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脉灵”对纤溶的作用

“通脉灵”对纤溶的作用

一、“通脉灵”对纤维蛋白溶解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熊美珍[1](2019)在《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系统检索与整理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CAS)的疗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通过计算及手工结合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包括:万方科技信息数据库(Wanfang),中文文献选择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英文文献选择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检索期限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8年12月截止。手工检索:在我校图书馆对相关医学核心期刊进行手工检索,所有杂志检索时间从建刊到2018年,收集灰色文献及相关会议论文集。语言限定为中英文论文。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搜集、筛选、纳入及整理,使用软件RevMan5.3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资料用相对危险度(RR)或优势比(OR)表示,连续性变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做为分析统计量,两者均计算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绘制漏斗图对偏倚风险进行评估。结局指标包括:临床疗效性指标有效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水平、颈颅多普勒(TCD)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等。本研究通过对已公开发表的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从临床有效率、血脂、血液流变学、TCD改善情况等方面,对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地评价,从而为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为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研究结果:根据检索策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22篇,最终纳入文献26篇,均为国内中文研究。在这26项研究中,共包含3200名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平均样本量为123。其中有关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总有效率共纳入22篇文献,涉及病例数共758例;共7项研究报告了药物是否发生不良反应。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中药或合用西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临床疗效优于西药常规治疗,异质性分析结果为Chi2=25.84,df=20,P=0.17,I2=23%<50%,表明各研究间异质性较低,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4.55,95%CI(3.63,5.71),Z=13.11(P<0.00001)],合并后的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有7项研究报告不良事件发生率,试验组共发生4例,对照组7例。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试验组出现2例恶心、纳差等胃肠道不适症状,继续服药后症状消失。对各项研究进行合并,异质性分析结果为(I2=78%,P=0.03),存在高度异质性,不适宜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与西药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都具安全性。3.血脂水平改善方面:纳入文献中有10项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胆固醇水平,11项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甘油三酯水平,4项研究报告了患者低密度脂蛋白,中药或联合西药在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方面与对照组有差异存在。4.从TCD检查来看,纳入文献中3项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中药可有益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增高,且疗效优于西药治疗。5.根据血液流变学指标,6项研究记录了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粘度,其中5项研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动脉硬化症对于降低血浆粘度较单纯西药有优势。此外,本研究共统计中药方26个,共包括84味中药,其中用药频次3次及3次以上的中药32味。对中药进行分类分析,可以看出经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方药组成主要由活血化瘀类中药、平肝熄风类中药、补气血类中药、补益肝肾类中药四大类药物组成。其中活血化瘀类中药有13味,平肝熄风类中药有10味,补气血类中药有10味,补益肝肾药有8味。结论:中药对于脑动脉硬化症的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总体有效率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半数以上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中药在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改善血脂水平、降低血黏度等方面有明显的疗效。治疗过程中多数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中药与西药常规治疗脑动脉硬化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通过对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用药分析发现,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方药组成主要由活血化瘀类中药、补益肝肾类中药、平肝熄风类中药、补气血类中药四大类药物组成。中药常用药物前五位是川芎、黄芪、芍药、水蛭、地龙。

柯健[2](2016)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及与6种常用注射剂配伍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参芎葡萄糖注射液(Salivae Miltiorrhizae Liguspyragine Hydrochloride and Glucose Injection,SGI)主要成分为丹参素和盐酸川芎嗪,临床主要用于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缺血性疾病的治疗。目前,关于SG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及与临床常用注射剂配伍风险评估的研究鲜见报道。为获取更加全面的药品信息,本课题从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三个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我们进行了SGI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目的:利用异丙肾上腺素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模型,通过对心脏梗死面积、心电图、心功能指标、心肌酶学等的检测及心脏组织形态学的观察,评价SGI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防治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血栓通注射液组(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SGI低、中、高剂量组,每天静脉给药1次,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静脉注射等体积5%葡萄糖注射液,连续7天。各组均于造模前检测心电图(记做0 min),并于给药的第6、7天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3mg/kg,每日1次,连续2d,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并于第7天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检测心电图、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左轴缩短率、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等心功能指标,用2,3,5-氯化三苯四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病理组织结构的变化,并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 Tn-I)及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等含量。结果:1.模型组心电图ST段较对照组明显抬高;心脏梗死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左轴缩短率、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等心功能指标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血清CK、LDH、c Tn-I及BN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以上实验结果提示给大鼠连续2天皮下注射3mg/kg的异丙肾上腺素可以成功制备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2.SGI各剂量组心电图ST段较模型组都有所下降,其中SGI高、中剂量组ST段下降至与PR段水平的位置,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水平。3.SGI高、中、低剂量组及PNS组心肌梗死面积较模型组明显缩小(P<0.01或P<0.05)。4.SGI高剂量组血清CK、LDH、c Tn-I及BNP水平较模型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SGI中剂量组血清CK、c Tn-I及BNP水平较模型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SGI低剂量组血清CK水平较模型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5.心肌组织H&E染色情况显示,对照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整齐,染色均匀、结构清晰,心肌无坏死病灶及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性改变。模型组大鼠心肌损伤明显,心肌纤维排列疏松紊乱,心肌细胞呈颗粒性变及嗜酸性变,间质血管扩张充血,外膜下心肌间及心内膜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SGI高、中、低剂量组及PNS组大鼠心肌损伤较模型组改变轻微,心肌纤维排列整齐,部分排列疏松,部分心肌细胞呈颗粒性变及嗜酸性变,间质少量血管扩张充血,外膜下心肌间及心内膜出现少量炎性细胞浸润。6.SGI高、中、低剂量组及PNS组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左轴缩短率、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等心功能指标较模型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第二部分,我们进行了SGI对阿霉素所致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研究。目的:研究SGI对阿霉素(Doxorubicin,DOX)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9c2细胞,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细胞毒性,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1.DOX可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细胞活力下降。2.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及SGI干预均可显着减轻细胞内钙超载(P<0.01),并对细胞活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第三部分,我们进行了SGI与6种临床常用注射剂配伍风险评估。目的:评估SGI与6种临床常用注射剂配伍风险。方法:以SGI为模式药,以6种药物注射剂,即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Levofloxacin 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LSI)、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Cefoperazone Sodium and Sulbactam Sodium for Injection,CSI)、前列地尔注射剂(Alprostadil Injection,AI)、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Dextran 40 Glucose Injection,DI)、骨肽注射剂(Ossotide Injection,OI)、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Glycerol Fructose and Sodium,GSI)为配伍注射剂,采用等温滴定量热法(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ITC)分别考察药物间相互作用,以热力学参数吉布斯自由能变(ΔG)、焓变(ΔH)、熵变(ΔS)判断溶合反应类型,同时通过对比不同注射剂混合前后化学HPLC图谱、p H值、不溶性微粒数等特征信息对注射液配伍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ITC法检测发现:在SGI和LSI、CSI、AI、OI、GSI的混合过程中?G<0,表明上述混合过程发生自发反应。其中,CSI、AI和SGI的反应是焓驱反应(│?H│<T│?S│),这意味着可能发生化学反应或者有效成分可能发生改变。此外,LSI、OI、GSI和SGI是熵驱反应(│?H│>T│?S│),这意味着主要发生物理反应,即某些物理性质如溶解度可能发生改变。然而,在SGI和DI溶合的过程?G>0,说明二者混合未发生自发反应,混合体系稳定;2.HPLC法检测发现:GSI与SGI混合前后HPLC图谱对比可见GSI吸收峰面积发生改变;3.外观及p H值检测发现:各配伍注射剂与SGI混合后外观及p H值于4h内未见明显变化;4.不溶性微粒检测发现:LSI、CSI与SGI配伍后4h内不溶性微粒总数有增多的趋势,其中LSI超出了中国药典规定;5.渗透压检测发现:LSI、CSI、AI、DI、OI、GSI与等体积的SGI混合后4h内渗透压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与提示:1.SGI可缩小大鼠心肌梗死面积,降低心肌酶CK、LDH、c Tn-I及BNP的含量,保护心肌细胞,抑制心肌损伤,促进心功能恢复正常,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有较好的保护作用;2.SGI可显着减轻DOX诱导的细胞内钙超载,且中剂量(0.28μmol/L)和高剂量组(0.48μmol/L)降低细胞钙离子浓度较低剂量组更明显。提示SGI的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减轻细胞内钙超载作用有关;3.LSI、CSI、AI、OI、GSI与SGI混合可发生自发反应,存在配伍风险,临床应谨慎合用;而DI与SGI混合未发生自发反应,存在配伍风险可能性低。综上所述,本研究进行了SG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及与临床常用注射剂配伍风险评估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GI可缩小大鼠心肌梗死面积,降低心肌酶CK、LDH、c Tn-I及BNP的含量,保护心肌细胞,抑制心肌损伤,促进心功能恢复正常,证实了SGI对急性心肌梗死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而且SGI可显着减轻DOX诱导的细胞内钙超载,说明SGI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减轻心肌细胞内钙超载作用有关。另外,配伍安全性方面研究发现SGI与LSI、CSI、AI、OI、GSI混合可发生自发反应,存在配伍风险,而与DI混合未发生自发反应,存在配伍风险可能性低,且p H值、不溶性微粒、渗透压等检测结果亦不同程度地印证了该结论,提示在临床应用上SGI与LSI、CSI、AI、OI、GSI合用需谨慎。

李秋[3](2014)在《双曲霉混合发酵豆渣产纤溶酶的研究》文中认为纤溶酶是一种天然存在的蛋白质,能够溶解血液中的栓块,使血液的流通恢复顺畅。它的发现为解决一直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健康的血栓性疾病提供了可能,因而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试验以豆渣作为发酵基质,以对甲基苯磺酰-L-精氨酸甲酯(TAME)底物法作为检测酶活性的方法,以考马斯亮蓝法作为检测蛋白质浓度的方法,以纤溶酶活性和蛋白质浓度为检测指标,研究了米曲霉3.800和黑曲霉3.4309双曲霉混合发酵豆渣产纤溶酶的最优发酵条件、纯化步骤及双曲霉纤溶酶酶学性质。从实验室现有菌种米曲霉、黑曲霉中筛选试验菌株,比较相同条件下米曲霉3.800、黑曲霉3.4309分别发酵豆渣与米曲霉3.800和黑曲霉3.4309双曲霉混合发酵豆渣产纤溶酶的活性,发现双曲霉混合发酵产纤溶酶活性高于单一菌种发酵,双曲霉混合发酵产纤溶酶活性为1.1026TAME单位/mL,分别为米曲霉3.800和黑曲霉3.4309纤溶酶活性的2.14倍和1.65倍,并且产酶高峰时间提前了12h,产酶最适时间为72h。因此试验采用双曲霉混合发酵豆渣产纤溶酶的研究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双曲霉混合发酵产纤溶酶的最佳条件,接种量为10%,黑曲霉3.4309与米曲霉3.800的配比为1:4,培养基的最佳碳源为麸皮,C/N为0.25,初始pH值及初始含水量分别为7.0和75%,最佳发酵温度为30℃。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响应面法Box-Behnken设计,选取培养基的C/N、初始pH值、初始含水量3个因素进行优化,得到了影响双曲霉混合发酵产纤溶酶的多项数学模型,并利用Design-Expert.8.05b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可知,相应的最优工艺参数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7.22,初始含水量为75.78%,C/N为0.22,此时纤溶酶活性可达1.2653TAME单位/mL。试验采用生理盐水浸提发酵培养基,于4℃冰箱浸提24h后,6000r/min冷冻离心20min除杂质,得到粗酶液。粗酶液经过硫酸铵盐析、透析、DEAE-Sepharose Fast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层析后,获得了纤溶酶单一组分,表观分子量为30,000Da,最终纯化倍数达9.49,回收率为17.08%,纤溶酶比活达到47.83。初步研究了双曲霉产纤溶酶的一些性质,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在25℃以下,酶活性可以保持在90%以上。最适pH值为9.0,pH值在6.0~9.0之间时,纤溶酶活性保持在80%之上。K+和Ca2+对酶活有激活作用,而Cu2+和Mn2+对酶活性起抑制作用。双曲霉纤溶酶不仅能直接降解纤维蛋白,还能使纤溶酶原激活转化成纤溶酶,间接降解纤维蛋白。纤溶酶活性受到苯甲基磺酰氟(PMSF)抑制,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β-巯基乙醇(β-ME)对其酶活性没有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双曲霉纤溶酶的活性中心含有丝氨酸。本课题对米曲霉、黑曲霉混合发酵产纤溶酶的发酵及培养条件、双曲霉纤溶酶的分离纯化及双曲霉纤溶酶酶学性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目前关于混菌发酵产酶的分离纯化的研究还相当少,一般是基于筛选相容的菌株,然后进行不同混合条件下产酶能力的检测,关于其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尚没有相关报道。本文为寻找天然纤溶酶及进一步研制开发新型溶栓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田晓然[4](2013)在《全蝎湿法超微粉碎—超滤法提取分离与凝胶耦合纯化抗凝血、抗血栓活性物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蝎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nsii Karsch的干燥体,性味辛、平,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临床应用多入丸、散剂,其次入水煎剂。目前全蝎的提取方法研究主要包括了水煎煮、醇提法以及酶解法等,酶解法的应用最为普遍。关于其浓缩法则多采用加热浓缩,应用于全蝎蛋白的其它浓缩方法鲜有报道。众所周知,加热浓缩法易导致蛋白质变性而失去其活性。对全蝎的新的提取浓缩方法的探索已势在必行。现代研究表明,全蝎的主要药效成分为全蝎蛋白,具有抗肿瘤、镇痛、抗癫痫等多种药理作用。目前药效成分仍不甚明了,尤其是抗凝血、抗血栓活性成分的研究仅停留于其药理作用及活性成分归属类别的确认上,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方面研究仍不够深入。本文以全蝎为研究对象,首次尝试将湿法超微粉碎提取法和超滤法联合应用于全蝎蛋白的提取分离过程中。并深入研究了全蝎的抗凝血、抗血栓作用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将对全蝎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论文对湿法超微粉碎-超滤法提取分离全蝎蛋白的可行性进行了考察。实验主要是结合化学成分与药效性质,对湿法超微粉碎提取法与传统水煎煮法作了全面的比较。以体内外抗凝血、抗血栓活性筛选实验考察了该法与超滤法耦合应用于全蝎蛋白的提取分离过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应用于全蝎提取分离中是可行的。2分别以全蝎蛋白提取率和膜通量为指标,对湿法超微粉碎提取及超滤分离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为该耦合技术提供了基础理论数据。3对抗凝血、抗血栓活性部位进行初步筛选,确定其活性部位为胃蛋白酶酶解后多肽。以纤维蛋白平板溶解圈面积为指标,正交实验法优选胃蛋白酶酶解全蝎过程中的酶添加量、酶解温度、最适pH值和时间等工艺参数,确定了酶解蛋白及活性组分制备的最优工艺参数。4结合DEAE-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技术,Sephadex G-75,25凝胶层析技术,RP-HPLC反相层析技术及LC/MS质谱对活性组分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同时,利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等研究纯化组分的抗血栓活性机理。结果:通过以上方法获得纯度较高的含有16种成分的多肽组分,纯化倍数高达1836倍。该活性组分是通过降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发挥其抗血栓活性作用的。本文创新之处在于:(1)以全蝎为切入点,研究并证明了湿法超微粉碎-超滤法耦合提取分离技术的可行性。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全蝎的新提取分离方法,并为动物药进一步开发做了新的参考与探索。(2)对全蝎的新提取分离方法的重要工艺参数进行考察,有利于推广至工业化生产。(3)确定并深入研究了全蝎抗凝血、抗血栓作用的活性成分的化学组成和作用机理,分离纯化出了包括一组耐高温的含16种成分的多肽组分,首次发现了其与纤溶酶作用类似的机理——既能直接降解纤维蛋白原,又能降解纤维蛋白。对全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怡[5](201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是育龄妇女的多发病,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证候是疾病一定阶段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的综合表现,也是中医药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开展中医“证候”本质研究,揭示证候的科学内涵是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而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的突破则是证候科学内涵得以阐明的保障。血瘀证是中医临床多种疾病的基本证型,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核心证候类型。在前期研究中,曾发现该证型的异位和在位内膜在组织形态学和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存在差异,为从蛋白组学水平探索EMT的不同证候的特异性标志物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进行深入、系统的现代研究,有助于对本病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目的:①通过蛋白组学技术分离并鉴定EMT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的差异蛋白质,寻找EMT证候特异性蛋白质;②从蛋白质水平探讨EMT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的实质,揭示EMT血瘀证辨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建立EMT的蛋白质分子微观辨证和诊断体系,探讨EMT证候的演变规律、证候的辨治靶点,寻找有意义的分子标记物及基因干预的靶点。方法:取6例EMTI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患者增生期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和6例增生期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将各种证型的每两例标本进行随机等量混匀,得到3组标本并提取组织总蛋白。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得到3组双向电泳凝胶图谱。检测出的表达差异点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及蛋白质数据库检索进行蛋白质鉴定。结果:在3组差异蛋白中进行比较,最终得到三次重复试验所获得的各证型的差异蛋白。其中血瘀证在位内膜差异蛋白2个,异位内膜差异蛋白1个。肾虚血瘀证在位内膜差异蛋白3个,异位内膜差异蛋白3个。气滞血瘀证瘀型在位内膜差异蛋白3个,异位内膜差异蛋白4个。根据各证型差异蛋白比较,可以发现膜联蛋白在肾虚血瘀证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均有高表达,肌球蛋白轻链3在气滞血瘀证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均有高表达。结论:EMT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之间蛋白质组成分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证候实质的内在根源。这些差异蛋白可能成为EMT不同证候发病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毕华[6](2012)在《枯草杆菌XZI125发酵提高豆粕营养品质和纤溶酶酶活的研究》文中认为豆粕来源广泛,蛋白质含量高,富含多种矿物质、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营养成分齐全且均衡。其中的大豆蛋白经过水解之后的产物——大豆多肽的氨基酸组成与大豆蛋白完全相同,但具有比大豆蛋白更为优越的加工特性和生理功能,在食品和医药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生物发酵法处理豆粕,可以利用微生物所产蛋白酶的作用,将豆粕中的大豆蛋白水解成为营养价值更高的多肽,同时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众多复杂酶系和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改善豆粕的营养品质,有效提高其利用率。近年来本课题组获得了一株纤溶酶高产菌株Bacillus subtilis XZI125,本研究利用该菌株对豆粕分别进行液态与固态发酵工艺优化,获得高产纤溶酶和多肽的最优工艺条件,并对固态发酵豆粕冷冻干燥产物的纤溶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Bacillus subtilis XZI125液态发酵豆粕产纤溶酶与多肽主要影响因子的筛选。采用单因素实验与Plackett-Burman设计法,对液态发酵影响纤溶酶酶活及多肽产量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对B. subtilis XZI125液态发酵产纤溶酶酶活具有显着影响的因子为装液量、豆粕、接种量;对其产生多肽有显着影响的因素为葡萄糖、接种量、豆粕、起始pH、种龄、发酵时间。2. Bacillus subtilis XZI125液态发酵豆粕产纤溶酶与多肽的发酵条件优化研究。在单因素与Plackett-Burman实验基础上,采用最陡爬坡实验与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分别对影响液态发酵产纤溶酶与多肽的3个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的最佳水平范围及其交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装液量50mL/250mL、豆粕7.22%、接种量4.24%的优化条件下,可获得纤溶酶酶活2146.71IU/mL;在葡萄糖含量11.09%、豆粕11.44%、接种量2%条件下,多肽含量可达9.24mg/mL。3. Bacillus subtilis XZI125固态发酵豆粕及纤溶酶部分酶学性质的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到了固态发酵豆粕实验范围内最优发酵条件:发酵温度30℃,发酵48h,豆粕粉碎粒度40目,pH7.0,装料量10g,葡萄糖添加量为1.5%,含水量1.0mL/g,接种量3%。在此优化条件下固体发酵产纤溶酶活性达1347.35IU/g,多肽含量为171.32mg/g,发酵豆粕中主要抗营养因子植酸、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脲酶、抗原蛋白皆得到不同程度的降解,豆粕的营养价值有效提升。对固态发酵后的产物进行干燥处理后,对产物纤溶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产物纤溶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7℃,最适反应pH7.0;在温度和pH分别为25~37℃和7.0~9.0的范围内比较稳定;金属离子Fe2+和Mn2+是纤溶酶的激活剂,Mg2+和Ca2+对纤溶酶酶活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并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甘油、明胶和麦芽糖可以有效降低纤溶酶的热变性,增强其稳定性。

张文慧[7](2012)在《穴位贴敷疗法对大鼠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Fbg、vWF和PAI-1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用白芥子和三七穴位贴敷,对SD大鼠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 PTS)分子标志物Fbg、vWF和PAI-1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白芥子、三七混合贴敷组,白芥子贴敷组和三七贴敷组,共4组。除模型对照组外,其余3个贴敷组用穴位贴敷的方法连续干预2周后,4组大鼠均采用盐酸肾上腺素加冰水法,复制血栓前状态动物模型。造模结束18h后,取腹腔动脉血对各组动物上述上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穴位贴敷组都能使血栓前状态SD大鼠血液中纤维蛋白原(Fbg)、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因子1(PAI-1)含量降低。各组大鼠血清中Fbg、vWF和PAI-1的含量比较:白芥子、三七混合贴敷组和白芥子贴敷组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三七贴敷组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芥子、三七混合贴敷组、白芥子贴敷组和三七贴敷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用白芥子和三七穴位贴敷的方法,对血栓前状态大鼠血液中Fbg、vWF和PAI-1的活性有影响。

焦龙[8](2011)在《毕赤酵母工程菌pk53产纤溶酶发酵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体内的血栓常引发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突然,死亡率极高,溶栓治疗是抢救与治疗此类疾病的常用手段。纤溶酶则能分解血栓的主要骨架纤维蛋白从而溶解血栓,以恢复血流通畅、促进组织恢复。该酶在发挥溶栓作用时,不水解血浆纤维蛋白质,故不易引起出血倾向。因此纤溶酶具有广阔的研究开发前景。巴斯德毕赤酵母( Pichia pastoris)表达系统是目前最优秀、应用最广泛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之一。能使外源真核基因正确地翻译和翻译后加工,并能对许多蛋白质产物进行分泌,使产物易于提纯。目前毕赤酵母工程菌摇瓶培养所采用的培养基价格昂贵,本试验在前期已构建产纤溶酶的基因工程菌菌株基础上,对产纤溶酶毕赤酵母基因工程菌的培养基进行探索研究,找到了一种廉价的培养基配方,降低了纤溶酶的生产成本,并对其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及10L发酵罐的放大试验。在摇瓶发酵水平上,对产纤溶酶毕赤酵母工程菌菌株pk53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磷酸盐、金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毕赤酵母工程菌菌株pk53产酶的影响,发现麸皮、豆粕粉、磷酸二氢钾浓度对产酶的影响较大。对麸皮、豆粕粉、磷酸二氢钾三因素各选取三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确定了其最佳培养基成分。确定该菌株的适宜廉价发酵培养基为:麸皮1.5%,豆粕粉2.0%,KH2PO4 0.5%,MgSO4·7H2O 0.05%;分别考察了接种量、甲醇添加量、起始pH值、诱导pH值、装液量等发酵条件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确定其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龄14 h,接种量1%,甲醇添加量1.5%,培养基装液量30 mL(250mL三角瓶),生长pH为5.5,诱导pH为6.0;设计正交试验来综合考虑甲醇添加量、诱导pH、培养基起始PH、装液量四个因素对产酶的影响。结果发现极差值R装液量> R甲醇添加量> R诱导pH> R初始pH,根据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结果,确定发酵条件优化配比为:装液量30 mL、甲醇添加量1.5%、诱导pH6、初始pH5.5。在此条件下培养,最大酶活为1841.28 U/ml,是出发菌株酶活力的3.02倍,且产酶高峰提早1天。以摇瓶发酵试验为基础,进行了10L发酵罐的放大试验,测定了包括相对溶氧值、pH值、总糖、还原糖、蛋白质、纤溶酶活性在内的代谢情况,为其工业化生产打下了基础。

张少平[9](2010)在《豆豉纤溶酶定向进化及突变酶基因的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豆豉纤溶酶(Douchi fibrinolytic enzyme,DFE)是从中国传统发酵食品豆豉中发现的新型纤溶酶,具有开发成新一代溶栓药物和相关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本文从产纤溶酶的枯草芽孢杆菌DC12中克隆豆豉纤溶酶基因并对其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通过定向进化得到催化效率提高的突变酶,将突变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缺陷株WB800中进行了诱导型分泌表达及发酵优化。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利用PCR技术从产纤溶酶的枯草芽孢杆菌DC-12中扩增豆豉纤溶酶基因,为验证豆豉纤溶酶基因正确与否以及方便在后续研究中对随机突变文库的筛选,将豆豉纤溶酶基因连接到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豆豉纤溶酶重组表达质粒然后转化到E.coli BL21(DE3)中,重组菌株于37℃培养至OD600为0.6左右,加入终浓度为0.4 mmol/L的IPTG于24℃进行诱导,SDS-PAGE显示表达产物同时存在于菌体破碎后的上清液和沉淀中,菌体破碎后上清液的纤溶酶活力为200 IU/mL。通过Ni-NTA亲和柱层析和Sephadex G-75分子筛层析对重组豆豉纤溶酶进行纯化,得到分子量约为28 kDa的目的蛋白,重组蛋白纯化后N-端氨基酸序列测定结果与表达质粒构建时的DNA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一致。通过表达产物的纤溶酶活性、纯化后目的蛋白的分子量、纯化后目的蛋白N末端氨基酸序列测定证实所克隆的基因为豆豉纤溶酶基因。通过易错PCR技术对豆豉纤溶酶基因进行体外随机突变,并构建突变体文库,利用血纤溶酶最适底物H-D-Val-Leu-Lys-pNA对突变体文库进行筛选,经过三轮易错PCR,筛选到对H-D-Val-Leu-Lys-pNA底物特异性提高,催化效率为未突变豆豉纤溶酶2.57倍的突变酶mDFE3。序列分析表明突变酶基因发生六处碱基突变(C119G /T236C /A308T/G397A/A633T/T705C),其中四处突变发生氨基酸取代(P40R/ V79A/ Q103L/ A133T),另两处为同义突变。为了提高突变酶的产量并缩短发酵周期,利用PCR方法从质粒pBE3中扩增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并将其插入到载体pHT43中,构建了携带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重组载体pHK11。PCR扩增突变酶基因并插入到pHK11中,构建了突变酶基因表达质粒并将其转入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缺陷株WB800中进行表达。将重组菌株培养至对数中期,加入终浓度为1 mmol/L IPTG进行诱导,经诱导5 h,发酵上清液纤溶酶活力达1164 IU/mL。发酵液经SDS-PAGE分析可见约28 kDa目标蛋白条带。质粒稳定性试验表明突变酶重组表达质粒在无卡那霉素的LB培养基中具有一定的分裂不稳定性,而在30μg/mL卡那霉素的选择压力下重组质粒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传代50代仍具有良好的产酶能力。对突变酶基因重组菌株进行了摇瓶条件下的产酶发酵优化研究,优化后发酵培养基:碳源为葡萄糖,浓度为2 %;氮源为大豆蛋白胨,浓度为2 %;无机盐组合为:0.6 % K2HPO4、0.2 % KH2PO4、0.04 % CaCl2、0.075 % MgSO4;培养基初始pH为7.0。优化后诱导产酶条件为:250 mL三角瓶中装液量40 mL;以2 %接种量接入种子培养液;在37℃振荡培养至对数生长中期,加入终浓度为1 mmol/L的IPTG后转至30℃进行诱导。在此条件下,重组菌pHK-mDFE3/WB800发酵上清液纤溶酶活性为1948 IU/mL。

华颖[10](2008)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发酵制备、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从自然界中筛选纤维蛋白溶解酶产生菌,进一步开发高效、特异、安全、廉价的新型溶栓药物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从虾酱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纤维蛋白溶解酶产生菌,经纤维蛋白平板检测,表现较强的溶栓效果,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性质鉴定,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经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hina Center for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CCTCC)鉴定为芽孢杆菌,定命名为Bacillus sp. nov. SK006 (CCTCC NO.: M 205071)。本文在摇瓶水平上对该菌发酵产酶的培养基组成进行了优化,并当以葡萄糖为碳源,浓度为2%,胰蛋白胨为氮源,浓度为3%,Na2HPO4·12H2O 1.5%、NaH2PO4·2H2O 0.13%、MgSO4·7H2O 0.05%、CaCl2 0.01%,初始pH 7.0,种龄为18 h,装液量为50 mL/250 mL,接种量为3%,37°C、180 r/min。进一步使用5 L全自动发酵罐对发酵过程的温度、pH和通气量变化对产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阶段变温策略:0-36 h控制在37oC培养,36 h后至发酵过程结束控制在30oC;阶段调整通气量策略:在菌体的对数生长期,适当加大通气量有利于细胞的积累从而提高酶的产量。在5 L发酵罐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来模拟Bacillus sp. nov. SK006发酵生产纤维蛋白溶解酶过程,对发酵过程的生物量和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产量进行初步拟合、预测,结果表明,BP网络模型对纤维蛋白溶解酶的预测非常具有参考价值。通过Native-PAGE对Bacillus sp. nov. SK006发酵液进行初步活性鉴定,发现发酵液中含有多种具有纤溶活性的同工酶,通过乙醇沉淀、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等一系列分离纯化手段,将其中两种主要的纤维蛋白溶解酶(SPFE-1与SPFE-2)纯化至电泳纯,并结合SDS-PAGE和凝胶过滤对酶的纯度和分子量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纤维蛋白溶解酶均为单体酶,分子量分别为46.0 kDa和12.3 kDa。SPFE-1在50°C以下相对稳定,在30-40oC保温4 h,相对酶活仍在60%左右,在50°C保温2 h,也能保持60%以上的酶活,而SPFE-2稳定性稍差,但在40oC以下保温2 h仍然保持较高的活力,总的说来,SPFE-1和SPFE-2具有较好的耐热性。SPFE-1与SPFE-2在比较宽的pH范围内都保持稳定,尤其SPFE-2在pH4.0-8.0的范围内稳定性较强。金属离子和酶抑制剂对酶活的影响研究表明:Mg2+和Co2+对SPFE-1几乎没有影响,而Zn2+能增强酶活力,EDTA、Cu2+、Ca2+、Mn2+、Fe3+、Fe2+和Hg2+则分别对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Cu2+,Hg2+抑制作用最为强烈;PMSF和PCMB对SPFE-1的酶活也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抑制作用,推测SPFE-1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且活性中心存在半胱氨酸基团。对于SPFE-2来说,Cu2+和Ca2+促进酶活,而Zn2+却抑制酶活。2-mercaptoethanol对酶活也有抑制作用,推测Zn2+与SPFE-2活性中心催化部位的-S-S-结合,改变了酶的催化能力。低浓度的EDTA即可完全抑制SPFE-2,说明SPFE-2可能是一种金属蛋白酶。SPFE-1与SPFE-2对底物具有高度专一性,它们的最适底物为N-Succ-Ala-Ala-Pro-Phe-pNA,该底物是枯草杆菌蛋白酶(subtilisin)或胰凝乳蛋白酶(chymotrypsin)的最适底物,也是纳豆激酶的最适底物。采用Hanes-Woolf法作图法,求得它们作用最佳底物的特征常数分别为Km:0.60/0.51 mmol/L;kcat:712.93/154.25 s-1;kcat/Km:1.19×106/3.02×105 L·s-1 mol-1 (SPFE-1/SPFE-2)。SPFE-1与SPFE-2都既可以直接降解纤维蛋白,还对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有激活作用,从而间接降解纤维蛋白。在对纤维蛋白原的降解过程中,SPFE-1最先降解纤维蛋白原的β链,然后是α链,很难降解γ链,而SPFE-2顺次降解α、β和γ链。SPFE-1与SPFE-2的N-端氨基酸序列的前13个残基相同,依次为:AQSVPYEQPHLSQ,虽然与几种芽孢杆菌来源的纤维蛋白溶解酶有一定程度的同源性,但不完全相同于现已发现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圆二色性分析表明,SPFE-2中β-折叠与回转结构为0,而SPFE-1中存在较大比例的更稳定的β-折叠。

二、“通脉灵”对纤维蛋白溶解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脉灵”对纤维蛋白溶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文献综述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检索范围
    2.2 文献的循证检索原则
    2.3 文献检索策略
    2.4 文献筛选标准
    2.5 文献收集偏倚控制
    2.6 文献质量控制
    2.7 文献数据资料提取
    2.8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总体特征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4 疗效评价
    3.5 不良反应报告
    3.6 纳入研究的用药频次统计
4 讨论
    4.1 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疗效分析
    4.2 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安全性分析
    4.3 中西医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机理分析
    4.4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4.5 对今后研究的启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2)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及与6种常用注射剂配伍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机制
    1.3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1.4 中药单味药、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防治AMI损伤的研究进展
    1.5 SGI的研究进展
    1.6 SGI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创新性
第二章 正文
    2.1 实验一SGI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结果
        2.1.3.1 SGI对AMI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2.1.3.2 SGI对AMI大鼠TTC染色的影响
        2.1.3.3 SGI对AMI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2.1.3.4 SGI对AMI大鼠HE染色的影响
        2.1.3.5 SGI对AMI大鼠心率的影响
        2.1.3.6 SGI对AMI大鼠左室收缩末期直径的影响
        2.1.3.7 SGI对AMI大鼠左室舒张末期直径的影响
        2.1.3.8 SGI对AMI大鼠左室收缩末期容积的影响
        2.1.3.9 SGI对AMI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容积的影响
        2.1.3.10 SGI对AMI大鼠左轴缩短率的影响
        2.1.3.11 SGI对AMI大鼠射血分数的影响
        2.1.3.12 SGI对AMI大鼠心输出量的影响
        2.1.3.13 SGI对AMI大鼠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的影响
        2.1.3.14 SGI对AMI大鼠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的影响
        2.1.3.15 SGI对AMI大鼠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的影响
        2.1.3.16 SGI对AMI大鼠血清脑钠素水平的影响
        2.1.4 讨论
    2.2 实验二SGI对阿霉素所致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研究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3 结果
        2.2.3.1 SGI对阿霉素损伤H9c2细胞活性的影响
        2.2.3.2 SGI对阿霉素损伤H9c2细胞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2.2.4 讨论
    2.3 实验三SGI与6种临床常用注射剂配伍风险评估
        2.3.1 材料
        2.3.2 方法
        2.3.3 结果
        2.3.3.1 等温滴定量热法分析
        2.3.3.2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
        2.3.3.3 外观及p H值检测
        2.3.3.4 不溶性微粒检测
        2.3.3.5 渗透压检测
        2.3.4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3)双曲霉混合发酵豆渣产纤溶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血栓形成及溶栓机制
    1.2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法
    1.3 溶栓剂的发展历程
        1.3.1 第一代溶栓剂
        1.3.2 第二代溶栓剂
        1.3.3 第三代溶栓剂
    1.4 纤溶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动物来源纤溶酶
        1.4.2 植物来源纤溶酶
        1.4.3 海洋生物来源纤溶酶
        1.4.4 微生物来源纤溶酶
    1.5 微生物产纤溶酶的应用前景
    1.6 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试验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原料与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生化试剂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5 主要溶液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指标测定
        2.2.2 双曲霉纤溶酶最优发酵条件的研究
        2.2.3 双曲霉纤溶酶的纯化
        2.2.4 双曲霉纤溶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2.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1.1 甲醇的标准曲线
        3.1.2 蛋白质浓度的标准曲线
    3.2 双曲霉发酵产纤溶酶的研究
        3.2.1 混菌与单菌产纤溶酶的活性的比较
        3.2.2 接种量对双曲霉纤溶酶活性的影响
        3.2.3 黑曲霉与米曲霉的配比对双曲霉纤溶酶活性的影响
        3.2.4 初始pH值对双曲霉纤溶酶活性的影响
        3.2.5 初始含水量对双曲霉纤溶酶活性的影响
        3.2.6 培养温度对双曲霉纤溶酶活性的影响
        3.2.7 碳源对双曲霉纤溶酶活性的影响
        3.2.8 碳源与氮源的比例对双曲霉纤溶酶活性的影响
        3.2.9 双曲霉纤溶酶发酵条件的优化
        3.2.10 模型验证
    3.3 双曲霉纤溶酶的纯化
        3.3.1 硫酸铵盐析
        3.3.2 透析
        3.3.3 DEAE-Sepharose FastFlow离子交换层析
        3.3.4 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层析
        3.3.5 纤溶酶纯度鉴定
        3.3.6 纤溶酶纯化结果
    3.4 双曲霉纤溶酶的酶学性质
        3.4.1 双曲霉纤溶酶最适反应温度
        3.4.2 双曲霉纤溶酶最适反应pH值
        3.4.3 温度对双曲霉纤溶酶稳定性的影响
        3.4.4 pH值对双曲霉纤溶酶稳定性的影响
        3.4.5 金属离子对双曲霉纤溶酶活性的影响
        3.4.6 双曲霉纤溶酶的体外溶栓作用
        3.4.7 蛋白酶抑制剂对双曲霉纤溶酶的作用
4 讨论
    4.1 纤溶酶活性的检测方法
    4.2 阴离子交换层析缓冲液pH值的选择
    4.3 微生物混合发酵豆渣产纤溶酶的优势
    4.4 混菌发酵存在的问题
    4.5 本课题研究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全蝎湿法超微粉碎—超滤法提取分离与凝胶耦合纯化抗凝血、抗血栓活性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全蝎
        1.1 蝎子的类别及分布
        1.2 本草考证和药用价值
        1.3 全蝎的炮制与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1.4 现代研究药理作用
    2 湿法超微粉碎法
        2.1 常见中药提取法及其原理
        2.2 中药超微粉碎的应用
        2.3 中药湿法超微粉碎法的提出及应用
    3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
        3.1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3.2 预处理过程
        3.3 蛋白质样品的浓缩分离
        3.4 蛋白质的色谱分离
    4 超滤法在蛋白质纯化方面的应用
        4.1 超滤膜与超滤装置
        4.2 超滤法在蛋白质中应用类型
        4.3 超滤在蛋白纯化中的应用
    5 血液凝固与血栓形成过程
        5.1 血液凝固中的级联过程
        5.2 血液系统的抗凝作用
        5.3 纤溶药物的研究
        5.4 中草药的促纤溶作用
    6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6.1 立题依据
        6.2 研究内容
        6.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湿法超微粉碎-超滤法提取分离全蝎蛋白可行性考察
    引言
    第一节 全蝎不同工艺提取物性质比较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
        2.1 提取工艺的比较
        2.2 蛋白提取率的比较
        2.3 紫外-可见全波长扫描图谱的比较
        2.4 样品蛋白电泳图谱的比较
        2.5 小分子核苷酸类物质的比较
        3 结果与讨论
        3.1 蛋白提取率的比较
        3.2 紫外-可见全波长扫描图谱的比较
        3.3 样品蛋白电泳图谱的比较
        3.4 小分子核苷酸类物质的比较
        3.5 小结
    第二节 全蝎不同工艺提取物药效比较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方法
        2.1 体外抗凝血及抗血栓活性研究
        2.2 体内抗凝活性研究
        2.3 体内抗血栓活性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3.1 体外抗凝血活性
        3.2 体外抗血栓活性
        3.3 体内抗凝血活性
        3.4 体内抗血栓活性
        3.5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湿法超微粉碎-超滤法提取分离工艺参数的优化
    引言
    第一节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湿法超微粉碎提取工艺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
        2.1 湿法超微粉碎提取工艺
        2.2 蛋白得率计算方法
        2.3 蛋白得率与抗凝血活性的关系
        2.4 单因素实验
        2.5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最优工艺条件
        3 结果与讨论
        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3.2 响应面设计及结果
        3.3 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
        3.4 响应面分析与优化
        3.5 湿法超微粉碎提取工艺最优条件的确定
        3.6 验证实验
    第二节 超滤法分离工艺参数的优化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
        2.1 超滤膜的适用性研究
        2.2 超滤前后小分子核酸类物质的变化
        2.3 膜通量的测定方法
        2.4 pH值对膜通量的影响
        2.5 操作压力对膜通量的影响
        2.6 料液浓度对膜通量的影响
        2.7 操作时间对膜通量的影响
        3 结果与讨论
        3.1 超滤膜的适用性研究
        3.2 超滤前后小分子核酸类物质的变化
        3.3 pH值对膜通量的影响
        3.4 操作压力对膜通量的影响
        3.5 料液浓度对膜通量的影响
        3.6 操作时间对膜通量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蝎抗凝血、抗血栓活性部位的初步筛选
    引言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
        2.1 体外抗凝血活性部位的筛选
        2.2 影响凝血三项活性的因素
        2.3 抗血栓活性部位的筛选
    3 结果与讨论
        3.1 体外抗凝血活性部位的确定
        3.2 抗血栓活性部位的确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酶解工艺条件的优化
    引言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
        2.1 样品纤溶活性的测定方法
        2.2 酶解样品的制备
        2.3 酶解样品浓度考察
        2.4 单因素实验设计
        2.5 酶解工艺正交实验设计
    3 结果与讨论
        3.1 样品纤溶活性的测定结果
        3.2 单因素考察结果
        3.3 正交实验设计结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抗凝血、抗血栓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引言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酰胺水解活力测定方法
        2.2 活性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2.3 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
        2.4 活性物质的纯化及结果
    3 活性物质的鉴定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活性物质的部分性质及抗血栓机理研究
    引言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pH值对物质活性的影响
        2.2 温度对物质活性的影响
        2.3 抑制剂对物质活性的影响
        2.4 金属离子对物质活性的影响
    3 活性物质抗血栓机理
        3.1 凝血活性测定
        3.2 纤溶活性测定
        3.3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3.4 纤维蛋白原降解过程
    4 讨论
        4.1 活性物质抗血栓机理的探讨
        4.2 抗血栓和抗凝血活性的联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血瘀证的源流
    2 血瘀证现代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3 中医对血瘀证的认识
    4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5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判定
        1.3 西医诊断标准和临床分期标准
        1.4 分组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实验试剂配制与设备
        2.1 主要试剂溶液配置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 实验步骤
        3.1 样品处理
        3.2 蛋白定量
        3.3 等电聚焦
        3.4 平衡
        3.5 胶条平衡及SDS-PAGE电泳
        3.6 染色、脱色
        3.7 凝胶扫描以及图像分析
        3.8 蛋白质酶解
        3.9 质谱鉴定操作及数据库检索
    4 结果
        4.1 第1组标本结果
        4.2 第2组标本结果
        4.3 第3组标本结果
        4.4 总体差异蛋白
        4.5 差异蛋白点的功能和细胞定位分析
    5 讨论
        5.1 差异蛋白的功能分析
        5.2 差异蛋白质功能归类分析
        5.3 血瘀证的组学研究
        5.4 本研究的特点
        5.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未来研究的设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血瘀证的基础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第1组2-DE图及蛋白标注图
附录二 第2组2-DE图及蛋白标注图
附录三 第3组2-DE图及蛋白标注图
在读期间参研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6)枯草杆菌XZI125发酵提高豆粕营养品质和纤溶酶酶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豆粕的营养特征
        1.1 豆粕的营养价值
        1.2 粕抗营养因子及作用
        1.3 微生物发酵消除抗营养因子的研究
    2 大豆多肽概述
        2.1 大豆多肽的理化性质
        2.2 大豆多肽的生物活性
        2.3 微生物发酵生产大豆多肽的研究
    3 纤溶酶研究现状
        3.1 栓类疾病及治疗药物发展
        3.2 纤溶酶及其溶栓机制
        3.3 微生物来源纤溶酶的种类和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Bacillus subtilis XZI125液态发酵豆粕产纤溶酶与多肽主要影响因子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Bacillus subtilis XZI125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2 Bacillus subtilis XZI125发酵条件的优化
        2.3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结果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Bacillus subtilis XZI125液态发酵豆粕产纤溶酶与多肽的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纤溶酶酶活最陡爬坡实验
        2.2 多肽含量最陡爬坡实验
        2.3 纤溶酶酶活响应曲面结果与分析
        2.4 多肽含量响应曲面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Bacillus subtilis XZI125固态发酵豆粕及纤溶酶不要分别酶学性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酵培养基优化
        2.2 发酵条件优化
        2.3 发酵工艺正交优化
        2.4 优化条件下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变化
        2.5 发酵豆粕纤溶酶部分酶学性质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点
致谢

(7)穴位贴敷疗法对大鼠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Fbg、vWF和PAI-1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1.2 主要器材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样本量的估计
        2.3 操作方法
        2.4 血栓前动物模型的建立
        2.5 标本的收集
        2.6 指标检测
        2.7 结果计算
    3.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8)毕赤酵母工程菌pk53产纤溶酶发酵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血栓的形成与溶解
    1.3 溶栓剂的研究开发状况
        1.3.1 第一代溶栓剂
        1.3.2 第二代溶栓剂
        1.3.3 第三代溶栓剂
    1.4 纤溶酶的来源和研究进展
        1.4.1 纤溶酶的来源
        1.4.2 纤溶酶的研究进展
    1.5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研究进展
        1.5.1 毕赤酵母表达宿主菌
        1.5.2 高密度发酵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仪器设备
        2.1.2 主要试剂
        2.1.3 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毕赤酵母工程菌菌株PK53 生长曲线的测定
        2.2.2 毕赤酵母工程菌菌株PK53 优化前产酶曲线的测定
        2.2.3 毕赤酵母工程菌菌株PK53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2.4 毕赤酵母工程菌菌株PK53 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2.2.5 10L 发酵罐放大试验
        2.2.6 酶活测定
        2.2.7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2.2.8 总糖含量的测定
        2.2.9 氨基氮含量的测定
        2.2.10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毕赤酵母工程菌PK53 的种子生长曲线和种龄的确定
    3.2 优化前产酶曲线的测定
    3.3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3.1 生长阶段不同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3.3.2 生长阶段不同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3.3.3 磷酸盐对产酶的影响
        3.3.4 金属离子对产酶的影响
        3.3.5 诱导阶段不同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3.3.6 诱导阶段磷酸盐对产酶的影响
        3.3.7 诱导阶段金属离子对产酶的影响
        3.3.8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产酶的影响
        3.3.9 培养基成分的正交试验
    3.4 发酵液上清纤溶酶酶活直观检测
    3.5 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
        3.5.1 种龄对工程菌PK53 产酶的影响
        3.5.2 接种量对工程菌PK53 产酶的影响
        3.5.3 甲醇添加量对工程菌PK53 产酶的影响
        3.5.4 培养基pH 值对工程菌PK53 产酶的影响
        3.5.5 装液量对工程菌PK53 产酶的影响
        3.5.6 发酵条件的正交试验
        3.5.7 工程菌PK53 发酵过程曲线
    3.6 10L 发酵罐放大试验
4 讨论
    4.1 培养基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4.2 发酵条件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4.3 摇瓶培养条件与发酵罐培养条件的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9)豆豉纤溶酶定向进化及突变酶基因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溶栓剂研究进展
        1.1.1 第一代溶栓剂
        1.1.2 第二代溶栓剂
        1.1.3 第三代溶栓剂
        1.1.4 动物来源的新型溶栓剂
        1.1.5 微生物来源的新型溶栓剂
        1.1.6 植物来源的新型溶栓剂
        1.1.7 新型溶栓剂的发展趋势
    1.2 豆豉纤溶酶研究进展
        1.2.1 豆豉纤溶酶产生菌的筛选
        1.2.2 豆豉纤溶酶的同源性分析
        1.2.3 豆豉纤溶酶活性测定方法
        1.2.4 豆豉纤溶酶的药效学实验
        1.2.5 豆豉纤溶酶基因的克隆和外源表达
        1.2.6 豆豉纤溶酶的分子改造
    1.3 酶的定向进化
        1.3.1 定向进化中常用随机突变的方法
        1.3.2 突变体文库的筛选
        1.3.3 定向进化在酶改造中的应用
    1.4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豆豉纤溶酶基因的获取与验证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与质粒
        2.1.2 工具酶、试剂盒、抗生素及其它生化试剂
        2.1.3 培养基的配制
        2.1.4 常用试剂的配制
        2.1.5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豆豉纤溶酶基因的克隆及同源性分析
        2.2.2 重组表达菌株的构建
        2.2.3 重组表达菌株的诱导表达
        2.2.4 SDS-PAGE 电泳
        2.2.5 纤溶酶活力的测定
        2.2.6 豆豉纤溶酶的纯化
        2.2.7 豆豉纤溶酶的N-端序列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枯草芽孢杆菌DC-12 基因组提取
        2.3.2 豆豉纤溶酶基因的克隆及同源性分析
        2.3.3 重组表达菌株的构建
        2.3.4 豆豉纤溶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2.3.5 豆豉纤溶酶的纯化
        2.3.6 豆豉纤溶酶的N-末端序列测定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豆豉纤溶酶基因的体外随机诱变与定向选择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与质粒
        3.1.2 工具酶、试剂盒、抗生素,纯化柱及其它生化试剂
        3.1.3 培养基
        3.1.4 琼脂糖电泳和SDS-PAGE 电泳相关溶液
        3.1.5 其它试剂配制
        3.1.6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易错PCR 条件的优化
        3.2.2 随机突变文库的构建和筛选
        3.2.3 豆豉纤溶酶及其突变酶的纯化
        3.2.4 豆豉纤溶酶及其突变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3.2.5 豆豉纤溶酶两种酶活力测定方法的比较
        3.2.6 豆豉纤溶酶及其突变酶的酶学性质
        3.2.7 突变酶的结构预测和突变位点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易错PCR 条件的优化
        3.3.2 随机突变文库的构建和筛选
        3.3.3 突变酶mDFE3 基因的测序结果分析
        3.3.4 两种豆豉纤溶酶酶活力测定方法的比较
        3.3.5 豆豉纤溶酶及其突变酶的基本酶学性质
        3.3.6 突变酶的结构预测和突变位点分析
    3.4 讨论
        3.4.1 易错PCR 条件的选择
        3.4.2 筛选方法的初步建立
        3.4.3 突变酶的突变位点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突变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与质粒
        4.1.2 酶和试剂
        4.1.3 培养基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突变酶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方案
        4.2.2 带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质粒pHK11 的构建
        4.2.3 突变酶基因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4.2.4 突变酶基因重组菌的获得
        4.2.5 突变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4.2.6 豆豉纤溶酶活力测定
        4.2.7 SDS-PAGE 电泳
        4.2.8 突变酶基因重组表达质粒的稳定性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质粒pHK11 的构建与鉴定
        4.3.2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4.3.3 突变酶基因重组菌的诱导表达
        4.3.4 重组质粒的稳定性
    4.4 讨论
        4.4.1 突变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
        4.4.2 重组质粒的稳定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突变酶基因重组菌的发酵条件优化
    5.1 实验材料
        5.1.1 菌种
        5.1.2 培养基
        5.1.3 主要试剂
        5.1.4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培养及诱导方法
        5.2.2 细胞含量的测定
        5.2.3 纤溶酶活力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碳源的选择
        5.3.2 氮源的选择
        5.3.3 无机盐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5.3.4 发酵条件的优化
        5.3.5 优化后的突变酶重组菌发酵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10)纤维蛋白溶解酶的发酵制备、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血栓栓塞性疾病
        1.1.1 血栓的形成机理
        1.1.2 纤溶
    1.2 血栓栓塞疾病的治疗
        1.2.1 溶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1.2.2 溶栓剂的主要来源
    1.3 发酵食品中的溶栓剂
        1.3.1 传统发酵食品纤维蛋白溶解酶种类
        1.3.2 不同传统发酵食品纤维蛋白溶解酶同源性比较
        1.3.3 微生物发酵法产纤维蛋白溶解酶的研究进展
    1.4 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测定方法
        1.4.1 合成发色基质S-2251 测定法(Synthetic substrate S-2251 method)
        1.4.2 紫外分光光度计(275 nm)测定法
        1.4.3 纤维蛋白平板法
        1.4.4 纤维蛋白块溶解时间法
        1.4.5 微量稀释法
        1.4.6 四肽底物法
        1.4.7 血清板法
    1.5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意义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纤维蛋白溶解酶产生菌种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材料
        2.2.2 主要仪器
        2.2.3 菌株及保藏条件
        2.2.4 培养基
        2.2.5 菌种筛选及鉴定
        2.2.6 遗传稳定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菌种的筛选
        2.3.2 菌种鉴定
        2.3.3 遗传稳定研究试验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Bacillus sp. nov. SK006 发酵产酶过程分析及工艺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芽孢杆菌Bacillus sp. nov. SK006 的种子生长曲线
        3.3.2 发酵培养基进一步优化
        3.3.3 发酵条件的优化
        3.3.4 发酵罐(5 L)扩大培养条件优化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发酵过程动力学模型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P 网络模型的理论基础
        4.3.2 5 L 发酵罐的发酵实验
        4.3.3 发酵罐扩大培养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4.4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两种纤维蛋白溶解酶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种及保藏方法
        5.2.2 主要实验材料
        5.2.3 主要实验仪器
        5.2.4 主要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乙醇分级沉淀
        5.3.2 Native-PAGE 活性鉴定
        5.3.3 DEAE-Sepharose CL 6B Fast Folw 离子交换层析
        5.3.4 Superdex 75 (10/300 GL) 凝胶过滤层析
        5.3.5 纯化结果及SDS-PAGE 电泳鉴定
        5.3.6 SPFE-1 与SPFE-2 的活性鉴定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两种纤维蛋白溶解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主要实验仪器
        6.2.3 主要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温度对酶活及热稳定性的影响
        6.3.2 pH 对酶活及稳定性的影响
        6.3.3 金属离子及酶抑制剂对酶活的影响
        6.3.4 SPFE-1 和SPFE-2 水解酪蛋白活力测定
        6.3.5 SPFE-1 和SPFE-2 的底物专一性及反应动力学常数测定
        6.3.6 对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激活作用研究
        6.3.7 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方式
        6.3.8 N-端结构分析
        6.3.9 SPFE-1 和SPFE-2 的圆二色性(circular dichroism, CD)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附录:N-端结构分析图谱及标准氨基酸分析图谱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四、“通脉灵”对纤维蛋白溶解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Meta分析[D]. 熊美珍.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及与6种常用注射剂配伍风险评估研究[D]. 柯健. 暨南大学, 2016(02)
  • [3]双曲霉混合发酵豆渣产纤溶酶的研究[D]. 李秋.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 [4]全蝎湿法超微粉碎—超滤法提取分离与凝胶耦合纯化抗凝血、抗血栓活性物质的研究[D]. 田晓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4)
  • [5]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 文怡.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8)
  • [6]枯草杆菌XZI125发酵提高豆粕营养品质和纤溶酶酶活的研究[D]. 毕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7]穴位贴敷疗法对大鼠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Fbg、vWF和PAI-1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文慧.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5)
  • [8]毕赤酵母工程菌pk53产纤溶酶发酵的优化研究[D]. 焦龙.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8)
  • [9]豆豉纤溶酶定向进化及突变酶基因的表达研究[D]. 张少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8)
  • [10]纤维蛋白溶解酶的发酵制备、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D]. 华颖. 江南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通脉灵”对纤溶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