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档案馆建设大事记(七)

苏联档案馆建设大事记(七)

一、苏联档案事业建设大事记(七)(论文文献综述)

柳直[1](2020)在《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文中提出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转折期。多年的农村斗争环境使中共的城市经济管理经验近乎空白,因此,中共初入城市,如何做好城市经济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于中共城市经济建设的研究,建国后的很丰富,解放战争时期的较少,且散见于城市接管研究中的经济管理部分。既无法展现历史的复杂面向,更看不到中共在初次接触城市经济时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旅大作为中共最早接触的工业大城市,是中共进行经济管理的学习场所与试验场,为研究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本文以中共旅大经济重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厘清其经过、述析其得失、总结其经验,借以探究中共最初是如何探索与学习,掌握管理城市经济的能力。旅大作为中共领导下的特殊解放区,既负有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责任,还担负着支援前线战争的任务,这一切都离不开旅大生产的发展。然而,中共的经济重建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中共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摊子”。二是中共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对管理工业城市非常陌生,缺乏经验。三是旅大正处于苏军军事管制之下,如何与苏军和睦相处,取得苏军的信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是旅大中共需要面对的崭新的问题。旅大中共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着手旅大经济重建工作。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问题,安定民生是经济建设的第一步,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前提。解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停顿和混乱状态,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其时旅大有三至五万人经常处于失业与半饥饿状态,居住环境更是破败不堪。为此,旅大中共采取整顿粮市、开荒等方式增加粮食;组织无业贫妇和老弱病残等做鞋、织网以解决其生活出路;发动住宅调整运动使贫苦民众迁入新居。民生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初入旅大的中共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开动机器,开展工业生产既是保证本地民众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亦是支援前线的内在需求。旅大中共与苏军充分沟通协商,从其手中陆续接收了一批日本遗留的大型工厂,先后克服了资金、技术、原料、管理等难题,恢复与发展了民用工业,组织与创办了军事工业。几年间,旅大中共大力发展公营工业,奖励与扶持私营工业,在中苏合营企业中虚心学习技术与管理经验。旅大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既保障了民众基本需求,大批军工产品又有力地支援了战争。旅大因港兴市,依靠外地粮食、原料的输入及加工品的输出得以发展并带动市内商业繁荣。可以说,对外贸易是旅大的生命线。解放之初,旅大对外受国民党封锁,海、陆交通断绝,市内摊贩充斥街头,奸商横行,市场秩序混乱。为此,旅大中共积极发展公营商业,保护与扶助正当私商,有计划地组织消费合作社以调剂市场,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强贸易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粮食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及成品的推销。旅大商业步入正轨,保障了民生与生产的发展。作为苏军军管区,旅大的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苏军手中。由于红军票流通量过多,导致旅大物价不断上涨。为此,苏军决定实施货币“贴帖”,降低货币流通量以稳定币值。但是,效果并不显着,物价仍在缓慢增长。于是,随着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中苏双方商定再次实行货币改革,以彻底解决物价与货币发行权问题。“关东币”的发行提高了币值,降低了物价,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强了中共的经济力量,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表明苏方对旅大的经济控制逐步松动,中共在经济领域的发言权得到提升。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过去,旅大农民饱受殖民统治者与封建地富的双重剥削,亟需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改变生产关系。考虑到旅大多市郊农村的现实情况与苏军军管的特殊性,中共将调整土地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采取逐步削弱地富势力的方针;建国后,实施土地调剂。旅大土改成功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农副产品、工业原料等,并成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旅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旅大作为中共最早尝试经济建设的大工业城市,对初来乍到的中共来说,是城市新环境。中共面临着管理大工业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也找不到模式可以模仿。旅大中共边摸索边学习,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成效显着。经济上,农业生产逐年提高,工业恢复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规模与水平,商业与贸易日渐繁荣,物价稳步下降,失业现象被彻底消灭,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性质上,基本确立了以公营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而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使旅大成为新中国生产型城市的典型。中共在旅大的经济重建表明,在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中,干部要转换思想,与时俱进。既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推行中共的经济政策,将发展工业生产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又要积极开展方针政策宣传、妥善照顾各阶层利益以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为经济重建提供保障。

封盛龙[2](2020)在《存史与资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档案工作职能研究》文中提出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档案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支撑性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档案工作秉承“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承担了管档存史、资政惠民的重要职能和使命责任,诠释了其所具有的鲜明政治属性。本文基于政治学视角,梳理了党和国家档案工作存史与资政两种核心职能的发挥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档案工作的重要价值与未来发展进行了剖析。在存史职能方面,本文主要梳理了有关档案机构和档案工作体制发展的历史沿革,主要包括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建国初期,再到当代档案工作的存史情况。对当代档案工作的梳理,主要涉及从中央级国家档案机构到地方各级各类的档案保管机构。对存史职能的研究表明,党和国家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方方面面的档案记录,都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档案工作的存史职能举足轻重、不可或缺,是资政职能得以良好发挥的坚实基础与思想源泉。在资政职能方面,本文在对党和国家历史上的有关政策制度文件,以及重要时间节点和历史事件的史料记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档案工作的资政职能归纳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及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提供支持;二是为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变迁提供支持;三是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发挥推动作用;四是服务国家外交并推动文化传播。在剖析档案工作两大核心职能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档案事业资政职能的发展成就、面临问题及其保障途径进行了重点分析,以期进一步推动档案工作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努力提升自身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

邹本硕[3](2020)在《历史转折下中国应对苏阿战争的整体策略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苏攻美守的冷战态势下,苏联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武装入侵。战争的爆发极大地刺激了正在经历历史转折的中国,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经过精心统筹采取了兼具宏观战略谋划和具体政策措施在内的综合应对策略。在战略谋划上,基于美苏在阿富汗的长期争夺态势,中国领导层强化了“联美反苏”路线的推进和落实,中国借苏联侵阿战争进一步提升了对苏强硬姿态,加大了对美合作力度。在具体措施上,中国采取了包括构建反苏舆论阵地、为阿抵抗力量及难民提供援助以及推动反苏统一战线等一系列举措以应对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通过总结中国在阿富汗事件中所采取的立场措施并同其建国以来参与的其他周边安全事件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对该事件的应对策略呈现出参与态度强烈、但参与力度有限的两面性特点。通过借鉴对外政策成因的层次分析框架不难发现,中国的应对策略所呈现出的特点是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国际层面而言,围绕保障国家安全,改善战略处境这一主要目标,中国基于对苏联安全威胁的权衡、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的转变、反苏同盟战略的继承以及国际战略影响的考量而在参与意愿和参与力度之间拿捏分寸。就国内层面而言,围绕增强国家实力,开展经济建设这一主要目标,中国基于国内经济建设的需求、国家军事层面的盘算、外交政策路线的争论以及邓小平个人决策特点的影响而对该事件采取了审慎参与的应对方式。中国的应对策略最终也赢得了“抗苏援阿”战争的胜利,并收获了良好的政策效果。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对苏联侵阿战争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呈现出“虚实结合”的特点,而这种游走于“虚实之间”的策略是中国领导人在历史转折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国家安全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目标进行综合权衡和细致考量而做出的战略抉择。

窦云婷[4](2019)在《近年来学术辑刊中国际关系史研究论文综目(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第二、四、六、十二辑分别刊登了近年来学术辑刊中有关国际关系史研究的论文目录,本辑继续刊登,以方便同人检索利用。前四辑综目主要是按地域来划分,与前四辑相比,本辑综目对大类做了适当调整,主要分为总论与跨区域研究、中国外交与中外关系、亚洲国际关系史、非洲国际关系史、欧洲国际关系史、大洋洲国际关系史、美洲国际关系史、研究动态与综述等专题,每一专题下,再视内容多少分出小类。每条书目收入论文名、作者、辑刊名、辑刊期号、起止页码等内容。

陈红娟[5](2019)在《俞秀松研究的样本价值、史料现状及深化路向》文中认为近十年来,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日渐深化,传记、文集、年谱、日记、档案、回忆录等史料不断增加,研究对象逐渐从政党精英拓展至普通知识分子,甚至"反面人物",脸谱化现象也在逐步减少。但与此同时,多数党史人物的基本事迹与基础史料在20世纪90年代业已考察或整理完毕,微观实证、群体研究、横向比较等专题化研究却尚未成为主流。当前,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呈现出特定节点的纪念性、宣传类文章多,同质化叙事伴生,常态化、深度化的学术原创性研究不足等特点。其创新则主要

陈龙[6](2019)在《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文中指出五四以降,各种“主义”激荡角逐,孕育了以“共产主义”为旗帜的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报刊作为凝聚早期共产党人与共产主义组织的精神核心,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共报刊工作发源于城市,但1948年中宣部发布的《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提出“我们城市办报的经验还不多,望将经验与问题电告”,似乎忽视了建党以来中共在“城市办报”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聚焦1942年的《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和1948年的《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发布的前因后果,不难激发对于中共办报模式整体转型的想象。这种转变的多次发生,揭示了中共办报模式主要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线性发展,而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振荡过程。现有研究表明,意识形态的变迁、地理环境的形塑、中心工作的转换、政党地位的演变是影响中共办报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报刊与党派的关系、报刊与受众的关系、报刊的技术形态、报刊的经营管理及其相互关联与影响的方式是中共办报模式的主要内核。本文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模式”的意涵出发,全面系统地对1921-1949年中共办报模式的演变历程进行研究,对中共办报模式作如下历史分期与类型划分:1921年至1927年是“报为机关:中共办报模式的初步探索”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上海模式”;1928年至1937年是“报为工具:中共办报模式的基本成型”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瑞金模式”;1938年至1949年是“城乡互动:中共办报模式的多元发展”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重庆模式”与“延安模式”。通过对以上模式的符号化描述发现,中共办报模式的发展轨迹基本是以“党报姓党”为中心线,以“城市办报”和“农村办报”为两级上下波动,其发展存在三种逻辑:作为党派工具的报刊、作为社会公器的报刊、作为生产事业的报刊。时代在变化,报刊的使命任务也应随之变化。《红旗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当前报刊的主要使命是“以建设为自任”而非“炫众以导乱”,报刊发展必须兼顾三种逻辑,不可偏废。要解决“在新形势下办报党报,在保持党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强党报的影响力”的问题,应当推动政治方向的引导、读者需求的满足、报刊事业的壮大的有机结合,这是中共办报模式在两级振荡中的曲折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指明了中共办报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廖倩文[7](2019)在《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裴桐是我国卓越的档案学家,同时也是我国档案学人的杰出代表,对我国档案工作、档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档案学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2018年恰逢裴桐100周年诞辰,在此之际,选择以裴桐的档案工作思想为论文的研究对象,以此表达对裴桐的敬佩之情。裴桐为档案事业奋斗终生,从事档案工作的时间横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时期。无论是作为档案行政领导还是档案工作者,他的思想如实地反映了中国档案工作发展史的轨迹,是中国档案工作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因此,对裴桐档案工作思想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拓展我国档案工作的研究范围,丰富档案学研究的内容,增加档案学人对裴桐档案工作相关思想的关注、继承和学习,而且可以从中获得经验和启示,推动中国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向更好的方向前进。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第二章阐述了裴桐的生平、学术成就及其对档案工作的贡献。其中在对裴桐生平进行介绍时,以时间为脉络,全面地分析了裴桐的一生,着重突出裴桐人物经历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和事件,以引出裴桐与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打下初步基础。第三、四、五、六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介绍了裴桐坚持在档案工作中恪守党领导的思想、坚持档案实体管理创新发展的思想、坚持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思想、坚持档案工作人员参与历史研究的思想。这四章中详细地介绍了裴桐关于档案工作的理论及思想,并将裴桐与“档案三老”中的其他二老——曾三和吴宝康以及同时代其他档案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思想做对比,以突出裴桐工作思想的特色。第七章总结提炼了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特征、地位及当代启示。该部分是在深入研究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基础上展开的挖掘和评价,展现了裴桐档案工作思想从过去到现在的影响力,以及对中国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发展的积极意义。论文对裴桐档案工作思想内容的研究,采取将微观个体放置于宏观社会历史背景,并结合对比分析的方法,有助于真实反映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内容、地位和价值,提高对我国档案工作发展史的认识,并从中汲取促进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发展的能量和智慧。

张慧洁[8](2019)在《旅俄华侨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研究(1916-1922)》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60年代,我国北方省份的破产农民,为谋生计,陆续前往苏俄务工,逐渐形成庞大的旅俄华侨群体。旅俄华侨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华工为主体,他们本是远离经济和政治中心,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旅俄华侨之所以能够接触并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得益于他们生活在十月革命的故乡,有幸参与和见证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大厦的创建,切身感受到十月革命前后两种政权统治下自身生活的变化,这是旅俄华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原因。俄共(布)和旅俄华工联合会的宣传教育是推动旅俄华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因素。旅俄华侨在实践中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传播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在创建工会、组织工人运动宣传无产阶级寻求解放的斗争方式;编辑报刊、创办中俄通讯社夺取舆论宣传阵地;开办学校和训练班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及帮助组建中国共产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旅俄华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表现出在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方式、传播内容方面异于其他传播群体的鲜明特征。旅俄华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由于旅俄华侨自身的局限性,他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薄弱,无产阶级观念淡薄及过度模仿苏俄革命模式等。结合历史背景,客观评价旅俄华侨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上的作用,借鉴和吸收旅俄华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有益经验,总结和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探寻当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路径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提供可行建议。

翁冬婷[9](2018)在《论吴宝康档案学思想的时代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吴宝康先生的档案学术理论成果及其生平事迹,来归纳总结先生的档案学思想,结合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档案事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来分析其档案学思想的时代特征。文章首先分析了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学习的经历,和建国初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来说明其档案学思想产生的渊源,其次从档案学思想的政治性特征、创始性特征和拓展性特征三个方面来阐述其档案学思想的时代特征。先生档案学思想的“时代特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萌芽,形成于建国初期至文革前夕的近20年,以及完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2017年是吴宝康先生诞辰100周年,而2018年也是先生逝世10周年的特殊年份,在这样特殊的时期选择这样的研究论点更能引起档案界各方人士的关注和共鸣。让我们回顾老一辈档案学家的成就与贡献的同时,也重新审视当下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成就和困境。期待我国档案事业能在一代又一代档案工作者的努力下更加繁荣昌盛。

张凡[10](2018)在《曹喜琛档案文献编纂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国老一辈杰出档案学家的代表,曹喜琛先生为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奉献了其一生的精力,其以档案文献编纂学思想为主的学术思想已然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财富。本文对曹先生档案文献编纂学的有关思想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归纳分析了其主要贡献。全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曹先生的生平简述及其档案文献编纂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包括社会背景和专业背景两个方面,剖析其对曹先生学术思想的形成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曹先生档案文献编纂学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编纂史、编纂原理与编纂流程三个方面,较为详细地总结了其思想内容的精华。第三部分从理论发展与实践推动两个层面归纳了曹先生档案文献编纂学的突出贡献,明确其思想在我国档案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曹先生一生与档案文献编纂学相伴相行,其学术思想及发展历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轨迹及理论脉络,理解并继承发扬曹先生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发展,因此,对曹喜琛先生学术思想的详细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苏联档案事业建设大事记(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联档案事业建设大事记(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解放初期旅大经济困境
    第一节 中共旅大政权之建立
        一、“旅大”简介
        二、苏军进驻旅大
        三、中共建党建政
    第二节 历史遗产与新生问题
        一、殖民地城市经济遗产
        二、诸多棘手的经济问题
    第三节 重建经济的挑战
        一、苏军接收后的旅大经济
        二、管理城市经验的稚嫩
        三、不得不考虑的苏联因素
第二章 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
    第一节 整顿粮市和开荒增产
        一、整顿市场以规范粮市
        二、开垦荒地以增加粮产
    第二节 为贫困民众创造就业机会
        一、订购军鞋——为无业妇女谋生计
        二、生产自救——为失业工人找出路
    第三节 调整住宅为民安居
        一、两级分化的居住场所
        二、调剂优劣住房的努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建工业:民用与军需并重
    第一节 恢复与发展民用工业
        一、工业停废与市场旺需
        二、适时整顿公营和私营工业
        三、民用工业成绩检视
    第二节 发展军工企业满足军需
        一、解放战争提出的新任务
        二、军工企业的贡献与经验
第四章 商业探索:服务生活与生产
    第一节 整顿畸形繁荣的市场
        一、混乱无序的低端商业
        二、多方整顿成效初显
    第二节 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新举措
        一、创建与整理
        二、成效与不足
    第三节 促外贸服务生活与生产
        一、贸易对旅大的重要性
        二、促进外贸的举措与成效
第五章 货币改革:为经济重建护航
    第一节 第一次币改——货币“贴帖”
        一、解放前后旅大货币金融状况与问题
        二、货币“贴帖”过程
    第二节 第二次币改——关东币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币改经过与问题处理
    第三节 货币改革的影响
        一、对旅大经济的作用
        二、经济之外的多重效应
第六章 市郊土改:发展农村与服务城市
    第一节 建国前的温和土改
        一、土改的特殊背景
        二、削弱地富土地和调整雇佣关系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土改深化——土地调剂
        一、进一步土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土地调剂的运作与博弈
    第三节 土地改革成效
        一、旅大农村土改的经济绩效
        二、土改对旅大城市的影响
结语
    一、旅大经济重建成绩
        (一) 经济层面
        (二) 经济之外层面
    二、经济重建的经验
        (一) 稳固政权是前提
        (二) 对苏关系是基础
        (三) 工业建设是重点
        (四) 宣传动员是推力
        (五) 统一战线是法宝
        (六) 干部思想是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存史与资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档案工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二、档案工作的存史职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档案存史工作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档案存史工作
    (三)当代档案存史工作
三、档案工作的资政职能
    (一)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及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提供支持
    (二)为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变迁提供支持
    (三)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发挥推动作用
    (四)服务国家外交并推动文化传播
四、档案事业资政现状与展望
    (一)资政发展成就
    (二)资政面临问题
    (三)资政保障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历史转折下中国应对苏阿战争的整体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案与内容
第一章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中国的应对策略及其特点
    第一节 中国的战略关系调整
        一、战略调整背景:美苏在阿富汗的博弈
        二、战略调整内容:联美反苏路线的强化
    第二节 中国的具体应对措施
        一、对苏加强舆论攻势,构建反苏舆论阵地
        二、提供经济军事援助,开启抗苏隐蔽行动
        三、积极运用外交手段,推动反苏统一战线
    第三节 中国应对策略的特点
        一、参与态度强烈
        二、参与力度有限
第二章 中国应对策略特点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国际层面:保障国家安全,改善战略处境
        一、苏联安全威胁的权衡
        二、战略三角关系的转变
        三、反苏同盟战略的继承
        四、国际战略影响的考量
    第二节 国内层面:增强国家实力,开展经济建设
        一、国内经济建设的需求
        二、国家军事层面的盘算
        三、外交政策路线的争论
        四、个人决策特点的影响
第三章 战争结局与政策评估
    第一节 反苏联盟的胜利
        一、苏联陷入战争困境与和谈开启
        二、戈尔巴乔夫上台与苏军的撤出
    第二节 中国参与政策的评估
        一、政策成功的概念及目标的有效性
        二、施动国成本和目标国成本
        三、施动国风险与目标国风险
结论
附录A:文中涉及的重要事件
参考文献
致谢

(5)俞秀松研究的样本价值、史料现状及深化路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俞秀松研究的样本价值
二、俞秀松史料整理的现状
三、俞秀松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四、小结

(6)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学术回顾与梳理
        一、国外学界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中共宣传工作研究的关键词及启示
        (二)有关办报模式与中共整体转型的研究
        二、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于中共办报模式演变的两种认知
        (二)对于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主流观念
        (三)对于中共领袖办报思想的充分总结
        (四)对于中共办报模式内涵的初步归纳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界定
        一、模式的基本概念
        二、模式的主要功能
        三、模式的思维缺陷
        四、中共办报模式的概念阐释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框架
        一、勾连学术网络、形成想象空间
        二、引入多学科的视角与研究方法
        三、进行历史分期,凸显模式差异
        四、明晰构成要素,描绘模式全景
        五、形成研究问题,彰显研究意义
    第五节 章节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报为机关:中共办报模式的初步探索(1921-1927)
    第一节 中共办报实践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轮廓
        一、陈独秀:早期中共党报理论的奠基者
        二、机关论:早期中共党报理论的主核心
        (一)党管党报
        (二)全党办报
        (三)上层宣传、下层鼓动
    第三节 中共办报“上海模式”的探索
        一、《新青年》:中共报刊的初始范本
        (一)报为主业,宣传建党
        (二)生产符号权力的报刊
        (三)凝聚政党组织的报刊
        二、“上海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党性原则:“一人之报”到“一党之报”
        (二)内容策略:“知识气质”与“两级传播”
        (三)技术形态:“编印分离”与“全党办报”
        (四)经营管理:拨款制对报刊经济属性的消解
    第四节 “上海模式”的开创意义与不足
第二章 报为工具:中共办报模式的基本成型(1928-1937)
    第一节 中国革命环境的剧烈变化
        (一)中共组织遭受严重破坏
        (二)领导层进入不稳定时期
        (三)党内路线斗争接连不断
    第二节 中共党报思想的体系建构
        一、继承与突破:瞿秋白之于陈独秀的党报思想
        二、向上走与向下走:中共党报理论的发展趋向
        (一)向上走:“党报姓党”与“全党办报”
        (二)向下走:“群众办报”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中共办报“瑞金模式”的形成
        一、党性原则:党报与党“同频共振”
        二、内容策略:斗争性与建设性并存
        (一)“工具论”催生“斗争性”
        (二)执政党办报孕育“建设性”
        三、技术形态:公开刊物“内刊化”
        四、经营管理:普遍采取战时拨款制
    第四节 “瑞金模式”的历史贡献与不足
第三章 城乡互动:中共办报模式的多元发展(1938-1949)
    第一节 中共办报内外环境的变化
        (一)国共两党的相互形塑
        (二)白区与红区路线之争
    第二节 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成熟
        一、一以贯之:毛泽东办报思想的深厚积淀
        (一)求学时期:我所愿做的工作是新闻记者
        (二)大革命时期:报刊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
        (三)土地革命时期:报刊内容应“由远及近”
        (四)抗日战争时期: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
        二、定于一尊:中共党报理论的内涵深化
        (一)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路线确立
        (二)推动全党办报的组织化运作
        (三)明晰报刊的基本内容与策略
    第三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分化并立
        一、夹缝生长:中共办报“重庆模式”另辟蹊径
        (一)党性原则:坚守阵地与增强党性相统一
        (二)内容策略: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三)技术形态:以独立面目开展合法斗争
        (四)经营管理:广告业务与多种经营铺开
        二、重庆模式”的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
        三、完全党报:中共办报“延安模式”推向全党
        (一)党性原则:党对报刊的高度控制
        (二)内容策略:联系群众的改版路径
        (三)技术特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
        (四)经营管理:“工具论”下力求自给
        四、“延安模式”的重要地位与历史缺陷
第四章 两极分化:中共办报模式的差异根源
    第一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环境差异
        (一)办报业态的差异
        (二)传播对象的差异
        (三)经济来源的差异
    第二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路径差异
        (一)“农村办报”的发展路径
        (二)“城市办报”的发展路径
余论
    (一)“工具论”决定了中共报刊面貌
    (二)“工具论”存在以我为主的缺陷
    (三)报刊发展的三种逻辑不可偏废
    (四)推动报刊发展逻辑的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向导》篇目一览表
    附录2 :《布尔塞维克》篇目一览表
    附录3 :《红旗周报》篇目一览表
在学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7)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同时代学者的档案工作思想
        1.2.2 对裴桐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第二章 裴桐与中国档案工作的发展
    2.1 裴桐生平概述
        2.1.1 裴桐生平
        2.1.2 裴桐学术成就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档案工作创建的贡献
        2.2.1 参加中国革命,与图书资料工作结缘
        2.2.2 入职中央材料科,开创党中央的档案工作
    2.3 新中国时期对档案工作建设与发展的贡献
        2.3.1 重视档案人才培养
        2.3.2 推进档案工作法制建设
        2.3.3 推动档案馆工作发展
        2.3.4 开创少数民族档案工作
        2.3.5 持续关注档案学术研究
第三章 坚持档案工作恪守党领导的思想
    3.1 主张党的领导是档案工作发展的保证
        3.1.1 认为党的领导是档案工作性质和作用的来源
        3.1.2 提出党的重视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前提条件
        3.1.3 强调党的建设是档案工作前途的决定性因素
    3.2 提出档案工作要以政治为导向
        3.2.1 重视党在档案工作中的绝对领导地位
        3.2.2 主张践行以党方针政策为纲的工作方针
        3.2.3 要求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3.3 倡导档案工作要走群众路线
        3.3.1 强调树立档案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3.3.2 主张实行群众路线“四项并重”策略
第四章 坚持档案实体管理创新发展的思想
    4.1 档案收集工作的创新发展思想
        4.1.1 完善档案接收制度
        4.1.2 深化档案征集思想
    4.2 档案整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思想
        4.2.1 创新档案分类方法
        4.2.2 重构档案编目体系
        4.2.3 提出档案鉴定新模式
    4.3 档案利用工作的创新发展思想
        4.3.1 持续更新档案利用服务理念
        4.3.2 要求扩大档案服务主体
第五章 坚持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思想
    5.1 倡导用信息观点研究档案和档案工作
        5.1.1 认为档案是一种信息源
        5.1.2 提出档案信息具有“三性”特征
    5.2 提出从广度和深度上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5.2.1 重视丰富档案信息资源的来源
        5.2.2 强调对档案信息内容进行挖掘
    5.3 主张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档案信息服务
        5.3.1 要求档案部门参与国家信息系统建设
        5.3.2 建议“对症下药”突破影响因素限制
        5.3.3 主张运用新技术实现档案服务工作现代化
第六章 坚持档案工作人员参与历史研究的思想
    6.1 强调档案工作人员参与历史研究的必要性
    6.2 认为参与历史研究有助于促进档案工作发展
        6.2.1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工作水平
        6.2.2 解决档案“古为今用”问题
    6.3 建议采用多元路径参与历史研究
        6.3.1 主张建立健全档案馆工作为编史工作提供服务条件
        6.3.2 要求打破档案工作人员“只管不研”的旧观念
        6.3.3 倡导实行内外合作参与历史研究的思路
        6.3.4 提出结合档案管理环节参与历史研究的理念
第七章 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特征、地位及当代启示
    7.1 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特征
        7.1.1 政治导向
        7.1.2 求实创新
        7.1.3 利用为本
        7.1.4 多元融合
    7.2 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地位
        7.2.1 党中央档案工作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
        7.2.2 新中国档案工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7.3 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当代启示
        7.3.1 对档案工作发展的启示
        7.3.2 对档案工作者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裴桐大事年表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旅俄华侨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研究(1916-192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五) 相关概念界定
一、华侨赴俄基本情况
    (一) 华侨赴俄起因
    (二) 旅俄华侨从事的主要职业
    (三) 旅俄华侨在俄国的生活状况
二、旅俄华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动因
    (一) 旅俄华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原因
        1. 俄国十月革命的示范作用
        2. 十月革命前后两种政权生活下的切身感受
    (二) 旅俄华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原因
        1. 俄共(布)的宣传与引导
        2. 旅俄华工联合会的推动
三、旅俄华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活动
    (一) 宣传无产阶级寻求解放的斗争方式
        1. 推动工人运动
        2. 组建工会
    (二) 参与创办报刊和通讯社
        1. 编辑无产阶级进步报刊
        2. 创办中俄通讯社
    (三) 组织开办学校和训练班
        1. 俄国共产华员局开办党校和训练班
        2. 杨明斋创办上海外国语学社
    (四) 帮助组建中国共产党
        1. 俄国共产华员局军事建党的尝试
        2. 杨明斋联络“南陈北李”共商建党
四、旅俄华侨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特征及评价
    (一) 旅俄华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1. 传播主体的自发性
        2. 传播对象的大众化
        3. 传播方式的实践性
        4. 传播内容的通俗化
    (二) 旅俄华侨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贡献
        1.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2. 培养和储备了革命有生力量
        3. 沟通了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联系
    (三) 旅俄华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
        1. 知识水平偏低,理论传播方面薄弱
        2. 信仰不坚定,无产阶级观念淡薄
        3. 忽视特殊国情,过度模仿苏俄革命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论吴宝康档案学思想的时代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吴宝康档案学思想的时代渊源
    第一节 吴宝康的生活背景及经历
    第二节 建国初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第二章 吴宝康档案学思想的政治性特征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
    第二节 强调档案学具有党性
    第三节 阐述国家体制与档案管理基本原则的关系
第三章 吴宝康档案学思想的创始性特征
    第一节 领头建设档案学科体系
    第二节 形成了具有创始性特征的档案利用思想
第四章 吴宝康档案学思想的拓展性特征
    第一节 继承和发展中国近代档案学理论
    第二节 借鉴和创新苏联档案教育经验
第五章 总结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曹喜琛档案文献编纂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曹喜琛档案文献编纂学思想形成背景
    第一节 曹喜琛学术成果概述
        一、曹喜琛生平简述
        二、着作及发表文章
    第二节 曹喜琛档案文献编纂学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曹喜琛档案文献编纂学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
        二、曹喜琛档案文献编纂学思想形成的经济背景
        三、曹喜琛档案文献编纂学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第三节 曹喜琛档案文献编纂学思想形成的专业背景
        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曹喜琛档案文献编纂学思想内容构成
    第一节 档案文献编纂史方面
        一、对古代编纂活动及编纂思想的研究
        二、对近代编纂活动及编纂思想的研究
        三、对当代编纂工作及思想的研究(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
    第二节 档案文献编纂原理方面
        一、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基本概念
        二、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必要性
        三、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作用
        四、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性质与原则
    第三节 档案文献编纂方法方面
        一、档案文献编纂环节(流程)的确立
        二、档案文献编纂方法及其要求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曹喜琛档案文献编纂学思想贡献
    第一节 构建并丰富了中国特色档案文献编纂学理论
        一、构建了中国特色档案文献编纂学体系
        二、挖掘了我国档案文献编纂活动的历史遗产
        三、梳理了学科发展脉络
        四、促进了对外来成果的借鉴
    第二节 促进了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实践的发展
        一、培养了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工作人才
        二、奠定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档案编研工作的理论根基
        三、推动了基层档案工作的开展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曹喜琛大事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苏联档案事业建设大事记(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D]. 柳直. 山东大学, 2020(04)
  • [2]存史与资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档案工作职能研究[D]. 封盛龙. 吉林大学, 2020(01)
  • [3]历史转折下中国应对苏阿战争的整体策略探究[D]. 邹本硕. 外交学院, 2020(08)
  • [4]近年来学术辑刊中国际关系史研究论文综目(五)[J]. 窦云婷.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9(02)
  • [5]俞秀松研究的样本价值、史料现状及深化路向[J]. 陈红娟. 中共党史研究, 2019(12)
  • [6]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D]. 陈龙. 暨南大学, 2019(08)
  • [7]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研究[D]. 廖倩文. 上海大学, 2019(02)
  • [8]旅俄华侨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研究(1916-1922)[D]. 张慧洁.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论吴宝康档案学思想的时代特征[D]. 翁冬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10]曹喜琛档案文献编纂学思想研究[D]. 张凡. 黑龙江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苏联档案馆建设大事记(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