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异常

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异常

一、营养状态异常与免疫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研究说明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指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郭红磊[3](2021)在《探讨Ⅳ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的相关性及中医药治疗受益人群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与导师经验,制定中医证型标准,对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对中医药治疗获益较大人群与获益较小人群进行比较,总结中医证型与生存期的关系及获益较大人群的特征,旨在进一步探索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水平及生存预后的相关性,为判断预后提供参考。1.研究目的相关报道显示,我国结直肠癌死亡率位居全球第二[1],形势严峻。中医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不同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对中医药治疗的获益程度不同,这可能与证型不同以及患者免疫功能水平各异有关。目前对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及与预后的关系研究匮乏。因此,本研究旨在初步探索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关系,为进一步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2.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基于纳排标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病房Ⅳ期结直肠癌患者119例。收集患者基本人口信息、中医证型资料及淋巴亚群细胞绝对计数及相对计数,建立数据库,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初步探究Ⅳ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计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第二部分:基于纳排标准,本研究通过查阅病历系统及电话随访等方式,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病房Ⅳ期结直肠癌死亡患者224例,以生存期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中医药治疗获益较小组(对照组)及获益较大组(观察组)。采集患者基本信息、中药治疗时间等。并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使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图,并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总结可能影响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因素,为临床甄别中医药治疗获益较大人群提供参考依据。3.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患者基本情况:本部分研究中,男女比例为1.429:1,61~80岁为主要发病年龄,结肠为主要原发部位,肝、肺为主要转移部位,腺癌居多,恶性程度以中分化为主。2.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各项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大多均显着低于正常值范围,而在相对计数中,只有气血两虚证中B淋巴细胞相对计数低于正常值范围。3.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肝肾阴虚证与湿热蕴结证相比,T抑制/毒性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与湿热蕴结证相比,T辅助/诱导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5)。T辅助/诱导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越低,辨证为脾肾阳虚证的可能性越大;NK细胞相对计数越低,辨证为肝肾阴虚证的可能性越大;B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越低,辨证为湿热蕴结证的可能性越大。第二部分:224例Ⅳ期结直肠癌死亡患者中,气滞血瘀证与湿热蕴结证者较其余三个证型组患者生存期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药治疗时间方面,治疗时间≥12个月者较<6个月者生存期延长,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服用中药时间超过1年、辨证为气滞血瘀证或湿热蕴结证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更长。4.结论1.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显着低于正常水平,主要体现在免疫细胞的绝对数量减少,而分化发育程度未见明显改变,但随着患者病情进展,仍会导致部分免疫细胞分化发育的异常。2.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各项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在不同证型之间,降低程度有所差异。3.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多项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水平与湿热蕴结证者相比存在显着差异,考虑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患者免疫功能低于湿热蕴结证者。4.各项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在不同中医证型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存在不同的降低趋势,考虑不同免疫指标的降低,对中医证型的判断可起到一定辅助作用。5.长期的中药治疗能够延长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患者的中医证型与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实证患者生存期可能长于虚证患者。

牛玉虎[4](2021)在《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海马神经再生及阿尔兹海默症动物模型治疗效应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以衰老为诱因的,进行性不可逆并严重影响相应神经系统功能的疾病。以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为代表,由于病人海马及皮层区的大量神经元死亡导致的脑萎缩,AD病人呈现了逐步退化的学习记忆能力并严重影响了其认知功能及身体健康。到目前为止,由于AD病因尚未明确,因此针对其病因进行治疗的手段尚未得到显着突破。而在哺乳动物脑内,本身存在一批特异性的成体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这些干细胞持续分裂分化以维持生理水平的神经可塑性。因此,如何利用这类NSCs使其成为神经修复及神经再生的资源并完成对AD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任务是目前学界急需进一步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以免疫调控、稳定自我更新及多向性分化为特征的成体干细胞。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MSCs外泌体是其行使细胞治疗功能,实现远端细胞细胞交互作用的重要细胞学基础。而是否MSCs外泌体能够达到调控神经再生,启动神经修复并恢复AD动物模型行为学的功能目前尚未可知。理解MSCs外泌体对AD动物模型的治疗效应及相关的生物学机制能够为未来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药开发及相关分子靶点的选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目的:外泌体是间充质干细胞行使其治疗学功能的关键生物学基础。本研究为探索人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chenymal stem cells,h UC-MSCs)来源的外泌体所富集的蛋白组学成分及相关功能,同时为了进一步研究其神经生物学意义,拟解决以下科学问题:1.MSCs外泌体的蛋白质组学成分及功能有哪些?2.MSCs外泌体是否具有促进神经分化的作用?3.MSCs外泌体是否能够改善动物在神经损伤后的行为学变化?4.MSCs外泌体对阿尔兹海默症(AD)动物模型是否具有治疗学效应?5.MSCs外泌体是否能够恢复AD动物模型的海马功能?6.MSCs外泌体对AD动物模型治疗效应的分子机制为何?方法:1.在本研究中,通过制备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获得其外泌体并通过蛋白组学分析其主要蛋白及多肽的成分和功能。2.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关键生物学标记物的表达。通过蛋白免疫印迹,酶联免疫吸附等手段检测目标蛋白在不同处理中的表达。3.以小鼠为模型,通过行为学检测及脑片免疫荧光染色探索外泌体处理对小鼠认知,情绪行为的调控及海马神经再生的调控能力。4.利用链脲佐菌素(STZ)及Abeta淀粉样蛋白海马定点注射手段,构建急性海马损伤及AD模型。5.进一步通过siRNA敲降实验研究MSCs外泌体对AD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结果:通过分离人脐带以制备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获得MSCs外泌体,流式细胞检测显示,MSCs高表达了MSCs特异性的生物标记物CD105,CD44和CD29低表达CD35,CD45,并同时具备MSCs的脂肪及骨分化功能。同时,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MSCs外泌体包含942中蛋白成分,主要富集调控代谢功能的蛋白及多肽成分。其中67中此前未见报道。通过外泌体注射发现,MSCs外泌体能够调控外周及中枢关键代谢因子脂联素的水平并同时能够改善小鼠海马区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及分化功能,而在生理状态下MSCs外泌体未能显着影响小鼠行为学。同时,MSCs外泌体能够对STZ导致的急性海马损伤具有显着的行为学保护效应,并能够相应的增强STZ处理小鼠海马区神经再生。在Abeta海马注射诱导的AD模型中,MSCs外泌体注射有效缓解了认知功能的减退及伴随的抑郁及焦虑情绪。同时,MSCs外泌体有效加速了AD模型海马组织新生神经元的生长及分化速度。通过ELISA实验发现,MSCs处理后的小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显着提高。同时,通过Dil染色结合BDNF抗体免疫荧光发现BDNF存在于MSCs外泌体中。而BDNF敲降后导致了MSCs外泌体对AD模型认知功能及情绪行为改善作用的下调。结论:MSCs外泌体富含大量代谢调控相关功能的蛋白及多肽成分,这些成分可能是有效促进海马神经再生的关键。在急性脑损伤状态下,MSCs外泌体能够有效促进海马神经再生并保护小鼠认知功能及抗抑郁能力免受STZ损伤。在AD模型导致的海马功能损伤中,MSCs外泌体具有显着的行为学保护作用,而MSCs外泌体对海马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是这种保护作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同时,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相关的分子通路是MSCs外泌体对AD行为学保护效应的关键分子机制。

刘洋[5](2021)在《内蒙古自治区5个畜牧旗放牧蒙古羊血清矿质元素种类和含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地域辽阔,具有丰富的畜种资源。蒙古羊作为区内宝贵品种资源,具抗寒、抗旱、生活力强、适放牧等特点,带动内蒙古畜牧业蓬勃发展。矿质元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维持动物正常生命活动,矿质元素缺乏会影响动物生长繁殖。近年来,随牧民饲养方式及市场上饲料添加剂的多元发展,家畜体内的矿质元素含量变化较大,但是目前内蒙古各地区的放牧羊营养情况尚未有统一报道。为了解内蒙古各地区放牧蒙古羊的矿质营养现状及健康状况,为制定因地制宜的补饲方案提供数据支持,我们采集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东乌旗、西乌旗)、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17家牧户的放牧蒙古羊血液样本1081份,进行22种矿质元素含量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如下:(1)不同旗县放牧蒙古羊血清的微量元素Cu、Mn和Se含量不同,与已报道的绵羊血清正常水平比较,阿巴嘎旗和乌审旗放牧蒙古羊血清处于低Cu状态;阿巴嘎旗、东乌旗、西乌旗三旗的放牧蒙古羊血清处于低Mn状态;阿巴嘎旗、东乌旗、西乌旗、新左旗四旗的放牧蒙古羊血清Se含量均低于正常水平。(2)同一地区的不同牧户放牧蒙古羊血清微量元素含量不同,多个牧户Se元素低于正常水平甚至达到缺乏水平。阿巴嘎旗牧户一、三、四的放牧蒙古羊血清Cu和Se含量低于正常水平,其中牧户三的Cu含量处于缺乏水平,比参考值低了60%,而牧户一、四处于低Cu水平,比参考值低了11%和27%,这三家牧户的Se含量缺乏程度高,都比参考值低了50%以上;东乌旗牧户二处于低Mn、低Zn、低Cu和缺Se状态;西乌旗七家牧户Se含量均低于正常水平;新左旗牧户一放牧蒙古羊血清处于低Mn状态,牧户三的Se含量处于缺乏水平,比参考值低了78%。(3)不同牧户放牧蒙古羊血清生理生化指标不同。乌审旗牧户放牧蒙古羊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和甘油三酯含量都显着高于其余旗县牧户;新巴尔虎左旗牧户二放牧蒙古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最高,牧户一放牧蒙古羊血清丙二醛含量最高。这表明乌审旗及新巴尔虎左旗放牧蒙古羊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较强。

冯嘉[6](2021)在《蛋鸡产蛋后期鸡蛋蛋壳超微结构特征的形成机理与营养调控》文中研究表明产蛋后期蛋壳质量下降给家禽养殖业和蛋品加工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到鸡蛋品质和食用安全。蛋壳超微结构的异常变化可能是后期蛋壳品质下降的重要原因。本团队前期研究表明,蛋壳超微结构可作为改善产蛋后期蛋壳力学特性的靶点,但产蛋后期蛋壳超微结构的异常变化及其形成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产蛋后期鸡蛋蛋壳超微结构特征的形成机理,并以此为依据尝试采用营养调控手段提高后期蛋壳力学特性。试验一旨在阐明产蛋后期蛋壳超微结构的异常变化,并应用RNA-Seq手段分析产蛋高峰(42 wk)与后期(72 wk)蛋鸡子宫差异表达基因,探究产蛋后期蛋壳超微结构特征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与高峰期产蛋鸡相比,产蛋后期蛋鸡蛋壳强度和韧性下降,乳突层厚度增加且早期融合发生率降低(P<0.05)。蛋壳矿化初期,产蛋鸡子宫组织共鉴定出183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25个上调基因和58个下调基因(FC>1.5,FDR<0.05)。产蛋后期蛋鸡子宫中下调基因主要富集到与抗原加工和呈递相关的功能(P<0.05)。此外,差异表达基因中包括许多参与蛋壳矿化的基质蛋白如ovalbumin、versican、glypican 3等。这些结果表明,乳突层早期融合发生率的降低及乳突层厚度的增加是导致产蛋后期蛋壳力学特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产蛋后期蛋鸡子宫基质蛋白合成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导致了蛋壳超微结构的异常变化。试验二通过构建脂多糖(LPS)诱导的子宫炎症模型,旨在研究感染诱导炎症反应对蛋壳质量及超微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LPS处理后蛋壳乳突层出现异常结构,乳突体呈侵蚀状空洞,B型乳突体数量增加,壳膜网状纤维稀疏且与钙化层间缝隙增大。蛋壳乳突层、有效层及整体厚度降低,蛋壳力学特性明显降低(P<0.05)。LPS组试鸡十二指肠CALB1基因表达下调,蛋壳、血清及子宫组织钙磷水平降低(P<0.05)。LPS处理子宫组织固有层出现局部炎性细胞浸润和管状腺水肿或溶解现象,子宫组织绒毛高度、皱褶高度和面积显着减小(P<0.05)。同时,子宫黏膜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量升高(P<0.05)。LPS处理显着提高了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以及基质蛋白ovotransferrin和ovalbumin的表达,并抑制了钙结合蛋白CALB1和基质蛋白osteopontin的表达(P<0.05)。这些结果表明,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可能通过损坏子宫组织形态结构,扰乱钙磷离子供应,刺激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进而干扰子宫钙离子的转运和基质蛋白的合成,导致蛋壳超微结构的异常变化及力学特性的下降。试验三选取具有抗炎活性的植物精油为干预措施,旨在探究通过营养调节子宫免疫及健康状况,进而改善其生物矿化功能和提高产蛋后期蛋壳超微结构和力学特性。试验观察了饲粮添加不同水平(50、100和200 mg/kg)精油对产蛋后期(60 wk)蛋鸡子宫免疫反应、生物矿化相关功能及蛋壳超微结构和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植物精油添加剂量,试验期末(12 wk)蛋壳厚度、强度、重量及比例呈线性和二次增加(P<0.05),蛋壳硬度呈二次提高(P<0.05)。同时,蛋壳超微结构有效层厚度及整体厚度呈线性和二次增加(P<0.05),乳突层早期融合和袖口结构的发生频率二次提高,B型乳突体的发生及乳突层结构总变异程度降低(P<0.05)。选取对照组和最佳效果组(100 mg/kg)进一步研究,表明:精油提高了十二指肠CALB1 m RNA的表达量、血清钙水平和子宫组织绒毛高度(P<0.05),并有降低水肿或溶解管状腺比例的趋势(P=0.088)。精油可抑制子宫黏膜IL-1β和IL-6的表达(P<0.05),子宫炎性细胞浸润及炎症病灶现象明显减少。添加精油可显着降低蛋壳矿化初期子宫黏膜基质蛋白ovalbumin和ovotransferrin的表达,提高离子转运载体CALB1、ATP2B1、ATP2B2和SLC26A9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产蛋鸡饲粮添加精油可通过改善子宫组织形态和炎性免疫状态,调节离子转运和基质蛋白基因的表达,降低蛋壳乳突层异常结构的发生频率并增加蛋壳及有效层厚度,进而改善蛋壳强度和硬度。综上所述,产蛋后期蛋鸡子宫基质蛋白合成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导致了蛋壳乳突层结构特征及结构层厚度的异常变化,饲粮添加精油可通过改善子宫组织形态和炎性免疫状态,调节子宫生物矿化功能,进而有助于提高产蛋后期蛋壳超微结构及力学特性。

欧顺杰[7](202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医证候要素、炎症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横断面研究,分析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气虚、阴虚、痰结、血瘀、气滞、寒凝)的分布规律、中医证型组合情况,及两者与一般情况(年龄、性别)、部分炎症指标间的关系,并分析证候要素、证型、部分炎症指标与预后关系。方法:(1)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收集79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总结出各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及中医证型组合情况。(2)记录患者性别、年龄、IPI评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数值等,并计算出相关复合指数,将IPI分组分成较低危险组(低危组、低中危组)、较高危险组(中高危组、高危组)。(3)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1)分析对炎症指标与IPI新分组的关系,计算最佳出截断值,验证炎症指标在DLBCL患者的预后价值;(2)分别分析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炎症指标与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型间的关系,研究中医证候要素、中医证型的影响因素。结果:(1)共收集到79例患者,其中男性42例(53.16%),女性37例(46.84%),年龄组以“40岁<年龄≤60岁”最多,共有40例(50.63%);IPI分组以“低危组”最多,共有30例(37.97%)。(2)79例患者中各证候要素评分分布情况:3分以“痰结”最多见,共有54例(68.35%)。中医证型以寒痰凝滞证多见,共41例(51.90%)。(3)(1)“性别”与中医证候要素评分间无明显相关性;(2)“年龄”与“气虚”、“阴虚”评分显着正相关。(4)炎症指标与中医证候要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预后营养指数数值越小,患者“气虚”、“阴虚”程度越严重;(2)D-二聚体数值越大,患者“血瘀”程度越严重。(5)炎症指标、一般情况与中医证型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1)预后营养指数每提升1单位,则患者表现为气阴两虚证下降13.70%的程度;(2)D-二聚体每提升1单位,则患者表现为气虚血瘀证提升29.00%。(6)炎症指标与IPI低危险组(低危组、低中危组)、较高危险组(中高危组、高危组)的关系:(1)纤维蛋白原与IPI新分组情况无显着相关性;(2)D-二聚体、NLR、LMR、PLR、预后营养指数等指标与IPI新分组情况有显着相关性。(7)中医证候要素评分与IPI分组间的相关性:“气虚”、“血瘀”均与“IPI分组”显着正相关。(8)中医证型与IPI分组间的相关性:“气虚血瘀证”与IPI分组显着正相关。结论:(1)DLBCL中医证候要素以“痰结”为多见,中医证型以“寒痰凝滞证”最多见。(2)预后营养指数、D-二聚体等炎症指标可分别反映患者“气虚”、“阴虚”、“血瘀”的严重程度,协助“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的鉴别,可为临床上DLBCL患者中医辨证提供参考。(3)部分炎症指标与DLBCL的IPI分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气虚血瘀证”可能与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李小丰[8](2021)在《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目前,肺恶性肿瘤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敌人之一,中国癌症发病和死亡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肺癌的新发病例数为78.7万,死亡人数为63.1万,均列癌症首位。根据临床和病理特点的不同,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占13%)和非小细胞肺癌(占87%),其5年总生存率仅为18.2%。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但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均疗效不佳。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兴起,非小细胞肺癌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都得到了显着改善。具有敏感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分子靶向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而对于没有敏感突变或在靶向治疗过程中发生靶基因耐药突变的患者而言,发现新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和新的治疗靶点显得尤为重要。鱼精蛋白-1(PRM1)是肿瘤-睾丸抗原(CTA)的一种,CTA在正常情况下只在睾丸组织中表达,而其它组织不表达或极低表达,但当机体出现肿瘤时则可以在某些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肿瘤-睾丸抗原也因此得名。既往对于PRM1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男性生殖领域。近年来,随着CTA在肿瘤领域研究的深入,关于PRM1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也逐渐被重视,研究发现PRM1是结肠癌相关的肿瘤-睾丸抗原基因,利用RT-PCR技术分析PRM1在结肠癌和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发现肠癌组织中PRM1-m RNA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和正常组织。也有研究发现PRM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高表达,PRM1也被认为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CTA基因。另有研究表明,PRM1在恶性肿瘤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的生长侵袭相关。在动物实验中,给裸鼠皮下注射PRM1蛋白可明显提高小鼠肠道肿瘤的发生率。目前为止,尚无关于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情况的报道,课题组的前期工作已证实,与正常组织比较,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同时,PRM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具有促进增殖作用。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了PRM1蛋白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评估了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诊断价值;通过过表达和敲低PRM1基因观察其对细胞增殖、凋亡及周期的影响;建立非小细胞肺癌裸鼠转移瘤模型,检测转移瘤裸鼠外周血PRM1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PRM1抗体对裸鼠转移瘤生长的影响。旨在评估PRM1作为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PRM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并对其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1、收集110例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配对正常组织、术前血清和健康者血清标本,应用RT-PCR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ELISA法检测其中PRM1基因和蛋白水平,应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患者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2、评估PRM1的诊断价值,应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对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亚组肺腺癌、肺鳞癌的诊断价值,并与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CEA、SCC和CYFRA21-1进行比较,评估PRM1诊断价值的优劣性。3、观察细胞内PRM1表达水平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质粒构建技术及si RNA转染技术,过表达和敲低A549、NCI-H460细胞的PRM1基因,应用RTPCR和ELISA法检测细胞PRM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应用CCK8法和Ed U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4、观察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抗体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将人源重组PRM1蛋白和PRM1抗体加入到A549、NCI-H460细胞培养液中,应用CCK8法和Ed U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5、观察细胞在不同营养状态下PRM1的表达情况,将A549、NCI-H460细胞培养于含不同浓度血清的培养液中,应用RT-PCR法和ELISA法检测细胞的PRM1基因及蛋白水平。6、观察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抗体对动物转移瘤生长的影响,制备裸鼠转移瘤模型,将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皮下注射到裸鼠背部偏右侧,肿瘤形成后,(1)应用ELISA法检测转移瘤裸鼠和健康裸鼠外周血PRM1蛋白水平,并分析其差异性;(2)分别经尾静脉注射人源重组PRM1蛋白、PRM1抗体及两者混合剂,每3日测量并计算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3)第33天于麻醉下处死裸鼠,取出肿瘤组织,测量重量并计算肿瘤体积,分析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PRM1抗体对裸鼠转移瘤生长的影响。结果:1、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PRM1的m RNA和蛋白水平较配对正常组织明显升高。统计分析显示:随着肿瘤组织中PRM1蛋白水平的增加,肿瘤T分期越晚,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越高,而与病理类型、年龄、性别、脉管及神经浸润无相关性;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较健康者显着升高。统计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阳性和临床分期较晚的患者外周血中的PRM1蛋白水平更高,而与病理类型、年龄、性别、脉管及神经浸润不相关。3、PPM1对于非小细胞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SPSS软件统计分析显示:(1)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亚组肺腺癌、肺鳞癌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2)在肺腺癌中,PRM1的诊断价值高于CEA;在肺鳞癌中,PRM1的诊断价值明显强于SCC且与CYFRA21-1相当;(3)含有PRM1的肿瘤标志物组合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传统组合;(4)在早期的肺腺癌中,PRM1的诊断价值高于CEA;在早期肺鳞癌中,PRM1诊断价值高于SCC且不劣于CYFRA21-1。提示PRM1具有较高的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价值。4、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NCI-H460的PRM1 m RNA水平较人正常肺上皮细胞株BEAS-2B明显升高;同样,A549、NCI-H460细胞内和培养液中的PRM1蛋白水平较BEAS-2B细胞均显着升高。5、成功构建PRM1过表达和敲低的A549、NCI-H460细胞株模型,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PRM1促进A549和NCI-H460细胞的增殖,而敲低PRM1则抑制细胞的增殖。6、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能够促进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NCI-H460细胞的增殖,而PRM1抗体则抑制细胞增殖。7、不同营养状态下PRM1的表达存在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细胞培养液中血清浓度的降低,A549和NCI-H460细胞PRM1表达水平显着增加。8、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提示,过表达PRM1使细胞周期中G0/G1期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增加,肿瘤细胞增殖活跃;而敲低PRM1则使细胞周期发生G0-G1期阻滞,S期细胞比例降低,肿瘤细胞增殖受抑;细胞凋亡结果显示,敲低PRM1对A549和NCI-H460细胞的凋亡水平无显着影响。9、动物实验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转移瘤裸鼠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也证实了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实验结果与人体组织实验结果一致。(2)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具有促进裸鼠转移瘤生长的作用,而PRM1抗体则抑制转移瘤生长。实验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经尾静脉给予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的裸鼠肿瘤生长速度快,肿瘤体积大,而给予PRM1抗体的裸鼠肿瘤生长速度较慢,且肿瘤体积较小。结论:1、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特异性高表达,及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特别是早期患者的诊断价值,使其具备了成为非小细胞肺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的潜质。2、过表达和敲低PRM1基因双向验证了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NCI-H460的促增殖作用,这种作用与增加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比例相关,而非抑制细胞的凋亡。3、细胞内外PRM1蛋白水平的增加均可促进细胞的增殖,提示PRM1促增殖作用可能存在多条途径,为进一步研究PRM1的作用机制提供线索。4、营养供应差时细胞PRM1的表达水平反而增加,这种负反馈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非小细胞肺癌在血供不良的情况下仍快速生长的原因。5、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抗体对裸鼠转移瘤生长的影响,进一步在生物体内验证了PRM1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同时,PRM1抗体的抑瘤作用也为其成为肿瘤治疗靶点提供直接的理论支持。

赵卿尧[9](2021)在《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与其产奶性能和生理指标的关联分析》文中指出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奶牛异常行为频发,这常常指示了动物不良的福利水平,但异常行为的发生是否会对动物造成影响尚不清楚,其发生原因和生理机制也有待探索。本论文调研了规模化养殖场中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的发生情况,并将其与奶牛产奶性能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关联分析,拟从中探索异常行为对奶牛的影响及潜在的生理机制,以期为奶牛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论文由以下试验组成:试验一:规模化养殖场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发生情况调研在饲养管理相似的5家规模化奶牛场进行行为观测试验。在每个牛场,均分别选择出1个断奶犊牛群、育成牛群、泌乳牛群进行切片式观察,每天观测8次,连续观测3天,对有异常行为的奶牛进行记录统计。结果表明:1)荷斯坦奶牛部分异常行为发生率由断奶犊牛经育成牛到泌乳牛呈现明显的递减规律,其中异食、过度自我梳理、互相梳理、互相吮吸发生率,断奶犊牛极显着高于育成牛(P<0.01),育成牛又极显着高于泌乳牛(P<0.01);卷舌和过度蹭痒发生率断奶犊牛与育成牛差异不显着(P>0.05),但极显着高于泌乳牛(P<0.01)。2)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发生率日变化波动幅度,断奶犊牛显着大于育成牛(P<0.05),育成牛又显着大于泌乳牛(P<0.05);3)采食期间荷斯坦奶牛卷舌发生率相较采食前后显着降低(P<0.05),过度梳理发生率相较采食前后有升高趋势(P=0.08)。综上所述,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发生率及其日变化波动幅度由断奶犊牛、育成牛到泌乳牛显着降低,并受到采食行为的影响。试验二:荷斯坦泌乳牛产奶性能与其异常行为的关联性分析在试验一的基础上选择4家生产性能数据准确的牛场,观察期间记录泌乳牛3天的日产奶量,并获取观测牛群的个体DHI数据。利用GLM模型分析荷斯坦奶牛产奶性能与其异常行为发生的变化规律,所用固定模型考虑了牛场、泌乳期、胎次、温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卷舌行为奶牛日产奶量显着高于不发生卷舌行为奶牛(P<0.05),过度梳理行为奶牛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显着高于不发生该行为奶牛(P<0.05),过度蹭痒行为奶牛乳蛋白率显着高于不发生该行为奶牛(P<0.05);2)整体上看,随奶牛异常行为发生频次增加产奶性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由此得出,异常行为的适度表达可提高荷斯坦奶牛的产奶性能,但异常行为发生过于频繁时,产奶性能则会下降,表明奶牛健康受到了影响。试验三:卷舌与非卷舌断奶犊牛行为、肠道微生物及生理生化指标差异分析在调研基础上选择异常行为发生率最高的牛场,对饲养在同一圈舍内的断奶犊牛(5月龄),连续观察7d,每天观察6h,每小时切片观察3次,每次观察约10min,记录卷舌行为牛的牛号及发生频次,选取发生频次靠前或不发生卷舌等异常行为的健康断奶犊牛各15头,进行行为录像,并采血样、粪样、唾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卷舌发生频次与饮水频次显着正相关(P<0.05),与饮水持续时间和吃料频次有正相关趋势:2)卷舌犊牛血液免疫指标lg A、TNF-α、IL-6、IL-10含量显着低于非卷舌犊牛(P<0.05);卷舌犊牛血液应激指标NE、E、DA、HSP-70、LD、CK含量显着低于非卷舌犊牛(P<0.05);3)两组犊牛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ace指数和coverage指数差异显着(P<0.05),且两组牛微生物菌群结构也存在显着差异,卷舌组犊牛厚壁菌门比例下降,拟杆菌门比例上升,且红蝽菌目、酵母菌目、阿托波菌科和奥森氏菌属显着富集,而非卷舌犊牛组双歧杆菌目和放线菌纲显着富集。综上,犊牛能够通过表达卷舌行为来释放压力,卷舌犊牛应激激素水平更低,且卷舌犊牛与非卷舌犊牛的肠道微生物组成显着不同,某些菌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标记物。

朱晓婷[10](2021)在《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题依据:阿尔茨海默病(AD)致残、致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大脑内Aβ异常沉积是AD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变化及核心环节,前期研究已证实了解毒益智方具有抑制AD线虫头部Aβ斑块沉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随之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解毒益智方应用6个月后MMSE、MoCA、ADL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口服尼莫地平片的对照组。黄连为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为该方的主要成分,在本方中发挥“解毒”的重要功效。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黄连中发挥“解毒”作用的主要物质为黄连多糖(CCP),因此设计体外细胞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为“毒损”的病机及“解毒”的治法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因前期开展的研究均是以单基因单细胞的生物为研究对象,不能很好地模拟AD的疾病特点,因此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该小鼠很好的模拟了中枢神经系统Aβ异常沉积的状态,通过对小鼠的行为学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评价解毒益智方的治疗作用。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基于“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形成的解毒益智方其中君药的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通过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对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Aβ沉积、BACE1表达的相关蛋白、基因等方面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AD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证据。方法:1.本研究分别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的作用机制。体外实验部分采用MTT还原法、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等方法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进行线粒体活性、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的测定,探究CCP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部分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模型组(APP/PS1组)、盐酸多奈哌齐组(Donepezil组)、解毒益智方低剂量组(JDYZFL组)、解毒益智方中剂量组(JDYZFM组)、解毒益智方高剂量组(JDYZFH组),每组16只小鼠,另选用16只C57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于每日早晨8:30进行灌胃治疗,各组每日灌胃药物及剂量分别是,正常组和模型组0.5%CMC溶液0.20g·kg-1·d-1;阳性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溶液0.30g·kg-1·d-1;解毒益智方高、中、低剂量组药物浓度依次为0.60g·kg-1·d-1,0.3g·kg-1·d-1,0.15g·kg-1·d-1。持续6个月治疗结束。2.以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细胞活力、LDH释放率、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水平等评价CCP的神经保护作用。3.通过水迷宫实验,记录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4.通过ELISE及免疫荧光法检测APP/PS1小鼠脑内Aβ水平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5.采用PCR方法检测脑组织SIRT1、NF-κB、BACE1基因量变化,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脑皮层内SIRT1、BACE1、NF-κB蛋白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转运蛋白通路SIRT1、BACE1、NF-κB的影响。结果:1.通过体外研究观察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PC12细胞活力测定结果显示:PC12细胞经过浓度为5-50μM的Aβ25–35处理24h后,细胞活力随着Aβ25–35浓度的增加从24%下降至61%。当Aβ25–35在浓度范围为5至50μM时引起PC12细胞中LDH释放增加至对照组的约130-160%。在用不同浓度的CCP(5至200μg/ml)处理PC12细胞24h后,未观察到显着的细胞损失。通过Hoechst33258染色及FCM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具有显着的浓缩核和凋亡的细胞形成。与在未处理的PC12细胞中观察到的完整,圆形和相对大的细胞核相比,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的细胞显示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包括染色质浓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的出现。用CCP不同浓度(5,25,50,100,200μg/ml)处理后可有效逆转细胞凋亡,其中100μg/ml效果最明显,FCM分析显示单独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导致58.88±6.12%的凋亡率,这与正常对照组中的7.21±0.82%的值显着不同(P<0.01)。加入100μg/ml的CCP后,细胞凋亡下降至12.51±1.32%。通过JC-1红色荧光与JC-1绿色荧光的比率的变化来检测Aβ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结果显示:当PC12细胞暴露于50μM的Aβ25–35中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减弱了JC-1的红色荧光比例,提高了JC-1绿色荧光比例(P<0.01)。用CCP(100μg/ml)预处理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抵消了Aβ25–35损伤引起的膜电位损失,JC-1从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中的22.1%变为绿色荧光至84.3%,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结果显示:经50μMAβ25–35处理PC12细胞24h后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表达增加,而预先用CCP(100μg/ml)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减弱线粒体释放的胞质细胞色素C。2.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实验天数的后移,各组小鼠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有所缩短,表明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小鼠对象限平台的定位记忆能力随之有所提升。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明显延长,差异显着(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目标停留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缩短,目标停留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作用与其相当,JDYZFM组略优于Donepezi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6个月的12月龄小鼠的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结果优于干预治疗3个月的9月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各组小鼠结果如下:与Control组比较,APP/PS1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极数量明显增多,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JDYZFL组、JDYZFM组及Donepezil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不同程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比较,JDYZFM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得小鼠大脑皮层内Aβ表达发现,Control组只产生微量Aβ,而APP/PS1组Aβ表达量明显增高,经过用药干预后,12月龄干预组小鼠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较9月龄小鼠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标记从宏观上可以发现干预组Aβ沉积明显减少,APP/PS1组Aβ沉积明显增多。4.调控BACE1表达的相关因子结果(1)PCR检测结果各组小鼠进行的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明显增高,SIRT1/GAPD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及JDYZFM组小鼠海马体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SIRT1/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JDYZFH组在NF-κB/GAPDH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及JDYZFM组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证实药物干预组可通过提高SIRT1mRNA的含量降低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Aβ的产生而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mRNA的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orn blot检测结果各组小鼠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SIRT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NF-κB、BACE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APP/PS1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BACE1、NF-κB表达降低,SIRT1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onepezil比较,JDYZFL组、JDYZFM组NF-κB蛋白表达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DYZFL组SIRT1、BACE1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JDYZFM组SIRT1表达有所提高,BACE1蛋白表达量略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3个月及6个月的干预后,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的蛋白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BACE1蛋白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CCP能够保护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减少LDH释放、阻断膜电位的丧失,并阻止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修复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2 JDYZF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的成绩,说明JDYZF可改善小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3 JDYZF可不同程度降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大脑皮层内Aβ的异常沉积。4 JDYZF抑制BACE1的异常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大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表达实现的。

二、营养状态异常与免疫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营养状态异常与免疫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1.3.3 乳腺临床体检
        1.3.4 乳腺自我检查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1.3.6 其他检查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1.4.1 20~39岁
        1.4.2 40~70岁
        1.4.3 70岁以上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2.1.2 常规投照体位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2.2 诊断报告规范
        2.2.1 肿块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2.2.2 钙化
        2.2.2. 1 钙化类型
        2.2.2. 2 钙化分布
        2.2.3 结构扭曲
        2.2.4 对称性征象
        2.2.4. 1 不对称
        2.2.4. 2 球形不对称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2.2.5 乳腺内淋巴结
        2.2.6 皮肤病变
        2.2.7 单侧导管扩张
        2.2.8 合并征象
    2.3 病灶的定位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2.4.1 检查目的
        2.4.2 乳腺分型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2.4.4 与前片比较
        2.4.5 评估分类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3.3.1 基本要求
        3.3.2 图像的存储
        3.3.3 报告书写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1 肿块
        3.4.3. 2 周围组织
        3.4.3. 3 钙化
        3.4.3. 4 血管评估
        3.4.4 彩色超声检查
        3.4.5 其他相关技术
        3.4.5. 1 三维成像
        3.4.5. 2 弹性成像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3.6.3. 1 记录病灶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3.6.3. 3 结论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3.7 报告范例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4.1.1 乳腺癌的诊断
        4.1.2 乳腺癌分期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4.1.7 高危人群筛查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4.3.1 检查前准备
        4.3.1. 1 临床病史
        4.3.1. 2 检查前准备
        4.3.2 MRI检查
        4.3.2. 1 设备要求
        4.3.2. 2 扫描体位
        4.3.2. 3 成像序列
        4.3.2. 4 后处理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4.4.1 点状强化
        4.4.2 肿块
        4.4.3 非肿块强化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4.4.5 病灶定位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4.5.1 评估不完全
        4.5.2 评估完全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5.1 适应证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3 其他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5.2.5 微创活检设备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5.3.1 禁忌证
        5.3.2 术前准备
        5.3.3 术中注意事项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5.4.1 禁忌证
        5.4.2 术前准备
        5.4.3 术中注意事项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6.1.1 标本类型
        6.1.2 标本固定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4. 2 取材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5. 2 取材
        6.2.6 SLNB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6.3.1 组织学分型
        6.3.2 组织学分级
        6.3.3 乳腺癌的分期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7.1.6 保乳手术
        7.1.6. 1 术前准备
        7.1.6. 2 手术过程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7.3.1 全乳放疗
        7.3.1. 1 适应证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7.3.1. 3 照射靶区
        7.3.1. 4 照射技术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7.3.2. 1 适应证
        7.3.2. 2 技术选择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8.1.1 多学科协作
        8.1.2 学习曲线
        8.1.3 知情同意
    8.2 SLNB指征
    8.3 SLNB操作规范
        8.3.1 示踪剂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8.4.1 SLN的术中诊断
        8.4.2 SLN的术后诊断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9.1 适应证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9.3 照射靶区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9.4.2 常规照射技术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1 0.2.5. 1 局部处理
        1 0.2.5. 2 全身处理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1 0.4.1 适应人群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1 0.4.3 主要措施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1 0.4.4. 1 疼痛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1 0.4.4. 4 疲乏
        1 0.4.4. 5 昏迷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11.1随访和评估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15.2诊断
    15.3治疗原则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16.1概述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16.4骨转移的治疗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附录

(3)探讨Ⅳ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的相关性及中医药治疗受益人群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一 Ⅳ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步骤
    3 结果
    4 结论
临床研究二 中医药治疗Ⅳ期结直肠癌受益人群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步骤
    3 结果
    4 结论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结直肠癌分期标准
附录二 中医证型辨证标准
综述
    综述一 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海马神经再生及阿尔兹海默症动物模型治疗效应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中英文对照
前言
第一章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小鼠海马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材料
        1.1.1 脐带来源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耗材
        1.1.4 主要仪器
        1.1.5 主要溶液配制
        1.2 研究方法
        1.2.1 hUC-MSCs分离及培养
        1.2.2 hUC-MSCs外泌体的分离
        1.2.3 hUC-MSCs的鉴定
        1.2.4 hUC-MSCs外泌体的电镜观测
        1.2.5 hUC-MSCs外泌体的定量测定
        1.2.6 免疫蛋白印迹实验
        1.2.7 外泌体蛋白质组学分析
        1.2.8 动物实验
        1.2.9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1.2.10 行为学检测
        1.2.11 免疫荧光实验
        1.2.12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MSCs外泌体制备及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
        2.2 hUC-MSCs外泌体对脂联素水平的调控
        2.3 生理条件下hUC-MSCs外泌体对动物认知无显着影响
        2.4 hUC-MSCs外泌体处理增强海马神经分化功能
        2.5 hUC-MSCs外泌体增加海马DG区神经元再生
        2.6 hUC-MSCs外泌体对STZ导致的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2.7 基于蛋白质谱分析探讨hUC-MSCs外泌体其他神经保护效应的可能性
    3 讨论
第二章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阿尔兹海默式症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细胞及外泌体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耗材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动物处理
        1.2.2 行为学检测
        1.2.3 BrdU标记及神经再生免疫荧光检测
        1.2.4 小鼠应激性压力水平检测
        1.2.5 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检测
        1.2.6 细胞培养与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1.2.7 hUC-MSCs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siRNA处理
        1.2.8 BDNF敲降外泌体对AD小鼠行为学保护效应的研究
        1.2.9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hUC-MSCs外泌体对AD动物模型的行为学保护作用
        2.2 hUC-MSCs外泌体对AD动物模型的神经再生促进作用
        2.3 hUC-MSCs外泌体对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促进功能
        2.4 敲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阻止了hUC-MSCs外泌体对AD动物模型的行为学保护作用
    3 讨论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神经再生及保护的新型载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内蒙古自治区5个畜牧旗放牧蒙古羊血清矿质元素种类和含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文献综述
    1.1 我国放牧饲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1.1 我国各地区放牧羊矿质营养盈缺现状
        1.1.2 内蒙古放牧羊矿质营养盈缺现状
        1.1.3 蒙古羊的介绍
    1.2 矿质元素在动物体内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1.2.1 必需常量矿质元素在动物体内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1.2.2 必需微量矿质元素在动物体内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1.2.3 稀土元素在动物体内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1.2.4 重金属元素在动物体内的影响及研究进展
    1.3 生理生化指标在动物体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1.3.1 抗氧化及相关指标在动物体的作用
        1.3.2 其他生理生化指标在动物体的作用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样品采集
    2.3 放牧蒙古羊血清中22 种矿质元素测定
    2.4 放牧蒙古羊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3.1 放牧蒙古羊血清矿质元素种类和相对含量总体规律
    3.2 放牧蒙古羊血清常量元素含量比较分析
        3.2.1 常量元素-K
        3.2.2 常量元素-P
        3.2.3 常量元素-Ca
    3.3 放牧蒙古羊血清微量元素含量比较分析
        3.3.1 微量元素-I
        3.3.2 微量元素-Fe
        3.3.3 微量元素-Zn
        3.3.4 微量元素-Cu
        3.3.5 微量元素-Mn
        3.3.6 微量元素-Se
    3.4 放牧蒙古羊血清重金属元素含量比较分析
        3.4.1 重金属元素-Tl
        3.4.2 重金属元素-Pb
        3.4.3 重金属元素-V
        3.4.4 重金属元素-Cr
        3.4.5 重金属元素-Ni
    3.5 放牧蒙古羊血清稀土元素含量比较分析
        3.5.1 稀土元素-Yb
        3.5.2 稀土元素-Ho
        3.5.3 稀土元素-Dy
        3.5.4 稀土元素-Tm
        3.5.5 稀土元素-Er
        3.5.6 稀土元素-Tb
        3.5.7 稀土元素-Gd
        3.5.8 稀土元素-Sm
    3.6 放牧蒙古羊血清生理生化指标比较结果
        3.6.1 放牧蒙古羊血清抗氧化性指标的比较结果
        3.6.2 放牧蒙古羊血清四种酶活的比较结果
        3.6.3 放牧蒙古羊其他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结果
四、讨论
    4.1 放牧蒙古羊血清矿质元素盈缺分析
    4.2 放牧蒙古羊血清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4.3 研究展望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蛋鸡产蛋后期鸡蛋蛋壳超微结构特征的形成机理与营养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产蛋后期蛋壳品质与超微结构的变化
        1.1.1 产蛋后期蛋壳品质下降
        1.1.2 蛋壳超微结构的形成及其对力学特性的决定性作用
        1.1.3 产蛋后期蛋壳超微结构的异常变化
        1.1.4 基因调控蛋壳生物矿化过程
        1.1.5 蛋壳品质和超微结构的遗传学基础
    1.2 输卵管子宫组织中生物矿化的发生
        1.2.1 子宫组织生理学特征及产蛋后期变化
        1.2.2 生物矿化过程子宫组织炎症状态的变化
        1.2.3 产蛋后期子宫组织炎症状态的变化
        1.2.4 病理性炎症反应干扰蛋壳形成
    1.3 植物精油的抗炎活性及其对蛋壳品质的影响
        1.3.1 植物精油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1.3.2 植物精油对蛋壳品质的影响
        1.3.3 植物精油影响蛋壳品质的可能机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子宫转录组学分析揭示产蛋高峰期和后期蛋壳超微结构的差异机理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饲养管理
        2.2.3 样品采集与制备
        2.2.4 指标测定与方法
    2.3 结果
        2.3.1 蛋壳的物理和力学特性
        2.3.2 蛋壳超微结构特征
        2.3.3 子宫组织中的促炎细胞因子
        2.3.4 子宫DEGs的鉴定
        2.3.5 组间DEGs的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分析
        2.3.6 组间DEGs的 GO富集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子宫炎性状态对蛋壳及其超微结构形成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饲养管理
        3.2.3 样品采集与制备
        3.2.4 指标测定与方法
        3.2.5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蛋壳物理及力学特性
        3.3.2 蛋壳超微结构
        3.3.3 蛋壳化学组成
        3.3.4 十二指肠CALB1 mRNA表达量、血清和子宫组织钙磷含量
        3.3.5 子宫组织紧密连接蛋白和免疫反应相关基因表达
        3.3.6 子宫组织形态结构
        3.3.7 子宫组织生物矿化相关基因表达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植物精油对产蛋后期蛋鸡子宫免疫反应和蛋壳超微结构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饲养管理
        4.2.3 样品采集和处理
        4.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4.2.5 数据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生产性能和鸡蛋品质
        4.3.2 蛋壳化学组成、物理和力学特性
        4.3.3 蛋壳超微结构特征
        4.3.4 十二指肠CALB1 基因表达量以及血清和子宫组织钙磷含量
        4.3.5 子宫组织免疫和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表达
        4.3.6 子宫组织形态观察
        4.3.7 子宫组织蛋壳生物矿化相关基因表达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医证候要素、炎症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4 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结果
    1 一般性资料描述
    2 一般资料、炎症指标与中医各证候要素评分间的关系
    3 一般资料、炎症指标与各中医证型间的关系
    4 炎症指标与IPI新分组间的关系
    5 中医证候要素评分、中医证型与IPI分组间的关系
讨论
    1 DLBCL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讨论
    2 一般资料与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间的关系
    3 各中医证候要素评分程度、中医证型与炎症指标间的关系
    4 炎症指标与DLBCL的预后关系
    5 中医证候要素、中医证型与IPI分组间的关系
    6 创新之处
    7 不足之处
    8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恶性淋巴瘤的中医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肺癌的研究进展
        1.1.1 肺癌的分类
        1.1.2 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
        1.1.3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1.2 肿瘤-睾丸抗原(CTA)的研究进展
        1.2.1 CTA分类及特征
        1.2.2 CTA表达调控
        1.2.3 CTA作用和功能
        1.2.4 配子发生与恶性生殖
        1.2.5 CTA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1.2.6 肿瘤疫苗和免疫治疗
    1.3 人鱼精蛋白1(PRM1)
        1.3.1 PRM1 的作用
        1.3.2 PRM1 与恶性肿瘤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备和试剂
        2.1.1 实验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细胞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临床样本的收集
        2.2.2 RT-PCTR法检测样本mRNA水平
        2.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
        2.2.4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2.2.5 细胞株复苏与培养
        2.2.6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活力检测
        2.2.7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在不同血清浓度下孵育
        2.2.8 质粒转染和RNA干扰
        2.2.9 人源重组PRM1 蛋白孵育实验
        2.2.10 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
        2.2.11 EdU法检测细胞增殖实验
        2.2.12 动物实验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
        3.1.1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与配对正常组织PRM1-mRNA水平的差异
        3.1.2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PRM1 蛋白水平及临床相关性
        3.1.3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PRM1 蛋白水平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3.2 PRM1 诊断价值的评估
        3.2.1 外周血PRM1 蛋白水平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
        3.2.2 PRM1 在肺腺癌中诊断价值的评估
        3.2.3 PRM1 在肺鳞癌中诊断价值的评估
        3.2.4 PRM1 在组合标志物中诊断价值的评估
        3.2.5 PRM1 对不同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评估
        3.2.6 PRM1 在Ⅰ-Ⅱ期肺鳞癌和肺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3.3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生物学作用的研究-细胞学实验
        3.3.1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3.3.2 PRM1 基因过表达和敲低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
        3.3.3 外源性PRM1 重组蛋白和PRM1 抗体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3.4 细胞营养状态对PRM1 表达水平的影响
        3.3.5 PRM1对A549、NCI-H460 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3.4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生物学作用研究-动物学实验
        3.4.1 构建A549 细胞裸鼠转移瘤模型
        3.4.2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 转移瘤裸鼠血清中PRM1 表达水平
        3.4.3 外源性PRM1 重组蛋白和PRM1 抗体对肿瘤生长曲线的影响
        3.4.4 外源性PRM1 重组蛋白和PRM1 抗体对肿瘤体积和重量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与其产奶性能和生理指标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奶牛的一般行为
    1.3 异常行为
        1.3.1 异常行为的定义
        1.3.2 异常行为的影响因素
        1.3.3 奶牛常见的异常行为
        1.3.4 异常行为的发生机制
    1.4 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规模化养殖场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发生情况调研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材料
        2.2.3 观测项目
        2.2.4 奶牛异常行为发生率的统计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荷斯坦奶牛不同生长阶段异常行为的发生率
        2.3.2 荷斯坦奶牛不同生长阶段异常行为的发生分布及占比
        2.3.3 荷斯坦奶牛异常口部行为日变规律
        2.3.4 采食前后荷斯坦奶牛异常口部行为变化规律
    2.4 分析讨论
        2.4.1 荷斯坦奶牛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异常行为发生情况分析
        2.4.2 荷斯坦奶牛异常口部行为日变规律
        2.4.3 采食对荷斯坦奶牛异常口部行为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荷斯坦泌乳牛产奶性能与其异常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饲养管理
        3.2.3 观测项目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荷斯坦泌乳牛异常行为发生情况
        3.3.2 异常行为等因素与奶牛产奶性能关联分析
        3.3.3 异常行为发生频次与奶牛产奶性能的关联分析
    3.4 分析讨论
        3.4.1 卷舌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3.4.2 过度自我梳理和过度蹭痒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卷舌与非卷舌断奶犊牛行为、肠道微生物及生理生化指标差异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试验设计与行为观察
        4.2.2 饲养管理
        4.2.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卷舌与非卷舌断奶犊牛行为指标比较
        4.3.2 卷舌与非卷舌断奶犊牛生理生化指标比较
        4.3.3 卷舌与非卷舌断奶犊牛肠道微生物比较
    4.4 分析讨论
        4.4.1 荷斯坦断奶犊牛卷舌与其他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4.4.2 卷舌行为对荷斯坦断奶犊牛免疫和应激水平的影响
        4.4.3 卷舌与非卷舌断奶犊牛的肠道微生物差异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AD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1 中医学对痴呆的系统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中医学对痴呆病名由来及发展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痴呆病因病机的古代认识
        1.3 中医学对痴呆辨证论治及相关研究的认识
        1.4 中医学对痴呆治疗的古今认识
    综述二 西医学对A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研究
        1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AD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1.2 现代医学对AD发病因素的认识及研究
        1.3 现代医学对AD发病相关机制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AD治疗的认识
        2.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
        2.2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2.3 甘露特纳胶囊
        2.4 其他非药物治疗
        3 问题与展望
    综述三 Aβ在脑内异常沉积的机制
        1.Aβ的产生、分布与清除、传递与运输的研究进展
        1.1 Aβ的产生
        2 Aβ的清除
        2.1 细胞的清除作用
        2.2 Aβ被降解酶的清除作用
        2.3 中枢Aβ的清除途径
        2.4 血液成分介导的Aβ清除
    综述四 解毒益智方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1 解毒益智方的创立
        1.1 脑髓理论
        1.2 髓虚毒损
        1.3 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
        2 解毒益智方通过调节SIRT1/AMPK通路抑制BACE1表达改善Aβ的沉积
        3 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应用
实验研究
    第一章 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保护性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水平变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BACE1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四、营养状态异常与免疫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3]探讨Ⅳ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的相关性及中医药治疗受益人群特征分析[D]. 郭红磊.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海马神经再生及阿尔兹海默症动物模型治疗效应及机制的研究[D]. 牛玉虎.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内蒙古自治区5个畜牧旗放牧蒙古羊血清矿质元素种类和含量研究[D]. 刘洋.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6]蛋鸡产蛋后期鸡蛋蛋壳超微结构特征的形成机理与营养调控[D]. 冯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7]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医证候要素、炎症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欧顺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研究[D]. 李小丰. 吉林大学, 2021(01)
  • [9]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与其产奶性能和生理指标的关联分析[D]. 赵卿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10]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D]. 朱晓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异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