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饲料培育蓖麻蚕

人工饲料培育蓖麻蚕

一、应用人工饲料繁育蓖麻蚕(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杰,阮长春,臧连生,邵玺文,史树森[1](2015)在《我国赤眼蜂工厂化繁育技术改进及防治农业害虫应用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即开始系统研究赤眼蜂的人工繁育与田间释放应用技术,在适于赤眼蜂规模化繁殖的中间寄主种类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几年,我国在利用大卵(柞蚕卵)和小卵(米蛾卵)为中间寄主工厂化繁育赤眼蜂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从大卵繁蜂涉及的配套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以及小卵繁蜂过程中的幼虫人工饲料配方、饲养盘和成蛾收集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归纳,并介绍了一次长效放蜂技术和大、小卵蜂混合释放技术在玉米螟和水稻二化螟防治的应用。2004年以来,吉林省累计推广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近1300万hm2,我国在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最后,对赤眼蜂工厂化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赵灿,张宝鑫,袁曦,宋子伟,刘子欣,李敦松[2](2020)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害虫生物防治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文中认为生物防治是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天敌昆虫及捕食螨作为传统的生物防治产品,在控制农作物害虫害螨,保证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赤眼蜂、平腹小蜂、捕食螨等害虫天敌的规模化扩繁技术,田间应用技术及示范推广中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目前以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主要成就包括:研制出全国首台全自动控制生产人造卵卡机,解决了连续传代防污染的问题;首次应用大卵(蓖麻蚕卵)人工繁殖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成功,为国内应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提供了宝贵经验;首次在国内应用无人机释放赤眼蜂;完善和提高了平腹小蜂人工大量繁殖技术和田间应用技术,提高了平腹小蜂防治效果,降低了平腹小蜂应用成本;从荷兰引进胡瓜新小绥螨,成功应用于防治柑橘红蜘蛛和园艺作物上的蓟马等。极大地推动了华南地区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及示范应用。

贾雪峰,李标,张振文,叶剑秋,欧文军[3](2016)在《木薯叶养蚕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文中认为利用木薯叶饲养木薯蚕,种养结合兼得木薯块根和木薯蚕蛹,是发展木薯产业和增加薯农收益的有效模式。木薯蚕蛹营养价值极高,可作为优质食品和蛋白质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开发潜力。本文简述了木薯叶养蚕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木薯叶养蚕的综合收益及关键的技术措施,分析了木薯蚕生产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就木薯蚕蛹的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贾雪峰[4](2017)在《广西蓖麻蚕(木薯蚕)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蓖麻蚕原产于印度,1955年引入我国后成为继桑蚕、柞蚕之后的形成产业的泌丝昆虫。本研究系统回顾了广西蓖麻蚕产业60年的发展历程,概述了我国蓖麻蚕产业在品种选育、应用技术、综合利用、基因工程方面的进展和取得的突出成效,应用竞争优势理论和农业产业化理论,全面研究和分析了产业发展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综合对比分析广西桑蚕产业和印度蓖麻蚕产业发展成就背后的主要原因,确定了广西的蓖麻蚕产业为木薯产业的关联产业,得出了蓖麻蚕产业要持续稳定发展,应综合利用蚕蛹和茧丝,拉动国内市场对蚕蛹和蓖麻蚕丝的消费,摆脱小而分散的经营模式,推广良种+良法,实施“互联网+蚕业”工程,应用互联网技术提高蚕业科技推广的效率和服务质量,走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模式。论文还提出在国家实行“一带一路”战略的新形势下,广西蓖麻蚕产业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借势联合木薯产业“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东盟国家、非洲国家丰富的木薯资源优势和广西在蓖麻蚕饲养开发的成功经验,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品种和技术输出,合作推进木薯+蓖麻蚕高效种养试验示范,加快蚕蛹的开发和利用,形成木薯淀粉+高蛋白蓖麻蚕新型复合有机食品和蚕蛹蛋白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全面提升广西蓖麻蚕的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木薯和蓖麻蚕产业共同发展的参考建议。

杜占军,陈凤林,王建业[5](2012)在《野蚕资源研究、利用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对我国鳞翅目大蚕蛾科的柞蚕、天蚕、蓖麻蚕、栗蚕、樗蚕、柳蚕、透目大蚕、樟蚕、乌桕大蚕等有人工利用研究历史的野蚕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了综合描述,并分析了当前我国野蚕资源利用、研究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问题从蚕业研究工作角度提出了在当前野蚕资源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韩诗畴,吕欣,李志刚,李军,李丽英[6](2020)在《赤眼蜂生物学与繁殖技术研究及应用——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赤眼蜂研究50年》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50多年来有关赤眼蜂生物学与繁殖技术及应用研究工作。内容包括赤眼蜂种质资源挖掘、寄生生态学、药剂敏感性、滞育贮存和体外培育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研究的赤眼蜂近20种(品系),重点研究了使用范围广的松毛虫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广赤眼蜂以及可用米蛾卵繁殖并对南方水稻、甘蔗和玉米等作物螟虫有较好防控效果的稻螟赤眼蜂、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和亚洲玉米螟赤眼蜂。

郭若天[7](2019)在《基于黏虫卵为中间寄主繁育稻螟赤眼蜂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黏虫具有易饲养,不受地理环境限制,繁殖周期短、产卵量大、成本低廉等优点,且黏虫卵可用于赤眼蜂繁殖。水稻螟虫是我国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稻螟赤眼蜂作为水稻螟虫的优势寄生蜂,如何工厂化大批量繁殖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一直是我国生防工作者研究的方向之一。本文主要以北方稻螟赤眼蜂为研究对象,开发以黏虫卵为中间寄主卵繁殖稻螟赤眼蜂的关键技术,为推广黏虫卵工厂化繁殖稻螟赤眼蜂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时长紫外线处理黏虫卵对其孵化和稻螟赤眼蜂寄生的影响通过稻螟赤眼蜂对不同紫外照射时间黏虫卵的寄生卵数和黏虫卵孵化数的分析比较,黏虫卵出虫数随着紫外线照射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着下降,当紫外照射处理时间为20min、30min、40min、50min、60min时,出虫头数分别达到0.36头、0.16头、0.17头、0头、0头,处理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均显着低于0min和10min。其次,经紫外线处理的30min的寄生数最高,寄生数为28.97粒,与40min处理间未出现显着性差异,且均高于其他处理。60min处理寄生数最低为16.36粒,与其他各处理均出现显着性差异。由此可见,经紫外线处理黏虫卵的最佳时间为30min-40min。2.应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稻螟赤眼蜂对黏虫卵的寄生潜能编制了不同温度下稻螟赤眼蜂在黏虫卵上实验种群生命表。北方稻螟赤眼蜂在20℃、25℃、30℃、33℃的R0、T、rm和λ分别为22.5068、15.9999、0.1946和1.2148;31.9186、10、0.3463和1.4138;220.4936、8、0.3775和1.4587;7.662、6、0.3394和1.4141。在各温度下,稻螟赤眼蜂羽化当日均达到产卵高峰。不同温度条件下,稻螟赤眼蜂的单雌寄生卵数,雌蜂平均寿命,羽化率均存在显着差异,25℃条件下单雌寄生量显着高于其他三个温度,达到32.88粒,羽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0℃和25℃羽化率无显着性差异,分别达到95.11%和94.34%。综合来看,25℃时,稻螟赤眼蜂在黏虫卵上的各项寄生特性参数均高于其他3个温度,推荐工厂化利用黏虫卵繁殖稻螟赤眼蜂的温度为25℃。3.不同温度冷藏对稻螟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本文设置4个冷藏温度(2、5、8、10℃)和8个时间梯度(0、3、9、15、20、25、35、40d)以羽化率作为指标,评价冷藏对稻螟赤眼蜂的影响。结果显示稻螟赤眼蜂羽化率均随冷藏时间增加而降低,且温度不同时,降低幅度也有所差异。在10℃条件下冷藏3d、9d、15d、20d的羽化率分别达到94.01%、95.75%、96.17%、90.47%,均与未经冷藏的稻螟赤眼蜂羽化率无显着性差异,且均显着高于其他冷藏时间。在冷藏相同天数条件下,冷藏不同温度的羽化率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在冷藏9d、15d、20d、25d、30d、40d条件下,均是8℃和10℃显着高于2℃和5℃。综上所述,在8℃和10℃条件下冷藏20d,稻螟赤眼蜂的羽化率不受影响,建议工厂化生产时冷藏温度为8-10℃,冷藏时间为20d.4.不同温度冷藏黏虫卵对稻螟赤眼蜂寄生黏虫卵数量和羽化率的影响本文设置4个冷藏温度(2、5、8、10℃)和8个时间梯度:0、3、9、15、20、25、35、40d,以寄生黏虫卵数和羽化率为指标,评价冷藏黏虫卵对稻螟赤眼蜂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冷藏温度下,稻螟赤眼蜂对冷藏黏虫卵的寄生量均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而显着降低,黏虫卵在10℃条件下冷藏3d和9d时,稻螟赤眼蜂寄生量分别达到29.21粒和30.90粒,与未经冷藏无显着性差异,但均显着高于其他冷藏时间。黏虫卵冷藏9d以内,对稻螟赤眼蜂寄生无影响。在不同冷藏温度条件下,稻螟赤眼蜂寄生经冷藏过的黏虫卵羽化率均随冷藏时间的延长而显着降低。黏虫卵在5℃、8℃、10℃条件下最长冷藏15d,稻螟赤眼蜂羽化率均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综合寄生和羽化率指标,建议工厂化生产时,黏虫卵冷藏时间不宜超过9d。

张俊杰[8](2015)在《水稻二化螟赤眼蜂寄生效果评价及其滞育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生产上为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近年来发生数量和危害程度呈明显上升的态势。目前,水稻二化螟的防治还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随着化学药剂用量的日益增大,对人畜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与影响也越来越突出,而采用生物防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对田间寄生水稻二化螟卵赤眼蜂自然种群采集、鉴定,并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和不同日龄水稻二化螟卵上对赤眼蜂的寄生能力进行测定,筛选出适合本地生物防治水稻二化螟的优势赤眼蜂种类,同时对赤眼蜂的滞育储存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水稻二化螟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赤眼蜂的采集与鉴定通过直接采集法和挂卵诱集法对稻田水稻二化螟赤眼蜂自然种群进行了调查,并通过雄性外生殖器进行鉴定。结果为:田间直接采集法仅获得稻螟赤眼蜂,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3.03%和14.29%;挂卵诱集得到四种赤眼蜂自然种群,分别为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japonicum Ashmead、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 Matsumura、螟黄赤眼蜂T.chilonis Ishii和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 Pang and Chen。诱集到的赤眼蜂平均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48.31%和48.98%,寄生卵的平均羽化率为86.75%,雌雄比平均为1.62:1。2.优势赤眼蜂种类筛选对诱集到的四种赤眼蜂在五个不同温度(18、22、26、30和34℃)和四个不同相对湿度(30%、50%、70%和90%)条件下对水稻二化螟卵寄生及适应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温度和湿度对四种赤眼蜂寄生水稻二化螟卵均有显着影响。除30℃和RH 50%外,四种赤眼蜂在其测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对二化螟卵的寄生数量差异显着;螟黄赤眼蜂在26℃条件下与其他温度相比,可以寄生更多的水稻二化螟卵;相比较而言,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可以适应更为宽泛的温度范围。在RH 70%时,四种赤眼蜂可以寄生更多的数量的二化螟卵。总的来看,在18-26℃和30-34℃下,松毛虫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分别相比于其它两种赤眼蜂均表现出了更好的寄生能力;在RH 30-70%的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寄生数量最少。通过对不同日龄(0 d、2 d和4 d)的二化螟卵的寄主选择和寄主适应性影响测定,结果表明:无论在非选择试验和选择试验条件下,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二化螟新鲜卵均有一定的寄主偏爱性。在非选择试验下,玉米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寄生数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降低,但在选择性试验下却对2日龄卵寄生更多。在0日龄卵和2日龄卵上,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表现出相似的寄生能力,然而玉米螟赤眼蜂却对4日龄卵表现出较强的寄生能力。稻螟赤眼蜂可以在0-4日龄卵上发育并羽化出蜂,在0日龄卵上表现为更快的发育速率、更高的存活数量和雌性比率。其他三种赤眼蜂之间除了螟黄赤眼蜂的子代雌性比外,在0-2日龄卵上的发育时间、存活率及子代雌蜂数间差异不显着,且这三种赤眼蜂在4日龄卵上均不能发育到成蜂。综上所述,松毛虫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可以作为防治当地水稻二化螟的优势蜂种,而螟黄赤眼蜂也可以用柞蚕卵作为中间寄主进行大量繁育,也显示出较好的推广应用潜能。3.寄主、温度和诱导历期对两种赤眼蜂滞育诱导的影响在12℃条件下分别测定了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在两种不同寄主(柞蚕antheraeapernyi卵和米蛾corcyracephalonica卵)及四个诱导历期下(10、20、30和40d)的滞育率,结果表明:寄主和诱导历期对两种赤眼蜂滞育率均有显着的影响,且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赤眼蜂滞育率也有显着影响。在任何诱导历期内,寄生于柞蚕卵赤眼蜂滞育率均显着高于米蛾卵;无论以柞蚕卵还是米蛾卵为寄主,诱导30d与40d滞育率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诱导10-20d的滞育率;12℃下在五个不同发育阶段(卵、幼虫前、中、后及预蛹初期)对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诱导滞育30d的结果表明:幼虫中期和卵期滞育率最高,是松毛虫赤眼蜂的最佳诱导始期,二者之间差异不显着;螟黄赤眼蜂的最佳诱导始期则是卵期,幼虫中期和幼虫前期次之。在上述试验基础上,选择松毛虫赤眼蜂幼虫中期和螟黄赤眼蜂卵期在四个不同温度(8、10、12和14±1℃)和四个不同诱导历期(10、20、30和40d)下对两种赤眼蜂进行滞育诱导,结果表明:温度和诱导历期对两种赤眼蜂滞育率均有显着的影响,且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赤眼蜂滞育率也有显着影响。无论在任何温度下,两种赤眼蜂的滞育率都是随着诱导历期的延长呈上升趋势。松毛虫赤眼蜂在12℃下诱导20d和10℃下诱导30d均可稳定进入滞育,二者之间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其他温度处理。而螟黄赤眼蜂仅在12℃时才能稳定进入滞育,诱导40d时滞育率最高。4.湿度和诱导历期对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诱导的影响将松毛虫赤眼蜂在两个温度(12℃和14℃)和三个不同相对湿度(40%、60%和80%)条件下分别诱导5-30d。通过滞育率比较表明:湿度和诱导历期对赤眼蜂滞育均有显着影响,且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赤眼蜂滞育率也有显着影响。在适宜诱导温度12℃下,较低湿度更有利于滞育诱导。当诱导历期超过20d赤眼蜂已经进入稳定滞育状态后,rh40%的滞育率与rh60%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rh80%;在较高温度14℃下,仅在诱导20d时,rh80%的滞育率显着高于rh40%和rh60%,而在其他诱导历期下差异均不显着。5.母代日龄和光周期对松毛虫赤眼蜂子代滞育的影响在20℃、rh60%、l16:d8条件下,比较不同日龄松毛虫赤眼蜂对子代滞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日龄与末日龄的子代滞育率较高,初羽化的赤眼蜂产的卵滞育率最高,显着高于第3和第6-7日龄赤眼蜂子代,第2日龄与1日龄子代差异不显着。到8-10日末龄时滞育率又有所增加,与1、2日龄差异不显着。将寄生8 h后的松毛虫赤眼蜂寄生卵分别置于上述温湿度及3、6、12、18和21 h五个不同光照条件下发育至羽化出蜂,然后测定其子代分别在12℃和14℃下的滞育率。结果表明:温度和母代经历不同光周期对赤眼蜂滞育诱导均有显着影响,松毛虫赤眼蜂在两个试验温度下均表现出12 h光照对滞育有促进作用,21 h对滞育诱导起反作用。在12℃时,母代经历6 h和12 h短光照显着高于经历21 h长光照下的滞育率;而在较高温度区14℃时,光周期表现更为明显,除光照3 h与18 h差异不显着外,其他短光照区域均显着高于长光照区域。6.松毛虫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对不同滞育诱导条件的响应分别测定了黑龙江省尚志市、辽宁省岫岩县和江苏省泰州市三个不同地理种群的松毛虫赤眼蜂在8、10、12、14℃条件下诱导5-35 d的滞育率。结果表明:地理种群、诱导温度和诱导历期对松毛虫赤眼蜂滞育率均有显着的影响。在8℃诱导20 d后和10℃诱导15-25 d,辽宁种群滞育率显着高于黑龙江种群和江苏种群;在12℃、10 d后和14℃、15 d后,黑龙江种群赤眼蜂滞育率显着高于辽宁种群和江苏种群;而在10℃诱导30 d后,辽宁种群和黑龙江种群间滞育率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江苏种群。对于江苏种群而言,无论是任何诱导温度,滞育率均较低,最高出现在12℃诱导30 d,滞育率达29.56%。7.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解除以及生物学特性比较诱导滞育后分别置于0℃和3℃下进行解除滞育,结果表明:温度和储存时间对赤眼蜂滞育解除均有显着影响。解除滞育率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显着提高,两个试验温度下均可以使赤眼蜂解除滞育。在3℃下70 d解除滞育率达到95.91%,与80、90 d差异不显着,显着高于其他时期;在0℃下40-70 d时,解除滞育率显着低于3℃,80 d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与0℃相比,利用3℃可以提前10 d解除滞育。解除滞育后,比较了其与正常发育及冷藏30 d的赤眼蜂当代和子代的羽化率、雌性比、遗留蜂率、折翅率、寿命和单蜂产卵量等六项生物学指标。与正常发育赤眼蜂相比,赤眼蜂滞育后在羽化率、折翅率和寿命上受到显着影响,到了子代后这种影响基本消除,但单蜂产卵量显着增加。而与冷藏30 d的赤眼蜂相比较,在雌性比、折翅率、寿命和子代数量等四项指标均有显着优势,同时,冷藏的赤眼蜂子代也受到显着的影响。

罗恒成[9](1994)在《我国蓖麻蚕在应用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蓖麻蚕原产印度。我国引进后通过驯化、选育种、开拓代用饲料、蚕种越冬、饲养技术、防病和茧丝利用等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已取得了一批成果,并已应用于生产,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蓖麻蚕已在我国安家落户,已成为次于桑蚕、柞蚕的第三大蚕。

吕鸿声,钱纪放[10](1979)在《蓖麻蚕人工饲料实用化研究的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蓖麻蚕茧是一种有价值的绢纺原料;蓖麻蚕卵是繁殖赤眼蜂比较理想的中间寄主卵,一粒蚕卵可以繁殖20多头生活力强的赤眼蜂,比国外用麦蛾卵繁蜂提高好几倍。但蓖麻蚕原产印度热带性气候的阿萨姆地区,是无滞育期的多化性昆虫,在我国大部份冬季蓖麻落叶地区存在着越冬保种的饲料困难。应用蓖麻蚕卵繁育赤眼蜂的技术,国内不少单

二、应用人工饲料繁育蓖麻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人工饲料繁育蓖麻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赤眼蜂工厂化繁育技术改进及防治农业害虫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适于赤眼蜂规模化繁殖的中间寄主卵
2 基于柞蚕卵为中间寄主的赤眼蜂工厂化繁育技术改进
    2.1 配套生产设备的研制
    2.2 生产工艺的改进
3 基于米蛾卵为中间寄主的赤眼蜂工厂化繁育技术
    3.1 人工饲料的改进
    3.2 新型饲养盘
    3.3 成蛾收集技术
4 赤眼蜂释放新技术
    4.1 一次长效放蜂技术
    4.2 大、小卵蜂混合释放技术
5 工厂化繁育赤眼蜂的推广应用
    5.1 赤眼蜂在玉米螟生物防治上的推广应用
    5.2 赤眼蜂在水稻二化螟生物防治上的推广应用
6 问题与展望
    6.1 适合赤眼蜂工厂化繁育的中间寄主的开发与利用
    6.2 赤眼蜂工厂化生产工艺与配套设备
    6.3 赤眼蜂田间释放技术
    6.4 田间大面积推广应用赤眼蜂的防治效果与安全性评价

(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害虫生物防治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赤眼蜂大规模扩繁与应用
    1.1 赤眼蜂寄主卵筛选和繁育技术
    1.2 研制出全国首台全自动控制生产人造卵卡机
    1.3 赤眼蜂在华南地区防治农林业害虫的推广应用
        1.3.1 赤眼蜂种类多样化
        (1)螟黄赤眼蜂:
        (2)稻螟赤眼蜂:
        (3)玉米螟赤眼蜂:
        1.3.2 赤眼蜂田间应用技术发展
        (1)小卵繁蜂释放器:
        (2)无人机释放赤眼蜂溶液:
        (3)释放球:
        1.3.3 工厂化繁育赤眼蜂的推广应用
2 平腹小蜂大规模扩繁与应用
    2.1 平腹小蜂寄主卵筛选和繁育技术
        2.1.1 蓖麻蚕卵繁殖平腹小蜂
        2.1.2 柞蚕卵繁殖平腹小蜂
        2.1.3 人工卵繁殖平腹小蜂
    2.2 基于柞蚕卵为中间寄主的平腹小蜂工厂化繁育技术和田间应用技术改进
    2.3 国际合作平台逐渐展开
    2.4 近3年工厂化繁育平腹小蜂的推广应用
3 捕食螨大规模扩繁与应用
    3.1 捕食螨的资源调查
    3.2 捕食螨的规模化繁殖技术研究
    3.3 捕食螨的推广和应用
    3.4 捕食螨田间应用技术
4 启示与展望
    4.1 化学农药使用不规范,影响天敌昆虫的保护和推广应用
    4.2 加大科普力度
    4.3 高效防治害虫的天敌昆虫种类太少,亟需加大研发力度
    4.4 天敌昆虫规模化生产工艺及配套设备还有待研发,提高自动化
    4.5 可利用中间寄主卵资源不足,有待开发新的寄主卵

(3)木薯叶养蚕的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木薯蚕的发展现状
    1.1 蓖麻蚕产业的发展简介
    1.2 蓖麻蚕的应用技术研究进展
    1.3 蓖麻蚕产业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2 木薯蚕蛹营养丰富, 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2.1 木薯蚕蛹的营养价值
    2.2 木薯蚕蛹的食用安全性
    2.3 木薯+木薯蚕种养效益分析
3 木薯+木薯蚕高效种养关键技术
    3.1 木薯采叶和产薯关系
    3.2 选用检疫合格的优良品种
    3.3 养蚕前、养蚕后彻底清洗消毒
    3.4 加强蚕期眠起处理, 做到蚕室通风、鲜叶饱食、勤除蚕粪
    3.5 加强饲养人员的技术培训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4.1 推广良种+良法, 提高木薯种植+养蚕综合收益
    4.2 建立木薯+木薯蚕种养示范基地, 推广“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社”模式
    4.3 加快蚕蛹的开发和利用, 形成木薯淀粉+高蛋白木薯蚕新型复合有机食品
    4.4 进一步改善饮食观念, 加大宣传木薯蚕蛹的绿色、安全和高营养的食用价值
    4.5 加强跨体系联合发展, 推动木薯+木薯蚕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4)广西蓖麻蚕(木薯蚕)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蓖麻蚕的分类学地位及生活史
    1.2 蓖麻蚕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蓖麻蚕的饲料
        1.3.2 蓖麻蚕的品种选育现状
        1.3.3 蓖麻蚕的产业研究现状
    1.4 蓖麻蚕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1.4.1 蓖麻蚕饲料
        1.4.2 养蚕室及簇具
        1.4.3 蚕种
        1.4.4 饲养时间
        1.4.5 饲养技术
        1.4.6 纺丝
        1.4.7 社会禁忌与迷信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研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产业与产业链
    2.2 竞争优势理论
        2.2.1 生产要素
        2.2.2 需求条件
        2.2.3 相关与辅助产业
        2.2.4 企业策略、结构及同业竞争
        2.2.5 政府行为
    2.3 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理论
        2.3.1 组织创新与制度变迁理论
        2.3.2 比较利益理论
        2.3.3 规模经济理论
        2.3.4 产业关联理论
    2.4 研究内容
    2.5 研究方法
        2.5.1 文献研究
        2.5.2 实地调查
        2.5.3 比较分析
3 广西蓖麻蚕产业现状分析
    3.1 广西蓖麻蚕产业低迷的原因分析
        3.1.1 先进的基础设施不足,专业的指导人才缺乏
        3.1.2 市场需求下降,产业竞争力低
        3.1.3 相关与辅助产业关联、协作不足
        3.1.4 蓖麻蚕丝的竞争优势不如桑蚕丝
        3.1.5 政府对蓖麻蚕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3.2 木薯+蓖麻蚕单产效益低
4 广西蓖麻蚕产业存在问题
    4.1 饲养技术粗放,单产低,高产抗逆性强品种少
    4.2 蓖麻蚕种生产无人监管,蚕种质量参差不齐
    4.3 蚕丝需求减少,蚕蛹的开发和利用不足
    4.4 蓖麻蚕产业技术推广难、供需信息传播慢
    4.5 蓖麻蚕产业化程度低
5 广西蓖麻蚕产业发展对策
    5.1 广西蓖麻蚕产业的发展定位
        5.1.1 广西蓖麻蚕丝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5.1.2 印度蓖麻蚕产业发展的启示
        5.1.3 广西蓖麻蚕产业为木薯产业的关联产业
    5.2 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养蚕经济收益
        5.2.1 足量供应检疫合格的优良品种
        5.2.2 消毒贯穿整个养蚕期间,加强蚕期管理和人员培训
    5.3 实施“互联网+蚕业”工程,推动蓖麻蚕产业稳步发展
    5.4 建立木薯+蓖麻蚕种养示范基地,走集约化生产道路
    5.5 加快蚕蛹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5.6 迎合蓖麻蚕丝与棉麻混织的新趋势,拉动国内丝绸消费
    5.7 加强跨体系交流,推动木薯+蓖麻蚕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野蚕资源研究、利用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野蚕研究利用现状
    1.1 柞蚕
    1.2 天蚕
    1.3 蓖麻蚕
    1.4 栗蚕
    1.5 樗蚕
    1.6 柳蚕
    1.7 透目大蚕
    1.8 樟蚕
    1.9 乌桕大蚕
    1.10 其他野蚕
2 野蚕资源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2.1 野蚕分类不规范, 名称不统一
    2.2 野蚕资源的保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3 野蚕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3 野蚕资源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及利用方向
    3.1 野蚕资源的普查和整理
    3.2 开展各种野蚕资源保护技术研究
    3.3 探索研究野蚕远缘杂交的可能性

(6)赤眼蜂生物学与繁殖技术研究及应用——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赤眼蜂研究5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质资源挖掘
    1.1 引种
    1.2 选育与利用
2 寄生生态学
    2.1 产卵行为
    2.2 温度适应性
    2.3 种间竞争
3 药剂敏感性
    3.1 抗药性监测
    3.2 毒力测定
4 滞育贮存
5 体外培育技术
    5.1 人工卵
    5.2 人工卵卡机
6 有待继续开展和解决的课题

(7)基于黏虫卵为中间寄主繁育稻螟赤眼蜂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赤眼蜂的形态特征及分类鉴定
        1.1.1 赤眼蜂的形态特征
        1.1.2 赤眼蜂的分类鉴定
    1.2 赤眼蜂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赤眼蜂中间寄主卵及工厂化生产
        1.3.1 赤眼蜂中间寄主卵
        1.3.2 赤眼蜂工厂化研究进展
    1.4 赤眼蜂田间应用概况及品质管理
        1.4.1 赤眼蜂田间应用概况
        1.4.2 赤眼蜂的品质管理
    1.5 稻螟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
        1.5.1 形态特性
        1.5.2 生活习性
    1.6 稻螟赤眼蜂应用概况及存在问题
    1.7 黏虫卵作为中间寄主的可行性概述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紫外线处理黏虫卵对稻螟赤眼蜂繁育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及方案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寄主
        2.1.3 试验仪器
        2.1.4 试验方案
        2.1.5 数据处理
    2.2 试验设计思路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应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稻螟赤眼蜂对黏虫卵的寄生潜能
    3.1 试验材料及方案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寄主
        3.1.3 试验方案
        3.1.4 数据处理
    3.2 试验设计思路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稻螟赤眼蜂寄生黏虫卵的生命表
        3.3.2 以黏虫卵为中间寄主的稻螟赤眼蜂生命表参数及寄生特性比较
    3.4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冷藏温度对稻螟赤眼蜂及黏虫卵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及方案
        4.1.1 供试昆虫
        4.1.2 供试寄主
        4.1.3 试验方案
        4.1.4 试验设计思路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低温冷藏稻螟赤眼蜂对其羽化率的影响
        4.2.2 低温冷藏黏虫卵对稻螟赤眼蜂寄生量的影响
        4.2.3 低温冷藏黏虫卵对稻螟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不同时长紫外线处理黏虫卵对出虫数和稻螟赤眼蜂寄生数的影响
        5.1.2 应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稻螟赤眼蜂对黏虫卵的寄生潜能
        5.1.3 不同温度冷藏对稻螟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
        5.1.4 不同温度冷藏黏虫卵对稻螟赤眼蜂寄生和羽化率的影响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水稻二化螟赤眼蜂寄生效果评价及其滞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一 赤眼蜂种类的鉴定与分布
        1 形态学分类
        2 分子生物学鉴定
    二 蜂种资源调查及利用
    三 寄主及寄主适合性
        1 赤眼蜂在寄主卵内的发育
        2 寄主适合性
        3 工厂化生产的中间寄主卵
    四 储存技术
        1 中间寄主卵的储存
        2 寄生卵的储存
    五 本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 水稻二化螟发生及防治现状
        2 水稻二化螟寄生蜂的研究与应用
        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水稻二化螟优势赤眼蜂种类的筛选
    一 赤眼蜂的采集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二 水稻二化螟优势赤眼蜂种类的筛选
        1 不同温湿度对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
        2 不同二化螟卵日龄对赤眼蜂的寄生能力影响
第三章 优势赤眼蜂种类的滞育诱导机制研究
    一 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滞育敏感始期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二 寄主和诱导历期对两种赤眼蜂滞育诱导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三 温度和诱导历期对两种赤眼蜂滞育诱导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四 湿度和诱导历期对松毛虫赤眼蜂滞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五 母代日龄对赤眼蜂子代滞育诱导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六 母代经历不同光周期对子代滞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七 松毛虫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对不同滞育诱导条件的响应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八 低温解除滞育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九 滞育及非滞育赤眼蜂生物学特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应用人工饲料繁育蓖麻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赤眼蜂工厂化繁育技术改进及防治农业害虫应用现状[J]. 张俊杰,阮长春,臧连生,邵玺文,史树森.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05)
  • [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害虫生物防治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J]. 赵灿,张宝鑫,袁曦,宋子伟,刘子欣,李敦松. 广东农业科学, 2020(11)
  • [3]木薯叶养蚕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 贾雪峰,李标,张振文,叶剑秋,欧文军. 中国热带农业, 2016(06)
  • [4]广西蓖麻蚕(木薯蚕)产业发展研究[D]. 贾雪峰. 广西大学, 2017(02)
  • [5]野蚕资源研究、利用现状与展望[J]. 杜占军,陈凤林,王建业. 辽宁农业科学, 2012(03)
  • [6]赤眼蜂生物学与繁殖技术研究及应用——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赤眼蜂研究50年[J]. 韩诗畴,吕欣,李志刚,李军,李丽英. 环境昆虫学报, 2020(01)
  • [7]基于黏虫卵为中间寄主繁育稻螟赤眼蜂的关键技术研究[D]. 郭若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4)
  • [8]水稻二化螟赤眼蜂寄生效果评价及其滞育机制研究[D]. 张俊杰.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8)
  • [9]我国蓖麻蚕在应用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J]. 罗恒成. 蚕业科学, 1994(03)
  • [10]蓖麻蚕人工饲料实用化研究的进展[J]. 吕鸿声,钱纪放. 中国农业科学, 1979(01)

标签:;  ;  ;  ;  ;  

人工饲料培育蓖麻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