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信和广播卫星动态

全球通信和广播卫星动态

一、全球通讯和广播卫星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潘峥[1](2018)在《中国航天参与国际通信卫星项目投标流程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通信卫星是实现全球通讯的重要手段,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通信技术水平,目前只少数几个国家具备通讯卫星研制能力,不具备研制能力的国家就不得不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卫星或者购买相应的卫星通信服务,需求的迅速形成也促使国际通信卫星市场商业化服务日趋成熟。随着我国卫星研制和通信服务研制水平迅速提升,中国航天逐步融入国际通信卫星市场竞争,然而由于对国际通信卫星市场投标流程、投标规则还不不熟悉,尚未形成规范的、程式化的投标分析应对策略,导致投标质量不高、中标率较低。因此,梳理国际通信卫星项目投标流程,建构科学的投标策略对提高项目中标率和中国航天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在系统综述国内外通信卫星市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通信卫星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机遇,分析了我国参加国际通信卫星竞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信息总结形成了通信卫星招投标阶段划分,并结合投标特点总结了投标关键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参加国际通信卫星项目投标流程和关键流程控制点。基于所构建的投标流程,针对国际通信卫星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客户重点关注的价格、技术、周期及研制经验等指标进行梳理和量化分析,形成国际通信卫星项目投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各单项指标的核算公式,并运用多指标加权综合的思路形成国际通信卫星项目竞标能力综合评估模型,以便于中国航天在国际通信卫星项目投标前期对各竞标方竞争力进行综合量化评估,从而根据客户需求确定投标策略并调整投标方案,以树状图形式总结形成了国际通信卫星项目投标决策流程。最后,以俄罗斯通信Express-AMU2卫星投标项目案例为背景开展实证研究,通过对中国、俄罗斯、加拿大、欧洲等各投标方的量化指标分析,演示了本文所构建综合评价模型的算法过程,根据计算结果实证检验,本文所构建的模型非常契合实际项目投标结果,说明了本文所构建国际通信卫星项目投标方案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国航天国际通信卫星项目投标提供了科学方法支持,提高项目中标率,更是为项目前期分析、找准投标差距、调整投标方案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建议,也可为其他公司参与国际项目投标提供有益参考。

王一星[2](2015)在《数字技术对电视体育节目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1958年北京电视台的开播,我国的电视体育节目诞生了。经过了近60年的发展变化,电视体育节目已经成为我国电视传播中十分重要的节目形式。回顾我国电视体育节目近60年的演进历程,我们发现政治、经济、技术等多种力量在背后推动着它的发展。其中,技术对电视体育节目的推动不可忽视,其影响也最为深刻和持久,尤其是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牢牢地支撑着电视体育节目的运作,还时刻引领着电视体育节目的不断演进和创新。数字技术的应用给电视体育节目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电视体育节目的微观元素、中观形态和宏观传播。在微观元素上,数字技术不仅促使体育节目画面更加清晰和震撼、节目的声音更有现场效果、节目的信号更稳定和便捷,还影响着电视体育节目的数字化采访、剪辑、制作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在中观形态上,数字技术使电视体育节目的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全方位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体育新闻、体育专题和体育实况转播等节目类型上。在宏观传播上,数字技术对电视体育节目的采集、制作和传播等具体环节产生影响的同时,也改变了受众的接受方式。受众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甚至还是传播者。此外,数字技术还推动了电视体育节目的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数字技术对电视体育节目产生了有目共睹的巨大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思维看待技术带来的影响,技术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运用技术的人要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支配技术,使数字技术更好地推动电视体育节目的发展,从而制作出更多更有价值的节目。

张怿丹[3](2014)在《全球公域的自组织治理》文中认为全球公域(Global Commons)指国家主权管辖范围之外的空间和资源。20世纪初至今,伴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疆域不断扩大,各国在外层空间、国际海底区域和两极地区的活动日益增多。然而,在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各国如何对主权管辖范围之外的空间和资源进行治理成为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民族国家的主权至上原则使得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以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这一出发点使得国家在全球公域的行为充满了现实主义特征,例如增强本国对公域秩序的控制、保持自身战略优势、有效获得公域资源等。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时代国家相互依存程度的增加,各国逐渐发现彼此在全球公域问题上具有相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命运。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他们在无力参与公域资源争夺的情况下,只能求助于国际制度的建立,以规范和平衡各国在全球公域的权利与责任。全球公域的基本秩序正是在现实主义和制度主义治理模式的斗争与协调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然而,这两种治理模式都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可能使得各国在全球公域的活动陷入到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或僵化且繁冗的国际制度中。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全球公域的现实主义治理模式和制度主义治理模式之外,探讨其他治理模式的可能性。本文在对全球公域的定义、范围和治理现状进行辨析与梳理后,提出了全球公域的自组织治理模式。这一模式借鉴了复杂系统论中的自组织理论,将各国和各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公域的活动看成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复杂系统论是研究秩序的科学,具有整体性、复杂性和非线性的特点,对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作者借鉴了自组织原理中的耗散结构论和协同学,分别对全球公域自组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进行了诠释。最终,本文提出的全球公域自组织模式认为,全球公域的开放性和各国在公域领域权力、利益和责任的不平衡性引发了各国的自组织治理行为。自组织治理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即各国出于不同利益和理念的竞争,在竞争中通过协同作用扩大合作范围与认同度,最终确立各领域治理原则和机制,并通过已确立的原则和机制进一步扩大治理范围和对象。在全球公域的自组织治理中,治理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治理机制是否能够平衡各国之间的权力、利益和责任结构,并且在一国之内达成权力、利益和责任的平衡;另一方面取决于治理体系的开放程度、制度形成的渐进性和治理机制适应变化的能力。因此,各国最容易就空间型资源达成共识,如公海航行、卫星发射等。这种资源不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和排他性,通常依照市场原则进行治理。各国对不可再生资源,例如海底矿藏和月球资源最难达成一致,这类资源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使得各国的妥协空间减少,政策缺少灵活性,并且这类资源最应置于国际机制的监督和管理下。全球公域意味着无限的空间,是人类未来发展依赖的重要资源。本文的创新在于将全球公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论证了全球公域的定义、范围、和治理情况。并从复杂系统论的角度对全球公域的自组织模式进行了诠释。各国拥有的领土仅仅是地表露出海平面薄薄的一层,人类却为此持续了上千年的战斗与争夺。如何避免将冲突带入全球公域,如何对公域开展公平有效的治理,是中国走向世界中心时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希望本文能够为此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帮助。

楚雪[4](2014)在《麦克卢汉主义语言哲学研究》文中指出麦克卢汉主义(McLuhanism)是法国学界用来概括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及相关学派学术思想的特有术语;语言哲学是关于“语言”的哲学思考;麦克卢汉主义语言哲学是指欧美麦克卢汉学派关于“语言”媒介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功能的哲学反思,这种反思的终极目标,其一在于探究“语言”媒介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二在于透过“语言”媒介与人类的自然关系来探究“语言”媒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与人、人与媒介之间所蕴含的社会关系。本文研究的麦克卢汉主义语言哲学是指欧美麦克卢汉学派关于“语言”媒介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进化论四个维度上构建的形而上学体系。与一般的“语言哲学”相比,麦克卢汉主义语言哲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范畴:即以“语言”媒介与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进而在“本体论”层面探讨人类与“语言”本源之间的关系;在“认识论”层面探讨“语言”对人类认知的功能和作用;在“价值论”层面探讨“语言”的价值属性和意义构成;在“进化论”层面探讨“语言”的进化历程。由此可见,这“四论”也是麦克卢汉主义语言哲学框架体系中的四个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一)麦克卢汉主义语言本体论。麦克卢汉主义语言本体论的核心观点是:在“互动延伸”的相互关系中,“语言”媒介与人类分别确立了各自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构成。在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经典命题“媒介是人的延伸”的基础上,媒介与人的“互动延伸”一直是欧美麦克卢汉学派深入考察和探求的问题,而“语言”作为所有媒介的源头、媒介形态的典型代表,它与人之间的关系从麦克卢汉的研究开始已经占据了重要位置,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了“语言与人的互动延伸”这一命题,以期通过梳理麦克卢汉学派对“语言”这一“元媒介”的剖析,充分展示该学派掩藏在媒介背后的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论关怀,同时也希望有助于“语言哲学”体系的建构。(二)麦克卢汉主义语言认识论。认识论讨论的主题是“如何认知本原”,“如何认知”则必然要借助“认知工具”,而作为人类认知能力延伸的“语言”媒介自然首当其冲。麦克卢汉主义语言认识论探讨的正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认知主体”如何借助“认知工具”——“语言”媒介——完成对“认知客体”的认知使命,以及在此过程中这一“认知工具”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部分将从各阶段“语言”媒介不同的形态(分为言语媒介、书面媒介、电子媒介)着手,探析各阶段人的认知能力和思考方式,从而反映出“语言”这一“认知工具”发挥作用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语言认识论中也隐含着麦克卢汉式“媒介决定论”的意味,因而它在突出“语言”媒介对“认知主体”认知能力的决定作用时,淡化了“认知主体”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三)麦克卢汉主义语言价值论。价值论主要探究的是被考察对象能否以及如何满足主体的需求,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探究被考察对象的价值属性和意义构成;麦克卢汉主义语言价值论即以此为基石,探究“语言”媒介如何满足人类认知的需要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蕴含的“语言”媒介的价值属性和意义构成。具体来说,麦克卢汉主义语言价值论是关于“语言”媒介的功能性价值定位的哲学学说,该价值论主要包括语言媒介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认识价值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本部分将从“语言”媒介对个人、国家及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入手,考察和评价“语言”媒介对人类及整个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政治性、文化性、认识性的功能意义和价值效用。(四)麦克卢汉主义语言进化论。进化论原本是生物学上一套用以阐释生物亲代与子代间变异现象的理论,而实际上,媒介形态的演进也是进化的一种表现。该部分将进化论的对象设定为媒介演进中的典型——“语言”媒介,以期通过对“语言”媒介每个发展阶段的剖析来展示“语言”媒介的整个进化历程。麦克卢汉主义语言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是媒介技术进化的源头,甚至可以说语言是“媒介的媒介”,是“元媒介”;“语言”的形态有“有声语言”(“言语”)和“有形语言”(“文字”),这两者可以说是一切媒介的内容,也就是说“语言”的进化存在于语言出现之后的一切媒介之中——从书籍到电脑、从广播电视到超文本、网络等等。可见,语言是一切媒介的内容,是“媒介的媒介”,这也正是进化论的集中体现。

王旭东[5](2010)在《时空、信息、熵、环境和全球化——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研究的跨学科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世界史学科发展至21世纪的今天,实际已经升华到这样一个阶段,即: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大尺度宏观研究,可以具有(认识论意义上则必须具有)一种崭新的全球视野。这种全球视野,不仅强调人类历史的有机整体性,而且更为强调人类同其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性和互动性。如此便要求史学工作者在整体史意义上就某些基本或重要的问题(诸如:社会时空在历史进程中的压缩问题,信息的客观存在及其同历史学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人类和环境的互动问题,全球史中的广义全球化演进的基本特点和规律问题,等等)给予跨学科的理论思考和新探索。

王玉明[6](2009)在《LAAS的地面站设计及其完善性的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把GPS作为一种主要的导航手段应用于飞机的精密进场与着陆,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定位精度、连续性、完善性和可用性等性能,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由此设计了GPS局域增强系统(Local Area Augmention System,LAAS)。在飞机精密进场与着陆阶段所需的各种性能指标中,最难满足的是完善性方面的性能需求。完善性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系统工作在正常状态,当导航系统发生任何故障或误差超过允许限值时,系统及时发出报警的能力,提高导航数据的可信度。本文以飞机的精密进场和着陆为研究背景,深入分析和研究了LAAS地面站(LGF)的设计和完善性问题。首先,分析了差分GPS的定位原理和定位误差,说明把GPS用于飞机精密进场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对GPS进行增强。然后,介绍LAAS的组成,详细的研究设计了LGF。重点研究分析了多路径的抑制和甚高频数据广播(VDB)。参考站和用户之间非共同误差的最大误差是地面参考站天线的多路径误差,这种误差无法被差分修正值抵消。因此,多路径是LAAS的主要误差源。针对这种误差本文提出了采用动态基准站和双差的方法、利用多路径抑制天线的方法。而VDB必须完成将LAAS中的所有信息通过局域网(LAN)传输给VHF地空数据链计算机中心,再通过数据链发射机将各种差分信息、完善性监控信息和其它服务信息播发给进场和着陆的飞机。最后,介绍了LAAS完善性监测的算法,分析了LAAS的各种误差源模型,推导出了垂直保护级(VPL)的计算公式,并设计了LAAS系统的完善性检测体系。采集了北京和上海地区24小时GPS卫星的数据,利用MATLAB仿真研究了这两个地区24小时内可见卫星无故障条件下和有一颗卫星故障条件下系统的完善性。

童庆禧,马建文,曹学军[7](2005)在《美、日、欧、俄空间政策调整产生的机遇与挑战》文中研究说明冷战结束后,以军事利用为基本特征的美苏空间争夺,已经被以科技创新和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所替代,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外层空间成为具有知识创新要素和技术带动能力的竞争新领域。世界经济大国已经认识空间政策的设计是事关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优势的重大意义。近年来,美、日、欧对空间政策进行了冷战结束后的第一次,全面重大的调整,伴随着体制转型俄罗斯空间政策调整也在展开,面对即将形成的国际空间竞争与合作新的格局和带来新发展机遇,如何清晰地鉴别、定位,对空间政策做出正确的调整,抓住历史机遇应对挑战是摆在中国面前的战略性、全局性和方向性问题。

魏歆[8](2004)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变化》文中提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推进、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整个时代主题的重大转换,世界出现了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引起了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研究机构和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索与探讨。 有人认为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各国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是世界走向大同、趋于统一的重要特征,是一种社会进步。与此相反,有人则认为,全球化的发展将使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加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全球化是陷阱,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灾难。由此可见,全球化已经在影响着21世纪整个世界的进程,也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随着中国加入WTO,我们不可避免地将更加深入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可以说全球化已经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在此背景下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对我们即将实现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章首先简介并解析了中外学者关于全球化及经济全球化的不同定义,在此基础上,认为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通过考察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实质。文章进一步介绍了建国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历史过程,并且评述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消极和积极的双重影响。随着中国加入世贸,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中国必须进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文章接着阐述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社会发展战略经历了由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战略转化,直至形成当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最后,文章联系中国的实际,分析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战略调整的基本特点及意义。 在论文中,作者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运用多种方法对经济全球化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进程进行了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综合分析,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独立见解:首先,文章从中国社会发展战略调整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战略调整的历史必然性。其次,文章概括总结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最后,文章论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战略调整的基本特点和意义。

陈洁[9](200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结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力图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崭新课题,进行富有时代性地初步探讨。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经济全球化概述,介绍了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成因和基本特征。 第二部分,着重阐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双重影响。 第三部分,分析并预测了经济全球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本文主要从经济全球化日益显现的开放性、主导性、时代性和隐蔽性特点入手,剖析了它给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环境、“生命线”地位、内容、形式和途径等方面带来的挑战。 第四部分,全面探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回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中转变观念是前提;人本理念是基础;抓好网络建设是关键;建立系统联动机制,营造良好氛围是保证;关注弱势群体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冯毅[10](1995)在《全球通讯和广播卫星动态》文中研究说明 一、前言 目前,全世界约有120颗民用通讯和广播卫星。其中,国际业务约占三分之一;国内或区域的业务量,美国居多,其次是欧洲,亚洲。近几年计划发射的卫星约为70颗。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卫星将在亚太地区。俄罗斯的常用卫星约40颗(含“闪电”通讯卫星)。 目前卫星应用的特点主要有: 开展区域卫星系统的国际卫星通讯业务,亚洲、中东、南美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引进通讯卫星的计划;通讯卫星广播(DTH:Direct-To-Home)业务的全球普及。美国第一颗广播卫星开放采用数字压缩技术多信道的DBS(直接广播卫星)业务。澳大利亚、墨西哥不久将开放国内卫星移动通讯业务。传输文电和定位的全向TRACS卫星移动通讯系统的用户数量,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将继续增长。21世纪的海事卫星

二、全球通讯和广播卫星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通讯和广播卫星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航天参与国际通信卫星项目投标流程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通信卫星市场商业化日趋成熟
        1.1.2 中国航天逐步进入国际通信卫星市场
        1.1.3 中国航天亟需提升国际项目投标管理水平
    1.2 研究意义
        1.2.1 投标流程梳理协助中国航天规范参与国际宇航市场投标
        1.2.2 投标策略研究为中国航天参与国际通信卫星投标提供方法支撑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国外对通信卫星市场的研究概况
        1.3.2 国内对通信卫星市场的研究概况
        1.3.3 国内外通信卫星投标规定及标准
        1.3.4 国内外关于投标决策方面的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分析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际通信卫星现状及投标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国际通信卫星市场现状及特点
        2.1.1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改变卫星市场竞争形势
        2.1.2 航天经济增长引发通信卫星激烈竞争
        2.1.3 社会发展及大众需求带来新的机遇
        2.1.4 新技术应用改变通信卫星价格体系
    2.2 中国参与国际通信卫星市场的历史和特点
        2.2.1 我国参加通信卫星市场的历史
        2.2.2 我国通信卫星市场开拓的特点
    2.3 我国参加国际通信卫星竞标时的主要问题
        2.3.1 通信卫星投标不规范
        2.3.2 竞争力及投标分析不足
第三章 国际通信卫星投标流程
    3.1 国际通信卫星主要招标流程及关注点
        3.1.1 招标类型
        3.1.2 常见的通信卫星招标阶段
    3.2 我国参加国际通信卫星项目投标流程及重点
        3.2.1 我国参加国际通信卫星项目投标流程
        3.2.2 项目各阶段主要关注重点
        3.2.3 市场前期引导
        3.2.4 信息调研邀请request for information (RFI)
第四章 国际通信卫星投标策略研究
    4.1 通信卫星评标关注点
        4.1.1 价格和技术主要影响因素及分析
        4.1.2 项目价格 P
        4.1.3 技术能力 T
    4.2 其他因素及综合评估模型
        4.2.1 其他因素Q
        4.2.2 综合评估模型
    4.3 决策模型的应用
        4.3.1 确定项目目标及策略
        4.3.2 指导投标策略调整
        4.3.3 树状决策流程投标分析
第五章 “俄罗斯通信Express-AMU2 卫星投标项目”实例研究
    5.1 项目背景
    5.2 模型分析及策略分析结果
        5.2.1 投标基本条件分析Q
        5.2.2 综合评标要求
        5.2.3 技术能力T
        5.2.4 项目价格P
    5.3 评价结果应用
        5.3.1 评价模型结果分析
        5.3.2 根据结果进行投标决策
    5.4 案例结果及后续建议
        5.4.1 案例结果
        5.4.2 提升中标几率的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数字技术对电视体育节目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数字技术发展与电视体育节目演进
    第一节 数字技术及其发展
        一、数字技术的界定
        二、数字技术的电路基础和发展历程
        三、数字技术的优势
    第二节 电视体育节目的发展历程
        一、电视体育节目的起源
        二、电视体育节目界定
        三、中国电视体育节目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章 数字技术对电视体育节目元素的影响
    第一节 数字技术对画面元素的影响
        一、高清画面
        二、慢动作回放
        三、3D画面
        四、4K超高清画面
    第二节 数字技术对声音元素的影响
        一、声音和通话系统
        二、数字化音频系统
        三、环绕声技术
    第三节 数字技术对信号元素的影响
        一、卫星传输
        二、数字信号传输的其他方式
    第四节 数字技术对其他方面元素的影响
        一、虚拟现实技术
        二、数字化摄制
        三、数字特技及字幕
第三章 数字技术对电视体育节目形态的影响
    第一节 数字技术对电视体育新闻节目的影响
        一、模拟技术时代的电视体育新闻节目
        二、数字技术时代的电视体育新闻节目
    第二节 数字技术对电视体育专题节目的影响
        一、模拟技术时代的电视体育专题节目
        二、数字技术时代的电视体育专题节目
    第三节 数字技术对电视体育实况转播节目的影响
        一、模拟技术时代的电视体育实况转播节目
        二、数字技术时代的电视体育实况转播节目
第四章 数字技术对电视体育节目传播的影响
    第一节 数字技术对节目传播者的影响
        一、工作方式
        二、专业素质
        三、UGC模式下的传播者
    第二节 数字技术对节目受众的影响
        一、受众角色的变化
        二、受众的扩大化
    第三节 数字技术对节目运营机制的影响
        一、大编辑部运作
        二、虚拟电视新闻编辑室
        三、分散化的组织结构
第五章 数字技术对电视体育节目影响的反思
    第一节 技术发展是电视体育节目演进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技术推动电视的发展
        二、数字技术推动电视体育节目的发展
    第二节 数字技术是电视体育节目的一把双刃剑
        一、数字技术的消极影响
        二、正确对待数字技术的消极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全球公域的自组织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全球公域的定义
    第一节 “全球公域”的词源
    第二节 各国际组织和国家对“全球公域”的定义与政策
        一、联合国对全球公域的定义
        二、美国对全球公域的定义
        三、欧洲对全球公域的定义
        四、其他国家对全球公域的定义
    第三节 全球公域的相关概念
        一、国际公共物品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二、公共池塘资源 (Common-pool Resources)
        三、公有物 (Res Communis)
    第四节 全球公域的定义
        一、全球公域的定义
        二、全球公域的特征
第二章 全球公域的范围
    第一节 国际海域的范围
        一、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的范围及划定依据
        二、北极点附近海域的范围及划定依据
    第二节 南极辐合带以内区域的范围
    第三节 国际空域和外层空间的范围
        一、国际空域的垂直范围及划定依据
        二、国际空域的水平范围及划定依据
        三、外层空间的范围
    第四节 地壳下空间的范围和资源
        一、地壳下空间的范围及划定依据
        二、地壳下空间的资源
第三章 全球公域的治理现状
    第一节 国际海域的治理现状
        一、国际海域的资源
        二、国际海域的治理
    第二节 南极辐合带以内区域治理情况
        一、南极辐合带以内区域的资源
        二、南极辐合带以内区域的治理
    第三节 国际空域的治理现状
        一、国际空域的资源
        二、国际空域的治理情况
    第四节 外层空间的治理情况
        一、外层空间的资源
        二、外层空间的治理
第四章 全球公域的自组织治理
    第一节 从系统论角度理解全球治理
        一、全球治理的对象:复杂系统
        二、全球治理的目的:秩序
        三、全球治理的过程:自组织
    第二节 全球公域自组织治理的条件
        一、全球公域的开放性
        二、各国在全球公域领域权力、利益与责任的不平衡性
    第三节 全球公域自组织治理的过程
        一、行为体的竞争
        二、行为体之间的协同作用
        三、序参量的确定
        四、系统的使役原理
    第四节 全球公域自组织治理的模式和特点
结论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
    二、对中国的启示
    三,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麦克卢汉主义语言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麦克卢汉主义语言本体论
    第一节 语言是人的延伸
        一、语言是对人体本身的延伸
        二、语言是对人所处社会环境的延伸
    第二节 人是语言的延伸
        一、人是语言媒介进化的“生殖器”
        二、人是语言媒介进化的“持存物”
第二章 麦克卢汉主义语言认识论
    第一节 言语媒介时期的口语文化
        一、口语媒介创生的通感时代的口语文化
        二、文字对“部落化”的动摇
    第二节 书面媒介时期的书面文化
        一、手抄文本中呈现的书面文化的雏形
        二、印刷文本构建偏向视觉的书面文化
    第三节 电子媒介时期的电子文化
第三章 麦克卢汉主义语言价值论
    第一节 语言的政治价值
        一、有序的语言有助于社会秩序的构建
        二、语言是政治力量的体现
        三、言语行为与政治权利的运作
    第二节 语言的文化价值
        一、语言是最基本的文化构成因素
        二、语言的文化殖民
        三、媒介全球化的实现
    第三节 语言的认识价值
第四章 麦克卢汉主义语言进化论
    第一节 前文字时代
        一、语言大脑机能的实现
        二、口语词的产生
    第二节 文字时代
        一、文字的发明
        二、书面词的形成
        三、印刷词的延伸
    第三节 后文字时代
        一、后文本时代:计算机技术中“语言”媒介的技术革新
        二、“语言”的全面数字化:信息技术下语言媒介的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时空、信息、熵、环境和全球化——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研究的跨学科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的社会时空与信息的作用
二、信息的碰撞、熵增和人类社会的耗散结构性
三、全球化:人类与环境互动的熵增现象
    (一) 人口的全球流动平衡态趋向
    (二) 物质的全球流动平衡态趋向
    (三) 信息的全球流动平衡态趋向
        1.社会信息化史上的第一、二、三波重大变革:语言、文字和印刷术
        2.社会信息化史上的第四波重大变革:
        3.社会信息化史上的第五波重大变革:

(6)LAAS的地面站设计及其完善性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GPS局域增强系统的发展概况
        1.2.1 LAAS的发展概况
        1.2.2 LAAS完善性监测的发展概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
第2章 全球定位系统GPS
    2.1 GPS系统概述
        2.1.1 GPS发展概况
        2.1.2 GPS信号的描述
        2.1.3 GPS定位方程和误差
    2.2 GPS用于精密进场的局限性及其增强技术
        2.2.1 精密进场的导航性能需求
        2.2.2 海岸无线信标系统
        2.2.3 空基增强系统
        2.2.4 星基增强系统
        2.2.5 GPS局域增强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LAAS地面站的设计
    3.1 引言
    3.2 LAAS运行的基本条件和相关要求
        3.2.1 LAAS运行的基本条件
        3.2.2 LAAS运行的相关要求
    3.3 LAAS的地面站设计
        3.3.1 多径产生与抑制
        3.3.2 中心处理站
        3.3.3 操作系统
        3.3.4 GPS参考站
        3.3.5 甚高频数据广播(VDB)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LAAS地面站设备的的相关处理算法及完善性监测体系分析
    4.1 引言
    4.2 LAAS地面站设备的相关处理算法
        4.2.1 载波平滑和差分修正
        4.2.2 差分定位及误差模型
        4.2.3 垂直保护级的计算
    4.3 LAAS地面站设备的完善性监测体系设计
        4.3.1 监测执行Ⅰ及其监测过程
        4.3.2 监测执行Ⅱ及其监测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LAAS空间部分完善性的仿真及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GPS完善性问题的仿真试验
        5.2.1 北京地区GPS卫星完善性问题的试验
        5.2.2 上海地区GPS卫星完善性问题的试验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历史进程
    (一) 关于全球化的不同定义
    (二)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三)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实质
二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战略调整的历史必然性
    (一) 中国社会发展战略调整的历史过程
    (二)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 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
    (二)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 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战略
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战略调整的基本特点与意义
    (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战略调整的基本特点
    (二)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战略调整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卷首语
一、 经济全球化概述
    (一) 经济全球化的哲学思考
    (二)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二、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
    (一) 经济上的影响
    (二) 政治上的影响
    (三) 文化上的影响
三、 经济全球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 “开放性”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环境提出的挑战
    (二) “主导性”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提出的挑战
    (三) “时代性”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的挑战
    (四) “隐蔽性”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途径提出的挑战
四、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 转变观念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
    (二) 强化人本理念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三) 抓好网络建设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四) 建立系统联动机制,营造良好环境氛围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证
    (五) 关注弱势群体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全球通讯和广播卫星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航天参与国际通信卫星项目投标流程及策略研究[D]. 潘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2]数字技术对电视体育节目的影响研究[D]. 王一星.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8)
  • [3]全球公域的自组织治理[D]. 张怿丹. 外交学院, 2014(02)
  • [4]麦克卢汉主义语言哲学研究[D]. 楚雪. 兰州大学, 2014(10)
  • [5]时空、信息、熵、环境和全球化——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研究的跨学科思考[J]. 王旭东. 山东社会科学, 2010(11)
  • [6]LAAS的地面站设计及其完善性的仿真研究[D]. 王玉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11)
  • [7]美、日、欧、俄空间政策调整产生的机遇与挑战[J]. 童庆禧,马建文,曹学军. 遥感学报, 2005(03)
  • [8]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变化[D]. 魏歆. 首都师范大学, 2004(04)
  • [9]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陈洁. 天津师范大学, 2003(04)
  • [10]全球通讯和广播卫星动态[J]. 冯毅. 通讯产品世界, 1995(01)

标签:;  ;  ;  ;  ;  

全球通信和广播卫星动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