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作为经济着作,扬弃私有财产的内容是《手稿》的主要内容。在《手稿》的序言,马克思针对文本逻辑结构提出了自己的设定。明确《手稿》“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专门涉及的这些题目范围”[(16)],是国民经济学的专着。这主要表现在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因为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国民经济学的前提,而要实现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彻底性,就要抛开不彻底性,对国民经济的前提——私有财产进行扬弃。所以,有必要围绕《手稿》的私有财产扬弃内容展开梳理。整理私有财产的扬弃逻辑是研究《手稿》私有财产批判内容的必需。《手稿》的很多议题是马克思在阅读其他政治经济学家的着作过程中提出并展开论述的,并没有完整逻辑。想从全篇论证中透彻地析出马克思在《手稿》扬弃私有财产的逻辑,则必须要整理出马克思当时在写《手稿》时的头脑环境,以《手稿》排版顺序为主要依据,但不完全依照排版顺序。本文在透彻把握《手稿》私有财产内容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的方法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以私有财产的现实演进、理论发展两条进路,以《手稿》私有财产相关论述为依托,透彻研究《手稿》扬弃私有财产的逻辑。在此基础上,总结《手稿》中私有财产扬弃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当代启示。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的序章,绪论。该部分交待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综述国内外关于本文研究主题的研究成果,并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指出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部分是研究的开始,私有财产的现实演进和理论发展。在私有财产现实演进的研究部分,以时间的先后顺序,说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历史形成,指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和《手稿》所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情况,并点明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的实质。在私有财产理论发展的研究部分,首先介绍《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理论背景,把《手稿》之前的私有财产理论分为“肯定的声音”与“否定的声音”,从哲学和经济学两个方面,梳理论述私有财产的相关理论;之后,梳理《手稿》之前,马克思、恩格斯扬弃私有财产的理论进路;最后,介绍《手稿》的文本结构和内容。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逻辑展开。本部分结构就是按照马克思在《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逻辑展开的。首先,从私有财产的国民经济现实入手;然后,分析私有财产现象的本质并抓住私有财产关系的主要矛盾;之后,对私有财产的本质矛盾进行辩证地否定,这也就是共产主义;最后,对私有财产扬弃的全过程进行再认识。第四部分是研究结尾,总结《手稿》中私有财产扬弃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当代启示。《手稿》的私有财产扬弃逻辑对于马克思整个政治经济学的确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有必要专门地去研究。一方面,在《手稿》之后漫长的研学思考中,马克思对《手稿》批判私有财产中涉及的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定义可能有修正、甚至否定,但《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逻辑对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说的贡献是基础性的,预示着理论的高度;另一方面,《手稿》中异化、人本主义、人与自然的生态理论以及共产主义等内容更为现今学术热点,私有财产的扬弃更多只是掺杂其中作为研究。因此,本文对《手稿》私有财产的扬弃逻辑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研究,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

刘建璋[9](2021)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批判本性研究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论述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批判性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本质属性,构成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生成依据和本质范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着作中,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批判本性得以彻底显现,准确无误地廓清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直接表述过意识形态教育这个概念,然而他们所提出的诸多经典论断都蕴含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所依据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依据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文本中关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批判本性的核心论断和逻辑结构解析,本文共有六章组成。第一章绪论,介绍这一选题的理论背景和现实意义以及当前学界关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批判本性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进展。第二章主要确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批判立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必须以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人民性立场,并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怪想”和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一般规律”,坚定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科学性立场,以及坚持无产阶级批判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革命性立场。第三章主要界定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批判对象。对于理论批判的对象问题,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来源,但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需要批判和超越的理论局限。对于阶级批判的对象问题,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成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批判的对象范畴。对于制度批判的对象问题,则主要聚焦于对“旧制度”为代表的政治制度、以私有制为代表的经济制度、以意识形态为代表的文化制度和以市民社会为代表的社会制度的批判。第四章主要论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批判逻辑。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只有将“现实的人”“无产阶级”和“有原则高度的实践”作为批判的立足点,才能始终站在变革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和现存状况的批判基点。把精神批判、武器批判和方法批判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批判中项,是对无产阶级革命思维和革命方法的整体批判。在最终指向方面,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批判指向消灭宗教的人和劳动的人的双重异己本质,彻底显现消灭私有制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最终实现劳动的解放、真正共同体的建构和普遍的人的解放。第五章主要厘清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批判功能。揭露功能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鲜明功能,主要包括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颠倒、“人的本质”的异化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实质。唤醒功能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任务,唤醒无产阶级阶级自觉、反抗意识和革命热情,是打造具有无产阶级主体意识的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重要前提。在面对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出现的理论困惑和问题时,澄清功能成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职能,在革命主体、斗争动力和奋斗方面,都需要发挥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澄清功能。对于实践方面,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能够发挥其组织功能,由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进行组织动员,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感染无产阶级,通过组织联合实现无产阶级的自觉自为,最终实现无产阶级的自由联合。第六章主要解决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批判的现实问题。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彰显其批判本性,予以无情揭露和猛烈批判。对于个人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渗透,新自由主义的卷土重来,日益活跃的历史虚无主义社会思潮,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务必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批判一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攻击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工具论、马克思主义断裂论、马克思主义乌托邦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一切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于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和马克思主义“洗脑论”等错误言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必须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品质,批判一切误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田兆臣[10](2021)在《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产物,也是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原始社会开始,伴随人的劳动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原始社会不同种族、部落的习俗和约定等也逐渐形成,产生了最早的“制度”萌芽,规范着原始氏族成员之间的行为与交往。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社会制度也更加完善与健全,制度的规范性也不断增强,并在对行为的指引与约束中推动人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受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范围的分工与合作逐步形成,制度的范围与效力也更加凸显,制度发挥约束力的同时更强化了惩罚与警示的作用。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大发展推动了制度规范的提升,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制度在原有规范性和约束性功能的基础上具有了更强的感召力和引领力,不断凸显制度的权威,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制度权威是制度内在功能的体现,是人对制度认同和信服的结果。从制度权威的形成与显现来看,制度权威是人对制度规范性和约束性的内化,是制度功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外显,更是人们对制度敬畏和信服的必然结果。制度在规范和约束社会行为中展现着制度的功能和力量,并逐步内化为人们内心的一种信服与认可,成为人们外在行为与实践的客观标准和遵循,最终将制度权威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在马克思看来,制度权威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事物内在客观规律的体现。也正是因为制度权威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制度权威所具有的内在“力量”和“威严”。当社会秩序的平衡状态或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被外在因素打破时,制度作为一种客观约束机制就会启动规范、惩罚和救济机制,实现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或对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等社会关系的平衡和维护。伴随制度内在平衡功能的不断发挥,人们逐渐对制度形成一种力量的共识,将制度作为自己言行的标准和依据,彰显着制度权威的内在力量。马克思是制度理论的导师,更是制度权威思想的创始人。在马克思的所有思想中,制度权威思想是马克思关于制度理论的重要思想,也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制度载体与武器。唯物主义哲学为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奠定了认知基础,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则为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指明了发展方向。无论是原始社会的习俗约定还是现代社会的法律规则,都是制度的载体与形式,是人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外在行为的逻辑认知结果。在这一逻辑演变过程中,制度功能不断增强,由最初的指引规范到硬性命令再到强制执行等,都展现着制度内在的、客观的规范性与约束性。在马克思看来,制度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会伴随人们认识的提升,而逐步内化为人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素养,并以制度权威的形式指引人们在社会实践和交往中主动遵循与践行。探寻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是全面认识和了解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的前提与基础。从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来看,大机器生产的发展、社会交往失范和阶级矛盾对抗是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形成的主要历史原因和背景。黑格尔等人的法哲学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的产权制度与分工理论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关于未来社会制度的思想,是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的理论渊源,是启发马克思进行制度权威研究的思想起点。马克思通过探索启蒙运动以来人对自由的追求,认识到了制度权威蕴含的人性诉求;通过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研究,认识到了制度权威的社会期盼;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全面阐明了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社会主义制度权威的形成、发展及演变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基于这些认识,看到了制度权威的价值,进一步坚定了开展制度权威研究的信心和决心。阐释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的理论内涵及逻辑体系是研究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正确认识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理论依据。通过对马克思关于制度和制度权威的相关论述的文本梳理与研究,进一步系统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关于制度权威的价值、内涵与本质、基本形式、基本特征及演变的看法和思考,以确保全面深入地掌握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的理论起点、思想内涵和逻辑体系,从而为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的纵深研究夯实了理论基础。通过对马克思相关经典着作、手稿和书信等资料的查阅和梳理发现,马克思在这些资料中都蕴含着其关于制度及制度权威的分析和论述,都体现了马克思关于制度权威的价值、内涵与本质、基本形式、基本特征和发展演变等的认识与思考,为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制度权威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动力,也是制度权威显现的力量源泉。伴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制度权威也会不断发展和演变,由人最初的被迫性接受逐渐转变为人的主动性遵循。研究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不仅要探究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的形成、内涵、特征及演变等,还要积极认识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对当代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现实价值及启示。制度权威是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遵循和体现,决定了制度权威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不仅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根本性的保障功能,也对世界各国的制度建设有着基础性的助推作用。当前,把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与全球各国的国家治理相结合,用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引领和指导各国的法治建设,将会不断凸显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研究的时代价值,确保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制度的全面发展。立足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将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与我国新时代法治建设相结合,对于推进我国法治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通过对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的系统研究,既能让我们看到马克思思想中蕴含的制度权威思想,更能让我们全面把握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的内涵、本质和特征等理论品质,为正确认识和运用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系统研究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的理论内涵、形式特征及演变等基础上,进一步阐释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对当今世界各国国家治理的现实意义,能够不断推动世界各国的快速发展。同时,将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与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相结合,更能进一步彰显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研究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制度权威的力量。

二、略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剩余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叙述方法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方法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一)经济学研究方法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二)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三)代表人物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
    (二)以资本主义经济史和社会主义经济史为线索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
    (三)以代表人物为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

(2)欧美经济思想史的意识形态谱系——基于自由主义类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意识形态与学说分类
    (一)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
    (二)基于思想“血缘”关系的分类图解
    (三)基于“意识形态”的分类
    (四)经济学中不同类型自由主义的分类和识别问题
二、自由主义及其三种历史形态
    (一)概说
    (二)自由主义的共识
    (三)古典自由主义
    (四)新自由主义
    (五)新古典自由主义
三、《国富论》:设置为参照点的解释
四、古典经济学(1750—1870)与“自由放任”
    (一)自由放任
    (二)重农主义
    (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 边沁:功利主义与“幸福计算”
        2. 马尔萨斯:人口论与贫困陷阱
        3. 李嘉图:地租理论、比较优势原则和自由贸易
        4. 萨伊定律
        5. 约翰·穆勒:综合与折衷主义
五、新古典经济学(1871—1930)与“自由放任”
    (一)英国学派
    (二)洛桑学派
    (三)奥地利学派
        1. 门格尔与方法论个人主义
        2. 庞巴维克
六、“积极自由”与凯恩斯主义阵营
    (一)“自由放任”的终结与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
    (二)凯恩斯
    (三)新古典-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
    (四)后凯恩斯主义
    (五)新凯恩斯主义
    (六)最新的趋势:“新兴的新古典综合”?
七、“消极自由”与自由市场经济学阵营
    (一)芝加哥学派
        1. 弗里德曼与货币主义
        2. 卢卡斯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3. 科斯与产权经济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一个分支)
    (二)布坎南与公共选择学派
    (三)新奥地利学派
        1. 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温和派
        2. 以米塞斯为代表的激进派
    (四)弗莱堡学派(4)(freiburg school):一种变异的新古典自由主义?
八、重商主义:国家主义经济学
九、国家主义与德国历史经济学派
十、余论
    (一)理念与实践的距离问题
    (二)理念的阴暗面
    (三)执念与政策方案的倾向

(3)马克思的“突围”——重思他对古典经济学思想图景和演变脉络的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演变与功过
二、“庸俗经济学”(Vulgr9konomie)何以是“庸俗化”(Vulgarisierung)的
三、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的理论困境
四、结语

(5)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基本概念
        1.5.1 劳动观
        1.5.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的时代境遇与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形成背景
        2.1.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的经济背景
        2.1.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的社会背景
    2.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基础
        2.2.1 德国古典哲学劳动观
        2.2.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观
        2.2.3 空想社会主义劳动观
    2.3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形成历程
        2.3.1 萌芽时期: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
        2.3.2 形成时期:唯物史观的创立以及对剩余价值论的初步突破
        2.3.3 深化时期: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形成以及巴黎公社后劳动观进一步深化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逻辑架构与基本内容
    3.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逻辑架构
        3.1.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四个维度的内在关联
        3.1.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四个维度的理论指向
        3.1.3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前人劳动观的发展
    3.2 生产劳动论:劳动是通晓人类社会历史的锁钥
        3.2.1 基于劳动考察人类历史的起源
        3.2.2 基于劳动考察社会形态的更迭
        3.2.3 现实的个人是创造历史的能动主体
    3.3 劳动本质论: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活动确证人的本质
        3.3.1 劳动使人与动物相区别说明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
        3.3.2 劳动成为确证人的本质的重要枢纽
    3.4 劳动价值论:揭示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奥秘
        3.4.1 扬弃古典劳动价值论揭秘“劳动创造价值”
        3.4.2 “劳动创造资本”的内在逻辑
    3.5 劳动解放论:劳动解放促进人的解放
        3.5.1 劳动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基础
        3.5.2 扬弃德国古典哲学劳动观提出异化劳动理论
        3.5.3 从“空想”到追求解放的现实途径的转变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4.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历史意义
        4.1.1 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支撑
        4.1.2 确证了劳动者的历史主体地位
        4.1.3 为广大劳动人民指明了奋斗目标
        4.1.4 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4.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当代价值
        4.2.1 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4.2.2 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推进劳动教育
        4.2.3 推动劳动形式的创新
        4.2.4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五章 结论
    5.1 论文的结论
    5.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思想及其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数学研究与政治经济学数理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相关概述
        2.1.1 数理分析基本概述
        2.1.2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数理分析
        2.1.3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数理特性
    2.2 马克思数学研究的进阶路径
        2.2.1 马克思研究数学的根本前提
        2.2.2 马克思研究数学的直接目的
        2.2.3 马克思研究数学的递阶逻辑
    2.3 马克思数学研究的时代贡献
        2.3.1 马克思独创0/0求导法
        2.3.2 马克思合理化微分过程
        2.3.3 马克思突破数学跨越关键理论
    2.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运用数学内在依据
        2.4.1 数学与经济学结合的发展必然
        2.4.2 数理分析抽象理论的基本方法
        2.4.3 数理逻辑推动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
    小结
第3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数理分析及其发展
    3.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理思想
        3.1.1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数理思想
        3.1.2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数理思想
        3.1.3 货币的起源与价值形式数理思想
        3.1.4 价值规律与商品拜物教数理思想
    3.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经典数理表达
        3.2.1 经典劳动价值论的假设前提
        3.2.2 经典劳动价值论的数理分析
        3.2.3 经典劳动价值论的数理模型
    3.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理解析
        3.3.1 劳动价值论数理模型的解析发展
        3.3.2 劳动价值论数理方法的问题辩难
        3.3.3 劳动价值论数理分析的现代重构
    小结
第4章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数理分析及其发展
    4.1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数理思想
        4.1.1 货币转化为资本数理思想
        4.1.2 剩余价值生产数理思想
        4.1.3 资本主义工资实质和形式数理思想
    4.2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经典数理表达
        4.2.1 经典剩余价值论的假设前提
        4.2.2 经典剩余价值论的数理分析
        4.2.3 经典剩余价值论的数理模型
    4.3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数理解析
        4.3.1 剩余价值论数理模型的解析发展
        4.3.2 剩余价值论数理方法的问题辩难
        4.3.3 剩余价值论数理分析的现代重构
    小结
第5章 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分析及其发展
    5.1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思想
        5.1.1 资本循环和周转数理思想
        5.1.2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数理思想
        5.1.3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数理思想
        5.1.4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数理思想
        5.1.5 借贷资本和资本主义地租数理思想
    5.2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经典数理表达
        5.2.1 经典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的假设前提
        5.2.2 经典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的数理分析
        5.2.3 经典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的数理模型
    5.3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解析
        5.3.1 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模型的解析发展
        5.3.2 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方法的问题辩难
        5.3.3 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分析的现代重构
    小结
第6章 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
    6.1 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
        6.1.1 科学看待数学工具对学术研究的能动作用
        6.1.2 全面认识数理分析对理论发展的重要价值
        6.1.3 辩证分析国外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演进逻辑
    6.2 强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科学性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政治性
        6.2.2 深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学理性
        6.2.3 夯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基础性
    6.3 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解释力
        6.3.1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问题导向
        6.3.2 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应用领域
        6.3.3 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理论体系
    6.4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基本路径
        6.4.1 创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数理分析研究
        6.4.2 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基本原则
        6.4.3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方法体系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3 现有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意义
        1.3.2 学术价值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1.4.3 系统分析的方法
        1.4.4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2章 《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渊源
    2.1 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勾画
        2.1.1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世界历史观
        2.1.2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和人类学
    2.2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启迪
        2.2.1 黑格尔的初步启迪
        2.2.2 恩格斯的深刻影响
        2.2.3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直接批判所得
    2.3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未来社会构想
        2.3.1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未来社会理论建构
        2.3.2 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未来社会理论建构
    2.4 西方思想传统的理想勾勒
        2.4.1 古希腊文明的理想勾勒
        2.4.2 中世纪宗教的理想勾勒
        2.4.3 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理想勾勒
第3章 《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建构
    3.1 逻辑起点: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学批判
        3.1.1 挖掘:从经济表征到理论前提
        3.1.2 规定:异化逻辑下的四种异象
        3.1.3 批判:基于异化劳动的国民经济学批判
    3.2 逻辑主线:以异化劳动积极扬弃为路径的最终指向
        3.2.1 异化劳动积极扬弃之道:找寻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
        3.2.2 共产主义建构中的意旨:三种模型
    3.3 逻辑归宿:人性的复归和共产主义的生成的有机统一
        3.3.1 人的高度自由:人性的全面复归
        3.3.2 人类的最高境界:共产主义的生成
第4章 《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历史方位
    4.1 萌芽期:《莱茵报》以前的时期及《莱茵报》时期
    4.2 确立期:《德法年鉴》时期
    4.3 成熟期:从《手稿》到《共产党宣言》
    4.4 发展期:从《1848 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到《哥达纲领批判》
    4.5 小结
第5章 《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的当代价值
    5.1 学术价值:人类解放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统一
        5.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人类解放新途径
        5.1.2 人类解放理论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自觉
    5.2 实践价值:人类解放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5.2.1 人类解放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建构
        5.2.2 人类解放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
参考文献
致谢

(8)《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私有财产扬弃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
        1.4.2 不足
第2章 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历史形成
    2.1 原始和封建社会的私有财产
        2.1.1 原始社会的私有财产形式
        2.1.2 封建奴隶社会的私有财产形式
    2.2 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财产
        2.2.1 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财产形式
        2.2.2 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财产实质
第3章 《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逻辑证成
    3.1 《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理论背景
        3.1.1 对私有财产的肯定声音
        3.1.2 对私有财产的否定声音
    3.2 《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理论萌发
        3.2.1 《博士论文》《莱茵报》时期对现实问题的靠近
        3.2.2 《穆勒评注》中的私有财产论述
        3.2.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私有财产论述
        3.2.4 恩格斯对私有财产的考察与批判
    3.3 《手稿》的文本结构
        3.3.1 笔记Ⅰ的主要内容
        3.3.2 笔记Ⅱ的主要内容
        3.3.3 笔记Ⅲ的主要内容
第4章 《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逻辑展开
    4.1 认识国民经济的私有财产现象
        4.1.1 工资是延续工人存在的费用
        4.1.2 利润是资本家获取额外收入的渠道
        4.1.3 地租是土地占有者的剥削
    4.2 认识私有财产现象的本质
        4.2.1 资本内部的运动发展
        4.2.2 劳动内部的运动发展(异化劳动)
        4.2.3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运动
    4.3 辩证否定私有财产的本质矛盾
        4.3.1 打破私有制的禁锢,扬弃私有财产
        4.3.2 打破异化劳动禁锢,扬弃人的异化
        4.3.3 打破理论禁锢,扬弃现实世界
    4.4 再认识对私有财产的辩证否定
        4.4.1 黑格尔辩证法促进异化劳动视角
        4.4.2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促成共产主义结论
第5章 《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理论价值和当代启示
    5.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价值
        5.1.1 青年马克思转向唯物史观的关键性成果
        5.1.2 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熟奠定基础
        5.1.3 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5.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启示
        5.2.1 必须坚持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5.2.2 必须扎实有效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5.2.3 必须尊重劳动者在社会生产的主体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学术成果
致谢

(9)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批判本性研究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论述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批判立场
    2.1 人民性立场
        2.1.1 一切为了群众:“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2.1.2 一切依靠群众:“形成革命群众”
        2.1.3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渗透到群众之中”
    2.2 科学性立场
        2.2.1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怪想”
        2.2.2 坚定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内在一般规律”
        2.2.3 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3 革命性立场
        2.3.1 革命意识:“资产阶级害怕群众的觉悟”
        2.3.2 革命力量:“它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唯一的统治阶级”
        2.3.3 革命理想:“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批判对象
    3.1 理论批判
        3.1.1 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这个民族坚决摒弃了德国古典哲学”
        3.1.2 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那些小的哄骗和欺诈手段”
        3.1.3 对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
    3.2 阶级批判
        3.2.1 对资产阶级的批判:“资产者成为他们的公开敌人”
        3.2.2 对小资产阶级的批判:“它摇摆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
        3.2.3 对农民阶级的批判:“必定要越来越紧密地靠拢无产阶级”
    3.3 制度批判
        3.3.1 以“旧制度”为代表的政治制度批判:“公然违反普遍承认的公理”
        3.3.2 以私有制为代表的经济制度批判:“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下的异化劳动”
        3.3.3 以意识形态为代表的文化制度批判:“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3.3.4 以市民社会为代表的社会制度批判:“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批判逻辑
    4.1 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批判起点
        4.1.1 “现实的人”:“必须把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
        4.1.2 “无产阶级”:“真正是社会的头脑和社会的心脏”
        4.1.3 “有原则高度的实践”:“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奴役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4.2 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批判中项
        4.2.1 精神批判:“辩证法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4.2.2 武器批判:“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4.2.3 方法批判:“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是方法”
    4.3 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批判终项
        4.3.1 实现人的完全回复:“消灭异己的本质”
        4.3.2 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消灭私有制”
        4.3.3 人的解放:“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5章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批判功能
    5.1 揭露功能
        5.1.1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颠倒:“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5.1.2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的异化:“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
        5.1.3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实质:“社会关系只是为了私有制而存在”
    5.2 唤醒功能
        5.2.1 唤醒阶级自觉:“立即唤醒人民和社会摆脱因循守旧的状况”
        5.2.2 唤醒反抗意识:“立即唤醒一切被压迫民族起来要求独立和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
        5.2.3 唤醒革命热情:“巴勒莫人民的流血起义唤起了他们的伟大革命回忆和热情”
    5.3 澄清功能
        5.3.1 澄清革命主体:“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5.3.2 澄清斗争动力:“人民只要不掌握政权就不可能改善自己的处境”
        5.3.3 澄清奋斗目标:“无产阶级的解放”
    5.4 组织功能
        5.4.1 组织动员:“他们动员起来组成一支大军”
        5.4.2 组织感染:“工人感染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毒素’”
        5.4.3 组织联合:“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第6章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当代启示
    6.1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批判一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6.1.1 对个人主义思潮的批判
        6.1.2 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批判
        6.1.3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
    6.2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一切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6.2.1 对马克思主义工具论的批判
        6.2.2 对马克思主义断裂论的批判
        6.2.3 对马克思主义乌托邦论的批判
    6.3 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品质,批判一切误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6.3.1 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批判
        6.3.2 对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的批判
        6.3.3 对马克思主义“洗脑论”的批判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形成的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制度权威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大机器生产带来的生产过程规范性增强
        (二)社会交往扩大引起的行为规范消解
        (三)阶级矛盾激化导致的社会制度失范
    二、制度权威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卢梭、黑格尔等人的法哲学思想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权制度与分工协作理论
        (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思
    三、制度权威思想形成的标志
        (一)制度权威思想形成的时期
        (二)制度权威思想的主要认识及代表作
第二章 制度权威的价值分析
    一、启蒙运动中人的自由对制度权威的追求
        (一)启蒙运动对人的自由的呼唤
        (二)制度权威与人的自由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制度权威是人的自由的前提
    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需要制度权威
        (一)无产阶级的人类解放使命
        (二)无产阶级革命中制度权威与人的自由的统一
        (三)制度权威是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保障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性的认识
        (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根源的剖析
第三章 制度权威的内涵与本质
    一、制度的内涵及作用
        (一)制度的定义
        (二)制度的内涵及本质
        (三)制度的属性及功能
    二、制度权威的内涵
        (一)制度权威的要素
        (二)制度权威的内容
        (三)制度权威的特点
    三、制度权威的本质
        (一)制度权威的客观性
        (二)制度权威的主观性
        (三)制度权威的能动性
第四章 制度权威的表现形式
    一、经济制度权威
        (一)经济制度权威的内涵
        (二)经济制度权威的表现
        (三)经济制度权威的作用
    二、政治制度权威
        (一)政治制度权威的内涵
        (二)政治制度权威的表现
        (三)政治制度权威的作用
    三、文化制度权威
        (一)文化制度权威的内涵
        (二)文化制度权威的表现
        (三)文化制度权威的作用
第五章 制度权威的基本特征
    一、制度权威的唯物性
        (一)生产力是制度权威形成的根源
        (二)生产关系是制度权威演变的动力
        (三)客观规律是制度权威的遵循
    二、制度权威的阶级性
        (一)阶级的产生及发展
        (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不同制度诉求
        (三)无产阶级及社会主义制度权威的形成与发展
第六章 制度权威的演变
    一、人的自由对制度权威的呼唤与推动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的认识
        (二)人的自由与制度权威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制度权威是人的自由的基础
    二、马克思对制度权威变迁的思考
        (一)马克思关于制度权威整体性研究的方法认识
        (二)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权威的构想
    三、马克思关于制度权威演变的认识
        (一)制度权威演变的动力
        (二)制度权威演变的基本逻辑
        (三)制度权威演变的方向
第七章 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制度权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
        (二)制度权威思想对制度创新发展的推动
    二、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的实践价值
        (一)制度权威思想对国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助推作用
        (二)制度权威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
        (三)制度权威思想对我国制度建设的引领
        (四)制度权威思想对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略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剩余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J]. 胡莹,卢斯媛. 思想教育研究, 2021(09)
  • [2]欧美经济思想史的意识形态谱系——基于自由主义类型的分析[J]. 杨春学.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1(03)
  • [3]马克思的“突围”——重思他对古典经济学思想图景和演变脉络的理解[J]. 聂锦芳.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1(03)
  • [4]考茨基的土地理论研究[D]. 李杜悠悠. 西南大学, 2021
  • [5]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谢皓明.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思想及其发展研究[D]. 刘雷. 吉林大学, 2021(01)
  • [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理论研究[D]. 杨文俊.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8]《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私有财产扬弃逻辑[D]. 李佳怡. 吉林大学, 2021(01)
  • [9]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批判本性研究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论述的考察[D]. 刘建璋. 吉林大学, 2021(01)
  • [10]马克思制度权威思想研究[D]. 田兆臣.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发展简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