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晶体温度计在冻土钻孔温度测量中的应用

石英晶体温度计在冻土钻孔温度测量中的应用

一、石英晶体温度计在冻土钻孔测温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严健[1](2019)在《高海拔寒区特长公路隧道冻胀特性及防冻研究》文中指出四川和西藏两省区作为三大国家战略中“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交汇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加快川藏铁路、藏区高速公路等快速进出藏区通道的建设以及对现有进藏大通道的改扩建工作已成为迫切的战略需求。在上述工程中,高海拔寒区特长隧道屡见不鲜,其中穿越冻土和冻岩地层的隧道修建已成为工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本论文依托多座典型高海拔寒区特长公路隧道,并主要以国道317线(川藏公路北线)新建雀儿山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研、文献调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和原位测试等综合手段,对寒区特长公路隧道冻土和冻岩地层下隧道施工期、运营期围岩-结构冻胀特性和防冻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调研并比较分析了典型高海拔寒区特长隧道的围岩和构成分布、地质和水文特点、寒区气候指标特征;探明了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冻害与进洞里程、围岩类型、通风及地下水等因素的相关性;就特长隧道不同地层时的冻害成因、冻害特征,冻胀机理、冻胀破坏模型进行了概括;讨论了冰碛冻土和裂隙花岗岩隧道冻胀性分级标准,并应用上述标准对典型高海拔寒区隧道进行了冻胀性分级。(2)对隧道贯通前后隧道洞内外温度场、围岩-结构温度场和风场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现场测试,揭示了高海拔寒区特长公路隧道低温大风成因;利用SST湍流模型分析,探明了不同通风方式,特别是运营期平导压入通风方式下寒区特长公路隧道主洞、平导和横通道中温度场和风场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3)对雀儿山隧道进出口段冰碛地层冻土热力学参数取值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冰碛地层季冻土物理特性和温度特性,同时,以冻融圈冻胀理论为依据,利用数值计算得到了冰碛地层围岩温度场随埋深和时间的冻融规律,并就隧道冻胀力、冻胀变形量进行了计算;设计了针对冰碛地层隧道的“温度+冻胀压力+冻胀应力”原位测试方案,通过现场试验验证进一步明确了冻胀作用时冰碛地层-衬砌结构的冻胀特性。(4)通过施工检测就衬砌背后空洞、不密实等缺陷进行了统计,利用热液固耦合计算得出空洞存水冻胀时,随着未冻水体积含量、存水空间大小、存水空间位置变化所导致的冻胀力及相应的结构冻胀应力、损伤和变形发展规律;同时计算得出了裂隙花岗岩不同裂隙倾角、间距等工况下裂隙水冻胀对结构内力、变形的影响,最后,通过原位测试及与前人研究成果的比较验证,进一步明确了寒区隧道空洞及裂隙共存花岗岩在冻胀作用时围岩-衬砌结构的冻胀特性。(5)分别就高海拔寒区特长隧道通风升温系统以及不同地层施工防冻措施进行了研究,并就运营期隧道洞口端保温隔热材料选型、厚度和设防范围等关键参数进行计算,通过现场测试和数值计算对其升温效果和保温层效果进行了分析。

朱国才,季鉴森[2](1980)在《石英晶体温度计在冻土钻孔测温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石英晶体温度计是一种优良的数字式测温仪器。它的特点是灵敏度和稳定度都很高;温度信号不因传送距离的不同而变化;温度测量值用数字直接显示。它的研制成功为冻土钻孔的精密测温提供了新的手段。 性能:我们研制的石英晶体温度计,经计量部门检定,在+40—-20℃范围有很高

李楠[3](2013)在《阳山金矿带成矿作用地球化学》文中研究表明阳山金矿带位于西秦岭勉略构造带内,是研究复合造山带中金矿成因的理想选区,巨量金的来源及聚集机理是亟需深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论文通过系统的矿床地质和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获得如下主要成果。(1)岩相学观察表明金矿化样式简单,微细浸染状矿化分布广泛,发育于各种岩/矿石中,贯穿于沉积-变质-成矿全过程;脉状-细脉状矿化分布局限,多产于断裂带附近,发育于热液成矿过程中;而围岩蚀变类型多、范围广、叠加明显、分带结构复杂。(2)矿相学研究厘定出五个世代黄铁矿、两个世代毒砂、一个世代辉锑矿,金主要呈微细浸染状分布于千枚岩和酸性岩脉中的黄铁矿及毒砂内,热液成矿晚阶段石英-方解石脉中可见少量不规则状的自然金。(3)载金矿物晶体结构研究发现含金黄铁矿和毒砂晶格结构完整、无明显位错和变形,也未见独立金矿物;热液成矿主阶段,金主要以晶格金的形式置换黄铁矿和毒砂中的铁,导致黄铁矿面网间距变大,而毒砂面网间距变化较小。(4)流体包裹体和流体物理化学条件分析结果反映成矿晚阶段均一温度为271.3288.3℃,流体盐度为3.17wt%NaCl,流体密度为0.976g/cm3,流体压力为2.877kbar;成矿流体pH值为35,硫逸度(fS2)约为10-10.4,氧逸度(fO2)为10-36.310-34.2,δ18OV-SMOW值与造山型金矿一致,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变质流体。(5)S-Pb-Sr-O同位素的联合研究表明碧口群和泥盆系的浅变质沉积岩系为金成矿作用提供了流体和物质来源。(6)EMPA和LA-ICP-MS研究表明沉积型黄铁矿提供了丰富的金等成矿元素;成矿主阶段As和Au元素的富集可能与硫化作用有关,且为Au3+替代Fe2+、AsS3-替代S22-的双交代机制;成矿晚阶段流体富含Sb元素,金从黄铁矿和/或毒砂的晶格中释放出来,形成了游离自然金,表明此阶段温度和/或压力较低。(7)与典型造山型和卡林型金矿床对比表明阳山金矿带是一个以广泛的浸染型矿化为主的造山型金矿带。

赵鹤森[4](2019)在《扬子克拉通西缘丹巴—冕宁造山型金矿带成因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造山型金矿是多年来矿床学研究的热点,其成因争议主要集中在深成造山型金矿的形成机制上。国际上关于造山型金矿流体来源有两种主流观点。一种是中上地壳岩石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进变质脱水,成矿于变质峰期之前。另一种是来自俯冲洋壳和上覆沉积物液化或交代岩石圈地幔液化,成矿于变质峰期之后。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本文对扬子克拉通西缘>1000 km中生代穹窿带上的丹巴—冕宁造山型金矿带进行系统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和矿床地球化学调查。丹巴金矿产在变质核杂岩边部泥盆系角闪岩相沉积变质岩中,围岩顶峰变质发生在193 Ma,温压为650±50°C、6±0.5 kbar;退变质温压为550±50°C、4.5±0.5 kbar。矿床赋存于近顺层脆–韧性剪切带中,矿化蚀变特征为高温而窄的黑云母蚀变带和角闪石-斜长石-钾长石蚀变矿物组合,矿石矿物早阶段以磁黄铁矿为主,晚阶段以与自然金共生的叶碲铋矿为主。辉钼矿Re-Os定年、蚀变矿物温压计算以及低盐度H2O-CO2-CH4包裹体测试表明成矿发生在185±9Ma,温压为500650°C、45 kbar。综合表明丹巴金矿为早侏罗高温深成造山型金矿,成矿于区域变质峰期之后的退变质阶段。丹巴金矿的初始高温高压条件,结合其晚变质成矿时限,表明成矿流体不可能来自围岩沉积岩系及其下伏更高级变质岩石的脱水。丹巴成矿流体δ18O值(11.111.9‰)与推测的围岩变质流体δ18O值(10.112.2‰)区别不大。鉴于矿床的高温成矿属性,成矿流体很可能与围岩达到氧同位素平衡。矿石磁黄铁矿δ34S正值(+3.1+9.9‰)与围岩磁黄铁矿δ34S负值(–9.5–6.8‰)明显不同,但与交代岩石圈地幔硫化物值一致。矿石磁黄铁矿Pb同位素展示出地幔与地壳混合来源的特征,其弱放射性和分散的值范围(206Pb/204Pb=17.8518.25;207Pb/204Pb=15.4815.67;208Pb/204Pb=37.8538.51)与泥盆系围岩磁黄铁矿更具放射性和集中的值范围(206Pb/204Pb=18.2818.47;207Pb/204Pb=15.6215.65;208Pb/204Pb=38.5538.83)有显著区别,也与上地壳和下地壳起源的区域花岗岩的值明显不同。矿石磁黄铁矿流体包裹体3He/4He=0.210.38 Ra、40Ar/36Ar=335638,其高3He/36Ar(10-3)和40Ar*/3He(1.25.6×105)表明成矿流体保留有地幔特征。丹巴矿石磁黄铁矿与法国南部和挪威交代地幔楔硫化物的PGE配分型式非常相似,均表现出显著的Pt亏损和中等Pd、Ru富集,表明丹巴成矿流体起源于中等fO2和中-低fS2的交代地幔流体。丹巴强烈的Pt亏损和中等Ru富集与区域煌斑岩脉和全球斑岩Cu-Au矿床的PGE配分型式截然相反,表明丹巴成矿流体不是部分熔融的产物。燕子沟金矿产在穹窿边缘泥盆系绿片岩相沉积变质岩中,矿体受伸展滑脱剪节理构造控制,矿化蚀变以黄铁绢英岩化为主,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成矿流体δ18O值(10.211.3‰)和矿石黄铁矿δ34S值(8.510.7‰)均与近邻丹巴金矿的值十分接近,表明可能有相同的成矿流体来源。张家坪子金矿产在穹窿边缘三叠系次绿片岩-绿片岩相沉积变质岩中,矿体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矿化蚀变包括黄铁绢英岩化和铁白云石化等,金属矿物以早阶段黄铁矿和晚阶段辉铜矿为主,成矿流体晚阶段δ18O值(4.45.2‰)和δ34S值(3.65.1‰)接近地幔值范围。丹巴—冕宁金矿带三例造山型金矿床组成“地壳连续成矿模式”,支持造山型金矿成矿流体的地幔成因模式。在晚三叠纪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和碰撞后伸展阶段,古特提斯洋北缘的西秦岭和东昆仑造山带均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造山型金产出。丹巴金矿与西秦岭金矿形成于区域变质峰期之后,以及东昆仑部分矿床的围岩地层上千个百万年前就已变质脱挥发分,传统的变质流体成因模式无法解释这些金矿床。三个区域金成矿时代均与碰撞后A型花岗岩侵位时代一致。由北向南,西秦岭和东昆仑金成矿从235210 Ma演化到218200 Ma;同时,两个区域矿床δ34S值由产出于弧后盆地的315‰演化到产出于缝合带/弧前增生楔的–5+5‰,后者接近地幔硫同位素范围。成矿构造背景和同位素特征支持这些金矿的成矿流体起源于地幔。符合西秦岭和东昆仑造山型金成矿流体的成因模式是俯冲带地幔流体回返。西秦岭—东昆仑晚三叠造山型金成矿后约15个百万年,185 Ma成矿的丹巴金矿的成因模式是交代富集地幔脱挥发分。最可能的机制是碰撞后转换挤压到伸展过渡阶段岩石圈拆沉引起软流圈上涌,加热再活化K-H2O-CO2交代和金属富集的新元古代岩石圈地幔,使其释放含金H2O-CO2-CH4成矿流体。该深源高温超压流体通过鲜水河深大断裂迁移到穹隆边部近顺层脆–韧性剪切带中成矿。除法国Massif Central金矿田和加拿大Meguma部分矿床外,丹巴金矿可能为全球第三例显生宙高温深成造山型金矿,其研究为造山型金矿地幔流体成因模式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刘宇峰[5](2020)在《吉林西部盐渍土未冻水含量影响因素及预测研究》文中认为吉林西部分布着大面积的碳酸盐渍土,由于其所处气候环境、土体物质组成等的影响,又具有典型的分散性土和季节性冻土的特征,因此其工程地质性质比较复杂。在土体的冻结过程中,土体中水分会向冻结方向迁移,一方面会导致土体发生冻胀,从而引起灌溉工程中渠道、边坡失稳等工程问题;另一方面,水分会携带盐分向地表方向聚集,加剧盐渍化程度,从而引发草场、耕地退化等农业生态问题和道路翻浆、土木工程腐蚀等工程问题。上述问题的产生都和未冻水含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土体的冻结过程中,未冻水含量的多少决定着冻结土体中水分迁移量的大小,而水分迁移量的大小又直接影响着冻结土体冻胀量的大小以及盐渍化现象的产生。吉林西部盐渍土未冻水含量是土体冻胀机理和水盐运移机理的核心和基础。因此,需要对吉林西部盐渍土未冻水含量进行必要的研究。本文选择镇赉和农安研究区碳酸盐渍土为研究对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41820104001),“寒旱区土体盐渍化HTSM多场耦合地质环境系统灾变演化机理与工程效应研究”(Grant No.41430642),以及“国家自然科学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基金”(Grant No.41627801)的资助下,结合野外调查和课题组前期成果,首先,采用室内试验等方法对所取土样的物质成分、理化性质以及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经过分析发现,研究区土体主要以粘粒和粉粒为主,粘粒含量小于粉粒含量;土体矿物成分以原生矿物为主,镇赉土体粘土矿物以伊蒙混层矿物和伊利石占比最高,农安粘土矿物以伊利石相对含量最高;水盐含量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土体为碳酸盐渍土,土体中阳离子以钠离子含量最高;土体p H值略大于7,表现为弱碱性;土体孔隙结构中,以中、大孔隙为主,微、小孔隙所占含量也较大。其次,利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超冷环境岩土冻融综合实验箱”对镇赉研究区和农安研究区的盐渍土样品进行室内冻结温度试验。设计含水率、含盐量以及压实度三个条件作为冻结温度试验的试验条件,土体样品中加入盐的类型为碳酸氢盐。经过测试,得到了研究区土体样品的冻结温度。试验结果表明,盐渍土的冻结温度受到初始含水率与含盐量的影响较大,压实度对冻结温度几乎没有影响。并且,冻结温度的变化与含水率的变化正相关,含水率越高,土体的冻结温度越高,反之亦然;含盐量越大,土体的冻结温度越低,土体越难冻结,含盐量则对土体的冻结具有抑制作用。再其次,基于不同初始含水率、不同含盐量以及不同温度,研究了镇赉研究区和农安研究区盐渍土未冻水含量。先行设计了适宜的试验土体的含水率和含盐量,结合核磁共振试验,对土体进行了测试,得到了研究区土体在不同温度点的未冻水含量,并与测温法计算的未冻水含量进行对比:测温法适合研究土体初始冻结后未冻水含量的变化,核磁共振试验则能够得到完整的未冻水含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再次,对影响未冻水含量的因素进行了讨论与分析。温度、初始含水率、含盐量以及冻融循环作用均会对土体未冻水含量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未冻水含量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温度越高,土体的未冻水含量越高,反之亦然;含水率越大,相同温度下的土体未冻水含量越大;盐的存在会抑制土体的冻结,导致含盐量越大,土体的未冻水含量越高,未冻水含量的变化趋于稳定时的温度越低;在冻融过程中,土体的未冻水含量变化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与冻结过程相比,融化过程的未冻水含量相对较低。另外,对于任何条件下的盐渍土土体,即使温度降低到-20℃,土体中依然存在着未冻水,并且未冻水含量变化幅度基本上趋于稳定。最后,基于BPNN理论、ANFIS理论和SVM理,建立镇赉研究区和农安研究区盐渍土未冻水含量预测模型。将核磁共振试验结果作为数据样本,80%的数据参与模型的训练,20%的数据参与模型的测试,选择土体初始含水率、含盐量以及温度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未冻水含量作为模型的输出变量,结合BPNN理论、ANFIS理论和SVM理论建立研究区土体未冻水含量预测模型。应用统计学参数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价,同时采用5折交叉验证评价三个模型的可用性。通过对比发现,ANFIS模型和BPNN模型适合预测吉林西部镇赉研究区和农安研究区盐渍土未冻水含量。通过上述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吉林西部地区盐渍化的理论,并为该地区恢复生态环境、农业耕地及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杨晓明[6](2018)在《用于深井连续监测的高分辨率温度传感器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地震观测中,希望通过监测地下应力的动态变化来识别亚失稳应力状态,亚失稳阶段是断层进入失稳(发震)的关键阶段,可以通过识别亚失稳阶段来判定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一般大地震前后需要有效地观测到0.01MPa的应力变化,要想获得足够的观测信噪比,要求观测仪器的测量分辨率至少达到0.001Mpa。由马瑾等研究表明亚失稳过程中,在弹性变形下体应力变化与温度变化之间表现出明确的线性关系。另外,温度是一个标量,处理温度数据更加容易。由公式ΔT=αTΔθ,α≈7.5×10-4K/MPa(以闪长花岗岩为例),T为绝对温标,室温下T≈300K,可得,ΔT≈2.25×10-4K,即对应的温度测量分辨力至少要达到1×10-4℃量级。由马瑾等研究表明,在亚失稳阶段断层附近的测点均有过微弱的升温和降温,但幅度很小(0.1mK量级)。要想获得足够的温度观测信噪比,就要求温度传感器分辨率可以达到1×10-5℃量级。当前的用于地震前兆的温度计分辨率可达1×10-4°C,而这对于深井温度监测识别亚失稳状态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就需要优化温度计的分辨率以达到要求。为了可以实现高分辨率地监测井下温度变化,本文采用分布式测温方法,将N组温度传感器均匀分布在测温环境中,均匀监测多点的环境温度变化,并对获得的N组数据求平均以提高测温分辨率。选用贴片式Pt1000电阻作为温度敏感单元,采用四线制的接线方法,设计基于串联多个Pt1000传感器的平衡电桥测温电路。利用(Li-ion)锂离子充电电池作为驱动电源;测温电路输出电压信号经过差分放大电路放大后,经由EDAS-24GN数据采集器转换成数字信号传送给PC端,并进行温度数据处理。同时为了降低测温系统的自发热影响,只将测温度传感器放置在井下,其他装置都放在井上。本文通过采用分布式测温方法、多只铂电阻串联、提高电桥供电电压、使用导热良好的铝基电路板等多项措施,提高了测温电路的灵敏度,改善了测温电路与被测介质的热传导耦合,减少了铂电阻自发热对温度测量的影响。在温度分辨率和噪声测试方面,引入了对比观测和相关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案构造的温度传感器温度监测范围可调、监测分辨率达到1×10-5℃量级,系统噪声有效值优于最初提出的分辨率1×10-5℃的指标,可以满足地震前兆温度观测的需要。

高晓英,郑永飞[7](2011)在《金红石Zr和锆石Ti含量地质温度计》文中提出作为近年来新提出的两种单矿物微量元素温度计(金红石Zr含量温度计和锆石Ti含量温度计),由于其简单实用,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广泛注意,许多研究者尝试将温度计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岩石中。到目前为止每种温度计都存在几个不同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的地质情况目前已有统一认识,但是对于所测定温度的地质意义还存在争议。在对变质岩中金红石Zr含量温度计的应用研究中,一部分研究者发现这个温度计所得到的温度与造岩矿物阳离子配分温度计相吻合,因此可以指示峰期变质温度。然而,在对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的研究中发现,金红石Zr含量温度计得到的温度比峰期变质温度明显偏低。通过对比国内外的研究分析,认识到不仅压力、活度、元素扩散、流体作用的参与导致的退变反应可能致使微量元素温度计所记录的温度偏低,而且矿物的不同生长世代或生长介质的不同都可能致使微量元素温度偏低。因此,在应用地质温度计时,要结合样品的岩相学、矿物包裹体和微量元素、U-Pb体系定年等方面予以综合考虑,并对矿物的形成环境和形成世代加以限定,从而为合理解释矿物中微量元素的分配及其记录的温度信息提供有效制约。

吕雅洁[8](2013)在《哈尔滨地区冻层土壤水热参数监测试验研究》文中认为位于我国东北寒区的哈尔滨市,属季节性冻土区,气象因素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土水体系的季节性冻融。冬季土壤的冻结伴随土体中部分组成的相变,使得三相组成比例发生变化,由此造成冻结土壤在水分、温度等方面的迁移和变化比非冻土壤更为复杂,所以对冻层土壤水/热物理特征参数监测尤为重要。冻层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准确测定对冻土区地下水及溶质的迁移及其对寒区融雪入渗过程与实践都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试验主要完成对哈尔滨地区冻层土壤水分特征、含冰特征和温度特征的监测研究。研究首先对哈尔滨地区的气候气象、地形地貌以及土壤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分析与整理。为了更好的完成针对哈尔滨地区的土壤水/热物理参数监测研究,特别对哈尔滨地区的冻层土壤特征及现有相关研究方法和监测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水理性质及与水热储容及运移有关的性质进行梳理,结合分析寒区冻层土壤特征,选定对冻层土壤的水热迁移较重要的典型水热参数,在本次试验过程中进行监测和分析,主要包括土壤性质参数——土壤颗粒级配、土壤密度;土壤水分参数——含水率;土壤含冰特征——冻结土体体积含冰率;土壤热能参数——温度。提出了完成冻结土体的含冰量测定和低温条件下冻层土壤水/热参数耦合监测的关键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主要有三点,第一进行了低冰点惰性液体的低温测定试验,选定乙二醚水基液作为试验液体。对冻结土体含冰量的测定及与储容和运移有关的水理性质测定均需要选择特殊的低冰点惰性液体进行试验。通过对浓度为3%和4.7%(饱和)的Na2SO4溶液、和浓度为10%NaCl、20%和26.3%(饱和)的NaCl溶液,浓度10%、20%、30%、40%、43%(饱和)的有机乳糖溶液以及低温玻璃液、煤油、乙二醚水基液13种液体进行低温试验,选择可用于低温环境中冰体体积测定的乙二醚防冻液作为试验液体,对制备的非饱和冻结土样进行土样含冰率测定试验。第二提出了冻层土壤区别于非冻土壤的主要水分特征参数监测思路与方法,即体积含冰率的测定。试验选用粒径分别为0.5-1mm、0.25-0.5mm和≤0.25mm的三种不同砂土试样,进行初始含水率为5%、10%、15%、20%的12组正交试验,测定冻结后土体的体积含冰率。利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and Service Solutions)软件得到粗砂(粒径0.5-1mm)试样初始含水率与冻结后体积含冰率近线性相关y=0.533x+9.745,中砂(粒径0.25-0.5mm)试样初始含水率与冻结后体积含冰率近似二次曲线回归曲线y=0.998x2-0.028x+3.643。并模拟室外冻层环境,监测不同粒径饱和试样冻结过程中内部温度变化。体积含冰率的测定为进一步研究冻层土壤水理性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第三为了方便快捷的测定典型埋深的土壤温度,通过组合温度传感器、语音播报模块、显示模块和取土钻设计并制作语音式低温地温计,在测定土壤含水率的同时完成不同埋深低温测定。最后,在室内试验完成对冻结土体含冰特征测定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试验监测哈尔滨地区的冻层土壤水分和温度变化,利用经典烘干法测定试验场地1m内埋深的土体含水率,共在两试验场测定得到不同埋深土壤含水率数据276条。利用设计制作的语音式低温地温计用于野外土壤温度监测,共测定土壤温度数据276条。利用SPSS软件对测定的土壤水热参数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地表土壤含水率受到日照、风等影响明显,0-60cm土层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温度相互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直至土壤埋深80cm以下土壤水热参数才表现出线性关系。呼兰试验场和水科院综合试验基地土壤埋深80cm以下土壤水/热参数表现出线性性,且80cm埋深处土壤水热参数呈现最强的相关性。呼兰试验场冻埋深80cm土壤含水量变化与温度变化基本呈线性相关,yh80=-0.002Xh80+0.244。埋深100cm土壤水热参数相关曲线yh100=-0.002Xh100+0.238。利用SPSS软件对水科院综合试验基地埋深80cm和100cm的土壤水热参数进行耦合分析,ys80=-0.002Xs80+0.234和ys100=-0.002Xs100+0.234。

韩浩东[9](2018)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成因及白云石化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发育巨厚的白云岩,油气勘探潜力巨大。长期以来,受控于寒武系白云岩形成时代老、埋藏深度大、储层改造和破坏严重、保存条件复杂、储集层类型多样以及非均质性强等因素,导致其勘探程度较低,未见突破性进展。2012年在塔中隆起中深1井寒武系盐下白云岩获得油气发现,开启了寒武系白云岩油气勘探的新阶段。针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成因及白云石化机理等问题,论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沉积学、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及行业标准为理论研究依据,根据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利用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压汞分析、流体包裹体、电子探针、X衍射、主微量元素分析、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镁同位素、高温高压溶蚀实验等测试分析手段,分析储层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孔隙结构特征,综合研究储层成岩作用并重点分析了白云石化机理、储层溶蚀机理、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结合沉积相、断裂系统、烃源岩、盖层及有利溶蚀区分布等因素综合预测了有利勘探区。研究表明:(1)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岩石类型主要包括晶粒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泥微晶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过渡型白云岩及泥微晶灰岩、白云质灰岩等;非储层岩石类型包括膏岩、盐岩等蒸发岩以及泥岩等。孔隙及缝洞均普遍充填白云石、方解石、有机质及粘土矿物、石英、黄铁矿等,并在局部发育硬石膏、天青石、重晶石、石英、萤石、胶磷矿、伊利石、海绿石等热液矿物及其组合。(2)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变化范围较大,孔隙度介于0.1%~23.9%之间,渗透率介于0.003×10-3μm2~11200× 10-3μm2之间。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和晶间溶孔为主,其次为裂缝、晶间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等。寒武系地层共发育5期裂缝,裂缝在地层和区域上分布非均质性强,裂缝参数受断裂控制明显。依据压汞曲线和铸体薄片图像分析,孔隙结构可划分为4种类型:粗喉-大孔型,细喉-中孔型,细喉-小孔型、微喉-微孔型。CT扫描孔隙结构三维重构结果表明残余颗粒细晶白云岩的物性和孔隙结构较好,是研究区较有利的储集岩类。基于铸体薄片图像处理的多重分形-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为白云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分类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径。(3)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碳酸盐岩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包括泥晶化作用、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过白云石化作用、硅化作用、充填作用、去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其中对储层具有建设意义的主要有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依据岩石学特征和包裹体温度,寒武系白云岩所经历的成岩阶段可划分为同生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晚成岩阶段。结合构造、地层埋藏史分别建立了晶粒白云岩和(残余)颗粒白云岩的成岩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式。(4)根据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石化作用主要有蒸发泵白云石化作用、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中-深埋藏白云化作用以及构造-热液白云石化作用。根据Mg同位素、Sr同位素及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石化流体主要为海源流体;而热液的来源包括高温地层卤水和幔源流体。在白云石化作用类型空间分布上,巴楚地区肖尔布拉克组以埋藏白云石化作用为主并受一定热液作用改造;吾松格尔组、阿瓦塔格组以蒸发泵白云石化作用为主;沙依里克组以蒸发泵白云石化和埋藏白云石化作用为主,且白云石化作用不彻底;下丘里塔格组以埋藏白云石化作用为主并受一定程度的热液作用改造。塔北地区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主要以回流渗透白云石化及中-深埋藏白云石化成因为主,受构造-热液改造明显。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在塔北及古城地区普遍发育,并且热液作用对这些地区储层改造有积极意义。受岩浆类型的控制,塔北和古城地区热液作用强于巴楚地区。(5)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溶蚀作用具有多样性,包括(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埋藏溶蚀作用、表生岩溶作用以及与深大断裂有关的溶蚀作用,溶蚀作用控制了储层储集空间的发育。埋藏溶蚀高温高压溶蚀实验结果表明,任何温压条件下方解石都比白云石更易溶;理论计算与模拟实验均表明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存在最佳溶蚀深度段,对应于浅-中埋藏阶段;溶蚀作用能够大幅度提高岩石的渗透率;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受岩石孔隙结构、矿物成分影响明显,裂缝为溶蚀作用提供了优势通道。(6)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的形成、演化、发育分布以及储集体质量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结合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特征,明确了研究区储层主要控制因素及其空间分布,建立了塔北、巴楚地区颗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储层成因模式。台内丘滩、台缘滩及膏云坪等有利的沉积相带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的宏观分布;高频层序控制了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对高能相带储集空间的改造;构造作用形成的断裂带及裂缝密集带为后期有机酸、CO2、H2S、热液等溶蚀流体对储层的溶蚀改造提供了通道。早期大气淡水溶蚀形成的溶孔发育的颗粒白云岩及膏质白云岩类储集体是孔隙发育的基础,后期有机酸、CO2、热液流体及TSR相关的流体等对碳酸盐岩的埋藏溶蚀作用对储集空间起到重要的保持和改造作用。(7)依据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沉积相、断裂系统、烃源岩、盖层、有利溶蚀区分布等因素,综合预测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油气有利勘探区。下寒武统Ⅰ级有利区分布在巴楚地区和田河气田东缘、塔中1号断裂带南缘及塔北隆起区;Ⅱ级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玛扎塔格断裂带南缘和塔北隆起东缘;Ⅲ级有利区主要为台内滩及蒸发云坪,主要有和田河气田北缘、吐木休克-阿恰-柯坪-沙井子断裂带、塔中北缘、塔北南缘。中寒武统Ⅰ级有利区分布于塔北牙哈地区、塔中地区;Ⅱ级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于古城地区和巴楚地区西南部;Ⅲ级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于塔北隆起东缘、塔中隆起南缘地区及巴楚地区西部。上寒武统Ⅰ类有利勘探区分布于塔北英买-牙哈地区台缘丘滩储集体;Ⅱ类有利勘探区分布于塔中2号断裂带、轮古-古城台缘带及英东地区;Ⅲ类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巴楚和田河气田东北缘及塔中地区台内滩、潮坪沉积区。

代金鹏[10](2020)在《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水化热与冻土环境耦合作用下时变温度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高原高海拔、高纬度冻土地区铁路、公路、建筑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各类工程基础结构修建在冻土地基之中,钻孔灌注桩基础是一种常用的基础结构形式,现场浇筑灌注桩与冻土地基的互相作用构成了桩基的承载体系。灌注桩的浇筑造成了对冻土的热扰动,与此同时,冻土环境对灌注桩桩身早龄期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和孔结构的形成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进而造成桩身强度降低、灌注桩承载力不足,最终危及结构安全。开展灌注桩与冻土环境的时变温度场研究,是分析钻孔灌注桩混凝土结构强度、耐久性及寿命预测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混凝土水化热和导热系数是影响冻土环境钻孔灌注桩时变温度场的关键参数。通过对混凝土水化热和导热系数影响因素的研究,阐明了水胶比、养护温度等因素对混凝土水化热和导热系数的影响机理,建立了混凝土水化热和导热系数时变计算模型,为冻土环境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时变温度场研究中生热量函数和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合理选用提供理论支撑。基于热力学和数学物理方法,建立了冻土环境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时变温度场模型。考虑冻土环境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水化热和导热系数时变特性,建立了人工冻土灌注桩有限元模型。进行了人工冻土灌注桩温度场室内试验,验证了有限元模型参数假设和温度场理论计算模型的适用性。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1)采用直接法(半绝热温升)测试了水泥浆体的水化热,以此来模拟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浇筑后水泥迅速水化的生热过程,分析了水胶比、入模温度、粉煤灰掺量对水泥浆体水化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d龄期时,随着水胶比的增大,水泥浆体的水化热逐渐减小,但高水胶比提高了水泥浆体28d龄期的累计水化热。水胶比增大延缓了水泥水化加速期的出现。在水泥水化初期,水泥浆体的入模温度对水化热的影响不大,但较高的入模温度带来了较高的最终水化热。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大,水泥浆体的水化热逐渐减小,水泥水化速率峰值逐渐降低。基于水泥水化热计算经验公式,建立了考虑混凝土入模温度及粉煤灰掺量影响的水化热计算时变模型。(2)采用溶解热法测试了恒温养护条件下水泥浆体水化热,以此来模拟冻土环境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温度稳定后水泥水化生热过程,分析了水胶比和恒定养护温度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20℃恒温养护下,1d龄期时,随着水胶比的增大,水泥浆体的水化热逐渐减小,1d龄期之后,规律与之前相反。在5℃和0℃恒温养护下,各个龄期时,随着水胶比的增大,水泥浆体的水化热逐渐增大。在-5℃恒温养护下,各个龄期时,随着水胶比的增大,水泥浆体的水化热逐渐减小。水泥浆体的累计水化热随着养护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随龄期的增大而增大。分别以基于经验公式的水泥水化热计算模型、基于等效龄期的水化热计算模型和基于水泥水化动力学的水化热计算模型,建立了恒温养护下水泥水化热计算时变模型。(3)基于稳态法测试了20℃、5℃和-5℃恒温养护下不同龄期时处于非饱和状态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分析了水胶比、初始含气量、粉煤灰掺量、养护龄期及养护温度对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胶比、初始含气量、粉煤灰掺量、养护龄期及养护温度均与混凝土导热系数成反比关系。阐明了各个影响因素与混凝土导热系数之间的相关性,即养护温度>初始含气量>养护龄期>水胶比>粉煤灰掺量。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混凝土导热系数时变模型。(4)基于冻土环境钻孔灌注桩混凝土物理模型,从传热学基础理论入手,构建了冻土环境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时变温度场微分方程。采用分离变量法进行了冻土环境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时变温度场微分方程的求解,从物理学和热力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采用“热冲量法”的方法来解决时变温度场模型中非齐次微分方程的求解难题。基于Bessel函数基本原理,确定了冻土环境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时变温度场模型基本计算参数。建立冻土环境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时变温度场模型,以期为钻孔灌注桩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的定量化反向设计提供理论支撑。(5)室内制备了人工冻土灌注桩模型,开展了人工冻土灌注桩温度场试验。考虑冻土环境灌注桩混凝土水化热和导热系数时变特性,提出混凝土水化热和导热系数采用分段函数表示的参数假设,建立了人工冻土灌注桩有限元模型,将桩心处温度测点的室内试验数据、有限元分析数据和理论模型计算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合理误差范围内有限元计算模型能够准确反映灌注桩混凝土温度变化过程,验证了建立有限元模型时采用分段函数的形式来施加混凝土生热量函数和导热系数的合理性。利用时变温度场理论模型计算得到的桩心处测点温度变化趋势与人工冻土灌注桩实测数据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本文建立的时变温度场理论模型计算值与已有文献中人工冻土灌注桩混凝土温度场试验值的偏差较小。在边界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建立的理论模型对冻土环境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时变温度场进行定量分析。

二、石英晶体温度计在冻土钻孔测温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英晶体温度计在冻土钻孔测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海拔寒区特长公路隧道冻胀特性及防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寒区隧道温度场及多场耦合研究现状
        1.2.2 冻土和冻岩冻胀特性研究现状
        1.2.3 寒区冻土冻岩隧道冻胀损伤机理研究
        1.2.4 寒区特长隧道防冻保温技术措施
    1.3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选题依据
        1.3.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高海拔寒区特长隧道冻害及冻胀性分级
    2.1 高海拔寒区隧道及冻害现象
        2.1.1 高海拔隧道主要冻害现象
        2.1.2 寒区隧道冻害因素分析
    2.2 寒区高海拔典型特长隧道调查分析
    2.3 冰碛地层工程特性及冻胀性分级标准
        2.3.1 冰碛地层工程特性
        2.3.2 冰碛地层冻土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2.3.3 冰碛地层冻胀率及冻胀性分级标准
    2.4 冻结花岗岩石及岩体冻胀性分级标准
        2.4.1 裂隙岩石及其冻胀率计算
        2.4.2 冻结花岗岩冻胀性分级标准及依托工程冻胀性分级
        2.4.3 不同冻胀级别隧道防冻要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海拔寒区特长公路隧道风场-温度场研究
    3.1 雀儿山隧道风场-温度场现场测试
        3.1.1 现场监测目的
        3.1.2 风场-温度场现场测试仪器设备
        3.1.3 测点及测试断面布置
        3.1.4 测试时间及频率
        3.1.5 风场-温度场测试结果分析
    3.2 隧道风流场-温度场理论模型
        3.2.1 隧道内风流场及气固换热的基本假定
        3.2.2 洞内风流湍流模型
        3.2.3 风流温度场控制方程
        3.2.4 气固换热及换热系数
        3.2.5 围岩-结构温度场方程
    3.3 基于SST湍流模型的洞内风流场—温度场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
        3.3.1 模型主要尺寸参数
        3.3.2 计算参数的确定
        3.3.3 模型建立
    3.4 隧道风场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3.4.1 风向
        3.4.2 气压
        3.4.3 风速
    3.5 隧道温度场分布及变化规律
        3.5.1 洞内气温场
        3.5.2 二衬表面温度场
        3.5.3 围岩温度场
    3.6 现场测试及数值分析结果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冰碛地层-结构冻胀特性分析
    4.1 寒区冰碛地层隧道冻胀特性的数值计算分析
        4.1.1 热力学参数取值方法
        4.1.2 隧道冰碛地层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4.1.3 冰碛地层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2 冰碛地层围岩-结构冻胀力原位测试及结果分析
        4.2.1 原位测试原理和方案
        4.2.2 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4.3 现场冻胀力测试及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岩质地层-结构冻胀特性分析
    5.1 雀儿山隧道岩质地层地质及缺陷检测分析
    5.2 岩质隧道热-流-固-损耦合理论模型
        5.2.1 渗流场与温度场的基本方程
        5.2.2 渗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分析
        5.2.3 渗流荷载和冻胀荷载
        5.2.4 围岩-结构损伤本构模型
        5.2.5 耦合方程的求解
    5.3 岩体冻胀力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
        5.3.1 衬砌背后空洞存水冻胀数值模型的建立
        5.3.2 裂隙水冻胀数值模型的建立
        5.3.3 计算参数的确定
    5.4 衬砌背后空洞存水冻胀计算结果分析
        5.4.1 不同位置空洞存水冻胀对结构内力及位移的影响
        5.4.2 未冻水体积含量对结构应力及位移影响规律分析
        5.4.3 冻胀力作用下结构损伤扩展规律
    5.5 岩体裂隙水冻胀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5.1 岩体不同倾角下裂隙水冻胀力对结构受力和变形影响
        5.5.2 冻胀力随裂隙间距变化规律分析
    5.6 富水裂隙围岩-结构冻胀力现场试验及比较分析
        5.6.1 冻胀压力测试结果分析
        5.6.2 衬砌结构内力测试结果分析
    5.7 冻胀压力原位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施工期及运营期防冻措施及效果分析
    6.1 施工期防冻措施及效果
        6.1.1 施工期通风升温系统设计
        6.1.2 施工期通风加热理论计算
        6.1.3 施工期通风升温效果的现场测试
        6.1.4 冰碛地层施工防冻措施
        6.1.5 寒区富水裂隙硬岩地层注浆措施
    6.2 运营期保温层材料选型及参数设计
        6.2.1 保温隔热层材料选型
        6.2.2 敷设保温层隧道气热耦合计算模型
        6.2.3 计算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阳山金矿带成矿作用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阳山金矿带是研究复合造山带中金矿成因的理想选区
        1.1.2 阳山金矿带是研究巨量金来源与聚集机理的天然实验室
        1.1.3 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是探索阳山金矿带矿床成因及巨量金聚集机理未解之谜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内容
        1.2.1 区域地质地球化学背景
        1.2.2 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环境
        1.2.3 金矿床地质特征
        1.2.4 金成矿作用地球化学
        1.2.5 金矿床成因模式
    1.3 技术路线
        1.3.1 资料系统收集
        1.3.2 野外实地考察
        1.3.3 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
        1.3.4 载金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1.3.5 黄铁矿微区原位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微量元素分析
        1.3.6 同位素联合分析
        1.3.7 流体包裹体研究
        1.3.8 全岩元素含量分析
        1.3.9 载金矿物晶体结构研究
        1.3.10 金矿床成因类型对比和类比
    1.4 完成工作量
2 成矿地质地球化学背景
    2.1 区域构造格架及演化
        2.1.1 区域构造格架
        2.1.2 地球动力学演化
        2.1.3 控矿构造系统
    2.2 岩石建造类型及含金性
    2.3 碧口群地质地球化学
        2.3.1 地质特征
        2.3.2 地球化学特征
    2.4 泥盆系地质地球化学
        2.4.1 三河口群划分
        2.4.2 岩性特征及沉积环境
        2.4.3 地球化学特征
    2.5 岩浆岩地质地球化学
        2.5.1 区域构造-岩浆事件
        2.5.2 金矿带酸性岩脉
    2.6 区域变质作用
        2.6.1 变质作用类型及原岩恢复
        2.6.2 变质作用的成矿贡献
3 金矿床地质
    3.1 基本特征
    3.2 矿体地质
        3.2.1 安坝金矿床主矿体
        3.2.2 安坝金矿床其他矿体
        3.2.3 其他金矿床主矿体
    3.3 矿石特征
    3.4 矿化样式
    3.5 围岩蚀变
        3.5.1 蚀变类型
        3.5.2 空间分布
        3.5.3 地球化学
    3.6 成矿期次与阶段划分
        3.6.1 Py0
        3.6.2 Py1
        3.6.3 Py2
        3.6.4 Py3
        3.6.5 Py4
        3.6.6 Aspy2
        3.6.7 Aspy3
        3.6.8 辉锑矿
        3.6.9 其他硫化物和硫盐矿物
        3.6.10 自然金
4 载金矿物结构与组成
    4.1 晶体结构
    4.2 元素组成
        4.2.1 EMPA 实验结果
        4.2.2 LA-ICP-MS 实验结果
        4.2.3 两种实验结果比较
        4.2.4 硫化物元素特征值地球化学意义
        4.2.5 硫化物化学演化过程及成矿物质来源
5 成矿流体特征
    5.1 流体包裹体研究概述
    5.2 流体包裹体特征
        5.2.1 岩相学
        5.2.2 显微测温
    5.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3.1 盐度、密度和压力
        5.3.2 酸碱度
        5.3.3 硫逸度
        5.3.4 氧逸度
6 同位素地球化学
    6.1 硫同位素
        6.1.1 不同形态特征黄铁矿的硫同位素
        6.1.2 不同成矿阶段硫化物的硫同位素
        6.1.3 黄铁矿晶形地质意义
        6.1.4 矿石硫来源与演化
    6.2 铅同位素
    6.3 铷-锶和钐-钕同位素
        6.3.1 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
        6.3.2 酸性岩脉源区
    6.4 氧同位素
7 矿床成因模式
    7.1 主要控矿因素
        7.1.1 构造与成矿
        7.1.2 变质-沉积建造与成矿
        7.1.3 酸性岩脉与成矿
    7.2 主导成矿机制
        7.2.1 成矿流体、物质和能量来源
        7.2.2 金的赋存状态
        7.2.3 金的活化机制
        7.2.4 金的迁移形式
        7.2.5 金的沉淀机制
    7.3 矿床成因类型
8 结论
    8.1 主要认识
    8.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扬子克拉通西缘丹巴—冕宁造山型金矿带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造山型金矿
        1.1.2 成因争议
        1.1.3 地幔流体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2.1 大型穹窿与金成矿
        1.2.2 流体与金属来源
    1.3 创新点
    1.4 项目资助与工作量
    1.5 实验分析方法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演化
    2.2 岩石地层与变质
    2.3 伸展穹窿
    2.4 花岗岩
    2.5 扬子西缘成矿带
3 丹巴金矿床
    3.1 矿床地质
        3.1.1 围岩地层
        3.1.2 围岩变质
        3.1.3 矿化蚀变
        3.1.4 矿体特征
        3.1.5 矿石矿物
        3.1.6 矿石化学
    3.2 成矿时代
    3.3 成矿温度
        3.3.1 变质与蚀变温压
        3.3.2 流体包裹体测温
    3.4 矿床地球化学
        3.4.1 氧同位素
        3.4.2 硫同位素
        3.4.3 铅同位素
        3.4.4 氦氩同位素
        3.4.5 铂族元素
    3.5 成矿流体来源
4 燕子沟金矿床
    4.1 矿床地质
        4.1.1 围岩地层
        4.1.2 围岩变质
        4.1.3 矿化蚀变
        4.1.4 矿体特征
        4.1.5 矿石矿物
    4.2 成矿时代
    4.3 成矿温度
    4.4 矿床地球化学
        4.4.1 氧同位素
        4.4.2 硫同位素
    4.5 成矿流体来源
5 张家坪子金矿床
    5.1 矿床地质
        5.1.1 围岩地层
        5.1.2 围岩变质
        5.1.3 矿化蚀变
        5.1.4 矿体特征
        5.1.5 矿石矿物
    5.2 成矿时代
    5.3 成矿温度
    5.4 矿床地球化学
        5.4.1 氧同位素
        5.4.2 硫同位素
    5.5 成矿流体来源
6 矿床成因机制
    6.1 矿床成因类型
        6.1.1 丹巴金矿成因类型
        6.1.2 燕子沟金矿成因类型
        6.1.3 张家坪子金矿成因类型
    6.2 大型穹窿与金成矿
7 区域造山型金成矿规律
    7.1 西秦岭造山型金矿带
    7.2 东昆仑造山型金矿带
    7.3 古特提斯演化与成矿
        7.3.1 俯冲带地幔流体回返成矿
        7.3.2 交代富集地幔脱挥发分成矿
8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与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个人简历

(5)吉林西部盐渍土未冻水含量影响因素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盐渍土研究进展
        1.2.1 盐渍土概况
        1.2.2 盐渍土研究现状
    1.3 未冻水研究进展
        1.3.1 未冻水含量测试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3.2 未冻水含量预测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土体物质组成、物理化学性质及孔隙特征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2 野外调查及取样
    2.3 土体物质组成
        2.3.1 粒度组成
        2.3.2 矿物组成
    2.4 土体物理化学性质
        2.4.1 含水率
        2.4.2 易溶盐含量
        2.4.3 pH值及阳离子交换容量
    2.5 土体孔隙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土体冻结温度测试
    3.1 土体冻结本质
    3.2 土体冻结温度试验
        3.2.1 样品基本参数确定
        3.2.2 样品制备
        3.2.3 试验设备及步骤
    3.3 试验结果
    3.4 影响冻结温度的主要因素与机理分析
        3.4.1 含水率对冻结温度的影响
        3.4.2 含盐量对冻结温度的影响
        3.4.3 压实度对冻结温度的影响
        3.4.4 土的物质组成对冻结温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土体未冻水含量测试
    4.1 研究区土体中未冻水含量确定方法
        4.1.1 测温法
        4.1.2 核磁共振法
    4.2 试验样品制备
    4.3 研究区土体未冻水含量
        4.3.1 测温法未冻水含量
        4.3.2 核磁共振法未冻水含量
    4.4 试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影响未冻水含量的主要因素
    5.1 盐渍土中的水
    5.2 盐渍土的吸力与含水率关系
    5.3 温度对未冻水含量的影响
    5.4 含水率对未冻水含量的影响
    5.5 含盐量对未冻水含量影响
    5.6 冻融循环过程对未冻水含量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区土体未冻水含量预测
    6.1 模型数据预处理
    6.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未冻水含量预测模型
        6.2.1 BP神经网络
        6.2.2 确定模型的网络结构
        6.2.3 确定模型的隐含层节点数
        6.2.4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实现
    6.3 基于自适应模糊神经推理系统的未冻水含量预测模型
        6.3.1 模糊推理系统
        6.3.2 自适应模糊神经推理系统
        6.3.3 ANFIS预测模型的建立
        6.3.4 ANFIS预测模型的实现
    6.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未冻水含量预测模型
        6.4.1 支持向量机
        6.4.2 SVM预测模型的建立
        6.4.3 SVM预测模型的实现
    6.5 预测模型比较与优选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用于深井连续监测的高分辨率温度传感器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温度测量系统发展现状
        1.2.1 温度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1.2.2 温度测量仪发展现状
    1.3 测温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主要的研究工作
2.总体方案设计
    2.1 设计要求
        2.1.1 分布式测温系统设计
        2.1.2 测温单元设计原理
    2.2 温度的概念及表示
    2.3 温度传感器
    2.4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2.4.1 铂电阻测温原理
        2.4.2 铂电阻接线方式介绍
        2.4.3 测温元件选型
3.硬件电路设计
    3.1 温度检测模块设计
        3.1.1 铂电阻温度检测电路设计
        3.1.2 差分放大电路
        3.1.3 基准源
    3.2 四线制传输
    3.3 温度检测模块噪声分析
    3.4 测温范围
    3.5 硬件设计与布局布线规则
4.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4.1 方案实现
        4.1.1 测试环境
        4.1.2 测试方案
        4.1.3 测试记录设备
        4.1.4 EDAS-24GN噪声测试
    4.2 温度分辨率对比测试
    4.3 系统自噪声对比测试
        4.3.1 自噪声测试模型
        4.3.2 自噪声测试方法
        4.3.3 测试结果
    4.4 分布式测温
5.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一 测温电路原理图
    附件二 数据处理部分程序
作者简介
参加的科研项目
发表的文章及取得的成果

(8)哈尔滨地区冻层土壤水热参数监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进展
        0.2.1 土壤水热监测研究现状
        0.2.2 冻层土壤研究现状
        0.2.3 冻层土壤水热监测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0.3.1 主要内容
        0.3.2 技术路线
第1章 哈尔滨地区冻层土壤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1.1 地形地貌
        1.1.2 气象与水文条件
    1.2 冻层土壤特征
        1.2.1 哈尔滨地区冻层土壤特征
        1.2.2 哈尔滨地区冻层土壤水/热研究分析
    1.3 试验场地概况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冻层土壤水/热物理参数选取
    2.1 非冻土壤水热储容性质梳理
        2.1.1 土壤物理性质
        2.1.2 土壤的水理性质
    2.2 寒区冻层土壤特征分析
        2.2.1 冻结土壤的水力参数
        2.2.2 土壤冻融过程水分运动影响因素
    2.3 冻层土壤典型水热参数选取
        2.3.1 土壤性质参数
        2.3.2 土壤水分参数
        2.3.3 土体含冰特征参数
        2.3.4 土壤热物理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冻层土壤水/热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3.1 低冰点惰性液体选取
        3.1.1 试验目的
        3.1.2 试验材料与装置
        3.1.3 试验方案
        3.1.4 试验结果与讨论
    3.2 冻结土体含冰特征参数测定技术
        3.2.1 冰体渗透性试验
        3.2.2 非饱和冻结土样含冰特征测定试验
    3.3 低温冻层土壤温度监测技术
        3.3.1 常用地温测定装置梳理
        3.3.2 语音式低温地温计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冻层土壤水热耦合监测分析
    4.1 试验冻层土壤性质分析
        4.1.1 测点选取
        4.1.2 土壤密度测定
        4.1.3 分层土壤颗粒分析
        4.1.4 冻土层发育情况监测
    4.2 冻层土壤水分参数监测
        4.2.1 呼兰试验场土壤含水率监测
        4.2.2 水科院综合试验基地土壤含水率监测
    4.3 冻层土壤热物理参数监测
        4.3.1 呼兰试验场冻层温度监测
        4.3.2 水科院综合试验基地冻层温度监测
    4.4 冻层土壤水热参数耦合分析
        4.4.1 呼兰试验场土壤水热参数耦合分析
        4.4.2 水科院综合试验基地土壤水热参数耦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冻层土壤水热参数监测研究拓展讨论
    5.1 寒区地下冻土层水理性质及其特征参数测定方法探讨
    5.2 冻层持水性质对寒区冻土保墒的影响研究
    5.3 冻土层条件下融雪水入渗规律研究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成因及白云石化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白云石及白云石化机理研究现状
        1.2.2 碳酸盐岩储层溶蚀机理研究现状
        1.2.3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6.1 主要成果
        1.6.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构造单元特征
        2.2.2 区域构造演化
        2.2.3 构造断裂特征
    2.3 地层特征
        2.3.1 巴麦-塔中-塔北台地相区
        2.3.2 塔东盆地相区
        2.3.3 地层分布
    2.4 沉积特征
第3章 储层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晶粒白云岩
        3.1.2 (残余)颗粒白云岩
        3.1.3 泥微晶白云岩
        3.1.4 藻纹层白云岩
        3.1.5 角砾状白云岩
        3.1.6 其他岩类特征
    3.2 储集空间特征
        3.2.1 孔隙类型及特征
        3.2.2 溶蚀孔洞特征
        3.2.3 裂缝特征及分布
    3.3 物性特征
        3.3.1 孔隙度
        3.3.2 渗透率
        3.3.3 孔渗关系
        3.3.4 物性分布规律
    3.4 孔隙结构特征
        3.4.1 孔隙结构压汞分析
        3.4.2 孔隙结构多重分形表征
        3.4.3 基于CT扫描的孔隙结构分析
    3.5 储层类型及分类评价
        3.5.1 储层类型
        3.5.2 储层分类评价及分布规律
第4章 储层成岩作用
    4.1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4.1.1 泥晶化作用
        4.1.2 压实、压溶作用
        4.1.3 胶结作用
        4.1.4 白云石化作用
        4.1.5 过度白云石化作用
        4.1.6 去白云石化作用
        4.1.7 溶蚀作用
        4.1.8 硅化作用
        4.1.9 破裂作用
        4.1.10 充填作用
        4.1.11 重结晶作用
        4.1.12 硬石膏化、重晶石化、天青石化作用
    4.2 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
        4.2.1 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4.2.2 成岩序列
        4.2.3 孔隙演化
第5章 白云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5.1 白云石特征
        5.1.1 基质白云石
        5.1.2 充填白云石
    5.2 流体包裹体
        5.2.1 流体包裹体的基本特征
        5.2.2 流体包裹体成分
        5.2.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5.2.4 流体包裹体冰点与盐度
        5.2.5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的关系
    5.3 地球化学特征
        5.3.1 X衍射特征
        5.3.2 碳氧同位素
        5.3.3 常量与微量元素特征
        5.3.4 稀土元素
        5.3.5 Sr同位素
        5.3.6 Mg同位素
    5.4 白云石化机理
        5.4.1 蒸发泵白云石化作用
        5.4.2 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
        5.4.3 中-深埋藏白云石化作用
        5.4.4 热液白云石化作用
        5.4.5 不同成因的白云岩分布规律
第6章 储层溶蚀机理
    6.1 (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
        6.1.1 (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现象及分布
        6.1.2 地球化学证据
        6.1.3 影响因素分析
    6.2 埋藏溶蚀作用
        6.2.1 与有机质演化有关的埋藏溶蚀作用
        6.2.2 与TSR作用有关的溶蚀作用
        6.2.3 构造-热液溶蚀作用
        6.2.4 碳酸盐岩埋藏溶蚀作用的热力学分析
        6.2.5 碳酸盐岩溶蚀机理实验分析
    6.3 表生岩溶作用
    6.4 与深大断裂有关的大气淡水溶蚀作用
第7章 储层成因及有利勘探区预测
    7.1 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7.1.1 沉积作用是储层发育的基础
        7.1.2 成岩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
        7.1.3 构造作用是储层改造和优化的重要条件
        7.1.4 寒武系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空间分布规律
    7.2 储层成因机理及形成模式
        7.2.1 颗粒白云岩储层成因模式
        7.2.2 晶粒白云岩储层成因模式
    7.3 储层有利勘探区预测
        7.3.1 烃源岩条件
        7.3.2 有利储集体分布特征
        7.3.3 盖层条件
        7.3.4 有利勘探区预测
第8章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水化热与冻土环境耦合作用下时变温度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水化热研究
        1.2.2 混凝土导热系数研究
        1.2.3 冻土环境钻孔灌注桩温度场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创新点
2 原材料与试验方案
    2.1 试验目的
    2.2 原材料
        2.2.1 水泥
        2.2.2 粉煤灰
    2.3 试验方法
        2.3.1 直接法测试水泥水化热
        2.3.2 溶解热法测试混凝土水化热
        2.3.3 混凝土导热系数测试
        2.3.4 混凝土含水率和孔隙结构测试
    2.4 试验方案
        2.4.1 直接法测试水泥水化热试验方案
        2.4.2 溶解热法测试水泥水化热试验方案
        2.4.3 导热系数测试方案
        2.4.4 混凝土含水率和孔隙结构测试
3 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水化热影响因素与时变模型
    3.1 直接法测试水泥水化热影响因素研究
        3.1.1 水胶比对水化热的影响
        3.1.2 入模温度对水化热的影响
        3.1.3 粉煤灰对水化热的影响
    3.2 溶解热法测试水泥水化热影响因素研究
        3.2.1 水胶比对水化热的影响
        3.2.2 养护温度对水化热的影响
    3.3 水泥浆体水化热计算模型
        3.3.1 水泥水化热计算模型类型
        3.3.2 直接法测试水泥浆体水化热计算模型
        3.3.3 恒温养护条件下水泥水化热计算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早龄期导热系数影响因素与时变模型
    4.1 钻孔灌注桩混凝土导热系数影响因素研究
        4.1.1 水胶比对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
        4.1.2 初始含气量对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
        4.1.3 粉煤灰对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
        4.1.4 养护温度对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
    4.2 钻孔灌注桩混凝土导热系数计算模型
        4.2.1 混凝土导热系数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4.2.2 混凝土导热系数计算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冻土环境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时变温度场模型
    5.1 温度场
        5.1.1 温度场的概念
        5.1.2 等温面及等温线
        5.1.3 温度梯度
        5.1.4 热流密度矢量
    5.2 传热学基本理论
    5.3 导热问题的数学描述
        5.3.1 导热微分方程
        5.3.2 单值性条件
    5.4 钻孔灌注桩时变温度场模型
        5.4.1 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5.4.2 温度场模型的求解
        5.4.3 温度场模型计算参数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6 人工冻土灌注桩混凝土温度场试验验证
    6.1 试验方案设计
        6.1.1 试验原材料
        6.1.2 试验方案
    6.2 人工冻土钻孔灌注桩温度场试验结果分析
        6.2.1 人工冻土灌注桩温度测点分析结果
        6.2.2 人工冻土灌注桩温度场云图分析结果
    6.3 人工冻土钻孔灌注桩温度场模拟研究
        6.3.1 模型计算假设
        6.3.2 相关计算参数的确定
        6.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3.4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6.4 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石英晶体温度计在冻土钻孔测温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海拔寒区特长公路隧道冻胀特性及防冻研究[D]. 严健.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2]石英晶体温度计在冻土钻孔测温中的应用[J]. 朱国才,季鉴森. 冰川冻土, 1980(S1)
  • [3]阳山金矿带成矿作用地球化学[D]. 李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9)
  • [4]扬子克拉通西缘丹巴—冕宁造山型金矿带成因机制[D]. 赵鹤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5]吉林西部盐渍土未冻水含量影响因素及预测研究[D]. 刘宇峰. 吉林大学, 2020
  • [6]用于深井连续监测的高分辨率温度传感器的关键技术研究[D]. 杨晓明.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18(01)
  • [7]金红石Zr和锆石Ti含量地质温度计[J]. 高晓英,郑永飞. 岩石学报, 2011(02)
  • [8]哈尔滨地区冻层土壤水热参数监测试验研究[D]. 吕雅洁.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9]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成因及白云石化机理[D]. 韩浩东.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1)
  • [10]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水化热与冻土环境耦合作用下时变温度场研究[D]. 代金鹏. 兰州交通大学, 2020

标签:;  ;  ;  ;  ;  

石英晶体温度计在冻土钻孔温度测量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