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学生教育管理软件综合评价方案研究

学分制学生教育管理软件综合评价方案研究

一、运用教务管理软件,针对学分制学生综合测评方案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婕[1](2021)在《学分制下中国戏曲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应用与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学分制改革角度分析中国戏曲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应用情况和存在的若干问题,思考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要求和教务管理系统的改进,保证学分证下教学管理工作高效稳定开展,保障学分制顺利实施。

杨德江[2](2021)在《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研究 ——以广西DL职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加强内涵建设,解决‘自身质量不高’问题,整体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不断改进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业预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被广泛运用于高校学生学业管理工作中,在促进学生学业质量提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校实施的学业预警普遍存在“重警示,轻帮扶”和事前预防不足等缺陷,对于学习基础薄弱、自我管理意识偏低的高职学生而言,学业预警效果还不够理想。本文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业预警机制进行优化改进,契合高职院校管理实际,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广西DL职院为主要调查院校,对高职院校学业预警实施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业预警定位不准确、学业预警时效性不强、学业帮扶措施不够精准、学业帮扶力量薄弱、学业预警过程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本文以广西DL职院为例,探讨“事前预防”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的学业预警模式,从学业预警的前端和后端两个维度,提出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一是在学业预警前端,通过开展多层次预防教育和建立逐级预警机制,构建学生学业预警预防体系,进一步丰富学业问题的预防措施。二是在学业预警后端,针对学生学业预警的不同原因,重点从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涯辅导、学业指导等方面构建学业预警学生帮扶指导体系,进一步充实学业帮扶指导内容和形式。在预警管理上从协同帮扶、闭环管理和考核激励等方面构建学业预警帮扶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了学业帮扶管理,促进学业预警学生的成功转化。最后,笔者以该校东校区三个教学系为例,对优化后的学业预警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对学业预警效果进行了评估。通过数据比对分析发现,本文所提出的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王纲[3](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胡瑜[4](2021)在《普通本科院校深化学分制改革研究 ——以N大学为例》文中指出

马俊锋[5](2021)在《西部地方本科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探索》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也在进行学分制改革,完全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理念。高校通过符合自身的学分制改革,能够健全该校的学分制制度,进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在完全学分制改革的背景下,其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该文将对该科高校进行学分制改革的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其中限制改革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韩冰,代爱英,韦岩[6](2020)在《完全学分制模式下医学高职院校成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打破了专业设置和修业年限的限制,要求学生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自主选择课程,完成模块化学习任务并取得相应学分,极大推动了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和差异化发展。而成绩管理是教务工作的最后环节,尤其在实行完全学分制后,其在评价学习效果、学分认定、学生毕业资格审核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而与学分制有关的选课制、学籍异动、课程免修重修等,使成绩管理变得错综复杂,对于成绩管理工作的冲击较大,因此成绩管理如何更好的适应学分制改革变得尤为重要。

李春兰[7](2020)在《Z校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农振航[8](2020)在《完全学分制政策研究 ——A大学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分制虽说在我国已经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目前采取学分制的高校多为学年学分制,严格说来,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完全学分制则突破了学年的限制,实行弹性毕业年限、学生自主选课,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符合21世纪经济社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我国教育部提出要推进和发展学分制。A大学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的学分制指导意见,从2015年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经过几年的实践,该校选课工作较为繁杂且选课结果欠佳。在2019年毕业的约4500名毕业生中,竟无一人可以提前毕业,这与实施学分制弹性毕业年限的初衷是不符合的。结合本人工作经历,本文拟以A大学为视角,研究该校实施政府学分制政策的执行效果:一是运用调查问卷法,研究毕业学分结构设置、课程设置、任课老师评教结果、课程考核难易程度、学生个人主观因素对学生选课结果有着怎样的影响,进而研究现有政策的不足之处;二是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学生提前毕业受限的因素:从学分上限、选课自由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相关设置以及外部环境限制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进而研究现有政策的不足之处。从上述分析结果中提出优化我国现有学分制政策的建议:建立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建立学分制课程考核体系以及制度、建立评教结果公开制度、建立并完善选课制、建立并完善选课指导体制、探索跨校区选课、加强学分制宣传力度,增强社会接受程度、优化毕业资格审核程序、建立并完善学分制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等。以期改善目前我国学分制政策,为完全学分制的科学实施提供可借鉴参考的建议。

苏笑悦[9](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提出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何金津[10](2020)在《一所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办普通高中作为公办教育的教育机构补充,其学校数量的不断增长满足了社会各界对民办教育教学的整体需求。如何使学校在其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提升其教学质量仍值得思考与探讨。民办普通高中作为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转型的学校类型,提高其办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即是处理好教学工作,而要使教学工作得以有效运转必然需要良好的教学管理。经过阅览与整理有关资料,笔者发现对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进行研究的国内外学者并不多。因此在本研究中,探讨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有利于发掘其理论与实践价值。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湖南省邵阳市X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观察与访谈的方法,基于人本管理理论与质量管理理论,分析了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中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主体、教学管理过程、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为X学校提供一些对策以供参考。通过大致了解X学校整体情况并着重分析该校教学管理的现状,笔者发现该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在课程教学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相应问题;教学管理主体在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教学管理队伍方面存在相应问题;教学管理过程在教学常规管理、校本教研、教学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相应问题;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在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教师的教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存在相应问题,而后笔者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为使教学管理发挥更大作用,学校可通过相应对策改善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学校应更新课程教学制度,合理安排好教师时间;对教师采取民主化的管理,增进教师教学与沟通;加大新高考改革力度,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重视教学管理主体方面: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完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明确教学管理者之职责;教学管理的队伍建设要加强,提升管理者职业地位。优化教学管理过程方面: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使教学常规管理优化;学校要重视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明确教研组主体地位;学校应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性汲取优质素材。改进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方面:教学质量测评应动态化,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评价教师教学要考虑多元化的评价者,并鼓励教师对其自身进行自评;教育政策要落实到位,评价方式要更多样。

二、运用教务管理软件,针对学分制学生综合测评方案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教务管理软件,针对学分制学生综合测评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学分制下中国戏曲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应用与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艺术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特点
2 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现状
3 学分制下现有教务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3.1 由于缺乏整体数字校园规划,教务管理系统无法数据共享,无法实现全部教学管理功能信息化处理
    3.2 教务管理系统内学分制所需功能并不全面,且没有手机app,无法实现灵活快捷的手机操作
    3.3 学分制改革的推进使得教学管理系统原有功能不再适应目前的教学状况
    3.4 教务管理系统无法实现自动提醒、及时预警和信息推送
4 学分制下教务管理系统的改进和完善
    4.1 实现教务管理系统和学院其他管理系统的数据同步和共享
    4.2 教务管理系统流程再造,解决教务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适应学分制需要新增功能
5 结语

(2)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研究 ——以广西DL职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述评
        3.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4.国内研究述评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框图
        1.研究内容
        2.研究框图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实证研究法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学业预警学生
        2.学业预警机制
    (二)理论基础
        1.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三、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
        3.调查时间和调查对象选择
    (二)问卷调查过程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对学校学业预警制度存在认知不足
        2.学生对待学业重视不够
        3.教师对预警学生的关心指导不够
        4.学业预警帮扶成效有待提高
    (四)访谈实施过程和结果
    (五)学业预警制度的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业预警的总体运行状况
        2.学业预警取得的初步成效
        3.学业预警存在的问题
    (六)影响学生学业预警成效的因素分析
        1.社会价值多元化和就业形势认识偏差
        2.学校重视不足和学业预警管理机制不完善
        3.家庭疏于教育管理和家校联动乏力
        4.学生重视不够和存在补考依赖
四、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学业预警预防体系
        1.开展多层次预防教育
        2.建立学业预警逐级预防机制
    (二)构建学业预警学生帮扶指导体系
        1.明确学业帮扶重点
        2.细化学业帮扶任务
    (三)构建学业预警学生帮扶管理体系
        1.建立学业帮扶协同机制
        2.优化学业预警学生帮扶管理
        3.建立学业帮扶考核激励机制
五、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效果评估
    (一)学业预警效果评估设计
        1.针对全体学生的学业预警效果评估
        2.针对学业预警学生的学业预警效果评估
        3.学生学业预警状态变化情况分析
        4.学生学籍异动数据情况分析
    (二)学业预警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1.学校生源质量分析
        2.学生考试情况的统计分析
        3.学生学业预警数据的统计分析
        4.学业预警状态变化数据的统计分析
        5.学生学籍异动数据的统计分析
    (三)学业预警机制的运行效果评估
六、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之处
    (三)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优化策略的调查(学生卷)
    附录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优化策略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优化策略的访谈提纲(非样本院校)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研究成果概览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1.3 概念的厘清
        1.3.1 高校第二课堂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3 行为研究设计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5.1 案例数据概况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5.1.3 毕业去向
        5.1.4 职业发展状态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6.3.1 精准教育原则
        6.3.2 数据研究原则
        6.3.3 评价反馈原则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西部地方本科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完全学分制改革的背景以及高校实施的必要性
    1.1 高校进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背景
        1.1.1 适应社会对于新型人才的需求
        1.1.2 高等教育不断改革的需求
    1.2 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
        1.2.1 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需求
        1.2.2 地方本科高校进行完全学分制是自主需求
2 地方本科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困境
    2.1 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
        2.1.1 课程结构需要改革
        2.1.2 缺乏师资力量
        2.1.3 缺乏教育硬件资源
    2.2 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2.1 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2.2.2 教学质量需要提高
    2.3 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2.3.1 政策制度尚未健全
        2.3.2 教学管理方式落后
        2.3.3 教学质量评价监管体系需要完善
3 地方本科高校进行学分制改革的路径
    3.1 改善外部环境,构建完全学分制管理体制
    3.2 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完善
        3.2.1 做好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资源
        3.2.2 完善师资队伍
        3.2.3 加强学习的教务管理
        3.2.4 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3.3 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
4 结语

(6)完全学分制模式下医学高职院校成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完全学分制下成绩管理的特点
    1.1 成绩管理呈现个性化和差异化,复杂程度较高
    1.2 成绩管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1.3 成绩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1.4 对前期教学环节及学籍管理的依赖性
2 完全学分制下成绩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2.1 教学系部从事教学管理的人员队伍不稳定
    2.2 个别课程的成绩录入相对滞后
    2.3 学生选课不规范或不及时
    2.4 学籍异动的学生未能及时处理
    2.5 教学计划的不规范变动
3 完善学分制成绩管理工作的对策
    3.1 稳定管理人员队伍,提高其管理水平
    3.2 进一步建立健全学分制成绩管理制度
    3.3 规范教务管理系统基础信息建设
    3.4 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完善教务管理系统的功能
    3.5 规范学生选课

(8)完全学分制政策研究 ——A大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可能的创新
    1.7 相关概念的界定
        1.7.1 学分制的定义及其发展
        1.7.2 选课制的定义及其发展
第二章 A大学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现状
    2.1 完全学分制相关政策简介
        2.1.1 国家层面相关政策
        2.1.2 地方政府层面相关政策
    2.2 A大学实施学分制政策的背景以及意义
        2.2.1 A大学实施完全学分制的背景
        2.2.2 A大学实施学分制政策的意义
    2.3 A大学学分制相关制度介绍
        2.3.1 选课制制度
        2.3.2 其它配套制度介绍
    2.4 A大学实施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2.4.1 选课制存在的问题
        2.4.2 弹性毕业年限受限
第三章 基于学分制政策下影响学生选课结果因素的分析
    3.1 对最低毕业学分结构设置的分析
    3.2 对课程设置的分析
    3.3 对拟选课程考核难易程度的分析
    3.4 对任课老师评教结果的分析
    3.5 对学生主观因素的分析
第四章 A大学弹性毕业年限受限的因素分析
    4.1 学生无法提前修满学分影响因素分析
        4.1.1 学分上限
        4.1.2 学生选课自由度
        4.1.3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开设学期
    4.2 外部客观条件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完善我国学分制政策的建议
    5.1 建立并执行各专业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
    5.2 建立学分制配套的课程考核体系以及制度
    5.3 完善评教指标体系,建立评教结果公开制度
    5.4 建立并完善选课制,出台规范性标准
    5.5 建立并完善选课指导体制,加强学业规划指导
    5.6 探索跨校区选课,建立学分互认制度
    5.7 加强学分制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接受程度
    5.8 改善毕业资格审核程序,优化审核时间
    5.9 完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严把教学质量关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我校学生自主选课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一所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民办教育的发展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二)民办教育应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三)发展好民办普通高中必须依靠良好的教学管理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文献检索过程
        (二)关于民办学校的研究
        (三)关于教学管理的研究
        (四)关于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研究
        (五)研究述评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文本分析法
        (三)观察法
        (四)访谈法
    六、技术路线
第一章 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理论探讨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二、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特征
        (一)补充性
        (二)整体性
        (三)动态性
        (四)服务性
        (五)引领性
    三、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目标
        (一)更新学校的办学理念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内容
        (一)教学管理制度
        (二)教学管理主体
        (三)教学管理过程
        (四)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第二章 湖南省邵阳市X学校教学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的总体情况
        (一)学校简介
        (二)学校教学管理的概况
        (三)文本分析情况
        (四)观察情况
        (五)访谈情况
    二、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制度设置不合理,教师调课现象频繁
        (二)教师管理制度过于严苛,新任副班主任管理能力不足
        (三)学生管理制度不够契合教育政策,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提升
    三、教学管理主体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理念陈旧,教师未能参与到教学管理中
        (二)教学管理组织结构缺乏创新性,其作用发挥“过于充分”
        (三)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流动性大且工作热情不高
    四、教学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学常规管理未有效落实
        (二)校本教研处于探索阶段,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定位存在偏差
        (三)教学资源未能有效利用,易照搬集团学校管理模式
    五、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质量评估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教学质量检查频率过低
        (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形式单一,教师的自我评价未纳入评估体系
        (三)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注重其考试成绩,忽视评价其综合素质
第三章 湖南省邵阳市X学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未全面考虑课表的规划
        (二)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未能体现民主性,班主任与副班主任的沟通不足
        (三)学校的改革执行力度不强,未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二、教学管理主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未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管理的意识不强
        (二)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教学管理者职权不明确
        (三)学校不重视教学管理者的培训,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地位不高
    三、教学管理过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不足,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不健全
        (二)学校的建校时间较短,忽视教研组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三)学校没有“物尽其用”的意识,教学资源的整合难度大
    四、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只注重结果性评估,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的标准不完善
        (二)学校不重视学生这一评价主体,忽视教师的自我反思
        (三)学校对教育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单一
第四章 湖南省邵阳市X学校教学管理的对策探讨
    一、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的对策
        (一)应更新课程教学制度,合理安排好教师时间
        (二)对教师实行民主管理,增进教师教学与沟通
        (三)加大新高考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重视教学管理主体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要坚持,教师参与意识需增强
        (二)改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明教学管理者之职责
        (三)建设好教学管理队伍,提升管理者职业地位
    三、优化教学管理过程的对策
        (一)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力,使教学常规管理优化
        (二)要重视开发校本课程,明确教研组主体地位
        (三)教学资源要合理利用,选择性汲取优质素材
    四、改进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的对策
        (一)教学质量测评动态化,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
        (二)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发展好教师自我评价
        (三)教育政策要落实到位,注重评价方式多样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
    附录 Ⅱ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运用教务管理软件,针对学分制学生综合测评方案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学分制下中国戏曲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应用与改进研究[J]. 张婕. 大众标准化, 2021(13)
  • [2]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研究 ——以广西DL职院为例[D]. 杨德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普通本科院校深化学分制改革研究 ——以N大学为例[D]. 胡瑜. 南昌大学, 2021
  • [5]西部地方本科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探索[J]. 马俊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07)
  • [6]完全学分制模式下医学高职院校成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韩冰,代爱英,韦岩.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0(04)
  • [7]Z校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D]. 李春兰.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8]完全学分制政策研究 ——A大学视角[D]. 农振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10]一所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现状研究[D]. 何金津.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学分制学生教育管理软件综合评价方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