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600兆瓦机组电站初步运行

西德600兆瓦机组电站初步运行

一、西德600兆瓦单元机组电站运行初期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王平[1](2020)在《燃气轮机供能系统设计热经济性及抽气储能调控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园区发展,燃气轮机分布式供能系统获大力推进。为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具调峰优势的燃气轮机供能系统以及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的储能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因而,适应可再生能源前景下的燃气轮机供能系统亟需解决灵活、高效、主动调控等关键问题。本文以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产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系统设计参数配置及部分负荷灵活、主动调控等角度,对系统设计热经济性及抽气储能调控特性展开研究,为促进系统供需灵活匹配提供理论及工程实践参考。在系统设计热经济性研究中,基于实际中小型联合循环装置的设计参数,获得余热锅炉-汽轮机发电效率与燃气透平排气温度之间的经验耦合;提出适合分布式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供能系统的热经济分析参数和分析模型;基于循环分析和热分析的方法获得系统诸设计参数对供能系统设计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增强供能系统调峰灵活性,本文提出压气机旁路抽气储能(compressor bypass air extraction for energy storage,CBAE)兼负荷调控的新思路,通过压气机性能逐级叠加法及燃气透平变工况性能解析,对比研究压气机可调导叶(inlet guide vane,IGV)调控与CBAE调控策略下的燃气轮机等排气温度运行特性及供能系统负荷特性。进一步,为分析不同负荷调控策略下系统的供需侧耦合性能,以供能系统满足三种不同逐时负荷需求为例,以系统能源综合利用率最大为优化目标,对燃气轮机、余热锅炉、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及储能系统等主要组成部件的容量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燃气轮机供能系统热经济评价中引入抽汽做功不足单位系数的概念,可获得能源综合利用率的简明且物理意义清晰的表达式;当设计热电比及供热参数一定时,能源综合利用率最佳压比可认为与联合循环效率最佳压比相等;提高燃气透平进气温度是改善供能系统热经济性的重要方向。CBAE调控策略下的燃气轮机部分负荷效率不如IGV调控,而前者比后者具有更高的供热能力,因而可增强供能系统的热电比及供需灵活性。在较高的需求侧热电比情形,相比IGV调控策略,CBAE供能系统的最大能源综合利用率提高1.75%,而燃气轮机的最优设计容量降低8.64%。

赵世泉[2](2020)在《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协调最优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蒸汽动力装置具有功率大,体积小,重量轻,振动小的优点,我国大型船舶多采用蒸汽动力装置,包括辽宁舰。但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控制系统结构复杂、设备繁多、系统参数耦合关系复杂,还具有非线性及时滞等特点,系统运行过程中具有多个稳定工况及动态转换过程,系统工况多变且负荷干扰频繁。为保证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稳定安全的运行,改善其控制效果,同时充分考虑到设备的实际动作能力及设备间耦合关系,进行了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协调最优控制技术研究。首先,分析了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系统的结构组成及运行机理,将系统分解为增压锅炉、除氧器、冷凝器以及废汽总管等子系统,采用机理结合实验数据的方法,给出每个子系统的数学模型,克服了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结构复杂、建模困难的问题,并利用汽/水回路增减负荷试验,验证了系统模型的准确性,为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协调最优控制仿真试验及控制系统设计奠定了基础。其次,针对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增压锅炉上锅筒水位系统中存在的干扰频繁、参数摄动以及无自平衡能力等问题,提出了增压锅炉上锅筒水位光滑滑模控制策略,通过设计终端光滑滑模面,将增压锅炉上锅筒水位滑模控制中的符号函数引入到系统控制律的二阶导数中,解决了控制系统的抖振现象,提高了上锅筒水位在大负荷变化情况下的稳定控制。接着,考虑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变量耦合紧密,约束条件多的实际运行情况,提出了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多目标优化模型预测控制策略,设计多层次优化分配器,给出分层递阶优化控制方法,利用带约束的滚动优化机制,对系统未来时刻输入序列进行了预测优化。在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提高了系统的跟踪性能以及节能性能。当控制系统状态偏差较小时,多目标优化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将带约束优化问题转换为无约束优化问题,提高了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运行速度。然后,针对传统模型预测控制中,耗散函数权值因子维度大、参数配置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分数阶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将传统模型预测控制中的整数阶耗散函数替换为分数阶耗散函数,使多维权值因子优化问题转化为二维分数阶权值因子优化问题,降低了权重因子的优化维度。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分数阶模型预测控制不仅提高了汽/水回路的跟踪性能,同时增强了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最后,结合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采用PID控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参数自整定控制策略,利用单次小正弦试验,对输出信号进行时间加权变换,获取系统在工作点附近的频率特性,根据系统性能要求,构建系统动态特性“禁区”,确定“禁区”与系统开环奈斯特曲线的相切点,并结合纳什均衡机制对多变量控制器参数迭代计算,得到整定的控制器参数,提高汽/水回路控制系统的性能。通过与其他PID参数自整定方法进行仿真对比试验,验证了参数自整定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杨帆[3](2019)在《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发电工程项目作为国家电网建设的重要工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燃煤发电工程项目建设复杂,规模较大,建设周期长,而且项目建设风险较高,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降低项目实施风险。在确保项目工程质量的同时,还应当重视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项目后评价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项目后评价能够总结项目存在的问题,总结项目经验教训,为后续的项目建设提供借鉴,从而提升发电项目的管理能力。由于国内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项目评价不够系统客观,没有形成一套与我国国情相匹配的评价体系。本文以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为研究对象,针对项目建设运营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开展项目后评价研究,运用对比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后评价方法,分别从项目前期决策、项目实施准备工作、项目建设实施、项目运营、环境和社会影响、可持续性进行全面的后评价。在项目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以及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的过程中,广泛调研项目建设的相关原始数据,构建了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计算,从而得到项目的后评价结果为良好。此外,通过对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比对,总结出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以确保项目能够持续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应用对比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开展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后评价的研究,将项目后评价应用于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丰富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的后评价应用研究成果,可以为同类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后评价提供借鉴。

许峻豪[4](2019)在《基于技术经济分析的新能源项目投资及运营优化研究 ——以核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各国的重视与发展,尤其是把新能源项目提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在主要的新能源发电项目中,核电项目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已成为我国新能源发电项目产业的核心之一。随着核电项目的投资规模不断增大,其经济性分析日益成为学术界和实业届关注的焦点。因此,针对核电项目开展经济性分析有助于辅佐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运营计划,夯实运营基础并提高运营效率。本文首先介绍了全球新能源项目发展现状,从整体上对新能源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和运营模式进行了概述,重点阐述了我国核电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并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评估模型,以秦山和三门核电站作为实例,对核电站的输出目标发电成本、污染排放以及能耗消耗进行了比较说明。以秦山和三门核电站作为实例,对核电站的输出指标如发电成本、污染排放以及能耗消耗等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给出了不同的输入变量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程度,并把秦山和三门核电站两者进行了比较说明。进一步地,提出了基于多目标规划的运营优化模型,实现了新能源核电项目内部收益、污染排放、能源消耗的多目标均衡优化实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本文对核电项目经济性分析基于多学科交叉和多理论基础,对我国核能项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针对输出的结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为核电站项目的运营提供参考,也可以提供决策给政府部分,供政府部分生成政策性的文件。此外,在分析核电项目经济性时,本论文所提供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具有较好的匹配性,在推动核电项目及新能源发电等项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能为后续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

洪烽[5](2019)在《基于蓄能深度利用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动态优化控制》文中提出洁净煤技术是我国保障发电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循环流化床(CFB)燃烧发电技术是洁净煤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已成为燃煤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能源结构中火力发电仍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更好消纳日益增长的新能源电力容量,减少弃风、弃光量,提升火电机组快速变负荷运行能力将是必然选择。CFB机组流态化的燃烧方式使得给煤颗粒在炉膛中燃烧放热具有大惯性,因此,大多数CFB机组的动态性能较差,且变负荷速率不能满足电网的需求。但CFB锅炉炉膛蓄能较大,蓄能的深度利用可提升机组动态性能,并为CFB机组快速变负荷提供可能。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在理解分析CFB机组燃烧特性、燃料侧及汽水侧蓄能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亚临界及超临界CFB机组蓄能模型,建立了 CFB锅炉蓄能理论体系,实现燃料侧及汽水侧蓄能量化;利用蓄能模型,从蓄能变迁及能量平衡的角度分析了亚临界及超临界CFB锅炉机组运行过程中的蓄能动态调节特性和蓄能变迁过程;从物理位置及能量流动角度将CFB机组蓄能变迁过程拆分成为两个子过程,分析了各子过程在能量调节中的响应特性。2、利用蓄能模型,并基于锅炉侧释放热量与炉内即燃炭之间的动态过程,分析了 CFB锅炉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动态特性,通过对负荷控制系统的合理简化,建立了亚临界及超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同时给出了模型参数辨识方法。以实际机组为对象,建立模型并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泛化能力,为机组控制策略的研究和动态过程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3、通过对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获取了典型工况下的线性化模型,在分析机组变负荷动态特性及相关控制策略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先行能量平衡的CFB机组快速变负荷控制策略,即引入蓄能加速信号,充分挖掘风量对CFB燃料侧蓄能快速调整的潜能,同时保证给煤回路在整个动态过程中能量供应的持续性,实现了 CFB机组在快速变负荷过程不同阶段下蓄能的合理分配及补充,减小主要被控参数波动。仿真结果和实际机组应用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先进性。4、针对目前CFB机组普遍掺烧煤泥燃烧运行中动态性能较差的情况,以煤泥泵送CFB机组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实际连续运行过程中能量波动的原因;研究和利用锅炉能量释放及蓄能平抑输入能量波动,优化能量变迁过程,形成了CFB锅炉大比例掺烧煤泥运行控制策略。实际机组应用表明该策略有利于减小参数波动,增加机组煤泥掺烧量,降低燃料成本。5、床温能表征CFB锅炉炉内燃烧释放热量与汽水侧吸收能量的平衡状态,并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在CFB锅炉机组蓄能深度利用,实现快速变负荷等动态优化控制过程中,需要对床温进行监测、预测。结合智能发电和智能监测体系,针对CFB锅炉床温运行控制的特性,构建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深度神经网络的CFB锅炉床温区间预测模型,实现未来时间段内床温的上下限预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模型的精度。

张朝辉[6](2018)在《Bawean岛风光柴储微网系统的优化配置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电力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一些海岛等边远地区未与大电网连接,仅靠柴油机发电满足部分负荷需求,不但发电成本高而且污染环境,印度尼西亚的Bawean岛就是典型例子。风光柴储微网系统可有效整合风力、光伏和柴油机发电的优势,可显着提高供电的可靠性,降低发电的成本,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对传统电网的有效补充。微网的优化配置对微网的经济性、可靠性及环保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印度尼西亚的Bawean岛为例,对其风光柴储微网系统进行了设计,并采用HOMER软对优化配置进行了仿真模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风光柴储微网系统的结构类型,风机、光伏、柴油机和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分类,建立了风机、光伏、柴油机和蓄电池的功率模型。接着,分析了Bawean岛上的风资源和光资源的分布情况,论述了Bawean岛上的发电现状、线路现状和负荷现状,为后续微网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Bawean岛无电网连接,仅靠柴油发电机为岛上负荷供电,发电设备落后、发电成本高,负荷需求较大,急需建设经济环保的发电设备。岛上年平均风速5.2m/s,年平均太阳能辐射量达1 984kWh/m2,风、光资源丰富。然后,设计了Bawean岛的微网系统结构,确定了风机和光伏阵列的最佳布置方式,初步选定了风机、光伏和蓄电池的最佳类型和规格:500kW的风机、高效单晶硅295Wp的光伏组件和经济性最佳的磷酸铁锂蓄电池设备,设计了以风力、光伏发电为主,蓄电池、柴油机为辅,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控制策略。最后,应用HOMER软件对微网系统进行具体优化配置和敏感因素分析,确定了风速和燃料成本为优化配置的最为敏感因素,得到了Bawean岛风光柴储微网系统的的最优配置方案:安装295Wp单晶硅光伏3 067.36kWp,500kW风机10台,柴油发电机3 700kW,磷酸铁锂蓄电池3 200kWh,双向变换器2 000kW;在该配置方案下系统的总净现成本和单位供电成本最低,分别为20 806.5万元和1.029元/kWh。

王楠[7](2018)在《350MW超临界直流锅炉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文中提出近些年,国产350MW超临界直流锅炉机组项目上马呈增长趋势,尤以供热联产机组保民生项目更甚。本文简单介绍了火力发电厂电能产生机理及控制基础构成,以电网对机组运行要求入手,分析了目前国内协调控制的主要方式。依照超临界直流锅炉的特点、锅炉燃烧及汽轮机做功过程分析,经过假设和简化建立了二阶模型。并充分考虑到锅炉对负荷响应的滞后的问题,利用变负荷前馈提前对炉侧参数进行调整,并通过对汽机主控响应的限制防止主汽压力大幅波动。通过机炉侧配合调整达到既能满足负荷出力要求,又可保证机组参数稳定。通过锅炉主控对总燃料量、总风量、总进水量生成不同指令,及在变负荷中不同滞后系数的调节,保证煤粉完全燃烧及炉膛燃烧稳定,该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在单方向升降负荷过程中均能满足要求,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

冉初萌[8](2018)在《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协调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电泰州发电有限公司二期项目作为科技示范项目在国内首次采用二次再热技术,主蒸汽压力为31MPa,主蒸汽温度600℃、再热温度为610℃。机组单项参数为世界领先水平,同时也是世界最大容量的二次再热机组。机组设计发电煤耗256.2克/千瓦时,比当今世界最好水平低6克/千瓦时。但采用二次再热方式,将使机组更加复杂:有两个再热器——锅炉结构复杂化;增加一个超高压缸,增加一根再热冷管与再热热管,增加一套超高压主汽、调节阀使得汽轮机结构复杂化。同时它对锅炉的影响也很大,运行时对控制的要求更高。本文针对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协调控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单元机组的输出功率与负荷要求是否一致反映了机组与外部电网之间的能量供求平衡关系,而主蒸汽压力则反应了机组内部锅炉与汽机之间的能量供求平衡关系。燃烧过程调节的基本任务是使燃料燃烧所提供的热量适应汽轮机负荷的需要,保证锅炉的经济燃烧和安全运行。直流锅炉给水控制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维持汽温稳定,严格控制燃水比,确保分离器的出口焓为定值,使得一级减温控制和二级减温控制在可调范围内,实现了对过热汽温控制的粗调。当给水自动完成对汽温控制的粗调之后,喷水减温实现对汽温控制的细调。根据上锅厂的再热器系统的设计,再热汽温以调节燃烧器喷嘴摆动角为主要手段,辅以烟气挡板调节一、二次再热温度偏差,正常再热温度调整时,减温喷水量为零,若再热汽温高于设定值一定量,则加入微量和/或事故喷水减温控制汽温,最后把锅炉再热蒸汽温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张世伟[9](2018)在《1000MW二次再热机组主要控制策略与汽轮机启动的研究》文中认为相比一次再热机组,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汽轮发电机组在我国刚起步,运行与控制策略在国内属于首创,没有直接的经验可以借鉴。本文依托泰州电厂首台1000MW二次再热机组调试运行经验,对该机组的协调、汽温、旁路等控制系统及汽轮机启动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提出了一种煤质在线校正、锅炉动态前馈补偿回路和全工况增益非线性的控制策略。变负荷试验表明,该控制策略经实践验证优化后,机组的变负荷速率、主汽压力偏差、主汽温与定值偏差,都能达到机组安全、经济运行要求,满足机组AGC考核要求。(2)在深入分析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汽温特性基础上,根据过热、再热汽温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关系并结合运行经验,提出了一种过、再热汽温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经实践验证优化后,主再热汽温达到设计要求。(3)对二次再热机组高、中、低压三级旁路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各旁路系统提出了行而有效的控制策略。(4)介绍1000MW二次再热机组的启动方式及热应力控制,提出了一种能够有效处理汽轮机排汽温度高的控制策略。对二次再热汽轮机各状态工况下的启动方式和升压升温速率的控制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优化调整措施,具有一定实用价值。(5)基于一例转子抱死和汽动给水泵RB(runback)案例,对事故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案和预防措施,可为今后机组生产调试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志刚[10](2017)在《中速磨煤机风煤比统计分析》文中认为国内大容量燃煤机组多数采用中速磨直吹式制粉系统,而磨煤机是锅炉设备制粉系统的核心设备,其工作状态对于整个机组运行的安全和经济性有重要作用。为了保证制粉系统的控制品质需要对磨煤机设备状态和故障模式进行研究。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风煤比是影响中速磨煤机运行状况的主要因素。电站燃烧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维持主蒸汽压力的稳定、维持燃烧过程的经济性以及维持炉膛压力的稳定。而保证燃烧控制系统的关键因素还是风煤比。因此风煤比的控制与优化无论对于安全运行还是经济燃烧都是燃煤机组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出发,利用机组历史数据建立起磨煤机的运行状态模型以及炉膛尾部烟道含氧量的模型。借助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机组人员快速掌握当前磨煤机和风煤比的运行状态,从而起到辅助调节和保护的作用。

二、西德600兆瓦单元机组电站运行初期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德600兆瓦单元机组电站运行初期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燃气轮机供能系统设计热经济性及抽气储能调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天然气发电
        1.1.2 分布式燃气轮机供能系统概述
        1.1.3 源侧系统运行灵活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耦合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燃气轮机供能系统的发展
        1.2.2 燃气轮机供能系统调控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布式联合循环供能系统设计热经济性分析
    2.1 引言
    2.2 系统描述
        2.2.1 供能系统
        2.2.2 典型燃气轮机设计参数
    2.3 设计参数分析模型
        2.3.1 能流与能量平衡
        2.3.2 燃气轮机设计参数分析模型
        2.3.3 余热锅炉-汽轮机纯凝工况设计发电效率
        2.3.4 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设计参数
    2.4 燃气轮机设计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4.1 相关给定参数
        2.4.2 效率最佳压比随燃气透平进气温度的变化
        2.4.3 系统设计能源综合利用率
    2.5 热经济分析模型的应用
        2.5.1 既定边界条件时系统中燃气轮机的初步选型
        2.5.2 燃气轮机透平进气温度确定下的供能价格期望值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燃气轮机供能系统变工况性能分析模型
    3.1 引言
    3.2 常规燃气轮机供能系统描述
        3.2.1 系统组成及运行
        3.2.2 系统设计参数
    3.3 系统变工况建模
        3.3.1 压气机
        3.3.2 燃烧室
        3.3.3 燃气透平
        3.3.4 余热锅炉和换热器
        3.3.5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3.3.6 尖峰锅炉
    3.4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抽气储能调控的燃气轮机供能系统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系统描述
        4.2.1 系统组成
        4.2.2 系统运行策略
        4.2.3 系统设计参数
    4.3 系统变工况建模
        4.3.1 空气透平
        4.3.2 储气罐
        4.3.3 假设条件
    4.4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4.5 供能系统变工况性能分析
        4.5.1 不同负荷调控策略下燃气轮机全工况运行分析
        4.5.2 抽气对燃气轮机供能系统影响
        4.5.3 不同负荷调控策略下供能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场景下燃气轮机供能系统适应性分析
    5.1 引言
    5.2 典型场景需求侧负荷分布
    5.3 系统储/释能周期内供需灵活匹配
        5.3.1 系统容量优化
        5.3.2 供需耦合约束方程
    5.4 系统优化结果
        5.4.1 系统优化参数
        5.4.2 系统节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2 本文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协调最优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研究现状
        1.2.1 船舶动力装置发展现状
        1.2.2 增压锅炉上锅筒水位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1.2.3 除氧器压力及水位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1.2.4 冷凝器水位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1.2.5 废汽总管压力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1.3 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控制系统主要存在的问题
        1.3.1 上锅筒水位控制问题
        1.3.2 除氧器压力及水位控制问题
        1.3.3 冷凝器水位及除氧器水位控制问题
        1.3.4 废汽总管压力及除氧器压力控制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数学建模研究
    2.1 引言
    2.2 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数学模型
        2.2.1 增压锅炉数学模型
        2.2.2 除氧器数学模型
        2.2.3 冷凝器数学模型
        2.2.4 废汽总管数学模型
    2.3 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数学模型验证
        2.3.1 汽/水回路数学模型仿真试验环境
        2.3.2 汽/水回路增负荷仿真试验
        2.3.3 汽/水回路降负荷仿真试验
    2.4 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动态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增压锅炉上锅筒水位光滑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研究
    3.1 引言
    3.2 增压锅炉上锅筒水位光滑滑模控制策略研究
        3.2.1 增压锅炉上锅筒水位光滑滑模控制器设计
        3.2.2 增压锅炉上锅筒水位光滑滑模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3.2.3 基于高性能遗传算法的光滑滑模控制器设计
    3.3 增压锅炉上锅筒水位光滑滑模控制策略仿真试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多目标优化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研究
        4.2.1 汽/水回路集中式模型预测控制器设计
        4.2.2 汽/水回路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器设计
        4.2.3 汽/水回路分散式模型预测控制器设计
    4.3 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多目标优化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研究
    4.4 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多目标优化模型预测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4.5 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多目标优化预测控制策略仿真试验分析
        4.5.1 汽/水回路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策略仿真试验分析
        4.5.2 汽/水回路多目标优化模型预测控制策略仿真试验分析
        4.5.3 汽/水回路多目标优化模型预测控制系统稳定性验证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分数阶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传统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存在的问题
    5.3 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分数阶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研究
    5.4 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分数阶模型预测控制策略仿真试验分析
        5.4.1 不同分数阶对汽/水回路性能的影响
        5.4.2 汽/水回路跟踪性能仿真试验分析
        5.4.3 汽/水回路抗负荷扰动仿真试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无模型参数自整定控制策略研究
    6.1 引言
    6.2 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无模型参数自整定控制策略研究
        6.2.1 无模型参数自整定控制器设计
        6.2.2 无模型参数自整定控制策略在汽/水回路中的应用
    6.3 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无模型参数自整定控制策略仿真试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概述
        2.1.1 项目后评价定义与内容
        2.1.2 项目后评价方法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小结
3 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及项目实施过程评价
    3.1 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概述
        3.1.1 项目概况
        3.1.2 项目建设目的
        3.1.3 项目建设要求
    3.2 项目前期决策与评价
        3.2.1 项目立项依据及目标
        3.2.2 项目可行性研究总结
        3.2.3 项目决策过程和程序
        3.2.4 项目前期决策总体评价
    3.3 项目实施准备工作与评价
        3.3.1 项目勘探设计
        3.3.2 开工准备分析
        3.3.3 设备采购
        3.3.4 项目招标
    3.4 项目建设实施总结与评价
        3.4.1 项目合同执行情况
        3.4.2 工程施工管理
        3.4.3 施工监理情况
        3.4.4 生产准备情况
        3.4.5 项目调试
        3.4.6 竣工验收
    3.5 项目运营情况评价
        3.5.1 安全生产
        3.5.2 总体运行水平
        3.5.3 项目技术水平
        3.5.4 投产重大技改项目
        3.5.5 项目生产指标
    3.6 小结
4 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实施后评价
    4.1 财务效益评价
        4.1.1 前评估阶段基础数据
        4.1.2 投产和可研数据对比分析
        4.1.3 后评价建议指标
        4.1.4 盈利能力评价
        4.1.5 偿债能力评价
    4.2 环境影响评价
        4.2.1 项目环保审批情况
        4.2.2 主要大气污染物管理
        4.2.3 污水处理
        4.2.4 地下水污染防治
        4.2.5 噪声污染防治
        4.2.6 灰渣场建设与运营
    4.3 社会影响评价
        4.3.1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4.3.2 拉动地区就业
        4.3.3 推动发电技术装备的发展
    4.4 项目可持续性的内部因素评价
        4.4.1 技术能力
        4.4.2 人力资源
        4.4.3 内控管理
    4.5 项目可持续性的外部因素评价
        4.5.1 燃料可持续性
        4.5.2 政策可持续性
        4.5.3 环境可持续性
    4.6 小结
5 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综合后评价
    5.1 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项目后评价评价指标的确定
        5.1.2 项目后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5.1.3 项目后评价等级的确定
    5.2 项目后评价结果分析
        5.2.1 后评价指标判断矩阵的确定
        5.2.2 指标层对目标层的排序比重
        5.2.3 项目后评价的综合分析
    5.3 评价结论
    5.4 建议
        5.4.1 针对项目公司的建议
        5.4.2 针对后续类似项目的建议
6 结论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技术经济分析的新能源项目投资及运营优化研究 ——以核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新能源项目经济性分析
    2.1 新能源项目的经济性特征
    2.2 新能源发电项目与运营
    2.3 核电项目的技术经济性
3 核电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模型
    3.1 系统动力学基础理论
    3.2 核电项目技术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核电项目经济性分析建模
4 基于经济性分析的运营优化
    4.1 核电项目运营优化建模
        4.1.1 多目标规划理论
        4.1.2 优化模型
    4.2 实例分析
        4.2.1 项目概况
        4.2.2 基础数据
        4.2.3 结果分析
    4.3 优化结论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蓄能深度利用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动态优化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新能源电力的消纳
        1.1.2 循环流化床机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 循环流化床机组动态优化控制的现状
        1.2.1 火电机组蓄能利用策略
        1.2.2 CFB机组蓄能利用及控制模型研究
        1.2.3 CFB机组动态优化运行及快速变负荷控制
    1.3 智能发电与智能监测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量化及变迁模型
    2.1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放热量模型
        2.1.1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过程
        2.1.2 即燃炭热量模型
        2.1.3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总放热量
    2.2 亚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模型
        2.2.1 汽水侧蓄能模型
        2.2.2 亚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模型
        2.2.3 亚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量化示例
    2.3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模型
        2.3.1 机理模型推导
        2.3.2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量化示例
    2.4 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变迁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循环流化床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
    3.1 亚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
        3.1.1 给煤系统动态特性
        3.1.2 汽包锅炉能量平衡特性
        3.1.3 汽轮机动态特性
        3.1.4 床温动态特性
        3.1.5 亚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参数辨识
        3.1.6 亚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泛化验证
        3.1.7 亚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矩阵
    3.2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
        3.2.1 超临界CFB机组汽水侧机理模型
        3.2.2 汽轮机机理模型
        3.2.3 超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参数辨识
        3.2.4 超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泛化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蓄能深度利用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快速变负荷控制
    4.1 循环流化床机组变负荷特性及挑战
        4.1.1 循环流化床机组快速变负荷挑战
        4.1.2 循环流化床机组变负荷动态特性
    4.2 常规CFB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策略探索与仿真验证
        4.2.1 基于直接能量平衡策略的CFB单元机组协调控制
        4.2.2 基于多变量预测控制的CFB单元机组协调控制
        4.2.3 基于DEB和DMC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变负荷控制仿真验证
    4.3 基于先行能量平衡的CFB机组快速变负荷控制策略
        4.3.1 先行能量平衡控制策略
        4.3.2 仿真验证
        4.3.3 工程应用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蓄能深度利用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大比例掺烧煤泥运行控制模式及应用
    5.1 研究对象介绍
    5.2 循环流化床机组掺烧煤泥特性机理
        5.2.1 大比例煤泥掺烧对CFB机组运行控制的影响
        5.2.2 大比例掺烧煤泥运行中能量波动趋势
    5.3 循环流化床机组大比例掺烧煤泥运行控制模式
        5.3.1 技术路线
        5.3.2 控制策略
        5.3.3 控制策略参数整定
    5.4 应用验证
        5.4.1 运行效果
        5.4.2 经济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区间预测
    6.1 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区间预测必要性
        6.1.1 床温特性与调节方式
        6.1.2 区间预测
    6.2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深度学习算法
        6.2.1 深度学习
        6.2.2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6.3 基于LSTM的CFB锅炉床温区间预测模型
        6.3.1 区间预测模型结构设计
        6.3.2 预测模型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Bawean岛风光柴储微网系统的优化配置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美国微网研究
        1.2.2 欧洲微网研究
        1.2.3 日本微网研究
        1.2.4 印度尼西亚微网研究
        1.2.5 我国微网研究
        1.2.6 微网优化配置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风光柴储微网系统结构
    2.1 风光柴储微网系统的总体结构
    2.2 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及构成
        2.2.1 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
        2.2.2 风力发电机的分类及构成
        2.2.3 风力发电的数学模型
    2.3 光伏发电系统的基本原理及构成
        2.3.1 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
        2.3.2 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及主要部件
        2.3.3 光伏发电的数学模型
    2.4 柴油发电机的基本原理
    2.5 储能系统
        2.5.1 储能系统的类型
        2.5.2 蓄电池储能系统
    2.6 本章小节
第3章 Bawean岛风光柴储微网系统初步设计
    3.1 Bawean岛概况及气候条件
        3.1.1 Bawean岛风资源分析
        3.1.2 Bawean岛太阳能资源分析
    3.2 Bawean岛电网现状及负荷情况
        3.2.1 Bawean岛电网现状
        3.2.2 Bawean岛用电负荷情况
    3.3 Bawean岛风光柴储微网系统结构设计
    3.4 Bawean岛风力发电选址
    3.5 Bawean岛光伏阵列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Bawean岛微网系统设备选型与控制策略研究
    4.1 微网系统主要设备选型
        4.1.1 风力发电设备选型
        4.1.2 光伏发电设备选型
        4.1.3 蓄电池选择
        4.1.4 柴油机选择
    4.2 微网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4.2.1 系统主要运行参数及限制条件
        4.2.2 系统运行控制策略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Bawean岛风光柴储微网系统优化配置研究
    5.1 优化目标的确定
    5.2 优化配置的约束条件
    5.3 基于HOMER软件的风光柴储微网系统优化配置研究
        5.3.1 相关参数输入
        5.3.2 仿真结果及灵敏度分析
        5.3.3 优化配置方案的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期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350MW超临界直流锅炉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火力发电原理背景及发展现状
    1.2 单元机组控制策略
2 火力发电厂机组协调控制目标及要求
    2.1 两个细则对控制系统品质的要求
    2.2 机组协调控制方式
        2.2.1 机跟炉(Turbinefollow,TF)协调方式
        2.2.2 炉跟机(Boilerfollow,BF)协调方式
        2.2.3 机炉协调(CoordinatedControlSystem,CCS)控制┈┈
3 超临界直流机组模型分析与建立
    3.1 超临界直流机组锅炉特性
    3.2 超临界直流机组模型建立
        3.2.1 超临界直流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模型分析
        3.2.2 炉内燃烧与传热过程的分析
        3.2.3 管道传递过程的分析
        3.2.4 汽机做功过程的分析
        3.2.5 超临界机组模型的合理假设和简化
4 350MW超临界机组系统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4.1 机组负荷指令及变负荷前馈
        4.1.1 机组负荷指令的产生
        4.1.2 变负荷的认定及变负荷前馈
    4.2 主汽压力运行方式及设定
        4.2.1 单元机组主汽压力运行方式
        4.2.2 主汽压力指令设计
    4.3 汽机主控指令分析设计
    4.4 锅炉主控指令分析设计
    4.5 燃料主控分析设计
    4.6 给水主控分析设计
    4.7 风量控制分析设计
    4.8 主蒸汽减温水控制设计
    4.9 小结
5 350MW超临界直流机组协调设计验证
    5.1 机组负荷单向变动上升过程中的响应
        5.1.1 直接给定负荷响应
        5.1.2 间断给定负荷响应
    5.2 机组负荷单向变动下降过程中的响应
        5.2.1 直接给定负荷下的响应
        5.2.2 间接给定负荷下的响应
    5.3 机组负荷上下反复变动过程中的响应
    5.4 机组稳定负荷下的响应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协调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外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第2章 锅炉-汽机协调控制研究
    2.1 协调控制工作模式
        2.1.1 协调控制方式(CCS方式)
        2.1.2 汽机跟随方式(TF方式)
        2.1.3 手动方式(BASE方式)
    2.2 机组负荷指令回路
        2.2.1 机组负荷指令回路的作用
        2.2.2 机组负荷指令的来源
        2.2.3 AGC控制方式投切
    2.3 给定功率指令回路
        2.3.1 负荷指令变化率限制回路
        2.3.2 最大/最小值限制回路
    2.4 主汽压力设定值生成回路
    2.5 锅炉主控回路
    2.6 汽机主控回路
    2.7 机组快速减负荷回路(RB)
    2.8 锅炉输入加速指令(BIR指令)
    2.9 一次调频回路
    2.10 凝结水辅助调频控制系统
        2.10.1 相关的外部条件
        2.10.2 设计理念
        2.10.3 升负荷时控制策略
        2.10.4 降负荷时控制策略
        2.10.5 调试及运行时注意事项
第3章 燃烧控制系统研究
    3.1 燃烧控制系统的任务
    3.2 燃料主控回路
        3.2.1 燃料量指令的生成
        3.2.2 燃料主控回路的生成
    3.3 BTU校正
    3.4 给煤机转速控制系统
        3.4.1 给煤机转速控制指令的形成回路
        3.4.2 给煤机转速控制指令闭锁
    3.5 一次风压控制系统
    3.6 送风机控制系统
        3.6.1 氧量控制
        3.6.2 总风量控制
    3.7 炉膛压力控制系统
    3.8 燃烧器二次风门挡板控制
        3.8.1 燃烧器二次风门挡板布置
        3.8.2 二次风与炉膛差压控制
        3.8.3 辅助二次风挡板控制
        3.8.4 A层油燃烧器二次风挡板控制
第4章 给水控制系统
    4.1 给水流量设定值的生成
        4.1.1 停炉模式下给水控制
        4.1.2 湿态模式下给水控制
        4.1.3 直流模式下给水控制
    4.2 水冷壁最小流量设定值
        4.2.1 湿态模式运行
        4.2.2 直流模式运行
        4.2.3 锅炉停运
    4.3 运行模式转化过程中的给水控制
        4.3.1 停炉模式转湿态模式
        4.3.2 湿态模式转直流模式
        4.3.3 直流模式转湿态模式
        4.3.4 湿态模式转停炉模式
    4.4 给水主控回路切手动条件
    4.5 给水旁路调节阀控制
    4.6 给水泵转速控制
    4.7 主给水阀联锁打开、关闭逻辑
    4.8 锅炉启动循环泵出口流量调节阀控制
    4.9 贮水箱启动疏水调阀控制
    4.10 除氧器压力控制
    4.11 除氧器水位控制
第5章 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控制系统
    5.1 过热汽温控制系统
        5.1.1 超超临界机组主汽温度控制系统的控制特点
        5.1.2 过热器一级减温主蒸汽温度设定值
        5.1.3 过热器二级减温主蒸汽温度设定值
    5.2 再热汽温控制系统
        5.2.1 摆动燃烧器控制
        5.2.2 再热器微量喷水控制
        5.2.3 再热器事故喷水控制
        5.2.4 烟气挡板控制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1000MW二次再热机组主要控制策略与汽轮机启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大机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1000MW二次再热协调控制策略研究与应用
    2.1 引言
    2.2 机炉协调控制策略
    2.3 协调控制回路调试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000MW二次再热机组汽温控制策略研究与应用
    3.1 引言
    3.2 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汽温特性分析
    3.3 二次再热机组过再热汽温控制策略
    3.4 汽温控制应用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000MW二次再热旁路控制策略研究与应用
    4.1 引言
    4.2 旁路控制策略
    4.3 旁路应用情况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000MW二次再热机组启动技术重点分析及控制
    5.1 二次再热机组的启动
    5.2 汽轮机灵活性启动准则及热应力控制
    5.3 排汽温度高控制
    5.4 冷态启动
    5.5 热态启动
    5.6 升温升压速率控制
    5.7 首次启动过程中主要问题处理及优化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000MW二次再热机组调试期典型案例分析
    6.1 引言
    6.2 转子抱轴案例
    6.3 汽动给水泵RB案例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中速磨煤机风煤比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速磨煤机特性
    2.1 发展状况
    2.2 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 MPS磨煤机结构
        2.2.2 工作原理
        2.2.3 运行特点
        2.2.4 主要参数
        2.2.5 性能分析
        2.2.6 故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风煤比控制技术
    3.1 燃烧控制系统
    3.2 风煤比控制方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统计分析的理论方法
    4.1 基本统计分析方法
        4.1.1 随机误差
        4.1.2 统计量
    4.2 回归分析
    4.3 主元分析
    4.4 信号预处理
        4.4.1 必要性分析
        4.4.2 卡尔曼滤波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统计分析的现场应用
    5.1 磨一次风煤比估计
    5.2 磨出口温度估计
    5.3 制粉系统基于磨煤机的煤水份、灰份估计
        5.3.1 水份计算
        5.3.2 灰份计算
    5.4 二次风煤比估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西德600兆瓦单元机组电站运行初期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燃气轮机供能系统设计热经济性及抽气储能调控特性研究[D]. 王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大型船舶蒸汽动力装置汽/水回路协调最优控制技术研究[D]. 赵世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3]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后评价研究[D]. 杨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基于技术经济分析的新能源项目投资及运营优化研究 ——以核电为例[D]. 许峻豪. 西华大学, 2019(02)
  • [5]基于蓄能深度利用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动态优化控制[D]. 洪烽.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6]Bawean岛风光柴储微网系统的优化配置方法研究[D]. 张朝辉.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7]350MW超临界直流锅炉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D]. 王楠. 郑州大学, 2018(01)
  • [8]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协调控制技术研究[D]. 冉初萌.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9]1000MW二次再热机组主要控制策略与汽轮机启动的研究[D]. 张世伟. 东南大学, 2018(12)
  • [10]中速磨煤机风煤比统计分析[D]. 王志刚.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标签:;  ;  ;  ;  ;  

西德600兆瓦机组电站初步运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