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CDMA蜂窝移动通信的前景

我国发展CDMA蜂窝移动通信的前景

一、我国发展CDMA蜂窝移动通信的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游思晴[1](2012)在《平流层CDMA移动通信蜂窝网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种新型的通信方式,运行于距离地面20公里左右高空的平流层平台,相对于传统的卫星通信和地面蜂窝移动通信,有着造价低、容量大、覆盖范围广、布网速度快,适合于人口密度较少的地区和有突发情况的应急通信等显着优势。近些年来已经受到了许多国家和研究机构的关注。本文着重研究平流层CDMA移动通信蜂窝系统的性能和特点,为平流层通信系统的发展作了一些预备工作。对任何通信系统,信道建模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平流层通信信道具有地面移动通信与卫星通信信道的双重特性。研究信道特性,最好的方法是在实际通信环境下对信道性能进行实测和分析;但要实时进行测试和数据采集,在平流层通信系统平台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本文结合平流层通信系统的特点,分析该系统中的大尺度衰落,小尺度衰落等特性,结合平流层通信系统的组网特点,总结了目前平流层通信系统的信道建模方法。通常认为,直视路径的信号能量和经过一次反射的多径分量较其他经过多次反射的多径分量的信号能量要大的多,对信号质量的影响最大。因此本文结合卫星通信系统的椭球模型,分析了直视路径和一次反射的多径信号存在的概率。为整个平流层通信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平流层CDMA移动蜂窝系统的容量,分析结果表明平流层CDMA移动蜂窝系统的小区间干扰因子比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小,使得平流层通信系统一个小区的容量较地面系统要大。但是由于平流层平台受到风力等因素的影响,仅能维持在一种准静止状态,这将导致平流层平台系统性能的不稳定,发生大规模的用户切换、掉话,从而导致系统容量下降。本文将平流层平台的准静止状态可以分为:平台摆动、平台位移(水平乙及垂直)、以及平台旋转,并从这几个方面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了与相邻基站联合接收,以及与地面现有移动通信网联合组网的解决方案。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广泛采用蜂窝状区域网结构,地面上分布多个基站,基站一般位于小区的中心,通过全向或定向天线覆盖一个小区利用天然的路径损耗实现同频干扰的减小,从而实现同频复用,提高频率利用率。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不同,平流层通信系统通过安装在平台下方的多波束天线,产生多个波束覆盖不同的区域,每个波束覆盖的区域定义成一个小区。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频谱的空分复用,提高频谱利用效率。正因为如此,目前ITU提出的覆盖方案都存在着波束在地面分布能量不均的问题,本文首先对ITU提出的针对移动通信的多波束覆盖方案进行了包括小区半径,电池损耗和系统容量等方面的评估,分析结果证明离平台越远的小区能量越涣散,波束之间的重叠区域越大,小区间干扰越严重,系统容量也越小。这种服务质量不公平的现象必然会影响平流层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商用。在目前的条件下,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对用户密度高,系统容量大的“热点区域”,利用现有的地面移动通信基站进行补充。本文对这种方案进行了评估,结果证明效果是很客观的。总而言之,本文针对平流层CDMA移动蜂窝网的特点,结合卫星通信和地面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对平流层CDMA移动蜂窝网的有用建议。

易克初,李怡,孙晨华,南春国[2](2015)在《卫星通信的近期发展与前景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从分析卫星通信的特点入手,综述了卫星通信的卫星平台、可用频率资源和主要相关技术的发展状况,概述了典型的卫星通信系统的性能特点,介绍了卫星通信的应用及产业化发展情况,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党俊肖[3](2016)在《基于GIS的特频专用CDMA移动通信站传播覆盖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实验法在研究区架设试验站点,采用路测测试法采集大量信号数据对SPM传播预测模型进行校正,设计出传播模型校正的最小二乘算法及信号数据处理方法体系;建立适用于该型频率装备的无线信号传播覆盖预测改进模型,验证有较好的准确性。通过校正出的SPM传播覆盖预测模型在GIS技术支持下,对研究区内单基站通信信号传播损耗进行了预测计算,得到了研究区内基站信号各类传播损耗分级、强度及各类覆盖栅格图,将无线移动信号覆盖及损耗预测进行了可视化研究。通过对研究区范围内该型基站覆盖预测计算研究,从定量分析视角验证该型通信装备的实战能力,得出单基站有效覆盖小区半径、蜂窝小区覆盖边缘、覆盖边缘盲区、单基站覆盖面积、覆盖强度水平等战技指标,验证了该型装备的实战保障能力。本文通过实测信号数据对CDMA无线电通信传播模型进行校正研究,进而为通信台站址选择、无线网络参数配置,对战场环境和台站覆盖的通信环境可视化仿真显示,将直观、形象、逼真的无线通信信号覆盖展现给指挥员,有助于通信指挥中心准确判断战场通信态势,调整优化无线通信网络部署,将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参考价值。

熊瑾煜[4](2006)在《CDMA地面移动通信用户定位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无线电定位技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进步和业务拓展推动了定位技术在民事应用领域的研究与发展。1996年美国FCC制定颁布了E-911规范,随后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将定位服务纳入标准草案,使用户定位技术得到了国内外科研机构、通信设备生产商以及通信运营商更多的研究与关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用户定位技术不仅可以为普通民众提供位置信息服务,紧急救助和物品跟踪功能,也为保障国家安全和打击犯罪提供有效手段。 本论文主要研究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用户定位技术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特别是对第三方(被动)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相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重点包括cdma2000 1x系统上行链路用户信号的可测性,参数估计和用户位置估计的理论限,视距传播环境和非视距传播环境下的定位算法,移动用户的跟踪定位以及第三方(被动)定位试验系统的设计实现与场地测试。 首先,对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号捕获概率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定义了“平均联合捕获概率”和“平均联合累积捕获概率”,并将其作为衡量CDMA定位系统覆盖能力的指标,推导了不同功率控制方案下的信号捕获概率。结合cdma2000 1x网络的实际规划,仿真分析了CDMA系统的功率控制方案、小区半径、网络负载(多址干扰)和信噪比目标值等多种因素对多站定位体制用户信号联合捕获概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反向接入信道进行定位系统设计的思想,并针对第三方(被动)定位系统,给出了站址选择的基本原则与建议。 其次,推导了参数估计的克拉美罗界。获得参数的能力以及参数估计的精度是决定定位技术可行性和定位精度的关键因素。根据空时无线通信矢量信道模型,本文给出了单用户和多用户条件下接收信号的模型,并推导了多径、多天线和分数阶采样条件下,时延、幅度、到达角、平均功率等参数的克拉美罗界并分析了其渐近性能。对于信道参数估计性能界的理论推导,为定位性能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第三,在参数估计的基础上,推导了无偏估计状态下单用户和多用户位置估计的克拉美罗界,并给出了单参数定位体制(TOA、TDOA、AOA、SOA)及混合参数定位体制(TOA/AOA、TDOA/AOA和SOA/AOA)下,定位估计性能界的解析表达式。 第四,对视距环境下多种基于多传感器的定位算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两种应用于蜂窝系统的用户定位算法:基于最小二乘估计的TDOA速迭代定位算法和基于线性校正最小二乘的TDOA/AOA定位算法。采用蒙特卡罗方法仿真了TDOA和AOA的测量精度、误差分布特性及参与定位的基站数量等参数对算法定位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算法的收敛性能,并与球面相交、球面差值、Friedlander、平方校正等多种常用定位算法进行了分析比较。 第五,非视距传播使参数估计的结果不再是无偏估计,所以本文根据蜂窝系统散射模型推导了宏蜂窝和微蜂窝环境中非视距误差的分布,采用渐近均方根误差作为衡量指标,

王蕾[5](2009)在《基于CDMA通信信号的无源雷达定位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通信标准的不断发展,CDMA体制已经是蜂窝移动通信的主流标准。利用我国分布广泛的CDMA通信基站作为外辐射源进行低空目标探测和定位具有很高的可行性。本文首先介绍了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史,并分析了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结构、关键编码技术、下行链路信号的组成和特性。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CDMA的无源雷达定位系统的信号处理方案,主要包括自适应杂波相消、距离-多普勒处理、定位参数提取、多站数据融合等功能模块,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此信号处理方案的可行性,比较了不同相消算法下对目标的分辨力的不同。最后对于采用多个辐射源数据融合带来的精度改善做了深入分析,讨论了定位误差的多方面影响因素,分析了本定位系统的均方误差,推导出了多个基站对定位精度改善的影响因子,并进行了多站距离和定位时的GDOP分析,引入了一种减小GDOP对定位精度影响的定位算法。仿真试验对于布站的优化选择和定位参数的带可信度权值的数据融合给出了参考。

廖明[6](2003)在《基于OFDM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恶劣的移动通信环境中可靠、高速地传输数据是未来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目标和要求。正交频分复用(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多载波通信技术具有抗多径干扰和时延弥散的优异性能,能够提供非常高的数据吞吐率。由于系统采用离散傅立叶变换,因此大大降低了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实现复杂度。多载波码分多址(MC-CDMA,Multicarrier CDMA)是最佳的 OFDM 和 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多址接入技术融合方案,兼具 CDMA 和 OFDM 这两项技术的优点。而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址方案的选择。在 MC-CDMA 系统中,用户的信息符号先经过频域扩谱,再进行 OFDM 调制,一个数据符号同时在所有并行子载波上传输,具有频率分集的优点。基于 OFDM 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的分析表明,CDMA 技术是一种正交码分复用技术,而 OFDM 技术则是一种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 和 CDMA 发送信号都近似于高斯白噪声信号,是满足香农公式的高斯信道和多径衰落信道中传输的最佳信号形式。本文重点讨论了采用等增益合并(EGC, Equal Gain Combination)和最大比合并(MRC, MaximumRatio Combination)两种合并分集接收技术的 MC-CDMA 系统在瑞利信道和莱斯信道下的良好性能,并提出了一种系统的通用矩阵分析模型,给出了新颖的系统理论误码率分析公式。 针对 OFDM 系统实际应用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峰平功率比问题和同步问题,给出了两种等效的峰平比定义,重点研究了限幅、选择映射和基于部分传输序列三种降低峰平比的方法;同时针对 OFDM 系统符号同步的特点,讨论了频域和时域的符号同步方法,进一步介绍了一种基于统计的时域同步方法。而 MC-CDMA系统具有能够选择扩谱码来降低峰平比的独特性质,本文提出了在 MC-CDMA 系统中采用扩谱码的优选条件,即同时考虑扩谱码的峰值因子、相关特性、和谱相关特性。由于格雷互补序列具有峰值因子不大于 6dB 的优点和相关、谱相关特性差的缺点,本文采用 m 序列和 Gold 序列来改善格雷互补序列的相关和谱相关性能。基于优选扩谱码的 MC-CDMA 系统计算量小,实用性强。

颜永庆[7](2005)在《移动通信发展的回顾及展望》文中认为简要回顾了移动通信发展历程,介绍了目前第3代移动通信(3G)发展现状及技术演进路线,并对移动通信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张亚楠[8](2019)在《基于深度增强学习的网络资源分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追求更高质量的通信服务,对移动通信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无线资源日益紧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种新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来应对目前的网络环境。小蜂窝技术可以弥补宏蜂窝的不足,能够解决盲区、弱覆盖等网络覆盖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此外,调查表明目前数据业务已经代替话音业务成为新的主流业务,数据流量增长迅速并且用户对数据业务的请求主要集中于在线视频、资讯头条等少数热点内容。为了缓解移动通信网络的容量压力,针对同样的内容被多次重复传输的情况,专家们提出带有缓存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因此本文对基于云且带有缓存的小蜂窝网络(Cloud-based Small Cell Network,CSCN)进行无线资源分配方面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以CSCN的下行传输链路模型为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增强学习的无线资源分配算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吞吐量。论文首先论述了CSCN架构的有关概念,分析了CSCN架构中小基站(Small Base Station,SBS)的吞吐量;接着使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模型来预测用户的移动位置,并根据用户的移动位置和用户所连接的小基站是否有其需要的缓存状态这两个条件对用户的传输条件进行评分,小基站根据评分选择传输条件最优的几个用户;然后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将最大化网络吞吐量问题建模为一个多智能体非合作博弈问题;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增强学习的无线资源分配算法,使得小基站能够自主地学习,并基于网络环境来选择信道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吞吐量。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随机接入算法和文献[40]中提出的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算法使得网络吞吐量有了显着地提升。

王磊[9](2004)在《宽带CDMA与GSM同频传输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现有的GSM系统和窄带CDMA系统已无法缓解频率资源有限与移动用户急速增加的尖锐矛盾。此外,仅支持语音业务的网络技术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交流的需求,人们希望能随时随地获取除语音之外的数据、视频和图像等多媒体业务,这些因素都促使运营商和研究者寻求频谱利用率更高、通信容量更大的移动通信解决方案。本文的同频传输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技术构想,它不仅可以实现由第二代系统向第三代系统的平滑过渡,而且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频谱资源,解决现阶段严重的频率资源不足问题。 本文首先研究了移动通信现有的扩容技术,其次深入研究了TDMA系统和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GSM与宽带CDMA系统同频传输实现系统扩容的方案。实现本研究的目标,需要解决好处理增益与系统复杂性的关系,扩频码的选择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通过应用现有的相关基本理论和技术进行解决,不需要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因此本技术方案是可行的。然后对现有的GSM系统和CDMA系统的容量进行了分析,并对采用同频传输方案的蜂窝系统容量进行了仔细的分析,通过计算得出用宽带CDMA系统与GSM系统进行频带共享,可以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容量,最后进一步对该方案进行了仿真,根据仿真得到的结果分析扩频增益与系统容量和相互干扰之间的关系。

雷震洲[10](2008)在《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演进历程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文中提出文章回顾了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2G、再到3G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各个发展阶段中国移动和联通各自的技术路线选择、网络发展及业务应用情况,论述了我国自主创新3G技术TD-SCDMA的发展现状及其向4G演进的方向,最后指出了其他需关注的技术动向。

二、我国发展CDMA蜂窝移动通信的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发展CDMA蜂窝移动通信的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平流层CDMA移动通信蜂窝网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平流层通信系统及其特点
        1.2.1 平流层通信平台
        1.2.2 平流层通信系统的特点
        1.2.3 平流层通信系统的频谱规定
        1.2.4 平流层通信系统的多址方式选择
    1.3 平流层通信系统的发展
        1.3.1 各国实验情况
        1.3.2 平流层通信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平流层CDMA通信系统模型
    2.1 CDMA扩频技术
    2.2 伪随机码与正交码
        2.2.1 m序列
        2.2.2 Gold码
        2.2.3 正交码
    2.3 平流层CDMA发送机模型
    2.4 RAKE接收机模型
    2.5 小结
第三章 平流层通信系统的信道建模
    3.1 无线信道介绍
        3.1.1 大尺度衰落
        3.1.2 小尺度衰落
    3.2 一次反射的多径与直射路径存在概率的分析
        3.2.1 椭球模型
        3.2.2 摘球模型
        3.2.3 平流层通信系统的直射路径存在概率
    3.3 无线信道统计特性
        3.3.1 对数正态过程的统计特性
        3.3.2 莱斯过程的统计特性
        3.3.3 瑞利过程的统计特性及建模
    3.4 平流层信道建模
        3.4.1 基于半马尔科夫过程的平流层信道建模
    3.5 小结
第四章 平流层通信系统的准静止状态研究
    4.1 平流层CDMA通信系统容量分析
        4.1.1 传统地面CDMA通信系统上行链路容量分析
        4.1.2 静止状态下平流层CDMA通信系统上行链路容量分析
    4.2 准静止状态下平流层CDMA通信系统的系统性能
        4.2.1 平台摆动的影响
        4.2.2 平台位移的影响
        4.2.3 平台旋转的影响
    4.3 准静止状态下平流层CDMA通信系统的解决方案
        4.3.1 平流层平台相邻基站联合接收的解决方案
        4.3.2 平流层平台与地面基站联合组网的解决方案
    4.4 小结
第五章 平流层多波束覆盖不均匀的研究及解决方案
    5.1 现有多波束覆盖方案介绍
        5.1.1 ITU在ITU-R M 1456多波束覆盖方案
        5.1.2 ITU在ITU-R F 1569多波束覆盖方案
        5.1.3 嵌入式覆盖方案
    5.2 ITU多波束覆盖方案的评估
        5.2.1 ITU在ITU-R M 1456多波束覆盖方案评估
        5.2.2 ITU在ITU-R F 1569多波束覆盖方案评估
    5.3 ITU多波束覆盖不均匀的解决方案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GIS的特频专用CDMA移动通信站传播覆盖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论文文章结构
第二章 无线信号传播损耗衰落的基本机制
    2.1 信号源装备概述
        2.1.1 基站系统特点
        2.1.2 主要功能及战技指标
        2.1.3 特频专用系统组成
        2.1.4 系统组网运用
    2.2 信号的无线链路传播特性
        2.2.1 电磁波信号频率
        2.2.2 电磁波信号空间多径传播的衰落
    2.3 无线电波信号的衰落特性
        2.3.1 慢衰落效应
        2.3.2 快衰落效应
        2.3.3 衰落特性的算式描述
    2.4 自由空间传播路径衰落
        2.4.1 自由空间传播
        2.4.2 自由空间传播衰落损耗公式
第三章 无线移动信号传播预测模型及校正原理
    3.1 常用宏蜂窝传播预测模型介绍
        3.1.1 Okumura-Hata模型
        3.1.2 COST231-Hata模型
        3.1.3 Walfisch-Bertoni模型及扩展型
        3.1.4 LEE模型
        3.1.5 Egli传播模型
        3.1.6 Carey传播模型
    3.2 本文研究选择的扩展模型——SPM
        3.2.1 一般Hata模型形式扩展
        3.2.2 具有扩展形式的SPM模型
        3.2.3 SPM与Hata参数对应关系
    3.3 SPM传播模型校正的原理与方法
        3.3.1 传播模型校正的原理
        3.3.2 传播模型校正的方法
第四章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4.1 研究区概况
    4.2 基础数据介绍
        4.2.1 地理基础数据及用途
        4.2.2 通信基础数据
    4.3 数据采集
        4.3.1 数据采集测试环境构建
        4.3.2 驱车路测测试路线
        4.3.3 车速控制及驱车路测
        4.3.4 驱车路测信号数据采集
    4.4 数据预处理
        4.4.1 测点地理坐标配准
        4.4.2 路测信号数据过滤
        4.4.3 信号均值平滑
第五章 基于GIS的SPM无线传播预测模型校正
    5.1 传播预测模型校正算法
        5.1.1 模型校正的算法设计
        5.1.2 模型校正算法实现流程
    5.2 传播预测模型校正过程
        5.2.1 下行传播链路预算方程计算
        5.2.2 基于通视计算的测试数据分离
    5.3 校正结果及分析
        5.3.1 模型参数校正结果
        5.3.2 模型验证与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GIS的通信基站信号场强覆盖预测
    6.1 现有站点信号覆盖计算
        6.1.1 测试站覆盖预测计算
        6.1.2 测试站覆盖预测结果分析
    6.2 任务区域传播覆盖专题计算
        6.2.1 基站覆盖规划预测计算
        6.2.2 任务区域基站覆盖规划
    6.3 基于传播覆盖预测的基站站址规划战术应用
        6.3.1 CDMA机动式移动通信基站选址流程
        6.3.2 基于传播覆盖预测的CDMA网络站点选址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CDMA地面移动通信用户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主要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定位技术体制
    1.3 影响定位精度的误差来源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贡献与组织结构
        1.5.1 论文的主要贡献
        1.5.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cdma2000 1x系统信号可测性分析
    2.1 cdma2000 1x系统空中接口及网络拓扑
        2.1.1 cdma2000 1x空中接口特性
        2.1.2 cdma2000 1x信道结构
        2.1.3 cdma2000 1x系统的功率控制
    2.2 路径损耗模型
    2.3 联合捕获概率
    2.4 上行链路信号可测性仿真分析
        2.4.1 功率控制的影响
        2.4.2 小区半径的影响
        2.4.3 信噪比的影响
        2.4.4 网络负载对可测性的影响
    2.5 第三方(被动)定位系统信号可测性分析
    2.6 结论
第三章 CDMA参数估计与定位估计的克拉美罗界
    3.1 信道模型与信号模型
        3.1.1 信道模型
        3.1.2 信号模型
    3.2 参数估计的克拉美罗界
        3.2.1 单用户参数估计的CRLB
        3.2.2 多用户参数估计的CRLB
        3.2.3 小结
    3.3 定位估计的克拉美罗界
第四章 LOS环境下的用户定位
    4.1 常用定位算法及特点分析
        4.1.1 TDOA定位数学模型
        4.1.2 泰勒级数展开算法
        4.1.3 基于最小二乘的非递归算法
        4.1.4 直接求解算法
        4.1.5 算法小结
    4.2 一种基于线性校正最小二乘的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
        4.2.1 算法模型
        4.2.2 算法流程
        4.2.3 仿真分析
    4.3 一种基于最小二乘的TDOA快速迭代定位算法
        4.3.1 算法描述
        4.3.2 仿真分析
        4.3.3 结论
    4.4 小结
第五章 NLOS环境下的用户定位
    5.1 NLOS分布模型
        5.1.1 理想分布
        5.1.2 散射环境下的NLOS统计模型
    5.2 NLOS对定位性能的影响
        5.2.1 渐近均方误差
        5.2.2 NLOS环境下的定位性能
    5.3 一种基于到达时刻差值的NLOS误差抑制算法
        5.3.1 算法模型
        5.3.2 假设检验
        5.3.3 LOS/NLOS状态转移模型
        5.3.4 算法仿真
    5.4 基于伪线性卡尔曼滤波的混合参数定位算法
        5.4.1 扩展卡尔曼滤波
        5.4.2 伪线性卡尔曼滤波
        5.4.3 观测平台自身定位精度误差的影响
        5.4.4 初始条件设置
        5.4.5 切换状态下的连续跟踪问题
        5.4.6 仿真与分析
第六章 定位试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定位试验系统设计
        6.1.1 体制选择
        6.1.2 系统组成
        6.1.3 设计思路
        6.1.4 定位流程
    6.2 定位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6.2.1 标准场地测试
        6.2.2 城市环境测试
    6.3 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基于CDMA通信信号的无源雷达定位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基于外辐射源的无源雷达技术发展概述
    1.2 外辐射源的优化选择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1.4 论文的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CDMA 通信系统简介及信号特性分析
    2.1 蜂窝移动通信的演进历史
        2.1.1 蜂窝移动通信概念的提出
        2.1.2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G)——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2.1.3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G)——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2.1.4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G)——宽带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2.2 DS-CDMA 扩频通信系统
        2.2.1 扩频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
        2.2.2 DS-CDMA 通信系统结构
    2.3 CDMA 系统的编码与调制技术
        2.3.1 地址码
        2.3.2 伪随机码
    2.4 IS-95 CDMA 系统参数
        2.4.1 IS-95 CDMA 技术标准
        2.4.2 IS-95 CDMA 系统前向链路
        2.4.3 IS-95 CDMA 系统的基本特征
        2.4.4 IS-95 CDMA 信号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DMA 通信信号的无源雷达定位系统
    3.1 外辐射源雷达系统中的无源定位技术
    3.2 多个辐射源的无源雷达定位系统的信号处理
    3.3 基于CDMA 蜂窝网的无源探测方案
        3.3.1 系统信号处理流程
        3.3.2 系统关键技术
    3.4 基于代价函数的级联相消算法
    3.5 自适应杂波相消算法
        3.5.1 LMS 自适应相消算法
        3.5.2 DMI 自适应相消算法
        3.5.3 级联的自适应相消算法
    3.6 距离—多普勒处理
        3.6.1 距离-多普勒法
        3.6.2 分段匹配滤波
    3.7 基于距离和的无源定位方法
    3.8 仿真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站信息对定位精度的改善
    4.1 定位误差分析
        4.1.1 定位参量误差与位置线误差的关系
        4.1.2 TOA 定位系统的均方误差分析
        4.1.3 多站信息融合对定位精度改善分析
    4.2 多站距离和定位GDOP 分析
    4.3 一种减少GDOP 对定位精度影响的定位算法
    4.4 多站条件下定位精度改善的仿真
    4.5 定位精度GDOP 仿真
    4.6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6)基于OFDM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 录
1 绪 论
    1.1 引 言
        1.1.1 移动通信的发展简史[4]
        1.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11]、[12]、[13]、 [14] 、
        1.1.3 无线宽带接入系统
        1.1.4 OFDM 技术的发展及特点[22]、[23]、[24]、[25]、[26]
    1.2 相关研究现状
    1.3 论文安排
2 移动信道及其技术问题分析
    2.1 大尺度衰落和路径传播模型
    2.2 中等尺度衰落和阴影衰落
    2.3 小尺度衰落和多径衰落
        2.3.1 多径信道的冲击响应模型
        2.3.2 多径信道的概率统计模型
        2.3.3 冲激响应的自相关函数
    2.4 信道的多谱勒特性
    2.5 信道参数与信道类型
    2.6 信道模型的仿真实现
    2.7 本章小结
3 CDMA 和 OFDM 系统的理论基础
    3.1 CDMA 扩谱通信
        3.1.1 扩谱通信理论基础
        3.1.2 直接序列扩谱的系统模型
        3.1.3 合并分集接收[5]、[48]
        3.1.4 Rake 接收和多用户检测
    3.2 OFDM 的基本原理
        3.2.1 OFDM 的信号模型
        3.2.2 OFDM 的 FFT 实现
        3.2.3 OFDM 系统的容量[7]、[47]
        3.2.4 OFDM 系统的相关技术
        3.2.5 数值分析和实验研究
    3.3 OFDM 和 CDMA 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OFDM 系统的两个关键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4.1 OFDM 系统的 PAPR 及其概率分布函数
        4.1.1 PAPR 的数学定义[22]、[57]
        4.1.2 OFDM 信号 PAPR 的概率分布[58]
        4.1.3 OFDM 信号的自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
        4.1.4 非线性放大器对 OFDM 信号的影响[58]、 [59]、
        4.1.5 PAPR 对蜂窝系统设计的影响
    4.2 OFDM 系统中减小峰平功率比的措施
        4.2.1 限幅方法
        4.2.2 选择映射的方法
        4.2.3 部分传输序列最优组合法
        4.2.4 几种方法的比较分析
    4.3 OFDM 系统中的符号同步
        4.3.1 系统的正确同步位置
        4.3.2 频域同步
        4.3.3 时域同步
        4.3.4 基于统计方法的时域同步
        4.3.5 数值分析
    4.4 频偏信道中的同步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多载波 CDMA 系统的性能分析
    5.1 几种基于 OFDM 的 CDMA 多址方案分析
        5.1.1 Multicarrier CDMA (MC-CDMA)
        5.1.2 Multicarrier DS-CDMA(MC-DS-CDMA)
        5.1.3 Multitone -CDMA(MT-CDMA)
        5.1.4 三种多载波 CDMA 方案的比较
    5.2 两种等效的 MC-CDMA 系统信号模型
        5.2.1 单用户系统的信号模型
        5.2.2 单用户系统的通用矩阵模型[81]
    5.3 MC-CDMA 系统的理论性能分析
        5.3.1 采用 EGC 的系统性能分析
        5.3.2 采用 MRC 的系统性能分析
    5.4 数值结果分析
        5.4.1 上行链路性能分析
        5.4.2 下行链路性能分析
    5.5 OFDM/TDMA
        5.5.1 OFDM/TDMA 的特点
    5.6 本章小结
6 优选扩谱码降低 MC_CDMA 系统的峰平比
    6.1 序列的相关特性[5]
        6.1.1 序列的相关性定义
    6.2 优选扩谱码的条件
        6.2.1 MC-CDMA 信号峰平比的定义
        6.2.2 MC-CDMA 信号CF 的上限[104]、 [110]
        6.2.3 MC-CDMA 信号 PAPR 的特性分析
        6.2.4 谱相关函数对系统 MAI 的影响
        6.2.5 优选扩谱码的条件
    6.3 格雷互补序列和改进的格雷互补序列
        6.3.1 格雷互补序列的性质[110]
        6.3.2 格雷互补序列的特性
        6.3.3 改进的格雷互补序列
    6.4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 1:作者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 2:作者在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7)移动通信发展的回顾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2 3G发展现状
    2.1 3G的发展
    2.2 主流标准的演进
3 3G技术演进
    3.1 3GPP/3GPP2无线技术标准进展
    3.2 基于IMS的网络融合
4 移动通信发展展望
5 结束语

(8)基于深度增强学习的网络资源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无线接入网主要技术概述
    2.1 无线接入网概述
        2.1.1 传统蜂窝网络架构
        2.1.2 小蜂窝网络架构
        2.1.3 云无线接入网络架构
    2.2 基于云且带有缓存的小蜂窝网络架构
        2.2.1 网络架构模型
        2.2.2 关键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SCN架构的吞吐量分析
    3.1 系统模型
    3.2 小基站选择条件最优用户
        3.2.1 用户移动性概述
        3.2.2 用户移动位置预测
        3.2.3 小基站选择用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RL-LSTM的资源分配方法
    4.1 博弈论概述及机器学习概述
        4.1.1 博弈论概述
        4.1.2 机器学习概述
    4.2 基于RL-LSTM的资源分配算法
        4.2.1 博弈模型建模
        4.2.2 基于RL-LSTM的时间序列预测算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结果与分析
    5.1 仿真参数设置
    5.2 仿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9)宽带CDMA与GSM同频传输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1.1.1 蜂窝移动通信概念的提出
        1.1.2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G)--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1.3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G)--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1.4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G)--宽带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2 中国移动通信的发展状况
        1.2.1 中国蜂窝移动通信发展的情况
        1.2.2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研究情况
    1.3 IMT-2000频谱资源的划分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扩频技术及其理论基础
    2.1 扩频技术的理论基础
        2.1.1 Shannon公式
        2.1.2 扩频系统的数学模型
        2.1.3 扩频系统的物理模型
    2.2 直接序列扩频
        2.2.1 系统组成
        2.2.2 直扩系统的信号分析
        2.2.3 处理增益与干扰容限
        2.2.4 直扩系统的特点和用途
第三章 GSM/CDMA系统容量分析
    3.1 概述
    3.2 T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容量
    3.3 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容量
第四章 同频传输系统容量分析及其实现方案
    4.1 干扰减少
    4.2 覆盖情况
    4.3 干扰分析
        4.3.1 GSM下行链路CIR(载干比)分析
        4.3.2 宽带CDMA下行链路CIR(载干比)分析
    4.4 容量估算
    4.5 同频传输研究方案
        4.5.1 同频传输方案的提出及总体设想
        4.5.2 方案仿真结果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演进历程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广东打响第一炮
2 数字系统覆盖中国大地
3 2.5G迎头赶上
4 我们有了自己的3G知识产权
5 与世界一起走向4G
6 其它需关注的技术动向

四、我国发展CDMA蜂窝移动通信的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平流层CDMA移动通信蜂窝网的性能研究[D]. 游思晴.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2]卫星通信的近期发展与前景展望[J]. 易克初,李怡,孙晨华,南春国. 通信学报, 2015(06)
  • [3]基于GIS的特频专用CDMA移动通信站传播覆盖预测研究[D]. 党俊肖. 兰州大学, 2016(11)
  • [4]CDMA地面移动通信用户定位技术研究[D]. 熊瑾煜.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6(06)
  • [5]基于CDMA通信信号的无源雷达定位系统研究[D]. 王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8)
  • [6]基于OFDM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廖明. 重庆大学, 2003(04)
  • [7]移动通信发展的回顾及展望[J]. 颜永庆. 江苏通信技术, 2005(04)
  • [8]基于深度增强学习的网络资源分配[D]. 张亚楠.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9]宽带CDMA与GSM同频传输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王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4(03)
  • [10]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演进历程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J]. 雷震洲. 移动通信, 2008(24)

标签:;  ;  ;  ;  ;  

我国发展CDMA蜂窝移动通信的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