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打印机电路结构分析及故障排除

激光打印机电路结构分析及故障排除

一、激光印字机电路结构分析与故障排除(论文文献综述)

张玲[1](2021)在《基于表面改性的柔性印刷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皮肤接口的可穿戴电子产品能够在预防性疾病的监测、医疗诊断以及医疗方法选择方面具有促进作用,近几年得到广泛的关注。这些生物集成设备在实际应用方面取决于人体传感器与无线传输模块的无缝集成。多功能人体传感器可以精确、连续地监测人体的健康状况,而无线传输模块则可以无线地为传感器供电,并将传感器产生的数据传输到云端,供医护人员使用。作为这类集成系统的一个有前途的发展方向,柔性区域传感器网络包括用于生理信号监测的人体传感器和用于信号调节/读出和无线传输的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柔性区域传感器网络的实现目前依赖于各种复杂的制造方法,从平版印刷和转移印刷再到直接印刷。然而,缺乏一种简单而通用的方法来制造与柔性区域传感器网络相关的所有模块。本文首先介绍了利用紫外激光打标机对纸张表面进行机械改性,将银纳米颗粒墨水在纸上的烧结温度降低到60℃,显着提高柔性电路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例如经历10000次折叠展开后,烧结图案依旧具有稳定的导电性。基于对上述方法的原理研究中,本文又提出了一种简单但普遍适用的制造技术,该方法使用新型的烧结辅助层来实现各种金属油墨的直接印刷和室温烧结,用于构建基于纸张/织物的柔性电子电路和人体传感器。由聚乙烯醇(PVA)胶水和功能性纳米添加剂(例如Ti O2或Ca CO3等)组成的烧结辅助层降低了各种基底的表面粗糙度,允许印刷超薄金属图案层,提高了抗弯曲和折叠的机电性能。更重要的是,使用该烧结辅助层显着降低了金属纳米粒子的烧结温度,从而能够在纸/织物形成FPCB或直接在人体皮肤上直接打印传感器。利用上述技术,本文搭建了一个由可伸展的传感器组成的人体传感器网络(body NET)系统,该系统可用于收集人体生理和运动信号,这些信号将由附着在纺织品上的读出电路进行无线操作。物理分离的可伸缩传感器和读出电路通过无源射频识别(RFID)技术进行通信。可拉伸传感器标签是通过在弹性基板上印刷可拉伸的材料制成的,并且完全不含刚性硅片和电池,以避免产生潜在的应力集中区域,以便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以上工作遇到的主要技术挑战是如何处理应变引起的传感器天线电感和电阻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读出效果。本文采用了一种非传统的失谐RFID标签设计来解决这一问题,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其适用性。即使在皮肤上的传感器被拉伸到50%的应变,本文的设计也能够使body NET系统保持完整的功能。本文的body NET系统通过蓝牙连接传感器节点和电脑,可以连续、实时、准确地监测人的身体运动。该平台为分析相关的人类活动和生理信号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并有可能用于实时生理研究。

周诗金[2](2019)在《光栅线位移传感器可靠性试验过程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文中研究指明光栅线位移传感器用于数控机床闭环控制中的位置反馈环节,是数控机床位置测量的关键元件,然而国产数控机床厂家通常因国产光栅线位移传感器可靠性不足而被迫选用进口产品,基于此,本文对国产光栅线位移传感器可靠性试验技术展开研究,重点研究光栅线位移传感器可靠性试验过程的状态监测及其故障诊断技术,有助于掌握光栅线位移传感器的状态变化趋势,为光栅线位移传感器的改进设计和维修提供参考。本文以封闭式光栅线位移传感器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进行故障树分析,找到其常见故障和故障表征信号,在此基础上,搭建光栅线位移传感器可靠性试验台,并开发出基于Lab VIEW的光栅线位移传感器可靠性试验状态监测系统;提出了故障表征信号特征值提取方法,采用GA-SVM算法实现故障诊断,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本文所提方法的可行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光栅线位移传感器故障机理分析。介绍光栅线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机械结构,在此基础上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找到光栅线位移传感器常见故障模式的故障原因,为搭建光栅线位移传感器状态监测系统打下基础。2.光栅线位移传感器状态监测系统建立。在确定光栅线位移传感器状态监测系统的监测信号的基础上,完成采集系统的硬件配置和传感器配置;选择Lab VIEW作为状态监测系统的软件开发平台,完成集信号显示、分析、存储、查询为一体的软件程序,并对各个模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3.光栅线位移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研究确定了光栅线位移传感器的信号特征值提取方法。通过小波阈值降噪分析,提出用于振动信号模态分解的CEEMD算法,并分别从时域、频域以及信息熵中提取信号特征值,在此基础上,采用GA-SVM算法完成故障诊断。4.光栅线位移传感器故障诊断技术试验验证。采用上文提出的故障诊断方法,通过试验对其进行验证。首先确定光栅线位移传感器5种最常见的状态——正常状态、切屑污染状态、弹簧脱落状态、轴承松动状态、切削液污染状态,分别对每种状态进行试验并收集60组数据,将振动信号进行小波阈值降噪和CEEMD分解,并提取有效的IMF分量。在提取IMF分量和电压信号的时域特征值、频域特征值、信息熵值并构造特征向量之后,采用GA-SVM算法构造诊断模型,其中75%的数据用于训练模型,25%用于测试,得到Accuracy为100%,验证本文所提故障诊断方法的可行性。

秦国帅[3](2019)在《压电半导体多场断裂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压电半导体是一种兼具压电性质和半导体性质的先进材料,在智能器件制造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压电半导体材料自身和结构的特点,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变形、夹杂和缺陷,在多场服役环境下,将产生复杂的失效行为,对结构、器件的可靠性及安全服役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以GaN为对象,系统研究压电半导体在力-电压-电流等多场耦合作用下的断裂失效行为。研制了压电半导体多场断裂实验系统;提出了压电半导体非线性耦合迭代分析方法;利用多场三点弯曲实验,分析并揭示了压电半导体在力电耦合载荷作用下变形机制和断裂机理;结合实验及数值结果,探讨构建了压电半导体多场断裂准则及数值分析体系。为压电半导体构件在多场作用下的可靠性设计及结构分析提供基础。(1)根据压电半导体的材料性质及多场服役环境,确立了力电耦合断裂实验研究方法,设计了典型、标准的多场断裂测试试样。基于该实验方法,搭建了压电半导体多场加载实验平台,研制了压电半导体多场断裂测试实验系统,设计了系列有效的辅助实验装置及绝缘实验环境,解决了机械力-电流-强电场耦合加载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各物理场的远程加载、操控及数据量测的自动化。针对压电半导体材料特性,设计了基于夹层极化方法的压电半导体多样性极化装置,开发了新型的裂纹预制技术,使平台具备极化及预制裂纹等能力。(2)根据严格的压电半导体非线性理论,提出“弹性-半导体”非线性耦合迭代计算方法。基于通用有限元分析手段实现了该方法关于弹性、半导体两类边值问题的数值迭代求解。设计了相关的实验验证方法,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利用该方法对典型GaN压电半导体器件的机电耦合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机械载荷可以通过压电极化电荷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压电半导体构件的电流输运行为。基于数值迭代方法,分析了不同力、电边界条件对压电半导体肖特基结空间电荷区的影响,为压电半导体多场结构分析提供基础。(3)利用压电半导体多场实验实验方法及数值手段,研究了直流电场和电流密度对退极化压电半导体弯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流电场可以降低压电半导体弯曲强度,但场强达到一定范围后,对弯曲强度不再影响,而电流载荷则引起弯强度的持续降低;基于迭代数值方法,计算了多场环境下材料内部各物理场的耦合分布,结合不同载荷作用下材料断面形貌、微观组织变化及实验测试结果,分析了电场和电流对压电半导体弯曲性能的影响机理。利用夹层极化处理方法及装置,研究了极化处理对压电半导体机电性能的影响,发现极化不仅可以提高压电半导体的弯曲强度,改变材料电位移特性,还对材料电流输运能力影响显着;结合数值计算及实验结果,揭示了极化对压电半导体材料机电性能的影响机理,为压电半导体器件设计提供支持。(4)基于压电半导体多场断裂实验系统,测定了GaN压电半导体的断裂韧性,研究了压电半导体在力电耦合载荷作用下的断裂行为。结果表明,电流密度对压电半导体的断裂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强电场环境则使材料表现出一定的增韧特性,这与传统的压电介质有着根本不同。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了三点弯试样在力和强电场耦合作用下的载流子重新分布,分析了压电半导体在机械、电压和电流联合载荷作用下的断裂机理。结合数值分析和实验结果,给出了压电半导体裂纹尖端应力、电位移、电流密度的强度因子表达式,建立了力电联合载荷作用下的压电半导体断裂准则,澄清了压电半导体断裂行为和电流密度之间关系。初步探讨构建了压电半导体多场断裂模型和失效分析体系,为压电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设计和评估提供基础。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4](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李艾民[5](2015)在《煤矿巷道湿式混凝土喷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煤矿巷道锚喷支护作业采用湿式混凝土喷射工艺能有效降低粉尘浓度和回弹率,研制能完成上料、配比、搅拌、输送和喷射等工序的湿式混凝土喷射系统,对于提高喷射混凝土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目前煤矿巷道湿式混凝土喷射系统研究中存在的湿喷机液压冲击大、喷射工艺参数选择无理论依据、湿喷机供料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考虑泵送液压缸两端的缓冲结构,建立了混凝土湿喷机泵送液压系统数学模型和输送管道的负载特性模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利用FLUENT软件对泵送压力进行了模拟计算,根据零部件结构尺寸及性能参数设置了具体的仿真参数,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湿喷机泵送液压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仿真研究了换向阀切换时间、泵流量、油液弹性模量和节流阀结构参数等对泵送系统液压冲击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湿喷机液压系统的改进方案。采用FLUENT软件,基于RNG型k-ε粘性流动模型,通过基于欧拉法的多相流流动模拟手段,对不同高压风入口风压以及混凝土喷射量工况下的空气与混凝土混合两相流场的速度及各相体积分数信息进行了仿真计算,掌握了风压、喷射流量等湿喷工艺参数对喷射流场特性的影响规律。开发了混凝土湿喷机供料系统,包括煤矿用砂石上料机和矿用混凝土搅拌机,并针对煤矿巷道内狭小空间的使用要求,对砂石上料机的抓斗和混凝土搅拌机的上料变幅装置进行了优化,解决了目前煤矿巷道混凝土湿喷采用人工供料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实现了煤矿巷道混凝土湿喷机械化作业。研制了煤矿巷道湿式混凝土喷射系统样机,主要包括煤矿用砂石上料机、矿用混凝土搅拌机样机和改进后的SPB7型混凝土湿喷机,基于该系统提出了一种湿式混凝土喷射施工的工艺方法,并在煤矿井下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煤矿巷道湿式混凝土喷射系统满足设计功能要求,系统内各设备间效率匹配,混凝土喷射施工效率明显提高,成本显着下降。

洪起[6](2015)在《地震计动态校准相关技术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结合与中国地震局某研究所合作项目"地震计甚低频振动测试辅助实验平台",对地震计动态校准中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章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论文首先介绍了地震计主要校准参数以及常用的校准方法,研究了国内外地震计校准现状,分析了地震计校准的发展方向,最终提出了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二章介绍了地震计动态校准系统的总体设计。介绍了动态校准系统的总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介绍了系统组成的硬件以及地震计动态校准软件。第三章研究了地震计频率特性动态校准技术。根据地震计的结构研究了地震计的理论频率特性模型;根据频率特性的校准内容,研究了地震计幅频特性测试方法和相频特性测试方法;基于LabVIEW和Matlab混合编程方法,仿真分析了失真度对地震计频率特性测试的影响,提出了信号失真下动态校准的处理方法;设计了地震计频率特性校准程序。第四章研究了地震计安装夹具的设计技术。分析了振动台横向振动以及正交倾角对校准的影响,并提出正交倾角的测试方法;考虑到横向振动以及正交倾角等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以及夹具质量、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对安装夹具进行了结构设计;基于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对安装夹具进行动态分析设计。第五章研究了地震计动态校准中的磁屏蔽技术。分析了地震计低频校准时磁场对校准结果的影响;研究了振动台永磁体以及通电线圈引起的振动台台面漏磁;推导出圆柱形屏蔽罩的磁屏蔽效能与结构参数、材料参数之间的关系,最终设计了用于地震计低频动态校准的磁屏蔽罩。第六章对地震计动态校准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对安装夹具做了动力学性能测试,验证其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实验研究信号失真对校准结果的影响,证明了信号失真下动态校准处理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研究地震计正交倾角、安装偏角对测试结果的影响,验证了地震计的正交倾角求解方法的正确性;对低频测试的磁屏蔽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了磁屏蔽罩的屏蔽效果;进行地震计频率特性和幅值线性的实验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所采取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第七章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后续工作进行了展望。

葛宪莹[7](2014)在《用于高精度微弱信号探测激光雷达的光机系统设计及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激光雷达是一种通过对目标反射或者散射的回波信号进行分析来反演目标特性的光学遥感技术,从激光回波中反演可以得到的信息包括光强、频率、相位、偏振及目标距离等多种。随着超短脉冲激光技术、高灵敏度的信号探测和高速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激光雷达以它较高的时空分辨率、较大的探测范围和较快的测量速度而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探测工具,目前已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论文主要针对用于微弱信号探测激光雷达的光机系统设计及优化而开展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针对星载的相干测风激光雷达,给出了系统光学参数的优化方案,以信噪比为基础分析计算了一套400km轨道星载相干测风激光雷达所需要的光学参数,完成了光学设计和仿真,并给出了一种机械设计方案;二是通过开展基于ICCD选通的激光诱导荧光雷达的新技术研究论证,课题组开发了一套综合技术指标在国内外具有先进性的激光诱导荧光雷达系统,在本论文中主要完成了荧光光谱仪的设计和开发,在290nm-650nm荧光光谱范围内解决了双波长探测模式下的弹性散射太强而无法探测荧光及多级衍射光谱相重合的问题。论文完成的主要创新性的工作如下:1)在星载相干测风激光雷达系统中,提出了采用双望远镜的探测模式。针对用于单望远镜探测的大口径扫描光楔材料难以获取且价格昂贵、光学精度不高且扫描要求功率大的缺陷,提出采用双望远镜的探测模式,并在该探测模式下,以高斯模型为基础推导了系统效率、外差效率及信噪比等重要指标的表达式,得到了适用于不同轨道高度的望远镜口径、发散角、截断比等重要的光学参数。2)在星载相干测风激光雷达系统设计中,提出采用单模光纤作为中继部件对本振光及信号进行传输。针对自由空间的光学系统对准困难及基于星载平台的测风系统难于后续维护等难题,在系统设计中采用单模光纤作为中继部件对本振光及信号进行传输,实现了基于自由空间和基于光纤的相干测风雷达系统外差效率理论的统一,并对光纤耦合的F数进行了优化计算。除此之外,在论文中还针对星载系统特有的光波往返探测系统及地表导致的滞后角问题,提出了滞后角补偿器的设计方案。3)在满足1/10λ@2μm波前差的要求下,设计了用于400km轨道星载相干测风雷达系统的500mm口径离轴望远镜及其他的光学部件。根据优化得到的光学参数,在满足1/10λ@2μm波前差的要求下,对用于400km轨道星载相干测风雷达系统的光学系统进行了研究,设计了500mm口径离轴且无内部焦点的望远镜、对应的扩束器及耦合镜,给出了轻量化的机械设计方案,并对系统的体积、重量、总的系统效率等参数进行了仿真和计算。4)针对激光诱导荧光雷达微弱信号采集,设计并实现了中心分辨率1.6nm,边缘分辨率2.5nm,能够消除弹性后向散射光的的荧光光谱仪。根据荧光具有的寿命短、强度低、对探测波长敏感等特点,提出了采用ICCD进行选通探测的技术方案;而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荧光信息,设计采用266nm和355nm双波长激光进行荧光激发,并开发出了针对特定ICCD形状、特定光谱波段(290nm-650nm)并能够消除弹性后向散射光的荧光光谱仪。根据实际的组装测试结果,该荧光光谱仪中心分辨率能够达到1.6nm,边缘能够达到2.5nm,该光谱分辨率优于现有多数同类型荧光激光雷达的分辨率,最后,还利用系统对几种油质的荧光光谱进行了采集和处理,验证了此激光诱导荧光雷达系统采集物质荧光光谱的能力。

杨琛[8](2014)在《基于环形空间阵列扭矩传感器测量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扭矩测量技术作为研究大型机械传动系统在各种工作环境与负荷下的动态特性的重要测试方法之一,受到越来越多专家与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近年来随着扭矩测量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扭矩传感器不断问世。但针对高温、振动、电磁干扰等极端工作环境下的扭矩测量仍无有效方案,因此,国内外众多专家都致力于能用于极端环境下的新型的扭矩传感器及其测量系统的开发与研制。论文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球对称的交流电磁感应环型阵列器原理研究”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基于环型空间阵列的扭矩测量原理研究”的研究内容,在分析研究极端环境下工作的机械设备转轴动态扭矩测量国内外发展状况基础上,针对高温、高湿、强腐蚀、强振动等极端环境下能有效开展工作的环型空间阵列扭矩传感器的需要,结合环形空间阵列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输出信号特点,开展了基于环形空间阵列扭矩传感器测量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构建了适用于极端环境下机械传动主轴动态非接触式扭矩测量系统,对测量系统进行了硬件与软件优化设计,并重点针对测量系统输出信号的噪声的特点,提出了采用自适应滤波对信号噪声进行处理的方法。论文首先对环形空间扭矩传感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优化设计出了环形球栅扭矩测量系统的硬件部分,包括:信号调理电模块、电源模块、控制模块、A/D转换模块以及通信模块等电路,并分析了各模块的软件设计流程。其次,论文着重分析了测量电路输出信号的处理方法,针对环形球栅扭矩传感器输出信号频率和噪声频率有部分重叠,使用普通数字滤波器进行滤波处理,信号输出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出采用自适应滤波方法对信号进行滤波处理。设计了基于LabVIEW平台的最小均方误差算法(least mean square,LMS)和变步长最小均方误差算法(variable step-size least mean square,VSSLMS)的自适应滤波器。最后在仿真的基础上,搭建了基于环形空间阵列扭矩传感器的扭矩实验测量平台。进行测试实验,采用VSSLMS自适应滤波器对采集信号进行滤波。实验结果表明,VSSLMS自适应滤波器能有效去除环形阵列扭矩传感器测量信号噪声,使输出信号达到较理想的状态。

焦锋利[9](2013)在《防堵大点点阵喷字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工业快速发展情况下,各种商品为了标识,需要打印各种标码,因而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使用环境与操作特点的喷码与打标机。根据应用环境与使用成本要求,喷字机的设计要求也不同。本文根据在400度左右温度条件下的使用要求,主要从喷嘴、供墨、控制、防高温工程设计等方面进行设计。突破了传统喷码机对墨水质量要求高的限制。本机对墨水质量的要求很底,能使用各种价格便宜质量差的墨水,而不用担心墨水堵塞的问题。主要讨论按需喷墨式喷印方式喷码机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系统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实验,主要内容如下:一、喷字系统的核心部件喷嘴的设计。喷字最终的实现单元是喷嘴,系统里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喷嘴进行运行的,所以喷嘴的设计是重中之重。本文主要以多种防堵措施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与设计,最终是以实现防止喷嘴堵塞,降低喷嘴对墨水质量依耐为目标的设计要求;二、结合喷嘴结构与工作效率要求,对电磁阀与驱动电路进行选取与设计,使其可以满足高速工作需要;三、根据喷嘴结构、压力需求及防堵塞要求,对供墨液压回路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与设计。使之可以实现墨水颜料不断循环流动并提供稳定的喷写压力。四、控制系统采用51单片机做控制器,采用串行通信方式与上位机微机联接。51成本低,控制能满足需要,上位机微机各种资源丰富,处理能力强,两者结合各取所长;五、进行控制程序的算法研究,编写能有效实现控制喷写要求的,控制与窗口程序;六、对喷写执行机构进行设计,拓展了喷写功能与使用范围。总的来说由于系统采用多重防堵设计,降低了对墨水颜料的要求,大大节约耗材成本,可以在高温、多灰尘的恶劣环境下使用,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庞政铎[10](2011)在《重载刮板输送机减速器油液在线污染传感报警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煤矿井下重载刮板输送机的:况特点,应用光学原理结合光纤技术研制了煤矿井下重载刮板输送机减速器N320润滑油污染度传感器;应用实验方法确定了L-CKC工业闭式齿轮油换油标准中机械杂质换油指标所对应的油液污染度等级,并通过实验标定得出了传感器输山信号与油液污染度之间的关系,确定了换油点出传感器的可测性;运用实验方法分析了油液温度对传感器输山信号的影响并应用Origin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传感器输出与油液温度和油液污染度三者间所满足的经验公式;运用流体分析软件CFX对减速器工作过程中齿轮箱润滑油中的固体颗粒在油箱中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仿真,为传感器在减速器上的安装位置提供了依据;研制了能够满足现场使用的油液污染度监测仪。

二、激光印字机电路结构分析与故障排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光印字机电路结构分析与故障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表面改性的柔性印刷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纸基柔性电子的研究现状
    1.3 可穿戴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3.1 制作可穿戴传感器的功能材料
        1.3.2 可穿戴传感器的加工方法
        1.3.3 可穿戴传感器的种类
    1.4 柔性可穿戴无线传感系统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制备金属纳米颗粒和烧结辅助层的材料
        2.1.2 制备传感器和无线传输设备的材料
    2.2 试验设备
        2.2.1 制备金属纳米颗粒的试验设备
        2.2.2 制备传感器和无线传输设备所需的软件和设备
        2.2.3 形貌及性能表征测试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银纳米颗粒的制备
        2.3.2 镍纳米颗粒的制备
        2.3.3 银包镍纳米颗粒的制备
        2.3.4 金属墨水的配置
        2.3.5 烧结辅助层的制备
        2.3.6 纸基FPCB的制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激光表面改性纸基柔性电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激光表面改性纸基柔性电路的制备及性能表征方法
        3.2.1 脉冲紫外激光表面改性
        3.2.2 电极的制备
        3.2.3 电极的柔性测试方法
        3.2.4 微观组织表征方法
    3.3 激光表面改性纸基柔性电路的性能研究
        3.3.1 电极的特征与结构
        3.3.2 电极的柔性测试结果
    3.4 激光表面改性纸基柔性电路的形成机理研究
    3.5 激光表面改性纸基柔性电路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涂层表面改性纸/织物柔性电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涂层表面改性纸/织物柔性电路的制备
    4.3 涂层表面改性纸/织物柔性电路的性能研究与分析
        4.3.1 机械特性研究
        4.3.2 成分分析
        4.3.3 表面结构分析
        4.3.4 多种金属墨水烧结研究和微观组织形貌研究
    4.4 涂层表面改性纸/织物柔性电路的形成机理研究
    4.5 涂层表面改性纸/织物柔性电路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皮肤上印刷柔性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监测人体信息的柔性传感器
        5.2.1 柔性传感器的概念设计与制备
        5.2.2 柔性传感器的应用
        5.2.3 柔性传感器的处理
    5.3 无线传输数据模块的设计与应用
        5.3.1 无线传输数据模块的设计概念
        5.3.2 柔性磁耦合线圈的设计与模拟
        5.3.3 传感器电阻变化的影响
    5.4 信号处理链路的设计与制备
        5.4.1 柔性RFID启动器电路的设计
        5.4.2 启动器天线设计
        5.4.3 振荡器和发起器天线匹配电路
        5.4.4 信号处理和调节电路
        5.4.5 微控制器和蓝牙通信系统
        5.4.6 柔性RFID启动器电路的供电与调节
    5.5 无线传输数据模块的模拟结果
    5.6 无线传输数据模块的实验结果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光栅线位移传感器可靠性试验过程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光栅线位移传感器技术发展国内外现状
        1.3.2 状态监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故障诊断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光栅线位移传感器故障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光栅线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2.1 光栅位移测量原理
        2.2.2 莫尔条纹光电转化原理
    2.3 封闭式光栅线位移传感器结构
    2.4 光栅线位移传感器故障及原因分析
        2.4.1 故障分析方法
        2.4.2 光栅线位移传感器故障树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栅线位移传感器状态监测系统建立
    3.1 表征信号提取
    3.2 监测位置确定原则与方法
    3.3 光栅线位移传感器状态监测系统硬件配置
        3.3.1 采集系统硬件配置
        3.3.2 传感器配置
    3.4 光栅线位移传感器状态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3.4.1 虚拟仪器技术概述
        3.4.2 软件项目结构
        3.4.3 用户管理模块
        3.4.4 系统登陆模块
        3.4.5 信号分析模块
        3.4.6 历史查询模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栅线位移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4.1 概述
    4.2 小波阈值降噪算法
    4.3 经验模态分解
        4.3.1 EMD分解的基本原理
        4.3.2 EEMD分解的基本原理
        4.3.3 CEEMD分解的基本原理
    4.4 特征向量构造
        4.4.1 时域特征值提取
        4.4.2 频域特征值提取
        4.4.3 信息熵特征值提取
    4.5 基于GA算法优化的SVM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栅线位移传感器故障诊断技术试验验证
    5.1 概述
    5.2 信号降噪分析
    5.3 信号CEEMD分解
    5.4 故障特征向量构建
    5.5 故障分类计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压电半导体多场断裂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压电半导体概述
        1.1.2 压电半导体及其构件的多场损伤与断裂失效形式
        1.1.3 选题意义
    1.2 压电半导体断裂研究现状
        1.2.1 理论研究
        1.2.2 数值方法
        1.2.3 实验研究
        1.2.4 器件可靠性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工作
2 压电半导体多场断裂实验系统设计及研制
    2.1 实验方法及原理
        2.1.1 三点弯曲机械加载方法
        2.1.2 强电场及电流密度载荷加载方法及原理
    2.2 材料与试样
        2.2.1 GaN压电半导体材料
        2.2.2 材料制备
        2.2.3 GaN三点弯曲标准试样
    2.3 力电实验装置与耦合加载、控制技术
        2.3.1 机械加载装置与控制技术
        2.3.2 高压加载装置与控制技术
        2.3.3 电流加载装置与控制技术
        2.3.4 绝缘及安全防护措施
    2.4 压电半导体极化技术及装置
    2.5 裂纹预制技术及装置
    2.6 系统总体实验能力
    2.7 本章小结
3 压电半导体非线性耦合迭代分析方法
    3.1 基本方程
    3.2 边界条件
        3.2.1 力边界条件
        3.2.2 欧姆接触电边界条件
        3.2.3 肖特基接触电边界条件
        3.2.4 自然边界条件
    3.3 Ag?GaN接触条件判定
    3.4 “弹性?半导体”非线性迭代计算方法
        3.4.1 耦合迭代思想
        3.4.2 迭代过程
        3.4.3 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的迭代求解
    3.5 迭代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3.6 迭代方法在典型压电半导体异质结器件中的应用
    3.7 本章小结
4 压电半导体多场弯曲强度研究
    4.1 多场弯曲强度测试方法与加载条件
    4.2 GaN力电弯曲测试试样
    4.3 电场对退极化压电半导体弯曲强度的影响
        4.3.1 退极化压电半导体
        4.3.2 退极化压电半导体基本方程
        4.3.3 有限元模型
        4.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电流对退极化压电半导体弯曲强度的影响
        4.4.1 数值模型
        4.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极化对压电半导体力电特性的影响
        4.5.1 极化工艺
        4.5.2 力电性能测试
        4.5.3 数值模型
        4.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压电半导体多场断裂问题研究
    5.1 断裂测试方法
    5.2 电流对压电半导体断裂行为的影响
        5.2.1 测试条件与试样
        5.2.2 数值模型
        5.2.3 GaN压电半导体断裂韧性
        5.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电场对压电半导体断裂行为的影响
        5.3.1 测试条件与试样
        5.3.2 数值模型
        5.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压电半导体在力电联合载荷作用下的断裂准则
        5.4.1 裂纹尖端多场强度因子
        5.4.2 断裂准则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 土石方机械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1.1.3 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发展趋势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1.2.1. 2 新能源技术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1.2.2. 5 问题与展望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1.3.2. 2 技术优点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1.3.2. 5 发展趋势
        1.3.2. 6 展望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1.4.2. 7 其他技术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1.4.4 存在问题
        1.4.5 展望
2压实机械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热点研究方向
        2.2.3 存在的问题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2 热点问题
        2.3.3 存在问题
        2.3.4 发展趋势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 存在的问题
        2.4.3 热点研究方向
        2.4.4 研究发展趋势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2.5.2 热点研究方向
        2.5.2. 1 控制技术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2.5.3 存在问题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2.5.4 研究发展方向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2 研究热点
        2.6.3 主要问题
        2.6.4 发展趋势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 热点研究方向
        2.7.3 存在的问题
        2.7.4 研究发展趋势
3路面机械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3.1.1. 1 烘干筒
        3.1.1. 2 搅拌缸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3.1.2. 2 沥青烟
        3.1.2. 3 排放因子
        3.1.3 存在的问题
        3.1.4 未来研究趋势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3.2.3 存在的问题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 1 搅拌机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3.3.1. 3 搅拌工艺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3.3.2 存在问题
        3.3.3 总结与展望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4.1. 1 作业机理
        3.4.1. 2 设计计算
        3.4.1. 3 控制系统
        3.4.1. 4 施工技术
        3.4.2 热点研究方向
        3.4.3 存在的问题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3.5.2 存在问题
        3.5.3 总结与展望
4桥梁机械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4.1.4 发展趋势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5隧道机械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5.1.1. 2 锚杆钻机
        5.1.2 存在的问题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5.2.1 盾构机类型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5.2.2 盾构刀盘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5.2.2. 3 存在的问题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5.2.3 盾构刀具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5.2.3. 3 存在的问题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5.2.4 盾构出渣系统
        5.2.4. 1 螺旋输送机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5.2.6 壁后注浆系统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5.2.6. 3 存在的问题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5.2.7 盾构检测系统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5.2.7. 3 存在的问题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5.2.8 盾构推进系统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5.2.8. 3 存在的问题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5.2.9 盾构驱动系统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5.2.9. 3 存在的问题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6养护机械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6.1.1 国外研究现状
        6.1.2 热点研究方向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6.1.3 存在的问题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6.1.3. 2 作业效率低
        6.1.3. 3 除尘效率低
        6.1.3. 4 静音水平低
        6.1.4 研究发展趋势
        6.1.4. 1 节能环保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6.4.2 热点研究方向
        6.4.3 存在的问题
        6.4.4 研究发展趋势
        6.4.4. 1 整机技术
        6.4.4. 2 动力技术
        6.4.4. 3 传动技术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6.4.4. 5 智能化技术
        6.4.4. 6 环保技术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6.5.1. 3 存在的问题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6.5.2. 3 存在的问题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6.5.3 冷再生设备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6.6.1 前言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6.6.2. 4 研究方向
        6.6.2. 5 存在的问题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6.6.3. 5 存在的问题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6.6.4. 5 存在的问题
        6.6.5 研究发展趋势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6.7.1 技术简介
        6.7.1. 1 施工技术
        6.7.1. 2 施工机械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6.7.3. 1 研究热点
        6.7.3. 2 发展趋势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5)煤矿巷道湿式混凝土喷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SPB7型混凝土湿喷机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混凝土湿喷机液压冲击研究
    2.1 湿喷机泵送液压系统模型
    2.2 湿喷机输送管负载特性
    2.3 基于FLUENT的泵送压力模拟计算
    2.4 湿喷机泵送液压系统液压冲击仿真结果分析
    2.5 湿喷机液压系统改进
    2.6 本章小结
3 混凝土湿喷机喷射流场特性研究
    3.1 混凝土湿喷机喷射流场计算模型
    3.2 混凝土湿喷机喷射流场数值模拟
    3.3 混凝土湿喷机喷射流场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混凝土湿喷机供料系统研究
    4.1 湿喷机供料系统的方案设计
    4.2 用于煤矿井下狭窄空间的砂石上料装置研究
    4.3 矿用混凝土搅拌机的优化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巷道湿式混凝土喷射系统试验研究
    5.1 煤矿巷道湿式混凝土喷射系统样机研制
    5.2 试验内容及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煤矿巷道湿式混凝土喷射系统工作效率试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地震计动态校准相关技术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地震计及其校准
        1.1.1 地震计简介
        1.1.2 地震计的主要校准参数
        1.1.3 地震计校准方法
    1.2 国内外地震计校准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地震计校准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地震计校准的研究现状
    1.3 地震计动态校准的发展方向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地震计动态校准系统总体设计
    2.1 地震计动态校准系统总体结构
    2.2 系统总体组成
        2.2.1 主要硬件系统组成
        2.2.2 软件系统组成
    2.3 本章小结
3 地震计频率特性动态校准技术的研究
    3.1 地震计的工作原理
        3.1.1 机械摆与换能器的模型
        3.1.2 反馈网络的原理
        3.1.3 地震计的传递函数
    3.2 频率特性测试方法的研究
        3.2.1 幅频特性测试方法的研究
        3.2.2 相频特性测试方法的研究
    3.3 信号失真对校准结果影响的研究
        3.3.1 信号失真对校准结果影响的分析
        3.3.2 信号失真下动态校准的处理方法
    3.4 频率特性校准程序的设计
        3.4.1 总体程序的设计
        3.4.2 功能程序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地震计安装夹具设计技术的研究
    4.1 横向振动与正交倾角对校准的影响
        4.1.1 横向振动与正交倾角对校准的影响分析
        4.1.2 正交倾角的测试
    4.2 安装夹具的设计
        4.2.1 需求分析
        4.2.2 结构设计
    4.3 安装夹具的模态分析
        4.3.1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4.3.2 模态分析的步骤与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地震计动态校准中磁屏蔽技术的研究
    5.1 磁场对地震计低频测试的影响分析
    5.2 振动台漏磁分析
        5.2.1 永磁体漏磁分析
        5.2.2 通电线圈漏磁分析
        5.2.3 基于Ansoft的漏磁仿真分析
    5.3 磁屏蔽罩的研究
        5.3.1 磁屏蔽原理
        5.3.2 圆柱形腔的磁屏蔽效能
        5.3.3 磁屏蔽罩的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实验研究
    6.1 安装夹具性能测试
        6.1.1 失真度测试
        6.1.2 横向振动比测试
        6.1.3 不均匀度测试
    6.2 信号失真对校准结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6.3 正交倾角的实验研究
    6.4 磁屏蔽技术的实验研究
    6.5 地震计频率特性和幅值线性实验研究
        6.5.1 地震计频率特性实验研究
        6.5.2 地震计幅值线性的研究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照片资料
作者简历

(7)用于高精度微弱信号探测激光雷达的光机系统设计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激光雷达概述
        1.1.1 激光雷达的概念及发展
        1.1.2 激光雷达系统的分类
    1.2 激光雷达在测量风速中的应用
        1.2.1 现有的风速探测手段
        1.2.2 激光雷达测量风速的原理及方法
        1.2.3 相干测风激光雷达的发展及分类
        1.2.4 星载相干测风激光雷达的发展
    1.3 用于激光诱导荧光雷达的荧光光谱仪的发展
        1.3.1 常用的荧光探测手段
        1.3.2 激光雷达在探测荧光中的应用
        1.3.3 光谱仪的分类及荧光光谱仪的特点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2. 星载相干测风激光雷达技术研究
    2.1 利用相干技术方法探测风速的理论基础
        2.1.1 风场对探测激光的多普勒效应
        2.1.2 外差探测原理
        2.1.3 信噪比
        2.1.4 相干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原理
    2.2 星载相干测风激光雷达的系统结构
        2.2.1 星载相干测风激光雷达系统的构成
        2.2.2 激光发射光源
        2.2.3 激光雷达收发系统
        2.2.4 探测器
    2.3 本章小结
3. 星载相干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光学参数计算
    3.1 相干测风激光雷达外差效率和信噪比的计算
        3.1.1 外差效率与系统效率
        3.1.2 基于高斯光束模型的外差效率、系统效率和信噪比的计算
    3.2 基于信噪比的星载相干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光学参数优化计算
        3.2.1 光束截断比计算
        3.2.2 望远镜口径及发散角计算
    3.3 基于光纤与基于自由空间相干测风激光雷达系统的差异与统一
        3.3.1 光纤的分类及单模光纤在相干测风激光雷达的应用
        3.3.2 光纤耦合理论
        3.3.3 耦合镜 F 数的优化计算
        3.3.4 基于光纤的相干测风雷达系统外差效率与光纤耦合效率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星载相干测风激光雷达光机系统设计
    4.1 收发光学系统设计
        4.1.1 光学像差理论
        4.1.2 望远镜光学初始结构的计算
        4.1.3 望远镜的优化设计及公差分析
        4.1.4 热效应对望远镜系统的影响
        4.1.5 扩束器及光纤耦合镜设计
        4.1.6 滞后角补偿器机理及设计
    4.2 光机仿真设计
        4.2.1 机械结构设计
        4.2.2 光机系统仿真及参数估算
        4.2.3 系统参数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 ICCD 的荧光光谱仪光机系统设计、优化及调试
    5.1 激光诱导荧光雷达的技术原理
        5.1.1 激发态光物理过程及荧光产生的机理
        5.1.2 激光诱导荧光雷达的系统构成
    5.2 荧光光谱仪的光学设计
        5.2.1 主要的考量因素及结构选择
        5.2.2 初始参数计算
        5.2.3 系统光路构建及优化设计
        5.2.4 预装光路搭建及结果验证
    5.3 荧光光谱仪的机械结构设计及杂散光分析
        5.3.1 机械结构及消二级滤光片设计
        5.3.2 荧光光谱仪杂散光分析
    5.4 荧光光谱仪装调及测量结果
        5.4.1 荧光光谱仪器件的加工及系统装调
        5.4.2 光谱定标
        5.4.3 实验结果及评价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环形空间阵列扭矩传感器测量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应力作用的扭矩测量
        1.2.2 基于扭转角的扭矩测量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环型空间阵列扭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1 扭矩测量的方法
        2.1.1 电量测量法
        2.1.2 非电量测量法
    2.2 环型空间阵列传感器的结构
        2.2.1 环型空间阵列
        2.2.2 磁电式检测器
        2.2.3 传感器的总体结构
        2.2.4 传感器参数的确定
    2.3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3.1 交流电磁感应原理分析
        2.3.2 球对称特性分析
    2.4 测量原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3.1 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
        3.1.1 信号调理模块
        3.1.2 电源供给模块
        3.1.3 核心控制模块
        3.1.4 A/D 转换模块
        3.1.5 系统通讯模块
    3.2 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3.2.1 数据采集系统软件整体结构设计
        3.2.2 基于微控制器的程序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自适应滤波技术在环形球栅扭矩测量系统中的应用
    4.1 自适应滤波原理
    4.2 自适应滤波器实现及仿真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平台的搭建
        5.1.2 扭矩测量实验参数的选择
    5.2 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防堵大点点阵喷字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防堵大点点阵喷字系统课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按喷码机工作原理分类
    1.4 按喷字大小分类
    1.5 发展方向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大点点阵喷码机的设计总体方案
    2.1 喷码机设计目标与应用场所
    2.2 系统总体架构
    2.3 点阵喷印原理与实现
    2.4 系统功能特色
第3章 喷嘴机械结构设计
    3.1 主流喷码机喷嘴结构与原理
    3.2 喷嘴的设计
    3.3、实验测试
    3.4 喷嘴组的结构与布局设计
    3.5 其它一些设计要求
    3.6 供墨液压系统设计
    3.7 喷写误差分析与解决
第4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喷码机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4.2 控制板硬件设计
        4.2.1 单片机芯片的选取及复位电路设计
        4.2.2 与上位机串行通信电路设计
        4.2.3 码盘解码模块
        4.2.4 液晶驱动与动电路
        4.2.5 控制板键盘
        4.2.6 喷头驱动电路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5.1 点阵字库的构成
    5.2 多喷头不同角度的编程算法
    5.3 单喷头扫描喷写算法设计
    5.4 上位机程序编写
第6章 喷写执行机构设计
    6.1 单喷头机械十字扫描平台设计
    6.2 阵列喷头喷写执行机构设计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重载刮板输送机减速器油液在线污染传感报警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1 引言
    1.1 油液监测技术
        1.1.1 磨粒监测技术
        1.1.2 油液监测功能
        1.1.3 油液监测技术发展历史
    1.2 装备维修的演变
        1.2.1 事后维修
        1.2.2 定时维修
        1.2.3 状态监控维修
        1.2.4 油液监控对于状态监控维修的重要意义
    1.3 机器油液监测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1.3.1 油液监测的三维分析
        1.3.2 离线监测技术
        1.3.3 在线监测技术
    1.4 各种方法评述
    1.5 论文研究内容
2 油液污染度传感器的设计
    2.1 污染物种类及来源
        2.1.1 污染物种类
        2.1.2 污染物来源
        2.1.3 固体颗粒污染物性质
        2.1.4 磨粒大小及磨损形式
        2.1.5 磨损颗粒与设备故障诊断
    2.2 油液污染度等级标准
        2.2.1 污染度表示形式
        2.2.2 常见污染度等级标准
    2.3 传感器整体方案设计
    2.4 光路设计
        2.4.1 光测法原理
        2.4.2 Lambert-Beer定律
        2.4.3 光路结构设计
        2.4.4 光源与光探测器的选择
    2.5 传感器电路设计
        2.5.1 激光器驱动电路
        2.5.2 光电池接收单路
        2.5.3 滤波电路的设计
    2.6 传感器机械结构的设计
        2.6.1 单光路传感器结构设计
        2.6.2 双光路传感器结构设计
    2.7 小结
3 减速器油液数值模拟
    3.1 齿轮传动装置的润滑方式
    3.2 数值模拟的控制方程
        3.2.1 对所研究对象物理性质的假设
        3.2.2 连续相(油和空气)的控制方程
        3.2.3 离散相(颗粒)方程
    3.3 数值模拟
        3.3.1 物理模型
        3.3.2 网格划分
        3.3.3 定义边界条件
        3.3.4 初始条件
        3.3.5 控制方程的离散
    3.4 流场模拟结果
        3.4.1 壁面上的体积分量图
        3.4.2 减速器内部体积分量的截面图
        3.4.3 油液的速度场图
        3.4.4 油液的流线图
        3.4.5 固体颗粒运动的模拟
    3.5 小结
4 光透实验与温度影响实验
    4.1 光透实验
        4.1.1 实验准备
        4.1.2 实验过程
        4.1.3 实验数据及数据分析
    4.2 温度实验
        4.2.1 实验准备
        4.2.2 实验过程
        4.2.3 试验数据
        4.2.4 数据分析
        4.2.5 数据拟合
    4.3 小结
5 减速器油液污染度监测仪的开发
    5.1 系统概述
        5.1.1 系统整体结构
        5.1.2 仪表整体结构与设计方案
        5.1.3 仪表各模块硬件设计
    5.2 软件设计
        5.2.1 检测程序结构
        5.2.2 软件设计过程
        5.2.3 各个模块程序的设计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主要获奖

四、激光印字机电路结构分析与故障排除(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表面改性的柔性印刷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光栅线位移传感器可靠性试验过程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D]. 周诗金. 吉林大学, 2019(12)
  • [3]压电半导体多场断裂行为研究[D]. 秦国帅. 郑州大学, 2019(07)
  • [4]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5]煤矿巷道湿式混凝土喷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李艾民.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2)
  • [6]地震计动态校准相关技术问题的研究[D]. 洪起. 浙江大学, 2015(07)
  • [7]用于高精度微弱信号探测激光雷达的光机系统设计及优化[D]. 葛宪莹. 北京理工大学, 2014(04)
  • [8]基于环形空间阵列扭矩传感器测量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 杨琛. 重庆大学, 2014(01)
  • [9]防堵大点点阵喷字系统设计[D]. 焦锋利. 山东大学, 2013(11)
  • [10]重载刮板输送机减速器油液在线污染传感报警系统的研究[D]. 庞政铎.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12)

标签:;  ;  ;  ;  ;  

激光打印机电路结构分析及故障排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