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上浆助剂项目

纺织上浆助剂项目

一、纺织浆纱助剂项目(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丽[1](2020)在《异淀粉酶/辣根过氧化物酶改性淀粉对其结构和上浆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纺织经纱上浆过程中,聚乙烯醇(PVA)浆料越来越多地被淀粉浆料所取代,但由于淀粉天然结构的缺陷导致其浆膜脆硬,对疏水性纤维黏附性差,无法很好地满足上浆的要求。为了改善淀粉的上浆性能,通常会采用物理添加浆纱助剂和淀粉化学结构改性的方法。本课题利用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对淀粉分子的水解特性制备分支极限糊精(BLD),并将其用作淀粉浆料增塑剂,研究其对淀粉浆膜机械性能及淀粉糊化、老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异淀粉酶对淀粉侧链的水解作用,研究部分脱支对淀粉分子结构和糊化性能及对涤/棉粗纱黏附性的影响;将异淀粉酶对淀粉的脱支作用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可以催化淀粉分子上的羟基产生自由基的特性相结合,引发阳离子单体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接枝到部分脱支淀粉分子链上,达到改善淀粉上浆性能的目的,建立一种基于酶法脱支和酶法接枝聚合复合改性的接枝淀粉制备方法;利用HRP酶催化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制备接枝淀粉,研究原淀粉精细结构对接枝淀粉分子结构的影响规律及接枝淀粉分子结构对其上浆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研究了分支极限糊精对淀粉浆膜及淀粉糊化和老化性能的影响。以玉米淀粉和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对淀粉分子的水解特性并通过乙醇沉降法制备6种不同分子结构的BLD,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HPAEC-PAD)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BLD的分子结构;分别测定加入和未加BLD淀粉膜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分别测定淀粉糊化温度和糊化焓及淀粉糊黏度,并通过共聚焦激光显微镜(CLSM)观察BLD和糊化淀粉的超微结构;利用DSC、X射线衍射仪(XRD)和淀粉老化动力学方程研究BLD对玉米淀粉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BLD的分子量大小顺序为:C9<W9<C8<W8<C7<W7,其中C7、C8、C9和W7、W8、W9分别表示来源于玉米淀粉(C)和蜡质玉米淀粉(W),最终沉降时乙醇浓度分别为70%、80%、90%的BLD;BLD可降低淀粉浆膜的断裂强度,提高断裂伸长率,分子量较小的C9和W9有更好的增塑作用;BLD通过进入淀粉分子内部与淀粉发生相互作用,提高了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包括糊化开始、糊化峰值和糊化终止温度),降低了糊化焓;C7、C8和C9提高了玉米淀粉糊的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C7和C8使得玉米淀粉糊的崩解值增加,而C9则使其降低;BLD通过延缓淀粉的老化速率抑制淀粉的老化,分子量越小的BLD抑制淀粉老化的效果越明显。其次,研究了异淀粉酶部分脱支淀粉对其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以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蜡质玉米淀粉和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异淀粉酶对其进行部分脱支改性,分别通过还原糖法和1H NMR测定部分脱支处理前后淀粉的DE值和分支度;利用DSC测定部分脱支前后淀粉的糊化温度和糊化焓;考察脱支改性前后的蜡质玉米淀粉和玉米淀粉对涤/棉粗纱的黏附力。结果表明:经异淀粉酶部分脱支改性后,淀粉分子的直链淀粉含量和DE值均较原淀粉增加,而分支度则有所降低;经异淀粉酶脱支处理后,淀粉的糊化温度(包括糊化开始、糊化峰值和糊化终止温度)均较原淀粉有所升高,而糊化焓则有所降低;部分脱支改性的蜡质玉米和玉米淀粉对涤/棉粗纱的黏附性均较原淀粉低。再次,研究了HRP酶催化部分脱支淀粉接枝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ATAC)改性。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异淀粉酶对淀粉侧链的水解作用及HRP酶可以催化淀粉分子上的羟基产生自由基的特性,引发阳离子单体ATAC与部分脱支淀粉成功发生接枝共聚反应,制备接枝淀粉;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接枝淀粉进行定性表征,利用1H NMR对接枝淀粉进行定量表征,计算得到接枝淀粉的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利用热重(TGA)和DSC测定接枝淀粉的热性能;考察原淀粉及接枝淀粉对涤/棉粗纱的黏附性。结果表明:随着脱支时间的增加,接枝淀粉的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也同时增加;接枝淀粉的热稳定性较原淀粉差;脱支处理10 min后再接枝得到的接枝淀粉对涤/棉粗纱的黏附力由原淀粉的91.72 N增加到98.20 N,提高了约7%。然后,研究了原淀粉精细结构对接枝淀粉结构的影响。以6组不同种类的淀粉为原料,包括2种玉米淀粉(CS和WCS)、3种大米淀粉(RS1、RS2和RS3)、4种小麦淀粉(WS1、WS2、WS3和WS4)、2种木薯淀粉(TS1和TS2)、3种土豆淀粉(PS1、PS2和PS3)及1种绿豆淀粉(MS),利用HRP酶可以催化淀粉分子链上的羟基产生自由基的特性,引发丙烯酰胺(AM)成功接枝到淀粉分子链上,制备接枝淀粉;通过1H NMR对接枝淀粉进行定性和定量表征,计算得到接枝淀粉的分支度、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利用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SEC)测定原淀粉的分子尺寸大小?Rh和直链淀粉含量,并对原淀粉分子结构参数与接枝淀粉结构参数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利用两种淀粉生物合成模型对原淀粉的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链长分布进行拟合,将直链淀粉链长分布和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情况参数化,分别得到四个结构参数(βAp,i、βAp,iii、hAp,i和hAp,iii)和六个结构参数(βAm,i、βAm,ii、βAm,iii、hAm,i、hAm,ii和hAm,iii),对小麦淀粉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精细结构参数与其接枝淀粉分子结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接枝淀粉RS1-g-PAM的分支度最大为4.3%,TS2-g-PAM的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最低分别为0.021和0.9%,WS4-g-PAM的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最高分别为0.139和6.1%;接枝淀粉的接枝率与原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间存在正相关;接枝淀粉的接枝率与βAm和βAp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直链淀粉结构和支链淀粉结构均会影响淀粉的接枝效果,βAm中βAm,i的影响相对强烈,说明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反应容易发生在聚合度低的直链淀粉上,βAp中βAp,i的影响相对明显,说明接枝反应更易在支链淀粉的外链上发生。最后,研究了接枝淀粉结构对其上浆性能的影响。利用HRP酶可以催化淀粉分子上的羟基产生自由基的特性,引发丙烯酰胺单体(AM)接枝到不同种类的淀粉(玉米淀粉、蜡质玉米淀粉、土豆淀粉和木薯淀粉)分子链上,制备了4种不同种类的接枝淀粉;通过FT-IR对接枝淀粉进行定性表征;利用1H NMR对接枝淀粉进行定量表征,计算得到接枝淀粉的分支度、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测定原淀粉和接枝淀粉的黏度、对纯棉粗纱的黏附力及浆膜的机械性能,并对接枝淀粉分子结构(分支度和接枝率)与上浆性能(浆液黏度、对纯棉粗纱的黏附性和浆膜的机械性能)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来源于蜡质玉米淀粉的接枝淀粉分支度最低为3.30%,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最高,分别为0.0686和3.01%;与原淀粉相比,4种接枝淀粉浆液的黏度和对纯棉粗纱的黏附力均有所增加,浆膜的断裂强力有所降低,断裂伸长率有所增加;接枝淀粉的黏度与接枝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接枝率越高,接枝淀粉的黏度越大;纯棉浆纱的断裂强力与接枝率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接枝率越高,纯棉浆纱的断裂强力越大;接枝淀粉膜的断裂伸长率与分支度存在负相关关系,接枝淀粉的分支度越高,淀粉膜的断裂伸长率越低。

徐珍珍[2](2018)在《季铵阳离子—烯烷基琥珀酸酯油水两亲性变性淀粉浆料的研究》文中认为淀粉作为纺织上浆材料,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但是,原淀粉由于本身结构上的缺陷,导致其对合成纤维的粘附性能较差、浆膜脆且硬,为了改善淀粉浆料的使用性能,常常采用对淀粉改性的方法提高淀粉的上浆性能。本文从油水两亲性淀粉设计入手,在淀粉大分子链上同时引入亲水性的季铵阳离子基团和亲油性的烯烷基琥珀酸酯基,制备了一系列油水两亲性变性淀粉,探讨了作为亲油性基团的烯烷基琥珀酸酯基团结构、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油水两亲性变性程度对变性淀粉的浆液性能、粘附性能和浆膜性能的影响,评价了季铵阳离子-烯烷基琥珀酸酯油水两亲性变性淀粉浆料的上浆性能,并在浆纱生产中考察了该变性淀粉浆料取代PVA的浆纱效果。首先,对引入的亲油性基团进行了选择。以辛烯基琥珀酸酯基、十二烯基琥珀酸酯基和十八烯基琥珀酸酯基这三种烯烷基琥珀酸酯基为研究对象,在淀粉大分子上同时引入这三种酯基和季铵阳离子基团,制备一系列油水两亲性淀粉,研究不同碳链长度的烯烷基琥珀酸酯基对淀粉油水两亲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季铵阳离子基团取代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烯烷基琥珀酸酯基碳链长度的减小,淀粉的粘度增大,粘度热稳定性提高;淀粉对棉纤维和涤纶纤维的粘合强度增大,淀粉浆膜的力学性能改善,浆膜的磨耗减小。在具有同一亲油性取代基基团结构的油水两亲性淀粉中,烯烷基琥珀酸酯基取代度较大时,淀粉浆液的表面张力较小,该淀粉浆料对纤维的粘附性能较好。对淀粉进行油水两亲化改性,引入的亲油性取代基基团以碳链长度较短的辛烯基琥珀酸酯基最佳。其次,研究了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对变性淀粉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亲水亲油取代基的试剂用量,设计并制备一系列不同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的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考察不同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的变性淀粉对浆液性能、粘附性能、浆膜性能和生物降解性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在淀粉大分子上同时引入亲水性的季铵阳离子基团和亲油性的辛烯基琥珀酸酯基,所制备的变性淀粉具备油水两亲性的特征。这种油水两亲性的改性方法有效地改善了淀粉的粘附性能和浆膜性能,这些性能随着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亲油性取代基占总取代基的摩尔百分比Po的增大,油水两亲性淀粉的粘度逐渐减小,粘度热稳定性也随之降低;油水两亲性淀粉浆液的表面张力先减小后增大,对棉纤维和涤纶纤维的粘合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Po为70.6%时,油水两亲性淀粉浆液对纤维的粘合强度达到最大值。与酸解淀粉浆膜相比,经季铵阳离子基团和辛烯基琥珀酸酯基改性后的淀粉浆膜的结晶度降低,浆膜的柔韧性变好。随着Po的增大,该油水两亲性淀粉的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功先增大后减小;与酸解淀粉相比较,该油水两亲性淀粉浆膜的水溶时间缩短,膨润率增大,有利于淀粉浆料退浆。当Po为52%时,该油水两亲性淀粉浆膜的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功达到最大值。综合考虑淀粉浆料的上述性能,对淀粉进行油水两亲性改性时,引入的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在50%-70%之间为宜。第三,研究了油水两亲性变性程度对淀粉性能的影响,在一定的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下,考察油水两亲性变性程度对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上浆性能的影响,以BOD5/COD值分析了变性程度对淀粉生物降解性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油水两亲性变性程度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油水两亲性变性程度的增大,亲水性取代基和亲油性取代基的反应效率均降低,当亲油性取代基取代度超过0.036时,反应效率降低显着;随着变性程度的增大,该淀粉浆液的表面张力降低,淀粉浆液对棉纤维和涤纶纤维的粘合强度均增大,当变性程度大于0.051时,随着变性程度的增大,该淀粉浆液对纤维的粘合强度不再明显增大;随着变性程度的增大,该淀粉浆膜的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功增加,浆膜的水溶时间减小,膨润率增大。当变性程度大于0.051时,淀粉浆膜的耐磨性和耐屈曲性改善幅度下降。对淀粉进行季铵阳离子基团-辛烯基琥珀酸酯基油水两亲性改性,淀粉的生物降解性下降,当变性程度大于0.051时,BOD5/COD值小于0.3,淀粉从可生物降解变成不易生物降解。综合考虑油水两亲性变性程度对淀粉浆料性能的影响,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油水两亲性淀粉的变性程度在0.026-0.051之间为宜。第四,研究了油水两亲性淀粉的上浆性能。通过对涤/棉65/35混纺纱进行上浆试验,考察了浆纱的增强率、减伸率、毛羽减少率和增磨率,测试了该淀粉的退浆效率,评价了油水两亲性变性淀粉的上浆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油水两亲化改性能够显着提高淀粉对涤/棉混纺纱的浆纱性能,浆纱的增强率、增磨率和毛羽降低率高,减伸率低,退浆效率高。由此可见,这种油水两亲性变性淀粉浆料在涤/棉上浆中的应用是可行的。最后,研究了油水两亲性淀粉的浆纱生产应用。在工厂实际生产环境下对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油水两亲性淀粉进行了中试生产,并应用于涤/棉品种取代PVA的浆纱生产之中。生产实践结果表明:油水两亲性淀粉中试生产稳定顺利,这种淀粉变性方法及其生产工艺可以产业化。采用油水两亲性变性淀粉取代PVA浆纱,该品种的织机效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浆纱成本降低了0.03元/米。

陈龙勇[3](2018)在《棉蜡印布冷轧堆前处理精炼剂的研发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棉织物前处理一般分为退、煮、漂三步法工艺及退煮、煮漂两步法工艺,此类工艺下机后织物毛效、退浆率、白度等指标良好,但均在高温条件下进行,需消耗大量蒸汽;水洗过程为充分去除织物上已膨化或皂化的杂质,需消耗大量软化水:再者高湿、高热的生产环境存在安全隐患。以上问题反映出传统棉织物前处理工艺不符合节能、减排、降耗的要求,为达到此目的,本课题对棉梭织物低温冷轧堆短流程前处理助剂及工艺条件进行研究。本课题主要进行了棉梭织物冷轧堆前处理精练剂的研发及相关生产应用实践,选择将现有不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单独或复配使用的方式,验证其在冷轧堆前处理工艺中的应用效果。实验设计过程中,参照样为市售冷轧堆用高效精练剂CP-2G,现有表面活性剂分别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09、异构醇聚氧乙烯醚IS07、脂肪胺聚氧乙烯醚1815、醇醚糖苷AEG050、仲烷基磺酸钠SAS60。首先分别测试各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指标,包括表面张力、浊点、常温润湿性、乳化力及常温耐碱性等及应用效果,包括织物毛效、退浆率、白度、失重率、强力等指标。将上述数据与参照样CP-2G相比较,得出各表面活性剂的优势与不足,再按照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协同增效复配理论,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E09、IS07、1815、AEG050 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SAS60 以 1:9、3:7、1:1、7:3、9:1的不同比例进行复配,优化得到最佳复配比例。将上述经优化得到的四组处方分别应用于棉织物冷轧堆前处理工艺中,通过正交实验数据分析,得到以下四组最佳工艺条件,分别为:NaOH40g/L、AEO9:SAS60(1:9)5g/L、H2O2 16g/L;NaOH 40g/L、ISO7:SAS60(1:9)5g/LH20216g/L;NaOH40g/L、1815:SAS60(1:9)5g/L、H2O216g/L:NaOH40g/L、AEG050:SAS60(3:7)7g/L、H2O216g/L。与参照物 CP-2G 相比较,四组处方处理后毛效、退浆率、白度、强力等指标与之相当,甚至优于CP-2G处理后效果,其中以IS07与SAS60以1:9复配后效果最佳。将此最佳复配比例按上述工艺在车间进行中试生产,以CP-2G为参照,共投坯20000米,丝光下机后织物各项指标略优于参照样,助剂成本低于参照样,且不高于现前处理工艺助剂成本,值得车间进一步推广。

刘园园[4](2017)在《用于部分醇解型PVA浆液的消泡剂筛选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部分醇解型PVA浆液的泡沫,不仅给上浆操作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使上浆生产难以控制,容易造成上浆不匀等浆疵问题,恶化浆纱质量。为了解决部分醇解型PVA易于起泡的问题,消除浆液泡沫对经纱上浆的影响,本论文采用消泡剂来消泡,开发适用于部分醇解型PVA的消泡剂,以打破日本205MB对我国低聚合度低醇解度聚乙烯醇浆料市场的垄断,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以消泡剂的消泡特性(消泡时间、消泡速度)、浆液黏度、黏附性、表面张力、接触角、浆膜力学性能、浆纱性能及退浆性等为评价指标,根据消泡剂的消泡效果及其对部分醇解型PVA上浆性能的影响,来筛选能够消除部分醇解型PVA浆液泡沫的消泡剂。所考察的消泡剂包括一元醇、有机硅、硬脂酸钠、蜡片及复合型消泡剂。部分醇解型PVA对纤维的黏附性采用粗纱法按照FZ/T 15001-2008纺织行业标准进行测定;浆膜力学性能根据ASTM-D-882国际标准测定;原纱及浆纱的力学性能根据ASTM-D-2256国际标准测试;原纱及浆纱的耐磨性根据FED-STD-191-4308国际标准测试;退浆性采用碱-氧化剂退浆法进行测试。首先,研究了一元醇对部分醇解型PVA浆液的消泡作用,探索了一元醇烷基链长对消泡作用的影响,明确了一元醇烷基链长对部分醇解型PVA浆液使用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给出了一元醇消泡剂的用量。一元醇对部分醇解型PVA浆液具有良好的消泡作用。一元醇的烷基碳链长度对部分醇解型PVA浆液的消泡作用有显着影响。随着烷基碳原子数的增加,对部分醇解型PVA浆液的消泡作用表现为先提高后降低的规律。烷基碳原子数为8的辛醇,其消泡作用最好。烷基碳链的构型对一元醇的消泡作用也有明显的影响。直链型正辛醇的消泡作用,优于支链型异辛醇和仲辛醇。随着用量的增加,辛醇对部分醇解型PVA浆液的消泡作用逐渐增强,但PVA的黏附性和浆膜的力学性能却逐渐降低。辛醇用量的增加不会明显改变PVA的退浆性,退浆效率都达到了95%以上,能够满足印染前处理退浆效率的要求。综合考虑消泡作用、黏附性、浆膜力学性能及退浆性等指标,可推荐辛醇最佳用量范围为0.125%0.25%。其次,为了满足纺织企业消除淀粉/部分醇解型PVA混合浆液泡沫的实际需求,选择有机硅、硬脂酸钠和蜡片三种常用消泡剂,以消泡和抑泡作用、浆液黏度、黏附性、表面张力、接触角、浆膜力学性能及退浆性等为评价指标,来综合评价这些消泡剂对混合浆液的消泡作用,探讨这些消泡剂对混合浆上浆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消泡剂都对混合浆液具有明显的消泡和抑泡作用,但对浆液的黏附性和浆膜力学性能也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三种消泡剂中,有机硅的消泡和抑泡作用最好,蜡片次之,硬脂酸钠最差。硬脂酸钠对混合浆液黏附性的负面影响最小,黏附性最好,蜡片对混合浆液黏附性的负面影响最大;有机硅使浆膜力学性能的降幅最小,硬脂酸钠的降幅最大。三种消泡剂对淀粉/部分醇解型PVA的退浆效率没有显着影响,退浆效率都在95%以上,能够满足印染前处理加工的要求。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消泡剂的消泡作用,减小消泡剂在浆纱生产中的负面作用,将消泡作用较强的辛醇与抑泡性较好的有机硅以一定比例进行复配,制备复合型消泡剂,探讨了这种复合型消泡剂对部分醇解型PVA的消泡作用,通过浆纱实验明确了复合型消泡剂对使用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型消泡剂的消泡和抑泡作用优于辛醇和有机硅。JU-B消泡剂对部分醇解型PVA的消泡及抑泡作用都好,对部分醇解型PVA浆纱性能的负面影响小,同时它对部分醇解型PVA的退浆性也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JU-B型复合消泡剂在经纱上浆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黄小根[5](2017)在《浆纱用油脂的制备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纺织浆料分为黏着剂和浆纱助剂两大类,黏着剂是组成浆液的主要原料,决定了浆液的上浆性能,而浆纱助剂可以改善黏着剂某些性能的缺陷或不足。油脂,又称为蜡片,是浆纱助剂中使用最多的一类助剂。使用浆纱用油脂可以有效降低纱线表面摩擦因数,减少织造时的经纱断头率,提高织造效率。传统使用的蜡片多为烃类有机化合物,性质稳定,与浆液形成不相容体因,影响了浆膜的强力和对纱线的黏附性能,且退浆困难,影响印染质量。新型浆纱用油脂是采用氢化动、植物油及乳化剂制成,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乳化剂不环保;二是环保型乳化剂使浆液增黏,影响浆纱工艺的正常进行。浆液黏度是上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要求浆液黏度适当且黏度稳定性好,于是研究一种不增黏的浆纱用油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油脂原料的选取和乳化剂的复配,制备出环保型浆纱用油脂,研究的乳化体因,既符合环保要求,又对浆液黏度没有影响,同时分析了油脂对浆液、浆膜和浆纱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实验用变性淀粉采用红外光谱等方法进行因统分析,确保实验所用变性淀粉为真正的各类变性淀粉。(2)研究了浆纱用油脂主原料氢化牛油与氢化植物油的混合比例,实验结果表明当二者之比为2:3时,油脂整体效果好。(3)探讨了乳化剂对浆液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TO-8和单甘酯构成的乳化体因是理想的乳化方法,且当TO-8与单甘酯之比为3:1时,得到的油脂乳液最稳定;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TO-8和单甘酯都是环保型乳化剂,使用该类乳化剂生产的浆纱用油脂对浆液不增黏。(4)确定了影响油脂稳定性的因素大小依次为:乳化剂用量>乳化温度>搅拌速度>乳化时间。优化所得工艺为:乳化剂用量为30%,乳化温度为75℃,搅拌速度为300r/min,乳化时间为20min。(5)对所制备的浆纱用油脂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油脂分散较均匀,稳定性、水洗性良好且黏度稳定性较好。(6)研究了浆纱用油脂对浆液和浆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脂的加入对粗纱黏附性、浆膜断裂强力、伸长率及耐屈曲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浆膜的磨耗,说明油脂的使用各有利弊。(7)研究了浆纱用油脂不同的上蜡方式对纯棉14.6tex和涤棉13tex纱线浆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浆液中加油脂和后上蜡结合的方式及单独后上蜡的方式,会有效降低纱线摩擦因数,织机效率明显提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自制浆纱用油脂对浆液不增黏,单独采用后上蜡方式即可满足织造效率,同时建议谨慎使用油脂。

梁卡[6](2017)在《B-环糊精固载淀粉及其在纺织上浆与印染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文中提出本论文以玉米淀粉(CS)为固载基体,将β-环糊精(β-CD)和柠檬酸(CA)引入本聚合体系中,其中柠檬酸(CA)作为交联剂,次亚磷酸钠(SHP)作为催化剂,采用二分法完成β-环糊精固载玉米淀粉(简称C-β-CDP)的制备。首先探讨了采用半干法制备预聚体即柠檬酸—β-环糊精(简称CA—β-CD),又探讨了 β-环糊精固载玉米淀粉(C-β-CDP)的制备工艺。得出制备预聚体(CA—β-CD)的最佳工艺条件:n(β-CD):n(CA):n(SHP)=1:2:1/2,m(β-CD):m(H20)=1:0.6,固化温度为100℃;制备β-环糊精固载玉米淀粉(C-β-CDP)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预聚体含量为60%,n(CA-β-CD):n(SHP)=1:1/3,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30min。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后出现了新的酯基,原有的结晶区被破坏,证明了 CS和β-CD之间发生了固载。对C-β-CDP的理化特性和上浆性能进行研究表明,在一定环糊精含量范围内,C-β-CDP的理化性能改善,表现为水合能力、流变性能增强,抗老化性、透明度提高,而环糊精含量过高会导致淀粉理化性能恶化。C-β-CDP浆纱性能随环糊精含量增高而降低,当环糊精含量为20.851 μmol/g时,浆纱断裂强力、减伸率和毛羽达到最优值。测定其生物降解性能得出,B/C=2.1330,还原糖浓度为2.0307 mmol/L,证明了本实验制得的浆料可以天然降解。以藏红花T为吸附对象,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吸附过程更为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在温度为45℃时最大吸附量为14.7472 mg/g,染料去除率为86.0618%,吸附既包括β-环糊精对藏红花T的包覆,又包括化学吸附,即C-β-CDP中羧基和碱性藏红花T的反应。本实验结果为染料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丁长明,乔志勇,刘慎,邵正萍[7](2016)在《AEO助剂分子结构对淀粉浆料上浆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探讨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助剂在纺织上浆过程中的作用与效果。研究了AEO分子结构和用量与淀粉浆料浆液性能和浆膜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AEO分子结构和用量对淀粉浆料浆液性能和浆膜性能均有显着影响。当EO数为9时,浆液的黏度热稳定性最好;当EO数为9,且用量为1%时,含有AEO助剂的淀粉浆液的黏附性能和浆膜性能均优于含有油脂和蜡片助剂的浆液,且黏附性能和浆膜的耐磨性也均优于纯淀粉浆液。

徐文杰[8](2016)在《紧密纱浆纱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紧密纱较普通环锭纱有较好的纱线性质及结构,纱线毛羽较少、纤维利用率高、纱线强力高、纱线表面光泽好、光滑、条干均匀。采用紧密纺纱线织造的织物无论是外观,还是性能,相对普通环锭纱都有很大改进。越来越多的企业被紧密纱所吸引,基于紧密纱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关于紧密纱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均侧重于紧密纱生产技术方面的研究,对紧密纱的浆纱技术的研究不是很多。本文则重点对紧密纱的浆纱技术进行研究探讨。首先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纺织浆料的发展现状和紧密纱浆纱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详细介绍了紧密纱浆纱中浆料配方和浆纱技术的研究现状。然后根据相似相溶原理,选择新型环保浆料和氧化淀粉为主浆料,根据工厂的经验配方,确定了九组紧密纱浆料配方。测试并对比分析了九组配方的黏附性,成膜性、吸湿性、水溶性、强伸性能、耐屈曲性能。采用ASS300型单纱浆纱机对纯棉紧密纱进行上浆试验,并对浆纱回潮率、毛羽降低率、增强率和减伸率、耐磨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得出9.7tex中配方2,7.3tex中配方1’,5.8tex中配方1"的综合性能较优。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CD-DF868L、氧化淀粉、NP-320L和KS-55四个因素不同比例对紧密纱浆纱性能的影响。确定紧密纱浆纱的最优配方为:9.7tex优化配方为CD-DF868L 43g,氧化淀粉38g,NP-320L 10g,KS-55 2.5g。7.3tex优化配方为CD-DF868L 40g,氧化淀粉40g,NP-320L 10g,KS-55 2g。5.8tex优化配方为CD-DF868L50g,氧化淀粉25g,NP-320L 8g,KS-55 2g。选用最优配方,配置不同浓度2%、4%、6%、8%、10%、12%的浆液,对紧密纱和同规格的普通环锭纱进行上浆并测试其性能,对比分析二者上浆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采用相同工艺条件下,紧密纱的上浆率要比普通环锭纱低1%-3.5%左右。在满足织造要求的浆纱毛羽贴伏和耐磨性的前提下,紧密纱的上浆率可比同规格的普通环锭纱降低4%-6%左右。即可减少浆料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又可减小退浆负担。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上浆浓度、烘房温度和浆纱车速对浆纱性能的影响。优选出紧密纱最优的浆纱工艺为:上浆浓度,9.7tex紧密纱为9%,7.3tex紧密纱为10%,5.8tex紧密纱为11%;烘房温度80℃;浆纱车速30m/min。

李晓冬,范雪荣,王强,徐进,吴燕[9](2015)在《柔软润滑剂对浆纱摩擦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探讨柔软润滑剂应用于上浆的方式及对浆纱动态摩擦因数和耐磨性能的影响。采用将不同的柔软润滑剂分别添加于浆液中及对浆纱进行后上蜡这两种方式,对纯棉和涤棉浆纱进行了上浆试验,测试了各浆纱的动态摩擦因数及耐磨次数。结果表明:对纯棉纱来说,将软片和AG-101加入到浆液中或使用动物油脂对浆纱后上蜡可显着降低浆纱动态摩擦因数;将矿物油加入到浆液中或对浆纱进行后上蜡都会降低纱线耐磨性;对涤棉纱来说,将AG-101、动物油脂、矿物油和软片加入到浆液中或使用软片、矿物油、蜡片、动物油脂对浆纱进行后上蜡可显着降低浆纱动态摩擦因数;将AG-101和动物油脂加入到浆液中或使用AG-101对浆纱后上蜡可提高浆纱耐磨性能。认为:在生产中,软片和AG-101用于上浆可有效降低纱线动态摩擦因数及提高纱线耐磨性;矿物油用于涤棉纱上浆效果优于纯棉纱。

汪程红[10](2014)在《石蜡改性的研究及其在蜡笔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氧化蜡的制备方法、氧化蜡的乳化工艺以及氧化蜡在蜡笔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石蜡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质量的微晶蜡,可以提高原料蜡的熔点。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采用纯氧气对原料蜡进行氧化。本文围绕影响氧化蜡性质的因素如催化剂和助剂的种类及其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氧气流速等进行研究。实验表明制备氧化蜡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氧化温度约为150℃,反应时间约为5h,氧气流速约为80mL/min,催化剂MnSO4的质量分数约为0.52%,助剂硬脂酸的质量分数约为6%。在该条件下可制备出酸值约为23.44mgKOH·g-1、皂化值约为49.13mgKOH·g-1的氧化蜡产品。该氧化蜡色泽浅、气味轻,滴熔点为63.0℃,具有较高的酸值和皂化值。红外光谱图显示氧化蜡中成功引入羰基、醇羟基等极性基团,扫描电镜显示氧化蜡的表面形成不规则的褶皱结构。以氧化蜡为乳化对象,尝试使用多种乳化剂对其进行乳化,最终确定乳化剂为Span-60和Tween-60。通过实验分析,得出氧化蜡乳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Span-60为0.9g、Tween-60为2.1g,氧化蜡的质量为5g,乳化时间约为40min,乳化温度约为85℃,乳化速率约为1500r/min,水的用量约为70mL。在该条件下制备的乳化蜡产品粒径为106.5nm,粘度为39mPa·s,产品的分散性为一级,稳定好,静置储存120天后破乳。以氧化蜡、石蜡为主要原料,将其用于蜡笔的制备中。本实验研究了蜡笔的基础配方,考察了蜡笔的各种成分对其物理性能的影响,通过调整各个成分的比例以制备出符合行业标准QB1336-2000的蜡笔。通过实验分析,确定自制蜡笔的配方大约如下:氧化蜡17.5g,石蜡3.5g,硬脂酸3.0g,钙盐12.0g,氢化蓖麻油1.9g,颜料适量,其它适量。实验表明,由氧化蜡制备的1#蜡笔,着色厚实、色彩鲜明、屑少洁净、混色自然。与由进口蜡制备的2#蜡笔性能相比,1#蜡笔的性能与2#蜡笔相接近。由此可证明,氧化蜡代替进口蜡用于蜡笔的制备中,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二、纺织浆纱助剂项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纺织浆纱助剂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1)异淀粉酶/辣根过氧化物酶改性淀粉对其结构和上浆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纺织浆料研究现状
        1.1.1 浆料
        1.1.2 淀粉浆料
    1.2 淀粉改性技术
        1.2.1 化学结构改性技术
        1.2.2 物理掺杂改性技术
    1.3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改性
        1.3.1 HRP酶
        1.3.2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改性机理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4.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分支极限糊精对淀粉浆膜及淀粉糊化和老化性能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分支极限糊精(BLD)的酶法制备
        2.2.4 老化淀粉的制备
        2.2.5 淀粉浆液浆膜的制备
        2.2.6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OLDI-TOF-MS)测试
        2.2.7 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HPAEC-PAD)测试
        2.2.8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试
        2.2.9 淀粉浆膜机械性能测定
        2.2.10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
        2.2.11 快速黏度分析仪(RVA)测试
        2.2.12 共聚焦激光显微镜(CLSM)测试
        2.2.13 X射线衍射仪(XRD)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分支极限糊精分子结构分析
        2.3.1.1 分支极限糊精分子量大小分析
        2.3.1.2 分支极限糊精链长分布分析
        2.3.1.3 分支极限糊精糖苷键比例分析
        2.3.2 分支极限糊精对淀粉浆膜机械性能影响的分析
        2.3.3 分支极限糊精对淀粉糊化性能的影响分析
        2.3.3.1 淀粉糊化温度和糊化焓分析
        2.3.3.2 淀粉糊黏度分析
        2.3.3.3 分支极限糊精与淀粉的相互作用分析
        2.3.4 分支极限糊精对淀粉老化性能影响的分析
        2.3.4.1 淀粉相对结晶度分析
        2.3.4.2 淀粉老化焓分析
        2.3.4.3 淀粉老化动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异淀粉酶部分脱支淀粉对其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部分脱支淀粉的制备
        3.2.4 淀粉浆液的制备
        3.2.5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3.2.6 异淀粉酶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3.2.7 还原糖含量(DE值)测定
        3.2.7.1 吸光度-还原糖浓度标准曲线绘制
        3.2.7.2 样品测定
        3.2.8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试
        3.2.9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
        3.2.10 淀粉浆液黏度测定
        3.2.11 淀粉浆液黏附性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异淀粉酶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3.3.2 部分脱支对淀粉分子结构的影响分析
        3.3.2.1 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3.3.2.2 还原糖含量(DE值)分析
        3.3.2.3 分支度分析
        3.3.3 部分脱支对淀粉糊化性能的影响分析
        3.3.4 部分脱支对淀粉浆液黏度的影响分析
        3.3.5 部分脱支对淀粉浆液黏附性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HRP酶催化部分脱支淀粉接枝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改性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HRP酶活测定
        4.2.4 部分脱支淀粉的制备
        4.2.5 HRP酶催化部分脱支淀粉接枝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4.2.6 还原糖含量(DE值)测定
        4.2.7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试
        4.2.8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
        4.2.9 热重(TGA)测试
        4.2.10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
        4.2.11 淀粉浆液黏附性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条件对HRP酶活的影响
        4.3.1.1 pH对HRP酶活的影响
        4.3.1.2 温度对HRP酶活的影响
        4.3.2 部分脱支淀粉分子结构分析
        4.3.2.1 还原糖含量(DE值)分析
        4.3.2.2 分支度分析
        4.3.3 部分脱支淀粉接枝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物分子结构分析
        4.3.3.1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反应机理
        4.3.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3.3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4.3.4 部分脱支淀粉接枝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物的热性能分析
        4.3.4.1 热重(TGA)分析
        4.3.4.2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
        4.3.5 接枝淀粉对涤/棉粗纱黏附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淀粉精细结构对HRP酶催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结构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淀粉提取
        5.2.4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
        5.2.5 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SEC)测试
        5.2.6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模型拟合
        5.2.7 直链淀粉链长分布模型拟合
        5.2.8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淀粉分子结构分析
        5.3.2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模型拟合
        5.3.3 直链淀粉链长分布模型拟合
        5.3.4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分子结构分析
        5.3.4.1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机理
        5.3.4.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5.3.5 淀粉精细结构与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结构对其上浆性能的影响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2.3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
        6.2.4 淀粉浆液浆膜的制备
        6.2.5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6.2.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
        6.2.7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试
        6.2.8 淀粉浆液黏度测定
        6.2.9 淀粉浆液黏附性测定
        6.2.10 淀粉浆膜机械性能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原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6.3.2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分子结构分析
        6.3.2.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6.3.2.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6.3.3 淀粉上浆性能分析
        6.3.3.1 淀粉浆液黏度分析
        6.3.3.2 淀粉对纯棉粗纱黏附性分析
        6.3.3.3 淀粉膜机械性能分析
        6.3.4 接枝淀粉分子结构与上浆性能相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与展望
致谢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2)季铵阳离子—烯烷基琥珀酸酯油水两亲性变性淀粉浆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纺织浆纱工程
    1.2 淀粉浆料
    1.3 油水两亲性淀粉
        1.3.1 引入亲水性取代基技术
        1.3.2 引入亲油性取代基技术
        1.3.3 油水两亲性淀粉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烯烷基琥珀酸酯基团的选择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淀粉烯烷基琥珀酸酯化反应机理
        2.2.3 淀粉的精制与酸解
        2.2.4 淀粉季铵阳离子-烯烷基琥珀酸酯化
        2.2.5 季铵阳离子-烯烷琥珀酸酯淀粉取代度
        2.2.6 浆液的粘度和粘度热稳定性
        2.2.7 淀粉浆膜的制备
        2.2.8 淀粉浆料的粘附性能
        2.2.9 淀粉浆膜性能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季铵阳离子-烯烷基琥珀酸酯淀粉制备参数
        2.3.2 烯烷基琥珀酸酯基团对淀粉粘度特性的影响
        2.3.3 烯烷基琥珀酸酯基团对淀粉粘附性能的影响
        2.3.4 烯烷基琥珀酸酯基团对淀粉浆膜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2 玉米淀粉的精制和酸解
        3.2.3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制备与表征
        3.2.4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膜的制备与表征
        3.2.5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粘附性能
        3.2.6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浆膜性能
        3.2.7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生物降解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表征分析
        3.3.2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膜表征分析
        3.3.3 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对淀粉粘附性能的影响
        3.3.4 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对淀粉浆膜性能的影响
        3.3.5 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对淀粉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油水两亲性淀粉变性程度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2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制备与表征
        4.2.3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粘附性能
        4.2.4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浆膜性能
        4.2.5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生物降解性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油水两亲性淀粉表征分析
        4.3.2 变性程度对淀粉粘附性能的影响
        4.3.3 变性程度对淀粉浆膜性能的影响
        4.3.4 变性程度对淀粉生物降解性的影响[25]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油水两亲性淀粉浆料的上浆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5.2.2 浆纱实验
        5.2.3 浆槽中的浆液质量
        5.2.4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料的浆纱性能
        5.2.5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料的退浆性能
        5.2.6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料的混溶性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涤/棉混纺纱质量分析
        5.3.2 浆液质量分析
        5.3.3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基本性能指标
        5.3.4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料浆纱性能分析
        5.3.5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料退浆性能分析
        5.3.6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料浆纱SEM结果分析
        5.3.7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料混溶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油水两亲性淀粉浆料取代PVA上浆的生产实践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材料和生产设备
        6.2.2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中试生产
        6.2.3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料质量指标检测
        6.2.4 取代PVA的浆纱实验
        6.2.5 取代PVA的浆纱生产
        6.2.6 织造生产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质量指标
        6.3.2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纱质量指标
        6.3.3 取代PVA的上浆生产工艺分析
        6.3.4 织造效果分析
        6.3.5 浆纱成本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二 :缩写符号说明
附录三 :产品中试报告
附录四 :发明专利受理书

(3)棉蜡印布冷轧堆前处理精炼剂的研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棉梭织物前处理工艺概述
        1.2.1 棉梭织物常规前处理工艺
        1.2.1.1 棉蜡印布的绳状线前处理加工工艺
        1.2.1.2 棉蜡印布的平幅线前处理加工工艺
        1.2.2 棉梭织物冷轧堆前处理工艺
        1.2.2.1 冷轧堆前处理工艺的发展历程
        1.2.2.2 冷轧堆前处理工艺流程
        1.2.2.3 公司冷轧堆前处理工艺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前处理用精练剂的组成及作用机理
        1.3.1 表面活性剂在棉织物印染加工中的应用
        1.3.2 表面活性剂在棉织物前处理中的限用组分
        1.3.3 冷轧堆前处理用精练剂的组成
        1.3.3.1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
        1.3.3.2 异构醇聚氧乙烯醚
        1.3.3.3 醇醚糖苷(AEG)
        1.3.3.4 脂肪胺聚氧乙烯醚(1815)
        1.3.3.5 仲烷基磺酸钠(SAS60)
        1.3.4 冷轧堆前处理用精练剂的作用机理
    1.4 表面活性剂复配理论概述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药品与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工艺处方
        2.4.2 工艺流程
    2.5 测试方法
        2.5.1 表面张力
        2.5.2 润湿性
        2.5.3 耐碱性
        2.5.4 乳化性
        2.5.5 浊点
        2.5.6 织物毛效
        2.5.7 织物白度
        2.5.8 断裂强力
        2.5.9 织物失重率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各表面活性剂理化性能分析
        3.1.1 表面张力的测试
        3.1.2 润湿性的测试
        3.1.3 耐碱性的测试
        3.1.4 乳化力的测试
        3.1.5 浊点
    3.2 表面活性剂复配后理化指标测试
        3.2.1 复配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测试
        3.2.1.1 AEO-9与SAS60复配
        3.2.1.2 ISO7与SAS60复配
        3.2.1.3 AEG050与SAS60复配
        3.2.1.4 1815与SAS60复配
        3.2.2 各复配体系润湿性测试
        3.2.3 各复配体系耐碱性测试
        3.2.4 各复配体系乳化力测试
        3.2.5 各复配体系浊点测试
        3.2.6 小结
    3.3 精练剂在棉梭织布冷轧堆前处理中的应用
        3.3.1 单一表面活性剂在冷轧堆前处理中的应用
        3.3.2 复配表面活性剂在冷轧堆前处理中的应用
        3.3.2.1 精练剂A(AEO-9-SAS60)应用效果分析
        3.3.2.2 精练剂B(ISO7-SAS60)应用效果分析
        3.3.2.3 精练剂C(AEG050-SAS60)复配体系应用效果分析
        3.3.2.4 精练剂D(1815-SAS60)应用效果分析
        3.3.3 总结
    3.4 工艺确认与优化
    3.5 精练剂生产及长车试验
        3.5.1 精练剂的生产
        3.5.2 精练剂车间中试
第四章 结论与问题
    4.1 结论
    4.2 问题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用于部分醇解型PVA浆液的消泡剂筛选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经纱上浆
        1.1.2 浆料
    1.2 研究背景
    1.3 消泡剂的应用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一元醇的消泡作用及其对部分醇解型PVA上浆性能的影响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仪器及试剂
        2.1.2 部分醇解型PVA浆液的制备
        2.1.3 消泡剂的配制
        2.1.4 消泡作用
        2.1.5 表观黏度
        2.1.6 黏附性
        2.1.7 表面张力
        2.1.8 接触角
        2.1.9 浆膜性能
        2.1.10 上浆与退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烷基链长对消泡作用的影响
        2.2.2 烷基链长对浆液黏度的影响
        2.2.3 烷基链长对浆液黏附性的影响
        2.2.4 烷基链长对浆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2.2.5 烷基链长对PVA退浆性的影响
        2.2.6 辛醇用量对消泡作用的影响
        2.2.7 辛醇用量对浆液黏附性的影响
        2.2.8 辛醇用量对浆膜性能的影响
        2.2.9 辛醇用量对PVA退浆性的影响
        2.2.10 辛醇对浆液黏度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常用消泡剂的消泡作用及其对淀粉/部分醇解型PVA上浆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料、仪器与试剂
        3.1.2 淀粉的精制
        3.1.3 淀粉的酸解
        3.1.4 消泡剂的配制
        3.1.5 消泡和抑泡作用
        3.1.6 表观黏度及其热稳定性
        3.1.7 黏附性
        3.1.8 表面张力
        3.1.9 接触角
        3.1.10 浆膜性能
        3.1.11 上浆与退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消泡和抑泡作用
        3.2.2 浆液黏度及热稳定性
        3.2.3 黏附性
        3.2.4 浆膜性能
        3.2.5 退浆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型消泡剂的消泡作用及其对部分醇解型PVA上浆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1.2 消泡和抑泡作用
        4.1.3 上浆与退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消泡和抑泡作用
        4.2.2 浆液特性
        4.2.3 上浆性能
        4.2.4 退浆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浆纱用油脂的制备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纺织浆料的概述
        1.1.1 淀粉及变性淀粉浆料
        1.1.2 聚乙烯醇浆料
        1.1.3 聚丙烯酸类浆料
    1.2 浆纱用油脂
        1.2.1 浆纱用油脂的作用机理
        1.2.2 浆纱用油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课题项目来源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本课题的创新点
2 实验用淀粉浆料结构的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淀粉样品结构分析
        2.2.1 淀粉样品分析的原因
        2.2.2 红外光谱分析测试
    2.3 酸解淀粉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黏度测定
    2.4 氧化淀粉
        2.4.1 红外光谱分析
        2.4.2 羧基含量及黏度测定
    2.5 酯化淀粉
        2.5.1 红外光谱分析
        2.5.2 取代度及黏度测定
    2.6 醚化淀粉
        2.6.1 红外光谱分析
        2.6.2 取代度及黏度测定
    2.7 接枝淀粉
        2.7.1 红外光谱分析
        2.7.2 接枝率及黏度测定
    2.8 本章小结
3 浆纱用油脂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油脂性能测试
        3.2.1 分散性
        3.2.2 稳定性
        3.2.3 pH值
        3.2.4 熔点
        3.2.5 浊点
        3.2.6 环保性
        3.2.7 真假性
        3.2.8 水洗性
        3.2.9 红外光谱分析
    3.3 原料的选用
        3.3.1 原料对淀粉类浆料黏度的影响
        3.3.2 原料混合比例的确定
    3.4 乳化剂的筛选
        3.4.1 乳化剂种类对浆料浆液黏度的影响
        3.4.2 乳化剂用量对淀粉浆液黏度的影响
    3.5 浆纱用油脂的制备
        3.5.1 油脂制备工艺图
        3.5.2 油脂HLB值的确定
        3.5.3 油脂制备工艺
        3.5.4 油脂制备工艺优化
    3.6 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油脂对浆液及浆膜性能的影响分析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 浆液浆膜性能测试
        4.2.1 粗纱黏附力
        4.2.2 浆液黏度稳定性
        4.2.3 浆膜的制备方法
        4.2.4 浆膜厚度
        4.2.5 浆膜回潮率
        4.2.6 浆膜断裂强力及伸长率
        4.2.7 浆膜耐屈曲性能
        4.2.8 浆膜水溶速率
        4.2.9 浆膜耐磨性
        4.2.10 浆膜织态结构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油脂用量对粗纱黏附力的影响
        4.3.2 油脂对浆液黏度稳定性的影响
        4.3.3 浆膜性能测试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油脂在浆纱中的应用分析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 浆纱工艺
        5.2.1 浆纱配方
        5.2.2 浆纱工艺参数
    5.3 浆纱性能测试
        5.3.1 回潮率
        5.3.2 毛羽指数
        5.3.3 退浆率
        5.3.4 增强率
        5.3.5 耐磨性
        5.3.6 动态摩擦因数
        5.3.7 纱线纵向表面形态
    5.4 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6)B-环糊精固载淀粉及其在纺织上浆与印染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淀粉
        1.1.1 淀粉的结构
        1.1.2 淀粉的性质
        1.1.3 玉米淀粉
        1.1.4 变性淀粉
    1.2 环糊精
        1.2.1 环糊精的发现与发展
        1.2.2 环糊精的结构
        1.2.3 环糊精的性质
        1.2.4 修饰环糊精
    1.3 本工作简介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现状
        1.3.3 本课题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β-环糊精固载淀粉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材料与试剂
    2.3 单因素试验
        2.3.1 预聚体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2.3.2 β-环糊精固载淀粉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2.4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2.4.1 多元羧酸与淀粉的交联机理
        2.4.2 预聚体的制备结果分析
        2.4.3 β-环糊精固载玉米淀粉的制备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β-环糊精固载淀粉的表征
    3.1 引言
    3.2 β-环糊精固载淀粉的结构表征实验
        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表征
        3.2.2 红外线光谱分析仪(FTIR)的表征
        3.2.3 X射线衍射仪(XRD)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S、β-CD、C-β-CD和C-β-CDP的电镜分析
        3.3.2 CS和C-β-CDP的红外线光谱分布
        3.3.3 CS和C-β-CDP的X射线衍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β-环糊精固载淀粉在上浆方面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不同比例浆料的制备
        4.2.2 浆料理化性能
        4.2.3 浆纱性能测试
        4.2.4 浆料生化降解性能测定
        4.2.5 酶解力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比例C-β-CD的羧基含量和环糊精含量
        4.3.2 浆料的功能特性
        4.3.3 浆纱性能
        4.3.4 浆料的生化降解性能
        4.3.5 还原糖溶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β环糊精固载淀粉在吸附方面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5.2.2 不同PH下C-β-CDP的吸附实验
        5.2.3 不同吸附剂对藏红花T的吸附实验
        5.2.4 C-β-CDP的等温吸附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H对吸附实验的影响
        5.3.2 不同吸附剂的吸附效果比较
        5.3.3 等温吸附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AEO助剂分子结构对淀粉浆料上浆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原材料与试剂
    1.2 淀粉的精制和酸解
    1.3 黏度及热稳定性测试
    1.4 黏附性能测试
    1.5 浆膜性能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AEO分子结构对黏度及稳定性的影响
    2.2 AEO分子结构对黏附性能和浆膜性能的影响
    2.3 AEO9用量对黏附性能和浆膜性能的影响
3 结语

(8)紧密纱浆纱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纺织浆料的应用与发展
        1.1.1 PVA浆料的应用与发展
        1.1.2 淀粉类浆料的应用与发展
        1.1.3 丙烯酸类浆料的应用与发展
        1.1.4 聚酯浆料的应用与发展
        1.1.5 其他新型浆料的应用与发展
        1.1.6 浆料助剂的应用与发展
    1.2 紧密纱上浆性能分析
        1.2.1 紧密纱与普通环锭纱性能对比
        1.2.2 紧密纱浆纱中存在的问题
        1.2.3 紧密纱上浆技术分析
    1.3 紧密纱浆纱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浆料配方方面
        1.3.2 浆纱工艺方面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2 浆液配方的优选及性能测试分析
    2.1 浆料的选择与配方的确定
        2.1.1 浆料的黏附性和成膜性
        2.1.2 浆料组分的选择
        2.1.3 浆液配方
    2.2 浆液性能测试
        2.2.1 浆液黏度及热稳定性测试
        2.2.2 浆液的黏附性能测试
    2.3 本章小结
3 浆膜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3.1 浆膜的制备
    3.2 浆膜的性能测试
        3.2.1 浆膜的外观观察
        3.2.2 浆膜的厚度测试
        3.2.3 浆膜的水溶速率测试
        3.2.4 浆膜的吸湿性能测试
        3.2.5 浆膜的耐屈曲性能测试
        3.2.6 浆膜的拉伸性能测试
    3.3 本章小结
4 紧密纱浆纱性能测试与分析
    4.1 紧密纱上浆工艺
    4.2 浆纱性能测试
        4.2.1 浆纱上浆率测试
        4.2.2 浆纱回潮率测试
        4.2.3 浆纱毛羽测试
        4.2.4 浆纱增强率和减伸率测试
        4.2.5 浆纱增磨率测试
    4.3 本章小结
5 紧密纱浆纱技术的优化
    5.1 紧密纱浆纱配方的优化
        5.1.1 试验方案
        5.1.2 9.7tex紧密纱浆纱配方的优化
        5.1.3 7.3tex紧密纱浆纱配方的优化
        5.1.4 5.8tex紧密纱浆纱配方的优化
    5.2 紧密纱与环锭纱浆纱工艺比较
        5.2.1 纱线性能测试
        5.2.2 紧密纱与环锭纱浆纱性能的比较
    5.3 紧密纱浆纱工艺的优化
        5.3.1 浆液浓度的优选
        5.3.2 烘房温度的优选
        5.3.3 浆纱车速的优选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本课题的结论
    6.2 本课题的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9)柔软润滑剂对浆纱摩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浆纱柔软润滑剂
2试验
    2.1试验材料
    2.2试验仪器
    2.3经纱上浆及后上蜡
    2.4纱线动态摩擦因数及耐磨性能测试
3结果与讨论
    3.1柔软润滑剂加入浆液对浆纱性能的影响
        3.1.1浆纱动态摩擦因数
        3.1.2浆纱耐磨性能
    3.2柔软润滑剂后上蜡对浆纱性能的影响
        3.2.1浆纱上蜡量
        3.2.2浆纱动态摩擦因数
        3.2.3柔软润滑剂后上蜡对浆纱耐磨性的影响
4结论

(10)石蜡改性的研究及其在蜡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蜡的分类
        1.1.1 天然蜡
        1.1.1.1 石蜡
        1.1.1.2 微晶蜡
        1.1.1.3 蜂蜡
        1.1.1.4 巴西棕榈蜡
        1.1.2 合成蜡和改性蜡
        1.1.2.1 聚乙烯蜡和氧化聚乙烯蜡
        1.1.2.2 费歇尔一托普希蜡
        1.1.2.3 氢化蓖麻油
    1.2 蜡的氧化
        1.2.1 氧化蜡的研究
        1.2.2 氧化蜡的优点
    1.3 蜡的乳化
        1.3.1 乳化剂
        1.3.2 乳状液
        1.3.3 乳化蜡的制备方法
        1.3.4 HLB值
        1.3.5 蜡乳化的机理
        1.3.6 乳化蜡的应用
    1.4 蜡笔
        1.4.1 蜡笔的起源
        1.4.2 多功能的蜡笔
    1.5 论文选题依据
        1.5.1 研究目标
        1.5.2 论文特色与创新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石蜡氧化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及装置
        2.1.3 实验方法
    2.2 分析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蜡的氧化反应的机理
        2.3.2 反应条件对氧化蜡性质的影响
        2.3.3 红外分析
        2.3.4 扫描电镜分析
    2.4 产品性质的比较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氧化蜡乳液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及装置
        3.1.3 实验方法
    3.2 分析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乳化剂的选择
        3.3.2 乳化条件对乳化蜡性质的影响
        3.3.3 乳胶粒径分布图
    3.4 产品性质的比较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蜡笔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和装置
        4.1.3 实验方法
    4.2 轻工行业标准QB1336-2000
        4.2.1 使用范围
        4.2.2 分类与命名
        4.2.3 技术要求
        4.2.4 分析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产品性质的比较
    4.5 本章小节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纺织浆纱助剂项目(论文参考文献)

  • [1]异淀粉酶/辣根过氧化物酶改性淀粉对其结构和上浆性能的影响[D]. 王丽丽. 江南大学, 2020
  • [2]季铵阳离子—烯烷基琥珀酸酯油水两亲性变性淀粉浆料的研究[D]. 徐珍珍. 江南大学, 2018(04)
  • [3]棉蜡印布冷轧堆前处理精炼剂的研发及应用[D]. 陈龙勇. 天津工业大学, 2018(08)
  • [4]用于部分醇解型PVA浆液的消泡剂筛选与应用研究[D]. 刘园园. 江南大学, 2017(02)
  • [5]浆纱用油脂的制备与应用[D]. 黄小根.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
  • [6]B-环糊精固载淀粉及其在纺织上浆与印染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D]. 梁卡. 天津工业大学, 2017(08)
  • [7]AEO助剂分子结构对淀粉浆料上浆性能的影响[J]. 丁长明,乔志勇,刘慎,邵正萍. 上海纺织科技, 2016(11)
  • [8]紧密纱浆纱技术的研究[D]. 徐文杰.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4)
  • [9]柔软润滑剂对浆纱摩擦性能的影响[J]. 李晓冬,范雪荣,王强,徐进,吴燕. 棉纺织技术, 2015(02)
  • [10]石蜡改性的研究及其在蜡笔中的应用[D]. 汪程红. 福州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纺织上浆助剂项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