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科技·致富

烟草·科技·致富

一、烟草·技术·致富(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永[1](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王青[2](2020)在《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发展研究(1842-196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侨工业建筑是中国工业建筑中相对独立的类型,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中西方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以及历史意义。闽南华侨工业建筑是中国华侨工业建筑的重要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侨对闽南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推动了近现代工业建筑技术和建筑设备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了城市早期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系统等城市配套市政体系的完善。本文以1842年至1966年期间创办的闽南华侨工业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理清闽南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工业门类与地区分布、工业建筑遗存个案现状等方面的情况,揭示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建设与发展的特点以及基本特征。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研究能进一步完善侨乡近代建筑的研究体系,加深理解华侨在闽南城市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为闽南地区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修缮与更新提供信息基础和原始依据。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论文的第二、三章)介绍闽南华侨工业的产生背景、发展路径,以及闽南华侨工业的初步发展、快速增长、停滞和二次发展的四个阶段,总结了闽南华侨工业不同时期、不同门类的地域分布和规模状况。论文的第二部分(即论文的第四章)以厦门淘化大同罐头厂、厦门自来水公司等几个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厦门、泉州、漳州近代华侨工业建筑中食品工业类、公共事业类和其它工业类典型案例的建造背景,选址的考量以及立面建筑风格、建筑技术的引入与应用情况进行叙述,对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受外来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即论文的第五章)通过对闽南华侨工业建筑规模与总平面布局特点、建筑单体的立面风格、建筑细部特征与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结构类型、建筑技术和建筑设备的引入等方面内容的揭示和分析,总结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

丁梦娇[3](2019)在《酸性植烟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腐解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物秸秆添加到土壤中可以降低土壤酸度,改良土壤酸化。但秸秆全量还田后不能在短时间内转化成腐料,聚积在土壤中的未腐熟秸秆越来越多,引起土壤腐殖质组分、碳结构发生变化。腾冲高有机质酸性植烟土壤长年秸秆还田,但土壤pH仍呈逐年降低趋势。为明确长年秸秆还田酸性植烟土壤有机碳特征,通过纤维素降解菌促腐还田秸秆,解决秸秆还田酸性植烟土壤碳组分不合理的问题,进一步改良植烟土壤酸化,提高烤烟品质、产量产值。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不同秸秆还田量的酸性植烟土壤(腾冲长年全量秸秆还田、永安水稻收获后部分根茬还田、昌宁秸秆不还田)酸度指标及有机碳的差异,结果可以看出腾冲酸性植烟土壤潜在酸含量低,盐基饱和度高,常年秸秆还田,有机质逐年升高,但烤烟生长季土壤pH值呈逐年降低趋势。土壤中胡敏酸占可提取腐殖物质的比例(PQ)、HA/FA值、E4值及红外出峰波段1630 cm-1处的rA值和积分后相对面积均显着高于昌宁鸡飞镇及永安西洋镇土壤,E4/E6值、△logK值及A2920/A1630值腾冲取样土壤较其他两地区低,说明腾冲取样土壤腐殖物质组成HA相对含量高,有机碳结构较复杂。(2)分析腾冲土壤酸碱性与有机碳结构、腐殖质组分之间的关系。以腾冲同一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水平下,不同pH值的植烟土壤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低有机质含量土壤的HA/FA值会随着pH的增高而逐渐降低,说明活性高的碳组分逐渐增多,稳定性高的碳组分逐渐减少。高有机质含量的土壤,pH与HA/FA、PQ值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随着酸性的增强,HA/FA逐渐增大,稳定性高的腐殖质组分增多。同一有机质含量水平,随着pH升高,红外A2920/A1630逐渐升高。说明在一定pH范围内,同一有机质含量水平,稳定性腐殖质组分增多,土壤pH降低。(3)分析三个烟区的酸性植烟土壤添加不同类型秸秆培养过程有机碳的变化。与空白处理相比,添加秸秆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及腐殖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土壤碳结构缩合度和氧化度呈降低趋势。培养至96 d,三地区土壤腐殖质组成、碳结构较简单化的处理分别为永安添加油菜秸秆、腐熟玉米秸秆及腐熟水稻秸秆,昌宁添加腐熟水稻秸秆、腐熟玉米秸秆,腾冲空白、添加腐熟玉米秸秆、腐熟水稻秸秆,说明相比较未腐熟秸秆还田,腐熟的秸秆还田在较短时间内更易分解,不易使腐殖质组分变复杂,碳结构亦较简单化。秸秆还田配施纤维素腐解菌剂达到促腐秸秆的效果较好。(4)从腾冲高有机质酸性植烟土壤中分离出一株降解纤维素的耐酸性芽孢杆菌属。对其进行多项分类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Bacillus aciditolerans YN-1T与菌株Bacillus onubensis 0911MAR22V3T、Bacillus humi LMG22167T、Bacillus timonensis10403023T、Bacillus sinesaloumensis P3516T和Bacillus cheonanensis PFS-5T相似度分别为98%、97.5%、97.4%、97.1%和95.9%。菌株YN-1T细胞脂肪酸谱显示具有众多支链脂肪酸;主要成分是iso-C15:0(17.6%),anteiso-C15:0(43.1%)和C16:0(12.2%)。鉴定的极性脂质是diphosphatidylglycerol,phosphatidylglycerol,phosphatidylethanolamine。菌株YN-1T的主要甲基萘醌是MK-7,它是芽孢杆菌属成员的主要甲基萘醌成分。生理生化分类学和表型数据表明菌株YN-1T代表芽孢杆菌属中的新物种。(5)挖掘菌株Bacillus aciditolerans YN-1T纤维素降解机理,对其功能基因组学进行分析。菌株YN-1T的基因组注释共有4,023个基因参与到183个代谢通路中。主要的代谢通路有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ABC转运、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双组分系统和碳代谢等。基因组中编码CAZymes基因的数量共有126个。占比最高的是糖基水解酶GHs(60个),其次是碳水化合物酯酶CEs(31个)。糖基转移酶GTs、多糖裂解酶PLs、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酶类CBMs和辅助模块酶类AAs注释基因的个数分别为20个、5个、7个和3个。基因组注释包含有糖基水解酶亚家族基因,为菌株YN-1T能够降解纤维素提供了依据,分别为GH1(2个)、GH3(5个)和GH43(3个)。(6)分析配施YN-1T菌剂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3 d后各样本中的优势菌门分别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样本中微生物种类的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丰富度指数显示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总的细菌丰度及多样性均无显着性变化,特别是添加了微生物菌剂的处理组与只添加秸秆的处理组无明显差异。聚类分析表明相近时间采集的样品被聚为一类,不会对原有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造成很大的影响。通过微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度及土壤pH分析可知,未腐熟水稻秸秆+微生物菌剂、腐熟水稻秸秆+微生物菌剂及腐熟水稻秸秆添加的效果较好。(7)通过大田试验,验证水稻、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和配施微生物菌剂还田,对酸性植烟土壤改良效果及烤烟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佳还田量。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纤维素分解微生物菌剂,有利于水稻、玉米秸秆的分解,酸性土壤pH的提高。添加秸秆及添加秸秆+菌剂处理的烤烟发病率、病情指数都低于CK处理;水稻、玉米秸秆还田配施纤维素分解菌剂烤烟病情指数低于单一秸秆还田处理。与CK相比,添加秸秆配施菌剂的处理,可以提高烤后各部位烟叶钾、总糖及还原糖的含量,其中下、中部烟叶达到显着水平,且能降低烤后各部位烟叶氯含量;中部烟叶和上部烟叶添加菌剂的处理比不添加菌剂的处理烟碱含量偏低;玉米秸秆还田配施菌剂80 kg/667m2处理烤烟产值显着高于40 kg/667m2还田量的处理,与CK相比,水稻、玉米秸秆还田及配施菌剂还田能显着增加上中等烟比例,提高均价,从而提高烟叶产值。

汪志威[4](2016)在《烟草抗旱性状配合力研究及抗性材料的筛选》文中研究说明选育利用抗旱品种、提高作物抗旱性是解决干旱对作物生产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采用NCⅡ交配设计的方法,以烟叶生产上曾广泛种植的7个烟草品种为材料组配了10个杂交组合,采用盆栽方式种植亲本及其杂交组合,于烟草苗期、还苗期、伸根期和旺长期等4个可能对水份敏感的生长时期模拟干旱处理,通过测定成活率、叶绿素含量等可能与抗旱性相关的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烟草抗旱性鉴定时期、鉴定指标进行了筛选,构建了烟草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分析了烟草抗旱性的遗传特点,对参试材料的抗旱性进行了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对干旱的表现有差异,几个典型的品种在不同时期对干旱的表现相同。研究结果显示:TN90在早期(苗期和还苗期)为敏感品种,在后期(伸根期和旺长期)也为敏感品种;K326和南江三号在早期为中抗或高抗品种,在后期也为高抗品种,前后期鉴定结果一致,这也许说明筛选鉴定烟草抗旱性品种时可在其生育早期。2、不同时期的抗旱性敏感指标有差异,针对不同时期对烟草品种进行抗旱性鉴定需采用相应的指标。苗期对干旱敏感的指标有叶绿素含量和干旱后幼苗成活率,干旱前后高抗品种叶绿素含量高、变幅小;幼苗成活率超过80%。还苗期对干旱敏感的指标有叶片叶绿素含量、MDA含量、SOD活性和干旱后幼苗存活时间,干旱前后高抗品种叶绿素含量高、变幅小;MDA含量低;SOD活性高;幼苗存活时间长,平均存活时间超过45d。伸根期对干旱敏感的指标有叶片含水量、MDA和Pro含量、SOD和POD活性,干旱前后,高抗品种叶片组织含水量高于87.00%,平均变幅小于0.75%;MDA含量低;Pro含量高;SOD和POD活性强。旺长期对干旱敏感的指标有叶片叶绿素、MDA和Pro含量,SOD和CAT活性,干旱前后,高抗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变幅小;MDA含量低;Pro含量高,SOD和POD活性强。3、烟草抗旱机制复杂,一种好的筛选方法,不仅能提高筛选效率,而且还能提高鉴定的准确性。称重利用称量的方式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各品种处理强度,隶属函数值法以定量形式分析不同品种对干旱的反应,使品种间的耐旱性更具可比性。因此,采用称重法对作物品种进行干旱处理,以各抗旱指标的平均隶属函数值的大小对各品种进行干旱评价是一种好的抗旱性筛选方法。4、烟草品种抗旱性的遗传有差异,不同生育时期抗旱指标配合力分析表明:K326和南江三号的一般配合力多为正向值,是抗旱能力较强的亲本。各时期抗旱性状特殊配合力分析表明,K326×南江三号的特殊配合力较高,是抗旱能力较强的组合。5、本试验筛选到在苗期对干旱高抗的品种2个:NC82和红花大金元;对干旱敏感的品种1个:TN90。筛选到在还苗期对干旱高抗的品种1个:K326;对干旱敏感的品种2个:TN90和韭菜坪2号。筛选到在伸根期对干旱高抗品种2个:K326和南江三号;对干旱敏感的品种3个:NC82、TN90和红花大金元。筛选到在旺长期对干旱高抗的品种2个:K326和南江三号;对干旱敏感的品种2个和组合2个:TN90、红花大金元、NC82×韭菜坪2号和NC82×红花大金元。

唐湘雨[5](2017)在《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索落后地区工业化是当今学术界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关注与探索,笔者选择了民国时期中国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广西为个案,来探讨民国时期,特别是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助力是什么,及其对广西工业化的影响是什么?广西工业化取得了哪些进步或成就,存在哪些不足?以此来探索落后地区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在正文第一部分主要是探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广西的社会概况。从“混乱的政局”、“衰败的经济”和“落后的习俗”三个方面探讨了新桂系主政前广西社会的基本形状,旨在说明广西工业化是在社会动荡、经济落后与民俗保守的状态下展开的,这些都不利于广西的工业化;但是,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既是广西民众普遍的心愿,也是地方实力派新桂系治理广西的需要,这是广西工业化有利的条件。新桂系主政初期,曾发动“广西经济发展出路问题”的讨论活动,虽然这一活动最后没有达成出题者所愿,但是在启迪心智,动员广西人参与经济建设方面是起了一定作用的。而在此之后出现的历史上第二次全国范围内的“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之论争中,像第一次“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之争一样,虽然也未能达成共识,但是这次论争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对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广西工业化是在内部动力的推动与外部助力的促进下开展的。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来自商人的投资、手工业的转型与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文章分析了这一时期广西境内的本土商人与外来商人在广西工业化中所处的地位与所发挥的作用。由于广西本土商人力量过于弱小,外来的粤港商人在广西工业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考察了以广西最出名的土布业与瓷器业,探讨这一时期广西手工业走上工业化可能性。结果发现,在自然状态下,广西的土布业并未踏上工业化之路,而陶瓷业在广西省政府的扶持下,融资扩建,购买新式生产设备,采用新技术,建立近代工厂管理制度,完成了它的华丽转型,踏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说明传统手工业具有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内在动力。以军人为核心的新桂系领袖们不自觉地充当广西工业化的核心力量,尽管在工业化问题上,他们曾忧虑、徘徊,甚至还曾有一些工作失误,但是他们在40年代后坚定地选择工业化道路,并为广西工业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三种力量中,广西地方政府是广西工业化的主要动力。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外部的助力,20世纪30-40年代广西的工业化得到北平社会调查所、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和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大力帮助。在开展大规模工业建设期间,广西地方当局非常注意向省外专家讨教,“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便有利于广西地方建设事业。同时因“新广西”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引起境外人士的关注,他们也纷纷要求到广西参观。除了若干个人访问外,相关团体前来考察的也不少,如北平社会研究所广西经济调查组、中华工业总联合会两广实业考察团、中国工程师学会广西考察团等。广西省政府利用专家学者来桂考察的机会,虚心听取并接受来访者的意见与建议。这些外来人员与团体不仅陈述了在考察中获得的对广西工业建设的观感,而且对广西工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对广西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20世纪30-40年代广西之所以出现工业化的发展势头,这是因为此时遇到了十分有利的“历史契机”,其中这一时期广西交通运输事业的近代化转型为工业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文章主要探讨广西的水运、陆运、空运以及铁路运输如何实现近代化转型,以及这四大运输如何支持广西工业化。在这四种交通方式中,铁路的作用最为明显,它的出现不仅仅是推动了广西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广西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另外,在空运与铁路运输的兴办过程中,明显地可以看到,广西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存在着某种博弈关系。而战时工厂内迁更为广西工业化带来了新的活力。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工厂大量内迁广西,这一时期内迁工厂带来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和新动力设备,使广西工业化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出现了规模客观的大工业,而且改变了广西的工业布局,以桂林、柳州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城市由此兴起。文章对于民国以来广西历年的财税状况进行追溯,并对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政府为筹措资金而进行的财税改革情形进行深入地分析。通过前后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的财税体系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保证,有力地支撑着广西工业化。在正文第五个部分主要是对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做一个简短的概述。抗战以前工业化的起步,首先从矿业的近代转型开始,近代化的矿业为广西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抗战前广西的军用、民用工业发展也初现端倪。抗战时期则是广西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外省工厂的迁入,给经济技术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广西注入了新血液与活力,也极大地刺激了各类工厂的兴办。1938年后省内外工商业者纷纷在桂林、柳州、梧州等地和一些交通方便、特产丰盈的城镇投资建厂,出现广西省前所未有的工业建设热潮。当时的桂林,市区四周工厂烟囱林立,机声隆隆,战时工业盛极一时。桂林、柳州一带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基地”。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高峰则是广西企业公司的建立,文章以广西企业公司为例,分析并探讨了广西工业化的高峰时期,广西企业公司发展的概况,广西企业公司与广西工业化的关系,以及广西企业公司存在的价值。广西工业化在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在日军入侵广西时破坏殆尽,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广西工业化水平几乎回到了民国初建时期的水平。广西地方政府在战后重建过程中,对广西工业化进行了反思,广西地方政府在战后曾有一个较为庞大的工业复员计划,由于缺钱少粮,这一计划几乎没能实现。1947年出版的《广西工业建设之路》,对广西未来的工业化之路进行设置与规划,其中含有某些合理的因素,成为广西工业化最后的绝唱。在正文的最后一个部分,通过对广西与周边省份湖南、四川、广东、云南、贵州西南六省的人口因素、自然禀赋、财政收入等因素的对比分析,发现广西不是天然的“地瘠民贫”,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夹匙失万”中的钥匙。通过对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西南六省在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化水平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广西工业化的历程是中国工业史上的奇迹,它比许多同类型的省区都做得好,并取得辉煌成绩,尽管其成果最后被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所摧毁。诚然,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过程中,广西地方政府领导对工业化认识与行为两个方面均存在不足,虽然其某些失误属于“有情可原”,但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工作,“有情可原”的失误要认真总结,“无情可原”的不足更需要认真总结。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程及其工业化过程的诸问题来看,落后地区工业化的路径应该是:坚强有力的地方政府是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条件;筹措资金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因素;善于借助外部力量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条件;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是实现工业化的又一重要条件;激发内在动力是实现工业化的根本条件。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程是艰难而曲折的,其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总结与反思。只有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才可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史晓玲[6](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指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林苗苗[7](2020)在《基于基因组重测序和BSR-Seq分析的猕猴桃抗寒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温作为园艺作物中重要的非生物胁迫因子,直接影响猕猴桃的生长发育,轻者造成减产,重者导致死树毁园,培育抗寒性强的猕猴桃品种已经成为育种的重要方向。然而,目前关于猕猴桃抗寒性的研究并不深入,且分子机理的解析相对较少。本研究构建了四个软枣猕猴桃抗寒遗传群体,通过分析亲本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信息挖掘了抗寒相关的功能变异基因;同时以杂交F1代群体的抗寒性遗传规律为基础,通过BSR-Seq筛选抗寒关键基因;选取一个抗寒候选基因进行转拟南芥功能验证,为后续猕猴桃高抗寒性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内容:1. 软枣猕猴桃F1代遗传群体抗寒规律研究。构建四个用于分析抗寒性的杂交群体。杂交子代秋季叶片颜色分析表明,叶片颜色变黄早晚(即落叶早晚)偏父本性状。选取‘Ruby-3’ב魁绿雄’杂交组合(492株)的F1代进行抗寒性鉴定,结果表明F1代群体在-30℃处理后的相对电导率(REL)呈正态分布,抗寒性状出现超亲本现象,极端不抗寒的子代LT50为-7.5℃,极端抗寒的子代LT50为-36.9℃。抗寒遗传群体为后续抗寒机制研究提供材料基础。2. 越冬期软枣猕猴桃、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抗寒相关生理指标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冬季气温降低,可溶性糖(SS)含量不断升高,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生理指标隶属函数值综合分析表明:不同品种猕猴桃抗寒性排序为‘魁绿雄’>‘永丰一号’>‘博山碧玉>’>‘红贝’>‘红阳’>‘徐香’,与LT50评价抗寒性结果基本一致。冬季随着气温降低,四个生理指标含量在抗寒的‘魁绿雄’中累积的最高;生理指标和温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博山碧玉’以外的5个品种中SS含量均与平均最高温度呈显着负相关,可溶性糖含量可能是最先响应低温环境的生理指标。生理指标在一定程度反应猕猴桃植株的抗寒性,该研究为后续抗寒功能基因挖掘和功能验证提供生理支持。3. 软枣猕猴桃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变异基因挖掘及验证。对软枣猕猴桃杂交亲本(‘Ruby-3’和‘魁绿雄’)以及两个雄株(‘永丰雄’和‘红贝雄’)进行核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在‘Ruby-3’、‘魁绿雄’、‘永丰雄’、‘红贝雄’中共发掘出4,710,650、4,646,026、4,787,750和4,590,616个SNPs位点以及1,481,002、1,471,304、1,534,198和1,425,393个In Dels位点,对非同义突变的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发现变异基因多富集到缺水响应、淀粉蔗糖代谢、活性氧代谢以及激素信号传导等通路。随机选取120个In Del位点进行验证,结果显示81对引物能扩增出目的条带,其中,64对具有多态性标记。筛选包括CBF转录因子在内的16个变异基因进行越冬期响应低温的q RT-PCR验证,除了未检测到表达变化的4个基因外其余基因均能响应低温信号。杂交母本‘Ruby-3’叶绿体(cp)基因组组装及变异位点分析。‘Ruby-3’cp基因组长度为157,611 bp,包含一对24,232 bp的反向互补重复区(IRs)、20,463 bp的小单拷贝区(SSC)序列和88,684 bp的大单拷贝区(LSC)序列,注释到113个基因,包括79个编码基因,4个r RNA基因,30个t RNA基因。通过软枣猕猴桃和其他三个已测序的猕猴桃种的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在软枣猕猴桃cp基因组中共发现47个SSR多态性位点和155个重复结构,低温下差异表达的叶绿体rbc L和rpo A基因可作为后续的抗寒候选基因分析。cp基因组分析为猕猴桃叶绿体内相关基因的抗寒性研究提供组学信息。4. 抗寒功能基因的挖掘。通过BSR-seq对杂交F1代群体进行测序,共获得响应低温基因28,496个,两个极端池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共126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59个,下调表达基因67个。GO富集分析显示基因共富集到21个GO通路;KEGG富集分析表明上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淀粉蔗糖代谢、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通路以及植物信号传导通路。主要差异基因包括10个关键酶编码基因和2个调控基因。编码基因为: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 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AGP)、淀粉合成酶(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蔗糖合酶(Sucrose synthase,SUS)、葡聚糖分支酶(1,4-alpha-glucan-branch enzyme,GBE)、α-葡聚糖磷酸化酶(alpha-1,4 glucan phosphorylase)、β-淀粉酶(beta-amylase,BAM)、葡聚糖水合激酶(glucan water dikinase,GWD)、中性α-糖苷酶(neutral alpha-glucosidase)和歧化酶(disproportionating enzyme 2,DPE2)编码基因,脯氨酸富集蛋白基因(Proline rich protein,PRP);调控基因为EIN-binding F box(EBF)和14-3-3,并且这两个基因均能够调控CBF基因的表达。筛选27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 RT-PCR验证,实时荧光定量结果和测序结果一致。5. 抗寒候选CBF基因的功能验证。在中华和软枣猕猴桃中克隆CBF基因,研究CBF基因的表达模式表明CBF基因能够响应低温,冬季越冬期CBF在不同品种中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超表达软枣猕猴桃AaCBF1后,超表达拟南芥表现出变矮小表型,且超表达植株的相对电导率较野生型降低,抗寒性明显提高;超表达Aa CBF1的拟南芥植株在-2℃低温处理后H2O2和O2-含量更低;超表达植株内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β-淀粉酶含量均高于野生型,推测Aa CBF1基因通过启动下游冷诱导基因的表达提高抗寒性。

党江波,宋琴,李彩,郭启高,梁国鲁[8](2018)在《园艺植物中三倍体的应用现状及育种前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三倍体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概述并对其育种前景进行分析。三倍体产生途径中,2n配子途径值得重视,自然条件下或经人工诱导少数植物能高频产生2n配子(超过80%),一些与2n配子产生相关的基因已被鉴定;此外,自然细胞融合、多精受精被用于植物三倍体的创制;培养内多倍体(Endopolyploid)细胞再生植株,有助于获得四倍体亲本。在三倍体筛选、鉴定方面,除传统的形态学、细胞学方法外,QF-PCR、SSR、SNP等分子标记也得到应用。目前三倍体已在40多种园艺植物中直接应用,除较为常规的无籽、高产、抗性强等特点外,营养成分含量高、树形矮化是三倍体在园艺植物中应用的新亮点。利用三倍体培育非整倍体对多样化材料的创制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三倍体杂种中亲本之一的基因组仅占1/3,与传统杂交育种结合,可能对缩短育种周期有利。

刘顺[9](2016)在《马克思资本批判视域下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评析》文中研究表明在生产要素全球流动日益加速的经济全球化时空境遇下,生态危机已经成为跨越国家、民族和超越意识形态的世界性“显问题”。针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探讨,愈来愈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其中,当下生态马克思主义领域最为活跃的旗舰人物之一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秉持的是“资本逻辑根源论”,也即他认为站在全球视野上考量,镶嵌着逐利最大化内核的资本逻辑,构成了生态危机的经济根源。对于他这一鲜明的论断,国内外学界有着诸多论争,赞同者有之,质疑者也不在少数。诚然,学界的不同声音,往往又能成为我们继续研究和深化认知的新起点。众所周知,资本批判是马克思本人终其一生最主要的理论工作。因而,把评价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置放到马克思资本批判的视域下来展开,无疑是有着深刻意义的。马克思在资本批判中透射出深邃的生态洞见,尽管生态批判不可能成为他本人及其所处时代的中心任务。马克思对资本的功用和增殖“两大法则”、生产和消费“两种强制逻辑”、客观的“一种社会权力”等展开了富有历史洞察力的深邃生态批判。福斯特被视作一位重要的马克思“追随者”。他作为发掘并重构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一位重要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因其坚定的社会主义情怀和秉持着对资本逻辑的激烈生态批判精神,在学界展露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他对资本逻辑秉持四重生态批判。其一,自然资本化是资本增殖逻辑无限性的“生态神话”,在资本逻辑的宰制下,自然资本化是一种“经济简化论”、商品拜物教的流变形态、致使社会-自然新陈代谢的断裂;其二,“杰文斯悖论”归来表征出资本逻辑宰制下技术的“生态幻象”,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所推崇的技术观仍是契合资本增殖原则的经济理性,但却悖逆生态理性;其三,随着“罗德戴尔悖论”的回归,作为最大公共财富的自然生态势必遭遇着挤压,因为私人财富的增加往往意味着公共财富的减少,制造自然生态的稀缺性来契合资本的增殖逻辑,成为增加私人财富的惯用手段,最终的结果是使用价值从属于交换价值;其四,生态帝国主义肆虐全球,本质上反映出资本增殖逻辑空间化的生态政治霸权,在掠夺资源和转嫁污染中追求资本积累的最优化。以马克思资本批判的生态维度,来检视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后者既有理论贡献,也含理论局限。理论贡献包括:围绕资本逻辑挖掘并丰富《资本论》中的新陈代谢理论、挖掘劳动价值论的生态蕴含即对不区分“财富”和“价值”的批判、阐发“踏轮磨房”资本积累批判的生态意蕴即对马克思资本增殖原则批判的拓展、主张社会正义运动与生态革命相结合即摆脱资本宰制走向“普遍自由”;理论局限包括:遮蔽马克思资本历史作用的二重性而过度锁定资本的生态破坏性、含混马克思资本逻辑的空间化而过度地把矛头对准资本主义国家、模糊马克思摆脱资本宰制的路径而过度地关注生态革命。在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问题上,“以马克思检视福斯特”,提炼出后者的理论贡献和理论局限,不但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规避非批判性“以西解马”,而且对提升马克思思想自身包容性和时代性也颇有裨益。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把握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仍蕴含着借鉴意义。这种借鉴,既有理论层面上的意义,也有实践层面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也同样存在着丰富和充实。倡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中国经验”,主要包括适度发展自然资本而非不分阶段地盲目消灭资本、重视“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协调性而非过度地依靠生态建设手段、主张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统筹论而非生态环境至上论。厘清这一点,有助于规避在研究包括福斯特生态批判思想在内的西方理论过程中之简单化“以西解中”倾向,进一步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

李钠钾[10](2019)在《低温弱光胁迫下5-氨基乙酰丙酸对烟草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与转录组测序分析》文中提出烟草(Nicotiana tabacum)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烟草育苗是烟草大田生产的基础和保障,烟苗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烟草大田生长发育和成熟采烤后的烟叶质量。由于育苗多是在早春季节,我国大部分南方烟区恰逢寒冷多雨的气候,低温寡照的气象条件对培育适龄的健壮烟苗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制约了烟苗栽后早生快发和正常的生长发育,对稳定烟农经济效益和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和大田验证相结合的手段,研究5-氨基乙酰丙酸(ALA)在烟草育苗上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对一系列形态特征、生理指标、光合参数的分析,确定ALA在烟草育苗上的应用效果,明确适宜的施用浓度,同时利用转录组测序分析,探讨ALA提高烟草幼苗抗逆性的作用机理,为ALA应用到烟草生产实际、解决低温寡照天气对烟草育苗的制约难题提供新的可靠的思路和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弱光胁迫下ALA对烟苗抗性及光合生理的影响模拟弱光天气,在光照12 h/25℃、暗12 h/15℃,光照强度100μmol·m-2·s-1的条件下,以不同浓度的ALA处理5叶龄烟苗,研究各处理的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弱光胁迫会对烟草幼苗的形态建成、生物量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合成、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产生有害影响,烟草幼苗的生长受到抑制;而施用外源ALA可有效缓解弱光胁迫对烟苗的不利影响,植株生长加快、物质积累增加,抗氧化能力与光合性状得到改善。弱光还明显抑制了植株根系的生长,而适当浓度的ALA处理则缓解了弱光对根系的抑制效应,有的处理其根系指标甚至超过了常光对照。另外,ALA具有生长调节剂的浓度效应,ALA浓度过高(40 mg/L-80 mg/L)会对烟苗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而较低浓度的ALA(5 mg/L)则效果欠佳,综合农艺性状、抗逆性和光合能力等指标,在模拟弱光条件下的ALA浓度以20 mg/L为佳。2.低温胁迫下ALA对烟苗抗性及光合生理的影响模拟低温天气,在光照12 h/15℃、暗12 h/10℃,光照强度200μmol·m-2·s-1的条件下,以20 mg/L的ALA处理5叶龄烟苗,研究各处理的农艺性状、光合色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对烟苗形态建成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但烟苗在低温条件下根冠比大幅提升;低温促进了膜脂过氧化作用,同时其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也增加;低温还提高了几种抗氧化酶的活性。低温下施用ALA,降低了叶片中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并进一步提高了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ALA处理还进一步显着增强了几种抗氧化酶的活性,显着提高了内源生长素(IAA)的含量;ALA还提高了植株叶绿素含量,改善了植株的光合性能,提高了叶片光合速率,显着提升了最大荧光、光适应态的最大荧光产额、光诱导的非光化学猝灭的量子产量、非光化学猝灭、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光化学猝灭系数、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等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但对非调节性热耗散及荧光发射量子产量没有显着影响。3.低温弱光胁迫下ALA对烟苗抗性及光合生理的影响模拟低温弱光双重胁迫,在光照12 h/15℃、暗12 h/10℃,光照强度100μmol·m-2·s-1的条件下,以20 mg/L的ALA处理5叶龄烟苗,研究各处理的农艺性状、光合色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弱光双重胁迫的条件下,植株的生长与生理代谢受到严重抑制;如果同时用ALA处理则能够缓解逆境的伤害,显着提升烟草幼苗的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显着降低MDA的含量,显着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等抗氧化酶活性,提高烟草幼苗体内脱落酸(ABA)和IAA的含量。ALA还提高了植株叶绿素含量,改善了植株的光合性能,提高了叶片光合速率,显着改善了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进而提高了烟草幼苗在低温弱光双重胁迫下的抗性,产生有利的生理变化,更好地保证了烟草幼苗在逆境下的生存和形态建成。4.低温弱光胁迫下ALA处理烟苗的转录组测序及分析在低温弱光胁迫条件下,通过差异表达分析、GO功能分析、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解析ALA在转录组水平上提高烟苗抗逆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以常温常光为对照,低温胁迫下有1071个基因发生了显着差异表达,其中564个基因表达下调,507个基因表达上调。低温严重影响了烟草的正常新陈代谢活动,很多重要相关基因的表达都显着下调,包括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光合作用及次生代谢等。若低温常光+ALA处理,有187个基因发生了显着差异表达,其中91个基因表达上调,包括光合天线蛋白通路、叶绿素合成的重要基因-原叶绿素酸酯还原酶基因、叶绿体放氧增强蛋白、捕光色素蛋白的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等,可能因此维持了低温胁迫条件下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而谷胱甘肽代谢通路基因以及抗氧化酶POD表达显着上调,则可能维持了植物体内的活性氧产生与清除的平衡。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代谢中的重要酶基因表达的上调,有利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提高,对植物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具有重要调节功能。此外,LRR型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与ABA合成途径酶相关基因的显着上调,有利于植物抗逆性的信号转导及合成更多的ABA,从而诱导抗性基因的表达,可能使植物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响应,提高烟草的抗性。研究发现以常温常光为对照,低温弱光胁迫下有1174个基因发生了显着差异表达,其中562个基因表达下调,612个基因表达上调。这些显着下调基因不仅影响了植株重要的代谢过程,还影响了细胞的形态发生以及发育,在富集的代谢通路中包括了细胞发育过程、细胞形态发生,细胞组分形态发生。而在低温弱光胁迫下喷施ALA,植株过氧化物酶基因、谷胱甘肽转移酶与谷胱甘肽特异谷胺酰转移酶等的表达上调,对提高烟草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维护植物在胁迫下的正常代谢非常重要。研究还发现植物磺肽素的基因及ABA信号转导代谢通路中的基因植物磷酸酶2C、SnRK2等的表达显着上调。推断ALA可能通过上调植物激素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信号途径下游大量与抗逆相关的基因表达,使植物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来适应低温弱光胁迫,进而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5.大田条件下ALA处理烟苗对烟草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利用烟区实际生产中使用的育苗大棚,以未受到低温弱光胁迫的封闭式育苗为对照,在育苗季节常规的低温弱光天气条件下,分析烟草苗期的形态建成、光合生理、栽后的早生快发情况以及后期采烤后的经济性状等指标,验证ALA在烟草育苗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低温弱光下用ALA处理烟苗后,植株苗期的形态建成得到明显提升,农艺性状指标均优于未施ALA的处理,缓解了低温弱光对烟苗的伤害,与常温常光条件下培育的烟苗指标相当。烟苗的光合特性、SPAD值、根系活力、根系发育等也得到明显改善;移栽到大田后10 d的光合效率以及移栽后10 d、20 d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显着优于未施ALA的处理;大田后期收获的烟叶产量和质量与常温常光条件下的对照基本相当,也显着优于未施ALA的处理。该研究表明ALA在烟草育苗环节能较好的增强烟苗对抗低温弱光的能力,提升烟苗素质,并持续改善烟株后期的生长,是具备有应用价值和潜力的调节剂,其20 mg/L的施用浓度也被证明是适宜的。

二、烟草·技术·致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草·技术·致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参数选择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1.5 研究契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2.2.2 秸秆还田
    2.3 讨论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2.3.4 对策和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估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3.3 讨论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3.3 问题及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估算方法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4.3.2 问题及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估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估算方法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6.3 讨论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4 小结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估算方法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7.3 讨论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7.3.2 对策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估算方法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8.3 讨论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8.3.3 对策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估算方法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养分需求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致谢
作者简历

(2)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发展研究(1842-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相关概念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闽南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闽南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闽南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2.4 既往研究问题综合分析
    1.3 研究范畴与框架
        1.3.1 研究范围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章 闽南华侨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2.1 闽南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
        2.1.1 从海外谋生到创办工厂
        2.1.2 厦门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
        2.1.3 泉州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
        2.1.4 漳州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
        2.1.5 闽南华侨工业发展路径及其成因分析
    2.2 闽南华侨工业的初步发展(1842-1907)
        2.2.1 厦门地区
        2.2.2 泉州地区
        2.2.3 漳州地区
    2.3 闽南华侨工业的快速增长(1908-1936)
        2.3.1 厦门地区
        2.3.2 泉州地区
        2.3.3 漳州地区
    2.4 闽南华侨工业的停滞阶段(1937-1944)
    2.5 闽南华侨工业的二次发展(1945-1966)
        2.5.1 厦门地区
        2.5.2 泉州地区
        2.5.3 漳州地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闽南华侨工业门类与地区分布
    3.1 闽南近代工业门类及分布
        3.1.1 闽南近代工业概况
        3.1.2 闽南近代工业门类
        3.1.3 闽南工业分布
    3.2 闽南华侨工业的门类
        3.2.1 闽南华侨食品工业
        3.2.2 闽南华侨公用事业
        3.2.3 闽南其它华侨工业
    3.3 闽南华侨工业分布特征与成因
        3.3.1 早期分布特点与成因
        3.3.2 兴盛期分布特点与成因
        3.3.3 停滞期分布特点与成因
        3.3.4 二次发展期分布特点与成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典型实例分析
    4.1 厦门华侨工业建筑
        4.1.1 食品工业类
        4.1.2 公共事业类
        4.1.3 其它工业类
    4.2 泉州华侨工业建筑
        4.2.1 食品工业类
        4.2.2 公共事业类
        4.2.3 其它工业类
    4.3 漳州华侨工业建筑
        4.3.1 食品工业类
        4.3.2 公共事业类
        4.3.3 其它工业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
    5.1 建筑规模、选址分布与总平面布局特点
        5.1.1 以中小型为主导的建筑规模
        5.1.2 受城市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的选址分布
        5.1.3 行列式排布的总平面布局
    5.2 建筑单体立面风格
        5.2.1 闽南传统地域建筑风格
        5.2.2 装饰艺术派建筑风格
        5.2.3 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5.3 建筑细部特征与建筑材料的使用
        5.3.1 地域性的细部构造处理
        5.3.2 闽南传统材料的广泛使用
    5.4 建筑结构类型
        5.4.1 砖木混合结构
        5.4.2 钢筋混凝土结构
        5.4.3 钢结构
    5.5 建造技术与建筑设备的引入
        5.5.1 建造技术的引入——上李水库拱坝
        5.5.2 建筑设备的引入——电力和水利
        5.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6.1.1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
        6.1.2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门类及区位分布规律的总结
        6.1.3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基本特征的分析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闽南第二次工业普查工厂统计表(1842-1966)
附录 B 闽南华侨工业企业统计表(1842-1966)
附录 C 闽南工业遗产名录总汇
附录 D 工业遗产调研案例整理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酸性植烟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腐解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秸秆添加、有机碳矿化与土壤酸化之间的关系
        1.2.1 植烟土壤酸化现状
        1.2.2 有机碳分组及其官能团表征
        1.2.3 有机碳组分与土壤酸度之间的关系
        1.2.4 秸秆添加对土壤酸化改良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1.2.5 秸秆还田对土壤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1.3 添加纤维素分解菌对秸秆腐解及应用效果研究
        1.3.1 纤维素分解菌的腐解机制
        1.3.2 纤维素分解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
        1.3.3 纤维素分解菌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酸性植烟土壤酸度指标及有机碳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土壤
        2.1.2 测定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理化特征
        2.2.2 土壤养分和酸度指标垂直分布特征
        2.2.3 土壤腐殖质特征
        2.2.4 土壤可见光谱特征
        2.2.5 土壤红外光谱特征
    2.3 讨论
第3章 腾冲不同pH值植烟土壤有机碳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植烟土壤基本理化指标分析
        3.2.2 有机碳及腐殖质组分分析
        3.2.3 各分组土壤光谱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酸性植烟土壤添加秸秆有机碳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土壤材料
        4.1.2 试验秸秆材料
        4.1.3 试验处理
        4.1.4 取样时间
        4.1.5 测定指标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类型秸秆特征差异
        4.2.2 各类作物秸秆添加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2.3 各类作物秸秆添加对土壤HA、FA的影响
        4.2.4 各类作物秸秆添加红外光谱分析
    4.3 讨论
        4.3.1 秸秆基本特征
        4.3.2 土壤有机质变化
        4.3.3 土壤腐殖质组分影响
        4.3.4 土壤红外光谱分析
第5章 纤维素降解菌(Bacillus aciditolerans)的筛选与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种的筛选和纤维素降解效果试验
        5.1.2 菌株YN-1T的形态学描述及生理生化鉴定
        5.1.3 系统发育学特征及基因组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系统发育地位与基因组分析
        5.2.2 生理生化鉴定
        5.2.3 对滤纸及秸秆的分解
    5.3 讨论
第6章 Bacillus aciditolerans纤维素降解功能基因组学分析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菌株
        6.1.2 试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原始数据质控
        6.2.2 全基因组测序与组装结果
        6.2.3 细菌全基因组序列功能元件分析
        6.2.4 细菌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
    6.3 讨论
第7章 纤维素降解菌(Bacillus aciditolerans)对酸性植烟土壤p H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处理
        7.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7.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秸秆添加配施微生物菌剂对高有机质酸性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7.2.2 秸秆添加配施微生物菌剂对高有机质酸性土壤pH的影响
    7.3 讨论
第8章 纤维素降解菌(Bacillus aciditolerans)对酸性植烟土壤养分、碳特征、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材料
        8.1.2 试验设计
        8.1.3 测定项目
    8.2 结果分析
        8.2.1 土壤基本理化指标分析
        8.2.2 烤烟生长
        8.2.3 烤烟品质
        8.2.4 烤烟产量产值
    8.3 讨论
第9章 全文总结
    9.1 结论
        9.1.1 酸性植烟土壤酸度指标及有机碳特征
        9.1.2 不同pH值植烟土壤有机碳特征
        9.1.3 酸性植烟土壤添加秸秆培养过程有机碳特征
        9.1.4 纤维素降解功能菌筛选、多项分类学鉴定
        9.1.5 Bacillus aciditolerans纤维素降解功能基因组学分析
        9.1.6 纤维素降解菌对酸性植烟土壤pH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9.1.7 秸秆还田配施纤维素降解菌对酸性植烟土壤养分、有机碳特征及烤烟生长、产质量的影响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
    9.3 下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作者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4)烟草抗旱性状配合力研究及抗性材料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作物抗旱性研究方法
        1.1.1 作物抗旱鉴定方法
        1.1.2 作物抗旱鉴定指标
        1.1.3 作物抗旱性评价方法
    1.2 烟草抗旱性研究
        1.2.1 烟草不同生育时期需水特性
        1.2.2 干旱胁迫对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作物抗旱遗传改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干旱处理技术
    2.3 项目测定
        2.3.1 取样方法
        2.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统计分析方法
        2.4.1 旱害指数
        2.4.2 隶属函数计算
        2.4.3 数据处理
    2.5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质体色素分析
        3.1.1 干旱对烟草苗期质体色素的影响
        3.1.2 干旱对烟草还苗期质体色素的影响
        3.1.3 干旱对烟草伸根期质体色素的影响
        3.1.4 干旱对烟草伸根期质体色素的影响
    3.2 干旱对烟草叶片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3.2.1 烟草苗期干旱对叶片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3.2.2 烟草还苗期干旱对叶片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3.2.3 烟草伸根期干旱对叶片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3.3 干旱对代谢产物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3.1 烟草苗期干旱对叶片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
        3.3.2 烟草还苗期干旱对叶片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
        3.3.3 烟草伸根期干旱对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3.3.4 烟草伸根期干旱对叶片Pro含量的影响
        3.3.5 烟草伸根期干旱对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3.3.6 干旱对伸根期烟草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3.3.7 干旱对伸根期烟草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3.3.8 烟草旺长期干旱对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3.3.9 烟草旺长期干旱对叶片Pro含量的影响
        3.3.10 烟草旺长期干旱对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3.3.11 干旱对旺长期烟草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3.3.12 干旱对旺长期烟草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3.4 干旱对苗期幼苗成活率的影响
    3.5 干旱对还苗期幼苗存活时间的影响
    3.6 不同时期各抗旱指标相关性分析
        3.6.1 苗期抗旱性状相关分析
        3.6.2 还苗期抗旱性状相关分析
        3.6.3 伸根期抗旱性状相关分析
        3.6.4 旺长期抗旱性状相关分析
    3.7 各烟草品种各指标隶属函数值及抗旱性综合评价
        3.7.1 苗期17个烟草品种隶属函数值及抗旱性评价
        3.7.2 还苗期17个烟草品种隶属函数值及抗旱性评价
        3.7.3 伸根期17个烟草品种隶属函数值及抗旱性评价
        3.7.4 旺长期17个烟草品种隶属函数值及抗旱性评价
    3.8 配合力分析
        3.8.1 苗期配合力分析
        3.8.2 还苗期配合力分析
        3.8.3 伸根期配合力分析
        3.8.4 旺长期配合力分析
4 讨论
    4.1 烟草抗旱筛选与鉴定方法
    4.2 烟草抗旱性指标的筛选
        4.2.1 烟草苗期抗旱性指标的筛选
        4.2.2 烟草还苗期抗旱性指标筛选
        4.2.3 烟草伸根期抗旱指标筛选
        4.2.4 烟草旺长期抗旱指标筛选
    4.3 烟草抗旱鉴定时期
    4.4 关于配合力分析
        4.4.1 配合力方差分析
        4.4.2 配合力效应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学术研究回顾
    三、“工业”、“工业化”、“工业建设”三个概念的界定
    四、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史前提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以前广西社会概况
        一、混乱的政局
        二、衰败的经济
        三、落后的习俗
    第二节 关于“广西经济出路”的两次论争
        一、“广西经济出路”大讨论
        二、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之论争
        三、两次论争的回顾与思考
    小结
第二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
    第一节 商人的参与
        一、广西商业、商人与商会
        二、粤港客商与广西的商业
        三、两广商人与广西工业化
    第二节 广西的手工业与广西工业化
        一、20世纪30年代广西手工业发展概况
        二、传统的手工业与近代工业的关系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主导
        一、工业化目标从徘徊到确定
        二、广西工业建设的管理机构
        三、工业政策、工业法规的变迁
        四、具体的工业决策行为及其评价
    小结
第三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外部助力
    第一节 北平社会调查所与广西工业化
        一、北平社会调查所在广西的经济调查
        二、北平社会调查所与广西工业化
    第二节 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对广西实业的考察及其影响
        一、两广实业考察团组团的由来
        二、两广实业考察团与广西地方政府在广西工业化问题上的互动
    第三节 中国工程师学会与广西工业化
        一、广西考察团与南宁年会
        二、桂林年会与桂林展览会
        三、两次年会对广西工业化的贡献
    小结
第四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史契机
    第一节 交通近代化转型为工业化创造良好环境
        一、水路运输的近代化转型
        二、公路运输快速发展
        三、航空运输后来居上
        四、铁路运输大器晚成
    第二节 战时工厂内迁为工业化带来新活力
        一、抗战时期工厂内迁到广西的基本情况
        二、工厂内迁与广西的工业化
    第三节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保证
        一、近代以来广西财税体系的变迁
        二、20世纪30-40年代广西财税体系的改革
        三、广西新财税体系对工矿事业发展的支持
    小结
第五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发展概况
    第一节 抗战以前广西工业化的起步
        一、矿冶业的近代转型与初步发展
        二、广西近代工业的崛起
    第二节 抗战时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一、外省工业的迁入
        二、广西工业快速发展
        三、抗战时期民营工业的迅速发展
    第三节 广西工业化的高峰——广西企业公司
        一、广西企业公司概况
        二、广西企业公司与广西工业化
        三、广西企业公司的价值
    第四节 日军入侵广西对广西工业的破坏
        一、日军对广西一般工业的破坏情形
        二、日军对广西水电事业的破坏情形
        三、日军对广西矿业破坏的情形
    第五节 战后重建与广西地方政府对工业化的反思
        一、战后广西工业重建计划概况
        二、广西地方政府对工业化的反思
    小结
第六章 比较视野下的广西工业化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第一节 比较视野下的广西工业化所取得的成绩
        一、广西与周边五省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比较
        二、广西与周边五省工业化的程度比较
    第二节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不足方面
        一、对工业化问题认识的不足
        二、对工业化实施的行为不足
    小结
结语
    一、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历程的认识
    二、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诸问题的反思
    三、从广西的经验教训看落后地区工业化的路径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桂系时期有关广西工业建设的重要文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基于基因组重测序和BSR-Seq分析的猕猴桃抗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研究背景
    2.植物抗寒机理研究进展
        2.1 寒冷信号感知、转导及其调控
        2.2 依赖ABA响应途径的抗寒机制
        2.3 不依赖于ABA响应途径的CBF转录因子及其调控
        2.4 淀粉代谢在低温胁迫中的作用
        2.5 叶绿体功能基因在植物抗寒中的作用
    3.猕猴桃抗寒性研究进展
        3.1 猕猴桃冻害发生
        3.2 猕猴桃抗寒性鉴定方法
        3.3 猕猴桃抗寒性评价
        3.4 猕猴桃抗寒生理及分子机制
    4.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及处理
        1.1 植物材料
        1.2 菌种及载体
        1.3 采样时期
        1.4 抗寒杂交组合
        1.5 低温处理
        1.6 主要生化试剂及仪器设备
    2.试验方法
        2.1 气象温度统计
        2.2 杂交试验及F1代秋季叶片颜色观察
        2.3 休眠枝条相对电导率测定
        2.4 抗寒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2.5 猕猴桃叶片DNA、RNA提取
        2.6 猕猴桃叶绿体提取及叶绿体DNA提取
        2.7 核基因组重测序分析
        2.8 叶绿体基因组组装及分析
        2.9 基因组InDel引物设计及多态性应用分析
        2.10 β-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11 BSR-Seq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2 qRT-PCR验证
        2.13 AaCBF1亚细胞定位
        2.14 AaCBF1克隆及载体构建、转拟南芥
        2.15 超表达AaCBF植株的DAB和 NBT组织染色及生理指标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抗寒遗传群体构建及子代抗寒性研究
        1.1 杂交子代群体构建
        1.2 杂交子代秋季叶片颜色分析
        1.3 杂交子代相对电导率遗传规律分析
    2.猕猴桃越冬期抗寒生理指标变化
        2.1 枝条休眠期环境温度
        2.2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2.3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2.4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2.5 脯氨酸含量变化
        2.6 不同猕猴桃品种抗寒相关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7 利用隶属函数法评价6个品种猕猴桃抗寒性
    3.杂交亲本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变异分析
        3.1 软枣猕猴桃和中华猕猴桃核基因组比较
        3.2 不同软枣猕猴桃核基因组SNP和 InDel分析
        3.3 核基因组差异基因分类、功能注释
        3.4 软枣猕猴桃‘Ruby-3’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3.5 ‘Ruby-3’叶绿体基因组共线性分析
        3.6 ‘Ruby-3’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
        3.7 ‘Ruby-3’叶绿体基因组SSR、SNP、InDel分析
        3.8 ‘Ruby-3’叶绿体基因组IR/SC区域比较分析
        3.9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软枣猕猴桃进化分析
        3.10 InDel多态性的PCR鉴定
        3.11 基因组候选变异基因响应低温的表达分析
    4.基于BSR-Seq的软枣猕猴桃抗寒基因挖掘及验证
        4.1 枝条中β-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
        4.2 Illumina和 PacBio转录组测序结果
        4.3 低温诱导基因的功能注释
        4.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GO、KEGG富集分析
        4.5 差异表达基因的变异位点分析
        4.6 BSR-Seq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5.候选抗寒基因CBF的序列分析及功能验证
        5.1 全长CBF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5.2 CBF基因系统进化树构建
        5.3 CBF基因在越冬期不同品种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5.4 AaCBF1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
        5.5 AaCBF1表达载体构建和拟南芥遗传转化
        5.6 转基因植株的DAB染色和NBT染色
        5.7 转基因植株的抗寒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5.8 转基因植株的抗寒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猕猴桃杂交F1代抗寒力分析
    2.越冬期生理指标对抗寒性的影响
    3.软枣猕猴桃有丰富的In Del、SSR变异位点
    4.低温下软枣猕猴桃极端池中差异表达的关键基因
    5.猕猴桃AaCBF1对增强抗寒性的作用
第五章 全文结论
    1.软枣猕猴桃F1子代抗寒遗传规律
    2.软枣猕猴桃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多态性分析
    3.淀粉降解、蔗糖合成是软枣猕猴桃抵抗低温的重要途径
    4.软枣猕猴桃AaCBF1基因能够增强抗寒性
    5.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Ⅰ ‘Ruby-3’ב魁绿雄’杂交F1 代相对电导率
附录Ⅱ ‘Ruby-3’ב魁绿雄’100个F1 代的半致死温度
附录Ⅲ 软枣猕猴桃基因组编码区变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
附录Ⅳ 软枣猕猴桃基因组编码区变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附录Ⅴ 叶绿体基因组进化树构建所用物种
附录Ⅵ 软枣猕猴桃重测序的120个InDel验证引物序列
附录Ⅶ BSR-Seq中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附录Ⅷ 差异表达基因的SNP位点分析
作者简介
致谢

(8)园艺植物中三倍体的应用现状及育种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三倍体的产生与筛选
    1.1 三倍体的产生途径
        1.1.1 2n配子途径
        1.1.2 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途径
        1.1.3 胚乳培养
        1.1.4 细胞 (核) 融合
        1.1.5 其他途径
    1.2 三倍体的筛选与鉴定
2 三倍体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现状
    2.1 直接应用
    2.2 作为育种中间材料
    2.3 三倍体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3 三倍体在园艺作物育种中的前景分析
    3.1 直接选育三倍体新品种
    3.2 三倍体作为育种中间材料创制新的类型
        3.2.1 通过三倍体获得四倍体
        3.2.2 非整倍体的选育
        3.2.3 异源三倍体与远缘杂交
    3.3 三倍体与传统杂交育种相结合可能缩短育种周期
        3.3.1 三倍体基因组的特殊性及育种途径假设
        3.3.2 利用三倍体进行杂交育种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4 小结

(9)马克思资本批判视域下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之出场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总体研究现状
        (二)学界的争论焦点与简析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资本逻辑
        (一)学界的现有观点
        (二)本文的界定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生态之维
    一、资本“两大法则”批判的生态之维
        (一)功用法则的逆生态性
        (二)增殖法则的逆生态性
    二、资本“两种强制逻辑”批判的生态之维
        (一)生产强制逻辑的逆生态性
        (二)消费强制逻辑的逆生态性
    三、资本“社会权力”批判的生态之维
        (一)资本社会权力拜物教与自然界的被边缘化
        (二)资本社会权力的贪婪性与工人生存环境的恶化
        (三)资本社会权力的空间化与自然异化的普遍性
        (四)资本社会权力的垄断性之生态后果
第二章 福斯特资本逻辑的四重生态批判
    一、“自然资本化”:资本增殖逻辑无限性的生态神话
        (一)自然资本化:一种“经济简化论”
        (二)自然资本化:商品拜物教的流变形态
        (三)自然资本化:致使“社会-自然”新陈代谢断裂
    二、“杰文斯悖论”归来:资本逻辑宰制下技术的生态幻象
        (一)“杰文斯悖论”:技术进步并非减少而是增加资源消费量
        (二)“杰文斯悖论”凸显:对西方经济学家技术观的批判
    三、“罗德戴尔悖论”回归:作为最大公共财富的自然生态遭遇挤压
        (一)“罗德戴尔悖论”:公共财富与私人财富的反比例对立
        (二)“罗德戴尔悖论”回归的方式:资本增殖逻辑与制造自然稀缺
        (三)“罗德戴尔悖论”回归的实质:使用价值从属于交换价值
    四、生态帝国主义:资本增殖逻辑空间化的生态政治霸权
        (一)生态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新阶段
        (二)生态债务:生态帝国主义的核心特征
第三章 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之理论贡献与理论局限
    一、理论贡献:对马克思资本批判的生态维度之拓展
        (一)围绕资本逻辑:挖掘并丰富《资本论》中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
        (二)挖掘劳动价值论生态维度:对不区分“财富”和“价值”的批判
        (三)“踏轮磨房”批判的生态意蕴:对马克思资本增殖原则的拓展
        (四)主张正义运动与生态革命结合:摆脱资本宰制走向“普遍自由”
    二、理论局限:对马克思资本批判核心精神之偏离
        (一)遮蔽马克思资本历史作用二重性——过度锁定资本的生态破坏性
        (二)含混马克思资本逻辑的空间化——过度聚焦资本主义国家
        (三)模糊马克思摆脱资本宰制的路径——过度关注生态革命
第四章 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理论借鉴意义
        (一)资本逻辑的反生态倾向与生态文明建设
        (二)资本逻辑的文明化趋势与以生态为导向的现代化
        (三)资本逻辑的运行与资本逻辑的扬弃和超越
    二、实践借鉴意义
        (一)自然资本与生态文明建设
        (二)“杰文斯悖论”中的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罗德戴尔悖论”中的公私财富关系与生态文明建设
        (四)生态帝国主义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第五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对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之丰富和发展
    一、中国实践:聚焦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取得的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二、以中国实践检视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
        (一)理论贡献:直指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
        (二)理论局限:模糊“资本逻辑肇始生态问题”的具体性
    三、“中国经验”对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之丰富
        (一)适度发展自然资本而非不分阶段地盲目消灭资本
        (二)“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协调性而非过度地依赖生态建设手段
        (三)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统筹论而非生态环境至上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低温弱光胁迫下5-氨基乙酰丙酸对烟草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与转录组测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低温胁迫对植物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1.2 弱光胁迫对植物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1.3 5 -氨基乙酰丙酸(ALA)的作用及在植物抗性中的应用
第2章 引言
    2.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图
第3章 弱光胁迫下ALA对烟苗抗性及光合生理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低温胁迫下ALA对烟苗抗性及光合生理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低温弱光胁迫下ALA对烟苗抗性及光合生理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6章 低温弱光胁迫下烟苗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第7章 大田条件下ALA处理烟苗对烟草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3 讨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在读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的论文

四、烟草·技术·致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2]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发展研究(1842-1966)[D]. 王青. 华侨大学, 2020
  • [3]酸性植烟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腐解调控研究[D]. 丁梦娇.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4]烟草抗旱性状配合力研究及抗性材料的筛选[D]. 汪志威. 贵州大学, 2016(03)
  • [5]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D]. 唐湘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6]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7]基于基因组重测序和BSR-Seq分析的猕猴桃抗寒机制研究[D]. 林苗苗.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8]园艺植物中三倍体的应用现状及育种前景分析[J]. 党江波,宋琴,李彩,郭启高,梁国鲁. 园艺学报, 2018(09)
  • [9]马克思资本批判视域下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评析[D]. 刘顺.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10]低温弱光胁迫下5-氨基乙酰丙酸对烟草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与转录组测序分析[D]. 李钠钾. 西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烟草·科技·致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