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在使用前应活化

活性炭在使用前应活化

一、活性炭用前应致活(论文文献综述)

常敏毅[1](1976)在《活性炭用前应致活》文中研究说明 我们到农村开门办学,在制备中草药针剂的过程中,发现把活性炭用前致活,其吸附能力显着增加,大大提高了中草药针剂的质量。我们在制备胆连注射液时,进行了对比观察。用未致活的活性炭处理的,澄明度很不好,药理试验有热原反应。用致活的活性炭处理的,澄明度很好,颜色澄黄,药理试验无热原反应,也无溶血反应。即使是新买的活性炭,用前致活和不致活,澄明度也不一样,而以前者为

邢宝林[2](2011)在《超级电容器用低阶煤基活性炭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超级电容器是一种介于传统电容器与电池之间的新型储能元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价值。活性炭是制造超级电容器电极的首选材料,其结构及性质对超级电容器的性能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以低阶煤为原料,采用低温N2吸附法、XRD、SEM、FTIR及XPS等方法,系统考察了KOH活化法制备超级电容器用低阶煤基活性炭的制备工艺、低阶煤种类及煤炭有机显微组分等对活性炭孔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探索了微波加热活化法(微波法)及中低温(<600℃)活化条件下制备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工艺及方法;深入研究了活性炭的孔结构、微观结构及表面化学性质对其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KOH活化法制备低阶煤基活性炭的活化机理。研究表明,以低阶煤为原料可制备出孔结构及表面化学性质可调的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原料煤原生孔隙丰富、挥发分高有利于促进活性炭中孔结构的发育;煤中无机矿物成分不仅会削弱活化反应剧烈程度,而且会降低活性炭的质量及性能。以褐煤为原料,KOH为活化剂,可制备出比表面积为665~3885m2/g,总孔容为0.356~2.211cm3/g,中孔率为18.8~74.9%的煤基活性炭。改变碱炭比及活化温度等工艺参数,可以有效调控活性炭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煤炭显微组分对活性炭孔结构、表面化学性质及电化学性能有一定影响。惰质组所制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最大,中孔率及氧含量最高,其电极材料在KOH和有机电解液体系中的电化学性能最优,其次为镜质组与壳质组所制活性炭。对活性炭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发现,在KOH电解液体系中,微孔对电极材料比电容的贡献稍大于中孔,当活性炭的BET比表面积超过2500m2/g后,表面化学性质对提高电极材料的比电容比孔结构更为重要;在有机电解液体系中,中孔对比电容的贡献远大于微孔,活性炭的孔结构是影响电极材料比电容的主要因素,表面含氧官能团对提高电极材料的比电容基本没有促进作用。针对两种电解液体系对活性炭电极材料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要求不同,制备出在KOH及有机电解液体系中比电容分别高达420F/g和197F/g的低阶煤基活性炭,并形成了按不同电解液体系设计、制备超级电容器用煤基活性炭的思路。将微波法用于低阶煤基活性炭的制备,实现了活性炭的高效活化。以褐煤为原料,KOH为活化剂,采用微波法可制备出比表面积为2097m2/g,总孔容为1.193cm3/g,中孔率为53.6%的超级电容器用煤基活性炭。改变碱炭比及微波加热时间可以对活性炭的孔结构进行调控。探索出中低温活化条件制备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新方法。该方法所制活性炭具有中等比表面积,丰富的表面官能团,高的成型密度等特点,在KOH电解液体系中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其质量比电容最高可达369F/g,面积比电容可达23.1μF/cm2,体积比电容可达215F/cm3。通过微波法对该活性炭进行二次活化处理,可大幅度提高其在有机电解液体系中的电化学性能。提出KOH活化法制备低阶煤基活性炭的分段活化机理:脱水阶段(<200℃),主要是活化料中水分脱除;预活化阶段(200~400℃),主要是在原料煤表面引入活性组分;中低温活化阶段(400~600℃),主要是活性炭微孔的形成与发展;高温活化阶段(600℃以上),主要是活性炭微孔的扩展。

颜涛[3](2009)在《稻草秸秆活性炭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活性炭作为一种优质吸附剂,其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己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化学工业、食品加工、药物精制、军事化学防护等各个领域。稻草秸秆是稻谷加工的副产品,我国稻草秸秆资源相当丰富,但利用程度较低,大部分作为废物丢弃或作低级燃料用。因此对于稻草秸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课题。大量存在的农副产品废弃物--稻草秸秆中含有丰富的固定碳,开发利用稻草秸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稻草秸秆为原料,分别以氯化锌(ZnCl2),磷酸(H3PO4),硫酸(H2SO4)碳酸钾(K2CO3)为活化剂制备稻草秸秆活性炭作为吸附剂。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了活化剂的种类,陈放时间、陈放温度、原材料与活化剂的配比(物料比),溶液浓度、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等因素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的影响,确立了调控活性炭性能的工艺方法和工艺条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活性炭的形貌特征,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稻壳活性炭中微晶的晶体结构,并且将所制的稻草秸秆活性炭应用于对水中Cu2+、Ni2+的吸附,研究了活性炭去除Cu2+、Ni2+适宜的吸附条件。研究结论如下:氯化锌法制备稻草活性炭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陈放时间12h、陈放温度110℃、物料比1∶1、活化时间60min、活化温度660℃。所制得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可达到810mg/g,亚甲基蓝吸附值90mg/g,焦糖色素脱除率80%,水分1.5%,得率34%。微观结构观察发现,氯化锌法所得稻草活性炭具有丰富的大小不一的孔隙结构,证明该法制备的活性炭吸附能力较强。磷酸法制备稻草活性炭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比2.2∶1,磷酸浓度30%,活化时间70min,活化温度660℃。所制得的活性炭产品的碘吸附值425mg/g,亚甲基蓝吸附值127mg/g,焦糖色素脱色率87.5%,水分3.2%,得率52.1%。微观结构观察到,产品颗粒上的孔隙优于市售活性炭。硫酸法制备稻草活性炭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比为1∶3;硫酸浓度为70%;活化温度为250℃;活化时间为65min。制得的粉状稻壳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值可达202.5mg/g,水分1.9%,灰分17.4%,得率52.39%。吸附效果明显优于市售活性炭。碳酸钾法制备稻壳活性炭的工艺参数为:物料比为2.7∶1碳酸钾浓度为70%,活化时间为50min,活化温度为8400C。所制得的粉状稻草活性炭的碘吸附值高达1033mg/g,亚甲基蓝吸附值232.5mg/g,焦糖色素去除率120%,得率15.1%,水分12.3%,灰分19.5%。远远超过国家一级活性炭要求的标准。微观结构观察到,产品具有许多板层状孔隙,更有利于对物质的吸附。稻草为原料制备的活性炭对Cu2+和Ni2+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特别是碳酸钾活性炭,其吸附效果明显好于商业活性炭。

易斌[4](2012)在《活性炭吸附-Fenton氧化处理高盐有机废水的研究》文中提出来源于热电、核电、炼钢、冶金、化工、医药、燃料、印染、造纸、农药等生产过程的高盐有机废水,往往不仅含有高浓度可溶性有机物、重金属、油类、以及可溶性无机盐SO42-,Cl-,Ca2+,Na+等多种物质,而且含有多种难降解有毒有机物。若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将会污染地表水系,毒害微生物并导致农作物减产,并引发各种疾病。目前,高盐废水也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废水处理领域的一大难题。运用传统的物理法、物化法和生物法进行处理,不仅投资大,运行费用高,而且难以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还可能带来二次污染。因此,开发一种更加有效的处理高盐有机废水技术以替代传统处理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考虑采用活性炭吸附—Fenton氧化工艺联合处理高盐有机废水的技术方案,即“活性炭吸附分离高盐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对废水进行预处理同时引入Fenton高级氧化技术进行深度处理,达到预期处理效果。同时采用Fenton高级氧化技术将吸附有机物的活性炭与Fenton试剂反应,活性炭辅助Fenton试剂氧化去除有机物的同时使活性炭解吸再生,活性炭循环利用”的技术方案。采用活性炭吸附—Fenton氧化耦合工艺处理高盐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性能。考察了不同工艺参数对活性炭吸附及Fenton氧化对高盐有机废水处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活性炭单独处理时,在pH=6.0,活性炭投加量为9.0g/L,吸附时间为60min条件下,COD去除率最大,达到47.5%。活性炭吸附处理后,废水再采用Fenton氧化处理,在FeSO4·7H2O投加量为3.0g/L,H2O2投加量为20mL/L,反应时间为30min条件下,COD去除率最大,达到84.4%。整体而言,经过活性炭吸附和Fenton氧化处理后,废水COD由初始浓度13650mg/L降至560mg/L,去除率达到95.9%。活性炭吸附—Fenton氧化耦合工艺适合高盐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采用Fenton氧化再生活性炭时,主要研究了Fe2O47H2O投加量、H2O2投加、量初始pH、反应时间及再生温度对活性炭再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10g饱和活性炭分别投加4.0gFeSO4·7H2O和20mLH2O2,初始pH为3.0、反应时间为40min、再生温度为40℃时,活性炭再生率最大,为100.5%,吸附效果优于原活性炭,具有较高的经济实用价值。且采用Fenton氧化再生活性炭工艺再生活性炭耗材费用约为1800元/吨,远远低于原活性炭的价格,可以进一步降低活性炭吸附—Fenton氧化联合处理高浓度硫酸盐有机废水的费用。

牛润章[5](2002)在《重型肝炎患者在人工肝治疗中抗凝剂对凝血影响及脂肪乳剂在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ALSS)是目前应用较广、疗效肯定的肝衰竭辅助治疗手段。该治疗借助体外循环达到替代肝脏功能作用,所以有效抗凝是进行人工肝治疗的重要环节。目前在人工肝治疗时尚无公认的抗凝药物和方法,往往借鉴肾血液透析的抗凝方法。常用的抗凝剂为标准肝素(standard heparin, 肝素),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出现于七十年代,现已普遍用于体外循环中,其使用方便、低并发症、对体内代谢影响小等优点已为人们所熟知。但行人工肝治疗的病人往往由于自身肝功能障碍而致凝血功能差,能否在该种病人中应用以及疗效如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尚无人工肝治疗时抗凝剂应用的报道。为此,我们对该种病人在行人工肝治疗时不同抗凝剂的使用及对患者凝血影响作一研究。实验采用20例重型肝炎病人按治疗方法或药物不同分为二组:肝素组;低分子肝素(LMWH)组。肝素组和LMWH组均给予人工肝治疗,但所用抗凝剂不同。重点进行以下研究:(1)探讨不同抗凝剂在人工肝治疗时对患者凝血的影响;(2)不同抗凝剂的使用方法及其所致并发症情况。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二组对血红蛋白均无明显的影响, 肝素组和LMWH组均可引起血小板降低,但二者无明显差异。2.治疗时肝素组可引起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升高,治疗后可恢复正常; LMWH组引起二者降低。3.肝素组和LMWH组均可引起Fbg、TT增高,F8降低,而 肝素组可致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增高,LMWH则致其降低。<WP=10>4.治疗后肝素组可引起血小板结构改变如异常血小板增加、血小板活化等。5.肝素组可引起血压下降并发症,而LMWH组则无。以上实验结果说明:1.人工肝治疗对红细胞无影响,是相对安全的,但各种抗凝剂均可致血小板降低。2.肝素对可致PT、APTT显着升高,易于引起出血,LMWH可致PT、APTT降低。3.相对LMWH, 肝素更易致血小板活化,可能可通过其它途径加重型肝炎功能损害。4.与肝素相比,LMWH所致并发症少,使用方便,可常规用于人工肝治疗。

焦玉超[6](2013)在《季铵盐和卤胺聚合物改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指出活性炭(AC)是一种具有特殊微晶结构的多空碳,它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发达的空隙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但是活性炭在水处理的过程中富集有机物后,会成为细菌和微生物繁殖的温床,造成处理水的二次污染,因此通过改性活性炭赋予其抗菌性能是目前活性炭改性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首次通过原位聚合的方式将3-(三甲氧基硅烷基)丙基十六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和3-(5,5-二甲基海因)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聚合物固载到活性炭表面,制备了两种改性活性炭。首先,制备了聚硅氧烷季铵盐改性活性炭(AAC),并通过XPS、SEM、Zeta电位和BET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活性炭表面电位由-33.4mV移动到+43.8mV,其比表面积的变化与盐酸的加入和活性炭所固载的聚硅氧烷季铵盐的量有关。改性后活性炭的碘吸附值由508.4mg/g增加到543.9mg/g,亚甲基蓝的吸附值由46.3mg/g大幅度增加到650.4mg/g。通过研究活性炭改性前后对苯酚和重铬酸根的吸附性能,发现活性炭改性后对苯酚的吸附能力没有降低,而对重铬酸根的吸附能力则有了大幅提高,在20.00mL重铬酸钾溶液中(含100.00mg/L Cr6+),投加0.80g活性炭或改性活性炭,活性炭对重铬酸根的去除率为19%,而改性活性炭对重铬酸根的去除率为99%。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能的研究则表明,改性后活性炭具有良好的杀菌性能,杀菌率随着聚硅氧烷季铵盐固载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流动水中稳定性实验则表明虽然改性活性炭在初始阶段会流失一些季铵盐,但在96h后活性炭固载的季铵盐的含量稳定在0.55×10-4mol/g,这表明改性活性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实验表明在赋予活性炭杀菌能力的情况下,固载聚硅氧烷季铵盐提高了活性炭对特定污染物的吸附性能,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次,制备了聚硅氧烷海因改性活性炭,改性活性炭经过氯化后获得最终聚硅氧烷卤胺抗菌活性炭(MAC),并通过XPS、SEM和BET对其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3-(5,5-二甲基海因)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在酸性条件下很容易水解和聚合并固载到活性炭表面。抗菌结果表明,聚硅氧烷卤胺改性活性炭具有非常好的杀菌性能,可以在10min内杀死75.00mL浓度为1×107CFU/mL的大肠杆菌和浓度为1×106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空气中的稳定性实验结果则表明:活性炭吸附的次氯酸根在室温下放置6天后就完全分解,而活性炭上固载的卤胺官能团在室温下稳定性良好,放置21天后其氧化态氯含量仅下降0.01%(由0.38%降为0.37%)。实验结果表明,卤胺抗菌活性炭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且稳定性良好。

陆正阳[7](2010)在《V2O5/ACF选择性催化还原低温催化剂去除NO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火电厂目前以燃煤为主,燃煤排放的NOX在大气中形成的酸雨及光化学烟雾对环境及人体造成严重的破坏,因而控制并消除烟气中的NOX成为一项迫切的要求。目前最具有应用价值的方法是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本论文目的就是寻求一种高效净化NO、具有强抗硫性并且使用寿命长的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并对其性能和脱除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本论文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V2O5/ACF选择性催化还原低温(SCR)催化剂。空白ACF先用浓硝酸进行氧化改性,然后以酸氧化改性ACF为载体,负载偏钒酸铵以及其他活性物质。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活性测试,考察活性物质负载量、温度、反应物入口浓度、氨氮比例、氧气含量等因素对脱硝效率的影响,以及考察系统中引入500ppm SO2后催化剂的抗硫性。实验表明:在保持NH3、NO体积比为1.1、体积组成为1000×10-6NO、1000×10-6NH3、5% O2以及载气N2,温度180℃,催化剂V2O5/ACF质量为1.0 g的条件下,7%V2O5 /ACF催化剂有最好的脱硝活性,脱硝率能达到52%且有强抗SO2中毒能力,脱硝率仅从无SO2时的52%下降到50%。为提高V2O5/ACF的脱硝率及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在筛选出的较好催化剂7%V2O5/ACF的基础上进行催化剂掺杂。由于Mn具有低温高效脱硝性能但抗硫性能较差的特性,与抗硫性较强的7%V2O5/ACF催化剂进行组合制备低温催化剂。对制备的系列7%V-(x)Mn/ACF催化剂进行活性测试,及引入500ppmSO2进行抗硫性能考察。结果表明:在反应条件保持NH3、NO体积比为1.1、体积组成为1000×10-6 NO、1000×10-6 NH3、5%O2以及载气N2,温度180℃,催化剂7% V2O5-(x)Mn/ACF质量为1.0 g的条件下, 7%V-3%Mn/ACF具有最好的脱硝率,达到69.5%,且在有500ppm SO2时脱硝率也能达到62%,表现出了较强的抗硫中毒性能,实现了低温高效强抗硫性催化剂的制备。另外,考虑到V2O5/ACF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不高,而稀土元素具有稳定性好的特性,对7%V2O5 /ACF催化剂进行稀土元素(铈和锆)掺杂。实验结论表明:7%V-5%Ce/ACF具有较好的催化脱硝稳定性。在0-600 min内脱硝率仅从开始稳定时的58%波动到略低的54%,比未掺杂Ce的7%V2O5/ACF(从52%波动到43%)更稳定。实现了低温高效稳定性强催化剂的制备。对各催化剂进行BET比表面积分析、热重分析(TG)、X射线衍射分析(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扫描电镜分析(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等实验,以综合掌握催化剂的物理特征和化学特性,可以为催化剂催化净化NO的数据结论提供实验支持以及验证活性测试的结论,同时也可以为催化剂的开发和改进以及脱硝反应的可能机理提供指引。

胡俊阳[8](2018)在《北方某煤气化炉渣的综合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气化炉渣是一种大宗固体废物,尤其在我国北方,煤气化炉渣堆存量巨大,目前尚未得到有效的利用,既占用大量土地,又严重危害环境。针对此现状,本文对此综合利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对北方某地所产煤气化炉渣的物质成分特点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从煤气化炉渣分选出精炭的浮选工艺、浮选精炭制备活性炭和磁性活性炭的工艺、浮选尾渣作水泥混合材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对煤气化炉渣的综合利用有重要参考价值。煤气化炉渣的物质成分特点: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l2O3、Fe2O3、CaO、SO3、CO2。主要为非晶态,含有少量的石英、方解石等晶质矿物。煤气化炉渣浮选研究结果表明,在煤油用量为10 kg/t、2#油用量为1.5 kg/t,入选粒度为D90=123?m条件下,得到的精炭烧失量为85.03%,产率为21.81%。利用浮选精炭制备活性炭研究结果表明,利用KOH活化法制备活性炭时,在碱炭比为2.00,活化温度800.0℃,活化时间1.50h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炭,其比表面积为1226.76 m2/g,孔容为0.694 cm3/g,且孔隙以微孔和中孔为主。利用CO2活化法制备活性炭时,在条件为温度900.0℃、时间2.00h、CO2通气量0.80 L/min下制备的活性炭,其比表面积为533.2 m2/g,其中微孔占大部分。以浮选精炭为原料,采用一步法制备磁性活性炭的研究结果表明,在CO2通气量为0.80 L/min、活化温度为900.0℃、保温时间为2.00 h、CoFe2O4添加量为12.6%条件下,制备的磁性活性炭比表面积为425m2/g、磁回收率达到90.36%;利用KOH活化法制备的活性炭为原料,采用吸附法制备磁性活性炭的研究结果表明,在CoFe2O4添加量为20%条件下制备的磁性活性炭,其碘吸附值为873 mg/g,亚甲蓝吸附值为146 mg/g,磁回收率为91.35%。对上述制备的二种炭素吸附材料(活性炭、磁性活准炭)用于模拟染色废水处理的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这二种吸附材料对溶液中甲基橙的去除率有明显差异:KOH活化法活性炭>吸附法赋磁的磁性活性炭>CO2活化法活性炭>一步法赋磁的磁性活性炭,但都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浮选精炭对上述模拟染色废水也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而且精炭对染色废水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用浮选尾渣作水泥混合材研究结果表明,尾渣细度越小,活性指数越大,当D90=41.21μm,活性指数为81.8%;尾渣掺量越大,试件的抗压抗折强度越小,当尾渣掺量小于10%,其抗压强度大于基准水泥;

吴学莉[9](2013)在《双子表面活性剂改性活性炭吸附Cr(VI)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涉铬工业每年产生大量含有高毒性六价铬的工业废水。环境中未经处理的含铬废水会对人和动植物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对含铬废水进行处理非常重要。吸附法则具有去除效率高、化学污泥减量化、操作简便、温度适应能力强等优点。目前,通过引入双子表面活性剂改性活性炭的研究任在初始阶段,关于表面活性剂改性吸附剂对重金属吸附的应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待完善。本文提出了使用双子表面活性剂丙撑基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PDDDAB改性活性炭制备技术,与其对应的普通表面活性剂DTAB改性活性炭性能做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双子表面活性剂改性后的活性炭大大的增强了活性炭对铬的吸附性能。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制备了9种改性活性炭,通过实验得到它们吸附六价铬的能力是:PDDDAB>PDODAB>DTAB>EDDDAB>EDODAB>未改性活性炭>DPB>RS>SDS>HAPPE。其中双子表面活性剂PDDDAB改性活性炭对铬的吸附去除率提高了67.2%,普通表面活性剂DTAB改性的活性炭对铬的吸附去除率提高了41.3%。2、在改性剂浓度为0.1%10%范围内,双子表面活性剂PDDDAB改性活性炭对铬的去除率随改性剂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当改性剂浓度为5%时,DTAB改性活性炭对铬的去除率增加的趋势非常的小。3、在相同吸附剂浓度的情况下,双子表面活性剂PDDDAB改性活性炭吸附铬的去除率和吸附量远高于普通表面活性剂DTAB改性活性炭。且吸附剂浓度越大,铬的去除率越大,但吸附量不断减小。4、双子表面活性剂改性活性炭吸附铬的性能更加的稳定。双子表面活性剂PDDDAB改性活性炭吸附铬在反应30min左右达到最大去除率92%,DTAB改性活性炭吸附铬在反应1min内达到最大去除率70%;随着反应进行,两则的去除率开始下降,去除率分别下降了6%、20%。5、离子交换是Cr(VI)离子得以去除的主要机制;两种活性炭吸附铬的去除率都随着溶液中离子强度的增加而下降。6、双子表面活性剂PDDDAB改性活性炭更加能够适应pH值的变化。当PH值为34时,两种吸附剂吸附铬的去除率最高,随pH值的增大,去除率都下降。但是在任何PH值下,PDDDAB改性活性炭去除铬的效果始终比DTAB改性活性炭好,下降速度比DTAB改性活性炭的慢。7、分别采用Langmuir、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对两种吸附剂的铬吸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显示,两种吸附剂对铬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说明上述两种吸附剂对铬的吸附都是均匀的单层吸附。8、采用Lagergren准一级吸附速率方程、Lagergren准二级吸附速率方程分别对两种吸附剂吸附铬的动力学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显示,PDDDAB改性活性炭和DTAB改性活性炭对铬的吸附更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属于化学吸附。

孟祥敏[10](2011)在《改性活性炭吸附多元酚效能研究》文中提出酚类污染物由于其毒性和环境的可积累性导致其被称为高优先关注的污染物。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外含酚废水处理现状,选择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含酚废水。由于未改性活性炭对多元酚的吸附性能不理想,所以进行活性炭改性试验,改变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径大小,表面官能团,晶化程度等,从而提高对多元酚废水的处理效果。对改性活性炭和未改性活性炭进行吸附等温式和吸附动力学模拟,对改性活性炭和未改性活性炭进行比表面孔、红外、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表征分析。对吸附饱和的活性炭进行再生试验。最后进行实际工程模拟试验以和混合池模型分析,以达到活性炭吸附技术在实际的多元酚突发污染事件发生时可以简洁高效地应用于实际中的作用。活性炭的改性试验,将活性炭分别用不同浓度的氨水、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浸渍不同时间,并考查温度对改性活性炭的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15%的氨水改性8小时的活性炭对多元酚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容量可以达到44.5mg/g。改性温度对改性炭的吸附效果也有影响,改性温度为10℃时即可达到很好的吸附效果,继续提高温度,并不会提升改性炭的吸附效果。活性炭的再生试验再生剂选用丙酮、乙醇、乙醇与氢氧化钠混合液、甲醛、氢氧化钠溶液。将活性炭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各种溶液浸渍不同时间,并考查再生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与浓度为10%的乙醇混合液的再生效果最好,再生炭的吸附容量可以达到36.7mg/g。同时用去离子水冲洗吸附饱和的活性炭做对比。从试验结果还可以看出二次再生的活性炭的吸附效果明显低于第一次再生的活性炭。将改性效果最好的氨水改性活性炭应用于混合池模型,处理多元酚突发性污染,是一种有效及时的手段,可以尽可能减少污染对水体造成的危害。试验采用活性炭混合池模型,进行水流静态吸附试验,最后对不同投加量和不同混合池分格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多元酚浓度较低时,采用不分格池和较低的活性炭投加量即可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在多元酚浓度较高时,采用分格混合池,与不分格混合池相比,在活性炭投加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最后将以上各类试验集成,提出多元酚突发性污染应急处理方案,可方便地求出对应不同突发性污染情况的现场条件下所需活性炭的投加量和混合池构造以保证达标。

二、活性炭用前应致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性炭用前应致活(论文提纲范文)

(2)超级电容器用低阶煤基活性炭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及原理
        1.2.1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
        1.2.2 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
    1.3 超级电容器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4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多孔炭材料
        1.4.2 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
        1.4.3 导电聚合物电极材料
    1.5 活性炭的结构与性质
        1.5.1 活性炭的孔隙结构
        1.5.2 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
        1.5.3 KOH活化法活化机理研究
        1.5.4 活性炭物化性质与其电化学性能的关系
    1.6 选题依据、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及原理
    2.1 主要原料及仪器设备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煤炭显微组分分离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活性炭的制备
        2.2.1 电炉法制备煤基活性炭
        2.2.2 微波法制备煤基活性炭
    2.3 活性炭的表征
        2.3.1 收率的测定
        2.3.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的测定
        2.3.3 活性炭表面性质分析
        2.3.4 活性炭微晶结构及表面形貌分析
        2.3.5 KOH活化机理分析
    2.4 活性炭电极制备及超级电容器组装
        2.4.1 活性炭电极的制备
        2.4.2 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2.5 活性炭电极润湿性的测定
    2.6 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测试
        2.6.1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2.6.2 循环伏安测试
        2.6.3 交流阻抗测试
        2.6.4 自放电测试
        2.6.5 漏电流测试
        2.6.6 循环性能测试
    2.7 本章小结
3 超级电容器用低阶煤基活性炭的制备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制备工艺对活性炭孔结构及收率的影响
        3.2.1 碱炭比对活性炭孔结构及收率的影响
        3.2.2 活化温度对活性炭孔结构及收率的影响
        3.2.3 活化时间对活性炭孔结构及收率的影响
        3.2.4 保护气流量对活性炭孔结构及收率的影响
        3.2.5 升温速率对活性炭孔结构及收率的影响
    3.3 低阶煤种类对活性炭孔结构及收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低阶煤基活性炭的性质及其电化学性能
    4.1 引言
    4.2 活性炭的微观结构
        4.2.1 活性炭的微晶结构
        4.2.2 活性炭的表面形貌
    4.3 活性炭的表面化学性质
        4.3.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4.4 活性炭的电化学性能
        4.4.1 不同碱炭比下所制活性炭的电化学性能
        4.4.2 不同活化温度下所制活性炭的电化学性能
        4.4.3 不同活化时间下所制活性炭的电化学性能
        4.4.4 不同低阶煤所制活性炭的电化学性能
    4.5 本章小结
5 煤炭显微组分对活性炭孔结构及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5.1 引言
    5.2 煤炭显微组分对活性炭孔结构及收率的影响
    5.3 不同煤炭显微组分所制活性炭的电化学性能
        5.3.1 恒流充放电性能
        5.3.2 循环伏安特性
        5.3.3 交流阻抗特性
    5.4 本章小结
6 微波法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制备与表征
    6.1 引言
    6.2 微波场中升温行为研究
    6.3 微波法制备工艺条件对活性炭孔结构的影响
        6.3.1 碱炭比对活性炭孔结构的影响
        6.3.2 微波加热时间对活性炭孔结构的影响
    6.4 微波法活性炭的微观结构
        6.4.1 微波法活性炭的微晶结构
        6.4.2 微波法活性炭的表面形貌
    6.5 微波法活性炭的表面化学性质
        6.5.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6.5.2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6.6 微波法活性炭的电化学性能
        6.6.1 恒流充放电性能
        6.6.2 循环伏安特性
    6.7 微波法与电炉法活性炭孔结构及电化学性能比较
        6.7.1 孔结构比较
        6.7.2 电化学性能比较
    6.8 本章小结
7 中低温活化条件下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中低温活化法活性炭的制备与表征
        7.2.1 活性炭的制备
        7.2.2 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7.2.3 活性炭的微观结构
        7.2.4 活性炭的表面性质
    7.3 活性炭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7.3.1 KOH电解液体系
        7.3.2 有机电解液体系
    7.4 活性炭应用性能评价
        7.4.1 孔结构及化学组成
        7.4.2 恒流充放电性能
        7.4.3 循环伏安特性
        7.4.4 大电流充放电性能
        7.4.5 交流阻抗特性
        7.4.6 漏电流
        7.4.7 循环性能
        7.4.8 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
    7.5 活性炭电化学性能优化
        7.5.1 活性炭的孔结构及表面化学性质
        7.5.2 电化学性能
    7.6 本章小结
8 KOH活化法制备低阶煤基活性炭活化机理研究
    8.1 引言
    8.2 KOH活化法活化机理研究
        8.2.1 TG/DTG分析
        8.2.2 气体组分分析
        8.2.3 活性炭孔结构分析
        8.2.4 活性炭微观结构
        8.2.5 活化过程中KOH的存在形态
        8.2.6 实验现象分析
    8.3 KOH 活化法制备低阶煤基活性炭的活化机理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论文主要结论
    9.2 本文的创新点
    9.3 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稻草秸秆活性炭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活性炭概述
        1.1.1 引言
        1.1.2 活性炭的分类
    1.2 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1.2.1 物理活化法
        1.2.2 化学活化法
        1.2.3 化学物理法
    1.3 秸秆基活性炭的研究
        1.3.1 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活性炭吸附水处理概况
        1.4.1 前言
        1.4.2 活性炭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的研究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稻草活性炭的制备
    2.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和试剂
        2.1.2 试验设备及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稻草活性炭的制备
        2.2.2 产品主要性能的检测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2.3.1 氯化锌法制备稻草活性炭
        2.3.2 磷酸法制备稻草活性炭
        2.3.3 硫酸法制备稻草活性炭
        2.3.4 碳酸钾法制备稻草活性炭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稻草活性炭性能的表征
    3.1 稻草活性炭的扫描电镜分析
    3.2 稻草活性炭 XRD 分析
第4章 稻草活性炭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2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2 吸附后各离子浓度的测定
        4.2.3 吸附量的计算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4.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4.3.2 稻草活性炭对铜离子吸附的研究
        4.3.3 碳酸钾活性炭对镍离子吸附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活性炭吸附-Fenton氧化处理高盐有机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含盐有机废水的概况
        1.1.1 含盐废水的来源
        1.1.2 含盐废水对环境的影响
    1.2 高盐有机废水的处理技术
        1.2.1 生物处理法
        1.2.2 物理处理法
        1.2.3 物理化学处理法
第2章 研究背景、内容、方法及研究思路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和内容
    2.3 研究思路
    2.4 创新点
第3章 活性炭吸附预处理高盐有机废水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废水来源及废水水质
        3.1.2 主要试剂和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吸附剂的选择
        3.2.2 实验水样的确定
        3.2.3 活性炭吸附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Fenton氧化处理高盐有机废水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废水水质
        4.1.2 主要试剂和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4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废水初始pH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4.2.2 FeSO_4·7H_2O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4.2.3 H_2O_2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4.2.4 反应时间COD去除率的影响
    4.3 工艺经济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Fenton试剂氧化再生活性炭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和实验仪器
        5.1.3 实验方法
        5.1.4 分析方法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FeSO_47H_2O投加量对活性炭再生率的影响
        5.2.2 H_2O_2投加量对活性炭再生率的影响
        5.2.3 pH对活性炭再生率的影响
        5.2.4 反应时间对活性炭再生率的影响
        5.2.5 温度对活性炭再生率的影响
    5.3 工艺经济评价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重型肝炎患者在人工肝治疗中抗凝剂对凝血影响及脂肪乳剂在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重型肝炎患者在人工肝治疗中抗凝剂对凝血影响及脂肪乳剂在其临床应用
    前言
第一部分 重型肝炎患者在人工肝治疗时抗凝剂对凝血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脂肪乳剂在重症肝炎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图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体外循环中抗凝血研究的若干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非生物人工肝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编专着目录

(6)季铵盐和卤胺聚合物改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2 活性炭概述
    1.3 活性炭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活性炭改性的研究现状及改性方法背景
        1.4.1 活化改性法
        1.4.1.1 表面氧化还原法
        1.4.1.2 酸碱改性法
        1.4.1.3 微波辐照法
        1.4.1.4 超声波改性法
        1.4.1.5 电化学改性法
        1.4.2 固载改性剂改性法
        1.4.2.1 固载金属离子改性法
        1.4.2.2 固载有机化合物改性法
    1.5 抗菌材料的研究背景
    1.6 活性炭抗菌材料研究背景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和创新性
第二章 季铵盐聚合物改性活性炭的制备、表征和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仪器
        2.2.2 3-(三甲氧基硅烷基)丙基十六烷基二甲基氯化铵的合成
        2.2.2.1 试剂提纯
        2.2.2.2 3-(三甲氧基硅烷基)丙基十六烷基二甲基氯化铵的合成
        2.2.3 原位聚合制备聚硅氧烷季铵盐改性活性炭
        2.2.4 聚硅氧烷季铵盐改性活性炭(AAC)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测定
        2.2.5 聚硅氧烷季铵盐改性活性炭(AAC)碘吸附值的测定
        2.2.6 聚硅氧烷季铵盐改性活性炭(AAC)吸附水中苯酚的研究
        2.2.6.1 检测方法与试剂配制
        2.2.6.2 实验步骤与标准曲线绘制
        2.2.7 聚硅氧烷季铵盐改性活性炭(AAC)吸附水中重铬酸根的研究
        2.2.7.1 检测方法和试剂配制
        2.2.7.2 实验步骤及标准曲线绘制
        2.2.8 聚硅氧烷季铵盐改性活性炭(AAC)在流动水中稳定性的研究
        2.2.9 聚硅氧烷季铵盐改性活性炭(AAC)抗菌性能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原位聚合法制备聚硅氧烷季铵盐改性活性炭工艺条件分析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3 Zeta电位分析
        2.3.4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5 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分析
        2.3.6 聚硅氧烷季铵盐改性活性炭亚甲基蓝吸附值分析
        2.3.7 聚硅氧烷季铵盐改性活性炭碘吸附值分析
        2.3.8 聚硅氧烷季铵盐改性活性炭吸附苯酚分析
        2.3.9 聚硅氧烷季铵盐改性活性炭吸附重铬酸根分析
        2.3.10 聚硅氧烷季铵盐改性活性炭的抗菌功效
        2.3.11 聚硅氧烷季铵盐改性活性炭在流动水中稳定性分析
        2.3.12 聚硅氧烷季铵盐改性活性炭在流动水中稳定性试验后抗菌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卤胺聚合物改性活性炭的制备、表征及抗菌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仪器
        3.2.2 3-(5,5-二甲基海因)丙基三乙氧基硅烷(BA1)的合成
        3.2.3 3-(5,5-二甲基海因)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原位聚合制备改性活性炭
        3.2.4 聚硅氧烷海因改性活性炭(MAC)的氯化反应
        3.2.5 聚硅氧烷卤胺改性活性炭(MAC)上氧化态氯含量的测定
        3.2.6 聚硅氧烷卤胺改性活性炭抗菌性能测试
        3.2.7 聚硅氧烷卤胺改性活性炭在空气中稳定性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硅氧烷海因(BA1)原位聚合制备聚硅氧烷卤胺改性活性炭反应条件分析
        3.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3.3.3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FE-SEM)
        3.3.4 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分析35
        3.3.5 聚硅氧烷海因改性活性炭的氯化反应时间对其氧化态氯含量及氧化态氯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3.3.6 聚硅氧烷卤胺改性活性炭抗菌功效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本文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7)V2O5/ACF选择性催化还原低温催化剂去除NO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氮氧化物(NOX)污染现状及来源
        1.1.1 我国NOX 污染现状
        1.1.2 NOx 的主要来源
    1.2 NOx 的危害
    1.3 NOX 的形成原理
        1.3.1 “瞬时”NO
        1.3.2 “燃料”NO
        1.3.3“热力”NO
    1.4 火电厂NOx 脱除的各种技术介绍
        1.4.1 干法烟气脱硝工艺
        1.4.2 湿法烟气脱硝工艺
    1.5 SCR 催化剂的选择
        1.5.1 SCR 催化剂载体-活性炭纤维
        1.5.2 催化剂载体PAN 基活性炭纤维的表面结构
        1.5.3 催化剂载体PAN 基活性炭纤维的特性
        1.5.4 常用SCR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6.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6.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6.3 课题创新之处
        1.6.4 课题来源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及试剂
    2.2 实验涉及仪器和材料
    2.3 实验方案
第三章 以ACF 为载体的低温钒系催化剂的制备
    3.1 低温钒系催化剂的制备
        3.1.1 活性物质的选择
        3.1.2 载体物质的选择
        3.1.3 活性炭纤维硝酸活化预处理
    3.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3.3 不同改性及制备方法的催化剂脱硝性能测试
        3.3.1 不同浓度HNO3 改性ACF 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3.2 不同负载方法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3.3 不同煅烧温度对催化剂脱除NO 的影响
        3.3.4 工业化的V_2O_5-WO3-TiO_2 与本实验V_2O_5-ACF 性能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及筛选
    4.1 催化活性测试结果
        4.1.1 V 负载量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4.1.2 温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4.1.3 O_2 浓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4.1.4 NO 进口浓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4.1.5 NH3 初始浓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4.1.6 W/F(烟气流速与催化剂质量比)对脱硝效率影响
        4.1.7 引入SO_2 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钒系催化剂的掺杂及其活性测试
    5.1 MN-ACF 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与V-ACF 脱硝性能比较
        5.1.1 不同Mn 含量催化剂的制备及活性测试
        5.1.2 MnOX/ACF 与V_2O_5/AC 对NO 脱除率的比较
    5.2 7%V-ACF 基础上掺杂MN 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活性测试
        5.2.1 7%V-ACF 基础上掺杂Mn 催化剂的制备
        5.2.2 7%V/ACF 基础上掺杂Mn 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5.2.3 7%V/ACF 基础上掺杂Mn 制备所得催化剂的抗硫性测试
        5.2.4 7%V/ACF 基础上掺杂稀土元素催化剂制备及其活性测试
        5.2.5 负载稀土催化剂的脱硝性能测试
        5.2.6 稀土催化剂的抗SO_2 性能测试
        5.2.7 7%V/ACF 基础上掺杂稀土元素铈的催化剂制备及活性测试
        5.2.8 7%V/ACF 基础上掺杂稀土元素铈的催化剂的抗硫性测试
    5.3 V/ACF 基础上掺杂CE 制得的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
        5.3.1 7%V/ACF 基础上掺杂Ce 制得的催化剂脱硝性能稳定性测试
        5.3.2 7%V/ACF 基础上掺杂Ce 制得的催化剂抗硫性能稳定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催化剂的理化性质表征
    6.1 载体及各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BET)
    6.2 扫描电镜分析(SEM)
    6.3 催化剂的X 射线衍射分析(XRD)
    6.4 催化剂的热重(TG-DTA)分析
    6.5 催化剂的X 射线电子能谱分析(XPS)
    6.6 催化剂的傅里叶红外分析(FT-IR)
        6.6.1 催化剂的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北方某煤气化炉渣的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煤气化炉渣浮选研究现状
    1.3 煤基活性炭的研究现状
        1.3.1 活性炭的结构
        1.3.2 煤基活性炭的发展现状
        1.3.3 物理活化法
        1.3.4 化学活化法
    1.4 磁性活性碳的研究现状
        1.4.1 一步赋磁法
        1.4.2 两步合成法
    1.5 气化炉渣用于生产建材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及目标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目标
    1.7 论文创新点及拟解决问题
        1.7.1 论文创新点
        1.7.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试验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试剂及仪器设备
    2.3 试验研究方法
        2.3.1 煤气化炉渣浮选方法
        2.3.2 活性炭制备方法
        2.3.2.1 KOH活化法
        2.3.2.2 CO_2活化法
        2.3.3 磁性活性炭制备
        2.3.3.1 一步法制备磁性活性炭
        2.3.3.2 吸附法制备磁性活性炭
        2.3.4 活性炭对模拟染色废水处理实验方法
        2.3.5 浮选尾渣作水泥活性混合材
        2.3.6 其它分析测试研究方法
3 煤气化炉渣的特征及其浮选研究
    3.1 煤气化炉渣的特征
        3.1.1 化学成分及矿物组成
        3.1.2 粒度分布
    3.2 煤气化炉渣的浮选
        3.2.1 捕收剂用量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3.2.2 起泡剂用量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3.2.3 粒度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3.2.4 精炭的技术指标
    3.3 本章小结
4 活性炭及磁性活性炭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KOH活化法制备活性炭
        4.2.1 制备条件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4.2.1.1 KOH添加量
        4.2.1.2 活化温度
        4.2.1.3 活化时间
        4.2.2 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
    4.3 CO_2活化法制备活性炭
        4.3.1 正交实验设计
        4.3.2 CO_2活化法正交试验分析
        4.3.3 CO_2活化对活性炭孔隙结构的影响
    4.4 磁性活性炭的制备
        4.4.1 CoFe_2O_4微粒的制备及性质
        4.4.2 一步法制备磁性活性炭
        4.4.3 吸附法制备磁性活性炭
    4.5 本章小结
5 活性炭在染色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精炭对染色废水的处理
        5.2.1 精炭添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2.2 吸附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2.3 甲基橙初始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2.4 精炭与商品活性炭对废水处理效果对比
    5.3 活性炭对染色废水的处理
        5.3.1 KOH活化法制备的活性炭对染色废水的处理
        5.3.2 CO_2活化法制备的活性炭对染色废水的处理
    5.4 磁性活性炭对染色废水的处理
        5.4.1 一步法赋磁的磁性活性炭对染色废水的处理
        5.4.2 吸附法制备的磁性活性炭对染色废水的处理
    5.5 本章小结
6 浮选尾炉渣作为水泥活性混合材的研究
    6.1 引言
    6.2 浮选尾渣性质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细度尾渣粉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6.3.2 不同掺量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6.3.3 水灰比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双子表面活性剂改性活性炭吸附Cr(VI)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铬污染来源
    1.2 铬的危害及污染现状
        1.2.1 铬的危害
        1.2.2 铬污染现状
    1.3 含铬废水处理技术
    1.4 活性炭的改性及活性炭吸附铬的研究现状
        1.4.1 活性炭的吸附特性
        1.4.2 活性炭表面改性技术
    1.5 活性炭吸附水中 Cr (Ⅵ)的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改性活性炭的制备、表征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2.1 实验条件与方法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改性剂种类对活性炭吸附铬的影响
        2.2.2 改性剂浓度对改性活性炭吸附铬的影响
        2.2.3 改性活性炭的制备及表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性活性炭吸附铬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实验条件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设备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吸附剂浓度对改性活性炭吸附铬的影响
        3.2.2 离子强度对改性活性炭吸附铬的影响
        3.2.3 吸附时间对改性活性炭吸附铬的影响
        3.2.4 pH 值对改性活性炭吸附铬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活性炭对铬吸附原理的初步探讨
    4.1 吸附理论
        4.1.1 吸附等温线模型
        4.1.2 吸附动力学模型
    4.2 实验条件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吸附等温线模型研究
        4.3.2 吸附动力学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10)改性活性炭吸附多元酚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含酚废水处理现状
        1.2.1 生物处理法
        1.2.2 化学处理法
        1.2.3 物理处理法
        1.2.4 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含酚废水
    1.3 活性炭改性机理及方法
        1.3.1 化学改性法
        1.3.2 物理改性法
        1.3.3 物理化学联合法
    1.4 活性炭再生机理及方法
        1.4.1 传统再生方法
        1.4.2 新兴再生方法
第2章 试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2.1 试验内容
    2.2 试验废水与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活性炭预处理方法
        2.3.2 废水总酚浓度测定方法
        2.3.3 活性炭改性方法
        2.3.4 活性炭再生方法
        2.3.5 改性活性炭表征分析
        2.3.6 活性炭等温吸附实验
        2.3.7 吸附动力学实验
第3章 改性活性炭对多元酚的吸附性能及表征分析
    3.1 引言
    3.2 改性剂浓度、改性时间的影响
        3.2.1 硫酸浓度及改性时间对改性炭的吸附效果影响
        3.2.2 氢氧化钠浓度及改性时间对改性炭的吸附效果影响
        3.2.3 氨水浓度及改性时间对改性炭的吸附效果影响
    3.3 温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3.3.1 温度对硫酸改性的影响
        3.3.2 温度对氢氧化钠溶液改性的影响
        3.3.3 温度对氨水改性的影响
    3.4 活性炭对每种酚的吸附效果
    3.5 改性炭的吸附等温线
    3.6 改性炭的吸附动力学
    3.7 改性活性炭表征分析
        3.7.1 比表面孔(BET)分析
        3.7.2 红外(FTIR)分析
        3.7.3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3.7.4 扫描电镜(SEM)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吸附多元酚活性炭的再生
    4.1 引言
    4.2 再生剂浓度、再生时间的影响
        4.2.1 丙酮浓度及再生时间对再生炭的吸附效果影响
        4.2.2 乙醇浓度及再生时间对再生炭的吸附效果影响
        4.2.3 甲醛浓度及再生时间对再生炭的吸附效果影响
        4.2.4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及再生时间对再生炭的吸附效果影响
        4.2.5 氢氧化钠和乙醇混合液浓度及再生时间对再生炭的吸附效果影响
        4.2.6 几种再生剂的再生效果比较
    4.3 再生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性炭应急处理多元酚应用技术
    5.1 引言
    5.2 多元酚废水突发污染处理方案选择
    5.3 影响多元酚去除效果的因素分析
        5.3.1 活性炭投加量和反应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5.3.2 混合池分格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5.4 混合池应急处理工艺设计
        5.4.1 现场情况
        5.4.2 混合池反应池设计参数
    5.5 含酚废水应急处理方案选择依据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活性炭用前应致活(论文参考文献)

  • [1]活性炭用前应致活[J]. 常敏毅. 中草药通讯, 1976(06)
  • [2]超级电容器用低阶煤基活性炭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 邢宝林. 河南理工大学, 2011(03)
  • [3]稻草秸秆活性炭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颜涛. 武汉工业学院, 2009(02)
  • [4]活性炭吸附-Fenton氧化处理高盐有机废水的研究[D]. 易斌. 湖南大学, 2012(07)
  • [5]重型肝炎患者在人工肝治疗中抗凝剂对凝血影响及脂肪乳剂在其临床应用[D]. 牛润章. 第三军医大学, 2002(02)
  • [6]季铵盐和卤胺聚合物改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应用[D]. 焦玉超.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1)
  • [7]V2O5/ACF选择性催化还原低温催化剂去除NO及其机理研究[D]. 陆正阳. 浙江工业大学, 2010(03)
  • [8]北方某煤气化炉渣的综合利用研究[D]. 胡俊阳. 西南科技大学, 2018(08)
  • [9]双子表面活性剂改性活性炭吸附Cr(VI)的性能研究[D]. 吴学莉. 湖南科技大学, 2013(03)
  • [10]改性活性炭吸附多元酚效能研究[D]. 孟祥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活性炭在使用前应活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