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平县发现宋代墓志铭

江西省乐平县发现宋代墓志铭

一、江西乐平县发现一方宋代墓志(论文文献综述)

冉令江[1](2021)在《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北朝艺术风格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崔海瑞[2](2020)在《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研究》文中提出宋代墓葬分布广泛,艺术面貌多样。四川地区尤为特殊,主要包括利州路、夔州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又称“川峡四路”。宋代石室墓图像皆以石材雕刻而成,除了四神、武士等常见的宗教题材外,以墓主像、侍者、启门、花卉等体现世俗生活的内容为主。艺术手法以圆雕、高浮雕为主,也有一些浅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完毕进行彩绘,具有典型的厚葬特征。从历时角度看,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继承了本土汉代石棺图像的诸多题材,到了北宋时再次复兴,部分内容有所创新。南宋时期达到最为繁盛的阶段,元明时期依然有所表现,可见区域性丧葬传统的巨大韧性。从共时角度看,相较中原北方地区的砖室墓,南方两浙路、江南路、荆湖路的土坑竖穴墓而言,四川地区主要以“同穴异葬”的长方形石室墓为主。墓葬空间宽绰,但防盗性和密闭性相对减弱,更加强调石刻图像的装饰性。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的配置具有明显的艺术规律,主要受到性别、等级与财力的影响。士庶墓葬图像的格套化和程式化特征明显,高级官吏墓葬图像的内容更为丰富、配置灵活多样。安丙家族墓室后龛的图像有明显区别,出现持笏文官、香几瓶花等图像内容,体现了严格的官方礼制。杨粲夫妇墓中的女性文官、胡人献宝、龙椅等图像配置,体现了礼制和僭越综合交错的西南边域图景。泸县六座石室墓中启门者有男女之别,侍者所持器物也有不同,说明宋代礼制文化在士庶阶层中得到遵守,并呈现整体下移的态势。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中,家居场景、世俗生活题材显着增多。审美世俗化、商品化、文人化、复古化的倾向日益扩大。八卦、真文、真武大帝等图像反映了地域性道教信仰仍是主流。《楞严咒》等榜题图像体现了佛禅思想,和地上的大足石窟等图像内涵基本一致。整体而言,在同一座墓葬中虽然以区域性的道教信仰为主,但也融合了儒家、佛家思想,呈现“三教圆融”的趋势。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两方面。内因主要表现为:自汉代以来悠久的石质丧葬传统;丘陵地带充足的石材原料;宋代大足、千佛崖等石窟带的影响,以及系统的石刻技术和人才保证。外因主要表现为:由于南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政治军事格局骤变,宋廷给予了特殊的“八路定差”、“怀远”等政策支持;农业、盐业、茶业等富庶经济的保证;中原北方地区移民文化的渗透等。可见,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的产生,既是区域性文化传统长期浸润的结果,又是宋代墓葬艺术互动、交融的产物。

高元宦[3](2020)在《山西北宋碑刻文献专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历史久远,文化资源丰富,碑刻即是历史留给山西的宝贵资源。山西历代流传碑刻众多,且多丰碑巨碣。北宋时,山西成为重要的文化重镇和经济强路,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存留大量重要碑刻。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山西北宋碑刻存目962通,现存197通,这些碑刻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仅为我们研究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我们研究山西古代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本文以山西北宋碑刻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出发,意在考察山西北宋碑刻的总体情况及探究山西北宋碑刻的特点、内容与价值,为进一步呼吁重视碑刻、保护碑刻打下基础。本文的主要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山西碑刻的产生与发展。首先追述山西的历史地理沿革,进而分析山西碑刻产生的地理与人文环境,探究山西碑刻发展的条件,并对北宋以前山西碑刻的发展情况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整理与概述山西北宋碑刻的总体情况,分两节阐述。第一节主要分析北宋山西的社会环境并对山西北宋碑刻的存留状况进行叙述;第二节则着重对山西北宋碑刻进行综合考察,包括山西现存碑刻的统计、碑刻的年代分布及特点、碑刻的地域分布及特点三个方面,全面分析把握山西北宋碑刻的数量、分布及特点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其内容做铺垫。第三部分是本文探讨的核心和重点,即对山西北宋碑刻的内容进行探讨。首先根据碑刻的性质与内容,将山西北宋碑刻分为记事述颂、哀悼纪念、寺观庙宇、题名题记、其他等五大类,针对每一类碑刻都相应举例说明,简述其内容。其次则是挑选3通具有代表性的北宋碑刻对其进行碑文释读、内容解读等深层次的剖析,既而努力将碑刻所蕴藏的深层次内容挖掘出来。第四部分是探讨山西北宋碑刻的价值与保护。因山西北宋碑刻内容丰富,包含乡规民约、典章制度、诗歌散文、歌功颂德等,是集历史、文化、书法、雕刻等多重价值于一体的重要文献资料,对研究山西历史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因这些碑刻留存数量较少,许多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正加速减少甚至消失,因此,要想让它们能够长久保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保护。

段立强[4](2020)在《明代买地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买地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随葬明器。对明代买地券的研究,在推进研究明代的丧葬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现状、契约流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可有效补充纸质文献的不足。因此,本文以出土的明代买地券为研究对象,在坚持实证史学基础上,借鉴数理统计方法,系统梳理明代买地券的时空分布、形质、书写格式、券文内容以及类型,进而总结明代买地券的意义。首先,空间分布上,出土的明代买地券反映了该习俗在明代直辖地区均有流行,尤盛于四川、湖北、江苏、江西一带;时间上则涵及整个明代,且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成正比。形质与书写格式上,并未有统一要求,多受现世契约与碑刻样式的影响。买地券券文内容,主要包含葬主祭主、神只鬼魅及买地券仪式与功能。其中,依据券主身份,发现该习俗为明代各阶层所普遍接受;买地券中的神只多与道教有关的特征,以及券文中频繁出现的鬼魅,侧面反应了佛教、道教与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在明代已出现“合流”趋势。其次,明代买地券类型多样。包括:依据买地券书写模板的三种书籍为标准,可分为《地理新书》型、《茔原总录》型与《三元总录》型;依据券文所载立券时间,可分为入葬型与生圹型两类;依据文书数量划分为单券型与双券型;依据购地钱数划分的虚拟用钱型与现世用钱型以及依据墓主死亡方式划分的普通型与隐讳型。最后,明代买地券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民俗学、契约史、宗教史意义。明代买地券揭露了明中晚期世风日下的现状,也反映了明代民间的孝观认知,同时也是古人“事死如事生”思想的新解释和明代民间崇信风水现象的直接体现。明代买地券类型的流变,间接反映了现世契约的流变,此外,它还见证了宗教的稳定传承与发展。

胡芳英[5](2019)在《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教学历史应用 ——以饶河流域个案研究为例》文中指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历史学科的乡土资源开发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意,这是本文的出发点之一。另外,饶河流域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旧石器时代饶河流域有了人类活动的迹象,仙人洞遗址表明饶河流域先民接触到了稻谷;秦始皇在鄱阳首设县,江西从此有了县级行政单位;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中国陶瓷制造中心···这些历史资源都可以作为乡土课程资源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将这些具有代表性、完整的乡土课程资源应用于历史学科教学,不仅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也有利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基于以上事实,本文通过四部分内容来进行饶河流域的历史学科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的研究,绪论部分首先叙述了三点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其次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罗列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正文主要有三部分内容,每一部分为一章节。第一章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按照行政区划介绍饶河流域主要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最后总结饶河流域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四个特点。第二章分析饶河流域乡土资源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切合问题。以新课改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为例,分析得出饶河流域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与高中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可以而且应该切合的结论。第三章主要是通过教学案例来落实饶河流域历史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的想法。

田娜[6](2018)在《宋代墓志的考古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对已经发表的701方宋代墓志进行的整理和研究。墓志是埋设在墓葬中,用固定文体记叙墓主人的姓名、籍贯、生平及亲属世系等内容,有相对固定外形形制的器物类型。随着考古工作的蓬勃发展,宋代墓志发现数量日益增多,而对其形制及纹饰进行梳理与研究工作却较为薄弱。本文运用考古学中类型学方法,从质地、形制、纹饰题材角度描绘宋代墓志整体面貌。利用志文内容追溯墓主人身份信息,与宋代政治史中的官职制度、社会史中的阶级制度等内容相结合,建立墓志尺寸与墓主人身份间的关系,探讨宋代墓志等级制度。将出土情况与传世文献中的记载相互印证,勾勒出线条清晰的宋代墓志文化风貌。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为绪论,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并对宋代墓志的考古发现情况、辑录情况及研究情况加以概述。第二章为宋代墓志的质地,详细论述了除常见的石墓志外,砖(陶)、瓷、铁、书于墓上等其他质地墓志。第三章为宋代石墓志的类型学研究,对石质墓志中盒形、碑形这两类常见墓志的形制、纹饰进行类型学研究,总结其纹饰特点。盒形墓志可分为盝顶、平顶、歇山顶、盖石合一的墓志,有四神、生肖、祥瑞动物、官吏人物、八卦纹、挽歌、几何、花草、云纹、仿木装饰等纹饰题材。碑形墓志可以分为方首、圆首、圭首墓志,有花卉、人物、云纹、仿古碑穿、几何、酆都山真形图等纹饰题材。第四章为墓志与墓主人身份的关系,结合宋代职官制度和社会情况,将墓主人身份分为宗室,元丰新制前后的文、武官员,有、无名号的女性,平民等不同阶层,将已出版的墓志根据墓主人身份不同分门别类,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宋代墓志的形制、尺寸加以整理,概括了墓志尺寸的变化规律和墓志形制的转变时间。第五章为文献记载与出土墓志情况的余论,对《宋史》、《丧葬令》、《宋刑统》、《天圣令》《政和五礼新仪》、《庆元条法事类》等官方政令文献和《书仪》、《家礼》等有社会指导意义的私人编纂的礼仪着作进行分析,与宋代墓志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描绘了法规制度向社会现实逐步妥协的这一发展过程。

司晓洁[7](2018)在《北朝女性墓志考古学研究》文中认为人类是由男女两性共同构成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多为两性合作完成的。传统意义上,人类社会常因男性掌权,而忽视女性的地位和功能,多置女性于从属地位。因此,以往考古学者在涉及性别研究时多着重于对男性的研究,而常常忽视女性的研究。随着中国考古学不断发展,性别考古成为新兴的关注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女性的研究,从多方面分析女性的特点及其与男性的不同,进一步复原古代社会女性的行为与思维。本文以出土的北朝时期女性墓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北朝女性墓志的考古学分析,结合相关墓葬资料与历史文献,对北朝女性墓志的使用等级、书法风格、以及对唐代墓志定型的影响进行探讨,并结合考古学出土资料与北朝文献和文学内容,对北朝女性他者地位、社会地位与生活状况等进行综合研究,以期在此基础之上的出的结论能够对相关研究及实际工作起到一些积极作用。本文共分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研究对象予以界定,对研究的时空范围予以明晰,评述北朝女性及墓志的相关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目的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于北朝女性墓志的概况进行梳理。首先对于北朝女性墓志历代的发现情况与近代考古发掘的出土情况进行综述和列举。其次将北朝女性墓志的分布划分区域,共分为平城、洛阳、邺城、晋阳、关中、定冀、青齐兖徐七个区域,并对应北朝墓葬的分布情况对比分析。第三部分在北朝女性墓志分区的基础上,将女性墓志在北朝不同历史阶段的情况进行系统梳理,主要从女性墓志的志石形制、志文形制以及书法构成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展现北朝各个历史阶段中女性墓志的时代发展特征。第四部分是在墓志概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女性墓志的身份分为后妃、贵族女性、女官、比丘尼、平民五类,其中贵族女性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公主及宗室之女、宗室妃或夫人、世家大族贵夫人、宦官之妻四类。本文根据这几类身份分类并分时期梳理,并进一步对北朝女性墓志使用的身份等级与规格制度进行了相关探讨,对于北朝女性使用墓志的规格等级更为细致详细地分类分析,注重当时志主的政治背景与关系。第五部分是通过引入社会学性别研究中他者地位的概念,结合北朝女性墓志形制及铭文内容的综合探讨,对于北朝女性的他者地位进行分析。他者即“作为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形成的意义框架,社会性别在区分的过程中,男性被奉为人类价值评估的标准,女性则被再现为他者”。通过对这个概念的引入,首先考察女性墓志当中对于他者地位体现的因素分别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墓葬、壁画等考古资料梳理分析北朝女性他者地位,从而明确北朝女性社会性别秩序的建立以及对唐代女性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的影响。第六部分根据对北朝女性墓志分区分阶段地梳理,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北朝女性墓志的书写特征和区域特点。将北朝女性墓志书风分为“隶楷型”、“魏楷型”、“楷隶型”三类,分类探讨其书法风格特点,结合历史环境及政治背景对这种书法风格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北朝女性墓志分阶段地区域性梳理,在明确北朝女性墓志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对唐代墓志定型所受文化因素影响来源做出分析。

邹虎[8](2018)在《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文中认为碑刻文献的断代整理,目前已取得不少成果。从涉及的具体时期来看,主要集中在五代以前,而以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最爲注目。五代以後,特别是元明清三代,基本无人问津,是碑刻文献整理的阙环。本文以元代碑刻爲主题,力图补充碑刻文献整理的缺失,并带动近代碑刻文献整理及相关研究。元朝之於中国历史,有其独特的地位。其疆域之大、民族之多、国家制度之特殊、社会动荡之剧烈、阶级矛盾之尖锐、宗教形式之复杂、海陆交通之发展、中外交流之频繁,历代绝无仅有。由於历史的原因,元代传世文献多已不存,或散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元史的研究。元代碑刻以其丰富的数量和种类,堪称元史研究最爲重要的材料之一。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以碑刻拓本或原石爲依据,对元代传世碑刻文献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校勘订正;无传世释文文本的,则另行释读,力求爲学界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元代碑刻文献参考材料,爲元代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相关研究提供材料保障。元代碑刻文字和词汇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尤具研究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字,特别是俗字进行全面整理,反映新产生俗字的基本面貌。集中精力,以例释的形式,分析历史汉字的形变轨迹和变异规律,揭示元代碑刻俗字的根本特征,即简化。通过字形勾连,贯通字形发展演进的古今序列,填补汉字在近代时期的关键字形空缺,爲汉字发展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字形参照。同时,综合分析元代碑刻俗字来源,探讨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的重要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献词汇进行分类梳理,并作专题探论。在研究类目上,着力於探讨元代碑刻两大类别,即法律碑刻和宗教碑刻中的的专有词语,凸显其时代特色,爲近代汉语和汉语史的研究提供重要补充。

叶瑶[9](2017)在《江西两宋墓葬中出土青白瓷研究 ——以纪年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瓷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瓷国”之称。(1)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原始瓷器。宋代烧瓷窑口众多,更不乏名窑,青白瓷是这一时期生产的主要瓷器品种之一,较集中地代表了宋代高度发达的制瓷技术水平。江西宋墓中出土的瓷器种类丰富,其中青白瓷占了相当一部分。本文通过对江西纪年宋墓出土的部分青白瓷进行分型分期,以期总结各期青白瓷发展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使用的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有关青白瓷研究的情况进行总结。我国对青白瓷的研究起步较早,国外也有论着进行相关研究,而对于宋代江西墓葬出土青白瓷的研究则较少。第二章为青白瓷概述,界定青白瓷的概念及范围,并对青白瓷的起源与发展作一个概述。要了解一样事物,首先应弄清楚该事物是什么,它发展的历程怎样。因此,在对青白瓷进行全面研究之前,本文就对青白瓷的名称进行考证,并对其发展源流梳理出脉络。第三章为江西宋代纪年墓葬青白瓷出土情况,对青白瓷资料进行收集与统计。由于江西两宋墓数量葬较多,且其中大多伴有墓志、地券出土,因此出土器物有纪年可考,青白瓷器的早晚划分有可靠依据。第四章为江西宋代纪年墓出土部分青白瓷的考古学研究,由于墓葬中出土青白瓷器类很多,所以本文以青白瓷中出土数量较多的碗、碟、执壶为例,对其作类型学分析,并结合墓葬纪年情况对其进行分期,总结各期青白瓷的特点。第五章为结语,对全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总结,重申自己在各章中的重要观点,并指出本文在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王翠柏[10](2017)在《金元之际北方地区政治秩序重建与汉人军功家族研究》文中提出元人陈基认为:元朝蒙古“马上得天下……以诗书基治道”。1在这个过程中,汉人军功家族既是元朝马上得天下的重要依靠,也是元朝以诗书治天下的重要帮手。汉人军功家族是蒙古征服的产物。金元之际,随着蒙古的入侵和战争范围的扩大,中国北方社会出现了高度军事化,大量军事家族在保家自卫的旗号下形成和壮大,随着蒙古势力对于金朝和南宋压倒性优势的出现,这些军事家族大量投降蒙古,帮助蒙古东征西讨,成为这一时期影响巨大的政治势力。金元之际军功家族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成吉思汗的两次伐金时期;二是木华黎及其后裔在汉地经营时期;三是元太宗至元宪宗北方地区统治建立时期。作为蒙古经营汉地的主要力量,汉人军功家族的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随蒙古军四处征讨,攻城拔寨;二是以“代理人”形式在蒙古划定势力范围内对地方进行直接统治。就其来源而言,汉军将领的来源主要包括三类:金朝正规军、各地兴起的义兵、蒙古在汉地签发的新军。蒙古在对北方地区征伐的同时,亦以汉人军功家族为基础对该地区政治秩序进行重建。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汉军进行整编,任命军官管理军队;二是建立以军功家族为主的地方统辖体系。金朝灭亡前,蒙古在汉军编制上大体沿袭金代晚期军队编制制度。当时汉军主要分为百户、千户和万户三级编制。军官自百户至都提控依次为:百户、千户、副万户、万户、副都统、都统、都提控等。自副都统至都提控等军官,主要是某一地区或某一方面军队的统领。军官的地位,大体上以都统对应县级,都提控元帅对应州(府)级。在地方统辖体系方面,蒙古利用汉地原有制度并加以变通。这一时期,汉地最高统辖机构为木华黎所建之“都行省”,其下设宣德随路兵马都元帅府和燕京行省作为行府。从职能上讲,二者虽同为兵民兼治机构,但燕京行省重在行政,宣德元帅府则重在军事。在宣德元帅府下,蒙古大体沿金各路设立都元帅府,每路都元帅府设立都元帅一名,其下设左副元帅、右副元帅、左监军、右监军、左都监、右都监各一人,但员额不必皆备,时有空缺。各路都元帅府于辖区境内重要州、府之地设有行都元帅府,各行都元帅府亦设都元帅等职,与路级都元帅府设置相同。各州、府级都元帅府又于统辖区域内置行元帅府,行元帅府事由州、县长官或佐贰官兼任。这1(元)陈基:《夷白斋稿》卷12《刘文正公小像赞并序》,《四部丛刊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样就形成了以都元帅府为核心的行省—路—府—州—县地方统辖体系。金朝灭亡后,蒙古在汉地推行“新官制”。“新官制”主要沿用了金代早期制度。在地方行政建置上,采用路—府—州—县体制。不过,由于当时并未建立统一官称,故各级地方长官称谓各异。在军队整编中,采用十户、百户、千户和万户四级编制,军官则仅百户、千户和万户三级。“新官制”中的万户大多由路都总管兼任,千户由各州级长官或其子弟充任,百户则由各县级长官或其子弟充任。这次军事改革后,军官的地位与金代中前期“万户比都总管之职,千户比节度使”相类似。同时,这次军事改革也奠定了元代军官的地位,即万户对应路总管、千户对应知州、百户对应县尹。上述军政措施和“新官制”的推广,逐步建立了被蒙古征服摧毁的政治秩序,军功家族是这种政治秩序的重要核心之一。入元后,汉人军功家族在政治和军事上影响依然得到延续。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其家族成员的仕宦贯穿于整个蒙元时期。军职是军功家族赖以生存的政治保障,元政府对军官的继承进行了制度性的规定,即在不增加新军职的情况下,军功家族子弟可以对等承袭军职,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军功家族在元代仕宦的延续。蒙元时期军功家族成员的入仕途径发生过一定的变迁。大蒙古国时期,军功家族成员主要以军职“承袭”和“门功”的方式进入仕途。忽必烈即位后,施行军民分开和“迁转法”。元政府为军功家族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入仕途径。除军职仍对等承袭外,由“承荫”、“宿卫”、“荐举”、“科举”入仕者亦不在少数。飞狐赵氏家族归附蒙古后,其家族成员追随蒙古或南征北战,或镇守一方,深受蒙古(元朝)统治者的信任,并与其建立了“伴当”关系。这种历史渊源在元代被称作“根脚”。赵氏家族成员也凭借着早期与蒙古(元朝)统治者建立的“伴当”身份,有元一代仕宦不绝,甚至在某些职位上出现了“世袭罔替”的现象,这是限制元代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赵氏家族的婚姻对象在忽必烈改制前后有所不同,婚姻对象的改变反映出当时政治环境和家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同时显示出统治精英阶层的封闭性。赵氏家族偃武修文家风的转变,反映出其家族政治策略和社会角色的变化,是其家族在元代保持声望地位和增强仕进能力的重要手段。飞狐赵氏家族在蒙元时期的发展,反映了蒙古统治下汉人军功家族在这一时期发展的特点,可以说既有特殊性又具普遍性。

二、江西乐平县发现一方宋代墓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乐平县发现一方宋代墓志(论文提纲范文)

(2)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价值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方法、思路、创新点
第一章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的渊源与分布
    第一节 石室墓图像的渊源
        一、四川地区悠久的石刻丧葬传统
        二、中原北方地区墓葬图像的影响
    第二节 石室墓图像的分布
        一、川南地区
        二、川东地区
        三、川北地区
        四、川西地区
    小结
第二章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的艺术分析
    第一节 石室墓图像的分类
        一、现实生活题材
        二、神异题材
        三、其它特殊题材
    第二节 石室墓图像的造型风格
        一、严谨的庙堂风格
        二、含蓄的文人风格
        三、多样的民俗风格
    第三节 石室墓图像的制作工艺
        一、生产地点与取材
        二、雕刻技法与流程
    小结
第三章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的图像程序与墓葬空间
    第一节 安丙家族墓图像系统中的官方礼制
        一、安丙家族墓主题图像及随葬器物厘析
        二、安丙家族墓例图像的比较
        三、安丙家族墓室图像中的文化现象
    第二节 泸县宋墓图像系统中的士坤文化
        一、泸县宋墓图像类型与组合
        二、墓主性别与图像规律
        三、墓主身份与图像关系
        四、泸州在南北宋之间的地位变迁
    第三节 杨粲夫妇墓图像系统中的边域图景
        一、杨粲夫妇墓的价值与意义
        二、杨粲夫妇墓的图像程序
        三、杨粲夫妇墓石刻图像的文化内涵
    小结
第四章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中的“川峡模式”
    第一节 “川峡模式”的内容
        一、石材模式
        二、配置模式
        三、性别模式
        四、等级模式
    第二节 与其它区域墓葬图像的比较
        一、图像的区域分布不同
        二、图像的表现方式不同
        三、图像内容不同
    第三节 “川峡模式”的成因
        一、区域性文化传统
        二、富庶经济的保障
        三、政治制度的支持
        四、移民文化的浸润
    第四节 “川峡模式”的演变与影响
        一、图像传统依然延续
        二、实物随葬的趋势加强
        三、区域特征相对明显
        四、对于地上石刻题材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石室墓图像中的审美旨趣
        一、世俗化特征明显
        二、商品化趋势加强
        三、文人化韵味呈现
        四、复古化格调再起
    第二节 石室墓图像中的信仰文化
        一、道教信仰为主
        二、儒家礼制普遍
        三、佛教信仰并行
        四、“三教圆融”凸显
    第三节 石室墓图像中的丧葬习俗
        一、与其它区域葬俗的比较
        二、寿堂现象盛行
        三、厚葬习俗明显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统计表
附录二: 宋、辽、金伎乐图墓例
附录三: 唐代、元代伎乐图墓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3)山西北宋碑刻文献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方法、拟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拟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山西碑刻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山西的历史地理沿革
    第二节 碑刻产生的自然人文条件
    第三节 北宋以前山西碑刻的发展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山西碑刻
        二、魏南北朝时期的山西碑刻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山西碑刻
第二章 山西北宋碑刻述略
    第一节 北宋山西社会环境及碑刻概况
        一、北宋山西的社会环境
        二、北宋山西的碑刻概况
    第二节 山西北宋碑刻综合考察
        一、山西现存北宋碑刻列表
        二、碑刻的年代分布及特点
        三、碑刻的地域分布及特点
第三章 山西北宋碑刻的内容
    第一节 山西北宋碑刻的内容分类
        一、记事述颂
        二、哀悼纪念
        三、寺观庙宇
        四、题名题记
        五、诗词
    第二节 重点碑刻内容解读
        一、《女娲庙碑》
        二、《汾阴二圣配享碑铭》
        三、《狄青碑》
第四章 山西北宋碑刻的价值与保护
    第一节 山西北宋碑刻的价值
        一、史料价值
        二、文学价值
        三、书法艺术价值
    第二节 山西北宋碑刻的保护
        一、保护现状
        二、保护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明代买地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买地券名称界定
        (三)研究范围的界定
第二章 明代买地券主要内容
    一、买地券分布情况
        (一)空间分布
        (二)时间分布
    二、买地券形质与书写格式
        (一)形状材质
        (二)书写格式
    三、买地券券文内容
        (一)葬主祭主
        (二)神只鬼魅
        (三)仪式功能
第三章 明代买地券类型特点
    一、书籍所载样式分类
        (一)《地理新书》型
        (二)《茔原总录》型
        (三)《三元总录》型
    二、立券时间分类
        (一)入葬型
        (二)生圹型
    三、立券数量分类
        (一)单券型
        (二)双券型
    四、购地钱数分类
        (一)虚拟用钱型
        (二)现世用钱型
    五、死亡方式分类
        (一)普通型
        (二)隐讳型
第四章 明代买地券的意义
    一、社会意义
        (一)揭露世风日下的现状
        (二)体现民间孝观的认知
    二、民俗意义
        (一)体现事死如事生思想
        (二)反映崇信风水的现象
    三、契约意义
        (一)研究民间契约新文本
        (二)反应契约文本的流变
    四、宗教意义
        (一)见证宗教稳定的传承
        (二)体现宗教融合的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教学历史应用 ——以饶河流域个案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
一、饶河流域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一)概念界定
        1.课程资源
        2.历史课程资源
        3.乡土课程资源
        4.饶河流域
    (二)饶河流域历史课程资源
        1.文献史料
        2.实物史料
        3.历史传说
    (三)饶河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特点
二、乡土资源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切合
    (一)政治史的乡土资源与高中必修一切合
        1.政治沿革与教学的切合
        2.选举方式与教学的切合
    (二)经济史的乡土资源与高中必修二的切合
        1.古代农业、手工业与教学的切合
        2.古代商业与教学的切合
    (三)思想文化史的乡土资源与高中必修三的切合
三、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案例一:从鄱阳设县看中国古代郡县制度
        1.设计思路
        2.教学设计
        3.教学反思
    (二)案例二:千年瓷都享誉世界
        1.设计思路
        2.教学设计
        3.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宋代墓志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考古发现及研究概况
        1.考古发现情况
        2.宋代墓志辑录情况
        3.宋代墓志研究情况
    (三)研究方法
二 宋代墓志的质地
    (一)砖(陶)
        1.拼砖墓志
        2.单砖墓志
    (二)瓷
    (三)铁
    (四)书于墓上的墓志
三 宋代石墓志的类型学研究
    (一)盒形墓志纹饰
        1.盝顶墓志
        2.平顶墓志
        3.歇山顶墓志
        4.盖、石合一墓志
    (二)碑形墓志纹饰
        1.方首墓志
        2.圆首墓志
        3.圭首墓志
    (三)石盖板墓志
    (四)其他装饰
    (五)宋代墓志纹饰特点
        1.盒形墓志纹饰特点
        2.碑形墓志纹饰特点
四 墓志与墓主人身份的关系
    (一)墓主人的社会身份
        1.“身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元丰新制前后的宋代官制
    (二)墓志形制、尺寸与墓主人身份的关系
        1.宗室
        2.元丰新制前文官墓志
        3.元丰新制后文官墓志
        4.元丰新制前武官墓志
        5.元丰新制后武官墓志
        6.有名号的女性墓志
        7.平民墓志
        8.无名号的女性墓志
    (三)总结
        1.墓主人身份与墓志尺寸变化规律
        2.盒志、碑志的转变时间
五 余论:文献记载与出土墓志
    (一)官方政令性文献
        1.《宋史》中有关墓志的规定
        2.《书仪》援引《丧葬令》中有关墓志的规定
        3.《宋刑统》中有关墓志的规定
        4.《天圣令》中有关墓志的规定
        5.《政和五礼新仪》中有关墓志的规定
        6.《庆元条法事类》中关于墓志的规定
    (二)私人编纂的礼仪着作
        1.《书仪》中关于墓志的记载
        2.《家礼》中关于墓志的记载
        3.其他
    (三)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7)北朝女性墓志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范围
第二章 北朝女性墓志的发现与分区
    第一节 北朝女性墓志的发现概况
        一 北朝女性墓志发现的着录与出土
        二 北朝女性墓志出土墓葬概况
    第二节 北朝女性墓志的分区
        一 北朝墓葬的分布特征
        二 北朝女性墓志的分布特征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北朝女性墓志的分类研究
    第一节 北魏女性墓志的形制
        一 迁洛前女性墓志的形制
        二 迁洛后女性墓志形制
    第二节 东魏、西魏女性墓志形制
    第三节 北齐、北周女性墓志形制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北朝女性的墓志等级制度
    第一节 北朝女性墓志志主身份
        一 北魏女性墓志志主身份
        二 东魏北齐女性墓志志主身份
        三 西魏北周女性墓志志主身份
    第二节 北朝女性墓志规格
        一 北魏女性墓志规格
        二 东魏北齐女性墓志规格
        三 西魏北周女性墓志规格
    第三节 北朝女性墓志等级探讨
        一 后妃墓志
        二 贵族女性墓志
        三 女官墓志
        四 比丘尼墓志
        五 平民墓志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墓志与北朝女性他者地位研究
    第一节 墓志所见北朝女性婚姻中的他者地位
        一 墓志所见北朝女性婚嫁年龄
        二 墓志所见北朝女性婚后地位
        三 墓志所见北朝女性联姻门阀关系
    第二节 墓志所见北朝女性家族世系中的他者地位
        一 北朝女性墓志关于家族世系的记述
        二 墓志世次记载所反映的他者地位
    第三节 墓志中女性社会价值的实现与依赖
        一 贵族女性社会价值评判标准
        二 女官社会价值评判标准
        三 比丘尼社会价值评判标准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北朝女性墓志的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北朝女性墓志书风的形成
        一 北朝女性墓志书写分区梳理
        二 北朝女性墓志书风分类探讨
        三 北朝女性墓志书风的形成原因探析
    第二节 北朝女性墓志的区域特征与唐代墓志的定型
        一 北朝女性墓志的区域特征
        二 由北朝女性墓志看墓志形制的完善
        三 对唐代墓志定型的影响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元代社会及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一、元代社会背景简述
        二、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材料、方法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上编 元代碑刻文字词汇研究
    第一章 元代碑刻文字研究
        第一节 元代碑刻文字概况
        一、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现状
        二、元代碑刻文字研究材料
        三、元代碑刻文字简述
        第二节 元代碑刻俗字研究
        一、元代碑刻俗字及概念界定
        二、元代碑刻俗字例释
        第三节 元代碑刻俗字来源
        一、文字书写传承
        二、前代字书贮存
        三、草书的强烈干预
        四、借字
        五、新造俗字
        第四节 元代碑刻俗字的研究价值
        一、填补汉字发展史研究的材料空缺,补充碑刻文字字例
        二、爲历史汉字时间层次调查提供重要依据
        三、爲探求简化字源流及其变异轨迹提供关键线索
        四、爲现行文字改革、推广和文字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启发
    第二章 元代碑刻词汇研究
        第一节 元代碑刻词汇概况
        一、碑刻文献的词汇研究
        二、元代碑刻词汇简述
        第二节 元代法律碑刻词汇研究
        第三节 元代宗教碑刻词汇研究
        第四节 元代碑刻普通词汇研究
        一、元代碑刻普通词汇释例
        二、元代碑刻中的职官词语
    参考文献
下编 元代碑刻1校
    凡例
    正文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後记

(9)江西两宋墓葬中出土青白瓷研究 ——以纪年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2 青白瓷概论
    2.1 青白瓷的界定
    2.2 青白瓷发展源流
3 江西宋代纪年墓青白瓷出土情况
    3.1 北宋青白瓷的出土情况
    3.2 南宋青白瓷的出土情况
4 江西宋代纪年墓出土部分青白瓷的类型分析与分期
    4.1 青白瓷类型学分析
        4.1.1 碗
        4.1.2 碟
        4.1.3 执壶
    4.2 青白瓷的分期
    4.3 出土青白瓷墓葬分析
        4.3.1 墓主等级
        4.3.2 墓主性别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金元之际北方地区政治秩序重建与汉人军功家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思路、方法与材料
第一章 金元之际汉人军功家族的形成
    第一节 太祖时期(1211~1214)
        一、第一阶段(1211~1212)
        二、第二阶段(1213~1214)
    第二节 木华黎及其后裔经营时期(1214~1234)
        一、中都地区的经营
        二、史天倪南征及开府真定(1215~1225)
        三、木华黎的两次南征(1217和1220年)
        (一) 木华黎的第一次南征
        (二) 金封九公与木华黎的第二次南征
        四、张柔的归附及其在燕南地区的经营(1218~1234)
    第三节 水军的招募与新军的签发
        一、水军的招募
        二、新军的签发
    本章小结
    附录: 《元史·王昔剌传》考辨
第二章 金元之际北方地区政治秩序的重建
    第一节 汉军编制与军官的设立(1211~1229)
        一、金代中前期军队的编制与军官的地位
        二、金代后期军队的编制与军官的地位
        三、蒙古汉军的编制与军官地位(1211~1229)
    第二节 行省及都元帅府的设立
        一、金代行省及都元帅府的设立
        二、大蒙古国时期行省及都元帅府的设立
        (一) 北京兵马都元帅府
        (二) 木华黎建“都行省”
        (三) 宣德随路兵马都元帅府和燕京行省
        (四) 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府
    第三节 都元帅府治下的府州体系——以张柔所领州县为中心的考察
        一、张柔所领州县考
        二、金元之际北方地区地方统辖体系
    第四节 郑义及元州兵马都元帅府考
    第五节 三万户的设立和“新官制”
        一、三万户的设立
        二、“新官制”与“画境之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元代北方汉人军功家族军事、政治的延续
    第一节 元代军职的调整和承袭制度的确立
        一、军职的调整
        二、军职承袭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蒙元时期镇戍万户府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以“亳州万户府”为中心的考察
        一、蒙宋对峙时期汉军镇戍情况述论和亳州军的形成
        二、易军而将和归还本翼:元代江南镇戍体系中万户府的拆建与重组
        (一) 易军而将
        (二) 归还本翼
        三、重组亳州翼万户
    第三节 侍卫亲军中的军功家族
        一、元代侍卫亲军的发展概况
        二、军功家族在侍卫亲军中的任职
        三、侍卫亲军军职的承袭——以藁城董氏为中心的考察
    第四节 蒙元时期军功家族的入仕途径的变迁
        一、大蒙古国时期至迁转法的施行(1210~1265)
        二、迁转法的施行和入仕途径的多元化
        三、军功家族仕宦情况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飞狐赵氏:金元北方汉人军功家族个案考察
    第一节 赵氏家族的家世
    第二节 赵氏家族的仕宦
    第三节 赵氏家族的婚姻
    第四节 赵氏家族家风的转变
        一、家族成员的儒学教育
        二、制定家法、家礼,修订族谱
    第五节 赵氏家族“根脚”的形成
    本章小结
结语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成果
后记

四、江西乐平县发现一方宋代墓志(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北朝艺术风格演变研究[D]. 冉令江. 东南大学, 2021
  • [2]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研究[D]. 崔海瑞. 东南大学, 2020
  • [3]山西北宋碑刻文献专题研究[D]. 高元宦. 河北大学, 2020(08)
  • [4]明代买地券研究[D]. 段立强.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教学历史应用 ——以饶河流域个案研究为例[D]. 胡芳英.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6]宋代墓志的考古学研究[D]. 田娜. 吉林大学, 2018(01)
  • [7]北朝女性墓志考古学研究[D]. 司晓洁. 郑州大学, 2018(11)
  • [8]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D]. 邹虎.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9]江西两宋墓葬中出土青白瓷研究 ——以纪年墓为例[D]. 叶瑶.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3)
  • [10]金元之际北方地区政治秩序重建与汉人军功家族研究[D]. 王翠柏.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江西省乐平县发现宋代墓志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