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第一个微生物实验室

欧洲第一个微生物实验室

一、欧洲第一座微生物实验室(论文文献综述)

葛倩倩[1](2021)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制之完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生物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生物安全实验室作为生物技术发展的“摇篮”,存在大量安全风险并频繁发生安全事故。如何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通过法律手段进行预防和规制成为现阶段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域须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为应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发展带来的风险,国际组织和世界发达国家相继出台管理规范、操作指南和法律规范等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运作。我国针对实验室生物安全,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范、管理规范和操作标准,但是目前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域的法律规范仍不足以支撑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发展。同时我国学术界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研究较少,且研究范围较窄,大量研究聚焦于具体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植物检疫实验室,因此对生物安全实验室未形成相对概括的研究结论。新冠疫情爆发使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又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生物安全法》的颁布表明了我国对生物安全、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视,也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制的完善提供了新方向。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范体系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法理学相关理论,以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跨学科研究法作为研究方法,从国际组织、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现有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范中,汲取相关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制提供参考,进而从立法、执法、司法三方面给出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制的建议,以期全面加强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范体系的建设和运行。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2](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姜剑[3](2020)在《英国来华传教士高葆真的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潮流中,西方传教士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一方面,他们是西学东渐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他们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自然承担着向西方世界介绍和报道中国文化的重任,也即学界所称的“东学西渐”。他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展现和传递彼此的文化信息和成果,由此拉近了东西方认知距离,为促进彼此的文化交流担当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高葆真是众多新教来华传教士中的一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也许他不像马礼逊、理雅各和傅兰雅等人那样是闪耀的明星,但至少他用自己的文字记述留下了他所独有的扎实脚印,并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脚印和声音也许不够清晰和响亮,但正如许许多多来华传教士一样,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传播活动不可能也不应当被忽视和磨灭,相反非常值得去挖掘和书写,因为他们是担当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力军。首先,通过高葆真的英文小说《中国桃胡项链》(A String of Chinese Peach-Stones,1895)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民俗文化西传的贡献。《中国桃胡项链》是一部用英文创作、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品。此书通过小说的传播方式收集整理了华中民俗文化素材,包括民间故事与传说、习俗生活、信仰生活和艺术生活,以小说情节为线索向西方读者展现相关的民俗现象、神话或民间故事及文化符号,使异质文化中陌生而遥远的中国印象在他的生动语言中变得鲜活而真切。借助传播学理论,我们试图从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等方面论述这部特殊小说对中国民俗文化西传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同时他的这部饱含中国文化元素的作品无疑对中国文化的海外译介和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和模式。其次,通过高葆真的西文着述本文试图关注他眼中的晚清中国印象。通过游记《漫游华中》(Rambles in Central China,1896)高葆真展现他的华中印象,向西方读者描述这片土地上的人文生态:文人与迷信、官员与府衙、弑婴现象、妇女与教育以及鲜活生动的商业街;通过《中国概观》(China under the Searchlight,1901)高氏从人口众多、团结稳固、祖先崇拜、官僚制度和文学艺术等角度介绍和阐释他眼中的晚清中国;通过他在重要西文刊物上发表的西文文章论述他眼中的中国经典文化:从中国古典小说中分析和认识中国人的宗教观和道德观,从中国古代经典中去追寻上古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从基督教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中国民间信仰,包括祖先崇拜和风水学等。再次,高葆真的中文出版活动是他传教生涯中的重要一页,这里他同着名的传教士出版活动家李提摩太产生交集,他主编的《大同报》是广学会继《万国公报》后又一重要的传教士中文刊物。本文从《大同报》介绍传播西学的角度论述它对晚清近代化的贡献和影响。《大同报》(1904-1917)是广学会继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万国公报》后又一份没有传教性质的中文综合性报纸。笔者从传播西方科学、教育、政治、社会思想等方面论述这份中文报纸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社会改革所做出的努力和影响,并试图探讨它在近代中国报刊发展史上与《万国公报》相比默默无闻的缘由。最后,高葆真通过他的译述活动将西方近代科学及社会文化思想编译成中文,进一步促进近代西学东传。通过他的三部主要英文译着:《欧化篇》、《欧洲近世智力进步录》和《泰西奇效医术谭》,本文阐述了这些译述活动无论是在论述和总结西方历史和成就方面或是在相关领域传播重要的或最新成果与理念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尘封在历史角落里的故纸堆中发黄的资料档案中,我们试图追溯和勾勒百年前这位英国来华传教士的生活轨迹和传播活动,他在这方土地上与中国文化和经典思想产生不可避免的触碰和交流的火花,化作他的文字阐释作品和思想译述作品,这些作品和文字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应拥有一席之地和作用。他和他的传播活动和作品代表了一批还没有被发掘、发现的默默无闻的来华传教士及他们所作出的各自贡献,只因为不够显耀,他们也许在历史的故纸堆中正慢慢隐去,而逐渐被人们遗忘。随之而去的是那个时代众多他者视角的历史记忆,以及他们与中国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思想火花。

徐兆寿[4](2020)在《寻找昆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序曲恰恰是在上海,这座在蓝色的大海上不断升起的现代性都市里,迷茫性地一转身,我看见了蛮荒中的你,昆仑。为什么?恰恰是在东南之地,在海拔最低的地方,转身的刹那,便看见了西北高原上的你。但你仍然在群山之巅,仍然在星空之下,仍然在世界的纷纷扰扰处,仍然在海市蜃楼的幻海后面。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闫灏[6](2020)在《基于碱化学吸收法的沼气化学与生物组合脱硫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生物质废弃物,若不得到妥善处置极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生物质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有很多,其中以生物质废弃物为底物进行厌氧发酵制备沼气,在我国既能高效利用大量产生的生物质废弃物,也能缓解我国面临的能源危机。沼气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硫化氢的生成。硫化氢是一种有剧毒的气体,且呈酸性,对金属部件具有腐蚀性,在沼气的后期利用中若不加以除去,会对操作人员的生命构成极大威胁,且会腐蚀管路、阀门等设备,造成经济损失。硫化氢燃烧后还产生二氧化硫,这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因此脱除沼气中的硫化氢气体,是实现沼气高附加值利用的必由之路。沼气脱硫的途径有原位脱硫、干法脱硫、湿法脱硫、生物脱硫和膜分离法脱硫等多种途径。其中,湿法脱硫中的碱化学法脱硫,因其技术成熟、成本低廉、效果较好、运行稳定,已被广泛运用。但碱性化学脱硫剂与硫化氢的反应产物往往再生比较困难,影响了碱化学法的进一步发展。生物脱硫是一种新兴的脱硫方法,但目前存在着工艺不成熟、运行不稳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碱化学吸收+生物脱硫”和“碱化学吸收+深度氧化”两个完整的脱硫方法,开展了过程模拟、试验装置设计和实验室研究,并设计出了工业化装置,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结果如下。1.开展了沼气碱化学吸收脱硫过程及“碱化学吸收+生物脱硫”全过程模拟。利用Aspen Plus软件,逐次改变进料中水和氢氧化钾的摩尔分率,分别在 202.65kPa-20℃、202.65kPa-25℃、303.975kPa-20℃和303.975kPa-25℃四个条件下,计算出塔气相中硫化氢的去除率。模拟结果显示,相比于吸收温度,吸收压强对吸收效果的影响更为显着,在303.975kPa-20℃和303.975kPa-25℃均可达到较好的吸收效果。Aspen Plus还从理论上验证了碱化学吸收和含硫吸收富液生物再生全过程的可行性。2.完成了沼气碱化学吸收脱硫试验装置设计。根据进液量、进气量、入塔气体硫化氢含量、填料类型等参数,设计了一座用于沼气碱化学吸收脱硫的小试装置。最终成型塔器内径46mm,外径50mm。塔器有效高度为2.6m,吸收段填料层高度最高可达2.5m。装置处理能力为1.2m3/h,可以用于沼气碱化学吸收试验。3.开展了含硫吸收富液生物氧化脱硫试验研究。用硫氢化钠配制含硫吸收富液,在自行设计的好氧反应器中,在20℃、25℃和30℃下,5mg/L、7.5mg/L和10mg/L三个溶解氧浓度进行氧化试验,并分别通过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联用法和高通量测序法对反应器中的硫单质和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定。根据试验结果可知,随着在同一温度下,溶解氧越高,硫化物去除率越高;同理,在同一溶解氧条件下,温度越高,硫化物去除率越高。氧化试验中产生单质硫,在可鉴别的微生物种群中,具有硫氧化代谢能力的假单胞菌属丙型变形菌目Thiopseudomonas含量较高。4.设计了 800m3/h处理能力的沼气“碱化学吸收+生物脱硫”工业化装置。立足于工业应用水平,进行了工艺选择、物料衡算、主要构筑物和关键设备的设计和选型。工程建设完成后,每小时可处理800m3沼气,出塔生物天然气的甲烷含量为95%,并设计一座与之配套的生物脱硫装置,可用于进一步的工程应用及研究。5.进行了沼气“碱化学吸收+深度氧化”工艺技术的模拟。利用Aspen Plus软件,逐次改变循环液回流比,分别在0.1、0.2、0.3、0.4、0.5、0.6和0.7的回流比之下,计算最终出液中碳酸盐和硫酸盐的产率。经过Aspen Plus的模拟,可以得出:随着吸收比的增大,最终产物中,碳酸盐的物质的量流量减少28.5%,硫酸盐的物质的量流量增加291%,含量显着增加。在回流比为0.7时,硫酸盐的产率达到最高。

孙瑾玉[7](2020)在《延续历史记忆的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研究 ——以安钢遗址公园为例》文中指出钢铁产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伴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钢铁企业破产倒闭或进行搬迁,遗留下大量工业废弃地,并产生了环境污染、经济退化等相关城市问题。这些遗址地中的相当一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和再利用价值,如果只进行简单的拆除与重建,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也将破坏场地的历史文化脉络。目前,虽有大量工业遗址改造方面的研究,但针对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的研究内容尚不多见。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遗址公园的文献及案例研究,从遗址公园的类型、建筑和室外场地的利用与转换、工业污染物的去除等角度对钢铁遗址公园设计的基本模式进行总结,提出现阶段遗址公园设计中可能面临的工业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场地功能转变这3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作者结合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将延续历史记忆作为研究切入点提出设计策略,分别从延续场地肌理、保留工艺关键元素、利用制高点和突出物、利用机械设备和产品、重现生产场景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将风景园林理论应用于实践,以河南省安阳钢铁厂遗址公园为例,结合理论研究内容进行方案设计,检验理论成果的可行性。

左峰[8](2020)在《沈阳XNH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及运行效果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对水污染治理重视程度的日益增涨,国家环保局及地方环保部门先后出台了各大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新政策。2012年辽宁省政府从各个方面开展辽水三大水域浑河、太子河和大辽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并且在2012年3月26日开始下发文件《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浑河太子河大辽河污染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2)9号)。在文件中提出,进一步削减污水处理厂尾水受纳水体的水污染负荷,要求各现状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沈阳XNH污水处理厂原设计出水水质为二级排放标准,按照相关条文一定要提升到一级A的排放标准。本篇论文所研究的目的意义就是对沈阳XNH污水处理厂的提升升级改造工艺进行研究,为该厂的升级改造提供技术支持。以沈阳XNH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进水水质的调查与分析,结合当下存在的处理工艺,对本次设计的污水处理厂的提标升级改造工艺来对比分析研究。其主要内容有现在存在的污水处理厂的现有问题分析,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数据的分析,根据国内外方案及选择方案的对比对工艺方案选择与分析,设计参数优化及工艺设计,还有运行效果分析等。根据沈阳XNH污水处理厂2017.01-2017.12的实测资料,确定该厂设计规模为40万m3/d。根据沈阳XNH污水处理厂2017.01-2017.12的实测资料,按保证率95%确定该厂的设计进水水质为CODcr=400mg/L,BOD5=175mg/L,SS=235mg/L,NH3-N=36mg/L,TN=45mg/L,TP=4.5mg/L。设计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具体为CODcr≤50mg/L,BOD5≤10mg/L,SS≤10mg/L,NH3-N≤5mg/L,TN≤15mg/L,TP≤0.5mg/L.沈阳XNH污水处理厂进水的BOD5/COD=0.44,可以看出污水的可生化性还是比较好的,属于易生物降解污水。根据进水水质特点,结合原有处理工艺,确定本次提标升级改造工程二级处理工艺采用“前置反硝化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后置反硝化生物滤池”工艺,深度处理工艺采用“加砂沉淀池”工艺,除磷工艺采用“生物除磷+化学除磷”工艺消毒工艺采用“紫外线消毒”工艺。运行结果表明,沈阳XNH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后,不但提高了处理系统的脱氮除磷能力,其他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也得到了提升,出水的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了设计出水要求。沈阳XNH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的实施,使出水水质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的排放标准,将缓解和消除污水对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赖世贤[9](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代永欢[10](2020)在《科普类文本中模糊修辞的翻译 ——《开启人类潜能》(第4至19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实践报告以《开启人类潜能》(To Educate the Human Potential)第四至十九章为语料,对本次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归纳和总结。该文本属于科普类文本,兼具信息型文本和表情型文本的特点,在科学传递信息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趣味性,而模糊修辞的使用对突出文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分别从常式模糊修辞和变式模糊修辞的翻译两方面来分析模糊修辞,以求在译文中再现科普文本的科学性、通俗性、文学性和趣味性等特性。针对常式模糊修辞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模糊动词、模糊名词、模糊数量词和模糊形容词,采取意译、词义引申、增译、减译、加注等翻译方法和技巧;针对变式模糊修辞中的隐喻辞格和拟人辞格两种表现形式,采用四字格、转换辞格等翻译技巧,最终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的表达效果。在本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结合典型案例,为科普文本中模糊修辞的翻译总结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对以后其他翻译此类文本的译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欧洲第一座微生物实验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洲第一座微生物实验室(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制之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制基本概述
    2.1 生物安全的概念与特征
        2.1.1 生物安全的概念
        2.1.2 生物安全的特征
    2.2 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概念
        2.2.1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内涵
        2.2.2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发展历史
        2.2.3 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2.3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制的法理价值
        2.3.1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制的正义价值
        2.3.2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制的秩序价值
        2.3.3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制的安全价值
第3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域外法律规制
    3.1 国际条约或者宣言
        3.1.1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3.1.2 《生物风险管理:实验室生物安保指南》
    3.2 域外国家法律规制
        3.2.1 美国:实质等同原则下鼓励实验室生物安全发展
        3.2.2 欧盟:预防原则下实验室生物安全审慎发展
        3.2.3 日本:技术立国原则下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序发展
    3.3 域外法律规制经验与教训
第4章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制的现状
    4.1 我国现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范
        4.1.1 法律
        4.1.2 行政法规
        4.1.3 其他规范性文件
    4.2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制的不足
        4.2.1 立法层面
        4.2.2 执法层面
        4.2.3 司法层面
    4.3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制不足的原因
        4.3.1 缺乏对实验人员操作的法律规制
        4.3.2 实验动物管理规范不完善
        4.3.3 感染性物质法律规定贯彻不彻底
        4.3.4 对实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培训的法律规定不足
        4.3.5 对于实验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第5章 完善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制的建议
    5.1 立法层面
        5.1.1 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范
        5.1.2 完善实验动物管理规范
        5.1.3 将生物安全强制培训制度纳入法律规定
        5.1.4 专利保护和技术秘密并行的保护实验成果模式
    5.2 执法层面
        5.2.1 建设联合执法机制
        5.2.2 加强行政执法的过程监管
        5.2.3 统筹各级实验室的执法监管
    5.3 司法层面
        5.3.1 培养专业化生物安全司法人才
        5.3.2 明确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
        5.3.3 引入公益诉讼制度追究法律责任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3)英国来华传教士高葆真的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研究价值
第一章 来华经历
    第一节 传教背景
    第二节 简要生平
    小结
第二章 中国桃胡与民俗传播
    第一节 中国故事
    第二节 中国文化符号
    第三节 民俗记录
    第四节 传播策略
    小结
第三章 晚清中国印象
    第一节 近看华中
    第二节 概观中国
    第三节 对话中国经典文化
    小结
第四章 《大同报》与西学传播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刊
    第二节 广学会与《万国公报》
    第三节 高葆真与《大同报》
    第四节 面对变革,他们的声音
    第五节 同时期本土报刊《大公报》
    第六节 《大同报》历史地位
    小结
第五章 译述活动和西学东渐
    第一节 《欧化篇》
    第二节 《欧洲近世智力进步录》
    第三节 《泰西奇效医术谭》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4)寻找昆仑(论文提纲范文)

一序曲
二现代之神
三迷惘
四祖母的教育
五家族的秘密
六乾与辰的对冲
七在光华楼前
八回答上海
九什么是真正的科学
十兰州的想象
十一九州台上的悲歌
十二义人之死
十三《周易》的秘密
十四神话在西北
十五深入新疆
十六世界牧场
十七《山海经》中的地图
十八轩辕国在哪里
十九科学发现的世界图景
二十昆仑的世界性
二十一伏羲女娲的迁徙之路
二十二西王母的故事
二十三天高地阔

(6)基于碱化学吸收法的沼气化学与生物组合脱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生物质资源的产生与利用现状
        1.1.1 我国生物质能源的产量
        1.1.2 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现状
        1.1.3 沼气中的硫化氢
    1.2 国内外沼气脱硫技术及研究现状
        1.2.1 原位脱硫
        1.2.2 干法脱硫
        1.2.3 湿法脱硫
        1.2.4 生物脱硫
        1.2.5 膜分离法脱硫
    1.3 工艺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于ASPEN PLUS的沼气碱化学吸收与生物脱硫模拟研究
    2.1 工艺原理
    2.2 模拟前处理
        2.2.1 物料性质规定
        2.2.2 物性方法和组分规定
    2.3 吸收模拟计算
    2.4 全流程模拟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沼气碱化学吸收脱硫试验装置设计
    3.1 吸收设备选择
    3.2 填料选择
    3.3 基础数据
        3.3.1 液相物性数据
        3.3.2 气相物性数据
    3.4 填料层高度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硫吸收富液生物氧化脱硫试验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原料
        4.1.2 试验装置
        4.1.3 试验设计
        4.1.4 分析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温度对硫化物去除率的影响
        4.2.2 单质硫测定
        4.2.3 微生物测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800M3/H处理能力的碱化学吸收与生物脱硫工业化装置设计
    5.1 吸收设备选择
    5.2 操作条件
        5.2.1 操作基础数据
        5.2.2 气相物料衡算
        5.2.3 液相物料衡算
    5.3 填料层计算
        5.3.1 填料选择
        5.3.2 填料层高度计算
    5.4 填料塔内构件选型与设计
        5.4.1 除沫器
        5.4.2 支承板
        5.4.3 液体分布器
    5.5 生物脱硫装置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ASPEN PLUS的沼气化学吸收与深度氧化模拟研究
    6.1 试验原理
    6.2 模拟前处理
        6.2.1 物料性质规定
        6.2.2 物性方法和组分规定
    6.3 吸收模拟计算
    6.4 全流程模拟计算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及导师介绍
附件

(7)延续历史记忆的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研究 ——以安钢遗址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逆工业化导致旧钢铁工业区的拆除
        1.1.2 工业遗产保护的热度不断提升
        1.1.3 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与延伸
        1.1.4 大型钢企面临的绿色转型任务和上位规划需求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相关理论概念的解读
    2.1 钢铁工业遗址的相关概念解读
        2.1.1 工业遗址
        2.1.2 钢铁工业遗址
    2.2 历史记忆的相关概念解读
        2.2.1 历史记忆
        2.2.2 延续历史记忆
    2.3 本章小结
3.国内外钢铁工业遗址改造设计的案例研究
    3.1 国外钢铁工业遗址改造设计的案例研究
        3.1.1 卢森堡贝尔瓦尔工业荒地改造项目
        3.1.2 北杜伊斯堡后工业景观公园
        3.1.3 墨西哥蒙特利市钢铁博物馆公园
    3.2 国内钢铁工业遗址改造设计的案例研究
        3.2.1 首钢工业遗址公园
        3.2.2 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
        3.2.3 西安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
    3.3 本章小结
4.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基本模式的研究
    4.1 钢铁工业用地的常见改造利用形式
        4.1.1 大型工业主题旅游园区
        4.1.2 城市主题公园
        4.1.3 文化创意园
        4.1.4 博物馆公园
    4.2 钢铁工业建筑使用功能的转换和内部空间的改造
        4.2.1 钢铁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
        4.2.2 钢铁工业建筑遗产的保留标准
        4.2.3 钢铁工业建筑使用功能的转换
        4.2.4 钢铁工业建筑内部空间的改造
    4.3 室外空间的获取和功能安排
        4.3.1 交通空间的获取和功能安排
        4.3.2 场地的获取和功能安排
    4.4 室内外空间的转换和融合
        4.4.1 内外空间的相互转换
        4.4.2 室内外空间的融合
    4.5 钢铁工业污染物的处理
        4.5.1 钢铁工业遗址污染物的测定
        4.5.2 钢铁工业遗址污染物的去除
        4.5.3 生态成效
    4.6 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中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挑战
        4.6.1 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
        4.6.2 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的问题
        4.6.3 功能转变方面的问题
    4.7 本章小结
5.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中延续历史记忆的设计策略
    5.1 延续钢铁工业遗址历史记忆的的设计手法
        5.1.1 原物保留
        5.1.2 突出强调
        5.1.3 提炼转译
        5.1.4 场景再现
        5.1.5 功能植入
    5.2 对场地原始肌理的尊重
        5.2.1 尊重厂区的原始地形
        5.2.2 尊重厂区的交通脉络和空间结构
        5.2.3 延续厂区的水系统
    5.3 工艺关键元素的保留与再利用
        5.3.1 主要生产车间和生产设备的工艺流程
        5.3.2 关键生产设施设备的再利用
        5.3.3 建筑空间的再利用
        5.3.4 室外场地的设计
    5.4 制高点与突出物的利用
        5.4.1 看——观景台
        5.4.2 被看——标志物
    5.5 机械设备、产品和废弃物的再利用
        5.5.1 机械设备
        5.5.2 产品
        5.5.3 废弃物
    5.6 生产场景的再现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体验
        5.6.1 生产场景的再现
        5.6.2 生产生活方式的体验
    5.7 人文历史资源的利用
        5.7.1 海报和标语的保留
        5.7.2 工业历史事件的记载
        5.7.3 体现厂区特征的标志设计
        5.7.4 文创产品的开发
    5.8 本章小结
6.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实践——安钢遗址公园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区位概况
        6.1.2 历史文化背景
        6.1.3 上位规划和政策背景
        6.1.4 场地现状
        6.1.5 改造价值分析
        6.1.6 SWOT分析
    6.2 目标与策略
        6.2.1 目标定位
        6.2.2 设计策略
        6.2.3 设计依据
    6.3 总体设计方案
        6.3.1 平面布局
        6.3.2 景观结构
        6.3.3 功能分区
    6.4 专项设计
        6.4.1 交通组织
        6.4.2 竖向设计
        6.4.3 视线组织
        6.4.4 种植设计
        6.4.5 滨水空间设计
        6.4.6 生态修复措施
        6.4.7 设施与小品
        6.4.8 活动策划
    6.5 延续历史记忆的设计表达
        6.5.1 工业建筑构筑再利用
        6.5.2 工业设施设备再利用
        6.5.3 制高点利用
        6.5.4 钢铁材料利用
        6.5.5 钢铁工业废弃物再利用
        6.5.6 钢铁工业流程展示
        6.5.7 保留场地记忆的植被恢复模式
    6.6 用地平衡表
7.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8)沈阳XNH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及运行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传统活性污泥法
        1.2.2 生物脱氮技术
        1.2.3 同步脱氮除磷技术
        1.2.4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
    1.3 我国污水厂升级改造工艺及技术
        1.3.1 原生物处理工艺改造成A~2/O工艺并增加深度处理工艺
        1.3.2 在原有工艺基础上增加深度处理工艺
    1.4 国外污水处理厂升级提标改造实例
        1.4.1 美国芝加哥西南污水处理厂
        1.4.2 美国华盛顿BluePlains污水处理厂
        1.4.3 佛罗里达州orange郡东部污水处理厂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沈阳XNH污水处理厂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概况
    2.2 原设计规模和设计进出水水质
    2.3 原污水处理工艺构筑物及参数
        2.3.1 沈阳XNH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现状及参数
        2.3.2 沈阳XNH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现状及参数
        2.3.3 沈阳XNH污水处理厂曝气生物滤池设计水温及污染物负荷
    2.4 原工艺去除效果
    2.5 原工艺存在问题分析
        2.5.1 污水厂出水水质无法达到一级A标准
        2.5.2 构筑物及设备存在问题
    2.6 小结
3 进出水水质确定及提标改造工艺方案研究
    3.1 设计规模的确定
    3.2 设计进出水水质的确定
        3.2.1 设计进水水质的确定
        3.2.2 设计出水水质的确定
        3.2.3 污水处理程度分析
        3.2.4 污水厂原出水水质达标分析
    3.3 污水提标升级改造处理工艺方案的选择
        3.3.1 污水处理水质对工艺方案的要求
        3.3.2 生物处理工艺选择
        3.3.3 生物处理工艺的确定
        3.3.4 深度处理工艺的选择
        3.3.5 化学除磷工艺的确定
        3.3.6 消毒处理工艺的选择与分析
        3.3.7 污泥处理工艺的选择与分析
    3.4 总体工艺流程
4 提标升级改造工艺设计
    4.1 新建污水、污泥处理构筑物
        4.1.1 曝气生物滤池
        4.1.2 后置反硝化生物滤池
        4.1.3 加砂沉淀池
        4.1.4 紫外线消毒渠
        4.1.5 巴氏计量槽及回用水泵池
        4.1.6 加药间
        4.1.7 污泥脱水间
    4.2 改建污水、污泥处理构筑物
        4.2.1 已建一期细格栅间(2座,更换设备)
        4.2.2 已建一期高密度沉淀池(2座,更换设备)
        4.2.3 已建一期生物滤池(2座,更换设备)
        4.2.4 已建一期污泥缓冲池(增加设备)
        4.2.5 已建污泥脱水间(更换设备)
        4.2.6 已建二期细格栅间(更换设备)
        4.2.7 已建二期高密度沉淀池(更换设备)
        4.2.8 已建二期生物滤池(更换设备)
5 工程运行效果分析
    5.1 有机物去除效果分析
    5.2 BOD去除效果分析
    5.3 SS去除效果分析
    5.4 TN去除效果分析
    5.5 NH_3-N去除效果分析
    5.6 TP去除效果分析
    5.7 小结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沈阳XNH污水处理厂调试运行期间进出水指标数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科普类文本中模糊修辞的翻译 ——《开启人类潜能》(第4至19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2 文本特征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计划制定
        2.1.2 技术和资源支持
        2.1.3 理论准备
        2.1.4 策略选择
        2.1.5 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事项
        2.3.1 翻译质量控制
        2.3.2 翻译评估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常式模糊修辞的翻译
        3.1.1 模糊名词的翻译
        3.1.2 模糊动词的翻译
        3.1.3 模糊数量词的翻译
        3.1.4 模糊形容词的翻译
    3.2 变式模糊修辞的翻译
        3.2.1 隐喻修辞的翻译
        3.2.2 拟人修辞的翻译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总结以及结论
    4.2 未解决的问题及思考
    4.3 对今后工作的启发以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四、欧洲第一座微生物实验室(论文参考文献)

  • [1]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制之完善[D]. 葛倩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英国来华传教士高葆真的文化传播研究[D]. 姜剑. 浙江大学, 2020(08)
  • [4]寻找昆仑[J]. 徐兆寿. 芳草, 2020(03)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基于碱化学吸收法的沼气化学与生物组合脱硫技术研究[D]. 闫灏.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延续历史记忆的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研究 ——以安钢遗址公园为例[D]. 孙瑾玉.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沈阳XNH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及运行效果分析[D]. 左峰.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9]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10]科普类文本中模糊修辞的翻译 ——《开启人类潜能》(第4至19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代永欢.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欧洲第一个微生物实验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