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与瑞典爱立信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北京理工大学与瑞典爱立信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一、北京理工大学与瑞典爱立信公司合作协议书签字仪式在京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张娣[2](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周志,田君,赵毅平,徐璐[3](2016)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十年要闻回顾(2006-2016)》文中研究指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自建院以来已历六十载风雨,与清华大学合并亦已度过了十七个年头。这些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等领域都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师生获奖更是不计其数。鉴于本刊曾在十年前的院庆五十周年之际推出过纪念增刊,较为全面地回顾、梳理了前五十年学院的光辉历程。因此,值此六十周年院庆之际,本刊推出近十年来的学院要闻回顾,希望能全面、严谨地记录下这十年来学院的重要信息材料。本文的资料整理主要来自学院十年来的年鉴,并参考以其他信息资料来源。虽然意在求全,但因时间仓促、水平不足,难免挂一漏万,希望读者谅解。

李凯健[4](2016)在《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建筑工业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我国今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以装配式混凝土住宅为代表产品的建筑工业化进程将进入快速、规模化发展阶段。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工业化整体水平还远远落后。从市场层面来看,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对建筑工业化依旧持观望态度。究其原因,是因为整个建筑产业链上相关参与方对建筑工业化缺乏信心和认知。具体而言,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尚不清楚采用装配式建造技术能否为企业带来利润,以及在建筑工业化的进程中该采用何种商业模式来实现装配式建造技术的价值转换。商业模式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分析思路和分析框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管理学大师彼得克鲁克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当今的社会,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技术与管理的创新也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商业变化。商业模式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商业模式创新也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基本类型之一,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方法。传统的商业模式研究主要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领域的方式,一直以来都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现有的商业模式创新分析工具并不能满足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在建筑工业化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现实诉求。论文在全面回顾了商业模式及其创新研究的基础上,从价值创造流程的视角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房地产行业的特殊属性,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建立了我国房地产行业商业模式分析框架,识别了当前主流的上市房地产企业商业模式,探讨了在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因素,研究了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①基于理论分析和深度访谈,构建了适用于房地产企业的商业模式定性/定量分析框架。通过对现有商业模式分析框架的回顾,论文总结了现有商业模式分析框架研究成果并指出相应的不足。在对商业模式本质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商业模式分析框架设计的科学性、可测度性、适用性和简明性原则,提出了一个基于价值理论的商业模式定性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兼顾分析框架的全面性及数据的可获取性,确定了每个构成要素的具体维度以及数据来源,最终提出一个适用于我国房地产商业模式分析的定量分析框架。② 基于企业年报和调研数据,采用聚类分析算法,提出现阶段我国上市房地产企业的主流商业模式。基于前文提出的房地产企业的商业模式定量分析框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117家上市房地产企业样本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上市房地产企业的主流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1)中高端商业地产商业模式、2)政府关系型开发模式、3)管控优势型开发模式、4)外部资源型开发模式、5)全国扩张型开发模式,并选择代表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验证提出的分析框架的有效性。③基于问卷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提出了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房地产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主要受到商业环境和企业家认知的共同作用。其中,商业环境包括政策环境、供应条件、竞争环境和行业要求四个方面。研究结果证实了四个假设:1)有利的商业环境对商业模式创新有积极的影响;2)有利的商业环境对企业家认知具有积极的影响;3)企业家认知对商业模式创新有积极的影响;4)企业家认知对商业环境和商业模式创新具有中介作用。论文首次识别了企业家认知的在商业环境和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房地产行业实践者通过使用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可以更好地设计新的商业模式,以应对重大的技术变更。政府机构可以通过使用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反思现行法规和市场供应,为技术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④采用扎根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指导框架。通过对大量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识别出万科集团在建筑工业化背景下商业模式要素之间关系的变化情况,通过要素之间关系变化的情况来判断研究对象商业模式创新的时点。论文进而采用Pajek软件将研究对象各个阶段商业模式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可视化操作,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文提出的房地产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析框架和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论文建立了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指导框架,认为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分为探索、资源和能力培养和稳定三个循环往复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企业都应当准确评估商业环境并达成企业共识,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实现技术的价值转换。论文建立了房地产企业商业模式分析的新框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识别了当前主流上市房地产企业商业模式,建立了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模型,采用扎根理论识别了典型房地产开发企业面对建筑工业化大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流程与方法。研究成果对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也对指导我国房地产企业在建筑工业化背景下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杨佩桦[5](2014)在《中澳能矿资源合作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与矿产资源几乎是一切经济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中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生产飞速跃进,城市化进程日趋深化,经济增长日益加速,人口数量持续膨胀,使得资源供需缺口不断拉大。步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加快,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品进口国,资源约束瓶颈愈益凸显,近20种能矿产品严重短缺,需大量进口以满足国内旺盛的消费需求。如此严峻的资源状况意味着保障资源以合理的价格持续、稳定、安全的供应是我国面临的关键性挑战之一。澳大利亚以其丰沛且高品位的能矿资源而享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美誉,其资源储量与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而其较少的人口使得国内资源消费量增长有限,因此澳大利亚素来也是全球排名领先的、可靠的资源出口大国。此外,澳大利亚拥有比较稳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较为健全的法律体制。中澳两国同属亚太地区,自1972年12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总体良好。所有上述因素使得双方彼此需要,并为双方的资源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自建交以来,中澳能矿资源贸易的数量与金额双双大幅攀升;两国在资源领域的合作也不断向宽领域、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合作涉及的能矿资源品种不断拓展,合作形式从贸易逐渐发展到投资和能源技术合作。中澳资源合作进程总体较为平稳,但也经受过波折、面临着挑战。双方能矿资源贸易与投资协作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两国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状况的迥异,对中国企业投资澳能矿业构成极大挑战。由于上述差异,中国企业正常的利益诉求有时会被一些澳大利亚人曲解为意在控制澳资源的战略行为。如何让我国的利益诉求为澳方理解,消除其担忧或反感,令其意识到中国企业投资澳矿是互利双赢的经济活动,是值得努力寻求破解之道的一项课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双方在资源领域各项协作的梳理和研析,探究两国资源合作对彼此的益处与意义,分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期为未来的协作提供些许启迪。本论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一,整理和计算相关数据,并适当绘制成折线图、柱状图或饼图,以直观地反映中澳资源贸易和投资的数量与金额变化等。其二,采用案例分析法,研析典型合作项目的来龙去脉与问题,探寻相应对策。其三,综合运用资源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等相关理论,对中澳资源合作的历史、现状、未来加以剖析。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导论,阐述研究的缘起,进行文献综述,解释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作为背景交代,介绍中澳两国能矿产业的政策变迁。第三至五章是论文的主体,横向地划分为中澳能源产品贸易、中澳矿产品贸易与中国对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投资三部分。第三章论述中澳能源产品贸易,这些能源产品包含煤炭、石油、液化天然气和铀矿。第四章论述中澳矿产品贸易,包括铁矿、铜矿及铝矿产品。第五章着重从以下六方面剖析中国对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投资:外国对澳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中国企业在澳投资背景,澳大利亚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制度,中国投资澳矿历程,中国投资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挑战与对策建议,中国对澳矿投资项目下的双方能源技术合作。上述三章内部又纵向地阐述了各能矿产品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历程。第六章为结论,总结中澳资源合作的总体特征,阐释两国合作对双方的益处和意义,就双方合作中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并展望中澳资源合作的前景。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通过数十年来的中澳能矿资源合作,澳大利亚对有效缓解中国的资源饥渴作出了难以替代的积极贡献,促进了中国经济长期高速的增长;而中国成就了澳大利亚在新世纪的矿业繁荣,使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速长期保持着3-4%这个高于绝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中澳资源合作给两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为增加两国人民的福祉作出了贡献,也令双方对彼此日益依赖。中澳资源合作关系己成为两国整体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和两国关系发展的强劲动力,甚至能在双边关系遭遇险情时起到稳定两国关系的关键作用,中澳资源合作已与两国整体关系形成良性互动。两国能矿资源合作的未来具有很大潜力,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双方持续关注,并以积极、客观的态度予以妥善应对和解决。

赖继年[6](2012)在《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1877年3月,清政府向英国派出了海军留学生,中国近代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民国时期,留英人数增多,规模也不断地扩大,“海军留英”及“庚款留英”是这一时期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制定了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政策,许多留英生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回国。建国初期,因为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始终与美国一致,所以中国没有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之间也没有教育交流活动。1954年6月,中英两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1956年,中国向英国派出了3名留学生,新中国的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文革”爆发后,留英教育工作中止。1972年3月,中英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留英教育得以恢复。这一年年底,中国向英国派出了16名留学生。此后,中国每年向英国派出少量留学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1979年4月17日,31名留学生赴英学习,这标志着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工作正式启动。此后,留英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0年代初,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向英国派遣留学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也应时而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运行十年,不但为中国培养了人才,而且也改善了中英关系。1986年,国家调整了留学政策,留英生的层次愈加高了,质量得到了保证。1990年代,国家继续向英国派遣留学生,并确立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这一时期,留英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英生越来越多,成为留英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赴英国学习相对应的是留英生回国。留英生回国后参与了社会建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留英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们对传统的专业进行改造,并引进了新的专业,建立了新型实验室和研究所。在高校教学方面,他们编写了新教材,开设了新课程,并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们不断地开拓进取,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绩。一些留英生还担任了中国重点大学的校长,他们在各自的学校进行了改革。留英生还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1980年代,中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正处在恢复发展阶段,科研条件较差,留英生开始了艰苦的科技创业。他们从组建实验室开始,将西方的先进知识引入中国,并发展之。中国的科技水平也逐渐恢复并有所提高。1990年代后,中国的科研条件有所改善,极大地方便了留英生的科技创业。留英生进一步引进新知识、新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院推出了“百人计划”,入选“百人计划”的留英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留英生还在“863”计划、“973”计划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技精英群体——留英院士群体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一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也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他们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推动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1980年代,一些留英生转变了观念,开始自主创业。1990年代,回国创业的留英生逐渐增多,他们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进入21世纪后,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政策不断完善,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越来越多。在政府的引导下,留英生创办了许多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留学生创业园。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对留英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评价。留英生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学术环境问题、创业园融资问题,创业园建设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留英生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吕雯慧[7](2012)在《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历史考察(1987-2010)》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1987年到2010年间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合作开展的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其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及其对策,揭示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合作推进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内在发展逻辑与影响因素,反映了当代中国特殊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生动侧面。论文的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以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的交接仪式为切入口,采用白描的手法介绍了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的工作环境和日常的工作情况,展现了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交接仪式的现场,凸显了社会各界对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和徐白仑先生的评价,为下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第二章从纵向的角度,介绍了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试点阶段和大面积实验阶段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实践特色。第三章以中国随班就读发展面临的时代核心问题为重点,详细论证了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中的独特解决办法,为当代随班就读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第一节以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随班就读作为中国一种新的特殊儿童教育安置形式所面临的必要性、可行性、试点经验推广等三个时代问题为核心展开了论述,总结了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实验阶段的历史经验。第二节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随班就读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质量保障、特殊教育体系完善、观念认识提升等三个时代问题为核心展开论述,总结了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大面积实验阶段的实践经验。第四章分析了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运作的外部组织群落和内部组织系统;提炼了影响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区域推进的五个主要因素——认识、资金、政策制订及行政执行力、专业程序及工具、舆论;彰显了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在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中的作用和推进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发展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张其林[8](2009)在《我国家电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家电行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从开始的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一个价值链条较齐全,规模庞大的重要行业。但行业的集中度相对发达国家水平仍然很低,竞争激烈,同时技术创新实力整体薄弱。面对这样的环境,家电企业已经认识到,以往纯粹的竞争关系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以合作共赢的观念,通过组建战略联盟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竞争需要。战略联盟的成功实施能给联盟成员带来巨大价值,但同时战略联盟的成功率比较低,这就有必要分析影响联盟稳定性的因素,找出应对之策。我国的家电企业出于分担成本与风险、开拓新市场、防止市场过度竞争和合理控制企业边界等原因做出实施战略联盟的决定。已经实施的战略联盟存在是否稳定的问题,战略联盟稳定性是指在所有合作伙伴共享有效协作关系的基础上,联盟能够成功运作和发展的程度。在对我国家电行业排名前五位企业的战略联盟进行研究后发现,我国家电企业战略联盟的不稳定率高达53%,而对这些联盟持续时间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家电企业战略联盟持续时间较短,联盟缺乏长远考虑。在此基础上,运用资源基础理论和社会困境理论,总结出了影响我国家电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一般因素:相互信任、联盟伙伴的选择、竞争与合作的平衡、企业文化的融合和特殊因素:缺乏合作意识和有效沟通、联盟管理人才欠缺、社会信用体系发育不良信用失序。针对这些因素,提高家电联盟稳定性需要采取以下关键措施:慎重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构建家电联盟的互信机制、创新联盟模式以保持竞争与合作的平衡、创建多层次的沟通桥梁以及促进企业文化融合。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家电企业在组建战略联盟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影响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联盟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战略联盟的成功率,使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获得切实的利益。希望本文有助于增强我国家电企业对战略联盟稳定性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对其战略联盟的具体实施带来帮助。

张咏[9](2009)在《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正呈现全新的发展趋势。通信行业与媒体、娱乐、金融、电子商务等行业的不断融合,促使通信企业的合作研发越来越广泛,多种合作研发组织模式出现在企业的合作研发项目中。但对于如何进行合作研发项目管理,在项目启动之前对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需要考虑哪些问题以及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产生哪些影响,需要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必要的研究。影响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技术因素,因为技术因素是合作研发的动因、目的,合作研发始终围绕着技术因素展开。本文聚焦于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分析关键技术因素与合作研发组织模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根据我国上市通信企业的实际样本数据,力图构建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影响的可借鉴模型。按照股权特点分类,合作研发组织模式可分为股权型合作研发和契约型合作研发。契约型合作研发组织具有组织柔性、动态性强、成本低风险小、形式广泛等优点,在通信行业合作研发中越来越流行。根据通信行业的技术特征及发展趋势,影响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关键技术因素主要有:技术目标的模块化程度、技术目标的产品特性、合作项目的技术层次、合作过程技术流向、合作项目技术创新程度等五个方面。在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单个技术影响因素的影响维度与合作研发组织模式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为了进一步验证影响维度与合作研发组织模式之间的关系,本文结合实际调查的我国38家上市通信企业的313个合作研发项目样本,运用LOGIT回归方法,对造成模式选择的影响维度进行回归分析,从而找出具有显着影响力的关键因子,并获得评价模型。通过模型的构建与拟合,技术因素中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有显着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技术目标的模块化程度、技术目标的产品特性、合作过程技术流向及合作项目技术创新程度。技术层次对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不够显着。本文的特色之处主要在于针对通信行业特点,聚焦于技术因素对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并构建与拟合出评价模型。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样本选取上仅限于上市通信企业,还有待于对未上市通信企业模式选择进行研究;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取上仅限于股权与契约型组织模式分类,还有待于对组织模式进一步细化,并研究虚拟研发组织、产学研组织等其他组织模式类型。

余建清[10](2009)在《我国区域传媒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空间视角全面审视了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状况,研究了传媒产业布局嬗变及其影响、传媒机构的跨地区经营以及竞争合作、传媒业的空间集聚与集群、传媒制度创新、传媒业的地区差距与区域协调战略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不同地区间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口因素、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因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区位因素上出现的巨大差异,导致我国传媒产业布局从按照行政区划的均衡分布逐步走向了按照市场规律的非均衡分布,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传媒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明显,区域分异是当前我国传媒产业在空间分布上的典型特征。传媒业布局的区域分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媒业发展,但由于传媒管理体制不成熟等原因,当前传媒业的区域分异状况还并未真正造就有利于传媒竞争和产业效率提升的市场环境,也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是当前传媒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传媒市场的行政分割制约了传媒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因此传媒业效率的提升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整合和构建区域传媒市场。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市圈的发展为区域传媒市场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从市场运行的微观机制看,整合区域传媒市场就是要让传媒机构实现跨地区发展;而在当前政策条件下,传媒跨地区发展的主要路径是依靠与异地传媒之间的合作竞争,传媒联盟就是其主要形式。传媒联盟在推进传媒竞合方而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机会主义是对联盟稳定性的主要威胁,因此,如何防范和治理机会主义是传媒联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传媒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导致了传媒产业的空间集聚和地理集中,最终形成传媒产业集群。由于产业集群具有集聚效应、外部效应以及网络效应,因此产业集群被视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我国传媒产业在经历了市场化、集团化等阶段之后,要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实施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是必然选择。当前,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空间集聚和地理集中,但是远未形成传媒产业集群,因此,培育传媒产业集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由于“分权让利”的改革措施使得地方政府成为一级独立的权益主体,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能对传媒制度创新施以影响。我国传媒制度创新表现为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传媒机构的三元博弈中,按照供给主导、中间扩散和需求诱致的“上、中、下”三结合方式,从微观、中观向宏观深入的渐进性边际调整过程。在现有政策框架内,推动我国传媒制度创新,让传媒跨地区经营真正具有现实操作性,可考虑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传媒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拉大可能对区域协调发展总体目标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应该尽快研究、制定并实施传媒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传媒业的区域协调的关键就是推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传媒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既需要构建传媒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又需要发挥西部地区传媒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二、北京理工大学与瑞典爱立信公司合作协议书签字仪式在京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理工大学与瑞典爱立信公司合作协议书签字仪式在京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2)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十年要闻回顾(2006-2016)(论文提纲范文)

2006.11——2007.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08.1——2008.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1.与奥运相关的设计项目
        2.其他重要科研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09.1——2009.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0.1——2010.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1.1——2011.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2.1——2012.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3.1——2013.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4.1——2014.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1.为APEC设计
        2.其他设计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5.1——2015.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1.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项目
        2.其他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6.1——2016.10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4)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工业化的起源与发展
        1.1.2 建筑工业化已经成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1.1.3 商业模式创新是实现建筑工业化技术价值转换的重要途径
        1.1.4 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商业模式创新的现实诉求
        1.1.5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辨析
        2.1.1 建筑工业化相关概念
        2.1.2 商业模式相关概念
    2.2 建筑工业化和房地产商业模式创新二者关系辨析
        2.2.1 二者理论层面联系: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
        2.2.2 二者现实层面联系:相互作用和协同发展
    2.3 建筑工业化相关研究综述
        2.3.1 文献梳理方法
        2.3.2 建筑工业化相关文献定量分析
        2.3.3 建筑工业化主要研究方向评述
        2.3.4 建筑工业化研究展望
    2.4 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研究综述
        2.4.1 文献梳理方法
        2.4.2 商业模式创新相关文献定量分析
        2.4.3 商业模式创新主要研究方向评述
        2.4.4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展望
    2.5 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2.5.1 经济租金理论
        2.5.2 价值链理论
        2.5.3 技术创新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房地产企业商业模式分析框架构建
    3.1 房地产行业商业模式分析框架提出的原则与方法
        3.1.1 房地产行业商业模式分析框架提出的原则
        3.1.2 研究方法
    3.2 国内外现有商业模式分析框架评述
    3.3 房地产商业模式分析框架的提出
        3.3.1 基于价值理论的房地产商业模式定性分析框架
        3.3.2 房地产商业模式定量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房地产企业主流商业模式聚类分析
    4.1 商业模式分类领域的研究基础
    4.2 房地产企业主流商业模式分析研究方法
        4.2.1 样本选择
        4.2.2 数据来源
        4.2.3 聚类方法与工具
    4.3 房地产企业主流商业模式聚类结果与案例分析
        4.3.1 最优聚类类别数确定
        4.3.2 聚类结果与案例企业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房地产商业模式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5.1 商业模式创新动力机制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5.1.1 动力机制理论基础
        5.1.2 商业模式创新动力机制相关研究
    5.2 研究假设的提出
    5.3 研究方法
        5.3.1 评价指标开发
        5.3.2 数据来源
        5.3.3 数据分析
    5.4 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房地产商业模式创新动力机制分析结果
        5.4.1 结构有效性分析
        5.4.2 测量模型
        5.4.3 结构模型
        5.4.4 中介效应
    5.5 结果讨论
        5.5.1 商业环境方面
        5.5.2 企业家认知方面
        5.5.3 商业模式创新方面
    5.6 本章小结
6 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房地产商业模式创新指导框架构建
    6.1 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与方法领域的研究基础
    6.2 研究设计
        6.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6.2.2 研究对象的确定
        6.2.3 资料收集的方法与选择
        6.2.4 分析工具
        6.2.5 资料分析步骤
        6.2.6 信度与效度
    6.3 万科集团在建筑工业化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过程的识别与分析
        6.3.1 万科集团建筑工业化历程
        6.3.2 万科集团商业模式结构的概念节点
        6.3.3 万科集团商业模式创新时点分析
        6.3.4 万科集团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分析
    6.4 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指导框架的建立
        6.4.1 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模型
        6.4.2 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指导框架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房地产企业商业模式聚类分析原始数据
    B. 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房地产开发商业模式创新动力机制调研问卷
    C. 万科商业模式访谈问题
    D. 扎根分析原始数据
    E.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F.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5)中澳能矿资源合作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基础文献
        1.2.2 中国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论文架构
2 中澳能矿产业政策变迁
    2.1 中国能矿产业政策变迁
    2.2 澳大利亚能矿产业政策变迁
3 中澳能源产品贸易
    3.1 煤炭
        3.1.1 中澳煤炭贸易基础
        3.1.2 煤炭:中澳能源贸易重头戏
        3.1.3 影响因素与合作建议
    3.2 石油
        3.2.1 中澳石油资源禀赋与生产消费概况
        3.2.2 中澳石油贸易实践
        3.2.2.1 原油
        3.2.2.2 液化石油气
    3.3 液化天然气
        3.3.1 中澳液化天然气贸易条件
        3.3.2 液化天然气:中澳能源贸易新领域
        3.3.2.1 大鹏项目:中澳天然气合作先锋和典范
        3.3.2.2 高庚谈判:中澳天然气合作失败案例
        3.3.2.3 中澳天然气合作迈上新台阶
        3.3.3 影响因素
        3.3.3.1 市场供需与燃气价格的波动
        3.3.3.2 供应商、消费者之间的多方博弈
        3.3.3.3 澳大利亚国内的挑战
        3.3.3.4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发展
    3.4 铀矿
        3.4.1 中澳铀矿贸易背景
        3.4.1.1 国际铀矿与核电产业
        3.4.1.2 中国铀矿资源与核电业发展
        3.4.1.3 澳大利亚铀矿业与弃核能政策
        3.4.2 铀矿:中澳能源贸易另一新领域
        3.4.3 挑战与前景
4 中澳矿产品贸易
    4.1 铁矿
        4.1.1 中澳铁矿贸易基础
        4.1.2 铁矿:中澳矿产贸易先驱和支柱
        4.1.2.1 贸易关系的开启和相互依赖的初步形成(1973~1999)
4.1.2.2 21世纪初期中澳铁矿贸易的飞速发展
4.1.3 激烈的价格之争
    4.2 铜矿
        4.2.1 中澳铜矿贸易动因
        4.2.2 中澳铜矿贸易实践
    4.3 铝矿产品
        4.3.1 中澳铝矿产品贸易条件
        4.3.2 中澳铝矿产品贸易实践
        4.3.2.1 铝土矿
        4.3.2.2 氧化铝
        4.3.2.3 铝
        4.3.3 挑战与机遇
5 中国对澳大利亚能矿业投资
    5.1 外国对澳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5.2 中国企业在澳投资背景
        5.2.1 澳大利亚矿业投资环境
        5.2.2 中国大举投资澳矿的内因和外因
    5.3 澳大利亚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制度
        5.3.1 澳大利亚外国投资政策总体原则
        5.3.2 澳大利亚外资审批制度框架
        5.3.2.1 外资审批政策和法律框架
        5.3.2.2 外资审查机构——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
        5.3.3 六点准则和新版“外国投资政策”
    5.4 中国投资澳矿历程
    5.5 中国投资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挑战
        5.5.1 双方的误解
        5.5.1.1 澳方对中方的误解
        5.5.1.2 中方对澳方的误解
        5.5.2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验不足
        5.5.3 投资目标企业的债务风险
        5.5.4 澳环保与原住民保护政策带来的挑战
        5.5.5 来自其他投资者的竞争
    5.6 能源技术合作投资
        5.6.1 中澳能源技术合作背景
        5.6.1.1 相似的能源消费结构与共同的目标
        5.6.1.2 双方政府的政策鼓励与资金支持
        5.6.1.2.1 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和发展规划
        5.6.1.2.2 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和发展规划
        5.6.1.3 丰沛的资源与优势互补
        5.6.2 中澳能源技术合作机制
        5.6.3 中澳能源技术主要合作领域
        5.6.3.1 新能源领域的联合研究
        5.6.3.2 煤炭技术合作
        5.6.3.3 太阳能领域合作
        5.6.3.4 风能领域合作
6 结论
    6.1 中澳资源合作总体特征
    6.2 中澳资源合作对双方的意义
    6.3 中澳资源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6.4 中澳资源合作前景
参考文献
后记

(6)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概念辨析与界定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留英教育
        一、 海军留英教育
        二、 其他留英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留英教育
        一、 北洋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第三节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一、 建国初期留英生回国
        二、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三、 留英生群体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
    第一节 留英教育工作的启动
        一、 邓小平的指示及新时期留学工作的启动
        二、 首批留英生的派遣
    第二节 留学政策的演变
        一、 中国公派留学政策的演变及中英教育交流与合作政策的演变
        二、 英国的外国留学生政策及吸引留学生的措施
    第三节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 留英教育的演变
        二、 留英学生统计
        三、 留英生的学习与生活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执行——兼述典型的留英生群体
    第一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背景
        二、 包玉刚与“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第二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实施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留英生的选派
        二、 留英生群体分析
        三、 留英生的留学生涯
    第三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影响
        一、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正是这些人才提高了中国的科研水平,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留学教育模式(为以后留英教育提供了经验,加强了华人华侨的联系,发展了中英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留英生与中国的高等教育
    第一节 高等院校留英生群体分析
        一、 高等院校留英生回国原因分析
        二、 高等院校留英生情况介绍及其专业分析
        三、 高等院校留英生的群体特征
    第二节 留英生群体与高校发展
        一、 留英生与学科建设
        二、 留英生与高校教学
        三、 留英生与学术研究
    第三节 留英生与大学管理
        一、 留英回国的大学领导
        二、 留英校长与高校改革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留英生与中国科技
    第一节 留英生群体的科技创业
        一、 1980 年代的科技创业
        二、 1990 年代以后的科技创业
    第二节 留英生的重要科技角色
        一、 留英生与“863”计划
        二、 留英生与“973”计划
        三、 留英生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第三节 两院院士中的留英生
        一、 具有留英背景的院士群体统计
        二、 留英院士的科技贡献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留英生与人文社会科学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
        一、 留英生学科统计分析——以学科排名靠前的大学为中心
        二、 部份优秀留英生分析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留英生的成就
        一、 经济学与法学
        二、 历史学与社会学
        三、 哲学、文学及其它学科
        四、 留英生与当代艺术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留英生创业
    第一节 留英生的创业轨迹
        一、 留英生的早期创业
        二、 留英生创业的新时期
    第二节 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一、 深圳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二、 中关村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三、 其它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第三节 三个典型的留英创业者
        一、 张欣:优秀的留英创业人员
        二、 沈锟:回国卖鸡的留英双硕士
        三、 隋涛:一般的留英创业者
    第四节 留英生创业的评价
        一、 社会评价
        二、 政府评价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一节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及其对策
        二、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三、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学术腐败问题及其对策
    第二节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融资问题及其对策
        二、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创业园建设问题及其对策
    第三节 留英生面临的其它重要问题及其对策
        一、 留英生子女就学问题及其对策
        二、 留英生待业问题及其对策
    第四节 小结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7)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历史考察(1987-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已有研究成果分析
    三、概念界定
    四、徐白仑先生生平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的交接仪式
    一、交接的前夕准备
    二、金钥匙中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
第二章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试点实验
        一、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实验的历史背景
        二、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实验的实施
        三、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实验的特色
    第二节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大面积实验
        一、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大面积实验的历史背景
        二、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大面积实验的实施
        三、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大面积实验的特色
第三章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面临的时代问题
    第一节 改革视障教育,提升视障儿童的入学率
        一、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必要性的凸现
        二、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可行性与存在难题
        三、试点经验的推广与波折
    第二节 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质量保障与可持续发展
        一、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保障
        二、特殊教育体系的完善
        三、提升社会各界对特殊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的思想认识
第四章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运作的组织系统
    第一节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运作的外部组织群落
        一、外部组织群落的构成及关系剖析
        二、外部组织群落的功能分析
    第二节 金钥匙中心的组织建设与运作
        一、金钥匙中心的组织建设
        二、运作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项目的四大任务
        三、金钥匙中心的组织特色
    第三节 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影响因素
        一、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系统的层次划分
        二、影响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运作的中观因素分析
        三、金钥匙中心在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中的作用
        四、金钥匙中心推进区域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发展的意义
结语
    一、随班就读的思想认识
    二、随班就读的政策调适
    三、随班就读的推进策略
附录
    附录1 徐白仑先生的主要经历
    附录2 徐白仑先生所获荣誉
    附录3 1985-2010年金钥匙中心工作简要回顾
    附录4 崔永元《不过如此》节选
    附录5 襄垣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盲童教育的决定
    附录6 关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视障儿童教育“金锡匙工程”的通知
    附录7 黑龙江金钥匙工程齐齐哈尔示范县项目合作协议书
    附录8 希望是心灵的眼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我国家电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主要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我国家电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内涵
    2.1 企业战略联盟概述
        2.1.1 战略联盟概念
        2.1.2 我国家电企业进行战略联盟的动因
        2.1.3 我国家电联盟的类型
    2.2 我国家电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涵义
        2.2.1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涵义和实质
        2.2.2 战略联盟中机会主义行为的博弈分析
第三章 我国家电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现状
    3.1 联盟发展历程简述
    3.2 我国家电联盟的主要模式及典型实例分析
        3.2.1 中外联盟
        3.2.2 国内联盟
    3.3 我国家电战略联盟成败分析
第四章 我国家电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因素分析
    4.1 影响战略联盟稳定性的一般因素
        4.1.1 相互信任
        4.1.2 联盟伙伴的选择
        4.1.3 竞争与合作的平衡
        4.1.4 企业文化的融合
    4.2 我国家电企业战略联盟不稳定的特殊因素
        4.2.1 缺乏合作意识和有效沟通
        4.2.2 联盟管理人才欠缺
        4.2.3 社会信用体系发育不良信用失序
第五章 加强联盟稳定性的关键措施
    5.1 慎重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
        5.1.1 资源互补性准则
        5.1.2 相互依赖准则
        5.1.3 选择适合的而不是最好的伙伴
        5.1.4 明确伙伴间战略目标的冲突与适应性
        5.1.5 用层次分析法选择最合适的合作伙伴
    5.2 构建家电联盟的互信机制
        5.2.1 以规范为基础创建互信机制
        5.2.2 以过程为基础建立互信机制
        5.2.3 以动态学习为基础建立互信机制
        5.2.4 加强战略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5.3 创新联盟模式以保持竞争与合作的平衡
        5.3.1 坚持竞争中的合作
        5.3.2 明确联盟伙伴之间的关系
    5.4 创建多层次的沟通桥梁
        5.4.1 依据管理层级
        5.4.2 建立联盟的信息交流平台
    5.5 促进文化融合
        5.5.1 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5.5.2 在文化包容中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5.5.3 寻求联盟企业的文化创新
        5.5.4 建立良好的社会信任文化
        5.5.5 重视非正式组织在文化融合中的作用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产业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相关文献综述
    1.4 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1.5 小结
第二章 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的分类与特征比较
    2.1 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的分类
    2.2 通信行业股权型合作研发组织模式
    2.3 通信行业契约型合作研发组织模式
    2.4 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的特征比较
    2.5 小结
第三章 技术因素与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逻辑关系
    3.1 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的影响
    3.2 技术目标模块化程度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3.3 技术目标的产品特性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3.4 合作项目技术层次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3.5 合作过程技术流向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3.6 合作项目技术创新程度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评价模型的构建与拟合
    4.1 合作研发事件样本的选取
    4.2 合作研发事件变量维度的确定与赋值
    4.3 LOGIT模型的构建与拟合
    4.4 拟合结果评价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回顾与主要结论
    5.2 行业比较与论文特色
    5.3 结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我国通信业上市公司合作研发事件样本信息
附录2 我国通信业上市公司合作研发事件样本赋值

(10)我国区域传媒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阈:传媒业发展的空间维度
        一、区域:传媒业发展不能回避之"痛"
        二、空间:传媒产业学术研究的"缺席"
    第二节 关键词:核心概念的辩证与厘清
        一、区域与地区
        二、传媒与传媒产业
        三、区域传媒与区域传媒产业
    第三节 顺思路: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文章思路与框架结构
        二、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区域分异:我国传媒业发展的空间特征
    第一节 区域分异及其客观基础
        一、区域分异
        二、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第二节 传媒产业布局:媒介生态的空间考量
        一、产业布局和传媒产业布局
        二、我国传媒产业布局的嬗变
        三、区位因素:传媒产业布局嬗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我国传媒业空间发展的困境与难题
        一、效率问题
        二、公平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竞合与传媒机构的跨地区扩张
    第一节 区域传媒市场整合的时代背景
        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二、城市圈发展与区域传媒市场整合
    第二节 企业竞合的经济学解释
        一、竞争:传统经济学的研究主线
        二、竞合:当代企业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我国传媒竞合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传媒机构的跨地区扩张历程
        二、传媒联盟:传媒竞合的新阶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集群与传媒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一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传媒产业发展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二、传媒产业的集群效应
    第二节 产业集群:传媒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战略选择
        一、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二、发展产业集群,提升我国传媒产业竞争力
    第三节 我国传媒产业的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培育
        一、我国传媒产业的空间集聚
        二、我国传媒产业集群的培育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度创新与区域传媒产业发展
    第一节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
        一、制度、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二、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传媒制度变迁特征分析
        一、制度变迁顺序:微观、中观、宏观的渐次深入
        二、制度变迁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传媒机构的三元博弈
        三、制度变迁模型:供给主导、中间扩散、需求诱致的"上、中、下"三结合
        四、制度变迁路径:渐进性的边际调整
    第三节 区域传媒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
        一、区域传媒产业发展亟须传媒制度创新
        二、当前传媒制度创新的困境与难点
        三、传媒制度创新的路径突围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区域协调: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第一节 传媒产业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区域协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传媒业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的基础
    第二节 跨越式发展:西部地区传媒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梯度发展与跨越式发展
        二、西部地区传媒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三节 传媒产业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构建传媒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
        二、发挥西部地区传媒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三、传媒业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传媒产业布局嬗变及其影响
    二、传媒机构的跨地区经营以及竞争合作
    三、传媒业的空间集聚与集群
    四、传媒制度创新
    五、传媒业的地区差距与区域协调战略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北京理工大学与瑞典爱立信公司合作协议书签字仪式在京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十年要闻回顾(2006-2016)[J]. 周志,田君,赵毅平,徐璐. 装饰, 2016(10)
  • [4]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李凯健. 重庆大学, 2016(01)
  • [5]中澳能矿资源合作之研究[D]. 杨佩桦.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6]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D]. 赖继年. 南开大学, 2012(06)
  • [7]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历史考察(1987-2010)[D]. 吕雯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8]我国家电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D]. 张其林. 郑州大学, 2009(S1)
  • [9]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D]. 张咏. 复旦大学, 2009(S1)
  • [10]我国区域传媒产业发展研究[D]. 余建清. 武汉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北京理工大学与瑞典爱立信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