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跟踪的热点

未跟踪的热点

一、没有追踪到的热点(论文文献综述)

邢伟[1](2021)在《重庆市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治疗依从性、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慧赢[2](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车辆未礼让行人的违规行为判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庾静云,甘展鹏,姜碧,曾思良[3](2021)在《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的孕前使用避孕药和妊娠天数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孕前使用避孕药对妊娠天数的影响。方法采用倾向性匹配评分方法,以基础资料为匹配条件,将使用避孕药者设为观察组,按照1∶4匹配未使用者为对照组。随访获取妊娠天数资料,进而探讨孕前使用避孕药和妊娠天数的关系。结果共匹配避孕药组241例,对照组964例,匹配以后各项资料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Cox回归分析发现,在调整基础资料后,使用避孕药可使妊娠天数缩短,危害比(hazard ratio,HR)为0.85(95%CI:0.74~0.98)。亚组分析发现,年龄≥31岁、体质指数≥24、无妊娠史三个亚组,孕前服用避孕药使妊娠天数缩短,HR(95%CI)分别为0.76(0.59,0.97)、0.67 (0.46,0.98)、0.78(0.63,0.96)。结论孕前服用避孕药可能缩短妊娠天数,特别是高龄、肥胖、初次妊娠女性,更应注意避孕药的使用。

赵拓飞[4](2021)在《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海省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位于青海与新疆交界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柴达木地块南缘,东昆仑造山带西段。研究区经历了始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形成,中-新元古代板块汇聚、前原特提斯洋盆演化和玄武岩高原的拼贴,加里东期-海西早期原特提斯洋构造域和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古特提斯洋构造域的演化,印支晚期-燕山早期陆内造山作用和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区域的隆升作用。同时漫长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区内发育多期多类型矿产资源,但近几年受客观条件所限,一些科学问题制约着找矿突破,如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部分基础地质信息模糊,区内构造演化存在争议,矿床类型和成矿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区内各类岩体和典型矿床进行研究,完善基础地质信息,探讨成矿动力学模式,总结成矿规律,从而进一步总结区域成矿理论,辅助区内矿产勘探工作。通过对研究区内黑云二长片麻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认为:厘定阿克楚克赛地区“古元古界金水口群片麻岩”实为新元古代早期(~946Ma)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具同碰撞S型花岗岩特征。对比发现区域上该时期岩浆活动广泛发育,认为东昆仑地区在中-新元古代发育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其可能响应全球性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厘定阿克楚克赛高Mg闪长岩成岩时代为加里东晚期(~426Ma),岩石具赞岐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加里东晚期受原特提斯洋演化的影响,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拼贴至北部柴达木地块南缘之上,深部洋壳板片继续俯冲发生断离,软流圈沿板片断离形成的板片窗上涌至地壳浅部形成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上涌过程中与富Mg的断离板片熔融,形成本区高Mg闪长岩类。卡尔却卡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印支早期(~242Ma)。岩石为新生玄武质地壳和古老的硅铝质地壳物质混合形成,与俯冲带岩浆岩特征一致。表明印支早期与古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岩浆侵入活动强烈。阿克楚克赛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印支晚期(~221Ma)。岩石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浆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形成于强烈伸展的构造背景下。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洋在海西晚期向北俯冲,中三叠世洋盆闭合,形成与俯冲有关的壳源岩浆。晚三叠世东昆仑地区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岩石圈拆沉减薄导致大规模伸展作用发生,幔源岩浆上涌,直接侵位形成基性-超基性岩石。上侵过程中或与地壳物质混合形成壳幔混源岩浆,或加热地壳形成壳源岩浆。印支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是东昆仑地区最重要的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期。对研究区内四个典型矿床(点)进行研究,阿克楚克赛地区原被划分为泥盆纪闪长岩岩体实为辉石岩和辉长岩经自变质作用形成的杂岩体,形成时代包括加里东晚期和印支晚期。厘定含矿辉石岩锆石U-Pb年龄为416±3Ma,变质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424±3Ma。矿床类型为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含矿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受到俯冲组分的加入,同时侵位过程中奥陶-志留纪滩间山群大理岩地层为幔源岩浆的成矿作用提供了外源硫,Ca2+、Mg2+等离子的加入导致岩浆结晶温度降低,使岩浆中硫化物发生过饱和,从岩浆中熔离成矿。区内新发现一期晚三叠世(~220Ma)辉长岩岩体,岩体形成于造山后岩石圈拆沉减薄,幔源物质底侵的构造背景下。岩浆源区为富集岩石圈地幔,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差,岩相单一,硫化物熔离程度低,蚀变和矿化弱。综上,青海东昆仑西段加里东晚期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巨大,印支晚期找矿潜力一般。通过野外调研,在阿克楚克赛地区新发现一处铅、锌矿化点。早三叠世花岗斑岩(~244Ma)发生强蚀变,钻孔浅部可见青磐岩化带,西侧钻孔深部出现泥化带,并发育浸染状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铅、锌品位低且连续性好,符合斑岩型矿床的面型蚀变和分带特征。限于矿化点发现时间晚,工作程度低,目前研究仍处于蚀变带外围。但该矿化点热液蚀变强烈,蚀变带规模大,剥蚀程度小,深部有进一步勘查的潜力。该矿化点的发现表明昆中带在总体抬升大的背景下其北部存在差异性的下降,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潜力。卡尔却卡A区分南北两矿段,南矿段成矿与硅化关系密切,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石发育团块状构造,铜矿石品位高且变化大。厘定含矿石英脉Ar-Ar等时线年龄为241±2Ma,代表成矿年龄。S-Pb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具壳幔混合特点,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存在大气水参与。流体包裹体发育富液相、含子矿物三相和含CO2包裹体,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293℃~360℃,含矿物质主要以液相形式迁移,成矿早阶段流体发生了不混溶,流体不混溶和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导因素。综合研究认为卡尔却卡A区南矿段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高温热液脉型铜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北矿段矿体产于隐爆角砾岩体内,矿化厚度小,平面延长远大于垂向延伸,角砾无磨圆且未发生较大位移,隐爆作用仅发生于岩体表壳,与典型的隐爆角砾岩筒矿床不同,本文将其定为产于岩体顶部的隐爆角砾岩壳矿床。S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与岩浆水混合。流体富CO2和N2,说明可能有幔源流体参与成矿。断裂构造不发育并且未形成热液向上运移通道导致岩浆难以达到二次沸腾的条件发生持续隐爆作用。因此矿床主要为岩体顶部和裂隙中汇聚的有限气水热液发生小规模隐爆作用形成,虽能构成矿化但不具备形成大矿的潜力。卡尔却卡B区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围岩为滩间山群大理岩,矿床形成于花岗闪长岩与地层接触带形成的矽卡岩内。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年龄(~242Ma)与辉钼矿矿石Re-Os同位素年龄(~242Ma)一致,代表成矿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主要形成富液相和纯气相包裹体,表现为高温(253℃~390℃)中低盐度(4.0~16.1%Na Cl eq.)特征,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体以岩浆水为主,大气水混入对成矿的影响有限。因此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S-Pb同位素和Re含量显示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综合研究认为,花岗闪长岩侵入滩间山群地层中发生接触交代作用产生矽卡岩,岩体演化形成的含矿热液以及不断萃取地层中有用组分共同组成成矿流体,受大气降水或其他浅部地体水的混合冷却,矿质进一步在构造薄弱部位沉淀和富集,形成本区具有规模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青海东昆仑西段主要有三期成矿:加里东晚期、印支早期和印支晚期。加里东晚期主要形成与板片断离有关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幔源岩浆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印支早期受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影响,主要形成与俯冲背景有关的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铜钼矿床,铜主要来源于幔源岩浆;印支晚期进入后碰撞伸展环境,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从基性到酸性岩石均发育,主要形成与伸展背景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铁、铅、锌等金属矿床。青海东昆仑地区整体西段抬升剥蚀大于东段,而西段以昆中带剥蚀程度最大,以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为界,昆中带内北部抬升剥蚀弱于南部,南部浅成矿床几乎剥蚀殆尽,找矿方向以岩浆矿床和中深成高温热液脉型矿床为主。北部抬升及剥蚀较弱,印支期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和保存条件良好,但该时期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有限,应主攻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张景坤[5](2021)在《具有快速追频功能的双频超声波电源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超声波电源技术的发展,单频超声波电源已经远不能满足工业领域的需求,所以本文研制了一种具有追频功能的双频超声波电源,超声波电源负载采用16个28KHz/40KHz的双频超声波清洗换能器,超声波电源支持28KHz单频清洗模式、40KHz单频清洗模式和28KHz/40KHz自动切换频率的双频清洗模式。根据查找国内外文献和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本文在以下方面作出深入研究:1.分析双频超声波的声场分布和能量传递过程,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得出,在理论上双频切换的工作方式能够有效地消除驻波的影响,高频超声波可以深入清洗物体缝隙中的污染物,低频超声波可以清洗物体表面的污染物,双频清洗方式效率更高,成本更低。2.针对双频超声波电源的匹配问题,本文分析了双频换能器的阻抗特性,根据测试参数分别设计两路匹配电路,使用电磁继电器进行匹配线路切换,并描述换能器匹配电路参数的计算方法。3.对于超声波电源追频速度和精度的问题,本文采用DDS数字合成频率技术实现频率输出,使用AD9833芯片和UCC3895芯片实现输出精度可达0.1Hz的PWM信号,提升了超声波电源的控制精度,结合实验室团队自主研发的HZ6686频率追踪芯片实现快速频率追踪,与传统软件算法实现的频率追踪方案相比,使用追频集成芯片辅助MCU完成追频,MCU可以在每个采集周期进行追频判断,进而大幅提升了追频速度,平均追频速度可达35.7us/Hz。4.本文通过实验,探究了造成超声波换能器压电片升温的因素,设计了PI恒功率控制功能和分段式功率软启动功能。功率过大是引起换能器压电片持续升温的一个因素,频繁启停换能器也会造成换能器压电片的升温,经研究发现,如果采分段式功率软启动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抑制换能器压电片的升温。5.在清洗效果方面,本文对单频清洗模式和双频清洗模式进行了实验对比,经实验研究发现,针对结构较为复杂的物体,双频清洗模式要比单频清洗模式清洗效果好,清洗较为均匀,清洗效率更高。

张志敏,王文保,彭红义,周振雄[6](2021)在《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光伏最大功率点跟踪》文中提出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是实现光伏系统高效发电的关键技术.分析光伏阵列的输出特性,提出一种改进的萤火虫算法(IFA).将混沌理论与正态分布引入传统萤火虫算法(FA),提高全局搜索范围并避免陷入局部最优;在MATLAB中搭建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改进算法在均匀光照、局部遮阴和温度突变时均能快速精准地实现对全局最大功率点的跟踪和控制,提高了光伏阵列的发电效率.

李菊[7](2021)在《TiO2基和g-C3N4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水体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成为了环保领域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光催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体有机污染物(如:染料、农药、抗生素等)的去除、大气污染物的转化和降解、二氧化碳还原及催化制氢等方向。一种高效的光催化剂需要同时具备宽的可见光吸收边缘、高的载流子分离率、强的氧化还原能力和好的循环稳定性等特点,单一的TiO2或g-C3N4半导体光催化剂很难同时具备这些特点。因此,TiO2基和g-C3N4基复合光催化剂的设计研究备受关注。(1)通过溶胶-水热法制备了四种稀土离子(RE3+=Ce3+、Sm3+、Pr3+、La3+)掺杂改性的二氧化钛(TiO2)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比表面积测试(BET)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掺杂的RE3+部分以取代Ti4+的方式进入到TiO2的晶格中,在紫外光照射下,Sm3+掺杂TiO2降解甲基橙(MO)的降解效率在60 min内达到100%,混合农药在180 min内达到90%以上的降解率,Sm-TiO2的催化性能最佳,Pr-TiO2次之。催化剂活性的增强可归于少量RE3+掺杂引入的杂质能级和大量表面氧空位(OVs)的协同作用。最后,通过实验结果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合提出了RE3+掺杂TiO2光催化剂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可能机理。(2)构建具有良好电荷转移途径的纳米复合结构是获得高效光催化剂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通过Sm3+掺杂TiO2与二维g-C3N4纳米薄片(CNS)复合,制备了一种直接Z-型异质结CNS/Sm-TiO2光催化剂。结果显示,本体g-C3N4热氧化刻蚀后得到的CNS纳米薄片,其比表面积明显增大。α%CNS/Sm-TiO2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明显高于单一半导体,且当CNS含量为40%时,可见光驱动降解罗丹明B(Rh B)的效率在300 min内达到96.53%。40%CNS/Sm-TiO2降解盐酸四环素(TC-HCl)的反应速率(0.18215 h-1)比Bulk g-C3N4的反应速率(0.05085 h-1)高3.6倍。CNS/Sm-TiO2复合催化剂具有显着的去除有机染料、抗生素和农药等多用途光催化活性。α%CNS/Sm-TiO2光催化活性的增强可归因于Z-型异质结的形成和Sm3+掺杂加速的光生载流子分离。最后,基于荧光羟基自由基捕获实验的结果,我们提出了直接Z-型CNS/Sm-TiO2异质结光催化剂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可能机理。(3)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合成具有较好均一性和分散性的CdS/Sm-TiO2/CNS三元纳米复合物。在模拟自然光照射下,通过降解有机污染物Rh B和TC-HCl评价了其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CdS/Sm-TiO2/CNS三元复合物的降解TC-HCl的反应速率(0.2107 min-1)比纯CNS的反应速率(0.01020 min-1)高20倍。这种性能增强的可归因于三组分之间强的界面间相互作用和窄带隙硫化镉(CdS)复合后增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另外,CdS、Sm-TiO2和CNS匹配的能级有利于三元体系电子-空穴双向转移的有效电荷分离。

苑泊雯[8](2020)在《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教学的分析与改革》文中研究表明photoshop课程是天津经济贸易学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的重点学习课程之一,在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天津经济贸易学校在新的课程背景下,photoshop课程为了响应教学模式和内容教学方面都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为了迎合现代社会对于新兴人才的需求,目前急切需要一种能够和当下新课程的改革目标所相契合的photoshop课程教学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评估方法去对应学生关于photoshop课程的理论知识建构和实践技能的学习进行提升和培养。基于此本文探究了photoshop课程教学的一些创新方法,教师将课程同步录制到平台方便学生进行线上线下学习、上课过程中多进行案例讲解、理论实操并重的改革方法,相信会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本文从基础上研究其内容的角度,主要可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内容:绪论,对于这篇课题的研究发展现状、背景以及相应研究理念和方法等都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更加清晰地对文章进行了定位。第二章内容:对于photoshop概念和本文理论基础展开陈述,以及从中总结出photoshop优势与不足之处等方面做出分析。第三章内容:分析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内容:概述了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已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对策。进行实践研究、课堂观察、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并得出结论。对学生能否顺利进入混合模式教学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第五章内容:对于全文进行研究总结和展望。

官泽源[9](2020)在《人源线粒体转运酶TOM复合物结构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线粒体内约有1000-1500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细胞的能量转化、代谢、脂质生物发生、信号传导和程序性死亡等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99%的线粒体蛋白由核基因组编码并在细胞质中翻译,随后被正确转运到线粒体四个不同亚区室中。线粒体中有七个主要的蛋白转位酶复合物负责蛋白前体的运输和装配。TOM复合物是将蛋白前体从细胞质中转移到其他线粒体转位酶复合物的主要入口。TOM复合物由形成通道的β-桶蛋白Tom40和六个其他亚基组成,其中包括受体蛋白Tom20、Tom22、Tom70和三个调节性的小Tom蛋白(Tom5、Tom6、Tom7),这六个亚基均为单个α跨膜螺旋蛋白。除去两个受体蛋白Tom20、Tom70,剩下的五个亚基构成了稳定的TOM核心复合物。TOM核心复合物是由α跨膜螺旋蛋白和β-桶膜蛋白组装成一个功能正确的复合物,其组装的机理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在酵母中,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和交联实验分析发现TOM复合物可以形成两个或三个孔,分别对应于二聚体TOM复合物和三聚体TOM复合物。研究表明,二聚体和三聚体之间存在动态转换,这说明TOM复合物在蛋白前体跨外膜转运的各个阶段可能经历结构的重排。每个孔可以相互调节以独立或协同完成蛋白前体的转运,从而适应共翻译导入和高效的导入。在人类中,TOM复合物与某些线粒体疾病相关,例如帕金森综合征。在受损的线粒体中,PINK1会在TOM复合物上积累,然后招募并激活Parkin蛋白激活线粒体自噬。如若未能及时清除异常的线粒体可能会导致早发性帕金森病。研究人员推测PINK1是被TOM复合物横向释放进入外膜。因此,揭示人源二聚体和三聚体TOM复合物的装配机理不仅可以揭示TOM复合物转运蛋白机理,而且还可以为人类线粒体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我们利用冷冻电镜的方法解析了 3.0 A人源二聚体TOM核心复合物的结构,获得了 4.3 A三聚体TOM复合物的构象。人源二聚体TOM核心复合物整体结构形成两个对称的孔,包含两份的Tom40、Tom22和小Tom蛋白。因为Tom70、Tom20与TOM核心复合物亲和力较低,我们未能得到包含两个受体蛋白的TOM全复合物结构。结构显示Tom40的β1和β19被埋藏于二聚体界面,并被Tom22稳定,使得Tom40很难侧向打开。在结构中观察到11个脂质样密度,我们推测这些磷脂参与了 TOM复合物中α螺旋和β折叠的组装。基于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源TOM复合物的结构基础和转运分子机理。同时,我们分析了低分辨率的三聚体TOM复合物结构,提出了一种可能的二聚体-三聚体的转换模型,该模型与原子力显微镜和光交联质谱研究一致,表明TOM复合物能够以不同的聚合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这将有助于不同类型蛋白前体的运输。为了验证三聚体TOM复合物存在于人线粒体上,我们利用交联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证实我们所观测的三聚体TCM复合物是正确的。相对于二聚体TOM核心复合物,在三聚体TOM复合物中发生了 Tom40的结构重排,从而使得其中一个Tom40的β链的打开成为可能。我们推测三聚体TOM复合物可能适用于Tom40的横向释放。总的来说,我们的数据揭示了人源二聚体TOM核心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和人源三聚体TOM复合物近原子分辨率结构。通过结构分析和生化验证,为理解人TOM复合物的分子转运机理提供了结构基础。我们阐明了脂质是如何连接α螺旋和β折叠。此外,我们在线粒体水平上进行交联实验,提供了人线粒体中存在三聚体TOM复合物的生化证据,这表明人TOM复合物以不同的低聚物状态存在于细胞中,以促进底物转运。例如在去极化的线粒体中,三聚体TOM可能将类似于PINK1的底物横向释放到线粒体外膜并聚集在外膜。然而,获得更高分辨率的人源三聚体TOM复合物从而解释其他TOM组分在三聚体组装中的作用仍然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另外,获得结合有蛋白前体的TOM复合物的精细结构对于充分理解线粒体外膜蛋白易位机理非常有帮助。

乔锋[10](2020)在《玉米多亲本群体籽粒性状的遗传解析与育种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高产一直以来是玉米遗传改良研究者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籽粒产量性状是复杂的数量性状,籽粒性状可分解为粒长、粒宽、粒厚、籽粒容量等籽粒相关性状。本研究利用一个24亲本的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剖析了玉米籽粒性状的遗传基础,通过籽粒QTL的一因多效性,以及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来解析其育种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即s GWAS)。基于全基因组的11.8 M SNPs(MAF≥0.02),共检测到171个位点(记作s QTL,p<1.23E-8)影响七个籽粒性状,位点区间范围为50.0 Kb―15.5 Mb之间。单个位点的解释表型变异率的范围为0.13%―12.11%,其中表型解释率大于5%的位点总共有54个,表型解释率大于10%的位点一共有6个。不同性状的位点联合解释表型变异率的变幅在22.28%―54.63%范围之间。大部分位点加性效应较小,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微效多基因的特征。基于每个位点附近的LD情况以及基因组注释,预测的137个籽粒性状候选基因经过GO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发现,这些基因主要为一些蛋白(52.55%)、酶(32.85%)、转录因子(5.84%)基因。2.基于IBD(Identity-by-descent)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即h GWAS)。七个籽粒性状共鉴定到128个位点(记作h QTL,LRT≥6.8)。单个位点的表型解释率为1.93%―12.16%,其中解释表型变异率大于5%的位点有96个,解释表型变异率大于10%的位点有13个。位点区间大小范围从1.03 Kb到4.06 Mb,其中109个位点(85.16%)区间小于1 Mb。进一步分析发现,24个亲本分别能贡献1―11个位点的最优单倍型,其中最优单倍型来自E28、丹340两个亲本的最多。3.一个主效籽粒QTL的候选基因分析。以一个第10染色体长臂近末端(147.7―149.6 Mb)的控制每升总粒数的主效位点为例对其候选基因进行分析。该位点能同时被两种GWAS方法共同定位到。在位点区间有87个非同义突变SNP,可能导致氨基酸变化,分布在65个基因内;其中,GWAS显着且引起氨基酸变化的SNPs共有5个,共涉及4个基因;同时,利用QTL区间内的In Del进行该区间的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发现3个显着的In Dels。综合以上信息,推测基因GRMZM2G173636为该QTL的候选基因,命名为Zm ACBP6。4.QTL的一因多效分析。对于七个籽粒性状共鉴定到171个s QTL和128个h QTL,这些位点在基因组上不是均匀分布的,存在热点。利用h GWAS方法,共鉴定到26个一因多效QTL。除了第9号染色体外,一因多效QTL在其余9对染色体均有分布,其中大部分一因多效QTL(19/26)仅涉及2个籽粒性状;结合前期开花期、株型和穗部性状的QTL定位结果,发现8个多效性QTL能同时影响花期性状、穗部性状、农艺性状。从育种应用方面来讲,这些多效性QTL分为两类:i)“共赢”QTL(Win-win linkage QTL)。对育种工作有利的基因连锁在一起,能对不同性状同时改良,比如多效性QTL p QTL16和QTL p QTL17。ii)“连锁累赘”QTL(Linkage drag QTL)。对育种工作有利的基因和不利的基因连锁在一起,对这种多效性QTL的选择需要平衡考虑多个性状,比如多效性QTL p QTL1。5.QTL与环境互作。利用两种GWAS方法共定位的24个位点进行QTL与环境互作分析。以位点的加性效应在五个环境下的变异系数,来衡量该QTL与环境互作的程度。从总体来看,不同位点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程度有差异,位点的加性效应值在五个环境下变异系数在0.11—0.81之间不等。根据QTL效应变异系数(CV),可将24个位点分为三类:i)0.50<CV<0.81时,位点与环境存在较强互作。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其他方式使用该类位点应用于玉米育种时可以在特定环境中使用,这样更易达到育种家的育种目标。ii)0.11<CV<0.20时,该类位点与环境互作比较微弱或基本不存在互作,该类QTL随环境变化比较小,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小,具有环境广适型,育种家可优先使用该类位点。iii)0.20<CV<0.50时,该QTL与环境存在互作效应的大小介于第一类情况和第三类情况之间。

二、没有追踪到的热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没有追踪到的热点(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的孕前使用避孕药和妊娠天数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设计
    1.3 研究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比较
    2.2 避孕药对妊娠天数影响分析
    2.3 不同亚组研究对象的Cox回归分析
3 讨 论

(4)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意义及依托项目
    1.2 研究区位置及概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青海东昆仑西段研究现状
        1.3.2 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研究现状
        1.3.3 主要成矿类型研究现状
        1.3.4 存在主要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分析测试方法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取得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2.2 区域地层
        2.2.1 古-中元古界
        2.2.2 新元古界
        2.2.3 下古生界
        2.2.4 上古生界
        2.2.5 中生界
        2.2.6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3.1 昆南断裂
        2.3.2 昆中断裂
        2.3.3 昆北断裂
        2.3.4 柴达木南缘断裂
        2.3.5 阿尔金断裂
        2.3.6 哇洪山-温泉断裂
        2.3.7 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4.1 前晋宁期
        2.4.2 晋宁期
        2.4.3 加里东期
        2.4.4 海西-印支早期
        2.4.5 印支期晚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研究
    3.1 始太古代-古元古代古陆核的证据
    3.2 中-新元古代岩浆-构造事件
        3.2.1 柴达木南缘岩浆-构造事件——“金水口岩群”时代与构造属性
        3.2.2 昆南岩浆-构造事件——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形成
    3.3 加里东早期构造体系的形成
        3.3.1 柴达木南缘沟-弧-盆体系(西太平洋型活动陆缘)
        3.3.2 万宝沟玄武岩高原沟-弧体系
    3.4 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万宝沟玄武岩拼贴-洋壳板片断离
        3.4.1 洋壳深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作用
        3.4.2 万宝沟玄武岩的拼贴
    3.5 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安第斯型造山活动
    3.6 印支晚期-燕山期岩石圈拆沉和底侵作用
    3.7 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期区域隆升作用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
    4.1 阿克楚克赛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4.1.1 矿区地质特征
        4.1.2 矿床地质特征
        4.1.3 成岩成矿时代与地球化学特征
        4.1.4 同位素特征
        4.1.5 岩浆源区与演化
        4.1.6 成矿作用研究
    4.2 阿克楚克赛斑岩型矿化(点)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岩石年代学及与地球化学特征
        4.2.3 成矿作用研究
    4.3 卡尔却卡A区中高温热液脉-隐爆角砾岩壳型矿床
        4.3.1 矿区地质特征
        4.3.2 矿床地质特征
        4.3.3 岩石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4.3.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3.5 成矿年代学研究
        4.3.6 成矿作用研究
    4.4 卡尔却卡B区矽卡岩型矿床
        4.4.1 矿区地质特征
        4.4.2 矿床地质特征
        4.4.3 侵入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4.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4.5 成矿年代学研究
        4.4.6 成矿作用研究
第5章 区域成矿规律
    5.1 成矿地质条件
        5.1.1 地层条件
        5.1.2 构造条件
        5.1.3 岩浆岩条件
    5.2 矿床类型与空间分布
        5.2.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5.2.2 斑岩型矿床
        5.2.3 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矿床
    5.3 成矿时代、构造背景与成矿模式
        5.3.1 成矿时代划分
        5.3.2 构造背景与动力学模型
    5.4 矿床区域保存条件及矿床空间分布
        5.4.1 昆中南带保存条件
        5.4.2 昆中北带保存条件
    5.5 找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5.5.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5.5.2 岩浆热液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结论
参考文献
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具有快速追频功能的双频超声波电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超声波技术研究背景
    1.2 超声波清洗技术的原理
    1.3 超声波清洗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双频超声波电源声场和匹配方式分析
    2.1 双频清洗声场分布研究
    2.2 双频超声波电源匹配方式分析
        2.2.1 超声波换能器阻抗特性分析
        2.2.2 匹配电路分析与仿真
    2.3 本章小结
3 双频超声波清洗电源硬件电路设计
    3.1 电源整体电路设计
    3.2 DDS电路
        3.2.1 DDS技术简介
        3.2.2 DDS电路设计
    3.3 全桥移相PWM控制电路设计
        3.3.1 UCC3895 简介
        3.3.2 输出频率设置
        3.3.3 死区时间设置
        3.3.4 软启动电路及驱动电路设计
    3.4 全桥逆变电路设计
        3.4.1 逆变电路的比较选择
        3.4.2 吸收电路选择
        3.4.3 元器件选型及电路设计
    3.5 匹配电路以及切换电路
    3.6 电流电压采集电路及自动追频电路
        3.6.1 电流电压采集电路
        3.6.2 基于HZ6686 自动追频电路
    3.7 其它电路设计
        3.7.1 控制电路最小系统设计
        3.7.2 电源电路设计
        3.7.3 屏幕按键交互电路
        3.7.4 串转并扩展电路
    3.8 本章小结
4 双频超声波清洗电源软件系统设计
    4.1 RTX操作系统
    4.2 DDS信号驱动程序
    4.3 频率追踪控制程序
    4.4 双通道高精度输入捕获程序
    4.5 ADC采集程序设计
    4.6 定时器及双频切换程序
    4.7 用户界面显示程序
    4.8 PI恒功率调节程序及功率软启动控制程序
    4.9 系统保护程序
    4.10 本章小结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测试平台概述
    5.2 控制板部分功能测试
    5.3 功率板部分测试
    5.4 频率追踪测试与恒功率测试
        5.4.1 超声波电源恒功率测试
        5.4.2 换能器软启动测试和双频切换测试
        5.4.3 追频速度测试
        5.4.4 清洗效果测试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光伏最大功率点跟踪(论文提纲范文)

1 光伏阵列特性与建模
    1.1 光伏阵列特性
    1.2 光伏阵列仿真模型
2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算法
    2.1 萤火虫算法
        2.1.1 萤火虫算法数学描述
        2.1.2 萤火虫算法实现流程
    2.2 改进萤火虫算法
        2.2.1 混沌理论
        2.2.2 高斯变异
        2.2.3 改进萤火虫算法流程
3 MPPT系统仿真与验证
    3.1 均匀光照条件
    3.2 局部遮阴条件
    3.3 温度突变
4 小结与讨论

(7)TiO2基和g-C3N4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污染物的概述
        1.2.1 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1.2.2 有机污染物的消除方法
    1.3 光催化技术原理
        1.3.1 光催化技术概述
        1.3.2 光催化降解原理
    1.4 TiO_2基光催化材料
        1.4.1 TiO_2的结构和性质
        1.4.2 TiO_2的改性研究
    1.5 g-C_3N_4 基光催化材料
        1.5.1 g-C_3N_4光催化剂简介
        1.5.2 g-C_3N_4光催化剂改性方法
    1.6 本文选题思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溶胶-水热法合成稀土离子改性TiO_2光催化剂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及DFT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和计算细节
        2.2.1 药品与仪器
        2.2.2 样品制备
        2.2.3 表征手段
        2.2.4 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测试
        2.2.5 计算细节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和形貌分析
        2.3.2 催化剂的XPS和EPR分析
        2.3.3 催化剂的BET及孔径分布分析
        2.3.4 催化剂的UV-vis DRS分析
        2.3.5 催化剂的PL分析
        2.3.6 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测试
        2.3.7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分析
        2.3.8 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和光催化机理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直接Z-型Sm-TiO_2/CNS异质结可见光驱动下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2.2 样品制备
        3.2.3 表征手段
        3.2.4 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测试
        3.2.5 催化剂电化学阻抗测试
        3.2.6 催化剂羟基荧光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和形貌分析
        3.3.2 催化剂的XPS分析
        3.3.3 催化剂的BET分析
        3.3.4 催化剂的UV-vis DRS分析
        3.3.5 催化剂的PL光谱分析
        3.3.6 催化剂的EIS分析
        3.3.7 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测试
        3.3.8 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
        3.3.9 催化剂的羟基荧光测试和催化机理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CdS/Sm-TiO_2/CNS三元纳米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2.2 样品制备
        4.2.3 表征手段
        4.2.4 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测试
        4.2.5 催化剂阻抗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和形貌分析
        4.3.2 催化剂的XPS分析
        4.3.3 催化剂的BET分析
        4.3.4 催化剂的UV-vis DRS分析
        4.3.5 催化剂的PL光谱分析
        4.3.6 催化剂的EIS分析
        4.3.7 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测试
        4.3.8 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和催化机理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教学的分析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现状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内现状
        1.3.2 国外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框架
    1.5 创新点
第2章 课题相关理论概述
    2.1 课题研究相关理论
    2.2 photoshop软件的发展历程
    2.3 photoshop软件的优势与不足
    2.4 社会需求分析
第3章 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分析
    3.1 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教学现状
        3.1.1 课程设置现状
        3.1.2 学生学习现状
        3.1.3 教师现状
    3.2 photoshop课程改革期望度调查
    3.3 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存在的问题
        3.3.1 教材与专业不匹配
        3.3.2 传统教学方法造成学生主体被动
        3.3.3 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第4章 对photoshop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4.1 针对专业进行扩展教材内容
    4.2 开展线上模式教学
        4.2.1 线上模式教学现状
        4.2.2 线上教学的方式
        4.2.3 线上教学设计案例
        4.2.3.1 线上教学设计案例一:网页设计
        4.2.3.2 混合模式教学设计案例二:卡通人物色彩的变化
    4.3 构建教师与学生交互评价体系
    4.4 线下教学设计方案
        4.4.1 教学设计案例一:制作震撼的视觉照片
        4.4.2 教学设计案例二:动漫角色服装设计
    4.5 改革教学应用于photoshop课程中的有效性研究
        4.5.1 针对photoshop课程改革进行实验研究
        4.5.2 photoshop课程改革进行实验实施
        4.5.3 photoshop课程教学进行课堂观察
        4.5.4 photoshop课程课堂观察测量结果
        4.5.5 photoshop课程改革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4.5.6 photoshop课程改革满意度
        4.5.7 photoshop课程改革实验结论
    4.6 存在不足
        4.6.1 教学内容整合不足
        4.6.2 观察获取数据不够精准
        4.6.3 研究不够深入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1 :论文图表来源
附录2 :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附录3 :教师教学现状调查
附录4 :photoshop课程改革期望度调查
附录5 :疫情期间大学生线上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6 :photoshop混合模式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

(9)人源线粒体转运酶TOM复合物结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线粒体蛋白运输
        1.2.1 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
        1.2.2 线粒体蛋白运输的信号和载体
        1.2.2.1 线粒体蛋白中的靶向信号
        1.2.2.2 线粒体蛋白运输的几种蛋白机器
        1.2.3 线粒体蛋白运输的途径(与TOM复合物相关)
        1.2.3.1 TOM复合物识别蛋白前体靶向信号
        1.2.3.2 线粒体外膜蛋白的生物发生
        1.2.3.3 线粒体膜间隙蛋白的生物发生
        1.2.3.4 线粒体内膜蛋白的生物发生
        1.2.3.5 线粒体基质蛋白的生物发生
    1.3 线粒体外膜蛋白转运酶TOM复合物
        1.3.1 TOM复合物在低等真核生物中的鉴定与功能
        1.3.2 TOM复合物在高等真核生物中的鉴定与功能
        1.3.3 TOM复合物的组成
        1.3.3.1 Tom70
        1.3.3.2 Tom20
        1.3.3.3 Tom40
        1.3.3.4 Tom22
        1.3.3.5 小Tom蛋白(Tom5,Tom6,Tom7)
        1.3.4 TOM复合物的生物发生
    1.4 线粒体磷脂与TOM复合物
        1.4.1 线粒体主要的脂质
        1.4.2 心磷脂对于线粒体外膜蛋白生物发生的影响
        1.4.3 磷脂酰乙醇胺对于线粒体外膜蛋白生物发生的影响
        1.4.4 磷脂酰胆碱对于线粒体外膜蛋白生物发生的影响
    1.5 TOM复合物的研究进展
        1.5.1 TOM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1.5.2 TOM复合物蛋白转运机理的研究
        1.5.3 TOM复合物的横向释放
    1.6 TOM复合物与疾病相关的研究
        1.6.1 帕金森综合症
        1.6.2 病原性效应蛋白导致的疾病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材料
        2.2.1 质粒载体、菌株和细胞系
        2.2.1.1 实验中使用的质粒载体
        2.2.1.2 实验中使用的菌株和细胞系
        2.2.2 实验常用溶液及试剂配方
        2.2.2.1 分子克隆的试剂配方
        2.2.2.2 线粒体纯化的试剂配方
        2.2.2.3 蛋白纯化的试剂配方
        2.2.2.4 蛋白质检测试剂配方
    2.3 实验方法
        2.3.1 目的蛋白的分子克隆及pMLink的组装
        2.3.1.1 目的蛋白的分子克隆
        2.3.1.2 目的蛋白的pMLink组装
        2.3.2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及转染
        2.3.3 线粒体分离提取
        2.3.3.1 小量线粒体的粗提
        2.3.3.2 大量线粒体的提取
        2.3.4 目的蛋白的提取与纯化
        2.3.4.1 膜蛋白萃取
        2.3.4.2 亲和层析纯化
        2.3.4.3 分子筛纯化
        2.3.5 蛋白样品检测实验和相互作用验证实验
        2.3.5.1 蛋白凝胶检测实验
        2.3.5.2 Western blot实验
        2.3.6 电镜样品制备
        2.3.6.1 负染样品制样
        2.3.6.2 冷冻电镜样品制样
        2.3.7 冷冻电镜样品数据收集和结构解析
        2.3.7.1 电镜观察和初筛
        2.3.7.2 Titan电镜数据收集
        2.3.7.3 冷冻电镜数据处理
        2.3.8 质谱检测实验
        2.3.8.1 蛋白质谱检测实验
        2.3.8.2 蛋白中磷脂的鉴定
        2.3.9 分子动力学模拟
        2.3.10 本文的实验路线
第三章 人源TOM复合物结构和功能研究
    3.1 人源TOM复合物的表达与纯化
        3.1.1 人源TOM复合物表达探索
        3.1.2 人源TOM复合物纯化探索
        3.1.2.1 膜蛋白去垢剂筛选及蛋白质性优化
    3.2 人源TOM复合物的冷冻电镜样品优化与分析
        3.2.1 人源TOM复合物的冷冻电镜观察
        3.2.2 人源TOM复合物冷冻电镜数据处理与结构解析
    3.3 人源二聚体TOM核心复合物冷冻结构分析
        3.3.1 人源二聚体TOM核心复合物中存在大量的磷脂
        3.3.2 Tom40在二聚体TOM核心复合物是一个相对稳定的β桶结构
        3.3.3 Tom22对稳定二聚体TOM核心复合物有决定性作用
        3.3.4 Tom22的N端胞质结构具有底物结合的结构基础
        3.3.5 小蛋白参与二聚体TOM核心复合物的正确组装
        3.3.6 磷脂参与TOM复合物的组装
        3.3.7 人源和酵母二聚体TOM核心复合物结构比较
        3.3.8 具有N端前导序列的前体蛋白通过TOM复合物可能的途径
    3.4 人源TOM全酶复合物表达纯化探索
    3.5 人源三聚体TOM复合物低分辨率结构解析
    3.6 人源三聚体TOM复合物低分辨率结构功能
        3.6.1 二聚体三聚体转换模型
        3.6.2 化学交联实验验证三聚体TOM复合物模型
        3.6.3 Tom40横向打开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4.1 本课题的创新点
        4.1.1 在TOM复合物组装中,磷脂发挥桥梁作用
        4.1.2 Tom40的结构重排形成三聚体TOM复合物
        4.1.3 TOM复合物横向释放机理探究
    4.2 未来计划
        4.2.1 TOM复合物体外转运体系的建立与研究
        4.2.2 解析TOM复合物全酶结构
        4.2.3 解析高分辨率三聚体人源TOM复合物结构
        4.2.4 解析TOM复合物与底物的结构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玉米多亲本群体籽粒性状的遗传解析与育种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前言
    1.1 玉米的重要性
    1.2 籽粒外观性状测量方法
    1.3 玉米籽粒外观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1.4 作图群体研究进展
        1.4.1 双亲群体
        1.4.2 自然群体
        1.4.3 多亲本群体
    1.5 玉米籽粒性状突变体基因克隆研究现状
        1.5.1 P型PPR蛋白基因
        1.5.2 PLS型 PPR蛋白基因
        1.5.3 非PPR蛋白基因
    1.6 玉米籽粒性状同源克隆基因研究现状
    1.7 玉米籽粒QTL的克隆进展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CUBIC群体材料田间试验
        2.2.2 籽粒性状考察方法
        2.2.3 CUBIC群体基因型分析,单倍型构建和群体结构分析
        2.2.4 关联分析
        2.2.5 每升总粒数QTL候选基因分析
        2.2.6 QTL多效性分析
        2.2.7 籽粒性状QTL―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CUBIC群体籽粒性状的表型分析
        3.1.1 CUBIC群体子代及其亲本表型分析
        3.1.2 CUBIC群体籽粒性状相关性分析
        3.1.3 CUBIC群体子代籽粒性状广义遗传力分析
    3.2 CUBIC群体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1 基于单标记SNP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2 基于bin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3 h GWAS定位结果的分辨率高于s GWAS定位结果的分辨率
        3.2.4 两种方法共定位QTL分析
    3.3 每升总粒数的第10染色体长臂端QTL候选基因分析
        3.3.1 每升总粒数的第10染色体长臂端共定位QTL的特征
        3.3.2 通过基因组注释推测QTL区间候选基因
    3.4 QTL热点分析
    3.5 QTL多效性分析
    3.6 育种材料挖掘分析
    3.7 籽粒性状QTL—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4.讨论
    4.1 CUBIC群体优势
        4.1.1 CUBIC群体构建
        4.1.2 CUBIC群体的重组
    4.2 玉米籽粒性状的遗传基础
    4.3 籽粒性状QTL定位的结果与前人研究的比较
    4.4 机器考种的优势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试验材料亲本间亲缘关系及CUBIC群体构建过程
    附录2 玉米籽粒考种机考种系统原理、操作流程及数据处理
    附录3 亲本及其CUBIC子代籽粒表型分布及其各试验点间相关性
    附录4 基于单标记SNP和 bin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附录5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没有追踪到的热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治疗依从性、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邢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
  • [2]基于深度学习的车辆未礼让行人的违规行为判定方法研究[D]. 王慧赢. 河北科技大学, 2021
  • [3]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的孕前使用避孕药和妊娠天数的相关性分析[J]. 庾静云,甘展鹏,姜碧,曾思良. 实用预防医学, 2021(06)
  • [4]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D]. 赵拓飞. 吉林大学, 2021(01)
  • [5]具有快速追频功能的双频超声波电源的研究[D]. 张景坤.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6]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光伏最大功率点跟踪[J]. 张志敏,王文保,彭红义,周振雄.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7]TiO2基和g-C3N4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研究[D]. 李菊. 广西大学, 2021(12)
  • [8]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教学的分析与改革[D]. 苑泊雯.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9]人源线粒体转运酶TOM复合物结构功能研究[D]. 官泽源.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10]玉米多亲本群体籽粒性状的遗传解析与育种应用[D]. 乔锋.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

标签:;  

未跟踪的热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