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左旗黑色囊尾蚴病的发现及形态描述

阿拉善左旗黑色囊尾蚴病的发现及形态描述

一、黑色囊尾线虫在阿拉善左旗的发现及其形态描述(论文文献综述)

段可欣[1](2020)在《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生防制剂的制备与杀虫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禽畜类养殖大国,且畜禽消化道线虫种类多、分布广,因而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阻碍了畜牧业的持续发展。针对这类疾病,通常以使用化学驱虫药物为主,但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寄生虫产生耐药性,进而影响环境及人类自身健康。据资料报道,利用寄生性线虫的天敌-捕食线虫性真菌对寄生虫进行生物防治是非常有潜力替代或减少化学药物的一种防治手段,其中以捕食线虫性真菌研究最多。在众多捕食性真菌中,Duddingtonia flagrans是目前最具有应用价值的生防菌之一。但利用捕食性真菌进行生物防治对动物有何影响?再就是结合中国的生产实际,将捕食性真菌与驱虫药联合应用可能更加有效,但什么样的剂型合适?相关报道比较缺乏,并影响了该菌的临床应用,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试验:首先,在大量制备D.flagrans孢子悬液的基础上,给实验兔投喂5倍剂量和10倍剂量的D.flagrans,然后分别于实验的第0、5和10天同一时间采血,以检测其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并每日定时观察和记录实验兔的各项生理指标数据;实验结束后,分别取实验兔心、肝、脾、肺、肾、淋巴结、大脑、小脑及各段肠管等组织,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和病理变化,最后制成切片再于镜下观察。结果表明,各组实验兔的行为和生理指标均正常,其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指标数据也均在正常范围内;组织切片观察也未发现明显病理变化,这些均表明该菌对动物机体并不会造成可见病理变化。然后,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分别制备了D.flagrans孢子冻干粉-伊维菌素联合片剂及D.flagrans孢子冻干粉-丙硫咪唑联合胶囊剂两种制剂。随后于2019年8月在青海省某藏羊养殖场进行了动物实验。结果显示,D.flagrans联合伊维菌素制剂或联合丙硫咪唑制剂的虫卵减少率和粪便幼虫减少率最高均可达100%,均优于单独使用药物组;单独投喂D.flagrans孢子冻干粉组幼虫减少率可达89.8%。这些表明,捕食性真菌D.flagrans冻干粉确实可有效减少粪便中的幼虫数量;当与驱虫药联合应用时,在有效驱除动物体内寄生虫的同时,还能显着减少环境中由排出的虫卵发育而来的幼虫的数量,减轻了因驱虫对草场的污染,并避免了再感染。以上研究表明,捕食线虫性真菌D.flagrans与驱虫药联合应用可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动物是安全的,为今后进一步进行真菌-驱虫药生防制剂的研发供了基础数据,也有助于推动捕食性真菌的临床应用。

安希文[2](2018)在《黑须污蝇及其幼虫的形态学与生活习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拉善双峰驼阴道蝇蛆病是由黑须污蝇幼虫寄生而引起的,本文是对黑须污蝇进行的基础性研究。我们在解剖镜下看到蝇蛆具有12段体节,分别为1段双叶伪头、3段胸节、7段腹节和肛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一期幼虫双叶伪头上具有很多感受器和一对口钩,口钩附在头骨架上,蝇蛆体表有很多硬刺,每一体节上刺的数量与排列方式不同。黑须污蝇二、三期幼虫前呼吸孔呈现扇形,由5个分支组成。肛部为最后一体节,呈半球型,后呼吸孔隐藏在气门腔内。我们系统地观察和描述了黑须污蝇的外部形态特征。主要从黑须污蝇头部、胸部、腹部、翅及足的形态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且对各种特征在分类学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讨论。通过调查了解到,同一时间段阿拉善不同地区的双峰驼患病率不同,病情严重地区的黑须污蝇种群密度大,病情较轻地区的黑须污蝇种群密度小。黑须污蝇属完全变态发育,其种群密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羽化率,通过实验得知,病情相对严重地区的黑须污蝇羽化率相对较高,根据此结果猜想,阿拉善不同地区的温度不同从而导致黑须污蝇的羽化率不同,最终导致不同地区患病率不同。针对上部分猜想的验证实验。在阿拉善同一地区同一时间,设计不同温度的实验对照组,结果显示环境温度越高,黑须污蝇幼虫羽化率越高。黑须污蝇幼虫只能在双峰驼阴道患处得到,草场上腐败物上不能获得,这与其摄食特性是分不开的。通过实验得到,离体的组织及血液均不能成功培养黑须污蝇幼虫,而被采集组织及血液的活体家畜能够成功培养。结论:1、弥补了国内寄生虫学和昆虫学对黑须污蝇及其幼虫认识的不足。2、温度在一定程度上调控着黑须污蝇幼虫的羽化率,羽化率与黑须污蝇种群密度相关,种群密度又调控着当地的发病率,即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羽化率越高,从而种群密度大、病情严重。3、黑须污蝇幼虫只以活体的血液组织为食。

郭宏年[3](2018)在《福斯盘尾丝虫在骆驼及传播媒介体内感染和分布情况的研究》文中指出骆驼盘尾丝虫病是由福斯盘尾丝虫(Onchocerca fasciata)寄生于骆驼项韧带及其它部位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成虫可引发寄生部位形成结节,进而发生钙化或被机体溶解和吸收,最终完全被结缔组织代替,而幼虫可进入淋巴和血液循环,两者皆可对骆驼健康和驼肉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为弄清福斯盘尾丝虫的形态、所致病变及在骆驼及传播媒介体内的感染和分布情况,为骆驼盘尾丝虫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资料,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对盘尾丝虫不同时期的结缔组织包囊进行了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虫体会在寄生部位引起寄生虫性肉芽肿,初期虫体周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渗出,炎性反应带较薄;中期虫体开始死亡,并开始坏死,周围炎性反应带增厚;末期虫体有的形成钙盐沉淀,有的被机体溶解和吸收,最终被结缔组织完全替代。对盘尾丝虫成虫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角皮具有独特的纹饰,并且雌雄虫角皮差别明显:雌虫脊突明显,且各段有所差异,体前端脊突间距为9.5215.24μm,具环纹、纵线,环纹宽3.934.29μm;体后端脊突明显,环纹消失,脊突间距38.6447.73μm。雄虫全身角皮纹饰基本一致,纹路简单且单一,没有脊突和纵线,只有环绕身体的环纹,虫体前端环纹宽2.964.07μm,虫体后端环纹宽3.744.02μm。对双峰驼活动地区的曲囊库蠓(Culicoides puncticollis)进行了大量的人工剖解,以进一步确定福斯盘尾丝虫传播媒介,并对盘尾丝虫在传播媒介中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做了详细的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8月、2015年8月、2017年8月和9月的感染率为1.35%8.14%,平均感染率为3.84%,感染强度为12条/只。最后,对骆驼面部、四肢、腹部、颈部的肌肉和皮肤,肩前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下颌淋巴结进行了微丝蚴的检查。最终在所采骆驼的颈部皮肤和肌肉、面部皮肤中分离到微丝蚴,其密度为319.5条/g,平均密度为8.4条/g,而在其他部位没有分离到微丝蚴。

于志超[4](2016)在《骆驼盘尾丝虫病及其传播媒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骆驼盘尾丝虫病是由福斯盘尾丝虫(Onchocerca fasciata)的成虫寄生于骆驼的项韧带、肌腱和皮下组织等身体各部位,形成纤维结缔组织性结节病变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不仅影响着骆驼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对驼肉的品质和皮革质量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其给养驼业带来不少经济损失。目前,对于该寄生虫病的病原以及它的生活史研究甚少,特别是其传播媒介究竟是什么,国内外都不得而知。因此,面临该寄生虫病在我国某些地区骆驼中的高感染现状,对它的有效防治工作却是无从下手。本研究结合内蒙古骆驼养殖业疫病防治的实际需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寄生虫病流行及传播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调查了内蒙古4个地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乌拉察布市四子王旗、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双峰驼盘尾丝虫病的感染情况,先后共检查了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135峰,发现福斯盘尾丝虫感染率为45.9%,最高感染强度为15个/峰,感染率在不同性别中差异不大,但随着骆驼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对骆驼盘尾丝虫所造成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虫体寄生部位多集中在骆驼的项韧带处,主要的病变表现为形成不同阶段的寄生虫性肉芽肿结节,虫体被纤维结缔组织紧密包裹。镜下观察,病变初期,囊腔中的虫体结构完整,周围组织增生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病变中期,囊腔中的坏死虫体浓缩并被胶原纤维组织吸收和替代;病变后期,囊腔中的虫体大部分钙化消失或留有残片,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钙盐沉积。对收集到的骆驼盘尾丝虫完整成虫、微丝蚴和虫卵,进行了形态学的详细观察。其成虫呈白色丝状,角皮上有螺旋状脊和横纹,雄虫体长为63.00-88.00mm,尾部呈螺旋状卷曲,有尾乳突;雌虫较雄虫长,约为890mm,雌虫角皮上的螺旋状脊更为明显,脊与脊之间隔着四条横纹,螺旋状脊和横纹的宽窄及角皮的厚度随虫体部位而变化;微丝蚴细长,无鞘,长为210~244μm。对骆驼福斯盘尾丝虫16S rRNA序列进行了PCR扩增,测得其序列长度为433bp。分析了内蒙古福斯盘尾丝虫病流行地区双峰驼生活环境中水生双翅目昆虫的种类组成和分布情况。根据形态,鉴定出水生双翅目昆虫21科42属,共49种,其中有18种为内蒙古新记录种,有14种为吸血双翅目昆虫。据统计,在水生双翅目昆虫中,长角亚目(NEMATOCERA)占比为49.3%;芒角亚目(ARISTOCERA)占比为43.5%;短角亚目(BRACHYCERA)占比为7.2%,在不同的生境和月份,它们的分布不同。对可能的传播媒介,即14种具有吸血习性的水生双翅目昆虫(新平库蠓Culicoides xinpingensis、曲囊库蠓Culicoides puncticollis、浅暗库蠓Culicoides pallidulus、淡角贝蠓Bezzia albicornis、饶河贝蠓Bezzia raoheensis、棕色裸蠓Atrichopogon fusculus、单囊细蠓Leptoconops monotheca、骚扰库蚊Culex pipiens molestus、蒙古白蛉Phlebotomus mongolensis、猎黄虻Atylotus agrestis、脱粉麻虻Haematopota desertorum、莫氏斑虻Chrysops mlokosiewiczi、密斑虻Chrysops suavis和穴虻属未定种Vermileo sp.),在形态学分类鉴定的基础上,进行了线粒体mtDNA的COI基因序列的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5种短角亚目和9种长角亚目的吸血昆虫的COI序列同源性在80.8%~92.8%和81.2%~97.9%之间,系统进化树不同属之间差异较显着,同属间聚类较好,基本和形态学鉴定结果相同。为了对福斯盘尾丝虫病可疑传播媒介进行筛选,首先建立了实时荧光PCR方法,并对捕获的吸血双翅目昆虫进行了传播媒介的初步筛选,然后对其进行详细的生物学剖检和分子生物学验证。结果在雌性曲囊库蠓(Culicoides puncticollis)腹部发现了疑似盘尾丝虫微丝蚴,感染率为7.9%,最高感染强度为5个/只。所获得的疑似微丝蚴长短不一,尾部微弯曲,体表有横纹,头尾清晰。通过普通PCR方法对疑似微丝蚴的rDNA的ITS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和比对,结果表明在曲囊库蠓体内发现的微丝蚴序列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福斯盘尾丝虫ITS序列的同源性为99.6%,证实所检获的微丝蚴是福斯盘尾丝虫微丝蚴,因此基本可以确定曲囊库蠓可能是我国骆驼福斯盘尾丝虫的传播媒介。

邓侨[5](2015)在《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传播媒介角蝇的发育过程研究》文中提出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Parabronemosis)是一种严重危害骆驼养殖业的寄生性线虫病,其传播媒介为西方角蝇(Haematobia irritans)和截脉角蝇(Haematobia titillans)。为了弄清斯氏副柔线虫在角蝇体内的发育过程,本文对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的实验室人工饲养、各龄幼虫龄期划分标准、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两种角蝇的PCR-RFLP快速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野外采集角蝇,带回实验室进行人工饲养;在饲养过程中观察角蝇的发育过程,并收集两种角蝇各虫态样本;分别测量两种角蝇各龄幼虫的体长、咽骨体长和咽骨体宽,统计分析各测量指标与幼虫龄期之间的关系,以确定两种角蝇各龄幼虫的最佳龄期划分标准;对两种角蝇各虫态样本进行详细的形态学观察,记录并描述两种角蝇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二者之间的形态学差异;结合PCR-RFLP技术建立两种角蝇的快速鉴定方法。结果表明:①在夏季实验室自然温度下,角蝇卵到成蝇平均周期为11 d,卵于24-28 h孵化为幼虫,幼虫经过4-5 d生长发育后进入蛹期,蛹期持续5-7 d后即可羽化为成蝇;角蝇蛹的平均羽化率为16.8%,羽化的角蝇未能传代;饲养过程发现两种可能影响角蝇人工养殖的其它昆虫,分别是胸廓鼓翅蝇(Sepsisthoracica)和巨螯螨(Macrocheles sp.)。②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的幼虫均分为3龄,咽骨体是两种角蝇幼虫龄期划分的特征性结构;两种角蝇各龄幼虫相同指标的测量值随龄期的增长呈现出相同的增长规律;咽骨体长是两种角蝇幼虫龄期划分的最佳标准,咽骨体宽可作为划分幼虫龄期的辅助指标;两种角蝇相邻龄期幼虫的体长变化范围存在相互重叠,不能准确划分角蝇幼虫龄期。③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的卵、2龄幼虫、3龄幼虫、蛹和成蝇均可通过形态学的差异予以区分,但二者1龄幼虫没有可识别的形态学差异。④限制性内切酶AvrⅡ可用于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的酶切鉴定,建立的两种角蝇PCR-RFLP快速鉴定方法不受角蝇样本及其所处虫态的影响,可快速、准确地鉴定两种角蝇。本论文结果不仅填补了国内外对角蝇上述研究的空白,还为弄清斯氏副柔线虫在其传播媒介体内的发育过程,继而为制定有效措施防控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奠定了基础。

邵国玉[6](2015)在《内蒙古阿拉善骆驼盘尾丝虫病流行地区水生双翅目昆虫种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骆驼生活环境水生双翅目昆虫的种类及分布,探讨不同水生双翅目昆虫作为骆驼福斯盘尾丝虫(Onchocerca fasciata)中间宿主的可能性,并通过分子分类学水平了解水生双翅目昆虫种间相互关系,作者于2014年间,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化草原地区骆驼生活环境中水生双翅目昆虫进行了采集和调查;并首先应用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对其种属进行了鉴定,之后提取昆虫全基因组DNA,利用通用引物(LCO1490、 HC02198)扩增其各自的COI基因序列,并进行克隆及测序,最后用DNASTAR生物软件对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分析,建立分子系统发育树。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共获得水生双翅目昆虫21科42属49种,其中有6个未定种。在已确定的水生双翅目昆虫中,有18种为内蒙古新记录种。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荒漠化草原地区的骆驼生活环境中,蛋形拟突摇蚊(Paracladius ovatus)为水生双翅目昆虫优势种,占该地区水生双翅目昆虫总数的12.92%。统计数据显示,在水生双翅目昆虫中,芒角亚目(ARISTOCERA)占比为45.22%;长角亚目(NEMATOCERA)占比为42.89%;短角亚目(BRACHYCERA)占比为11.89%。蓝裸颜水蝇(Psilephydra cyanoprosopa)、蛋形拟突摇蚊(Paracladius ovatus)和石门台行脉长足虻(Gymnopternus shimentaiensis)分别是芒角亚目、长角亚目和短角亚目中的优势种。分子分类学研究显示,12种水生双翅目昆虫的COI序列同源性在75.9%~97.3%之间。不同科之间大部分水生双翅目昆虫差异显着,科内不同属间差异也较明显。通过上述研究,基本上掌握了内蒙古骆驼生活环境水生双翅目昆虫的类别,为后期骆驼福斯盘尾丝虫病传播媒介种属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也为了解各水生双翅目昆虫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进化情况,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史红蕾[7](2015)在《骆驼斯氏副柔线虫在传播媒介角蝇体内发育过程的研究》文中认为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Parabronemosis)是山斯氏副柔线虫(Parabronema skrjabini)寄生于骆驼真胃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养驼业的寄生性线虫病,该病的传播媒介为西方角蝇(Haematobia irritans)和截脉角蝇(Haematobia titillans)。为了弄清斯氏副柔线虫在角蝇体内的发育过程,本研究从骆驼生活环境的驼粪和牛粪中,大量收集疑似角蝇幼虫,依据角蝇幼虫龄期划分标准,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为角蝇各龄期幼虫;继而大量剖解角蝇各龄期幼虫,在其体内寻找疑似斯氏副柔线虫幼虫,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找到的疑似斯氏副柔线虫幼虫进行鉴定,统计角蝇各龄期幼虫体内斯氏副柔线虫幼虫的感染率并观察其形态特征。与此同时,对内蒙古地区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18S rDNA基因全序列进行克隆和测定,比较两种角蝇18S rDNA基因序列及其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9种双翅目昆虫18S rD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利用它们的全序列和最保守同源区构建系统进化树,以确定两种角蝇在双翅目昆虫中的位置,并为双翅目不同科属昆虫之间的差异性及其分子系统进化特点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从骆驼生活环境的驼粪和牛粪中收集的角蝇幼虫被证实是角蝇各龄期幼虫,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角蝇幼虫时,改良酚/氯仿抽提法是提取角蝇各龄期幼虫DNA的最佳方法。②角蝇感染斯氏副柔线虫虫卵始于其幼虫阶段,其Ⅰ、Ⅱ、Ⅲ期幼虫均可感染,且平均感染率分别为4.48%、5.66%和4.78%。角蝇各龄期幼虫体内的斯氏副柔线虫幼虫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相似,虫体头端钝圆,口针明显并位于其顶端;尾部尖细向腹面弯曲,肛门开口于虫体近末端;其内部结构比较简单,可以看到食道,且能分出食道肌质部和腺质部,肠与食道后端相连。③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的18S rDNA基因全序列长度均为1984bp,二者的同源性为96.4%,存在73个识别位点,其中截脉角蝇的18S rDNA基因序列系国内外首次报道。11种双翅目昆虫18S rDNA基因序列具有三段保守程度较高的同源区,分别相当于西方角蝇18S rDNA基因序列的320bp~693bp、848bp~1181bp、1569bp~1849bp,其中第一段为最保守同源区;利用其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对11种双翅目昆虫进行分类,比18SrDNA基因全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更符合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果。本研究首次在角蝇各龄期幼虫中分离鉴定出斯氏副柔线虫幼虫,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这不仅填补了国内外对上述研究的空白,还为弄清斯氏副柔线虫在传播媒介角蝇体内的发育过程奠定了基础。

杨波[8](2014)在《角蝇生活习性及其斯氏副柔线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斯氏副柔线虫(Parabronema skrjabini)是一种寄生在骆驼皱胃的寄生性线虫,其中间宿主为截脉角蝇(Haematobia titillans)和西方角蝇(Haematobia irritans)。本文旨在对我国骆驼主要养殖地区角蝇的生活习性以及角蝇感染斯氏副柔线虫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下角蝇的生活习性进行观察;并在观察的同时采集角蝇,利用生物学剖解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角蝇体内斯氏副柔线虫幼虫进行观察鉴定,统计角蝇体内斯氏副柔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进而结合采样地点的气候条件对角蝇的分布状况、雌雄比例、斯氏副柔线虫感染情况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角蝇体表及其幼虫生活的粪便环境中的相关昆虫进行鉴定,探讨影响角蝇生活习性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角蝇幼虫生长发育依赖于粪便,成蝇群居于骆驼等其他反刍动物体表,以吸食宿主血液为生,驱之则散,片刻即聚,受制于气候变化,嗜温厌冷,趋光避风。角蝇体内斯氏副柔线虫的平均感染率为17.0%,其中巴彦淖尔市为28.8%,锡林郭勒盟为5.2%;截脉角蝇为19.6%,西方角蝇为10.1%;雌蝇为15.9%,雄蝇为19.1%。最大感染强度为73条,平均感染强度为7.2条。所调查地区均以截脉角蝇为优势种群,其中巴彦淖尔市占92.7%,锡林郭勒盟占56.6%。上述地区角蝇体内斯氏副柔线虫的感染率与截脉角蝇数量呈正比关系。角蝇的雌雄比例与采样地点的月平均气温呈反比关系。角蝇体表寄生的巨螯螨(Macrocheles)和角蝇幼虫所生活的粪便中的胸廓鼓翅蝇(Sepsis cynipsea)幼虫都可能对角蝇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弄清角蝇生活习性及其体内斯氏副柔线虫的感染情况,进而研究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的防控措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李文生[9](2011)在《角蝇体内斯氏副柔线虫的观察及COI基因特异性序列分析》文中提出斯氏副柔线虫(Parabronema skrjabini)是一种寄生于骆驼皱胃的寄生性线虫,其中间宿主是西方角蝇(Haematobia irritans)和截脉角蝇(Haematobia titillans)。为了明确我国双峰驼养殖地区斯氏副柔线虫对角蝇的感染情况、寄生部位,斯氏副柔线虫所在副柔属的归科问题,以及寻找一种适合于该病生前诊断方法的遗传标记。本文统计了双峰驼生活环境中角蝇体内斯氏副柔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明确了其寄生部位;并利用PCR技术扩增分析了斯氏副柔线虫线粒体DNA的COI基因序列,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特异性引物并加以验证。结果如下:采用生物解剖法对采集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的176只角蝇(西方角蝇64只,截脉角蝇112只)进行了剖解,共有38只为阳性,感染率为21.59%。其中西方角蝇中13只为阳性,感染率为20.31%,最大感染强度为32条/只,平均感染强度是8条/只;截脉角蝇中25只为阳性,感染率为22.32%,最大感染强度为23条/只,平均感染强度是9条/只。斯氏副柔线虫幼虫主要寄生在角蝇的消化道内。利用PCR方法,以线虫COI基因通用引物NTF、NTR扩增内蒙古不同地区的斯氏副柔线虫线粒体DNA COI基因。将扩增产物纯化后克隆并测序。经DNAStar5.0和MEGA4.0分析,结果表明:扩增出的COI基因序列均为689bp,不同地区样本间的COI基因无差异;斯氏副柔线虫COI基因与旋尾目(Spirurata)中旋尾科(Spiruridae)、柔线科(Habronematidae)和吸吮科(Thelaziidae),丝虫目(Filariata)盘尾科(Onchocercidae)某些线虫的同源性为79.8%~87.4%,遗传距离为0.137~0.232。基于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副柔属归于柔线科更符合生物进化的规律。以COI基因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STF、STR,利用PCR方法对斯氏副柔线虫基因组进行特异性扩增后可得到约600bp的条带。敏感性试验表明,含有10个虫卵的DNA模板即可通过PCR扩增出来;特异性试验表明,该对引物具有较好的种特异性。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斯氏副柔线虫COI基因序列,为斯氏副柔线虫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遗传标记,为建立斯氏副柔线虫病分子生物学生前诊断方法奠定了重要基础。

顾巍[10](2010)在《内蒙古地区骆驼生活环境蝇种分类与COI基因序列比较》文中指出为了解内蒙古草原地区骆驼生活环境中蝇种及分布情况,探讨不同蝇种作为骆驼斯氏副柔线虫(Parabronema skrjabini)病传播媒介的可能性,并从分子分类学水平掌握蝇种间的相互联系,于2007-2009年的7~9月对3个荒漠化草原地区骆驼生活环境中的蝇种进行了采集和调查;并利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对其进行了种属区分。之后再提取捕获到的蝇种全基因组DNA,利用UEA3和UEA10蝇类通用引物扩增各个蝇种的COI基因序列,进行克隆和测序,最后用DNASTAR生物软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和比较,建立分子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同源性比较。经形态学鉴定,共发现和确定蝇类7科17属25种,另有2个科(扁蝇科和锯翅蝇科)未鉴定到属种。在已确定的蝇种中,内蒙古地区新记录的蝇种有12种。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优势蝇种为花蝇科(Anthomyiidae)的迷隰蝇(Hydrophoria ambigua),占该地区采集总蝇数的37.2%;其次所占比例较大的为蝇科(Muscidae)的截脉角蝇(Haematobia titillans),占23.0%。阿拉善地区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扁蝇(Coelopidae),约为31.5%;粪蝇科(Scathophagidae)的小纹鬃粪蝇(Norellia striolata)占26.5%;其他蝇种所占比例均较小。乌兰察布地区锯翅蝇(Trixoscelidae)所占比例最大,为43.4%;紧随其后的是蝇科(Muscidae)中的海滨溜蝇(Lispe litorea)和吸溜蝇(Lispe consanguinea),分别为10.6%和12.4%。分子分类学研究表明,19种蝇的COI序列差异性在0.1%~22.8%之间,同源性在78.2%~99.9%之间。不同科之间大部分蝇种差异显着,科内不同属间差异也较明显。19种蝇COI核苷酸序列中A+T的含量为67.44%~72.62%,C+G的含量为27.38%~32.56%,A+T的比例明显高于C+G;COI序列碱基中共有481个变异位点。通过上述研究,基本上掌握了内蒙古地区骆驼生活环境蝇种的组成,为斯氏副柔线虫传播媒介的筛选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并且了解了各蝇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进化,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黑色囊尾线虫在阿拉善左旗的发现及其形态描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色囊尾线虫在阿拉善左旗的发现及其形态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1)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生防制剂的制备与杀虫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家畜线虫病概况
    1.2 常用驱虫药及存在问题
        1.2.1 伊维菌素
        1.2.2 阿苯哒唑
        1.2.3 寄生虫耐药性
        1.2.4 兽药残留问题
    1.3 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的研究现状
        1.3.1 捕食线虫性真菌概述
        1.3.2 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的培养和保存
        1.3.3 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临床应用模式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一捕食线虫性真菌-D.flagrans的动物安全性实验
    2.1 材料
        2.1.1 菌株
        2.1.2 设备及器具
        2.1.3 材料及试剂
        2.1.4 实验动物
        2.1.5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真菌的培养
        2.2.2 真菌冻干孢子粉制备
        2.2.3 D.flagrans对实验兔的安全性实验
    2.3 结果
        2.3.1 D.flagrans孢子冻干粉制备结果
        2.3.2 实验兔基础生理指标测定结果
        2.3.3 实验兔血常规检查结果
        2.3.4 实验兔血液生化检查结果
        2.3.5 实验兔组织器官大体观察
        2.3.6 实验兔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3 研究二 捕食线虫性真菌-D.flagrans与驱虫药联合制剂的制备
    3.1 材料
        3.1.1 菌种及药物
        3.1.2 设备及材料
        3.1.3 实验辅料
    3.2 方法
        3.2.1 真菌-伊维菌素片剂的制备
        3.2.2 真菌-丙硫咪唑胶囊的制备
    3.3 结果
        3.3.1 真菌-伊维菌素片剂制备结果
        3.3.2 真菌-丙硫咪唑胶囊制备结果
    3.4 讨论和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4 研究三 捕食线虫性真菌-D.flagrans与驱虫药联合制剂的杀虫试验
    4.1 材料
        4.1.1 菌种及药物
        4.1.2 设备及耗材
        4.1.3 试验动物
    4.2 方法
        4.2.1 试验分组
        4.2.2 药物投喂剂量及方式
        4.2.3 粪样处理
        4.2.4 结果判定
    4.3 结果
        4.3.1 捕食线虫性真菌D.flagrans-伊维菌素片剂临床试验结果
        4.3.2 捕食线虫性真菌D.flagrans-丙硫咪唑胶囊临床试验结果
        4.3.3 伊维菌素原粉与丙硫咪唑原粉效果对比
        4.3.4 真菌-伊维菌素联合片剂与真菌-丙硫咪唑联合胶囊效果对比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黑须污蝇及其幼虫的形态学与生活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阿拉善双峰驼概述
    1.2 阿拉善双峰驼阴道蝇蛆病概述
    1.3 其他蝇蛆病现状及治疗进展
        1.3.1 驯鹿皮蝇蛆病
        1.3.2 马胃蝇蛆病
        1.3.3 人蝇蛆病
    1.4 黑须污蝇检索步骤
        1.4.1 双翅目的检索
        1.4.2 麻蝇科的检索
        1.4.3 污蝇属的检索
        1.4.4 黑须污蝇种的检索
    1.5 温度对黑须污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阿拉善双峰驼阴道蝇蛆的形态结构观察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黑须污蝇幼虫
        2.1.2 主要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一期幼虫适应性结构
        2.2.2 二期幼虫适应性结构
        2.2.3 三期幼虫适应性结构
    2.3 讨论与小结
3 黑须污蝇形态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黑须污蝇的获得
        3.1.2 主要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黑须污蝇头部观察
        3.2.2 黑须污蝇胸腹部侧面观察
        3.2.3 黑须污蝇胸部背面观察
        3.2.4 黑须污蝇腹部观察
        3.2.5 黑须污蝇翅部观察
        3.2.6 黑须污蝇足部观察
        3.2.7 雌雄蝇对比
    3.3 讨论与小结
4 黑须污蝇幼虫在阿拉善不同地区的羽化率分析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4.1.3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与小结
5 温度对黑须污蝇羽化率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黑须污蝇幼虫
        5.1.2 主要耗材
        5.1.3 实验分组设计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与小结
6 黑须污蝇幼虫摄食特性的研究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动物
        6.1.2 黑须污蝇幼虫
        6.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6.1.4 实验方法
    6.2 实验结果
    6.3 讨论与小结
7 综合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福斯盘尾丝虫在骆驼及传播媒介体内感染和分布情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虫媒性疫病
    1.2 虫媒性疫病的分类
    1.3 虫媒性寄生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1.4 扫描电镜技术的应用
    1.5 骆驼盘尾丝虫病概述
    1.6 盘尾丝虫研究进展
        1.6.1 盘尾丝虫的种类
        1.6.2 福斯盘尾丝虫的分布
        1.6.3 盘尾丝虫生活史及传播媒介
        1.6.4 致病性和危害
        1.6.5 16S rRNA在福斯盘尾丝虫种类鉴定中的应用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研究一 福斯盘尾丝虫病虫体结节的病理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2.2.2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3 研究二 盘尾丝虫传播媒介活动规律及剖解观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曲囊库蠓的活动规律
        3.2.2 曲囊库蠓剖解结果
        3.2.3 盘尾丝虫幼虫鉴定结果
    3.3 讨论
        3.3.1 研究方法
        3.3.2 传播媒介探讨
    3.4 小结
4 研究三 骆驼盘尾丝虫微丝蚴在骆驼体内的分布情况调查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微丝蚴的形态
        4.2.2 福斯盘尾丝虫微丝蚴在骆驼皮肤中的分布
        4.2.3 福斯盘尾丝虫微丝蚴在骆驼肌肉中的分布
        4.2.4 福斯盘尾丝虫微丝蚴在骆驼体内淋巴结中的分布
    4.3 讨论
    4.4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骆驼盘尾丝虫病及其传播媒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骆驼概述
        1.1.1 骆驼的分类起源及地理分布
        1.1.2 骆驼的生物学特征
        1.1.3 我国骆驼概况
    1.2 虫媒传染病概述
        1.2.1 虫媒传染病分类
        1.2.2 虫媒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
        1.2.3 虫媒传染病的防控
    1.3 盘尾丝虫病概况
        1.3.1 盘尾丝虫种类
        1.3.2 盘尾丝虫形态特征
        1.3.3 盘尾丝虫生活史
        1.3.4 致病性和危害
        1.3.5 诊断和防治
    1.4 骆驼盘尾丝虫病概述
        1.4.1 福斯盘尾丝虫的发现历史及命名
        1.4.2 福斯盘尾丝虫病流行病学及危害
    1.5 传播媒介的筛选和检测方法
        1.5.1 PCR原理及应用
        1.5.2 DNA探针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1.5.3 荧光定量PCR技术原理及应用
        1.5.4 PCR—ELISA技术原理及应用
        1.5.5 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试验一 内蒙古地区双峰驼盘尾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感染率及感染强度
        2.2.2 患驼病理变化
    2.3 讨论
        2.3.1 不同地区感染情况变化
        2.3.2 不同性别和年龄段感染情况比较
        2.3.3 病理变化分析
    2.4 小结
3 试验二 骆驼盘尾丝虫形态学研究及线粒体16S rRNA基因的虫种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成虫形态特征描述
        3.2.2 微丝蚴及虫卵形态
        3.2.3 骆驼盘尾丝虫基因组DNA PCR扩增结果
        3.2.4 克隆结果
        3.2.5 测序结果与序列对比
    3.3 讨论
    3.4 小结
4 试验三 内蒙古双峰驼生活环境吸血水生双翅目昆虫的捕捉及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水生双翅目昆虫种属鉴定结果
        4.2.2 水生双翅目昆虫种类分布调查
        4.2.3 水生双翅目吸血昆虫形态描述
    4.3 讨论
    4.4 小结
5 试验四 骆驼生活环境吸血双翅目昆虫COI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
        5.2.1 短角亚目
        5.2.2 长角亚目
    5.3 讨论
    5.4 小结
6 试验五 盘尾丝虫病传播媒介的筛选与确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
        6.2.1 荧光定量PCR反应结果
        6.2.2 昆虫解剖结果
        6.2.3 PCR扩增结果
        6.2.4 扩增产物克隆结果
        6.2.5 测序结果
    6.3 讨论
        6.3.1 研究方法
        6.3.2 生活史探讨
        6.3.3 传播媒介分布地区
    6.4 小结
7 结论
本课题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传播媒介角蝇的发育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
    1 骆驼概述
        1.1 骆驼种类与分布
        1.1.1 骆驼种类
        1.1.2 骆驼分布
        1.2 骆驼的经济价值
        1.3 骆驼养殖现状
    2 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概述
        2.1 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流行病学
        2.2 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研究进展
    3 角蝇概述
        3.1 角蝇种类及分布
        3.2 角蝇生活习性及危害
        3.3 角蝇与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的关系
    4 PCR-RFLP概述
        4.1 昆虫线粒体DNA
        4.2 PCR-RFLP在昆虫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研究一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实验室饲养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设备仪器
        1.1.2 药品与试剂
        1.2 方法
        1.2.1 饲养设备
        1.2.2 蝇种来源
        1.2.3 角蝇饲养管理
        1.2.4 角蝇的鉴定与剖检
        2 结果
        2.1 角蝇饲养结果
        2.2 角蝇生活史
        2.2.1 成蝇
        2.2.2 卵
        2.2.3 幼虫
        2.2.4 蛹
        2.3 饲养角蝇过程中出现的其它昆虫
        3 讨论与小结
    研究二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幼虫龄期划分标准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虫源
        1.1.2 仪器设备
        1.1.3 试剂与药品
        1.2 方法
        1.2.1 角蝇的采集
        1.2.2 角蝇幼虫培养与收集
        1.2.3 幼虫分龄指标的选择
        1.2.4 幼虫分龄指标的测量方法
        1.2.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两种角蝇幼虫龄期划分标准的确定
        2.2 两种角蝇幼虫龄期划分指标的差异比较
        2.3 角蝇幼虫龄期划分标准与龄期之间的关系
        2.4 两种角蝇各龄幼虫的形态特征
        3 讨论与小结
    研究三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各虫态系统形态学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虫源
        1.1.2 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卵的形态特征观察
        1.2.2 各龄幼虫的形态特征观察
        1.2.3 蛹的形态特征观察
        1.2.4 成蝇的形态特征观察
        2 结果
        2.1 西方角蝇各虫态形态特征
        2.1.1 卵
        2.1.2 1龄幼虫
        2.1.3 2龄幼虫
        2.1.4 3龄幼虫
        2.1.5 蛹
        2.1.6 成蝇
        2.2 截脉角蝇各虫态形态特征
        2.2.1 卵
        2.2.2 1龄幼虫
        2.2.3 2龄幼虫
        2.2.4 3龄幼虫
        2.2.5 蛹
        2.2.6 成蝇
        2.3 西方角蝇与截脉角蝇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差异
        2.3.1 卵的形态特征差异
        2.3.2 1龄幼虫的形态特征差异
        2.3.3 2龄幼虫的形态特征差异
        2.3.4 3龄幼虫的形态特征差异
        2.3.5 蛹的形态特征差异
        2.3.6 成蝇的形态特征差异
        3 讨论与小结
    研究四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PCR-RFLP快速鉴定法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角蝇不同虫态的来源
        1.1.2 仪器设备
        1.1.3 试剂与药品
        1.1.4 引物
        1.2 方法
        1.2.1 溶液制备
        1.2.2 培养基制备
        1.2.3 酶切位点和限制性内切酶的初选
        1.2.4 基因组DNA提取
        1.2.5 PCR扩增
        1.2.6 PCR产物纯化
        1.2.7 目的基因克隆
        1.2.8 序列比对
        1.2.9 酶切反应
        1.2.10 方法稳定性的验证
        2 结果
        2.1 酶切位点和限制性内切酶初选结果
        2.2 PCR扩增结果
        2.3 克隆结果
        2.4 测序结果与序列比较
        2.5 酶切结果
        2.6 酶切结果的稳定性
        3 讨论与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内蒙古阿拉善骆驼盘尾丝虫病流行地区水生双翅目昆虫种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部分
    1 水生双翅目昆虫概况
        1.1 水生双翅目昆虫形态与分类
        1.1.1 水生双翅目昆虫形态
        1.1.2 水生双翅目昆虫分类
        1.2 水生双翅目昆虫生活史及习性
        1.2.1 水生双翅目昆虫生活史
        1.2.2 水生双翅目昆虫的习性
        1.3 水生双翅目昆虫与疫病的关系
        1.4 水生双翅目昆虫生物防控
    2 分子生物学在昆虫研究中的应用
        2.1 昆虫mtDNA COI条形码概况
        2.2 昆虫mtDNA COI条形码的应用
    3 骆驼福斯盘尾丝虫病概况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一 骆驼生活环境水生双翅目昆虫形态学分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仪器
        1.1.2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水生双翅目昆虫样本采集
        1.2.2 水生双翅目昆虫翅膀标本制备
        1.2.3 水生双翅目昆虫种属鉴定
    2 结果
        2.1 水生双翅目昆虫分类名录
        2.2 水生双翅目昆虫种类分布调查
        2.2.1 水生双翅目昆虫优势种调查
        2.2.2 水生双翅目昆虫不同环境地点分布调查
        2.2.3 水生双翅目昆虫不同温度分布调查
        2.3 吸血类水生双翅目昆虫形态描述
        2.3.1 新平库蠓
        2.3.2 曲囊库蠓
        2.3.3 浅暗库蠓
        2.3.4 淡角贝蠓
        2.3.5 饶河贝蠓
        2.3.6 棕色裸蠓
        2.3.7 单囊细蠓
        2.3.8 骚扰库蚊
        2.3.9 蒙古白蛉
        2.3.10 猎黄虻
        2.3.11 脱粉麻虻
        2.3.12 莫氏斑虻
        2.3.13 密斑虻
        2.3.14 穴虻属未定种
        2.4 水生双翅目昆虫分类检索表
    3 讨论和小结
研究二 骆驼生活环境水生双翅目昆虫COI基因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昆虫样品
        1.1.2 主要仪器
        1.1.3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溶液配制
        1.2.2 基因组DNA提取
        1.2.3 PCR扩增
        1.2.4 目的基因克隆与测序
    2 结果
        2.1 PCR扩增结果
        2.2 克隆结果
        2.3 测序结果
        2.4 序列分析
    3 讨论和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2种水生双翅目昆虫COI基因序列)
作者简介

(7)骆驼斯氏副柔线虫在传播媒介角蝇体内发育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
    1 斯氏副柔线虫概述
        1.1 斯氏副柔线虫的分类地位
        1.2 斯氏副柔线虫的形态描述
        1.2.1 斯氏副柔线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
        1.2.2 角蝇体内斯氏副柔线虫幼虫的形态
    2 斯氏副柔线虫病及其流行病学调查
    3 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概述
        3.1 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对我国养驼业的影响
        3.2 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与角蝇之间的关系
    4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概述
        4.1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变态期各虫体的形态
        4.1.1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成蝇的形态
        4.1.2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卵的形态
        4.1.3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各龄期幼虫的形态
        4.1.4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蛹的形态
        4.2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的生活史
        4.3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的生活习性
        4.4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的危害
        4.5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的防控
    5 分子生物学概述
        5.1 分子进化中的主要研究对象
        5.2 核糖体DNA概述
        5.2.1 ITS序列概述
        5.2.2 18S核糖体DNA基因
        5.3 线粒体DNA概述
    6 序列分析软件概述
        6.1 EditSeq程序的功能及用法
        6.2 MegAlign程序的功能及用法
    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研究一 角蝇各龄期幼虫的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虫体样本
        1.1.2 仪器与用具
        1.1.3 试剂与药品
        1.1.4 引物
        1.2 方法
        1.2.1 溶液配制
        1.2.2 培养基制备
        1.2.3 角蝇各龄期幼虫的鉴别依据
        1.2.4 角蝇各龄期幼虫DNA提取方法
        1.2.5 DNA浓度检测方法
        1.2.6 角蝇各龄期幼虫CO Ⅰ基因PCR产物的纯化
        1.2.7 角蝇各龄期幼虫CO Ⅰ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1.2.8 角蝇各龄期幼虫CO Ⅰ基因的序列分析
        2 结果
        2.1 角蝇各龄期幼虫传统形态学鉴定结果
        2.2 DNA浓度检测结果
        2.2.1 酶标仪DNA浓度检测结果
        2.2.2 PCR产物凝胶电泳DNA浓度检测结果
        2.3 角蝇各龄期幼虫CO Ⅰ基因的克隆结果
        2.4 角蝇各龄期幼虫CO Ⅰ基因的测序结果
        2.4.1 角蝇Ⅰ期幼虫的CO Ⅰ基因序列
        2.4.2 角蝇Ⅱ期幼虫的CO Ⅰ基因序列
        2.4.3 角蝇Ⅲ期幼虫的CO Ⅰ基因序列
        2.5 角蝇各龄期幼虫CO Ⅰ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2.6 角蝇各龄期幼虫鉴定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研究二 角蝇各龄期幼虫体内斯氏副柔线虫幼虫的检测与形态学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虫体的来源
        1.1.2 仪器与用具
        1.1.3 试剂与药品
        1.1.4 引物
        1.2 方法
        1.2.1 溶液配制及培养基制
        1.2.2 角蝇各龄期幼虫的解剖
        1.2.3 角蝇幼虫体内疑似斯氏副柔线虫幼虫的DNA提取
        1.2.4 角蝇幼虫体内疑似斯氏副柔线虫幼虫ITS基因的PCR扩增
        1.2.5 角蝇幼虫体内疑似斯氏副柔线虫幼虫ITS基因PCR产物的纯化
        1.2.6 角蝇幼虫体内疑似斯氏副柔线虫幼虫ITS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1.2.7 角蝇幼虫体内疑似斯氏副柔线虫ITS基因序列分析
        1.2.8 角蝇各龄期幼虫体内感染斯氏副柔线虫幼虫的统计
        1.2.9 角蝇各龄期幼虫体内斯氏副柔线虫幼虫的形态特征观察
        2 结果
        2.1 角蝇各龄期幼虫解剖结果
        2.2 疑似斯氏副柔线虫幼虫ITS基因PCR扩增结果
        2.3 疑似斯氏副柔线虫幼虫ITS基因阳性克隆菌液PCR鉴定结果
        2.4 疑似斯氏副柔线虫幼虫ITS基因测序结果
        2.4.1 角蝇Ⅰ期幼虫体内疑似斯氏副柔线虫幼虫的ITS基因序列
        2.4.2 角蝇Ⅱ期幼虫体内疑似斯氏副柔线虫幼虫的ITS基因序列
        2.4.3 角蝇Ⅲ期幼虫体内疑似斯氏副柔线虫幼虫的ITS基因序列
        2.4.4 斯氏副柔线虫成虫的ITS基因序列
        2.5 角蝇幼虫体内疑似斯氏副柔线虫幼虫ITS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2.5.1 疑似斯氏副柔线虫幼虫与斯氏副柔线虫成虫ITS基因序列比较
        2.5.2 疑似斯氏副柔线虫幼虫与斯氏副柔线虫成虫ITS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
        2.5.3 角蝇各龄期幼虫体内疑似斯氏副柔线虫幼虫鉴定结果
        2.6 角蝇各期幼虫体内感染斯氏副柔线虫幼虫的统计结果
        2.7 角蝇各龄期幼虫体内斯氏副柔线虫幼虫形态特征观察结果
        2.8 角蝇各龄期幼虫体内斯氏副柔线虫幼虫主要部位测量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研究三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18S rDNA的克隆及其系统发育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角蝇来源
        1.1.2 仪器及用具
        1.1.3 试剂与药品
        1.1.4 引物
        1.2 方法
        1.2.1 溶液及培养基制备
        1.2.2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的基因组DNA提取
        1.2.3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18S rDNA基因PCR扩增
        1.2.4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18S rDNA基因PCR产物纯化
        1.2.5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18S rDNA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1.2.6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
        2 结果
        2.1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18S rDNA基因PCR扩增结果
        2.2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18S rDNA基因阳性菌液PCR鉴定结果
        2.3 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18S rDNA基因的测序结果
        2.3.1 西方角蝇18S rDNA序列
        2.3.2 截脉角蝇18S rDNA序列
        2.4 11种双翅目昆虫18S rD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
        2.5 11种双翅目昆虫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2.6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角蝇生活习性及其斯氏副柔线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缩略语表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与耗材
        1.1.2 药品与试剂
    1.2 方法
        1.2.1 角蝇生活习性的观察
        1.2.2 角蝇的捕捉及其相关昆虫的收集
        1.2.3 角蝇的鉴定
        1.2.4 角蝇的剖检及其体内斯氏副柔线虫幼虫的收集
        1.2.5 角蝇体内斯氏副柔线虫幼虫的鉴定
        1.2.6 角蝇体内斯氏副柔线虫幼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的统计
        1.2.7 气候和地理条件对角蝇影响的分析
        1.2.8 对影响角蝇的昆虫鉴定
2 结果
    2.1 角蝇的生活习性
        2.1.1 角蝇的活动情况
        2.1.2 角蝇的寄生位置
        2.1.3 角蝇的行为规律
        2.1.4 角蝇的数量变化
        2.1.5 角蝇的趋避厉害
        2.1.6 角蝇对宿主的选择
    2.2 角蝇鉴定分类
    2.3 斯氏副柔线虫幼虫鉴定
    2.4 剖解的角蝇样本
    2.5 角蝇体内斯氏副柔线虫幼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
    2.6 气候和地理条件对角蝇的影响
    2.7 影响角蝇的昆虫鉴定结果
3 讨论
    3.1 角蝇生活习性的讨论
    3.2 角蝇分布与体内斯氏副柔线虫感染率的讨论
    3.3 气候因素对角蝇影响的讨论
    3.4 角蝇防治的讨论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角蝇体内斯氏副柔线虫的观察及COI基因特异性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部分
    1.1 角蝇概述
        1.1.1 角蝇形态结构
        1.1.2 角蝇的生活习性
        1.1.3 角蝇对家畜的危害
        1.1.4 角蝇的防治
    1.2 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概述
        1.2.1 骆驼养殖现状
        1.2.2 我国骆驼常见寄生性线虫病
        1.2.3 斯氏副柔线虫病
    1.3 线粒体 DNA 概述
        1.3.1 线虫线粒体 DNA 结构与特点
        1.3.2 COI 基因在线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1.4 系统发育分析
        1.4.1 常用的构树方法
        1.4.2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常用软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一角蝇体内斯氏副柔线虫幼虫检测与形态学观察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感染率和感染强度
        2.2.2 斯氏副柔线虫幼虫形态
        2.2.3 斯氏副柔线虫在角蝇体内寄生部位的观察
    2.3 讨论
        2.3.1 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讨论
        2.3.2 有关生活史讨论
3 研究二斯氏副柔线虫线粒体 COI 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PCR 扩增结果
        3.2.2 克隆结果
        3.2.3 测序结果
        3.2.4 序列分析
    3.3 讨论
        3.3.1 斯氏副柔线虫mtDNA COI 基因
        3.3.2 不同地区虫体样本间 COI 基因序列比较
        3.3.3 副柔属归类分析
4 研究三斯氏副柔线虫 COI 序列特异性引物设计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特异性片段扩增结果
        4.2.2 特异性试验结果
        4.2.3 敏感性试验结果
    4.3 讨论
        4.3.1 关于特异性引物设计
        4.3.2 特异性引物未来临床应用探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内蒙古地区骆驼生活环境蝇种分类与COI基因序列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部分
    1 双翅目昆虫概况
        1.1 双翅目昆虫形态
        1.2 双翅目昆虫生活史
        1.3 双翅目昆虫的习性
        1.4 双翅目昆虫的分类
        1.5 双翅目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1.6 蝇类资源的利用
    2 骆驼与斯氏副柔线虫概况
    3 分子生物学在昆虫研究中的应用
        3.1 分子系统学的概念及应用
        3.2 mtDNA 在昆虫系统学上的应用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部分
    研究一 骆驼生活环境蝇种形态学分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器械
        1.1.2 化学试剂
        1.2 方法
        1.2.1 蝇类样本采集
        1.2.2 蝇翅标本制备
        1.2.3 蝇类种属鉴定
        2 结果
        2.1 蝇种分类鉴定
        2.2 蝇种形态描述
        2.2.1 亮家蝇
        2.2.2 厩螫蝇
        2.2.3 海滨溜蝇
        2.2.4 吸溜蝇
        2.2.5 黄粉寄蝇
        2.2.6 笨长足寄蝇
        2.2.7 坡巨爪麻蝇
        2.2.8 伏蝇
        2.2.9 亚洲毛蚤蝇
        2.2.10 东亚异蚤蝇
        2.2.11 中亚灰粪种蝇
        2.2.12 中华莫蝇
        2.2.13 迷隰蝇
        2.2.14 黑基地种蝇
        2.3 蝇种分类检索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二 骆驼生活环境蝇类 COI 基因序列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验材料
        1.1.2 主要试验器材
        1.1.3 主要试验试剂
        1.2 方法
        1.2.1 溶液配制
        1.2.2 DNA 提取
        1.2.3 PCR 反应
        2 结果
        2.1 PCR 产物检测结果
        2.2 测序结果
        2.3 克隆结果
        2.4 序列分析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4 个蝇种COI 序列)
作者简介

四、黑色囊尾线虫在阿拉善左旗的发现及其形态描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生防制剂的制备与杀虫作用研究[D]. 段可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2]黑须污蝇及其幼虫的形态学与生活习性研究[D]. 安希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3]福斯盘尾丝虫在骆驼及传播媒介体内感染和分布情况的研究[D]. 郭宏年.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4]骆驼盘尾丝虫病及其传播媒介的研究[D]. 于志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1)
  • [5]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传播媒介角蝇的发育过程研究[D]. 邓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12)
  • [6]内蒙古阿拉善骆驼盘尾丝虫病流行地区水生双翅目昆虫种类研究[D]. 邵国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12)
  • [7]骆驼斯氏副柔线虫在传播媒介角蝇体内发育过程的研究[D]. 史红蕾.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12)
  • [8]角蝇生活习性及其斯氏副柔线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研究[D]. 杨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9]角蝇体内斯氏副柔线虫的观察及COI基因特异性序列分析[D]. 李文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 [10]内蒙古地区骆驼生活环境蝇种分类与COI基因序列比较[D]. 顾巍.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阿拉善左旗黑色囊尾蚴病的发现及形态描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