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乡镇党校,科教兴农

办好乡镇党校,科教兴农

一、办好乡镇党成校 为科教兴农作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徐军伟[1](2018)在《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恢复高考以来,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经历了三次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9年,以中心城市办大学为主要特征开始了第一次布局调整。从1999年到2008年,以六大高教园区建设、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兴办和高职院校的兴起为标志,进行了第二次布局调整,初步建立了以杭州为中心,宁波和温州为副中心的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自2008年以后,以高等学校“县域办学”为标志,开启了浙江省第三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历程,“县域办学”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新探索。论文按照高校为什么会选择落户县域?落户县域的高校有什么特征?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推动落户县域的高校更好发展这一逻辑主线,在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理论、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理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照下,做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市场机制与政策因素是推动高校“县域办学”的两大动因,与以往按照计划模式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不同,市场机制在高校“县域办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进一步优化办学模式、强化办学特色的需要,结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论文分析了美国赠地学院、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特点,对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强化服务面向、完善资源渠道等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论文分析了浙江省高校“县域办学”过程中相关遇阻案例,研究了高校“县域办学”在决策机制、规划布局、办学定位、管理体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帮助政府与高校科学决策,建立了以县域GDP、常住人口、一般公共预算、交通条件为参数的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以办学类型、办学规模、办学时间为参数的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以这两类指数为基础,构建了浙江省高校县域布局的量化分析模型。并从区域高等教育布局规划、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县域高校办学模式、推进高校分类发展、聚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社会参与高校内部治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对进一步完善高校“县域办学”提出政策建议。

钟光荣[2](2011)在《重庆市渝北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经历了一个深刻变化的历程。近二十余年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取得了较大发展,不但极大的推进了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而且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典型个案的分析,全面总结县域内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状况、所积累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反思未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可为其它地区同类县域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但是,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本研究选取重庆市渝北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地梳理出了重庆市渝北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历程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经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同类地区县(区、市)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本文除导论外,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导论中简要叙述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目的、研究的缘由、意义、学术界相关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正文第一至四部分,分别从重庆市渝北区(原江北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起步阶段(1987—1989年)、全面实施阶段(1990—-1996年)、推进扩展阶段(1997—2007年)、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阶段(2008—2010年)这四阶段梳理了渝北区(原江北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脉络,分析了每一阶段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及概况,总结了每一阶段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和模式,并分析了各个阶段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正文第五部分,在上述对重庆市渝北区(原江北县)20余年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回顾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未来西部较发达地区县(区、市)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方向与路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牢固树立公平、均衡、城乡统筹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观;二是强化政府行为,落实教育优先地位;三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四是实行“三教”统筹,构建新型农村教育模式;五是推动“农科教”结合,加快“科学下嫁”进程。

刘文菁[3](2009)在《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有13多亿人口,其中7亿多在农村,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的教育。新形势下,研究农村教育和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我国农村发展内在规律的本质要求。关于农村教育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即农村教育是包含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框架体系,并被认为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城乡二元结构时期的产物。但是,农村教育也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和表现特征,农村教育的发展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使人们认识到了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而促生了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逐渐替代物质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发展教育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农村教育和经济作为农村社会的两大主要系统,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既可以推动农村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也可以促进农村社会功能的增强和结构的优化。因此,农村教育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和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既有外部的(诸如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等),也有内部的(诸如不同结构的家庭对教育的投入等)。通过对我国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农村教育既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那么,对于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内容,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其发展的侧重点也不同。目前来说,发达国家更侧重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发展中国家侧重于农村基础教育的研究;欠发达则侧重于成人教育的研究。通过对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性的现状分析和国外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经验的借鉴,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促进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唯一措施。

朱容皋[4](2009)在《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以高度的责任感,与贫困进行不懈的斗争,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贫困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关注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并对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使农村贫困家庭可以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意义深远。本研究从责任问题开始分析,融合经济学、教育学相关理论,对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及其对策展开论述,责任的意义在于能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全文共分为十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是导论,对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等内容作了重点论述:第二章是基础理论,对农村职业教育、贫困与反贫困、责任与权利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认为人力资本理论、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理论是支撑本研究的基础理论,同时分析了相关责任;第三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典型模式,有六条经验教训对我国有启示;第四章是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现状分析,农村职业学校贫困学生需要进行身份确认、责任权利与权利义务的内容体系存在关系、内在标准是公平与发展、其价值目标是先富与后富:第五章对农村贫困个体责任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追问,农村贫困形成原因,贫困个体形成的基本特征、现状、责任意识、责任原则、所享受农村职业教育权利的内容;第六章对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主体责任进行了审思,重点是主体与个体的责任,各级政府和社会都负有不同的责任,九条责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成效;第七章建立了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模型分析;第八章是案例分析;第九章提出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第十章是研究结论及展望。借鉴和总结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农村贫困个体要接受弹性学制、适应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新的课程体系,更新就业观念、通力协作做好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认识个体责任、弘扬自强不息独立自主和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农村职业学校要适时调整政策、结合实际开通城乡职业教育的联系与沟通渠道,降低求学成本、建立教学质量服务支撑体系启动名师名校工程,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办学层次推动农村职教反贫困的良性发展;各级政府要实行依法治教、落实县级政府及其责任人发展农村职教的责任;加强政府统筹,硬性规定普职学生比例,明确农村教育普职分流,把握职教定位:重点扶持县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办好职教中心,改善职教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及时整顿招生秩序,制止无序竞争,选择若干县、市,实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项目实验试点。

姚志萍[5](2008)在《益阳市农村青年技能培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但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加强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关键。笔者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机构走访,对益阳农村青年的文化程度、思想状况、生存状况、创业意愿进行了调查,总结了目前我市农村青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益阳市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他们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师资的需求。本研究认为:益阳市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保守、培训积极性不高;二是培训牵头部门多,难以形成合力;三是经济基础薄弱,经费投入受到限制;四是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五是培训方式有待改善。笔者从转变培训观念、健全培训机制、创新培训内容、灵活采用培训方式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改善益阳市农村青年培训效果的对策。

王海燕[6](2005)在《我国农民非农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对于我国来讲,人的发展关键在于农民发展。这一方面在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面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存在的农民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在于目前我国农民发展问题的极端严峻性。农民非农化发展正是立足于寻求农民发展的非农化出路进行立题和破题。 本文的研究将农民限定为具有农村户口的劳动力,这是农民中观层次上的定义,其数量多于职业的农民而少于户籍的农民。农民非农化发展从非农化视角探求农民发展的出路,其含义至少包括三个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层次,它们分别是农民的非农化职业转换、农民的城市化地域转移、农民的市民化角色转变。其中,非农化职业转换是农民非农化发展的起点和基本标志,城市化地域转移是农民非农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市民化角色转变是农民非农化发展的最终归宿。对农民非农化发展含义的界定为全文思路与框架的设计奠定了基础。三个层次的农民非农化发展分别成为论文的三个分论部分,它们和引论(前言)、总论(第一章)以及结论(结语)部分浑然一体,成就了论文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事实上,农民的非农化发展一直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伴,并不是改革以来才出现的新现象。只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改革以前的农民非农化发展受到颇多限制而表现得很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非农化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就地非农化为主的阶段和九十年代以来以异地非农化为主的阶段。 建立于二元结构基础上的劳动力高位转移以实现个人利益或家庭福利最大化理论,是我国农民非农化发展的理论来源。而我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日渐松动的政府政策等,为农民非农化发展提供了可能的现实条件。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制度正在改革和完善之中。而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主体,无疑给农民非农化发展带来影响。这种影响是双重的,表现为一方面政府意识到非农化的意义与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从而转变态度调整政策(制度)为农民非农化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又对农民非农化发展顾虑重重,因而延续了习惯上的城市偏向政策,成为农民非农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这样一来,农民非农化发展虽然有了阶段性的跃升,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表现为:大规模的职业转换正在进行,地域转移逐步在发生,以身份变更为标志的角色转变还刚刚开始。

李金霞[7](2004)在《山西省农业远程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两个历史性转变:一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二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这两个转变要求必须把农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针对我省农民比重大,素质低的现状,我省开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绿证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农民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来看,农民素质仍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业远程教育是农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它集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为二体,实现了对农民的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大力开展农业远程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是山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山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农业远程教育的主体,它是利用广播、电视、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对农民进行远程教育的学校。经过20 年的建设和发展, 已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办学体系,包括1 所省校、11 所市校、111 所县校、600 多个乡镇教学班,有专职办学人员867 人,开展初级教育、中专教育、中专后教育、大专教育以及本科、研究生教育,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多功能、多形式的教育, 20 多年来,共培养17.3 万的中高级农业应用型人才,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面对农业新形势,教育新需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山西省农业远程教育如何能再上新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作者经过认真细致的收集、整理以及分析, 撰写了本论文,它不仅对农业远程教育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在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远程教育,着重研究山西省农业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并对发展农业远程教育的省情背景、农业背景、教育背景、农民背景以及农广校背景进行了阐述,创造性的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山西农业远程教育的战略思想、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规划,最后对我省农业远程教育的发展途径进行了的详细的论述。

本刊编辑部[8](2004)在《地方责任落实录》文中研究说明"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地方。"这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也是穷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发展起自己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性经验。2002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这一历经十几年的实践检验而被不断丰富的宝贵经验,作为核心内容最终升华为一项国家的制度性安排———"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对这个制度的内涵,《决定》做了明确的描述。人们曾经热烈欢呼,这是一个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但是,评价一种制度设计,不能仅仅看它文本书写,更重要的,是要看它在动态的运行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人们最希望看到的效果是什么?是各级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能够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因为这是中国职教管理体制的"命门"———没有地方政府的有效作为,这个制度就形同虚设。两年来,地方政府的作为情况究竟怎样?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五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一些地方政府提交了自己的"述职报告",从而让我们有了一次了解和审视"地方责任"落实情况的机会。

孙文学[9](2004)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湖北省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例,对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作者在深入调查研究湖北省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和不足之处突出地表现在:招生人数下跌、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出现了招生难;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结构布局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在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上不适应新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环节脱离农业生产实际,为农服务能力不强;农村职校教育机制不灵活,面向社会办学力度不大,办学效益不高,办学活力不强。结合湖北省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问题和现实状况,作者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和农村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运用教育学、经济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原理,采用调查法、比较法、座谈法、经验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总结国内外发展农村职教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分析了阻碍我国农村职教发展的社会原因和内部原因,并从进一步提高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采取因地制宜、分区发展、合理配置职教资源和优化布局结构、搞好专业建设、确立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教学目标体系、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模式、灵活教学管理方式、加强职业指导、加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强化为农服务、大力开展各种培训、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加强《职业教育法》的执法检查与对农村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措施和对策。

冀群风[10](2000)在《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全面实施“教育富民工程”》文中研究说明 一、对实施“教育富民工程”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以“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为标志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显着成效,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是通过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夯实了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目前,全市“普九”验收的乡镇达到100%,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提前3年通过了国家验收,全市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6年。二是全市已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教育为农业、农

二、办好乡镇党成校 为科教兴农作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办好乡镇党成校 为科教兴农作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第三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界定
        一、县域
        二、高等学校
        三、县域办学
        四、第三次布局调整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二、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理论
        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
第二章 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
        一、第一次布局调整的背景
        二、第一次布局调整的概况
        三、第一次布局调整的成就
        四、第一次布局调整的特点
    第二节 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
        一、第二次布局调整的背景
        二、第二次布局调整的概况
        三、第二次布局调整的成就
        四、第二次布局调整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三次布局调整的背景与特征
    第一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背景分析
        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
        二、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
    第二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类型分析
        一、县域校园的建设时间分类
        二、县域校园的功能性质分类
        三、县域校园的建设出资分类
    第三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特征分析
        一、市场化: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主要特征
        二、应用型: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群体特征
        三、多元化: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显着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县域办学”高校个案研究
    第一节 我国早期“县域办学”高校
        一、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县域办学”高校
        二、基于区域发展特定需求的“县域办学”高校
    第二节 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
        一、浙江省本科高校县域校区
        二、浙江省独立学院县域校区
        三、浙江省高职院校县域校区
    第三节 高校“县域办学”遇阻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 A校义乌分校建设遇阻
        二、案例二: B校迁建慈溪方案遇阻
        三、案例三: C校迁建岱山方案未获批准
        四、案例四:D校落户县域方案两次遇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美高校面向区域的办学特征
    第一节 美国赠地学院办学特征
        一、赠地学院的发展背景
        二、赠地学院的办学理念
        三、赠地学院的办学特点
    第二节 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办学特征
        一、多科技术学院产生背景
        二、多科技术学院办学特点
        三、多科技术学院对英国高教的价值
    第三节 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特征
        一、“相互作用大学”的产生背景
        二、“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思想
        三、“相互作用大学”的基本特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县域办学”的决策机制
        二、县域高等教育的宏观布局
        三、落户县域高校的办学定位
        四、高校落户县域的管理体制
        五、县域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高等学校县域布局分析模型建构
        一、构成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的参数
        二、构成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的参数
        三、高等学校县域布局分析模型建构
    第三节 完善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高校“县域办学”整体布局
        二、推进县域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三、加快县域高校办学模式转变
        四、建立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机制
        五、县域高校聚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
        六、建立社会参与的高校内部治理模式
结语
论文附件
    附件一: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与现状指数对比表
    附件二: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汇总表
    附件三: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汇总表
    附件四: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汇总表
    附件五: 浙江省高校校区分布统计表
    附件六: 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情况调查的通知
    附件七: 浙江省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基本办学条件情况调查表
    附件八: 分析模型指标参数权重判定问卷
    附件九: 浙江省领导对高校“县域办学”情况统计与分析报告的批示
参考文献
后记

(2)重庆市渝北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与目的
    (二)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三) 基本概念界定
    (四) 研究综述
    (五) 研究的理论基础
    (六)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七)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处
一、江北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起步阶段(1985—1989年)
    (一) 江北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探索起步阶段的背景及概况
    (二) 江北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探索起步阶段的经验与模式
    (三) 江北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探索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江北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阶段(1990—1996年)
    (一) 江北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阶段的背景及概况
    (二) 江北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阶段的经验与模式
    (三) 江北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渝北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拓展阶段(1997—2007年)
    (一) 渝北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拓展阶段的背景及概况
    (二) 渝北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拓展阶段的经验与模式
    (三) 渝北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拓展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渝北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阶段(2008—2011年)
    (一) 渝北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阶段的背景及概况
    (二) 渝北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阶段的经验与模式
    (三) 渝北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关于我国西部较发达区(县)教育综合改革的启示
    (一) 牢固树立公平、均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观
    (二) 强化政府行为,落实教育优先地位
    (三) 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农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五) 实行"三教"统筹,构建新型农村教育模式
    (六) 推动"农科教"结合,加快"科学下嫁"进程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选题依据和背景
    0.2 课题研究目的
    0.3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0.4 国内外研究综述
    0.5 主要研究内容
    0.6 主要研究方法
1 农村教育概述
    1.1 农村教育的界定
    1.2 农村教育的内涵
    1.3 农村教育的类型与结构
    1.4 农村教育的基本特征
2 教育与经济发展
    2.1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2 教育与经济发展
    2.3 经济发展与教育
3 二元结构下的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
    3.1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与特征
    3.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我国农村教育问题
4 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变革
    4.1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4.2 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改革
    4.3 新时期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意义和主要任务
5 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5.1 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
    5.2 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 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考察与实证检验
    6.1 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
    6.2 农村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
    6.3 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检验
    6.4 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协调机制
        6.4.1 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宏观协调机制
        6.4.2 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内生协调机制
7 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
    7.1 农村义务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7.2 农村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7.3 农村成人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8 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8.1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8.2 新时期我国农村教育的重建
9 结论与下一步工作
    9.1 结论
    9.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4)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 选题的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2.1 责任问题的理论研究
        2.2 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
        2.3 职业教育反贫困与农村职业教育责任观点
    3 研究的方法、步骤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步骤
        3.3 技术路线
    4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
    1 相关概念辨析
        1.1 农村教育
        1.2 职业教育
        1.3 农村职业教育
        1.4 贫困与反贫困
        1.5 责任与权利
    2 支撑理论
        2.1 激励理论
        2.2 公平理论
        2.3 二元经济理论
        2.4 人力资本理论
        2.5 科学发展观
        2.6 和谐社会理论
    3 相关责任问题
        3.1 对反贫困的责任进行分析
        3.1.1 各级政府的责任
        3.1.2 职业学校的责任
        3.1.3 贫困家庭的责任
        3.2 每个主体应承担的责任
        3.2.1 国家行政人员应承担的责任
        3.2.2 学校教职人员应承担的责任
        3.2.3 家庭骨干成员应承担的责任
    4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职能
第三章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经验启示
    1 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典型模式
        1.1 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
        1.2 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
        1.3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模式
    2 发展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典型模式
        2.1 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模式
        2.2 以墨西哥为代表的南美模式
    3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3.1 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是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前提
        3.2 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重要环节
        3.3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多元化是调节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手段
        3.4 提高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重要措施
        3.5 现代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是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重要途径
        3.6 增加职教投入和教育立法是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保障
第四章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现状分析
    1 贫困与返贫 农村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的问题现状
        1.1 贫困与返贫的博弈
        1.2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含义与特征
        1.3 农业职业教育学生消费者身份确认
        1.4 农村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的个体责任
    2 责任与权利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责任分析
        2.1 责任与权利的观念
        2.2 责任权利与权利义务的潜在关系
        2.3 责任个体与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
        2.4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体责任
    3 公平与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内在标准
        3.1 公平与发展的理念
        3.2 教育公平与农村职教制度改革的意蕴和体现
        3.3 和谐社会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3.4 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内在的动力和途径
    4 先富与共富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价值目标
        4.1 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4.2 先富与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施条件
        4.3 共富与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功能效应
        4.4 农村职教缓解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措施
第五章 农村贫困个体责任问题形成的原因研究
    1 农村贫困形成的原因及责任问题
        1.1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
        1.2 农村贫困个体形成的基本特征
        1.3 农村贫困个体的责任现状评断
        1.4 农村贫困个体反贫困责任意识
    2 贫困个体的责任原则
        2.1 自觉的责任意识
        2.2 正确的贫困观念
        2.3 统一的价值倾向
        2.4 良好的道德原则
    3 贫困个体所享受农村职业教育权利的基本内容
        3.1 知情权
        3.2 选择权
        3.3 消费权
第六章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主体责任研究
    1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主体与个体的责任
        1.1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政府的责任分析
        1.2 农村职业教育与贫困个体的权利意识
        1.3 农村反贫困主体责任问题的历史回顾
        1.4 贫困个体脱盆致富奔小康的社会觉醒
    2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主体责任问题评述
        2.1 中央政府反贫困的主体责任
        2.1.1 增加职教投入扩大中职办学自主权
        2.1.2 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职教资源互补
        2.1.3 开展东西部和城乡之间的职教协作
        2.2 省级政府反贫困的主体责任
        2.2.1 大力支持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
        2.2.2 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技术培训
        2.2.3 全面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
        2.2.4 完善绿色证书与农技资格证书制度
        2.3 县级政府反贫困的主体责任
        2.3.1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职教管理体制
        2.3.2 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制
        2.3.3 积极推行学校与企业的产教合作制
    3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社会责任
        3.1 社会各界自愿捐资农村职教反贫困
        3.2 企业扶持职教双家型管理队伍建设
        3.3 社会平等对待贫困个体的就业准入
    4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中的责任实践
        4.1 树立面向社会和面向市场的办学观念
        4.2 推广零学费订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4.3 更新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4.4 全面提高师资整体素质确保办学质量
        4.5 抓好敬业爱岗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4.6 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和积极推行学分制
        4.7 紧密结合生产服务实践对人才的要求
        4.8 初步建立和完善学生半工半读的制度
        4.9 健全校企合作基地的学生实习实训制
第七章 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模型分析
    1 农村贫困家庭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博弈模型分析
        1.1 农村贫困家庭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博弈分析
        1.2 模型分析
        1.3 农村贫困家庭投入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影响
    2 农村贫困家庭个体投入及其收益预算
        2.1 农村贫困家庭个体投人的收益预算
        2.2 农村贫困家庭个体投入的成本分析
第八章 案例分析
    1 中部发展地区湖南沅陵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分析
        1.1 沅陵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发展现状及特点
        1.2 沅陵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3 沅陵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 沿海发达地区广东博罗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分析
        2.1 博罗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发展现状及特点
        2.2 博罗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3 博罗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 西部贫困地区贵州威宁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分析
        3.1 威宁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发展现状及特点
        3.2 威宁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3.3 威宁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九章 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
    1 对农村贫困个体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
        1.1 接受弹性学制适应农村职教教学改革学习新的综合课程体系
        1.2 更新就业观念通力协作拓宽农村职业学校贫困生的就业渠道
        1.3 认识个体责任弘扬自强不息独立自主和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
    2 对农村职业学校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
        2.1 适时调整政策结合实际开通城乡职业教育的联系与渠道沟通
        2.2 降低求学成本建立教学质量服务支撑体系启动名师名校工程
        2.3 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办学层次推动农村职教反贫困的良性发展
    3 对各级政府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
        3.1 实行依法治教落实各级政府行政人员对发展农村职教的责任
        3.2 加强政府统筹硬性规定普职学生比例明确农村教育普职分流
        3.3 把握职教定位重点扶持县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办好职教中心
        3.4 改善职教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及时整顿招生秩序制止无序竞争
        3.5 选择若干县市实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项目实验试点
第十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展望
    3 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农村贫困个体(家庭)形成的基本特征调查问卷
附录 B 中职生的权利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 C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接受职业技术培训调查问卷
附录 D 家庭骨干成员情系“三农”问题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和奖励

(5)益阳市农村青年技能培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1.2 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相关概念
        1.2.1 研究的理论依据
        1.2.2 概念界定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3.1 以理论为指导
        1.3.2 以调查为方法
        1.3.3 综合分析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国内外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情况及启示
    2.1 国外有关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的情况和特点
        2.1.1 部分发达国家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情况
        2.1.2 国外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的特点
    2.2 国内有关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的实践和研究
        2.2.1 国内有关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的实践
        2.2.2 国内有关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的研究
    2.3 国外及国内开展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2.3.1 健全培训的法制建设
        2.3.2 政府对培训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2.3.3 培训目标明确,实行“农民资格准入制度”
        2.3.4 培训对象分类,培训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
第三章 益阳市农村青年现状分析
    3.1 益阳市农村青年年龄、文化结构
        3.1.1 益阳市农村青年年龄结构
        3.1.2 益阳市农村青年文化程度
    3.2 益阳市农村青年思想状况
        3.2.1 农村青年的生存心态和处世状态
        3.2.2 农村青年对待农村改革措施和“三农”优惠政策的看法
        3.2.3 农村青年参加社会组织情况
    3.3 益阳市农村青年生存状况
        3.3.1 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状况
        3.3.2 农村青年留乡状况
    3.4 益阳市农村青年的创业意愿
    3.5 益阳市农村青年中存在的问题
        3.5.1 思想观念保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意识不强
        3.5.2 就业和创业的能力低,农村富余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
        3.5.3 农村青年文化素质低,新技术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3.5.4 村级干部文化素质较低,带领农村青年致富的能力不强
第四章 益阳市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现状及需求分析
    4.1 益阳市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现状
        4.1.1 益阳市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
        4.1.2 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作现状
        4.1.3 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效果
    4.2 益阳市农村青年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师资的需求分析
        4.2.1 农村青年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4.2.2 农村青年对学习方式的需求
        4.2.3 农村青年愿意接受的培训组织者
第五章 益阳市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思想认识保守,培训积极性不高
    5.2 培训牵头部门多,难以形成合力
    5.3 经济基础薄弱,经费投入受到限制
    5.4 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5.5 培训方式有待改进
第六章 改善益阳市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效果的建议
    6.1 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实施主体和实施客体观念的转变
        6.1.1 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青年技能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6.1.2 切实转变部分农村青年的学习意识
        6.1.3 提高用人单位开展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6.2 整合资源,健全培训机制
        6.2.1 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发挥职技校、农广校的主渠道作用
        6.2.2 明确政府部门职能,健全经费和政策保障机制
    6.3 从理论和实际需求的角度创新培训内容
        6.3.1 从理论文献看技能培训应包含的内容
        6.3.2 从实际需求看技能培训应包含的内容
    6.4 有针对性地、灵活地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培训
        6.4.1 创新培训方式
        6.4.2 学习先进的农村青年培训模式
        6.4.3 抓好核心农村青年的培训
        6.4.4 实施灵活多样的分类培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调查问卷

(6)我国农民非农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CT
前言
第一章 我国农民非农化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我国农民非农化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二、我国农民非农化发展的理论来源与现实可能性
    三、我国农民非农化发展的政府制约因素
第二章 非农化职业转换:农民非农化发展的基本标志
    一、农民非农化职业转换的基本动因
    二、农民非农化职业转换的主要困难
    三、农民非农化职业转换的不彻底性
    四、农民非农化职业转换的主要去向
第三章 城市化地域转移:农民非农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农民的地域转移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二、农民城市化地域转移的相关政策演变及争议概览
    三、农民城市化地域转移的两个关联问题审视
    四、农民城市化地域转移的对策思考
第四章 市民化角色转变:农民非农化发展的最终归宿
    一、农民市民化的概念理解
    二、市民化进程中的农民(民工)角色定位
    三、农民市民化的角色转变过程与角色适应层次
    四、农民市民化角色转变的制约因素与应对措施
结语 我国农民非农化发展的前景展望
附录 与农民非农化发展相关的几个参考实例
    之一:山东农村富余劳动为转移调查
    之二:三联集团“兼并”村庄引发各方评说
    之三:南山经验解读
    之四:乡镇企业集聚的土地制度创新与小城镇发展——再论“孙耿模式”
    之五:民工经济现象透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山西省农业远程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农业远程教育概述
    1.1 远程教育概述
    1.2 农业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1.3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农业远程教育的主体
第二章 山西省农业远程教育发展过程及现状分析
    2.1 山西省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2.2 山西省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现状分析
    2.3 举办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的意义
第三章 山西省农业远程教育发展背景
    3.1 省情背景
    3.2 农业背景
    3.3 教育背景
    3.4 农民背景
    3.5 农广校背景
第四章 山西省农业远程教育的发展战略
    4.1 战略思想
    4.2 战略方针
    4.3 战略目标
    4.4 战略规划
第五章 山西省农业远程教育的发展途径
    5.1 加强体系建设
    5.2 实施农民素质教育、终生教育、开放教育
    5.3 积极推进现代远程教育
    5.4 构建未来教学模式
    5.5 积极争取经费投入
    5.6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5.7 开展农业远程教育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主要成果
第二章 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湖北省的地位和作用
    2.1 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
    2.2 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
        2.2.1 培养手脑并用的农村建设者,造就新一代农民
        2.2.2 是实现科技成果物化的桥梁和纽带,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2.3 通过创办公司制农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功能显着增强
        2.2.4 开展各种培训活动,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服务
        2.2.5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第三章 国内外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经验(文献综述)
    3.1 我国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措施、作法与基本经验
        3.1.1 我国发展与改革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措施、作法
        3.1.2 我国发展与提高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经验
    3.2 国外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经验
        3.2.1 合理定位农村职教功能,科学地确立农村职教的培养目标
        3.2.2 创建层次不同、类型多样、学制灵活的农村职教体系
        3.2.3 深化内部改革,提高农村职教办学质量
        3.2.4 多方努力,为农村职教的顺利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第四章 当前湖北省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招生人数下跌,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出现了招生难
    4.2 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
    4.3 结构布局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
    4.4 在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上不适应新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4.4.1 在专业设置上片面迎合学生的择业观念,不顾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争开所谓的热门专业
        4.4.2 为“三农”服务的专业少
    4.5 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环节脱离农业生产实际,为农服务能力不强
    4.6 农村职校教育机制不灵活,面向社会办学力度不大,办学效益不高,办学活力不强
第五章 制约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5.1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受阻的社会原因
        5.1.1 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职业教育缺乏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
        5.1.2 高校扩招刺激了人们对“普高”的教育需求,对口招生对中职拉动乏力
        5.1.3 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盲目高移,中职毕业生出口狭窄
    5.2 制约农村职教发展的内部因素
        5.2.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中,学校没有建立起自我保护、自我发展机制
        5.2.2 师资不能配套是制约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5.2.3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方向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5.2.4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职教的发展
第六章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对策与途径
    6.1 进一步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充分发挥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行政干预力度
        6.1.1 加强宏观统筹,促进职教与农业携手
        6.1.2 建立抓职教行政首长负责制
        6.1.3 拓宽中职通向高职的渠道,发挥高职对中职的拉动作用
        6.1.4 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保证“先培训后上岗”制度的实行
        6.1.5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加强高中阶段招生的领导和协调
    6.2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采取因地制宜、分区发展的策略
        6.2.1 经济发达地区
        6.2.2 中等发达地区
        6.2.3 不发达地区
    6.3 合理配置职教资源和优化布局结构,建立综合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并试办综合高中
        6.3.1 合理配置职教资源和优化布局结构,建立综合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6.3.2 试办综合高中,实现职普渗透
    6.4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学校自身特点,搞好专业建设
        6.4.1 农村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依据
        6.4.2 搞好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的基本策略
    6.5 转变观念,确立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教学目标体系,构建新的运行机制
    6.6 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实现教学模式的开放性、灵活性、多元化
    6.7 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设计富有特色且可操作性强、课程组合合理、均衡、实用、有效的课程模式
    6.8 灵活的教学管理方式: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6.9 加强职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
    6.10 加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职教师资队伍
        6.10.1 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技能训练和培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6.10.2 加强在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6.10.3 制定激励和优惠政策,努力改善专业课教师结构
        6.10.4 多管齐下,加速骨干教师培养
        6.10.5 疏通专业课师资的培养渠道,扩大师资队伍培养规模
    6.11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强化为农服务,走特色发展之路
        6.11.1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素质
        6.11.2 坚持开展为农服务活动
    6.12 大力开展各种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
        6.12.1 就业培训
        6.12.2 农业新技术培训
        6.12.3 绿色证书培训
        6.12.4 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6.13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6.14 加强《职业教育法》的执法检查和对农村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办好乡镇党成校 为科教兴农作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D]. 徐军伟. 厦门大学, 2018(12)
  • [2]重庆市渝北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D]. 钟光荣. 西南大学, 2011(09)
  • [3]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刘文菁. 中国海洋大学, 2009(06)
  • [4]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研究[D]. 朱容皋. 湖南农业大学, 2009(08)
  • [5]益阳市农村青年技能培训问题研究[D]. 姚志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5)
  • [6]我国农民非农化发展研究[D]. 王海燕. 山东大学, 2005(07)
  • [7]山西省农业远程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 李金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3)
  • [8]地方责任落实录[J]. 本刊编辑部. 职业技术教育, 2004(24)
  • [9]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例[D]. 孙文学.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10]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全面实施“教育富民工程”[J]. 冀群风. 湖北教育, 2000(10)

标签:;  ;  ;  ;  ;  

办好乡镇党校,科教兴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