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sAg阴性血清检测HBeAg阳性20例报告

HBsAg阴性血清检测HBeAg阳性20例报告

一、从HBsAg阴性血清中检出HBeAg阳性20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林晓倩[1](2016)在《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围产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与胎儿严重畸形的相关性研究背景:人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是引起宫内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可导致先天畸形、宫内生长受限和死胎等,感染发生风险及其后果与母体感染状态密切相关。发达国家育龄妇女CMV IgG阳性率为36.9-68.3%,半数左右孕妇对CMV易感,妊娠期易发生CMV原发感染,故引起宫内感染的风险增高,成为胎儿/新生儿畸形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先天异常胎儿的CMV宫内感染率可高达9.9-15.4%。而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江苏省育龄妇女CMV IgG阳性率高达98.7%,提示CMV潜在感染率高,妊娠期发生原发感染的风险降低。但是,目前缺乏大样本CMV感染与子代先天畸形关系的研究,故CMV致畸的重要性不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严重畸形胎儿的宫内CMV感染状况及其母亲CMV感染状态,探讨我国CMV感染对胎儿发生明显器官畸形的重要性。方法:纳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7年12月-2014年12月经产前B超和/或磁共振成像发现的严重畸形而引产的单胎共436例,对所有胎儿进行病理检查,并检测胎儿肾、肺、肝、皮肤、心脏和胎盘等组织以及脐血和羊水中CMV感染的证据:由于CMV最易在肾小管定植、复制和繁殖,故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胎儿肾组织CMV DNA,阳性者再检测其他组织和羊水;ELISA法检测脐血CMV IgM; CMV DNA阳性和/或IgM阳性诊断宫内感染。ELISA法检测孕妇外周血CMV IgG和IgM,对CMV IgG阳性者进一步检测CMV IgG亲合力指数(avidity index, AI),以明确孕妇的CMV感染状态。结果:436例孕妇平均年龄为28.4±4.6岁,胎儿平均胎龄为26.8±5.2周,男性237例(54.4%),女性199例(45.6%)。7例胎儿肾组织CMV DNA阳性,全部有其他组织或羊水CMV DNA阳性:有脐血的238例胎儿中,1例CMV IgM阳性,其肾、肺、胎盘和脐血白细胞CMV DNA均阳性。故本组畸形胎儿的CMV宫内感染率为1.60%(7/436)。7例胎儿可见CMV感染的病理特征,HE染色显示3例肾脏、2例肝脏、1例肺和1例胰腺可见CMV包涵体,此外还有脑室或脑室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积、肾脏微钙化和绒毛炎等征象;免疫组化染色也发现3例胎儿的肾脏和肝脏细胞内含棕褐色的病毒颗粒。82例中枢神经系统和9例消化系统单发畸形的胎儿中,分别有5例(6.1%)和1例(11.1%)确认CMV感染;168例多发畸形的胎儿中,1例(0.59%)确认宫内感染,其畸形涉及心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骨骼和颅面部;其余177例胎儿均无感染。有血样的293例孕妇中,279例(95.2%)为CMV IgG阳性而IgM阴性,6例(2.1%)为IgG和IgM均阳性,8例(2.7%)为IgG和IgM均阴性。对285例(97.3%) CMV IgG阳性的孕妇检测CMV IgG AI值,其中3例(1.0%)AI<30%,提示原发感染:186例(63.5%)AI介于30%到50%之间;其余96例(32.8%)AI>50%,为潜伏感染。有血样的5例感染胎儿的母亲中,1例为活动性感染(IgG+/IgM+);288例未感染胎儿的母亲中,5例(1.7%)为活动性感染,两组间CMV活动性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胎儿感染组孕妇中IgG AI<30%的比例高于胎儿非感染组孕妇(20%vs 0.7%,P<0.001)。结论:江苏省以及周边地区明显先天畸形胎儿的CMV感染率较低,提示我国总体上明显胎儿畸形与宫内CMV感染无密切关系。宫内CMV感染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较为密切。本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孕期常规筛查CMV感染对评估明显胎儿畸形的作用有限,因此,无需对孕妇进行常规CMV感染的筛查。第二部分江苏省7月-12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免疫力调查背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我国自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2006年的全国调查显示,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已降至1.0%,但仍高于同样是乙肝高流行区的台湾地区儿童(0.5%)和新加坡1-17岁人群(0.3%)。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江苏地区2002年1月-2014年5月出生的儿童HBV感染状况和免疫力,评估我省自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的免疫预防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10月-2014年12月在江苏省内8家医院就诊的3442例儿童,平均年龄5.5±3.6岁(7月-12岁),男2072例(60.2%),女1370例(39.8%)。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雅培Architect定量检测儿童乙肝血清标志物。对HBsAg阳性及HBsAg阴性/抗-HBc阳性的标本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阳性标本经巢式PCR扩增后进行HBV S区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基因型以及S区是否存在变异。结果:儿童HBsAg总体阳性率为0.35%(12/3442,95%CI:0.19-0.63%),在7月-3岁、>3-6岁、>6-9岁和>9-12岁分别为0.16%、0.36%、0.13%和1.00%(P=0.031),而在男女(0.24%vs 0.51%,P=0.240)及城乡(0.35%vs 0.35%,P=1.000)间无明显差异。HBsAg阴性/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急性自限性感染)儿童共34例(0.99%,95%CI:0.70-1.39%),男:女=18:1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7%vs 1.17%,P=0.385);急性自限性感染率在各年龄组间分别为1.10%、0.73%、1.20%和0.84%(P=0.752),说明这些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没有升高。3442例儿童中,2542例(73.85%,95%CI:72.34-75.31%)乙肝表面抗体(抗-HBs)≥10mIU/ml,535例(15.54%,95%CI:14.35-16.80%)为2-9.9 mIU/ml,对HBV具有免疫力的儿童共3077例(89.39%,95%CI:88.30-90.39%)。4个年龄组儿童抗-HBs几何平均浓度分别为94.8mIU/ml.40.7 mIU/ml.31.7 mIU/ml和25.8mIU/ml(P=0.001),7月龄-3岁儿童组高于>3-6岁儿童(P=0.053)、>6-9岁儿童(P=0.007)和>9-12岁儿童(P=0.003)。城市地区儿童的抗-HBs阳性(≥10mIU/ml)率高于农村地区(78.2%vs 71.7%,P<0.001),而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0%vs 73.6%,P=0.765)。12例HBsAg阳性儿童HBV DNA的平均水平为6.2 log IU/ml (3.3-8.1 log IU/ml),8例(66.7%)为C基因型,4例(33.3%)为B基因型,S区基因均无变异。34例HBsAg阴性/抗-HBc阳性的儿童HBV DNA均为阴性,排除了隐匿性HBV感染。结论:自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江苏地区儿童HBsAg阳性率明显降低,与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感染率相似,大多数儿童人群对HBV具有免疫力,说明江苏地区乙肝预防效果良好。本组研究显示,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和急性自限性感染均与年龄的增长无关,乙肝免疫预防失败与HBV S区基因变异无关。

马晓晋[2](2014)在《新生儿联合免疫后乙肝携带产妇母乳喂养的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乙肝携带的母亲所分娩的新生儿,在接受标准预防后母乳喂养的安全性。即新生儿出生后,完成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主被动联合免疫,并在之后完成0-1-6的乙肝疫苗注射。产妇自愿选择喂养方式,在新生儿一岁后完善乙肝病原学五项的检查,比较新生儿在不同喂养方式下乙肝病毒母婴之间传播的差别,进一步探讨乙肝携带产妇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份-2012年12月份在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分娩的HBs Ag阳性的产妇,其新生儿在出生后,主被动免疫前,采集新生儿静脉血,检测其中HBs Ag、HBV-DNA,继而在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主被动联合免疫,并在之后完成0-1-6的乙肝疫苗注射。产妇分娩后,根据自愿选择喂养方式,根据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组。查阅产妇既往住院病历,记录产妇一般信息、乙肝五项结果、乙肝DNA结果、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性别、新生儿出生后HBs Ag、HBV-DNA,以及喂养方式。将新生儿出生时血清HBs Ag或HBV-DNA阳性者排除,并记录剩余新生儿1岁后再次门诊复查乙肝五项的结果。结果1.本组497例新生儿中,母乳喂养331例(包含混合喂养),人工喂养166例,母乳喂养组有21例新生儿出现感染,人工喂养组有9例新生儿出现感染,感染率分别为6.34%和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6,P=0.684,P>0.05)。2.母亲乳汁HBV-DNA阳性组43例,阴性组454例,DNA阳性组有11例新生儿感染,阴性组有19例新生儿感染,尚不能认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四格表资料χ2检验结果,P=0.092)。3.母乳HBV-DNA阳性组43例中,19例母乳喂养,24例人工喂养,母乳喂养组有4例新生儿出现感染,人工喂养组有7例新生儿出现感染,感染率分别为21.05%、29.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4,P=0.800,p>0.05);母乳HBV-DNA阴性组454例中,144例母乳喂养,310例人工喂养,母乳喂养组有7例新生儿出现感染,人工喂养组有12例新生儿出现感染,感染率分别为4.86%、3.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0,P=0.624,p>0.05)。4、在被感染的30例新生儿中,有13例母亲为乙肝HBe Ag阴性,其余17例乙肝HBe Ag均为阳性,尚不能认为Hbe Ag阳性产妇与Hbe Ag阴性的产妇对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四格表资料χ2检验,P=0.053,P>0.05)。5.该30例被感染的新生儿中,有12例母亲血清乙肝DNA无复制,11例母亲血清乙肝DNA低载量复制,7例母亲血清乙肝DNA高载量复制。尚不能认为产妇HBV-DNA含量对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879,P=0.379,P>0.05)。6、本组497例新生儿中,162例为剖宫产分娩,335例为经阴分娩,在新生儿一岁后的检测中,剖宫产组有11例出现新生儿感染,经阴分娩组有19例出现新生儿感染,其感染率分别为6.79%和5.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P=0.768 P>0.05)。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可得出,新生儿接受正规的主被动联合免疫的之后,不同的喂养方式对乙肝母婴之间的传播无明显影响,母乳喂养并不增加新生儿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对于母乳中HBV-DNA阳性和阴性组,尚不能认为,母乳中HBV-DNA的含量对新生儿感染乙肝的影响有差异。母亲为乙肝HBe Ag阳性或HBV-DNA有复制甚至是高载量复制,在排除宫内感染及产时感染的影响因素后,尚不能认为,其对新生儿感染乙肝的影响有差异。不同分娩方式在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方面无明显差异。因此,检测母血、母乳中HBV-DNA含量,可不用作为指导母乳喂养的必须指标;在HBe Ag、HBs Ag双阳性产妇中,宫内感染及产时感染或许是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对于乙肝携带产妇,包括HBe Ag和HBs Ag双阳性的产妇,无论HBV-DNA有无复制,在规范的主被动联合免疫情况下,注意日常生活的防护,可考虑进行母乳喂养。

魏俊妮[3](2012)在《胎盘细胞凋亡在HBsAg阳性孕妇PBMC母—胎转运机制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PBMC母-胎转运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了解其作用的生物学基础;探讨胎盘细胞凋亡对胎盘通透性的影响,了解其与PBMC母-胎转运及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探讨PBMC作为HBV的载体,将孕妇体内HBV转运至胎儿体内导致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1.人群研究连续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间太原市区各省市级医院筛检,并在太原市传染病院(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为研究队列,从产前检查追踪观察至分娩,排除孕期有其他感染性疾病或接受免疫治疗的孕妇,共收集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共450对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孕妇孕期及产后新生儿的流行病学基线资料;采集孕妇分娩前肘静脉血及其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前的股静脉血;无菌条件下采集孕妇足月分娩时胎盘组织。进行下述研究:(1)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法检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PBMC中HUMGSTM1、ACE基因多态性,筛选母亲为GSTM1基因表达型(GSTM1+)和/或为ACE基因杂合子(ID型),且其新生儿为GSTM1基因缺失型(GSTM1-)和/或为ACE基因纯合子(纯合插入Ⅱ型或纯合缺失DD型)者作为信息病例对。将GSTM1和ACE基因作为母亲的特异性等位基因,从信息病例对的新生儿外周血PBMC中检测母亲基因,判定是否发生PBMC母一胎转运。(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述方法确定的信息病例对中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HBeAg、HBe-Ab、HBc-Ab及新生儿外周血HBsAg.(3)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FQ-PCR)检测信息病例对中母儿外周血血清、PBMC中HBV DNA含量及PBMC HBV cccDNA含量。(4)采用FQ-PCR检测新生儿PBMC中的母亲信息,用△Ct值(Ct目的基因/Ctβ-globin)表示PBMC母-胎转运量。(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胎盘组织HBsAg。(6)采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TdT)介导的核苷酸(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1法)检测胎盘组织凋亡指数(AI),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胎盘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采用real-time RT-PCR检测胎盘组织Caspase3mRNA表达。(7)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母-胎细胞转运及新生儿PBMC HBV感染复制及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8)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PBMC涂片上HBsAg和GST,判断感染HBV的PBMC转运情况。2.体外实验(1)采用100μlHBV DNA含量为5.0×106(copies/ml)的病人血清感染PBMC,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共培养时间点12h、24h、48h和72h细胞的生长状况。将共培养的细胞清洗4次,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BMC和洗液中的HBV DNA的含量。(2)在1μm孔径Transwell小室共培养模型中,用流式细胞技术(FACS)检测Transwell小室上室感染HBV的PBMC与Bewo的融合现象。再用8μm孔径Transwell小室共培养模型观察PBMC的迁移,用流式细胞技术(FACS)检测下室中标记有绿色荧光的PBMC。(3)共培养时设立三个组:正常对照组(Bewo)、Bewo+HBV血清共培养组、Bewo+感染HBV的PBMC共培养组,在共培养0h、12h、24h、48h后分别收集各组Bewo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技术(FACS)检测Bewo的凋亡情况。(4)用FQ-PCR法检测感染HBV的PBMC与Bewo共培养组不同时间点(0h、12h、24h、48h)的Bewo细胞caspases3mRNA的表达情况。(5)用FQ-PCR法检测感染HBV的PBMC与Bewo共培养组下室中的PBMC的HBVDNA和HBV cccDNA含量。3.统计分析资料核实后输入数据库,采用SPSS16.0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test,计算各指标阳性率、χ2值、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1HBsAg阳性孕妇PBMC母-胎转运与孕妇HBV感染及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1)对连续收集的450对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的PBMC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检测GSTM1、ACE基因多态性:检出86对母亲GSTM1基因型且其新生儿GSTM1基因型的信息病例对,84对母亲ID基因型且其新生儿II/DD基因型的信息病例对,合计将GSTM1、ACE基因作为母亲的特异性等位基因时,共检出155对信息病例对。(2)孕妇HBsAg、HBeAg双阳性组△Ct值(PBMC转运Ct/β-globin Ct值)低于非双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P=0.42);孕妇大、小三阳组△Ct值(PBMC转运Ct/β-globinCt值)均分别低于非大、小三阳组(t=1.42,P=0.16;t=0.02,P=0.98),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孕妇血清HBV DNA各组△Ct值(PBMC转运Ct/β-globinCt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0.37,P>0.05)。(3) HBsAg阳性孕妇PBMC HBV DNA阳性组△Ct值(PBMC转运Ct/β-globin Ct值)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P=0.00);HBsAg阳性孕妇PBMC HBV cccDNA阳性组△Ct值(PBMC转运Ct/β-globin Ct值)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4)。(4)将新生儿血清HBsAg、HBV DNA任一项阳性作为判断新生儿宫内感染的指标,则宫内感染组△Ct值(PBMC转运Ct/β-globin Ct值)高于非宫内感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73)。将新生儿血清HBsAg、HBV DNA及PBMC HBV DNA任一项阳性作为判断新生儿宫内感染的指标,则宫内感染组ACt值(PBMC转运Ct/β-globin Ct值)低于非宫内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5,P=0.00)。2.胎盘HBV感染与HBsAg阳性孕妇母-胎细胞转运及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1)胎盘HBV感染组△Ct值(PBMC转运Ct/β-globin Ct值)高于非感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P=0.70);胎盘各型细胞HBV感染组ACt值(PBMC转运Ct/β-globin Ct值)除母体面的蜕膜细胞高于非感染组外其它均分别低于非感染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8,P=0.70;t=0.49,P=0.63;t=0.17,P=0.87;t=1.72,P=0.09)。(2)胎盘HBV感染与新生儿血清HBsAg有关(χ2=4.88,P=0.03)而与新生儿HBV DNA无关(χ2=0.10,P=0.76)。将新生儿血清HBsAg、HBV DNA任一项阳性作为判断宫内感染的标准,胎盘HBV感染组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高于非胎盘HBV感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1,P=0.10)。胎盘HBV感染与新生儿PBMC HBV DNA、PBMC HBV cccDNA均无关(χ2=1.89、0.76,P=0.17、0.38)。将新生儿血清HBsAg、HBV DNA及PBMC HBV DNA任一项阳性作为判断宫内感染的标准,胎盘HBV感染组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高于非胎盘HBV感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9,P=0.15)。3.胎盘细胞凋亡与HBsAg阳性孕妇母-胎细胞转运及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1)采用Tunel法检测155例HBsAg阳性孕妇胎盘的凋亡情况。胎盘细胞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为凋亡阳性信号表达。从母体面至胎儿面的蜕膜细胞(DC)、滋养层细胞(TC)、绒毛间质细胞(VMC)和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VCEC)凋亡指数分别为4.5=3±0.07,5.56±0.06,4.66±0.05,4.05±0.06,合计胎盘细胞凋亡指数为4.75±0.05。凋亡指数在HBsAg阳性孕妇胎盘各层细胞上的分布总体上有统计学差异(F值为102.60,P=0.00),其中以滋养层细胞的凋亡为主,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少见。采用SNK法进--步比较胎盘各层细胞凋亡指数,结果显示:蜕膜细胞(DC)凋亡指数与滋养层细胞(TC)、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VCEC)的凋亡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DC的凋亡指数低于TC而高于VCEC;TC与DC、VMC及VCEC的凋亡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C的凋亡指数高于DC、VMC和VCEC;DC的凋亡指数低于VMC的凋亡指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发生PBMC母-胎转运组的胎盘细胞凋亡指数高于未发生转运组的胎盘细胞凋亡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P=0.00)。发生PBMC母-胎转运组的胎盘各层细胞凋亡指数均高于未发生转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P=0.01;t’=4.86,P=0.00;t=2.53,P=0.01;t=2.23,P=0.03)。(3)将新生儿血清HBsAg、HBV DNA任一项阳性作为判断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标准,宫内感染组的胎盘细胞凋亡指数高于非宫内感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P=0.05)。将新生儿血清HBsAg、HBV DNA和/或PBMC HBV DNA任一项阳性作为判断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标准,宫内感染组的胎盘细胞凋亡指数高于非宫内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P=0.00)。(4)新生儿外周血PBMC HBV DNA阳性组的胎盘蜕膜细胞(DC)、滋养层细胞(TC)的凋亡指数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P=0.04;t=3.47,P=0.00)。绒毛间质细胞(VMC)、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VCEC)的凋亡指数均高于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P=0.36;t=0.77,P=0.44)。(5)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5例HBsAg阳性孕妇胎盘Caspase3的表达,胎盘细胞细胞浆和/或细胞膜出现棕黄色染色为Caspase3阳性信号表达。从母体面的蜕膜细胞至胎儿面的蜕膜细胞(DC)、滋养层细胞(TC)、绒毛间质细胞(VMC)和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VCEC)Caspase3阳性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98.40±1.86,82.05±1.39,86.41±1.57,89.10±1.70,合计胎盘Caspase3阳性表达的灰度值为88.99±1.47;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15.58±0.33,18.59±0.29,17.67±0.31,17.31±0.35,合计胎盘Caspase3阳性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值为17.29±0.29。Caspase3蛋白在HBsAg阳性孕妇胎盘各层细胞上的分布总体上有统计学差异(F值分别为17.81、15.54,P值均小于0.05)。进一步采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蜕膜细胞(DC)Caspase3阳性表达的灰度值与滋养层细胞(TC)、绒毛间质细胞(VMC)和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VCEC)的灰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DC的Caspase3阳性表达灰度值均高于TC、VMC和VCEC, TC的Caspase3灰度值最小,即TC凋亡率最高,其次VMC、VCEC,DC凋亡率最低;TC与VMC、VMC与VCEC的Caspase3阳性表达的灰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C Caspase3阳性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值与TC、VMC和VCEC的积分光密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C的Caspase3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值均低于TC、VMC和VCEC; TC Caspase3阳性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值与DC、VMC和VCEC的积分光密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C的Caspase3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值均高于DC、VMC和VCEC,即TC凋亡率最高,其次VMC、VCEC,DC凋亡率最低:VMC与VCEC的Caspase3阳性表达的灰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发生PBMC母-胎转运组胎盘细胞Caspase3IHC灰度值低于未发生转运组的灰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P=0.01);发生PBMC母-胎转运组胎盘细胞Caspase3IHC积分光密度值高于未发生转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P=0.00)。发生PBMC母-胎转运组的胎盘各层细胞Caspase3IHC灰度值均低于未发生转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9,P=0.00;t=2.75,P=0.01;t=2.04,P=0.04;t=2.23,P=0.03);发生PBMC母-胎转运组的胎盘各层细胞Caspase3IHC积分光密度值均高于未发生转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0,P=0.00;t=2.95,P=0.00;t=2.72,P=0.01;t=2.65,P=0.01)。(7)将新生儿血清HBsAg、HBV DNA任一项阳性作为判断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标准,宫内感染组的胎盘细胞Caspase3IHC灰度值低于非宫内感染组,积分光密度值高于非宫内感染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2,P=0.31;t=1.04,P=0.30)。将新生儿血清HBsAg、HBV DNA和/或PBMC HBV DNA任一项阳性作为判断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标准,宫内感染组的胎盘细胞Caspase3IHC灰度值低于非宫内感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P=0.06);积分光密度值高于非宫内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P=0.03)。(8)新生儿外周血PBMC HBV DNA阳性组的胎盘蜕膜细胞(DC)、绒毛间质细胞(VMC)及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VCEC)的Caspase3IHC灰度值均低于阴性组,积分光密度值均高于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P=0.12;t=1.48,P=0.14;t=1.18,P=0.24;t=1.62,P=0.11;t=0.67,P=0.50;t=0.89,P=0.38);新生儿PBMC HBV DNA阳性组的胎盘滋养层细胞(TC)的Caspase31HC灰度值低于阴性组,积分光密度值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P=0.01;t=2.33,P=0.02)。(9)胎盘组织Caspase3mRNAACt值(CtCaspase3/CtGAPDH值)与胎盘组织凋亡指数(AI)、Caspase3免疫组化积分光密度值(iod)均呈负相关(r=-0.66,P=0.00;r=-0.18,P=0.03),与胎盘组织Caspase3免疫组化灰度值(gray)量止相关(r=0.23,P=0.00)。(10)发生PBMC母-胎转运组胎盘组织Caspase3mRNA的△Ct值(CtCaspase3/CtGAPDH值)低于未发生转运组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P=0.00)。(11)将新生儿血清HBsAg、HBV DNA任一项阳性作为判断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标准,宫内感染组的胎盘组织Caspase3mRNA的ACt值(CtCaspase3/CtGAPDH值)低于非宫内感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P=0.66)。将新生儿血清HBsAg、HBV DNA和/或PBMC HBV DNA任一项阳性作为判断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标准,宫内感染组的胎盘组织Caspase3mRNA的△Ct值(CtCaspase3/CtGAPDH值)低于非宫内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2)。4.母-胎细胞转运及新生儿HBV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1)母-胎细胞转运危险因素的分析:孕妇PBMC HBV DNA、胎盘蜕膜细胞Caspase3蛋白水平及胎盘滋养层细胞凋亡指数被引入回归方程,OR值及95%CI分别为:14.60(5.61-38.00)、1.13(1.01-1.27)及4.09(1.898.85),且它们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值均<0.05,OR95%CI不包括1)。(2)新生儿PBMC HBV DNA阳性危险因素的分析:孕妇PBMC HBV DNA、PBMC母-胎转运被引入回归方程,OR值及95%CI分别为:41.21(11.13-152.64)、17.09(4.91-59.56),且两因素间存在协同交互作用(P值<0.05,OR95%CI不包括1)。(3)新生儿PBMC HBV cccDNA阳性危险因素的分析:孕妇PBMC HBV cccDNA阳性和胎盘凋亡指数被引入回归方程,OR值及95%CI分别为:40.87(9.63-173.41)和0.21(0.07-0.62),两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P值<0.05,OR95%Cl不包括1)。(4)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将新生儿血清HBsAg、HBV DNA任一项阳性作为判断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标准进行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孕妇HBeAg阳性、分娩方式、胎盘滋养层细胞凋亡指数和孕妇年龄被引入回归方程,OR值及95%CI分别为:3.42(1.28-9.12)、0.33(0.12-0.95)、2.14(1.14-4.04)和0.87(0.77-0.99),交互作用分析显示除分娩方式和胎盘滋养层细胞凋亡指数两因素、胎盘滋养层细胞凋亡指数和孕妇年龄两因素间均无交互作用外(P值均>0.05,OR95%CI不包括1),其它两因素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值均<0.05,OR95%CI不包括1);将新生儿血清HBsAg、HBV DNA和/或PBMC HBV DNA任一项阳性作为判断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标准进行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孕妇PBMC HBV DNA阳性、PBMC母-胎转运、胎盘滋养层细胞凋亡指数被引入回归方程,OR值及95%CI分别为:6.95(2.71-17.82)、5.82(1.95-17.36)和2.56(1.33-4.91),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它们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值均<0.05,OR95%CI不包括1)。5.胎盘细胞凋亡在感染HBV的PBMC母-胎转运中的作用(1)86例新生儿PBMC中检出20例HBsAg阳性者,阳性率为23.3%(20/86),即23.3%的新生儿发生PBMC HBV感染;31例GST阳性者,阳性率为36.0%(31/86),即36.0%的母儿发生了PBMC母-胎转运;HBsAg、GST共存者13例,阳性率为15.12%(13/86),即15.12%的母儿发生了感染HBV的PBMC转运;发生PBMC转运者中有41.94%(13/31)发生了感染HBV的PBMC转运。(2)发生PBMC转运的新生儿发生PBMC HBsAg阳性的危险性是未发生PBMC转运的新生儿的4.952,有统计学意义(x2=9.477,P=0.002)。(3)发生PBMC母-胎转运组的胎盘细胞凋亡指数高于未发生转运组的胎盘细胞凋亡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P=0.02);且胎盘滋养层细胞的凋亡率高与PBMC转运相关(t=2.75,P=-0.01)。发生PBMC母-胎转运组的胎盘Caspase3蛋白的表达高于未发生转运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P=0.82;t=0.98,P=0.33)。发生PBMC母-胎转运组的胎盘Caspase3mRNA的表达低于未发生转运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P=0.12)。进一步分析胎盘细胞凋亡与感染HBV的PBMC转运的关系,但未显示感染HBV的PBMC转运与胎盘细胞凋亡率高及胎盘Caspase3蛋白和mRNA的表达有关。(4)新生儿PBMC HBsAg阳性组的胎盘细胞凋亡指数低于阴性组的胎盘细胞凋亡指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74)。新生儿PBMC HBsAg阳性组的胎盘Caspase3蛋白的表达略高于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99;t=0.07,P=0.95)。胎盘Caspase3mRNA的表达与新生儿PBMC HBsAg阳性亦无关(t=0.22,P=0.83)。6.胎盘细胞凋亡在PBMC转运机制中作用的体外研究(1)5×106copies/ml的HBV阳性血清刺激PBMC,共培养12h,24h和48hPBMC的细胞数不断增加,共培养72h左右,细胞数减少。与HBV血.清共培养48h的PBMC发生HBV感染,而清洗细胞的洗液中未检测出HBV DNA。(2)在1μm孔径的Transwell小室共培养模型中Bewo细胞被染上了绿色荧光提示感染HBV的PBMC与Bewo发生了融合。以8μmn孔径的Transwell小室进行细胞迁移试验,下室中检测到标有绿色荧光的PBMC。(3) Bewo与HBV血清和感染HBV的PBMC共培养0h、12h、24h、48h,Bewo+HBV感染组和Bewo+感染HBV的PBMC共培养组的早期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共培养Oh、12h,Bewo+HBV感染组和Bewo+感染HBV的PBMC共培养组,Bewo总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共培养24h、48h,Bewo+HBV感染组总凋亡率与同期的对照组和Bewo+感染HBV的PBMC共培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同一组内不同时间点的早期和晚期凋亡率进行比较,各组中不同时间点的凋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凋亡率呈现增加的趋势,到48h时HBV感染组总凋亡率达到最高。(4)感染HBV的PBMC与Bewo共培养组不同的时间点Bewo细胞Caspase3mRNA的表达量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38.114,P=0.002),且各组间两两比较后,除12h与0hCaspase3mRNA的相对表达量无差异外,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24h和48h组中,随着时间的延长Caspase3mRNA的相对表达量有升高的趋势。(5)感染HBV的PBMC与Bewo细胞共培养48h时,收集下室的PBMC,其HBV DNA拷贝数为(2.565±0.361)×103copies/ml,同时,在此时间点HBV cccDNA的拷贝数为(1.3550±2.473)×103copies/ml,按判断标准HBV DNA拷贝数≥103copies/ml为阳性,HBVcccDNA拷贝数≥102copies/ml为阳性提示此时间点下室中的PBMC发生感染,且HBV发生复制。结论1.将新生儿血清HBsAg、HBV DNA及PBMC HBV DNA任一项阳性作为判断新生儿宫内感染的指标,即若将新生儿PBMC HBV DNA引入作为宫内感染的判定指标,PBMC母-胎转运与新生儿HBV宫内感染有关。2.胎盘HBsAg阳性与新生儿血清HBsAg有关,而与宫内感染无关。3.胎盘各层细胞均发生凋亡,以滋养层细胞凋亡为主。胎盘细胞凋亡增加与PBMC母-胎转运有关。将新生儿血清HBsAg、HBV DNA任一项阳性作为判断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标准,胎盘细胞凋亡与宫内感染无关。将新生儿血清HBsAg、HBV DNA和/或PBMC HBV DNA任一项阳性作为判断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标准,胎盘细胞凋亡则与宫内感染有关。滋养层细胞凋亡与新生儿PBMC HBV DNA有关。4.孕妇PBMC HBV DNA、胎盘蜕膜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及胎盘滋养层细胞凋亡指数是母-胎细胞转运的危险因素;孕妇PBMC HBV DNA、PBMC母-胎转运是新生儿PBMC HBVDNA阳性的危险因素;孕妇PBMC HBV cccDNA阳性是新生儿PBMC HBV cccDNA阳性的危险因素,胎盘凋亡指数是新生儿PBMC HBV cccDNA的保护因素;将新生儿血清HBsAg、HBV DNA任一项阳性作为判断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标准进行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孕妇HBeAg阳性和胎盘滋养层细胞凋亡指数是危险因素,而剖宫产和孕妇年龄是保护因素;将新生儿血清HBsAg、HBV DNA和/或PBMC HBV DNA任一项阳性作为判断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标准进行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孕妇PBMC HBV DNA阳性、PBMC母-胎转运及胎盘滋养层细胞凋亡指数是危险因素。5.以检测PBMC中HBsAg作为PBMC HBV感染的指标时,未显示感染HBV的PBMC转运与胎盘细胞凋亡有关。PBMC母-胎转运与新生儿PBMC HBsAg有关。胎盘细胞凋亡与新生儿PBMC HBsAg无关。6.新生儿PBMC HBV DNA阳性可作为HBV宫内感染的诊断标准之一。PBMC可以作为HBV的载体从母体转运至胎儿血循环造成胎儿感染,PBMC母-胎转运可能是HBV宫内感染的另一条感染途径。7.体外模拟胎盘屏障研究胎盘细胞凋亡和感染HBV的PBMC转运的关系,结果显示胎盘凋亡率与感染HBV的PBMC的迁移率正相关,且感染HBV的PBMC转运至Transwell下室后,可感染下室的PBMC,推论若感染HBV的母亲PBMC转运至胎儿血循环会造成胎儿PBMC HBV感染。

朱宇[4](2010)在《启东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前C/C区变异与肝癌发生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江苏启东是世界着名的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和黄曲霉毒素暴露是导致启东肝癌发生的两大主要原因。虽然日益增多的研究表明,HBV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基因型、血清型及基因变异等)与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进展密切相关,但迄今为止,有关启东肝癌高发区HBV流行毒株的基因组特征及变异与肝癌的关系还研究甚少。本研究从HBV全基因分析入手,筛选潜在肝癌相关突变位点并对一些突变位点进行验证,旨在探讨病毒变异与启东肝癌发生的关系。第一部分启东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分析目的:获得启东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流行毒株的全基因序列,并进行基因型鉴定;在HBV全基因范围内筛选新的肝癌相关突变位点。方法:以蛋白酶K消化/酚-氯仿-异戊醇法提取血清HBV 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从20例肝癌和35例非肝癌患者血清中扩增HBV全基因序列,克隆至T载体,直接测序。另外,对4例肝癌患者肝癌发生前后血清HBV进行相应检测。以MEGA4.1软件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判断HBV的基因型;以Bioedit软件对序列进行突变分析,在全基因范围内筛选与肝癌发生相关的突变位点。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55例HBV全基因序列分型结果显示,47例(85.5%)为C2型病毒,仅有8例(14.5%)为B2型病毒;在20例肝癌和35例非肝癌中,B2、C2基因型的分布并无差异(P>0.05)。全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肝癌患者HBV全基因平均核苷酸突变率显着高于非肝癌患者(0.0150±0.0037vs.0.0110±0.0047,P<0.01),其中,肝癌患者HBV前S2基因(P=0.017)、X基因(P<0.001)、前C/C基因(P=0.001)及P基因(P=0.013)的核苷酸平均突变率分别显着高于非肝癌患者;HBV前S区缺失、前S2区启动子突变、位于前S2基因的T53C突变、位于S基因T766A突变,位于X基因的G1613A、C1653T、A1762T和G1764A突变,以及位于前C/C基因的G1899A、C2002T、A2159G、A2189C和G2203W(A或T)突变可能与启东地区肝癌发生相关。纵向研究显示HBV热点突变在疾病进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结论:在启东地区,HBV基因型别与肝癌发生无相关性。我们筛选出了新的HBV潜在肝癌相关突变,其中T53C、T766A、G1613A、G1899A、C2002T、A2159G、A2189C和G2203W(A或T)突变与肝癌相关的报道较少。这些HBV热点突变在疾病进展过程中逐渐累积,可能于癌前特定时间发生、发挥不同的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启东地区HBV异质性与肝癌发生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启东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前C/C区变异分析目的:根据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验证HBV前C/C区突变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以蛋白酶K消化/酚-氯仿-异戊醇法提取血清HBV 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103例肝癌患者及103例年龄、性别匹配肝炎患者血清HBV前C/C区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直接测序。另外,对13例肝癌患者肝癌发生前后血清HBV前C/C区进行相应检测。以MEGA4.1软件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判断HBV的基因型;以Bioedit软件对序列进行突变分析。应用商品化HBeAg诊断试剂盒检测对患者血清HBeAg进行检测。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V前C/C区G1899A、A2159G、A2189C和G2203W突变与启东地区肝癌高发紧密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G1899A(OR,6.313;95%CI,2.067-19.283;P=0.001)、A2189C(OR,4.251;95%CI,1.621-11.151;P=0.003)和G2203W突变(OR,8.837;95%CI,1.009-77.428;P=0.049)是启东地区肝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纵向结果提示,前C基因G1899A突变在肝癌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1896位可出现回复突变;C基因2159位、2189位虽然在肝癌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回复突变,但其突变状态在癌前2-4年至肝癌发生既已基本保持不变。结论:HBV前C/C区G1899A、A2189C、G2203W突变是启东地区肝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G1899A有累积作用。第三部分启东地区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变异分析目的:探讨HBV核心蛋白在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变异特征。方法:以蛋白酶K消化/酚-氯仿-异戊醇法提取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98例患者肝癌组织HBV前C/C区序列nt.1901-2365进行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另外,对其中33例患者的癌旁组织HBV前C/C区序列进行相应检测。以MEGA4.1软件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判断HBV的基因型;以Bioedit软件对序列进行突变分析。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肝癌组织HBV核心蛋白变异呈簇分布,主要集中在:aa.21-38 (mutation cluster region 1,MCR1), aa.59-63 (MCR2), aa.83-87(MCR3), aa.95-104(MCR4), aa.130-135 (MCR5)和aa.151-155 (MCR6);其中最易发生突变的7个位点依次为氨基酸第130位(38.8%)、97位(37.8%)、87位(23.5%)、135位(14.3%)、27位(14.3%)、100位(11.2%)和第5位(10.2%);在98例患者中,有7例为缺失株,其缺失范围均包括aa.84-97缺失。33对肝癌/癌旁配对组织检测结果显示,癌旁组织核心蛋白的氨基酸平均突变率为0.0217±0.0163个突变/氨基酸,显着高于肝癌组织(0.0141±0.0112个突变/氨基酸,P=0.03)。尤其是癌旁组织HBV核心蛋白aa.39-58及aa.64-82,平均突变率分别显着高于肝癌组织HBV(P值分别为0.028和0.006)。结论:肝癌组织HBV核心蛋白变突变呈非随机分布。癌旁组织HBV核心蛋白aa.39-58及aa.64-82突变率显着高于肝癌组织,可能与肝癌进展呈负相关。

侯稳[5](2008)在《Hofbauer细胞介导HBV宫内感染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Hofbauer细胞通过其表面人膜联蛋白V(hAV)介导HBV宫内感染的细胞分子机制,改良Hofbauer细胞提取方法,观察抗-hAV对阻断HBV感染Hofbauer细胞的效果。方法ELISA法检测受检者血清及培养液上清中HBVM表达;PCR法检测血清、PBMC、CBMC、Hofbauer细胞、绒毛、胎盘、培养液上清及洗液中HBV-DNA;SP免疫组化法检测绒毛、胎盘及胎肝组织中HBsAg、hAV、CD163的分布;机械法+酶联合消化法+Ficoll分离法+差速贴壁培养法多种方法联合分离Hofbauer细胞,SP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结果HBV感染孕妇孕中期引产胎儿及足月分娩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8.33%(2/24)和24.71%(21/85)。109例HBV感染孕妇术后所得胎盘组织有47例发生不同程度的HBV感染,其中新生儿/胎儿宫内感染率为44.68%(21/47),与胎盘组织未发生感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60,P<0.05)。SP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AV不仅表达在HBV感染的孕妇的绒毛及胎盘中,且着色强度较正常对照组深。Hofbauer细胞内检出hAV和HBsAg。孕中期与足月宫内感染组CD163(+)细胞数分别为24.5+2.5个和39.5+2.7个,明显高于同期宫内未感染组织的13.2±3.2个和12.3±2.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孕妇足月分娩胎盘组织Hofbauer细胞HBsAg(+)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61.29%(19/31),明显高于HBsAg(-)组3.70%(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12,P<0.05)。联合分离法可获得纯度与活度均≥90%的Hofbauer细胞。分组进行体外感染实验,发现无论有无辅剂条件下,HBV阳性血清均可以感染Hofbauer细胞。洗涤感染成功的Hofbauer细胞,发现洗液中HBV-DNA含量依次递减,至第12次转阴。去除感染血清并洗涤至最后一次沈液HBV-DNA(-)后培养36h,培养液上清中可检出HBsAg及HBV-DNA。实验中加入抗-hAV,培养24h后,各组细胞内未检出HBV-DNA,洗涤后继续培养72h后,阻断组培养液上清亦未检出HBsAg及HBV-DNA。结论孕妇存在一定程度的HBV感染,可于不同妊娠期传染给胎儿/新生儿,导致宫内感染的发生。胎盘组织及Hofbauer细胞通过其表面的hAV被HBV感染,在HBV宫内感染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法可获取高活度、高纯度的Hofbauer细胞,此法以往未见报道。在离体培养的情况下,HBV可直接依附Hofbauer细胞表面,在无辅剂情况下侵入细胞内,并进行复制表达,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实验证实hAV是HBV侵染Hofbauer细胞的关键受体,抗-hAV可有效阻止HBV感染Hofbauer细胞。

曹彦强[6](2008)在《河南省漯河地区和黑龙江省肇东地区自然人群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慢性肝脏疾病最常见的原因。全世界共有3.5亿慢性HBV感染者,其中75%为亚洲人。多项研究表明,HBV基因型与慢性HBV感染的预后及治疗反应有密切的联系。B基因型感染者和C基因型感染者的临床预后显然不同,可能原因是不同的基因型有不同的复制和抗原决定簇。HBV基因型可能与临床预后相关的原因还不清楚。HBV基因型和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和前C区的变异也有密切联系。基因分型方法应该当作一种研究工具直到基因型知识能够用来预测严重结果的危险性(暴发肝炎,肝硬化,肝癌)或指导治疗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或治疗时间)。我国流行的HBV基因型主要为C型和B型。河南省漯河地区和黑龙江省肇东地区均属于HBV低度流行地区,本研究在2005年HBV感染的调查基础上研究两地区HBV基因型的流行情况和HBV BCP区和前C区的变异情况,为两地区乙肝防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河南省漯河地区自然人群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子流行病学初步分析目的:了解河南省漯河地区自然人群HBV基因型、血清亚型分布情况及基因型与血清亚型的关系;分析HBV基因型与临床类型、HBeAg/抗-HBe血清学状况之间的关系;分析HBV基因型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了解自然人群中HBV S基因的核苷酸水平变异及氨基酸水平变异情况。方法:2005年以河南省漯河地区舞阳县舞泉镇、临颍县固厢乡、召陵区万金为研究现场,以居民为研究对象,对居民进行了一次横断面血清流行病学调查。2006年随访2005年HBsAg阳性者296人,采用固相放射免疫(SPRIA)法检测HBsAg、抗-HBs、抗-HBc、HBeAg和抗-HBe五项乙肝病毒感染指标,综合ALT、B超和临床体检等结果,按照2005年12月10日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2007年提出的《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报批稿)的诊断标准,选择可作出明确临床诊断的25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无症状HBV携带者(ASC)144例,慢性乙型肝炎(CH)110例。男性136例,女性118例。平均年龄35岁。对从254例研究对象中抽取的血清标本采用巢式PCR法扩增HBV DNA。利用QIAamp DNA Blood Mini Kit,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要求从200μl血清中提取HBV DNA,以其作为模板,分别设计合成2对引物扩增HBV S基因。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后,直接将PCR产物送TaKaRa利用ABI PRISMTM 3730XL DNA Analyzer测序。利用DNASTAR软件对测序标本的核苷酸序列与从GenBank中获取的HBV A-H各基因型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绘制基因进化树,确定基因型。由核苷酸序列推导氨基酸序列,确定血清亚型。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进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54例血清标本中,HBV S区阳性者219例,阳性率为86.22%。219例标本的基因型分布为:B基因型22例,占10.05%;C型197例,占89.95%。血清亚型分布为:adr亚型192例,占87.67%;adw2亚型23例,占10.50%;ayr亚型3例,占1.37%;ayw1亚型1例,占0.46%。22例B基因型标本的血清亚型为:adw2亚型21例(占95.45%),ayw1亚型1例(占4.55%);197例C基因型标本的血清亚型为:adr亚型192例(占97.46%),adw2亚型2例(占1.02%),ayr 3例(占1.52%)。不同基因型的血清亚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22例B基因型感染者中,15例(68.18%)为ASC,7例(31.82%)为CH;197例C基因型感染者中,109例(55.33%)为ASC,88例(44.67%)为CH。不同基因型的临床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7)。小于30岁组不同基因型的HBeAg/抗-HBe的血清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0)。大于30岁组不同基因型的HBeAg/抗-HBe的血清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1)。B基因型感染者和C基因型感染者的ALT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4023)。根据HBeAg/抗-HBe的血清学状况把感染者分层,HBeAg阳性的B基因型感染者和C基因型感染者的ALT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168),抗-HBe阳性的B基因型感染者和C基因型感染者的ALT水平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1229)。本次试验共获得219例HBV S基因600nt完整序列结果。分析发现184个位点有碱基替换现象,其中49个位点为同义突变,133个位点为错义突变,3个位点有无义突变。主要结构同源区(MHR,aa100-160)发现60个位点有碱基替换现象,其中35个位点有同义突变,36个位点有错义突变。错义突变中有2个位点产生了有意义的氨基酸突变—Q129H(2例),位于抗原决定簇a的第一个茎环结构内;G145R(1例),位于抗原决定簇a的第二个茎环结构内。HBV S基因每100个核苷酸替换的频数为0.83。HBV S基因每100个氨基酸替换的频数为1.00。结论:1河南省漯河地区的HBV基因型分布以C基因型为主,存在少量的B基因型。2河南省漯河地区的HBV血清亚型分布以adr亚型为主,存在少量的adw2、ayr和ayw1亚型。3 HBV不同基因型的血清亚型的构成不同。B基因型标本的血清亚型主要为adw2,有极少量的ayw1;C基因型标本的血清亚型主要为adr,有少量的adw2和ayr。提示HBV基因型与血清亚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4大于30岁的B基因型感染者比C基因型感染者更有可能较早的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5 B基因型感染者与C基因型感染者的ALT水平没有差别。6 HBV S基因在许多位点有碱基替换现象,近2/3的位点碱基替换为错义突变。自然人群中存在一定的HBV S基因突变,发现1例疫苗相关突变。核苷酸替换的平均频数较低,提示S基因相当保守。第二部分:河南省漯河地区和黑龙江省肇东地区自然人群乙型肝炎病毒前C和C基因突变的分子流行病学初步分析目的:了解河南省漯河地区和黑龙江省肇东地区自然人群慢性HBV感染者HBV BCP区T1762/A1764、前C区A1896变异株的流行率;分析两种变异株感染与HBV基因型、HBeAg/抗-HBe血清学状态及疾病临床类型间的关系;了解两种变异株感染与ALT水平的关系。方法:河南省漯河地区:以第一部分254份血清中HBV S区PCR阳性者219份为研究对象。其中无症状HBV携带者(ASC)124例,慢性乙型肝炎(CH)95例。平均年龄38岁,男性121例,女性98例。黑龙江省肇东地区:2005年,以黑龙江省肇东地区双胜村和先锋村两个农村为研究现场,以全屯居民为研究对象,对全屯居民进行了一次横断面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固相放射免疫(SPRIA)法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三项乙肝病毒感染指标,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HBeAg和抗-HBe两项感染指标。结合1986年这两个现场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综合ALT、B超和临床体检等结果,按照2005年12月10日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选择可作出明确临床诊断且HBV S区PCR阳性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无症状HBV携带者(ASC)78例,慢性乙型肝炎(CH)12例。肝硬化(LC)3例,肝细胞肝癌(HCC)1例,恢复3例。平均年龄34岁,男性52例,女性45例。对从河南省漯河地区219例研究对象和黑龙江省肇东地区97例研究对象中抽取的血清标本采用巢式PCR法扩增HBV DNA。利用QIAamp DNA Blood Mini Kit,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要求从200μl血清中提取HBV DNA,以其作为模板,分别设计合成2对引物扩增HBV C基因。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后,直接将PCR产物送TaKaRa利用ABI PRISMTM 3730XL DNA Analyzer测序,采用荧光标记双脱氧终止法测定所扩增的HBV C基因。在HBV C基因的测序结果中,利用DNASTAR软件推导出BCP区1762位和1764位的核苷酸序列,以及前C区1896位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的HBV参考株进行比对进而确定所获得的测序样本中发生BCP区和前C区突变的标本。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进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河南省漯河地区分别有40.22%和52.51%慢性HBV感染者发生了HBV A1896和HBV T1762/A1764变异。黑龙江省肇东地区有28.57%的慢性HBV感染者分别发生了HBV A1896和HBV T1762/A1764变异。河南省漯河地区C基因型感染者BCP区发生T1762/A1764双突变的频率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55.28%vs.27.78%,P=0.0267)。B基因型感染者和C基因型感染者发生前C区A1896突变的频率没有区别(50.00%vs.39.13%,P=0.3724)。黑龙江省肇东地区C基因型感染者BCP区发生T1762/A1764双突变的频率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36.67%vs.0.00%,P=0.0231)。B基因型感染者和C基因型感染者发生前C区A1896突变的频率没有区别(33.33%vs.29.85%,P=0.8598)。河南省漯河地区BCP区T1762/A1764双突变的检出率高于黑龙江省肇东地区(55.51%vs.33.33%,P=0.0076)。河南省漯河地区和黑龙江省肇东地区前C区A1896突变的检出率没有区别(40.22%vs.30.14%,P=0.1331)。河南省漯河地区抗-HBe阳性HBV感染者发生BCP区T1762/A1764双突变的频率高于HBeAg阳性HBV感染者(76.67%vs.29.11%,P=0.0000)。抗-HBe阳性HBV感染者发生前C区A1896突变的频率高于HBeAg阳性感染者(70.21%vs.2.53%,P=0.0000)。黑龙江省肇东地区HBeAg阳性感染者和抗-HBe阳性感染者发生BCP区T1762/A1764双突变的频率没有区别(P=0.4092)。抗-HBe阳性感染者发生前C区A1896突变的频率高于HBeAg阳性感染者(66.67%vs.2.94%,P=0.0000)。河南省漯河地区BCP区T1762/A1764双突变感染者和野生型感染者的ALT水平没有差别(P=0.4387)。根据HBeAg/抗-HBe的血清学状况把感染者分层,HBeAg阳性组BCP区T1762/A1764双突变感染者的ALT水平高于野生型感染者(P=0.0000)。抗-HBe阳性组BCP区T1762/A1764双突变感染者和野生型感染者的ALT水平没有区别(P=0.4171)。河南省漯河地区前C区A1896突变感染者的ALT水平低于野生型感染者(P=0.0013)。根据HBeAg/抗-HBe的血清学状况把感染者分层,HBeAg阳性组前C区A1896突变感染者和野生型感染者的ALT水平没有区别(P=0.7578)。抗-HBe阳性组前C区A1896突变感染者的ALT水平低于野生型感染者(P=0.0082)。河南省漯河地区CH BCP区发生T1762/A1764双突变的频率高于ASC(63.16%vs.45.92%,P=0.0237)。ASC前C区发生A1896突变的频率高于CH(47.47%vs.31.25%,P=0.0277)。黑龙江省肇东地区ASC发生BCP区T1762/A1764双突变的频率和CH没有区别(P=0.3183)。CH前C区发生A1896突变的频率高于ASC(71.43%vs.24.24%,P=0.0133)。结论:1河南省漯河地区HBV BCP区T1762/A1764双突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黑龙江省肇东地区。河南省漯河地区与黑龙江省肇东地区HBV A1896突变的检出率没有差别。2河南省漯河地区抗-HBe阳性HBV感染者发生BCP区T1762/A1764双突变和前C区A1896突变的频率高于HBeAg阳性HBV感染者。3黑龙江省肇东地区抗-HBe阳性感染者发生前C区A1896突变的频率高于HBeAg阳性感染者4河南省漯河地区HBeAg阳性HBV BCP区T1762/A1764双突变感染者比野生型感染者有较高的ALT水平。5河南省漯河地区HBV前C区A1896突变感染者的ALT水平低于野生型感染者,抗-HBe阳性前C区A1896突变感染者的ALT水平低于野生型感染者,但HBeAg阳性前C区A1896突变感染者与野生型感染者的ALT水平没有区别。6河南省漯河地区和黑龙江省肇东地区C基因型感染者HBV BCP区T1762/A1764双突变的检出率均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C基因型感染者和B基因型感染者前C区A1896突变的检出率没有差别。7河南省漯河地区CH BCP区发生T1762/A1764双突变的频率高于ASC。ASC前C区发生A1896突变的频率高于CH。8黑龙江省肇东地区ASC发生BCP区T1762/A1764双突变的频率和CH没有区别。CH前C区发生A1896突变的频率高于ASC。

王培林[7](2007)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的垂直传递及其突变与表达》文中指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是一种难治性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是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关联的疾病。据统计,世界上约有3亿五千万人携带HBV,每年新增乙肝患者50万~100万,我国感染人数约占世界感染人数的50%。乙肝每年导致至少200万人死亡。然而,迄今乙肝尚无特异有效的临床治疗对策与措施,乙肝的发生率尚未显着降低。因此,HBV感染的传播方式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乙肝经生殖细胞垂直传播的途径尚未得到证实,有关研究报道甚少。HBV是目前所知的最小的嗜肝病毒。HBV DNA长约3.2kb,构成HBV基因组,为部分双链环状病毒。HBV基因组共有4个开放阅读框架P、C、S和X区。本文报道了HBV基因组在男、女乙肝患者睾丸组织、卵巢组织中的基因复制、基因表达和基因突变,HBV基因组在乙肝患者父子、母子间垂直传递,HBV基因组小鼠卵细胞载体的构建和精细胞载体的构建与转HBV基因组小鼠的垂直传递。本研究从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学等方面为HBV基因组经精细胞和卵细胞垂直传递提供了实验证据;乙肝患者的研究和动物实验证明,受到HBV感染的乙肝患者的生殖细胞能够把HBV基因组传递给其发病后出生子女。本文为乙肝垂直传播的理论提供了证据,为HBV感染的干预(如乙肝疫苗的应用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乙型肝炎患者父亲发病后出生子女本文首先研究分析了较大家系、样本的乙型肝炎患者父亲(HBF)、乙型肝炎患者父亲发病后出生子女(HBFa)和乙型肝炎患者父亲发病前出生子女(HBFb)各实验组血清游离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整合型HBV基因组检测率和HBV感染率,发现HBF、HBFa组的3项指标显着高于HBFb组,HBF与HBFa组的3项指标呈一致性增高。说明HBFa组的HBV基因组有可能从HBF组获得。进一步分析了整合在HBF与HBFa基因组内的HBV基因组突变,发现HBF与HBFa父子之间具有完全一致的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单链泳动变位;所分析的的3个家系5个成员的HBF与HBFa的HBV基因组,有U5样序列区和非U5样序列区的3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突变位点完全一致,HBF家系2301父子U5样序列区和非U5样序列区的10个位点的SNP突变位点完全一致。提示HBFa的所有HBV基因组的SNP都应是由整合有HBV基因组的HBF基因组通过精细胞传递所致。为了在产生精细胞的睾丸及附睾组织寻找到组织与细胞学证据,作者又研究了HBF的睾丸及附睾组织细胞内的HBV基因组,发现在HBF睾丸及附睾组织中存在大量的HBV基因组,主要分布在曲细精管的基底部。显然,为HBV基因组在父子之间的垂直传递提供了组织学和细胞学的证据。本文关于HBV基因组父子间垂直传递的研究为首次报道。第二,首次大样本的研究了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均阳性乙肝患者母亲(HBM)孕妇的卵巢组织样本HBV基因组基因的表达,检测HBsAg在卵巢组织的分布与表达,发现HBsAg主要分布在卵巢组织的血管管壁及周围的间质细胞内,在卵巢皮质的卵泡细胞胞质中检测到HBsAg。说明在卵巢组织和卵泡细胞内存有HBV基因组,卵巢组织和卵泡细胞受到了HBV的感染。为母婴之间HBV基因组通过卵细胞的垂直传递提供了组织学与细胞学的证据。进一步分析了HBM卵巢组织与外周血、HBM新生儿脐带血存在的HBV基因组。发现在HBM卵泡组织中检测到HBV基因组,其检测率与HBM新生儿脐带血中HBV基因组的检测率呈一致性增高,显着高于对照组。说明HBM新生儿细胞内的HBV基因组可能是来自HBM,是通过卵细胞传递而来。因为HBM孕妇的卵巢组织样本HBV基因组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已提供了组织学与细胞学的基础。同时,本文进一步研究了HBM卵巢石蜡组织切片组织细胞内的HBV基因组与分布,发现在HBM卵巢组织中检测到HBV基因组,分别分布在卵巢皮质的卵泡细胞,髓质的血管管壁以及血管周围间质细胞中。说明HBV感染了卵巢组织,在卵巢组织和卵泡细胞中存在HBV基因组。又进一步为母婴间通过卵细胞垂直传递HBV基因组提供了组织学和细胞学的证据。本文关于HBV基因组母子间垂直传递的研究为首次报道。第三,应用人的生殖细胞进一步研究HBV基因组的垂直传递,涉及伦理学的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应用阳离子脂质体-质粒pBR322-HBV DNA共转染小鼠卵细胞,证明HBV基因组可以通过脂质体转染进入小鼠卵细胞,卵细胞可以作为HBV基因组的载体;为培育证明HBV基因组可以经卵细胞垂直传递子代的动物模型提供了前提条件。第四,运用精子载体共培养和体内转染法共转染小鼠精细胞,发现小鼠精子有一定俘获外源HBV基因组的能力,并发现HBV基因组在小鼠精细胞的分布。作者应用精子载体法建立了HBV基因组经精细胞垂直传播的转HBV基因组小鼠模型。为HBV基因组经生殖细胞垂直传递提供了实验证据。为HBV感染的垂直传播提供了实验证据。HBV基因组垂直传递的研究有助于探讨、阐明HBV感染传播的机制与途径。除在乙肝传播的理论上有所突破之外,还将为HBV感染的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这在降低乙肝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优生优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谢新宝[8](2006)在《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变异与宫内感染及产前阻断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亚洲母婴传播是HB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宫内感染是免疫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国内多项研究表明无症状HBV携带孕妇孕28周起每四周肌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400Iμ,直至临产,能显着降低HBV的宫内感染率。既往研究发现HBV S区野生株和变异株均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并可能是免疫接种失败的重要原因。HBV前C(precore PC)区是宿主免疫攻击的靶表位,C启动子区(core promoter CP)特别是基本C启动子区(basic core promoter BCP)在病毒复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前C区及CP区变异和宫内感染的关系尚无母亲和新生儿配对的研究报道。国外文献报道长期大剂量应用HBIG可引起HBV S区基因变异使病毒发生逃逸突变;我们课题组最近研究发现产前阻断常规剂量的使用HBIG并没增加HBV S区基因的变异。作为免疫制剂,HBIG对HBV前C区和BCP区有何影响还未有人进行过研究。本课题对HBV前C区和CP区变异与宫内感染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产前阻断(产前注射HBIG)与HBV前C区、CP区变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HBV前C区和C启动区变异与宫内感染的关系目的:探讨孕妇HBV前C区、基本C启动子区(BCP)变异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无症状慢性HBV携带临产孕妇及其新生儿99对(产前阻断组58对,非产前阻断组41对)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EIA法检测HBsAg、HBeAg,22例产前阻断组新生儿EIA法检测血清抗-HBs;99对母子采用巢式PCR法扩增HBV前C区和BCP区核苷酸片断,ABI3730型DNA自动荧光测序仪对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1)58例产前阻断组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22.4%)明显低于41例非产前阻断组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43.9%)(x2=5.15,p=0.023);22例产前阻断组新生儿9例(40.9%9/22)抗HBs阳性。(2)82例孕妇HBV前C区和BCP区核苷酸片断扩增测序成功,最常见的变异是1896G→A、1762A→T、1764G→A、1752A→G、1799C→G变异。1896G→A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25.0%)与未检出1896G→A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37.0%)差异无显着性(x2=0.236,p=0.627);1762A→T/1764G→A连锁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22.2%)与未检出该连锁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37.2%)差异无显着性(Fisher’s精确检验p=0.470);1752A→G/1799C→G连锁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26.3%)与未检出该连锁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36.5%)差异无显着性(x2=0.297,p=0.586);1799C→G单独变异宫内感染率(45.6%)与未检出该点单独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32.4%)无显着性差异(x2=0.258,p=0.611);各常见变异孕妇组间宫内感染率也无显着性差异(Fisher’s精确检验p均>0.05)。(3)60对母子均扩增测序成功,母子前C区和BCP区核苷酸序列存在很大差异,45对母子前C区和BCP区核苷酸序列不一致。结论:(1)产前阻断能显着降低HBV的宫内感染率,HBIG中的抗-HBs经胎盘摄取,使胎儿提早获得被动免疫可能是其机制;(2)HBV前C区和BCP区常见变异对宫内感染率无明显影响;(3)HBV前C区和BCP区变异株和野生株均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变异株和野生株的传播按其生物学特性对个体有所选择。第二部分产前注射HBIG对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的影响目的:探讨产前阻断(产前注射HBIG)对乙肝病毒前C区和BCP区核苷酸序列的影响。方法:无症状慢性HBV携带孕妇120例(HBIG组67例,非HBIG组53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EIA法检测血清HBsAg、HBeAg,巢式PCR法扩增HBV DNA前C区和BCP区核苷酸片断,ABI3730型DNA自动荧光测序仪对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1)HBIG组33例孕妇收集到阻断前后双份血清,阻断前后血清HBV DNA载量无显着性差异(t=0.375,P=0.709);23例孕妇阻断前后HBV DNA前C区、BCP区均扩增测序成功,阻断前/后HBV前C区+BCP、前C区、BCP区核苷酸的替代变异率分别为0.15%/0.14%、0.70%/0.55%、1.69%/1.65%,阻断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Fisher’s精确检验p均>0.05);阻断前后1896G→A、1899G→A、1762A→T、1764G→A等热点总变异发生率分别为27.2%、13.0%,阻断后热点总变异发生率明显低于阻断前(x2=5.717,p=0.017),1896G→A、1899G→A、1762A→T、1764G→A各热点变异的发生率阻断前/后分别为30.4%/17.4%、17.4%/4.3%、26.1%/13.0%、34.8%/17.4%,阻断后各热点变异的发生率均低于阻断前,但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13例阻断前或阻断后检测到热点变异的孕妇阻断后热点总变异发生率(23.1%)明显低于阻断前(48.1%)(x2=7.09,p=0.008);(2)53例HBIG组孕妇/47例非HBIG组孕妇临产时HBV DNA前C区+BCP、前C区、BCP区核苷酸的替代变异率分别为0.9%/0.8%、0.3%/0.3%、1.1%/0.9%,两组无显着性差异(Fisher’s精确检验p>0.05);HBIG组/非HBIG组孕妇1896G→A、1899G→A、1762A→T、1764G→A热点总变异发生率及各热点变异发生率分别为5.7%/10.1%、9.4%/14.9%、0/2.1%、7.5%/10.6%、5.7%/12.8%,HBIG组热点总变异发生率及各热点变异的发生率均低于非HBIG组,但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产前阻断(注射HBIG)不能降低孕妇体内的HBV DNA水平;(2)产前阻断并不增加孕妇HBV DNA前C区、基本核心启动子区核苷酸变异;(3)产前阻断可能使孕妇体内HBV前C区、基本核心启动子区热点变异的发生减少,这种转变的意义和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李雅彬[9](2005)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唾液中HBV DNA定量检测研究》文中指出乙型肝炎是世界性分布的传染病,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之一。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血液及其制品、静脉用药、污染针头注射、性传播及母婴垂直传播等。但尚有相当部分的HBV感染者无明显危险因素暴露史,说明可能存在其他传播途径。据报道HBV携带者的唾液可能具有潜在的传染性。国内外有对乙肝患者唾液进行血清学标志物和HBV DNA检测的相关报道,在乙肝患者的唾液里检测出了HBsAg,HBeAg,HBV DNA,但相关报道的例数较少,其临床意义尚无结论。病毒DNA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和传染的重要标志。本实验的目的是建立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唾液中HBV DNA的方法,并对6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唾液中的HBV DNA含量进行检测,研究HBV DNA在唾液中的分布状况及含量,以及与血清HBV DNA之间的关系,观察不同口腔卫生指标对唾液HBV DNA状况的影响,探讨唾液在该病传播流行中的意义。 材料和方法:检测对象为我院2005年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60例,均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我们对检测对象进行了口腔检查包括:菌斑指数(PI)、牙龈指数(GI)、探针深度(PD)。检测对象均无口腔粘膜病和口腔粘膜破损。唾液和血液均为同时收集,即刻检验。唾液的取样:自然留取清亮唾液1ml,取500ul定量检测,采用Trizol方法裂解唾液中DNA,氯仿-异丙醇方法进行分离和提取,并对唾液进行了隐血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PCR法检测HBV DNA,对慢性HBV感染者唾液和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1、60例慢性HBV感染者中唾液HBV DNA阳性34例,阳性率为56.7%,阳性者平均HBV DNA含量为4.16±0.57(拷贝数/ml的对数);血液中HBV DNA阳性54例,阳性率为90%,阳性者平均HBV DNA含量为6.19±1.17(拷贝数/ml的对数)。60例慢性HBV感染者的唾液HBV DNA阳性率和含量均显着低于血液(x2=17.045,p=0.000<0.05;t=9.399,p=0.000<0.05)。54例血液HBV DNA阳性者中唾液HBV DNA阳性例数为34例,阳性率为63%,血液HBV

张华坤[10](2005)在《乙型肝炎病毒DNA在人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垂直传递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在HBsAg、HBeAg阳性孕妇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HBV DNA(含U5序列)在孕妇及其新生儿中的垂直传递,进一步研究HBV通过生殖细胞的垂直传递,探讨HBV垂直传递的机制。 方法:取21例HBsAg、HBeAg阳性孕妇及20例正常对照孕妇的卵巢组织和对应的新生儿脐带血,对卵巢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化(SP法)技术检测HBsAg的表达情况;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卵巢组织利用显微分离技术分离卵泡,提取卵泡DNA及脐血DNA,PCR技术检测HBV DNA。 结果:①21例患者中,14例卵巢组织检测出HBsAg表达,阳性率为66.7%(14/21),其中5例在皮质的卵泡细胞、髓质的血管管壁及血管周围间质细胞中检测到HBsAg,阳性率为23.8%(5/21),其余9例的HBsAg分布在卵巢髓质中,对照组中未检测到HBsAg,两组的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实验组中,8例卵泡HBV DNA(+),相应新生儿脐血中,6例HBV DNA(+),感染率为75%(6/8),1例卵泡HBV DNA(—),新生儿脐血HBVDNA(+)。对照组中卵泡HBV DNA(—),新生儿脐血HBV DNA(—),两组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①在国内外研究中首次以乙肝阳性孕妇的卵巢组织及其新生儿脐带血为实验材料,在卵巢皮质卵泡细胞中检测到HBsAg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高度统计学意义;②本研究结果证明,乙肝病毒可通过生殖细胞传播,孕妇卵泡组织、脐血HBV DNA感染率为75%(6/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③孕妇感染乙肝病毒是卵巢组织受到感染的原因,其感染方式可能系血液传播。

二、从HBsAg阴性血清中检出HBeAg阳性20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HBsAg阴性血清中检出HBeAg阳性2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围产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第一部分 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与胎儿严重畸形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CMV宫内感染
        1.3 孕妇CMV感染
        1.4 CMV感染的诊断
        1.5 CMV宫内感染的防治
        1.6 孕妇CMV感染的筛查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严重畸形胎儿的CMV感染状况以及病理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孕妇CMV感染状况与畸形胎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3.6 全文总结
        3.7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江苏省7月-12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免疫力调查
    第一章 绪论
        1.1 HBV病毒学
        1.2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
        1.3 HBV流行病学
        1.4 免疫预防措施
        1.5 儿童免疫预防失败的因素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江苏省7月-12岁儿童HBV感染以及免疫力调查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总结
        2.6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出生缺陷标本调查表

(2)新生儿联合免疫后乙肝携带产妇母乳喂养的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胎盘细胞凋亡在HBsAg阳性孕妇PBMC母—胎转运机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胎盘细胞凋亡在HBsAg阳性孕妇PBMC母-胎转运机制中作用的人群研究
    第一章 HBsAg阳性孕妇PBMC母-胎转运与孕妇HBV感染及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标本采集与制备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PBMC的HUM GSTM1、ACE基因多态性的检出情况
        2.3 HBsAg阳性孕妇PBMC母-胎转运结果
        2.4 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乙肝病毒标志物检出情况
        2.5 HBsAg阳性孕妇HBV感染状态与PBMC母-胎转运的关系
        2.6 HBsAg阳性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与PBMC母-胎转运的关系
        2.7 HBsAg阳性孕妇PBMC HBV DNA及cccDNA与PBMC母-胎转运的关系
        2.8 PBMC母-胎转运与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
        2.9 母亲、新生儿血清/PBMC HBV DNA分布情况
        3 讨论
    第二章 胎盘HBV感染与HBsAg阳性孕妇母-胎细胞转运及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标本采集与制备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均衡性检验
        2.3 胎盘HBV感染情况
        2.4 胎盘HBV感染与PBMC母-胎转运的关系
        2.5 胎盘HBV感染与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
        3 讨论
    第三章 胎盘细胞凋亡与HBsAg阳性孕妇母-胎细胞转运及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
        一、胎盘细胞凋亡与HBsAg阳性孕妇PBMC母-胎转运及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Tunel法检测胎盘组织凋亡情况
        2.2 HBsAg阳性孕妇胎盘细胞凋亡与PBMC母-胎转运的关系
        2.3 胎盘HBV感染与胎盘细胞细胞凋亡的关系
        2.4 胎盘细胞凋亡与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
        2.5 胎盘各层细胞凋亡与新生儿PBMC HBV感染的关系
        3 讨论
        二、胎盘Caspase3蛋白与PBMC母-胎转运及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胎盘组织Caspase3蛋白检测结果
        2.2 胎盘组织凋亡指数与Caspase3蛋白相关性分析
        2.3 HBsAg阳性孕妇胎盘细胞Caspase3蛋白与PBMC母-胎转运的关系
        2.4 胎盘HBV感染与胎盘细胞Caspase3蛋白的关系
        2.5 胎盘组织Caspase3蛋白与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
        2.6 胎盘各层细胞Caspase3蛋白与新生儿PBMC HBV感染的关系
        3 讨论
        三、胎盘Caspase3 mRNA与PBMC母-胎转运及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胎盘组织Caspase3 mRNA检测结果
        2.2 胎盘组织凋亡指数、Caspase3蛋白与Caspase3 mRNA的相关性分析
        2.3 HBsAg阳性孕妇胎盘细胞Caspase3 mRNA与PBMC母-胎转运的关系
        2.4 胎盘HBV感染与胎盘细胞Caspase3mRNA的关系
        2.5 胎盘组织Caspase3 mRNA与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
        2.6 胎盘组织Caspase3 mRNA与新生儿PBMC HBV cccDNA的关系
        3 讨论
    第四章 母-胎细胞转运及新生儿HBV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母-胎细胞转运危险因素的分析
        2.2 新生儿PBMC HBV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
        2.3 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胎盘细胞凋亡在感染HBV的PBMC母-胎转运中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均衡性检验
        2.3 PBMC HBsAg及GST分布的情况
        2.4 PBMC转运与新生儿PBMC HBsAg阳性的关系
        2.5 胎盘HBV感染与PBMC转运及新生儿PBMC HBsAg阳性的关系
        2.6 胎盘细胞凋亡与PBMC转运及感染HBV的PBMC转运的关系
        2.7 胎盘细胞凋亡与新生儿PBMC HBsAg阳性的关系
        3 讨论
第二部分 胎盘细胞凋亡在PBMC转运机制中作用的体外研究
    第一章 Bewo细胞与PBMC共培养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细胞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细胞生长曲线
        2.2 体外HBV感染PBMC的情况
        2.3 Transwell小室观察PBMC细胞迁移情况
        3 讨论
    第二章 胎盘细胞凋亡在感染HBV的PBMC转运中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材料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Bewo细胞的凋亡
        2.2 Bewo细胞凋亡率与PBMC迁移率的相关性分析
        2.3 感染HBV的PBMC与Bewo共培养时Bewo细胞Caspase3 mRNA的表达情况
        2.4 感染HBV的PBMC与Bewo共培养Transwell下室中PBMC HBV感染情况
        3 讨论
全文小结
本文研究特色
参考文献
综述 HBV宫内感染中母-胎PBMC转运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启东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前C/C区变异与肝癌发生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启东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启东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前C/C区变异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启东地区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变异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及申请专利
致谢

(5)Hofbauer细胞介导HBV宫内感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或附表清单
注释说明清单
引言
1 HBV垂直传播的研究进展
    1.1 HBV垂直传播途径
    1.2 HBV垂直传播与免疫耐受
    1.3 HBV垂直传播的阻断
    1.4 结语
2 Hofbauer细胞介导HBV宫内感染的体内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Hofbauer细胞介导HBV宫内感染的体外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或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河南省漯河地区和黑龙江省肇东地区自然人群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河南省漯河地区和黑龙江省肇东地区自然人群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初步分析
    引言
    第一部分 河南省漯河地区自然人群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子流行病学初步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河南省漯河地区和黑龙江省肇东地区自然人群乙型肝炎病毒前C 和C 基因突变的分子流行病学初步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7)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的垂直传递及其突变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乙型肝炎病毒(HBV)及其基因组的生物学特性
        1.1 HBV 及其基因组
        1.2 HBV 基因组的生物学特性
    2. HBV 感染的嗜肝性和泛嗜性
    3. HBV 感染的传播方式
        3.1 母婴传播
        3.2 宫内感染
        3.3 分娩期感染
        3.4 产后感染
    4. 乙肝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4.1 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4.2 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4.3 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5. HBV 基因组通过生殖细胞进行垂直传递的研究
        5.1 HBV 基因组通过精子垂直传递的研究
        5.2 HBV 基因组通过卵子垂直传递的研究
    6. 问题和展望
第二章 HBV 基因组在乙肝患者睾丸组织中的表达与父子间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材料
        2.2 实验试剂与试剂成分
        2.3 常用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HBV 基因组U5 样序列的检测
        3.2 HBF 及其HBFa 和 HBFb HBV 感染率
        3.3 PCR-SSCP 分析
        3.4 HBV 基因组U5 样序列SNP 分析
        3.5 HBF 睾丸及附睾石蜡包埋组织HBV 基因组PCR 检测
        3.6 巢式PCR 扩增阳性的HBF 睾丸及附睾组织原位杂交结果
    4. 讨论
        4.1 乙肝的遗传流行病学分析
        4.2 血清游离型HBV 基因组检测与垂直传递
        4.3 PBMC 整合型HBV 基因组检测与垂直传递
        4.4 HBV 基因组的PCR-SSCP 突变分析与突变的垂直传递
        4.5 HBV 基因组的SNP 分析与SNP 的垂直传递
        4.6 HBF 睾丸及附睾组织HBV 基因组的存在
        4.7 FISH 技术对HBV 基因组在组织细胞内的准确定位
第三章 HBV 基因组在乙型肝炎患者卵巢组织中的表达与垂直传递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试剂与器材
        2.3 器材及来源
        2.4 方法
    3. 结果
        3.1 HBM 卵巢组织HBsAg 的表达
        3.2 孕妇卵泡组织及其新生儿脐带血HBV 基因组的PCR 扩增
        3.3 HBM 的卵巢石蜡切片FISH 检测
        3.4 HBM 卵巢组织与卵泡细胞HBV 基因组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3.5 HBM 卵泡及新生儿脐带血HBV 基因组PCR 方法检测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3.6 HBM 卵泡组织FQ-PCR 检测HBV 基因组
    4. 讨论
        4.1 HBsAg 在卵巢组织的表达
        4.2 HBM 母子间的HBV 基因组的垂直传递
        4.3 研究HBV 基因组经卵细胞垂直传递的意义
第四章 HBV 基因组小鼠卵细胞载体的构建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材料与方法
        2.3 器材及其来源
        2.4 方法
        2.5 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小鼠单个卵细胞的分离及透明带的消化
        3.2 小鼠卵细胞中HBV 基因组检测结果
        3.3 转染小鼠卵细胞内及卵巢组织中 HBV 基因组检测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4. 讨论
        4.1 小鼠卵细胞俘获HBV 基因组
        4.2 HBV 基因组通过小鼠卵细胞垂直传递
第五章 HBV 基因组小鼠精细胞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小鼠的垂直传递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小鼠精细胞俘获HBV 基因组的检测
        3.2 小鼠精子俘获外源HBV 基因组的原位杂交检测
        3.3 提取幼鼠尾DNA,检测HBV 基因组
        3.4 检测转基因小鼠HBV RNA 的表达
        3.5 HBV 检测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4. 讨论
        4.1 小鼠精细胞对外源基因具有主动捕获性
        4.2 体外转染外源PBR322-HBV DNA 进入鼠精细胞
        4.3 PCR 和FISH 方法检测精子捕获外源HBV 基因组
        4.4 经输精管及附睾管内精子细胞转染法建立HBV 基因组垂直传递的小鼠模型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
致谢

(8)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变异与宫内感染及产前阻断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变异与宫内感染的关系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入选条件
        二、试剂与器材
        三、实验方法
    结果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二、新生儿的检出情况
        三、双阳性和单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的情况
        四、注射HBIG和未注射HBIG孕妇及其新生儿的情况比较
        五、孕妇HBV前C区、BCP区变异与新生儿宫内感染
        六、新生儿HBV DNA前C区、BCP区序列分析
    讨论
        一、HBV宫内感染与产前阻断
        二、前C区、BCP区变异与慢性HBV感染
        三、前C区、BCP区变异与宫内感染
    小结
第二部分 产前注射HBIG对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的影响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试剂与器材
        三、实验方法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产前阻断组孕妇阻断前后的比较
        三、HBIG组和非HBIG组孕妇临产时的情况比较
    讨论
        一、产前注射HBIG与HBV DNA水平
        二、产前注射HBIG与HBV前C区、BCP区变异
        三、产前注射HBIG与HBV前C区、BCP区热点变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论着
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和C启动子区变异的研究进展
        1. 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的结构和功能
        2. 前C区与C启动子区变异的生物学特点
        3. 前C区与C启动子区变异与慢性乙肝
        4. 前C区与C启动子区变异与急性乙肝
        5. 前C区与C启动子变异与肝细胞肝癌(HCC)
        6. 前C区与C启动子区变异与抗病毒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和预防研究进展
附: 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发表文章

(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唾液中HBV DNA定量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索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乙型肝炎病毒DNA在人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垂直传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四、从HBsAg阴性血清中检出HBeAg阳性20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围产感染的临床研究[D]. 林晓倩. 南京大学, 2016(02)
  • [2]新生儿联合免疫后乙肝携带产妇母乳喂养的安全性分析[D]. 马晓晋. 泰山医学院, 2014(01)
  • [3]胎盘细胞凋亡在HBsAg阳性孕妇PBMC母—胎转运机制中的作用[D]. 魏俊妮. 山西医科大学, 2012(10)
  • [4]启东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前C/C区变异与肝癌发生关系的研究[D]. 朱宇. 复旦大学, 2010(07)
  • [5]Hofbauer细胞介导HBV宫内感染的研究[D]. 侯稳. 安徽理工大学, 2008(04)
  • [6]河南省漯河地区和黑龙江省肇东地区自然人群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初步分析[D]. 曹彦强. 河北医科大学, 2008(01)
  • [7]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的垂直传递及其突变与表达[D]. 王培林.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3)
  • [8]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变异与宫内感染及产前阻断关系的研究[D]. 谢新宝. 复旦大学, 2006(02)
  • [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唾液中HBV DNA定量检测研究[D]. 李雅彬.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5(06)
  • [10]乙型肝炎病毒DNA在人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垂直传递的研究[D]. 张华坤. 青岛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HBsAg阴性血清检测HBeAg阳性20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