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学骨干教师成功之路的探索

构建中学骨干教师成功之路的探索

一、在探索中构建中学骨干教师的成才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朱永新[1](2021)在《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新教育实验坚持以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为价值准则,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和相关课程为路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进行了二十年的田野实践探索。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三专模式"使数以千计的普通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在国内率先开展的"营造书香校园""家校合作共育"等教育理念与行动实践,为建设书香社会、推动家校社政共育提供了强大助力。在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抗教育异化,回归教育本质以及大面积改善区域教育生态等方面,新教育实验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展望未来,我们将通过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力争把新教育实验建设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使新教育共同体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张念强[2](2021)在《深耕美好促改革 聚焦根本谋发展——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教育“12345”行动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只有推进区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才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增活力、添动力。为此,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走出一条以"美好教育"为主线,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价值追求的"12345"行动路径,提升了区域教育教学发展质量,提升了居民生活幸福感。

王新宇[3](202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教育的百年成就与现实使命》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教师教育,领导教师教育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发轫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奠基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优化阶段,过渡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振兴阶段,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推动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转变,即教师教育目标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独立向开放贯通转变、教师教育标准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回顾建党百年来教师教育发展历程,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深入探讨新时代教师教育深化改革创新的行动理路,有助于推动教师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教师教育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直面现实问题,勇于担当,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师教育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相结合,促进乡村教师教育振兴,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师教育治理体系,努力培养思想品德良好、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新时代教师。

李恒[4](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周俐萍,郭湘宇[5](2021)在《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当代价值》文中指出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考证了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形成过程,提炼了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内涵,并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尝试运用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为当前职业教育把脉,为当今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启示,力求使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重焕生机。

韩雪童[6](2021)在《困境中的坚守:乡村教师学信念生成机制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

柯净宜[7](2021)在《佛山市三水中学附属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亚云[8](2021)在《乡村小学骨干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历程的研究 ——基于三位教师的教育叙事》文中指出

徐德欣[9](2021)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学校特色建设研究 ——基于梅香中学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园[10](2021)在《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常州市为例》文中提出

二、在探索中构建中学骨干教师的成才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探索中构建中学骨干教师的成才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
    (一)实验酝酿期(1986年—1999年)
    (二)实验初创期(1999年—2002年)
    (三)实验建构期(2002年—2013年)
    (四)实验深化期(2013年至今)
三、新教育实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一)新教育实验的使命
    (二)新教育实验的愿景
        1. 愿景一: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2. 愿景二: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三)新教育实验的价值观
        1. 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
        2. 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
        3. 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
        4. 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
四、新教育实验的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一)新教育实验的哲学基础
    (二)新教育实验的伦理学基础
    (三)新教育实验的心理学基础
五、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
    (一)营造书香校园
    (二)师生共写随笔
    (三)聆听窗外声音
    (四)培养卓越口才
    (五)构筑理想课堂
    (六)建设数码社区
    (七)推进每月一事
    (八)缔造完美教室
    (九)研发卓越课程
        1. 新生命教育课程
        2. 新智识教育课程
        3. 新德育课程
        4. 新艺术教育课程
        5. 特色教育课程
    (十)家校合作共育
六、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问题反思与未来发展
    (一)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
        1. 通过教师“三专”培养模式,使大批普通教师得以成长提升
        2. 通过书香校园建设,使大批乡村学校、普通孩子获得优质发展
        3. 通过家校社政共育,形成多元协同教育效应,使许多实验区教育生态得以改变
        4. 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二)新教育实验的问题反思
        1. 关于大规模教育实验与质量控制的问题
        2. 关于新教育实验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的问题
        3. 关于新教育实验话语体系与学派建设的问题
        4. 关于如何提高新教育实验年会水平与成效的问题
    (三)新教育实验的未来发展
        1. 继续加强新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完善新教育课程体系
        2. 继续加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新教育实验区建设,发挥新教育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
        3. 继续深化新教育教师成长模式,开展教师培养体系再造探索
        4. 继续研究未来学校的转型,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

(2)深耕美好促改革 聚焦根本谋发展——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教育“12345”行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落实好“一个根本”,确立江岸教育改革发展理念主线
    (一)倡导“美好教育”理念,担起育人铸魂使命
    (二)实施“责信德育工程”,守好立德树人主责
二、处理好“两类关系”,做好江岸教育发展顶层设计
    (一)坚持“优质引领”与“促进公平”并重
    (二)坚持“整体推进”与“特色发展”并重
三、解决好“三个层面”的问题,激发江岸教育发展合力
    (一)立机制,共育有路径
    (二)强队伍,共育有抓手
    (三)搭平台,共育有实效
四、把握好“四种状态”,营造江岸教育良好发展生态
    (一)建立常态运行“稳定器”,让学校静下来
    (二)用好优质资源“孵化器”,让质量立起来
    (三)撬动薄弱学校“推进器”,让教育回归初心
    (四)打造评价改革“连接器”,让办学走向现代化
五、实施好“五项工程”,提升江岸教育发展内涵品质
    (一)夯实“质量提升一号工程”,构建“五育并举”质量保障机制
    (二)聚焦“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激发教师干事创业活力
    (三)实施“校园品质提档工程”,营造良好教育发展环境
    (四)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促进智慧校园建设取得实效
    (五)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引领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3)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教育的百年成就与现实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师教育在革命斗争中发轫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教师教育在不断探索中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师教育在改革转型中优化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师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振兴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教育改革的历史成就
    (一)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素养导向的教师教育目标更加明确
    (二)从封闭独立到开放贯通——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初步成型
    (三)从“结果本位”到“过程本位”——专业取向的教师教育标准全面构建
        1.建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2.建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
        3.建立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
        4.建立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使命
    (一)筑牢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根基
    (二)贯彻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三)推动教师教育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相结合
    (四)促进乡村教师教育振兴
    (五)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师教育治理体系
四、结 语

(4)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5)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产生背景
    (一)教育背景
    (二)实践经历
二、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学以致用:产教融合思想的出发点
    (二)做学合一:产教融合的教学原则
    (三)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
    (四)专科一贯、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的拓展延伸
        1. 专科一贯。
        2. 普职融通。
    (五)专业设置与课程标准:产教融合的具体落实
        1. 专业设置应符合社会实际。
        2. 制定新学制下的课程标准。
三、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对当前职教改革的启示
    (一)政府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
        1. 搭建平台,营造产教融合的良好环境。
        2. 完善产教深度融合的法律体系。
        3. 在学制上做好专科一贯和普职融通的设计。
    (二)企业层面:强化产教融合的社会责任意识,合作建立“校中厂、厂中校”
    (三)行业层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四)学校层面:积极探索职业学校的改革模式
        1. 以“学以致用”为出发点,加强理实双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2.“做学合一”,大胆改革理论教学与实训方法。
        3.“校企一体”,做好职业体验,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4.“专科一贯、普职融通”,构建产教协同的长效育人机制。
        5.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有效规范和监督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四、在探索中构建中学骨干教师的成才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J]. 朱永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11)
  • [2]深耕美好促改革 聚焦根本谋发展——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教育“12345”行动实践[J]. 张念强. 中小学校长, 2021(09)
  • [3]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教育的百年成就与现实使命[J]. 王新宇. 教师教育学报, 2021(05)
  • [4]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5]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当代价值[J]. 周俐萍,郭湘宇. 教育与职业, 2021(14)
  • [6]困境中的坚守:乡村教师学信念生成机制的叙事研究[D]. 韩雪童.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7]佛山市三水中学附属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研究[D]. 柯净宜.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8]乡村小学骨干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历程的研究 ——基于三位教师的教育叙事[D]. 杨亚云.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9]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学校特色建设研究 ——基于梅香中学的考察[D]. 徐德欣. 西南大学, 2021
  • [10]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常州市为例[D]. 周园.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构建中学骨干教师成功之路的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