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人非细菌性腹泻中发现一种新的轮状病毒

从成人非细菌性腹泻中发现一种新的轮状病毒

一、A NEW ROTAVIRUS DISCOVERED FROM ADULT.NONBACTERIAL DIARRHOEA(论文文献综述)

王勇[1](2007)在《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对策与实验室监测的研究》文中认为有效的监测体系是感染性腹泻预防与控制的基础,实验室监测是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流行的主要环节,目前国外对于感染性腹泻的监测主要从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等病因的角度来预防和控制感染性腹泻,如食源性疾病监测网(Foodborne Disease ActiveSurveillance Network,FoodNet)和水源性疾病监测系统(Waterborne Disease OutbreakSurveillance System,WBDOSS)等监测系统,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感染性腹泻的暴发流行,还可做出及时的预警。因此,本研究按照国际实验室监测的理念和方法,将分布于城市内、城乡结合部和郊区的三个等级的医疗机构作为感染性腹泻监测哨点,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中心实验室构建一个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网络(平台),以探索传染性疾病实验室监测的模式和方法,同时对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对策进行系统研究,为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提供系统完整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本研究构建了可用于公共卫生监测系统中的实验室监测平台,组织了以三个监测点和一个中心实验室为基础结构的监测体系,主要包括监测哨点、中心实验室、实验室人员、实验室设备与试剂、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以及实验室的安全和管理等部分。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网络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统一的标本采集方法、统一的调查方法、统一的实验室方法,开展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并针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控制。中心实验室将收集的各种资料信息建立数据库,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各监测点感染性腹泻病例的基本情况和特征、病原体检出的种类、构成及耐药状况和影响因素,并将结果及时反馈至监测哨点,以开展对监测哨点的技术培训和临床指导。本实验室监测平台,在较小的经费投入情况下试运行两年,形成了感染性腹泻实验室实验室监测工作模式,并在监测工作中获得了以下结果:一是获得了北京部分地区感染性腹泻流行规律,以夏秋季为主,患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0岁~49岁,两年的比例分别为49.3%和44.2%。二是明确了北京部分地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谱和变化趋势,两年的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监测点收集腹泻标本480份,检出率为54.79%,其中致病菌47.1%,条件致病菌25.9%,A组轮状病毒22.1%,混合感染4.9%。主要病原菌为致泻性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痢疾杆菌不仅所占比例下降,而且构成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以福氏志贺菌F4c为主,占所有福氏志贺菌的56.8%。条件致病菌所占比例也较高,并呈上升趋势。轮状病毒性腹泻不仅发生于儿童,而且在成人中也占较高比例。2006年采集到450份标本,除检出率(28.89%)有所降低外,在病原菌的构成和变化趋势上与2005年一致。三是检查确认了北京部分地区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模式,两年检测到的肠道致病菌对青霉素类、氨基糖甙类、第三代头孢类、糖肽类耐药比较严重,而对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比较敏感。四是通过对感染性腹泻标本阳性分离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患者就诊时的最高体温、腹痛持续时间、腹泻次数和需要静脉注射治疗等特征可以作为感染性腹泻病原培养的指标,提出了血样便和腹泻持续时间并不能够作为从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的临床指征。五是通过感染性腹泻危险因素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和暴发疫情调查,确认了饭前、便后洗手是感染性腹泻发生的保护因素,而瓜果食前不清洗、生吃海鲜、饭前和便后不洗手和食品加工不规范是危险因素。最后,根据本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的运行情况、监测结果以及调查研究结果,提出了以加强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监测和报告意识,加强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积极开展以病原分型技术为主的科研工作,同时在公众中间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身防病意识和社会卫生意识为主的五项对策和五项建议。本研究依据感染性腹泻防治的国际先进理念,构建了以哨点医院和中心实验室为主要组成的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平台,并按照设计方案有效开展监测工作。运行两年来的监测数据,反映了监测点感染性腹泻的发病和流行基本规律,而且临床分析和细菌类病原体检测结果,以及开展的危险因素的研究和暴发调查,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病原学依据,提出的对策和建议能为预防控制其流行提供有益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朱渝[2](2007)在《小儿诺沃克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征以及诊断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散发性、急性婴幼儿HuNVs性肠炎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资料,通过对临床大便标本的检测,探讨RT-PCR、ELISA法对儿童HuNVs性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收集1年中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门、急诊就诊及输液观察和住院的婴幼儿中急性非细菌性肠炎的大便标本,并且通过问卷调查采集临床、流行病学资料。首先使用ELISA试剂盒对大便标本进行A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阴性者纳入研究;对纳入标本提取病毒RNA,用特异性p280∶290引物、RT-PCR方法检测HuNVs。同时对纳入标本使用特异性抗体、pan-ELISA方法进行HuNVs抗原检测。最后用SPSS10.0对其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从2005年6月到2006年12月共收集到婴幼儿急性非细菌性肠炎并且A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为阴性的病例149份,有46例扩增出HuNVs条带,检出率30.9%。HuNVs感染患儿年龄13.59±9.66月;发病时间集中在每年9-11月份,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泻、呕吐、发热、不同程度脱水,与RT-PCR方法相比pan-ELISAHuNVs抗原检测共有18例阳性标本,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39%和100%。结论:HuNVs仅次于轮状病毒,是引起散发性、急性婴幼儿肠炎的第二位的病毒。引物p280∶290是HuNVs检测中一种高效的引物,RT-PCR方法是检测HuNVs的较好方法但比较复杂,pan-ELISA抗原检测方法的效果目前还不能满足临床灵敏高效筛查HuNVs的需要,但其简便快捷的方法是HuNVs临床检测的最终发展方向。

诸葛小玲[3](2011)在《浙江地区急性腹泻患者中人类杯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人类杯状病毒(Human Caliciviruses, HuCVs)包括诺如病毒(Norovirus, NV)和札如病毒(Sapovirus, SAV),是引起全世界人类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暴发的主要病原,也是仅次于轮状病毒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散发的常见病原之一诺如病毒又称诺瓦克样病毒(Norwalk-like virus),最初由Kapikian等在1972年通过免疫电镜的方法从美国俄亥俄州诺瓦克镇一起非细菌性胃肠炎暴发的患者粪便中分离得到;札如病毒(Sapovirus, SAV)以前称札幌样病毒(Sapporo-like virus),因最初于1977年在日本札幌市被发现而命名,是人和猪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对杯状病毒缺乏简易、敏感的检测手段,使其导致人类患病的危害被严重低估。近年来,随着对杯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其重要性和危害性正逐渐被全面、系统的认识。2005年1月,加拿大和美国相继宣布暴发NV感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006年11月,日本、新加坡、意大利等地相继发生了NV集体感染事件,特别是日本暴发了25年来最严重的传染性胃肠炎疫情,不到两个月累计发生35.76万人感染NV,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同期我国包括北京、广东佛山、福建等省市均出现NV疫情,据全国病毒性腹泻监测网对11个省份5岁以下腹泻儿童的监测,NV检出率为15%左右。由于该病毒传染性很强,常可导致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美国已将其列为乙类生物恐怖因子。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最新估计,96%的非细菌胃肠炎暴发与NV有关,而SAV则是婴儿和小龄儿童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我国对诺如病毒的研究起步较晚,1995年方肇寅等首次在我国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中检测到诺如病毒。此后,北京、长春、河北、兰州、广州、福州等地均在儿童腹泻粪便标本中检出NV。最近方肇寅等人在对1999年至2005年来自我国13个地区的婴幼儿腹泻粪便HuCVs研究中其阳性率为8.3%-38.6%,主要以NV为主,检出率仅次于RV,表明我国AGE病例中NV感染也相当普遍。札如病毒在世界各地都有报道,2005年2月,日本某幼儿园中23人(包括6名成人)感染SAV病毒。我国上海交大华修国等于2008年在国内不明原因腹泻人群与腹泻仔猪体内分离到一种新的杯状病毒,经过鉴定和动物回归实验证明该病毒为SAV。目前,国际上SAV的总体研究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杯状病毒感染在我国普遍存在,但是浙江地区杯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特征尚缺乏系统研究,因此,研究杯状病毒在浙江地区的分子流行病学规律、流行毒株特征及进化情况,可以为本地区杯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腹泻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我国急性腹泻的预防控制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来自浙江地区5个哨点医院肠道门诊(包括杭州、宁波、绍兴、湖州、衢州)就诊的急性腹泻患者3153例,包括5岁以下婴幼儿和成人。每日腹泻次数超过3次或大便性状出现明显异常(水泻样、蛋花汤样、粘液样或粘糊样)定义为腹泻病例。2.实验方法2009-2011年监测期间连续收集以上3153例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并同时进行调查,填写调查表,电话随访完善调查表。对收集的标本采用多重PCR方法进行轮状病毒(RV)、杯状病毒(NV和SAV)等病毒检测,并选取部分扩增后的杯状病毒阳性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应用DNAMAN(5.1.0.0)和MEGA4.0软件对杯状病毒和相关参考株进行序列的多重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1.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本研究共检测浙江地区3153份急性腹泻标本,杯状病毒检出率较高,为18.42%,仅次于轮状病毒的检出率(20.10%)。2.诺如病毒共检出265份(12.36%,265/2144;52份为NV-G基因型,213份为NV-GⅡ基因型);札如病毒检出率为6.06%(130/2144)。<5岁组检出率最高,其次是15-65岁组,5-15岁组检出率最低。浙江地区急性腹泻患者中杯状病毒感染全年均有发生,以冬春季节(11-4月)感染较多,另外夏季(6-8月)检出率也相对较高。3.随机抽取15株诺如病毒和10株SAV进行测序分析,NV基因型别包括:G Ⅰ-1(3株)、G Ⅰ-2(1株)、G Ⅱ-4/2006b变异株(7株)、G Ⅱ-2(1株)、G Ⅱ-7(1株)和G Ⅱ-4/2008变异株(2株);SAV基因型别包括:G Ⅰ-2(5株)、G Ⅰ-1(4株)和G Ⅱ-1(1株)。[结论]1.杯状病毒是浙江地区引起急性腹泻的一个重要病原,仅次于轮状病毒的检出率,且诺如病毒检出率高于札如病毒。该病毒主要感染五岁以下婴幼儿,冬春季节为感染高发季节。2.浙江地区急性腹泻患者杯状病毒感染呈现遗传多样性特征,诺如病毒在浙江地区包括GI-1、GI-2、GⅡ-2、GⅡ-7、GⅡ-4五个基因型,GⅡ-4/2006b可能是本地区的流行优势株;札如病毒包括G Ⅰ-2、G Ⅰ-1和G Ⅱ-1三个基因型,G Ⅰ-2基因型是流行优势株。

张敏[4](2015)在《2013年杭州市腹泻病原谱调查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腹泻是一种常见肠道感染病,且发病率高,长期危害儿童、成人的身体健康。中国是感染性腹泻的高发区,感染性腹泻包括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等,而其中常见的细菌有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致病性弧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常见的病毒有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等。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在细菌性腹泻中比较常见,而浙江省一直以来是感染性腹泻的高发地区,但是一直缺乏相关详细的数据,因此我们选择了杭州地区,来调查该区域腹泻病原谱以及研究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浙江省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532份,分别采用常规微生物检验程序对常见肠道致病菌进行分离培养,使用RT-PCR技术对病毒进行检测,以及对DEC菌株采用多重PCR技术进行鉴定并分类,结合通过统一的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流行病学数据对导致急性腹泻的细菌与病毒进行分析。结果:1.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集532份粪便标本。检出腹泻病原285株,检出率为53.6%。其中细菌158份,占55.4%,病毒127份,占44.6%。有48份标本同时检出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其中细菌与细菌混合阳性28例,占9.8%;细菌和病毒混合阳性20例,占7.0%。2.细菌性腹泻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高达55.7%,列细菌性病原的首位,其次为副溶血弧菌占(19.6%),气单胞菌占(10.8%),非伤寒沙门菌占(4.4%),霍乱弧菌占(4.4%),志贺菌占(2.5%),类志贺邻单胞菌占(2.5%)。3.病毒性腹泻中,诺如病毒72株,占56.7%,轮状病毒42株,占33.1%,札如病毒10株,占7.9%,星状病毒3株,占2.4%,未检出肠道腺病毒。诺如病毒中I型和II型分别占9.7%和90.3%。4.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占53.4%,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占15.9%,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占8.0%,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占1.1%,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有19株(占21.6%)同时检出多种型别的毒力基因。5.从DEC总检出率来看,不同年龄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不同性别间或不同季节间的检出率相近。结论:1.杭州市2013年门急诊感染性腹泻患者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弧菌、杯状病毒和轮状病毒为主,应主动加强监测和防控,减少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2.杯状病毒的检出率比轮状病毒要高,杯状病毒中,诺如病毒的检出率远远高于札如病毒,诺如病毒主要以II型为主。3.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以EAEC为主,不同年龄组EAEC的检出率存在统计学差异;EAEC夏秋季和冬春季检出率存在统计学差异。

苏诚钦,吴亦伦,沈宏开,王大宝,陈云华,吴冬明,何丽娜,杨造伦[5](1986)在《夏季成人腹泻暴发流行中的一种新的轮状病毒》文中提出1983年夏在皖南歙县发生了一次非细菌性成人腹泻暴发流行,病例总数达20,000人以上。传播途径没有查清。用直接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发现在病人粪便中有一种病毒,其形态与普通轮状病毒非常相似,但经补体结合和ELISA试验二者之间无抗原联系。又经基因组核酸分析,发现二者的核酸电泳图型明显不同。故证明这是一种新的轮状病毒。

聂青和,张开瑞[6](1992)在《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本世纪70年代,电镜和免疫电镜技术的发展,为过去的所谓"非特异性胃肠炎"确定了病原体。一大部分婴幼儿和幼年儿童的急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病毒性腹泻在急性感染性腹泻中占有重要地位。病原体轮状病毒(rotavirus) 1978年由Bishop等首先从澳大利亚急性非细菌性胃肠炎儿童十二指肠活检上皮细胞内发现本病毒,其形如车轮,故命名轮状病理。此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平均直径70nm,多副起婴幼儿散发性秋冬季腹泻。成人腹泻轮状病毒(ADRV) 1983年洪涛等人首先从成人腹泻粪便中发现,该病毒与轮状病毒形态近似,但抗原性与核酸电泳图形与轮状病毒明显不同,故称为新轮状病毒。可引起成人散发或暴发性流行性腹泻。

阴杰莹[7](2011)在《天津市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腹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天津市2008-2009年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状况、临床和病原学特征及疾病负担情况,为制定控制病毒性腹泻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天津市不同区域设立5所医院(天津市儿童医院、南开区社区医院、咸水沽医院、塘沽医院和宝坻社区医院)监测点,对2008-2009年就诊的感染性腹泻患者按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相关资料,同时收集患者粪便标本,检测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做病毒型别分析。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1085例感染性腹泻患者,207例检出轮状病毒,检出率为19.08%,129例检出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1.89%:790例5岁以上患者中,112例检出轮状病毒,检出率为14.18%,61例检出诺如病毒,检出率为7.72%;295例5岁及以下患者中,95例检出轮状病毒,检出率为32.20%,68例检出诺如病毒,检出率为23.05%。5岁以上患者轮状病毒检出率、诺如病毒检出率均低于5岁及以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患者的病毒检出率分别为28.66%和2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998)。5岁以上患者轮状病毒基因型以G3型和P[8]型为主,分别占29.46%和24.11%,诺如病毒基因型以GⅡ型为主,占77.05%;5岁及以下患者轮状病毒基因型同样以G3型和P[8]型为主,分别占34.74%和26.32%,诺如病毒基因型以GⅡ型为主,占83.82%。轮状病毒腹泻在秋冬季节高发,但诺如病毒腹泻的高发季节不明显,全年均有发病。不同区域5岁以上患者病毒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郊县较低。5岁及以下病毒阳性者每日腹泻次数多于5岁以上病毒阳性者,且多为水样便,并且出现便失禁、粪便恶臭、呕吐、发热、食欲不振、腹胀以及腹鸣的比例多于5岁以上者,同时人均医疗花费和家庭承受的负担(如家庭成员收入受损、疾病开支对经济影响、家庭成员娱乐活动计划被放弃、家庭成员因患者争吵、家庭成员变得忧郁、哭泣或易怒方面)亦高于5岁以上病毒阳性者。结论2008-2009年天津市感染性腹泻患者中,19.08%为轮状病毒所致,5岁及以下患者更是多达32.20%,11.89%为诺如病毒所致,5岁及以下患者达23.05%。轮状病毒基因型以G3型和P[8]型为主,诺如病毒基因型以GⅡ型为主。5岁及以下病毒阳性者每日腹泻次数明显多于5岁以上病毒阳性者,同时人均医疗花费和家庭承受的负担亦高于5岁以上者,提示应加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监测,以减少疾病负担。

田风林,魏锁成[8](2008)在《动物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动物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轮状病毒属(Rotavirus)是引起各种幼龄动物非细菌性腹泻病病因之一[1].文章对动物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病原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治方法的最新研究现状进行详细论述.

王红斌,甘绍伯[9](2003)在《感染性腹泻病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感染性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腹泻病发病率高,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居传染病之首。本文对感染性腹泻病的细菌性、病毒性和肠道原虫性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的研究加以综述。

曾玫[10](2003)在《上海地区儿童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A组轮状病毒(RV)是婴幼儿腹泻最重要的致病原,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60-87万名儿童死于重型轮状病毒腹泻,虽然在发达国家轮状病毒感染很少引起死亡,但高发病率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鉴于轮状病毒感染广泛,几乎5岁以下儿童都经历至少一次轮状病毒腹泻,改善公共卫生条件不能有效地控制轮状病毒腹泻及感染的流行,而且治疗缺乏特效药,WHO将轮状病毒疫苗列入优先发展的位置。了解世界各地有关轮状病毒腹泻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对于制定该病的预防措施非常必要。研制中的轮状病毒疫苗有望减轻轮状病毒腹泻病造成的疾病负担以及危害,首先研制成功的口服减毒活疫苗主要预防由G1-G4型轮状病毒株引起的腹泻病,具良好的保护效果。疫苗在各地区的引进与使用要求评估当地轮状病毒腹泻病的流行情况以及监测流行株的变化规律,本项研究就上海地区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病的流行病学现状作报道,为国内轮状病毒腹泻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题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上海地区儿童腹泻轮状病毒病感染状况的研究 收集我院1999年11月1日~2001年12年31日因患腹泻病住院的社区感染儿童以及住院期间患腹泻病的院内感染儿童的粪便标本共1230份(每人1份),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检测轮状病毒RNA,493份A组轮状病毒RNA阳性,阳性检出率为40.1%,未发现B组及C组轮状病毒。在493份轮状病毒RNA阳性的标本中,RNA长型有397份(80.5%),RNA短型有55份(11.2%),混合型有18份(3.7%),RNA部分降解未能分型有23份(4.7%),基因组以长型为主。对471份有明确编号的轮状病毒阳性标本来源的患儿分析显示,A组轮状病毒是上海地区5岁以下住院儿童腹泻病的主要病原,3月龄至2岁婴幼儿是轮状病毒的易感人群,平均发病年龄14.2月,三年冬季11月份与12月份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均达到50%以上,冬季为流行高峰。 二.上海地区A组轮状病毒G血清型分布的研究 将队GE检测轮状病毒阳性的粪便标本重新用Trizol抽提,328份含有足量RNA的标本进一步行RT一PCR扩增VP7全基因,共有254份标本(77.4%)获得阳性产物cDNAS,将cDNAS与Gl一G4型特异探针进行杂交分型试验,结果显示:Gl血清型占第一位141例(55.5%),G3血清型占第二位70例(27.6%),GZ血清型占第三位24例(9.4%),混合感染血清型占第四位16例(6.3%),G4很少见仅发现1例(0.4%),未分型2例(0 .8%),Gl一G3占分型株的98.8%。所有GZ型均为电泳短型,而Gl、G3、G4均为电泳长型。轮状病毒的发病年龄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不同G血清型无关。 三.轮状病毒合并人类杯状病毒感染的研究 493份轮状病毒阳性的标本用Trizol抽提后,采用RT一PCR法检测杯状病毒,有9份标本同时合并感染杯状病毒,混合感染率为1 .8%。9例混合感染者散发在2000年12月至2001年10月,5例来自社区感染,4例来自院内感染,患儿年龄最小仅15月,最大11个月,其中4例有发热,持续1一5天,发热高峰382-39.5oC,9例均有腹泻,持续2一巧天,24小时腹泻最多次数2一20次,2例有呕吐,持续1一5天,2例发生轻度脱水,分别发生在10月龄与11月龄患儿。儿童腹泻病病原的复杂性不容忽视,杯状病毒作为儿童社区及院内感染腹泻病的病因应给予重视。 四.用于检测粪便标本中A组轮状病毒的两种方法的比较 1 023份标本中有893份标本1一3天内采集后用ELISA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其中ELISA法检出阳性标本454份,阳性率为50.8%,再行PAGE法检测,阳性标本446份,阳性率为49.9%,二者阳性率相近,无显着性差异。两种方法检测标本均阳性者为356份,均阴性者为349份,与PAGE法相比,ELISA法的准确率为78.9%,敏感度为79.8%,特异度为78.1%。PAGE法显示RNA条带的深浅在ELISA法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的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ELISA法用于检测轮状病毒含量少的粪便标本不够敏感,易出现假阴性反应,而且该法也可出现假阳性反应,对其诊断轮状病毒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ELISA法与PAGE法的不一致率在各年龄组比较无显着差异,二者一致与否与年龄无关。ELISA法具有简便、快速、敏感的优点,尤其适用于临床大量标本的检测,队GE法虽然较繁锁,但病毒RNA有其特殊的十一条条带,更加直观准确,甚为可靠。

二、A NEW ROTAVIRUS DISCOVERED FROM ADULT.NONBACTERIAL DIARRHOE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NEW ROTAVIRUS DISCOVERED FROM ADULT.NONBACTERIAL DIARRHOEA(论文提纲范文)

(1)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对策与实验室监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感染性腹泻流行现状及预防控制技术前沿
    一、感染性腹泻基本概念
    二、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
    三、感染性腹泻流行状况
    四、感染性腹泻国家预防控制对策现状
    五、感染性腹泻预防与控制技术前沿
    六、感染性腹泻预防与控制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平台构建及监测方法设计
    一、国外的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网络
    二、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平台构建
    三、监测方法
    四、监测质量控制
    五、预期结果
    六、小结
第三部分 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运行情况与结果分析
    一、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平台运行情况
    二、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平台监测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第四部分 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对策与建议
    一、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对策
    二、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感染性腹泻实验室设备与试剂
    附件2 感染性腹泻疫情现场采样装备
    附件3 感染性腹泻个案调查表
    附件4 感染性腹泻病例粪便样本采样登记表
    附件5 感染性腹泻病原诊断方法
    附件6 API生化鉴定
    附件7 脉冲场凝胶电泳法(PFGE)
    附件8 肠杆菌科药敏试验抑菌圈判断标准
    附件9 感染性腹泻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
    附件10 感染性腹泻实验室检测结果图表
    附件11 感染性腹泻危险因素及赋值
综述 传染病监测及其发展趋势
发表文章
致谢

(2)小儿诺沃克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征以及诊断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综述参考文献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在读期间主要工作
致谢
附件

(3)浙江地区急性腹泻患者中人类杯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注释表
正文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2013年杭州市腹泻病原谱调查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病例分布情况
    3.2 病原谱
    3.3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类及毒力基因构成
    3.4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流行病学特征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病例信息调查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天津市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腹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资料处理方法
    4 质量控制
结果
    1 病毒检出情况
    2 人群分布特征
    3 时间分布特征
    4 地区分布特征
    5 临床特征
    6 基因分型
    7 疾病负担
讨论
    1 病毒检出率
    2 人群分布
    3 时间分布
    4 地区分布
    5 临床特征
    6 病毒型别
    7 疾病负担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动物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轮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 致病机理
    2.1 轮状病毒对机体的感染机理
    2.2 病理变化
3 轮状病毒检测技术
    3.1 免疫学检测技术
    3.2 基因检测技术
    3.3 分子探针技术
    3.4 基因芯片技术
    3.5 基于核酸序列的扩增技术
    3.6 RT-PCR技术
    3.7 实时荧光定量PCR
4 防治

(10)上海地区儿童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上海地区儿童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状况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上海地区A组轮状病毒G血清型分布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轮状病毒合并人类杯状病毒感染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用于检测粪便标本A组轮状病毒两种方法的比较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1 轮状病毒腹泻的预防
综述2 轮状病毒腹泻的防治策略
论文1 肥达反应对儿童伤寒诊断价值的再评价-附87例分析
论文2 上海地区1990~1999年儿童伤寒临床特点分析
论文3 上海地区儿童腹泻病轮状病毒感染的研究
论文4 上海地区婴幼儿腹泻A组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
论文5 ELISA法与PAGE法用于检测粪便标本A组轮状病毒的比较
致谢
论文声明

四、A NEW ROTAVIRUS DISCOVERED FROM ADULT.NONBACTERIAL DIARRHOEA(论文参考文献)

  • [1]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对策与实验室监测的研究[D]. 王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04)
  • [2]小儿诺沃克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征以及诊断方法的探讨[D]. 朱渝. 四川大学, 2007(05)
  • [3]浙江地区急性腹泻患者中人类杯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诸葛小玲. 浙江大学, 2011(01)
  • [4]2013年杭州市腹泻病原谱调查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特征分析[D]. 张敏. 浙江大学, 2015(03)
  • [5]夏季成人腹泻暴发流行中的一种新的轮状病毒[J]. 苏诚钦,吴亦伦,沈宏开,王大宝,陈云华,吴冬明,何丽娜,杨造伦.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1986(01)
  • [6]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J]. 聂青和,张开瑞. 人民军医, 1992(06)
  • [7]天津市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腹泻的研究[D]. 阴杰莹.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3)
  • [8]动物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研究进展[J]. 田风林,魏锁成.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9]感染性腹泻病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J]. 王红斌,甘绍伯.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3(01)
  • [10]上海地区儿童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 曾玫. 复旦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从成人非细菌性腹泻中发现一种新的轮状病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