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Facing the Wall 三年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供应商

大港:Facing the Wall 三年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供应商

一、大钢:面壁三年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供应商(论文文献综述)

饶鑫[1](2020)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宝武钢铁集团结构性权力分析》文中指出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在钢铁生产和消费端均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话语权的缺失却让我国的钢铁企业“走出去”进程受到了不小的阻碍。研究中国钢铁企业在参与国际政治经济市场构建的过程中取得了何种经验,存在何种不足,是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宝武钢铁集团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钢铁厂商,也是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构建的代表性中国企业之一,这也使其成为研究钢铁企业发挥结构性权力、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构建的重要对象。本文将借助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理论,在结合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特点和钢铁企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宝武钢铁集团在生产层面、金融层面和知识层面的结构性权力的发挥。考虑到国家政府、国际组织这些传统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体不同,企业缺乏直接改变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途径和能力,其结构性权力体现在企业与市场、企业与政府的交互之中,本文根据苏珊·斯特兰奇对结构性权力的定义,在总结并分析钢铁企业这一市场主体所具备的结构性权力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研究,选取能够直观且普遍反映钢铁企业结构性权力的指标,并通过指标的变动和对比掌握宝武钢铁结构性权力的发挥状况。在生产结构中,宝武钢铁集团结构性权力主要来自于企业与市场、政府对于生产各要素的协商和博弈——在市场竞争规则的形成上,宝武钢铁在规模生产、产业整合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得以建立以供销为核心的市场竞争格局;在生产活动中,宝武钢铁的技术优势和生产布局上影响了环保限产等政策的制定,保障了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贸易规则上,宝武钢铁通过在核心厂商评级、战略合作、仲裁和诉讼等手段,在打开国际市场,确立核心供应商地位的同时,在贸易争端和反倾销制裁中获得了正当权益,为中国钢铁行业出口贸易获得了法律依据和宝贵经验。在金融结构中,宝武钢铁结构性权力主要体现在对影响关联企业信贷评级规则和商品跨国交易和结算上——对外担保、资金拆借等方式影响了关联企业的资金状况和信用评级,使其能在更为宽松的条件下融通资金;在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宝武钢铁积极推动“中国指数”、人民币结算等人民币国际化工作,为钢铁行业货币交换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在知识结构中,宝武钢铁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是其结构性权力的主要来源,生产、金融和知识结构的互相作用是知识层面结构性权力的主要发挥形式——技术优势形成生产优势、专利转让形成经济收益、行业权威带来了行业标准制定的能力。同时,我们也看到宝武钢铁在结构性权力的拓展和发挥中存在诸多不足和限制:首先,国内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同质化竞争导致了宝武钢铁受市场影响较大;其次,欧美等国对我国钢铁行业的调查和限制使得对外贸易依赖政府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协商;最后,国外专利申请的高昂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是限制企业在国际市场技术地位的重要因素。在掌握宝武钢铁结构性权力作用方式和作用特点的基础上,本文得以总结企业这一微观个体结构性权力发挥的途径和方式,是从微观视角诠释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理论的一次有益尝试。同时,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和对比,本文分析了宝武钢铁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结构性权力的具体体现和不足之处,也为我国其他钢铁企业结构性权力的发挥与拓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赵凤平[2](2016)在《兴达公司财务能力分析及其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财务分析是企业管理的至关重要的一项管理手段,利用企业报表和相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让利益相关方能够直观了解企业的财务与经营状况。而作为财务分析的目标对象,财务能力则是指企业所积累的财务资源以及财务增值的水平,它是企业综合实力和企业活力的价值体现。通过财务能力分析,将公司公开披露包含企业资金等经营数据转换为更为有用的信息,能使信息使用者、决策者得到确切的关于公司经营情况的信息,对公司的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进行指导。本文针对兴达公司开展了详实的财务能力分析与研究。首先介绍了兴达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及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接着选择财务报表分析常用的方法全面分析该公司2013-2015年度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年报中出现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比较分析、比率分析以及趋势分析,研究兴达公司的财务状况现状、经营成果,并进一步确定公司的利润动因、经营风险;同时选取了同行业A企业作为对比对象,分析各主要的财务比率,对公司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以及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估,从而找出公司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本文能对兴达公司未来的财务能力发展与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张振丽[3](2008)在《我国服装企业经营过程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业绩评价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被很多企业接受,不少企业在建立业绩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旨在建立和优化业绩评价体系。业绩评价具有很强的个性化,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战略背景下的企业,业绩评价的手段、结果运用等各不相同。实践证明,必须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色的业绩评价体系,才能适应企业竞争要求以及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随着中国加入WTO,服装商品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但国内服装企业相互之间正在争夺市场,而且挟雄厚资本与实力的国际服装品牌企业正在或准备进入中国也是巨大的威胁。同时,全球纺织贸易后配额时代的到来,一个新的服装品的贸易竞争格局也将形成。中国的服装业在参与新一轮的竞争中,在原有优势并不稳固的情况下,面对着当前的“内忧外患”,要取得与其他国家共赢的局面,必须增强企业本身的竞争力。面对服装市场环境的变迁,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服装企业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价值链作为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有效工具,它不仅考虑企业内部各价值活动的优化和重组,而且考虑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对价值环节的贡献及效率,从行业宏观面、供应商价值链、卖方价值链、最终顾客价值链及竞争对手价值链等方面考察企业竞争优势的定位和来源,从而锁定自身的竞争优势。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在回顾国内外绩效评价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服装企业经营过程进行了理论研究,在分析我国服装产业价值链和企业价值链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我国服装企业经营过程业绩的构成要素,进而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我国服装企业经营过程业绩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外部情况、内部管理和发展能力三个方面对我国服装企业经营过程业绩评价作了有价值的探索,并以我国某服装企业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详细的评价,验证了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该企业提高经营过程业绩的对策。希望对正确评价我国装企业的价值、衡量经营的真实业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一种新思路。

杜晓郁[4](2006)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劳工标准分析》文中指出“劳工标准”是指有关劳工保护的基本法律规则,它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工资、收入等)、劳动条件(工作时间、安全保护等)、劳动福利(休息、医疗保健、教育、生活待遇等)及其它公民权利(如结社、集会、罢工、言论等自由)所作的规范与要求,本属于国内法的范畴。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以来,将本属于国内法的劳工标准推广到国际法的范畴。由国际劳工组织(ILO)所采纳的涉及基本人权、就业、社会政策、劳动管理、工作条件、行业关系、社会保障、妇女地位、童工问题、移民工人、成年工人等185项公约和194项建议书被称为国际劳工标准。国际劳工标准以社会正义为宗旨,以保护劳工权利为目标,但全球化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含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贸易自由化的发展首当其冲。但是,伴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变换花样,关税壁垒逐渐弱化,非关税壁垒日益兴起。继技术性贸易壁垒之后,社会壁垒又涌现出来。社会壁垒的显性表现形式是SA8000的推出,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拒绝来自发展中国家没有通过SA8000认证的企业的出口产品。社会壁垒的根源是国际劳工标准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发达国家企图通过贸易限制促使发展中国家尽早提高劳工标准。对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低劳工标准对发达国家构成了倾销,属于不公平竞争行为,而且发展中国家的低劳工标准有悖于“人道主义”精神。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脱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强行推出统一的劳工标准,将使发展中国家失去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从而不得不退出国际分工,其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出口的支柱产业,社会壁垒的出现与应用势必会给我国出口带来沉痛的打击,因此,如何应对社会壁垒成为国际贸易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劳工标准较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建设和谐社会的确需要改进劳工状况。借鉴国际劳工标准的相关规定,提高我国劳工标准,也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将国际劳工标准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从贸易与法律、理论与实证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多维的分析研究。全文共分为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主要阐明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框架与文章的主要观点。第二章是对有关国际劳工标准的评介,主要涉及国际劳工标准的形式、意义以及主要内容。第三章从理论与实证检验两个角度剖析国际劳工标准的本质。一方面,承认劳工标准是保护劳工权益的;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工标准问题上的分歧来揭示发达国家利用国际劳工标准进行贸易保护的事实。最后,分析提高发展中国家劳工标准的有效路径,并认为,贸易限制只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劳工陷入更深的贫困,只有实行开放性的贸易政策,进一步推动全球化的进程,才能切实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劳工标准。第四章将国际劳工标准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在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及其特点和经济效应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研究了全球化与国际劳工标准的交互关系:全球化构成劳工标准之争的动因;劳工标准之争影响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推动全球化进程是解决劳工标准之争的根本。第五章着重分析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结合问题。从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结合的历史入手,归纳了二者结合的特点,并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等多个角度分析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结合的动因。第六章在阐述劳工标准作为贸易壁垒带给我国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从我国劳工标准的现状入手,分析我国在法律层面和国际贸易等层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文中提出了“既要看到国际政治、经济中的不利环境,又要坚定对外开放的道路;既要反对单边的国际劳工标准,又要努力提高本国劳工的生活水平”这一辩证对待国际劳工标准的主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国际劳工标准进行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析。一方面,承认国际劳工标准具有保护劳工权益的性质,这对发展中国家有值得借鉴的一面,主张以国际劳工标准为目标,提高本国劳工标准;另一方面,又反对发达国家将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指出,通过贸易制裁来推动发展中国家达到统一的劳工标准,是不切实际的霸权主义作法,也是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朝着隐蔽、合理合法的方向发展的一个缩影。发展中国家不能接受单边的国际劳工标准。第二,以全球化为背景,对全球化与国际劳工标准的交互关系进行了有独创性的分析。全球化不仅作为劳工标准之争的背景存在,而且其本身构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工标准问题上产生分歧的动因,而就此产生的争论与摩擦又构成了阻碍全球化进程的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一争端,真正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劳工标准,只能通过进一步深化全球化来实现。因此,全球化与劳工标准之间构成了错综复杂的交互性关系。第三,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劳工标准的性质进行辨析,并通过对发达国家观点的剖析,揭示了其提出的国际劳工标准是单边的,提出的目的并不是出于“人道主义”、“公平竞争”的考虑,而是在本国利益的驱动下,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第四,对于我国遭遇劳工标准的现实进行了理性分析。基于我国劳工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中的不力状况,以及劳工标准低下的事实,总结出我国劳动保障以及国际贸易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陈小平[5](2003)在《跨国公司全球学习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根本目的在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全球知识经济背景下,跨国公司如何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 通过对竞争优势理论、跨国公司理论的演进分析以及对全球竞争形态的考察,我们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全球学习——获取、整合、运营全球范围的知识,是跨国公司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这与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形成了重大区别。 在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中,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思路是在母国产业集群中形成所有权优势,然后通过国际化经营在全球推广之,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传统跨国公司的全球推广模式(global projection model)。根据这一模式,传统跨同公司的国际化经营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初始优势阶段,依托区位的钻石条件,在母国构筑国际化所需的垄断竞争优势:全球推广阶段,沿着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将优势推广到全球范围,并在内部化条件许可下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平衡与协调阶段,将价值链在全球范围进行分配,并平衡全球整合与地方回应之间的矛盾。从全球推广模式中不难发现,传统的关于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认知一般集中于如下几个方面:跨国公司利用母国基地形成的母国优势:全球规模下的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利用国家差异获得的成本优势。传统的全球推广模式的一个当然的假设前提就是母国能够提供支撑其全球竞争优势所需的全部知识。在某些历史阶段的某些国家,这种情况确实一度出现过,因此,以前我们确实可以基于母国基础上,通过同区位(co-location)模式进行全球创新,如委任某一个单独国家作为领导市场,另一个作为创新源泉,再一个作为全球供应链的主要基地。 但是,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出现,全球竞争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规模优势、范围优势、国家差异等已经成为了参与全球竞争的上桌赌本,而不再能为跨国公司提供差异化竞争优势。而且更为重要的事实是:知识日趋分散化和多样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于越来越多的潜在相关知识来源出现在全球各个地方,公司必须从全球范围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对大多数产品和服务来说,已经没有一个唯一的领导市场了;也没有一个单独的创新热土能够垄断产业的技术创新。在知识日趋分散化的今天,我们把依然将眼光局限于母国基地,期望通过全球推广模式从母国去教导全世界的思维模式称这为地理近视症,地理近视症严重阻碍了跨国公司去获取新的差异化优势。 全球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挑战削弱了传统的全球推广模式所能提供的优势,但是能够成功获取、整合全球分散知识的公司则将拥有更为丰富的创新源泉。基于全球知识的创新成果能够将公司有效地与竞争对手区开来,并从根本上创造 跨国公d全球学习模人叽九新的竞争优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B。r*。ti、Gb。。。。h。1等人提出了全球学习(引。h。1h扯nhg)的基本概念。应该说湖r*叶 等人打破了传统的母区H吉结,释放了于公司专有知识和优势的巨大潜在能复,但是,I3a,ti,ti等人的全球学习是一种封闭系统、而非开放系统的观点,其学习的对象局限于公司网络所能覆盖的【《位,其核心是公司现有网络内部各节点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扩散,其实质是公司网络内的学习,而不是根据公司对来来的洞察力和全球知识分布状态的整合。除了对全球学习概念界定的缺陷之外,至日前为止,理论界对全球学习的系统架构。内在机理等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没有给出系统的答案。这也许是木文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本文期望在经验主义研究方法指导下,通过对源自于非传统产业中心 门〕至于边缘地带)但取得巨大成功公司的经验和案例研究,来分析全球学习的基木模式、运作体系和管理支撑。我们选取了11个市要样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中包括:芬兰的诺基亚公司、法国的PIXt,。七的公司、法国和意大利的ST微电子公司、台湾的宏基公司、英国八RM公司、SAP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资生学公司、宝丽金公司、空中客车公司以及海尔集团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己经刀’始构建获取、结合、推广全球分散知识的能力(或者是采用了其中部分做法,并取得了成功),并基于此成功地创造出创新件的)”’品、服务和流程。木文将这4》公司视为全球学习模式的先驱,根据某于知识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理论、竞争优构理论的基本框架,对这些公司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重点考察了这些公司/J。获取、转移、整合全球分散知识方而的成功经验,并期望从他们的经验中,总结出全球学习模式的基本架构、所需能力、运作流程、组织支撑以及在绩效评估、激励体系等方而的特征。 基于经验研究的基础,木文将全球学习定义为:在全球范同监测、识别。获取分散的知识并通过整合这些知识进行产品、服务、流程或业务模式创新,最终在全球范围推厂和扩散创新成果以获取最大化收益和利润的过程。 木文的核心观点就在于:跨国公司必须放弃传统的站在母国教导世界的全球推广模式,而将竞争优势的基点转移到发掘气整合和利用全球分散知识的潜在价值上

二、大钢:面壁三年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供应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钢:面壁三年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供应商(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宝武钢铁集团结构性权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1.结构性权力的概念及发展
        2.国际政治经济中的结构性权力
        3.企业的结构性权力
    三、理论框架
    四、研究思路
        1.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2.研究领域的选择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全球产业链下的宝武钢铁集团发展背景
    第一节 国际背景
        1.1.1 国际钢铁行业发展历程
        1.1.2 国际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国内背景
        1.2.1 国内钢铁行业发展历程
        1.2.2 国内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第二章 宝武钢铁生产方面结构性权力分析
    第一节 生产方面结构性权力阐述
        2.1.1 生产方面结构性权力分析
        2.1.2 钢铁企业的生产方面结构性权力
    第二节 测量指标选择
        2.2.1 由谁决定生产什么
        2.2.2 市场中由谁生产
        2.2.3 产品的出口
        2.2.4 国内外生产环境
    第三节 宝武钢铁生产中的结构性权力
        2.3.1 来自安排生产的权力
        2.3.2 来自企业竞争力的权力
        2.3.3 来自出口业务的权力
        2.3.4 环保政策下的影响生产的权力
        2.3.5 对外贸易中的影响生产的权力
第三章 宝武钢铁金融结构性权力分析
    第一节 金融结构性权力阐述
        3.1.1 金融方面结构性权力的分类
        3.1.2 钢铁企业金融方面结构性权力
    第二节 测量指标选择
        3.2.1 信贷与融资
        3.2.2 货币交换条件
    第三节 宝武钢铁金融方面结构性权力
        3.3.1 来自信贷与融资的权力
        3.3.2 铁矿石定价中的结构性权力
第四章 宝武钢铁知识结构性权力分析
    第一节 知识结构性权力阐述
        4.1.1 知识结构性权力的来源
        4.1.2 钢铁企业知识结构性权力
    第二节 测量指标选择
        4.2.1 专利情况
        4.2.2 标准制定
    第三节 宝武钢铁知识结构性权力分析
        4.3.1 专利情况
        4.3.2 标准制定情况
结论
参考文献

(2)兴达公司财务能力分析及其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兴达公司的财务现状以及趋势分析
    2.1 兴达公司简介和发展理念
        2.1.1 兴达公司的简介
        2.1.2 兴达公司发展理念
    2.2 轮胎行业市场状况
    2.3 兴达公司的财务状况趋势和结构分析
        2.3.1 兴达公司的财务状况及趋势
        2.3.2 兴达公司的财务结构分析
    2.4 兴达公司经营成果的分析
        2.4.1 兴达公司利润及趋势分析
        2.4.2 兴达公司利润表结构分析
    2.5 兴达公司的现金流量分析
        2.5.1 兴达公司现金流量的趋势分析
        2.5.2 兴达公司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兴达公司财务能力比较分析
    3.1 兴达公司的财务能力分析
        3.1.1 盈利能力分析
        3.1.2 偿债能力的分析
        3.1.3 营运能力的分析
        3.1.4 发展能力的分析
    3.2 杜邦财务综合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兴达公司提升财务能力的策略
    4.1 兴达公司财务战略设计
        4.1.1 兴达公司财务战略目标
        4.1.2 兴达公司财务战略制定
        4.1.3 财务战略类型
    4.2 兴达公司提升财务能力策略
        4.2.1 盈利能力提升策略
        4.2.2 债偿能力提升策略
        4.2.3 营运能力提升策略
    4.3 发展能力提升策略
        4.3.1 适度调整资产结构
        4.3.2 加速产品资本的流动性
        4.3.3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4.3.4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我国服装企业经营过程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动因及意义
    1.2 企业业绩评价的实践和理论发展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价值链的基本理论
    2.1 企业管理系统环境的变迁
    2.2 价值链理论
第三章 我国服装企业经营过程价值链分析
    3.1 我国服装产业价值链
    3.2 我国服装企业价值链
第四章 我国服装企业经营过程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关于服装企业价值链的三个假设
    4.2 我国服装企业经营过程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4.3 经营过程业绩体系指标的构建
第五章 我国服装企业经营过程业绩评价的实证研究
    5.1 企业经营过程业绩评价方法
    5.2 企业经营过程业绩的模糊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5.3 J企业经营过程业绩评价结果分析及对策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劳工标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际劳工标准概述
    第一节 国际劳工标准的起源
    第二节 国际劳工标准的意义
        一、维持持久的和平
        二、促进公平竞争
        三、推动社会进步
    第三节 国际劳工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权利
        二、其他内容
第三章 国际劳工标准的本质辨析
    第一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劳工标准产生的分歧
        一、发达国家的观点与主张
        二、发展中国家的态度
    第二节 国际劳工标准的本质辨析
        一、保护劳工合法权益的本质分析
        二、劳工标准与贸易保护问题评析
    第三节 提高发展中国家劳工标准的路径辨析
第四章 全球化与国际劳工标准分析
    第一节 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概念与新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新发展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三、贸易保护的效应分析
    第二节 全球化与劳工标准的交互关系分析
        一、全球化构成劳工标准争端的动因
        二、有关劳工标准的争端成为阻碍全球化进程的因素
        三、推动全球化进程是解决劳工标准争端的有效路径
第五章 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结合
    第一节 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结合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结合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实施单边“劳工壁垒”
        二、通过社会标签和社会责任认证制度来实施劳工壁垒
        三、联合国推出“全球契约”
    第三节 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结合的动因分析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是两者结合的诱因
        二、发达国家的动因分析
        三、发展中国家的动因分析
第六章 中国的应对与战略选择
    第一节 SA8000对我国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遭遇国际劳工标准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劳工标准低下是不争的事实
        二、法律层面存在的差距
        三、国际贸易层面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应对国际劳工标准的战略分析
        一、正确认识国际劳工标准及其相关问题
        二、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后记

(5)跨国公司全球学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1 、 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
    2 、 知识的特征
    3 、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进:从交易成本框架到知识理论的视角
    4 、 全球竞争形态的改变
    5 、 全球学习的传统概念分析
    6 、 全球学习的基本架构
    7 、 本文的研究方法论
    8 、 本文基本框架
    9 、 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对传统模式的挑战
    1-1 、 传统的综合:全球推广模式
        1-1-1 、 阶段一:初始优势阶段
        1-1-2 、 阶段二:全球推广阶段
        1-1-3 、 阶段三:平衡与协调阶段
    1-2 、 全球优势的传统认知
        1-2-1 、 母国优势:地理区位的作用
        1-2-2 、 国家差异
        1-2-3 、 规模经济
        1-2-4 、 范围经济
    1-3 、 新的趋势:全球知识分散化
        1-3-1 、 技术知识分散化的驱动因素
        1-3-2 、 市场知识分散化的驱动因素
        1-3-3 、 对知识分散化的回应
    1-4 、 传统的终结:地理近视症的局限
        1-4-1 、 全球推广模式不再能提供差异化优势
        1-4-2 、 潜在的创新机会
        1-4-3 、 克服地理近视症的障碍
第二章 趋势的回应:全球学习模式
    2-1 、 对趋势的回应
        2-1-1 、 ST微电子公司:整合全球范围的复杂知识
        2-1-2 、 宝丽金:扩散各分散区位的潜在智力资源
        2-1-3 、 Pixtech:利用全球学习迅速实现全球运营
        2-1-4 、 诺基亚:全球学习的领先者
    2-2 、 全球学习的基本架构
        2-2-1 、 搜寻构面:负责从全球范围搜寻知识的组织
        2-2-2 、 运营构面:负责扩散知识创新的组织
        2-2-3 、 缺失的环节:通过整合全球分散知识进行创新的组织
        2-2-4 、 整合构面:搜寻和运营之间的纽带
        2-2-5 、 全球学习的六项能力总结
        2-2-6 、 直觉反应的陷阱
第三章 全球学习的陷阱:削脚适履
    3-1 、 组织的不全面性
        3-1-1 、 国家/地区纬度
        3-1-2 、 产品/业务纬度
        3-1-3 、 顾客纬度
        3-1-4 、 跨国公司组织体系的不足
    3-2 、 管理支撑的不全面性
        3-2-1 、 运营网络的不全面性
        3-2-2 、 评估激励体系的不全面性
        3-2-3 、 运营网络的能力缺失
    3-3 、 “削脚适履”式的陷阱
        3-3-1 、 陷阱之一:增加新的区位节点
        3-3-2 、 陷阱之二:给现有节点添加新的职责
        3-3-3 、 陷阱之三:促进知识共享
        3-3-4 、 陷阱之四:鼓励内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3-3-5 、 陷阱之五:精英中心和全球授权
        3-3-6 、 陷阱的根源:两个不同的世界
        3-3-7 、 超越跨国型组织
第四章 全球学习的障碍:异区位的影响
    4-1 、 知识复杂性与传统的管理机制
        4-1-1 、 知识的复杂性
        4-1-2 、 传统跨国公司的知识管理机制
    4-2 、 异区位模式的缺陷分析
        4-2-1 、 同区位模式的优势
        4-2-2 、 从同区位到异区位
    4-3 、 再造同区位:知识转移
        4-3-1 、 信息作为知识的载体
        4-3-2 、 机器作为知识的载体
        4-3-3 、 人员作为知识的载体
        4-3-4 、 信息与沟通技术的作用
第五章 全球知识搜寻
    5-1 、 识别搜寻需求
        5-1-1 、 界定搜寻需求的方法
        5-1-2 、 追赶型的知识搜寻需求
        5-1-3 、 超越型的知识搜寻需求
    5-2 、 知识监测
        5-2-1 、 寻找创新性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5-2-2 、 借鉴其它行业和区位的经验
        5-2-3 、 识别知识集中的区位
        5-2-4 、 寻找生活方式的领先者
        5-2-5 、 寻找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集中地
        5-2-6 、 其他知识温床的信号
    5-3 、 知识获取
        5-3-1 、 知识获取的原则
        5-3-2 、 知识获职的途径
    5-4 、 知识搜寻的管理支撑
第六章 全球知识整合
    6-1 、 识别机会:创新洞察力
        6-1-1 、 高层领导的关键角色
        6-1-2 、 提高沟通的可能性
        6-1-3 、 确定有挑战性、模糊性的目标
        6-1-4 、 创造公司知识地图
    6-2 、 创新的途径:知识集聚机制
        6-2-1 、 全球领导顾客作为集聚点
        6-2-2 、 全球平台作为集聚点
        6-2-3 、 全球行动作为知识集聚点
        6-2-4 、 知识集聚点的选择
    6-3 、 知识整合的流程
        6-3-1 、 知识识别
        6-3-2 、 知识转移
        6-3-3 、 知识熔合
    6-4 、 知识整合的管理支撑
        6-4-1 、 高层领导的角色
        6-4-2 、 成员设置
        6-4-3 、 绩效评估和激励
第七章 全球知识运营
    7-1 、 运营网络的有效构建
        7-1-1 、 运营网络构建的基本决策
        7-1-2 、 基于全球学习的运营网络
        7-1-3 、 地方化思考,全球化行动
        7-1-4 、 对专有能力和相互依赖性的激励
    7-2 、 知识运营网络的管理
        7-2-1 、 建立柔性结构
        7-2-2 、 基于全球角度衡量绩效
        7-2-3 、 创造全球运营单位
        7-2-4 、 与整合组织之间的创新转移
        7-2-5 、 创建全球学习的文化
第八章 传统的涅盘:跨国公司转型
    8-1 、 全球主义公司的转型路径
        8-1-1 、 全球主义公司的优势和不足
        8-1-2 、 全球主义公司的转型途径
    8-2 、 多国主义公司的转型途径
        8-2-1 、 多国主义公司的优势和不足
        8-2-2 、 多国主义公司的转型途径
    8-3 、 中国企业的全球学习途径
        8-3-1 、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8-3-2 、 全球知识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分布及中国的地位
        8-3-3 、 中国及中国企业的全球学习路径
    8-4 、 组织转型中的关键因素
结语: 通向未来的路标
参考文献:

四、大钢:面壁三年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供应商(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宝武钢铁集团结构性权力分析[D]. 饶鑫.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2]兴达公司财务能力分析及其提升策略研究[D]. 赵凤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6(05)
  • [3]我国服装企业经营过程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D]. 张振丽. 天津工业大学, 2008(09)
  • [4]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劳工标准分析[D]. 杜晓郁. 东北财经大学, 2006(06)
  • [5]跨国公司全球学习模式研究[D]. 陈小平. 复旦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大港:Facing the Wall 三年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供应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