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下的科学造假——回顾震惊世界科学界的巴尔的摩事件

诺贝尔奖得主下的科学造假——回顾震惊世界科学界的巴尔的摩事件

一、诺贝尔桂冠下的科学赝品——记轰动世界科学界的巴尔的摩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王阳,胡磊[1](2016)在《巴尔的摩案与美国不端行为处理程序的演进》文中提出巴尔的摩案是美国科研不端行为调查程序走向成熟的阶梯。历时十年的巴尔的摩案调查程序经历了三次变化。在第一阶段的1986年,塔尔茨大学沃利茨委员会调查和麻省理工学院艾森的个人调查,凸显出当时美国大学有调查方针而缺乏可操作性规定,均存在着调查主体、调查原则和调查内容的严重缺陷;在第二阶段的1987-1991年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组织的三次正式调查,凸显出听证会制度严重影响调查的公正性,不利于保护被告的权利——国会议员丁格尔主持了三次听证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三次调查结论,直至判定为科学不端行为;在第三阶段的1992-1996年间,重组后的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实施调查以及金西·凯利的上诉和改判,凸显出上诉委员会的独立机构设置的重要性——它保证了被告的上诉权利,允许被告在上诉期间接触证据,这是改判金西·凯利不存在不端行为的程序基础。

隋明晓[2](2010)在《《中国青年报》“学术不端”报道议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先后推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战略,以进一步推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科学界、学术界的不端正行为却蔚然成风,学术研究机构屡屡爆出剽窃、抄袭、造假等不端事件,不仅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腐蚀了学术队伍,同时也大大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防治学术不端势在必行,目前学界提出的对策主要集中在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改进学术评价机制、推进学术监督机构建设等几个方面,往往忽略了大众媒介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学术活动传播一直是现代科技传播的一个重要部分,媒体的科技新闻报道活动也是监督、批评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措施之一。尤其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崛起,不仅为知情者揭发和检举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同时也为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和批评学术不端现象创造了有效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学术不端议题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后成为了更为广泛的公众议程。在此基础上,作为社会重要监督者的新闻媒体也自然会关注到公众关于“学术不端”议程的设置,从而设置相应的媒介议程。而当“学术不端”成为媒体的热点议题时,政府等相关部门也会高度重视,进而设置相应的政府议程,并促使相关问题得到解决。本文以《中国青年报》2000年至2009年间的“学术不端”报道为对象,借用媒介议程设置理论,从议程的显要性及议程的属性特征两个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通过对384则报道样本的统计分析发现,自2000年到2009年,“学术不端”议程在《中国青年报》中的显要性逐渐提升且波动明显;另一方面,《中国青年报》“学术不端”报道的议程属性也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即消息来源的局限性、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和负面报道的主导性。最后,本文针对《中国青年报》“学术不端”议程设置方面暴露出的不足之处,如议程设置缺乏长期规划、媒介间议程流动性较低等,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从宏观方面来看,(一)媒体与政府良性互动,媒介议程借鉴政府议程;(二)三方良性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舆论;从微观方面来看,媒体则应(一)完善议程设置,全面发挥大众媒介的监督职能;(二)拓展消息来源,消除媒体与社会公众间的隔阂;(三)优化报道模式,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四)加强媒体合作,增强媒体间新闻报道的流动性。

张艳阳[3](2003)在《科学家的失误及其基本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科学家为推进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关注成就的同时我们不能对科学家的失误视而不见。科技史实证明 :科学家的失误使科学事业脱离良性发展轨道 ,泯灭科学所提倡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阻碍人类文明进程。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 ,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必须重视历史上出现过的科学家失误 ,以史为鉴 ,吸取教训 ,积极应对 ,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 ,统一和规范科学共同体行为准则。从“马太效应”、过分争名夺利、科学政治化所导致的失误出发 ,分析其中原因 ,提出尊重真理、淡泊名利、倡导学术自由的基本对策。

谢星海,张景生[4](1998)在《科学赝品的成因及预防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析了科学研究领域内产生赝品的各种原因,提出了预防科学赝品出现的有效途径

梁立明,祝青山[5](1998)在《综合案例分析教学法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综合案例分析教学法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的运用梁立明祝青山综合案例分析教学法是集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多年来,我们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尝试运用这种方法,不断改进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近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感受到这种教学方...

李平[6](1994)在《科学活动中的越轨与论文审查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审查制是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或对科技人员评定职称、学位时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有效手段。作者首先从科研过程中存在越轨和论文评审中存在越轨两方面对科学活动中的越轨行为进行分析。作者还总结出五种越轨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成因及危害。最后,作者在阐述论文审查制的内涵及其基本原则后,尝试性地提出了七种控制措施。

朱立煌,陈受宜[7](1991)在《诺贝尔桂冠下的科学赝品——记轰动世界科学界的巴尔的摩事件》文中认为 1986年4月一篇洋洋洒洒长达13页的科学论文在美国着名的学术刊物《细胞》上问世了,正是这篇论文引发了后来所谓的“巴尔的摩”事件。论文的题目是“在含重排Mu重链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中内源免疫球蛋白基因表达程式的改变”。论文的学术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新发现:小鼠自身的抗体基因在导入的外源抗体基因的影响下,会效法外源基因业已重排的结

二、诺贝尔桂冠下的科学赝品——记轰动世界科学界的巴尔的摩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诺贝尔桂冠下的科学赝品——记轰动世界科学界的巴尔的摩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1)巴尔的摩案与美国不端行为处理程序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学术良心而非规范程序的调查———1986 年沃利茨委员会和艾森个人的调查
2听证会模式: 弊大于利———1987 - 199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三次调查
3上诉委员会的机构设置与最终的改判———1992 - 1996 年调查报告以及上诉委员会的改判
4 结语: 巴尔的摩案: 美国调查程序“成长的代价”

(2)《中国青年报》“学术不端”报道议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学术不端”研究
        1.2.2 关于“媒介议程设置”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新闻媒体责任与“学术不端”报道
    2.1 学术不端的基本概念
        2.1.1 学术不端的定义
        2.1.2 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学术失范
    2.2 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监督引导
    2.3 媒介舆论引导与媒介议程设置
    2.4 我国媒体关于“学术不端”报道的发展历程
        2.4.1 关注期(改革开放-2000 年)
        2.4.2 成熟期(2001 年“王铭铭抄袭风波”至今)
第3章 《中国青年报》“学术不端”报道议程显要性分析
    3.1 抽样设计及内容分析框架说明
        3.1.1 关于调查对象的说明
        3.1.2 抽样设计及分析单位的选定
        3.1.3 关于“学术不端”相关报道的界定
        3.1.4 研究方法及分析框架的确立
    3.2 《中国青年报》“学术不端”报道议程显要性的内容分析
        3.2.1 报道频数
        3.2.2 所在版面
        3.2.3 报道篇幅
    3.3 《中国青年报》“学术不端”报道议程显要性的演变特征
        3.3.1 《中国青年报》“学术不端”议程显要性逐步提升
        3.3.2 《中国青年报》“学术不端”议程显要性波动明显
第4章 《中国青年报》“学术不端”报道议程属性分析
    4.1 “学术不端”报道议程属性的系统性分析
        4.1.1 消息源和新闻源
        4.1.2 报道倾向
        4.1.3 报道模式
    4.2 《中国青年报》关于“黄禹锡学术不端事件”的报道
        4.2.1 样本说明
        4.2.2 样本分布
        4.2.3 消息源和新闻源
        4.2.4 报道模式
        4.2.5 报道体裁
        4.2.6 报道倾向
    4.3 《中国青年报》“学术不端”报道议程属性的主要特征
        4.3.1 消息来源的局限性
        4.3.2 新闻报道的独立性
        4.3.3 负面报道的主导性
第5章 《中国青年报》相关议程设置的提升策略
    5.1 宏观策略
        5.1.1 媒体与政府良性互动,媒介议程借鉴政策议程
        5.1.2 三方良性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舆论
    5.2 微观策略
        5.2.1 完善议程设置,全面发挥大众媒介的监督职能
        5.2.2 拓展消息来源,消除媒体与社会公众间的隔阂
        5.2.3 优化报道模式,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
        5.2.4 加强媒体合作,增强媒体间新闻报道的流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新闻作品目录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与新闻实践目录

(3)科学家的失误及其基本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 尊重真理, 避免“马太效应”导致的失误
二、 淡泊名利, 避免争名夺利导致的失误
三、 倡导学术自由, 避免科学政治化导致的失误

(6)科学活动中的越轨与论文审查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研究和论文评审中的越轨行为例举
二、科学研究和论文评审中越轨的分析
    1. 科学奖励系统失控。
    2. 科学荣誉的贬值。
    3. 科学界的马太效应的影响。
    4. 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
    5. 社会舆论出现偏差。
    6. 科技人员社会化过程不完善。
    7. 科学家的心理压力普遍较大。
三、完善控制科学界越轨行为的论文审查制

四、诺贝尔桂冠下的科学赝品——记轰动世界科学界的巴尔的摩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 [1]巴尔的摩案与美国不端行为处理程序的演进[J]. 王阳,胡磊. 科学学研究, 2016(03)
  • [2]《中国青年报》“学术不端”报道议程设置研究[D]. 隋明晓. 湖南大学, 2010(08)
  • [3]科学家的失误及其基本对策[J]. 张艳阳.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 [4]科学赝品的成因及预防探析[J]. 谢星海,张景生. 科学学研究, 1998(02)
  • [5]综合案例分析教学法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的运用[J]. 梁立明,祝青山.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8(04)
  • [6]科学活动中的越轨与论文审查制[J]. 李平. 社会学研究, 1994(01)
  • [7]诺贝尔桂冠下的科学赝品——记轰动世界科学界的巴尔的摩事件[J]. 朱立煌,陈受宜. 中国科学基金, 1991(04)

标签:;  ;  ;  ;  ;  

诺贝尔奖得主下的科学造假——回顾震惊世界科学界的巴尔的摩事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