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白Ⅰ系猪的邻近效应分析

香白Ⅰ系猪的邻近效应分析

一、湘白Ⅰ系猪近效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17)在《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繁殖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年生产力研究》文中认为为对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繁殖性能进行遗传分析,揭示其遗传规律,并探索其年生产力,本研究利用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 04世代经产母猪192的窝繁殖成绩,采用多性状动物模型BLUP估计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繁殖性状的育种值,分析各性状表型参数、遗传参数以及各世代表型趋势和遗传趋势;同时,以60头24胎大白母猪繁殖性能为对照,对45头同胎次新品系-HN母猪窝总产仔数(TNB)、产活仔数(NBA)、35日龄断奶存活仔数(S35)、初生个体重(BW)、初生窝重(LBW)、21日龄个体重(W21)、21日龄窝重(LW21)、35日龄断奶个体重(W35)、35日龄断奶窝重(LW35)和有效乳头数(ETN)等指标进行测定,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繁殖性能、年生产力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结果如下:(1)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繁殖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小,在1.75%6.42%之间;TNB、NBA、S35、ETN、BW、LBW、W21、LW21、W35和LW35的遗传力分别为0.160、0.091、0.112、0.072、0.167、0.170、0.116、0.119、0.202和0.114;TNB、NBA、S35与BW、W21、W35的表型相关(-0.220、-0.121、-0.061、-0.249、-0.125、-0.099、-0.179、-0.057、-0.217)呈弱的负相关,其他繁殖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都呈正相关,且LW35与其他繁殖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均呈中等或强的正相关;TNB、NBA、S35、ETN、BW、LBW、W21、LW21、W35和LW35的每个世代的遗传进展分别为0.000440头、0.001019头、0.000112头、0.003106对、0.004361kg、0.000115kg、0.002620kg、0.010261kg、0.001875kg和0.011226kg。(2)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的TNB(14.81头)、NBA(14.14头)、S35(13.28头)、LBW(16.88kg)、LW35(81.03kg)和ENT(7.98对)都极显着高于大白猪(P<0.01);BW(1.19kg)、W21(4.00kg)和W35(6.10kg)都极显着低于大白猪(P<0.01);LW21(53.36kg)显着高于大白猪(0.01<P<0.05);仔猪育成率为93.92%,高出大白猪11.78%;每头新品系-HN猪和大白猪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分别为27.90头和17.31头,根据当前市场价格纯盈利分别达6524.95元和3940.43元。以上结果表明: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各繁殖性状的表型参数变异系数较小,繁殖性状的遗传力符合一般规律,说明该新品系具有稳定的遗传基础,已达到选育的目标;在选育过程中,可以把LW35作为早期主选性状之一,用于选择高繁殖力个体;新品系-HN猪年生产力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都优于大白猪。

吴买生,康运泰,吴升鹏,罗强华,刘天明[2](2007)在《沙子岭猪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子岭猪是一个古老的地方猪种,原产湘潭,是湖南省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优良地方品种。该品种具有性成熟早、发情明显、产仔多、耐粗饲、适应性强、瘦肉多、肉质好、杂交优势明显等优良特性。1984年以来,湘潭市政府每年拨专款资助并指定湘潭市家畜育种站具体承担保种任务。沙子岭猪保种利用群体继代选育理论,通过延长世代间隔,分层选择优秀个体组建保种核心群;交配方式采取避开全同胞的有限随机交配;世代更替采取各家系等数留种,控制近交系数上升,维持群体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平衡,确保主要遗传特性。为降低基因保种存在疫情、自然灾害等风险的影响,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保种方式,发挥保种场保种和产区保种优势,有效保存了沙子岭猪基因资源。保种的同时,对沙子岭猪种质特性进行了研究,制定发布了湖南省沙子岭猪标准。利用沙子岭猪资源培育出了湘白猪,筛选出"双×沙"、"双×长×沙"等适合广大农村推广的优势杂交组合,通过产业化开发,建立了一批沙子岭猪优势杂交组合生产基地及优质猪肉连锁专卖店,产品远销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和香港澳门地区及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

彭英林[3](2007)在《基因型与营养互作及其对猪肉质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选用杜洛克、杜·长大、大·围及大围子4个品种组合,设定高、中、低三个不同营养水平,测定了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日采食量等性状;并采用通用线性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在饲养试验结束后,随机选取80头猪作屠宰测定,包括肉质及氨基酸含量测定,研究不同品种组合、不同营养水平及其工作对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的影响;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位于猪6号染色体上4个微卫星基因座遗传标记,以及CAST基因HinfⅠ,MspⅠ和RsaⅠ3个RFLP酶切位点与营养水平工作对猪肉质的遗传效应,为猪育种实践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基因型与营养水平对部分胴体性状、肉质性状租氨基酸含量工作效应显着(P<0.05)。其中杜·长大×高营养水平工作可以显着地降低背膘厚和提高瘦肉率(P<0.01),但同时也显着降低肌肉水分和肌内脂肪(P<0.05):杜·长大×中营养水平显着提高屠宰率(P<0.05),但熟肉率和肌内脂肪低于其它组合;杜洛克与低营养水平工作显着提高肌肉水分和肌肉失水率(P<0.05);大·围与高、中营养水平工作组合显着提高肌肉失水率,并显着降低熟肉率和肌肉氨基酸含量;大·围×中水平显着提高胴体长和肌肉水分(P<0.05)。大·围×高水平对10种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效应显着,大·围×中水平对11种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效应显着(P<0.05或P<0.01),杜·长大×高水平对3个氨基酸的效应达到显着水平,其它工作形式的效应均不明显(P>0.05)。2.6号染色体上的4个微卫星基因座检测仅在SW1067具有多态性,发现了5个等位基因A、B、C、D和E。结果表明,AC型×高营养水平工作能显着降低肌肉失水率;而AC型×中营养水平工作则能显着提高屠宰率、背膘厚、熟肉率和粗蛋白(P<0.05),降低滴水损失和瘦肉率(P<0.05)。3.采用HinfⅠ,MspⅠ和RsaⅠ3个RFLP酶切位点研究CAST基因与营养水平工作对猪肉质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4个猪群在3个酶切位点均存在多态性,其中在HinfⅠ酶切位点存在一对等位基因A与B,在MspⅠ酶切位点存在一对等位基因C与D,在RsaⅠ酶切位点存在一对等位基因E与F。分析表明,AA型×高营养水平工作显着降低熟肉率、滴水损失和氨基酸总量,但与中水平工作却显着降低失水率和提高滴水损失(P<0.05)。AB型×高营养水平工作显着降低胴体长、眼肌面积和氨基酸总量,提高肌肉的滴水损失:但AB型×中营养水平工作则显着降低屠宰率、三点膘厚和熟肉率,并提高腿臀比例、瘦肉率和氨基酸总量(P<0.05)。CD型×高水平工作对所有性状的工作效应显着,CC型×中营养水平降低失水率和氨基酸总量,提高滴水损失(P<0.05)。EF型×高水平工作能对多个性状产生达到或超过群体均数的1005的效应(P<0.05),EE型×中营养水平工作显着增加三点膘厚。其它基因型与营养水平之间的工作效应不显着。4.生长速度在不同基因型和营养水平具有显着差异(P<0.01):基因型与营养工作对猪的生长速度有一定的影响,部分工作效应显着(P<0.05)。

王清义[4](2005)在《淮南猪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河南地方优良猪种——淮南猪的种质特性,为淮南猪的保种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从1998-2004年在河南省固始县淮南猪原种场和光山县良种猪繁育场对淮南猪的种质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繁殖、生长发育、肥育性能、肉质、生理生化常值、染色体组型、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适应性、行为特性和杂交利用等专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数量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出了淮南猪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制定了综合选择指数,并在淮南猪选育中应用,受到良好效果。 一、淮南猪的主要种质特性 1.繁殖性能 淮南猪性成熟早,小母猪出现明显发情征兆的平均日龄为116.5±9.16天,体重为22.59±2.35kg,发情周期为20天,发情持续时间76.68h,妊娠期114.5天,情期受胎率达90%以上,母猪有效乳头数为16.164±1.42个。小公猪于82.45±5.06日龄开始出现性反应爬跨,体重为14.79±0.95kg。淮南猪繁殖力较强,平均窝产仔数13.48±2.42头,产活仔数12.344-2.08头,初生重0.994±0.16kg,初生窝重12.15±2.01kg,断奶头数10.98±1.60头。母猪泌乳性能好,母性强,哺育率89%。根据综合繁殖性能表现,淮南猪在我国地方猪种中属于繁殖性能较高的品种。 2.生长发育淮南猪的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等指标在3月龄以前公母猪无明显差异,4月龄以后母猪的体重和体尺逐渐大于公猪。后备猪6月龄公猪体重41.28±3.23kg,母猪体重45.08±3.86kg;公猪体长88.37±4.2cm,母猪体长90.69±4.36cm;公猪体高51.73±3.94cm,母猪体高53.04±4.42cm。增重高峰公猪在151~180日龄,母猪在211~240日龄。胴体组织的早熟顺位为骨—皮—肉—脂,体躯各段的早熟顺位是蹄—头—腰—腿臀—颈胸。其体型大小在我国地方猪种中居中等。 3.育肥性能与胴体品质育肥期日增重375.182±40.26g,屠宰率为70.738%,瘦肉率为49.075%,眼肌面积23.328±3.752cm2,含脂率为33.50%,与多数地方猪种含脂率相当。育肥猪适宜屠宰体重90kg左右,适宜屠宰期8月龄,饲料转化率3.84:1。淮南猪肉质优良,肉色3.5为正常鲜红色,大理石纹3.5,肌肉脂肪分布为理想分布,PH值6.3~6.5属正常范围,无PSE肉。 4.生理生化常值10项正常生理指标均在国内外报道的正常的范围以内,性别间无显着差异(P>0.05)。11项血液生化指标中,有5项在后备猪(2月龄)育肥猪(6月龄)和成年种猪存在组间差异(P<0.05或P<0.01=。所有生化指标在公母两性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 5.适应性 淮南猪适应性好,表现为对当地气候有较好的适应性,耐粗饲能力强。通过对比试验,淮南猪在粗纤维含量达9%~12%高粗纤维日粮条件下能保持正常生长。通过对气候因子分析,极度高温和低温对母猪繁殖性能有不良影响,正常年度冬季气温对淮南猪重要繁殖性状影响不大。湿度、降水量对淮南猪繁殖性状影响不大。应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对淮南猪的616份血清进行了猪瘟和口蹄疫抗体水平的检测,猪瘟免役合格率为82.60%,口蹄疫免役合格率为77.89%,跟踪检测20组猪瘟、口蹄疫母源抗体,结果显示,断奶前仔猪的猪瘟、口蹄疫抗体水平与对应母猪保持一致,断奶后20~30日,其抗体水平逐步衰减至免疫保护临界线上。 6.染色体组型淮南猪二倍体细胞染色体为2n=38。Ag-NORs和C带存在多态性。 7.经济性状的遗传特性淮南猪繁殖性状中除总乳头数达中等遗传力外,其它性状均属于低遗传力。所有估测值均在国内外猪种估测范围之间,但高于国外猪种与我国地方猪种接近。总产仔数等8个繁殖性状的重复力都属于低重复力,繁殖性能间窝性状的相关都较强,窝性状与个体性状(如初生头重,断奶头重)存在负的遗传相关,乳头性状与繁殖性状存在一定相关。6月龄体长、体高、胸围、管围的遗传力为中等遗传力,2月龄和6月龄遗传力较低。2月龄和6月龄重与各性状间均有较高的正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月同体性状多数达到中等遗传力以上,肥育期日增重与胭体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几乎都是负值;月同体长与胭体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强正相关。 8.杂交优势以淮南猪为母本无论是二元杂交还是三元杂交都有较好的杂种优势。与杜洛克,长白和大白进行二元杂交,杜淮组是二元杂交的最佳组合。该组合体重达90kg时,日增重442.449,屠宰率72.15%,瘦肉率59.13%,饲料转化率3.58:1。利用淮南母猪与长白,杜洛克进行三元杂交,体重达90kg时平均日增重557.5鲍,瘦肉率59.97%,屠宰率72.14%,饲料转化率3 .40:1。二、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特性利用研究 1.制定了淮南猪断奶窝重综合选择指数制定了以断奶窝重(y)为直接选择性状,断奶头数(x4)和断奶个体重(xs)作为辅助性状的综合选择指数,公式为: I=o.1408y一o.9649x4一l.5579x5 2.提出了评定母猪繁殖力的方法指数公式为:y二y一6.1003(x一9.4286)I=4.6053xl+o.4832y (1)(2)l为繁殖力指数,x为断奶头数,xl为产活仔数,y为校正断奶窝重,y为断奶窝重 3.制定了6月龄体重综合选择指数公式为: I=O.OZOly一0.O108xz+o.0173x2I为选择指数,y为6月龄体重,xl为体长,xZ为胸围 4.建立了淮南猪瘦肉量的多元回归方程公式为: y== 1 .9162+0.0717x一+0.3993x2+0.0937x3y瘦肉量估计值,xl月同体长,xZ为后腿重,x3为眼肌面积关

符亚原[5](2004)在《四个瘦肉型猪品种(品系)血清蛋白多态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采用垂直板聚丙烯凝胶电泳法,对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和山西瘦肉型猪SD-Ⅲ系4 种猪群的血清转铁蛋白(Tf)、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后白蛋白(Po)、血清淀粉酶(Am)、血清铜蓝蛋白(Cp)和血清酯酶(Es)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从生化遗传多态性角度,分析了各个品种之间的遗传变异和蛋白变异,并对SD-Ⅲ系猪的繁殖性能与血清蛋白,做了相关分析。从而为杂交亲本的选择提供一定相关的依据。依据遗传距离的大小不同,来更好的利用SD-Ⅲ系猪,更好的预测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四个品种中的6 个酶座位均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在酯酶中,EsB 是大白猪和长白猪的优势基因,EsA 是杜洛克猪和SD-Ⅲ系猪的优势基因。在前白蛋白中,除SD-Ⅲ系猪外,三个外来品种的优势基因是PaA。在后白蛋白中,PoB 是长白猪、杜洛克猪和SD-Ⅲ系猪的优势基因,大白猪则表现为杂合子。对转铁蛋白座位而言,Tf B、Tf C在四个猪种均表现出优势。在淀粉酶中,AmB 只在杜洛克中表现出优势基因。CpB 是四种猪种中的优势基因。不同酶的等位基因频率反映出不同群体的遗传特征,也反映出群体间的特征差异。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和SD-Ⅲ系猪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8608、1.8497、1.8870 和2.1464。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434、0.4307、0.3681 和0.3527。遗传杂合度(H)为0.4239、0.4434、0.4667 和0.5273,实际杂合度Ho 为0.5761、0.5566、0.5333、0.4727。Hardy-Weinberg 平衡符合度检验, Pa、Po、Tf 和Am 在不同的群体中处于不平衡状态或极不平衡状态。根据F-统计量和Nm 结果表明,SD-Ⅲ系猪与大白猪之间的遗传分化最大,基因流最小。相对另外两个品种,SD-Ⅲ系猪与大白猪之间还可进行一定的品种间的杂交组合,以提高后裔的生长速度、饲料报酬和瘦肉量。遗传距离表明,SD-Ⅲ系猪与杜洛克猪之间的遗传相似性较高,从而造成SD-Ⅲ系猪中一些蛋白座位,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经SD-Ⅲ系猪繁殖性能(初生窝重、断奶窝重)与血液蛋白型的统计分析,Tf 的基因型AB、BB 与断奶窝重达到显着水平(P<0.05),可很好的作为SD-Ⅲ系猪断奶窝重的一个选择指标。同时表明,研究群体间遗传及遗传变异程度,血清蛋白多态性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杨仕柳,左剑波,董菲[6](2003)在《湘黄猪杂交组合窝产瘦肉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不同家系的湘黄公猪与配湘白母猪和长大母猪,16窝计187头黄湘猪和18窝计197头黄长大猪全窝育肥。其结果,两组合日增重718g/734g、料重比3.03/3.04、90kg体重产胴体66.28kg/67.12kg、瘦肉率63.86%/65.05%、窝产瘦肉量494.80kg/477.66kg,肉色、大理石纹、pH、失水率等肉质性状均在正常指标范围。表明,湘黄猪为父本与湘白母系猪和长大杂种猪配套生产商品猪,能获得较好的肥育效果、较优的胴体肉质和较高的窝产瘦肉量。

陈四清,谷山林,王金勇,林保忠,范首君,郭宗义,徐顺来,张凤鸣,魏文栋,彭开金[7](2001)在《新荣昌猪Ⅰ系乳头数遗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用新荣昌猪Ⅰ系选育过程中的核心群及育成后的推广扩繁群所产3254头仔猪的乳头数为材料,研究了乳头数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新荣Ⅰ系乳头数的峰值为14头,大群均数13.59±1.46,比导血亲本荣昌猪多0.95个;无论父母本乳头数如何组合,子代平均乳头数总是向总体平均数回归,而并非表现出双亲的均值;公、母猪对乳头数具有相同遗传能力;乳头数与窝产仔数、活产仔数相关系数为0.0636、0.118,而与木乃伊数表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为-0.245。

王彦芳[8](2001)在《甘肃黑猪合成系的蛋白质多态性和酶活性及其与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甘肃黑猪合成系37头猪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后白蛋白(Po)、脂酶(Est,E.C.3.1.1.1.1-8)、淀粉酶1(Am1)、淀粉酶2(Am2)、铜兰蛋白(Cp)7个蛋白质基因座进行了检测,并对其多态性与其生产性能的关系作了分析,对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K)的活性与肉品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还对肉品质进行了灰色关联与模糊综合评判的综合评定。 根据检测结果来看,7个基因座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现象。其中,除Tf有3个等位基因,5种基因型外,其余各基因座均受2个等位基因控制,形成3种基因型。经卡方检验,除Tf、Pa和Am1处于Hardy-weingerg平衡状态外,其余各基因座均处于不平衡状态。由树状聚类图可知,甘黑合成系猪与甘黑Ⅰ系和原群的遗传距离较近,与Ⅱ系的遗传距离较远。 应用线性模型对甘肃黑猪的蛋白质多态型对其部分生产性能做了效应估计与显着性检验。Am1AA型对初生重的效应值最高,达到0.277kg(P<0.05),即Am1AA型个体的初生重显着高于其它基因型个体的初生重。PaAA型个体的早期日增重显着高于其它基因型的早期日增重,效应值达到0.06235kg(P<0.05)。TfBB型的猪眼肌面积显着小于其它型的猪,其效应值为-14.716cm2(P<0.05)。TfAB型的皮厚最大,其效应值为0.208mm(P<0.05)。后两种血浆蛋白位点可作为遗传标记应用于辅助选择,即在留种时,此两类基因型的个体应少选留。 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K)的活性,结果表明,它的活性随着猪的体重上升而上升,且与肉质指标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可通过血浆中CK的活性来预测猪的肉品质优劣并将其作为育种生产测定指标之一。关于肉质的综合评定方法,模糊综合评定值比灰色关联度更能作为一个相对客观的指标来反映肉品质的优劣程度。预测肉质的最优数学模型为: Y=0.933-0.0399X1-0.0123X2+0.0243X3-0.00136X4-0.024X5 式中:Y=FSD值,X1=pH,X2=肉色,X3=大理石纹,X4=失水率,X5=贮存损失可以将此模型推广到甘肃黑猪上加以利用,该值愈大,肉质愈好。

喻国均[9](1998)在《湘白Ⅲ系猪繁殖性状遗传力与杂种优势关系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湘白Ⅲ系猪0~5世代培育成绩和3~4世代2产母猪与杜洛克、大约克、长白外来公猪杂交,分别计算其繁殖性状遗传力和 F1杂种优势率,并把两者作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该猪遗传性能基本稳定,产行多,繁殖力高,其性状遗传力多数较低(0.11~0.53),杂交优势明显,但各组合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性状遗传力(x)与杂种优势率(y)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y= 13. 56— 7. 04x,相关系数 R=-0.3418,两者呈弱负相关.

刘小军,周忠孝,刘文忠[10](1994)在《封闭育种群的近交对猪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闭锁育种群的近交对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选育初期,近交的各阶段体重有一定负*效应,随世代增加负效应减弱。断奶前绝对生长在选育*初期受近交不良影响较大;断奶后绝对生长,各世代均*未因近交加深而减弱,随世代进展呈现良好效应。相对*生长,各世代不同近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选育后期随*近交加深呈增大趋势。近交对6月龄体重、体长、胸围*的影响很小,各世代不同近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随世*代增加,对腱围则产生良好影响。适度近交对闭锁育种*群猪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

二、湘白Ⅰ系猪近效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白Ⅰ系猪近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繁殖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年生产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猪种概况
        1.1 外引猪种
        1.2 地方猪种
        1.3 培育猪种(品系)
    2 猪育种概况
        2.1 国内外猪育种历史回顾
        2.1.1 国外猪育种历史
        2.1.2 国内猪育种历史
        2.2 国内外猪育种趋势
    3 育种值估计
    4 猪的遗传分析
        4.1 遗传分析模型
        4.2 遗传分析的方法
        4.2.2 表型参数的估计方法
        4.2.3 遗传参数的估计方法
        4.2.3.1 遗传力估计
        4.2.3.2 遗传相关估计
        4.2.4 遗传进展的估计方法
        4.3 国内猪种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4.3.1 外引猪种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4.3.2 地方猪种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4.3.3 培育的品种(系)猪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5 母猪年生产力
        5.1 品种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5.2 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5.3 日粮的营养水平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5.4 环境温度与季节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6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第一章 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遗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试验方法
        1.3.1 繁殖性状的测定
        1.3.2 育种值估计
        1.3.3 表型参数的估计方法
        1.3.4 遗传参数的估计方法
        1.3.4.1 遗传力估计
        1.3.4.2 遗传相关估计
        1.3.5 遗传进展的估计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繁殖性状的表型参数估计
        2.2 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2.2.1 繁殖性状的遗传力
        2.2.2 繁殖性状间的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
        2.2.3 繁殖性状遗传与表型变化趋势
        3 讨论
        3.1 繁殖性状的表型参数
        3.2 繁殖性状的遗传力
        3.3 繁殖性状间的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
        3.4 繁殖性状的遗传与表型变化趋势
        4 小结
    第二章 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繁殖性能及年生产力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1.2.1 试验的设计与方法
        1.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1.2.2.1 繁殖性状
        1.2.2.2 年生产力
        1.2.2.3 经济效益
        1.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与大白猪繁殖性能比较
        2.2 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与大白猪年生产力比较
        2.3 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
        3.1 繁殖性能
        3.2 年生产力及经济效益
        4 小结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沙子岭猪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沙子岭猪的形成历史
    1.1 产地与分布
    1.2 品种形成历史
2 沙子岭猪的主要特点
    2.1 独特的外貌特征
    2.2 繁殖力高
    2.3 耐粗饲
    2.4 肉质好
    2.5 瘦肉率较高
3 沙子岭猪种质资源的保护
    3.1 保种目标
    3.2 保种群规模
    3.3 保种技术措施
    3.3.1组建保种核心群
    3.3.2留种交配
    3.3.3世代间隔
    3.3.4防止近交
    3.3.5保种群的非保种利用
    3.4 沙子岭猪保种成效
4 沙子岭猪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4.1 杂种优势利用
    4.2 新品种 (品系) 的培育
    4.3 沙子岭猪资源的产业化开发
5 体会
    5.1 各部门高度重视支持地方猪种的保护
    5.2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活体保种方式
    5.3 技术上采取了一条正确的保种途径
    5.4 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

(3)基因型与营养互作及其对猪肉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基因型与营养互作
        1.1 基因型与营养互作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1.2 基因型与营养互作对猪肉质的影响
    2 关于互作的估计方法
        2.1 方差分析法
        2.2 相关分析法
        2.3 回归分析法
        2.4 重复力分析法
    3 微卫星 DNA及其在猪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3.1 微卫星位点的分离方法
        3.1.1 原位杂交法
        3.1.2 RAMP分离法
        3.1.3 染色体上引物原位 DNA合成法
        3.2 微卫星标记在猪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3.2.1 构建基因图谱
        3.2.2 QTL定位
        3.2.3 标记辅助选择
        3.2.4 揭示群内遗传多样性及研究品种间的分化关系
        3.2.5 杂种优势预测
    4 猪肉质性状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4.1 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
        4.2 过氧化氢酶体激活增殖受体基因
        4.3 MI基因
        4.4 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lpastein,CAST)基因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2 本研究的目标
        5.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因型与营养互作对猪生长性能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猪群
        1.2 试猪日粮
        1.3 饲养管理
        1.4 测定方法
        1.5 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型与营养互作对猪前期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基因型与营养互作对猪中期生长的影响
        2.3 基因型与营养互作对猪后期生长的影响
        2.4 基因型与营养互作对猪全期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3.1 关于基因型与营养互作对猪生长速度的影响
        3.2 关于基因型与营养互作对猪饲料转化效率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基因型与营养互作对猪肉质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猪群及管理
        1.2 测定方法
        1.2.1 屠宰试验
        1.2.2 肉质性状测定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型和营养水平互作对猪胴体性状的影响
        2.1.1 基因型与营养水平对胴体性状的效应
        2.1.2 基因型与营养互作对胴体性状的影响
        2.2 基因型和营养水平互作对猪肉质性状的影响
        2.2.1 基因型与营养水平对肉质性状的效应
        2.2.2 基因型与营养互作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2.3 基因型和营养水平互作对猪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3.1 基因型与营养水平对猪肉氨基酸含量的效应
        2.3.2 基因型与营养互作对猪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关于基因型与营养互作对猪胴体性状的影响
        3.2 关于基因型与营养互作对猪肉质性状的影响
        3.3 关于基因型与营养互作对猪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微卫星标记与营养互作及其对猪肉质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猪群
        1.1.2 实验材料采集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4 主要试剂
        1.1.5 主要试验试剂配制
        1.2 方法
        1.2.1 肉质性状测定方法
        1.2.2 DNA的提取
        1.2.3 扩增
        1.2.3.1 微卫星标记引物
        1.2.3.2 微卫星 DNA标记分析
        1.2.3.3 PAGE电泳检测
        1.2.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猪基因组 DNA的检测
        2.2 PCR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2.3 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
        2.4 有效等位基因数、杂合度及多态信息含量
        2.5 微卫星与营养水平互作对肉质性状的影响分析
        2.5.1 基因型与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2.5.2 微卫星与营养水平互作对胴体性状的影响
        2.5.3 微卫星与营养水平互作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2.5.4 微卫星与营养水平互作对猪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关于微卫星 DNA标记的选择
        3.2 关于微卫星标记与营养互作对猪肉质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CAST基因与营养水平的互作及其对猪肉质性状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DNA的提取
        1.2.2 引物设计
        1.2.3 PCR反应程序
        1.2.4 最佳 PCR扩增体系
        1.2.5 酶切反应体系
        1.2.6 PCR扩增产物及酶切产物的检测
        1.3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产物与酶切产物电泳图
        2.2 酶切位点基因型及其基因频率
        2.3 不同酶切基因型与营养水平互作对主要肉质性状的影响
        2.3.1 Hinf I酶切基因型与营养水平互作对主要肉质性状的影响
        2.3.2 Msp I酶切基因型与营养水平互作对主要肉质性状的影响
        2.3.3 Rsa I酶切基因型与营养水平互作对主要肉质性状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1 主要研究结果
    2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瘦肉型种猪性能测定技术规程》(GB8467-87)
附录B 英文缩写词表
附录C 猪胴体和肉质性状分类表
致谢
作者简历
博士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4)淮南猪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世界性猪种资源危机及国外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利用
        1.1 世界性猪种资源危机
        1.2 国外猪种的种质特性及对我国猪种的影响
    2 我国地方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利用概况
        2.1 我国地方猪种资源概况
        2.2.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发掘
        2.3 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评估
        2.4.我国地方猪种类型及种质特性
        2.5 我国地方猪种质特性的研究现状
    3 淮南猪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3.1 淮南猪的品种地位
        3.2 产区自然条件
        3.3 品种形成历史
        3.4 淮南猪部分种质特性
        3.5 淮南猪种质的研究与保护现状
第二章 淮南猪繁殖、生长与肥育性能的研究
    1 淮南猪繁殖性能的测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与结论
    2 淮南猪生长与肥育性能的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淮南猪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特性的研究
    1 淮南猪繁殖性状遗传特性的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与结论
    2 淮南猪生长发育与胴体性状遗传特性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淮南猪染色体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染色体记数
        2.3 银染核仁组成区(Ag-NORs)
        2.4 C带带型
    3 讨论
        3.1 家猪染色体组型的标准化问题
        3.2 Ag-NORs的多态性
        3.3 C带多态性
第五章 淮南猪的适应性研究
    1 淮南猪血液生理生化常值的测定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与结论
    2 淮南猪耐粗饲性饲养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2.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3 气候生态因子对淮南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4 淮南猪猪瘟、口蹄疫抗体水平监测及免疫效果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5 淮南猪肌肉寄生虫病调查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淮南猪行为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自然生态条件
        1.2 试验场地
        1.3 淮南猪性行为特性的研究
        1.4 淮南猪分娩行为特性的研究
        1.5 淮南猪哺乳期若干行为特性的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淮南猪的性行为
        2.2 淮南猪的分娩行为
        2.3 淮南猪哺乳期若干行为特性
第七章 淮南猪肉质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八章 淮南猪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二元杂交试验猪的选择与编组
        1.2 三元杂交试验猪的选择与编组
        1.3 试验时间
        1.4 饲养管理
        1.5 称重
        1.6 测定项目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元杂交效果
        2.2 三元杂交效果
    3 讨论与结论
        3.1 最佳杂交组合
        3.2 杂交效果的评价
第九章 淮南猪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利用的研究
    1 淮南猪断奶窝重综合选择指数的制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与结论
    2 淮南猪六月龄体重综合选择指数的制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结果与分析
    3 评定母猪繁殖力方法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与结论
    4 淮南猪肥育与胴体性状的聚类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与结论
    5 应用多元回归方程和列线图估测淮南猪瘦肉量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回归方程的建立
        5.3 多元回归方程的验证
        5.4 估测瘦肉量的列线图
        5.5 结论与讨论
第十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四个瘦肉型猪品种(品系)血清蛋白多态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猪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2 猪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3 血液蛋白多态性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4 血液蛋白多态性电泳检测的原理和方法
    5 蛋白质的常用染色方法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3 试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基因频率
    2 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3 Hardy-Weinberg 平衡符合度检验
    4 群体间的遗传关系
    5 SD-Ⅲ系猪的六种蛋白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6 图版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2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致 谢

(6)湘黄猪杂交组合窝产瘦肉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猪饲粮
    1.2 组合及试点选择
    1.3 饲养与管理
    1.4 调查与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繁育成绩
    2.2 肥育成绩
    2.3 胴体及肉质
    2.4窝产瘦肉量
3 讨论与小结
    3.1 繁育性能
    3.2 肥育性能
    3.3 胴体及肉质
    3.4 遗传性能

(8)甘肃黑猪合成系的蛋白质多态性和酶活性及其与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样品采集及实验地点
    1.2. 主要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肃黑猪合成系血浆蛋白的基因型类型及其基因频率
    2.2. 甘肃黑猪合成系及部分猪种的聚类分析
    2.3. 甘肃黑猪血液蛋白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2.4. CK与肉品质的相关关系
    2.5. 肉品质的灰色关联分析
    2.6. 肉品质的模糊综合评判
3. 讨论:
    3.1. 猪的蛋白多态性与聚类分析
    3.2. 蛋白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3.3. 血清CK酶活性与肉品质的关系
    3.4. 灰色关联度和模糊综合评判在肉品质估测方面的应用
    3.5. 关于实验方法
4.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英文摘要

四、湘白Ⅰ系猪近效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繁殖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年生产力研究[D]. 王鹏飞.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2)
  • [2]沙子岭猪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 吴买生,康运泰,吴升鹏,罗强华,刘天明. 猪业科学, 2007(09)
  • [3]基因型与营养互作及其对猪肉质影响的研究[D]. 彭英林.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1)
  • [4]淮南猪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应用[D]. 王清义.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3)
  • [5]四个瘦肉型猪品种(品系)血清蛋白多态性的研究[D]. 符亚原. 山西农业大学, 2004(06)
  • [6]湘黄猪杂交组合窝产瘦肉量研究[J]. 杨仕柳,左剑波,董菲. 养猪, 2003(03)
  • [7]新荣昌猪Ⅰ系乳头数遗传分析[J]. 陈四清,谷山林,王金勇,林保忠,范首君,郭宗义,徐顺来,张凤鸣,魏文栋,彭开金. 四川畜牧兽医, 2001(09)
  • [8]甘肃黑猪合成系的蛋白质多态性和酶活性及其与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D]. 王彦芳. 甘肃农业大学, 2001(01)
  • [9]湘白Ⅲ系猪繁殖性状遗传力与杂种优势关系的分析[J]. 喻国均. 湖南畜牧兽医, 1998(02)
  • [10]封闭育种群的近交对猪生长发育的影响[J]. 刘小军,周忠孝,刘文忠. 中国畜牧杂志, 1994(05)

标签:;  ;  ;  ;  ;  

香白Ⅰ系猪的邻近效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