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几种特殊状态

新生儿的几种特殊状态

一、新生儿的几种特殊状态(论文文献综述)

孔凯霆[1](2019)在《新生儿疼痛表情识别演示系统的开发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表明,新生儿一出生就具有感知疼痛的能力,持续大量的疼痛刺激对新生儿后天的成长发育具有重大不良影响,因此及时有效的疼痛评估与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而新生儿缺乏语言表达疼痛程度的能力,目前主要依靠人工进行疼痛程度评估判断,费时费力且带有主观性,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高效、准确、便捷的自动化评估系统来辅助家长和医护人员加以判断。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新生儿疼痛表情识别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常用的深度学习网络架构比较复杂,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与较高的硬件配置,通常需要部署运行在大型服务器上,因此本文另辟蹊径,对新生儿疼痛表情识别的相关技术做了进一步探索,特别研究了移动终端神经网络的压缩移植与部署,进而完成移动终端新生儿疼痛程度自动评估系统的构建与设计,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1)建立和扩充新生儿疼痛表情图像库。无论是深度学习还是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都需要图像数据作为支撑,因此前期主要工作就是采集新生儿面部表情视频,并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科学评估分类,建立了由500多个视频组成的视频库,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人工裁剪标定,最终建立了包含安静、哭泣、轻度疼痛和重度疼痛四类表情总共约12000张的新生儿疼痛表情图像库。(2)新生儿面部检测算法的研究。研究使用单镜头多盒检测器(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SSD)算法来进行新生儿的面部检测。SSD算法的优点是检测速度快,可以在较好的检测效果下达到实时性的要求,缺点是对于小目标的检测效果不理想,而临床应用中拍摄的新生儿脸部区域占整幅画面的比例不会太小,所以该缺点可以忽略。实验结果表明,在新生儿面部轻微遮挡、偏转的情况下该算法仍然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3)新生儿疼痛表情识别算法的研究。研究对比了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LBP+SVM)、VGG网络和MobileNet网络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新生儿疼痛表情识别中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新生儿安静、哭泣、轻度疼痛和重度疼痛四类表情VGG网络的识别效果最好,识别准确率达到了79.84%,但该网络较MobileNet参数量多、计算量大,只能部署在服务器上;MobileNet的识别效果次之,76.25%左右,但是其参数量少,计算量小,适合移植到手机移动终端;LBP+SVM的识别精度最低,65.7%左右。(4)新生儿疼痛表情识别系统设计。研究了卷积神经网络压缩移植相关理论,对VGG网络进行压缩并对比分析各类压缩算法的压缩效果,最后分别研究设计了基于LBP+SVM、基于VGG(部署在云端服务器上)、基于MobileNet的手机端新生儿疼痛表情识别系统。

薛辛东,黄敬孚,宋国维,陶建平,陈贤楠,曾其毅,陆铸今,孙眉月,孙波,张宇鸣,张灵恩,刘春峰,许峰[2](2002)在《常频呼吸机在儿科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3](2016)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卫办妇幼发[2016]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我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准确解读评审标准,我委组织制定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

陈璐[4](2019)在《月子中心母婴护理服务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二胎政策出台,母婴护理行业逐渐兴起并受到社会重视。但目前该行业发展存在着行业认知参差不齐,行业规范相对无序,行业服务质量水平存在落差等问题,如何提升行业服务品质,优化服务流程,塑造行业服务新形象,成为当下一个现实需求。本文从服务设计角度出发,调研了母婴护理服务的行业沿革与现状,比较了月子中心母婴护理行业类型与服务模式,结合笔者自身投资运作的绍兴悦上安和母婴专护中心的服务系统设计项目实践,通过对用户(产妇和新生儿)调研得到的真实数据为研究基础,总结出母婴护理服务的主要接触点,并分析各接触点存在的效用与联系,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月子中心母婴护理服务蓝图,以智能化技术来支持设计创新,主要打造面向用户端和服务端的模块化应用设计,以扁平化服务流程设计打造具备体验友好的服务系统,形成感性愉悦的用户旅程,以实现服务的优化输出,为母婴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提升月子中心的服务效率和经济价值,促进月子中心母婴护理服务的行业发展。

吴丹[5](2019)在《脑功能和针灸脑图谱光声成像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现代脑成像技术为神经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可视化基础。目前基于脑功能和结构测绘影像的工具主要分为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两种类型。宏观成像技术与微观成像技术探测到的脑世界信息有必要进行有效的整合。光声层析成像技术(PAT)应运而生,这种混合成像方式可以用相同的对比机制轻松地涵盖微观和宏观世界的多尺度信息。该技术已经发展成为神经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法之?。论文中我们发展了?种无创动态光声脑功能可视化解决方案,该方案可以提供在?管尺度的视角下全脑皮层以及深层脉管系统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的功能和结构图像。该技术可以用来研究基于血流动力学的脑氧合和脑代谢两方面的功能活动,并且具有高时间分辨率及高空间分辨率等优点。既能对特定的伴随神经活动的脑功能区域进行准确、可靠的定位,又能进行长期反复的动态扫描,实时追踪脑内信号的改变。本论文从光声成像基本理论出发,从克服光的穿透深度以及透过头颅检测光声信号这两大光声脑成像的技术难题着手。设计并搭建了两套PAT脑成像系统,构建了用于脑功能成像的技术平台,开辟了光声脑功能成像应用研究的崭新领域。对新型造影剂的开发、造影剂脑部传递效应、药物响应、出血性脑卒中的监测、缺血性脑卒中的监测与治疗、针灸神经调控效应的监测等多方面应用都开展了深入的并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这些应用分别涉及到一些神经科学中需要解决的作用机理以及诊断和治疗的难题,填补了光声脑成像在这方面应用的空白。这项PAT技术,将会被?泛应用到?动物大脑生理和病理功能的研究和实践中。这项技术有希望开启光学脑功能成像新纪元,进一步推动脑科学的完善和深化。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汇总如下:1、设计并搭建了两套光声层析成像系统,构建了用于脑功能成像的技术平台;第二套基于阵列探测器及多通道采集的PAT系统是对第一套的全面升级。2、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和统计,对国内外用于光声分子影像与微波热声分子影像的造影剂做了非常详细的综述,还讨论了目前光声与微波热声分子影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研究的发展方向。3、开发了一种基于针灸阳陵泉—金纳米球的新型复合光声造影剂,基于活体实验验证了该复合造影剂可以提高大脑皮层脉管系统与周围组织间的成像对比度以及成像分辨率。4、开发了基于一种对比剂溶液(PEG-GNRs)和物理辅助方法(小鼠足三里穴(ST36)针灸)相互结合的增强光声脑成像对比度及深度的策略。同时也为针灸改善药物(造影剂)传递分布、提高药物疗效的机理提供新的线索。发现了针灸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光声成像的“造影剂”。5、利用PAT技术将低剂量和高剂量黄连素对小鼠的脑血流动力学影响进行了活体实验研究。证明了黄连素能够在特定的脑功能区内引起不同程度的HbT浓度增加。验证了PAT可以成为观察药物引起的脑血流动力学响应的强有力的工具,并且可为药物浓度和剂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6、利用PAT对胶原酶诱导出血性脑卒中这种脑疾病进行了全面的评估。PAT可对小鼠的血肿病变的形态变化,包括血肿的位置、形状和大小进行长时间的可视化监测。它还可以对血肿周围区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肿占位效应以及血肿占位导致血肿周围区域的缺血缺氧情况做出测绘。该研究证明了PAT技术有潜力成为监测脑卒中治疗效果的有力工具,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7、基于光声层析成像/激光散斑成像这种双模态成像模式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针灸治疗方案进行应用研究。得到针灸阳陵泉穴位治疗脑缺血时会引起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血流速度的相应响应,针灸可对缺血血管扩张以及再灌注这一非常有意义的结论。该项研究证明了PAT有助于监测和评估针灸对脑卒中的疗效和作用机制。重要的是,基于两种脑卒中类型的实验研究,为PAT技术可区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提供强有力的证据。8、开展了部分PAT脑成像的临床前可行性验证的离体以及活体研究。利用受到脑部创伤的大鼠大脑活体实验以及恒河猴脑离体实验对光声成像技术临床前的能力进行了评估,证明了光声成像技术在新生儿脑成像方面的临床应用潜力。9、首次搭建了针灸脑科学的无创PAT动态可视化技术平台。首次基于>200例的光声脑功能成像实验对针灸引起的脑血流动力学响应绘制了全面的图谱。对小鼠周身17个穴位,每个穴位引起的对应变化都做了详细的统计。针灸每个穴位引起大脑活动的10个皮层分区都可精准定位。该技术有可能会成为解释针灸密码,书写针灸字典的重要现代望诊技术。在此过程中设计并制作了专门用作PAT成像过程中实施针灸的小鼠支架。

唐尚锋[6](2018)在《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旨在梳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迁移路径,构建乡村基本公共卫生协作系统绩效评估模型并对分别由公立卫生院和民营医院主导的主流和特殊公私协作模式进行绩效循证比较,明确项目绩效的内生规律和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之间关系,提出以系统绩效改善为导向的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管理策略,为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文献研究法。基于英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中文数据库CNKI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变迁,分析系统动力学理论,并分别通过词频分析法和Citespace引文可视化图谱分析法界定公私伙伴关系内涵和探索公私合作研究前沿。(2)现场调查法。第一阶段于广东、湖北、河南和重庆进行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过程和项目绩效的基线调查;第二阶段于湖北、河南和贵州的12个农村公私协作系统收集最新的绩效数据;第三阶段于对河南某案例乡镇分别由民营医院和公立卫生院主导的公私协作模式绩效进行监测,为绩效循证提供数据支撑。(3)德尔菲法与熵值法。通过德尔菲法评价协作系统绩效评价指标框架,筛选绩效评价指标和确定权重,并运用熵值法优化部分客观绩效指标权重系数。(4)数理统计方法。在公私协作要素与项目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中运用相关性分析。运用加权TOPSIS法综合比较主流和特殊公私协作模式绩效,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慢性病患者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绩效的影响。(5)定性比较分析法。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法验证培训、分工协作、督导考核、激励约束、沟通反馈等五大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假设。(6)系统基模分析与流位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彼德·圣吉系统基模诊断公共卫生绩效增长问题,并借助流位流率入树建模法规范构建公共卫生绩效系统动力结构流图。(1)农村地区存在分别由乡级公立卫生院和民营医院主导,私立村医参与,政府部门监管的主流和特殊类型的两种公私协作模式。为达到多方共赢目标,乡村主体间探索形成了包含业务培训、监督考核、沟通交流、激励约束等在内的公私协作机制。(2)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概念框架结构、过程、结果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公共卫生项目绩效内生主线是通过扩大重点人群覆盖面、个体项目的服务内容以及群体项目绝对数量,增加服务相对数量和规范性等来获得服务对象的满意度、重点人群健康、群体项目效果等。源于外生变量对中间变量的作用以及中间变量、过程变量以及结果变量内外部相互影响,公私协作机制直接对中间变量和过程结果变量产生影响。(3)在排除干扰因素后,典型案例的公私协作系统综合绩效随着时间向后推移而呈现逐渐递增关系,主流模式绩效整体优于特殊协作模式,主要源于结构绩效上的绝对优势。然而,尽管特殊模式在结果绩效呈现下滑趋势,但仍然优于主流模式。两者在协作制度要素直接产生的绩效上差异不明显。(4)公私协作紧密程度、激励机制和督导考核影响项目绩效的根本因素,高绩效结果受监督考核机制的影响。在协作不紧密或监督考核强度较弱的情况下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导致低项目绩效,而高绩效结果与激励约束机制无关。服务能力影响绩效的前提是开展紧密协作,与经费激励挂钩的高强度督导考核和高强度技能培训是提高服务能力的重要方式。【结论】过程和结果绩效源于有效的公私协作机制,协作紧密度与督导考核机制影响较大。案例表明中卫生院主导的协作模式绩效优于社会资本主导的特殊模式,但其所在特殊地理位置、积极性不容忽视。时间是决策者采用社会资本主导提供公益性服务不得不面临的风险,同时决策者需要关注由于潜在重点人群基数的不确定可能导致出现牺牲重点人群筛查绩效来维持较高的管理水平,进而将新晋重点人群拒绝在免费项目之外的现象。为了提高协作绩效水平,本研究建议合理设定绩效目标,加强关系治理,提高乡级协作管理水平,奖励和约束机制并重,加【主要结果】强人才内涵建设,准确把握重点人群对项目的合理需求。【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基于定量比较为主流公私协作模式绩效优于特殊型协作模式以及发现时间是社会办医疗机构公益行为的关键风险因素提供了证据支撑。(2)基于定性比较分析论证了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的循证关系,并运用系统动力学结构流图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熵值法仅对部分客观指标权重进行了优化,部分主观性指标赋分值得进一步推敲。(2)受样本量限制而设计的公私协作机制解释变量有限,公私协作机制对绩效的作用难以完全避免受研究者主观影响。

罗菲[7](2019)在《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与建国之初同样被列为卫生工作重点的烈性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同,新法接生直至1985年才基本得到普及,时间跨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若干历史时期,其中原因也远非普遍接种疫苗那样简单。因此,研究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历史过程,勾勒新法接生推行的社会图景,探究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各种因素,剖析影响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即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方法:在掌握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对新中国推行新法接生直至基本普及的全过程加以系统考察,从而再现新法接生推行的基本历史面貌。与此同时,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新法接生的36年间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变迁,采用医疗社会史与医疗经济学研究的分析工具,在综合考察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政治运动、经济水平、人力资源和传统生育观念是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到新法接生率的起伏变化的命题。成果:通过分析推行新法接生的各个构成要素,诸如宣传动员、人力资源、推广方式、组织管理等,全面梳理新法接生推广的基本历史经验,客观再现新中国新法接生由推广到基本普及的历史。通过查阅、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史料,发现“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率存在虚高的成分,而“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时期农村产妇受到的医疗照顾也并不像前此论者所估计的那样少。“文革”时期许多中、高级妇幼保健人员或参加巡回医疗队,或被下放到农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新法接生的推广,他们培训的“在地化”初级医疗人员也为“文革”后期新法接生迅速推广并普及储备了人力资源。在构建新法接生推行历史图景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史料,对旧产婆改造、妇幼保健员培训、助产教育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结合社会制度变迁,对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演变轨迹进行了梳理,并剖析了其中隐含的内在逻辑。在乡村医疗卫生人员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传统中医业者以其技术水平、庞大数量和广泛分布,受到政府关注,并被组织到新法接生推行工作之中。文中还对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行特色作了分析,并结合政策环境,提出医疗资源配置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收集与分析各地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数据的基础上,生动再现新法接生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波浪式走向,借助医疗社会学、人口学等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影响新法接生推行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推动力量与影响因素,提出导致这种起伏变化及新法接生推广历时36年才宣告基本普及的原因,主要在于政策环境多变、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经济条件落后、传统生育观念影响等几个方面。结论:本文力求在再现新法接生普及历史面貌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新中国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主要成就及基本历史经验,并由此揭示出新法接生普及耗时长久的主要原因及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背后隐藏的内外制约因素。自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行以来,保护妇婴健康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中心工作,采取了团结改造己有人员,培训新生力量,大力宣传新法接生,并在城乡和厂矿广泛建立新法接生组织和机构的一系列措以施,运用点面结合、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法,在全国展开消灭新生儿破伤风和产妇产褥热的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妇幼保健人员的艰苦努力,新法接生于1959年在城市基本普及,此后,推行新法接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新法接生推行的过程,伴随着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构成新中国新法接生推行的独特面貌。在新法接生宣传中,除了教育民众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外,重点在通过新旧对比,激发民众对新的人民政权的认同感。在接生员培训方面,既有接生技能内容的培训,也带有土地改革、合作化、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鲜明时代特色,其中也能看到传统中医或隐或显的影响。在执业资格管理上,1949-1957年间较严格地实施专业化与证照制度;限于农村地区的各方面条件,1958年提出卫生人员都要做新法接生工作的要求,1963年正式提出只要采用了消毒接生与消毒断脐的方法,即使是家属或亲邻等实施的接生操作一样算作新法接生,事实上弱化了对接生员执业资格的管理,并使新法接生的技术要求降到了最低。1978年后,在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着重推广了1963年以后的做法,从而提高了这种低技术含量的新法接生推行的速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的质量及新法接生率的稳定性。“文革”时期虽然妇幼保健机构大量撤销,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但由于前此“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以及“文革”时期包括妇产科专家在内的大批中、高级医疗卫生人员的下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优质资源下沉的效果,部分地区农村母婴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采取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法接生推行办法,加之农村经济逐步好转,医疗装备与专业人员基本到位,妇幼保健网基本形成,新法接生很快在全国基本普及。

王诗韵[8](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新生儿面部检测与跟踪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生儿疼痛自动评估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医护人员对新生儿进行疼痛评估,而新生儿面部检测与跟踪是自动评估系统的前提和基础,能够滤除疼痛表情识别过程中的干扰信息,进而提高识别率。然而,现有的面部检测算法都是基于成年人样本进行设计的,但是新生儿与成年人之间存在较大的面部特征差异,因此本文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自适应地学习适合新生儿面部的特征表达,实现对新生儿的面部检测和跟踪,具体工作如下:(1)建立新生儿图像数据库。数据库是进行新生儿面部检测和跟踪算法研究的基础,通过对采集到的原始新生儿视频进行预处理操作可建立一个包含角度、背景以及面部状态变化的图像数据库。(2)基于改进的多层次特征深度学习算法的新生儿面部检测。本文根据新生儿面部特征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层次特征深度学习算法,利用多层次特征图的检测方式提升了新生儿面部检测的速度或精确率。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一方面采用ZFNet基础网络结构作为特征提取层能够有效提高检测速度;另一方面根据基础网络结构选取合适层次的特征图可以将检测精确率提高至98.2%。(3)基于YOLOv2算法的新生儿面部检测。对新生儿图像的标注框尺寸进行K-means聚类能够得到最佳的默认框尺寸,从而有效地改善了检测性能。本文将YOLOv2算法、多层次特征深度学习算法以及多任务级联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实验对比,结果表明YOLOv2算法具有最佳的检测效果,精确率为99.5%。并且明显改善了在新生儿侧脸、遮挡以及表情状态变化情况下的检测性能。(4)新生儿面部跟踪算法的研究。本文研究了核相关滤波算法和全卷积孪生网络算法的基本原理,并应用于新生儿面部跟踪中。实验结果表明,全卷积孪生网络算法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同时对具有遮挡、光照以及尺度变化的新生儿视频的跟踪效果也明显优于核相关滤波算法,且能满足实时性的要求。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9](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认为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魏兴梅,陈彪,崔丹默,郝欣平,陈树斌,王杰,李永新,Rosenfeld RM,Shin JJ,Schwartz SR[10](2016)在《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应用指南(2004版修订)》文中研究表明本指南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指南,为诊断、监测和管理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提供建议。文章概括了临床决策建议,各项临床建议之间的关系以流程图(图1)表示。本指南强调合理诊断并对不同的管理策略提供选择,包括观察、医疗干预和转诊进行手术治疗。这些建议提供给初级保健医师和其他卫生保健人员来共同帮助管理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二、新生儿的几种特殊状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的几种特殊状态(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疼痛表情识别演示系统的开发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新生儿疼痛表情识别基本流程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卷积神经网络压缩相关理论
    2.1 卷积神经网络概述
    2.2 卷积神经网络基本结构
    2.3 卷积神经网络压缩
        2.3.1 低秩近似
        2.3.2 剪枝与稀疏约束
        2.3.3 参数量化
        2.3.4 二值网络
        2.3.5 紧凑的网络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生儿面部检测算法
    3.1 人脸检测方法概述
    3.2 基于SSD算法的新生儿面部检测
        3.2.1 SSD的网络结构
        3.2.2 SSD的训练方法
    3.3 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3.3.1 实验软硬件平台的搭建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新生儿疼痛表情识别
    4.1 新生儿疼痛表情图像数据库的建立
    4.2 基于VGG网络的新生儿疼痛表情识别
        4.2.1 网络模型的结构
        4.2.2 模型参数配置
        4.2.3 VGG-16网络实验及结果分析
        4.2.4 VGG-16压缩效果分析
    4.3 基于MobileNet网络的新生儿疼痛表情识别
        4.3.1 网络模型的结构
        4.3.2 模型参数配置
        4.3.3 MobileNet-V2网络实验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生儿疼痛表情识别演示系统的实现
    5.1 基于云服务器构建的新生儿疼痛程度自动评估系统
        5.1.1 系统设计思路及技术方案
        5.1.2 系统基本功能与使用
    5.2 基于手机移动终端构建的新生儿疼痛程度自动评估系统
        5.2.1 系统设计思路及技术方案
        5.2.2 系统基本功能与使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常频呼吸机在儿科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呼吸机工作原理和应用指征
2 通气模式的选择问题
    1.呼吸类型的概念:可分为4类 (见表2) 。区分呼吸类型的依据是:①启动或触发吸气的机制是什么?②吸气切换或转换为呼气的机制, ③吸气相的气流如何进行限制或调节?
    2.机械通气模式的概念:所谓机械通气模式, 实际上就是控制 (或指令) 、辅助、支持和CPAP (自主呼吸) 4种呼吸类型不同组合。正压通气模式可分为以下两类:即压力预置 (流量可变) 型通气 (pressure preset ventilation, PPV) 和容量预置 (压力可变) 型通气 (volume preset ventilation, VPV) , 见表3。
    3. 通气模式选择的原则
3 机械通气与自主呼吸的协调问题
4 关于呼吸机参数的调节
5 常见疾病的机械通气策略问题
6 机械通气并发症
7 呼吸机撤离问题
8 呼吸机养护问题

(4)月子中心母婴护理服务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2章 月子中心母婴护理服务行业调研分析
    2.1 行业背景与现状
        2.1.1 月子文化背景
        2.1.2 月子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2.1.3 女性的社会分工角色改变
    2.2 母婴护理行业类型比较
        2.2.1 按地域类型比较
        2.2.2 按性质类型比较
        2.2.3 按人员配置类型比较
    2.4 母婴护理用户需求分析
        2.4.1 月子中心目标人群情况分析
        2.4.2 产妇特征与需求分析
        2.4.3 新生儿特征及需求分析
        2.4.4 新生儿家庭对护理人员的需求
        2.4.5 母婴护理相关人员互动关系图解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月子中心母婴护理中的服务设计认知
    3.1 服务设计理论
        3.1.1 服务设计概念与要素
        3.1.2 服务设计的3 个层次模型
        3.1.3 服务设计的流程
        3.1.4 服务设计的方法与工具
    3.2 母婴护理服务设计认知
        3.2.1 现状设计分析
        3.2.2 现状设计评价
    3.3 母婴护理服务设计对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设计实验
    4.1 服务接触点分析
        4.1.1 显性接触点
        4.1.2 隐性接触点
        4.1.3 显隐性接触点的潜在互相影响关系
        4.1.4 接触点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4.2 设计实验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
        4.2.3 实验实施与结果
    4.3 月子中心母婴护理服务系统设计切入点思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月子中心母婴护理服务系统设计
    5.1 月子中心母婴护理服务设计新理念
        5.1.1 月子中心母婴护理服务新定义
        5.1.2 新定义下的月子中心服务蓝图
    5.2 服务项目的模块化分类设计
        5.2.1 母婴服务板块
        5.2.2 业务管理板块
    5.3 服务系统的扁平化流程设计
    5.4 服务信息的智能化管理设计
        5.4.1 母婴护理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后台框架
        5.4.2 母婴护理智能信息管理系统两个端口功能设计
    5.5 月子中心母婴护理服务系统设计的商业价值转化
    5.6 APP界面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专业能力展示
致谢
附录

(5)脑功能和针灸脑图谱光声成像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脑功能检测技术发展概况及现状
    1.2 脑功能光声层析成像技术发展概况及现状
        1.2.1 光声层析成像技术简介
        1.2.2 脑功能光声层析成像技术发展概况及研究现状简介
        1.2.3 多尺度光声脑成像简介
        1.2.4 活动和静息状态下的功能性光声脑成像研究简介
    1.3 光声层析成像技术在针灸神经调控中研究价值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创新点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光声成像技术理论基础与系统搭建
    2.1 引言
    2.2 光声效应
        2.2.1 经验描述
        2.2.2 严格理论描述
    2.3 光声成像图像重建算法
        2.3.1 一维深度信息和B扫描图像重建算法
        2.3.2 延迟叠加图像重建算法
        2.3.3 非线性迭代重建算法
    2.4 光声层析成像实验系统简介
        2.4.1 基于单元超声换能器的环形扫描光声层析成像系统
        2.4.2 基于阵列超声换能器的光声层析成像系统
        2.4.3 激光源
        2.4.4 半环形阵列超声换能器
        2.4.5 控制电路与数据采集模块
    2.5 光声层析成像性能影响因素
        2.5.1 图像空间分辨率的影响因素
        2.5.2 成像深度的影响因素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造影剂的光声分子影像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用于光声与微波热声成像的造影剂综述
        3.2.1 光声分子影像造影剂
        3.2.2 多模态影像中的复合材料应用
        3.2.3 光声造影剂在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
        3.2.4 微波热声分子影像造影剂
    3.3 基于金纳米颗粒的仿体和离体实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针灸阳陵泉辅助金纳米球对大脑光声对比度的增强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动物
        4.2.2 实验系统
        4.2.3 造影剂:金纳米球型颗粒
        4.2.4 针灸穴位选取
        4.2.5 实验操作
        4.2.6 统计分析方法
    4.3 基于针灸辅助造影剂的方法对小鼠大脑进行光声成像的实验研究
        4.3.1 对照组实验结果
        4.3.2 针灸组实验结果
        4.3.3 复合组实验结果
        4.3.4 统计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足三里针灸和金纳米棒的新型复合光声造影剂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动物
        5.2.2 实验系统
        5.2.3 金纳米棒颗粒
        5.2.4 针灸穴位选取
        5.2.5 实验操作
        5.2.6 统计分析
    5.3 结果及讨论
        5.3.1 金纳米棒注射对光声脑成像的影响
        5.3.2 针灸足三里穴位对光声脑成像的影响
        5.3.3 复合外部刺激对光声脑成像的影响
        5.3.4 统计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AT监测黄连素对脑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内容简介
    6.3 实验方法
        6.3.1 实验动物以及实验操作方法
        6.3.2 黄连素的制备和给药法
        6.3.3 PAT实验系统简介
        6.3.4 脑功能分区模板以及图像处理
        6.3.5 统计分析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光声层析成像技术监测出血性脑卒中的实验研究
    7.1 引言
    7.2 研究背景
    7.3 实验方法
        7.3.1 实验动物
        7.3.2 脑出血模型造模方法
        7.3.3 实验系统
        7.3.4 多光谱重建算法
        7.3.5 出血面积计算方法
        7.3.6 统计分析方法
    7.4 实验结果
        7.4.1 基于750nm波长的出血性脑卒中实验研究
        7.4.2 基于多波长的出血性脑卒中实验研究
        7.4.3 基于双波长的定量光声成像实验研究
        7.4.4 统计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PAT及 LSI双模态技术监测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8.1 引言
    8.2 实验方法
        8.2.1 实验动物造模方法以及操作方法
        8.2.2 PAT/LSI双模态实验系统简介
        8.2.3 穴位选取
    8.3 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实验结果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光声脑功能成像技术临床前可行性实验研究
    9.1 引言
    9.2 项目提出的背景
    9.3 实验方法
        9.3.1 实验动物
        9.3.2 实验系统
    9.4 大鼠脑出血PAT成像实验结果
        9.4.1 案例1
        9.4.2 案例2
        9.4.3 案例3
        9.4.4 案例4
    9.5 基于恒河猴头盖骨的PAT离体成像实验
    9.6 PAT在新生儿脑功能成像方面的可行性应用调研
    9.7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活体大脑皮层针灸光声脑图谱
    10.1 引言
    10.2 实验方法
        10.2.1 实验动物以及操作方法
        10.2.2 实验系统简介
        10.2.3 穴位选取以及模板绘制
    10.3 结果分析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和展望
    11.1 本论文研究总结
    11.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卫生领域公私合作热点研究
        1.2.1 国外卫生领域公私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1.2.2 国内卫生领域公私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1.2.3 国内外卫生领域公私合作研究的述评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建设路径演变
        2.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引入阶段
        2.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探索阶段
        2.1.3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度建设阶段
        2.1.4 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分析
    2.2 基本公共服务公私协作内涵界定
        2.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内涵
        2.2.2 农村公共卫生供给的公私主体界定
    2.3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供给系统
        2.3.1 系统动力学中的系统观点
        2.3.2 绩效理论中的卫生系统
        2.3.3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系统
        2.3.4 协作行为与博弈论思想
    2.4 系统动力学理论
        2.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4.2 系统基模分析工具
        2.4.3 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建模
        2.4.4 入树基模集的生成
    2.5 本章小结
3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模型研究
    3.1 农村地区公私协作系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理论框架
        3.1.1 宏观系统绩效评估框架
        3.1.2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框架
        3.1.3 农村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系统绩效框架
    3.2 公共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2.1 项目绩效备选指标
        3.2.2 专家的基本情况
        3.2.3 基于德尔菲法的指标权重
    3.3 基于熵值法的公共卫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3.3.1 指标优化方法的选择
        3.3.2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优化
        3.3.3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相关关系研究
    4.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现状
        4.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的组织管理模式
        4.1.2 农村基层卫生系统公私协作机制
        4.1.3 农村公私协作机制运行的问题
    4.2 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系统要素
        4.2.1 公私协作的结构要素分析
        4.2.2 农村公私协作系统服务能力
        4.2.3 乡村两级公私协作主体协作的主观意愿调查及因素分析
    4.3 公私协作系统要素与绩效间的相关性分析
        4.3.1 社会条件与项目过程绩效之间的关系
        4.3.2 管理制度与项目绩效相关性
        4.3.3 项目数量、质量和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4.3.4 乡村公私协作系统项目绩效内生机理框架
    4.4 本章小结
5 公私协作模式与公共卫生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
    5.1 典型公私协作模式
        5.1.1 概述
        5.1.2 样本乡镇乡村两级公共卫生协作模式
    5.2 公私协作机制与基本公共卫生绩效的循证分析
        5.2.1 结构绩效分析
        5.2.2 过程绩效分析
        5.2.3 结果绩效分析
    5.3 公共卫生绩效综合比较
        5.3.1 基于加权TOPSIS法的绩效评估
        5.3.2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综合绩效的比较
        5.3.3 公共卫生服务绩效增长类系统基模分析
        5.3.4 问题类系统分析基模
    5.4 公私协作模式的形成、发展与组织管理挑战
        5.4.1 主流模式与特殊模式的形成契机
        5.4.2 两种公私协作模式的SWOT比较
        5.4.3 两种公私协作模式组织管理的问题、风险和挑战
    5.5 本章小结
6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机理与改进策略研究
    6.1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机理
        6.1.1 项目工作绩效的表现形式
        6.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的共生关系
        6.1.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内生规律
    6.2 公私协作机制对项目绩效影响的验证
        6.2.1 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
        6.2.2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结果
        6.2.3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分析
    6.3 基于系统动力学反馈结构的绩效改进策略
        6.3.1 基于项目绩效机理的因果关系
        6.3.2 公共卫生系统绩效的反馈基模生成集
        6.3.3 公共卫生项目绩效系统动力流图
        6.3.4 改善项目绩效的策略建议
7 研究结论
    7.1 主要结论
        7.1.1 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系统与项目制度变迁
        7.1.2 公共卫生绩效概念框架与项目绩效机理
        7.1.3 公私协作主流模式与特殊模式绩效循证
        7.1.4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路径
    7.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7.2.1 研究的创新
        7.2.2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与调查问卷

(7)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缘起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核心概念:新法接生及其演变
    2. 前人研究述评
        2.1 涉及“新中国新法接生”的史学着述
        2.2 有关新中国新法接生队伍及其管理机构的研究
        2.3 接生制度化与社会动员
        2.4 新中国新法接生研究的多个面向
        2.5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3. 研究的范围、分期及意义
        3.1 研究对象的范围
        3.2 研究对象的分期
        3.3 研究目的
        3.4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
        4.3 创新之处
    5. 文献资料
        5.1 文献来源
        5.2 文献资料的甄选原则
第一章 新法接生推行的三种传统
    1. 民国时期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1.1 新法接生推行被纳入国家卫生行政
        1.2 卫生试验区的工作与新法接生推行试点
        1.3 助产教育与接生婆培训开启生育医疗化进程
        1.4 建立妇婴卫生公共服务网络的尝试
        1.5 免费接生实践及其经验
    2.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2.1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新法接生推广的理论基础
        2.2 陕甘宁边区建立和完善妇幼卫生制度
        2.3 开展群众性新法接生宣传
        2.4 多样化的新法接生队伍培训
        2.5 加强新法接生的组织管理
        2.6 积极团结各方面力量推行新法接生工作
    3.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3.1 学习苏联医学的历史选择
        3.2 学习苏联先进的妇幼卫生组织管理经验
        3.3 学习苏联经验改革助产教育制度
        3.4 引进新技术,为新法接生注入时代内容
        3.5 学习苏联经验中存在的问题
    4.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新法接生宣传
    1. 进行新法接生宣传的必要性
        1.1 新生儿破伤风与产妇产褥热高发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1.2 歧视妇女歧视助产的旧生育思想普遍存在
        1.3 新法接生宣传是打破旧思想束缚的有力措施
        1.4 新法接生宣传是构建“人财两旺”新社会的思想武器
    2. 不同历史时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宣传主体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2.2 1960年代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实施主体
        2.3 1970-1985年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3. 结合政治运动宣传新法接生理念
        3.1 土改时期新法接生宣传
        3.2 结合“大跃进”宣传新法接生
        3.3 结合革命话语宣传新法接生
        3.4 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新法接生
    4. 综合利用多种宣传形式,使新法接生家喻户晓
        4.1 利用妇幼卫生展览会等受众面广的宣传形式扩大影响面
        4.2 利用个别谈话或小型会谈的方式专注点上深入
    5. 宣传工作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5.1 宣传工作的成效
        5.2 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 小结
第三章 新法接生队伍培养与提高
    1. 初级新法接生人员培养
        1.1 旧产婆改造与新法接生员培训
        1.2 妇幼保健员训练与女赤脚医生培训
    2. 学校教育
        2.1 新中国早期的助产士培训
        2.2 助产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2.3 助产士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的培养
        3.1 由学校培养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3.2 由中级晋升而来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3.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
    4. 在职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4.1 行政干部的培训与提高
        4.2 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5. 小结
第四章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1.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1.1 国家政策与各省市举措
        1.2 各地试点区域选择与重点培养
        1.3 由点带面的工作方法
    2. 个案分析:广东兴宁县新法接生工作的全面推广
        2.1 兴宁县开启新法接生试点工作
        2.2 新法接生工作全面推广
    3. 民族地区的新法接生推广
        3.1 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广的方针政策
        3.2 新法接生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实践
    4. 小结
第五章 新法接生的管理措施
    1. 新法接生队伍的组织形式
        1.1 群众性妇幼保健组织
        1.2 国家举办的妇幼保健专业机构
    2. 新法接生队伍的管理措施
        2.1 加强党政领导,实行第一书记挂帅
        2.2 实行劳动报酬与免费接生的双向经济驱动机制
        2.3 建章立制,严格制度管理
        2.4 建立妇幼保健网,实施一体化管理
        2.5 启动评模奖优的荣誉激励机制
    3. 小结
第六章 新法接生与中医
    1. 传统中医学产科理论与实践
        1.1 产科专着中与新法接生有关的分娩方法论述
        1.2 产科专书以外的医书中与新法接生相关的论述
        1.3 与产前检查及产后疾病防治有关的中医理论与实践
    2. 产婆(接生员)接产中体现的中医理论
        2.1 优秀产婆接生技术源于中医理论
        2.2 接生员运用中医理论处理难产
    3. 中医积极参与新中国新法接生推广
        3.1 中医积极参与新法接生宣传
        3.2 中医参与培训与辅导管理接生员队伍
        3.3 中医理论与实践对新法接生的促进
    4. 中医被纳入新法接生制度之中
第七章 推行新法接生的成就及历史经验
    1. 新法接生推行工作的成就
        1.1 在全国基本普及新法接生,保障母婴生命健康
        1.2 建立起一支数量庞大的妇幼保健队伍,促进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开展
        1.3 革除旧生育习俗,初步形成科学生育观
        1.4 加强新法接生科学研究,推动助产学与产科学学术进步
        1.5 保障国家建设的劳动力供给,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的发展
        1.6 新法接生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2. 普及新法接生的基本历史经验
        2.1 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根本保障
        2.2 持续有效的宣传工作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思想基础
        2.3 接生队伍建设是普及新法接生的人力保障
        2.4 创建制度化接生模式是新法接生普及的组织基础
        2.5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新法接生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
        2.6 合理解决接生报酬是调动新法接生队伍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2.7 善用传统中医力量丰富了新法接生理论并促进其推广
    3. 小结
第八章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1. 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的起伏
        1.1 作为评价标准的新法接生率
        1.2 全国历年新法接生率呈现阶段性变化
    2. 1958-1959年新法接生率修正
        2.1 “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统计方法直接导致新法接生率过高
        2.2 通过《人口志》等资料修正新法接生率
        2.3 通过回顾性调查修正新法接生率
    3.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3.1 变动较大的政策环境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3.2 人力资源匮乏迟滞新法接生普及进程
        3.3 长期经济水平低下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3.4 传统生育观念长期存在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4. 除旧布新非易事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法接生大事记
    附录2 《医士、药剂士、助产士、护士、牙科技士暂行条例》摘录
    附录3 广东省农村接生员之组织领导
    附录4 关于普及新法接生工作的报告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8)基于深度学习的新生儿面部检测与跟踪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面部检测研究现状
        1.2.2 面部跟踪研究现状
    1.3 新生儿面部检测与跟踪系统的基本流程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深度学习相关技术
    2.1 深度学习概述
    2.2 深度学习基本理论
        2.2.1 感知器模型
        2.2.2 激活函数
        2.2.3 目标函数
        2.2.4 前向和反向传播
    2.3 卷积神经网络
        2.3.1 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2.3.2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新生儿面部检测
    3.1 面部检测方式介绍
    3.2 基于MTCNN算法的新生儿面部检测
        3.2.1 MTCNN算法的网络结构
        3.2.2 多任务协同训练
    3.3 基于多层次特征深度学习算法的新生儿面部检测
        3.3.1 多层次特征深度学习算法的网络结构
        3.3.2 候选区域的生成
        3.3.3 多层次特征层的选取
    3.4 基于YOLOv2算法的新生儿面部检测
        3.4.1 YOLOv2算法的网络结构
        3.4.2 细粒度特征
        3.4.3 维度聚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生儿面部跟踪算法
    4.1 基于KCF算法的新生儿面部跟踪
        4.1.1 KCF算法的基本框架
        4.1.2 线性岭回归
        4.1.3 核空间岭回归
    4.2 基于SiamFC算法的新生儿面部跟踪
        4.2.1 SiamFC算法的基本框架
        4.2.2 模型参数配置
        4.2.3 孪生网络的相似性学习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实验平台简介
    5.2 实验数据库简介
        5.2.1 数据库的建立流程
        5.2.2 数据库的预处理
    5.3 新生儿面部检测评价标准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新生儿面部检测
        5.4.2 新生儿面部跟踪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9)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10)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应用指南(2004版修订)(论文提纲范文)

1 与前指南的不同之处
2 引言
3 目的
4 卫生保健负担
    4.1 发病率。
    4.2 对患儿和家庭的影响。
    4.3 直接和间接花费。
5 方法
    5.1 一般方法和文献检索。
    5.2基于循证医学的决策建议分类。
    5.3 财务信息公开和利益冲突。
6 指南的关键临床决策建议
    6.1 临床决策建议1a鼓气耳镜。
        6.1.1 临床决策建议1a和1b的建议要点。
        6.1.2 支持文件。
    6.2 临床决策建议2鼓室导抗图。
        6.2.1临床决策建议2的建议要点。
        6.2.2 支持文件。
        6.2.3 对鼓室声导抗的理解。
        6.2.4 鼓室声导抗是对鼓气耳镜的辅助。
        6.2.5声导抗的解释及其局限性。
    6.3 临床决策建议3未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
        6.3.1临床决策建议3的建议要点。
        6.3.2 支持文件。
    6.4 临床决策建议4a识别高危儿童。
        6.4.1 临床决策建议4a和4b的建议要点。
        6.4.2 支持文件。
        6.4.3 诊断高危患儿。
        6.4.4 评估高危儿童。
    6.5 临床决策建议5筛查健康儿童。
        6.5.1 临床决策建议5的建议要点。
        6.5.2 支持文件。
    6.6 临床决策建议6患者教育。
        6.6.1 临床决策建议6的建议要点。
        6.6.2 支持文件。
        6.6.3 产生OME的危险因素。
        6.6.4 OME自然病程。
        6.6.5最小化OME影响的办法。
        6.6.6 管理或预防OME的危险因素。
        6.6.7 OME药物治疗。
    6.7临床决策建议7观察等待。
        6.7.1 临床决策建议7的建议要点。
        6.7.2 支持文件。
    6.8 临床决策建议8a类固醇激素。
        6.8.1 临床决策建议8a、8b和8c的建议要点。
        6.8.2 支持文件。
        6.8.3口服或局部用类固醇激素。
        6.8.4 抗生素。
        6.8.5 抗组胺药和减充血剂。
        6.8.6 其他治疗。
    6.9 临床决策建议9听力测试。
        6.9.1 临床决策建议9的建议要点。
        6.9.2 支持文件。
        6.9.3 了解听力测试。
        6.9.4 OME对听力水平的影响。
        6.9.5 听力测试的方法。
        6.9.6 听力下降的管理。
        6.9.7 高危婴幼儿和儿童。
    6.1 0 临床决策建议10言语和语言。
        6.1 0. 1 临床决策建议10的建议要点。
        6.1 0. 2 支持文件。
    6.11临床决策建议11COME监管。
        6.1 1. 1 临床决策建议11建议要点。
        6.1 1. 2 支持文件。
        6.11.3监管COME的理由。
        6.1 1. 4 监管期间COME的管理。
        6.12.1临床决策建议12a和12b的建议要点。
        6.12.2支持文件。
        6.12.4≥4岁患儿手术治疗。
        6.1 2. 5 OME手术家长参与共同决策制定。
    6.13临床决策13结果评估。
        6.1 3. 1 临床决策建议13的建议要点。
        6.13.2支持文件。
7 实施注意事项
8 研究需求
    8.1 诊断。
    8.2 新生儿听力筛查。
    8.3 高危儿童。
    8.4 观察等待。
    8.5 药物治疗。
    8.6 听力、语言和言语。
    8.7 手术。
    8.8 过敏管理。
9 结论

四、新生儿的几种特殊状态(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疼痛表情识别演示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 孔凯霆.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2]常频呼吸机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 薛辛东,黄敬孚,宋国维,陶建平,陈贤楠,曾其毅,陆铸今,孙眉月,孙波,张宇鸣,张灵恩,刘春峰,许峰.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2(01)
  • [3]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6(08)
  • [4]月子中心母婴护理服务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D]. 陈璐.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5]脑功能和针灸脑图谱光声成像技术[D]. 吴丹.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6]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D]. 唐尚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7]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D]. 罗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基于深度学习的新生儿面部检测与跟踪算法的研究[D]. 王诗韵.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9]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10]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应用指南(2004版修订)[J]. 魏兴梅,陈彪,崔丹默,郝欣平,陈树斌,王杰,李永新,Rosenfeld RM,Shin JJ,Schwartz SR.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6(08)

标签:;  ;  ;  

新生儿的几种特殊状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