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巨噬细胞对豚鼠胆囊组织糖蛋白分泌的影响

活化巨噬细胞对豚鼠胆囊组织糖蛋白分泌的影响

一、活化的巨噬细胞对豚鼠胆囊组织分泌糖蛋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别平,黄志强,韩本立,段恒春,彭志明,李昆,陈莉[1](1999)在《高胆固醇饲料对豚鼠胆囊组织分泌糖蛋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组织培养方法,了解高胆固醇饲料对豚鼠胆囊上皮细胞合成分泌糖蛋白(GP)的影响。方法:豚鼠40只,分为普通饲料组(A组)与高胆固醇饲料组(B组),饲养1周。培养胆囊组织,以3H-氨基葡萄糖为底物,测定其合成分泌GP的功能;并加入氢化考的松和腹腔巨噬细胞(Mψ),观测对胆囊组织合成分泌GP的影响。结果:①B组的腹腔Mψ活力较A组明显升高。②培养B组胆囊组织,释放入培养液中的GP含量比A组显着增加。③在B组胆囊组织培养液中加入氢化考的松,胆囊组织释放GP明显受抑。④在A组胆囊组织培养液中,加入“普Mψ”,胆囊组织释放GP的水平与对照水平接近。加入“高Mψ”,浓度较高时胆囊组织分泌GP增强。结论:①高胆固醇饲料可致豚鼠胆囊组织合成分泌GP功能增强。②高胆固醇饲料能增强豚鼠Mψ活力,可促进胆囊组织合成分泌GP。结合动物胆囊结石模型实验的结果推测,可能与豚鼠Mψ因高胆醇饲料活化,释放细胞因子TNF、IL-1等有关。

别平,黄志强,韩本立,段恒春,彭志明,李昆,陈莉[2](1998)在《活化的巨噬细胞对豚鼠胆囊组织分泌糖蛋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组织培养方法,了解高胆固醇饲料及活化的巨噬细胞(M(?))对胆囊上皮细胞合成分泌糖蛋白(GP)的影响。方法豚鼠40只,分为普通饲料组(A 组)与高胆固醇饲料组(B 组),饲养1周。培养胆囊组织,测定其合成分泌 GP 的功能;并加入氢化考的松和腹腔 M(?),观测对胆囊组织合成分泌 GP 的影响。结果 1.B 组比 A 组的腹腔 M(?)活力明显升高。2.培养 B 组胆囊组织,释放入培养液中的 GP 含量比 A 组显着增加。3.在 B 组胆囊组织培养液中加入氢化考的松,胆囊组织释放 GP 明显受抑。4.在 A 组胆囊组织培养液中,加入"普 M(?)",胆囊组织释放 GP 的水平与对照水平接近。加入"高 M(?)",浓度较高时胆囊组织分泌 GP 增强;若同时加入氢化考的松,胆囊分泌的 GP 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1.高胆固醇饲料可致豚鼠胆囊组织合成分泌 GP 功能增强。2.高胆固醇饲料能增强豚鼠 M(?)活力,可促进胆囊组织合成分泌 GP。结合动物胆囊结石模型实验的结果推测,可能与豚鼠M(?)因高胆固醇饲料活化,释放细胞因子 TNF、IL-1等有关。

尚庆辉,解玉怀,张桂国,姜淑贞,杨在宾,杨维仁,张崇玉[3](2015)在《植物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多糖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一类天然大分子物质,其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植物多糖可通过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受体结合、激活不同的信号通路来调控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刺激巨噬细胞、T/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分泌或增殖;调节细胞因子的释放;促进抗体的分泌;激活补体系统等。本文主要对植物多糖对动物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杨晓婷[4](2020)在《利胆排石汤调节保胆取石术后炎症因子平衡及促进胆囊粘膜修复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利胆排石汤对保胆术后患者(证属肝胆湿热型)血清中IL-4、IL-6、TNF-α及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试验方法,选取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住院病人中符合西医保胆取石条件及中医诊断标准中肝胆湿热型辨证标准的60例胆囊结石患者,按手术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后,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后,除术后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外,不做其他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按疗程口服中药利胆排石汤,每日两次,早晚各1次,均于饭后半小时服用,一共持续三个疗程,每个疗程持续2周后,停止口服药物2周,再开始下一疗程。随访观察患者的胆囊收缩功能、收集患者血样并以ELISA检测血清中IL-4、IL-6、TNF-α及EGF水平,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12周观察组血清中IL-6、TNF-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组术后12周相较术前血清中IL-6、TNF-α浓度均有所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2周观察组血清中IL-4、E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组术后12周相较术前血清中IL-4、EGF浓度均有所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2周观察组胆囊相对收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组术后12周相较术前胆囊相对收缩率均有所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实验证实利胆排石汤能够有效调节血清IL-4、IL-6及TNF-α含量,通过提高抑炎因子IL-4的同时使促炎因子IL-6、TNF-α的浓度下降而实现维持炎症因子平衡的目的,是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经验方利胆排石汤能够预防结石及一定程度溶石的可能机制之一;2.本实验证实通过测定血清中EGF含量的高低,有助于评价保胆术后患者的胆囊粘膜修复情况,可作为预测结石复发率的可参考指标之一,并且对于预防胆结石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佘鹏[5](2020)在《炎症响应性纳米药物用于治疗关节炎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早期临床表现为关节肿胀,活动受限,晚期则关节功能丧失,致残率和致畸率非常高。根据其病因、临床表现、生化检测以及基因学检查,将关节炎分为数十种类型,其中以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骨性关节炎(OA)的发病率最高。虽然各种类型关节炎的病因尚不清楚,但通过多年来对其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当关节炎症发生时,关节滑膜组织以及外周循环血液中的巨噬细胞会被活化,随即表达出大量模式识别受体(PRRs),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和炎症介质,并改变关节组织局部的微环境,进而激发一系列炎症反应,从而导致滑膜增生和血管翳形成,最终造成骨与关节软骨的破坏。目前临床上治疗关节炎的常用药物,存在着生物利用率低,半衰期短,靶向性差,系统毒性大等问题。和这些传统药物相比,智能纳米药物在治疗关节炎方面,具有提高特定靶向性,延长半衰期,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系统毒性等优势。本论文结合了发生关节炎时活化的巨噬细胞高表达PRRs和炎性微环境变化的特点,设计并合成了具有炎症响应性的高分子聚合物,用于搭载或键合小分子药物。根据聚合物的两亲性特点,在水溶液中通过自组装成纳米粒子(NPs),分别在小鼠CIA和MIA模型中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研究设计及构建了一种能够契合RA病理及生理特征的新型活性氧(ROS)响应性NPs,由新型聚乙二醇-b-聚(γ-丙炔基-L-谷氨酸酯-g-丙硫醇)(mPEG-b-(PPLG-PTL))搭载临床一线抗类风湿药物-甲氨蝶呤(MTX)组成。其中,mPEG-b-(PPLG-PTL)聚合物中的硫醚基团赋予其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和ROS响应性特征,能够清除RA炎性微环境中过量的ROS,抑制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通过ROS响应性NPs搭载MTX,进而协同抑制巨噬细胞的活性及促炎因子的产生。新型抗氧化mPEG-b-(PPLG-PTL)-MTX NPs的体内分布和治疗效果,通过CIA模型进行评估。首先通过氨基酸开环聚合和紫外光引发的的炔基-巯基“点击化学”反应合成了具有ROS响应性的mPEG-b-(PPLG-PTL)聚合物。随后将上述材料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了粒径均一的mPEG-b-(PPLG-PTL)NPs。mPEG-b-(PPLG-PTL)NPs在水溶液中相对稳定,而在含有H2O2的水溶液中,会随着H2O2的浓度增加而粒径变小。mPEG-b-(PPLG-PTL)-MTX NPs在含有H2O2的PBS溶液中具有快速释放MTX的行为。体外实验研究表明,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mPEG-b-(PPLG-PTL)-Cy5 NPs主要通过内吞方式进入RAW 264.7细胞。mPEG-b-(PPLG-PTL)-MTX NPs能够明显抑制活化巨噬细胞,清除细胞内过量的ROS,减少细胞促炎症因子的表达,增加抑炎因子表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动物实验证明,相比于正常小鼠,mPEG-b-(PPLG-PTL)-Cy5 NPs在CIA模型中关节的炎症部位明显聚集。mPEG-b-(PPLG-PTL)-MTX NPs有效的减少了CIA模型关节组织中炎症细胞的浸润,抑制了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减轻了骨与软骨破坏,减缓了RA的炎症进程。(2)结合了巨噬细胞在OA免疫病理学机制中的特点,本研究设计及制备硫酸葡聚糖(DS)-曲安奈德(TA)偶联的纳米粒子(DS-TA NPs)靶向治疗骨性关节炎。DS-TA NPs由具有特定靶向巨噬细胞表面清道夫受体(SR-A)的DS和临床常用的药物TA通过酯键偶联组成。首先制备DS-TA偶联的聚合物(DS-TA),通过亲疏水的特性自组装成纳米粒子(DS-TA NPs),直径约70nm左右,并且能在生理环境中保持稳定。DS-TA通过酯键连接,在脂肪酶的条件下,DS-TA NPs能够持续性累积释放TA。在体外实验结果表明,DS-TA NPs能够通过特定靶向活化RAW264.7细胞的清道夫受体,增加其细胞内吞,并能抑制活化RAW264.7细胞增殖,减少促炎因子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应用MIA模型证实了DA-TA NPs能够明显减轻关节的炎症反应,滑膜炎症细胞浸润减少,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减少蛋白聚糖的丢失,降低软骨破坏程度,减缓OA疾病的进展程度。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了结合巨噬细胞表面PRRs及其微环境变化的纳米药物,能够有效的减轻巨噬细胞高度浸润的关节炎症反应,减少了关节骨与软骨损害,减缓了关节炎的疾病进程,为治疗关节炎提供了有力证据。进一步讲,能够为未来治疗关节炎的智能的特定靶向的纳米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李帅[6](2020)在《口蹄疫疫苗的稳定、免疫活性与颗粒佐剂的研究》文中认为稳定的抗原和安全、有效的佐剂是疫苗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针对灭活口蹄疫病毒(inactivate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iFMDV)抗原稳定性差、极易发生裂解导致免疫活性降低,目前常用商业化的ISA 206乳液佐剂难以有效激发细胞免疫,且会进一步降低iFMDV稳定性的问题,本课题在深入研究iFMDV抗原体外稳定性对体内免疫活性的影响规律基础上,提出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正电荷固体脂质纳米颗粒(cationic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cSLN)和表面修饰Zn2+的壳聚糖纳米颗粒(CP-PEI-Zn)为佐剂,设计可以在保护抗原结构稳定的同时,有效提升抗原免疫应答效率的新佐剂和新的抗原运载方式。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研究了 iFMDV体外稳定性对体内免疫活性的影响及其规律。分别通过疏水层析、聚乙二醇沉淀、疏水层析结合分子排阻层析、以及疏水层析结合聚乙二醇沉淀等四种工艺纯化制备iFMDV,发现第四种工艺所制备的抗原具有最好的稳定性,免疫小鼠的抗体水平也最高。进一步改变第四种纯化工艺制备抗原的溶液环境以准确调控iFMDV的稳定性,在抗原纯度和免疫剂量相同条件下开展细胞和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了抗原越稳定,越能有效激活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促进iFMDV特异性IgG和IgM抗体的分泌。(2)以山嵛酸甘油酯为脂质材料,以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为阳离子脂质体,通过O/W乳化法,制备出粒径250 nm左右,分散性良好、带有正电荷的cSLN,用于静电吸附146S(即颗粒完整的iFMDV)。发现低离子强度有利于cSLN对146S的吸附,却会导致146S的快速裂解。在10 mM PB,0.075 MNaCl(pH 8.0)的最适负载条件下,cSLN对146S的吸附效率为87.8%,负载量为70.2 μg/mg。透射电镜可以观测到cSLN表面完整的146S颗粒,且负载于cSLN上的146S裂解温度Tm提高了 1.2℃;高效液相层析尺寸排阻色谱(HPSEC)分析从cSLN表面洗脱下来的146S,证实146S颗粒结构的完整性。上述结果显示cSLN作为iFMDV佐剂有利于保持抗原结构的稳定。(3)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评价了 cSLN作为iFMDV佐剂的效果。cSLN的运载使BMDC对146S的摄取比例提高了 6倍以上,BMDC表面共刺激因子及MHCI表达水平显着提高。小鼠实验结果显示,cSLN显着促进FMDV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抗体(IgG,IgG2a和IgG1)的分泌水平以及记忆T细胞的增殖活化,均优于目前广泛应用的ISA 206油乳佐剂。(4)基于iFMDV表面存在大量组氨酸可以与过渡金属离子配位结合的机理,制备表面修饰Zn2+的交联壳聚糖纳米颗粒(CP-PEI-Zn),提出通过iFMDV-Zn2+配位结合运载抗原的新模式。HPSEC分析证实了 CP-PEI-Zn负载146S主要通过与Zn2+的配位作用,而PEI修饰的壳聚糖(CP-PEI)则通过静电作用负载146S。146S@CP-PEI-Zn的Tm略高于146S@CP-PEI,表明配位结合更有利于146S的稳定。动物实验结果表明,CP-PEI-Zn和CP-PEI用于iFMDV佐剂,在诱导特异性抗体反应、B淋巴细胞活化、T细胞增殖和效应记忆T细胞分化方面均优于ISA 206乳液佐剂。相比于CP-PEI,CP-PEI-Zn对效应记忆T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因子的分泌有更强的促进作用,表明壳聚糖颗粒与146S配位结合方式诱导了更强烈的细胞免疫应答。综上所述,本研究所制备的正电荷固体脂质纳米颗粒和壳聚糖微球稳定了抗原结构并增强了抗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并且生物安全性好,制备简单,成本低廉,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吴异健[7](2010)在《两种中药多糖对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文中指出近年来有部分中药多糖被临床应用于免疫抑制畜禽的免疫调节,但目前对传染病引起的畜禽免疫抑制和中药多糖免疫调节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已有研究表明呼肠孤病毒(MDRV)感染引起雏番鸭免疫抑制。本研究通过建立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进行了猴头菇多糖(HPS)和黄芪多糖()对MDRV感染导致免疫抑制雏番鸭的免疫调节试验,并分析HPS和APS对试验番鸭血清中部分细胞因子、神经递质和激素,以及脾脏组织IL-2和IL-6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探讨MDRV引起免疫抑制和HPS、APS免疫调节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参照GenBank已发表的相关物种的肌动蛋白(β-actin)、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三对特异性引物。从刀豆素(ConA)诱导的35日龄番鸭脾脏组织中,克隆了番鸭β-actin(Mdp-actin)、番鸭IL-2(MdIL-2)和番鸭IL-6(MdIL-6)的基因片段,并经测序验证。结果表明Mdp-actin、MdIL-2和MdIL-6的大小分别为786 bp、423 bp、322 bp,与引物设计时的目的片段大小一致。Mdβ-actin核酸序列与绿头鸭β-actin核酸序列(EF667345)的同源率为98.7%,与原鸡(L08165)的同源率为97.3%;MdIL-2核酸序列与番鸭IL-2核酸序列(AY193713)的同源率100%,与绿头鸭(AF294323)同源率为98.35%;MdIL-6核酸序列与绿头鸭IL-6核酸序列(AB191038)的同源性率99.7%。2.应用MDRV-YB4分离株以2000TCID50的病毒量人工感染雏番鸭,3天后,人工感染雏番鸭与未接种MDRV健康试验番鸭以2:5的比例,将前者加入后者中进行同居感染,能引起后者典型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的发病过程、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为探讨HPS和APS对MDRV感染引起免疫抑制番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以及进一步阐明MDRV引起感染雏番鸭免疫抑制机制建立了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3.利用建立的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以不同浓度的HPS和APS分别经饮水给药方式对MDRV感染试验雏番鸭进行预防保护试验。结果显示HPS和APS分别以0.2g/L和0.6g/L浓度自由饮水口服均对MDRV感染试验雏番鸭有较好预防保护效果。4.将2日龄试验番鸭随机分为人工感染MDRV组(AIG)、空白对照组(NCG)、同居感染对照组(CICG)、猴头菇多糖对照组(HCG)、猴头菇多糖预防组(HPG)、黄芪多糖对照组(ACG)和黄芪多糖预防组(APG),其中CICG、HPG、APG按建立的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用AIG进行同居感染;随机分组后,HCG和HPG试验番鸭用HPS以0.2g/L浓度自由饮水,ACG和APG试验番鸭用APS以0.6g/L浓度自由饮水,对MDRV同居感染雏番鸭和MDRV人工感染发病番鸭进行防治的效果观察。结果表明:与CICG比较,HPG和APG试验番鸭发病死亡率分别为12%和4%,显着低于CICG死亡率24%,HPG和APG试验番鸭感染MDRV发病临床症状较缓和,剖检病变轻,尤为试验后期,APG试验番鸭剖检未见明显的MDRV感染病变。5.采用放免检测方法(RIA)测定试验番鸭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糖皮质激素(GC)、生长激素(GH)和p-内啡肽(p-EP)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1)MDRV感染抑制试验番鸭机体分泌IL-1、IL-2、IL-4、IL-6、GH、ACTH,引起免疫应答即下降或停止;促进感染中后期试验番鸭机体分泌GC,导致免疫抑制;而试验番鸭血清p-EP水平波动较大,与其受应激的大小呈一定负相关联。(2)猴头菇多糖(HPS)和黄芪多糖(APS)能促进试验番鸭机体分泌IL-1、IL-2和IL-4,维持血清IL-6、ACTH、β-EP含量相对稳定;有效调节MDRV感染番鸭GC水平,并维持在正常值范围;促进MDRV感染导致GH水平低下的番鸭机体产生GH,维持健康试验番鸭血清GH水平相对稳定。试验结果也显示APS免疫调节作用优于HPS。6.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以β-actin mRNA为内参基因,检测试验番鸭脾脏组织中IL-2mRNA和IL-6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MDRV感染引起试验番鸭脾脏组织中IL-2 mRNA和IL-6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与MDRV感染引起试验番鸭Th细胞的凋亡有关。(2)猴头菇多糖(HPS)和黄芪多糖(APS)有助于MDRV感染番鸭脾脏IL-2mRNA和IL-6 mRNA稳定表达,可调节试验健康番鸭IL-6 mRNA水平相对稳定。7.利用上述已扩增的MdIL-2基因开放阅读框(ORF) cDNA序列,经克隆筛选和测序后,构建出重组质粒pGEX6p-1/MdIL-2,转化大肠杆菌DH5α,并用IPTG于37℃诱导培养获得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表达的MdIL-2。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40 kD。研究结果揭示:①MDRV感染抑制雏番鸭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分泌IL-1、IL-2、IL-4、IL-6、GH、ACTH,促进GC分泌,导致免疫抑制。②APS和HPS通过能促进MDRV感染番鸭分泌IL-1、IL-2和IL-4,抑制细胞凋亡;维持血清IL-6、ACTH、β-EP含量相对稳定;抑制MDRV感染番鸭GC急剧升高,调节番鸭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达到稳定状态,促进MDRV免疫抑制番鸭康复。本研究结果可为HPS和APS对番鸭呼肠呼病毒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倪志宇[8](2005)在《CCK-8对炎症反应中促炎及抗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和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CARS)是感染性及创伤性疾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的重要病理过程。MODS不仅有炎症介质过度释放,而且还伴有内源性抗炎介质的不足或过度释放,两者均可导致炎症反应失控,最终导致多系统器官衰竭(multiple systemic organ failure, MSOF)以至死亡。在炎症反应失控而发展成MODS的病理过程中,肺脏是公认的较早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即是MODS 在肺部的表现。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在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失控性释放是构成ARDS 和MODS 的主要病理学基础。根据细胞因子在宿主防御反应中的功能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发展的过程中,机体在释放TNF-α、IL-1β、IL-6 等促炎细胞因子的同时,亦可分泌IL-10、IL-4 等抗炎性细胞因子以对抗炎症反应、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是炎症反应中细胞因子的重要来源, G-菌菌壁的主要活性成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是诱导巨噬细胞产生和释放炎症介质最强烈、最有效的激活物,在G-菌感染和内毒素休克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CCK)是一种典型的脑肠肽,它不但具有胃肠激素的功能,还以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形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用CCK-8 预处理可使内毒素休克(endotoxin shock, ES)大鼠平均动脉压回升而肺动脉压降低,并明显减轻LPS 引起的大鼠心肌组织、肺脏、脾脏和肾脏白细胞浸润、毛细血管血液淤积等征象,抑制体内TNF-α、IL-1β、IL-6 等促炎因子的升高。ES 大鼠脾、肺、心脏组织及肺间质巨噬细胞

祁有朝[9](2019)在《TCDCA对TGR5受体介导的cAMP-PKA-CRE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磺鹅去氧胆酸(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TCDCA)作为胆汁酸(bile acids,BAs)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对炎症与免疫功能发挥调节作用;然而,TCDCA是否经由TGR5受体介导cAMP-PKA-CREB及Raf-1-CRE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免疫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采用肺癌细胞H1299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TGR5基因敲低H1299细胞(TGR5 knockdown,TGR5-KD)开展了TCDCA对cAMP含量、PKA及CREB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影响的研究,旨在深入揭示TCDCA是否能够激活TGR5受体,进而调节cAMP、PKA及CREB信号分子;采用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 TCDCA对cAMP-PKA-CREB与Raf-1-CREB信号通路及NR8383细胞分泌TNF-α、IL-1β、IL-6、IL-8及IL-12影响的研究,旨在阐明TCDCA是否通过TGR5受体介导的PKA-CREB及Raf-1-CRE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免疫调节作用。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TCDCA对TGR5受体的激活作用采用CRISP/Cas9技术在H1299细胞上进行TGR5基因编辑;采用qPCR法检测了H1299细胞与TGR5-KD H1299细胞中PKA、CREB的基因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了 H1299细胞与TGR5-KD H1299细胞中PKA、CREB的蛋白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了 H1299细胞与TGR5-KD H1299细胞中的cAMP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如下:TGR5基因编辑的结果显示,TGR5基因在TGR5-KD H1299细胞中的敲除率达96.91%,表明TGR5基因在H1299细胞中编辑成功。TCDCA对H1299细胞与TGR5-KD H1299中cAMP的影响结果显示,与H1299细胞组相比较,TGR5-KD H1299细胞低、高浓度给药组的cAM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而中浓度给药组的cAMP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与H1299细胞相比较,TCDCA作用于TGR5-KD H1299细胞10 min、15 min和20 min时的cAMP的含量均极显着降低(P<0.01),且在15 min时最低,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TCDCA对H1299细胞和TGR5-KD H1299细胞中PKA与CREB基因和蛋白表达影响的结果显示,TCDCA在作用TGR5-KD H1299细胞3 h时PKA基因表达量极显着降低(P<0.01);CREB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或极显着降低(P<0.01)。TCDCA在作用TGR5-KD H1299细胞6 h时PKA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极显着降低(P<0.01);CREB蛋白的表达量极显着降低(P<0.01)。(2)TCDCA对NR8383细胞中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特异性抑制剂SQ22536、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特异性抑制剂H89及Raf-1特异性抑制剂Dabrafenib开展了TCDCA对下游信号分子PKA和CREB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影响的研究。采用qPCR法检测了 NR8383细胞及NR8383-TGR5中PKA和CREB基因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了 NR8383细胞及NR8383-TGR5细胞中PKA和CREB蛋白表达量。TCDCA对经AC特异性抑制剂SQ22536处理后NR8383细胞中PKA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影响的结果显示,分别与NR8383细胞组及NR8383-TGR5细胞组相比较,NR8383细胞给药组与NR8383-TGR5细胞给药组的PKA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极显着增加(P<0.01);与NR8383细胞给药组相比较,NR8383-TGR5细胞给药组PKA基因和蛋白表达量显着(P<0.05)或极显增加(P<0.01)。与经抑制剂处理的NR8383细胞给药组相比较,NR8383细胞给药组PKA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与经抑制剂处理的NR8383-TGR5细胞给药组相比较,NR8383-TGR5细胞给药组PKA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或极显着增加(P<0.01)。TCDCA对PKA处理后NR8383细胞中CREB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影响的结果显示,与NR8383细胞组相比较,NR8383细胞给药组的CREB蛋白表达量增加显着增加(P<0.05);与NR8383-TGR5细胞组相比较,NR8383-TGR5细胞给药组的CRE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极显着增加(P<0.01);与NR8383细胞给药组相比较,NR8383-TGR5细胞给药组CRE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或极显着增加(P<0.01)。与经抑制剂处理的NR8383细胞给药组相比较,NR8383细胞给药组CREB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与经抑制剂处理的NR8383-TGR5细胞给药组相比较,NR8383-TGR5细胞给药组CREB的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TCDCA对Raf-1处理后NR8383细胞中CREB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影响的结果显示,与NR8383细胞组相比较,NR8383细胞给药组的CREB蛋白表达量极显着增加(P<0.01);与NR8383-TGR5细胞组相比较,NR8383-TGR5细胞给药组的CRE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或极显着增加(P<0.01);与NR8383细胞给药组相比较,NR8383-TGR5细胞给药组CRE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或极显着增加(P<0.01)。与经抑制剂处理的NR8383细胞组相比较,NR8383细胞给药组的CREB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与经抑制剂处理的NR8383-TGR5细胞组相比较,NR8383-TGR5细胞给药组的CREB蛋白的表达量极显着增加(P<0.01)。TCDCA对NR8383细胞中PKA和Raf-1处理后CREB基因和蛋白表达影响的结果显示,与NR8383细胞组相比较,NR8383细胞给药组的CREB蛋白表达量极显着增加(P<0.01);与NR8383-TGR5细胞组相比较,NR8383-TGR5细胞给药组的CRE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极显着增加(P<0.01);与NR8383细胞给药组相比较,NR8383-TGR5细胞给药组的CRE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或极显着增加(P<0.01)。与经抑制剂处理的NR8383细胞组相比较,NR8383细胞给药组的CREB蛋白的表达量极显着增加(P<0.01);与经抑制剂处理的NR8383-TGR5细胞组相比较,NR8383-TGR5细胞给药组的CREB蛋白的表达量极显着增加(P<0.01)。(3)TCDCA对NR8383细胞中抗炎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采用 qPCR 法检测了 NR8383 细胞及 NR8383-TGR5 细胞中 NF-κB、TNF-α、IL-1β、IL-6、IL-8及IL-12基因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R8383细胞及NR8383-TGR5细胞中NF-κB蛋白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了 NR8383细胞及NR8383-TGR5 细胞中 TNF-α、IL-1β、IL-6、IL-8 及 IL-12 的蛋白表达量。经LPS刺激的NR8383细胞给药组与NR8383细胞LPS刺激组相比较,NF-κB、TNF-α、IL-1β、IL-6及IL-12基因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或极显着降低(P<0.01);经LPS刺激的NR8383-TGR5细胞给药组与NR8383-TGR5细胞LPS刺激组相比较,NF-κB、TNF-α、IL-1β、IL-6、IL-8及IL-12的基因表达量均极显着的降低(P<0.01);经LPS刺激和抑制剂处理的NR8383细胞给药组与经LPS刺激和抑制剂处理的NR8383细胞组相比较,NF-κB、TNF-α、IL-6及IL-12的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或极显着的降低(P<0.01);经LPS刺激和抑制剂处理的NR8383-TGR5细胞给药组与经LPS刺激和抑制剂处理的NR8383-TGR5细胞组相比较,NF-κB、TNF-α、IL-1β、IL-6、IL-8及IL-12的基因表达量均极显着性的降低(P<0.01)。LPS刺激的NR8383-TGR5细胞给药组与经LPS刺激的NR8383细胞给药组相比较,NF-κB、TNF-α、IL-1β、IL-6及IL-8的基因表达量显着的降低(P<0.05)或极显着降低(P<0.01)。经LPS刺激的NR8383细胞给药组与NR8383细胞LPS刺激组相比较,NF-κB、TNF-α、IL-6、及IL-12的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或极显着降低(P<0.01);经LPS刺激的NR8383-TGR5细胞给药组与NR8383-TGR5细胞LPS刺激组相比较,NF-κB、TNF-α、IL-1β、IL-6、IL-8及IL-12的蛋白表达量均极显着的降低(P<0.01)。经LPS刺激和抑制剂处理的NR8383细胞给药组与经LPS刺激和抑制剂处理的NR8383细胞组相比较,NF-κB、TNF-α、IL-6、及IL-12的蛋白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5)或极显着性降低(P<0.01);经LPS刺激和抑制剂处理的NR8383-TGR5细胞给药组与经LPS刺激和抑制剂处理的NR8383-TGR5细胞组相比较,NF-κB、TNF-α、IL-1β、IL-6、IL-8以及IL-12的蛋白表达量均极显着的增加(P<0.01)或极显着性的降低(P<0.01);LPS刺激的NR8383-TGR5细胞给药组与经LPS刺激的NR8383细胞给药组相比较,NF-κB、TNF-α、IL-1β、IL-6、IL-8以及IL-12的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或极显着降低(P<0.01)。通过本研究可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TCDCA能够激活TGR5受体,极显着上调TGR5-KD H1299细胞中的cAMP含量;TCDCA可极显着增加cAMP含量、PKA与CREB的活性。(2)TCDCA可以通过激活TGR5受体增加PKA和CREB蛋白磷酸化水平,且在SQ22536、H89及Dabrafenib作用下均可显着或极显着的降低PKA和CREB磷酸化水平,TCDCA可通过TGR5受体介导cAMP-PKA-CREB及Raf-1-CREB信号通路。(3)TCDCA可显着或极显着降低由LPS刺激引起的NF-κB、TNF-α、IL-1β、IL-6、IL-8及IL-1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TCDCA经由TGR5受体介导的cAMP-PKA-CREB 信号通路下调 NR8383 细胞中 TNF-α、IL-1β、IL-6、IL-8 及 IL-12 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炎免疫调节作用。

杨阳[10](2019)在《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调控及其在肝癌进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我国是肝癌发病的重灾区,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占亚洲近70%,居亚洲之首。原发性肝癌也是我国发病率位居第四位,死亡率位居第三位的恶性肿瘤,其中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其最常见的类型,约占90%以上。由于起病隐匿,确诊时多已到中晚期,治疗效果差,预后恶劣,是对我国人民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疾病之一。我国肝癌的病因与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这类慢性炎症性疾病后期所导致的肝纤维化、肝硬化是诱发肝细胞癌变的罪魁祸首。目前,全世界对肝癌的治疗并不理想,对于早期患者,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而中晚期患者只能依靠一些姑息治疗。由于肝脏本身是一种具有解毒及代谢功能的消化器官,因而对化疗也很不敏感。近年来,小分子抑制剂类药物的开发及使用也未能改变肝癌治疗的困窘,还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为了减轻肝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对其复杂发病机理的全面深入研究,将任重而道远。近年来肿瘤相关的慢性炎症已被认为是肿瘤的第七大标志,肿瘤微环境中多种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相互影响以形成统一的适宜肿瘤生长的炎性微环境。其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是肿瘤微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类天然免疫细胞,许多研究已证明TAMs可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及介导T细胞免疫反应对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血管生成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在肿瘤中晚期,其内部TAMs的浸润将加速肿瘤进展,大大阻碍治疗效果。鉴于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起源及功能异质性,它们可根据微环境中的信号转变自身功能及角色。肿瘤中的巨噬细胞可被肿瘤细胞驯化,进而成为肿瘤进展的帮凶,因而研究肿瘤细胞与其周围浸润TAMs之间crosstalk的调控机制将有望阻断肿瘤对巨噬细胞功能及极化的影响,并有助于将促进肿瘤的巨噬细胞改造为抑制肿瘤进展的巨噬细胞。Wnt配体是一类以旁分泌形式传递细胞与细胞间信息的糖蛋白,可参与胚胎发育或成体发育阶段的细胞生长、迁移等生命活动。其异常表达也可导致多种疾病,例如肿瘤的发生。Wnt配体可由Wntless(WLS)这一细胞表面的跨膜转运体分泌至胞外,进而与FZDs及LRP5/6受体结合从而激活自身或邻近细胞内的Wnt/b-catenin信号。许多研究也表明肿瘤细胞,例如人乳腺癌、宫颈癌及非小细胞型肺癌细胞等均可高分泌Wnt配体。而肿瘤细胞是否可通过Wnt配体驯化巨噬细胞向TAMs转变至今还未见相关报道。【目的】已有研究报道Wnt信号可以影响造血细胞的分化过程,尤其对T细胞及树突细胞这类免疫细胞的发育有重要作用。提示Wnt信号可能还有进一步调控免疫反应的作用。我们的前期实验结果表明:Wnt/β-catenin信号在不同极化状态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异性。接着,我们试图通过改变巨噬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活化状态来研究其对巨噬细胞功能及极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这些改变将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产生何种作用。初步寻找肿瘤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crosstalk的可能方式。最后,计划在临床肝癌的手术标本中进一步验证,以期为临床肝癌的治疗提供一定基础研究依据。【方法】1.首先分选C57BL/6小鼠骨髓细胞中的CD11b+细胞,同时利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体外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采用QRT-PCR方法分别检测CD11b+单核前体和CD11b+F4/80+巨噬细胞中Wnt/β-catenin通路下游基因表达差异,以观察Wnt/β-catenin信号对单核巨噬细胞分化的影响。其次,利用LPS+IFN-r与IL-4分别诱导M1及M2极化巨噬细胞,采用QRT-PCR方法对不同极化的巨噬细胞中Wnt配体、受体及下游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一步利用Western-Blot技术及免疫荧光细胞爬片进行反复验证。另外,通过构建小鼠原位肝癌模型,分选肿瘤内TAMs,进行极化相关分子表达以及Wnt/β-catenin通路下游基因表达情况的检测。2.选取C57BL/6小鼠体外MCSF诱导成功的骨髓来源巨噬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对β-catenin低表达的M1型极化巨噬细胞进行Wnt3a激活Wnt/β-catenin通路的处理,观察对极化因子表达的影响。相反,对β-catenin高表达的M2型极化巨噬细胞进行ICG001抑制Wnt/β-catenin通路的处理,观察对极化因子表达的影响。在此部分实验中,采用QRT-PCR、免疫荧光细胞爬片、Western-blot以及流式细胞术胞内染色等多种技术方法反复验证。最后借助小干扰RNA技术通过沉默巨噬细胞Wnt/β-catenin通路下游靶分子c-Myc的表达,来研究Wnt/β-catenin信号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下游调控机制。3.采用小干扰RNA技术干涉巨噬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然后收集其经过IL-4极化刺激后的细胞培养上清,孵育肿瘤细胞或进行共培养实验观察巨噬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降低后可对肿瘤细胞平板克隆形成能力、划痕愈合能力、侵袭转移能力有何影响。并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共培养实验检测巨噬细胞沉默β-catenin后对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4.为寻找肿瘤细胞对巨噬细胞驯化的可能机制。首先收取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来孵育巨噬细胞,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处理后巨噬细胞中Wnt/β-catenin通路下游分子β-catenin,c-Myc以及M2型极化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另一方面,我们使用ICG001抑制剂与肿瘤上清同时孵育巨噬细胞,采用Western-Blot同样观察上述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然后,利用慢病毒介导的sh RNA沉默技术,下调小鼠肝癌细胞hepa1-6中分泌Wnt配体的重要分子Wntless(WLS)后再次重复上述共孵育实验,以验证肿瘤细胞是否可通过分泌Wnt配体以激活巨噬细胞Wnt/β-catenin信号进而对其极化进行调控的猜想。最后,使用两种不同处理的hepa1-6细胞系(对照组:NC-hepa1-6及沉默组:sh-WLS-hepa1-6)构建小鼠原位肝癌模型,一方面观察肿瘤大小;另一方面利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来分析肿瘤组织中的免疫细胞的变化情况,确认肿瘤细胞是否是通过分泌Wnt配体来调控巨噬细胞的极化。5.收集临床25例肝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巨噬细胞(CD68),Wnt信号(β-catenin)和极化相关分子(MR/Arg-1)的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拍照后对巨噬细胞中Wnt信号活化与极化相关分子表达进行定量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磁珠分选的骨髓CD11b+细胞纯度可达97%,体外诱导巨噬细胞成熟后纯度也达到95%以上。QRT-PCR结果显示单核向巨噬分化过程中Wnt/β-catenin信号下游分子表达水平是增加的。在不同极化状态的巨噬细胞中,M1、M2巨噬细胞均可表达一系列Wnt配体,但M2型巨噬细胞表达较高的受体FZD4,7,9,而受体在M1中表达均低于M0与M2。此外,QRT-PCR、Western-Blot和IF结果均显示Wnt/β-catenin信号下游分子Axin2,β-catenin,c-Myc在M2中表达最高,M1中表达最低。小鼠原位肝癌模型TAMs的QRT-PCR结果显示TAMs为M2-like表型,并且与正常肝脏枯否细胞(kuffer,KCs)相比Axin2,β-catenin,c-Myc表达显着增加。2.QRT-PCR结果显示使用Wnt3a处理后的M1型巨噬细胞,TNF-α、IL-12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但同时IL-10、MR、Arg-1表达则增加;同样Wnt3a处理M2型巨噬细胞后,MR、Arg-1等表达也增加。而使用ICG001处理M2型巨噬细胞,IL-10、MR、Arg-1表达显着受到抑制。M2型巨噬细胞使用Wnt3a与ICG001处理后的免疫荧光结果与QRT-PCR结果一致。另一方面,QRT-PCR结果显示干扰c-Myc表达再进行IL-4极化,IL-10、MR、Arg-1等M2极化分子的表达相对于对照组降低,并且可抵消Wnt3a对其表达的促进作用。3.采用巨噬细胞条件性培养基孵育肿瘤细胞的平板克隆结果显示巨噬细胞沉默β-catenin组与对照组相比可抑制肿瘤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划痕实验结果也与其一致。在迁移侵袭的共培养实验中,沉默组较对照组均表现为对肿瘤侵袭能力有抑制作用。而混合T淋巴细胞培养实验中,结果显示巨噬细胞中沉默β-catenin后在M0及M2极化状态时均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明显促进。4.利用肿瘤上清孵育巨噬细胞后可表现为促进M2型极化及激活Wnt/β-catenin信号的作用。而同时加入ICG001后,该作用被抑制。利用WLS沉默的肿瘤细胞上清孵育同样可减弱上述表型。sh-WLS-hepa1-6细胞接种小鼠肝癌模型中,免疫荧光显示肿瘤细胞Ki67染色与对照组相比减少;F4/80+MR/Arg-1的共染现象减少。肿瘤免疫微环境中TAMs的募集有一定减少,TAMs分泌IL-12增加,IL-10的分泌减少。并且T淋巴细胞的浸润在沉默组是增加的,而Treg浸润比例则减少。5.临床肝癌患者手术病理标本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为CD68+β-catenin+MR/Arg-1有一定比例的共染现象。并且平均荧光强度的统计结果提示CD68+细胞中β-catenin与MR或Arg-1的平均荧光强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1.Wnt/β-catenin不仅参与单核巨噬分化成熟的过程而且还可参与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表现为促进M2型极化而抑制M1型极化。Wnt/β-catenin可通过下游效应分子c-Myc促进巨噬细胞M2型极化。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一种调控巨噬细胞分化及极化的新机制。2.抑制巨噬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会影响肿瘤细胞克隆形成,划痕愈合及侵袭转移的恶性生物学能力。并且抑制巨噬细胞中Wnt/β-catenin表达可提高巨噬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有利于形成抑制肿瘤发展的免疫微环境。为临床寻找肝癌生物免疫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验依据。3.肿瘤细胞可能通过分泌Wnt配体来激活巨噬细胞中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而促进其向M2型极化转变并可减少T淋巴细胞的浸润和招募Treg细胞等免疫抑制细胞促进肿瘤恶性生长。本研究提出肿瘤细胞通过分泌Wnt配体激活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Wnt/?-cateninh信号途径进而调控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新机制。

二、活化的巨噬细胞对豚鼠胆囊组织分泌糖蛋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化的巨噬细胞对豚鼠胆囊组织分泌糖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3)植物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多糖对动物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1.1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1.1.1对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
        1.1.2对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1.1.3对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1.1.4对巨噬细胞内酶活性的影响
    1.2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1.2.1对淋巴细胞数量与亚群的影响
        1.2.2对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1.2.3对淋巴细胞抗体分泌的影响
    1.3对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
    1.4对补体系统的影响
2植物多糖对动物机体免疫调节的机制
    2.1对巨噬细胞调控的信号通路
        2.1.1TLR2/4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2.1.1.1MAPK信号转导途径
        2.1.1.2NF-κB信号转导途径
        2.1.2CD14、CR3介导的信号通路
        2.1.3甘露糖受体(mannosereceptors,MR)介导的信号通路
        2.1.4清道夫受体(scavengerreceptors,SR)介导的信号通路
        2.1.5Dectin-1介导的信号通路
    2.2对T/B淋巴细胞调控的分子通道
        2.2.1膜免疫球蛋白(mIg)复合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
        2.2.2TLR2/4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
        2.2.3TCR介导的信号通路
    2.3调节自然杀伤细胞的信号通路
    2.4对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机制
3小结

(4)利胆排石汤调节保胆取石术后炎症因子平衡及促进胆囊粘膜修复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胆石症的综述
        1.1 胆及胆石症的中医定义
        1.2 胆石症的病因病机
        1.3 祖国医学对胆石症治则治法的认识
    2 西医学对胆结石的认识
        2.1 胆结石的发病率
        2.2 胆结石的发病机制
        2.3 胆结石的诊断
        2.4 胆结石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病例资料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保胆取石手术的病例选择
    2 主要实验材料
        2.1 实验试剂及耗材
        2.2 实验所需设备
    3 临床实验
        3.1 手术方式
        3.2 服药方式
    4 观察指标及方法
        4.1 胆囊相对收缩率
        4.2 IL-4、IL-6、TNF-α及EGF的检测
        4.3 随访
        4.4 数据处理
    5 实验结果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实验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利胆排石汤方药分析
    2 IL-4、IL-6、TNF-α与胆结石
    3 胆囊粘膜与胆结石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炎症响应性纳米药物用于治疗关节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巨噬细胞在RA中的作用机制
        1.1.2 巨噬细胞在OA中的作用机制
    1.2 常见的关节炎动物模型
        1.2.1 胶原诱导关节炎(CIA)模型
        1.2.2 碘乙酸诱导关节炎(MIA)模型
        1.2.3 大鼠内侧半月板撕裂模型
        1.2.4 前交叉韧带切断模型
        1.2.5 自发性关节炎
    1.3 治疗关节炎的药物
        1.3.1 传统的治疗药物
        1.3.2 纳米药物
    1.4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活性氧响应性纳米粒子搭载MTX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材料
        2.2.2 测试条件
        2.2.3 mPEG-b-(PPLG)聚合物的制备
        2.2.4 巯基-炔基点击化学合成m PEG-b-(PPLG-PTL)
        2.2.5 mPEG-b-(PPLG-PTL)NPs的制备和MTX负载
        2.2.6 NPs的理化性质及表征
        2.2.7 体外实验
        2.2.8 CIA模型的建立和分组给药
        2.2.9 CIA模型的治疗效果评估和离体组织分布
    2.3 结果和讨论
        2.3.1 mPEG-b-(PPLG-PTL)聚合物的合成
        2.3.2 NPs的理化性能表征
        2.3.3 体外实验
        2.3.4 CIA模型的离体组织学分布
        2.3.5 CIA模型的治疗效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硫酸葡聚糖-曲安奈德偶联纳米粒子靶向治疗骨性关节炎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
        3.2.2 硫酸葡聚糖-曲安奈德(DS-TA)的合成
        3.2.3 DS-TA NPs的制备和表征
        3.2.4 DS-TA NPs的药物累积释放行为
        3.2.5 体外实验
        3.2.6 MIA模型的建立和治疗效果的评估
    3.3 结果和讨论
        3.3.1 DS-TA NPs的制备和表征
        3.3.2 DS-TA NPs的药物累积释放行为
        3.3.3 体外实验
        3.3.4 MIA模型的治疗效果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文的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口蹄疫疫苗的稳定、免疫活性与颗粒佐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口蹄疫与口蹄疫病毒
        1.1.1 口蹄疫病毒结构与侵染过程
        1.1.2 口蹄疫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1.2 口蹄疫疫苗
    1.3 口蹄疫疫苗抗原稳定性与免疫原性的关系
    1.4 提高口蹄疫疫苗抗原稳定性的方法
    1.5 口蹄疫疫苗佐剂
        1.5.1 油乳佐剂
        1.5.2 皂苷类佐剂
        1.5.3 与模式识别受体结合的佐剂
        1.5.4 胞苷磷酸鸟苷寡脱氧核苷酸(TLR9配体)
        1.5.5 咪唑喹啉(TLR8/TLR9配体)和鞭毛蛋白(TLR5激活剂)
        1.5.6 细胞因子和细菌毒素
        1.5.7 颗粒佐剂
        1.5.8 佐剂对抗原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
    1.6 固体脂质纳米颗粒(SLN)
        1.6.1 SLN的运载促进细胞对药物的摄取
        1.6.2 SLN的运载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
        1.6.3 SLN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
        1.6.4 SLN实现药物的缓控释
        1.6.5 SLN用于运载抗原以提高抗原免疫活性
    1.7 壳聚糖佐剂
        1.7.1 壳聚糖颗粒
        1.7.2 壳聚糖凝胶
    1.8 立题依据和研究目标
        1.8.1 立题依据
        1.8.2 研究策略和目标
第2章 iFMDV稳定性对免疫原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及药品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不同纯化工艺制备iFMDV
        2.2.4 调节溶液环境制备稳定性不同的iFMDV
        2.2.5 146S含量的测定
        2.2.6 总蛋白含量测定
        2.2.7 SDS-PAGE检测样品纯度
        2.2.8 iFMDV样品稳定性分析
        2.2.9 骨髓DC细胞收集
        2.2.10 DC细胞对抗原的吞噬摄取
        2.2.11 DC的活化和成熟
        2.2.12 接种小鼠
        2.2.13 间接ELISA法检测FMDV特异性抗体滴度
        2.2.14 收集脾细胞
        2.2.15 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的增殖
        2.2.16 数据分析
        2.2.17 动物实验伦理说明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纯化工艺制备的iFMDV的纯度和收率
        2.3.2 不同纯化工艺制备的iFMDV的稳定性和免疫原性
        2.3.3 调节缓冲体系组成制备稳定性不同的iFMDV
        2.3.4 BMDC对稳定性不同的iFMDV的摄取
        2.3.5 稳定性不同的iFMDV对DC细胞刺激活化的影响
        2.3.6 不同稳定性的iFMDV免疫对激发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影响
        2.3.7 iFMDV稳定性对刺激T细胞的增殖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正电荷固体脂质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对iFMDV的吸附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及药品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脂质、油相和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3.2.4 cSLN的制备
        3.2.5 cSLN的尺寸分布及形貌鉴定
        3.2.6 差示扫描量热(DSC)法检测cSLN的熔解温度
        3.2.7 cSLN颗粒的细胞毒性
        3.2.8 DOTAP-cSLN及DDAB-cSLN对iFMDV的吸附
        3.2.9 DDAB浓度和制备工艺对cSLN理化性质的影响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SLN的制备及尺寸、形貌鉴定
        3.3.2 cSLN的晶体形态分析
        3.3.3 cSLN的毒性分析
        3.3.4 DOTAP-cSLN及DDAB-cSLN对iFMDV的吸附
        3.3.5 DDAB浓度和制备工艺对cSLN理化性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SLN用于iFMDV疫苗佐剂的免疫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及药品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HPSEC检测146S负载后的结构完整性
        4.2.4 DSF法检测负载于DDAB-cSLN的146S的裂解温度
        4.2.5 透射电镜观察cSLN吸附前后146S的形态
        4.2.6 骨髓源树突状细胞对iFMDV的摄取
        4.2.7 激光共聚焦观察BMDCs对抗原的吞噬
        4.2.8 DC的成熟和活化
        4.2.9 接种小鼠
        4.2.10 血清中FMDV特异性抗体检测
        4.2.11 收集脾细胞
        4.2.12 流式细胞术检测记忆T细胞的增殖
        4.2.13 cSLN的理化性质对其佐剂效应的影响
        4.2.14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cSLN的运载对iFMDV稳定性的影响
        4.3.2 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s)对iFMDV的摄取
        4.3.3 血清中FMD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4.3.4 记忆T细胞的增殖
        4.3.5 cSLN的理化性质对其佐剂效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iFMDV-Zn~(2+)配位相互作用运载抗原的壳聚糖颗粒佐剂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材料及药品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壳聚糖颗粒的制备与修饰
        5.2.4 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壳聚糖颗粒表面基团
        5.2.5 壳聚糖颗粒的细胞毒性分析
        5.2.6 壳聚糖颗粒与iFMDV混合体系的颗粒分散稳定性分析
        5.2.7 壳聚糖颗粒对iFMDV的吸附及洗脱
        5.2.8 DSF法检测结合到壳聚糖表面的iFMDV的热稳定性变化
        5.2.9 DC细胞对iFMDV的摄取
        5.2.10 DC细胞的活化
        5.2.11 接种小鼠
        5.2.12 特异性抗体水平检测
        5.2.13 脾细胞的收集及培养
        5.2.14 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
        5.2.15 细胞因子分泌
    5.3 实验结果
        5.3.1 壳聚糖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5.3.2 壳聚糖颗粒以及与iFMDV混合体系的分散稳定性
        5.3.3 壳聚糖颗粒对iFMDV的负载及结合方式分析
        5.3.4 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s)对iFMDV的摄取
        5.3.5 FMDV特异性抗体检测
        5.3.6 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增殖活化
        5.3.7 细胞因子的分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后期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两种中药多糖对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的免疫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禽类免疫应答的调节
    1.1 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
    1.2 畜禽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2 引起禽类免疫抑制的因素
    2.1 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2.2 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的免疫抑制
3 中药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3.1 中药多糖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3.2 中药多糖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3.3 中药多糖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3.4 中药多糖参与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3.5 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3.6 猴头菇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番鸭IL-2、IL-6、β-actin基因片段的克隆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质粒和菌株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2 方法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番鸭脾淋巴细胞的分离与诱导培养
    2.3 细胞总RNA的提取
    2.4 番鸭IL-2、IL-6、β-actin基因的RT-PCR
    2.5 PCR产物目的片段的回收与纯化
    2.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
    2.7 IL-2 cDNA与pMD18T-simple vector的连接及转化
    2.8 重组质粒少量提取
    2.9 重组质粒的鉴定
    2.10 pMD18T-simple/IL-2、IL-6和β-actin PCR产物序列测定与分析
    2.11 番鸭IL-2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
    2.12 番鸭IL-2推导氨基酸序列比较
    2.13 番鸭IL-2分子二级结构的初步预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番鸭IL-2、IL-6、β-actin基因RT-PCR扩增结果
    3.2 重组质粒pMD18T-simple/IL-2的鉴定
    3.3 重组质粒pMD18T-simple/IL-2的测序结果与分析
    3.4 IL-6 PCR产物的序列测定结果与比较分析
    3.5 β-actin PCR产物序列测定结果与比较分析
4 讨论
    4.1 番鸭IL-2基因克隆
    4.2 番鸭IL-6基因克隆
    4.3 番鸭β-actin基因克隆 第三章 番鸭IL-2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诱导表达
1 材料
    1.1 质粒和菌株
    1.2 工具酶和相关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2 表达载体的鉴定
    2.3 重组表达质粒pGEX6p-1/MdIL-2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2.4 表达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
    2.5 诱导表达时间的优化
    2.6 IPTG最佳诱导浓度的确定
    2.7 最佳诱导温度的确定
    2.8 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和Western-blotting初步鉴定
    2.9 表达蛋白的纯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表达载体鉴定结果
    3.2 pGEX6p-1/MdIL-2融合蛋白的表达
    3.3 诱导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ting分析
    3.4 pGEX6p-1/MdIL-2融合蛋白的表达形式
    3.5 IL-2放射性免疫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IL-2的生物学活性及其作用特点
    4.2 表达载体对表达的产量及生物学活性影响
    4.3 表达产物的分布
    4.4 蛋白诱导表达的条件
    4.5 表达蛋白的纯化 第四章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1.1 试验毒株
    1.2 试验番鸭种蛋和1日龄雏番鸭
    1.3 主要仪器设备
    1.5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番鸭呼肠孤病毒的扩增
    2.2 病毒感染力的测定
    2.3 同居感染模拟番鸭呼肠孤病毒自然感染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胞病变结果观察与TCID_(50)统计
    3.2 同居感染MDRV雏番鸭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
    3.3 番鸭呼肠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的确定
4 讨论 第五章 中药多糖对MDRV免疫抑制番鸭的免疫调节作用
1 材料
    1.1 试验毒株
    1.2 试验雏番鸭
    1.3 主要仪器设备
    1.5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试验用中药多糖的筛选
    2.2 中药多糖饮水剂量的选择
    2.3 黄芪多药和猴头菇多糖对番鸭呼肠孤病毒引起免疫抑制的干预作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猴头菇多糖和黄芪多糖防治MDRV感染饮水口服浓度的确定
    3.2 黄芪多糖和猴头菇多糖对MDRV感染雏番鸭的保护效果
    3.3 血清制备
    3.4 脾脏样品制备
4 讨论
    4.1 试验进一步验证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成功建立
    4.2 黄芪多糖和猴头菇多糖在试验番鸭中的使用与饮水口服浓度
    4.3 黄芪多糖和猴头菇多糖对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防防保护作用
    4.4 黄芪多糖和猴头菇多糖对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治疗作用 第六章 中药多糖对MDRV免疫抑制番鸭血清白细胞介素、神经介质和激素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番鸭血清
    1.2 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标本采集
    2.2 放免检测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番鸭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含量
    3.2 番鸭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
    3.3 番鸭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
    3.4 番鸭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
    3.5 番鸭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
    3.6 番鸭血清糖皮质激素(GC)含量
    3.7 番鸭血清生长激素(GH)含量
    3.8 番鸭血清β-内啡肽(β-EP)含量
    3.9 各检测指标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
4 讨论
    4.1 MDRV感染对番鸭血清部分细胞因子、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影响
    4.2 黄芪多糖(APS)对MDRV感染番鸭的血清检测指标的影响
    4.3 猴头菇多糖(HPS)对MDRV感染番鸭的血清检测指标的影响
    4.4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第七章 两种多糖对MDRV免疫抑制番鸭IL-2和IL-6 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1 材料
    1.1 番鸭脾脏组织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荧光相对定量PCR引物设计
    2.2 总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2.3 总RNA的反转录
    2.4 MdIL-2mRNA和MdIL-6mRNA相对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5 相对定量RT-PCR检测MdIL-2mRNA、MdIL-6mRNA转录水平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总RNA质量的鉴定
    3.2 PCR检测目的基因引物
    3.3 熔解曲线
    3.4 标准曲线
    3.5 相对定量结果
4 讨论
    4.1 关于荧光相对定量RT-PCR的方法
    4.2 试验番鸭脾脏组织IL-6mRNA和IL-2mRNA表达的影响
    4.3 试验番鸭脾脏组织IL-2mRNA表达量与血清IL-2含量的比较
    4.4 试验番鸭脾脏组织IL-6mRNA表达量与血清IL-6含量的比较
    4.5 mRNA水平与细胞合成蛋白质的水平关系 第八章 全文总结
1 本研究结论
2 本研究创新点
3 本研究还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IL-2基因核苷酸多序列比较结果 附录二:IL-2基因核苷酸推导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果 附录三:放免检测结果 附录四:样品总RNA OD_(260)/OD_(280)值 附录五:相对定量RT-PCR检测结果

(8)CCK-8对炎症反应中促炎及抗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CCK-8 对炎症反应中促炎及抗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调控机制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CCK-8 对LPS 诱导内毒素血症小鼠相关促炎性细胞因子与抗炎性细胞因子生成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CK-8 对LPS 诱导RAW264.7 细胞相关促炎性细胞因子与抗炎性细胞因子生成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CK-8 对LPS 诱导的RAW264.7 细胞AP-1 活性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CCK-8 对LPS 诱导RAW264.7 细胞p38 MAPK 活性的影响及与IL-1β、IL-6、IL-10 mRNA 表达的关系
        一、CCK-8 对LPS 诱导RAW264.7 细胞p38 MAPK 活性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二、p38 MAPK 在CCK-8 调控LPS 诱导的RAW264.7 细胞 IL-1β、IL-6、IL-10 mRNA 表达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cAMP-PKA 通路与PKC 通路在CCK-8 调控LPS 诱导的RAW264.7 细胞IL-10 mRNA 表达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一 LPS 激活巨噬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及p38 MAPK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综述二 炎性介质与ARDS
致谢
个人简历

(9)TCDCA对TGR5受体介导的cAMP-PKA-CRE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胆汁酸的研究进展
        1.1.1 胆汁酸的合成以及体内过程
        1.1.2 胆汁酸的作用
        1.1.3 胆汁酸受体的研究进展
        1.1.4 胆汁酸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1.5 胆汁酸抗炎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1.1.6 TCDCA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TCDCA对TGR5受体激活的效应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药品与试剂
        2.1.2 试验细胞和质粒
        2.1.3 试验仪器设备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2.2.1 TGR5基因敲低H1299细胞的构建和鉴定
        2.2.2 TCDCA对H1299细胞毒性作用的测定
        2.2.3 TCDCA对H1299细胞中cAMP的影响
        2.2.4 TCDCA对TGR5-KD H1299细胞中PKA和CREB影响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TGR5受体在H1299细胞中的表达
        2.4.2 TCDCA对H1299细胞毒性作用的测定结果
        2.4.3 TCDCA对H1299细胞中cAMP的影响
        2.4.4 TCDCA对PKA基因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4.5 TCDCA对CREB基因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5 讨论
        2.5.1 H1299细胞系中TGR5受体的敲除
        2.5.2 TCDCA对TGR5受体的激活作用
    2.6 小结
3 TCDCA对NR8383细胞中cAMP-PKA-CRE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1.1 药品试剂
        3.1.2 试验细胞系
        3.1.3 试验设备和仪器
    3.2 研究内容和方法
        3.2.1 NR8383-TGR5细胞系的构建
        3.2.2 NR8383细胞系和NR8383-TGR5细胞系的培养
        3.2.3 NR8383细胞和NR8383-TGR5细胞的冻存
        3.2.4 NR8383细胞和NR8383-TGR5细胞的复苏
        3.2.5 TCDCA对AC处理后NR8383细胞中PKA的影响
        3.2.6 TCDCA对PKA处理后NR8383细胞中CREB的影响
        3.2.7 TCDCA对Raf-1处理后NR8383细胞中CREB的影响
        3.2.8 TCDCA对PKA和Raf-1共同处理后NR8383细胞中CREB的影响
    3.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3.4 试验结果
        3.4.1 TCDCA对PKA基因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3.4.2 TCDCA对CREB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讨论
        3.5.1 TCDCA对NR8383细胞中PKA的影响
        3.5.2 TCDCA对NR8383细胞中CREB的影响
    3.6 小结
4 TCDCA对NR8383细胞中抗炎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药品与试剂
        4.1.2 试验细胞系
        4.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2.1 NR8383细胞系和NR8383- TGR5细胞系的培养
        4.2.2 NR8383细胞和NR8383-TGR5细胞的冻存
        4.2.3 NR8383细胞和NR8383-TGR5细胞的复苏
        4.2.4 TCDCA对PKA处理后NR8383细胞中对NF-κB、TNF-α、IL-1β、IL-6、IL-8和IL-12的影响
    4.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4.4 试验结果
        4.4.1 TCDCA对NF-κB基因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4.4.2 TCDCA对TNF-α基因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4.4.3 TCDCA对IL-1β基因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4.4.4 TCDCA对IL-6基因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4.4.5 TCDCA对IL-8基因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4.4.6 TCDCA对IL-12基因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本课题创新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调控及其在肝癌进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Wnt信号对巨噬细胞发育及极化的影响研究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巨噬细胞中Wnt信号对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的体外研究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肿瘤细胞分泌的Wnt配体对巨噬细胞极化调控的体内和体外研究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活化的巨噬细胞对豚鼠胆囊组织分泌糖蛋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胆固醇饲料对豚鼠胆囊组织分泌糖蛋白的影响[J]. 别平,黄志强,韩本立,段恒春,彭志明,李昆,陈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1999(01)
  • [2]活化的巨噬细胞对豚鼠胆囊组织分泌糖蛋白的影响[J]. 别平,黄志强,韩本立,段恒春,彭志明,李昆,陈莉.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1998(06)
  • [3]植物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尚庆辉,解玉怀,张桂国,姜淑贞,杨在宾,杨维仁,张崇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5(01)
  • [4]利胆排石汤调节保胆取石术后炎症因子平衡及促进胆囊粘膜修复的临床对照研究[D]. 杨晓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炎症响应性纳米药物用于治疗关节炎的实验研究[D]. 佘鹏. 吉林大学, 2020(08)
  • [6]口蹄疫疫苗的稳定、免疫活性与颗粒佐剂的研究[D]. 李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1)
  • [7]两种中药多糖对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的免疫调节作用[D]. 吴异健.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7)
  • [8]CCK-8对炎症反应中促炎及抗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调控机制研究[D]. 倪志宇. 河北医科大学, 2005(06)
  • [9]TCDCA对TGR5受体介导的cAMP-PKA-CRE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D]. 祁有朝.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10]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调控及其在肝癌进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杨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活化巨噬细胞对豚鼠胆囊组织糖蛋白分泌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