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试验方法

农田试验方法

一、农作物田间试验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辉[1](2021)在《水稻覆膜旱直播技术与装备研究》文中认为水稻直播是一种先进的轻简栽培技术,省水省力不减产,尤其是水稻旱直播。但水稻旱直播易受低温和草害影响,针对水稻旱直播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旱地水稻覆膜直播种植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水稻覆膜旱直播技术与装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微型垄沟可降解地膜覆盖集雨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水稻覆膜旱直播机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有:(1)微型垄沟可降解地膜覆盖集雨种植技术解决了白色污染并利用了自然降雨。对普通PE地膜与可降解地膜以及传统平作模式与微型垄沟集雨种植模式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两种种植模式均采用大小行距配置:大行距250 mm,小行距120 mm,微型垄沟的垄高即沟深为30-40 mm,在4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中微型垄沟可降解地膜覆盖集雨种植模式综合表现最佳,与平作无覆盖种植模式比较,提高土壤温度10.91-19.5%、发芽率6.54-78.46%、株高59.38%、叶面积45.21%、地上干物质量34.3%、地下干物质量54.41%和粮食产量14.28%。(2)离散元法是散粒物料模拟和装置设计的重要手段,仿真参数的精准度直接影响模拟结果的可信度。对本文设计中涉及的物料(石块、土壤和稻种)和机具间相互作用的离散元仿真参数进行了测量和标定,并采用手持式3D扫描仪进行颗粒模型的构建,提高了颗粒模型的精度,获得的仿真参数和仿真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穴直播机的作业过程,仿真结果与实际试验测试结果间的差异<10%,模型可靠,仿真结果可信。(3)提出的“微型铲+伸缩管”组合式播种方法实现了膜上开孔播种的功能,并有效减少了投种堵塞现象,降低了漏播和重播率,提高了播种质量。对装置的作业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完成了装置的理论计算和设计;滚筒直径为410 mm,12组微型铲和伸缩管均匀的分布在滚筒的圆周上,微型铲的长度为70 mm,装置入土后的重合度为2.7868,有效降低了滚筒作业时的滑移率,保证了穴距的稳定;并采用Solid Works Motion对装置的运动学进行了仿真分析。采用Design Expert进行Central Composite Design的三因素三水平的离散元仿真实验,以进一步探究装置的投种机理,构建了以播种深度为响应值,前进速度V、伸缩管伸出长度h1和斜切高度h2为变量的回归模型,根据农艺要求寻优得到最佳作业参数组合为V=0.5 m/s,h1=15 mm,h2=15 mm,该作业参数组合下的田间试验结果为穴距合格率、孔穴错位率、播种深度合格率、穴粒数合格率和空穴率分别为100%、4.84%、95%、83.33%和3.23%,符合行业标准要求,满足播种要求。(4)播种层土块破碎以及石块等硬物的排出,为播种和水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种床环境,设计的排石辊直径为210 mm,拨石齿长度为100 mm,拨石齿在排石辊上按照螺距为1200 mm,间距为40 mm均匀分布,石块由中间向两侧排出。利用Design Expert创建Box-Behnken Design试验组合,进行了离散元仿真试验研究,构建了石块排出率、排石速率、水平作业阻力以及扭矩为响应值的数学模型,3个因素对石块排出率、排石速率、水平作业阻力以及扭矩影响的重要性排序分别为入土深度>前进速度>旋转速度、入土深度>旋转速度>前进速度、入土深度>前进速度>旋转速度和入土深度>前进速度>旋转速度。寻优得仿真试验的最佳工作参数组合为前进速度V=0.5 m/s、入土深度H=61 mm和旋转速度n=110 r/min,在该组合条件下仿真试验得到石块排出率y1=85.65%,排石速率y2=35.47块/米,水平作业阻力y3=719.23 N,转矩y4=174.89 N·m,对该作业参数组合进行了田间试验验证,石块排出率为77.23%,该试验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模型可信。(5)覆土镇压是北方水稻旱直播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地膜的采光率,采用对行覆土的方式,并将排土环口改为镂空的排土孔,减少大的土块或石块落在种子上方,排土孔大小可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调整。以机组前进速度、覆土圆盘工作转角和覆土圆盘入土深度为因素,覆土量为响应值进行连续试验设计,构建覆土量模型,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进行各试验组覆土量信息的采集,对覆土量模型分析得各因素对响应值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覆土圆盘工作转角>覆土圆盘入土深度>机组前进速度。满足覆土量要求,机组前进速度为0.5m/s条件下求得的作业参数组合为覆土圆盘工作转角为21°,覆土圆盘入土深度为50 mm,此时覆土的膜边覆土合格率为93%,种孔覆土合格率为96%,均满足农艺和设计的目标要求。(6)为验证本文设计的穴直播机作业性能,进行了田间试验,播种时0-100 mm土层的平均土壤紧实度为133.18 k Pa,平均土壤含水率为15.35%,作业时机组的工作参数组合为机组前进速度为0.5 m/s,排石辊转速为110 r/min,入土深度为61 mm,伸缩管伸出长度为15 mm,田间试验结果为膜边覆土合格率为91.67%、穴距合格率为95.56%、孔穴错位率为4.26%、播种深度合格率为95.56%、穴粒数合格率为91.11%和空穴率为3.23%,满足使用要求。播种后23天采集出苗信息,以穴为单位,平均出苗率为76.73%。综上所述,微型垄沟可降解地膜覆盖集雨种植模式缓解了水稻直播面临的风险和白色污染,提高了自然降雨的利用率,同时增加了作物的产量;研制的水稻覆膜旱直播机达到了设计目标,满足了行业标准以及实际生产的农艺要求。

孙丰收[2](2021)在《虫螨腈及其代谢物在多种基质中残留检测方法建立及膳食风险评估》文中指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提升,我国居民对绿色、安全、高品质的农产品有了更高的需求,因而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虫螨腈因其低毒高效、活性显着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新型的吡咯类杀虫、杀螨剂品种之一,可有效替代传统高毒农药产品,其应用前景广泛。201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农药残留联合专家会议(JMPR)重新评估了虫螨腈残留物评估定义,将其代谢物溴代吡咯腈纳入虫螨腈膳食风险评估考虑,且溴代吡咯腈的毒性是虫螨腈的10倍,将代谢物纳入膳食评估势必会增加虫螨腈的膳食风险。目前我国虫螨腈的残留检测标准方法均未包含溴代吡咯腈的检测,溴代吡咯腈在我国处于未监测状态。随着虫螨腈产品广泛使用,建立虫螨腈以及溴代吡咯腈在多基质中残留检测方法,并结合目前我国虫螨腈的登记使用情况对虫螨腈进行膳食风险评估,明确虫螨腈的膳食摄入风险和溴代吡咯腈对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对于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和指导虫螨腈的登记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建立了虫螨腈和溴代吡咯腈在多种基质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农作物残留试验和市场样品残留监测,并在考虑了溴代吡咯腈的情况下对虫螨腈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以下为主要结果:1.建立了虫螨腈和溴代吡咯腈在蔬菜、水果、粮食、油料和茶叶中基于优化的Qu ECh ERS前处理方法的残留检测方法,在0.001~0.5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5,平均回收率为82~10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13.1%,方法定量限(LOQ)为0.01 mg/kg。方法的线性范围、相关系数、正确度、精密度和LOQ符合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标准要求。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去杂质能力强、前处理简单、通用性好和稳定性好等优点。2.选择虫螨腈登记最多的作物-甘蓝进行农作物残留试验,在辽宁、山西、北京、山东、上海、安徽、湖南、江西、广西、重庆、贵州和广东开展了最终残留试验;其中在北京、上海、湖南和广东同时开展残留消解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剂量为120g a.i./ha,施药间隔期7 d,喷雾施药2次,末次施药后14 d和21 d采集甘蓝样品。虫螨腈的最终残留量范围为<0.01~0.471 mg/kg,我国已制定虫螨腈在甘蓝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为1 mg/kg,结果表明未超限量;溴代吡咯腈的最终残留量<0.01 mg/kg;虫螨腈四地消解半衰期范围为2.15~5.37 d,消解较快。3.选择虫螨腈已登记的16种农产品,在泰安市区20个大型超市、小型超市和农贸市场采集320个样品,应用建立的残留检测方法对虫螨腈和溴代吡咯腈的残留情况进行了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样品中残留检出率为11.9%,残留超标率为0.31%,合格率超过99.5%,合格率较高。4.对虫螨腈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由于将溴代吡咯腈纳入虫螨腈膳食风险评估,虫螨腈的膳食风险概率由68.5%提高到69.5%,风险概率未超百。根据评估结果,我国目前虫螨腈的登记使用情况下,对一般人群的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风险概率略有提升,溴代吡咯腈对虫螨腈的膳食摄入风险贡献不大。但是随着虫螨腈推广使用,膳食风险性会有进一步的增加,69.5%的风险概率处于较高水平,虫螨腈的膳食风险性值得进一步跟踪和持续关注。

王新媛[3](2021)在《秸秆还田和化肥减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陕西关中平原作为我国粮食主要生产区之一,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为主要种植模式,作物秸秆还田是当地秸秆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为了能够给秸秆还田条件下以合理的氮肥管理措施,实现秸秆还田有机替代和作物稳产优质提供科学依据,在关中平原周至县和武功县两个试验点进行田间定位试验。其中周至县田间定位已持续9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玉米秸秆还田和不还田2个水平,副处理为5个不同施氮量,设置施氮水平分别为0(N0)、84 kg hm-2(N84,低氮肥用量)、168 kg hm-2(N168,当地推荐氮肥用量)、252 kg hm-2(N252,高氮肥用量)、336 kg hm-2(N336,超高氮肥用量),共10个处理,研究麦-玉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武功县田间试验设置了7个处理:农户模式-S(秸秆不还田)、农户模式、监控施肥模式、减氮模式、减磷模式、减钾模式、水肥一体化模式,研究了化肥减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试验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田间定位试验结果显示,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未显着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但秸秆还田和氮肥配施有增产能力。氮肥用量显着增加小麦产量。与N0相比,N84、N168、N252、N336分别增产18%、24%、29%和24%。但超高氮肥用量有减产风险。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有交互效应。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在氮肥用量为252 kg N hm-2和336 kg N hm-2时平均增产5%-6%,这主要归因于公顷穗数增加了5%-7%。2、田间定位试验结果显示,同一施氮水平下,秸秆还田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地上部吸氮量均无显着影响。无论秸秆还田与否,增加氮肥用量显着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地上部吸氮量。与N0相比,施用氮肥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幅为16%-33%,地上部吸氮量增幅为36%-72%。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的交互效应对地上部吸氮量有显着影响。秸秆还田和增加氮肥用量均显着增加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在N0、N84、N168、N252、N336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的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平均增加30%、7%、29%、20%、13%。与N0相比,N84、N168、N252和N336的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增加了73%、327%、610%和881%。在高氮肥用量下,秸秆还田可以增加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同一施氮水平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显着增加了土壤氮盈余。3、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虽未达到显着性差异,但是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同样,增加氮肥用量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增加的趋势。4、武功县化肥减施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与不施氮、磷、钾肥模式相比,农户模式-S、农户模式、监控施肥模式、水肥一体化模式均提高了冬小麦的产量。其中,水肥一体化模式下冬小麦获得最高产量8091 kg hm-2。与农户模式-S相比,农户模式冬小麦产量增加了3.2%。与农户模式相比,水肥一体化模式氮肥用量减少了50%,然而冬小麦产量增加了12%。与监控施肥模式相比,水肥一体化模式氮肥用量减少了40%,然而冬小麦产量增加了19%。对产量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可知,公顷穗数增加是冬小麦增产的主要原因。与不施氮、磷、钾肥模式相比,农户模式-S、农户模式、监控施肥模式、水肥一体化模式均增加了0-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农户模式下0-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

卢宇[4](2021)在《双U型棉花精量播种机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北作为棉花种植大省,传统的棉花覆膜播种易伤苗,蓄水能力低,保墒效果差,适合机采棉的配套播种机械匮乏。将全膜覆盖与垄沟播种相结合可实现节水、保墒、抗旱;双U型垄沟全膜覆盖棉花播种技术与机采棉收获农艺相配套,可满足机采棉农艺种植要求。本文设计了一种行距76cm、株距10cm的双U型棉花精量播种机,可一次性连续完成开沟、施肥、喷药、铺设滴灌带、平整土地、铺膜、播种、镇压等联合作业。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河北地区棉花精量播种技术的作业条件和机采棉农艺种植要求,进行了双U型棉花精量播种机整机设计,对勺轮鸭嘴式排种器、提土覆土装置、开沟器、排肥装置、土壤整平滴灌装置、镇压轮等关键的工作部件进行理论分析,确定了主要参数。(2)运用ANSYS软件对提土装置的挖土勺和排种器的成穴机构进行静力学分析,获得应变和应力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挖土勺最大应变为0.011mm,最大应力值为9.685MPa,小于材料Q235的屈服强度235MPa,挖土勺结构设计合理。定鸭嘴最大应变为0.059mm,动鸭嘴最大应变为0.161mm;定鸭嘴最大应力值为76.253MPa,动鸭嘴最大应力值为95.452MPa,均小于材料Q235的屈服强度235MPa,成穴机构结构设计合理。对传动轴进行模态分析,最小固有频率75Hz远远大于正常工作时的频率7Hz,因此,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发生共振的现象。(3)运用ADAMS软件对排种器在四种不同作业速度下进行运动仿真分析,得到作业速度为3km/h时,滑移量小,土壤扰动量相对较小,成穴效果好,确定为排种器最佳作业速度。分析了最佳作业速度下成穴机构上定点(定鸭嘴最边缘处一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在x、y方向的投影,以及成穴机构在工作过程中动点(动鸭嘴最边缘处一点)和定点相对距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为排种器的进一步改进提供理论依据。(4)以机组速度、动鸭嘴长度、种室内种面高度为因子,以播种合格率、株距变异系数、漏播率为指标对棉花精量播种机进行田间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播种机进行了性能试验,得到机组速度2.9km/h,动鸭嘴长度65mm,种室内种面高度130mm,此时播种效果最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合格率为96.9%,株距变异系数为7.1%,漏播率为1.6%。播种机工作稳定,播种效率高,适应性强,达到了设计要求。

许艳松[5](2021)在《GIS支持下的高原特色农业种植科学施肥的研究与服务平台建设》文中研究指明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区,地形地貌多以高原为主,其地貌形式限制了工业发展,农业已经成为了当地的重要基础产业。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根据云南的地形地势特点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密切结合我国当下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对云南做出准确的定位,因地制宜的提出了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发展战略,在科学、和谐、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可持续的、健康的高原特色农业种植服务平台具有长远而重大的意义与使命。本文系统研究了模糊数学、灰色系统、贝叶斯先验决策等相关理论,阐述了耕地质量评价、层次分析、模糊评价、模糊聚类、施肥体系、田间试验、区域施肥、精准施肥等方法和技术;针对高原特色农业种植对耕种地块质量评价、田间试验统计分析获取施肥效应函数系数、地块级高原作物精准施肥推荐等需求,利用农业部门的土壤测土基础数据、田间试验数据等资料,充分吸收全省农业部门多年田间试验资料,顾及地块前作氮磷钾肥施肥量,设计了基于灰色模型的精准施肥推荐算法;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农业种植服务平台,实现了作物的科学施肥推荐,方便指导农户开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科学种植,有效施用化肥,减少面源污染影响。研究工作和成果主要包括:(1)通过模糊评价、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等方法,根据土壤测试数据,实现了地块的耕地地力评价,为科学施肥推荐提供了有效的土壤条件支撑。(2)对目前农业部门的“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3414”田间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取实验区域作物相关种植参数,为作物肥料效应函数模型构建提供参数支撑。(3)建设施肥平台,综合地块耕地地力等级、前作耕种信息(氮磷钾施用量、作物产量等)、作物肥料效应函数模型等信息,重点研究了精准施肥函数模型。在平台中实现精准施肥和区域施肥的方法,可为指定地块作物种植提供氮磷钾的科学施用推荐及种植方法提供指导。

陈扬[6](2021)在《东北地区大豆田化学除草剂减量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东北地区大豆的种植面积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50%以上,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大豆在东北地区更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豆田中的杂草种类多、数量大制约着大豆的品质和产量,生产上为有效防除田间杂草,除草剂用量越来越多,由此导致的农药残留问题和药害问题时常发生,令人们担忧不已。为了减少高毒、高残留除草剂的使用,减少除草剂对作物、环境和生物等造成的危害,同时要在减少除草剂使用量的前提下保证大豆的品质与产量。本研究采用室内盆栽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法,通过大豆田中不同土壤处理除草剂混用、茎叶喷雾处理除草剂与桶混助剂混用两种措施,探究了东北地区大豆田除草剂减量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温室盆栽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法分别评价了混配组方的联合作用类型及其对大豆田杂草的防除效果。通过唑嘧磺草胺与乙草胺复配后的联合作用评价可知二者以1:20的质量比混用时对马唐、稗草和苘麻均具有增效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应该采用唑嘧磺草胺和乙草胺的推荐混配比例为1:20,其推荐剂量为1260 g a.i./hm2,施药液量450 L/公顷;与常用除草剂40%扑·乙合剂相比,在用药量减少30%的基础上,鲜重防效提高了6.6%;通过温室盆栽法筛选得到的唑嘧磺草胺与乙草胺复配组方可有效控制大豆田中杂草的为害,且对大豆安全。2.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法从四种助剂中筛选出对乙羧氟草醚防除阔叶杂草具有增效作用的助剂GY-T1602,并在田间进行验证其防效和对大豆的安全性。通过盆栽试验发现添加0.3%桶混助剂GY-T1602后可显着提高乙羧氟草醚对苘麻的鲜重防效,其EC90值由121.38 mg/L降至55.29 mg/L,增效比为54.45%;田间喷雾时添加0.3%桶混助剂GY-T1602可极大提高乙羧氟草醚对苘麻等一年生阔叶杂草的防效,减少乙羧氟草醚用量40%以上;在茎叶喷雾处理除草剂烯草酮、精喹禾灵中加入桶混助剂GY-T1602后对大豆田禾本科杂草的防效无明显差异,在用量上减少了30%,防效没有降低,反而会提高;添加0.3%桶混助剂GY-T1602后对田间大豆安全,不会产生药害,田间作物的株高和叶龄均无明显变化,产量会提高。综上所述,土壤喷雾处理除草剂唑嘧磺草胺和乙草胺适宜配比为1:20,推荐田间用量为1260 g a.i./hm2,每公顷施药液量450 L,在播后苗前可有效防除大豆田一年生杂草,与农户常用40%扑乙合剂相比,可减少40%的用药量;在茎叶喷雾除草剂乙羧氟草醚、烯草酮、精喹禾灵中加入0.3%桶混助剂GY-T1602,可在减量30%以上的基础上,极大提高对大豆田一年生杂草的防效。

赵金[7](2021)在《一年两熟区小麦密行种植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区域分布广泛,产量位居粮食作物第二,保证其高产、稳产,对维护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播种质量差,由于排种器结构导致播种均匀性差,拥挤的小麦形成“疙瘩苗”,使小麦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而漏播导致麦田出现缺苗断垄现象;小麦播种机现有传动机构导致播种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容易出现打滑现象,影响播种效果,且作业效率低,镇压效果差;目前的小麦排种器进行高速作业还会出现充种困难的问题。其次,黄淮海地区采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小麦生产中由于冬前积温不足导致小麦分蘖不足,从而影响小麦亩穗数,限制了小麦产量的提高。再次,生产中存在农机农艺融合不充分的问题。通过对种子进行力学分析,对排种器进行了结构设计,应用EDEM离散元软件和Design-Expert 8.0.6软件进行了仿真试验,完成了差速充种沟式小麦排种器参数的优化。将优化后的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进行了台架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当转速为60r/min,弧形挡板固定在排种器端盖上,充种沟隔板间长度、充种沟宽度、充种沟高度分别为8.00、6.00、5.00mm,弧形挡板凸起斜度为42.68°时,粒距合格率为81.67%,重播率为12.50%,漏播率为5.83%,排种器排种均匀性变异系数为32.32%,结果与仿真试验结果一致。小麦密行播种机采用了创新研制的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该排种器利用差速原理提高了充种率,采用种沟内设置隔板实现了单粒排种。对采用该排种器的7.5cm行距小麦播种机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与仿真试验以及台架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小麦密行播种机可实现小麦定行距、定株距、定播深的精量播种,减少小麦苗期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小麦冬前分蘖数,同样水肥条件下可实现增产效果。通过力学分析、结构分析等方法分别对整机结构、开沟装置、驱动装置以及对行镇压装置进行了设计、计算。试制完成的小麦密行播种机通过田间试验表明:7.5cm行距的小麦密行播种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通过性;经田间试验测得粒距合格率、重播率、漏播率、合格粒距变异系数、播种深度合格率均符合标准。优化后的小麦密行播种机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前提下,田间实测作业行驶速度可达8.46km/h,提高了播种效率。采用小麦密行种植技术,可实现冬前封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越冬后可以提高土壤含水率:7.5cm行距小麦地0~60cm 土壤含水率的平均值为9.12%,对照15 cm行距小麦地土壤含水率平均值为8.24%。通过随机抽取样点取样查苗可知,7.5cm行距种植小麦,可使小麦分蘖个数、次生根条数、干物质重以及产量的值均优于对照15cm行距小麦,经小麦田间实收测产结果表明:7.5cm行距较15cm行距小麦增产9.22%。文中通过多年多点对小麦密行播种机进行田间试验,统计增产量分布情况,初步探索了小麦密行播种机随经纬度变化的增产规律。文中针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由于积温原因造成小麦冬前分蘖不足,进而影响产量的问题,提出并验证了小麦密行种植技术,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了小麦密行种植的增产机理,验证了“缩行均株”小麦播种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小麦个体生长优势,具有“以光补温”的理论效果。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证明小麦密行种植技术具有增加小麦冬前分蘖个数,提高产量的显着效果。针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提出了“小麦8密1稀播种+玉米对行免耕播种”技术模式,通过利用导航技术可实现精准对行,既可以减少玉米播种作业时机具因破除根茬造成的多余动力损耗,又可以减少机具对土壤的扰动,对提高播种一致性和保持土壤水分有积极作用。通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导航拖拉机、无人驾驶拖拉机进行田间对行播种的玉米播深一致性变异系数为7.26%。

戚迎龙[8](2020)在《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亏水调控机制及其模拟研究》文中指出由于西辽河流域农业用水量的逐年增加,导致地下水超采的问题日益突出,必然要求限制农业水资源的使用,而推行节水优先的用水理念,要求有适宜的灌溉技术配合科学合理的水分调控手段才能兼顾稳产和节约农业水资源。基于当地的背景和需求,围绕西辽河流域玉米灌溉技术的优选、分阶段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及水分消耗利用的调控机制、农业水模型比选及使用过程中的参数敏感性和模拟精度问题,开展了田间试验和模型模拟研究,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覆膜提高了玉米生育前期及快速生长期的叶面积指数,缩短了群体冠层发育时间。在播后75d内提高了 1m 土层贮水量达3.9%~15.7%,冠层发育完全后接近或小于裸地。土壤热增减随水分供应与消耗呈现交替循环的波动性,覆膜明显增加了生育前期及快速生长期土壤温度,5cm 土层75d多得到44.92℃的日均地积温,显着表现在井灌水和降雨后至地温回升期,能稳定地温振幅且在土壤冷凉时获得更多的地积温。综合效益分析得出膜下滴灌仅技术效果得分最高,而覆土浅埋滴灌获得经济效益最高分0.369和环境效益最高分0.577使其总分1.012排序第一,优选为适宜的灌溉技术。(2)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参数±10%变化时全生育期土壤蒸发量E、作物蒸腾量T、蒸散量ET最大值较最小值分别高18.72%、25.37%、19.9%。模拟E的敏感参数为土壤表层可蒸发水量TEW、生长中期基础作物系数Kcb(mid),其全局敏感性指数为0.662、0.321,是不敏感参数均值的33.6~69.4倍。模拟T的敏感参数为根系不受水分胁迫的临界土壤贮水量Wj、Kcb(mid)、田间持水量Wfc,其敏感性指数为0.569、0.485、0.455,是不敏感参数均值的34.5~43倍。(3)AquaCrop和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比较相似地表达了冠层发育到最大而未开始衰减期间玉米对土壤水分的消耗过程,而对快速生长期与后期1m 土层贮水量SWS的模拟差异大。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低估SWS的情形较多,AquaCrop模型多数情况模拟正负偏差分布较均匀而在SWS偏低时会高估。AquaCrop模型描述各生育期蒸散量ETstage因亏水情形而变化的能力略优于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2 模型模拟 ETstage 的均方根误差 NRMSE 分别为 8.158%~9.510%、5.980%~15.022%。AquaCrop的模拟精度总体略优,推荐为适宜于当地覆土浅埋滴灌的玉米水分管理模型。(4)分阶段亏水(0.6ETc)对玉米冠层覆盖度CC影响最小的情形是初期亏水(DI-α),不会影响生殖阶段的冠层水平。快速生长期亏水(DI-β)降低冠层快速发育期间CC的同时会持续影响至生殖阶段。中期亏水(DI-γ)会降低冠层维持在最大水平的持续时间而引起冠层早衰。初期及快速生长期连续亏水(DI-αβ)明显降低了生殖阶段CC。快速生长期及中期连续亏水(DI-βγ)削弱冠层的程度最深。相比全生育期充分灌溉FI,单阶段亏水降低了 3.27%~10.91%的最终生物量B,2阶段连续亏水减少B达16.84%~25.86%。分阶段亏水不同情形玉米籽粒产量Y由高而低排序为:DI-α、DI-β、DI-γ、DI-αγ、DI-αβ、DI-βγ,初期亏水不显着影响籽粒产量。初期或快速生长期亏水均能促使更多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籽粒,而生殖阶段亏水会降低收获指数HI,不同情形2阶段亏水均降低了HI。快速生长冠层期间亏水会持续影响到中期蒸散量ETmid,会削弱生殖阶段蒸腾能力,而初期亏水并不降低ETmid。初期亏水对生育期总蒸散量ET影响程度最小,冠层快速生长期间或生殖过程的单个生育阶段亏水均显着降低了 ET。相比充分灌溉FI,相邻2阶段连续段亏水处理DI-αβ、DI-βγ降低了10.40%~12.32%、12.01%~13.14%的ET。初期亏水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显着高于单阶段亏水发生在生殖阶段的WUE,2阶段连续亏水对Y和WUE均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快速生长期及中期连续亏水的WUE最低。生长初期0.6ETc的亏水可做到节水增效稳产,是最佳的分阶段亏水调控方式。(5)AquaCrop模型原始参数不能有效描述不同分阶段亏水情形对作物系统产生的变化,本研究校准取得的一套修正模型参数可获得较好的模拟精度,各项模拟指标的平均绝对误差比原始参数低25.39%~67.08%。模型对CC、Bi(随时间变化的生物量)测量值较低和较高时模拟精度高,而对CC快速变化阶段模拟误差大,在茎叶快速生长的前半段会明显高估生物量。模拟充分灌溉CC的NRMSE为7.523%~9.865%,模拟单阶段、相邻2阶段连续亏水CC的NRMSE分别为6.395%~18.714%、11.935%~19.537%;模拟Bi时充分灌溉、单阶段亏水、相邻2阶段连续亏水的NRMSE分别为 10.718%~11.810%、12.852%~20.372%、17.588%~26.033%。AquaCrop 模型对全生育期充分灌溉情形模拟效果更好,而有水分亏缺时误差增大,2阶段连续亏水情形下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状况的模拟精度明显降低,模型使用时须注意此缺点而避免决策失误,此模型描述生物量与作物蒸腾的关系及水分亏缺的响应程度方面仍须从机理方面做出改进。

温翔宇[9](2020)在《高地隙变量配混施肥装置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田间管理作业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我国在高杆作物田间管理环节装备缺乏、功能单一,传统的作业装备存在地隙较低,难以在作物生长的中后期进地作业,制约了田间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短板之一。采用高地隙作业装置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高杆作物中后期的追肥问题,设计了与高地隙底盘配套的精量配混施肥装置,该装置采用侧深施肥的策略,将氮磷钾三种肥料按需求实时配比后,排施至作物根系附近的土壤中,提高肥料利用率;为适配宽幅、高效的作业需求,同时避免肥箱过长造成高地隙底盘重心不稳,采用气力集排式施肥方案。本文对集排式施肥装置关键部件进行设计,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等方法和手段,研究关键部件作业质量影响规律,最后集成关键部件对精量配混施肥装置进行整机试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颗粒肥料离散元仿真摩擦因数标定方法研究应用离散元法分析离散物料与农机执行机构的交互作用,可以取得试验研究无法得到的颗粒运动信息,目前对于颗粒物料的参数标定方法多多采用单一方法来标定多个接触参数,导致仿真与试验结果存在较大误差,针对上述问题,对分体圆筒法、倾斜法、抽板法和斜面法4种颗粒特性测试方法进行Plackett-Burman多因素显着性筛选试验,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测试方法影响测量结果的显着因素与因素显着程度。根据分体圆简法、倾斜法和斜面法的方差分析结果,提出一种基于颗粒物料整体特性的摩擦因数标定方法,将仿真试验与真实试验相结合,依次标定出尿素颗粒与PVC材料间静摩擦因数为0.41,颗粒间静摩擦因数为0.36,颗粒间滚动摩擦因数为0.15。将所标定的摩擦因数采用无底圆筒法进行验证试验,休止角仿真试验结果为30.57o,真实试验结果为31.74o,相对误差为3.69%,不同含水率下的实际试验休止角与所标定摩擦因数下的仿真休止角相对误差均不大于4.59%,仿真试验结果与真实试验结果无显着差异,验证了所标定摩擦因数的准确性。(2)基于EDEM-Fluent耦合的颗粒肥料悬浮速度测定为提供气力施肥装置的设计参考依据,以大颗粒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3种颗粒状化肥为试验对象,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和离散元法耦合的方法对物料悬浮速度进行数值模拟,采用Lagrangian模型进行气固两相流耦合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大颗粒尿素悬浮速度7.21-12.97m/s,磷酸二铵悬浮速度7.68-12.48m/s,硫酸钾悬浮速度11.09-18.15m/s。通过台架试验测定大颗粒尿素悬浮速度6.68-12.48m/s,磷酸二铵悬浮速度7.22-11.96m/s,硫酸钾悬浮速度9.46-17.81m/s,相对误差分别为5.3%、5.1%、7.2%。在颗粒肥料体积分数1%、3.5%、6%、8.5%时,分别测定肥料颗粒群的悬浮速度,结果表明,颗粒群悬浮速度随着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在不同的颗粒肥料体积分数下,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比值近似为常数,其原因为颗粒球形度对悬浮速度的影响,标定得大颗粒尿素悬浮速度修正系数0.90,磷酸二铵悬浮速度修正系数0.96,硫酸钾悬浮速度修正系数0.84。基于流固耦合的颗粒悬浮速度仿真有较高的准确度,验证了基于EDEM-Fluent气固两相流耦合仿真测定物料悬浮速度方法的可行性。(3)基于离散元法的气力变量配比施肥装置设计为提高肥料利用率,设计变量配比施肥装置,实现氮磷钾3种肥料按需实时配比排施,基于离散元法,分析施肥管倾角对大颗粒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输送能力的影响,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施肥管倾角大于50o时,肥料在施肥管中的输送效率满足最大施肥量条件下排肥器的排肥速率,根据经典文丘里管设计方法对风送输肥管进行设计,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和离散元法耦合的方法,研究输送气速对施肥量误差的影响,试验发现随着输送气速的增加,排施在目标区域的肥料质量逐渐增加,实际总施肥量与目标总施肥量之间的误差逐渐减小,同时大颗粒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的施肥误差均逐渐减小,但当输送气速大于30m/s时,硫酸钾施肥误差逐渐增大,并且总施肥量误差降低效果并不显着,因此,输送气速30m/s为最经济风速。对气力变量配比施肥装置进行样机试制,并进行田间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单一肥料施肥量误差控制在5.33%以内,总施肥量误差不超过4.66%,3种肥料混合均匀度均大于94.4%。(4)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的设计与试验基于静电感应原理,设计了固体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由于肥料颗粒与空气、排肥管管壁以及自身之间的摩擦、碰撞,使肥料颗粒携带了电荷,在肥料颗粒下落的过程中,环形电极被其感应出了微弱的等量异号电荷,最后由电流放大电路输出与之相对应的感应电流。以大颗粒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感应电流与颗粒肥料质量流量的标定研究,并进行了三种肥料检测精度的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三种肥料的平均测量误差分别为3.9%,5.1%,5.9%,误差的标准差分别为5.21,7.98,11.29。统计分析显示,三种肥料的测量误差符合正态分布,其数学期望分别为3.74%,4.93%,5.22%。本文研究的固体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可以满足固体颗粒肥料质量流量实时检测的需求,并为变量施肥闭环控制的研究提供参考。(5)气力集排式配混施肥装置设计与试验为满足玉米生长中后期的追肥需求,设计一种与高地隙底盘配套使用的精量配混施肥机。采用气力集排式施肥方案,设计抛送式混肥器将变量配比施肥装置排出的氮磷钾3种肥料通过电机驱动叶片旋转进行混合,并输送至内部被设计成锥形结构的肥料分配器。通过计算机流体动力学和离散元耦合法对分配器排肥口倾角、分配器上端波纹管的结构和布置方式进行仿真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当排肥口倾角为45o时,其综合性能最优;肥料分配器上端需布置一段长度至少为570mm的垂直波纹管,从而避免了肥料颗粒流因压力差的作用而粘附在管壁上。2019年6月,对该机进行了田间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该机的施肥量误差为2%,总施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为2%,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3%,施肥装置可满足高杆作物中耕时期的追肥需求。

孔顺[10](2020)在《多介质中胺鲜酯的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胺鲜酯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由于其增产增质效果明显,近年来使用量逐渐增加。但是,环境介质中胺鲜酯最大残留限量以及环境行为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有必要建立有效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开展残留试验。本论文建立了多介质中胺鲜酯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土壤、水-沉积物系统降解试验和苹果田间试验的样品检测,探讨胺鲜酯在多介质中的残留降解和消解规律,为胺鲜酯的环境安全评价和在农作物上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气相色谱-FID测定水、土壤和沉积物中胺鲜酯残留量的方法。分别以丙酮或二氯甲烷为提取溶剂,并对提取液浓缩定容。经方法验证,胺鲜酯标准溶液在2.5~1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7,三种介质中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7.5%~98.8%、70.4%~73.3%和90.9%~104.4%,对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7.8%~13.2%、7.0%~9.5%和3.8%~6.5%,检出限(LOD)分别为0.02 mg/L、0.08 mg/kg和0.03 mg/kg。建立了气相色谱-EI-质谱联用测定鱼体和苹果中胺鲜酯残留量的方法。鱼体以乙腈为提取溶剂,提取液浓缩定容后检测;苹果以加热纯水为提取溶剂,使用二氯甲烷对纯水-苹果混合物进行萃取,萃取液浓缩定容后检测。经方法验证,鱼体和苹果试验用胺鲜酯标准溶液在0.01~5.0mg/L和0.005~1.0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分别为0.998和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6.8%~108.2%和74.4%~86.5%,RSD分别为7.6%~10.0%和3.8%~5.2%。LOD分别为0.003和0.0024 mg/kg。建立了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苹果和稻谷中胺鲜酯残留量的方法。经方法验证,胺鲜酯标准溶液在0.001~0.2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2,苹果中平均回收率为102.1%~106.8%,RSD为6.6%~10.1%,LOD为0.0024 mg/kg。稻米、稻壳和稻秆中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4.1%~88.5%、99.5%~106.4%、82.1%~89.5%,RSD分别为7.3%~9.4%、7.2%~9.5%和5.6%~13.1%,LOD分别为0.0024、0.0033和0.0033mg/kg。本论文所建立分析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均符合胺鲜酯残留分析要求。2.开展了积水厌气条件下土壤中和好氧条件下水-沉积物系统中胺鲜酯的降解试验,结果表明,胺鲜酯在江西红壤、东北黑土和太湖水稻土中的降解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其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4、1.3和1.2 d,属于易降解性;在河流和湖泊水-沉积物系统中的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半衰期分别为0.11和1.1 d,也属于易降解性。在山西、安徽和天津苹果园中开展了苹果中胺鲜酯的残留消解试验和最终残留量试验,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其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8、2.0和6.3 d。最终残留量试验样品于末次施药后10、20和30 d采集检测,三地的规范残留试验中值STMR均为0.008 mg/kg。根据最终残留量进行了胺鲜酯的长期膳食摄入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在长期食用的情况下,胺鲜酯不会对我国一般人群的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并推荐安全间隔期为10 d。

二、农作物田间试验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作物田间试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覆膜旱直播技术与装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水稻机械直播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水稻机械直播技术研究进展
        1.2.2 国外水稻机械直播技术研究进展
    1.3 现有水稻旱地穴直播技术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微型垄沟可降解地膜覆盖集雨种植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地膜性能
        2.2.3 试验设计
        2.2.4 采样与测量
        2.2.5 统计与分析
    2.3 田间试验结果
        2.3.1 土壤温度
        2.3.2 发芽率
        2.3.3 幼苗生长
        2.3.4 产量
        2.3.5 地膜降解进程
        2.3.6 参数间相关性分析
    2.4 结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散元仿真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物料的本征参数测定
        3.2.1 含水率
        3.2.2 密度
        3.2.3 外形尺寸
        3.2.4 恢复系数
    3.3 物料颗粒模型构建
    3.4 物料离散元模型标定
        3.4.1 土壤和稻种休止角测定与离散元标定
        3.4.2 石块斜面试验与离散元标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稻覆膜旱直播机总体设计
    4.1 引言
    4.2 旱地水稻穴直播农艺要求
    4.3 设计原则
    4.4 总体方案设计
    4.5 整机传动方案
    4.6 工作原理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播种机理与装置研究
    5.1 引言
    5.2 播种装置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5.2.1 总体结构
        5.2.2 工作原理
    5.3 播种机理研究
        5.3.1 取种过程
        5.3.2 运种过程
        5.3.3 投种过程
    5.4 关键部件设计
        5.4.1 滚筒设计
        5.4.2 驱动滑道设计与仿真
        5.4.3 微型铲与伸缩管设计
        5.4.4 分种装置设计
        5.4.5 平行四杆机构设计
    5.5 电控系统设计
        5.5.1 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5.5.2 电控系统的组成
    5.6 基于EDEM的投种过程研究
        5.6.1 仿真模型与参数
        5.6.2 仿真试验设计
        5.6.3 仿真试验结果与分析
        5.6.4 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
        5.6.5 最佳参数组合
    5.7 田间试验
        5.7.1 田间条件
        5.7.2 数据采集
        5.7.3 试验结果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种床整理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6.1 引言
    6.2 种床整理装置的结构与设计
        6.2.1 总体结构
        6.2.2 工作原理
        6.2.3 驱动辊与拨石齿设计
        6.2.4 压槽辊设计
    6.3 基于EDEM的种床整理装置设计与优化
        6.3.1 仿真模型与参数
        6.3.2 仿真试验设计
        6.3.3 仿真试验结果与分析
        6.3.4 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
        6.3.5 最佳作业参数组合
    6.4 传动系统设计
        6.4.1 带轮减速系统设计
        6.4.2 单级锥齿轮减速系统设计
        6.4.3 单级圆柱齿轮减速系统设计
    6.5 田间试验
        6.5.1 试验条件
        6.5.2 数据采集
        6.5.3 数据分析与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覆土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7.1 引言
    7.2 覆土装置的结构组成与理论分析
        7.2.1 总体结构
        7.2.2 工作原理
        7.2.3 滚筒与带状螺旋设计
        7.2.4 排土孔尺寸与调整
        7.2.5 覆土圆盘的选型
        7.2.6 镇压轮的选择
    7.3 田间覆土作业模型构建
        7.3.1 试验设计
        7.3.2 试验方法
        7.3.3 数据采集
        7.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水稻覆膜旱直播机田间试验
    8.1 试验条件
    8.2 田间试验
        8.2.1 田间作业性能参数测定
        8.2.2 田间试验测定结果
    8.3 出苗情况测定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2)虫螨腈及其代谢物在多种基质中残留检测方法建立及膳食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虫螨腈简介
        1.2.1 虫螨腈物理化学性质
        1.2.2 虫螨腈代谢物简介
        1.2.3 虫螨腈国内外应用情况
    1.3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1.3.1 农药残留检测仪器分析
        1.3.1.1 高效液相色谱法
        1.3.1.2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3.1.3 气相色谱法
        1.3.1.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3.2 农药残留检测前处理技术
        1.3.2.1 固相萃取
        1.3.2.2 固相微萃取
        1.3.2.3 微波辅助萃取
        1.3.2.4 凝胶渗透色谱
        1.3.2.5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
        1.3.2.6 QuE ChERS前处理技术
    1.4 膳食风险评估
        1.4.1 膳食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1.4.2 膳食风险评估内容
        1.4.2.1 毒理学评估
        1.4.2.2 残留化学评估
        1.4.2.3 膳食摄入评估
        1.4.2.4 评估结论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溶液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虫螨腈及溴代吡咯腈残留检测方法建立
        2.2.1.1 仪器分析方法
        2.2.1.2 前处理方法
        2.2.1.3 检测方法验证
        2.2.2 虫螨腈在甘蓝上的残留试验
        2.2.2.1 供试农药
        2.2.2.2 田间试验地址、供试作物品种及试验类型
        2.2.2.3 田间试验设计
        2.2.2.4 田间施药
        2.2.2.5 田间样品采集
        2.2.2.6 田间样品制备、储存和运输
        2.2.2.7 田间样品检测
        2.2.3 市场样品监测
        2.2.3.1 市场样品采集
        2.2.3.2 采集样品检测
        2.2.4 虫螨腈膳食风险评估
        2.2.4.1 农药毒理学评估
        2.2.4.2 农药残留化学评估
        2.2.4.3 膳食摄入评估
        2.2.4.4 评估结果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前处理方法优化
    3.2 检测方法验证
        3.2.1 标准曲线及相关系数
        3.2.2 正确度、精密度和定量限(LOQ)
    3.3 残留田间试验样品检测
        3.3.1 虫螨腈在甘蓝中的最终残留结果
        3.3.2 虫螨腈在甘蓝中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
    3.4 市场样品检测
    3.5 虫螨腈膳食风险评估结果
4 讨论
    4.1 残留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
    4.2 虫螨腈在甘蓝上的残留试验
    4.3 市场监测状况
    4.4 膳食安全评价
5 结论
6 论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6.1 论文创新之处
    6.2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秸秆还田和化肥减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2.2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1.2.3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麦-玉轮作体系氮素平衡的影响
        1.2.4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4.1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
        1.2.4.2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土壤磷素和钾素的影响
        1.2.4.3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1.2.5 秸秆还田下不同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效应研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材料与方法
        2.3.1 试验地概况
        2.3.2 试验设计
第三章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3.1.3.1 冬小麦籽粒产量
        3.1.3.2 土壤硝态氮残留量
        3.1.3.3 籽粒含氮量及蛋白质含量
        3.1.3.4 氮平衡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调控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2.2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地上部吸氮量的影响
        3.2.3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3.2.4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麦-玉轮作体系表观氮素平衡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调控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3.3.2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调控小麦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
        3.3.3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调控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表观氮素平衡
    3.4 小结
第四章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分析
        4.2.1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收获后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2.2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收获后0-2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4.2.3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收获后0-2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3.2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秸秆还田下不同施肥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3.1 冬小麦产量
        5.1.3.2 土壤养分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分析
        5.2.1 秸秆还田下不同施肥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2.2 秸秆还田下不同施肥模式对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3 讨论
        5.3.1 秸秆还田下不同施肥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3.2 秸秆还田下不同施肥模式对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双U型棉花精量播种机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棉花播种农艺研究进展
        1.2.1 棉花全膜垄沟播种技术
        1.2.2 棉花精量播种技术
        1.2.3 棉花节水灌溉技术
        1.2.4 棉花高效施肥技术
    1.3 棉花精量播种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棉花精量播种机国外发展现状
        1.3.2 棉花精量播种机国内发展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双U型棉花精量播种机的总体结构设计
    2.1 双U型棉花精量播种机的性能要求
        2.1.1 种子的物理特性
        2.1.2 农艺要求
        2.1.3 双U型垄沟种植方式
    2.2 播种机总体结构设计
        2.2.1 整体设计原则
        2.2.2 播种机的结构设计
        2.2.3 传动路线设计
        2.2.4 工作原理
        2.2.5 主要技术参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U型棉花精量播种机关键部件设计
    3.1 排种器的设计
        3.1.1 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
        3.1.2 排种器理论分析
    3.2 提土覆土装置的设计
        3.2.1 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
        3.2.2 垄沟膜顶覆土量
        3.2.3 覆土装置的设计
        3.2.4 提土装置的设计
    3.3 开沟装置的设计
    3.4 排肥装置的设计
    3.5 土壤整平滴灌装置的设计
        3.5.1 土壤整平装置的设计
        3.5.2 滴灌装置的设计
    3.6 镇压装置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棉花精量播种机关键部件力学仿真分析
    4.1 挖土勺受力分析
    4.2 挖土勺的静力学分析
        4.2.1 导入模型
        4.2.2 网格划分
        4.2.3 模型固定与载荷施加
        4.2.4 结果与分析
    4.3 成穴机构的静力学分析
        4.3.1 定鸭嘴的静力学分析
        4.3.2 动鸭嘴的静力学分析
    4.4 传动轴的模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排种器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5.1 排种器的三维模型
    5.2 排种器的动力学仿真
        5.2.1 建立Adams几何模型
        5.2.2 添加约束、驱动和载荷
        5.2.3 计算仿真与结果处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田间试验
    6.1 试验目的
    6.2 田间试验的主要目标
    6.3 田间试验仪器与设备
    6.4 试验设计与方法
    6.5 性能评价指标
    6.6 田间试验结果
        6.6.1 单因素试验设计与分析
        6.6.2 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GIS支持下的高原特色农业种植科学施肥的研究与服务平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耕地地力评价研究进展
        1.2.2 测土配方施肥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
    2.1 理论及技术基础
        2.1.1 模糊数学
        2.1.2 灰色系统理论
        2.1.3 决策论
        2.1.4 贝叶斯先验决策理论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耕地质量评价
        2.2.2 施肥指标体系
        2.2.3 田间试验
第三章 关键技术及平台需求分析与设计
    3.1 地理信息系统
    3.2 耕地地力评价
    3.3 区域施肥
    3.4 精准施肥
    3.5 需求分析
    3.6 方案设计
        3.6.1 PC端和触摸屏端
        3.6.2 手机端
第四章 信息平台实现
    4.1 PC端
        4.1.1 系统主界面
        4.1.2 地力评价
        4.1.3 田间试验统计
    4.2 触摸屏端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论文涉及的主要代码

(6)东北地区大豆田化学除草剂减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大豆田杂草现状及化学防除
        1.1.1 大豆田杂草的特点及危害
        1.1.2 大豆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1.1.3 大豆田除草剂引发的问题
    1.2 除草剂减量技术研究进展
        1.2.1 除草剂减量的背景
        1.2.2 除草剂复配的研究进展
        1.2.3 桶混助剂的研究进展
    1.3 试验药剂概述
        1.3.1 乙草胺
        1.3.2 唑嘧磺草胺
        1.3.3 乙羧氟草醚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药剂
        2.1.2 供试杂草和作物
        2.1.3 试验材料
        2.1.4 试验仪器
        2.1.5 施药器械
        2.1.6 试验地基本概况
    2.2 试验方法
        2.2.1 种子催芽
        2.2.2 温室盆栽法
        2.2.3 田间药效试验
        2.2.4 施药方法
        2.2.5 除草剂混用的联合作用评价方法
    2.3 试验设计
        2.3.1 土壤封闭除草剂混用配方的筛选
        2.3.2 对茎叶喷雾除草剂具有增效作用的桶混助剂筛选
    2.4 调查及统计方法
        2.4.1 杂草防效调查方法
        2.4.2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2.4.3 作物安全性和产量调查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封闭处理除草剂混用配方的筛选
        3.1.1 唑嘧磺草胺与乙草胺混用的联合作用测定
        3.1.2 唑嘧磺草胺与乙草胺复配对大豆田杂草的防效
        3.1.3 唑嘧磺草胺与乙草胺复配对大豆安全性和产量调查
        3.1.4 土壤处理减量配方与常规处理的对比分析
        3.1.5 小结
    3.2 对茎叶喷雾除草剂具有增效作用桶混助剂的筛选
        3.2.1 四种助剂对乙羧氟草醚防除苘麻的防效
        3.2.2 四种助剂对乙羧氟草醚防除苘麻的增效比
        3.2.3 桶混助剂GY-T1602对乙羧氟草醚防除阔叶杂草的增效作用
        3.2.4 桶混助剂GY-T1602对茎叶喷雾除草剂防除禾本科杂草的增效作用
        3.2.5 桶混助剂GY-T1602与茎叶喷雾除草剂混用对大豆安全性和产量调查
        3.2.6 小结
    3.3 减量技术用药与常规处理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7)一年两熟区小麦密行种植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一年两熟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小麦冬前积温不足影响分蘖
        1.2.2 小麦播种质量差
        1.2.3 农机农艺融合不够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小麦播种机国内发展现状
        1.4.2 小麦播种机国外发展现状
    1.5 黄淮海北部地区种植方式
    1.6 小麦密行种植技术的提出
    1.7 研究内容及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设计
    2.1 小麦密行播种农艺要求
    2.2 排种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2.1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结构
        2.2.2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工作原理
    2.3 关键部件的设计
        2.3.1 充种沟的设计
        2.3.2 双边交替充种旋转轮盘直径的设计
        2.3.3 种沟隔板的分布
        2.3.4 投种片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参数优化
    3.1 种子在排种器内的受力分析
    3.2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优化
        3.2.1 虚拟仿真模型建立
        3.2.2 仿真参数的选择
        3.2.3 差速充种沟优化
        3.2.4 充种沟尺寸优化
        3.2.5 弧形挡板凸起斜度优化
        3.2.6 仿真试验
    3.3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台架试验
    3.4 台架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弧形挡板固定位置对排种均匀性的影响
        3.4.2 种沟尺寸对排种均匀性的影响
        3.4.3 弧形挡板凸起斜度对排种均匀性的影响
    3.5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田间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麦密行播种机的设计
    4.1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4.1.1 整机结构
        4.1.2 工作原理
    4.2 小麦密行播种机部件设计
        4.2.1 双圆盘开沟器的选用与设计
        4.2.2 双圆盘开沟器分布设计
        4.2.3 对行镇压轮的设计
        4.2.4 电控播种系统设计
        4.2.5 排种器减阻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麦密行播种机田间试验
    5.1 机具性能试验
        5.1.1 试验条件
        5.1.2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不同行距小麦苗期土壤含水率的对比
        5.3.1 黄淮海地区降雨规律
        5.3.2 土壤含水率对比
    5.4 不同行距小麦产量对比
    5.5 小麦密行播种机区域适应性试验
        5.5.1 随经度提高增产幅度较大
        5.5.2 随纬度提高增产幅度略小,但规律性较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小麦8密1稀播种+玉米对行免耕播种
    6.1 小麦—玉米对行播种
    6.2 无人驾驶作业机组参数
    6.3 机组田间行走路径规划
        6.3.1 机组转弯形式及其评价
        6.3.2 主要行走方法及工作行程率
    6.4 田间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8)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亏水调控机制及其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评价与优选
        1.2.2 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与水分利用的影响及其灌溉调控机制
        1.2.3 农业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1.2.4 基于双作物系数理论估算蒸发蒸腾量的模型模拟
        1.2.5 AquaCrop模型对作物-土壤系统的模拟
    1.3 小结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与试验方案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与方案
        2.2.1 地膜覆盖对滴灌土壤水热的调控及不同节水灌溉技术的评价优选
        2.2.2 模拟蒸发蒸腾量及田间土壤水分动态的模型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2.2.3 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水分亏缺调控机制的试验研究
        2.2.4 玉米覆土浅埋滴灌应用不同模型的精度比选
        2.2.5 AquaCrop模型对玉米分阶段亏水情形系统模拟与精度分析
    2.3 田间观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2.3.1 土壤基础理化性质
        2.3.2 玉米株高及冠层发育
        2.3.3 玉米地上生物量
        2.3.4 玉米氮磷钾养分含量
        2.3.5 土壤含水率
        2.3.6 蒸发蒸腾量
        2.3.7 土壤温度
        2.3.8 玉米籽粒产量
    2.4 模型与算法
        2.4.1 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
        2.4.2 AquaCrop模型
        2.4.3 拓展傅里叶幅度敏感性检验(EFAST)
    2.5 数据统计方法
        2.5.1 数据运算及统计指标
        2.5.2 模拟误差评价
3 覆膜对滴灌土壤水热的调控及玉米灌溉技术评价优选
    3.1 覆膜对玉米冠层发育及滴灌土壤水热的影响
        3.1.1 覆膜对滴灌玉米冠层叶片发育的影响
        3.1.2 覆膜对滴灌土壤1m土层贮水量的影响
        3.1.3 覆膜对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
        3.1.4 覆膜对滴灌土壤水热动态的影响
    3.2 西辽河流域玉米节水灌溉技术评价与优选
        3.2.1 技术优选方法与评价模型构建
        3.2.2 各评价指标值及数据规范化处理
        3.2.3 构造比较矩阵与判断矩阵
        3.2.4 矩阵计算与层次排序
        3.2.5 一致性检验
        3.2.6 各节水灌溉技术总得分及其综合评价
    3.3 小结与讨论
        3.3.1 讨论
        3.3.2 小结
4 覆土浅埋滴灌分阶段水分亏缺对玉米生长、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4.1 各生育阶段的蒸散发耗水量
    4.2 玉米冠层发育过程
    4.3 最终生物量、籽粒产量及其收获指数
    4.4 全生育期蒸散发耗水总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4.5 小结与讨论
        4.5.1 讨论
        4.5.2 小结
5 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参数及ET_0的气象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5.1 浅埋滴灌典型种植区参考作物腾发量ET_0的气象参数敏感性分析
        5.1.1 数据运算过程
        5.1.2 气象因子与ET_0的相关性
        5.1.3 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指数
        5.1.4 不同条件下ET_0的分布
    5.2 基于土壤蒸发与作物蒸腾的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5.2.1 模型运算所须的田间试验数据
        5.2.2 数据处理与敏感性检验运算流程
        5.2.3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指数
        5.2.4 敏感参数对土壤蒸发及作物蒸腾的影响
        5.2.5 土壤蒸发、作物蒸腾总量为最值条件下的耗水过程
    5.3 小结与讨论
        5.3.1 讨论
        5.3.2 小结
6 AquaCrop与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模拟土壤水及蒸散发的精度对比
    6.1 AquaCrop与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的参数化及精度评价指标
    6.2 不同模型模拟土壤水分的对比
        6.2.1 生育期土壤贮水量连续模拟值与离散测量值
        6.2.2 土壤贮水量模拟值和测量值的关系
        6.2.3 模拟土壤贮水量的误差评价指标
    6.3 不同模型模拟各生育阶段蒸散发耗水量对比
        6.3.1 蒸散发耗水量的模拟值和测量值
        6.3.2 蒸散发耗水量模拟值和测量值的关系
        6.3.3 模拟各生育阶段蒸散发耗水量的误差评价指标
    6.4 小结与讨论
        6.4.1 讨论
        6.4.2 小结
7 AquaCrop模型对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亏水调控的系统模拟与精度分析
    7.1 AquaCrop模型的参数化及精度评价指标
    7.2 AquaCrop模拟冠层覆盖度
        7.2.1 冠层覆盖度CC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7.2.2 冠层覆盖度CC模拟误差分析及变化趋势
    7.3 AquaCrop模拟生物量积累
        7.3.1 生育期内地上生物量Bi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7.3.2 生物量Bi模拟误差分析及变化趋势
    7.4 AquaCrop模拟总蒸散量和水分生产力
        7.4.1 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7.4.2 模拟误差分析及变化趋势
    7.5 AquaCrop模拟最终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收获指数
        7.5.1 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7.5.2 模拟误差分析及变化趋势
    7.6 小结与讨论
        7.6.1 讨论
        7.6.2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揭示了滴灌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的调控机制
        8.1.2 综合评价选出了适宜节水灌溉技术
        8.1.3 揭示了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水分亏缺的调控机制
        8.1.4 取得了模型全局敏感参数并探讨了玉米田蒸散发耗水结构变化的成因
        8.1.5 基于分阶段亏水试验对比了2个模型的模拟精度而选出适宜模型
        8.1.6 获得了一套适宜的作物-水模型参数并找到模型精度的变化规律
    8.2 本文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高地隙变量配混施肥装置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中耕追肥机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颗粒肥料离散元仿真摩擦因数标定方法研究
    2.1 颗粒肥料与施肥管物性参数
    2.2 颗粒肥料休止角测定方法
    2.3 基于EDEM软件颗粒肥料Plackett-Burman多因素显着性筛选试验
        2.3.1 建立仿真模型
        2.3.2 Plackett-Burman多因素显着性筛选试验设计
    2.4 肥料颗粒摩擦因数标定
        2.4.1 尿素颗粒与PVC间静摩擦因数标定
        2.4.2 尿素颗粒间静摩擦因数标定
        2.4.3 颗粒间滚动摩擦因数标定
        2.4.4 颗粒与PVC材料间滚动摩擦因数标定
        2.4.5 不同含水率下标定结果验证试验
    2.5 磷酸二铵和硫酸钾摩擦因数标定
        2.5.1 磷酸二铵摩擦因数标定
        2.5.2 硫酸钾摩擦因数标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EDEM-Fluent耦合的颗粒肥料悬浮速度测定试验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肥料颗粒悬浮速度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
        3.2.1 理论计算
        3.2.2 数值模拟
    3.3 肥料颗粒悬浮速度测定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离散元法的气力变量配比施肥装置仿真优化与试验
    4.1 气力变量配比施肥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
    4.2 关键部件结构设计
        4.2.1 肥箱容积的确定
        4.2.2 风送输肥管设计
    4.3 基于EDEM软件的肥料混合仿真试验
        4.3.1 试验材料物性参数
        4.3.2 试验模型建立
        4.3.3 仿真试验及结果分析
    4.4 基于EDEM-Fluent耦合的气力施肥仿真试验
        4.4.1 仿真模型建立
        4.4.2 不同输送气速仿真试验结果
    4.5 排肥器标定与田间试验
        4.5.1 肥料在不同排肥轴转速下的排肥量测定
        4.5.2 田间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的设计与试验
    5.1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的设计
    5.2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与对应的感应电流值标定
        5.2.1 搭建排肥试验台
        5.2.2 标定试验
    5.3 试验及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气力集排式配混施肥装置设计与试验
    6.1 气力集排式配混施肥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
    6.2 肥料分配器的设计
        6.2.1 肥料分配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6.2.2 肥料分配器结构参数
        6.2.3 肥料分配器气固耦合仿真
        6.2.3.1 肥料分配器排肥口倾角耦合仿真结果
        6.2.3.2 90o弯曲施肥管中颗粒运动规律
    6.3 抛送式混肥器的设计
        6.3.1 抛送式混肥器结构参数
        6.3.2 抛送式混肥器颗粒运动仿真
        6.3.3 抛送式混肥器流场仿真
    6.4 田间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1. 导师简介
    2. 作者简介
致谢

(10)多介质中胺鲜酯的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农药残留及其对环境影响
    1.2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2.1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确证
        1.2.2 仪器检测技术
        1.2.3 样品前处理技术
    1.3 胺鲜酯的残留研究进展
        1.3.1 胺鲜酯的基本性质及作用
        1.3.2 环境中胺鲜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3.3 胺鲜酯残留动态研究进展
    1.4 农药膳食摄入评估
        1.4.1 农药膳食摄入评估体系
        1.4.2 农药膳食摄入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试剂
    2.2 试验材料
        2.2.1 土壤
        2.2.2 水
        2.2.3 沉积物
        2.2.4 鱼体
        2.2.5 农作物
    2.3 试验设备
    2.4 储备溶液和系列标准溶液配制
    2.5 残留试验设计
        2.5.1 土壤积水厌气降解试验设计
        2.5.2 水-沉积物系统好氧降解试验设计
        2.5.3 苹果田间试验设计
    2.6 定量方法
        2.6.1 样品浓度计算
        2.6.2 回收率计算
        2.6.3 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的计算
        2.6.4 半衰期计算
        2.6.5 残留降解率或消解率计算
        2.6.6 长期膳食摄入评估计算
第三章 多介质中胺鲜酯分析方法的建立
    3.1 水、土和沉积物中胺鲜酯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3.1.1 GC仪器检测方法的建立
        3.1.2 前处理方法的建立
        3.1.3 分析方法的确证
        3.1.4 方法的灵敏度
    3.2 鱼体和苹果中胺鲜酯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3.2.1 GC-MS仪器检测方法的建立
        3.2.2 GC-MS前处理方法的建立
        3.2.3 分析方法的优化
        3.2.4 分析方法的确证
        3.2.5 方法的灵敏度
    3.3 苹果、稻谷中胺鲜酯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3.3.1 UPLC-MS/MS仪器检测方法
        3.3.2 前处理方法的建立
        3.3.3 方法的基质效应
        3.3.4 分析方法的确证
        3.3.5 方法的灵敏度
    3.4 HPLC测定胺鲜酯的可行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胺鲜酯在多介质中的残留分析及残留动态研究
    4.1 土壤中胺鲜酯的积水厌气降解
        4.1.1 土壤降解样品检测
        4.1.2 胺鲜酯在土壤中的降解研究
    4.2 水-沉积物好氧降解
        4.2.1 水-沉积物好氧降解样品检测
        4.2.2 胺鲜酯在水-沉积物中的降解研究
    4.3 苹果田间试验
        4.3.1 苹果田间试验样品检测
        4.3.2 苹果中胺鲜酯的残留消解试验
        4.3.3 苹果中胺鲜酯的最终残留量试验
        4.3.4 苹果田间试验结果讨论
    4.4 膳食摄入评估
    4.5 安全间隔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GC分析方法
        5.1.2 GC-MS分析方法
        5.1.3 UPLC-MS/MS分析方法
        5.1.4 胺鲜酯在土壤和水-沉积物系统的中的降解试验
        5.1.5 胺鲜酯在苹果中的残留消解和最终残留量试验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农作物田间试验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覆膜旱直播技术与装备研究[D]. 李辉. 吉林大学, 2021
  • [2]虫螨腈及其代谢物在多种基质中残留检测方法建立及膳食风险评估[D]. 孙丰收.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秸秆还田和化肥减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 王新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双U型棉花精量播种机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研究[D]. 卢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5]GIS支持下的高原特色农业种植科学施肥的研究与服务平台建设[D]. 许艳松.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东北地区大豆田化学除草剂减量技术研究[D]. 陈扬.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7]一年两熟区小麦密行种植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D]. 赵金. 河北农业大学, 2021
  • [8]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亏水调控机制及其模拟研究[D]. 戚迎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9]高地隙变量配混施肥装置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D]. 温翔宇. 吉林大学, 2020(01)
  • [10]多介质中胺鲜酯的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D]. 孔顺. 东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农田试验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