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价值的参考书——《高等数学分析百科全书》

很有价值的参考书——《高等数学分析百科全书》

一、一部很有价值的工具书——《高等数学解析大全》(论文文献综述)

卢树铭,张福仁[1](1991)在《一部很有价值的工具书——《高等数学解析大全》》文中指出 由陆子芬教授主编,陆庆乐教授任顾问,孙树本教授主审的大型高等数学工具书——《高等数学解析大全》),已由辽宁科技出版社编辑出版。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十二所高等工科院校的教授和付教授们参加了该书的编写工作。我们有幸最先浏览此书。该书属辞典类的工具书,是工科大学生和成人教育对象学习高等数学的良师益友,也是高等数学教师

张美霞[2](2013)在《《数学杂志》(1936-1939)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35年,中国数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数学的形成。中国数学会创办了两种数学期刊,一种为普及性期刊,即《数学杂志》,由顾澄担任总编辑,它创办于1936年8月,1939年停刊,共出版2卷5期。《数学杂志》1951年1月改名为《中国数学杂志》,1953年更名为《数学通报》;另一种为学术性期刊,即《中国数学会学报》(即现在的《数学学报》),由苏步青任总编辑,华罗庚为助理编辑。在现代数学的传播中,数学期刊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尚未发现对《数学杂志》的作者群、编委会、栏目设置、数学内容等进行系统地研究。本文主要对《数学杂志》的创办到内容的整体性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1.首先论述了选题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研究思路与方法和创新之处。2.主要对《数学杂志》的始末进行梳理,介绍创刊背景、中国数学会概况、《数学杂志》的创刊与内容简介。3.首次全面系统地对《数学杂志》的办刊宗旨、作者群、编委会、栏目设置等进行了介绍。中国数学会成立后,国内数学活动也大大地活跃起来。数学家们经常组织各种数学交流活动,造就出强大的编辑阵营和作者队伍,对数学知识的传播与现代数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4.对《数学杂志》中的数学史、大学入学数学试题、数学教学法、数学译着、数理逻辑、高等数学、数论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在数学史方面,增强了学习者的民族自信心;大学入学数学试题的分析,可以洞察当时的数学教育的方法、内容等方面的信息;数学教学法方面,苏格拉底数学教学法对后世教学法提供了参考;数学译着,主要内容为德国数学学说与科学翻译理论的介绍;在数理逻辑方面,数学认识的本源问题、数学存在问题等研究为数理逻辑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高等代数方面,函数论、无穷级数等的研究,对代数的研究以及传播起到了巨大贡献;在几何方面,主要以中外论着的批评为主;在数论方面,主要关于近世数论上的大问题,如Fermat问题、Waring问题等的新进展,这些都是数论的基本问题,也是整个数论的核心问题。5.对创办《数学杂志》的意义进行分析。《数学杂志》办刊时间不长,但是它成为普及数学知识、介绍西方现代数学、传播现代数学知识的一座桥梁。《数学杂志》发行较广,影响较大,是数学教育者和数学家引进数学新知识、探讨数学发展的重要阵地,推动了全国数学的发展,在中国现代数学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伏泉[3](2013)在《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是关于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整体性研究,通过回顾和整理新中国成立至今与我国日语高等教育相关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新中国六十多年来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中日关系的变化,分析我国日语高等教育的成长轨迹,在整理前人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形势和社会教育观念的变化对日语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机制和原理,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探讨了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日语高等教育活动规律。本论文由引论、上篇、下篇三部分构成。引论部分首先简要地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性质和地位做一确定,归纳一些对论题研究有启示性意义的高等教育学普遍理论以及教学分析视角、教学过程各要素的评价方法等,为论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思路和指导。接着对论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做了介绍,此外还介绍了目前有关我国外语教育史的研究现状和国内外特别针对我国日语高等教育史开展过的先行研究,找到论文要达到的目标和突破的问题点。为了能够使论题具有更完整的历史脉络,注重历史发展的继承和延续,引论还对我国古代和近代的日语教育做了简要回顾,梳理了日语教育在古代中国的早期传播和近代中国的初步发展,为研究做了铺垫。论文正论部分的上篇是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概述,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创始阶段(1949--1966)、文革前期的空白断档和后期的恢复过渡阶段(1966--1977)、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阶段(1977--1999)、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跨越式发展阶段(1999至今)四个阶段,分别从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本科日语专业建设、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公共日语课建设、其他各类日语高等教育建设、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和文件期刊、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这七个方面展开,在总体概观中,结合了有代表性的院校个案,比较了这些个案的共性和差异。在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中,从国内政治运动、经济形势、与日本的外交关系、与日本的经济贸易往来等几个方面考察,明确不同时期的日语高等教育所处的外部大环境。在本科和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中,从创建的院校数量、招生规模、课程设置、使用的教材特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考察。在公共日语课建设中,重点从科技日语教学特点、教材建设、侧重读写的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考察。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主要从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研究会、大平班等几个角度考察,文件期刊主要从教学计划和大纲、《日语学习》等几个期刊考察,社会服务主要从科技日语书籍、广播和电视日语教材的角度考察。正论部分的下篇是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思考,在基于上篇史实基础上,涉及了十一个方面的观点:即:国内环境和中日关系与日语高等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日语高等教育始终体现着教育活动本质和中国特色、四类院校在日语人才培养上既有区别又有共性、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虽呈现多样但本质不变、六十年在语言技能训练方法上积累了很多经验、人才培养目标是语言技能上的“专”和专业领域内的“通”、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共同存在并反映社会的不同需求、教师评价体系是影响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专业日语与公共日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办好中学日语对日语高等教育有促进作用、日语高等教育中有着日本友好力量的参与。最后,论文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作了归纳,对未来的发展作了展望。论文除了参考着作文献外,还对六十年来,特别是前四十年里全国高校主要使用的日语教材进行了分析,通过教材探究编写者的思路和还原当时的教学情况。此外,论文还通过走访,整理了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洛阳外国语学院七所院校的日语专业老前辈对过去教学回忆的口述内容,将这些活的历史也作为材料引用在论文中。这些院校都是在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中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对日语高等教育贡献大、代表性强的院校,可以说,以他们为代表的这些院校是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火种,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发展的局面。通过访谈获得的信息充实了论文细节,力图重现这些院校在日语教育草创期里的具体做法和有益经验。论文通过回顾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对专业内的不同培养方向以及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复合的模式进行了思考,通过分析教材特点,分析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和曾经一度流行的听说领先教学法、直接教学法等方法,对不同时代和条件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运用技能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找到了教师在结合中国学生实际创造有本土化特色的日语教学方法上的智慧。论文通过多角度梳理史实,重温了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在教学和科研中付出的努力,也看到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探讨了在多方合力作用下的日语高等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规律。

杨照光[4](2012)在《论畅销书的跨媒体传播》文中提出数字出版时代的来临催生了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并推动其蓬勃发展,传统纸质版畅销书迎来了数字出版畅销书的激烈竞争。当今,畅销书出版的新格局已形成,传统畅销书、网络阅读畅销书和手机阅读畅销书以三足鼎立之势共同占据畅销书市场。传统畅销书的传播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和数字出版技术的推动下早已发展为跨媒体的传播。面对畅销书传播中的这些革命性变化,畅销书的跨媒体传播必将成为今后畅销书和数字出版研究中的热点话题。本文运用传播学的理论,采用对比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特别注重理论分析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畅销书的跨媒体传播进行系统研究。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概述了论文研究的时代背景,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对论文中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传播特点和传播要素两方面分析畅销书的跨媒体传播。第三部分概述了畅销书跨媒体传播的现状:已经有一半左右的实体畅销书实现了跨媒体传播,越来越多的网络原创文学也开始进行实体出版,但同一本图书在跨媒体传播中不能同时在不同媒体中达到相同程度的畅销。针对畅销书这种跨媒体传播中的不平衡性,下文结合不同媒体的畅销书排行榜单,分别对实体畅销书、网络阅读畅销书和手机阅读畅销书进行传播内容和传播优势两方面的对比分析,尽可能全面地论述畅销书跨媒体传播的现状和特点。第四部分从传播学的视角,结合畅销书实例对畅销书跨媒体传播中日益普遍的媒介融合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总结,杂志书的流行、网络文学和实体书出版的结合以及畅销书和电视媒体的互动是畅销书跨媒体传播中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第五部分着重分析畅销书跨媒体传播的社会功能,畅销书是大众文化的产物,畅销书的传播也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研究畅销书传播的社会功能既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对现代出版行业也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第六部分简述了本文的研究结论。

李金航[5](2013)在《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发展历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文本体现。它不仅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更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凭借;同时,教科书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社会的某些价值观念,也会通过许多渠道对民众发生影响。在中国近代,教科书问题始终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论文以唯物史观作指导,以中国近代大学有代表性的教科书文本为基本资料,通过对这些教科书编撰思想、内容体系、编审制度、出版发行、选用情况及其教育和社会效果的分析,探讨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分析这些教科书的成败及其原因,揭示影响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体系与制度的教育和社会因素,以及近代大学教科书的对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希冀能够对中国当今大学教科书建设提供些许借鉴。中国现代意义的“教科书”不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而是西学东渐的结果,是中西文化交流、冲突、融合的产物。随着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深入,西方先进的大学制度及课程理念进入中国,直接促成中国近代大学制度及课程体系的确立,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随之产生。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大会,决定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为教会大学编辑、出版教科书。教会大学教科书的宗旨是为宗教服务。但教会大学教科书将西方先进的教科书编制理念和科学内容引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等中国近代大学逐步设立。受当时大学发展水平所限,京师大学堂等都是由教习翻译西方教科书或自编讲义授课。用讲义授课体现了中国近代大学发展初期教科书的非规范化特征,其弊端很明显,“不仅各异其是,且使学生缺乏参考书籍,不宜从事比较研究。”1此时,中国大学教科书主要受日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直接翻译日本大学的教科书;由日本教习自编教科书;由中国教习依据日本教科书的观点、体系改编教科书。五四运动后,随着美国教育理论、大学制度及教育改革实践对我国影响的深入,美国大学教科书开始在中国大学占据主要地位。北京政府颁布的《大学令》、《国立大学条例》等有关大学章程条例,均明确规定大学教学方式及课程设置全面效仿欧美各国着名大学。许多大学的理科教学都采用外文教科书,文科各科凡涉及外国事例的也都使用外文教科书。外文原版教科书具有质量优良、利于学习英文、方便教师授课等优点,但也阻碍了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和独立。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人开始自编教科书。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开始了本土化进程。归国留学生充当了编辑教科书的主力。归国留学生并不是单纯翻译外国教科书,而是根据他们的学识结合中国的实际编写教科书,力求教科书的本土化。20世纪30年代,蔡元培提出“国化教科书”。商务印书馆率先承担起“国化教科书”的重任,编辑、出版中国近代第一套系列大学教科书——大学丛书。“大学丛书’的编写体例、形式、内容都呈现出科学化和本土化的特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随着大学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教育学术的独立发展,大学教科书开始进入本土化建设的新阶段。国民政府教育部“鉴于各校及各书局所编之大学教本虽多,尚未能遍及所有科目,且国难期间各方经费均感困难,原有出书计划,亦颇受影响”,“乃决定以政府力量完成此举”2。1939年,教育部专门成立“大学教科书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部定大学用书”。随着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的发展,大学教科书制度也逐渐成型。京师大学堂和晚清学部在教科书制度的确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民国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承担起教科书的审定任务。教科书审定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科书的质量,但也成为专制政府推行教育宗旨,控制学生思想的重要手段。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引进、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传播、发展了近代先进思想,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科学”与“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大学教科书从编辑内容到服务对象逐渐向民众转化,呈现出大众化趋势,改变了过去专为封建“达官士人”编造的状况。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加速了中国传统学术体系的消解,促进了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的建立。虽然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发展的时代背景与当前大学教科书建设面临的时代背景有着极大的差异,但近代教科书编纂者所关注、面对的问题在中国目前大学教科书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中国现在的大学教学中仍存在着讲义授课、自编教科书与引进教科书的矛盾、教科书编审与选用的矛盾。在当前的教科书建设中,中国大学应该既坚持教科书的编审制度,又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教科书自主权;在引进外国先进原版教科书的同时,注重大学教科书的本土化建设,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大学教科书体系。

刘冰楠[6](2015)在《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文中认为没有撞击的文化是不幸的,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数学教育在和西方文化碰撞的过程中逐步与世界接轨。西方数学及数学教育对这一时期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历史地看,中国三角学教科书自清末至民国近半个世纪,从外国教科书的引进,到自编教科书的发轫,从各大教科书出版企业的兴盛,到国定本教科书的出现,使得这一时期的三角学教科书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期间,每一阶段的三角学教科书都蕴含着中国学者的艰辛探求。本文以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以数学教育制度为背景,以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而系统地梳理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脉络,进而总结其编写特点。通过对大量的一手史料和其它二手文献的分析,力图在某种程度上重现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学三角学教育情况。总结当时中国数学家及数学教育工作者对三角学教科书编写的经验,力求为当今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建议。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第2章,1902—1911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这一阶段中国三角学教科书有两个来源——日本和欧美。文化差异性十分明显地表现在教科书编写的各个方面。因此,清末时期将译自日本和译自欧美的三角学教科书分开,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深入讨论。然而,日本初期的教科书也源自英国,故表面的差异实则在深处扎根着某种相似性。融合不同类型的编写经验,建立多样化的教科书编写体系,一直是清末民国时期三角学教科书编写者奋斗的目标。第3章,1912—1922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这一时期,数学课程标准开始主导三角学教科书的编写,三角学教科书呈现自编的态势,完成了由清末依靠翻译外国的状况到国人自编的嬗变。本章基于中学三角学课程设置和教科书制度演变之概述,以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为主线,对1912—1922年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整理,并就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个案分析。第4章,1923—1936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1922年新学制,将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故这一时期的三角学教科书也分初中和高中两种。此外,受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于1923年在初中开始施行混合数学,使得初中三角学教科书呈现混合与分科两种。而高中三角学教科书则全部为分科编写。中国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发展。本章以1923—1936年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初中和高中两个方面进行梳理。主要内容有:1.鉴于混合数学的产生,故将1923—1936年划分两个时期分别阐述,即混合时期(1923—1928)、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在概述这一时期教科书编审制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三角课程的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初中三角学教科书由分科——混合——分科的发展过程。2.在梳理这一时期数学教育制度中有关教科书的编审制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高中三角内容的不断修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高中三角学教科书自编的发展状况。3.以这一时期再版次数最多、使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复兴教科书三角”为例,从时代背景、编排形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此折射20世纪30年代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状况。第5章,1937—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这一时期,虽然各大出版企业均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破坏,但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并没有因此停滞,而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稳步向前发展。这一时期三角学的正式讲授被移至高中,初中仅学习三角学的初步知识,故初中三角学教科书多以《数值三角》的形式出现。此外,受实验几何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数值三角》带有一定程度的实验的味道。本章在概述中学数学教科书审定制度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别选取其中影响范围较广的初中和高中三角学教科书作为案例进行微观分析,并总结其编写特点。第6章,1912—1949年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中学三角学教科书。由于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与数学教育制度的要求并不一致,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民国时期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是清末的延续与发展,学习的方向也由日本转向欧美。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对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的编写产生了示范的作用,并使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得到长足发展。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大多供高中使用,且占全部高中三角学教科书近一半的比例。本章以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三角学教科书为主线,对1912—1949年使用的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梳理。选取这一时期影响较大、使用范围较广的《温德华士三角法》和《葛氏平面三角学》,从译本与原本的对照、不同译本间的比较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分析,进而阐述这一时期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状况及其编写特点。第7章,1902—1949年中国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中国的学制、章程及数学课程标准虽然随着时代的变更而不断地被修订。但三角学教科书编写者、出版企业始终本着以三角函数为核心内容的原则编写、出版三角学教科书。本章在回顾六个三角函数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1902—1949年中国三角学教科书中的三角函数分别从概念和内容两个方面探究其变迁过程。以期对三角函数的演变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为之后数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部分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借鉴。第8章,结语。首先,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总结影响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其次,回溯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三角学教科书所呈现的各自的特点,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再次,通过对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的梳理,提炼三点对当今中学数学教科书编写的启示与借鉴,以及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目前,关于三角学史的研究颇多,但大多立足于三角学的发展,没有从中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角度进行论述。故本研究以此为突破口,在占有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从数学史、数学教育史和教育制度的视角,对中国1902—1949年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同时,与三角学教科书编辑、出版、使用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展现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经历了由翻译、编译、自编的过程。其中,英文原版三角学教科书在清末民国时期一直被使用。2.将三角学教科书置于教育制度下与教育制度之外的背景下进行研究。选取教育制度下具有代表性的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和教育制度之外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个案分析,总结三角学教科书的编写特点。3.以三角学教科书中的核心内容为线索,对其概念与内容的沿革进行详细地梳理,展现近半个世纪的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的演变过程,从而挖掘其在变化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及编写特点等。

孙增德[7](2012)在《一位外交官的文化履迹—颜惠庆与清末民国的文化事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元老颜惠庆是着名外交家,他的外交经历和政坛生涯极为显赫,但他更是有名的社会活动家,其文化履迹在二十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学界对于他在文化事业方面的活动少有述及。颜惠庆出生在上海,父亲是基督教华人牧师,还是早期留美生,使得颜惠庆自小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后来求学美国,西学的储备更是丰富。与此同时,颜惠庆在发蒙时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颜惠庆早年的文化际遇,为以后的文化履迹奠定基础。颜惠庆本人精通好几门外语,最擅长英语。他在商务印书馆编纂出版的《英华大辞典》,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双语工具书,一经问世,便引起巨大反响,畅销数十年。在商务印书馆时期,他还有《华英翻译捷诀》刊行于世,这是他在圣约翰的教学实践积累而成的。颜惠庆不仅对西方文化大力宣传,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是不遗余力,促成梅兰芳访苏表演就是其大手笔。颜惠庆时任驻苏大使,为演出的成功劳心劳力,堪称是梅兰芳访苏的总管家。由于颜惠庆在民国时期有崇高的社会声望,许多大学都聘请他出任董事乃至董事会主席。着名学府圣约翰、燕京、清华、南开等校都曾获益匪浅。他与圣约翰大学关系最密切。他在圣约翰大学度过自己的童年,后赴美留学弗吉尼亚大学,毕业归国后,执教圣约翰大学,直到1908年跟随伍廷芳使美。结束教师生涯后,开始从政。但是不论身在何处,颜惠庆都没有断绝与圣约翰大学的联系。抗战后期出任圣约翰大学校董和校董事会主席,与圣约翰大学一起度过最艰难的岁月。颜惠庆结识司徒雷登后,随即被拉入燕京大学董事会,出任校董会主席,为燕京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脉支持。燕京通过他,在中国社会上争取了不少资金援助。由于他与张伯苓私交甚笃,被张伯苓邀请出任南开学校董事会主席,在任期内为南开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至于清华大学,缘起于美国退还庚款,自退款兴学之初,他便有幸参与其中。后来接替周自齐担任清华学堂总办。彼时清华隶属外交部,他执掌外交部,清华几任校长都与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对早期清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美国第二次退还庚款还成立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颜惠庆出任首任董事长,直到1929年中基会改组后辞职,后来抗战期间再度出任中基会董事,直到抗战胜利。颜惠庆在任期内为中国的文教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他对基督教在华事业亦多有助力,除教会大学外,他参与创办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先后出任副会长、干事多年。综上所述,颜惠庆是一位学者型的外交家。在长期的外交生涯和社会事业实践中形成了独到的文化观。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精辟的认识,主张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改良中国文化。他的文化观有着对中西文化兼通的理性自觉,期望世界文化的大同。当然他的文化观并非完美无瑕,有其不足之处。通过叙述颜惠庆的文化活动,把握颜的文化初衷,厘清他的文化归宿,给予颜惠庆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历史坐标。

田丽娟[8](2006)在《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药学史的任务是按照年代顺序,应用具体事实揭示并阐明药学发展的规律。通过药学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可记取的教训,为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现代药学史是中国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近代药学发展的沿袭和进步。为了更好的理解现代药学发展的历程和前后衔接,本文首先概要论述了古代和近代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了各个阶段药学发展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研究之余,我为祖先所创造的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接下来,在现代药学史研究部分,本文从药学事业发展和药学科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在药学事业发展部分,分别从中药事业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制药工业、医药商业、药学教育、医药科技、医院药学、药学社会团体、药学书刊与网站、香港和澳门药学发展共十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在药学科学研究部分,分别从现代药学史研究、中药研究、药学分科研究和药物学研究四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科学的进展和成就。研究之余,关心祖国药学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通过研究现代药学史发现,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巨大的挫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此时的广大药学工作者,面对困难,怀着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之情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尽自己最大所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出各自的光和热,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他们忘我的辛勤劳动而产生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药学工作者焕发了高度的热情和能量,积极投身到药学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药学工作者要学习前辈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团结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去,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共同努力!

刘文波[9](2020)在《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出版研究(1932-1949)》文中指出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建馆以来,一直以启发民智、教育救国为心愿,致力于促进我国的学术独立和学术自强,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践行了诸多实践、付出了很大的心血。随着我国近代基础教育的不断完善,以及高等教育的兴起,商务印书馆将出版教科书的战略对象转到了大学,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学丛书”应运而生,这既是商务印书馆在系统编印出版大学教材方面的首次尝试,同时也迎来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领域大学教材的繁荣。通过细细探寻商务印书馆编印出版“大学丛书”的实践,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可以为当今大学教材编印出版提供一些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从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环境及商务印书馆自身出版情况出发,分析推动“大学丛书”产生的原因。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使得大学数量和学生数量显着增加,刺激了对大学教材的需求;其次,我国近代大学教育中普遍依赖的西文教材弊端的日益显现,学界对本土教材的需求日渐强烈;再次,学界关于“教科书中国化”的口号日盛;最后,商务印书馆凭借其“学术独立”的方针和“教育救国”的夙愿,承担起出版我国第一套系统的本土大学教材的重任。第二部分集中对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出版的主要实践活动进行挖掘,以期展现该丛书编印出版过程的概貌。首先,商务印书馆启动“大学丛书”的首要任务便是成立“大学丛书”委员会;然后,面对学界尚没有完整的大学科目表的情况,商务印书馆组织全馆同人多方调查和征集,在丛书委员会的努力下自行编订了我国第一份较为完整的大学科目表;其次,在书稿征集方面,商务印书馆又积极与各学术团体联络并签订合约,鼓励丛书委员会成员积极向社会专家征集稿件,成就了“大学丛书”三百余本系列教材的庞大规模;最后,通过对“大学丛书”1932年至1949年间的出版概况进行一个介绍,并呈现该套书籍的大致使用情况,使人们对该丛书能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第三部分则是对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编印出版活动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历史反思。一方面,“大学丛书”有力促进了我国近代学术事业的发展与学术独立;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界提供了一批系统完善的优质教材,促进了教材的多元化;开创了大学教材出版的新方式,带动了同行出版大学教材的风气。另一方面,该丛书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例如在书稿征集时以名家教授为限;书稿的审查也不够严谨和规范等。第四部分主要针对“大学丛书”的历史反思为当今大学教材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启示。分别从“精品教材”项目的打造、鼓励名家编撰和规范教材审查三个方面提出一合理的建议。

王喜旺[10](2006)在《学术与教育互动 ——西南联大历史时空中的观照》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西南联大研究正逐渐成为史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在这样的研究热潮中,大量的研究成果次第面世。检视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就会发现,以往的研究基本上是从教育史、文化史、文学史、知识分子史等视角展开的。虽然研究的视角已经是多元的,但其视域依然是有限的,许多研究的视角还没有被注意到。如学术史、社会史、两种乃至多种视角交叉、互动的研究,都是付诸阙如的。本研究的立意即在打破以往研究的视域局限,从学术史与教育史互动的视角切入,将西南联大发生的学术与教育互相作用、影响的复杂面相、机制进行尽可能深入、全面的揭示,并对其现实启示意义予以阐发。 本文的基本结构与内容包括如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研究现状、研究的目标与价值、视角与方法、论文的基本结构、论文的创新之处作了说明。 第二部分,笔者主要从联大学人把自己的学术研究与祖国的救亡自觉地联系在一起,对学术的独立、自由有着极为明晰的自觉,不同的治学理路与观点“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将中西、文理、古今之学进行会通、融贯,治学中的无我情怀与忘我之境等方面入手,勾勒出了联大独具魅力的学术图景。在此基础上,循着从外到内的顺序,对影响联大学术图景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因素进行了考察。 第三部分,深入育人理念的确立、学校制度的建立、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学格局与品质的形成、课外活动的特有风貌等多个层面,探寻这些教育形态出现的学术根源。 第四部分,抓住“通识”性知识基础的奠定、精神境界的提升与识见的磨砺、学术方向的指引与方法的获得、学术观念的传承与品格的塑造、学术趣味的形成、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坚守等方面,考察了教育对学术的多方面影响。 第五部分,把西南联大学术与教育互动的结果置于20世纪学术史上,从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延续与发扬,西南联大学人的治学方向、方法、观念为当代学人所承接,联大学子在许多学科开拓新的学术疆域等方面入手,凸显了西

二、一部很有价值的工具书——《高等数学解析大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部很有价值的工具书——《高等数学解析大全》(论文提纲范文)

(2)《数学杂志》(1936-1939)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情况
        1.2.2 国外研究情况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归纳概括法
        1.3.3 图表统计法
    1.4 研究思路
    1.5 本研究解决的问题与创新之处
第2章 《数学杂志》的始末
    2.1 中国数学会概况
        2.1.1 中国数学会主要职员情况
        2.1.2 新中国数学会始末简介
    2.2 《数学杂志》的创刊与内容简介
    2.3 《数学杂志》的终刊与后续
    2.4 创办《数学杂志》的意义
第3章 《数学杂志》的创刊理念
    3.1 办刊宗旨
    3.2 编委会情况
    3.3 作者群体的组成
    3.4 栏目设置
        3.4.1 封面设置
        3.4.2 书目广告栏
        3.4.3 国内外数学界消息栏
第4章 《数学杂志》中的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4.1 数学史
        4.1.1 唐代历家奇零分数的演进
        4.1.2 整数勾股形
        4.1.3 曾纪鸿圆率考真图解
        4.1.4 阳历甲子考
        4.1.5 数论史与朱世杰垛积术
        4.1.6 数学人物介绍
        4.1.7 小结
    4.2 大学入学数学试题
        4.2.1 试题分析
        4.2.2 试题特点
    4.3 数学教学法
    4.4 小结
第5章 《数学杂志》中的数学内容探析
    5.1 数学译着
        5.1.1 戴德金的数学学说
        5.1.2 克莱因的数学观
        5.1.3 科学翻译理论方法研究
        5.1.4 数学译着的特点
    5.2 数理逻辑
        5.2.1 数学认识论
        5.2.2 存在释义
        5.2.3 数理逻辑导论
    5.3 高等数学
    5.4 数论与其他
    5.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数学杂志》目录(第一卷第一期-第二卷第一期)
附录 2:《数学杂志》中的书目广告:
附录 3:《数学杂志》中的数学界消息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要旨
凡例
引论
    1、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性质和地位的认识
        1.1 、教育与中国教育
        1.2 、教育与教学
        1.3 、高等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
        1.4 、外语教育与外语高等教育
        1.5 、日语在外语高等教育中的特殊性
    2、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的研究范围、意义和方法
        2.1 、研究范围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方法
    3、中国的外语教育史研究现状和日语教育史先行研究
        3.1 、中国的外语教育史研究发展
        3.2 、中国的日语教育史先行研究
    4、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日语教育概观
        4.1 、古代中国的日语教育(明代—清代)
        4.2 、近代中国的日语教育(国民政府)
        4.3 、近代中国的日语教育(日本占领地区)
        4.4 、近代中国的日语教育(中国共产党)
        4.5 、近代日语教育研究成果
    5、引论总结
上篇 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6、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创始阶段(1949--1966)
        6.1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
        6.1.1 、国内
        6.1.2 、中日关系
        6.2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
        6.2.1、 整体规模
        6.2.2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
        6.2.2.1 、北京大学
        6.2.2.2 、洛阳外国语学院
        6.2.2.3 、北京对外贸易学院
        6.2.2.4 、北京外国语学院
        6.2.2.5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6.2.2.6 、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6.2.2.7 、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师范学院
        6.2.2.8 、大连日语专科学校
        6.3 、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
        6.4 、公共日语课建设
        6.5 、该阶段小结
    7、文革前期的空白断档和后期的过渡阶段(1966--1977)
        7.1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
        7.1.1 、国内
        7.1.2 、中日关系
        7.2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
        7.2.1 、整体规模
        7.2.2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
        7.2.2.1 、北京大学
        7.2.2.2 、洛阳外国语学院
        7.2.2.3 、北外、北外贸、北二外
        7.2.2.4 、上外、上外贸
        7.2.2.5 、吉林大学
        7.2.2.6 、辽宁外语专科学校
        7.2.2.7 、其他
        7.3 、公共日语课建设
        7.4 、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
        7.5 、该阶段小结
    8、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阶段(1977--1999)
        8.1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
        8.1.1 、国内
        8.1.2 、中日关系
        8.2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
        8.2.1 、整体规模
        8.2.2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
        8.3 、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
        8.4 、公共日语课建设
        8.5 、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文件、期刊
        8.6 、其他各类日语高等教育
        8.7 、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
        8.8 、该阶段小结
    9、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跨越式发展阶段(1999 至今)
        9.1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
        9.1.1 、国内
        9.1.2 、中日关系
        9.2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
        9.2.1 、整体规模
        9.2.2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
        9.3 、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
        9.4 、公共日语课建设
        9.5 、其他各类日语高等教育
        9.6 、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文件、期刊
        9.7 、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
        9.8 、该阶段小结
下篇 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思考
    10、国内环境和中日关系与日语高等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
        10.1 、国内环境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
        10.1.1 、正影响
        10.1.2 、负影响
        10.2 、中日关系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
        10.2.1 、正影响
        10.2.2 、负影响
        10.3 、二者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力比较
        10.4 、日语高等教育对内外环境的影响
    11、日语高等教育始终体现着教育活动本质和中国特色
    12、四类院校在日语人才培养上既有区别又有共性
    13、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虽呈现多样但本质不变
    14、六十年在语言技能训练方法上积累了很多经验
    15、人才培养目标是语言技能上的“专”和专业领域内的“通”
    16、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共同存在并反映社会的不同需求
    17、教师评价体系是影响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18、专业日语与公共日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8.1 、大学日语
        18.2 、第二外语(日语)
    19、办好中学日语对日语高等教育有促进作用
    20、日语高等教育中有着日本友好力量的参与
结语
    21、日语高等教育六十年来的教育轨迹和思想
        21.1 、日语高等教育六十年来的教育轨迹
        21.2 、日语高等教育六十年来的教育思想
        21.3 、对未来我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大事记
谢辞

(4)论畅销书的跨媒体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
第二章 畅销书跨媒体传播的内涵
    2.1 概念界定
    2.2 畅销书跨媒体传播的特点
    2.3 畅销书跨媒体传播要素的变化
第三章 畅销书跨媒体传播现状解析
    3.1 畅销书跨媒体传播中的不平衡性
    3.2 不同媒体畅销书排行榜数据分析
    3.3 不同媒体畅销书传播内容对比分析
    3.4 不同媒体畅销书传播优势对比分析
    3.5 畅销书跨媒体传播的比较研究
第四章 畅销书跨媒体传播中的媒介融合现象
    4.1 媒介融合概述
    4.2 杂志书——《最小说》的流行
    4.3 网络文学与实体书出版的结合
    4.4 畅销书和电视媒体的互动
第五章 畅销书跨媒体传播的社会功能
    5.1 畅销书跨媒体传播的社会功能的变化
    5.2 文化消费功能凸显
    5.3 娱乐化倾向加重
    5.4 文化导向作用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我国近代教科书研究综述
        一 “教科书”词语在中国的产生及演变
        二 我国近代大学教科书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论文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框架及研究方法
        一 论文的基本概念
        二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框架
        三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 关于本论文的几点说明
第一章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教科书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教科书编审思想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教科书制度
        一 教会大学教科书编审制度
        二 教会大学教科书的出版、发行
        三 教会大学教科书选用
    第三节 教会大学教科书的体系内容及编制
        一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课程设置与教科书体系
        二 教会大学教科书的知识结构
        三 教会大学教科书的编制
        四 教会大学教科书的本土化
    小结
第二章 晚清时期(1895-1912 年)大学教科书
    第一节 晚清时期(1895-1912 年)大学教科书的编审思想
        一 中国近代大学成立初期教科书概况
        二 晚清时期(1895-1912 年)中国大学教科书的编审思想
    第二节 晚清时期(1895-1912 年)大学教科书编审制度
        一 晚清时期(1895-1912 年)大学教科书编审制度的确立
        二 晚清时期(1895-1912)大学教科书的编审原则
        三 晚清时期(1895-1912)大学教科书的编审标准
        四 晚清时期(1895-1912)大学教科书的编审程序
    第三节 晚清(1895-1912 年)时期大学教科书的出版、发行
        一 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版权制度的确立
        二 晚清时期(1895-1912 年)主要的教科书出版机构及其教科书
        三 晚清时期(1895-1912 年)教科书的发行
    第四节 晚清时期(1895-1912 年)大学教科书选用
    第五节 晚清时期(1895-1912 年)大学教科书的知识结构
    第六节 日本对晚清时期(1895-1912 年)大学教科书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民国初期(1912-1927 年)的大学教科书
    第一节 民国初期大学教科书编译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民国初期大学教科书制度
        一 民国初期大学教科书编审制度
        二 民国初期大学教科书的出版、发行
        三 民国初期大学教科书的选用
    第三节 民国初期大学教科书的知识结构
    第四节 大学教科书语言由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
    第五节 民国初期大学教科书由“仿日”到“仿美”的转变
    小结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大学教科书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教科书的编审思想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教科书编审、出版、发行与选用制度
        一 教科书编审制度
        二 教科书的出版发行
        三 教科书的选用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教科书知识结构的调整
    第四节 “国化教科书”与“大学丛书”
        一 “国化教科书”的提出
        二 “大学丛书”的编辑、出版
        三 “大学丛书”的特点与作用
    第五节 国家统编大学教科书——“部定大学用书”
    小结
第五章 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与近代社会
    第一节 教科书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发展——兼论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的结构变化
        一 自然科学教科书与近代科学知识的发展
        二 社会科学教科书与西方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
        三 教科书与“科学”“民主”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与“国民意识”培养——兼论教科书的大众化
    第三节 教科书与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以伦理学教科书为重点的考察
    小结
第六章 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发展历程的启示
    第一节 加强大学教科书编审,保持教科书先进性
    第二节 完善选用制度,保证教师的教科书自主权
    第三节 引进国外先进教科书,促进教科书国际化
    第四节 坚持教科书发展的本土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后记

(6)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1902—1911 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2.1 数学教育制度
        2.1.1 数学课程设置的演变
        2.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审定经过
    2.2 中学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2.3 翻译美国的三角学教科书个案分析
    2.4 翻译日本的三角学教科书个案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1912—1922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3.1 数学教育制度
        3.1.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3.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审定经过
    3.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中学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3.3 个案分析——以《共和国教科书平三角大要》为例
    3.4 小结
第4章 1923—1936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4.1 初中三角学教科书发展概况
        4.1.1 混合时期(1923—1928)
        4.1.2 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
        4.1.3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初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4.2 高中三角学教科书发展概况
        4.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4.2.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高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4.3 个案分析——以《复兴教科书三角》为例
    4.4 小结
第5章 1937—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5.1 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审定经过
    5.2 初中三角学教科书
        5.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5.2.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初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5.2.3 案例分析——以《建国教科书初级中学数值三角法》为例
    5.3 高中三角学教科书
        5.3.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5.3.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高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5.3.3 案例分析——以《新三角学讲义》为例
    5.4 小结
第6章 1912—1949年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6.1 历史背景
    6.2 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6.3 个案分析——以《温德华士平面三角法》为例
    6.4 个案分析——以《葛氏平面三角学》为例
    6.5 小结
第7章 1902—1949年中国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
    7.1 对六个三角函数发展历史的简单回顾
        7.1.1 正弦和余弦的名称及符号
        7.1.2 正切和余切的名称及符号
        7.1.3 正割和余割的名称及符号
        7.1.4 十八世纪后三角函数符号的演变
    7.2 1902—1911年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
        7.2.1 研究对象
        7.2.2 三角函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7.2.3 三角函数内容设置的比较
    7.3 1912—1949年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
        7.3.1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三角学教科书
        7.3.2 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三角学教科书
    7.4 小结
        7.4.1“三角函数”概念
        7.4.2“三角函数”内容
第8章 结语
    8.1 影响 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
        8.1.1 内部因素
        8.1.2 外部因素
    8.2 三角学教科书发展的特点
        8.2.1 宏观特点
        8.2.2 微观特点
    8.3 启示与借鉴
        8.3.1 从模仿到创新——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立场
        8.3.2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混合与分科的“钟摆现象”
        8.3.3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强大的教科书编纂团队
    8.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一位外交官的文化履迹—颜惠庆与清末民国的文化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学术史综述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一章 过渡时代的文化人及其文化际遇
    第一节 过渡时代的双重文化人
    第二节 颜惠庆早年的文化经历
        一、 系统的西式教育
        二、 正规的国学教育
第二章 颜惠庆与 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外语言及艺术交流
    第一节 颜惠庆与《英华大辞典》
        一、 近代英汉双语词典的谱系溯源
        二、 《英华大辞典》的缘起
        三、 《英华大辞典》的编纂
        四、 《英华大辞典》与西学东渐
        五、 《英华大辞典》的阅读与流行
        六、 小结
    第二节 颜惠庆与《华英翻译捷诀》
        一、 成书初衷与过程
        二、 《华英翻译捷诀》的有机构成
        三、 内里蕴含的文化诉求
        四、 泽被后世
        附录 1《华英翻译捷诀》中英文课文篇目
    第三节 颜惠庆与梅兰芳访苏
        一、 梅氏访苏缘起
        二、 颜惠庆参与前期筹备
        三、 为梅兰芳在苏表演全面护航
        四、 梅剧团在苏表演大获成功
        五、 颜惠庆与梅剧团一行的贡献
第三章 颜惠庆与圣约翰大学
    第一节 早年的读书与执教生涯
        一、 童年在约园
        二、 执教圣约翰大学
    第二节 心系圣约翰
        一、 在外照拂约翰学子
        二、 参与圣约翰同学会
    第三节 晚年的管理生涯
        一、 颜惠庆与圣约翰立案问题的解决
        二、 颜惠庆与抗战期间的圣约翰大学
        三、 颜惠庆与涂羽卿掌校时期
        四、 颜惠庆与圣约翰的最后岁月
    第四节 颜惠庆对圣约翰大学的意义
    附录 2 燕京大学章程与圣约翰大学章程
第四章 颜惠庆与庚款教育
    第一节 颜惠庆与清华
        一、 清华学堂的肇基
        二、 清华学堂正监督
        三、 推荐周诒春执掌清华
        四、 构建新型人际关系网络
        五、 颜惠庆与清华校友会
    第二节 颜惠庆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
        一、 中基会的成立
        二、 颜惠庆与改组前的中基会
        三、 中基会改组风波
        四、 抗战期间再度出任中基会董事
        五、 颜惠庆在任期内的作为
第五章 颜惠庆与民国其他文化事业
    第一节 颜惠庆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
        一、 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成立的背景
        二、 颜惠庆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成立
        三、 颜惠庆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
    第二节 颜惠庆与燕京大学
        一、 颜惠庆与司徒雷登的初识
        二、 出任燕京大学董事
        三、 颜惠庆与燕京大学的发展贡献
    第三节 颜惠庆与南开
        一、 出任南开学校董事会主席
        二、 参与南开校庆等重大活动
        三、 颜惠庆对南开的功绩
第六章 颜惠庆的文化观
    第一节 文化观的形成
        一、 学者外交家的视域
        二、 文化观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文化观的内容
        一、 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二、 对西方文化的认知
    第三节 颜惠庆文化观之评判
        一、 寻求中西文化会通的理性自觉
        二、 优劣互现的内涵
结语:一位外交官的文化初衷与归宿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源起
    2 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2.1 药学史研究相关着作
        2.2 药学史研究文献
    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4 论文的研究意义
    5 论文的创新点
    6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古代药学史概论
    1 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2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3 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的药学
    4 两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药学
    5 宋辽金元时期的药学
    6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药学
第三章 近代药学史概论
    1 近代中药发展概况
        1.1 药物学的发展
        1.2 方剂学的成就
        1.3 旧中国歧视中医药和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
        1.4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1.5 中医药学术团体与刊物
    2 近代西药发展概况
        2.1 西方药学的输入
        2.2 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2.3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2.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2.5 药学(西药)教育
        2.6 药学(西药)研究
        2.7 医药学术团体和医药期刊
    3 解放军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工作
        3.1 中医药工作的开展
        3.2 医药教育
        3.3 医药工业
        3.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第四章 现代药学史研究
    1 药学事业的发展
        1.1 中药事业的发展
        1.2 药品监督管理
        1.3 制药工业
        1.4 医药商业
        1.5 药学教育
        1.6 医药科技工作
        1.7 医院药学
        1.8 药学社会团体
        1.9 药学书刊与网站
        1.10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学事业的发展
    2 药学科学研究进展
        2.1 现代药学史研究
        2.2 中药研究
        2.3 药学分科研究进展
        2.4 药物学研究
第五章 结论
    1 对现代药学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关单位必须加强这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必须坚决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药学事业各项改革
    4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5 实施“科教兴药”战略,推动药学事业全面进步
    6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7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1

(9)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出版研究(193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综述及评述
    (五)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点、难点及拟创新点
一、“大学丛书”出版的动因
    (一)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对大学教材编印出版的刺激
    (二)使用外文原版教材的局限
    (三)学界关于教科书中国化的呼吁
    (四)商务印书馆之“学术独立”宏愿
二、“大学丛书”出版的实践
    (一)“大学丛书”委员会的成立
    (二)教材科目的全面拟定
    (三)与各学术团体签订契约
    (四)“大学丛书”的陆续出版及使用
三、“大学丛书”出版的历史反思
    (一)“大学丛书”出版的积极影响
    (二)“大学丛书”出版存在的问题
四、“大学丛书”出版的当代启示
    (一)促进教材质量提升
    (二)鼓励专家编撰教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学术与教育互动 ——西南联大历史时空中的观照(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学术图景
    第一节 独具魅力的学术图景
    第二节 塑造学术图景的多边力量
第二章 学术对教育的深刻影响
    第一节 育人理念的践行
    第二节 制度的学术根源
    第三节 课程的结构性调整
    第四节 教学多元格局的形成
    第五节 教学的探究性的生成
    第六节 课外学术热情的滋长
第三章 教育作用于学术的复杂面相
    第一节 “通识”性知识基础的奠定
    第二节 精神境界的提升与识见的磨砺
    第三节 “探究”中的方向指引与方法传承
    第四节 “从游”中的观念传递与品格塑造
    第五节 众多影响交织中形成的“学术趣味”
    第六节 对学术独立、自由的执守
第四章 学术与教育互动对20世纪学术的影响
    第一节 独立、自由精神的重光
    第二节 传统学术路径的“承续”
    第三节 新的学术道路的开启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一部很有价值的工具书——《高等数学解析大全》(论文参考文献)

  • [1]一部很有价值的工具书——《高等数学解析大全》[J]. 卢树铭,张福仁. 工科数学, 1991(04)
  • [2]《数学杂志》(1936-1939)研究[D]. 张美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S2)
  • [3]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D]. 伏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4]论畅销书的跨媒体传播[D]. 杨照光. 北京印刷学院, 2012(09)
  • [5]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发展历程研究[D]. 李金航. 苏州大学, 2013(11)
  • [6]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D]. 刘冰楠.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7]一位外交官的文化履迹—颜惠庆与清末民国的文化事业研究[D]. 孙增德. 南开大学, 2012(07)
  • [8]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 田丽娟.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4)
  • [9]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出版研究(1932-1949)[D]. 刘文波.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学术与教育互动 ——西南联大历史时空中的观照[D]. 王喜旺.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很有价值的参考书——《高等数学分析百科全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