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党对直接利用外资的思想与实践

建国初期党对直接利用外资的思想与实践

一、建国初期党关于直接利用外资的思想和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徐黎[1](2014)在《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政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取缔其在华特权,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但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对待在华外资企业这一复杂、艰难的具体问题时,并未停留在“打倒帝国主义”的革命口号层面上,而是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探索具体的政策和办法。解放战争前,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还基本停留在理论认识的层面。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反对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张没收在华外资企业;土地革命时期,对在华外资企业认识逐渐实现了从没收到有条件利用的转变,转变的原因是共产国际的影响和中共对中国革命认识的加深。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提出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表示要积极争取国外的经济援助,允许和鼓励外资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提出了战后利用外资发展中国工业化的设想。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中共在接管城市的过程中开始更多地直接面对在华外资企业。中共从恢复和稳定城市经济秩序出发,实行了保护在华外资企业所有权,允许其在遵守政府法令下,维持正常经营等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确立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主张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交流与合作,执行直接利用外资的政策;就外国在华企业,党中央在坚决取消外资企业在中国拥有一切特权的基础上,对其实行了监管和利用的政策。监管就是使其遵守人民政府法令,规定其经营范围,反对投机经营和违法经营;利用就是运用其人力、资力和国外的经济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新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由战前趋于缓和转变为敌对状态,利用西方国家在华外资企业的政策面临新的考量。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严重受阻,迫使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安全的压力下,优先选择以苏联计划经济集中配置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对华经济援助的实践及其经济建设的经验;同时,中国利用西方国家在华企业的可能性大为降低,政策实践全面停顿,以英、美、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华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生存空间逐渐丧失。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对在华外资企业的全面改造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部分。从此,在华外资企业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出现大量衰退的局面。中共在对在华外资企业改造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以“转让”为主的挤压方式,运用合理、合法的经济手段完成了在华外资企业的改造,通过商业谈判完成对在华外资企业资产负债的转让和企业职工的安置,最终将其转化为国营企业,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在华外资企业基本退出中国。在华外资企业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全线退出,一则表明外资企业在中国失去了生存空间,二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对资本主义尤其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天然“敌视”,存在着对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偏爱”。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逐步形成了监管、利用和清退在华外资企业的系列政策。在政策的探索实践过程中,理论的错误与正确交织,产生的经验与教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议题。回顾与反思1946—1956年间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政策,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与实践历程的应有之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将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提供有益的启示。

贺朝霞[2](2002)在《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文中研究指明全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分析工具,选取了从建国到现在这段时间作为论述的时空序列,把中国共产党自建国以来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分为党对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问题的认识、党对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初步认识及严重失误、党对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认识的科学化、党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制关系及世界资本主义的认识四大版块,在具体评述中,既有对每一认识的前提条件的抽象,有对理论内容的阐述,也有对每一认识的评价和历史反思。文章最后一部分论述了建国以来党对资本主义问题的正确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并总结了党在认识资本主义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文章第一部分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不同形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和消极方面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非资本主义前途的分析,指出这是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认识前提。论述了党对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消极方面的认识及采取的措施,肯定了这些认识和措施的正确性。论述了党对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改造的道路和形式的认识及采取的实际步骤,肯定了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同时指出了这个过程中党在认识上和工作上的偏差。 文章第二部分总结了从1956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在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初步认识和严重失误。认为尽管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交往并允许国内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思想,但这些宝贵思想在1957年后受到“左”倾错误冲击,并最终出现了严重失误。认识上的反复性、内容和形式的单一性,以及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说明党对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尚处于初步阶段。 文章第三部分论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对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认识的逐步科学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思考一切问题的正确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国情,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认识出现了重大突破。在这个思Q想前提下,对外开放、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当代中国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途径。从思想前提、实践步骤再到利用资。r本主义过程中的原则界定,构成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完整体系。 文章第四部分比较分析了从两大阵营对峙到多极化格局凸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和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认识。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外交价值取向经历了从集团政治向国家利益的转变,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把握也在更高层次上对“两个必然”理论进行了深入认识,一方面正视了当代资本主义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还有很大的发展弹性,一方面又制定了通过发展生产力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抗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现实战略规划。 文章最后一部分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认为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问题的正确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和平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以及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的理论。并总结了建国以来党在认识资本主义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冯国磊[3](2012)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外资政策研究(1949-195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国之初,中共面临着异常艰巨的建设任务,而外资经济是一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制定妥善合理的外资政策对于新中国建设意义重大。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述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分析学术界对相关课题的研究动向及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该课题涉及的主要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二部为建国初期中共外资政策的形成,从历史与现实双重角度出发,分析中共早期对引进外资的认识及政策,指出中共在革命战争时期已经认识到引进外资的重要性;分析建国初期外资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反映中共在当时国际、国内特定历史背景下制定政策的考虑;分析建国初期外资政策形成的理论依据,指出这些政策的制定有据可循,具备合理性与可行性。第三部分为建国初期中共外资政策的内容,由于政策内容宽泛,本章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分别为对引进资金、技术、直接投资的政策,对外资在华企业的政策,对华侨投资的政策。第四部分为建国初期中共外资政策的实践与影响,对中共外资政策实施的具体步骤,出现的问题,政策实施后产生的影响分别进行论述。一面指出其中部分政策对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一面也提出了部分政策受到国际、国内政治时局的左右,进而干预了经济的正常运转。第五部分将分析建国初期中共的外资政策的优点与不足,总结历史经验,以期对现今党和国家外资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王世勇[4](2004)在《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历史考察(1978—2003)》文中研究表明

尹永纯[5](2006)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历史考察(1978—2005)》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国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20多年来,利用外资始终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相伴而行,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根据党的有关会议精神、国家出台的利用外资方面的方针政策,对利用外资政策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了考察,对利用外资不同阶段的政策变化特点、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利用外资的基本经验,并针对利用外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本文由绪论、七章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 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的研究现状及论文的基本构架、创新之处、难点及写作方法。 第一章,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的历史回顾。本章对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的理论来源,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发展的历史轨迹,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利用外资的曲折历程进行了历史回顾。在此基础上,对利用外资实践出现曲折的原因、利用外资的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用外资的经验教训为改革开放后利用外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第二章,利用外资的酝酿与起步。本章首先回顾了利用外资政策酝酿的国际国内背景及酝酿过程。国际背景主要是和平与发展时代条件下的世界各国经济贸易联系的日益加深。国内背景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前20年左倾错误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文革”后,中国领导人纷纷出国访问,中国经济考察团出国考察后,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经过国务院务虚会、全国计划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充分酝酿与讨论,中央领导层在利用外资加快现代化建设问题上达成共识。其次,考察了利用外资政策出台的过程。包括利用外资机构的设立与法律的草创、落实华侨政策,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创办经济特区作为利用外资的试点地区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利用外资的一些具体政策及实施。再次,从利用外资的环境、优惠政策、管理经验等方面分析了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从利用外资的方式、来源、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起步阶段利用外资的特点。 第三章,利用外资的初步发展。1986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外资企业法》和《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利用外资政策开始进入初步发展阶段。针对起步阶段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这一阶段外资政策调整的重点是进一步改善利用外资的环境,明确规定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强对利用外资工作的管理和引导。分析了1988年中国“第二次投资热潮”出现的几个相关因素。第二

刘宗涛[6](2017)在《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类型的发展观。在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的探索中,我们党的发展理论分别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发展观、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观、改革开放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五大发展理念等几种类型发展观的历史演变。这些发展理论都汲取了前人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并以前人发展实践为基础,对前人发展理论进行积极扬弃,体现了我们党的发展理论在继承、改革和发展上的统一。新常态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在内外主客观条件变化下,产生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主要是体现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一个过渡转化阶段。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保持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必须要有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针对我国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集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中国十三五及更长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常态这一新的历史阶段的新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五大发展理念立论的基础,新常态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发展阶段理论。五大发展理念使发展的涵义更加丰富,使发展的内涵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人成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核心思想的复归和坚持。五大理念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牢牢扭住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经济基础上的破解之法。五大发展理念简单明了,内涵丰富,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概括性,彰显了我们党的理论风格的新变化和新气象,具有了新的涵义、风格和力量。五大发展理念自成体系,形成了一个内在统一、内外呼应的有机系统。五大发展理念既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又指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创新针对发展动力问题,创新驱动、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现代化、成为发达国家的必然途径;协调针对发展不平衡问题,强调抓薄弱环节和补齐短板,增强发展平衡性和持续性,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绿色针对人与自然矛盾问题,坚持和实现绿色发展,才能够解决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发展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开放针对内外联动问题,开放发展是中国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基础;共享针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发展必须共建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种发展理论,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共性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中国个性和阶段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的具体表现。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般原理:体现了人民既是发展主体又是发展目的原理;突出强调了科学技术及其创新的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体现了发展的整体性平衡性思想;体现了事物发展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原理等等。五大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有机统一性、人民至上性、现实针对性和时代趋势性。坚持和实现五大发展理念,需要有领导力量、体制机制改革、法治等方面的战略保障,具体来说就是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发展也不例外。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素养和能力。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说到底就是制度改革,改变旧制度、旧体制,破除一切不利于五大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起有利于实施五大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才能保障五大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

田天亮[7](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据支配地位、发挥主导性作用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形式和外化表现,是标注社会发展历史方位、揭示国家基本国情、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特定范畴。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在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基础上,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辟中国特色社主义新道路、迎来民族复兴新征程,才能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进入新时代,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党和人民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要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就必须深入研究和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规律,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成功经验。本文坚持整体性的研究视角,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为研究目标和任务,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共党史等学科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产生的基本条件、认识的发展历程、理论内涵、价值评价、基本特征及经验启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和探讨。引言主要阐释了本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范畴及相关命题,概括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与不足之处,同时对“矛盾”、“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等概念及相关命题进行了科学界定。第一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产生的基本条件。本章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要矛盾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相关理论、中国古代哲学的矛盾思想等其他思想理论,是认识产生的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探索,特别是在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问题过程中推进了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认识的产生提供了历史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我国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自身状况及认识能力的变化,是认识产生的现实条件;东欧和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探索社会矛盾问题的经验教训,是认识产生的重要国际借鉴。第二章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历史进程。本章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程度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准,集中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所经历的“重新认定”、“逐步深化”、“重大突破”三个比较大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概述,重点分析了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新时代”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两次重大判定”,力求既能从整体上揭示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历史全貌,又能凸显不同阶段的认识特点。第三章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所涵盖的理论内涵。本章认为,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双方及其关系变化的揭示,阐明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及其变化,揭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关系;通过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及其表现、地位及其作用、变化规律等问题的总体把握,揭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表现;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所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战略、路线、方针和政策,则从多重向度上回答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路径。本章还对“新旧”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社会主要矛盾同初级阶段、新时代的关系”以及“党在十八大前后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内在关联”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第四章阐释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矛盾认识的价值意义与基本特征。本章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价理论,建构起融理论创新、实践论证、揭示现实、引领未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评价体系,从多重向度上分析和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同时阐明了完善和发展这些认识所应坚持和努力的方向。在认识特征的把握上,从前进性与上升性、总体性量变与阶段性质变、党性与人民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继承性与发展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世界性与本土性相统一的角度,归纳了认识的基本特征。第五章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经验启示。本章认为,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根本指导,坚持以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及其变化为主要现实依据,坚持在我国社会矛盾全局中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不断推进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为主要目的,坚持将中国共产党作为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领导核心。结论部分在对全文内容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同时也对深化本研究作出了进一步的展望。

刘登攀[8](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宇文利[9](2002)在《论1976年以前党的引进外资工作》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引进外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引进和利用外资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时至今日,在党的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思想及政策的指导下,引进和利用外资工作正在蓬勃发展。但新时期党的引进外资工作的历史源起在哪里?建国前后党引进外资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怎样?对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时期引进外资思想及实践工作该如何认识?现实学术界在考察中共党史上的引进外资问题时,往往只着重于对改革开放以后引进和利用外资问题的研究,而对1976年以前党的引进外资思想及实践发掘研究较少。从总体上看,人们对该时期内党关于引进外资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实践状况既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整理,又需要客观全面的认识和评价。本文即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按历史发展顺序从不同革命时期党对外资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入手,对建国前党的引进外资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做了比较详细的考察,描述了党对引进外资问题的思考及对引进外资政策的推进过程,揭示了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引进外资思想对建国后该思想的发展所具有的奠基作用。第二部分首先简要总结了建国初党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思想,重点回顾了建国初党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外资的实践。然后在考察党对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外资企业和引进华侨投资政策的基础上探讨了新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开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的问题。五十年代末开始的“左”的错误严重影响了党的引进外资工作。“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更使引进外资成为不可逾越的“禁区”。第三部分对五十年代末至“文革”期间党的引进外资思想出现的曲折作一描述和评价,并对六、七十年代进行的两次较大规模的引进外国技术设备的实践状况进行了整理。第四部分对党的引进外资工作进行了简要的评价和总结。在对党的引进外资思想的发展和引进外资实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本部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出发点,对1976年以前重点是建国后的几次引进外资工作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评价。概括了党的引进外资工作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同时指出其不足,总结了经验教训。

王锐[10](2019)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文中提出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历史进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的研究思路,较为系统地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探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新中国的成立是我国开展经济建设的历史前提。这个历史前提的实现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经历了十四年抗日战争与三年国内战争的洗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排除万难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七十年的探索历程依据经济建设工作在全部工作中的地位进行划分,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济主体参与经济建设的方式转变为高度集中化、组织化的生产方式的过程。第二个阶段为改革开放以来到世纪之交。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的阶段。这一阶段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先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显示出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第三个阶段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阶段。我国市场化的改革,逐步从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上升到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趋势日益突出。经济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进程的系统考察和思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只有让创造财富的劳动者享有财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二是充分发挥我国基本国情的综合优势。我国的综合优势体现在全党全国对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有正反两方面经验、经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以及社会主义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三是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实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出多种所有制结构,并且不断健全法制体系为我国的所有制多样化提供持续保障。四是适合国情的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作用下,改革成为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改革的动力性体现在改革能够释放红利,而改革的稳定性体现在渐进的改革方式上。五是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必备条件。这个条件性体现在对外开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实践中对深化改革具有促进作用,而闭关自守无异于自取灭亡。六是党对经济工作的正确领导是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能够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确保经济工作处于中心地位,并且使经济工作作风不断改善。本文所总结的我国经济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工业体系完善、市场体量宏大等多个方面的规模优势,取得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水平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主体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分散化到高度体制化、组织化再到逐步走向自主发挥能动性的独立化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所有制的不断健全,通过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最大限度的赋予劳动者以获得感,以此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释放和发展。从宏观层面,实施改革和开放两大基本国策的良性互动,实现改革促进开放、开放推动改革,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当然,上述各个经验的发挥,离不开党对国家的统一领导,离不开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离不开方方面面的顶层设计,这不仅是我国过去、当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二、建国初期党关于直接利用外资的思想和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国初期党关于直接利用外资的思想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政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3.3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利用外资的思想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和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
        2.1.2 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思想
    2.2 列宁关于利用外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
    2.3 苏联利用外资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第3章 解放战争前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的认识
    3.1. 近代以来在华外资企业的概况
        3.1.1 19世纪在华外资企业的发展状况
        3.1.2 20世纪初在华外资企业的扩张状况
        3.1.3 20世纪30-40年代日资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垄断
    3.2 解放战争前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的认识
        3.2.1 早期中共对在华外资企业的认识(1921—1927)
        3.2.2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对在华外资企业的认识(1927—1937)
        3.2.3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在华外资企业的认识(1937—1945)
第4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政策(1946-1949)
    4.1 在东北地区初步探索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政策
        4.1.1 1946-1947年在接管哈尔滨大连等地实践中的探索
        4.1.2 1948年《中央关于对待在华外国人的政策的指示》提出
        4.1.3 1948年在接管东北地区城市实践中的进一步探索
    4.2 全面接管城市进程中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政策
        4.2.1 1949年《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的制定
        4.2.2 1949年接管上海时政策的实施
    4.3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在华外资企业政策实施的影响
第5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政策(1949—1950)
    5.1 全国解放前夕在华外资企业的状况
    5.2 监督和管理在华外资企业
        5.2.1 取消在华外资企业的一切经济特权
        5.2.2 监管在华外资企业
        5.2.3 限止在华外资企业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
        5.2.4 设立劳资协商会议的组织
    5.3 引导和利用在华外资企业
        5.3.1 利用在华外资企业积极恢复和发展对外贸易
        5.3.2 引导在华外资企业服务社会生产
        5.3.3 利用在华外资银行服务对外贸易
        5.3.4 与苏联和东欧国家建立合资企业
    5.4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在华外资企业政策实施的影响
第6章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政策(1951—1952)
    6.1 美国的封锁禁运与“一边倒”政策的强化
        6.1.1 美国对华经济封锁禁运的加剧
        6.1.2 “一边倒”政策的强化
    6.2 对英美在华企业政策的转变
        6.2.1 采取反击手段管制美英在华企业
        6.2.2 以行政强制方式对英美在华外资企业的处理
    6.3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共对在华外资企业政策实施的影响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政策(1953—1956)
    7.1 1953年前后清退在华外资企业政策的出台
    7.2 清退政策以对价转让为主要方式
        7.2.1 对价转让方式的提出
        7.2.2 对价转让方式的确立
        7.2.3 对价转让方式的发展
    7.3 对价转让方式的实施过程
        7.3.1 力促转让
        7.3.2 转让谈判
        7.3.3 签约接管
    7.4 清退在华外资企业政策的实践
        7.4.1 1953年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清退工作
        7.4.2 1954年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清退工作
        7.4.3 1955年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清退工作
    7.5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共对在华外资企业政策实施的影响
结束语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政策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致谢
附录一 1949—1952年上海市外资企业经营方式变动表
附录二 1950—1952年全国主要外资企业变动情况
附录三 1952年底上海市外资企业变动总表(按业别分类)
附录四 1954年上海市外资企业变动总表(按业别分类)
附录五 1956年上海市留驻外资企业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党对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问题的认识
    一、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前提认定
        (一) 关于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态及其对中国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二) 关于建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三) 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非资本主义前途
    二、 要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促进其发展
        (一) 关于调整公私关系
        (二) 关于调整劳资关系
        (三) 关于调整产销关系
    三、 要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消极方面,使其守法经营和健康发展
        (一) 关于打击投机资本,稳定经济形势
        (二) 关于开展“五反”运动,打击民族资产阶级和私营企业的违法活动
        (三) 关于限制私营企业活动范围,巩固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四、 要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一部分
        (一) 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冲突
        (二) 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接受和平改造的可能性
        (三)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由之路
        (四)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和相应的赎买形式
        (五)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认识上的一些偏差
    本章结论
第二章 党对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初步认识和严重失误
    一、 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交往的初步思想
        (一) 重视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
        (二) 利用同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发展工业化
        (三) 利用矛盾,打开资本主义世界的缺口
    二、 关于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思想
        (一) 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 学习和利用外国资本主义所应坚持的具体原则
        (三) 破除社会主义一定优于资本主义的迷信思想
    三、 利用国内资本主义因素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思想
        (一) 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二) 关于“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思想
        (三) 关于允许少量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思想
    四、 党在认识资本主义问题上的两种倾向
        (一)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矛盾”
        (二) 生产关系采取何种形式要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
        (三) 商品生产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四) 要大力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
        (五) 试办托拉斯,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
    五、 党对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严重失误
        (一) 八届十中全会,对“资本主义复辟”问题的错误估计
        (二)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错误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三) 中苏论战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对资本主义问题的错误理解
        (四)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提出
        (五) “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对“资本主义复辟”问题错误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六) 党内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及对利用和学习外国资本主义的艰难探索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党对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认识的科学化
    一、 对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正确认识的思想前提
        (一) 党的正确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确立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党对国情的正确认识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党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认识的重大突破
        (四) “三个有利于”标准,党对姓“社”姓“资”的正确态度
    二、 学习和利用当代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
        (一) 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二) 关于社会主义的主体性与物质文明的可控性
        (三) 关于精神文明的择优性
    三、 学习和利用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途径——对外开放
        (一) 对外开放的范围和内容
        (二) 对外开放的推进步骤
        (三) 对外开放的渠道和形式
        (四) 关于同国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地区的交流
    四、 党对社会主义制度下非公有制经济的重新认识
        (一)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二) 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三) 正确认识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四) 从“有益补充论”到“共同发展论”
        (五) 多种所有制并存条件下的多种分配方式
    五、 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 国家的主权和利益至高无上
        (二) 把好社会主义的制度之舵
        (三) 把自己的力量作为基点
        (四) 挺起民族的脊梁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党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及世界资本主义的认识
    一、 从“两个阵营”到“三个世界”
        (一) 党对两个阵营对立的认识
        (二) 党对世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
        (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四) “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二、 党对当今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的认识
        (一) 和平与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利益交叉
        (二)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发达国家的“抢跑”规则
        (三) “西化”、“分化”——扼杀社会主义的“和平”陷阱
        (四) 应对资本主义挑战的战略规划
    三、 党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
        (一) 从“纸老虎”论到“如何认识”论
        (二) 党对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特征的认识
        (三) 关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四)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五)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总趋势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对建国以来党认识资本主义问题的历史总结
    一、 建国以来党在资本主义问题上的正确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一)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和平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发展
        (二)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三)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的理论发展
        (四)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理论的发展
    二、 建国以来党在认识资本主义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识资本主义问题的思想路线
        (二) 制度与体制剥离——借鉴资本主义的实践指向
        (三) 与时俱进——认识资本主义的时代视野
        (四) 反对在认识资本主义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
结束语
参考文献

(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外资政策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及创新性
    四、概念界定
第二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外资政策的形成
    一、中共早期对引进外资的认识及政策
    二、建国初期外资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
    三、建国初期外资政策形成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外资政策的内容
    一、建国初期中共对外资企业的政策
    二、建国初期中共对引进资金、技术、直接投资的政策
    三、建国初期中共对华侨回国投资的政策
第四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外资政策的实施与影响
    一、外资企业从中国的撤离
    二、“156项”工程对新中国工业的奠基
    三、华侨事业对新中国的贡献
第五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外资政策的历史经验
    一、重大意义
    二、经验教训
    三、结论与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历史考察(1978—2005)(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
    三、利用外资问题研究述评
    四、创新之处和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的历史回顾(1930—1970年代)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和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思想
        二、列宁对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论述及利用外资思想
        三、苏联利用外资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的基本历程
        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的历史轨迹
        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利用外资的实践
        三、从20世纪6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用外资的曲折历程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利用外资的总体评价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用外资走入误区的原因
        二、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利用外资的综合评价
第二章 利用外资的酝酿与起步(1978—1985)
    第一节 利用外资政策的酝酿与启动
        一、利用外资重新启动的历史背景
        二、利用外资的酝酿过程
    第二节 利用外资政策的出台
        一、一系列利用外资重大举措的出台
        二、利用外资政策的实施
        三、利用外资问题上的争论与“租界风波”
    第三节 利用外资的绩效与特点
        一、利用外资的成效
        二、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消极影响
        三、利用外资的几个重要特点
第三章 利用外资的初步发展(1986—1991)
    第一节 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
        一、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背景
        二、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
        三、“第二次投资热潮”的形成
    第二节 利用外资的曲折发展
        一、治理整顿对利用外资的影响
        二、“六·四事件”的消极影响
        三、“洋浦风波”——围绕是开放还是“卖国”的争论
        四、利用外资走出阴影
    第三节 利用外资的绩效分析
        一、利用外资取得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利用外资的快速发展(1992—1996)
    第一节 利用外资政策的进一步调整
        一、冲破“姓资姓社”的思想迷雾
        二、利用外资新的发展态势
        三、利用外资政策的进一步调整
    第二节 外资政策的实施与国民待遇体制的初步探索
        一、改善投资环境,拓宽利用外资领域
        二、出台新的产业政策,加强利用外资的产业导向
        三、特区还要不要“特”下去的争论及特区外资政策的调整
        四、逐步实行外商投资的国民待遇体制
    第三节 利用外资的绩效分析
        一、利用外资的成效
        二、外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加入WTO前后利用外资的稳步发展(1997—2005)
    第一节 利用外资政策继续完善的背景
        一、围绕利用外资问题的争论
        二、国际国内利用外资环境变化对利用外资政策的影响
        三、利用外资指导思想的转变
    第二节 加入WTO前利用外资政策的继续完善
        一、实施多元化引资战略,多渠道多方式吸收外商投资
        二、继续强化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
        三、继续扩大外商投资领域,积极鼓励外商来华投资
        四、完善外商投资的地区布局,加大中西部引资力度
        五、改善投资环境,逐步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
    第三节 加入WTO后利用外资政策的继续完善
        一、加入WTO后中国继续完善利用外资政策的背景
        二、利用外资政策需要实行的战略转变
        三、利用外资政策的继续完善
        四、利用外资战略的重大转变——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四节 利用外资的绩效分析
        一、利用外资取得的成效
        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六章 利用外资政策的演进路径及基本经验
    第一节 利用外资的演进路径
        一、利用外资在空间上的演进
        二、利用外资在方式上的演进
        三、利用外资在战略目标上的演进
        四、利用外资政策体系的演进
    第二节 利用外资的动因分析
        一、利用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战略的需要
        二、利用外资在国际分工方面的比较优势
        三、稳定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
        四、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符合比较优势的外资政策
    第三节 利用外资的基本经验
        一、解放思想,大胆实验,勇于创新,不断进行政策上的调整和完善
        二、坚持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适度举借外债
        三、努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四、从坚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到主动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
        五、坚持政策导向性,利用外资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服务
第七章 利用外资的影响、问题及思考
    第一节 利用外资的积极影响
        一、缓解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
        三、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促进了中国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扩大了就业、缓解了就业压力
        六、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加深了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联系
    第二节 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在引资中恶性竞争,利用外资效益低下
        二、优惠政策的滥用,使内外资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不公平
        三、“市场换技术”政策存在的严重问题
        四、外资企业逃税和利润成本转移使中方蒙受损失
        五、跨国公司投资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六、利用外资增加了中国经济安全的不稳定性因素
        七、外资立法体系不完善
    第三节 进一步利用外资的思考
        一、政府转换角色,引资的主体由政府转为企业
        二、内外资政策从差别政策、倾斜政策转向统一的环境政策
        三、转变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四、强化外资政策地区导向,加大中西部引资力度
        五、在利用外资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6)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论文构思及框架
    五、论文的重难点、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发展观的基本涵义及演变
    第一节 发展及发展观基本涵义
        一、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发展观的基本涵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一、经济增长论
        二、经济社会发展观
        三、可持续发展观
        四、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及背景
    第一节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
        二、新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发展观
    第二节 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国际背景
        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
        二、世界经济呈现“新常态”
        三、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与温和复苏
    第三节 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国内背景
        一、危机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减速
        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三、经济新常态是中国发展新阶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创新发展
    第一节 创新与创新发展的涵义
        一、创新与创新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中共创新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我国创新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一、我国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三节 我国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市场化改革是破局关键
        二、发挥好政府作用
        三、确立企业真正的创新主体地位
        四、发挥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创新作用
        五、营造创新友好环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协调发展
    第一节 协调与协调发展的涵义
        一、协调与协调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中共协调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我国协调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一、区域发展差距大
        二、城乡二元结构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调
        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二元分离
    第三节 我国发展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二、城乡发展失衡原因分析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调的原因分析
        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二元分离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我国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统筹区域协同发展
        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
        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绿色发展
    第一节 绿色与绿色发展的涵义
        一、绿色与绿色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中共绿色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基本内容
    第二节 我国绿色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一、我国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三节 我国绿色发展的路径
        一、转变发展理念,促进政策制度绿色化
        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三、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四、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五、实施专项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计划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放发展
    第一节 开放与开放发展的涵义
        一、开放与开放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中共开放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我国开放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一、我国开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三节 我国实现开放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二、推动体制改革,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
        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四、继续发挥港澳台地区的独特优势
        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共享发展
    第一节 共享与共享发展的涵义
        一、共享与共享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中共共享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我国共享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一、我国共享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三节 我国共享发展的路径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发展观
    第一节 五大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与发展
        一、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知
        三、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特点
    第二节 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
        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难度加大
        二、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应对发展新挑战
    第三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
        一、发展目标:五大理念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
        二、发展动力:全面深化改革
        三、发展保障:全面依法治国
        四、发展保证:全面从严治党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基本概念及其相关命题释义
        (一)矛盾
        (二)主要矛盾
        (三)社会主要矛盾
        (四)社会主要矛盾同其他层次的社会矛盾的关系
        (五)其他相关概念和命题的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产生的基本条件
    一、认识产生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要矛盾相关理论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相关理论
        (三)其他重要思想资源
    二、认识产生的历史根据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实践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实践
    三、认识产生的现实条件
        (一)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二)我国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的变化
        (三)中国共产党自身状况与认识能力的变化
    四、认识产生的国际借鉴
        (一)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社会矛盾问题的经验教训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探索社会矛盾问题的经验教训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历史演进
    一、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认定
        (一)重新认定的基本前提
        (二)重新认定的思想脉络
        (三)重新认定的主要表现
    二、认识的逐步深化
        (一)实现认识深化的必要性
        (二)认识深化的思想脉络
        (三)认识深化的主要表现
    三、认识的重大突破
        (一)认识突破的客观依据
        (二)认识突破的思想脉络
        (三)认识突破的主要表现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理论内涵
    一、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及其变化的深刻揭示
        (一)由“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二)由“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
        (四)辩证把握“一个转化”和“两个没有变”的关系
    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表现的总体把握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特点及其表现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导地位及其作用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主要规律及其表现
    三、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路径的探索与完善
        (一)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
        (三)适时调整和更新发展思想和发展理念
        (四)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方针
        (五)不断充实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主体力量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价值意义与基本特征
    一、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价值意义
        (一)价值评价的基本向度
        (二)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
        (三)努力完善和发展认识的方向
    二、认识的基本特征
        (一)前进性与上升性的统一
        (二)总体性量变与阶段性质变的统一
        (三)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四)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五)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六)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七)世界性与本土性的统一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经验启示
    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
        (一)深入地学习、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
        (二)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
    二、继续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其变化
        (一)始终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方向
        (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及阶段性特征
        (三)将认识“基本国情”同世情、党情相结合
    三、坚持在社会矛盾全局中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一)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自身变化的特点
        (二)把握其他层次社会矛盾变化的特点
    四、始终致力于推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解决
        (一)在科学界定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确定解决思路
        (二)在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调整解决思路
    五、坚持将党作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领导核心
        (一)继续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
        (二)坚持将党的领导和依靠人民群众相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二、“一带一路”倡议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六、人民币国际化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论1976年以前党的引进外资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建国前党引进外资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一) “欢迎外资”思想的提出
    二) 抗战时期党引进外资政策的制定
    三) “七大”前后党引进外资思想与政策的发展
    四) 解放战争期间党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政策
二、 建国初期党的引进外资思想与实践
    一) 建国初期党开展引进外资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 以苏东国家为重点的引进外资实践
    三) 引进侨资的政策与实践
    四) 对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企业的政策
    五) 与资本主义国家开展贸易和引进外资的努力
三、 五十年代末至“文革”时期党引进外资工作的曲折过程
    一)六十 年代引进国外技术设备的工作
    二)七十 年代初引进国外技术设备的实践
四、 对1976年以前党引进外资工作的简要评价
    一) 成绩:引进外资对当时的政治、外交和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为后来的引资工作积累了经验
    二) 不足:“左”的错误影响使党的引进外资思想出现曲折、引资实践受到限制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的述评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经济建设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规模效应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计划经济的建立和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6 年)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49-1956 年)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制度准备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状况
        三、新中国成立后应对困难的经济措施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确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曲折(1956-1966 年)
        一、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经济上初步纠正“左”倾错误与庐山会议“反右倾”
        三、对国民经济和党内关系的调整
        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和“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五、“四清”期间的三年经济调整与三线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严重挫折(1966-1976 年)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抓革命与促生产
        二、国民经济发展跌入谷底
        三、七十年代初国民经济的恢复
        四、政治经济的全面整顿与粉碎“四人帮”
    小结 计划经济的建立和计划经济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阶段性总结
第二章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1976-2002 年)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76-1982 年)
        一、经济建设的徘徊与思想解放的兴起
        二、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国民经济调整
        三、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
        四、对外开放与特区建设
    第二节 改革开放全面探索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82-1992 年)
        一、“三步走”七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三、推行财政、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四、价格改革与整顿经济秩序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转轨(1992-2002 年)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探索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
        三、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建立
        五、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小结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阶段性总结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2002 年至今)
    第一节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转型(2002-2012 年)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三、区域、城乡向协调发展转型
        四、宏观调控机制向治理体系转型
        五、对外开放向“开放型经济体”转型
    第二节 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12 年至今)
        一、“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战略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
        四、“新发展理念”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一带一路”提升对外开放格局
    小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阶段性总结
第四章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
        三、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第二节 充分发挥我国基本国情的综合优势
        一、正确认识我国国情
        二、充分发挥规模效应
        三、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
    第三节 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
        二、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功得益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三、健全法治体系为我国所有制的多样化持续提供保障
    第四节 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二、改革红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
        三、渐进式改革是我国改革的基本特点
    第五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
        一、对外开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闭关自守无异于“慢性自杀”
        三、开放型经济体对国内深化改革具有“倒逼效应”
    第六节 党对经济工作的正确领导是经济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一、党的领导确保经济工作处于中心地位
        二、党的领导在经济决策中能够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
        三、党的领导确保经济工作作风的不断改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建国初期党关于直接利用外资的思想和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对在华外资企业政策的研究[D]. 徐黎. 西南交通大学, 2014(11)
  • [2]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D]. 贺朝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02(02)
  • [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外资政策研究(1949-1956)[D]. 冯国磊.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1)
  • [4]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历史考察(1978—2003)[D]. 王世勇.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4)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历史考察(1978—2005)[D]. 尹永纯. 中共中央党校, 2006(02)
  • [6]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研究[D]. 刘宗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D]. 田天亮.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论1976年以前党的引进外资工作[D]. 宇文利. 中共中央党校, 2002(02)
  • [10]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D]. 王锐.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  ;  ;  ;  ;  

建国初期党对直接利用外资的思想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