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86年学术活动计划

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86年学术活动计划

一、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86年学术活动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张家浩[1](2018)在《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建构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该体系以全国、天津市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案例对体系三个层级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系统和BIM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相关的分析应用进行实践性研究。本研究是在我国目前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机构和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总结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建构研究,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城市层级”和“遗产本体层级”。现阶段“国家层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筹全国各部门、机构、地区和学者成果,解读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全貌;“城市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标准化的“普查表”和相应的“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专项普查做好准备;“遗产本体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以及GIS、BIM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首先,依据“国家层级”对全国目前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采集,收集了我国1537项工业遗产,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普查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建立“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全国工业遗产的行政区、时空、行业、保护、再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然后,基于“城市层级”对天津市域范围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并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对天津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再利用潜力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再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管理系统”,并基于GIS技术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格局演变、价值评估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最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由于遗产领域BIM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笔者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然后基于BIM技术对轮机车间、甲坞和设备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模型建构进行案例研究;并基于Revit软件、Revit SDK和C++语言开发了“建筑遗产修缮管理软件”,将其应用于轮机车间修缮设计的残损信息管理中。

高婷[2](2019)在《非圆齿轮精度评价与偏差测量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与传统的连杆机构和凸轮机构相比,非圆齿轮具有传动平稳、结构紧凑、易于实现动平衡等优点,可根据实际运动需求进行设计,以实现变传动比,精确高效地完成非线性传动,在仪器仪表、轻工纺织、液压马达、农用机械、造纸印刷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控加工技术以及CAD/CAM技术的发展,非圆齿轮设计和制造中的难题有了较好的解决方法,此外工程实际中对非线性传动机构的需求不断增多,这些因素都为非圆齿轮提供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关于非圆齿轮几何精度测量方面(形状误差的检测、工艺误差的分析等)的研究较少,非圆齿轮的测量技术和检测仪器尚处于研究初期。没有完整的精度评价体系,没有有效的偏差测量方法,没有专用的齿轮检测设备,是非圆齿轮精度测量研究的现状,想要非圆齿轮得到更好的应用与推广,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本课题的来源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阶多段变性椭圆拟合自由节曲线的非圆齿轮制造及适应性设计研究”(编号:51275147)。结合项目中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工作,本文对非圆齿轮的加工理论、精度评价和偏差测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非圆齿轮的齿廓形成原理,建立非圆齿轮加工的数学模型与运动模型。分析非圆齿轮滚齿加工原理,分别建立直齿、斜齿非圆柱齿轮的滚齿加工数学模型,建立相应的运动模型并进行动态仿真。分析非圆齿轮插齿加工原理,分别建立直齿、斜齿非圆柱齿轮、非圆锥齿轮的插齿加工数学模型,建立相应的运动模型并进行动态仿真。结合电子齿轮箱技术,将运动模型应用于齿轮加工机床,实现非圆齿轮的数控加工。(2)提出获取高精度非圆齿轮齿廓的方法,并分析齿廓特性。利用共轭曲面理论建立非圆齿轮齿廓数学模型。提出通过虚拟加工与样条插值来快速获取高精度非圆齿轮齿廓曲线的方法:根据非圆齿轮滚齿、插齿加工数学模型,对非圆齿轮进行虚拟加工,获取非圆齿轮三维模型,提取三维模型的齿廓点,利用样条插值方法获取齿廓曲线,通过截断误差分析插值精度。求解非圆齿轮的基曲线,在此基础上分析非圆齿轮齿廓的渐开线特性。(3)确定非圆齿轮偏差项目,建立精度评价体系,拟定精度评价标准。在分析非圆齿轮加工误差成因的基础上,确定非圆齿轮的偏差项。分别建立非圆齿轮二维、三维精度评价体系,提出精度评价与误差求解的方法。拟定非圆齿轮精度评价标准,进行基本参数设定、公差组划分、精度等级划分等。(4)根据分析所得的非圆齿轮齿廓特性,提出非圆齿轮偏差测量方法。定义初始转角偏差,并提出测量初始转角偏差的方法。总结非圆齿轮综合偏差测量方法,设计单面啮合、双面啮合测量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啮合测量模型。分析非圆齿轮单项偏差的传统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分别提出可行的齿廓、齿向、齿距偏差测量方法。(5)针对非圆齿轮偏差测量中的测量路径规划、测头半径补偿、不确定度分析等关键问题,分别提出实现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对提取的齿廓点进行密化处理与法向偏置处理,获得测头的测量路径。分析一维测头、三维测头的工作原理,给出相应的半径补偿方法。在现有平台上对测量方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总结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分类,提出非圆齿轮综合偏差与单项偏差的测量不确定度求解方法。

吉艳艳[3](2016)在《近四十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研究(1973-2013)》文中研究说明国际学生教育是国际交流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输出国和接收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来华国际学生是指持外国护照在我国高等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的实施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注册接受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的外国公民。发展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对我国在弘扬中华文化、促进高教事业国际化、抢夺国际人才资源、增加国际贸易收益、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际学生来华学习,不仅受我国稳定的社会局面、较强的综合国力,生源国和中国的国际关系、双边贸易,中国的奖学金政策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学生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认可、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微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现代意义的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大致经历了初创、中断和恢复发展三个阶段。建国初期至1966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处于初创阶段,其教育管理实行与当时计划经济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其时来华学生规模小,生源国仅限于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周边民族独立国家,少数非洲国家和极少数资本主义国家;接收院校少,教育层次普遍较低,学习专业主要集中在语言和理工类学科。1966年至1972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中断。至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与多国建交。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于1973年正式恢复大规模招收来华国际学生。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来华国际学生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来华国际学生实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体制也由单一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和多元化,国际学生规模迅速增加,生源国几乎涵盖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学生层次均匀分布,学习专业几乎涵盖中国对国际学生开放的所有专业。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及世界人民对中国认知的提高,来华国际学生规模仍会呈现增加的趋势。然而在来华留学的新发展态势中,许多来华国际学生教育问题也随之产生,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事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如外语授课课程体系的建设、师资整体水平的提升、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改善等。来华国际学生教育要取得长足发展,保证“2020年50万”目标的顺利实现,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本文在分析总结1973年以来的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基础上,借鉴并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对当前和今后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现实意义、研究价值;对本文研究对象及来华国际学生进行界定,并对选题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对已有的选题所处领域的既有成果及研究史进行梳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历史基础。此部分主要介绍现代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即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体制、发展状况,生源结构、经费来源、接收院校分布、专业结构等,并总结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历史特点。第三部分:新时期(1973-2013)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发展概况及管理体制之演变。本部分主要从1973年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教育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介绍了1973年后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时代背景;介绍了1973-2013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发展概况,并分析1973年—2013年封闭的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体制逐渐过渡到以高等院校为办学主体的开放的教育体制,以及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政策和制度,如招收自费来华国际学生制度、实行来华国际学生学位制度、学籍和学历管理制度、汉语水平考试和预科学习制度等。第四部分:近四十年间(19732013)来华国际学生教育“来”之析。本部分主要分析了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来”之影响因素,“来”之源以及“来”之途径。本部分首先运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来华国际学生的影响因素,如中国政治、社会环境、外交关系、教育质量、就业和创业环境等;然后分析了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结构和洲别分布;最后分析了来华国际学生的经费来源,如中国政府奖学金、地方政府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企业奖学金、交换生及自费生规模及分布等。第五部分:近四十年间(19732013)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学”之析。本部分主要分析了来华国际学生“学”在哪里、学什么以及以什么身份学的问题,从而具体分析了不同阶段来华国际学生接受院校分布、专业分布及学历结构等。第六部分:近四十年间(19732013)来华国际学生“管”之析。本部分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对来华国际学生的“管”,主要阐述了高等院校对来华国际学生的教学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政治管理、实习管理及参与社会活动方面的管理等。第七部分:总结与反思。本部分将总结1973——2013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发展规律,反思国际学生教育中的问题,并与国际上国际学生教育较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比较,以期得出历史经验、提出发展要求,即提出寻求适合于我国当前及未来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发展的建议。

戴亿政[4](2018)在《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针对我国水稻直播品种差异大、高速作业和大播量的要求,设计了一种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包括分种系统、排种系统、气力输送管道系统和动力底盘系统,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稻种适应性、作业速度、播量调节和压力输送等方面分析了气吹集排式分种器的分种过程,研究了分种器的分种机理,为实现分种器均匀连续和稳定分种,研究了分种流场与稻种的相互作用关系,设计了等密度分种流场,研制了由分种内外盖、迭代波纹输送管和分种盘组成的气吹集排式水稻分种器。试验结果证明,优化设计的等密度分种流场提高了分种器分种均匀性与适应性。(2)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和高速摄像HSP多场耦合技术(CFD-HSP耦合),仿真分析了分种器空气流场速度流线分布,高速拍摄了分种器中稻种的运动轨迹,将空气速度流线与稻种运动轨迹迭加,明确了稻种颗粒在流场中的姿态、运动和分离规律,研究了稻种颗粒在流场中的受力状态,耦合结果表明,稻种主要受空气速度流线方向上斜面飞升力作用而进行分种运动,据此优化设计了分种瓤结构,通过控制斜面飞升力改善了分种器各行分种的均匀性。(3)分析了稻种在排种过程的受力,根据气吹集排式旱直播机的播量要求,设计了一种中央集排式排种器,包括槽轮、壳体和无级播量调节装置等;确定了排种器设计参数,不同转速(10-100r/min)下排种器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排种器在28482g/s排量范围内,排量稳定,可为气吹集排式水稻直播机提供稳定的稻种流。采用气流输送理论对稻种在湍流状态下的阻力损失进行了计算,根据台架试验确定了附加因子系数,设计了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气力输送管道系统,通过台架试验和整机试验研究了输送管道系统的压力流速关系,根据文丘里原理,设计了可灵活调节的导种器,为气力输送管道系统的流体压力和速度控制提供了依据。采用双分种和双排种系统方式,优化了分种系统与排种系统成对配置的总体设计方案。对机架进行了静力学和动力学结构分析,对动力底盘系统的重心进行了设计计算,分析了整机承载、挂接和传动等功能,设计了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动力底盘系统、风机驱动系统和排种器驱动系统,研究了传动比与播量的关系,提高了排种系统高速作业的适应性;采用双地轮和飞轮配置方式,解决了地轮同步和滑移问题。(4)搭建了气吹集排式水稻分种试验台,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了分种均匀性与气压、排种器转速、播量和波纹结构厚度的关系,确定了临界气压为10kPa,建立了分种器分种均匀性变异系数回归模型。试验研究了分种均匀性与稻种的关系,籼稻品种黄广丝苗和粳稻品种宁粳45号的10行分种器行间播种质量流量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3.89%和2.13%,粳稻品种宁粳45号行内质量流量平均变异系数为3.41%。确定了平顶分种盖、分种口形状和排种管布置方法。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气吹集排式直播机的播量在75375kg/hm2可调,最高作业速度达14km/h;10行幅宽2m和20行幅宽4m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行间播种质量变异系数分别为4.89%和5.06%,田间播种稻种破碎率为0.46%。2017年在宁夏采用富源4号品种的产量为10372.5kg/hm2,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达到了设计目标,满足作业需求。

张明华[5](2017)在《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优化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将种子成行成穴均匀地播于田面,节种增产效果好,省去了育秧、搬秧、移栽等环节,省时、省工。在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是一种很好的轻简栽培技术,也是水稻种植的一种发展趋势。水稻精量穴直播应满足能同步开沟起垄、播量和穴距可调、行距可选、仿形作业、压茬(草)播种效果好的农艺要求。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实现了精量穴直播,在国内外推广应用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针对原水稻精量穴直播机排种器不能同时适应常规稻和杂交稻的播种要求、穴距匹配不一致和仿形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对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关键部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优化设计,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研究了全国主要水稻产区水稻品种的物理特性,根据水稻种子的自然休止角以及散粒体力学理论,采用理论计算与CAD仿真对型孔式排种器的充种起始角与充种过程进行了研究,结合试验结果,确定了型孔式排种器的充种起始角为-20°。型孔式排种器的充种起始角为-20°与0°相比,排种器的充种性能有了显著提高;在80r/min时,变异系数CV降低了3.6%,空穴率C降低了1.1%;在100r/min时,变异系数CV降低了4.6%,空穴率C降低了2.2%。创新设计了一种播量可调的组合型孔式排种器,在同一排种轮上间隔布置大、小两组不同型孔,两种型孔可快速更换,优化了型孔的主要参数,实现播量较大范围调节(36粒/穴和710粒/穴两档),大型孔和小型孔的穴粒数合格率均达到85%以上,可同时满足杂交稻和常规稻的播种量要求。对限种机构的关键参数进行了理论计算,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较高转速时,限种机构可实现对组合型孔排种器进行1粒左右的播量微调节。对护种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滚针轴承和铜轴套结构的柔性随动护种机构可靠性更好,与采用尼龙轴套结构相比可降低种子破损率79.2%以上。开沟装置和仿形系统是保证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开沟起垄效果的关键。根据排种器的成穴宽度和水稻种植的农艺要求,确定了播种沟开沟器的主要参数为50 mm×35mm×30 mm(上宽×下宽×高度);根据水稻生长特性和土壤力学特性,确定蓄水沟开沟器的主要参数为80 mm×50 mm×60 mm(上宽×下宽×高度);形状均为船形。通过理论分析和田间试验,确定了适宜直播作业的土壤含水量范围为48%55%。优化设计了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水平仿形系统和高程仿形系统。试验结果表明,高程仿形机构和水平仿形机构可使播后田面相对较平整,有利于水稻出苗。其中,播秀水134和培杂泰丰两种水稻品种时,在有水平仿形机构作业的情况下比无水平仿形机构的出苗率分别提高了7.9%和8.7%。同时对压茬播种进行了研究,优化了滑板角度;当滑板角度为4°时,压茬效率可达91.6%,且开沟起垄效果最佳。对与洋马VP6D/VP6G配套的25cm行距水稻精量穴直播机进行了质心配置,在工作状态时,以上两种机型的后轮质量分配系数分别到达0.66和0.68,符合水田作业机械最佳质心配置;在洋马(中国)有限公司YNC研发中心的测试结果表明,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横向稳定性和纵向稳定性合格,质心配置合理。针对可靠性试验中发现的问题,采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和Simulation模块对较为薄弱的轴承座连接架和排种器安装横梁的结构进行了静应力分析和优化设计,达到了使用强度要求。鉴定结果和田间试验表明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各项指标和可靠性指标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其中穴粒数合格率为95%,空穴率为0,纯工作小时生产率为0.67hm2/h,各行排种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3.8%,总排种量稳定性变异系数1.5%,穴距合格率为100%,播后泥面高差2.0cm,MTTFF为30.4 hm2/m以及有效度为98.2%等。优化设计后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在意大利米兰农场、上海松江等地进行田间生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水稻产量比意大利当地常用机条播和机撒播分别提高3.5%和22.5%;比国内机插秧和人工撒播分别提高4.0%和25.0%。对全国部分地区的应用结果分析,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适应性较好,采用精量穴直播技术,水稻在田间分布均匀,分蘖势较强,有效穗数较多,在适宜直播地区配套适宜的农艺技术可实现稳产、高产。2BDXS-10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在水稻直播适宜地区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较好的产量潜力。综上所述:研究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可靠性好、适应性强、作业效率高,能满足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的农艺要求,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李常营[6](2014)在《留高茬式玉米收获机切割部件的仿生设计及其切割机理》文中提出随着普通耕作方式和秸秆焚烧带来的土地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不断下降、空气雾霾污染加重,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耕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农作物秸秆作为废弃物或者直接在田间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土壤环境污染,人们对秸秆的处理及利用方式提出了很多建议。保护性耕作以保护耕地为主要目标,并能实现农作物稳产高产且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重要的是其对秸秆的还田处理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因此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均积极推行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的内涵除了免耕少耕之外还包括秸秆还田,人们普遍认为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疏松土壤并能增加土壤蓄水保墒的能力,并且具有促进农作物增收的作用。而且将秸秆进行覆盖还田还有明显的防风固土的作用,能有效减缓土壤水蚀和风蚀现象。但是,农作物秸秆也是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在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生物质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多的秸秆将被综合利用,而不能简单全部进行还田,特别是东北地区,寒冷的天气很难保证秸秆有效的腐烂进行有机质还田。同时,为了满足保护性耕作对秸秆还田的农艺要求,秸秆应该一部分进行综合利用,另外部分秸秆进行还田。在此基础上,推广留高茬覆盖还田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是合适的。由此可知,针对东北地区收获玉米时较为合理的农艺是:在玉米收获的同时对玉米秸秆进行留高茬切割,留高茬作业(留茬高度为300500mm)满足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的要求,同时将切割下的秸秆进行收集打捆作业,然后进行秸秆的综合利用。因此,秸秆的切割是秸秆还田和秸秆进行综合利用之前必须完成的作业。目前,玉米收获机在收获时主要是将玉米秸秆全部粉碎或者不处理,还没有能够留高茬作业的机型。由此,本文研究重点放在了玉米收获机的留高茬作业切割部件设计上,尤其针对切割使用的锯片进行了仿生设计。(1)本文设计了能够自动留高茬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切割机构,该机构采用圆盘回转式切割,切割装置的动力来源为发动机动力输出轴,发动机动力输出轴的动力经传动箱和链轮传递到切割装置上。通过自制夹持玉米秸秆的装置进行了切割试验,结果表明该留高茬切割装置设计合理,能够达到留高茬的设计要求。(2)本文作者对切割机构的切割部件进行了仿生设计。自然界中,切割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很多动物或者昆虫将食物撕裂或者切断(咬断)都属于切割的范畴,如以蛀食打洞危害的蠹虫、啮齿类的老鼠甚至吃植物叶茎的昆虫等。而以植物为主食的昆虫类,棉蝗是典型的代表,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其具有优良的进食口器(咀嚼式口器),可以有效地取食植物的茎叶。通过观察发现棉蝗在进食时可以有效的切断食物。因此,本文作者对棉蝗的口器进行了观察,尤其对具有切割功能的上颚切齿叶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将棉蝗上颚样品在体式显微镜下拍照观察,将拍到的照片用Matlab软件进行处理并提取出上颚切齿叶的外轮廓点的坐标,通过Origin软件进行曲线拟合,将该轮廓切齿叶部分拟合成5段曲线,以该拟合后的曲线为原型进行切割部件的仿生设计。(3)基于仿生原型先后设计了直线型和圆盘型2种类型的仿生切割部件,并以普通锯齿的锯条和锯片为对照进行了玉米秸秆的切割试验。对于直线型的仿生锯齿锯条,以万能试验机为动力拉动直线型仿生锯齿锯条切割固定的玉米秸秆,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将直线型锯条放置在YOZ平面且与Z轴成12度夹角固定在夹具中与万能试验机横梁相连,玉米秸秆在XOZ平面水平放置并固定在自制的夹具中与万能试验机基座相连。直线型锯条以2mm/s的速度从秸秆下方向上运动切割玉米秸秆,通过计算机软件实时记录了切割过程的切割力的大小变化和锯条的位移,切割试验独立重复12次。通过和普通锯齿锯条的对比,结果表明仿生锯齿锯条有显著的降低切割力的作用(P <0.05),普通锯齿锯条切割一根玉米秸秆的平均切割力为71.78N,而仿生锯齿锯条的平均切割力为51.56N,降低了28.17%。相对于普通锯齿锯条,仿生锯齿锯条切割一根玉米秸秆所消耗的能量从10.27J降低为8.95J。通过视频慢放可以看出普通锯齿锯条切割玉米秸秆时主要是齿尖钩住一部分玉米秸秆,随着锯条的持续拉动,剥离秸秆后逐渐被拉断,而仿生锯齿锯条切割时除了拉断之外主要是靠切齿的滑切作用切断秸秆。(4)对于圆盘型的仿生锯齿锯片,由于不能使用万能试验机进行试验,本文作者设计了玉米秸秆切割试验台。该试验台通过电动机带动圆盘锯片进行秸秆的切割试验,通过扭矩传感器测量切割过程中的锯片切割扭矩变化,通过调节皮带轮的传动比改变圆盘锯片的切割速度,通过直流电机改变玉米秸秆的运动速度,通过拉力传感器测定切割过程的拉动玉米秸秆的拉力,并通过动态信号采集分析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处理。试验考察了圆盘锯片的切割速度、玉米秸秆的前进速度、切割倾角3个因素对切割力、切割功耗、秸秆拉力和切割时间等的影响。试验进行了全因素试验,每个试验独立重复3次,试验表明:各因素对切割扭矩、切割功率及切割功耗均有显著性的影响(P <0.05)。在切割转速为600rpm、切割倾角为75°、秸秆牵引速度为1.3m/s的条件下,仿生锯齿锯片和普通锯齿锯片进行了切割玉米秸秆的对比试验,试验独立重复20次。结果表明仿生锯齿锯片和普通锯齿锯片均可以实现有效切割,普通锯齿锯片切割玉米秸秆的平均切割扭矩为1.691±0.226N·m,而使用齿尖采用交错双面磨刃的仿生锯齿锯片B切割玉米秸秆时的平均切割扭矩为1.439±0.214N·m,相对于普通锯齿锯片的切割降低了14.89%。普通锯齿锯片切割玉米秸秆消耗的能量为34.034±5.224J,而使用齿尖采用交错双面磨刃的仿生锯齿锯片B切割玉米秸秆有明显的降低能耗的作用,切割所需的能耗为27.741±6.181J,降低了18.49%,而切割时间没有显著性的变化。同时通过高速摄像进行切割过程观察,结果表明仿生锯齿锯片切割产生的碎屑较少使切割平面更为平整。(5)将圆盘型仿生锯齿锯片装置装到玉米收获机留高茬切割机构上,于2013年秋季在吉林大学农田试验场进行了田间收获和秸秆切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圆盘型仿生锯齿锯片能有效的切割玉米秸秆,无推倒现象发生,相对于普通锯齿锯片,具有留茬整齐的特点。在试验过程中没有发现拥堵的现象,对收获质量没有不良影响,证实了该留茬机构设计合理,同时能够满足保护性耕作留高茬的要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留茬的高度为399.5±24.9mm,在300500mm之间,合格率为100%,由于受田间地块地貌及秸秆自然倒伏的影响,秸秆的切断率为93%。本文的研究内容来源于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即玉米收获机收获玉米时如何实现留高茬,作者在原有的机型上设计了留高茬切割机构,通过试验证实了其合理性,同时运用仿生的方法进行了切割部件的仿生设计,玉米秸秆的切割试验表明仿生切割部件具有降低切割功耗的作用。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仿生切割部件的设计在节能减排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为以后的切割部件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7](2010)在《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及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2009》文中研究说明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始于2007年次贷危机的美国金融危机更加凸现了其重要性,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自1997年开始采用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调查并发布排行榜。王竹泉等自2007年开始对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进行调查并分别发布了"2006年度、2007年度以及2008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本报告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2009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进行调查排名。并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总体分析、各行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地区分析、外向型行业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对按渠道和按要素的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金融危机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负面影响仍然十分显著;按渠道进行分析,发现生产渠道控制是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按要素进行分析,发现行业间应收账款周转期的延长与应付账款周转期的延长存在一定的联动关系,且应付账款延期付款是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普遍做法;另外,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地区发展不平衡、国内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与国际存在差距、不同的外向型行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随外销比例增长的变化趋势不同,且供应链整合及信息化建设成为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的助推器。

曾百功[8](2013)在《玉米根茬收集装置研制及关键机构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高速发展,优质生物质能资源玉米秸秆的能源功能被不断地开发出来,利用秸秆发电不仅可以弥补电力资源的紧缺,又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净化环境,由此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清洁能源,改善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呈现出极具潜能的开发前景。经计算研究发现玉米根茬占玉米秸秆总量的12%-15%,是一笔巨大的生物质资源,可是玉米根茬大多数都被遗弃在田间,白白的浪费掉,并且玉米具有发达的纤维状根系结构,其分层、纵横交错的向四面八方生长,与土壤形成致密的根系土壤复合体,给根茬与土壤的彻底分离以及实施机械化收集根茬带来困难。本研究工作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秸秆收集固化成型关键技术及装备”的子课题“玉米根茬收集机研制”(2009AA04364-2)和“根茬土壤粘附基本特性研究”(2009AA043603-4)、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9GB23600507)、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及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仿生脱土碾辊结构设计与试验研究”(20121093)资助下,对玉米根茬的基本物理属性以及根茬包裹的土壤环境特性进行研究,并结合玉米根茬结构中根系与土壤的结合特点,探索了玉米根茬的捡拾方式、输送模式以及根茬与土壤的分离机理,确定了合理的工艺流程,针对工作过程中涉及的诸多重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从而对理论模型实施进一步优化,同时研制出具有捡拾、输送、脱土和收集多种功能的玉米根茬收集装置,借助试验平台对理论模型进行试验验证与修正,指导试验装置关键部件的结构优化,通过试验优化设计的方法进一步对整机的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实施优化,最终确定最优的参数组合,并通过试验加以验证,得到最佳的参数配备,进而提高整机的工作性能与作业质量。本工作研究了玉米根茬及其包裹土壤的基本物理属性,以及玉米根茬结构中根系与土壤的结合特性,并在虚拟样机技术基础上完成了玉米根茬收集装置试验台的搭建,为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提供良好的试验平台。通过对捡拾推茬刀片的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进行研究与分析,获得了捡拾推茬刀片端点的运动轨迹为余摆线的条件;并对被捡拾起的根茬的运动轨迹加以分析,得到了根茬能够进入一级抛扔输送机构的必要条件;然后通过对根茬与挡板碰撞过程的分析,寻找到了根茬与挡板能够产生碰撞的条件;最后借助三向应力原理对根系土壤复合体的脱土机理进行分析,证明了模仿人们生产生活中对物料加工的各种作用方式(如碾压、揉搓、梳刷、振动、冲击、筛分),对根土复合体实施有效的碾压式、挤搓式、梳刷式、振动式、冲击式和筛分式等多种方式脱土,可以破坏根系包裹土壤的根土复合体结构,实现根茬与土壤的彻底分离。通过理论模态分析与试验模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整机系统的模态参数(固有频率和结构振型)以及结构动力学特性;基于理论分析研究结果,针对新型仿生碾辊凹板脱土机构的工作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将碾辊转速、碾辊与凹板之间的间隙和凹板对碾辊的包角设为试验因素,根茬脱土率和回收损失率为性能指标,实施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试验设计,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应用数据处理软件寻找到最优参数组合,并加以试验验证。最后将整机的各参数设置成最佳状况,通过田间性能测试试验综合考察整机的工作性能和作业质量,得到整机系统在平均速度为0.46m/s作业时,整机系统的平均脱土率达到95.57%,根茬平均损失率为4.58%;整机在平均速度为0.65m/s作业时,整机系统的平均脱土率达到93.23%,根茬平均损失率为4.46%。

马靓[9](2019)在《基于阻尼减振技术的锥齿轮传动系统振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齿轮传动是应用最广泛的传动方式之一。锥齿轮传动系统作为相交轴传动的一种,因可以改变传动方向而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锥齿轮在直升机传动系统等中应用普遍,因其振动过大而导致的系统故障往往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通过有效方法来抑制锥齿轮传动系统的振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锥齿轮传动系统的振动问题,本文提出了阻尼减振的方法,并选用了三种阻尼器: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粘滞阻尼器和磁流变阻尼器。从理论角度分析了锥齿轮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并做了仿真模拟,分别搭建实验台对三种阻尼器的减振效果和减振特性进行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齿轮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分析锥齿轮传动系统振动产生的原因;运用ANSYS软件对锥齿轮传动系统的模型进行了静力学和模态分析,计算其前六阶固有频率及振型。(2)在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integral squeeze film damper,ISFD)的减振实验中,对锥齿轮传动系统在不同的转速下分别安装刚性支承和ISFD弹性阻尼支承时的振动情况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较宽的转速范围内,安装ISFD弹性阻尼支承后轴承座上的振动加速度峰值平均降幅可达40%以上,锥齿轮传动系统原有的冲击振动和调制现象也均有改善。(3)在粘滞阻尼器的减振实验中,对锥齿轮传动系统在阻尼器安装前后以及不同安装位置、不同安装情况下的振动情况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较宽的转速范围内,安装粘滞阻尼器可使轴承座的振动加速度峰值平均下降50%以上,且安装位置越靠近振源减振效果越好,两轴均安装比单独一轴安装时效果更好。(4)在磁流变阻尼器的减振实验中,对锥齿轮传动系统在阻尼器安装和通电前后以及不同安装位置下的振动情况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安装并通电的磁流变阻尼器可使轴承座加速度峰值相对于未安装阻尼器时平均下降60%以上,并能有效改善冲击振动和调制现象,同样也是安装位置越靠近振源效果越好。

吴米[10](2019)在《全自动橡胶割胶机研制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橡胶作为工业设备和生活用品的制造原料,在工业生产、医疗卫生和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国家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采胶标准以及橡胶树割胶要求,本文研制了一种快速、简便、可代替人工的全自动橡胶割胶机,采用螺旋割胶轨迹和柔性导向切割的仿形驱动机构,实现机械割胶工作面的精准定位、运动自动控制、树干径向形态仿形切割等功能。本文对提高割胶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增加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推动割胶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选取橡胶树干直径在200mm300mm范围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胶林树木生长特征并采集橡胶树树表特征。采用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找出拟合线范围,为后续设计一种能快速、稳定安装在橡胶树采胶区域的定位机构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利用力学传感器采集人工传统割胶刀下切割不同耗皮量的切割力,确定割胶运动中所需的驱动力,结合人工割出的采胶标准线,有效地实现割胶运动。用已有橡胶树干割胶区域内径向几何形态作为仿形靠模,实现采胶轨迹线的仿形运动,对于割胶径向限位和控制耗皮厚度具有较好的柔性调节能力,并有效实现了刀片切割的切割要求,从而保护树干层组织。第三,基于CATIA,ADMAS,ANSYS等软件设计平台,完成了割胶机构的三维建模设计、关键结构力学分析以及运动仿真分析,提高了割胶机相关机构性能、改善了割胶驱动模式,完成了本割胶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与控制程序设计。第四,对橡胶割胶机切割螺旋运动进行了试验分析及影响机理研究。通过割胶仿形运动,完成橡胶切割面特征及割胶皮形态的分析,以及不同切割速度与割面特征变化的特点,从而验证本橡胶割胶机系统设计的合理性。

二、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86年学术活动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86年学术活动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情况仍未可知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
        1.1.3 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
    1.2 研究对象
        1.2.1 中国工业遗产
        1.2.2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1.3.1 国外综述
        1.3.2 国内综述
        1.3.3 既往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1.4 研究问题及解决途径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及未尽事宜
        1.7.1 研究创新之处
        1.7.2 研究未尽事宜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2.1 体系结构总述
        2.1.1 体系建立依据
        2.1.2 体系的总体结构
        2.1.3 体系应用技术介绍
        2.1.4 对我国未来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讨论
    2.2 国家层级标准研究
        2.2.1 信息采集标准
        2.2.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3 城市层级标准研究
        2.3.1 信息采集标准
        2.3.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 遗产本体层级标准研究
        2.4.1 信息采集标准
        2.4.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3 信息模型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全国工业遗产为例
    3.1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的实施
        3.1.1 信息采集标准
        3.1.2 信息采集的实施及成果
    3.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2.1 全国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
        3.2.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3 基于GIS的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研究
        3.3.1 全国工业遗产总体情况分析研究
        3.3.2 我国行政区层面的工业遗产分布研究
        3.3.3 基于我国工业发展史的时空分布研究
        3.3.4 基于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为例
    4.1 天津市工业遗产普查的实施
    4.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4.2.1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GIS数据库建构
        4.2.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文件数据库建构
        4.2.3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
    4.3 基于GIS的天津工业遗产分析及廊道规划研究
        4.3.1 天津工业遗产总体分析研究
        4.3.2 天津工业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产本体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
    5.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采集的实施
        5.1.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简介
        5.1.2 信息采集的实施
    5.2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5.2.1 GIS数据库框架建构
        5.2.2 文件数据库的建构
        5.2.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
    5.3 GIS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5.3.1 基于时态GIS的大沽船坞历史沿革探究
        5.3.2 基于GIS技术的价值评估研究
        5.3.3 GIS技术指导下的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遗产本体层级BIM信息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为例
    6.1 工业遗产领域BIM技术工作流程研究
    6.2 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6.3 BIM信息模型建构研究
        6.3.1 轮机车间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2 甲坞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3 BIM在工业设备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6.4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6.4.1 Revit自带功能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弊端
        6.4.2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6.4.3 轮机车间残损信息管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本研究内容总结
    7.2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本人学术成果
鸣谢
附录A 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笔者编制,截至2018年6月1 日)
附录B 国内外工业(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
    附录B-1《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材料
    附录B-2 英国IRIS调查表
    附录B-3 美国HABS调查表
    附录B-4 美国HAER调查表
    附录B-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附录B-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附录B-7 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8 上海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9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0 济南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1 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C 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笔者编制)
    附录C-1《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2018 年试行版)》
    附录C-2 普查表填写规范
        (1)封面
        (2)基本信息
        (3)生产工业流程
        (4)重要建构筑物遗产
        (5)重要设备遗产
        (6)测绘图
        (7)照片
        (8)参考文献和其他信息
    附录C-3 中国工业遗产编号索引
    附录C-4 《中国工业遗产行业名称及代码表(2018 版)》
附录D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信息采集表(笔者编制)
    附录D-1 《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调查表》
    附录D-2 《工业建构筑物残损信息调查表》
    附录D-3 《工业遗产设备信息调查表》
    附录D-4 《三维激光扫描站位记录表》
    附录D-5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文献资料登记表》
    附录D-6 《生产工艺流程登记表》
附录E 工业遗产相关行业类型列表翻译及整理
    附录E-1 英国IRIS工业遗产普查表附录I工业行业类型
    附录E-2 1936 年中华民国《实业部月刊》工业分类[105]
    附录E-3 1982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
    附录E-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3-1984》
附录F 各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框架标准(笔者编制)
    附录F-1 国家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2 城市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3 遗产本体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4 遗产本体层级文件数据库框架
附录G 工业遗产BIM信息模型标准化族库(笔者编制)
附录H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成果展示(笔者参与)
附录J 轮机车间主要残存信息汇总(笔者编制)

(2)非圆齿轮精度评价与偏差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非圆齿轮的分类、加工及应用
        1.3.1 非圆齿轮的分类
        1.3.2 非圆齿轮的加工
        1.3.3 非圆齿轮的应用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非圆齿轮设计制造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4.2 齿轮精度评价标准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4.3 齿轮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5 研究目的
    1.6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非圆齿轮展成加工理论
    2.1 引言
    2.2 非圆齿轮齿廓形成原理
        2.2.1 直齿非圆齿轮齿廓形成原理
        2.2.2 斜齿非圆齿轮齿廓形成原理
        2.2.3 非圆锥齿轮齿廓形成原理
    2.3 非圆齿轮滚齿加工数学模型
        2.3.1 非圆齿轮滚齿加工原理
        2.3.2 非圆齿轮滚齿加工数学模型
    2.4 非圆齿轮滚齿加工运动模型
        2.4.1 非圆齿轮滚齿加工运动模型的建立
        2.4.2 非圆齿轮滚齿加工动态仿真验证
    2.5 非圆齿轮插齿加工数学模型
        2.5.1 非圆齿轮插齿加工原理
        2.5.2 非圆齿轮插齿加工数学模型
    2.6 非圆齿轮插齿加工运动模型
        2.6.1 非圆齿轮插齿加工运动模型的建立
        2.6.2 非圆齿轮插齿加工动态仿真验证
    2.7 非圆齿轮展成加工理论在齿轮加工机床上的应用
        2.7.1 柔性电子齿轮箱技术
        2.7.2 非圆齿轮专用夹具设计
        2.7.3 非圆齿轮滚齿加工
        2.7.4 非圆齿轮插齿加工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圆齿轮齿廓求解与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共轭曲面理论建立非圆齿轮齿廓数学模型
        3.2.1 共轭曲面理论
        3.2.2 非圆齿轮齿廓数学模型的建立
    3.3 CAM快速获取非圆齿轮齿廓点
        3.3.1 非圆齿轮CAM系统的开发
        3.3.2 非圆齿轮理论模型的获取
        3.3.3 非圆齿轮齿廓点提取插件的开发
        3.3.4 理论齿廓点的选择与提取
    3.4 样条插值法求解非圆齿轮齿廓
        3.4.1 三次样条插值法求解非圆齿轮齿廓
        3.4.2 NURBS插值法求解非圆齿轮齿廓
    3.5 非圆齿轮齿廓渐开线特性分析
        3.5.1 非圆齿轮基曲线求解与分析
        3.5.2 齿廓渐开线特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圆齿轮精度评价体系
    4.1 引言
    4.2 非圆齿轮偏差项的确定
        4.2.1 非圆齿轮的加工误差
        4.2.2 综合偏差项目的确定
        4.2.3 单项偏差项目的确定
    4.3 非圆齿轮精度评价体系的建立
        4.3.1 建立二维精度评价体系
        4.3.2 建立三维精度评价体系
    4.4 非圆齿轮精度评价标准的拟定
        4.4.1 基本参数的设定
        4.4.2 公差组的划分
        4.4.3 等级精度的划分与相关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圆齿轮偏差测量方法
    5.1 引言
    5.2 初始转角偏差测量方法
        5.2.1 初始转角偏差的定义
        5.2.2 初始转角偏差的测量
    5.3 综合偏差测量方法
        5.3.1 单面啮合测量
        5.3.2 双面啮合测量
        5.3.3 全啮合测量
    5.4 单项偏差测量方法
        5.4.1 齿廓偏差测量
        5.4.2 齿向偏差测量
        5.4.3 齿距偏差测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偏差测量的技术实现与实验验证
    6.1 引言
    6.2 测量路径规划
        6.2.1 齿廓点的密化
        6.2.2 齿廓切线与法线的求解
        6.2.3 齿廓点的法向偏置
    6.3 测头半径补偿
        6.3.1 测头的选择与分析
        6.3.2 一维测头的半径补偿
        6.3.3 三维测头的半径补偿
    6.4 偏差测量方法的实验验证
        6.4.1 JS3 齿轮双啮仪
        6.4.2 双面啮合测量实验验证
        6.4.3 JE32 齿轮测量中心
        6.4.4 单项偏差测量实验验证
    6.5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6.5.1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6.5.2 测量不确定度的分类
        6.5.3 综合偏差测量不确定度
        6.5.4 单项偏差测量不确定度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近四十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研究(1973-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
        (一) 来华国际学生教育意义重大
        (二) 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亟待历史总结
        (三) 作者本人学研兴趣及工作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解析
        (一) 留学及来华留学
        (二) 国际学生和来华国际学生
        (三) 来华国际学生教育
    四、研究文献综述
        (一) 研究历史回顾及研究队伍简介
        (二) 研究成果简述
        (三) 有待加强之处
    五、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框架
    六、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论文创新
第一章 早期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基本情况(1949-1972)
    第一节 早期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基本情况(1949-1972)
        一、早期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情况
        二、早期来华国际学生接收院校及分布专业情况
    第二节 早期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探索(1949-1972)
        一、基本形成来华国际学生管理体制
        二、规范来华国际学生的学习和行为
        三、完善高校对来华国际学生管理与服务
    第三节 早期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主要特点
第二章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发展概况及管理体制的演变(1973—2013)
    第一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发展环境
        一、外交形势与国际环境的变化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及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三、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四、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发展态势
        一、1973-1977年间的来华国际学生概况
        二、1978-1989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概况
        三、1990至今的来华国际学生概况
    第三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制度变迁
        一、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各项制度的确立
        二、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
第三章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来”之析(1973-2013)
    第一节 影响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因素
        一、推拉理论与来华国际学生教育
        二、从接收国视角:影响来华学习的拉力因素
        三、从派出国视角:影响来华学习的推力因素
        四、从来华学生视角:影响来华学习的内力因素
    第二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情况分析
        一、1973—1977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情况分析
        二、1978—1989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情况分析
        三、1990年—2013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情况分析
        四、近40年间华国际学生生源国分布特点解析
    第三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经费来源情况
        一、1973—1977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经费来源较为单一
        二、1978—2013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经费来源逐渐多样化
第四章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学”之析(1973-2013)
    第一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的接受院校分析
        一、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院校
        二、接收自费来华国际学生的院校
        三、接收孔子学院奖学金生的院校
    第二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的学科专业分析
        一、由理工为主转向学科多样化
        二、汉语学习及预科教育
        三、开放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授课专业
    第三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的类别及学历层次分析
        一、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生的入学要求
        二、近40年间长期来华国际学生类别及学历层次分布
        三、短期来华国际学生迅速增长
第五章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管”之析(1973-2013)
    第一节 近40年间对来华国际学生日常管理理念的演变
        一、来华国际学生管理的“特殊化”阶段(1973-1990)
        二、来华国际学生管理规范化、人性化阶段(1990—2013)
    第二节 近40年间对来华国际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演变
        一、对来华国际学生的教学安排
        二、对来华国际学生学习内容的规定
        三、有关考勤、休学、退学等方面的规定
        四、关于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定
        五、关于考核和毕业要求的规定
    第三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社会管理之演变
        一、对来华国际学生与中国人交流和交往的管理
        二、对来华国际学生的假期及文体活动安排
        三、来华国际学生的志愿者服务
第六章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总结与检讨
    第一节 历史实际得出的经验
        一、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制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能促进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发展
        三、教育质量是发展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事业的生命线
        四、对来华国际学生重管理,轻服务
    第二节 现实发展提出的“要求”
        一、教育制度有待完善
        二、教育质量亟需提高
        三、招生工作可以实行商业化运作
        四、教育管理必须实现信息化
        五、预科教育可完善其教育体制
        六、建立来华国际学生自我管理体制和自我服务渠道
参考文献
致谢

(4)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研究现状
        1.2.2 国内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分种系统
    2.1 气吹集排式水稻分种器研究概况
    2.2 气吹集排式水稻分种器分种机理研究
    2.3 气吹集排式水稻分种器设计
        2.3.1 设计原理
        2.3.2 设计依据
        2.3.3 关键零部件设计
        2.3.4 分种器总体设计
    2.4 气吹集排式水稻分种器CFD分析
        2.4.1 模型选择与边界设定
        2.4.2 不同分种器结构速度流场分布
        2.4.3 CFD仿真结果分析
    2.5 分种器台架性能试验研究
        2.5.1 均匀性功能试验
        2.5.2 均匀性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2.5.3 分种器关键零件结构对比试验
    2.6 分种器高速摄像试验
        2.6.1 分种器高速摄像试验平台
        2.6.2 分种器高速摄像试验方法
        2.6.3 分种器高速摄像结果与分析
    2.7 分种器分种效果试验
        2.7.1 适应性试验
        2.7.2 均匀性试验
        2.7.3 稳定性试验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排种系统
    3.1 排种器设计
        3.1.1 排种器总体结构与排种原理
        3.1.2 排种器槽轮
        3.1.3 排种器壳体
        3.1.4 排种器毛刷
    3.2 种箱设计
        3.2.1 设计计算
        3.2.2 结构设计
    3.3 排种器排量试验与计算
        3.3.1 试验目的与方法
        3.3.2 试验材料与装置
        3.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气力输送管道系统
    4.1 设计依据
        4.1.1 气流输送理论
        4.1.2 气压
        4.1.3 流量
    4.2 管道设计计算
    4.3 管道设计
        4.3.1 气源
        4.3.2 风管回路
        4.3.3 风量控制与风速、压力测量
    4.4 气流运动方向控制与设计
        4.4.1 导种管设计
        4.4.2 斜柱管设计
        4.4.3 导种器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整机结构设计
    5.1 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总体技术方案
        5.1.1 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技术
        5.1.2 总体设计方案及工作原理
    5.2 动力底盘系统
        5.2.1 机架静力学结构分析
        5.2.2 机架动力学结构分析
        5.2.3 重心分析
    5.3 整机传动方案设计
        5.3.1 风机动力传动机构设计
        5.3.2 排种器动力传动机构设计
    5.4 其它零部件
        5.4.1 三点悬挂机构
        5.4.2 行走轮支撑架
    5.5 整机结构设计
        5.5.1 设计依据
        5.5.2 设计内容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性能试验和生产试验
    6.1 试验目的与准备
    6.2 直播机田间性能试验
        6.2.1 试验田块
        6.2.2 试验材料和设备
        6.2.3 试验方法
        6.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直播机生产试验
        6.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6.3.2 试验方法
        6.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相关数据与图表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和取得成果
    一、参加的科研项目
    二、发表论文
    三、申请或授权专利

(5)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优化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精量播种技术
    1.3 国内外水稻精量排种器研究现状
        1.3.1 国内水稻精量排种器的研究现状
        1.3.2 国外水稻精量排种器的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水稻精量直播机研究现状
        1.4.1 国内水稻直播机的研究现状
        1.4.2 国外水稻直播机的研究现状
        1.4.3 水稻精量直播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总体结构设计
    2.1 技术要求
    2.2 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2.2.1 总体结构
        2.2.2 工作原理
        2.2.3 主要设计参数
    2.3 动力底盘的选用
        2.3.1 动力底盘参数
        2.3.2 配套动力底盘的选定
    2.4 动力传动系统优化设计
        2.4.1 不同动力底盘车速与PTO转速测定
        2.4.2 减速比的确定
        2.4.3 变速箱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稻精量穴直播排种机理研究
    3.1 水稻种子物理特性分析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水稻种子物理力学特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3.2 型孔式排种器充种机理研究
        3.2.1 型孔式排种器的总体结构
        3.2.2 排种器充种过程种子运动分析
        3.2.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4 充种起始角对充种效果的影响试验
        3.2.5 试验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组合型孔排种器设计与理论分析
    4.1 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4.2 组合型孔排种轮
        4.2.1 结构设计
        4.2.2 排种器播量的台架试验
        4.2.3 组合型孔排种器的品种适应性试验
    4.3 播量调节机构
        4.3.1 播量调节机构结构设计
        4.3.2 播量调节机构可靠性试验
    4.4 限种机构
        4.4.1 限种机构结构设计
        4.4.2 限种机构参数确定
        4.4.3 限种机构试验
    4.5 护种机构优化设计
        4.5.1 结构与工作原理
        4.5.2 护种机构性能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开沟起垄装置优化设计
    5.1 开沟起垄装置的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5.2 开沟器参数优化
        5.2.1 播种沟开沟器和蓄水沟开沟器的优化设计
        5.2.2 开沟起垄效果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
    5.3 滑板角度的优化与试验
    5.4 仿形系统优化设计与理论分析
        5.4.1 高程仿形机构
        5.4.2 水平仿形机构
        5.4.3 水平仿形机构田间试验
    5.5 试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试制与性能试验
    6.1 可靠性试验
        6.1.1 质心配置
        6.1.2 车身稳定性试验
        6.1.3 整机结构可靠性试验
    6.2 整机结构改进设计
        6.2.1 连接架和横梁的受力情况分析
        6.2.2 连接架结构优化设计
        6.2.3 横梁结构优化设计
        6.2.4 结构优化效果
    6.3 水稻精量穴直播机性能试验
        6.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3.2 结果与分析
    6.4 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田间可靠性试验
        6.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4.2 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田间生产试验
    7.1 试验材料和方法
    7.2 田间生产试验与结果
        7.2.1 国外生产试验
        7.2.2 国内生产试验
        7.2.3 国内部分应用地区水稻产量结果
        7.2.4 应用情况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和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实验数据
附录B 减速箱锥齿轮的参数设计与强度校核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和取得成果

(6)留高茬式玉米收获机切割部件的仿生设计及其切割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进展
        1.2.2 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1.2.3 留高茬作业方式及切割原理
        1.2.4 仿生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路线
第2章 玉米秸秆的特性和棉蝗口器研究
    2.1 玉米秸秆的特性
        2.1.1 玉米秸秆的物理性质
        2.1.2 玉米秸秆的机械力学特性
        2.1.3 玉米秸秆的尺寸及水分含量
    2.2 棉蝗口器
        2.2.1 棉蝗上颚样品观察
        2.2.2 棉蝗上颚切齿叶曲线的提取
        2.2.3 棉蝗上颚切齿叶曲线的拟合
        2.2.4 棉蝗上颚切齿叶曲线的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线型仿生锯齿锯条的设计及试验
    3.1 直线型切割部件的应用
        3.1.1 往复式切割刀片结构
        3.1.2 往复式切割刀片的切割机理
    3.2 直线型锯条的设计及加工
        3.2.1 设计依据
        3.2.2 绘制及加工
        3.2.3 仿生锯齿锯条的后期加工
    3.3 直线型仿生锯齿锯条切割试验
        3.3.1 试验仪器、方法及原理
        3.3.2 试验过程
        3.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玉米秸秆切割试验台的设计及试验
    4.1 切割试验台的研究现状
        4.1.1 切割试验台的介绍及分析
        4.1.2 切割试验台的工作原理
    4.2 玉米秸秆切割试验台的设计
        4.2.1 设计基础
        4.2.2 玉米切割试验台的传动设计
        4.2.3 玉米切割试验信号获取设计
    4.3 玉米秸秆切割试验台试验
        4.3.1 单支撑切割和双支撑切割试验对比
        4.3.2 切割参数对切割过程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圆盘型仿生锯齿锯片的设计及试验
    5.1 引言
    5.2 圆盘型仿生锯齿锯片的设计
        5.2.1 圆盘型仿生锯齿锯片设计的基础
        5.2.2 仿生锯齿锯片的设计
        5.2.3 圆盘式仿生锯齿锯片的加工
    5.3 圆盘式仿生锯齿锯片与普通锯齿锯片对比试验
        5.3.1 切割效果对比
        5.3.2 玉米秸秆切割过程分析
        5.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留高茬切割机构设计与田间试验
    6.1 留高茬切割机构设计
        6.1.1 留茬机构的设计基础
        6.1.2 留高茬切割机构的切割试验
    6.2 田间试验
        6.2.1 试验内容
        6.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8)玉米根茬收集装置研制及关键机构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秸秆和根茬处理现状
        1.2.2 国内秸秆和根茬处理现状
        1.2.3 国内外相关机具研究现状
        1.2.3.1 马铃薯收获机械发展历程
        1.2.3.2 花生收获机械发展历程
        1.2.3.3 脱粒机械发展历程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玉米根茬及其包裹土壤的力学特性研究
    2.1 玉米根茬包裹的土壤环境特性
        2.1.1 研究区域概况及采样
        2.1.2 土壤含水量和密度分布
        2.1.3 土壤坚实度分布
    2.2 玉米根茬基本物理特性
        2.2.1 根茬分布概况与采样
        2.2.2 根茬的结构与功能
        2.2.3 根茬质量分布
        2.2.4 根茬含水量分布
        2.2.5 根茬材料力学特性
        2.2.5.1 根茬单须根拉伸特性
        2.2.5.2 根茬单须根剪切特性
    2.3 玉米根茬与土壤复合体特性
        2.3.1 根茬与土壤复合体结构特性
        2.3.2 根茬与土壤复合体理论基础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玉米根茬收集装置的研制
    3.1 玉米根茬收集装置总体布局与工作流程
        3.1.1 玉米根茬收集装置的总体布局
        3.1.2 玉米根茬收集装置的工作流程
        3.1.3 玉米根茬收集装置的三维实体模型
        3.1.4 玉米根茬收集装置试验样机
    3.2 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
        3.2.1 捡拾推茬机构的研制
        3.2.2 两级抛扔输送机构的研制
        3.2.3 仿生碾辊凹板脱土机构的研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玉米根茬收集装置关键部件机理分析
    4.1 捡拾推茬机构机理分析
        4.1.1 捡拾推茬刀片运动轨迹分析
        4.1.2 捡拾推茬刀片参数确定
        4.1.3 玉米根茬的运动轨迹分析
    4.2 抛扔输送机构机理分析
        4.2.1 拨指运动轨迹分析
        4.2.2 玉米根茬的运动轨迹分析
        4.2.2.1 碰撞过程分析
        4.2.2.2 碰撞条件分析
        4.2.2.3 碰撞点的确定
    4.3 仿生碾辊凹板脱土机构机理分析
        4.3.1 脱土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玉米根茬收集装置有限元模态分析与试验研究
    5.1 模态分析理论与玉米根茬收集装置基本特性
        5.1.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5.1.2 玉米根茬收集装置的基本特性与工作原理
    5.2 玉米根茬收集装置有限元模态分析
        5.2.1 模态分析理论模型
        5.2.2 有限元实体模型与网格划分
        5.2.3 有限元模态计算与分析
    5.3 玉米根茬收集装置试验模态分析
        5.3.1 模态分析基本测试系统
        5.3.2 激振设备及激励类型
        5.3.3 试验模态参数估计
        5.3.3.1 振动信号数据的采样与预处理
        5.3.3.2 振动信号频域处理方法
        5.3.3.3 频域识别方法
        5.3.3.4 时域识别方法
        5.3.3.5 整机系统模态参数估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玉米根茬收集装置试验研究
    6.1 仿生碾辊凹板脱土机构试验研究
        6.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2 工作原理与试验设备
        6.1.3 试验方案
        6.1.4 脱土率回归模型及响应曲面分析
        6.1.4.1 脱土率回归模型的建立
        6.1.4.2 脱土率响应曲面分析
        6.1.5 根茬损失率回归模型及响应曲面分析
        6.1.5.1 根茬损失率回归模型的建立
        6.1.5.2 根茬损失率响应曲面分析
        6.1.6 参数优化及试验验证
    6.2 整机田间性能试验研究
        6.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2 试验设备
        6.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9)基于阻尼减振技术的锥齿轮传动系统振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锥齿轮传动系统减振研究进展
        1.2.1 锥齿轮传动系统研究现状
        1.2.2 锥齿轮传动系统减振研究现状
    1.3 阻尼减振技术研究进展
    1.4 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研究进展
        1.4.1 挤压油膜阻尼器研究现状
        1.4.2 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研究进展
    1.5 粘滞阻尼器研究现状
    1.6 磁流变阻尼器研究现状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锥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与仿真模拟
    2.1 引言
    2.2 锥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
        2.2.1 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
        2.2.2 锥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
    2.3 锥齿轮传动系统仿真模拟分析
        2.3.1 建立模型
        2.3.2 材料属性
        2.3.3 网格划分
        2.3.4 边界条件
        2.3.5 静力分析
        2.3.6 模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抑制锥齿轮传动系统振动的研究
    3.1 引言
    3.2 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
        3.2.1 发展历程
        3.2.2 结构设计
        3.2.3 工作原理
    3.3 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减振机理分析
    3.4 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减振实验研究
        3.4.1 实验台简介
        3.4.2 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减振效果研究
        3.4.3 不同转速下ISFD的减振特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粘滞阻尼器抑制锥齿轮传动系统振动的研究
    4.1 引言
    4.2 粘滞阻尼器
        4.2.1 发展历程
        4.2.2 结构设计
        4.2.3 工作原理
    4.3 粘滞阻尼器减振机理分析
    4.4 粘滞阻尼器减振实验研究
        4.4.1 实验台简介
        4.4.2 原始振动分析
        4.4.3 粘滞阻尼器减振效果研究
        4.4.4 不同转速下粘滞阻尼器的减振特性
    4.5 不同工况下的粘滞阻尼器减振实验研究
        4.5.1 不同安装位置下粘滞阻尼器的减振特性研究
        4.5.2 不同安装情况下粘滞阻尼器的减振特性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磁流变阻尼器抑制锥齿轮传动系统振动的研究
    5.1 引言
    5.2 磁流变阻尼器
        5.2.1 发展历程
        5.2.2 结构设计
        5.2.3 工作原理
    5.3 磁流变阻尼器减振机理分析
    5.4 磁流变阻尼器减振实验研究
        5.4.1 实验台简介
        5.4.2 原始振动分析
        5.4.3 磁流变阻尼器减振效果研究
        5.4.4 不同转速下磁流变阻尼器的减振特性
    5.5 不同安装位置下磁流变阻尼器的减振特性
        5.5.1 实验台简介
        5.5.2 原始振动分析
        5.5.3 磁流变阻尼器减振效果研究
        5.5.4 不同转速下的减振特性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10)全自动橡胶割胶机研制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橡胶割胶工具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来源及目标
        1.3.1 课题研究的来源
        1.3.2 本文的研究目标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2 关于橡胶割胶的技术标准与机械采胶分析
    2.1 引言
    2.2 橡胶树胶乳组织特征及割面分析
        2.2.1 橡胶树的树皮组织结构
        2.2.2 橡胶树的割线位置
    2.3 橡胶胶乳的采胶技术分析
        2.3.1 树皮消耗量(耗皮厚度)
        2.3.2 割胶深度范围
        2.3.3 下刀、收刀的技术要求
        2.3.4 割面与割线的形成特点
    2.4 采胶技术的关键因素
        2.4.1 橡胶树水囊皮的影响
        2.4.2 采胶周期与耗皮厚度的关系
        2.4.3 前后割水线的保护
    2.5 机械割胶的技术分析
        2.5.1 关于刀片的切割形式
        2.5.2 切割力的采集
    2.6 橡胶割胶机的三维结构方案的提出
        2.6.1 自动化橡胶割胶机的设计要求
        2.6.2 橡胶割胶机的三维结构方案
    2.7 本章小结
3 橡胶树割胶机的关键机构设计
    3.1 引言
    3.2 整机的定位机构
        3.2.1 三点式的结构设计
        3.2.2 结构优化
        3.2.3 定位机架的设计
    3.3 仿形驱动机构设计
        3.3.1 仿形驱动机构的设计与选择
        3.3.2 关键零部件的选型
        3.3.3 仿形驱动的动力学分析
        3.3.4 仿形驱动机构的轨迹仿真
    3.4 柔性导向切割机构设计
        3.4.1 基于虚拟样机的切割器机构设计
        3.4.2 柔性导向切割机构的运动仿真分析
    3.5 周期调节机构设计
        3.5.1 周期调节机构的三维结构
        3.5.2 丝杠与电机的选用
        3.5.3 机构仿真参数的设定
        3.5.4 周期运动的仿真数据分析
    3.6 刀片在运动时的结构应力分析
    3.7 控制系统设计
        3.7.1 控制元件的选用研究
        3.7.2 各电路元件的电路设计
        3.7.3 控制程序设计
    3.8 本章小结
4 全自动橡胶割胶机的实验与影响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割胶机的性能参数
        4.2.1 割线与树轴的夹角测定
        4.2.2 切割后的螺旋角评定模型
        4.2.3 实验样机的关键机构模型
    4.3 割胶运动的工作性能影响机制研究
        4.3.1 切割运动的实验路线
        4.3.2 割线的螺旋角分析
    4.4 切削运动对采胶割面的影响机制
        4.4.1 切割运动的实验研究
        4.4.2 切削树皮宽度的数据测量
    4.5 割胶耗皮的影响机理研究
        4.5.1 耗皮厚度的实验研究
        4.5.2 割面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1.1 研究结果
        5.1.2 主要的创新点
        5.1.3 存在的问题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86年学术活动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D]. 张家浩. 天津大学, 2018(06)
  • [2]非圆齿轮精度评价与偏差测量方法研究[D]. 高婷.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3]近四十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研究(1973-2013)[D]. 吉艳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4]气吹集排式水稻旱直播机设计与试验[D]. 戴亿政.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优化设计与试验[D]. 张明华.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留高茬式玉米收获机切割部件的仿生设计及其切割机理[D]. 李常营. 吉林大学, 2014(09)
  • [7]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及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2009[A]. 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会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营运资金管理论坛论文集, 2010
  • [8]玉米根茬收集装置研制及关键机构机理分析[D]. 曾百功. 吉林大学, 2013(08)
  • [9]基于阻尼减振技术的锥齿轮传动系统振动控制研究[D]. 马靓.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10]全自动橡胶割胶机研制与关键技术研究[D]. 吴米. 广东海洋大学, 2019

标签:;  ;  ;  

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86年学术活动计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